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作业平台调研报告8篇

时间:2023-03-08 14:55: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作业平台调研报告,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业平台调研报告

篇1

本届论坛活动的主题依然围绕“维修诊断标准化”展开。2012年3—5月,《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面向全国的整车品牌4S店和综合维修企业展开调研。本次调研主要针对维修企业如何降低返修率、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如何提升服务技术水平等几个方面展开。调研共获取91家4S店和37家综合维修企业的有效回馈问卷,《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对所有的调查问卷进行了认真分析,结合维修行业发展现状,制作了《中国汽车服务技术发展现状》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中指出,维修企业目前返修率高、客户投诉较多以及客户满意度难以有效提升的主要原因,在于维修企业在提供技术服务时,未能执行标准化的诊断流程作业。本届论坛上,《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副主编杨作涛代表主办方向来宾们了《中国汽车服务技术发展现状》调研报告的内容。调研报告的结尾特别强调:降低返修率是服务技术水平提升的根本,而“维修诊断标准化”的推广则是关键。

《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是一本以技术为本的专业杂志,因此对于业内最先进的维修技术非常关注,并且尽可能做到及时报道。本届论坛上,主办方特别邀请了本届“维修诊断标准化优秀稿件评选”活动的专家评委,宝马车型维修领域技术专家师华钧老师和奥迪车型维修领域的技术专家许行宇老师,分别以《混合动力车型维修技术》和《浅析汽油直喷发动机的维修诊断》为题,进行了精彩的讲座。讲座中,二位专家不但结合各自熟悉的车型,分别就这2种技术的结构和原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还搜集了不少的故障案例进行分析,将每一种故障类型的标准化诊断流程进行了仔细的讲解。“此外,本届论坛特别支持单位,图特斯工具系统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费斯托工具汽车产品系统培训『部主任刘炎鑫先生还为来宾们做了《喷漆车间2步法抛光工艺的应用》主题演讲,内容对于维修企业提升钣喷车间效率非常实用(以上演讲内容详见本刊2012年第9期)。”

由于国内的汽车维修行业发展起步较晚,而且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在从业人员能力和数量方面,都很难满足维修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在国内的维修企业,像优秀的技术总监、服务经理这样的或者售后经理这类中层管理人员都属于“一将难求”。本届论坛上,主办方特别邀请了有过国外游学经历的汽车维修专家,北京祥龙博瑞汽车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蒋金波老师,以“汽车维修企业的技术管理”为主题,就国内外汽修行业的差距,尤其是在“维修诊断标准化”执行方面的差距,与来宾们探讨中层管理者们都应该做些什么。

此外,在本届论坛的管理板块中,主办方采用了互动的形式,组织与会者对维修企业中层管理者们常遇见的一些管理问题,如:“汽车服务企业维修车间的效率(时间)管理”、“作业规范和技术提升哪个更重要”、“车间技术型人才如何向管理型人才的转变”以及“如何在4S店内推行维修诊断标准化”等话题进行研讨。研讨过程中,来宾们积极发言,就这些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会专家们也分别就这些话题给出自己的参考意见。汽车维修行业管理培训专家,中国职业汽车经理人俱乐部网站首席执行官张洪军先生对每一个话题的研讨结果也都给出了相应的点评。激烈的研讨让本届论坛的气氛达到了(详见本刊2012年第9期)。

篇2

经过三年的实践教学,发现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完善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考核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能力培养,为学生学习今后的课程、撰写毕业论文、参加各类大学生创业大赛乃至实习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

市场调研与预测;教学改革;教学内容;课程考核

2007年包头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医药营销方向)开始招生,中间停招3年,2011年恢复招生,重新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其中《市场调研与预测》是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本身具有实践性强、应用型广等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了促进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医药营销方向)进一步发展,突出专业特色,适应课程改革的趋势,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课程考核方面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为学生学习今后的课程、撰写毕业论文、参加各类大学生创业大赛、实习和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效果欠佳。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任课老师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向学生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低。课程的应用性在教学内容中体现不强,学生的执行力不够,编写的调研报告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现问题、及时思考并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实践教学内容欠缺,与培养方向脱节。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医药营销方向)课程内容设置主要分为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两部分。市场调研包括市场调研的内容、市场调研常用方法、问卷设计技术和抽样调查。市场预测包括调研数据的整理、统计描述和定性的市场数据分析预测。但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招生为文理兼收,在选教材以及课程内容设置时,定量市场预测内容较少,定量市场预测的原理介绍较浅,在运用分析软件时只涉及EXCEL数据分析中的部分内容。课堂案例教学中,医药产品调查、医药环境分析和医药客户满意度等内容穿插较少,与学生就业方向联系不紧密。

