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6:4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存货管理开题报告,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 论文题目:库存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二、 题目研究内容:
当今社会为信息社会,世界已进入在计算机信息管理领域中激烈竞争的时代。信息已成为继劳动力、土地、资本之后的又一大资源,谁控制的信息越多,谁利用信息资源的效率越高,谁就会在各方面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谁就会更有优势,这一点已得到举世公认。
随着wto的加入和我国工业的迅猛发展,为了抓住机遇,在竞争占得先机,作为生产企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库存管理的信息化、计算机化也就迫在眉捷了。开发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即有宏观上的意义,那就是顺应时代信息化、现代化潮流,提高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结构优化;也有微观上的意义,那就是可以提高管理的现代化程序,加强管理的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单位效益。
库存管理的对象是很多的,广而言之,它可以包括:商业、企业库存的商品,图书馆库存的图书,博物馆库存的展品等等。在这里本文仅涉及工业企业的产品库存。它主要包括下列三部分:
1、 没有经过企业加工,而为企业生产或其他各方面所需要的原材料、燃料、半成品、部件等,如钢材、轴承、发动机、电动机等。
2、 已经过企业加工,但尚未加工完毕的在制品。
3、 企业已加工完毕,储而待销的成品与备件等。
库存管理系统按分类、分级的模式对仓库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控,缩短了库存信息流转时间,使企业的物料管理层次分明、井然有序,为采购、销售和生产提供依据;智能化的预警功能可自动提示存货的短缺、超储等异常状况;系统还可进行材料库存abc分类汇总,减少资金积压。完善的库存管理功能,可对企业的存货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降低库存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库存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内容涉及库存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入库、出库、退货、订货、库存统计查询等等。
下面介绍库存管理的工作流程:
#入库
供货单位发货---运输---货物到达后测试检验---送货单---库管人员查收入库---入库单
处理各种入库业务,如:工业企业的生产入库、委外加工入库、其他入库等入库业务;按入库类型可以分别在不同模块录入入库单据信息。
#出库
库存统计表---各使用单位---领料单----库管人员出库---出库单
处理各种出库业务,如:工业企业的生产领料、委外领料、其他出库等出库业务;按出库类型可以分别在不同模块录入出库单据信息。
#退货
产品不合格通知书---各使用单位----领料单存根---库管人员退货---退货单
#订货
库存管理部门向采购部门发出采购单---采购部门向供应单位传递订货单---供应单位组织发货---运输----货物到达后测试检验---入库
#盘点
备份库存数据,打印盘点表,可按仓库、批次进行盘点,并根据盘点表生成盘盈、盘亏表,调整库存账。
盘点的功能是检查仓库现有库存量与帐面数量是否一致。若盘点结果是仓库现有库存量大于帐面数量,则盘盈;若盘点结果是仓库现有库存量小于帐面数量,则盘亏。无论是盘盈还是盘亏,它们的差异量都记录在盘点调整单。
根据上述工作流程,库存管理系统将包含以下内容:
1. 能对企业内的各类货物进行abc分类管理,并提供最低库存量、最高库存量、安全库存量的预警功能。
2. 可以存储各类信息档案包括物资、产品基本信息、供货单位信息、使用单位信息等。
3. 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物资入库管理/物资出库管理等等,安全、高效;支持各种类型的出/入库业务:生产入库、委外加工入库、采购入库、其他入库、生产领料出库、委外领料出库、销售出库和其他出库等
4. 提供退货管理功能
5. 通过查询库存,及时了解库存余额信息,便于订货下单,以免由于缺货,影响生产。另外,还提供经济订货量计算功能和打印订货采购单功能。
6. 支持库存盘点功能,可按仓库、物料进行盘点,自动汇总盘点数据,及时生成盘赢亏调整单
7. 可及时打印库存余额,方便领导决策或安排及时定货.
三、调研情况
1、国内外现状研究:
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开始于1954年,当时美国首先用计算机处理工资单。40多年来,计算机在处理管理信息方面发展迅速。例如,60年代美国计算机在管理中应用项目不到300项,到了1975年达到2670项。而现在,美国在财务会计上90%的工作由计算机完成;物资管理中80—100%的信息处理由计算机完成;计划管理中是80—90%。据计算机应用方面发展较快的国家统计,计算机用于经济管理的约占80%;用于科技运算的占8%;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占12%。因此,经济管理是计算机应用的主要领域。
当然,由于库存管理在经济管理中占重要地位,其计算机化在发达国家中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是在70年代末开始的,虽然起步较晚,近几年发展却较快,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为信息处理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手段,对于推动我国管理信息处理的现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2、目前存在的问题:
库存管理对企业来说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作,每天要处理大量的单据数据。为及时结清每笔业务,盘点库存和货物流动情况,保证企业生产用料以及货物安全,库管人员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来作数据记录统计工作。
在世界发达国家,库存管理的计算机化水平已经很高了,尽管我国的生产企业在这方面也有了很强的意识和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
表现之一:有的企业单位的库存管理部分目前仍为手工、半手工操作。从供应单位办理入库登记开始,到使用单位输领料出库手续为止,所有操作基本上都是由仓库管理人员笔写,手理,加上算盘、计算器来完成。这不仅繁锁,效率低,而且缺乏库存管理的一些基本手段,如库存状况统计,查询经济订货量计算等,这给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上的落后,及经济利益上的损失。
表现之二为:有的单位的库存管理部已上了微机,但对微机的利用效率极低,有的在用它打游戏,有的仅把它当计算器或打字机来用。
表现之三为:有的企业单位既有了微机同时也有了库存管理软件,但硬件上去了,软件上不去。因为他们用的库存管理软件,大多为自己的工作人员及其他一些非专业人员所开发的简单的管理程序,很难称得上是“库存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这些程序的弱点多表现为:1)系统开发时无科学的理论支持。2)开发过程中调研不全面。3)软件编写时模型不清晰完整。4)所用开发工具落后(如foxbase等)。
四、研究解决方法及思路
根据我国国内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应用普及时出现的各种问题,我将用我所学知识,利用当前管理信息系统科学的、实用的理论,开发一套基于net的库存管理系统,以求能对我国库存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具体的方法及计划如下:
全论文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论,阐明所开发项目(库存管理信息系统)要满足用户哪些要求,并给出全文的摘要。第二部分为实际开发过程,这将是论文的核心内容分为理论支持,系统分析(实际调研),系统设计,软件编写,运行调试,系统安装,系统维护七章。第三部分为结束语部分,分为经验教训和注意问题及作者建议,参考资料二章。作为作者自己的心得体会与读者共享。这三个部分中,第二部分为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方法及工具(vb.net)使用的详尽论述处于全论文的核心地位。而其中的理论支持,系统分析,系统设计,软件编写又是第二部分的核心,在此将这四章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一>理论支持一章主要内容包括:(1)当前计算机管理界所流行且实用的系统建设三原则:整体性原则、分作—协调原则、目标优化原则。(2)系统开发的结构化生命周期法。(3)原型法。
<二>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就是明确系统开发的目标和用户的信息需求,提出系统的逻辑方案。系统分析在整个系统开发过程中,是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把要解决哪些问题、要满足用户哪些具体的信息需求调查、分析清楚,从逻辑上或从功能需求上提出系统的方案。
论文关键词:财务安全,辨识标志,内部控制
一、引言<
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从商业巨子雷曼兄弟的轰然倒下,再到行业翘楚通用申请破产保护,危机的不良影响正逐步从虚拟经济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2009年6月,美国通用汽车为摆脱困境放下身段,正式申请破产保护; 2009年11月,迪拜财政部突然宣布,棕榈岛集团将推迟至少6个月偿付数十亿美元的债务,以便进行债务重组;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依然存在,中国企业面临国内需求不足,
二、企业财务安全
企业财务安全是指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企业不会因为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财务风险或财务困境的影响内部控制,引发严重的财务危机,造成企业的财务失败,从而保持一种可
企业从面临风险到陷入危机直至破产消亡,我们关注的重点通常是风险产生后的事后处理阶段。但纵观整个过程,风险的前一阶段,财务由安全向风险转移阶段才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重点。通常情况下,企业财务安全隐患具有动态易变性和可逆性,及早察识财务安全隐患,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就能规避
三、企业财务安全
构筑财务安全的防火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财务风险,而这一切与企业内部控制密不可分。完善而有效的内部控制,通常指企业拥有健全的内控制度,措施完善合理,并且在实际中得到了很好的执行,从而能充分实现管理目标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控制度本身的有效性内部控制,至少
