时间:2023-03-08 14:56: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生科技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校毕业论文设计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雷芳(1979-),女,江西临川人,东华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财务管理;邱卫林(1979-),男,江西上饶人,东华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江西抚州34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省级教育规划课题项目“本科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比对研究”(项目编号:10YB272)和2010年校教改项目“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G0026)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24-02
本科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一课,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是学生毕业与学士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在本科院校已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1.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从事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薄弱。我国大部分本科院校的毕业论文均安排在最后一学期,且与毕业实习结合在一起。从教学计划的执行来说,这种安排无可厚非,并且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实践单位联系起来进行撰写,避免写一些纯理论的文章。比如某高校经济管理学校规定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要联系具体的单位,不能写纯理论的文章,否则给予不通过,直接进入二辩。可是由于一些专业的特殊性(如会计专业),如果学生实习不可避免会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一般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这就带来了高校安排学生实习的难度。所以,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采取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方式,从而使实习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实践锻炼。
2.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制度执行不力,检查流于形式。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都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明确了毕业论文的地位与作用、毕业论文撰写的态度和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工作时间、毕业论文的选题、毕业论文的结构与行文等相关制度。但当学生的就业和毕业产生矛盾的时候,学校在对论文要求的执行过程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没有严格执行。这样一个状况,助长了师生轻视毕业论文的风气,严重影响到了论文写作质量。同时高校就业率是评价高校质量的一个标准,学校的就业率往往和其招生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给高校创造了许多向社会展示和与社会接轨的机会。在目前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的情况下,就业工作给毕业论文环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各高校中不存在毕业论文设计不通过的现象。比如,学校规定在第八学期开学初,学院就要进行毕业论文前期检查,对学生选题、指导教师的安排、任务书的下达以及学生开题报告等情况进行自查,并报教务部门审查。而教务部门对各学院上报的前期检查,只是收全而已,对检查所写的内容关注得不多。
3.毕业论文指导不到位。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而学生的积极性主要靠教师去调动,指导教师肩负学生思想工作和指导毕业论文工作的双重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指导教师队伍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的质量。当前本科院校本科论文指导不到位的问题突出。一是部分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不够。有些教师认为,本科生不是研究生,本科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学生感受过了就行,不必有太高的质量。也有些教师认为,本科生的就业形势这么严峻,让他们安下心来写论文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在帮助学生选择和确定课题过程中,没有引导和启发学生明确论文的目的,没有指导好,也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文献综述工作。在论文指导中,教师对学生的论文没有进行严格的审阅,没有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对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坚持让学生全部改正后再进行定稿,论文的质量也就不能保证。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有些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上不愿付出更多的辛劳,现在评价大学教师的标准是科研成果,教师对教学的不重视就显得更为普遍。二是指导教师短缺,所带学生过多。高校近几年连续扩招,学生人数大增,但教师数量的增加没能跟上学生数量增长的速度,生师比过高,致使每个指导教师所带的学生人数增加。以江西某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和老师来作一个比较分析:目前该学校的经济管理学院会计教研室的老师一共有8人,而该校应届会计学本科专业平均每年共有120名学生,参与论文指导的共有10名教师,每个教师平均要承担12个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在这10名教师中,有6名老师指导的学生数超过12人。这与江西省教育厅2004年5月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 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所指出“每位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本科学校原则上不超过8人,高职高专学校原则上不超过10人”的文件精神不符。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总是有限的,一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指导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
4.论文的写作时间仓促。根据高校教学计划的安排,本科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时间一般是十周左右(含毕业实习时间),表现在工作安排上,学校规定在第七学期末完成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和指导教师的选定工作,但由于学生在第七学期末就已经开始为各种各样的招聘会奔波,各学院往往在第八学期开学后才能确定该项工作,而学生则是开始论文写作时才了解其任务和内容。比如江西某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一般是完成了第七学期的教学计划后,就可以离开学校找工作、实习等,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己是五一节后,而学校规定论文答辩必须在6月中旬前后结束,学生实际写作时间还不到6周,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明显不足。为此,我对江西部分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当问及“为确保论文的质量,你认为论文的撰写时间应为多少周为宜?”他们的回答情况如下,76%的学生认为,为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须在10周以上;47%的学生认为,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应在11周以上;32%的学生认为,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应在12周以上,其中有1名学生认为,为确保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应在15周左右。所以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二、加强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对策
