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主体化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3-08 14:56: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主体化教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主体化教学论文

篇1

(一)教师与大学生在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力军作用从人数力量上来说,学生是大学建设的主力军,人数众多,力量强大。高等教育领域的变革,通过教师教育改革而进入新的发展时刻,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才能实现、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是变革大学文化的新鲜血液,对建设大学文化起着主要作用,提升整个大学文化的软实力是大学教师与学生的神圣历史使命。考虑到精英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与优秀大学生,精英理论认为,培养出卓越的教师与大学生,众多国外名校因培养出卓越人才而提升大学精神及行为文化,提高了大学文化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由于短板效应的存在,文化基础及素质相对薄弱的学生影响着大学生整体平均素质的提高,只有学生主体的平衡发展方能提高大学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教师与学生是大学文化的保护者教师与大学生在大学物质文化、大学精神及行为文化起着保护作用。在对大学物质文化保护方面,大学教师与大学生是大学生活主体,对大学文化建设缺陷认识深刻,提出物质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更新大学文化建设,同时教师与学生是大学物质文化中硬件设施的使用者,同时就是此种物质的保护人。在大学行为文化的保护上,教师与大学生维护着教风、校风,学习生活教育秩序,同时将大学内部文化履行到日常的行为中,并对大学范围内管理起着监督作用。

二、以教师与学生为主体,探索大学文化建设

(一)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大学行为文化发展行为文化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以动态形式显示大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外显内隐于教育科研、教育组织管理、课内外大学文化活动和后勤服务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时,直接促成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形成,在科研活动中折射出的创新,严谨求真的科学进取精神,锻炼塑造着大学生思维方式、情感精神、创造潜力[2]。因此师生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大学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建设。要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加强师生交流,可通过多样的师生娱乐性节目,注重传统节目诸如迎新晚会、毕业晚会的组织,让教师与学生多一些互动,严谨规范的大学组织管理,良好的后勤服务,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大学行为文化提升。可通过建立通讯补助、年终补贴等相应激励措施来鼓励教师投身于大学生社团建设及文化娱乐活动中,给予对大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教师奖励,以此增进师生关系和谐,最终提升大学行为文化。

(二)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大学文化建设我国台湾社会学家杨国枢曾提出“,大学教育必须同时达到五大类目标:培养大学生对自己内在身心特质的了解;培养大学生求取新知的方法与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个人生活所需要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培养大学生理解与关怀全世界、全人类所需要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教育能力是大学应当不断提高的永恒社会责任,文化育人大学教育的本质,大学的教育力最重要来源于大学积淀和创造的深厚文化和以学生群体为主进行的教育活动。要建设优秀的大学文化,在教育学生上,要树立培养德识兼备的人文理念和关注全球的人生目标,通过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让大学生了解深刻认识个人思想与潜能、人生目标与方向,将服务社会和关心全人类的意识深入到他们行动中。面对多变与复杂的社会环境,高等教育要以更开放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积极改革,敢于打破知识间的界限,更加注重大学生通识教育与基本能力训练,使其获得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三)提高执行力,完善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大学制度是大学办学理念与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大学制度的强制力、约束力、又有规范性、激励性、教化性、导向性[3]。要想真正提高大学制度文化,就必须将师生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与具体制度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发挥强制约束力,起到激励导向效用。要致力于建设教师学生自觉执行的制度。制度文化是联结大学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的纽带,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培育和建设大学制度文化,既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对大学的认知和感受来参与制度设计。又要着眼于促进教学系统、科研系统、行政系统、后勤系统的互动互补,提高各部门制度执行力,着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此外大学要不断审视各类人事制度、评价评估制度、奖励政策、组织管理制度等隐含的价值取向,通过制度的创新给予大学应有学术殿堂的神圣与高贵品位。

