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计算机教案8篇

时间:2023-03-08 14:55: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计算机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计算机教案

篇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从而提高完成专业学习和工作任务的效率。因此课程内容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如何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实际能力,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的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的“菜单”式或“基本概念―语法―例题”的教学模式,采用案例贯穿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掌握独立的知识点,而且具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目前,大多数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必修课程是“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菜单”式的教学为主,教学内容分为两类,一种是以计算机基本理论为主,另一种是以计算机的基本应用为主。“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大多采用“基本概念―语法―例题”的模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菜单”式的教学更多强调每条命令的独立功能和单个知识点的介绍,这样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从而用于解决专业学习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例如,通过Word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如何插入页眉/页脚和分节符,但对毕业论文的分章节页眉的插入以及论文目录和正文部分的不同页码设置,95%以上的学生却束手无策。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时的限制,以计算机基本理论为主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由计算机的抽象概念

和术语组成,是多门计算机课程的超级浓缩。教师讲不透,学生听不懂,考试背标准答案,这样完全背离了本课程的目的。以基本应用为主的教学内容较多的重复了中学的教学内容。学生对于低水平的重复没有兴趣,并且对专业学习帮助不大。

“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语法―例题”的教学模式更多的强调基本概念和语法。例题以解释基本概念或语法为主,很少涉及实际应用,所以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宗旨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水平。以下以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的案例教学为例,对案例教学做一些探讨。

3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实践

计算机基础的案例教学注重综合性和实用性,是在计算机基本应用上的扩展和提升。

“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案例驱动教学模式通过三年的实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该课程的满意率达到90%。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模式更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也得到了一些计算机教育专家的认可。

案例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配套的案例教材,二是辅助的教学手段。

3.1配套教材的建设

案例式教材的编写是案例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而教材案例的选择又是教材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材编写中把握以下原则:案例强调实用性,兼顾趣味性;每个章节的案例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并且知识点需恰当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过程中。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ISBN:978-7-302- 13173-1)和《Visual Basic 6.0程序设计案例教程》(ISBN:978-7-302-16706-8)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优秀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具有体系科学、内容先进、资源丰富等显著特色。该套教材紧扣教育部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基本要求,符合教育部“分类指导”的基本思路,定位准确,适应当前信息社会对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要求;该套教材以案例驱动为特色,突出面向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结合领域需求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该套教材自2006年7月出版以来,已经3次印刷,深受读者欢迎。采用该教材的高校普遍反映该教材特色突出,教学适用性强,教学效果好。故已被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立为课程研究项目。

3.1.1教材案例的选择

实用性强的案例通常包含大量的信息,如果把握不好将会杂乱无章,枯燥无味,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要兼顾趣味性。以下分别介绍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VB6.0)教材的案例选择。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案例的选择

在Word中通过“校园先锋”简报案例的制作,使学生学会版面的布局,以及分栏、分节、段落格式的设置、查找和替换、选择性粘贴、图片及图片工具栏的使用等。通过“论文编辑”案例,介绍了样式和格式的编辑、文档结构图、索引和目录命令、公式编辑器的使用、页眉页脚的高级使用。

Excel中通过“学生成绩的分析”案例的制作,介绍了工作组的概念及其使用、公式的使用及单元格的引用(相对、绝对和混合)、函数(Max、Min、RANK、COUNTIF、FREQUENCY)的使用、图表的制作。“电子教学记录表”案例的学习,将使学生掌握了宏按钮的制作、数据有效性的设置。

PowerPoint中的案例“动画故事――小米的生日”,涉及了路径线的使用、动画音效、插入声音文件、对象精确定位、触发器、排练计时等知识点。其影像效果可以与Flas媲美。

Flash中精美的“电子贺卡”案例,介绍了影片剪辑元件的制作和使用、图形对象的处理(选择、组合、移动、复制、叠放、变形)、声音的添加、运用补间动画的创建(层、时间轴、关键帧、空白关键帧、帧频率)、Flash电影的。

FrontPage中综合案例“花之心语”网站建立的案例,介绍了网站建立的全过程,知识点全面,网页精美。

(2) 程序设计语言(VB6.0)教材案例的选择

基于程序设计语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性质的不同,程序设计语言中的每个案例都有若干实例作铺垫。

在顺序结构的程序设计中,通过制作带有动画、时钟、日历、密码的备忘录,使学生掌握计时器、时间日期函数、输入框、消息框、文本框和命令按钮等的使用。为此案例铺垫的实例是“密码验证程序”、“日历牌”和“电子时钟”。其中“密码验证程序”的目的是学会InputBox函数和消息框的使用;“日历牌”的目的是掌握常用日期函数;“电子时钟”的目的是熟悉图像框、计时器和滚动条的使用。

选择结构程序设计中通过“简易计算器”上运算符及等号代码(+、-、*、/、=)的设计,掌握选择结构的基本语句。通过其它按钮的设计了解编程中细节问题的处理方法。此案例铺垫的实例为“统计”、“网络课堂”,分别掌握选择结构的语句及控件――“单选按钮”、“复选框”和“框架”的使用。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案例是“译码器”。通过译码器的设计掌握运用循环结构处理字符串的基本技能,提高程序设计的综合能力。熟悉常用字符串函数的使用,了解窗体的调用。

数组中的案例是集成绩输入、动态分析为一体的“成绩分析工具”。通过成绩分析工具的设计熟练掌握数组的基本操作和常用算法,如数组的输入输出、求最大及最小值、排序、查找等。熟悉组合框的使用及控件数组的使用。其相应的实例为“大赛选手成绩统计”及“花卉展示”,以分别掌握数组的排序、查找及控件――列表框和组合框的使用。

在文件部分有“大学生形象大使评选平台”案例;图形及多媒体章节有案例“电眼”和“踢足球”动画及歌词同步的MIDI播放器;数据库部分有“会员信息管理系统”。

实用加趣味的案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1.2教材的结构

(1) 应用基础教材结构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基本结构是:入门知识、案例、案例实训。入门知识部分简要介绍应用软件的使用环境。案例中包括案例目的、完成案例需要的知识点介绍和完成的详细步骤,同时穿插介绍操作技巧。案例目的的介绍,使学生明确案例的实用性;知识点的列出和介绍,便于学生把握和总结重点;操作技巧的介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案例实训要求学生完成,不提供答案,目的是巩固案例要求的知识点。以下为第3章的结构。