对于企业而言,通过各项指标提示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是否有效,来辨识财务安全程度,无疑是一个简便且
表1 国外学者预测企业财务安
研究者
样本
变量及模型
具有较强解释力或预测力的指标
Fitzpatrick(1932)
19家公司
单个财务比率模型
净利润/股东权益、股东权益/负债
Beaver (1966)
79家经营失败和79家经营成功公司
30个变量,
单变量判别模型
现金流量/负债、流动比率、净收益/资产、资产负债率、营运资本/总资产等6个财务比率准确性较高
Altman
(1968)
33家破产和33家非破产公司
5个比率, Z-score模型
营运资本/总资产、留存收益/总资产、息税前利润/总资产、股东权益市场价值/负债账面价值、销售收入/总资产
Blum(1974)
115家财务失败和115家非财务失败公司
多元判别分析方法
选择反映流动性,盈利性和变异性三个方面的财务指标
Altman、Haldeman、Narayanan(1977)
53家破产和58家正常企业
7个变量,
ZETA模型
经营收益/总资产、收益稳定性、利息保障倍数、留存收益与总资产之比、流动比率、普通股权益与总资本之比和普通股权益与总资产之比
Martin
(1977)
58家出现财务危机的银行
25个变量,
Logit回归分析法
总资产收益率、坏账与营业净利润之比、费用与营业收入之比、总贷款与总资产之比
Ohlson
(1980)
105家破产公司,
2058家非破产公司
9个变量,
Probit模型
公司规模(总资产/GNP物价指数后取对数)、资本结构(总负债/总资产)、资产报酬率或来自经营的资金/总负债、短期流动性(营运资金/总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
Aziz、Emanuel(1988)
<
表2 国内学者预测企业财务 研究者
样本
变量及模型
具有较强解释力或预测力的指标
陈静(1999)
27家ST和27家非ST公司
多元线性分析
负债比率、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营运资本/总资产、总资产周转率
陈晓等(2000)
38家ST公司
1260种变量组合,Logit回归
负债权益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总资产、留存收益/总资产
吴世农、卢贤义(2001)
70家财务困境公司,
70家财务正常公司
21个变量,预警模型
盈利增长指数、资产报酬率、流动比率、长期负债与股东权益比率、营运资本与总资产比和资产周转率
姜秀华、孙铮(2001)
42家ST和42家非ST公司
Logit预测模型
毛利率、其它应收款与总资产比率、短期借款与总资产的比率、股权集中系数,公司治理变量(股权集中度)
章之旺(2004)
60家财务困境和120家正常公司
logistic
现金流量比率
王克敏(2005)
128家ST公司,非ST公司
5个变量,logist
引入公司治理、关联交易、对外担保等非财务指标
吴超鹏、吴世农(2005)
540家价值损害型上市公司
20个变量, 人工神经网络法
总资产收益率、股票超额收益率、公司治理指数和投资者利益保护指数
郭斌等(2006)
1265个正常类到期的实际贷款样本、890个违约类样本
30个指标,Logit模型
贷款期限和M2增长率这两个非财务指标,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陈燕和廖冠民(2006)
104家上市公司
Logit模型
大股东持股比例、国有股比例、董事会规模对公司财务安全均具有显著影响
钱爱民、张淑君和程幸(
由上表可以看
(1)从方法来看,泰勒级数展开式、事件历史分析、遗传算法、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在最近几年相继应用于相关的研究
(2)从研究的数量和指标解释力来看,财务指标结合非财务指标的研究已成为主流的方向。在财务解释变量的选择上,以资产
由此可得,财务安全的辨识标志可以分为两大类:从财务指标来看,负债比率和营业利益率、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总资
四、结论与启
(1)建立财务安全指标体系对企业内控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良好的内控制度可以提高财务安全测度的准确性。外部环境复杂多变、错误的筹资决策、资产流动性较差、盈利能力低下、公司治理机构的影响、行业因素的影响等方面使财务活动本
(2)科学严密的内部财务控制,是财务安全的基础。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一方面是出于防护性需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保
(3)确立财务安全指标并结合非财务指标内部控制,引入财务内部控制有效的变量,构建财务安全体系,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证财产的安全;另一方面是出建设性需要,及时暴露财务管理方面的弱点,保护财务安全,提高管理效率,保障企业发展。
身和环境的变得复杂多样,这些都是财务不安全的原因所在。由此看来,财务安全与否不是仅由某方面原因引起的,而是多个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造成的。通过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风险,使企业处在财务安全状态,企业应该高度重视。
示
产周转率和现金流量比率综合观察,比较有解释力;从非财务指标来看,公司治理变量、审计信息比较有解释力。
负债表比率和现金量表比率为主;在非财务变量的选择上,主要集中在股权结构,审计信息,股东持股比率等方面。
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而国内的研究多是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建立模型。
出:
2008)
31家ST公司
13个变量、主成份分析路基回归
自由现金流量指标体系可以提前两年对公司财务危机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郑育书和刘沂佩(2008)
50家财务危机公司,
50家财务正常公司
一、论文(设计)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信息全面、系统、正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无论是对国家的宏观调控,还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对投资者的正确决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使用者应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因此,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正确运用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谨慎性原则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而是在会计核算中对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做出合理预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风险,比如金融风波、债务人的死亡、企业破产、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恶性竞争等情况,因此,采用谨慎性原则,对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并防范风险。采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真实考核经营者,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谨慎性原则起源于中世纪财产托管人解脱其受托责任的策略,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前是一项占支配地位的会计原则,当时主要表现为对资产的低估;经济危机之后,谨慎性原则所体现的内容扩大到对收益的确认和会计报表披露。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目标从报告经管责任向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转化,谨慎性原则也逐渐成为对披露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的修订性原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由此我们看到,我国会计规范中关于谨慎性原则有以下几个要求:
(一)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性,所处理的是“可能发生”的事项。
(二)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项,特别是费用和损失,在会计上确认和计量的标准是“合理核算”,对可能发生的费用、负债既不视而不见,又不计提秘密准备。而对“合理”的判断则事实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三)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是在会计核算中充分估计风险的损失,避免虚增利润、虚计资产,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开始于1992年,在近十年的应用中,可以按其运用程度和范围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段:
一)1992年至1997年。1992年,并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了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同时,在行业会计制度中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后进先出法、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
二)1998年至2000.1998年陆续颁布的《投资》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及《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谨慎性原则得到进一步的运用,具体包括;
1、在1992年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扩大了资产项目计提准备的范围,即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同时,扩大了坏账准备的提取范围,在提取方法及比例上更加灵活。
2、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加速折旧法的应用条件有所放松。
3、对无形资产、开办费的摊销期限作了修订,由原制度中无形资产的“不少于10年”、开办费的“不少于5年”,分别调整为“不超过10年”、“不超过5年”.
