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0 12:27: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女大学生就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女
随着高校的扩招,女大学生在其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据有关资料统计,2008年普通高校女毕业生占总人数的44%左右。现实社会中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远远大于男生,这就给她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产生了一些心理障碍。准确把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的主要表现及归因,重视女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社会和高校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1心理困扰的主要表现
1.1安稳与实惠心理
女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认为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就等于捧到了“铁饭碗”,不会有“企业倒闭职工下岗”的风险,这些思想导致了女大学生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偏爱心理。实惠也成为女大学生的普遍价值取向,有部分女生在“大款”、“大腕”面前,放下清高,挽起“款爷”的手臂,把金钱实惠作为人生目标。
1.2自负与自卑心理
大学女生往往存在自负心理,就业时易挑三拣四,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很高。但同时又存在明显的自卑心理,由于性别原因,女大学生在接受用人单位选择中多受冷落,“宁招武大郎,不要穆桂英”这种“性别歧视”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女大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她们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她们产生“女生学习再好,将来也难找到好单位”的自卑心理。
1.3依赖与从众心理
一些从小到大都在被保护的环境中成长的女大学生,面对就业中的种种困难,依赖心理较大。有些女大学生缺乏自主性和竞争意识,盲目从众,追求大多数人特别是同性选择的“大企、名企、公务员、外企”等职业,而忽略了对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分析。
1.4焦虑与恐惧心理
就业前的一段时间内,既要完成学业,又要奔波于用人单位之间,心里非常疲惫。加上就业市场上男女机会的不平等,使女生就业受挫的经历更多,造成女大学生精神上紧张,烦躁不安,甚至产生彻夜难眠现象,行为上也表现得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有些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女生甚至出现“就业恐惧”。
2产生心理困扰归因
2.1社会因素
传统观念的束缚及传统教育方式的后果。虽然重男轻女的观念己被现代社会所摒弃,但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仍左右人们。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对女性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造成不少女生对自身性别的自卑。市场经济和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受经济利益驱动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工作范围和社会效果,忽视了才智发挥、事业成就等。
2.2学校因素
高校对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还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疏导,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教育还显得比较被动,就业心理咨询及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还不够广泛。
2.3自身因素
(1)不正确的自我定位走入心理误区。有些女生很难给自己正确定位,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在就业时忽视所学专业特点,忽视自身特长,不从个人发展和事业前途考虑,而是盲目向往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一味追求待遇好、收入高的热门职业。(2)低职业成就动机导致行为偏差。女大学生虽然是女性中的佼佼者,但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职业成就动机却较低,有些女大学生将人生幸福寄托在“找个好丈夫”上,将很多精力放在身材、美容、穿着打扮等外在的形象上,而忽视大学期间的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引发心理危机。
3措施与对策
3.1国家和社会应规范就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制定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法律规范;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提供法律保障,使女生就业有章可循。在人才选聘上,标准统一,不人为设置性别障碍。
3.2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力度。在就业指导中应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她们客观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失败,使其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参与竞争,引导她们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3.3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1)尽快转变社会心理角色,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就业这对女大学生来说绝不仅仅是一次归属的改变,还意味着自身社会心理角色的转变。女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克服自卑、依赖等不健康心理,尽快完成心理角色的转变。(2)发挥性别优势,正确自我评价,选准职业切入点。女大学生在性格、语言、交往、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比男生略胜一筹,又具有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耐心细致的特点,因此女大学生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爱好特长等,通过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来拓展知识面,加强实践能力,提高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找准职业切入点,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3)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各种自我调适的方法,如:转移、宣泄、自我暗示、放松等。在遭遇挫折和冲突时,客观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排除心理困扰,最终实现合理就业、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李海榕.对女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思考[J].福州大学学报,2000,20(2):56.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就业困扰调适
一、女大学生就业困扰的表现
(一)女性生理特点产生“女性就业歧视”的困扰
例如某师范大学的小雯在大学生城举办的专场招聘会上,看到一家单位需要新闻专业毕业生,就凑过去看,发现自己的条件完全符合。于是她必恭必敬地将简历递给工作人员。可是,对方根本不看简历,只是面无表情的摇头。“是不是只要男的”,她忽然想起以前说的某些用人单位的性别要求,果然工作人员很不耐烦地点了头。小雯的这种求职遭遇,被很多专家定义为“女性就业歧视”。
女大学生就业的年龄段,又是她们结婚与生育的年龄段。用人单位招收女性职工承担的成本较高。在劳动力市场机制下,女职工特殊的胜利现象和所承担的人口再生产劳动,客观上造成了企业成本的增加。不少招聘单位认为最头痛的是,好不容易招到一名出色的大学生,并且进行了培训,但没多久就结婚生育。女大学生工作后遇到的这些问题,必然会对企业正常的工作造成影响。现在随着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精兵简政,一个萝卜一个坑是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而男大学生上岗后却不存在这些头痛的问题,所以用人单位还是会首选男大学生上岗工作。由于我国现有的福利政策。女职工的生育费用和生育带薪产假增加了所在企业的经济负担,也导致企业不愿接受女大学毕业生。我国有学者认为,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会增加用人单位的经营成本,要降低成本,就必须减少女性劳动力的市场需要。当问到女生就业难于男生的原因是什么时,回答是多种原因形成的,根据女生们选择的多少排序,认为是“性别歧视”、“女生的生理特征”、“女生不及男生优秀”等原因造成的。
(二)女性心理特点产生不良就业心理问题的困扰
