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学习行动计划8篇

时间:2023-03-08 14:56: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学习行动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习行动计划

篇1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逼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可见,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来源。当学生对某项知识真正发生兴趣时,他将会千方百计调动自己的潜在智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的情趣,是发展智力必要的条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学生的注意力较易分散,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摄像、录音等媒体,集声、光、形、色于一体,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使之转化为学习的激情。如:在学习“Do you like…” 这一句型时,同时也学习了几样食物,如果一直问学生“Do you like…?”,学生听太多也会觉得有点腻,而且有时候没认真听,就没听清楚所问到的食物是什么,我就利用课件把那几样事物显示出来,显示出来的图片都是色彩鲜艳,看起来很诱人的样子的一些事物,然后在随机指到其中一样食物再问学生那个问题,这样更清楚,并且色彩鲜艳的图片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学生也会认真听你所问的问题,问多了,他们就自然而然的学会了这个句型和这些有关食物的单词。并且能够更好的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可见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语言。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环境

布鲁姆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色彩鲜明,声情并茂。这就改变了以往在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讲的单调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声、电、光等各种信息,使课堂变得绚丽多彩,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丰富而生动。例如:有一位老师在上“Seasons and weather”这课时,她首先放了一段有关与季节的chant,而且分了很多种版本的调子,还有一些关于四个季节的图像,并且图像颜色都很鲜艳,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了。接着她又让学生拿出手来和她一起边拍手边念chant,学生们都很积极,在这节课中,她创设了视听一体的教学情景,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吸引着学生的注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堂40分钟的课,确实很难始终如一高度集中主要力。尤其在可临近结束时,特别容易分散注意力,降低课堂效率。但是这位老师在快临近下课时,放了一首关于季节的歌曲,而且同样是很多版本的,让学生跟着唱,我们都发现学生们唱得很认真,气氛也很好。所以,老师的讲解辅以多媒体教学,使整个过程图文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对话的情景,表达情感。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交际能力,又强化了记忆。

三、利用多媒体术培养创新能力

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一个创造的世纪,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可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时展的需要。小学生已有的知识是创造力发展的材料和工具,多媒体和网络提供的大量信息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从而为他们创造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如:在教“Robots can do everything”这一课,我让学生设计自己最喜欢的机器人的形状并用英语展示所设计出来的“机器人”的本领。我们发现学生都很积极,并且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动手设计自己的“作品”并能用英语大胆展示。平且还让学生自己组合成一些小组,然后互相交流自己所设计出来的“作品”,然后在评出最好的“作品”。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造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组合作学习方式

篇2

为深入了解“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评估该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本研究以教育部及各级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为基础,同时选取甘肃省86个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58个连片贫困县及13个特困县,采用问卷调查与田野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从学前教育资源、经费投入、教师补充及体制机制建立等四个方面分析“行动计划”实施成效与问题,以期为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完善提供实证依据。

一、“行动计划”的实施成效

(一)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大,“入园难”问题得以缓解

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大,是“行动计划”取得的最重要成效,也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突出特点。按照教育部实施《规划纲要》“分三步走”的策略,1第一期“行动计划”的重点是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让广大的学龄前儿童“有园上”,因此各地区在制定“行动计划”时,均对新建、改扩建幼儿园的数量进行了规定。在“行动计划”推动下,幼儿园数量迅速扩大。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1]2013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9.86万所,比2010年增加4.82万所,增长了32%;在园幼儿达到3895万人,比2010年增加918万人,增长了31%,相当于过去10年增量的总和。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7.5%,比2010年增加了10.9个百分点,提前实现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60%的目标。

在新增幼儿园中,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增速最快。2010—2012年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实施的“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投入56亿,支持中西部地区新建3100多所农村幼儿园。同时,中央财政投入250多亿,支持中西部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6万多所,并对17万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进行了国家级培训。截至2012年底,全国农村幼儿园在园幼儿已达2435万人,占全国在园幼儿的66%,比2009年增加734万人,增长43%。[2]越来越多的农村幼儿走进幼儿园,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

西北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起步晚、基础差、发展滞后,一直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2009年,西北五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达到50%,但甘肃、宁夏显著低于全国水平,分别只有43.23%、44.60%。2013年,西北五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平均达到73.07%,比2009年平均增长了23.07%,其中陕西、青海、新疆自治区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增长幅度除宁夏外均高于全国水平(详见图4)。对甘肃省86个样本县的调查显示,在“行动计划”期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300所,新增学位26.3万个,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6.15%,其中58个连片贫困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3.18%。农村乡镇公办幼儿园由2010年的236所增加到2013年的736所,乡镇幼儿园的覆盖率达到67.05%,西北地区学前教育状况得到极大改观(详见图5)。