4、对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的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做出了规范,规定或有资产或有利得不予确认,一般也不予披露,或有负债不予确认,但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5、对于债务重组中涉及的或有收益和或有支出,债务人确认为负债,债权人则不应确认为资产,只能在表外予以披露。
6、对于收入的确认,在确认标准上更加谨慎。如无论是《收入》准则中关于收入确认的四个条件,还是《建造合同》准则中关于跨期合同引起的收入确认,均将相关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结果能够可靠计量等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
三)2001.2001年1月财政部颁布了《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三个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并同时修订了《投资》、《债务重组》等五项准则;2001年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在这些新的准则和制度中,谨慎性原则体现为:
1、全面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中期期末和年末除了计提原有的“四项准备”外,新的企业统一会计制度和《无形资产》准则规定还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2、在《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准则中,改变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标准,以“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作为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标准,并明确了暂停资本化的条件,避免固定资产价值虚计。
3、改变了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方法,规定“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改变了以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发生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支出确定租入固定资产价值的方法。同时,租赁过程中发生的或有租金一律计入当期损益。
4、在《无形资产》准则中,要求企业管理部门在判断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时,应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存在的各种因素做出谨慎的估计。
二、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和风险日益加剧,不确定的经济业务越来越多,所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也越来越关心与不确定事项相关信息的揭示,关心企业所提供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此,谨慎性原则的正确应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也不得设置秘密准备。文章以国际会计惯例为基础,首先从会计结构的角度,分四个方面论述了会计制度采用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其次,从资产的定义、收益的确认以及财务分析的角度详细论述了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广泛运用。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更能使会计信息全面、系统、正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最后,在采用谨慎性原则的同时,还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加强其职业道德修养,加强企业在会计核算中的专业判断,防止滥用谨慎性原则。
主要内容:
1.引言
2.谨慎性原则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2.1谨慎性原则的含义
2.2谨慎性原则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2.2.1我国的会计结构中包含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
2.2.2谨慎性原则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3.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应用
3.1谨慎性原则在资产减值中的应用
3.2谨慎性原则在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金额确认中的运用
3.3谨慎性原则在企业投资中的应用
3.4谨慎性原则在会计计量中的应用
3.5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
4.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4.1谨慎性原则的相关条款会计人员在核算方法的选择上具有主观随意性
4.2谨慎性原则与税法政策不能协调一致
4.3谨慎性原则与其它原则的冲突
4.4公允价格难以取得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制约
4.5谨慎性原则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横向不可比
5.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的措施
5.1增强谨慎性原则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
5.2缩小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
5.3完善市场信息报价系统
5.4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
5.5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增强其职业判断能力
5.6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内在约束机制
5.7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
6结论
参考文献
预期目标:
毕业论文预期将于2016年3月2日前完成初稿,并上交导师,作进一步修改润色;2016年4月12日前根据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完成毕业论文第二稿,交指导老师审阅;2016年4月26日前根据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完成毕业论文第三稿,交指导老师审阅。2016年5月10日前论文定稿并打印上交。预期字数达到学校所规定的字数。并按学校统一规格打印成文。
三、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方案(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准备工作情况及主要措施)
研究方法: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论文题目。选题之后,利用课余时间寻找与论文题目相关的资料。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为:
1.归纳法针对这一研究领域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文献着作,充分利用数据库,专题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2.分析法对国内外就该论题的主要研究成果、现状及最新进展、研究动态等进行比较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综合分析,对这一领域研究现状做到充分了解。
3.比较分类法对已有的学术成果做比较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勇于探索前人工作的不足,积极挖掘新的研究内容,不断创新,阐述新的观点和见解,以此作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新的理论价值。准备工作:已大量阅读了与本论文有关的国内外参考文献。主要措施:广泛查阅资料,理清思路,草拟开题报告和着手文献综述,作好论文写作的前期准备工作。然后草拟论文提纲,着手撰写论文。
四、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Sanders,T.H.,Hatfield,H.R.,Moore,V.,1938:AStatementofAccountingPrinciples.
[2]WattsR.L……ConservatisminAccountingPartI:ExplanationsandImplications[J].AccountingHorizons,2003,17,(3)
[3]陈今池。现代会计理论[J].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45-176
[4]陈玮。充分应用稳健原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一份稳健原则问卷调查表的启示[J].会计研究,1995,3
[5]范宏浩。《谨慎性原则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辽宁财税,2001年9期,-35-35页
[6]费伦苏。关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若干问题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6年03期
[7]何光明。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J].交通财会,2009,07.
[8]李军。略谈<新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谨慎原则[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9]李娜。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J].财经论坛。
[10]马文娟。会计实务中的谨慎性原则[J].甘肃科技,2010年12月,第23期。
[11]马义华。浅议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几点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0年4月期刊。
[12]潘娜,朱卫东。《对谨慎性原则的思考》。财会月刊(理论版)2007年10期
[13]汤云为。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1,(5)
五、论文(设计)研究工作进展安排
2015年9月28日毕业论文动员会。
2015年10月10日前确定论文题目和提纲。
2015年10月12日上交论文选题。
2015年10月20日之前接受导师下达的《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2015年10月25日前完成文献综述。
2015年10月29日前完成开题报告填写。
2015年11月2日开题答辩。开题后正式着手撰写论文。
2016年3月29日前完成论文初稿。
2016年4月12日前完成论文二稿。
2016年4月26日前完成论文三稿。