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精神;实验活动

经研究发现,目前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且实验教学的现状也非常令人担忧,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开设的课程内容及目标、考核评价该学科的标准、学校本身的管理以及化学教师滋生的实验技能及专业素养。本文在论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而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解决策略和措施:一是设立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满足开设的新需求;二是反思化学实验的考核过程和学科的评价体系;三是加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软件与硬件的配备;四是深化建设实验所需的资源以及教师的专业培训。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及现状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是整个化学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在高中学习的过程中也更为突出。就目前化学实验的现状来看,大部分的学校只把化学实验当成高考内容的一部分,因而只重视理论学习。另外有些老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之间没有很好的联系起来,因而缺乏了实事求是的探索科学的精神。例如在化学实验的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现象、数据以及条件等都没有记录,因而在实验中遇到困难或者是错误时,也没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只是借鉴前人的经验进行研究和重复,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很难学到新的了理论知识。再加上化学实验的目的本就是为了巩固学生的化学理论知识,从而让学生能够深刻领悟到化学的性质及过程,从而帮助学生们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网络,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养成严谨规范的作分,这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目标,动手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从而有效的发挥出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及作用。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部分学校化学实验教学的调查中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七有七少”,“七有”为有理念、有开发、有情境、有老师、有实验室、有活动、有考核;“七少”为少行动、少应用、少建构、少实验员、少实验品、少实验专题。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校管理不当造成的。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些老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从而忽视了其重要性和意义,另外对于化学实验中的过程以及实验的内容存在敷衍心理,导致了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不能有效的仅此能够和完成。其次就是学生对于其做实验的目的没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大部分学生把化学实验教学课程看成是玩乐的课程,因而没有对实验的课程进行提前预习和了解,也没有对实验的目的、操作流程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认识和了解,导致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说操作顺序混乱、操作不规范或者是不严谨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把其当成是放松心理的一种途径,因而没有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及时监督和纠正,也没有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和解决,因而使得学生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未学到任何东西。

三、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改进措施

针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的情况,特结合实验的案例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案例:改进C2H5OH制备C2H4实验

实验演示:在烧瓶中加入高浓度的H2SO4与C2H5OH混合液体,其体积之比为1:3,然后在烧瓶内加入沸石,用大火加热至170摄氏度,然后用NaOH去除其中的杂质,再在溶液内通入MnO4溶液和CCl4溶液,然后观察实验的现象并将其变化记录下来。

在这个化学实验的过程中,高浓度的H2SO4的主要作用就是加速实验过程中化学反应的进行并除去一定的水分。在大火加热的状态下,高浓度的H2SO4能够将C2H5OH进行碳化,另外再加上其强烈的氧化还原的性质,因此就会产生硫酸气体和二氧化碳气体,并与C2H4混合。尽管这个过程使用了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杂质的去除,但是其副产物硫酸气体还是会使得MnO4溶液和CCl4溶液的颜色发生变化,因而使得结果产生的气体也有可能是硫酸气体。

经过这样的理论分析发现,硫酸气体是直接干扰到了检验气体的过程,而产生硫酸气体的原因就是因为有高浓度的H2SO4的存在,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就要考虑能否使用其他的物质进行替代。在经过一些实验验证后发现,硫酸亚铁和C2H5OH在加热的过程中,也会生成C2H4气体,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两种成分不会发生碳化,也不会产生干扰性的气体。

根据以上的讨论,可以改进的方面为:

在C2H5OH制备C2H4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中的催化剂H2SO4替换成硫酸亚铁,减少实验过程中的干扰因素,从而保证实验中的现象以及数据结果都能更加准确。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在整个化学教学的过程中都占有重要的比例,针对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化学老师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化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动手,多思考,针对化学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要及时讨论并解决,同时化学老师也要注意监督和指导学生的实验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化学实验,并从中学到新知识,努力提升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智能提升;能力培养;化学实验;安全意识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我们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对于学生客观的认识世界,深入了解社会具有一定的作用,笔者从事化学教学多年,就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能引起广大同仁共鸣。

一、注意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问题

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是广大化学工作者都熟知的,我在教学中就耳闻目睹了不少化学实验的危险情景,其实在化学实验中,关键是要按照操作规定进行实验,将危险变为安全,反之,多安全的实验也可能出现危险,而且一旦出现危险,轻则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重则危及师生安全,因此我们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以下情况的危险“潜质”。

1.违反操作规定引发危险。在很多实验中我们的操作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不能任由学生“创新”,否则很容易出现危险,如:点燃氢气前的验纯,如果不进行验纯就直接点燃,假如氢气中混有空气,就会发生爆炸,造成危险;再如:实验室中加热制取、排水收集气体时,必须“先撤管,后熄灯”,如果进行了相反的操作,则很容易造成倒吸,引起仪器炸裂,甚至造成危险。

2.用药过量导致发生事故。在一些实验中,药品剂量较小时不会有任何危险,但用量大了就会出现事故,比如:红磷的燃烧,如果取用的红磷多了,就会造成危险,我在一次听课时,亲眼目睹了一位老师的演示实验造成的“闹剧”,当时满教室“浓烟滚滚”,全体师生不得不快速撤离教室,躲在走廊上;再如金属钠和水的反应,如果取用金属钠较大,就会引发爆炸,造成危险。