(三)考核方式结构不合理,过程性考核不显著。由于该门课程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考查课,所以结课形式采取非闭卷考试的形式,主要是以学生交一份老师的命题作业为主。课程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出勤、课堂表现)30%+期末成绩(作业形式)70%。在考核方式中,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没有具体进行量化,而且以作业形式的期末成绩相对占比较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还应加强过程性考核。

二、《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与“十三五规划”的培养方案相匹配。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学校制定“十三五”规划,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对各个专业及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改革。《市场调研与预测》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在学习该门课程之前,需具备市场营销学、概率论与数据统计、西方经济学、医药消费者行为学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同时也与后续推销理论与实务、营销策划、商务谈判等课程的学习联系紧密。因此在修改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将市场营销专业该门课程设置在第6学期,54学时,3学分,为整个专业课程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与学校办学特色相契合。我校为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为医药营销方向。根据毕业生就业的情况看,有50.6%的学生在从事医药营销相关工作,半数以上面向医药企业、医院、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业。工作种类主要有OTC代表、医疗器械营销专员、医药企业行政人员等岗位。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还需与学校办学特色和未来就业趋势相契合。

(三)与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相适应。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调研,68.7%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单项式、灌输式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学生不善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配合科学的课程考核,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环境。

三、《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教学方法。引入项目导向教学法[1],在学期初,要求每位学生仔细思考想要调查了解的项目内容,每人上交一个题目,根据题目的相关程度,将班级学生分组,一般每组5~8人,每个小组设组长1名。利用项目导向教学法分组进行教学活动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小组成员全程的教学活动,加强运用课程内容,有利于掌握所学知识要点。小组在设计调研方案时避免小组成员中有搭便车的现象,要求说明每名小组成员的具体职责,并在期末根据小组成员对一组项目调研报告中自己负责部分完成情况给予单独打分。小组的活动主要是确定调研主题、制定调研方案,设计调研问卷,开展调研活动,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及预测,撰写调研报告并制作PPT进行汇报。同时运用案例教学法、视频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课程准确定位,增加医药环境、医药品牌研究、医药产品调查、医院顾客满意度等内容和相关案例[2],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切实加强与学生培养方向和就业趋势的联系,体现特色专业中课程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课上教学,另一部分是课下学生活动。将课上与课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先用6学时介绍市场调研的内涵,包括基本概念、重要性、特征、原则和内容以及调研方案的设计。在第7学时上课时,要求小组确定调研主题,并针对调研主题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确定主题后,小组进行调研方案的制定。调研方案的设计中需要列出小组调研的主题、时间进程、每个小组成员分工、注意事项等。然后讲授市场调研的常用方法和问卷设计技术。在第28学时上课前,要求学生完成问卷的设计,在上课时对学生问卷的内容的规范性、完整性、全面性进行分析,帮助各个小组确定问卷内容。在第28~34学时期间,要求学生运用投票平台问卷星等网络调查方法或现场发放问卷的形式对调查对象进行调研并收集问卷。在第40~52学时,要求学生对收集的问卷运用SAS、SPSS和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预测并开始调研报告的撰写。在课程的最后2个学时要求学生提前做好PPT并在课上进行汇报。通过课上内容与课下活动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边学边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符合培养目标和更好适应社会的人才。

(三)课程考核。根据学校培养方案和课程考核方案的要求,《市场调研与预测》为考查课,在课程考核过程中更应该体现过程考核。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将个人最终成绩由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综合确定。个人期末最终成绩=个人成绩(50%)+小组成绩(50%)(具体内容见表1)。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一半。个人成绩主要是由出勤、课题表现、作业、参与小组项目的积极性和个人负责项目内容的完成情况确定。小组成绩由调研目的与方案设计、问卷制作及数据分析、撰写调研报告并用PPT进行汇报构成。对小组进行打分时,根据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及PPT的规范性、完整性、合理性等几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确定学生本门课程的期末成绩。

四、结语

教学改革内容在2013级市场营销(医药营销方向)《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中的运用,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每个小组对项目市场调研的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共有4组学生以课程调研项目为基础设计作品参加了2016年“创青春”全区大学生创业大赛,其中2组参赛作品获得包头赛区铜奖。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对课程学习成果的运用,培养了学生市场调查的能力。《市场调研与预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需要结合当地市场特点和市场调查的知识体系展开教学改革,建立一种动态的更新机制,形成在理论上、方法上较完备的科学体系[3]。教学实践改革是高校任课教师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不断实践———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再实践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教学质量和水平才能不断上台阶,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人才。

作者:安慧琳 单位:包头医学院

【参考文献】

[1]詹立平.浅谈项目教学法在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3):78~79

篇3

 

东营市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1

 

石油化工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多家东营地炼企业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辖区内获批进口原油指标总量超过胜利油田年产量,未来原油加工量和整体装置开工负荷率将明显提高。

 