论文关键词:IPO短期抑价,信息不对称,行为金融学
新股发行的短期抑价,是指新股在首次公开发行时定价较低,而在股票首日上市交易时价格较高,投资者认购新股能够获得超额报酬的一种现象。Reilly 和Hatfield(1969),Stoll 和 Curly(1970)以及Reilly(1977)等学者首先研究了IPO问题。他们通过研究发现,IPO上市首日的收盘价格相对于发行价格而言出现了系统性的上升,且上升幅度远高于同期的基准收益率,即参与新股发行的投资者可以获得超出市场正常水平的超常回报,从而产生了短期抑价。IPO抑价问题存在于世界各国IPO市场。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新股发行抑价在世界各国的股票市场中几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还足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都存在着显著的新股发行抑价现象,因此又被称为“IPO抑价之谜”。有关IPO短期抑价的研究自1970年代以来一直是现代公司金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为破解这一“IPO抑价之谜”行为金融学,国内外的学者们给出了许多的理论,包括从信息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等方面的解释等等。本文拟从现有的各种解释IPO抑价的理论及对我国股市IPO抑价的研究两方面对国内外的IPO抑价研究加以综述。
一、国外关于IPO抑价现象的理论解释
对于IPO抑价现象,自从Ibbotson(1975)因不明其理而以“谜”称之以后,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和会融学家纷纷投入大量的精力,尝试从不同角度来研究IPO抑价的行为。国外学者对于“抑价之谜”归结出以下假说:
(一)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解释
1.胜利者的诅咒假说
Capen、Clapp 和Campbell (1971) 首先提出 “胜利者的诅咒”概念,他们认为,在任何拍卖活动中,拍卖物的价值都是不确定的,胜者通常是对拍卖物定价过高的人,所以,拍卖物的收益通常低于正常收益。Rock(1986)提出定价过高可能导致投资者和发行人陷入“胜利者的诅咒”。发行公司对IPO的市场价值不确定,但是又必须确定发行价格。在有信息的投资者和缺乏信息的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缺乏信息的投资者的报价与有信息的投资者的报价相比较高,其认购 IPO的机会大于有信息的投资者,这就将面临“胜利者的诅咒”。为了吸引缺乏信息的投资者,发行公司必须使IPO定价偏低。所以,IPO上市后的市场价值越不确定,IPO定价偏低程度越大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2.市场反馈假说
Benveniste 和 spindt(1989)假定发行人使用簿记机制收集投资者需求的真实信息,如果需求强烈,发行人就会设置一个比较高的发行底价。如果潜在投资者知道其表示支付一个较高价格的意愿将导致一个较高的发行底价,那么他们将要求得到回报。为了让投资者显示自己的真实意愿,发行人必须提供更多的股份并以适当的折价来激励表明愿意以较高价格认购的投资者。发行人给予投资者的抑价就是为了得到潜在投资者真实意愿而付出的补偿。
3.投资银行家的买方垄断力量假说
Baron(1982)提出投资银行的买方垄断假说。他假设承销商与上市公司在签订合同之前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承销商比上市公司拥有更多的有关发行定价方面的信息。由于上市公司(委托人)不能很好地监督承销商(人)在股票发行过程中的行为,这样承销商就会利用他们对市场的专门知识低估发行的股票,减少承销商在承销该股票时的风险,树立较好声誉,获得客户的青睐。Muscarella和Vetsuypens(1989)发现当投资银行自己发售时行为金融学,他们同样会低估股票,而且低估程度和其他相似的IPO公司一样多。
4.信号假说
由Allen和Faulhaber(1989),Welch和 Grinblatt 和 Hwang (1989)分别建立了各种信号显示模型。这一模型是基于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这一模型中,假设上市公司了解其自身价值高低的有关信息,而投资者无法知道公司的真正价值,优质公司为了把自己与其他公司区分开来,必须向投资者传递一定的信号,因此他们会采取抑价发行新股以吸引投资者。IPO低价发行的损失可以在等投资者了解公司的真正价值后的后续发行中得到补偿或者在后来增加分红来得到市场的认同;而差的公司要模仿高价值公司,则会付出很高的代价,这是因为若开始采取低价发行的方式,在随后的发行中将得不到补偿,即业绩差难以在以后的增发中高价发行。
(二)基于制度的解释
1.诉讼回避假说
承销商承销股票的过程中,为了使发行成功,保证一定的超额认购倍数,往往倾向于保守定价,造成新股抑价发行。Tinic(1988)指出,由于法规要求发行人及其上市的中介者必须充分地披露公司的有关信息,但又没有制定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而且监督核查的成本很高,难以充分实施,这就使承销商承担的风险较高。因为只有那些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投资中遭受损失的投资者才会提起诉讼,为了避免上市后股价跌破发行价带来的市场压力,承销商有意识地低估股票的发行价格,确定较低的发行价格以减少他们的法律责任。Hughest和Thakor(1992)又提出了几个与法律诉讼威胁相关的定价模型。而 Drake 和Vetsuypens (1993)的研究表明法律责任考虑并不是大规模 IPO 抑价的主要原因。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其法律诉讼并不明显,但其抑价程度却比一些发达国家高得多。
2.价格支持假说
认为新股折价并非发行人事前有意为之行为金融学,而是事后价格支持行为所造成。新股定价于市场的期望价值,然而新股上市后如果价格有可能跌破发行价,则投资银行介入市场操作以支撑价格,这样造成一个平均超额首日回报的假象。
3.税收利益假说
Rydqvist(1997)研究了税收政策对IPO折价的影响。Rydqvist发现,税收政策可以解释瑞典的新股首日超额回报现象。瑞典在1990年以前,工薪收入的税负比资本收入要重。为了避税,企业倾向于分配给员工资产以代替工薪,抑价的新股就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1990年,瑞典政府要求与抑价相关的收入纳税,这一政策导致新股抑价从1980-1990年的41%下降至1990-1994年的8%。
(三)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解释
1.攀比假说
Welch(1992)提出从投资者心理的角度来解释IPO溢价现象,他认为投资者普遍有很强烈的从众心理,即在做投资决策时常常会观察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并做出相类似的行为决策。如果一个投资者发现无人愿意认购IPO,即使该投资者对此IPO拥有信息上的优势,他也不会认购;如果一个投资者发现有人愿意认购IPO,即使该投资者缺乏对此IPO的信息,他也会认购。为了避免由于缺少投资者购买导致的IPO发行失败,发行商通常会降低IPO定价,以便吸引第一批潜在的投资者,产生攀比效应。
2.所有权分散假说
Booth和 Chua(1996)认为新股上市后需要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才会有助于其价格发现,而流动性需要通过大量投资者交易该股票才能实现。发行人故意压低新股发行价格,为的是造成投资者对新股的超额需求,从而使公司拥有大量小股东,这种分散的股权将增加公司股票的流动性,从而防止公司被收购,降低公司外部对公司管理层所造成的压力行为金融学,提升企业的价值。Brennan和Franks(1997)认为通过低价发行使投资者对股票产生过度需求,可以避免上市公司股票的大部分被少数人持有,他们通过实证分析证明,股票首次公开发行的定价程度越低,其股权分散程度也就越低。
3.投资者情绪
Ljungqvist,Nanda,和Singh(2004)认为,存在卖空限制的新股市场,乐观投资者决定了股票价格。乐观投资者对公司的前景和后市的发展抱有非理性预期,从而愿意付出高于股票内在价值的价格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发行人通过机构投资者将股票售于分批到来的乐观投资者,而因为发行价存在高估,持有股票存货是有风险的,抑价销售是对机构投资者的风险补偿。
4.前景理论和心理账户的解释
Loughran 和 Ritter(2002)认为,在新股发行时,发行人将其参考点锚定在注册时上报字文件的中点。如果上市日收盘价高于此参考点,则由于发行人通常继续持有大股份而感到财富的急剧增加。同时,发行价低于上市同收盘价归结为损失(因为,可以上市日收盘价发行),如果前者超过后者,则发行人会感到心里满足,从而对销商对新股的定价感到满意。而承销商通过折价创造超额需求,会导致机构投资者为申购到更多的股份而进的寻租行为。机构投资者的寻租行为往往给承销商带来更多额外收入,因此,承销商通常倾向于抑价发行。
二、我国股市IPO抑价的理论研究
(一)西方抑价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
杨丹和王莉(2001)选取1998年至2000年三年间发行的225只新股为样本对Rock模型进行了验证,发现新股发行规模、发行市盈率、发行前一年的每股收益、发行前的市场状况等变量,均具备显著的解释能力行为金融学,即我国的股票发行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胜利者的诅咒”假说在我国市场是有效的。Liu Ti(2003)对“胜利者的诅咒”假说、“信号”假说、“市场反馈”假说和“攀比”假说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样本选取1999至2002年发行的354只新股,结果证明“胜利者的诅咒”假说、“信号”假说和“市场反馈”假说在中国股市上并不具备实用性,“攀比”假说对新股超额收益现象有一定的解释能力,认为我国股市的超额回报现象主要是二级市场价格过高造成的。靳云汇和杨文(2003)将1996年至2001年期间沪市新股以发行机制不同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检验了新股发行的先验不确定性假说、投资银行家的买方垄断力量假说、信号假说、投资者情绪假说等理论在中国市场的适用性(每个假设仅取一个变量),发现各种折价假设的解释能力在不同的发行机制下存在显著差异;并考察了模型结构的差异性,结论是,新股折价解释模型在三个阶段经历的结构变化是由发行制度的变化引起的。但其仅通过模型在不同机制下的解释能力不同来说明结构的变化,实证验证结果的使用性并不理想。
(二)我国股市IPO抑价的其他理论解释
王晋斌(1997)用一元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新股超额报酬的因素,认为传统的解释变量,包括风险(股票上市后价格波动的标准差)、股利、发行规模、公司规模、宏观经济景气(用股票市场指数衡量)、中签率以及承销方式等 ,都与新股申购的超额收益率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认为新股过高的超额收益可能?怯捎谥泄特有的发行制?(发行市盈率的限制、审批制度)等引起的。陈工孟、高宁(2000)认为A股市场的发行溢价是企业经营者的有意策略,溢价幅度与上市滞后风险(发行日与上市日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未来发股票与否显著相关,信息不对称及其他风险因素则并非主要的解释因素。汪宜霞(2007)为解释我国IPO的首日超额收益及其形成机理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她认为IPO首日超额收益可分解为一级市场抑价和二级市场溢价。一级市场抑价是指由于发行价格低于内在价值而带来的收益,二级市场溢价是指上市首日收盘价格高于内在价值而带来的收益。信息不对称和发行监管会造成发行抑价,而在卖空限制存在的情况下,噪声交易者带来的市场无效性会造成二级市场的溢价,利用这两种因素共同解析上市首日超额涨幅及其股市长期表现不佳的现象。
参考文献:
[1]赵林海.股票IPO抑价问题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9,(9)
[2]王晋斌.新股申购预期超额报酬率的测度及其可能原因的解释[J].经济研究,(12):17-24.
