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信息技术下纪检8篇

时间:2023-03-08 14:55: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信息技术下纪检,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息技术下纪检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时俱进;中学美术;研究

从当前的教育发展情况来看,美术教育仍然受到忽视,除艺术生外,很多学生认为美术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其实美术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动手创造能力,进而升华为对美学的独特感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重点是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思想的良好平台,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让他们正确认识美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推广,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将其与美术教育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帮助更多的学生领悟美术教育的意义,从中受益终身。

一、从理论角度研究中学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中学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结合点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即一种主张将学习与知识相结合的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强调主动学习,对于教学设计有着重要影响。在之前的计算机教学中忽略了教学设计这一个环节,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教学理论上,伴随着对教育的研究,学者提出了教学设计这个概念,进而建构主义应时而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推进了人们对教学的进一步认识,建构主义很自然地将中学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

二、从实际情况着手研究中学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将教材的内容再现情景,通过将文字转化为场景、图画模型等内容,让学生从理论知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帮助学生营造一个可见的氛围,进而引导学生去触摸、感悟真实的场景,从而升华为自己的情感,可以说是激发创作灵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主动去挖掘美术这门课程的真正魅力。

2.有效利用网络

网络已经得到了普及,网络上信息量大、资源丰富,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有限时间内讲不完的,所以网络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比如,学生之间可以交流一下学习经验与学习感悟,帮助大家更好地取长补短,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与学习情况,以便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健康有效地成长,进而取得优异成绩。

3.利用工具主动探究

在教学中,计算机始终是一个辅助工具,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很多学校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美术教育也不例外,通过做PPT课件,将教学内容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一方面降低了书本的枯燥程度,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增进学生的理解,提升学习效率。不管使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始终将学生放在教学工作的第一位,让他们能在学习中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一个世界。

三、如何将中学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很好地结合

1.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注重强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靠自己和团队协作去研究课题,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而挖掘其中的知识内涵,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主动创新与实践的能力,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尤其是计算机的普及,借助计算机,帮助学生搜集丰富的学习资源,让他们能够得到全面的认识,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够在之前认知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2.协作式学习

根据哲学理论,我们可以发现整体的作用之大,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团队的作用,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每个人在小组中得到不同的分工,尽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之间可以借助计算机展开进一步的合作式的学习,一方面网络储存的资源比较丰富,另一方面学生借助于网络,使得交流变得更加

方便。

一直以来,计算机受到各行各业的追捧,教育行业更应该紧随其步伐,将信息技术和教育合理地结合在一起。美学是一门反映社会现实的学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其进行了拓展,可以借用信息技术呈现出图片、声音、动画等内容,拉近学生与现实的距离,从而降低美学的学习难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育的背景及含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2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中学教师;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培训

一、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学新教材在全国已普遍使用,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成熟的经验,但一些共性的问题也在日益凸显。从宏观层面看,教师自身及在教学中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第一,教师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普遍缺乏深入理解,不少教师至今仍未理清课标与教材的关系,在备课和教学实践中依然视教材教参为“圣经”,对课标则缺乏认真研读。第二,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有教师不注重对新课改精神的学习了解,课堂上还在上演“独角戏”。第三,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地丰富和更新着各学科的内容,如遥感技术、新能源、海洋开发等。而目前大多数一线教师,对学科发展的新知识了解甚少,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初中阶段,有的课程非专业教师占比较大,这一问题更加突出。第四,新教材使用几年来,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问题,遇到了一些困惑,由于彼此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问题和疑惑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第五,受传统的教学观和教师观的影响,大多数基层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意识不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较差。基于上述情形,笔者认为,开展新一轮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促使参训教师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是改变当前中学教学现状的最佳选择。

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方案设计

作为成人教育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常规教学和管理工作相对好做,但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则比较困难。一方面,由于参训教师的成人年龄特征、工作实际及其它诸方面原因,他们参加培训的时间难以得到保障,真正投入到学习之中也比较困难;另一方面,以学员身份接受培训的教师,他们中的大多数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相当水平的专业知识,其中有些是一线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由于近年来县市教研室及师训部门组织教师开展业务活动较多,加之互联网、卫星电视等传媒手段的应用,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逐渐增多,对参加继续教育培训,预期收获的要求较高,如果培训部门安排的课程不能迎合他们的需要,选择的培训方式不切实际,聘用的师资能力不强,很难激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鉴于此,在新的一轮培训工作启动之前,相关部门有必要对基层学校的实际条件和教师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然后根据学校条件、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设计培训方案,安排学习课程。