1.提高学生认识,科学合理安排论文时间。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按照教学计划规定在毕业前必须完成的能反映其综合学习成果的学术论文,是高等学校教学组织过程的重要阶段,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检验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毕业论文的写作成果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是对学生进行业务能力评价的最主要内容。撰写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规定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是对本科生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本科生在学校期间,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获得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最后一次重要的训练。这对于保证教学质量和保证合格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高校应该科学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论文答辩的时间,更好地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2.强化论文过程各环节的管理。一是加强选题审题管理,要明确论文题目必须紧密结合本专业培养方向,学生应该选择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论文题目进行研究和写作,一般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实习单位情况和本人的兴趣进行选题。一般高校都是采取由各个学院自己组织指导教师提出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审查并公布课题名称,组织学生选题。二是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写作过程的检查监督,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展情况的检查,一般每周至少一次,对检查情况应做好记录,在进展情况记录表中,应如实记录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或指导教师的检查内容和结果,杜绝空洞的现象发生。并且要有中期小结记录表,定期对前一阶段完成工作做个总结,指导教师进行监督,并写出建议。三是在指导资质方面,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指导教师应由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或具有工程实践和教学经验的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助教、研究生不能单独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只能作为助手,协助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四是在过程控制方面,指导老师要承担起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各个环节中应承担的责任,在论文设计的全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指定时间和地点,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检查并向学生提出书面指导意见,重点可以放在思路、方法及资料查找上给学生多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对比和解决问题,平时应该定期与学生联系,采取多种方式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了解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并予以指导。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对指导老师的监督检查力度,设立毕业论文设计专项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尽可能的是那些在专业方面经验丰富的独立的第三方,能够站在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理性地看待题目审查、初期检查、中期检查、答辩检查等各环节。比如学校教务处会同督导组随机抽查各学院对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和上报。
3.建立起“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高校可以启动“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具体就是通过理论支撑,联系实践,并且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有阶段性、分步骤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该模式分为四个模块:写作基础模块、专业训练模块、模拟写作模块、写作检验模块。模式中“写作基础模块”的“3”是指开设“大学语文”“论文写作及学术规范”“经济文献检索”三门课程,开设这三门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其中“大学语文”一般是安排在第一学期,“论文写作及学术规范”安排在第二学期,“经济文献检索”安排在第三学期。在课程上这样安排是为了保证时间上的连贯性,同时也体现了大学与高中知识的延续性。模式中“专业训练模块”的“8”是指根据教育部规定的各个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有关主干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论文训练,通过对课程论文写作的不断训练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课程论文的写作形式多样,如研究报告、文献综述、学习小结、案例分析等形式。模式中“模拟写作模块”的“2”是指开展论文专题讲座和进行学年论文写作训练,时间一般可安排在第七个学期完成。模式中“写作检验模块”的“1”是指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全过程。在操作上可以尽可能围绕学年论文确定的题目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使研究内容不断充实和升华。
[参考文献]
[1]高艳阳,郭艳丽.强化质量监控提高本科设计(论文)质量[J].中北大学学报,2006(2).
[2]李永胜,刘胜洪.提高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4).
[3]孙万欣.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统计与咨询,2009(6).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现在我就来说一下我的小论文:
前几天,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为了进一步证明人类和动物对植物的依赖性。我来到我们家附近一个饲料加工厂。那儿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哝哝的灰尘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难受。然后,我又跑向我们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感觉极为清爽。这个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使人呼吸顺畅。
据悉,一些高校教师会选拔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部分高校还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基地开展科技创新训练和实习活动。学生加入到教师科研团队或参与校企科研项目,既能使科技创新活动得到专业教师或企业专家的悉心指导,又能充分利用高校、企业的资源,包括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研经费等。
2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重视和支持程度不够,相关的投入不足
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部门对创新活动的支持也不是很积极,没有真正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部分高校没有建立学生创新基地,导致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缺乏实践平台。此外,很多高校虽然有专门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但经费十分有限,大大影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2.2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外科技活动氛围不浓厚
据了解,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课程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他们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把主要时间精力用于理论课学习,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的意识不强,只有少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很多高校普遍缺乏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虽然一些高校举办类似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等活动,但科技创新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占比例小,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不够。
