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通识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3-08 14:56: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通识教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通识教育论文

篇1

公共艺术教育在综合学科与公共艺术专业学科内容的基础上,对公共艺术各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分别地研究与学习,其中包含了公共艺术的艺术形式、本体形态、创作形式与观念、技巧、方法以及审美意识等内容。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施美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以及最有效的途径。公共艺术教育内容丰富、情感浓厚,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精神与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同时还具有净化心灵、开启智慧、为学生实现艺术价值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公共艺术教育成为真正实施美学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并积极发挥其最大的培养潜能,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能力与审美人格。随着我国的高校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作为人文教育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艺术教育受到了高校的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不但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而且优秀的教育教学水平还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因此,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刻不容缓。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脚步

二、通识教育背景下公共艺术课程的问题

1.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正确认识。通识教育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许多高校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并没有把这种教育理念真正地广泛运用到公共艺术教育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当前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没有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学校领导与相关负责人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正确认识。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也只是运用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程的安排上也没有加大重视力度,并且在进行通识教育理念的施行过程中,只会呐喊着通识教育的口号,并没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真正地施行。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禁锢打不破,从而使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培养力度达不到教育的要求。

2.公共艺术课程的选择性不强。现阶段我国开设有公共教育课程的高校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学分要求并不高,只要2个学分就能够顺利结业,即学生只选择一门选修课程就可以了,加上学校的还有另一条选课规定,在选满2个学分之后,学生如果多选艺术课程是不计学分的,并且还失去了一次选课的机会。加上在这些选修的课程中,提供给学生选择的课程非常少,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在音乐欣赏与美术欣赏这两方面提供学生选择。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很难按照自己主观意愿与兴趣爱好来进行选课,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大大地被降低,从而导致公共艺术教育达不到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3.缺乏高素质的教育师资队伍。从我国高校当前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看来,大部分院校都有专门的教师进行公共艺术的教学,但是,大部分教师都只是掌握了某一方面的相关艺术知识,专门从事公共艺术研究的专业资深教师却很少,长期从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缺乏高素质的教育师资队伍。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校在招聘教师的时候,只注重教师的专业技能,忽略教师的综合艺术素养,进而造成公共艺术课程只能片面性与单一性的开办,导致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成了专业技能培训的课堂,让学生很难接受。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方法

1.建立健全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建立健全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要从艺术的具体内容以及艺术的类型特点来进行构建,某种艺术方面只能具体说明这个艺术方面的问题,不能说明整个综合艺术的问题。从艺术的内容上来说,艺术分为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戏曲、话剧、工艺制作与影视欣赏等,这些艺术虽然内容各不相同却又相容相通。从艺术的类型上来说,艺术课程同样包含着应用基础与实践创造以及拓展等方面相关联层次的类型,具体包含了艺术的理论教学、欣赏教学、创作实践、技能训练与表演实践等。从广义上来说,在未来艺术与高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下,公共艺术教育逐步趋向综合性的发展道路,而科学与人文艺术、形象与理论的思维意识的融合渗透,推动了公共艺术教育向其他学科扩展的发展方向,比如市场艺术学、伦理艺术学以及社会艺术学等就是艺术跟其他学科交叉结合而形成的产物。如果对高校学生进行深入广泛、多门类相结合的公共艺术教学,将更广阔的艺术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建立健全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就能够让公共艺术教育得到更有效的实质性发展。

2.创建丰富的艺术教育课程。在普通高校中,支撑着整个艺术教学最重要的内容便是公共课程,其中,公共艺术的课程内容不仅仅只是琴棋书画与吹拉弹唱等技能化教育,也不仅仅是艺术概论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而是以学习艺术作为载体,通过对艺术相关文化的了解与感悟,让学生能够真正去感受生活、开阔视野、体验人生并且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因此,学校要重视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的设置,是提高公共艺术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着重创建丰富的艺术教育课程。首先,课程教育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其中包括文科和理科,必修课和选修课,并且要满足学生的艺术爱好需求,所设置的艺术课程还要区分少数的、面向全体艺术爱好者的必修课。这样才可以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公共艺术的基本教育,使学生在欣赏大量的艺术实践课程中完成个人的爱好课程选修。根据以往的艺术类课程经验,探索知名高校的办学经验,把学生的公共艺术社团活动等业余的艺术爱好正式纳入正规的教育课程中,从而丰富艺术教育课程,推动公共教育的发展。