1 石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2016年,东营市规模以上石化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为4461.2亿元、4431.2亿元、182.2亿元、294.4亿元,分别占地方工业34.5%、36.1%、22.1%、26.8%。石油化工产业经过多年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不断延伸和整合产业链,已形成炼油、石化、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等中下游配套完善、规模庞大、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格局,壮大成为全国地炼企业最为集中、规模最大的地市,2016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6900万吨/年。

 

(一)集约效应优势明显。石化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及东营区、广饶县境内。通过系列技術、装备、工艺等改造提升,国Ⅴ标准成品油供应全国各地,油田化学品成熟对接胜利油田市场,化工新材料方兴未艾,石化产业效益和竞争能力大幅度提高,2016年石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4431.2亿元,完成投资317.3亿元,工业用地平均销售收入达到12622万元/公顷,单位工业用地平均投资强度达到9336万元/公顷;加工原油和燃料油4893万吨,占全国原油加工量的9.06%,主要产品成品油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9%,居于国内地级市首位;石化产业销售收入占到集群销售收入的95%。

 

(二)创新能力提升强劲。集群内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了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2016年,规模以上石化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2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增加,带动了专利申请、新产品销售等的快速增长。整个石化产业集群的研发能力和水平都居于国内同行业前列,居于国内地级市石化产业的首位。

 

(三)资源节约效果明显。强化目标管理,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健全长效机制,全市超额完成了“十二五”下降17%的节能目标任务。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化工企业“三评级一评价”(节能、安全、环保评级和综合评价)工作,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三项指标都居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四)两化融合深度契合。集群内石化企业实现了全厂DCS、ERP、SIS系统,原油调和、石油加工、仓储物流、销售服务供应链的协同优化系统法应用,广泛应用了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平台、三维数字化平台、物联网接入平台、生产优化工具,普遍应用了移动巡检、移动作业、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应急指挥、智能仓储等智能手持终端等,两化融合程度居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联合石化协会开展石化企业智能工厂试点示范工作,垦利石化、胜星化工、海科集团等3家企业试点成效明显。开展了化工园区(聚集区)智能化改造工作。重点对临港石化产业基地进行智能化提升,建成了产业园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了智慧园区管理平台,打造集智慧办公、智慧安全、智慧环保、智慧应急、智慧能源、智慧安防、公用工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园区体系。

 

(五)集群产业配套完善。集群在临港物流、研发孵化、原料储运、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交易平台、生产销售建设等领域配套完善。临港物流。建设了万吨级深水大港——东营港,码头总量达到39个,港口吞吐能力达到6000万吨,成为涵盖液化品、散杂货、客运、集装箱等多种运输业务的区域性中心港口。油气运管道。已建在用原油管道11条,辖区总长度354公里,本市炼化企业管道供应能力1780万吨;全市建成成品油管道3条,长21公里,成品油外输能力900万吨;建成长输天然气管道7条,辖区总长度265公里,资源供应能力20亿方/年。研发孵化。东营市石化产业辖区内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建有36个国家及省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学校企业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石油石化行业重要的科研中试及工业试验基地。以石油石化为特色、以高端科技服务业为主要业态,规划并开工建设了东营创新广场等科技孵化设施。交易平台。华东石油交易中心打造集信息交互、线上交易、区域交收、在线金融、智能物流、价格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石油石化产品交易平台。

 

2 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几点思考

 

(一)“炼化一体化”是大型石化提质增效的根本方向。“炼化一体化”是集上游炼制到下游化工产品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生产经营方式,其最大优势是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生产装置互联、上下游产品互供、管道互通、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生产效率高、产业结构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依托东营市现有炼油产业基础,进行整合优化,提升炼化一体化水平。按照“大型化、一体化、集约化、清洁化、园区化”思路,采用“常减压-渣油加氢脱硫-蜡油加氢-重油催化裂化-蜡油加氢裂化”的总加工路线,实现全加氢型炼化一体化流程,提高装置规模和经济性,依托园区条件集中供应氢气和水电汽风等,生产过程清洁、安环、环保。近期重点是整合炼油企业资源,向烯烃、芳烃领域进行延伸,提高基础石化原料供给能力,同时减少成品油产量。远期重点是对落后炼油产能进行整合置换,通过淘汰东营市部分炼油产能,在东营石化产业基地新建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

 

(二)延伸产业链是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破解之道。当前,柴汽油的加工利润空间已十分有限,并且随着进口原油市场的开放,利润空间将会逐步压缩。石化产业向化工方向发展已是当前行业可持续发展行之有效的破解之道,学习惠州石化、九江石化等大型石化企业通过加大技术引进和研发投入,延伸石化产业链条,推进建设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需求量大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转用化学品项目,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化工新材料产业体系,促进东营市化工产业链的增值。

 