2.3指导老师积极性不高,科技创新成果水平较低
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但是很多教师对此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方面是因为高校教师承担着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对于指导老师的激励政策没有健全和落实,导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2.4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科学的规章制度,包括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团队考核、活动场地管理、经费使用管理、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学生科技项目管理、激励措施等方面。部分高校由于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及保证制度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导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展缓慢。
3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主要措施
3.1加强组织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和组织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是涉及教学、科研、管理等诸多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为了有效组织和推进这项工作,需要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一是院系层面要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整个科技创新活动,制定详细的日程计划和工作部署。小组由党政领导班子担任正副组长,成员包括各系(室)主任、专业教师、实验员、辅导员,同时要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二是要成立导师团队,选拔一批结构合理、实力过硬、认真负责的优秀指导教师队伍,负责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指导。三是要成立学生学术型社团。大学生学术型社团由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团队和有关学生干部组成,专门负责组织开展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包括学科竞赛、学术论坛、技术培训、项目申报等活动。
3.2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科学整合大学生科技创新资源
科技创新平台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要以实验室平台为依托,建立学生创新实验室,吸纳优秀学生长期进驻。要为实验室配备专业仪器设备并落实日常管理人员。依靠校企合作的模式,充分挖掘校外资源,建立校企合作的创新实践基地。科技创新活动注入企业资源,既可以争取企业的经费赞助、仪器、耗材供应,甚至项目支持,同时也能让企业专业人员给予学生技术指导,使得学生的作品具有社会实用性及市场推广价值。此外,建立完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并由相关科技型社团进行管理,选拔优秀的学生团队长期进驻创新实验室,进行技术钻研、项目研究、竞赛参与或作品制作,实现团队、项目、竞赛、基地的有效整合。
3.3丰富创新训练内容,发挥学生科技文化节等活动载体的作用
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项目是纽带。创新项目包括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这些活动包括了“院—校—省—全国”四个等级的内容,能够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通过组织和发动学生参与创新项目,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了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活力,必须加强对学生科技文化节等活动载体的建设,提高科技竞赛等活动的组织水平。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应立足于丰富学生课外科技文化生活,拓展学生科技创新视野,增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以科技竞赛、学术交流、作品展示、动手实践为主要形式,融专业性、创新性、创造性为一体,不断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更多的学生踊跃参与其中。
3.4畅通宣传引导渠道,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高校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展板、横幅、校园网、广播、微博、微信等多种途经宣传创新活动,让广大同学深入了解各类创新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通过举行著名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科技团队的宣讲会,宣传当今的科技前沿。还可以树立优秀学生榜样,如评选“科技之星”、“优秀学生科技团队”等,并加大对其优秀事迹、优秀项目、优秀作品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此外,还可以举办创新实践大讲堂、科技创新沙龙、优秀科技作品展和成果报告会等活动,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优秀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动员和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并专注于科技创新活动,从而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3.5完善管理保障制度,确保科技创新活动科学规范开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科学;人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078-03
20世纪初,美国管理学家泰勒提倡的“科学管理”之风深刻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泰勒的组织和管理理论原本是为提高工业组织的理性和效率而创立的,结果却同时成了整个20世纪管理实践的基础和框架”[1]。随着讲究效率、成本和收益的观念逐步建立,高校中便积极倡导教育成本分析、开展教育标准化以及教育教学评估量化等工作。这虽然克服了管理的随意性和模糊性,但也形成了集权化行政管理模式,造成了大学精神的衰弱和人文精神的缺乏,大学世俗化、功利化及同质化倾向严重,从而使我国高等教育陷入“科学管理”的困境,难以自拔。
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提出了人群关系理论,认为人不再是“经济人”,而是“情感人”。研究者关心的重点不再局限于工作场所的“硬性”物质环境,而是注重“软性”心理环境,“文化”的意义已经凸显。“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本质是一个人文过程,是以人(学生和教师)为中心的过程”[2]。这对我国高校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大学管理实现人文转向是由教育的本质、大学的根本任务以及人的本质决定的。高校管理在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之后,势必进入到文化管理的新阶段。
一、斗争与博弈: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涨落”
科学主义认为:自然科学知识是最精确、最可靠的知识,是其他科学的典范;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唯一正确和有效的方法,是一切认识方法的楷模;自然科学知识可以推广至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人文主义认为,意志、非理性的生命是世界的本原,以直觉、信仰作为认识世界的途径,认为只有体验到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反对理性和科学进步,主张抽象的个人价值、个人中心和个人地位等等。
综观科学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科学的发展是在人文主义大旗高扬的情况下得到的发展,也就是说人文主义是科学主义之母。然而,由人文主义孕育而成的科学主义最终在慢慢吞噬着它的“母亲”。尤其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以排山倒海之势迅猛影响着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科学至上”、“科学万能”等“唯科学”观点占据大部分人的头脑,人文精神的沦落正变得越来越严重。生态失衡,贫富分化,人情冷漠,理想淡薄,精神空虚,幸福感缺失,科学的异化最终导致人类的异化。