3.实验室空气不流通造成危险。在实验室中,经常制取一些有毒气体或可燃性气体,如果实验室空气不流通,造成这些气体浓度增大,很容易导致师生中毒或其他意外事故。

4.突发事件的“雪上霜”。在化学实验中,如果不能掌握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不能正确进行处理,很容易在发生突发事件时造成“雪上加霜”,如:浓硫酸溅到皮肤上不经处理直接用水冲洗,或者加烧碱溶液进行处理;再如电线老化引起的火灾在不断电的情况下用水灭火等。

为了安全的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定进行实验,用药量宁少勿多,不要取用未经鉴定无标签的试剂,做有毒、可燃性气体的相关实验时保持空气流通等。上面只是针对初中化学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由于实验特点各不相同,我们在教学中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以保证实验的安全进行。

二、注意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能力

当前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渐能力化,特别是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求异思维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从化学教学中可以看出,不仅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实验习题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化学实验教学的科学性,并处理好化学实验习题的选题、讲解、衍变等各个环节。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我们的化学实验教学可以称之为听实验、看实验,真正能在课堂上演示实验的老师都不多,像这样的化学实验教学严重阻滞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只要我们合理设计课堂,注重实验的改进和创新,注重让学生自己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利用现有的实验装置、结合自己的实际知识,合理运用实验原理,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要灵活的变通各种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理性对待“化学实验”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能将知识运用于解题中,更要指导学生能将知识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去,在当前的社会中,能源、材料、环境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三大话题,这在各级命题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知识和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围绕新能源的开发、新材料的利用、环境污染和保护进行选题,让学生在实验习题中得到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升,比如在2011年的中考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目:

科学家经过研究,利用太阳能产生激光,然后在催化剂作用下使海水分解得到氢气,作为新的能源,以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实验室里可以用活泼金属和盐酸制取氢气

B.新研制的方法可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源

C.水分解产生氢气的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可供人类使用

D.通过各种途径制得的氢气在点燃前都必须经过验纯

在对这道题目进行处理时,我不仅合理的对气体的制备等知识进行了回顾,同时,结合社会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运用能力,并通过习题的讲解,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的针对教材内容,结合社会实际进行选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浙江教育出版社《实践与创造力的培养》

[2]2011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题

篇4

关键词:悖论;问题链;高等数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155-02

一、引言

悖论一词源于古希腊,是逻辑学名词,主要指表面上能自圆其说的命题,但在逻辑中却相互矛盾,悖论常以矛盾为表现形式,每当悖论出现时,人们传统的观念就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因此,科学上每一个重大悖论的,都伴随着一个新理论的到来。

本文所探讨的悖论教学法与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不同,它是指把悖论适当地引入到教学课堂中,首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悖论A,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与质疑悖论A,再引导学生由已有的知识B否定悖论A,最后得出新结论C。这种教学方法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满悬念,让学生的思维接受挑战,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主动思考与学习的状态,而教师只起到一个组织、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学生在一个个问题中既解决了悖论又学到了新的知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正是在这样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学生们慢慢进入了预创的课堂情境,学生在引入悖论的课堂中,非但没有使思维陷入误区,反而使得学生想清楚了很多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悖论教学法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传统高等数学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数学理论知识和题目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低下,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差。实施悖论教学法,能够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失调,这样反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教师通过引入悖论在课堂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使其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产生矛盾,这种冲突带来思维上的刺激,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学生通过悖论教学过程认识到源于生活的数学,而不仅仅是书本上枯燥的理论和公式。

2.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和内涵。数学知识本身具备很多种属性,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过程是从表面情况到本质内涵的逐渐认知过程。高等数学中很多数学概念是以无限结构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相对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逻辑结构复杂,要想理解其中的内涵并不容易。悖论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辨析等方面的练习,增强了思维的冲击力和曲折感,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逐渐从表层进入本质内涵。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加深了知识的拓展和运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悖论”的思索过程也是知识的运用和拓展过程。

三、悖论在高等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实践

悖论教学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根据教学目标,收集悖论素材;第二阶段,设计教学场景,引入悖论;第三阶段,正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否定悖论。