(二)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增长

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反映了政府对发展学前教育的态度和认识水平。回顾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历程,核心问题就是政府长期缺乏投入以及投入制度的保障。因此,“国十条”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比例,未来三年要有明显提高。”随着“行动计划”的实施,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度上升,具体表现出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中央财政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激励作用。2011年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财教[2011]405号),决定从2011年起中央财政设立500亿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建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培训幼儿园教师以及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和孤残儿童入园。同时,中央政府引导各地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努力调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等各方面积极性。从2011年起到2013年5月,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341亿元支持学前教育发展,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学前教育占比从2010年的1.7%提高到了2012年的3.4%

2.初步形成了各级财政共同投入的态势。在中央财政的带动下,各级政府纷纷行动起来,规划并制定本地区学前教育投入政策与投入额度,在2011—2013年期间,地方各级财政共投入1600多亿元。以西部甘肃省为例,三年来中央财政累积投入16亿元,省级财政累计投入2.54多亿元,市、县级财政合计投入10.15亿元,共计投入28.69亿元。

3.经费投入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在各级政府的学前教育投入中,优先保障了农村贫困地区和薄弱环节。在2010—2012年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实施的“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投入56亿,中央财政投入250多亿,支持中西部建设农村幼儿园,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对甘肃省86个县的调查也显示,在中央与省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中,为58个连片贫困县下达的项目资金分别达到10.83亿元和

(三)教师数量迅速增加

在幼儿园数量迅速扩大的同时,教师补充与教师质量问题就成了最急迫、最艰巨的任务。目前,幼儿园教师的补充途径主要是公开招聘、中小学转岗、特岗计划、接收免费师范生等。据统计,[3]2013年全国幼儿园教职工达到283万人,比2010年增加98万人,增长了53%(见图7)。同时,通过幼儿园教师“国培项目”培训了29.6万名农村幼儿园教师。

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也在提高。就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来看,在86个样本地区,第一学历为大专的教师占总人数的58.87%,本科占20.16%,二者共占79.03%;最终学历是大专的教师占总人数的33.87%,本科占60.08%,二者合计高达93.95%。在58个连片贫困县,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总数的52.5%;中专及高中学历的教师占32.61%,高中以下学历的教师占8.35%。

(四)体制机制的初步建立与完善

学前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以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为前提。因此,在“行动计划”实施期间,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导和规范学前教育发展,各级政府也出台了区域性学前教育发展政策。目前地方学前教育政策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以地方学前教育发展“五年规划”或“三年行动计划”为主,制定本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目标与任务,重点在幼儿园的建设、教师补充与培训等;

二是针对“行动计划”实施中的特殊情况出台调节性政策,如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学前教育综合奖补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标准等;

三是学前教育常规管理政策,如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民办幼儿园申报与管理办法、幼儿园分类评估标准等。这类常规性的管理政策也是最多的。然而,涉及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师补充机制、经费投入机制、学前教育监管机制等尚未建立。

二、问题分析

回望“行动计划”实施的三年历程,在“优先发展教育”的国家意志的强力推动下,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推进《规划纲要》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的落实,学前教育事业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勃勃生机。但由于学前教育长期被边缘化、财政投入长期不足、历史欠账严重,短期的巨大投入难以满足事业发展的需求,相较于其他教育阶段与教育类型,学前教育仍然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的“短板”,面临着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特困地区与民族地区幼儿园覆盖率低

1.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是当前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以西北地区甘肃省为例,全省学前三年入园率为66.15%,距全国平均水平仅相差1.35个百分点,但在该省58个连片贫困县,3~5岁适龄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53.18%,低于该省入园率平均水平;13个民族县和特困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低于30%,尚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如某民族县2012年学前一年毛入园率52%,学前二年毛入园率2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22.3%,可见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仍是薄弱环节。

2.乡镇幼儿园覆盖率偏低。截至2012年,本研究调查的86个样本县共有1228个乡镇,已建立公办中心幼儿园636所,占乡镇总数的51.8%,还有592个乡镇没有公办中心幼儿园。而作为重点支持的58个连片贫困县共有乡镇959个,其中有公办中心幼儿园的乡镇643个,乡镇幼儿园覆盖率67.05%,目前仍没有幼儿园的乡镇316个,占乡镇总数的32.95%,与实现“每个乡镇建设1—2所独立建制的中心幼儿园”的“行动计划”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3.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与农村人口的流动,城市主城区以及流动人口聚集的城乡结合部已成为人口密度最大、幼儿园教育资源最为紧张的地区,“入园难”问题再次突显。另一方面,城区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渠道单一,在调查的58个贫困县中,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仅51所,占小区总数的18.09%,小区配套幼儿园缺口达231所,可见扩大城区学前教育资源的任务也十分繁重。