其实孤立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割裂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互相补充和内在联系,片面夸大其中一方的作用,而贬低另一方的价值,无疑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负面的作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只有走向融合才是最好归宿。没有科学的人文是空洞的,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无向的。科学精神是工具理性,人文精神是价值理性,二者同等重要。正是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生互补中,人类社会才一步一步地走向灿烂和辉煌。
二、对立与异化:中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科学”困境
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观点相对应,产生了高校学生管理的两种模式:科学主义倾向管理和人文主义倾向管理。
1.科学主义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困境
科学主义取向的管理在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它强调学生管理的统一性、制度性和规范性,认为只要严格执行一套管理方法和程序,就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强调管理者的权威,要求被管理者的服从和“听话”,将管理当成终极目标;其教育评估效果单一,尤其是对德育的评估方法简单,以考代评。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具有有章可循、集中统一的特点,可以避免工作的随意性,但是也有着巨大的消极作用。它对学生管理过多、过细和过严,抑制了大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的发挥,严重束缚其主观能动性,导致大学生变成没有个性的“小羊羔”或强压之下的叛逆。
2.中国特定组织文化的熏陶浸染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
我国高校形成科学主义取向的学生管理模式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中,高等教育一直受到来自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和控制,学校的机构设置、管理模式等与政府部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行政化严重,大学俨然是一个“小政府”。师生之间也是有着“尊卑长幼”之分的,学生管理更多依靠的是经验和制度,老师威严有余,慈爱不足。这对于正当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来讲,会引发其强烈的逆反心理,这种管理日益暴露出诸多弊端。尤其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如果忽视对大学生心灵的启发和教育,他们并不会感到幸福和快乐,反而会出现心灵的扭曲。
3.经济管理理论的生搬硬套是其形成的另一原因
虽然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同属“管理”这个大范畴,但二者不能等同。其区别具体表现在: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物,而大学“生产”的“产品”是人;企业产品的质量可以量化,是显性的,而大学“产品”的质量没有统一量化标准,是隐性的;企业产品质量具有即时检验性,而大学“产品”质量具有延时性,有时要在学生离校之后多年才表现出来。另外,高校学生管理与企业管理还有着目的的不同:高校学生管理的目的不仅是要维护正常的秩序,更重要的是为教育服务,让学生热爱教育。高校学生管理具有双重性,它既是一种管理活动,又是一种教育活动;教育是目的,管理是手段;教育为主,管理为辅。如果为了管理而管理,则失去了管理的真正意义,偏离了促进人的发展的根本目的。科学主义的高校学生管理正是错误地处理了学生管理的管理性与教育性的关系,把学生管理绝对化,造成管理的异化。
三、提升与超越: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文主义范式
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文化建设”的兴国方略,要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而大学不但是传播知识和真理的场所,而且具有引领社会文化方向的功能,培养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大学里进行文化管理,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由科学主义的硬性管理向人文主义的柔性管理的转变,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兴国战略的实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和学生的成人成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人文主义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特征
人文主义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是以大学生的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尊重学生个性,理解学生需求,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它是在对科学取向的学生管理压抑人性、阻碍学生发展的反思与批判中产生的,其基本特征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以柔性管理为手段,以民主平等为形式。这种管理从其产生开始,就定位为“人文取向”,把大学生与物区别开来,与其他类型的人区别开来,把大学生和谐、充分和自由地发展作为终极目的。它提供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抛却不必要的束缚和障碍,尊重学生主体性,抛弃强制的管理方式而更多地采取柔性管理方式,把大学生青春年少的强烈“逆反”减到最小,多给他们以倾听、关怀、感化和引导,从而使学生管理不仅具有工具价值,又具有目的价值。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老师不再享有特权和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而是平等的、民主的亦师亦友的关系。管理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不管理,人文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更多体现在其教育倾向上。
2.建设组织文化是其必由之路
《易经》里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是古人对“文化”一词最古老最有深度的解释。人类学家克里福特?爵兹认为,文化代表着一种“意义形式的历史传承”。 “组织文化”是由美国的管理学者鲍曼等研究提出的,他们认为日本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归因其包括信念和价值在内的组织文化因素。“组织文化”即影响组织运作、发展的所有文化因素,它是包括信念、观念、信仰、价值及礼仪的一个集合体。组织文化对企业绩效有着关键的影响,企业可以通过管理自己的文化来赢得竞争的优势。大学是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的摇篮,同样可以采用 “通过文化的高度认同使组织创造佳绩”的管理模式。
大学文化管理实质就是“人化”管理,以大学生为出发点,以其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管理目标,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愿景,使主客体之间形成共识,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文化力。当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与大学管理制度、大学文化三位一体之时,发挥管理作用的不再是外界的强制力,而是发自学生内心的文化感召力,从而充分发挥其自觉能动性。大学文化管理的关键是要使主客体双方达成共识,这种共识建立于承认大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
大学组织文化建设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建设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决定大学的本质和个性,是一个大学与另一个大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而目前大学精神呈现千校一面、世俗化、功利化和行政化的趋势,大学师生的精神家园受到来自世俗的纷扰和侵蚀。大学生求真精神缺失、学术论文抄袭、社会实践作秀及追弄新潮等现象严重。塑造强大的、有特色的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学生管理“无为而治”的根本所在。只有在以大学精神为引领的优秀大学组织文化的感染中,大学管理才会变得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冯大鸣. 沟通与分享[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52.
[2]王大中. 关于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若干问题[J]. 清华大 学教育研究,2000(1):8.
[3]萨顿. 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 陈恒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141.