例如,在一次课堂设计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有限、无限、极限的概念,但由于有时候会忽略这些问题的使用范围,所以运用起来容易导致悖论。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引入这样一个悖论:任何一个物体要想由A点运动到B点,必须首先到达AB的中点C,随后需要到达CB的中点D,再随后要到达DB的中点E。依此类推。这个二分过程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这样的中点有无限多个。所以,该物体永远也到不了终点B。这个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立马有学生在课堂上做起实验来,但是学生从逻辑的角度并不能指出这个问题错在哪里,那么接下来教师带领着大家给出分析的过程:二者的距离可以无限趋近,那个极限值是可以求出的,但超过了极限值,量变便产生了质变,而悖论本身只是针对极限值之前的物理过程分析的,通过这个实例,我们再引出无限项求和的可能性,进而引出其基本思想方法,从而得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同样,在高数的解题过程中,有时候可能会因为一些虚假的前提而对问题判断错误,此时可引入这样一个悖论:有3个人去投宿,一晚30元。三个人每人掏了10元凑够30元交给了老板,后来老板说今天优惠只要25元就够了,拿出5元命令服务生退还给他们,服务生偷偷藏起了2元,然后把剩下的3元钱分给了那三个人,每人分到1元。这样,一开始每人掏了10元,现在又退回1元,也就是10-1=9每人只花了9元钱,3个人每人9元,3×9=27元+服务生藏起的2元=29元,请问,还有一元钱去了哪里?接下来分析:每人所花费的9元钱已经包括了服务生藏起来的2元(即优惠价25元+服务生私藏2元=27元=3×9元),因此,在计算这30元的组成时不能算上服务生私藏的那2元钱,而应该加上退还给每人的1元钱。即:3×9+3×1=30元正好。从这个悖论出发,自然而然的就引出了高数中的分析论证法及倒推法。

四、悖论形成的原因及应用策略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合适、巧妙地运用悖论教学法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何搜集教学中需要用到的悖论呢?一方面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或课外作业中所出现的错误往往就是我们宝贵的悖论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对概念理解的不到位、不全面导致的悖论;第二类,机械的套用公式,忽略问题背后的实际意义导致的悖论;第三类,对某些概念先入为主,存在思维定式或思维习惯从而导致悖论。另一方面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对教学内容准备的不充分或者课堂随机应变能力不足也可导致悖论的产生。

在悖论的应用上,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将其引入课堂。

第一,根据教学目标设置悖论,导入新课,这种引入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导致悖论,巩固知识。在一些概念、定理容易混淆的地方恰当设置悖论,可以冲击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并且对这些概念有了明确的辨别力和深刻的记忆力。

第三,悖论悬疑,自主学习。在课堂的结束部分,适当设置一些悖论悬疑,让学生始终带着一些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课后积极思考,查阅文献,拓展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然而悖论教学法只是在特定场合下对悖论进行适当处理,精心设计,使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另外一种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悖论本身是一种矛盾性的错误,并不是所有数学概念、原理都适用于悖论教学法,因此我们不必刻意、机械的使每节课都要有悖论,更不必处处为引出问题或解决问题而设置悖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学生概念模糊、定理易混淆的地方适当引出悖论,给出学生强烈的思维冲击,让学生在悖论的反驳与论证中学习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悖论情境下的问题化自主学习

在讲解第一类型曲线积分中,学生总是对第一类型曲线积分及定积分和二重积分的概念和表达式区别的不是特别清晰,因此在很多题上错误率很多,在此,我们就可以实施以下教学过程。

第二,逻辑推导。两类积分都属于黎曼积分,思路都是分割―求和―取极限,然而定积分的分割是在区间上,第一类曲线积分的分割是在弧长上,所以定积分对dx没有要求正负,而第一类曲线积分则必须要求ds?叟0。

第四,引导总结。第一类曲线积分中的x,y是以点的形式出现的,x,y之间不独立,而重积分中的x,y是相互独立的。

在进行复结时,按照这样一个流程进行就会使学生加深印象,很清楚的区分出两类积分的异同,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六、结语

悖论教学法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法,它是从矛盾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辩证的思维中解决问题,激励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在具体的实施中,要以课程目标为指向,以问题的预设和生成为途径,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目的。

参考文献:

[1]颜冠群.悖论教学法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价值工程,2014,7(下旬刊):134-135.

[2]吴政.悖论与问题化自主学习[J].中学物理,2012,41(7):15-17.

[3]柴维斯.问题式教学法与自学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1,(8):86.

[4]吴育平.悖论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社会科学,2006,(S1).