3.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建设公共艺术团体。除了开设艺术类课程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与途径来展开公共艺术教育,比如,开展舞台文艺活动。多种活动形式可以活跃校园的艺术氛围,创造具有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让更多学生加入到其中,一起亲身体验艺术的魅力,鼓励在舞台中表演的学生展示自身的才华,调动观众的参与热情,使得台上台下的学生都可以体验到不同的艺术感悟。除此之外,校园的艺术活动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行安排组织的,活动中角色各有不同,有登台表演的、有负责导演指挥的、有舞台灯光音响与道具服装监管的。这样的活动极大调动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丰富的想象力,并且提高学生的动手积极性与参与的热情,锻炼学生自身的艺术活动能力,让学生进一步去了解公共艺术的魅力。同时,艺术团体作为推动校园公共艺术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在对其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人喜好与专长,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艺术潜能。并且艺术专业人才不会再被社会埋没,不再自己单打独斗,形成一个有目标、有组织、有力量以及生命力的艺术团体。比如我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各大高等院校的艺术团体,为学生搭建一个自由参与艺术与实践艺术的新平台,艺术团体的所有成员并非全部都是艺术特长生,有一些也是来自公共艺术课堂中的普通的爱好艺术的人。此外,艺术团体也积极吸收校园内每一个热爱艺术以及具有艺术思想的学生,这就加大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育范围,推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4.引导学生体会艺术的多元文化。从艺术产生的那一刻起,就与现实社会的生活紧密相连,在中世纪的西方国家是为了使贵族阶层的审美体验得到满足,在我国的古代则是实现社会规范教化与道德伦理的重要手段,或者是为宗教祭祀活动与民间交往活动渲染浓郁艺术色彩。到现在还有许多地区和现代的艺术文化与商品文化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商业文化,艺术在社会中一直发挥作用。通识教育理念为公共艺术教育铺设了一条发展的道路,把艺术引入一条宽大多元的文化道路,公共艺术教育事业不再仅仅局限于美育的范围中,与民族文化和社会经济产生更大的关联与互动,培养学生多元文化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观、人生观。把社会、民族、多元文化等元素植入公共艺术的认知理解和领悟反思中,使学生对世界公共艺术文化与民族公共艺术文化有更全面更细致的认知,同时也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和目的。

四、总结

篇2

(一)通识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

通识教育与全人教育的耦合之处在于对人的生活、道德、情感理智的和谐发展的关注。全人即完整的个人,强调个人智力、尊严、人格的完善和充分的自我发展。全人教育是指充分发展个人潜能以培养完整个体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全人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针对现代教育中“非人化”回应的一种教育思潮。其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倡导培养完整的人,使人在包括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隆•米勒认为“全人”包括六个素质,即智能、情感、身体、社会、审美、精神。全人教育就是以这六项素质的整体发展为目标,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导向,培养具备完整知识、完善人格及拥有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人。全人教育可以缓解现代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价值观错位、生命迷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全人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要求学识与人格的平衡、个人与群体的平衡、身心与灵魂的平衡。作为“全人”,完整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通识教育通过跨学科的互动和知识的整合,使学生的知识广度获得拓展,而且通识教育用整体观来构建知识,能使学生获得整体发展的能力。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宽广的知识视野进而使学生人格完善。这与全人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正如1945年哈佛《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提出,通识教育应着眼于学生身体,道德和智力的和谐发展,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有全面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和完整的人格的有教养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全人教育是教育的诉求,而通识教育是实现这一诉求的有效途径。作为完善的人,需有完整的知识构建,认为不同的学科只是不同的视角看待生活,学科彼此间有着广泛的联系。而通识教育主张以整体观看待知识,认为知识不是割裂的,而是系统的。强调人文、社会、自然的互动和整合。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识教育则体现出全人教育的知识取向。

(二)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强调通过知识的内化进而转化为内在品质与外在能力与气质。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加强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关心与思考。实质上,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综合提高。通识教育主张文理会通、古今会通、中外会通。知识的贯通学习及自主掌握是人文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奠定学生人文精神的手段。

二、职校公共艺术教育释义

职校公共艺术教育是指职业学校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展的一种素质教育。它以提高受职校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欣赏水平,发展职校生的创新思维,陶冶职校生的情操,塑造美的心灵,最终以促使其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通过包含美术、音乐、舞蹈、书法等在内的课程学习或实践活动实施。与专业艺术教育不同,作为职校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公共艺术教育不以传授专业技能知识为目的,从人文角度,主要引导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得到审美经验并内化为气质品质,从而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培养职校生审美情感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职校公共艺术教育

唯物论认为,世界万物在一定条件下构建起联系。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虽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概念,但两者在内涵上却有着渊源。厘清两者的关系,可以为通识教育开拓研究领域,同时可以使艺术教育拓宽研究视野。

(一)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思辨关系

公共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两者的契合之处是以通识教育的观念研究公共艺术教育的前提。艺术教育以艺术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艺术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来实现人的完整、自由、和谐发展。公共艺术教育旨在通过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审美能力,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发展思维。这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有着某种相通之处。

1.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一样追求人的自由发展

从历史上看,通识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主张人的自由发展,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那时的“自由教育”中包含艺术教育。可见,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同源。从艺术教育本质上看,艺术教育亦是使人获得更多的自由。文克尔曼认为“艺术之所以优越的原因是有自由”。这种“自由”实质上是追求人的精神上、心灵上的自由。这与通识教育一脉相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形成的《艺术教育发展路线图》指出:“艺术教育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参与文化和艺术生活的机会。”艺术作品中多数不充斥功利性,容易以最纯真、质朴、原始的情感打动人心。通过艺术教育,在艺术作品的欣赏中感受无功利性的喜怒哀乐,在情感领域中获得无限的自由。