[3]陈工孟,高宁.中国股票一级市场发行抑价的程度与原因[J].金融研究,2000 , (8).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范文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融资问题分析
摘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了外部和内部环境缺陷的影响,尤其是在没有给予财务管理部门应有的重视,有些财务相关的功能不能发挥主要有企业资金的分配、计划和运用,这就导致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企业的生命周期短和长期生存能力不足。本文第一部分概述了中小企业的概念及财务状况,第二部分提出了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提出相对应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构筑完整适用的融资体系,加强应收账款及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水平。
关键词: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融资
财务目标在中小企业中的特性是多样性的,但是中小企业管理者并没有研究多样性这一特征,大部分自然形成的居多。打个比方说:企业解决家庭就业的时候就会将平衡家庭人员的利益为目标;构建企业客户的时候一般企业都会选择与客户建立同一种目标。形成不同的公司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目标,对企业目标科学取舍,建立持续发展的财务管理目标,以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条件为基础。管理者总是认为重要的是要增加企业收入,往往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当增加销售应收账款时并不考虑可不可以收回,如果能够收回,也不会考虑企业资金能否满足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资金不足也可以让企业倒闭,因为债务人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重整或者破产,申请人民法院进行清算。资金管理不善将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使企业失去投资机会等问题。只有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去解决财务管理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的概念及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
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环境中最有活力,同时也是数量最多的,但它也是有经济风险的主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与同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人员规模、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等方面相对较小,但由于其体积小,中小企业灵活地寻求生活在市场上,唯一与大企业相差的地方就是小企业的再生性强。目前,微型和小型企业中小企业也爆发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中小企业设定的标准也不同,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多态变化的特点。中小企业的每一个阶段,每个国家的中小企业都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定性的,根据企业的经济特征和控制方式进行定义,从本质上反映的特点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另一种是定量,通过一系列指标根据企业的大小定义,这种定性更直观。如工业企业的分类类别的标准小于2000,那么中小企业员工人数较少,或销售额小于3亿元,总资产4亿元或更少。与其他国家的标准相比,中小企业规模的实际数量是相对较高,但相对较低的资本和营业额的大小,反映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有更多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从表2中资产负债率的指标显示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普遍偏高。2014年的数据显示,小型企业比大型企业的数据资产负债率与指数相比高很多,但是从长期负债来看,中小企业占相对较小的份额,因此这些更高的短期公司借款在这种情况下也增加了这些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融资难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如果大企业决定融资的话,那么,金融机构会主动设法投资给大型企业。但是如果中小企业想要融资的话就非常困难,因为金融机构都嫌贫爱富。所以融资就出现了以下问题:首先,支持融资政策的力度不强。第二,缺乏实际操作性和执行力,实现政策的角度分析执行者主要是金融机构为自己的风险考虑,实施的是嫌贫爱富的控制策略。他们认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差,偿债能力弱,中小企业贷款的不良贷款形式突出;从他们自己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不重视财务管理和融资,公司财务状况出现不满足贷款需求。第三,融资渠道单一或经常选择内部融资。
2.资产管理不当,财务控制薄弱
(1)存货管理混乱
由于中小企业的人员数量少,管理者同时身兼数职管理多个部门,财务管理不严格导致资金占用量大,却大对生产和销售环节的专业性控制,从采购到生产再到销售都是一个人说了算,没有人第二个人从付款收款到办理入库手续这个全过程进行监督。没有人控制采购、无监督销售、库存损失严重的存在账目差异,这些问题存在于很多中小企业,它反映了存货核算流动比率高,存货周转减慢,导致企业的损失无法估量。在正常情况下中小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都是40%-50%股票基金,公司一般不注意库存管理,看看多少钱绑在库存,如果企业库存严重堆积就会造成严重的流动性紧张,由于有很多积压的资金,就造成了现金流有一些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那么对于库存控制带来的财政困难一般都很难解决,同时长期的瓶颈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一些中小企业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没有看到长远发展的需要,忽略了客户管理,我们没有销售收入,不做成品的实际结转库存,收到的钱不记录,导致资金体外循环,使存货账面价值大于实际数量,造成账务不符。
(2)应收账款管理不善
公司财务部负责应收账款的发生和收回,公司的销售部则主要负责公司应收账款和到期催收的应收账款。在应收账款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首先,信贷政策缺乏一致性。其次,会计制度不合理。第三,没有足够的措施来处理坏账。
(3)现金流量管理失控
对于现金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两个,分别是出现较为严重的公款私存和缺乏核查的现金支出流程。
三、优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1.构筑完整适用的融资体系
(1)政府方面
从中央到地方,我们不断推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但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总而言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政府应该继续开发符合实际的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2)金融机构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深化金融改革。金融机构应该改变对中小企业的歧视,并结合中小企业的特殊情况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系统,提供基于网络的、三维的、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首先,关注中小企业信贷,开发有效的信用体系,组织专门的信贷基金发展中小企业贷款授权。其次,金融机构应该逐渐减少审批流程,降低贷款条件,同时扩大从资产的范围。最后,应该加强中小企业财务会计违规行为的惩罚,解决资产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提高盈利能力,降低对中小企业的财务指标要求。
2.加强应收账款及存货管理,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水平
财务管理混乱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资本管理不规范,会计和库存管理混乱,严重干扰了企业的决策分析,严重阻碍了企业正常的发展。中小企业可以根据市场情况,使用各种销售方法来销售产品,如信贷、市场营销,等等,还可以通过减少库存,加速资本的回报等方法。中小企业要根据行业的需要加强采购、销售、库存和其他成本控制方面的管理,以达到节约成本提高竞争力的目标。首先,优化采购流程。任何商业活动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就是降低成本。其次,通过对资金的利用提高运作效率。应该改进现金管理制度。中小企业应该提高企业的现金收益,从而达到节约企业流动资金的目的。最后,我们必须加强对存货的管理。减少库存积压,使大量被占用的流动流动起来,企业的采购和管理不但会有相关的费用和库存挤压,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因此,企业应确保业务的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计算最优库存,所以尽可能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提高资本管理: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引入供应链信息系统,建立从仓库到财务部门和供应链可以共享库存的信息共享平台。
参考文献:
[1]陈光宇.浅谈如何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J].现代商业,2012(08).
[2]何啸.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私营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06).
[3]蓝坤程.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管理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0(09).