篇5

关键词:珠三角地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途径

前言

体育文化是中小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1]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区、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该地区是当前我国最重要、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的经济区之一,是亚太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发育最成熟的城镇群之一。[2]近些年,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优于文化发展,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为了使中小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和体育素养的培养跟上快速发展的经济的步伐,本文拟就对该地区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优势和途径进行分析和归纳,为广大该地区中小学体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使该地区中小学体育文化的传播过程更加实用和完善。

1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是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大文化体系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生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生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3]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4]校园体育文化是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处延的独特文化现象,它与校园的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同时,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2珠三角地区中小学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

2.1 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2.1.1 规范行为,树立理想

中小学学生的认知还不成熟,学校大型的运动会或体育节等以其隆重庄严的仪式能将学生团结在一起,通过运动项目的规则、竞争,使他们懂得行为规范不仅是学校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受经济迅速发展的影响,珠三角地区的思想、意识、文化也受到不同的冲击。学生通过参与运动竞赛,团结协作,勇敢拼搏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或是失败的酸痛,能使他们从小就体验人生创业、成功、失败及荣誉的艰辛,[5]在他们人生道路的初始阶段就促使他们端正人生的态度,树立起崇高的理想。

2.1.2 发展个性,展示自我

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时候,为他们创造条件发展个性、展示自我是有必要的。校园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个参与其中的中小学生都可以在运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不同的运动项目中,由于内容和方式的差别,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有的需要勇猛果断,有的需要稳重镇定,有的展示柔美和谐,有的凸显阳刚顽强,丰富的项目为中小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生长营养。

2.1.3 正确引导,适时教育

珠三角地区中小学的硬件设施是一个有利条件,师生的信息都很灵通,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优势。但是,面对网络、杂志、电视等媒体带来的新兴时尚的体育项目、咨询、信息,选择合适的途径、健康的项目、文明的方式参与其中,学校体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有益地引导和适时地教育。

2.2 对社会文化的贡献

中小学校通过体育文化的建设和传播,为学生营造一种浓厚而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从小就将体育的概念突破出锻炼身体的范围,走向文化的领域。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方式以及校园体育文化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对学生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公平竞争意识,激发民族自豪感。[6]珠三角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整个国家的一个窗口,体育文化对于学生将来走入社会,为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将起到关键作用。

2.3 对全民健身的基础作用

在珠三角地区中小学,通过以体育教学和运动会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文化建设,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掌握终身体育的技能,了解和认识全民健身对人、社会的积极作用和贡献。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价值观念,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对国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将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3 农村中小学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分析

3.1 抓好常规的体育活动

体育课、两操和课外活动是中小学常规的体育活动,抓好这三项内容是中小学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体育课要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锻炼能力为核心目的,在内容安排上要注意教材的整体性、时代性和趣味性;两操是中小学生参加锻炼的最基本的内容,但它有一定的强制性,在实施的时候要注意变换方式,争取变被动为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灵活,较能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加入,但要注意利用时间和场地器材充裕的条件和学生的积极性。

3.2 抓好运动队的建设

篇6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以文化为主体的教育追求文化多元性和高品味。注重文化的选择、批判和创新,是大学高层次的教育理想,它有助于克服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使教育和文化相互借鉴、沟通,形成新的教育理论和发展恩路,从而提高教育的文化品格,保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理想是指教育信仰,也即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在大学教育发展的历史上,出现过多种教育理想.如人文主义的教育理想、科学研究的教育理想、实用主义的教育理想、专家型的教育理想。它们在不同时期和国度里都曾经居主导地位。知识经济时代,使我们重新认识大学。在工业经济时代的市场.对大学的理解是传授知识、培养专业人才的地方,相应的教育理想有实用主义的教育理想、专家型的教育理想。而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最高层次的教育理想则是文化为主体的教育。大学追求文化多元性、文化的高品味,注重文化选择、批判、创新的教育。同时,以文化作为辐射源向其它方面辐射,以提高社会的经济上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平衡,社会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

1.对以文化为主体的教育理想的阐释

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现在提出学校以文化为主体作为教育理想似乎是废话。其实不然,学校的教育活动都是一种文化活动,但文化高品味却从来没有作为一种教育理想去追求过。从前学校追求的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专业教育等都是比较狭窄的文化,而不是一般文化的含义。

以文化为主体的教育理想,其涵义在于对文化的理解上,是在最广泛的文化概念基础上考虑教育问题,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也包括外显形式的客观文化和内隐形式的主观文化,从社会文化整体的层面上研究教育规律、形成价值取向和目标。以文化为主体的教育必然是把学校教育定位在文化上,这种文化为体、经济为用的教育理想就被称为以文化为主体的教育理想。