2.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一样诉求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的是感情和理性相统一,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人格,即完善人格的形成。完善人格的形成包括智能的发展、道德完善和品格的提升。追求完善人格的形成是通识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完善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美的熏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艺术所表现的美具有和谐有序的特点,其平衡性使人身心得到满足而愉悦,进而使情感纯洁、情操陶冶、心灵净化。艺术教育能够通过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品质。通过艺术的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培养其高尚情操,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进而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最终使其心灵净化、情感升华。对于艺术教育能够使人身心合一的作用,古今中外有着共识。《论语•宪问》中孔子回答子路怎样成为完人时说:“若臧仲武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可见,孔子认为“诗、礼、乐”是培养完人的途径,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由诗开始,以礼为依据,最后由乐完成。《美国教育国家标准》指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由此可见,艺术教育的实施为通识教育的目标达成提供了可能性与实施路径。艺术教育能够促进智能发展。智能是个体认知方面各种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其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能的核心,创造力是智能的最高表现。近代心理学家在对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和诺贝尔获奖者的大量研究后得出结论,天才的重大特征不是智商而是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艺术可以增强人的想象力,同时也能改善认知思维品质,培养创造力。其原理是艺术本身是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在内多向思维的活动。通过艺术创作、欣赏等环节,调动多种思维运用,起到培养、锻炼智能的目的。生理学认为负责艺术形象思维的右半脑的启动可以抑制负责科学的左半脑抽象思维的兴奋,以至左右半脑平衡,人们可以在工作、学习之余得到暂时的放松,从而劳逸结合,达到事倍功半。科学史上很多杰出科学家都是这种平衡协调发展的典范,以至于国外很多综合性高等学府均把艺术课程列为必修课。可见,艺术教育的启智作用是真实存在的。艺术教育能够促进道德完善。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审美形象唤起审美主体的情感来理解和体验审美客体。此时,美便是一种理想中的载体与道德境界紧密相连。对美的追求过程,实质上是在认识与道德、现实与理想之间作出了批判的选择。正如柏拉图说:“受过这种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一旦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荀子在《荀子•儒教》中说:“诗言是其志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可见,艺术在思想志向上、道德规范中均发挥作用。

3.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一样彰显强烈的人文情怀

“人文”见于《易经》:“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辞海》对“人文”的界定为:“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综上,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通过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传承人类文明。而艺术教育认知功能不仅同通过艺术作品来认识世界和历史,而且可以认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代人的生活。雅思贝尔认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层次是由这一民族的陶冶方式所决定的,究竟有多少人受到陶冶,人们又是以什么样的敬畏心来对待陶冶的本质,这些都可作为衡量一个民族精神层次的标准。”艺术是人类创造的最为辉煌灿烂的精神财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悠久的民族历史、、生产方式;蕴藏着人类最具代表性的伦理哲学;承载着人类最美好和最理想的情感和趣味;折射着真、善、美的价值观;散发着浓郁而强烈的人文情怀。

(二)通识教育理念下职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

1.职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应诉诸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必修课成为职业学校的课程的目的是解决职校“半人”教育现状。所以,职校生公共艺术教育有着比其他学校性质的公共艺术教育更为强烈的紧迫感和必要性。这就要求职校公共艺术教育要确立以学生整体人格的培育,素质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强调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发展,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理念。通过艺术欣赏教学,使学生获得理解、想象、情感的艺术体验,实现受教育者与艺术作品的共鸣,从而将艺术作品中美好而高尚的情感内化为人的心灵,外化为人的行为,真正使艺术教育成为培养学生自由发展、完善人格的教育。

2.职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向应从人文角度诉诸实践教学

从人文的角度实施公共艺术教学,从根本上说就是强调艺术欣赏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淡化艺术理论和技能培养。职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就在于实施对象是非专业的职校生,切不能把艺术课上成纯艺术理论的讲授或是艺术技能的传授,而是以人文的角度切入教学,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用人文的眼光和价值观去审美,从而看待所有的事物,达成豁达、包容的人文情怀,进而提升人文素养。

3.职业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应以开放、多元的视角实施

篇3

随着我国的人才市场的不断变化,就业形势的严峻,我们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式要不断变化,来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作为一门大学的公共基本课程,教学时间跨度在两年至两年半左右。这种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英语全方位的教学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为纲,以人才需求为基本要求,不同文化的交融为手段。这种立体教学模式要求积极转变教师的主角地位,同时引导学生进入英语学习的主角状态,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是的教学效果有效提升。

二、教学意义

高校的扩招已经持续了十几年,学生的整体素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的迫切程度不断增加。那种以前只关心英语的单词的记忆,特殊语法的学习,完全的应试教学的那一套已经不符合现代市场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了,笔者也进行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调查,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只能占到15%,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占到50%以上。这一组调查数据充分显示出,现实情况下,大学生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的效果不佳,学校的教学目的很难完成。英语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靠上课的几十分钟的教学,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大学生学习英语需要一个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学习才能实现英语学习的效果。现代社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学生在学习完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多掌握一些其他知识(例如英语),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不断的增加自己的复合型。同时加强英语学习过程中欧美的文化了解,加深这种对英语语境的掌握,才能应用好这门语言工具。

三、学习误区

在中国,现代人的功利心理作用,学习的目的性很强,不是为了考学,就是为了找工作。笔者不是反对目的性较强的学习,至少这种学习的动力很足。英语课程是一门语言类的教学活动。很多教师在阐述英语课程重要性的时候,总是说“英语是一种技能,可以给大家带来升学、找工作的便利”,但是学生以这种心态去学习英语,升学之前,他们的学习劲头很足,但是一旦升学完成,工作稳定,这些学生还会学习英语吗?这就是一种拔苗助长的功利心理的作用,不能使得学生长期坚持学习英语。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英语教学的过程才能流畅,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才能从传统的“要我学”向“我要学”的理念的转变。为了学生的这种思想转变,笔者一直在探索一套立体化的、全方位的教学模式,通过通识教育思想的引入,摸索出一条适合高校英语教学实际情况的新方式。