[4]门利,王宁.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10(07).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范文二: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逐步成长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在资源配置、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创造税收、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对社会的贡献度已经超过大型企业。但是,融资困难在我国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阻碍了其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局
1.直接融资困难
直接融资是指货币资金供给者和货币资金需求者之间直接发生的信用关系。相对于间接融资而言,直接融资具有使资金需求者获得长期资金来源、引导资金合理流动、推动资金合理配置、加速资本积累的杠杆作用,还具有使社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推动资金(资本)积累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特点。但我国企业上市标准高,要求严。能上市的企业多是规模大、技术成熟、管理规范、驾驭市场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大型企业。大多数中小企业离上市要求相差甚远,只能“望市兴叹”,徘徊在资本市场之外,直接融资受到限制。
2.间接融资不畅
我国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依赖企业内部人员融资的程度很高,企业内部股东及其亲朋好友为企业提供的初始资本和后来追加的资本起着主导作用。事实上,企业内部股东提供的资金有许多来自股东以个人名义从“灰市”上借来的资金,这是中国非法集资、地下钱庄活跃的重要原因。公有制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比较高,这些债务中,除了一部分以相互拖欠货款为表现形式的强制性商业信用外,很大一部分表现为以银行贷款形式存在的债务。这些贷款很多是地方政府以行政干预手段要求国有银行发放的贷款,因为政府是这些企业的股东。中小企业的内部积累和强制性银行贷款,虽然解决了企业的一部分困难,但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我国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难度很大,虽然表现出逐年递增态势,但份额依然太少,增加速度远低于中小企业增长和发展的速度。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拒绝率远远高于大型企业,贷款期限短,贷款形式单一,主要是抵押贷款,融资成本高,同期贷款利率高于大型企业。
3.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使其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相关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政府支持,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合理化,加速实现中小企业现代化,从而实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目标。党的十以来,我国修订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以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持续、科学发展。从总体上看,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全面的较为系统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框架,政策优惠面基本涵盖了各行业、各类型、各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包含了中小企业经营的主要环节,这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框架,但很多政策、法规还只停留在文字上,尚未真正落到实处。如《中小企业促进法》相关条文显示的资金支持占很大比重,但目前的财政政策资金存在资金规模不够、体系不健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有些专项资金设立晚,尚处在探索阶段,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均衡。许多针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中小企业却无法享受,客观上造成政策歧视,形成对中小企业的不公平待遇。我国目前有些城市虽然成立了中小企业担保局,运用财政担保手段增大对中小企业的投融资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但制度很不健全,机构数量少,工作机制还没有理顺,运作管理方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所以业务很少,甚至有些地方还没有开展工作。
4.风险投资不完善
我国的风险投资制度是伴随金融市场的发展而产生的,时间短,不完善,机构投资者很少将资金投入到中小企业。西方发达国家投入到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主体是天使投资,天使投资是指具有一定资本金的家庭、个人、企业,对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初创企业进行直接的早期资本投入的一种民间投资方式。在国外,天使投资已经非常成熟,在企业早期或种子期投资中,投资额在25万美元以下的有84%来自风险投资。我国天使投资方式刚刚起步,政府没有相关的法律保护,市场经济规则还不完善,广大中小企业的信用还有待提高,因此,大部分中小企业无法获得天使投资。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原因分析
1.从宏观制度分析
我国对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认识不足,对中小企业发展缺乏积极的可持续的制度设计,相关支持和鼓励政策2000年以后才陆续出台,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常常发生变形,束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1)中小企业融资缺乏政府的政策扶持。多数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融资都采取了扶持政策,例如德国对大部分中小手工业企业免征营业税,日本的“中小企业金融公库”被政府授权向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美国《1952年小企业法》规定:每年政府采购中必须有25%的份额面向中小企业。发达国家的这些措施都对其中小企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我国在金融方面,迄今还没有专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种优惠政策往往倾向于国有大型企业,而忽略了众多中小企业的需要。
(2)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有失公允。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政府的某些政策对中小企业有失公允。企业外部融资途径主要有两种:银行贷款和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而我国资本市场的门槛太高,广大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只能依靠银行贷款。我国资本市场主要服务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条件中小企业无法满足。受传统思想影响,地方政府在推进企业上市时主要考虑大型企业,顺序是国有大型企业优先于中小企业,国有企业优先于非国有企业,评判的依据主要是量而非质,而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单体规模小,很难通过股票和债券募集资金。随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创造的税收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而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要么没有,要么制定了执行不到位,索取多,反哺少,造成中小企业承担的税费负担较重,自身造血机制无法有效形成,资金缺乏,严重影响中小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3)中小企业发展缺乏完善的法制环境。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尚未形成健全的金融法规体系,尤其是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尚付诸阙如。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日常管理主要是依据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各项政策规定,这些政策文件不同于法律,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弹性很大,无法发挥明显的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作用。尽管我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总体来说,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
(4)政府没有设置管理中小企业的统一机构。中小企业发展需要政府给予特别的扶持,其中最为基础的环节就是建立统一的专门机构,来具体实施政府的政策主张,这是西方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表2详细列明了各国中小企业机构设置状况和主要职责。而在我国,中小企业多头管理,有好处都管,无利益都不管,这些管理机构缺少专一性,且职能多有交叉重复,容易产生权责不清的现象,不利于对中小企业的统一管理。
2.从商业银行角度分析
发放信贷资金的金融机构主体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特殊企业,开展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和其他创新业务,为经济社会提供服务,获取利润。商业银行拥有业务经营所需要的自有资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坚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原则,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从各类商业银行获取贷款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然而多种原因造成商业银行不敢或不愿大力支持中小企业。
(1)企业和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资金需求者对自身经营状况比较了解,而资金供给者———商业银行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对企业实际财务状况、市场前景、发展规划、资金使用方向等信息掌握不全面,不深入,盲目发放贷款,金融机构的风险就会增加。中小企业贷款总量多,规模小,风险大,贷款成本高,银行不愿意向其提供贷款。
(2)银行的“惯性思维”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难。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国有银行的目标客户主要是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服务时间长,业务流程熟悉,所以银行非常乐意为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提供贷款。开拓中小企业市场,银行觉得相对陌生,服务理念、服务流程、服务内容等需要重新探索,一些制度和机制要创新,风险就会加大。为了追求利润,弱化风险,各商业银行普遍将信贷风险和信贷人员待遇挂钩,实行责任追究制。信贷人员为了自身利益,会减少风险大、业务成本高的中小企业的贷款量。
(3)金融机构服务水平低。受体制机制和理念影响,银行服务内容、方式、水平总是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同步和超前调整。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规模小,负担小,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快,业务更新快,资金需要量大。但由于资产数量少,资信差,抵押物少等原因,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远远小于其需求。
(4)银行贷款类型简单。商业银行贷款类型通常分为四类:信用、担保、抵押和质押贷款。为了防控风险,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过分倚重抵押方式贷款。由于各种原因,中小企业往往有效抵押物少,但又需要银行及时提供融资。我国专业担保制度和担保体系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不能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有效担保。导致中小企业贷款只好“曲线救国”,贷款主体本应是法人,不得已改为自然人。这样就造成银行贷款规模受到限制,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对资金量的需求。
3.中小企业自身原因分析
(1)经营管理水平低。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规范的,管理水平低。在企业内部,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粗放,浪费严重。生产领域,专业化分工差,市场不稳定。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少,科学管理意识淡薄,生产、管理、决策等随意性大。这种情况同样体现在人事管理方面,通常中小企业采取家族式管理,员工与企业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员工缺乏培训,流动性强,难以留住水平高的职员。在财务管理方面,中小企业没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主要依靠企业家自己进行管理。员工素质提升慢,专业知识少,各种过程监督不到位,信息反馈不及时,缺乏长远规划,导致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短。