(三)调整优化布局是石化产业集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东营市北部地区重点打造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加强现有企业的安全环保节能监管,推进环境敏感区内的化工企业向石化产业基地搬迁,兼顾目前己经形成的重点企业发展需求,将基地建设与布局优化充分结合,提升化工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化工产业与城镇、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实行一体化管理是提高化工园区发展水平的迫切要求。坚持“五个一体化”的原则,即以产业一体化为核心,实现公用辅助工程一体化、物流运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和管理服务一体化,化工园区管廊、码头、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要到位,水、电、气(汽)、煤炭等生产物资由统一部门进行管理,并且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运营维护。设置应急管理中心,统一应急事件的指挥和处置。

 

(五)智能工厂建设是打造精品石化企业的有效手段。推动先进优化系统(APC)在石化和化工企业的应用。提高生产执行系统(MES)应用普及率、覆盖范围及应用深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过程、物流仓储产供销产业链一体化,实现产品可追溯、制造过程可监控、效益可实时计算的目标。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在激发新潜能、重构生产体系、引领组织变革、高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石化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实现企业生产方式、管控模式变革,全面提高安全环保、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绿色低碳水平,促进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益提升,着力打造产品特色鲜明、服务竞争力强、盈利能力水平高的精品石化企业。

 

东营市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2

 

近日,由山东省东营市政协牵头,东营市海洋与渔业、科技等部门联合进行的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工作结束,形成了《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总结东营市海洋经济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报告》指出,2012年东营市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拉动该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海洋渔业快速发展,海洋工业初具规模,海洋服务业逐步提高;重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港口建设进展顺利,初步建成了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液体化工品集散地;科技支撑能力逐步提高,目前已获得大批科研成果;海洋综合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海洋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

 

但该市海洋经济也存在着规划体系不够完善,海洋经济总量小、质量不高,海洋经济支撑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了六条建议:一是优化空间布局,统筹规划海洋经济发展,构建“三区两带”发展新格局,规划建设功能区,强化海洋功能区划的控制性作用;统筹陆海一体化发展,促进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二是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发展海洋渔业,优化提升海洋化工业,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积极培育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加快推进海洋旅游业。三是坚持科技兴海,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强海洋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海洋承载能力。五是保护生态环境,推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六是制定配套措施,加大保障力度。

篇4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导向;升学导向;人才培养定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物流产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强劲。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物流技能型人才,是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物流服务与管理是我校传统老牌专业,共有专兼职教师9人,其中教授1人,高级讲师4人,硕士4人,3人聘为全国物流专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2人聘为江西省职业技能鉴定管理类命题专家,6人被江西省教育厅认定为“双师型”教师,6人具备邮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师资格。本专业教师多次策划承办了江西省首届快递企业快递技能、知识大赛,2015年江西省“振兴杯”青年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快递业务员比赛;承担江西省历年快递业务员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工作及为快递企业提供上岗员工培训、在岗员工提升培训等服务。同时拥有江西省一流的现代化的仓储与配送实训室、叉车实训场、国际货代实训室、运输实训室等四个实训室。学校高度重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在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重点扶持。2010年评为省级精品专业,2012年确定为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

二、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定位应明确,其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中职学生经过在校2年的培养不可能掌握物流作业涉及的所有知识和技术,只能熟练掌握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在专业定位时,应该重点考虑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当地经济特点、区域经济特点及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根据我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及教学实力,同时兼顾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确立了“校企融通、学做合一、分层培养、分段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以“就业导向”的学生与成长快的中小型物流及电商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对于“升学导向”的学生则通过3+2中高职衔接,提升学生的学历及今后的职业发展平台。

(一)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专业方向

校企合作是培养以“就业导向”的学生的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途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及对人才要求在新生入学时,选拔学生进行培养;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邀请企业介入,参与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的制定,为合作企业量身定制专业课程,请企业工作人员参与课程教学,使校企之间在发展目标、人才需求方面结合更加紧密,提高人才供求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学生入学之际就知道就业单位的需求,接受认同企业文化,学习将更有动力和压力。学生在校进行理论实践学习,寒暑假在企业进行顶岗见习,真正实现毕业即能就业、上岗即能上手。

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就业导向”教育可以定位为以下2个专业方向,即快递及仓配方向。

快递业务方向主要面对本地快递企业培养能熟练完成快件揽收、分拣、封发、转运、投送、信息录入、查询、市场开发、疑难快件处理等作业,熟练应用快递相关设备和信息系统的一线操作人员及基础管理人员。根据江西省《关于促进快递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省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量将达到8亿件,年均增幅35%;快递服务乡镇覆盖率将达到95%以上。近几年,网络消费的日益普及催生了巨大的快递市场需求,江西省快递业务量从3854万件增长到1亿件,快递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仅2013年就新增了86家快递法人企业。为提高“最后一公里”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江西将鼓励快递企业因地制宜,与学校开展多形式的投递服务合作。为支持快递行业的人才培养工作,鼓励院校与快递企业对接共建“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推动产学联动。而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能力与快递企业对接开展校企合作,为本地快递企业培养合格人才。