四、具体实施

1.积极转变教学思路方式和相关内容。

教师在及时的转变教学思路,不能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在进行有效的单词语法教学的基础上,更加将英语语言文化的教授,提高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上要转变为了考学、找工作而学习英语的思想,要利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接手一个班级的英语教学之后,可以进行一定的摸底,掌握学生的基础。然后有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问题时难点,教师教学就游刃有余了。

2.逐步建立健全全方位的教学模式。

英语是一门语言,它的教学是一种长期的过程,需要的不仅仅是课堂上几十分钟的教学,更需要的是,学生课下不断学习。因此,教师不仅要把握好课堂上的几十分钟的时间,同时要将英语教学延伸到课下学习,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多聊一些英语学习的经验和困难,有效解除学生学习的疑虑,教师可以通过现代的通信方式和学生交流,建立起现代化的“英语角”。建立一个以教师为核心的微信朋友圈,QQ群,通过网络多交流一下。

五、结语

篇4

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人才,发展自己能力,为人类文化添彩。从这一点来看,高校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拓展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也要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社会主义合格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各高校的教育教学在内容和体系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并没有突破原有的框架,学生的发展并没有做到全面,因而通识教育的发展更要提上日程。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新科技革命也蓬勃兴起,高科技的发展,使社会出现相互交叉渗透的多学科,大学生受教育的学科与教学方法时刻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从整体上来说,普遍存在三方面问题:在知识结构上只注重满足行业需要、专业需要的“深井型”人才,而不是基础厚、口径宽的“金字塔形”人才;只注重知识量的增加,而不注重知识结构的优化;只注重课堂上的讲授和灌输,而不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

(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代学生只学习专业性的学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方面的学习与培养,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才能具备适应这个社会的能力。大学生从这个过程中能够多获得一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知识与能力。而要做到这些,就应该改变过去单一的教育方式,通过通识教育全面发展大学生。

(三)学生就业的需要

以前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实行的政策是分配,所以对大学生学习的专业并没有太多的重视,学生学习的专业也不会影响将来的就业。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了“缴费上学、自主择业”的政策。国家对于大学生放开政策,实行自主择业,一视同仁,这一重大的改变促使学生在学习的专业与平时的努力上要求很高。学生要从社会需要、个人专长和兴趣爱好出发,通过通识教育,选择自己需要和喜爱的课程。国家对大学生的分配放宽之后,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这样大学生的就业出现危机,促使学生在校期间关注自己所学的知识与能力,也促使学院对教学内容和课程做出修改,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重视加强通识教育。

二、结合我院实际探索辅导员融入通识教育的途径

(一)融入课程性通识教育方式

辅导员具有管理干部和专任教师双重身份,我院目前辅导员大多是硕士研究生文凭,涉及的学科种类也很多,并不是专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丰富的学科背景下,为辅导员融入通识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通过对国外著名高校通识教育开设课程以及实施情况的研究,可以清晰地看到绝大部分著名的高校开展的课程性通识教育在课程改革和实施过程两方面要求非常高,通常都是请大师级教授将浓缩的精华讲授给学生,除了课堂教学外,还会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阅读书目,配以助教开展小组学习讨论活动,保证学生在一门通识教育课程中掌握足够广度和深度的知识,在阅读和分享过程中提高知识积累水平和个人修养。担任学生的老师通常是博士或者硕士,而学院有一特点,专职老师上完课之后就离开学校或者并没有备课的办公室,学生上完课跟老师的课外交流很少,有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如果让辅导员担任通识教育的一部分,跟学生时刻保持联系,交往心得,课外第二课堂能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真正的通识教育追求的是一种探索、创造,追求超然价值的行为,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修养。因此,通识教育应该由大通识和具有专业特色的通识教育两方面组成。结合我院的特色,辅导员在融入通识教育时,就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融入专业背景相同或相近的课程,不需要每个人一开始就进行课堂教学,进行第二课堂的开展或者课外实践活动,督促学生通识阅读教育经典书籍,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同时积累自身对本门课程的认识与了解,辅导员担任助教既能够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也能够弥补我院目前没有研究生教育的缺陷,让辅导员不要忘本,实现通识教育的本质目标。另一种融入的方式是通识教育课程的方式,是鼓励辅导员成立学习教研室,共同研发通识教育相关课题。这样可以集体学习通识教育,为通识教育备课,形成一门专属的职业课程。

(二)融入非课程性通识教育活动

从我院开展学生活动的基本情况看出,学生活动的数量以及种类繁多,各个方面均有涉及,但是从总体看,学生活动的组织以及管理方面有待提高。我院辅导员在职称上晋升的机会很少,大部分辅导员在校期间没有学时量,因此就不能评相关职称。如果学校开设通识教育,将学生的管理归到辅导员课程性通识教育中,以素质能力课程的形式,将形形的学生活动整合起来,形成素质能力选修课程,就会为辅导员提供学时量和晋升职称的平台,鼓励辅导员研发第二课堂活动项目,与现有的学生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身的业余兴趣爱好。