女生在求职是对学校、父母和亲友方面的依赖性高于男生,依赖学校推荐、父母帮助、亲友帮助,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0%的女生认为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首要是靠家庭及社会关系,仅有10%的男生是如此看法。自卑心理也是影响女生就业的是一个重要因素,女生就业难已经在不少大学生的心目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求职前已经想到招聘单位不会要自己,增加了自卑感,打击了自信心。此外,有专家认为,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整体上缺乏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外语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在应聘中容易缺乏自信、被动,就业期望值过底,这都严重影响到她们顺利就业。具体影响表现如下:
(1)自负与自卑心理
大学女生往往存在自负心理,就业时易挑三拣四,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很高。但同时又存在明显的自卑心理,由于性别原因,女大学生在接受用人单位选择中多受冷落,“宁招武大郎,不要穆桂英”这种“性别歧视”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女大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她们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她们产生“女生学习再好,将来也难找到好单位”的自卑心理。
(2)依赖与从众心理
一些从小到大都在被保护的环境中成长的女大学生,面对就业中的困难,依赖心理较大。有些女大学生缺乏自主性和竞争意识,盲目从众,追求大多数人特别是同性选择的“大企、名企、公务员、外企”等企业,而忽略了对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分析。
二、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及心理调适
(一)建立平等的就业制度
国家和社会应规范就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制定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法律规范;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提供法律保障,使女生就业有章可循。在人才选聘上,标准统一,不人为设置性别障碍。
(二)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增强女大学生的求职技巧
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力度。在就业指导中应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她们客观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能力,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失败,使其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参与竞争,引导她们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三)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1)尽快转变社会心理角色,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就业这对女大学生来说绝不仅仅是一次归属的改变,还意味着自身社会心理的转变。女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克服自卑、依赖等不健康心理,尽快完成心理角色的转变。
(2)发挥性别优势,正确自我评价,选准职业切入点。女大学生的性格、语言、交往、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比男生略胜一筹,又具有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耐心细致的特点,因此女大学生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爱好特长等,通过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来拓展知识面,加强实践能力,提高社会、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找准职业切入点,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关键词:金融危机;贫困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
一、当前金融危机对就业情况的影响
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导致大量企业招聘需求疲软,证券、银行、保险、期货、房地产等行业招聘岗位数相比往年大幅缩水。阿迪达斯中华区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面向毕业生的招聘是一种长线投资,公司不会减少类似宣讲会的场次,但金融危机确实会对招聘计划有影响,2009年公司会减少招聘的人数。苏宁电器有关负责人则表示,苏宁目前已经不是成长期,所以招聘重点已经不是数量而在于保证质量。往年公司会在北京和外省市开多场宣讲会但2009年只保留北京的一场宣讲。
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欧阳晖表示,大学生就业难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从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统计看,和去年同期相比,2009年大学生就业比率有所下降。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应届毕业生数量又创新高,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似乎已很难避免。对于有经验、有资历的职场前辈也许不构成太大的威胁,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人脉,使得他们另谋出路的难度相对不高,而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可能就难了。
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贫困女大学生就业更难
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就业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对就业期望很高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了。随着20世纪90年代高校的扩招,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就在社会积极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建言献策之时,贫困女大学生群体的特殊困难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的《中国贫困女大学生调研报告》指出,社会用工方面存在性别歧视,贫困女大学生毕业后去找工作,很多用人单位将其拒之门外。调查表明,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或者“在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在同等条件下,男生签约率明显高出女生8个百分点。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在调查中发现,在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求职、应聘中,超过半数的招聘单位提出“只要男性”的要求,甚至一些国家政府部门、银行、高校、医院、报社及国有大中型企业也在招聘条件中明确提出“只要男生”,使具备同样应聘条件的女生失去竞争机会。
有些单位考虑到女.陛的生理特点,认为雇用女大学生会增加其社会成本,不利于其提高效益。受“男强女弱”观念的影响,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存在着“竞争意识、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低于男生”的偏见,认为女大学生的工作意识、工作能力、社会接触面等方面都与男生有一定的差距。女大学生工作几年后,又要面临结婚、生育、抚养子女等现实问题,在该岗位上带来了断层的可能性。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欠缺,女性在这些期间的工资和福利还必须由用人单位来承担,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用人单位的生产成本,影响效益,这是单位所不能接受的。这种认识的偏差,严重地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尤其是存在经济困难的女大学生更是容易受其影响。
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的,对农村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共占90.8%,大学生群体对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不乐观。根据该项调查,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排名依次是专业、性别、外貌、家庭出身及国家政策,家庭出身成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第四大因素。对于贫困女大学生而言,家庭贫困和身为女性的双重压力使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与其他学生相比,她们更渴望早日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以改变自身境遇,为社会贡献一份光与热。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造就了贫困女大学生这样一个边缘化的就业群体,她们的就业价值取向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三、贫困女大学生要有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选择多条就业路径