4.普惠性资源与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一方面,公办幼儿园数量不足,如陕西省公办园仅占幼儿园总数的27.66%,甘肃省公办园也只占幼儿园总数的51%。58个连片贫困县共有公办幼儿园800所,占其幼儿园总数的47.93%;民办幼儿园869所,占其幼儿园总数的52.07%。另一方面,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比例过小,如甘肃省截止2013年幼儿园总数为3141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51所,一类幼儿园98所,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仅占5%,加上市区级等示范幼儿园数,其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也不足10%。

此外,在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普遍存在的同时,大量新建幼儿园存在着闲置现象,新建幼儿园的招生数普遍低于幼儿园建设规模,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本研究在调查中发现,122所乡镇中心幼儿园中有57所幼儿园未能足额招生,其中2011年后新建幼儿园24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人口流动使农村适龄幼儿减少,而县镇与城乡结合地区人口密集,新建农村幼儿园招生不足,城区却出现新的“入园难”现象;二是农村幼儿园教师缺口过大,不能保证按规定班数开班,造成班级数量少、班额巨大、“教师包班制”现象非常普遍。

(二)经费投入与支出结构尚需调整,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在“行动计划”实施期间,虽然有些地区已将学前教育纳入财政,也初步形成了各级政府共同投入的态势,但学前教育财政性投入和支出仍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

首先,教育经费负担结构不尽合理。在政府所负担的学前教育经费中,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投入大,省级财政的投入力度过小,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投入特点。如甘肃省三年来累积投入28.6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6亿元,省级财政投入2.54多亿元,市、县级财政合计投入10.15亿元,省级财政投入仅占总投入的8.85%。这一投入特点给县、乡二级财政带来极大压力。按照我国“中央统筹,地方负责”的管理体制以及“地方为主,中央奖补”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原则,发展学前教育的直接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或者说是县、乡级政府。我国县以下财政能力整体相对较弱,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这一问题尤为突出,乡镇财力非常薄弱,根本无法统筹学前教育经费。如果我们用“教育经费指数”这一概念衡量各地区教育投入水平,2可以发现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的生均经费支出高达13000元/年,其教育经费指数均在10~20%之间。而贵州、甘肃等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指数接近25%,说明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财政投入的绝对值看起来不大,但其承受的教育经费压力大。[4]

其次,由于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乡镇与农村幼儿园正常运转缺乏公用经费保障。虽然“国十条”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做到逐年增长”,并要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但是,由于新建学前教育资源大都未被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加之农村幼儿园教师编制问题尚未解决,其工资待遇及幼儿园正常运转仍依靠幼儿园保教费。在所调查的122所幼儿园中,虽然幼儿园主管单位为乡镇政府或乡镇中心校,其举办性质为公立幼儿园,但其中87.8%的幼儿园运转所需经费只能依靠收取的保教费,来自财政的支持仅为22.2%。这使得幼儿园普遍缺乏保育教育最基本的设施设备,如图书、玩具及生活设施等,严重制约了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有效扩大和质量提升,也无法为农村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再次,乡镇幼儿园经费管理方式不合理。大多数乡镇要求收取的保教费全部上交,由乡政府或中心校统一管理与使用,或者按生额收取管理费,这使本就经费紧张的乡镇幼儿园捉襟见肘,雪上加霜。

(三)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补充渠道不畅

与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大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教师补充严重滞后,教师补充数量跟不上幼儿园建设速度。以甘肃省为例,截至2013年全省共有幼儿园专任教师20621人,在园幼儿54.98万名。三年期间教师共增加了6953人,在园幼儿增加了16.25万名,师生比由2010年的1:28.34下降为1:26.66,但幼儿园专任教师的缺口仍比较大。按照《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目前专任教师缺口约为4万,这一现象在贫困地区尤为严重。在58个连片贫困县,在园幼儿337698名,按照国家每班30名幼儿配备2名专任教师和1名保育员的标准,应当配备2.25万名专任教师和1.13万名保育人员,但目前仅有15028人,其中专任教师11708人,缺编18740名,缺编率高达55.49%。幼儿园教师缺口大、质量不高已成为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最严重问题。