仓配方向则主要面向电商企业、中小型物流企业及企业物流输送从事装卸、检验、保管、拣取和流通加工的一线操作人员及基础管理人员,使学生了解仓储与配送的基本流程,掌握仓储与配送所使用各种工具的相关知识,能够作出适当的计划并掌握一定的作业能力。我校目前已与京东商城合作组建了“京东商城物流特色班”,并成立了项目组负责与京东商城南昌库对接,共同培养人才。拟定与江苏中和贸易公司建立中和物流特色班,共同培养物流初中级管理人员。

(二)以升学为导向,提升职业平台

通过对世能达物流(天津)有限公司上海分部开展专业调研了解到,在目前经济环境下,大中型物流企业竞争激烈,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大专以上学历,年龄必须满18周岁,要能比较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有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而中专层次的学生毕业时无论年龄、学历都无法达到要求。但中专层次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意愿强,有提升学历需求,学校应实施分层培养,为他们提供深造机会,通过3+2中高职衔接满足其升学需求,为他们搭建更好的职业发展平台。

三、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培养定位

物流人才需求变化指数按照薪资范围将物流岗位划分为初、中、高三级。物流产业大数据平台采集招聘信息,通过智能化分析技术研发并分析出,初级岗位中49.16%对学历没有特定要求,物流类岗位对学历需求处于中下水平,只有个别高级岗位对本科及以上学历有所需求。物流岗位对职业素养的需求数量明显高于职业技能。据此可分析出,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方向不能仅仅定位在初级岗位上,如果定位在该层次,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将无用武之地,应定位于中级岗位,作为基础管理人员进行培养,这样既能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所学知识与技能,同时为其职业持续发展提供可能。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教师应更注重学生的吃苦耐劳、责任意识、职业忠诚度、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客户服务意识等职业素养的培养。(作者单位:江西省商务学校)

参考文献:

[1] 王寒,刘辉.浅谈以工作为导向的中职物流专业教学改革[J].科技致富导向,2011,(33)

篇5

在分析经济学课程教学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了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内容。通过引入CDIO教学理念,线上线下相结合,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互联网+;经济学;CDIO;线上线下相结合

1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1.1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性质之间存在矛盾

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调实践和创新能力。而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理论体系严密、涉及领域众多、内容复杂难懂,教学和分析方法以数学模型和函数图像为主。对于学生而言,不仅难学,而且容易陷入理论当中,不能运用理论解释现实,更谈不上应用。

1.2传统经济学理论已经开始与互联网的发展脱节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经开始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脱节。比如在互联网时代,需求方规模经济比传统的供给方规模经济更能反映当今网络经济的实质。因此,在讲授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应该增加新环境下新经济特性的内容。

1.3师生间的互动和沟通较少,进一步降低教学效果

经济学理论应该通过大量的案例讨论,让学生理解,并联系到实际当中。但是如前所述,因为课程涉及的内容多、难度大,教师把大量时间花在了基础理论的讲解上。讲清楚了理论,却发现已经没有什么时间进行案例讨论,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基于互联网+的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目标

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联系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本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在于按照CDIO工程教育理念,线上线下相结合,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全面改革,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和应用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改革,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决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性质之间的矛盾;让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互联网+时代的经济环境,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实用性。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案例讨论+师生互动中,学到更加实际的内容,学以致用,解释现实的经济学现象,解决实际的经济学问题。

3基于互联网+的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与特色

1)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弱化传统经济理论的内容,筛选出学生容易理解并且实用的部分,剔除晦涩难懂且已经过时的内容,增加符合互联网+时代的经济理论。比如在厂商的生产与成本理论部分,除了传统的“供给方规模经济”之外,加入网络经济中的“需求方规模经济”案例讨论。2)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增加大量案例讨论、师生互动,探讨实际的经济现象。改革后的经济学课程,不再以传统的数学模型推导、计算为重点,而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开拓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教学与作业形式避免书本知识的简单问答方式,以讨论和小项目为纽带来组织学生共同探讨知识领域,突出学习方法上的指导。采用“过程式教学”,即按照学生思考问题、收集资料、问题探讨,教师讲解专业基础理论、组织案例讨论,学生完成课后的小项目或课题来完成教学。采用CDIO教学模式,以小组讨论法,课后调研法、阅读法、演讲法,考察法、团队合作法,网络收集资料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3)考核方式改革:课程的考试体系按CDIO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来进行,改变以往平时作业加试卷评定成绩的单一方式,在考核形式上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考核方式。课程进行过程中考核项目,包括课堂讨论、课堂小测验、课堂陈述、调研报告、实地考察、设计报告、论文撰写、相关比赛参与等多种形式。最后可以建立以“出勤+课堂讨论+小论文撰写、调研报告+比赛加分+期末考试”的形式,综合测评学生的课程成绩。4)线上线下相结合:建立经济学课程讨论群,搭建线上师生交流的平台;建设经济学微课课程,录制微课教学视频,利用学校的微课平台,给学生提供移动端的教学渠道;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经济学网络课堂。