篇5

通识教育指的是与普通本科教育中专业教育相对的一个概念。就通识教育的内涵而言,其培养的重点是学生专业能力与专业技能以外的其他个人的综合素质。其主要强调一个人知识结构的均衡发展以及个人素质的整体提高。可以说,通识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全方面的发展,避免知识结构的狭隘和单一。而通识教育的外延则主要包括了除了专业教育以外的所有其他形式的教育。通识教育没有严格的专业划分,其能够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选择。通识教育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具有独立的人文品质,成为社会真正所需要的人才。

二、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瓶颈

(一)通识教育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关于音乐通识教育的情况不容客观。根据笔者调查得知,首先,部分高等院校对于音乐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缺乏重视,就自然没有相应的宣传,这就直接致使很多学生对于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都不甚清楚,就更别说能够深入的开展音乐的通识教育了。其次,很多学校对于音乐通识教育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够清晰。他们认为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而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社会交往能力、审美情趣等则显得重视程度不够。还有部分高等院校对通识教育缺乏总体的规划,认为通识教育可有无可,有时间则进行一些通识教育,没有时间的话就直接放弃了对学生通识教育方面的塑造和培养。再次,很多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不科学,而将通识教育的学习重点引向了应用型和专业性方向,这明显是有悖于通识教育的内涵的。

(二)师资队伍薄弱

目前,我国的很多高等院校中能够进行通识教育的教师的数量是十分稀少和薄弱的。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一般都是不愿意进行通识教育的教学工作的。因此,现如今,在高等院校中开展通识教育的教师一般都是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而这些教师由于毕业时间较短,工作年限不长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其自然进行通识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是不高的。此外,我国的教师本来就是在长期的专业教育模式下接受教育的,其本身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程度也不够,这就直接导致其在进行授课的时候难免显得力不从心。再次,由于我国高等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升职加薪等都与教师研究课题的数量或者和教师的数量等细细详细。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自然也更加热衷进行课题的研究或者是给研究生等进行授课,这些都直接的影响了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的实施情况。

三、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通识教育的理论建设

我国的高等院校要想加强音乐通识教育就必须加强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论建设力度。其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国家重视高等院校中的通识教育,并将其列入到国家教育的中长期规划中,如果条件成熟的话,还可以以立法的形式明确通识教育在教育体系的重要地位。而一些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专门创办一些有关通识教育的刊物杂志,使得同时教育的理念能够得以快速地传播。其次,各个高等院校必须树立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理念。明确音乐通识教育就是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认识到音乐课程的人文价值和内涵,并且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最后,各个高等院校应该在进行音乐通识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积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质,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构建,使得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变得平衡。

(二)优化通识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

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通识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对学生的成长发展经历予以格外地关注,而且还需要对音乐课程学科内部的各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很好的兼顾和融合,因此这客观上要求我们的高校音乐交的知识结构体系能有尽可能的具有多元化的方向。优化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音乐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外,还需要对课程中的各个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情感体验、风格特征、思想内涵等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此外,对于音乐作品创作年代相应的社会风情、国家特点、年代特点等有应该有一定程度的涉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能够从多个不同的侧面去引导学生,使得学生除了关注音乐本身之外还应该关注其他方面的文化内容。最后,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师还应该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这样才能使得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选择内容健康、具有很高审美情趣的音乐作品来作为教学素材。同时,教师在进行音乐介绍的时候,应该既要对音乐作品的表达形式、语言风格进行介绍,还要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内容和人文内涵进行讲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既学习到了音乐专业的知识,又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文化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篇6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

1高校图书馆的嵌入式服务问题的提出

在图书馆信息网络化、数字化、移动化及高校通识培养的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正逐步从以物理性质存在的图书馆为中心转变到以服务用户实际需求为中心。而同时高校图书馆用户受众的资源和信息行为也从单一获取固定载体的资源方式转变为利用多种方式获取各种载体上的各种类型的信息与知识的方式。如此,教育方式的转变,根本就是思维和需求的转变,同时也是高校图书馆馆员压力方式的转变。从“以书为本”的咨询馆员管理到“以人为本”学科馆员服务,再到图书馆员的学科系统的嵌入式服务,这种变化是图书馆员从专业技术型素质向学术研究型素质的转变和体现,也是高校图书馆馆员在面对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中的必经阶段。1.1通识教育环境在我国古代儒家倡导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可以说,古代士大夫们和读书人都是通识人才。但是古代没有像现代教育一样,有教育的目标和计划,而是宏观上笼统的进行学习,没有固定的学制年限,是一种终身学习。直到有了科举制度以后,也才有了官方钦定的规范教科书而已。现代大学是个复杂的教育系统。现代通识教育是现代大学的一种教育理念,而教育要通过课程的修习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通识教育也必须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来实现。1.2嵌入式服务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是指“高校图书馆针对用户群体的个性化需求要以合适恰当的方式将图书馆各项服务内容融入用户的学习、科研、交互、网络、移动等信息环境当中。”比以往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用户的学习和科研之中,使图书馆服务围绕在用户搜集情报的链条中去。因此,可以说嵌入式图书馆员是继学科馆员之后,图书馆馆员一个更高层次的服务形式,是某一学科专业信息的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读者和服务都体现出需求的表现。它的发展历程可以细化为学科联络员—学科馆员—嵌入式学科馆员等等。另一方面,如果说学科馆员是从学科开始划分的,那么嵌入式馆员就是以主动服务的角度来看待图书馆馆员的。