1.幼儿园教师的补充不畅与缺乏政策保障有直接关系。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各地积极讨论酿酝,但大多数地区尚未出台相关政策,新增幼儿园教师的编制未能解决,农村幼儿园教师岗位缺乏吸引力。我们随机调查了248名新入职幼儿园教师,结果显示只有159人有编制,89人没有编制,分别占总人数的64.11%和35.89%。

2.幼儿园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幼儿园教师补充渠道主要有公开招聘、特岗计划和转岗,招聘的基本条件是“专科学历”,但对其专业背景未加以限制,结果是新入职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在提高,但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例偏低,再加上转岗教师比例大,“学历达标专业不对口现象”十分普遍。本研究对新建幼儿园的112位园长进行了调查,拥有本科学历的52人,专科学历51人,中师学历仅9人,但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园长仅26人,占园长总数的23%,其余均为汉语言、英语、计算机、小学教育等专业毕业。对幼儿园教师的调查也反映出同样问题,58个连片贫困县有幼儿园教师15028人,其中公办幼儿园教师7642人,占教师总数的50.85%;聘用幼儿园教师2872人,占教师总数的19.11%;中小学转岗教师2288人,占教师总数的15.22%。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7890名,占教师总数的52.5%;中专及高中学历教师4901名,占教师总数的32.61%;高中以下学历教师1256名,占教师总数的8.35%。幼儿园教师中,学前教育专业比例仅36.07%,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也仅为37.45%。非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不仅入职适应性差,而且对幼教工作认同度不高。

但与此同时,大量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幼师生却无法进入学前教育领域。在本调查涉及的地区中,共有31所幼教师资培养机构,其中三年制中专学校占总数的58.06%,也就是说,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数由中专学历的培养机构承担,但教师公开招聘的基本要求是大专(职高)及以上,限制了中职学生入职。当然中职幼师生的培养质量不高也是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重要原因。

3.培训渠道单一,培训机会不足。随着新教师人数激增,以及老教师面临改革理念向实践转化的困惑,当务之急是提升教师质量,教师培训成为主要措施。“行动计划”实施期间,国家已投入11亿元用于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取得了巨大反响。但目前,幼儿园教师的培训主要集中在国家培训与省级培训,地方培训机会少,幼儿园园本培训能力低。例如,在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实施以来,58个贫困县累计培训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1600名,占幼儿园教师总数的10.65%,这一状况与“完成80%在职教师和园长的培训任务”的规划目标相距甚远。此外,参差不齐的培训质量、自上而下的被动学习和离岗集中培训,对普通的一线教师还难免有隔靴挠痒之弊。

(四)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职能尚未发挥,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乡镇中心幼儿园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核心,承担着指导、示范和协调本乡镇学前教育工作的重任,在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引领作用。随着大批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成与使用,农村幼儿园的质量提升与建设速度未能同步跟进,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职能并未得以发挥,农村幼儿教育质量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大多数农村幼儿园设在乡镇中心学校并由其代为管理,幼儿园日常作息与教育活动安排均与小学相同或相似。加之地方财政紧张,无力为幼儿园配备必要的图书和玩教具,73%的幼儿园仍以分科教学为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开展科学保教的要求难以落实,“保姆式教育”与“小学化”现象普遍存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渴望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

三、政策建议

“三年行动计划”背景下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及其问题,反映了学前教育发展过程的规模与质量、体制与机制、城市与农村的矛盾。目前,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即将启动,应将扩总量与抓质量、求发展与建机制同时并重,强化学前教育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着力破除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一)继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城乡幼儿园建设同步推进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重点工作,解决“入园难”问题是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因此第二期“行动计划”的首要任务仍是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根据贫困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匮乏和城区人口密度大的现实,新增学前教育资源应优先保证两个“重点地区”,即连片贫困地区与城市高密度人口地区,城乡幼儿园建设同步进行。一方面,边远农村地区特别是连片贫困地区仍是扩大资源优先保障的地区,在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率同时,应逐步形成“城区幼儿园引领带动,乡镇中心幼儿园辐射支撑,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方便群众”的办园格局。另一方面,应根据出生率和人口流动走向,调整城区学前教育资源的分布,减缓城区学前教育的入园压力。

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是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但由于贫困地区大都地处偏远、人口分散,规模化的普及路径与办园方式不可能也完全不必要。因此,积极探索多样化、符合当地实际的办园方式,也是未来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任务。

(二)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建设一支合格的专业化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前教育软件建设的核心内容,师资队伍建设以政策保障为前提,因此各级政府应尽快制定出台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核定幼儿园教职工编制,为补齐配足幼儿园教师、稳定幼儿园教师队伍、保障幼儿园教师地位提供政策保障。