(2) 程序设计语言教材结构

目前,程序设计语言教材(VB)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沿用传统的教材模式,另一类类似于实验指导书。传统模式的教材没有突出可视化的编程思想,学生最后只学会用一些简单的过程化语句。类似于实验指导书的教材,教会学生界面制作,但代码的编写能力又相当欠缺。因为其基本概念、语法及常用函数只是出现在例子中,不便学生系统地学习、查找。因此程序设计语言教材必须既突出案例教学的综合性,又兼顾学生学习、查找基本概念及语法的方便性。这样教材结构的合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Visual Basic 6.0程序设计案例教程》突出综合案例教学,同时将传统教材和实验型教材有机结合。

《Visual Basic 6.0程序设计案例教程》每章,除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外,由四节组成:基本概念及操作、控件、案例、案例实训。基本概念及操作部分,简要介绍概念及语法,通过实例操作掌握其要点;控件介绍主要属性及方法,重点是实例的完成。案例部分包括设计要求、设计目的、设计步骤。案例实训和案例的知识点及内容相近,这样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案例要求的知识点。以下为第5章的结构。

此结构的特点是基本概念及语法部分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便于学生系统地学习。但是内容简要,且例子为用于铺垫案例的实例。控件部分,选择与本章内容相关控件,有利于学生将代码编写和控件使用的有机结合,以领会可视化编成的思想。但大多数教材是将控件单独列为一章。案例及案例实训部分,内容体现综合性、实用性;结构明了。

教材的最后一章为按单元编写的综合案例,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最后一章为学生课后学习之用。

目的明确,重点突出的编排结构为学生在课后的学习提供了便利。

3.2教辅手段的实施

综合案例具有信息量大的特征,因此需要增加辅助的教学手段,以巩固教学效果。主要教辅手段实施如下。

3.2.1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1) 网络教学平台的实验环境

用于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实验室有足够的计算机供教学使用,并通过校园网与互联网连通。实验除能开出教学要求的实验外,实验室提供目前的主流应用软件以供学生能在校园网环境下自主学习。

计算机实验室除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教学网络外,实验室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案例教学活动以确保案例教学实验的顺利进行。实验室教师分工明确,以较高的机器完好率确保基础教学的正常进行。

(2) 网络教学平台资源

计算机公共基础网上教学平台具有在线课堂、教学视频、学习交流论坛、网上答疑系统、网上自测系统、网络考试系统等功能。除此之外还具有多媒体视频教学课件下载、电子教案下载、练习下载、问卷调查等功能。

案例制作过程的视频录制。为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和完成针对每个案例的“案例实训”作业,将每个案例的制作过程录制成视频文件,放于应用基础的学习网站供学生使用。这样学生能够直观的学习、掌握各种操作技巧。视频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最大可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视频教学提供了便捷灵活的“五个任何”: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不会遗漏任何知识点和难点,学生可以反复学习直至学会为止。

在线课堂。提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资源共享。

学习交流论坛。学习交流论坛是由学生建立和维护。由计算机应用基础、多媒体设计、程序设计语言三个主要交流区域及校园动态和学生天地组成。在此论坛中学生发表学习心得,案例实训制作过程录像等。

在线答疑:教师网上答疑系统的实施,有效解决了两校区办学带来的教师与学生沟通难的问题。

即时测试:学生通过即时测试系统的考试,可以很方便地了解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督促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知识。

电子教案、练习下载。方便学生随时阅读教案,练习案例。

问卷调查:方便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调查,及时了解学生情况。

网络考试系统:计算机基础网络考试系统,实现了知识点分模块的网上无纸化考试。分阶段、分模块的多次考核方式,有效地督促了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知识,减轻学生期末一次性考试负担,提高了考试效率和教师的阅卷效率。

网络教学环境的开发和利用,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空中课堂,很好地解决了知识点多,教学时数少,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差别大等矛盾。

3.2.2 “过程”化教学管理

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综合案例教学的特征,从而要求学生严格按时完成指定的案例制作。同时评分,将其作为最后成绩的一部分。此项成绩占总成绩的40%。

3.2.3建立学习激励机制

定期组织了“计算机基础技能大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大赛内容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为主题。如表现专业特色的网站设计;体现校园生活的Flas设计;专业相关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大赛分一、二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十名,分别获一定价值的物质奖励,同时允许免修本课程。获奖学生只要提出申请,还可以免费学习计算机专业和微软培训认证的课程。

学习激励机制的建立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同时选拔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目前,已有一些优秀学生参与到计算机类的项目开发中。

3.2.4学生参与课程建设

学生是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学方案的实施得到学生的支持和认可,将是教学方案成功实施的重要因素。选择优秀的学生参与课程建设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本课程建设的思想,同时从学习的角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使教与学溶为一体。这样的课程将具有更强的活力。学生自主开发和管理的学习交流的网上论坛,设计时尚、具有活力,且内容丰富。学生可以在此共享学习心得,提供相关案例实训的制作方法及作品。

4教学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从2006年开始采用案例教学模式,已取得良好的成绩。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两门课程是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和《Visual Basic 6.0程序设计案例教程》材自2006年7月出版以来,已经3次印刷,深受读者欢迎。采用该教材的高校普遍反映该教材特色突出,教学适用性强,教学效果好。故已被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立为课程研究项目。

案例教学及配套的网络教学平台自使用以来,教师使用情况良好;学生对该课程的整体评价好,学生们普遍反映该课程教学信息量大、教学效果好。一项对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的网上调查显示,1700多人中有75%左右的学生认为满意,20%的学生认为比较满意;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满意度调查中79%认为合适,10%认为较合适。从2006年9月到目前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的学生近4万人次。

教育部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陈国良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我国著名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农林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裴喜春教授都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计算机教学 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充分利用案例开展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中职计算机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专业课程,运用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以及具备相应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以及集体合作,参与实践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计算机专业水平。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的主要特点

1.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以及教材为核心,并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潜能,实际操作水平比较差。而案例教学法则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充分发挥其主导性,引导他们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掌握收集各种相关资料和信息,学会对所查到的资料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并且在实现既定目标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重视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能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及自觉性,通过个体思考或者群体配合的方式进行分析和判断,努力需求各种答案,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得学生不仅能拓展理论视野,提高分析案例的技巧,同时在探索理论怎样更好地应用到实践,将理论有效转化为实践应用,实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水平。