关键词:小学 学困生 成因 转化 对策
我们学校的每个班级都存在着学困生,而数量成上升趋势,这给当前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压力。所以我们必须展开调查研究,找出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一、小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从国内外研究的资料表明来看,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我就从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本人四个方面去阐述。
1、学校方面的原因
从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看,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存在着弊端。如批评时,只顾数落学生,根本不顾学生的自身感受;教学时,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没有把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2、社会方面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和不正之风。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再说网吧、电子游戏厅、麻将馆等娱乐场所随处可见,还有宗教信仰的传播,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加上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小学生也产生极大影响。新的教育改革实行了素质教育,可一些地方仍实行选拔制,造成了学生中的优劣之分。
3、家庭方面的原因
因为家长素质不同,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家长把孩子当小皇帝,长大了不服管教;有的家长过分依赖学校,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他们只管衣食住行。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可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就严厉指责,棍棒相加。孩子为了逃避家长地惩罚,开始撒谎,跟家长作对,导致学习成绩不断下滑。有的家长认为赚到钱的才是“大哥”,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常给孩子灌输一些“不读书照样赚大钱”的思想,不少孩子受到这种读书无用论思想的侵害,学习不认真,成绩越来越差。离异家庭的孩子因缺少家庭温暖,无心学习,加上老师的疏忽,学习成绩下降而成了学困生。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因老人无力管教,而父母远在天涯,管教起来效果甚微。这些孩子本身不存在智力因素问题,是因为缺少家庭管教而成了学困生。
4、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习成绩差,主要是学生对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意识薄弱造成的。当他们学习成绩差了就垂头丧气,也不知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总以为自己头脑笨,不如别人聪明。据调查问卷发现:35%的学困生都是受到大人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学习不用功,觉得读书是苦差事。每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就退缩,受到挫折时就沮丧,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愿读书,不愿动手,总想坐享其成。这些学生逆反心理极强,总认为老师家长对他的批评教育是在为难他,所以把老师家长对话当作耳边风,有时故意和家长对着干,这是他们成为学困生的真正原因。另外,性格内向、身体欠佳、智商有问题的学生也影响到学习,这也是他们成为学困生的原因。
二、小学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1、对学困生进行心理疏导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这句话告诉我们:想教育好学困生,首先要解开他们的心锁,让他们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得到快乐和温暖。我们知道,学困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多关注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排除心理障碍,恢复正常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为了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我们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心中的疑惑和想法说出来,比如书信、日记等。这就减少了学生跟老师面对面的压力,也避免了让别人知道后的尴尬。当我们掌握情况后,下一步就是“对症下药”。针对不同情况,我们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达到逐步转化的目的。
2、开展一对一的帮困助学活动
为了帮助学困生,我们在实验班开展一对一的帮困助学活动——让好生帮助学困生。为了把这个帮困助学活动在实验班推广开来,我们制定了一个帮困助学计划。让好生寻找自己的帮扶对象,并与自己的帮扶对象共学习、同玩耍,不得瞧不起他们,在学习上要时刻监督、帮助他们。如:帮助他们进行生字词听写,每天检查他们的作业情况,帮助他们改正作业中的错题,检查他们的课文背诵情况等。为了让好生方便帮助学困生,编座位时还把好差生编在同一桌,这样好生随时能监督和帮助学困生了。在活动中,好生积极主动帮助学困生,而学困生学习也比以前努力了。通过这个活动,班里的学困生不但在学习上取得了进步,而且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密切了。可见这个方法行之有效,值得推广。
3、赏识学困生,给予他们机会
老师要懂得赏识学困生。 “人生最深处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赏识自己。”从这句话我们应该知道:即使是学困生,他们也有某方面的长处或优点,也希望别人的关注和赏识。平时我们可以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后对他们所做的事情加以肯定和赞赏,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因材施教,个别辅导
学困生由于基础差,注意力不集中,加上高年级的内容越来越深,所以对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只能听懂或掌握小部分。因此,对那些基础差、不爱听课、不写作业、脑子灵活的学生,我就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
5、家校联系,共同教育
就目前情况看,转化学困生的任务光靠老师是无法完成的。因为老师势单力薄,教育起来效果不佳,必须靠社会、家长的积极配合才行。我们知道,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为了能更好的转化学困生,我们学校不但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来校讲座,而且建立了家校联系的桥梁。如定期举行法律讲座,定期召开家长会,打电话给家长,作一张家校联系卡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告诉他们不要过分溺爱孩子,要让孩子学会自理,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不要采用暴力的方式进行教育,要与孩子沟通,尊重孩子,选择孩子能接受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为了把孩子教育好,让家长积极配合老师,与老师一起分析孩子学习差的原因,还要主动校访,多关心自己的孩子,长期与学校合作,与老师合作。
参考文献: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甘肃教育出版社
《中外教育管理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参与 激发 善于 技巧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效。所以,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就成为了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念已经深心。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也都能够逐渐地从“台前”隐身到“幕后”,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断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说,这种教学观念上的变化是顺应教育潮流的,是可喜的现象。
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断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是好事。可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我们又发现有一部分教师也确实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确实得到了突出,但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就是不高,课堂气氛沉闷,课堂秩序杂乱无章,学习效果甚至还比不上原先的“填鸭式”教学,这又是为什么呢?
教学是一门很高深的艺术,单有观念上的转变,没有教学实操上的讲究还是很不够的。以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为例,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中加以突破自然是前提。可是更关键的是如何在充分考虑校情、学情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所以说,只有教师很好地激发起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热情,学习的任务才有可能很好地完成,高效课堂才有可能形成。那么,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热情呢?