(2)人力资源缺乏。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匮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家素质低,二是企业员工素质低。据调查,中小企业的企业家达到大学程度的不到10%,好多是初中以下文化,大部分企业家本人素质欠缺,经验和能力不够,不能适应市场竞争。中小企业普遍缺乏统一的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普遍没有接受“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员工仍被看成是“手段人”,在组织结构、参与管理、信息沟通等方面,职工处于被动地位,能力和积极性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3)诚信观念不强。相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普遍成立时间较短,尤其是资金少、技术低的低门槛行业,企业生命周期短,数量多,在银行审批业务时,每笔业务的流程是完全相同的,业务成本较大。一些中小企业由于主客观原因,行业内出现风吹草动,资金链就会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还本付息,造成不诚信现象的出现。
三、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的对策
化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政府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共同发力,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构建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特征的融资体系。
1.企业要增强内在融资能力
中小企业一定要规范内部治理结构,按照公司法建立规范的企业法人制,在董事会中引进外部董事,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制约协作机制,树立公正、规范的企业管理形象。必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另外还须严格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切实履行借款合同,保持良好的信用,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2.建立多层金融服务体系
广大中小企业在促进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促使行业充分竞争等方面有显著作用,成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大力支持,采取多种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完善成熟,大型企业将会更多利用低成本的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随着经济社会形势变化,尤其是金融改革的深入,国家将会逐步弱化对金融机构的保护,商业银行必须面向市场,准确定位,不盲目,不跟风,实现差异化、人性化服务,金融监管部门也需因地制宜地引导商业银行确定合理客户目标。针对中小企业,政府可以建立专门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于诚实守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进行金融扶持,简化手续,创新融资方式。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内在原因,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防范银行潜在风险,建立和谐的银企关系和信用担保体系,此体系可采用“政策性基金,市场化运作,法人化管理”原则。政府应当对担保机构和担保业务进行宏观指导并加强管理,尽量避免和防止过多行政干预。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范文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融资问题分析
摘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了外部和内部环境缺陷的影响,尤其是在没有给予财务管理部门应有的重视,有些财务相关的功能不能发挥主要有企业资金的分配、计划和运用,这就导致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企业的生命周期短和长期生存能力不足。本文第一部分概述了中小企业的概念及财务状况,第二部分提出了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提出相对应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构筑完整适用的融资体系,加强应收账款及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水平。
关键词: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融资
财务目标在中小企业中的特性是多样性的,但是中小企业管理者并没有研究多样性这一特征,大部分自然形成的居多。打个比方说:企业解决家庭就业的时候就会将平衡家庭人员的利益为目标;构建企业客户的时候一般企业都会选择与客户建立同一种目标。形成不同的公司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目标,对企业目标科学取舍,建立持续发展的财务管理目标,以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条件为基础。管理者总是认为重要的是要增加企业收入,往往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当增加销售应收账款时并不考虑可不可以收回,如果能够收回,也不会考虑企业资金能否满足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资金不足也可以让企业倒闭,因为债务人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重整或者破产,申请人民法院进行清算。资金管理不善将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使企业失去投资机会等问题。只有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去解决财务管理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的概念及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
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环境中最有活力,同时也是数量最多的,但它也是有经济风险的主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与同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人员规模、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等方面相对较小,但由于其体积小,中小企业灵活地寻求生活在市场上,唯一与大企业相差的地方就是小企业的再生性强。目前,微型和小型企业中小企业也爆发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中小企业设定的标准也不同,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多态变化的特点。中小企业的每一个阶段,每个国家的中小企业都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定性的,根据企业的经济特征和控制方式进行定义,从本质上反映的特点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另一种是定量,通过一系列指标根据企业的大小定义,这种定性更直观。如工业企业的分类类别的标准小于2000,那么中小企业员工人数较少,或销售额小于3亿元,总资产4亿元或更少。与其他国家的标准相比,中小企业规模的实际数量是相对较高,但相对较低的资本和营业额的大小,反映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有更多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从表2中资产负债率的指标显示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普遍偏高。2014年的数据显示,小型企业比大型企业的数据资产负债率与指数相比高很多,但是从长期负债来看,中小企业占相对较小的份额,因此这些更高的短期公司借款在这种情况下也增加了这些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融资难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如果大企业决定融资的话,那么,金融机构会主动设法投资给大型企业。但是如果中小企业想要融资的话就非常困难,因为金融机构都嫌贫爱富。所以融资就出现了以下问题:首先,支持融资政策的力度不强。第二,缺乏实际操作性和执行力,实现政策的角度分析执行者主要是金融机构为自己的风险考虑,实施的是嫌贫爱富的控制策略。他们认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差,偿债能力弱,中小企业贷款的不良贷款形式突出;从他们自己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不重视财务管理和融资,公司财务状况出现不满足贷款需求。第三,融资渠道单一或经常选择内部融资。
2.资产管理不当,财务控制薄弱
(1)存货管理混乱
由于中小企业的人员数量少,管理者同时身兼数职管理多个部门,财务管理不严格导致资金占用量大,却大对生产和销售环节的专业性控制,从采购到生产再到销售都是一个人说了算,没有人第二个人从付款收款到办理入库手续这个全过程进行监督。没有人控制采购、无监督销售、库存损失严重的存在账目差异,这些问题存在于很多中小企业,它反映了存货核算流动比率高,存货周转减慢,导致企业的损失无法估量。在正常情况下中小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都是40%-50%股票基金,公司一般不注意库存管理,看看多少钱绑在库存,如果企业库存严重堆积就会造成严重的流动性紧张,由于有很多积压的资金,就造成了现金流有一些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那么对于库存控制带来的财政困难一般都很难解决,同时长期的瓶颈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一些中小企业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没有看到长远发展的需要,忽略了客户管理,我们没有销售收入,不做成品的实际结转库存,收到的钱不记录,导致资金体外循环,使存货账面价值大于实际数量,造成账务不符。
(2)应收账款管理不善
公司财务部负责应收账款的发生和收回,公司的销售部则主要负责公司应收账款和到期催收的应收账款。在应收账款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首先,信贷政策缺乏一致性。其次,会计制度不合理。第三,没有足够的措施来处理坏账。
(3)现金流量管理失控
对于现金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两个,分别是出现较为严重的公款私存和缺乏核查的现金支出流程。
三、优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1.构筑完整适用的融资体系
(1)政府方面
从中央到地方,我们不断推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但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总而言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政府应该继续开发符合实际的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2)金融机构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深化金融改革。金融机构应该改变对中小企业的歧视,并结合中小企业的特殊情况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系统,提供基于网络的、三维的、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首先,关注中小企业信贷,开发有效的信用体系,组织专门的信贷基金发展中小企业贷款授权。其次,金融机构应该逐渐减少审批流程,降低贷款条件,同时扩大从资产的范围。最后,应该加强中小企业财务会计违规行为的惩罚,解决资产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提高盈利能力,降低对中小企业的财务指标要求。
2.加强应收账款及存货管理,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水平
财务管理混乱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资本管理不规范,会计和库存管理混乱,严重干扰了企业的决策分析,严重阻碍了企业正常的发展。中小企业可以根据市场情况,使用各种销售方法来销售产品,如信贷、市场营销,等等,还可以通过减少库存,加速资本的回报等方法。中小企业要根据行业的需要加强采购、销售、库存和其他成本控制方面的管理,以达到节约成本提高竞争力的目标。首先,优化采购流程。任何商业活动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就是降低成本。其次,通过对资金的利用提高运作效率。应该改进现金管理制度。中小企业应该提高企业的现金收益,从而达到节约企业流动资金的目的。最后,我们必须加强对存货的管理。减少库存积压,使大量被占用的流动流动起来,企业的采购和管理不但会有相关的费用和库存挤压,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因此,企业应确保业务的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计算最优库存,所以尽可能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提高资本管理: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引入供应链信息系统,建立从仓库到财务部门和供应链可以共享库存的信息共享平台。
参考文献:
[1]陈光宇.浅谈如何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J].现代商业,2012(08).
[2]何啸.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私营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06).
[3]蓝坤程.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管理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0(09).