找工作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以想象面对现实出现的情况。如今的经济危机形势对找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工作比以往更难找,尤其对女大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针对这种情况,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
第一,贫困女大学生自入学之日起就应该明确自身职业定位,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工作预期,不要高估或者低估自身的竞争力,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正确引导,使其能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树立较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期望值。由于贫困大学生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中会由于背负着家庭的殷切期望,而为自己定下了一个比较高的就业期望层次,这必须要根据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定。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的初次就业会挑选一些经济状况比较优裕的单位,且其预期的薪金期望值都超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求,造成就业失败。:
第二,建立健全贫困女大学生的毕业服务机构,不断提高其就业质量和水平。特别是面对贫困女大学生对就业竞争存在的恐惧和自卑心理、虚荣心、就业成本难以负担等问题,应健全心理辅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完善就业帮扶机制。整合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力量,建立专门针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系统,强化她们的竞争意识,帮助其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缓解就业压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就业压力 缓压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108-01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是全社会以及政府部门都十分关注的事情。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兴旺和发达。为此,本文以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及相应的缓解压力为课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分析
(一)专业技能不足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实行扩招政策以后,由于资金投入方面的原因、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生生源的数量方面以及素质良莠不齐等限制,对于培养毕业生将来就业岗位所需的实际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高职院校在专业实训和素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足,学生缺乏充分的专业实训能力,校企之间的衔接不紧密,所以很难适应激烈的择业市场竞争,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大学生不被部分企业所看好。
(二)性别歧视
近些年来,与以往相比,女性就业总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同时也发现,多数高职院校的女生数量要多于男生数量,可是女生就业数量却远低于男生。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1)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女生在就业市场上属于弱势群体,即使有部分女生愿意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锻炼和培养自己,可是传统的思想观念观念往往导致女生较难取得成功。(2)绝大多数女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不久就面临着怀孕、生产、养育子女等各种问题,而企业的目的是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从而使企业必须对用人进行选择。换言之,企业要用最少的投入来获取最大的效益。因此,多数企业不愿意接收女生,从而导致女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非常大的性别歧视。
(三)城乡差异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由城乡差异带来的就业压力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1)在目前就业形势整体严峻的情况下,农村籍女大学生的就业率远低于城市籍女大学生;(2)农村籍女大学生父母的文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女大学生就业后的提升空间;(3)与城市籍女大学生相比,农村籍女大学生可利用或依赖的社会资源有限,绝大多数只能通过学校推荐、现场应聘等途径来选择就业。(4)大多数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均会在不同程度上遭遇就业歧视,尤其是对于农村籍女大学生就变得更加严重。在传统观念落后、法制不完善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背景下,大部分农村籍女大学生更容易成为社会歧视的对象。(5)多数农村籍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我缺乏认识,对职业定位缺乏了解,导致其就业比较迷茫或者缺乏自信心等。
二、缓解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应对策略
(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可操作性
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保障体系中补充女性生育保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用人单位解决后顾之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这是需要我国相关部门尽快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加强专业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可以从如下三方面做起:(1)从新学生入校开始,就把就业指导的理念融入到全部学习过程当中,要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2)老师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设计,要使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所以学校给他们创造好的学习环境,认真做好高职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还要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根据新形势对专业和课程及时地做出调整,使学生适应社会环境,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率。(3)重视并做好毕业论文,完善各项步骤,合理地处理学生毕业前的学习、总结任务。
(三)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就业自信心
首先,女大学生尤其是农村籍女大学生应当树立自主就业意识,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从实际出发,转变就业观念,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其次,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抓住女大学生所具有的细腻、稳重、有耐心、有亲和力等优点,把农村籍女大学生特有的品质转化成优势。第三,农村籍女大学生应当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挖掘自身潜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第四,努力提高综合素质,端正态度,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融入大学生活,努力拓宽交际圈和提高社交能力。