3.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案例教学使得学生相互之间能够充分交流心得以及分享经验,促使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特定的环境中,在学习中处于主导地位,需要独立思考,从而使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实施案例教学时,需要小组合作,倡导思维碰撞,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沟通。更加关键的时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做到“边做边学”,使知识得到了内化,是自己切实掌握了可以驾驭的知识,所以能够用来解决类似学习情境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减少了他们适应社会的时间。

二、案例教学的设计及应用

1.选择适宜的案例。选择适宜的案例是实行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所选择的案例需要具备一定的深度与扩展性。教师必须结合教学要求以及进度设计案例,讲解和案例有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对案例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选择案例应注意如下四点:精、实、新、深。第一,案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教学案例必须涵盖大部分的知识点;第二,案例具备很强的实践性:所设计的教学案例必须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连,可以被学生理解并接受;第三,案例必须新颖:所设计的案例应当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第四,案例具备一定的深度:所选取的案例选中的知识内容应由易到难,使得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在课堂上实施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能够在课堂上实施,在课堂上组织案例讨论,目的是为了分析问题,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与途径。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鼓励他们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并提出不同的分析结果,通过教师适时地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查阅相关资料。

3.对案例教学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在学生讨论完案例之后,教师应及时进行点评;并补充讲解有关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学生在上机操作时,根据课堂上讨论的方案来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对学生来说,评价的重点应当根据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是不是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技能等指标来实施评价;对教师来说,主要从所选择的案例是否适当以及教学方法、艺术等这些方面实施评价,评价各种综合因素才能顺利实施案例教学,进一步提高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效果。

三、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必须有十分丰富的教学以及实践经验,并且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此外,教师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改进并完善教案,并且敏锐地洞察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善于从实践生活中提炼加工出科学可行的教学案例。

2.与学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循序渐进地实施案例教学。在课程教学的初期适当地和学生共同分析讨论案例,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水平以及探索、协作、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实施案例教学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结束语:

案例教学具有实践性,启发性,能较好的开拓学生学习视野和提高学习能力。案例教学在众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之,在计算机基础授课过程中通过案例教学能养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掌握解决问题所需知识点,进行有目的的学习,但是案例教学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应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本文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介绍,相关概念的阐述和教学实施过程的设计,完成了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教学过程和教学任务要求。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101-02

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目前,很多医学院校把计算机基础作为课程体系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列为医学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信息化与管理现代化的加快和完善,对医学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1]如何运用现代教育观念,教会学生灵活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要解决的问题。

一、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目前采用的是大班式教学,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程度好的学生学习软件功能时,认为操作十分简单,感到乏味;与此同时,程度差的学生往往看或听一两次功能讲解仍不明白,这样,教师的演示和讲授收效甚微。并没有培养起计算机的学习能力,不会进行延伸性学习,不会探索性学习,也就难以灵活应用所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2]

二、借鉴“案例教学法”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计算机软件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打破了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分析研究为主,老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积累经验,开拓思路,这样对知识点的理解就更加容易,案例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3]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借鉴“案例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学习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方法,而且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提升了学习能力,受益终生。下面我以一个简单的教学案例《药品销售开支月报表》来加以说明:

1.项目的确定。作为医药商贸系的同学对于如何做电子表格excel来设计药品销售月报表,对今后从事的岗位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我改变了以往知识点简单罗列,将所学的知识点融入到一个实际的工作项目中,以虚拟岗位提出练习项目,由实际工作需要布置课堂教学。

2.项目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先帮助同学们分析要完成一项目需要几个步骤,然后针对这个项目需要依次完成哪些内容。比如本项目的工作流程为:对药品的确定―数量、进价、售价等信息采集―确定所使用的软件、所需要的公式函数―着手完成自己的工作。

3.项目实施。学生们的完成各自项目的第一阶段后,教师在教学中示范相似的项目案例,学生从使用者的角度来了解项目的功能作用以及它的优缺点,直接引导学生进入“情景”。

4.项目评价。首先分组,进行项目的自我评价,各学生对自己制作的项目进行总结,完成自评,并推选出小组作品代表参与班级评选。其次进行小组代表作品的优秀展示,让同学们在自身作品上寻找缺点及优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评价,教师要对学生的工作过程给予表扬,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并为下一次的项目的实施做好铺垫。所谓案例教学,即教师将每次课的教学内容总结成一个完整的案例,在讲课前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使学生对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讲课的过程中,注意将知识点的讲解与任务有机地联系起来,启发学生通过学习知识点不断地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以此为驱动,督促学生想尽办法去完成它。

案例教学法更容易使学生抓住教学过程中的主线,教学内容的精髓,随着任务一步步的被完成,学生的成就赶逐渐增强,提高了学生积极性,不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还培养了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质。

三、教学中知识的“与时俱进”,为“案例教学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因材施教的口号虽然已呐喊多年,目前还有些老师上好几个不同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时,为了个人方便,从头到尾都是使用一套课件或者教案。其实我们理应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对象,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也应有所调。从理论出发,精选案例。案例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知识点的案例。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不仅要弄懂教材的每个知识点,而且要弄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结构体系,这是精选案例的基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寓所教理论于案例之中。如上例的医药商贸专业的同学采用了excel来制件药品销售报表,对护理专业的同学可以采用excel来制作自己所服务的病人护理情况分析报表,在学习幻灯片制作时,也可以以制作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等,每个专业都有它们的特殊性,只有在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多以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才能挖掘出更多有意思的案例出来。由于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大多从计算机专业的角度考虑计算机教学,与医学联系较少,这样对医学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觉得计算机与医学的应用联系较少,学与不学都一样,没有意识到对以后的继续学习和工作会产生影响,教师应与时俱进,有意识了解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3],为“案例教学法”中的主角“案例”搜集更多素材。钻研教学大纲和学生心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适时进行改革以紧跟科技的进步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四、教学效果分析

由于在计算机基础课中借鉴了“案例教学”方法,有效的提升了教学效果。最突出的是学生普遍提高了软件的灵活应用能力和水平。通过对学生的设计作品、作业和实践能力测试,学生对软件功能应用更灵活,掌握软件功能更多。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以典型案例为引导材料讲解本课程中的许多知识点,案例起到了示范作用,学生通过案例掌握了各知识点的应用;在实践环节设计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将理论知识运用与实践,强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采用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也非常乐意接受这种方法。

五、总结

在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教学中,还有许多章节可以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实施,帮助学生直观、形象、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加强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这也是我们教书育人过程中一直需要坚持和探索的理念。

借鉴“案例教学”法的成功经验,使“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多角度、开放性思维”的教学新理念,具有相当强的可操作性。学生不但学会了软件的功能操作,而且普遍提高了学习能力,学生的延伸性学习,探索性学习能力提高犹为突出,达到普遍提高学生灵活应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梅,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调查[J].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4).