4基于互联网+的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成果

1)剧本式教案。在教学教案的设计中突显“剧本”特点:即将课堂看作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大舞台,由教师担任编剧和导演,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场景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充当演员,参与讨论、辩论等“演出”。让学生在虚拟的场景中提升学习的兴趣,进行充分的沟通。2)微课课程建设。挑选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一些知识点,以简练、有吸引力的讲解方式录制成微课视频,并上传到学校的微课堂平台上,提供给所有对经济学课程感兴趣的同学观看。3)网络课程建设。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网络课程。目前已经完成课件上传、参考书籍编排、网络答疑、网上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板块的建设,网络课堂同步、网上学习监督等板块正在探索和实施中。4)综合性的考核体系。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了全新的考核体系,弱化期末考试,采用各项成绩综合评定的形式计算出学生的最终成绩,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综合利用能力。

5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下对经济学这样的传统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可借鉴的成熟经验也不多,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在一些细节上还需要逐步调整与完善,在实施过程中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蹲点调研 有效调研 校长资格培训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255-02

校长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面临一些陌生的教育情境,需要校长在最短时间内开展调研、迅速掌握信息,并对进行处理,发现问题症结并给出对策。为了帮助校长具备此项工作技能,在校长培训中我们尝试“蹲点调研”这一培训方式,取得一定成效。现结合具体工作,谈谈笔者对有效开展蹲点调研的思考。

一、从调研目标看“有效调研”

调查法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研究者从一定的研究目的出发,深入教育实际,有计划地、有系统地向有关人员收集关于研究对象的资料,从而达到了解事实、发现问题,并解释有关现象的发展趋势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的一种方法。

蹲点调研是在某所学校开展的调查研究,即以某所学校在学校管理某个领域开展的实际工作作为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因此,蹲点调研的目标至少有两个:一是结合所蹲点的学校,对所要探究的问题的实然状态有所理解,并对后续的行为改进提出有深度的建议。二是对调研的技术有所掌握。具体来说包括:学会如何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应遵循哪些研究伦理、采取哪些手段、如何对研究问题进行分析、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

基于这样的目标,在选择蹲点学校时,我们就不必拘泥于示范性学校,学习的任务也不止是学习示范性学校的先进经验,而是要通过有效的研究手段获取有价值的、真实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在评价调研成效时,也不能被蹲点学校成功经验所遮蔽,而是考察研究者是否通过科学合理的研究手段获得最有效信息,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对研究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即也原有基础上是否有所生成、有所构建。

二、确保“有效调研”的实践策略

1、对蹲点调研的基本内容进行框定

调查研究的内容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确定调查研究的主题,即设计研究内容让学员围绕着一定的主题进行调查研究。因为学校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作为学校外来者的调研人员很难在短期内对学校的各类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解,为此,实施短期的蹲点调研最好实现确定调研主题,让所有参与调研的人员围绕着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第二个层面是确定具体调查研究的内容,我们根据调研报告撰写格式,将调研的内容大致分为学校在*主题方面的基本做法、成功经验、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后续改进的建议四大方面。

三、对调研方法进行范例指导

当前教师队伍中接受过教育科研方法专门训练的老师并不多,为此,在校长培训课程中,需要对调研方法进行介绍。

例如,在活动实施方案中,我们向学员们推荐了实地观察、听取学校领导汇报、设计问卷对教师、中层干部、校长等不同的教师群体进行问卷调查、与教师、学生座谈、查阅文献资料、观摩课堂教学、参与教师的教学生活等调研手段。考虑到不同的调研主题所采取的有段有别,我们在调研之前,除了总体介绍之外,我们还出示了一所学校的调研方案,帮助学员理解设计思路。

1)根据调研主题选择调研对象

如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专项调研时,需要对分管德育副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学生进行调研。而如果调研主题是学校校本研修,则需要对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普通教师进行访谈交流。

2)根据调研主题选择查看的文献资料

因为大多数被蹲点学校对外来者总是抱有一定的戒备心理,不会主动地呈现自己的问题,因此调研中经常会发生很多必要的资料没有提供的现象,为了确保调研的有效深入,在进入调研现场之前,调研组在调研方案中必须明示需要调研学校提供的文档资料,而不至于被蹲点学校牵着鼻子走。如对学校的校本研修进行专项调研时,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料有:学校校本研修三年规划、年度(学期)研修计划、研修总结、各教研组的研修计划、学校针对不同教师层次制定的研修方案、研修活动记录,研修课程资源、教师研修反思日记等。