三、结语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为了有效缓解和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学校、企业以及相关政府部门都应当各司其职,为大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创造条件,为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训提供一定的场所,同时也为大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除此之外,大学生也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在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女大学生却依然在就业、升职等方面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障碍。本文在收集有关女大学生就业统计资料基础上,结合郑州大学2007级女大学生就业问卷调查结果,探讨了女大学生在就业中所遭受的障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当前高校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提供借鉴。
论文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障碍;权益保障
1993年6月,在维也纳召开纪念世界人权45周年会议上女性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组织提出了“女权即人权(Women’s Rights are Human Rights)”响亮的口号,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而广泛影响。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并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进一步明确了全球妇女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应采取的行动。该次大会是联合国举行的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会议,对全球妇女事业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也让男女平等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但在一些大学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仅招聘男生”“男生优先”、“女生形象好、气质佳”等歧视字眼却随处可见。大学生就业问题,特别是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上的一个突出问题,解决好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着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的未来。
一、女大学生主要就业障碍及现状分析
近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不争的事实,给广大毕业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自卑、自负、焦虑、恐惧、急躁、挫折、依赖、盲目从众、攀比、矛盾、侥幸、观望等心理问题。探索合适的解决方法与对策,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就业能力、推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有关资料显示,女性就业总量虽然较之以往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女性和男性在就业状况仍存在着显著的落差,女性就业率比男性低11.4%。《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主要数据调查》表明中国男女两性社会地位的总体差距和分层差距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女性就业率偏低,再就业困难。调查还显示,女大学毕业生签约薪资与专业对口率均明显低于男生,意味着女大学生在就业上不得不通过接受较低薪资和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工作来实现就业,社会对女性仍有就业障碍存在。作者通过郑州大学外语学院07级英语专业的毕业生的一份调查问卷得出,70%的女大学生认为在就业过程中感觉到有性别歧视现象的存在,只有30%的女大学选择了说不清或者没有。由此看来在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遭受的性别歧视依然很严重。最主要的就业障碍为:
(一)受性别歧视与偏见思想的束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还存在较重的性别差异观念
(二)用人单位从其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愿聘用女性,考虑到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还必须由用人单位来承担
(三)高校未根据女性教育特点开展与当前社会需求相符的专业
(四)现行法律法规对就业歧视规定的不完善
(五)女大学生自身定位错误,没有相对成熟的人生与事业规划。另外问卷统计结果同时表明,在求职和就业中性别歧视最严重的是民营企业,进一步说明我国在对民企男女平等的法律概念宣传上仍显不足。
二、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危害
前联合国事物总长在谈到女性问题时指出“女性要面对的问题是世界的中心问题。女性权利的不完全实现,世界上越来越深刻的政治经济问题就解决无望。”20世纪是科学技术巨大进步与自然环境的空前被破坏的世纪,人类无休止的从地球掠取资源,人类始终笼罩在饥饿与战争的阴影中,这就是所谓的以男性为主的社会结构发展模式。有句名言:“推动摇篮的手,也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妇女发展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未来。世界的进步如果没有妇女参与发展,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难以想象的。2000年世界银行政策研究报告中指出,在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中高收入国家,妇女接受教育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人均收入就会相应提高三个百分点。男人和女人同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男性和女性的协调发展,以最优化的方式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动力”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社会全面进步。所以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男女平等的寄托,更是一个民族兴旺的保证、一个和谐世界建立的基础。
三、净化就业环境,完善法律保护
尽管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来保护男女平等、禁止性别歧视,但在就业中性别歧视现象仍时有发生。作者根据我国现行条件及法律法规内容,提出以下观点:
(一)完善女性劳动者就业权的法律体系
首先确保有法可依。法律保护是最根本的保证,我国虽然已有这方面的现有法规,但可操作性不强。例如《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2条第1款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而对于哪些岗位不适合妇女,标准不明确。为此,应制定出台详细的细则,对妇女权益的方方面面进行规定,切实加强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尽快完善立法、细化现有法律、增强法律约束力、明确就业歧视的判断标准、建立反就业歧视机构、健全就业促进机制。
(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就业领域
充分考虑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困难,积极引导,提供一定量的适合女大学生的岗位,唤起全社会对于女大学生就业的保护与关注。在全国行政管理的层面上建立起保护女性平等就业的劳动管理机制,取消对女性的显性或隐形限制,拓宽女性的就业领域。
为了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和质量,高校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调整课程的设置,不断地更新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所学到的东西和市场、企业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高校除了针对女性自身的特性和专业加强培养外,还应该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把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结合起来,不仅要培养女性人才的专业素养,而且要加强女性人才的职业技能的学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不仅具有足够的文化素养、专业基础,而且也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就职的层次和待遇等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改善。 转贴于 (三)完善女性平等就业权的司法救济制度
根据《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第2条的规定,缔约国政府需要检讨是否通过法院或者其他裁判制度保证那些禁止歧视妇女的法律和政策的有效实施。根据《反就业歧视法》中应根据公约的要求,构建一个完整的对女性就业机会平等权进行保护的救济机制。建立专门的职能部门来切实维护女大学生的自身权力,加强就业平等的宣传,规范企业等用人单位的用人制度。在求职过程中遭受歧视的妇女,可提起民事诉讼并要求获得相应的经济赔偿。