[2]李莎莎,文华.教育法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的运用[J].教导刊,2009,(12).

篇4

关键词:计算机水平考试;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教改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7-4037-03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我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一般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或第二学期开设。它是信息社会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更高级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我院从2010年开始用“以证代考”的形式组织全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国家计算机水平考试,实现了教考分离,其成绩能真实、客观、公正的反映教学情况。通过科学系统的分析《国家计算机水平考试》的成绩,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新的教改方案,也为其它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经验,从而达到大幅提高我院整体教学质量的目的。

1 研究背景、对象和方法

1.1研究背景

我院自2010年1月开始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实行“以证代考”的改革,实现教考分离,已历经了4届。参考学生包括07、08、09、10非计算机专业各系、各专业约5000余人,前三届考试的平均通过率一直徘徊在51%左右,平均成绩57分,低于广东省平均通过率10个百分点(广东省平均通过率61%)。2011年上半年,学院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引进了广东省高等学校考试管理中心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计算机水平考试的通过率有所上升,首次超过了广东省的平均通过率。虽然我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考试数据,但是没有对这些数据进行过系统、全面、科学的分析,更没有开展过以考试成绩分析为基础的指导教学工作的研究。本研究将对我院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运用数理统计的手段,辅之以各种调查、研讨会、分析会,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新的教学规律。其价值不仅能直接指导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也可以推广到其它课程的教改实践中。

1.2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学院历年的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为基础,结合与之相关的数据信息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

1)2011年1月8日 我院《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全体考生总分成绩统计表;

2)2011年7月2日我院《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全体考生总分成绩统计表;

3)历届《计算机应用基础》期末考试、一级考试成绩统计及分析报告;

4)全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报告;

5)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的操作情况;

6)学生的入学成绩。

2 结果与分析

基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对影响考试成绩的三大因素——教师、学生和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进行系统科学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找出问题和原因,形成理性认识。

2.1教师因素分析

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制定了统一的课程标准、教材、教案、进度、课件,教师的教学水平差距主要体现在:授课、练习、辅导。而学生考试通过率是教学双方成果的最终体现,它客观的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特别是授课、练习、辅导各环节的水平。我们对2010年第一次和第二次考试的通过率、平均分、纵数、中值做了数据分析,其中各授课教师的平均通过率统计结果显示,我院教师所教学生的平均通过率在58%至72%之间,相差幅度14%,属于合理差值。这表明了我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授课教师的总体教学水准大致相当,授课教师能自主发挥的空间主要是课堂讲授的方法、技巧、案例,练习题的系统性、全面性,习题量和难度的把握,课堂辅导和课下辅导的力度。

2.2 学生因素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学生因素的分析,主要从专业的差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三个方面入手。

1)专业的差异

对2010年第1次考试和第2次考试的数据分别作专业通过率的统计,结果如表1。

从表1中两次考试相同专业的情况可以看出,专业之间差异较大,这可能追溯到他们的入学成绩。一般来说,我们学院录取新生的分数为:文科类的录取分数线为320分,理科为310分,美术类为240文化分、175术科分。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信息,就是会计等文科类专业具有一定的生源优势,而广告和服装这些艺术类的专业自然学习效果就会差些了。

2)学习态度因素

学习态度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倾向,量化并不容易。一般说来,在教学中我们会借助相应课程的考勤情况,课堂上的表现,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来间接反映这些问题。

2011年上半年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中引进了“网上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攻关一级考试提供了大量的练习材料。表2反映了平台练习完成情况与一级通过率、平均分之间的关系。

3)学习方法因素

通过教学经验的总结、课堂上的观察,以及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访谈后发现,在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学习方法:

①完全按照老师上课的步伐进行学习,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什么内容就尽量记住,将老师讲的操作步骤、重点等做好笔记以供日后复习之用,基本上采用模仿的方法。此类学生一般上课比较认真,但是遇到问题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问老师而不是想办法自己解决,学习进度与上课进度一致,成绩中等。

② 掌握了一定的类比法思想,当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一些基本操作要点后,就尝试自己做题,遇到问题时会与之前学到的知识进行比较。课堂上基本不做笔记。如在讲解word中的格式化操作时已经教过选择哪些菜单项可以完成,那么在学习Excel的时候他们就会以类比的方法,尝试去完成格式化操作的问题。

③ 掌握了一定的归纳法思想,通常使用这种学习方法的学生在中学时代已经学习过相关的课程,或者是已经接触过Office软件,又或者是比较熟悉计算机的操作使用。他们根据自己以往学习的模式或者经验总结出一套做题的思路,从而帮助他们比其他同学快一步地完成学习任务。

④ 有比较好的学习习惯,会进行预习和复习,将自学时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上课的时候重点听这部分内容并做好笔记。这类学生学习主动,善于抓住重点。

⑤ 基本上不听课,不做笔记,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学习。这类学生一般具有相当的计算机操作基础。但在考前会拼命做题,以求临时突击成功。

通过分析以上几类不同的学习方法,再参考他们的学习效果。我们发现在计算机基础课中,运用类比法和归纳法来进行学习的效率最好。计算机基础课重在对Office软件的使用,在操作中如果只会模仿而不会思考的话,并不能全面地解决问题,更不利于学生日后在计算机学习中的提高与发展。

2.3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分析

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是一个以知识点为中心、能力测试为手段,集学习、辅导、测试、评价、交流、知识沉淀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化的课程学习平台。通过对主平台的优点和不足作深入分析,为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指导,更好地发挥平台的长处,克服短处。

根据对历届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进行分析,结合我院引入平台之前和引入平台之后的考试通过率与平均分进行比较,得到分析结果如表3:

3 改革策略与建议

3.1改革思路

通过对教师、学生和“平台”的全面分析,我们的问题是教师教学以自我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产生的。我们的应对策略是:转变教学模式,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灌输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不仅要有理念,还要有一套涵盖教学主要环节、系统全面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平台——“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在平台的环境下,教师由单纯知识讲授者向学习指导者和协助者转变,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学习的参与者和发起者转变。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今后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以网络平台为载体。

3.2具体措施

3.2.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采取分层次教学,一种方法是打破原有的专业和班级,按学生的层次重新组班授课,这样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另一种方法是在原有课时的基础上,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计算机基础补习班和提高班,这样既可以让基础差的同学与其它同学缩小差距,也给基础好的学生提供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3.2.2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任课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分析任务并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方法、步骤和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也以任务方式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做),并独立或协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以达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之目的。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选择已有的、应用工具软件制作的典型样例,以此样例为示范进行分析,然后由学生通过模仿样例来完成学习。通过案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不仅在理论上对软件的功能有一定的认识,更能在操作中形成一定的应用能力。

此外,在使用具体的教学方法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效利用各种教学引导方式,如启发式、参与式、设问式、比喻式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3.2.3探索“助教”新模式

由于任课教师所带班级人数较多,加之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精力有限,所以在上机实训中难以对每一位有疑问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辅导和答疑。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探索“助教”教学新模式。所谓“助教”,是指从班级中选拔计算机基础较好并且责任心强、愿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充当教师的助手,与任课教师一起为同学们答疑解惑。采用“助教”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使学生的疑问得到及时的解决,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助教”的学习动力,督促其更加深入地学习教学内容,同进,“助教”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的成就感。

4 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学校教学生存的法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该文在分析国家计算机水平考试的成绩的基础上,从教师、学生、平台三个方面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新的教改方案,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提供指导,也对其它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卢亮.普通专科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浅析[J].福建电脑,2011(3):184-185.

篇5

关键词: 高级办公自动化; VBA高级应用; 宏代码;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5)08-73-03

Research on applying advanced VBA application cases to non-computer majors teaching

Gao Honghao, Zhuang Weiming, Song Lanhua

(Shanghai university computing center, Shanghai 200444, China)

Abstract: Most colleges have opened the advanced office automation and macro application course as a public basic course, but the problem of content complex and progress lag is ubiquitou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is paper takes case teaching as the guide to organize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VBA advanced application and to innovate the traditional programming course teaching mode. Taking the macro and its automatic recording, macro code upgrade, binding calls for control and macro three parts as the practice case taught in classroom, can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technology, promote students' interest of learning programming language and guide students to apply the knowledge of office automation to practice.

Key words: advanced office automation; VBA; macro code; case teaching

0 引言

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计算机技能相结合并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学科领域。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学习和掌握计算机技能的期望不同,加之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不同专业需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上海大学实行大类招生,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及团队协作的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要解决的迫切任务[1]。高级办公自动化与宏应用[2]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师主要讲授微软Word、Excel、PowerPoint软件应用,以及VBA高级应用的程序设计。VBA是Microsoft Office系列的内置编程语言,是开发语言VB(Visual Basic)的一个分支,可供用户编写宏,对Office进行二次开发。由于其是面向对象编程技术,并具有良好的可视化设计效果,因此适合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编程的入门语言。由于课程覆盖学生面大,涉及专业类别多,对于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取得好的成果,多年来一直都在研究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并归纳了一些问题。一方面,学生对于基础办公软件操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于这部分知识,学生往往浅尝辄止且易于满足,在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时经常无法独立解决。另一方面,绝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编程基础薄弱,学生对VBA高级应用部分的学习兴趣低迷,部分学生甚至主动放弃学习这部分课程内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发现,学生更加容易接受面向应用的案例教学,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之枯燥的理论教学有明显提高。目前,教学模式急需从以VBA理论讲授为中心转变到以案例实践为中心[3-5],对课程的课内授课、课内实验、课外实践等内容作进一步调整与完善,同时设计课程有关的辅助软件或硬件,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提高理论与实践能力。

本文针对VBA高级应用部分的知识点,从教学实际问题出发,选取典型教学案例,构建课程的教学体系。以案例教学为向导,改变传统的编程语言授课模式,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教学质量有明显地提高。

1 宏与自动化录制

宏(Macro)是一个程序段,或一个子程序,其由一系列的命令(包括Word、Excel、PPT命令)和指令组成的,是完成特定任务的指令集合,实现任务自动化执行。有两种创建宏的方法:录制宏和编写宏。录制宏是指通过宏录制器的方式进行:宏录制器的打开需要选择选项卡[视图][宏][录制宏],然后打开宏录制器对话框。如图1所示,是以Excel为例的录制宏对话框,包括宏的名称和保存位置。编写宏是指在Visual Basic编辑器(VBE,Visual Basic Editor)上编写宏代码:可以按组合键“Alt+F11”快速打开编程环境。

图1 以XLS为例的录制宏对话框

录制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一系列操作过程记录下来并由系统自动转换为VBA语句。这种方法较为简单,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教学过程中侧重介绍宏录制器,设计案例1并通过分析和现场操作来解释录制宏。

案例1 针对图2的学生成绩表,通过录制宏的方法来设置总分和平均分。要求设置两个按钮,分别是“总分”和“平均分”,当执行“总分”宏时,统计表格中的总分,当执行“平均分”宏时,统计表格中的平均分。

图2 学生成绩表

分析案例1可知,需要录制两个宏:“总分”和“平均分”。现场演示录制宏,录制如表1和表2所示的代码,分析其不同点和相同点。在课堂上,留给学生1-2分钟时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录制宏是否可能转化并保留一些不必要的步骤?