3)根据调研主题搜集或自创调研工具

调研之前,需要对调研主题进行学习,尤其是对理想的目标状态有清晰的把握。而要了解理想的目标状态,可以参照一定的工具。例如在对校本研修进行蹲点调研前,事前查询全县校本研修考核评价表,明确理想的校本研修需要达到的具体指标。在进行德育工作调研时,可查看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目标管理考核中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等。但是不能迷信调研工具,尤其是对学校在规定动作之外的一些体现学校特色的成效,要积极予以肯定。

4)对问题的表述方式进行指导

调研之前,最好根据调研主题设计要调研的问题,并且考虑适当的顺序,问题不能重复问、不能跑上来就一个难题难倒别人,而是要像唠家常一样循序渐进地引导调研对象进入角色并主动应答。同时还要考虑适当的提问方式,例如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在对教研组长进行调研时,先是问“你们日常的教研活动中碰到的最困难的问题是什么”,有个别组长始终一言不发,估计是不愿意把问题公告与众。于是,调研组巧妙地换了提问方式,变成“你理想中的教研活动应该是怎样的?”这一问才使得所有教研组长都打开话匣子。同样的问题,不同的问答方式,起到的效果却大相庭径。

3、对调研伦理做必要的提示

培训班中开展蹲点调研与教育行政部门开展调研有本质的区别,行政部门多是检查工作,给予等级评分。而培训班搞蹲点调研是要挖掘学校的成功经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借助调研组的团队合力来分析问题,引发思考,训练思维、帮助学校解决难题。因此,调研人员要秉持积极、谦和的工作态度,进入蹲点学校之后,不能时时去抓问题,而是善于躬身求教,引导学校不断地展现成功经验,提升他们工作幸福感,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当面对学校所遭遇的困惑时,不吝惜将自己所知的成功经验与调研学校共享。在调研活动之后,要尽快完成蹲点调研报告,并反馈给蹲点学校,为学校改进提供有益的参考建议。

4、精心策划经验交流会确保培训成效

调研后的深度交流包含两个环节,第一是调研组内成员在调研活动之后,合作完成调研内容记录册。调研活动记录册的具体项目有:调研活动方案设计安排、调研学校基本情况、成功经验(案例)、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改进的对策、调研后的感受。

第二环节是由各小组选取代表交流蹲点调研的成果。交流汇报分两阶段展开,第一阶段中,我们要求同一调研主题的学校先进行组内交流。在组织分配调研主题时,我们预先安排好2-4个学习小组调研同一类主题,例如校本研修主题,我们有四个组分别去幼儿园、农村初中、示范性高中、九年一贯制学校进行蹲点。这样便于同一主题的研究小组对比借鉴别组的经验,例如如何组织调研活动,如何采集信息、如何对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第二阶段是班级交流,就是同一主题的调研小组选派一组进行班级交流,这样最后选派的班级交流的小组都介绍不同的调研主题,班级学员既有点的深入、又有面的把握。

而深度交流中,我们不仅仅是让小组代表介绍调研过程和收获,还安排了台上台下互动交流的环节,台下学员可对汇报者所述的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发问,组员可以帮助汇报者现场作答。发问有不同的类型,一是对不明白之处进行追问,力图了解更详尽的信息。二是对调研者存在的问题进行纠偏性建议。例如,象山二中组在介绍学校德育管理措施与成效中,有关军事化管理的相关措施受到学员的质疑,学员们纷纷就“德育的终极目标是否是限制人的不良行为?疏与堵的手段各有什么优势?军事化管理短期内的成效与学校德育管理的代价如何权衡?”等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

5、对各调研组的成果进行深度加工

汇报交流之后,并非意味着培训已结束,而是要对各组的调研成果进行仔细的研读,肯定优点、明确不足、共享优秀成果。尤其是培训教师要从学员作业中挑选出优质的调研活动纪要、调研报告、调研活动记录册、调研方案,刊登在班刊或放置在网络研修平台上供学员学习共享。另外,需要对每一个调研小组上交的作业进行批阅,对调研活动记录册、调研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批注,并通知调研小组查阅评改建议,以明确自己调研存在什么问题。即让每一个调研小组都得到培训教师悉心的个别指导、让每一个成功的案例都最大程度上得到共识。

篇7

    高职管理专业群面向工商企业的管理岗位,培养掌握基本经济和企业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以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能够在不同类型的工商企业中从事相应基层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该专业群的就业岗位,首岗为工商企业中不同职能部门、基层单位、生产作业现场中的业务主管;升迁岗为工商企业的部门经理(助理)、车间主任(工段长)、区域经理(助理)和基层门店店长等。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应把握“四个关系”:一是“动手”与“动脑”的关系。注重学生“动脑”能力的培养,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面对企业随时发生的问题所具有的分析、思辨、判断、决策以及各种方案的策划、制订、改善、调整、实施的能力。二是“管物”与“管人”的关系。毕业生的团队融入能力以及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三是“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关系。由于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和管理点都会因环境和条件的随时变化而产生许多变量,因此需要管理作业人员具有随时适应环境,调整策略和方法的能力。四是“单体”与“协同”的关系。学生必须具备在组织环境和系统内的合作、服从、交流和领导等职业素质。