针对现有教师队伍补充渠道不畅、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象,应加大对现有招聘机制的调整,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一方面,随着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扩招后大量幼师生即将毕业,应适时提高招聘条件,实行“双准入机制”,即学历合格和专业对口,避免在有编制的公立幼儿园过多引入非专业人员;另一方面,设置“助理教师”岗位,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优秀毕业生提供入职机会,即通过社会公考,选取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优秀毕业生进入幼儿园工作,担任助理教师,并要求其在三年内取得教师资格证,五年内取得大专学历。新增加教师优先补充农村幼儿园。对无法取得合格学历与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自然退出幼儿园教师岗位。

当地政府可根据本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对师资的需求情况,加强与本地区师范类高校合作,建立“委托培养”模式、“定向培养”计划等多种途径,创新幼儿园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幼儿园教师补充步伐。在职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应针对幼儿园教育实践问题,以提升专业能力为重点,将国家培训与区域性培训、园本培训相结合,入职培训与提高培训并重,完善国培、省培、市培、县培、园本培训的五级幼儿园教师培训体系。

(三)强化体制机制建设,为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政府在幼儿教育中的责任定位,是判断政府行为是否公平的前提。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说过,“政府的所有功能都需要财政支撑,政府的所有行为都会反映到财政上”。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要实现“上得起”的目标,就必须克服幼儿教育财政支出上固有的制度缺陷,将建设普惠型发展机制、投入保障机制与质量监管机制作为工作重心。

首先,应建立普惠型发展机制,即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参照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区域内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同时,应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合本地区的资助政策,以保障所有适龄儿童上得起幼儿园,实现“上得起”的目标。

其次,应进一步落实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占合理比例的要求,确保制度性投入不断增加,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稳定的财政支持。一方面,应整体提升学前教育管理责任主体重心和财政保障重心,加大省级财政对学前教育经费统筹和投入力度,[5]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应构建教育经费政府分担机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参照义务教育经费在全国的平均值和各级政府财政收入份额,建议在中央、省、地(市)、县四级政府中按3∶4∶2∶1的比例分担农村学前教育经费,即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70%左右的经费,地(市)、县两级政府分别承担20%和10%的经费。中西部地区乡镇财政由于取消了农业税而财力薄弱,应允许其退出农村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篇3

陕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出席会议并讲话。咸阳市委书记千军昌、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强、省财政厅副厅长王范儒、省政府教育督导团总督学曹普选、省教育厅总会计师张新民、省教育厅副巡视员王海波、咸阳市副市长车建营和三原县委书记李志坚等出席会议。会议由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梁宝林主持。

会上,车建营代表咸阳市委、市政府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咸阳市教育局局长张存、汉中市教育局局长王永安、三原县县长余天西、户县县长张永潮、洛川县县长彭安季、宁陕县县长唐新成、西安电缆厂幼儿园园长王侠等7个市县和幼儿园作了大会交流发言,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自在发展学前教育、大力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和发挥示范幼儿园辐射引领作用方面的经验做法。

杨希文在讲话中指出,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全省“党委政府强力推动、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学前教育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各级对学前教育的重视达到了新高度,公办幼儿园建设取得新进展,资金投入和免补政策有了新突破,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幼儿保教质量有了新提高,陕西学前教育发展成绩显著,态势喜人。截至目前,全省幼儿园达到6177所,比去年增加678所,其中公办园1708所,占27.7%,比去年提高了6.1个百分点。全省在园幼儿107万,比去年增加12万;学前一年在园幼儿(含学前班)45.1万,比去年增加了近9万。

杨希文说,陕西学前教育也还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优质资源还短缺、师资水平要提升、幼儿园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要提高等亟需解决的问题。他要求各市县要切实落实政府责任,下定决心、强化措施,确保2013年底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任务。一是全面完成建设任务。确保三年建成1000所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使幼儿园(班)覆盖全部行政村和社区;要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按照“谁开发建设、谁完善配套”的原则,规划建设配套幼儿园;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扶持企事业办园和民办幼儿园。二是持续加大投入力度。要建立经费投入长效机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到5%以上;要建立学前教育专项拨款机制,确保生均公用经费按时足额拨付;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继续实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幼儿,保障残疾儿童入园。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严格准入资格,按照《陕西省幼儿园编制标准(暂行)》,尽快对公办幼儿园进行核编定岗,民办园和企事业办园也要参照这个标准配备师资力量;要加强培养培训,全省每5年对园长、教师进行一遍轮训,逐步建立骨干体系;要大力加强师德教育,用师爱温暖孩子们的心灵,启迪孩子们的智慧,引领孩子们健康成长;同时要认真解决好幼儿教师的待遇,要依法落实幼儿园教师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幼儿教师的权益。四是大力提高保教质量。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遵循规律探索科学保教方法,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各市县要重点加强对城区小学的招生监管,小学招生要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严禁任何形式的选拔考试;要加强教科研工作,各市县教研机构要重点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研究,配足配齐幼教教研员;要全面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建立园务公开制度,加强收费管理,坚决清理整顿无证办园。五是切实加强幼儿园安全工作。各市县要健全和落实门禁、卫生、食品、消防、交通等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把安全责任层层落实到人。近期,各市县要组织人员深入开展幼儿园安全隐患排查,对幼儿园用车安全和冬季取暖进行重点检查,杜绝发生安全事故。