分析代码知,代码2比代码1多了几行,而其最终效果却是一样的,即计算总分。相比代码1,代码2的第5行至第10行代码是多余步骤,分析其操作可知是清除Range("H2:H21")的内容。这表明录制宏有方便性,也有复杂性。录制宏是根据用户操作步骤所做的自动转化,那么就会存在记录了许多不需要的资料和步骤的问题。同样,录制的宏无判断或循环能力;人机交互能力差,即用户无法输入,计算机无法给出提示;无法显示对话框和自定义窗口。从这点引出学习VBA代码编程的重要性,通过学习编程可以更好地写出VBA程序。

表1 代码1

[1 Sub 总分()

2 Range("F1").Select

3 ActiveCell.FormulaR1C1="总分"

4 Range("F2").Select

5 ActiveCell.FormulaR1C1="=SUM(RC[-4]:RC[-1])"

6 Selection.AutoFill Destination:=Range("F2:F21"), Type:=xlFillDefault

7 Range("F2:F21").Select

8 End Sub\&]

表2 代码2

[1 Sub 总分()

2 Range("F1").Select

3 ActiveCell.FormulaR1C1="总分"

4 Range("F2").Select

5 ActiveCell.FormulaR1C1="=SUM(H2B2:RC[-1])"

6 Range("H2").Select

7 ActiveCell.FormulaR1C1="大学"

8 Selection.AutoFill Destination:=Range("H2:H21"), Type:=xlFillDefault

9 Range("H2:H21").Select

10 Selection.ClearContents

11 Range("F2").Select

12 ActiveCell.FormulaR1C1="=SUM(RC[-4]:RC[-1])"

13 Selection.AutoFill Destination:=Range("F2:F21"), Type:=xlFillDefault

14 Range("F2:F21").Select

15 End Sub\&]

2 宏代码进阶

录制宏的代码其实就是VBA代码,在VBE环境下是允许用户手动修改。为了引导学生编写代码,接着设计一个实例:录制部分宏和手动修改相结合。

案例2 编写一个宏程序Perimeter,用于计算圆周长,其中A1单元格为半径长度。

分析案例2可知,需要录制一个宏,然后在宏内编程或修改代码。首先,通过宏录制器录制一个空白宏并将其命名为Perimeter。如下:

Sub Perimeter()

End Sub

其次,根据圆周长的计算公式S=2*p*r,引导学生考虑其中的变量情况以及变量的设置情况:整数型或浮点型?提示学生圆周率p肯定是小数,变量S必然是浮点型。留给学生1-2分钟思考,再给出VBA代码用Dim设置变量S和r以及其类型double。

圆周长是根据A1单元格的半径长度计算出来的,需要学生回忆学过的赋值语法r=Range(“A1”).value取值。考虑圆周率p的取值情况:可以直接取数值,亦可以定义VB的符号常量。向学生说明符号常量的定义方法和使用场景,通常用const关键字来定义符号常量,但是符号常量在VBA执行过程中是不允许改变的。

表3 代码3

[1 Sub Perimeter()

2 Dim S As Double

3 Dim r As Double

4 const PI=3.1415

5 r=Range(“A1”).value

6 S=2*PI*r

7 Msgbox S

8 End Sub\&]

最后,给出表3所示的代码,其中包括:变量和符号常量的定义(第2行至第4行)、变量使用(第6行)。接着给出一个案例,修改并互换第5行和第6行,介绍顺序结构的概念。情况1:r=Range(“A1”).value先赋值再计算S=2*PI*r,则结果正确。而情况2:S=2*PI*r先计算后赋值,则结果错误,因为计算时r并未赋值,其值由VBA赋0参与运算。

3 控件与宏的绑定调用

宏的调用分两种方式:一种是在VBE环境执行模块,另外一种以Office的控件执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重点介绍Office控件的按钮与宏调用功能绑定。

案例3:在Sheet1的B5单元格中创建一个 “计算器”按钮,单击该按钮,弹出一个如图3所示的计算器,并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图3 计算器界面

首先,打开VBE环境需要执行选项卡[文件][选项][自定义功能区][开发工具],打开开发工具视图选项卡。接着,单击“插入|用户窗体”,插入UserForm1窗体,选中UserForm1窗口,浮现工具箱(如图4所示)。在主窗口中添加相应控件,根据图3示例界面的需要修改控件属性。

图4 工具箱

其次,为了实现宏调用,在VBE中单击“插入|模块”,插入了“模块1”,双击左上VBAProject窗口中的“模块1”,打开编辑窗口,在编辑窗口中输入以下代码:

Sub Openform()

UserForm1.Show

End Sub

其中,Openform是手工定义的宏名称,而不是通过录制宏的对话框设置的,Userform1.show表示显示调用用户设计的窗体Userform1。

最后,单击“开发工具|控件”打开插入控件工具栏,在工具栏上选中“Commandbutton”按钮,使得鼠标变成“+”,在B5绘制“按钮1”,弹出“指定宏”对话框,选中“Openform”宏名并单击“确定”。设计完成后,在界面上点击按钮测试窗体是否正确展示。

4 结束语

本文设计了三个教学实例,分别介绍录制宏、VBA模块修改以及函数调用之间的关联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6]。所述的案例教学正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案例教学能使学生熟悉Office软件及其操作技巧,能针对具体问题能灵活地驾驭软件,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高洪皓,朱永华,陈章进.基于MOOCs平台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课

程建设[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6:90-94

[2] 庄伟明,严颖敏.办公自动化基础与高级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3] 谌卫军.教学与教案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3.17:112-118

[4] 邱石.教案设计六要点[J].教学与管理,2003.30.

[5] Chen W J, Li X, Liu W D. Teaching computer programming to

non-computer science students[C]//Proceedings of the 3rd Asian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CE). Katahira: IAFOR Publications,2011:784-795

篇6

关键词: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

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公共必修课,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常用软件实际应用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立足于相关软件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以适应对计算机知识、技能、应用和创新能力的需求,达到培养高校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近年来各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都在进行改革,并取得了较好成效,相关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但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仍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仍需对该课程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革。例如:①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的新生,实际掌握计算机知识程度的差异[1];②在各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长期力求“基本统一”的指导思想,即各专业要求“基本一致”的大纲、内容、学时数、教学手段等,并达到基本一致的目标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基本上是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驱动下实行“基本统一”的模式进行教学,各自差别主要在于讲课时数和实验操作时数的比例有所不同而已。其表现形式为:①采取“零起点”教学模式,忽略了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差异;②采用“一刀切”教学模式,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③采取单一的理论加实验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学模式多样性需求。

1教学模式的研究

基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基础、适当延伸、侧重应用,服务于专业,建立适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式教学模式。通过探索和改革,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培养和市场人才需求紧密结合,更加有效地实现应用型人才、高校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的目标。

1.1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

项目组老师分别对本校非计算机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进行系统调查,其中包括:各专业在计算机基本技能方面有哪些需求、工作和学习中遇到哪些常见问题、哪些软件常用等内容。