(四)加强女性维权意识的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女性维权意识的普法宣传教育,以提高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使其积极主动地寻求法律救济。妇联等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权益保障作用,为广大女性同胞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在维权方式和途径等方面有所创新,如建立女性维权绿色通道,方便女性维护自身权益等。
(五)在市场经济社会,一切企业都是向利益看齐,传统的对女性的工作能力的偏见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劳动力市场,更重要的是女大学生在参加工作后不久就面临着结婚、生育和产假等一系列不可避免的问题,在这期间误工不说,企业还必须提供工资和各种福利,这势必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所以在具备同等学历或能力的人才中,企业更倾向选择男性人才。所以,要加大行政机关的执法力度,在法律层面上对行政机关的执法的立法保护,做到有法可依。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应该有详细的操作标准。倡导用人单位建立诚实信用的妇女就业健康环境,支持引导守信行为,惩戒失信行为。建立激励机制,用市场规则制约和淘汰违法企业,建立诚信的标杆。
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实现就业
实现女大学生的良好就业,不仅依赖社会的进步与法制观念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女大学生自身素质。女大学生应积极寻找适合自己性格特点、专业技能、能力的工作机会,积极规划自己的人生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开阔女大学生视野、塑造女大学生良好个性、锻炼女大学生才干、激发女大学生潜能。女大学生应建立女性主体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竞争力,有意识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女大学生还应抛弃旧观念、旧思想,改变传统文化对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建立起独立的人格与精神支柱,不断学习进步。
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越强,其就业预期越高。进入大学,人际交往能力强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并影响其自我评价。一个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强,人际关系融洽,其在处理事情时就能游刃有余。通过与人交往,能获取更多有效的信息,从而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就更加周全,获得良好的评价,自信心更进一步提高。有研究还表明,担任学生干部的女大学生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与其能有更多机会锻炼自己,在服务同学的过程中能施展才华并获得同学老师的认可、自信心增强有较大关系[7]。
五、小结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歧视;原因分析;解决对策
前言
众所周知,实现男女就业平等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而女大学生就业的实现程度,更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女大学生因其自身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其就业面临着来自社会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1 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产生的原因
女大学生面临就业歧视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 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封建社会的文化观念深深压制着中国女性,而这些封建思想长期根深蒂固,对女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巨大的限制。目前为止,中国女性往往还是被赋予家庭主妇、持家生子的身份,大多数人认为男性天生应该在外闯荡、养家糊口,而女性则应该相夫教子、勤俭持家。
1.2 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
厦门大学调查的结果显示:有69.2%的女生和58.3%的男生认为,性别歧视的主要原因是“女性生理条件的限制”[1]。不可否认,女性在生理上的精力与体力皆不如男性,尤其女性还负有生育子女和哺乳的任务。漫长的产假很有可能让一个原本工作经验丰富、业绩突出的女性工作者从此与社会脱节,若等其重回工作岗位,单位还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去帮助其跟上社会发展而对员工产生的新的素质要求。而这期间需要浪费较大的经济成本与综合效益,这是单位所不乐意接受的。
1.3 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
我国虽然有从法律上规定男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如《劳动法》、《妇女权益法》等,但是立法不具体、针对性不强、缺乏惩罚力度与明确的惩罚措施。我国目前仍然没有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或者《禁止就业歧视法》,政府立法部门应尽快在法律中定义‘就业性别歧视’,并明确相应的范围,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2]
1.4 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女大学生受到就业歧视,除了社会偏见的客观因素,当然也离不开自身因素的影响,例如:自身综合素养与知识能力水平不足;对自身的认识存在行为偏差;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另外,女大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学习,轻动手实践能力的现象。
2 女大学生就业歧视带来的后果
女大学生受到的就业歧视现象折射了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而这种现状的越发普遍和加重,也给社会和企业以及女大学生自身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其后果已经涉及诸多方面。
2.1 扭曲女大学生观念
在当前的快节奏的生活下,生活压力大,情感投入乏力,势必会造成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对自我的否定,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否定,加之社会生活复杂,当前物欲主义、享乐主义大行其道,种种诱惑在一定程度上会扭曲女大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这种女大学生观念的扭曲,既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引发各种问题。
2.2 造成人才资源浪费
经过长期教育培养,女大学生已经具有了相当高的专业素养、职业素养及道德素养。投入大量的资源去培养一个大学生实属不易,更何况是一个本来在生理与心理上就较为脆弱的女大学生,但最后仅以性别而否定女大学生,这既是对社会上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对人才的严重浪费。
2.3 破坏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是社会的基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歧视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呈现,必定是对社会公平的践踏。国家不断提倡“男女平等”,传播男女平等的观念,在社会各阶层逐渐接受了“生男生女一样好”的观念下,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单方面歧视,不但是对社会主流意识的否定,对社会公平制度的挑战;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不利于公平制度的完善。
3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途径
从2004年开始的大学生毕业季“就业难”,现已成为中国就业形势严峻背景下新的突出矛盾,其中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尤为凸显。[3]如何消除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已经成为当下刻不容缓的任务。
3.1 打破传统性别观念,重树社会性别意识
首先,必须打破传统性别观念,重树社会性别意识。传统“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必须进一步破除,男权意识必须得到淡化。社会要加大宣传力度,逐渐消除用人单位重男轻女的偏见,改变用人单位潜意识性别偏好,维护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权利。
3.2 政府部门勇担重任,完善就业政策法规
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和完善中要充分注意到对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影响,制定男女性就业的平等就业机会和平台,消除、预防在就业中出现的各种性别的歧视,这就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4]
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应该完善支持女性就业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的执行程序,促使女性特别是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利得到有力的维护。例如:完善《劳动法》、《妇女权益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