2高校图书馆的嵌入式服务问题的表现

2.1目前图书馆需要考虑两个问题

一是,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目的。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要全方位的开发和教育学生的知识潜能。“博而不专”不是目的,培养出具有通识才干的毕业生既是美好的愿望,也是可以实现的结果。让学生在学习和娱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现阶段就是一个激发兴趣,引领方向,完成学分,促进学业,建立个人素质和完善个人修养的一个锻炼的过程。更多的深入研究和学习是有待于毕业之后自己动手动脑,进一步充实的。二是,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课程之间的关系。通识课程的设置以具有任职资格的教师自己申报,系部认可,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审查备案,学生被动选择课程为架构。而每门课的设置完全是教师个人方向与学生兴趣的结合。学生是会“用脚投票”的。因此,教师在开设通识课程的过程当中,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受让程度和接纳程度。通识教育课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表现出来,与各位学生的专业课设置没有必然的联系,完全是按照学生的喜恶程度以及选课程序限定而定的。而图书馆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就目前而言,仅仅是起到一个辅助提供信息和以备查询的功用。还没有真正的体现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核心内容。

2.2旧有图书管理观念陈旧,形势紧跟不足

首先,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决策者和从业者应当率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图书馆的角色转化功能。高校领导者和决策者必须改变以往对于图书馆建设和配置的陈旧观念。图书馆本身就是情报资源汇总的集散地,其中理解数字化进程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当图书馆都不能积极的搜集情报,完成知识的传播,那么图书馆的职能就不会很好的完成,更奢谈数字图书馆和所谓的图书馆的嵌入式服务了。第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必然取决于用户群体对其的依赖程度有多高。嵌入式服务模式同样也是图书馆职能在新形势下的扩张过程。嵌入式服务应当使得高校各种需求群体在各种空间、各种时间上在学习和科研上对各种信息的索取、搜集得到最大幅度的满足,在为用户群体带来及时、客观和便利的同时,必将拉近图书馆与用户群体之间的距离。而今后高校的嵌入式服务模式的推动必须依赖于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进程。第三,不重视宣传,活动形式内容单一。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对自身的宣传力度,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高校教育的每个环节与各种活动中,增强其在高校师生中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除了每年常规举办“新生入馆培训”,制作咨询引导手册,积极配合高校信息教育课程和阅读书目的推荐外,图书馆也应该多与系部联系,针对图书馆的物流仓储与相关专业教师学生沟通,既增加了社会实践内容,又能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图书馆的内涵建设。针对各院系对图书馆的建议和批评,有组织的进行调研和回访,为今后的图书馆活动积累经验。

3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问题的思考

高校图书馆是学生汲取知识的“第二课堂”。合适的图书,在合适的时间段找到合适阅读它的人,就是完美的结合,就能比灌输知识,诱导阅读更加有效,更加有目的性,嵌入式馆员的服务涵盖了咨询馆员、学科馆员的行政职能和业务技能。将馆员的技能与通识教育环境下的阅读者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本身就是对学科建设和馆员服务的一个延伸。在笔者工作的环境中,是将服务嵌入到通识教育的自主学习过程当中。是将高校图书馆原有的期刊阅览室、书库和自习室三者相结合,将设备、人员、空间,图书仓储、图书借阅、自主学习功能集合为一体的学习空间。这样的环境下,基本满足学习环境的光线、温度、通风、布局、装饰、植被等要求。图书馆服务要嵌入通识教育环境下高校师生的科研过程中。图书馆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对于推动高校学术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将情报搜集嵌入到阅读用户的科研中。图书馆馆员作为科研课题组的成员之一,要以主动参与的姿态,为课题研究提供全方位、深层次、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并将这种服务贯穿于课题的开题结项的全过程。而这种服务,是建立在搜索资源的广博能力上,是配合通识教育的大环境下的。这样,不仅分担了读者繁重的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复杂的科研任务,又锻炼了图书馆员在通识环境下的的科研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将图书馆馆员服务嵌入到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就是说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作为教师教学的助手或者教学的合作者,嵌入到课堂或者网络教学平台中。使其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教师的教学任务中去。其实在国外,图书馆馆员是以助教的形式出现的,只不过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图书馆馆员不能和专业技术教师相提并论而已。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称之为“馆员—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模式。“馆员—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在于一边关注读者用户,因材施教,从感情上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一边又使得学生学习知识从图书馆到课堂的对接上在空间上产生了路径的跳跃。抛开狭隘的专业技术系列身份论,“馆员—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模实现了信息素养教育与课程学习的实时的有机融合,有利于提高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的质量,更有利于扩大高校图书馆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和影响。

4结语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是在馆员服务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服务方式。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密切高校图书馆与院系之间的联系,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提供深入的信息服务。在高校通识教育的环境下,信息网络化、图书馆数字化会显得更加普及和深入。因此,将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一切读者用户存在的思维和需求上,才能真正的建立高校图书馆的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