2.以文化为主体的教育理想的作用

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身发展的需要,因此人们认为,社会和人都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延续和发展,但它是通过培养社会所要求的人来实现的。因此,人们认为大学教育是以人为本,也可认为以社会需要为本,同时这两种主体观是统一的。事实上,也会经常有矛盾,冲突的时候,当处理不好二者的统一关系,就会造成教育上的偏离,降低教育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处理教育上的各种主体观的矛盾统一关系呢?那就是应该以文化为主体,就能保证以人为本的教育主体观的实现,也能使教育很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当代教育发展,应该提出以文化为主体的教育理想将是更有意义的事。

以人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这一提法往往忽略了社会需要,因而会造成教育对社会的不适应性,减少社会对教育的支持,不利于教育发展。而把教育看作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主体,往往会忽视对人的全面培养、素质的提高,因而降低教育的育人功能。而以文化为主体的教育,将更加充分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因为文化是和人密切相关的,文化即人化和化人,人的本质是文化,以文化为主体的教育包括以人为本的教育。同样,以文化为主体的教育也包括了以社会为主体的教育,因为文化是人和社会的中介,人走向社会依靠文化,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群体、人与社会的沟通都要靠文化。文化实际是社会深层次要素,是社会的基石。以文化为本的教育必然也能满足社会需要。

由于文化内涵十分深刻,涵盖内容非常广泛.教育中的许多思想、观念被包容在里边,比如高校有四大职能: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化,每一种职能都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职能。这样,高校的四种特定的文化职能就可以概括为文化职能。

对文化的研究,使我们对教育更有深刻的认识。把研究教育的注意力、思考方式转移到对文化的理解上来,因此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和文化的关系,研究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即教育文化。这样就可以形成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有利于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

3.以文化为主体的教育理想的意义

第一,使得学校教育具有长远的价值取向。文化不像经济那样更直接,而是体现着一种精神,具有长远的、持久的价值取向,正是这种精神力量和久远的价值取向能够鼓舞人们去努力奋斗,有更高的追求,更大的理想,更多的是从战略上去思考,从而能够克服急功近利的狭隘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我国教育专家认为,真正会对教育产生长期危害的则是教育目标的过份功利化倾向。实际上,我国教育在质量上是很下功夫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精雕细刻、认真负责,很少有马虎懈怠现象,但为什么培养出来的人才的创造力不强,这是因为把人才培养局限在知识教学方面,是教育目标功利化造成的误区所致。所谓教育目标功利化就是把教育目标仅仅看作是培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工具,而不是把它看成是造就有文化的知识创新的人,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学校教育功利化倾向与教育价值取向不长远有直接关系。因此,通过以文化为主体的现象.克服教育教学中的短期行为,树立长远的教育价值取向,必须在人才培养、为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更大的效益和效果。

第二,具有宽阔的文化胸襟。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处于文化之中,但教育往往缺乏文化的自觉性和多元性、选择和批判性。树立起以文化为主体的教育理想,就会更多的以文化视角去思考问题。

事实上,回顾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虽然教育和文化关系最密切,教育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身处文化之中而不自觉,教育本身对文化认识的就不够,因为教育存在几千年,而文化概念的提出仅有一百多年历史,且定义150多个,至今还在不断更新。可见教育对文化认识不够,因而不能主动地适应文化规律,而缺乏自觉性。而以文化为主体的教育理想有助于这种文化自觉性,也正是有了文化自觉性才能提出这种理想,并能把这种理想作为一种最高的形式.处于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

文化作为一种最为复杂、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一个概念堂而皇之地进人教育殿堂,使得教育活动不再被局限于各个专业领域之中,不再是被分割为许多分支,而是一种整体统领着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文化视野将会变得无比宽阔。教育中有博大的文化胸襟,对人才培养、教育自身发展都将有难以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在教育中能够形成文化力,具有很强的辐射功能和穿透力。文化力量和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相比,在短时间内不会表现出多么强大和优势,但长时间来看,则会显示出其强大力量,表现出辐射能力和穿透力。教育的特长在于利用文化力,而不是经济力盆或政治力量。教育正需要以文化为主体的教育理想鼓舞着教育活动去提高人的文化力量。

文化力也即是文化释放的能量,人的文化力包括智力因素、精神力量、文化网络和传统文化。其中精神力量包括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求实创新、奉献精神等。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提高文化力。而以文化为主体的教育理想正是培养他们的文化力的一种支持力量,也能帮助探索出培养和提高人的文化力的方法。

第四,便于运用文化学方法去研究教育规律与教育方法。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生态学、科学技术等都能提供研究教育的方法,并能形成相应的教育理想、教育理论和模式,形成相应的教育思维方式。同样,文化学方法比起上述其它那些方法,更具抽象概括性,从而能够统帅、更新原有的许多概念、思想和方法,使得传统教育思维和方法作出重大转移,也将形成新的教育逻辑和思考方式,使得教育问题的研究和文化学研究结合起来,相互借鉴、沟通,形成新的教育理论与发展思路。以文化为主体的教育理想将使文化学更快地和教育结合起来。