在完善女大学生就业环境方面,政府应积极探索就业市场条件下促进女性就业的干预机制,加大立法执法力度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细化具体内容,重点加强对女性劳动权益的保护。[5]
3.3 高校以及相关机构,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及就业指导机构也应加强就业指导,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女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以帮助广大的女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才能,从而成功就业。
同时,建立政府、人才市场、用人单位、高校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女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3.4 女大学生克勤修身,扬长避短
职场中.有两种类型的大学毕业生最受用人单位的青睐――“通才”和“专才”。[6]
一方面,女大学生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强化自身素质与综合能力,以适应市场需求。克服依赖心理,树立自主意识,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增强自信心,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女性。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应该纠正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误区,既要正面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状,也要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意识,克服自卑、胆小、怯懦等不良心态,分析自我、认识自我、开发自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结论
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环境,引导女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为其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机制体制,保障其就业不再受到来自社会多方面的歧视,是当今政府、用人单位、人才市场和高校的共同任务和重大挑战。
女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歧视不应该成为其找工作时止步不前、望而生畏的借口和推辞,而应该化为当代女大学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压力和动力,从而驱使她们更加努力的对待学业,更加认真地对待生活,更加执着的对待工作。
参考文献:
[1]叶文振.女大学生的“同民同工”[J].中国人口科学.2002(6)
[2]闵君.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D/OL].2009
[3]张可芬.女大学生“就业难”得深层原因及对策.[J].中华女子学院报,2005,(02)
[4]王静.完善女大学生就业政策.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3
[5]鲁斌.妇女人权国际保护及其最新发展.[J].妇女研究论丛,
2000(2)
[6]楚亚萍、王维.困境与超越: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应对策略.学术研究高校论坛.2014
【关键词】工科女大学生 就业 现状
【中图分类号】C23 【文献标识码】A
从1999年开始,全国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导致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4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只有280万,而2014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27万,十年来增加了近450万人,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压力。近年来,每年或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大学毕业生难以初次就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中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更为艰难。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经济的发展和结构调整也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基本都集中在第三产业,对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是特别明显。因此,关注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研究促进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
成本更高。在求职过程中,工科女大学生往往要付出比男生更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对社会关系的依赖程度往往也更高。女生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赶往各地参加招聘会,参加招聘会的数量明显多于男生,这也要求她们投递更多的简历,承担由此带来的更多的食宿、交通等方面的经济成本。即便如此,她们获得的面试机会仍然远远少于男生,由此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女大学生更加依赖父母、亲属等社会关系来获得面试机会。
机会不均。第一,部分用人单位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直接在招聘信息中声明只招男生不招女生,所以女生还没得到任何展示自己的机会就被拒之门外,导致她们直接输在了起跑线上,这其中不乏各方面表现都比较优秀的女生。第二,许多用人单位采用较为委婉的方式拒绝女大学生,他们虽然表面上不直接拒绝女大学生,但他们都坦诚女大学生来单位工作后会遇到的种种困难或者直接建议女生回到学校继续深造,很多时候即使他们在招聘会上接受了女大学生的简历,但是在录用环节会以种种理由拒绝,并不真正考虑录用她们。第三,用人单位录用女大学生的条件更加苛刻,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和就业岗位的减少也为企业单位提高用人要求、设置就业门槛提供了条件,同样的岗位、学历、专业要求,男生的录取条件相对宽松,而女大学生则要附加很多的隐性条件,不仅对女大学生内在素质、外表、成绩、学生干部经历、受奖励情况等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在女生未来结婚、生育、家庭等方面也有较为苛刻的附加条件,如果女生不同意则不予录用。
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企业工作性质的影响。工科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对口单位大多为企业,特别是生产企业、施工企业、工矿企业等,这些企业相对其他企业单位而言,工作强度大、危险程度高,经常需要员工加班、倒班,有时甚至需要长期出差在外,这些都要求员工具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和精神毅力,所以用人单位往往更倾向于录用男生。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员工还要长时间在车间、开采现场、建筑工地等一线场所工作,甚至需要与工人同吃同住,这些一线场所基本上都是以男员工为主,女员工会在生活、工作等方面遇到很大的不便。
企业成本的限制。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会千方百计地压缩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则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招聘女生所带来的更高的成本付出导致企业更愿意招聘男生。女生的工作时间缺乏一定的连续性,女性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其在怀孕期、哺乳期这段时间内会大大减少工作时间或者完全停止工作,然而这段时间内她们的工资、福利等待遇仍然需要由企业来承担,同时她们的工作也需要由其他人来顶替,这也间接增加了企业的人工成本。此外,女员工要比男员工提早退休5年左右,能为企业工作的时间相对更短,但在退休金以及其他福利保障等方面企业还要对其负责。所以从整体上而言,企业对女员工的投入成本往往更大。
女生自身素质的原因。其一,人文素养不足。工科女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文化素质和技能,她们对自己的技术工作比较熟悉,可以胜任自己初始的工作岗位,同文科女大学生相比,这是她们最大的优势。但是随着工作的深入和职位的变化,企业对工科女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往往会越来越高,而在校期间,大多数工科生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人文社科教育,尤其是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涉猎过少,这就导致她们在工作中出现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抗压能力不够等情况,将会极大地影响她们的事业发展。