一、课前善于设疑,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陈献章的一席话准确地道出了学习进步之于设疑、解疑的关系。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之后对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写作技巧等方面去设置疑问。而在这个时候,我们常会发现学生在设疑方面是存在能力差异的。如果我们听任学生自由设疑并相互解疑的话,那么,就很难保证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所以,较好的办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教学的重难点出发,去进行面向全体学生的巧妙设疑。当面向全体学生的设疑、解疑环节结束之后,再根据教学时间让学生自行设疑并相互解疑。
例如,在教学《观潮》的时候,我就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后,引导学生设置了四个问题:“作者是在哪里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大潮的?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呢?观潮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设置了这四个问题后,我就布置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学生顺利地解决了这些重要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还根据剩余的教学时间安排了十分钟让学生自由设疑并相互解疑。从结果来看,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热情就被较好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热烈,教学的效果也有了保证。
二、课中善于组织,保证学生参与深广度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一枝独放不是春。”如果课堂学习只是个别优秀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很不够的。所以,评判一堂好课的标准往往要把学生参与到学习中的深度和广度考虑进去。要想保证学生参与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特别是要想保证学生参与课堂的广度方面,教师一定要对学习小组成员的组成进行合理配置,很好地突出小组长的作用,保证学习小组间的传、帮、带的开展。这样的话,自主学习的课堂才能有效直至高效。
三、课后善于评价,巩固学生参与效果
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自然也就有了相应的学习成果。在学生交流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之后,是非常需要教师积极正面的评价的。教师以巩固学生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学习进步为出发点,带着亲切、友善的情感积极正面地评价一个学生,是可以很好地起到激励作用的。而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检阅学习所得,了解自己的得失,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更是他们所希望的。因此,学生自然就乐于接受指导和帮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悦纳式的评价。
实施积极评价,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距。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教师不应该一味地表扬,错误地把无原则的赞赏当成评价的唯一标准。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好的办法就是采取分层评价的办法:比如对于优等生的见解独到的回答,我们可以采用“标新式”的评价;对于中等生的中规中矩的回答,我们可以采用“肯定式”的评价;对于后进生的错误回答,我们可以采用“移情式”的评价。这样的话,学生既看到了自己的点滴进步,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又能明白自己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日有所学、学有所长,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意识也就得到了增强。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的深远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如此,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不遗余力地探究更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方式方法,也总结出了不少的优秀经验,比如说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再比如说多给学生交流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更新学生展示的方式方法,以体验成功来促进学生的参与热情……不可否认的,这些方法都是好办法,都能取得很好的成效。但是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文章风格甚至是不同的思想内容等,是很难有一套万能的办法的。所以,要想更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做好课前善于设疑,课时善于组织,课后善于评价三个步骤的工作,然后再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好办法。
参考文献:
[1]王凤.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几点心得吉林教育, 2010.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一、学生课程成绩与毕业论文档案资料特点
在高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绩单,都要提交一份自己的毕业论文(少数专业学生没有毕业论文要求)。学生课程成绩与毕业论文是反映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档案资料,两类档案资料的显著共性特征是学生身份信息唯一和明确具体,体现在每位学生的学号具有唯一性。在教学进程中,这两类档案资料的时间属性也很明确,学生课程成绩每学期都有记载,毕业论文在本科学制最后一学期提交归档。此外,学生课程成绩具有私密性、调用频率高等特性;毕业论文属于学生科研成果,成果归属权清晰,学校有对成果进行使用的权利,除保密论文外,一般毕业论文均具有开放性,可供其他人和机构查询。毕业论文还具有页码多、图表字数多等特点,纸质档案占据较大的保存空间。归纳和理解学生课程成绩和毕业论文档案资料特点,是开展档案管理和编研工作的基础。
二、以身份信息为支点的档案组卷及双重管理
传统的常用的成绩档案和毕业论文档案组卷方法是采用入学年度与院系别(专业)相结合如组卷方法,或者采用以毕业年与院系别(专业)相结合的组卷方法。例如:××学校××级××院系(专业)学生成绩册(毕业论文),××学校××届××院系(专业)学生成绩册(毕业论文)。由于受到院系、专业调整和更名的影响,受到办学模式多样化的影响,受到学分制和学籍异动等影响,这种组卷方法具有一定的弊端[4]。
就目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实际而言,学生成绩和毕业论文一般都采用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双重管理,但这种双重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学生成绩电子档案一般依托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学校档案馆无权调阅;学生成绩电子档案虽然采用了学号查询入口,系统也具有一般的统计汇总功能,但对学生课程成绩的统计分析功能开发的软件还远远不够,难以满足教学管理的较高级需求;毕业论文电子档案一般是做成光盘,或者简单存贮在院系教学管理工作者计算机硬盘中,不利于长期保存、扩充内容和查询浏览。这说明,目前的所谓教学档案双重管理还仅仅是初步的、分离的档案保存,不能充分体现纸质档案管理和电子档案管理各自的优势,不能满足档案管理的要求和用户服务需求。