作者:莘岩 马骥华 单位:张家口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通识教育,还可以称为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和一般教育,它是一种较自由的教育思想。自从在19世纪被美国的一个教授将其和大学教育加以联系以后,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关注。通识教育的意义是广泛的,根据其目的、性质以及内容的不同,它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就目的来说,通识教育的本质是对具有超强责任感的、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够综合发展的国家公民以及社会上的人进行培养;就性质来说,通识教育对高等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所有在校大学生都需要学习的非专业性的基础教育;就内容来说,通识教育是非功利性的、广泛的以及非专业性的一种基本知识、态度和技能的教育。

(一)合理有效的知识结构通识教育的根本特点是宽广博大的知识教育。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应该对人类知识的整体情况(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等知识领域的历史发展趋势、思维方式以及基本观点)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将此作为基础,对专业方向进行理性的选择。除此之外,通识教育还对文理兼容以及文理渗透等加以强调,并格外重视专业的纵向延伸以及横向拓宽,尤其是跨学科课程的引入为合理有效的知识结构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合理有效的能力结构通识教育改变了以往为考而学的观念,减轻了应试教育对课堂教学中通识教育内容输入的影响,为实际英语教学减负,这样,在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就可以积极稳妥地引导学生接受一些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新知识。语言作为有效的载体,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有用、有价值的知识。学生可以在淡化考试压力的情况下,不再急功近利,能够致力于加深对自己本专业之外的诸学科知识的了解和学习。既可以获取更多的、全面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使思维方式得到拓展,并使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管理沟通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以此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三)较高的综合素质通识教育的内涵是使心灵得到陶冶,理性思维得到完善。人的素质,特别是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形成,必须将广博的知识以及丰富的阅历作为坚实的后盾。通识教育将素质教育运用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贯穿于社会实践以及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并对知识内化过程以及潜移默化熏陶的过程更加重视,通过优化整体教学来使大学生的身体心理、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知识等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二、大学英语课程对通识教育实施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通识教育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开设独立通识课程和在整个教学以及教育过程中将通识教育渗透到其中的理念来实现的。大学英语是比较容易进行通识教育的课程,英语课程教学的相关文件明确地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高等教育必有的重要教学内容。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把英语语言知识、学习策略、应用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当作主要内容,把外语教学理论当作指导内容,把多种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集为一体的重要教学体系。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英语进行综合应用的能力,尤其是听和说的能力,让他们可以在以后的社会交往以及工作中使用英语进行书面和口头的信息交流。与此同时,还需要让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增强,并使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以此来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的需求相适应。除此之外,大学英语课程既是学习基础语言知识的课程,也是学生拓展知识并对实际素质教育进行了解的课程。所以,在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设计时,需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及国际文化知识传授的过程。教师一定要努力运用语言载体,使学生对西方文化以及科学技术进行足够的了解。综上可知,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科性质与通识教学的目标完全契合。所以,大学英语课程对通识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通识教育理念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应用

对高校英语教学进行改革,既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的转变,也是教学理念的改变,是把以教师为核心、仅传授语言知识以及技能教学的模式逐渐地向以学生为核心、不仅教授普通技能以及语言知识,还要对语言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个性化进行培养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这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里程碑式改革,也是对将培养“全人”作为使命的通识教育理念进行综合性探索的过程。

(一)基础个性化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对以往的传统教学手段(“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以及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并构建以人机、人网以及人际为前提的2+2+X(即两节大班读写课+两节小班听说课+X节网络在线学习课程)的教学模式。而网络在线学习是本次改革过程中的主要特征。这种个性化学习模式,不仅可以对一些起点低的学生给予照顾,还为基础好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按照自身的水平、特征以及时间,来合理地选择学习内容,并借助于计算机,使自身应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得到迅速提升,从而避免了以往传统课堂中出现的弊端。大班课也可以看做语言传输课,通过多媒体来对教材读、译、写的知识以及技能的特征进行讲授;小班课可以称为实践课和辅导课,它主要是对语言的输出进行强调。教师主要通过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特殊性和学习者自身的差异,来营造出真实的语言氛围,以此来使学生的听说技能得到提升。与此同时,还需要不断地补充、检测、评估和巩固大班学习和网络学习。这种将计算机手段和课堂教学进行结合、通过虚设英语交际环境来进行人机互动的教学手段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并不断地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以此构建出将学生作为主体,将教师作为指导的一种新型体系,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得到提升。

(二)任务型教学法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既要在教学手段上加以体现,又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中加以体现,教师的角色也由讲授者逐渐转变成了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学围绕着教材的热点话题以及主要内容,对任务进行精心的设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其将综合知识结合在一起,并利用网络资源对相关信息进行查阅,通过个人报告、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对话练习以及访谈活动等形式来为学生提供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很好地运用学到的知识。任务型教学法把以教师为核心的手段成功地转变成了以学生为核心的手段,并把以往的注入式教学转变成探索式教学,把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师生间多形式的交流互动,从而使通识教育的个性发展得到体现,并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开发,从而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三)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融合大学英语改革和通识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可以表现为以往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无限延伸。如果要使英语通识教育得以顺利实现,就一定要把英语教学课堂扩大,让大学英语教学不再是固定教室、固定时间的模式。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补充意义,课外活动对实践环节有着重要的实际作用,可以充分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以及多样化。例如,首先,可以通过课外时间来开展英语角、演讲比赛、口语大赛以及英语讲座等活动,并邀请一些外籍教师参与其中,全方位地营造语言交流环境,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其次,还可以在全校范围内组织英语社团,如口语、电影、歌曲、竞赛、网络、英文报刊、写作、戏剧、广播、多媒体以及新闻翻译等社团,这样就使英语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无限扩大,并使应用和交流的机会也得到了增加,从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合作意识、社会实践能力以及个人兴趣都发挥重要的作用。最后,还可以构建以网络教学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库,如多媒体听说机房以及电子资料室等,通过广播、录像、电影、电视录音以及电脑等来进行英语学习。多媒体英语听说课件具有丰富的题材、超强的时代感和广泛的知识面,学生可以在相关的范围内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使趣味性以及多样性得到增加,与此同时,还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并使综合文化素养得到提升。通识教育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为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教学法的实施创造了条件。由此,学生和教师都不会再处在被动地位,学生可以自觉主动地学习,教师也可以主动地引领学生。例如,英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教材中的一个主题内容,结合所学的综合知识,通过写报告、查资料、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学以致用。