[4]门利,王宁.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10(07).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范文二: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逐步成长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在资源配置、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创造税收、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对社会的贡献度已经超过大型企业。但是,融资困难在我国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阻碍了其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局
1.直接融资困难
直接融资是指货币资金供给者和货币资金需求者之间直接发生的信用关系。相对于间接融资而言,直接融资具有使资金需求者获得长期资金来源、引导资金合理流动、推动资金合理配置、加速资本积累的杠杆作用,还具有使社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推动资金(资本)积累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特点。但我国企业上市标准高,要求严。能上市的企业多是规模大、技术成熟、管理规范、驾驭市场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大型企业。大多数中小企业离上市要求相差甚远,只能“望市兴叹”,徘徊在资本市场之外,直接融资受到限制。
2.间接融资不畅
我国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依赖企业内部人员融资的程度很高,企业内部股东及其亲朋好友为企业提供的初始资本和后来追加的资本起着主导作用。事实上,企业内部股东提供的资金有许多来自股东以个人名义从“灰市”上借来的资金,这是中国非法集资、地下钱庄活跃的重要原因。公有制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比较高,这些债务中,除了一部分以相互拖欠货款为表现形式的强制性商业信用外,很大一部分表现为以银行贷款形式存在的债务。这些贷款很多是地方政府以行政干预手段要求国有银行发放的贷款,因为政府是这些企业的股东。中小企业的内部积累和强制性银行贷款,虽然解决了企业的一部分困难,但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我国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难度很大,虽然表现出逐年递增态势,但份额依然太少,增加速度远低于中小企业增长和发展的速度。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拒绝率远远高于大型企业,贷款期限短,贷款形式单一,主要是抵押贷款,融资成本高,同期贷款利率高于大型企业。
3.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使其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相关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政府支持,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合理化,加速实现中小企业现代化,从而实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目标。党的十以来,我国修订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以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持续、科学发展。从总体上看,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全面的较为系统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框架,政策优惠面基本涵盖了各行业、各类型、各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包含了中小企业经营的主要环节,这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框架,但很多政策、法规还只停留在文字上,尚未真正落到实处。如《中小企业促进法》相关条文显示的资金支持占很大比重,但目前的财政政策资金存在资金规模不够、体系不健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有些专项资金设立晚,尚处在探索阶段,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均衡。许多针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中小企业却无法享受,客观上造成政策歧视,形成对中小企业的不公平待遇。我国目前有些城市虽然成立了中小企业担保局,运用财政担保手段增大对中小企业的投融资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但制度很不健全,机构数量少,工作机制还没有理顺,运作管理方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所以业务很少,甚至有些地方还没有开展工作。
4.风险投资不完善
我国的风险投资制度是伴随金融市场的发展而产生的,时间短,不完善,机构投资者很少将资金投入到中小企业。西方发达国家投入到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主体是天使投资,天使投资是指具有一定资本金的家庭、个人、企业,对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初创企业进行直接的早期资本投入的一种民间投资方式。在国外,天使投资已经非常成熟,在企业早期或种子期投资中,投资额在25万美元以下的有84%来自风险投资。我国天使投资方式刚刚起步,政府没有相关的法律保护,市场经济规则还不完善,广大中小企业的信用还有待提高,因此,大部分中小企业无法获得天使投资。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原因分析
1.从宏观制度分析
我国对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认识不足,对中小企业发展缺乏积极的可持续的制度设计,相关支持和鼓励政策2000年以后才陆续出台,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常常发生变形,束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1)中小企业融资缺乏政府的政策扶持。多数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融资都采取了扶持政策,例如德国对大部分中小手工业企业免征营业税,日本的“中小企业金融公库”被政府授权向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美国《1952年小企业法》规定:每年政府采购中必须有25%的份额面向中小企业。发达国家的这些措施都对其中小企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我国在金融方面,迄今还没有专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种优惠政策往往倾向于国有大型企业,而忽略了众多中小企业的需要。
(2)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有失公允。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政府的某些政策对中小企业有失公允。企业外部融资途径主要有两种:银行贷款和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而我国资本市场的门槛太高,广大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只能依靠银行贷款。我国资本市场主要服务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条件中小企业无法满足。受传统思想影响,地方政府在推进企业上市时主要考虑大型企业,顺序是国有大型企业优先于中小企业,国有企业优先于非国有企业,评判的依据主要是量而非质,而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单体规模小,很难通过股票和债券募集资金。随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创造的税收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而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要么没有,要么制定了执行不到位,索取多,反哺少,造成中小企业承担的税费负担较重,自身造血机制无法有效形成,资金缺乏,严重影响中小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3)中小企业发展缺乏完善的法制环境。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尚未形成健全的金融法规体系,尤其是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尚付诸阙如。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日常管理主要是依据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各项政策规定,这些政策文件不同于法律,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弹性很大,无法发挥明显的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作用。尽管我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总体来说,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
(4)政府没有设置管理中小企业的统一机构。中小企业发展需要政府给予特别的扶持,其中最为基础的环节就是建立统一的专门机构,来具体实施政府的政策主张,这是西方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表2详细列明了各国中小企业机构设置状况和主要职责。而在我国,中小企业多头管理,有好处都管,无利益都不管,这些管理机构缺少专一性,且职能多有交叉重复,容易产生权责不清的现象,不利于对中小企业的统一管理。
2.从商业银行角度分析
发放信贷资金的金融机构主体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特殊企业,开展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和其他创新业务,为经济社会提供服务,获取利润。商业银行拥有业务经营所需要的自有资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坚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原则,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从各类商业银行获取贷款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然而多种原因造成商业银行不敢或不愿大力支持中小企业。
(1)企业和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资金需求者对自身经营状况比较了解,而资金供给者———商业银行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对企业实际财务状况、市场前景、发展规划、资金使用方向等信息掌握不全面,不深入,盲目发放贷款,金融机构的风险就会增加。中小企业贷款总量多,规模小,风险大,贷款成本高,银行不愿意向其提供贷款。
(2)银行的“惯性思维”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难。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国有银行的目标客户主要是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服务时间长,业务流程熟悉,所以银行非常乐意为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提供贷款。开拓中小企业市场,银行觉得相对陌生,服务理念、服务流程、服务内容等需要重新探索,一些制度和机制要创新,风险就会加大。为了追求利润,弱化风险,各商业银行普遍将信贷风险和信贷人员待遇挂钩,实行责任追究制。信贷人员为了自身利益,会减少风险大、业务成本高的中小企业的贷款量。
(3)金融机构服务水平低。受体制机制和理念影响,银行服务内容、方式、水平总是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同步和超前调整。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规模小,负担小,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快,业务更新快,资金需要量大。但由于资产数量少,资信差,抵押物少等原因,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远远小于其需求。
(4)银行贷款类型简单。商业银行贷款类型通常分为四类:信用、担保、抵押和质押贷款。为了防控风险,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过分倚重抵押方式贷款。由于各种原因,中小企业往往有效抵押物少,但又需要银行及时提供融资。我国专业担保制度和担保体系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不能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有效担保。导致中小企业贷款只好“曲线救国”,贷款主体本应是法人,不得已改为自然人。这样就造成银行贷款规模受到限制,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对资金量的需求。
3.中小企业自身原因分析
(1)经营管理水平低。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规范的,管理水平低。在企业内部,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粗放,浪费严重。生产领域,专业化分工差,市场不稳定。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少,科学管理意识淡薄,生产、管理、决策等随意性大。这种情况同样体现在人事管理方面,通常中小企业采取家族式管理,员工与企业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员工缺乏培训,流动性强,难以留住水平高的职员。在财务管理方面,中小企业没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主要依靠企业家自己进行管理。员工素质提升慢,专业知识少,各种过程监督不到位,信息反馈不及时,缺乏长远规划,导致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短。
(2)人力资源缺乏。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匮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家素质低,二是企业员工素质低。据调查,中小企业的企业家达到大学程度的不到10%,好多是初中以下文化,大部分企业家本人素质欠缺,经验和能力不够,不能适应市场竞争。中小企业普遍缺乏统一的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普遍没有接受“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员工仍被看成是“手段人”,在组织结构、参与管理、信息沟通等方面,职工处于被动地位,能力和积极性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3)诚信观念不强。相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普遍成立时间较短,尤其是资金少、技术低的低门槛行业,企业生命周期短,数量多,在银行审批业务时,每笔业务的流程是完全相同的,业务成本较大。一些中小企业由于主客观原因,行业内出现风吹草动,资金链就会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还本付息,造成不诚信现象的出现。
三、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的对策
化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政府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共同发力,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构建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特征的融资体系。
1.企业要增强内在融资能力
中小企业一定要规范内部治理结构,按照公司法建立规范的企业法人制,在董事会中引进外部董事,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制约协作机制,树立公正、规范的企业管理形象。必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另外还须严格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切实履行借款合同,保持良好的信用,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2.建立多层金融服务体系
广大中小企业在促进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促使行业充分竞争等方面有显著作用,成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大力支持,采取多种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完善成熟,大型企业将会更多利用低成本的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随着经济社会形势变化,尤其是金融改革的深入,国家将会逐步弱化对金融机构的保护,商业银行必须面向市场,准确定位,不盲目,不跟风,实现差异化、人性化服务,金融监管部门也需因地制宜地引导商业银行确定合理客户目标。针对中小企业,政府可以建立专门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于诚实守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进行金融扶持,简化手续,创新融资方式。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内在原因,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防范银行潜在风险,建立和谐的银企关系和信用担保体系,此体系可采用“政策性基金,市场化运作,法人化管理”原则。政府应当对担保机构和担保业务进行宏观指导并加强管理,尽量避免和防止过多行政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