    (二)专业平台课+模块课的课程模式

    工商管理专业群的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平台、职业技术课模块和职业拓展课模块组成。首先,专业平台课为5门左右。包括经济学基础、经济法实务、管理学概论、统计实务、会计基础。开设专业平台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较宽的领域内掌握经济和工商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学习职业技术模块课奠定基础。

    其次,职业技术模块课为6门左右,主要培养学生毕业后首岗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各专业方向可开设的职业技术模块课程见表1。再次,职业拓展课为6~8门,主要培养学生毕业后升迁岗位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包括战略管理、项目管理实务、供应链管理、企业文化、商务组织与协同、创造性思维与方法、财务报表分析与财务核算。不同的专业方向可根据需要对上述课程进行选择。

    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应在第一学年完成,采取集中上课方式;职业技术模块课在第二学年完成,采取分专业方向上课的方式;职业拓展课在第二和第三学年完成,采取集中上课的方式。职业基础课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职业技术课注重岗位单项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职业拓展课注重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体系

    1.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

    对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群所涉及的不同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不同工商管理类职业岗位包括单项管理岗位、专项管理岗位和综合管理岗位,分布在决策层、职能层和执行层;其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控制,按照工商企业管理系统中不同岗位的管理职能及其相应的职业联系,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群所涵盖专业可包括人力资源、营销、现场作业、设备、物流及其资金管理等。无论哪一层级和类型的职业岗位,所涉及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均应体现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以此为依据构建专业群基础理论知识体系,详见表2。

    2.技能训练体系

篇8

 

一、调研过程

按照《陕西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陕教〔2019〕50号)安排,**市教育局向各校传达了中省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要求,并于2019年三月上旬在全市进行了调研,同时督查引导各校落实教育部《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调研结果

1.扎实安排部署。市教育局第一时间转发教育部《中小学生减负措施》,要求全市各中小学校学习落实。各中小学校均组织教师进行了传达学习,并成立了学校“减负”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减负”工作方案。有的学校和教师分别签订了“减负”目标责任书,制定“减负”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了学科考试制度和学生评价制度,有家庭作业和双休日作业布置的要求,有层层把关的周作业计划和落实记载,从这些学校的汇报与检查中,可以看出对“减负”的重视及作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

2.严格内部管理。市教育局向各学校明确教育部《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各项要求,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规定课程,严控书面作业总量,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坚决控制考试次数,规范学生使用电子产品,探索建立弹性离校制度。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参加文体活动

3.提高工作认识。各学校利用各种平台,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规条例,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提高认识,增强“减负”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减负工作提升到师德层面上,为“减负增效”工作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4.优化课堂结构。各学校把落实“减负”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评价方式、推进高效课堂教学等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探索到了一些科学、创新、讲实效的优秀做法。大多数学校能将“减负”工作纳入教师常规考核范畴,与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挂钩,和业绩考核挂钩,逐步建立“减负增效”的教师工作质量评价机制。

5.强化家校联系。各学校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孩子成长规律,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严格对孩子的教育管理,支持学校和教师正确行使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权利。要理性设置对孩子的期望值,鼓励孩子尽展其才。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培训,避免盲目攀比、跟风报班或请家教给孩子增加过重课外负担,有损孩子身心健康。

三、存在问题

1.课程设置存在问题。从调研情况看,各学校课程设置都有差异。如初一语文,国家标准规定每周6节,有学校设为5节,有学校设为7节。音体美等所谓“副课”时间被挪用被挤占问题较多。

2.作业量较大。小学低端仍存在书面作业情况,20%学生感到作业量过大,感到作业量大主要是六年级和初三学生,部分学生反映教师布置重复性机械性作业。有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每天做作业很晚11点多。

3.补课现象普遍。根据调研,城区学校学生在培训机构补课现象较为普遍,有文化课补习,也有艺体特长教育。乡村学校比例较低,但仍然存在此类现象。

四、今后工作思路

一是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了解新课程改革方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是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重新安排课表,国家课程方案不容以任何理由的变更,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三是要认真学习《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使减负工作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落实作业管理标准,不断优化课堂结构,不断更新教法和学法,倡导广大教师充分运用电教资源,有效提高教课堂教学效果,向45分钟要质量,以达到减负增效。

四是合理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严格落实中小学生在校时间规定,积极开展艺术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学生健康成长。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