四、结语

篇8

1.1开放实验室体系建设完整,为通识教育开展节省成本

开放实验室是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因此,各高校开放实验室工作蓬勃发展,已经取得丰硕的果实。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种类越来越丰富,仪器设备总值大幅度提高,实验室用房面积逐年增加,实验条件得到改善。大部分高校都有完整的开放实验室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和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开放实验室体系就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开放教学体系,与通识教育有相似的功能,在开放实验室进行通识教育可以使用开放实验室已有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在这样一个完善的、开放的实验平台上进行通识教育,将为通识教育节约许多人力、物力成本,也有利于通识教育的大规模开展。通识教育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立体化的,应该为学生营造浓厚的通识教育氛围,这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在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节省资源就显得尤其重要。

1.2通识教育需要融入实验

纵观各高校设置的通识课,都是以理论课为主。虽然课程种类丰富,涉及各个领域,但是缺乏实践环节,没有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通识教育的重大缺失。长期以来人们重理论轻实验,这种思想表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会安装计算机的内存条、网卡,物理专业的学生不会换灯,这都是很平常的事。专业教育尚且如此,何况通识教育?现在社会需要动手能力强的人,有些用人单位甚至直接提出“动手能力强,理解能力强,才是好用的人”,直指现在大学生动手能力差。这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有关,学生从小就没有动手实验的习惯,进入大学后有些专业实验课又少,更没有机会锻炼动手能力。实验应该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是以动手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各种实验技能、实验技巧都要在实验操作中体现出来。这就需要学生“敢于动手、学会动手、善于动手”,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大学里有很多专业,由于专业特点,学生没有机会做实验,文科专业尤为突出。通过开放实验室内的通识教育,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接触到实验,有机会体验实验的乐趣,在实验中获得锻炼。同时理工科学生通过与文科学生的接触、合作,可以感受到更多的人文思想。此外,多学科学生的交流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氛围,这是通识教育良好的环境基础,因此,通识教育不应该离开实验,需要融入实验。

2开放物理实验室开展通识教育的优势

2.1物理实验与生活密切相关

物理实验与其他专业实验相比,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许多实验与生活常识密切相关。物理学具有广泛的学科基础,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小学都开过科学课,初中都开过物理课,高中都上过通用技术课,这些课都或多或少地要介绍一些物理知识,因此,学生做简单的物理实验并不缺乏理论知识。物理实验本身有难有易,近代物理实验比较难,需要专业的物理基础,而力学、光学、热学中可以设计出一些很简单的实验,贴近生活。如力学中的单摆、光学中光的干涉、热学中的熔解与凝固,生活中没有人没见过,只是没有深入探究和实践过。再如电工电子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有关电的问题,电灯中零线和火线的接法,空气开关的作用等,这些实验不仅容易理解,在生活中还很有用。

2.2物理实验趣味性强

物理实验是非常富有吸引力的实验,因为它很好看,也很有趣。如电学实验,早在18世纪中叶,就在法国和荷兰成为娱乐表演项目,法国人诺莱特曾邀请了路易十五的皇室成员临场观看莱顿瓶放出静电的表演,表演队伍有700人参加,十分壮观。光学实验也十分好看,光的色散、光栅光谱的形成,为人们展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这样有趣的实验有很多,实验的趣味性本身对学生就有强烈的吸引力。通识教育需要有吸引力,现在的通识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本来应该乐在其中的学习变成“烦”在其中。物理实验本身的趣味性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有助于科学素养的形成

科学素养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科学技术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素养没有准确的定义,通常是指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价值观等。国际经济合作组织认为:“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作出具有证据的结论,以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行理解和作出决定的能力。”只有具有科学素养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理解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这就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也成为教育的目标之一。学生应该对待事物有科学态度,能够掌握科学方法,运用科学现代技术,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实验教学有助于科学素养的形成。实验是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具有客观性,所有的科学理论都必须通过实验的验证才能被人们接受。实验将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展示在学生面前,与理论相比,学生更容易接受实验事实,实验更有说服力。对于一个完整实验来说,应该具有明确的实验目的、严密的理论推理、合理的实验方案、准确的实验操作、正确的结论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容不得半点马虎,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实验失败。不能说做好一个实验就能培养出科学素养,但一个完整的实验的确包含了科学素养中的众多要素。科学素养是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融入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4作为通识教育途径的有益补充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