第五,在以文化为主体的教育理想支持下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将会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文化品味,增强人才的文化素质,不仅能够使学校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头,也为社会发展注人更多的文化活力,能更好、更快地提高社会文化素质,从而也就提高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家质,提高了综合实力。

4.以文化为主体的教育理想的实现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育人第一的教育思想。因为人是文化的载体,培育质量高、数量多的人才是以文化为主体的最大体现,是实现这一教育理想的最高层次和境界。

人是万物的尺度,培育出人才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而培养人才也不能停留在技能、智育的训练上,而是全面的,特别是人格塑造。从文化角度看人才培养,就是在教育中突出由知识内化为人格,让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使思维方式、心理要家得到品质上的改替,从而使精神得到升华,文化品味得以提升,较好地实现用知识文化、社会文化去化人的这一过程,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提升,并能进行外化为一定的文化产品,形成受教育者的文化呼与吸的运动,从而使学生具有文化自觉性,主动地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人生价值。

其次,学校应始终强化学术氛围。学校教育不能是平庸的、毫无学术价值的活动,也应最大限度的减少功利主义活动,需要更多地体现出学术价值,突出学术研究。大学的学习过程往往应和研究、学术活动联系在一起,研究往往是最好的学习。学生参与研究活动,通过学术氛围燕陶学生,使学生尊重学术、感悟学术,树立起浓重的学术意识,这是学校教育具有文化高品味的重要表现形式。

其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精神品格,包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必须依靠高质量的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师们专心致志的从事科学研究,用自己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率先垂范去影响、带动学生的科学与人文思想和精神,有好的译程内容和教材,开设出高质量的课,形成良好的教学实践。这样繁重的任务需要教师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这就需要有政策保证和良好的校风。可见,这是艰苦的工作,绝不是任何人都能胜任,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作得到的,这需要有文化为主体的教育理想的精神鼓舞。

其四,学校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应开展文化整体教育。培养文化高品味的人才,靠某一专业领域的教师是难以完成的,必须从文化整体上和各个学科课程的联系上形成整体,进行跨学科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也有横向的、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形成知识整体和宽阔的文化视野,从而具有文化选择、适应能力,增强文化自觉性,以后能主动地进行文化创新活动。

篇7

关键词:实验多媒体 ;非智力因素技能; 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8

国家的发展依靠人才素质的提高,而人才素质的提高依靠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有用人才的战略举措,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攻方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而不同的学科都具有不同的知识体系和特点。素质教育应结合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特点进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和多媒体课件的有机结合,不仅有助于化学知识的掌握,实验技能的培养,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全面发展方面得到有益的启发。

观察是人们有效地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素质,是人们顺利掌握知识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观察既有生动形象的图片观察,也有直观有趣的动手演示观察。多媒体已经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常用手段,它以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途径向学生传递信息,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使课堂教学更加多样性,生动性,实效性,先进性,并给课堂教学平添了一股时代气息,极大地丰富了教师教学的表现手法和形式。

我在一次多媒体教学观摩课上,屏幕上化学反应被制作成渐变动画放映直观呈现的那一刻,教室里顿时静下来,清楚的微观分子结构一下子让同学们折服,多媒体教学成了我必须的教学手段。

为了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加兴趣盎然,我从背景、声音、动画到技巧,艺术效果等方面出发,制作了《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化学平衡》、《有机化学键的断裂重新组合》、《硫酸的工业生产流程》等课件,使得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繁杂的问题简单化,课件给我的课堂增添了活力,也给我带来了荣誉。

随着过度使用和依赖课件,课堂教学效果却越来越不明显,学生们逐渐丧失了兴趣。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探索,我意识到:“多媒体再好,也只是个工具,他无法替代人的情感和智慧。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核心特征是“辅助”,即辅助教师,而不是取代教师。”

“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懂得。”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途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化学实验是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有效的方法。“从实验中学习化学”,是化学实验教学的立足点,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参与性,在实验方案设计实施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新性是我追求的目标。而这些,单纯地依靠课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我在讲氨的性质做氨的喷泉实验时,为了探究引发喷泉原理及实验成功关键,事先准备了如下几组实验:

(一)烧瓶干燥胶头滴管预先吸入水;

(二)烧瓶干燥胶头滴管预先吸入酸溶液;