杨希文强调,要切实加强对学前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一要对照计划,查漏补缺。各市县政府要对照任务检查当地进展情况,对工作中的遗留任务,要建立台账,找出原因,责任到人,必须在年内完成;对明年的任务要及早安排,提前部署,确保落实;要充分发挥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和领导小组的作用,协调解决难点问题;省上将适时开展专项督查,教育督导部门要进行督导问责。二要统筹兼顾,量质并重。各市县要正确处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不但要建设安全适用的园舍、配备先进的设施设备,还要重视保教队伍、日常管理等问题;要正确处理公办与民办的关系,在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下,积极扶持民办园,为群众提供多样化服务;要正确处理普及与质量的关系,既要提高普及率,更要提高办园水平,真正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三要典型引路,辐射带动。各地要大胆创新,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务求实效;要培育典型,推广经验,特别是“双高双普”县和“教育强县”的学前教育工作要走在全省的前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三年计划完成后,省上将召开总结表彰大会,表彰奖励先进集体和个人。

篇4

关键词:激发兴趣;高尚人格;小组合作

新的课程改革在我国已经推行十余年了。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我在这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时时体现化学新课改理念。下面我就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如何调动全体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谈一下我的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心理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持续产生兴趣时才会感到学习是轻松愉快的,才肯动脑筋去思考,对所学的知识内容也就容易记住;反之,当学生对学习对象缺乏兴趣时,则会感到学习空乏无味,成为负担,产生厌恶情绪,不愿动脑筋思考,也就不可能学好。如果一个学生对化学产生比较稳定、持久的兴趣,那么他必然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笔者在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对提高初中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做了几点尝试。

1.通过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化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尽管从表面上看化学与生活联系没有物理与生活联系紧密,但是教师要善于挖掘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讨论和引导学生思索。例如,我在讲述一氧化碳的毒性时引用了这样一则案例:1998年3月15日,河南省许昌市发生了一起纵火案,几名歹徒因与许昌市胖东来烟酒购物中心的员工发生争执,为了报复,便于3月15日凌晨,往胖东来烟酒购物中心倾倒两壶汽油放火后而逃,顿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大火蔓延到与之相邻的望月楼宾馆,致使望月楼宾馆的8名员工丧生,事后法医鉴定,8名员工死于一氧化碳中毒。通过这个案例,学生明白了一氧化碳有剧毒。学好化学知识可以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在学习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这个知识点时,我引用了这样一则案例:一名小学生在一大楼后的化粪池的盖子附近玩火时,突然砰的一声巨响,化粪池的盖子被崩到5楼的一住户家,尽管没有造成人身伤亡,但造成了一定的财产损失,化粪池爆炸的原因是化粪池内有沼气,遇明火发生爆炸,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们明白了使用可燃性气体应该非常注意安全。通过这些案例,学生们也进一步明白了生活与化学密不可分,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百闻不如一见。化学上的一些学习内容,由于学生看不到,仅凭教师的讲解或者学生的自学或讨论是很难理解的。例如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有电子和质子构成,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高速运动,但是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教师再讲学生就是不明白,如果教师能把核外电子的运动制成动画课件让学生观看,他们就很容易理解。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便于学生学习知识,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用高尚的人格感召学生,用善良的心关注每一个学生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时时刻刻加强自身修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给学生树立一个道德典范,让学生觉得你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实际上作为一名教师,你也应该做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学生只有接受了你,他们才愿意学习你所教授的课。由于我多年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知不觉,学生对我有一些好的看法。学生们的赞誉,让我激动,也进一步激发了我那颗善良的心,让我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善待学生,如何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学点知识。由于我的真心付出,全班每个学生一年下来都学到了一些化学知识,在历年的中招考试中,我教的学生的成绩在长葛市中招质量评估中多次名列第一。