其二,动手能力不强。工科专业对口的企业对动手能力要求都较高,他们在招聘中把实际操作能力列为招聘对象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女大学生在校期间大多数比较注重书本知识,学习成绩相对较好,扎实的功底和多年的学习也使她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一旦涉及到实际动手操作,很多女生望而却步,有些女生是由于对机械操作不感兴趣,更多的则是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的实习条件相对较差,女生嫌脏嫌累而让其他男生代完成。因此,总体来说,工科女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弱,在就业中体现为职业能力不足。很多企业在面试女生的时候,经常是看到成绩单很漂亮,但是问起实习经历或实习细节,女生的表现往往不够理想,所以动手能力的欠缺成为制约工科女生就业的一大瓶颈。
其三,缺乏良好的合作协调能力。较强的合作协调能力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可靠保证。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无论是技术岗位还是管理岗位,除了要求从业者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以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①工科女大学生到企业工作之后也是一样,她们不仅要负责技术上的工作,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工人、企业的技术部门打交道,千方百计的协调、配合本部门的全体工作人员,使大家能齐心协力地做好工作,所以合作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工科女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②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会实践、承担科研课题等活动是锻炼工科女大学生这方面能力的良好途径,但是现实中很多女生为了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和名次,往往只关注书本和课堂学习,对各种课外活动及学生会工作不屑一顾,这也导致她们失去了很多锻炼自己能力的好机会。
其四,缺乏正确的就业心理和就业认知。一些女生不求毕业之后有多大的发展,取得多大的成就,只要求找到一个专业对口的单位,做着一份安稳又不特别累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时间和精力可以相夫教子,这种就业心态往往让企业认为女生在工作上缺乏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女生对于本职工作只能完成而不能有所突破,所以企业对招聘女生有着极大地担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女大学生就业的难度。此外,很多女生既希望自己能够像男生一样获得一份高收入、有前途、有发展的好工作,又希望所从事的工作相对轻松,不用吃苦受累,然而事实上,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往往都需要从基层干起,工作条件艰苦不用说,出差、加班更是常事。于是这种职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就导致工科女大学生的职业定位不明确,就业认知存在偏差,使得女大学生的求职成功率偏低。
传统文化观念的性别偏见。虽然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教育的发展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与男性一样参加工作,但是男尊女卑的传统性别观念以及男主外、女主内的惯性分工模式依然在人们的头脑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种传统观念和惯性思维的左右下,人们往往会低估女性的价值和能力,认为女性在事业上不如男性有发展潜力,这为女大学生求职择业投下深重的阴影,使得女大学生在实际择业中处于弱势地位。③
促进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途径
加强就业形势教育,鼓励先就业再择业。要做好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教育,介绍现在企业招聘情况、毕业生情况等,降低她们就业的心理预期,鼓励她们先找到一份工作,培养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有了工作经验之后可以再适当选择新的就业单位。在第一次找工作时往往不能要求太高,有的女生挑工作单位、工作地点、工资待遇、工作时间等等,结果与很多工作机会失之交臂,导致最后找不到工作,想再回头去之前的单位求职也变得不可能了。所以,了解就业形势、适当降低心理预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是工科女大学生顺利就业的第一步。
重视心理教育,培养自信心。社会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和工科专业男生占大多数的现状导致了女生潜意识里存在弱者心态,使得她们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和能力,削弱了其对于自身能力的准确定位。个别企业用人制度的偏见也使得工科女生对于以后的前途产生了过多的忧虑,一方面,她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勤奋工作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收获成功;另一方面,她们又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劣势,自我期望值过高,形成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导致她们经常产生迷惘、悲伤的情绪。
对此,高校应该重视对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构建符合工科女大学生发展特点的指导咨询、课堂教学、危机干预、调查研究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效地开展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依据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在学校开课讲授心理健康知识,成立女生心理咨询室、网上心理辅导站,通过面对面咨询、网络辅导等形式,及时发现女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采取团体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对共性问题进行团体专题教育,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心理认识水平,对个性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各个击破,并针对那些比较显著的案例建立心理档案。同时可以邀请校外成功女性来校讲座,并充分利用校广播站、校电视台以及其他网络资源,介绍优秀女性的先进事迹和成长经历,展示时代女性的风采,用这种更加直观的方式来帮助工科女生悦纳自我,增加她们的自信心。
加强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素质。当代工科大学生文学素养普遍不高,他们过度依赖互联网,平时在网上交流、阅读,极少阅读纸质书籍和报纸;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撰写专业论文过程中经常出现错别字、搭配不当、语意不通、逻辑混乱等错误,对概念、原理、观点、结论等的论述和表达缺乏科学性、逻辑性,在撰写入党申请书、活动策划、工作总结时,常是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混杂。在口头语言表达中,网络语言成为主流,语言表达缺乏思想性。这些现象在工科女大学生中也十分常见。
高校不仅要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人文性,增加人文类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数量,还应该丰富课堂教学之外的人文教育形式,将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校园的自然环境、文化设施和校舍建筑设计中突显人文、学术氛围,发挥隐性课程的重要作用。发挥学生自治的作用,通过学生社团组织人文知识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使大学生在实践的大课堂中锤炼自我,巩固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果。
丰富校园活动,培养团结合作精神。高校不应只重视女生的学习状况,更应该根据她们的年龄和特点,举办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女大学生锻炼能力、增长见识、拓宽眼界、了解社会创造机会和条件。
首先,通过举办女生书画展、女生技能竞赛、女生风采大赛等,提高女大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她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其次,鼓励和组织广大女大学生积极参加寒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如组织女大学生深入到农村、社区进行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等,让她们广泛接触和了解社会,提高她们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强的意识。④最后,还要注重培养女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种专业实习和实践,让女生深入到基层和一线,使她们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锻炼,磨炼她们的意志。通过以上三步走,努力把工科女大学生培养成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适应就业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使她们在未来的就业中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和更强的适应力。⑤