通过信息反馈,分析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新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特点、目标要求与案例特点,基础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并对搜集到的各种信息整理成文档,进一步进行分析、讨论、研究、总结。

1.2教学内容的构建与培养目标

1.2.1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征,通过典型案例和多层次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策略上做进一步研究,使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够更加符合当前大学生学习的特点,着重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特点,采用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方法,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使不同专业学生都能从中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主动学习能力[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把知识传授、素质提高、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在改革中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

1) 在原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块基础上,增加与不同专业结合密切的专业典型案例应用模块,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能利用计算机相关技术进行自身专业的二次开发,把所学知识充分应用于实际。

2) 基于不同专业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以应用为主线,面向不同专业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需求为向导,完善计算机基础学科理论的系统性或完整性的教学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结构,通过典型案例突出实践环节。在课程教学中,遵循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把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和创新欲望。

3) 针对授课对象新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通过不同专业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环节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结合不同层次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实例操作和自主性学习,激发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使其能较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则在原基础上学得更扎实更深入。

1.2.2改革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始终围绕加强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综合知识应用能力进行设置,以提高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总体培养目标。

1) 构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案例导向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做到“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兴趣中、实例分析中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技术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适用型人才。

2) 整合教学资源,形成“多元化”、“多样性”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研究并开发一套基于不同专业典型案例导向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更便利条件,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推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3) 根据需求,将教师教案、素材、演示文稿和案例等进行收集、整合与优化,制定出一套适合于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实习环境,整合满足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典型教学案例;建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经典案例库。

2案例导向教学模式设计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构建、整合、优化与专业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一套完整的系统教学模式,需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新生的学习特点与侧重目标,才能把计算机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内容融为一体,使教学方法得以创新与定位。

2.1构建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针对新生知识层次和专业的差异以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基于案例导向多样化教学模式,积极与各院系沟通,考虑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程度的差异和各专业特点与需求,在学大纲基础上,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增添具有专业特色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并建立丰富的教学案例库。构建结合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注重面向应用能力培养的科学合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达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导向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形成多层次课程教学模块,进一步把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改革成果,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与本课程知识体系结构相一致。通过搜集在各个专业计算机基础应用方面的经典案例,并将案例科学整合,以典型案例为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案例系统化、分类化和层次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案例导向为驱动的系统教学模式,总体方案与框架如图1所示。

2.2构建基于网络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

根据整合后的以案例导向为驱动的教学模式框架,我们研究开发了一套基于网络环境下用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典型案例导向多媒体实验教学练习系统,该系统服务于整个教学与实验的全过程,其主要特征:①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相关案例练习和多种学习资源共享下载与作业提交等学生使用信息;②为教师上课提供丰富的各种类型的素材,教师也可以随时上传自己的案例素材和查看学生作业与批改作业,或者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通过该实验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增强学生对相关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科学素质为核心,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同时又反映出教师的导学作用。

该系统基于Web、采用B/S体系结构,结合.NET服务器技术以及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作为整个后台服务系统,同时利用前端的动态网页技术,进行软件开发与调试。

2.3基于案例导向教学模式的应用

2.3.1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创新的过程。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采用教材与教学资源等多种方式相结合:①以主教材的教学内容为主体,典型案例教学过程为框架;②多元化网络平台中的案例库为教学的参考资源做辅助,即提供给学生学习,也为任课教师作为备课的参考资料,并要求任课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下,根据不同专业学生,适当调整内容的深度与进度,应用不同典型案例方案,认真设计自己每一次课的教学内容,因学生专业不同而施教;③有多媒体课件的支持;④多媒体教学系统中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自学与练习的内容。例如在提供的Word学习子系统中提供有:Word经典案例练习与分析、毕业论文排版指导、作业实践练习、问题的提交、教师对案例的评价等功能。使学生在练习中能够有的放矢的学习,避免常出现的操作错误,如果出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还能及时上传问题,教师能实时了解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对自己的教学案例提出评价和改进方案[3],并将其结论通过评价系统提交,便于以后的教学。其目的达到学生学习自主化、资源整合多元化、教学辅助多样化。

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不仅能理解所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将计算机技术与本专业知识结合,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2开拓新的实践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实验教学模式上,积极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案例导向学习模式多媒体教学系统和案例库教学平台的开发构建,探索利用网络和教学资源的开放式教学新模式,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在研制的典型案例导向多媒体实验教学练习系统中,由课程学习园地和课程讨论与交流两大模块组成。①在学习园地部分,将本课程划分为计算机操作与组成、计算机网络、Office2007 Word、Office2007 Excel、Office2007 PowerPoint五大模块;每一块都为学生按专业分层次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供浏览下载,其中包括常见错误模板(易出错操作图样与出错分析等)、毕业设计论文模板、经典案例分析与练习、作业实践练习等,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知识的延伸和必要内容的补充[4]。②讨论、交流部分,以论坛的形式,利用网络及时答疑解惑,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网上教学园地的建设,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作为反馈关于教学效果、质量方面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任课教师都能从中及时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供有益的参考。③学生通过网络教学系统,随时可以上传和下载自己的作业与作业要求,教师可随时随地查看学生作业的上交情况和作业的批改。

通过实验教学中的实际操作,旨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和动手能力,将课本中讲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

2.3.3考核模式的改革

考试模式通常用的有两种:标准化和传统方式。标准化具有试题容量大、内容广泛、知识覆盖面宽、考试信度和效度好等优点,但缺点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而传统的考核方式难以真实反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技能。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内容与知识结构特征,我们采用的是“无纸化网络考试形式”,总评成绩则由考试成绩和课堂评价相互结合:网络考试成绩占80%,课堂评价占20%(包括实验作业质量与次数、考勤等)。无纸化考试题目包括主观与客观两类题(各占40%分),主观题机器自动阅卷,客观题需要人工批阅。课堂评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情景、实际情况对学生随时随地的评价。这种综合考核方法可以有效地测试学生能否解决问题、综合或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目的是为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让学生成为主动、积极的学习者,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3结语

总之,基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多样化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使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不同需求得以改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自主性学习得以提高,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验环境得以丰富,同时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从而促进了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组织、实践环节、课堂教学等方面均受到师生好评。达到了培养出高质量的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由于该教学模式还在进一步的实践应用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

参考文献:

[1] 戴振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6):100-102.

[2] 庞晓琼.案例驱动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53-55.