三、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

中来

篇5

1.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任何束缚学生手脚,只允许他们冥思苦想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

如在物质和量浓度的教学中,我们做了如下设计:

[投影展示实物]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溶液的商标、某品牌白酒和农夫山泉的外包装说明、医院肝功能检查报告单。

[引入]教师:生活中我们能见到许多溶液,各位同学有没有留意过上面标签,对标签的含义做过解读;走进实验室见到各种液体试剂,上面的标签代表的是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更深的了解。

在由部分学生解读内容后,教师循序作如下引导:

(1)生活中为什么会用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2)上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中涉及的物理量有哪些,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师生经简单讨论,达成以下共识,为了不同情况下的方便,表示浓度的方式有多种,其核心是一定量的溶液(或溶剂)中含溶质量的多少。此时教师再结合化学反应研究时的粒子数目关系与液体量体积比较方便的特点,通过类比,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概念便跃然纸上了。

这样的教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很有用,又引导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更多地去观察生活。

2.让学生在做中学习

布鲁纳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一个“圈套”让学生去钻,通过提出启发性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积极地思考,并通过比较和归纳等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如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是先讲授方案,或边教边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被动的角色,照方抓药,没有多大兴趣,对实验中要注意的细节一知半解。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在学习认识了物质的量的浓度以后,做了下列四个环节的活动:

第一个环节:出示各装有5mL水的10mL、50mL量筒各一个,提出问题,哪一个更准确,说明理由。学生稍加思考,就能得出结论,管径细的准确。教师追问,我们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能常体积会有数量毫升,怎样能做到容积大一点而又精确一点呢?在学生略加思考后,有学生提出在有刻度线的地方细一点,把下面做大一点,在肯定了学生这个积极的想法后,教师用动画演示变化过程,再出示实物样品,特别引导学生观察标度和刻度。

第三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评价找出最好的方案,并对一些细节进行追问:

如:为什么不能在容量瓶中直接溶解?生答:因为溶解时有可能吸热或放热,而容量瓶的刻度是在20℃时才准确的。

你是如何想到要洗涤的?生答:烧杯里有残留液,此时其他学生根据他的回答自然又想到了观察溶液颜色的问题,又有了新的发现……

3.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大都是由浅入深,由现象而本质地逐步深化的过程。人类的头脑会因为一个新思想而伸展,再也不会回到它原来的层面。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其反思,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篇6

[关键词] 课堂教学 积极性 主动性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的。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本文从导入新课、设计问题、大胆质疑、重视实验、联系生活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一、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教学的一种艺术。出色的新课导入犹如评书中的精彩开头、评弹中的开篇、演戏中的序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的确,有效的课堂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能起到酝酿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我在上第一节化学课时就给学生播放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录像片段,播放研制“两弹一星”的科学家的简介。壮观的景象,伟大的人物,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思想情操。

二、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化学课堂教学应从问题开始,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要适当,如果把教学内容、问题设置在学生的现实水平上,学生不必花费气力就可解决,学生会认为教学内容不过如此,无法体会到经过努力克服困难赢得成功的愉悦,甚至会不屑一顾。这样的设问对学生的学习绝无益处。相反,目标定得过高,难度太大,学生经过百思仍不得其解,久而久之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会丧失信心,甚至会自暴自弃。因此,应当把教学问题设计的出发点放在比现实水平略高的层次上,经常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学习热情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善于剖析教材,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讨论

针对教材内容、知识点,学生若有异议,教师应引导学生消除胆怯心理,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黑格尔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独创性见解,不要被动地掌握现成的知识和结论。

如学完《原电池和电解池》后设问:根据两章的学习,原电池和电解池能否合并为同一装置?这一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合二为一,因为电能和化学能可以相互转化;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不能合二为一,因为电能和化学能的转化的条件不同,怎么可以合并为同一装置呢?俗话说:“灯不拨不亮,理不争不透。”通过争执、讨论、探究,学生加深了对这两个知识点的认识。

四、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离开实验就无从谈化学,离开实验就无法学化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学素质。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它具有目的性、探索性、现实性和易感知性。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各项能力皆得到发展。因此,要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在实验上下功夫。实验使学生对物质发展变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仅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激发了他们探索真知、追求真理的精神。

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始终保持对化学的好奇心

篇7

一、词汇接龙活动的组织

游戏是小学阶段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也是能够保持学生长久学习兴趣的方式,更是学生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词汇接龙”游戏,促使学生在“玩”中学习,在玩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而在保护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复习相关的词汇,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的能力。