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学校的就业指导应从新生入校开始,按照不同年级的特点有所侧重的进行指导。一年级阶段要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专业就业状况,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和专业认知教育;二年级阶段则要帮助和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全面提高和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三年级阶段要通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招聘会等来了解企业对招聘人才的需求标准,学习求职技巧;四年级阶段要帮助他们树立合理的择业和就业目标,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明确求职范围。
针对工科女大学生,尤其要利用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教育和引导她们明确自己今后的就业发展方向,早做准备、早谋发展,帮助她们较为全面地认识自己,了解将来就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并让她们对从事工科类工作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如果她们下定决心选择工科类专业为自己的终身职业,除了教育她们具备基本的业务能力外,还必须让学生们在思想、心理、身体素质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此外,还可以结合女性特点和专业特色,指导女大学生进行自主研发、自主创业,学校也应当加强对工科女大学合作创业或自主创业的指导,拓宽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途径。对于就业特别困难的个别工科女大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中找出其就业特别困难的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
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职业发展,更关系到该群体以及社会的稳定。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各方面共同努力,积极探索促进其就业的有效机制,提升其就业竞争力,争取实现企业和工科女大学生双赢的局面。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
【注释】
①中华女子学院广东分课题组:“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跨世纪思考”,《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第1期,第21~31页。
②徐少红,温梅英:“大学实施女性教育探讨―50名理工科女生毕业发展的调查分析”,《高教论坛》,2010第1期,第126~129页。
③田淑梅:“女大学生就业弱势的现状及成因分析”,《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第10期,第15~17页。
④石俊山:“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考试周刊》,2012第10期,第139~140页。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求职;形象消费
一、引言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难是各高校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女大学生。因此,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为了提高求职的成功率,越来越重视自身形象方面的消费,就业求职形象消费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界定的形象消费指在校女大学生从寻找工作开始到寻找过程基本结束这一特定时间段内,为实现就业而支付的自身形象费用的总和,包括服装、护肤品、化妆品、手提包、配饰、形象设计费用等。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本研究以温州市大学城五所高校2015届毕业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其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形象消费的一般状况,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5份,其中有效问卷385份,有效回收率为96.25%,符合统计学要求。
2.文献梳理法:通过搜集相关期刊、硕博论文及著作等,对本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归纳。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形象消费内容十分丰富,但消费结构比较单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女大学生的形象消费涉及服装类、护肤类、化妆类、饰品类、形象设计类等多种类型,消费内容十分丰富。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服装和饰品消费占所有形象消费的82.5%,护肤、化妆、形象设计和保健品消费所占比例较小。综上所述,女大学生形象消费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对形象的重视程度和要求逐渐升高。
2.形象消费来源呈多样化趋势
女大学生是没有稳定经济收入的特殊消费群体,其消费能力受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的消费来源呈多样化趋势。53.6%的女大学生的消费成本来源于家庭支持;20.1%的女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依靠学校奖、助学金;16.8%的女大学生依靠打工等勤工助学的方式获得经济来源;9.5%的女大学生通过其他方式获取消费成本。总的来说,女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的形象消费来源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但父母支持占主要方式。
3.形象消费选择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朋辈影响最大
通过调查,笔者还发现女大学生的形象消费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23.6%的女大学生的消费选择受媒体因素的影响;20.5%的女大学生受品牌因素的影响;45.8%的女大学生消费选择受同学、朋友等同辈群体的影响;7.4%的女大学生受偶像明星;2.7%的女大学生的消费选择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综上,女大学生的形象消费选择受接触和交往最多的同辈群体影响最大。
四、对策与建议
女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的形象消费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也存在过度追求外部形象的问题,在消费上存在冲动和不理性。那么,如何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
1.从学校层面来看
学校应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消费观。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引导学生确立理性的消费观,例如,开设消费观引导、消费心理等特色课程;其次,高校应引导女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理念,例如,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创业教育等,从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后,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开展优秀女大学生就业求职经验分享,言传身教。
2.从女大学生自身来看
部分女大学生对于就业认识模糊、准备不充足,也没有认识到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过多依赖外部形象的装扮。从女大学生个人层面出发,首先,女大学生需要建立自信、追求自主、展现个性。在毕业求职过程中不仅要努力改善外部形象,而且更要提升自己的内在素养,提高自我价值。第二,女大学生需要在校期间认真学习,完成学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就业单位最看重的特质。
3.从政府层面来看
政府应该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努力创设就业岗位,调整就业政策,减轻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尤其女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史永江,张静芳等.天津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本”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9):288-291.
[2]邱泽媛.女大学生形象消费与自我观研究--基于H大学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6.
[3]姜健.从经济学角度浅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商场现代化,2015(1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