[3] 夏秦,陈,顾刚.一个适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案例应用框架[J].实验技术管理,2009(11):101-106.

[4] 张俊玲,刘鸿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126-128.

Illustrative Case Oriented Teaching Model for College Basic Computer of Different Specialities

HOU Xiuhong, ZHENG Wenkui

(Computing Center, Hu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

篇7

论文摘要:本文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同时对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探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根据“智联招聘网”的招聘信息粗略统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应聘者,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企业要求毕业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熟练使用计算机。目前高职院校均将“计算机基础课”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大一新生的公共必修课,可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一、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计算机教育程度不同,所以实际教学过程中给老师带来很大的挑战,对此我们已对大一新生第一学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计算机分级教学的尝试性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过针对全校非计算机各个不同的专业,今后计算机应用的侧重点不同,目前采用统一的教材教学,不能完全满足各个不同专业的后续使用要求。

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必须跟得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如果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使学生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我们提出《计算机基础案例高级应用教学》,在新生完成第一学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掌握了计算机常用操作基础上,在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案例高级应用课程》,精心设计挑选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针对各个专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教学。深入挖掘本门课程与各个专业课程之间相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的学习氛围,教师尽量只起到引导、启发的功能。

三、计算机基础高级案例教学研究具体措施

(一)贴近专业需求,制定新课程标准。针对学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的8个系38个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按不同的系分别进行调研。我们计算机基础教研室8位老师各有分工,每人负责一个系。通过网络搜索、阅读相关资料、并与各个系部的专业主任反复沟通,深入了解各个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技能需达到的水平、行业标准以及就业方向等,力求制定出适合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为今后我们教学提供参照依据,一方面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掌握使用技能,具有在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进一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使他们具有运用计算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二)搜集编写适合各个专业案例,自编教材。在走访学校各个专业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每位老师整理、收集、查阅大量适合相关专业的实用、原始数据,编撰、设计适合各个专业的案例。每周利用教研室例会的时间,定期讨论数据的收集、整理;调整案例的设计、组织。 同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们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看法和意见,我们多次组织召开了“计算机基础课教改师生座谈会”,邀请了各系部相关教师及学生代表参加。学生代表涵盖我校各个开设计算机基础的非计算机专业,约30人左右。在座谈会上,师生们就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以及课程计划进行热烈的讨论。此外,对学校部分专业的大一学生以及毕业生就计算机基础课做了问卷调查,通过反馈跟踪了解企业对相关专业计算机的要求。通过不断积累,最终生成适合全校各个专业《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这门课的案例库并编纂成教材,在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对应选择与不同专业适合的案例做到“有的放矢、因专业施教”。我们目前根据学校8系38个专业的不同培养方案,设计的案例库按应用来分,暂分为商务类、管理类、策划设计类、工程类、综合类五大类。(三)实时更新案例库,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高等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和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级专业人才。计算机基础课总学时一般在52-84学时之间,想利用课堂时间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是不可能的,平时需要大量的上机实践。因此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我们把教师积累的案例库、素材、习题、以及设计项目要求按侧重专业方向和难度层次分类实时动态到网络学习平台上,便于学生课余时间自由选择练习。(四)多组织提供学生参加校内外竞赛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学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应该让其兴趣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比如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计算机基础大赛,设定主题,允许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参加网页制作、Word排版或PPT设计比赛,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比较满意复杂的综合作品,必须通过多名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取长补短,才能共同完成任务。同时多方面提供学生参加校外比赛锻炼自己的机会。

四、小结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计算机课,如何把我们课程内容更贴近专业建设,更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以及今后对他们进一步学习更有利,更符合计算机不断更新发展的技术,是我们要一直不断深入探讨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篇8

1.案例的选择

首先,需要采用典型的案例,选择的核心需要对计算机课堂中所包含的教学知识进行涵盖;其次,需要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案例,在教师方面需要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也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对案例进行设计与完善;再次,需要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案例,其原因是只有合理的案例才会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最后,需要从系统性入手,在课堂中教师可采用多个案例的方式,并且每个案例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并且出现的顺序应该从易到难。

2.实施阶段

在对案例进行设计后,就可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首先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引导,然后需对案例进行展示。伴随着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逐渐完善的情况下。展示案例的种类较多,如可以通过录音播放、幻灯片播放等,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还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教学。而从教师的角度来分析,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来分析与设计下一步的案例。将案例展示后即正式进入到正题,教师可以根据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向学生提出,而学生对问题进行解剖与分析,对于问题的展现,可按照难易程度、内外顺序等方式,逐渐引导学生向解决问题的方向靠拢。而探讨与分析的样式也逐渐增多,首先在学生内部可以自由构建小组对课堂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一定时间后可派出每个小组的代表与教师进行沟通。在遇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引导,保证学生能够在寻找正确答案时获取更多的知识,并且在个人学习能力与知识层面上也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3.案例总结阶段

在课堂的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表现或者其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总结。具体来说,就是对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重复与巩固,达到学生彻底理解案例教学的目标。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案例所包含的内容进行反复的分析,与此同时将理论知识进行扩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举例分析

以开发程序为例,教学初期可通过留言板的方式,对留言板应该具有的功能进行分析与整合。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想法进行整理与完善,经过一系列分析后可判断出以留言板而开发程序为案例共需要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用户登录、注册、找回密码和发表留言。设计后需要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以对程序进行具体步骤进行设计,如对用户注册阶段数据库的建立以及登录界面的优化等。在面对不同案例时,学生都需要遵循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同样,在对数据库与注册用户的数据连接时,需要采用什么技术手段来解决该问题。对此,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者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自主解决,实在解决不了时教师可以将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对出现问题较多的地方进行集中处理。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不但解决了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同时还完成了学习任务,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增强了他们的实际应用技能。最后,需要对课堂中的案例进行总结。根据不同类型的案例,可以以学生自己评价、学生之间进行评价和教师评价集中方式,可以保证在完成案例后获取更多的知识与经验。以在后期的学生中有着明确的努力方向。例如,在前端界面与数据库连接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字符串编写代码或者数据库连接控件等多种方式,并且每种方式都可以成功连接,那么在设计的后期就需要考虑每种连接类型的优势与劣势以选择更好的连接方式。总之,通过对计算机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学生的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案例设计之前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要求以及教学目标等多方面考虑后,设计出完善的教学案例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尽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三、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