例如,我首先提出一个单词,如:egg,点名某个学生进行接龙,如:good/group/grade...接着,其他学生进行接龙:good,duck,kite,evening...依次让学生进行接龙,这样不仅能够能够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为学生的健全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二、小组交流活动的开展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交流是其价值的直接体现,也是锻炼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认识到交流对学生的发展,对学科的发展等方面的意义,要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相交流,这样不仅能够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而且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在教学“What are you doing?”时,为了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也为了高效英语课堂的顺利实现,在结束本节课的教学之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运用“What are you doing? I am...”句型进行对话交流,这样不仅能够确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大化实现,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以及综合运用素质的培养,同时,也确保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体验英语学习的过程,锻炼能力,进而为学生的健全发展做好基础性工作。

篇8

【关键词】学习动机 个性化因素 动机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057-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增加,英语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经历了十年以上长时间的外语学习之后,大多数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仍是短板,不能令人满意。许多大学毕业生虽然拥有大学四、六级证书,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却相当低下,开不了口,成为“哑巴英语”。甚至一些通过雅思或托福考试到海外留学的学生,到了国外无法与外国人进行正常的交流,上述现象使社会各界对我国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产生了质疑。外语教育界经过多次反思,发现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功利性强是其英语应用能力薄弱的根本性原因。绝大多数学习者将英语学习看作是升学和就业的“敲门砖”,而不是综合能力的提升,这种功利性的学习外语动机从长远来看,对外语学习非常不利。如果能从根本上端正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将所学习的语言作为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不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还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和优势。

因此,学习动机一直是外语教学界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学习者个体因素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否除了受到自身的智力因素的制约外,还受到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性格、气质、意志、信念等)的制约。在非智力因素中,动机是最重要的因素和变量之一。如果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一切将无从谈起。动机是维持语言学习者学习热情,保证学习者时间精力投入,决定学习成败的重要情感因素。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教育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开始意识到外语学习环境对促进学习者学习动机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研究外语动机的构成以及影响因素,尤其关注教师实施的动机激发策略及其效果。

一 学习者个性化因素的导向

自20世纪90年代起,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开始从 Gardner的社会心理模式转向课堂情景教学实践,这一转变标志着外语动机理论模式的构建将聚焦于课堂情景教学实践,强调学习者个性化因素的导向,突出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面的重要作用。21世纪是尊重个性、弘扬个性的世纪。学会自主学习,培养主动建构的兴趣与能力是人在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构件。让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和完善,是人的本性要求,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个性化学习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征为基础,以学生的需求为核心,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构建的学习过程,挖掘一般规律下具有特殊意义的学习主体的特征和品质,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健康发展。

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实践模式日益受到青睐,如何构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作为外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本,实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自主。同时,教师自身也需要反思和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不断地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评价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点,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运用动机激发策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关注激发策略的有效性,促进个性化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 新课程标准对英语学习者的要求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确定了英语课程应使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素养的整体发展作为总目标,首次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放在重要地位,并强调指出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应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其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至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及“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则意味着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实践模式同时,教师应不断地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评价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点,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运用各种动机激发策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关注激发策略的有效性,促进个性化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还首次确定了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放在重要的地位,并强调指出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情感态度因素最关键性的考量,是产生情感态度因素的深层次动因。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树立正确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是外语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 基于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动机激发策略

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往往忽略两端的高水平学生和低水平学生,教师们普遍关注的是“中间群体”。因此,教师在实施动机激发策略时,应考虑满足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群体的需求。不能对高水平学生“放手”,更不能对低水平学生“放弃”。实际上,这两类学生更需要教师的激励。低水平学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失落感,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迫切需要得到教师的激励,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高水平学生通常对教师教学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就可能造成学习积极性受挫。因此,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点,调动高、中、低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取得最佳学习效果,是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值得深思的课题。

要本着“以人为本,承认差异,发展个性,着眼未来”这一原则,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进行A、B、C组分层次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学习者因为学习方法的不同、个性差异以及家庭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在英语等其他学科的学习水平上的差异。根据A、B、C层次学生的不同水平和特点,教师应选择不同的动机激发策略。A班以“启发―研究―讨论―自学”为主要方法,最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班则以“启发―研究―讨论―讲解”为主要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B层次学生的主要目标为夯实英语基础,确证成绩逐步提升。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的同时,适当增加课外内容,教师讲授的重点应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C班则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反馈,段段清”的方法,使学生能学得进、跟得上。C层次学生着重于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教师在实施动机激发策略的同时,应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到良好的引导与激励作用;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订不同的评价要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