因此,建立以学生身份信息为支点的档案组卷及双重管理值得深入探索。朱惠钰,刘美娟(2001)提出,在新生入学时候,教务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一个学号姓名及身份证号对应的数据库,实现使用学号或身份证二选一的查询方式。以学号为支点组织成绩档案,形成的案卷题名为:××学校学生成绩总册(学号范围),把学号与档号一起贴在案卷脊背上排架,一目了然,有利于快速准确调档[4]。同时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建立以学号或身份证入口的查询界面,在主字段学号目录后面,添加更多的其他信息子目录,例如:姓名、院系、专业、学期、班级、课程名称、课程性质、授课教师等,充分实现多维学生课程成绩数据分析的功能,为做好档案编研工作打下基础。谭玲玲等(2009)把整个学生成绩档案信息化管理分为五大功能模块,即成绩录入、成绩查询、成绩修改、成绩分析、成绩输出,每一个功能模块下面又设立若干子模块,共计11个子模块[5]。在毕业论文电子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杨焕海(2007)提出了基于web的高校毕业论文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方案,对系统分析与结构、关键技术,以及系统实现进行了论述,提出的系统具有录入、修改、查询、浏览、编审、检索和汇总等功能[6],该毕业论文电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也是基于学生学号关键身份识别信息而建立起来。以学生身份信息为支点,可以把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对应联系起来,实现双重管理。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强大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学档案的价值。
三、学生成绩与毕业论文档案的编研要点
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部门以馆藏档案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会利用的需要为主要目的,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编辑史料,编写参考资料,参加编史修志及撰写专门著作的工作。它是一种主动提供或报道档案信息,为学校和社会服务的形式。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开发档案信息的有效手段。高校档案编研工作应立足于服务学校,做好选题规划,体现学校特色[7],对于反映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学生成绩和毕业论文,学校和院系档案管理工作者可充分利用纸质档案和信息化电子档案,选择一些关键选题,开展教学档案编研工作,供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参考,便于了解教学质量状态,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加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例如:对于学生课程成绩,可选择的编研题目有全校公共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一次性考试通过率;英语四级六级通过率;班级大面积不及格课程分析;学生学籍异动警示分析等。对于学生毕业论文,可选择的编研题目有结合教师科研和生产实际题目的比例;历年选题的重复情况分析;不同职称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情况分析;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等。
学生课程成绩和毕业论文是重要的教学档案资料,是学生学习历史的记载。对其开展科学管理和编研工作,不仅有利于实现一般的快速查询功能,还能实现纸质档案和信息化的电子档案优势互补,弥补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充分挖掘和利用该类档案的价值,便于为用户提供优质档案服务,为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优质档案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含卓,欧雪梅.加快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13(3):427-428.
[2]钱爱华.高校教学档案分类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12):100-103.
[3]王玉武.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浅析[J].黑龙江档案,2011,(5):52.
[4]朱惠钰,刘美娟.浅谈高校学生成绩档案组卷方法[J].浙江档案,2001,(12):25.
[5]谭玲玲,邹妙玲,谭年元.基于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高校成绩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工程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190-192.
关键词:生生合作学习;小学英语课堂;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316-02
引言
生生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活动的策略和类型之一,现被小学广泛采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常常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事。此外,在教学方法上,只注重语言知识本身而忽略了语言的实用性。在教学观念上,只注重教师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生生合作教学策略把学生互动放在了首要位置和主体地位,这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并且这种教学模式重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杜郎口作为合作学习的示范校,已经通过实践证明,生生合作学习不仅为英语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而且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供更好的平台。然而,一些学校在应用过程中却有运用不当,流于形式等问题出现,背其道而为之,最后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缺乏实效,效率低下。作者对此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并结合实践提出了应注意的问题及优化策略,以提高生生合作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一、理论基础
合作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活动,所以它的理论自然也就具有复杂性和多元化色彩。
(一)人本主义学习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融为一体。罗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称之为“完人”或“功能完善者”。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重视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教师的角色由此而改变,教师由课堂中的主导者变成指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朋友。合作学习正是以这种理论为基础,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格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理论和学习理论在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和维果茨基。建构主义强调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起新的经验。建构主义重要代表人物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i+1”为生生合作学习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在“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中,维果茨基强调它是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之下决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所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之中,同样也体现在与较强同伴的合作之中。“最近发展区”也表明了同伴之间的理解范围相近,所以同伴之间的互动更有益于同伴之间沟通、学习以及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消化。