(三)烧瓶干燥不用滴管烧瓶底部加热毛巾;

(四)烧瓶不干燥胶头预先吸入水;

(五)烧瓶不干燥胶头滴管预先吸入酸溶液。

让十名学生到前面来依次分别做这五个实验,然后让同学们共同讨论:在实验室条件下喷泉实验基本原理和成功关键,选用哪些组实验较合适?为什么?在经过讨论和争论之后,同学们得出共同的结论:选用前三组适合,实验基本原理: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压强差;成功关键是:盛气体的烧瓶必须干燥不漏气且充满气体。最后,将制作的化学反应课件再进行重复或慢速播放,从而不仅使学生们牢固地掌握了喷泉实验,而且也使学生们学会了化学实验和多媒体有效结合的方法。

运用化学实验,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扬化学实验之长而避多媒体之短。在课堂教学中,我以实验为主,中间只利用课件把反应录像或局部特写,做多次重复或慢速播放。这样长短结合,简单明了,挥洒自如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从课堂讲授到多媒体和化学实验等一系列过程,我始终都贯彻穿插对非智力因素动机、情感、兴趣、意志、信心等的重视和培养,使之为化学课堂教学服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核心,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适时合理地选取,扬长避短才是做好高中教学的关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以是否有助于实现教学目的为使用实验、多媒体课件的依据,做到实验和多媒体等方面的有机结合,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始终做高中化学教学的掌拓者。

教育学生、服务学生,做高中化学教学的主人。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所始终坚持不懈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新课标人教版《化学1必修》有感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新课标下化学教学中学生品质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学者型化学老师的素养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化学实验素质教育形式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运用电教手段强化化学教学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专业化; 科研能力; 培养途径

一、高中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出与界定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在日内瓦召开,大会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1996年美国卡内基财团组织的“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编制的《教师专业知能标准大纲》是一份迄今为止最明确地界定了教师专业标准的文件。该文件“强调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行动研究者’,要勤于思考,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学习和总结经验,紧跟教育科研步伐,激情满怀地投入到从不间断的专业发展中。”我国《教师法》第七条要求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这些都是在强调教师教科研能力,它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教育课程改革以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掀起了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这一轮课程改革立足于当代科学知识综合化的大趋势,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教材编写的立足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顺应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的潮流,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良好科学基础。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全面更新,使教学过程始终充满着探索、研究,不断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种种要求。因此,高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更应该是教育科研的能手,这样才能适应高中新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适应社会变革对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首先,教育科研能力来源于实践,它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依据先进的教育理论日积月累起来的经验和借助先进的教育手段逐步形成的。其次,教育科研能力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的一种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不是简单的、原地踏步式的传统教育能力。第三,教育科研能力是在有意识的学习、总结、提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动态的认识和改造教育的能力。

二、教师科研能力的结构

新世纪的教育需要更多的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尽快从“教书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科研型”教师。教师应具备的科研能力应包括:对教育实践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能力;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1.教育反思能力

教育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1989)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所以,教育的反思能力是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必备能力。

2.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是在教师反思能力基础上更高的能力要求。它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事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各种课题的实验、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总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题能力

选题能力是指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实践及其发展的需要,选定研究课题、实验项目或确定教育科研论著名称的能力。教师选题能力的大小,体现在选题的质量上。对教师教育研究选题的质量要求,大致有三点原则,即符合科研选题的实践性原则、独创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2)教改实验能力

所谓教改实验能力,是指教师根据研究课题的设想,在周密计划和专门设置的特定条件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能力。由于教改实验是在完全自觉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做好思想、物资和人力准备的基础上,还应该做到:目标明确、可行;要有控制变量;进行总结验收。

(3)收集整理教育研究资料的能力

收集整理教育研究资料的能力,是指教师根据研究范围和课题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查索及归纳整理有关资料的能力。例如,如果想收集第一手资料可以做实验、记观察日记,写教后记,录音、录像、拍照等;收集第二手资料可以利用图书目录和索引,订阅文摘等情报资料,浏览专业报刊,参加有关学术研讨会,阅读时搞摘录、摘要等。

3.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能力

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能力,是指教师用书面文字把自己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经验体会、思维成果反映出来。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技巧、方法比较灵活,掌握的熟练,但是把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写成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等方面较差一些。教育教学论文属于学术论文范畴,是专门探讨教育教学规律的学术论文,所以教师在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时需要具有多方面的相关能力。例如:聚焦定题的能力,审题定旨的能力,组织结构的能力,分析论证能力等。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能力,是衡量教师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与总结,同时也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