(三)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加德纳博士在1983年出版的《心智架构》一书中提出的来的。其理论主要强调‘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多种智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所在,他试图通过扩大学习的内容领域与知识的表征方式促进以往被忽视的智能的开发,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多元智能论”包括言语、逻辑、视觉、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观察智能以及存在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智能领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多维度的智能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这也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被忽视的其他智能也随之被开发,尤其是激发了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学生们通过合作完成任务,懂得了交流、沟通、理解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群体意识。合作学习符合人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生生合作在课堂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一)生生合作在课堂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本人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实习,在此期间对在校的同一年组多个班级针对合作性工作的五个基本要素对学生的行为、教师的行为展开问卷调查以及课堂观察。调查显示,生生合作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存在着如下问题。
1.组内成员搭配不合理
教师对小学课堂的小组分组这方面还是重视程度不高。大部分老师还是遵循就近原则,或者是让学生自动分组。而对学生的个性特征,性别,学习特点等没有明确的分析。有的学习强的同学分到一组的话学习效率会很高,但是学习和理解能力较差的同学分到一组的话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可能完成的程度就没那么好,甚至没有机会参与课堂的发言。所以活跃的小组或某小组比较活跃的同学上课说英语说得更多,参与程度更高,学得更扎实。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会产生相应的积极促进作用,反倒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信心、情感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2.存在假冒的学习小组
假冒的学习小组与高绩效的合作性学习小组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高绩效的学习小组内部学生之间彼此相互信任、相互鼓励,分享信息。并且组内的每个人都担任着一份任务,每个学生所做的事情都与本小组的总成绩挂钩,所以每位学生都会很认真地完成自己的任务,生怕自己的小组被其他小组落下,并且有很好的团队和竞争意识。然而,在假冒的学习小组内部,学生被要求一起完成任务,但他们对此并没有兴趣。尽管学生们表面上的确在一起讨论问题,但是有的小组在下面聊的内容可能就与课堂老师布置的任务无关。他们没有小组内部合作完成任务的意识也没有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而且小组内部会有矛盾产生,这样更不利于小组内部的合作。
3.教师干预力度不够
有些教师对生生合作学习形式和教学设计了解得还不够,只是把生生合作流于课堂形式,布置完任务后,站在讲台上等待各个小组的最后结果。从而导致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状况也不清楚。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整个课堂秩序很容易混乱,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改进也没起到任何效果,反而导致教学内容没有预期完成,学生也什么都没学到。没有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忽视了教师的新的角色担当,即参与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这样对生生合作学习状况的影响是极大的。
4.教师对合作小组的评价不合理
教师对合作小组的评价不合理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合作任务展示之后,教师只注重小组内比较活跃的个人进行积极评价,相反,缺乏对小组整体的评价和组内其他成员的评价。这样不但造成每个小组组内目标不统一,而且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只注重合作之后的结果评价,不注重合作中的过程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等没有得到很好的关注,不给予一定的评价。片面的评价方式会导致学生很容易缺乏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包括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生生合作效率的有效措施
1.合理组合小组成员
通常来讲,分配小组成员都是异质组合的小组。异质小组将有更多的优势,在异质小组里,那些有来自不同背景、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的小组能让学生在学习上互补,让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认知上产生更多的分歧,这样就会刺激学生积极地学习。他们会有很多复杂的想法思想,从而会频繁的进行解释,以及从更广泛的角度讨论资料,所有这些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且帮助他们增加理解的深度、提高推理的质量。比如说,在复习课上,老师就可以根据以前的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序列排号,然后进行优、中和差的穿插组合,进行异质组合。还有可能考虑的因素就是性别、性格等。或者在保证异质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意愿自行组合。
2.传授学生高效的合作技巧
第一,小组的目标能够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激发每个成员的共同愿望,让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实现超越个人目标的小组目标;第二,要让他们感觉为了实现最终目标他们每个人都有身负重任,他们每个人的成绩都关乎集体的成绩;第三,教师要引导他们互相帮助、彼此分享信息,相互鼓励,彼此相互促进。
3.教师及时监督学生的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监督意味着不断检查。生生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新型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学生的互动形式更多,尤其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比较薄弱,更不能只是通过任务的完成程度和课堂的表现对学生作出评价,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布置任务,哪些任务通过学生之间互动即能完成的,哪些需要老师及时干预才能完成的,教师心里要有数。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在学生们一起工作时,不断地在各个团队之间来回走动,监督他们的学习情况。还应该观察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以此来评估学生们学习理论知识的进展情况;观察他们对人际之间和小团体技巧的运用情况。还要倾听一个团队的交流,并收集有关团队成员之间交流的资料。
4.教师进行合理全面的评价
对学生的理论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是教师的责任,但是如何全面合理地进行评价就需要教师进行仔细计划。教师既要注重结果性评价,也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成绩的价值和意义,又要让学生有努力的方向。组内成员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教师首先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并告知学生。把评价组内每个成员的成绩记为评价小组整体成绩。组内每个成员都要参与,都承担一定的责任。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公开指出缺点后给予建议。
综上所述,生生合作作为较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引进英语课堂,有积极的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效的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中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培养,尤其是促进小学生的听力与口语技能的不断完善,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兴趣英语化。但是低效的合作学习也会降低课堂学习效率,所以教师也要不断反思,对不合理的小组分配要及时调整,并且进行合理的干预和评价。
参考文献:
[1]傅永曙.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刘玉静,高艳.合作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刘慧.英语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M].长春:吉林电子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