(一)目标任务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目标任务,随着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师水平的发展在不断变化。新课程背景下,各科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等基本素质,而且还应有乐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进取意识,以及善于钻研、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如果教师具备了上述素质,有了内在的动力,转变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技能、开发课程资源都等不会成为问题。但目前的实际是,大多数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与上述要求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距,对于新课改,部分教师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要使他们短期内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等方面跃上一个较高的台阶,既需要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卓有成效的工作,也需要参训教师自己的积极努力。面对上述状况,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只能根据参训教师的实际制定适当的阶段性培训目标,然后按照目标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具体的工作。基于对基层学校和教师的了解,笔者认为,近期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应着力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引导参训教师认真学习《走进新课程》第四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各节内容,使他们深刻认识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意义,切实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第二,引导参训教师认真研读课标与教材,提高他们驾驭教学和教材的能力;第三,加强现代教学技能培训,提高参训教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信息和从事教学的能力;第四,帮助参训教师解决教学和教材使用中的实际问题;第五,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方面,为教师的中长期发展提供一种方向性的指导,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由于不同的地区教师的基本素质及地方经济基础不同,各地可在省级教育部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阶段性培训目标,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近期可围绕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组织教师开展教研和学习活动,城市地区和发达地区可在上述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把信息化课堂建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作为进一步拓展目标。

(二)课程安排

在培训目标明确以后,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应依目标要求和参训教师的建议选择培训课程。为避免培训过程流于形式,确保参训教师学到实实在在的本领,培训课程及教材的选择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课改理论和地理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要有具体的案例作支撑,避免选用与教学实际脱节、且理论性较强的培训教材;第二,参训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应以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知识为主;第三,新教材问题处理不能仅限于对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其它如典型课例分析、课堂教学设计、乡土教学资源选择、课程资源开发等都属于新教材问题范畴;第四,考虑到参训教师的专业基础不同,学科知识拓展内容应以参训教师自选为主,教师可帮助推荐教材、学习资料或相关网站;第五,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应视教师的实际量力而行。以上课程及内容,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可根据学习时间的长短、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及参训教师的实际将其分为必修课和拓展课进行灵活处理。

(三)模式选择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模式有多种,从教学和学习的形式着眼,可分为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两种类型。鉴于参训教师的成人年龄特征及以往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选择以参训教师自学为主、集中面授为辅,尝试网络学习与集中研讨活动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不仅能大大减少参训教师不必要的时间和经济投入,而且确实能提高培训的实效。

1.网络学习。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绝大部分基层中学基本上都已装备了多媒体教室,不少教师个人也添置了电脑并上了因特网。调查发现,现在有不少中小学教师备课和上课时已开始使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有了这样的基础,培训部门完全可以对传统的课堂讲授的培训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如果培训单位创建了自己的网站,授课教师可直接把与培训相关的信息资料或教学视频到网络平台上,参训教师登录培训部门的网站后即可浏览培训资讯,查阅或下载学习资料,观看视频讲座和教学案例等。与传统的继续教育培训方式相比,首先,网络学习不仅大大减少了参训教师集中学习的时间投入及吃、住、行等的费用,而且学习的地点及时间也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不会再因工作或个人私事错过学习的机会;其次,网络平台提供的信息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不同知识层次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第三,网络交互使教师间的交流沟通范围扩大,不同年龄、不同特长的教师成为学习合作伙伴,有利于相互取长补短;第四,网络信息平台提供的大量学习研究素材,使基层学校的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成为可能。

2.集中面授。有了计算机网络这条便捷的信息传输通道,教师参加集中培训的时间虽可大大缩短,但必要的集中活动还不能少,这是因为,有些教学问题的处理教师讲授往往比学员自学的效果好,有些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只有把教师集中到一起方可进行。前者如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如果单靠参训教师自己琢磨,很多困难他们在学习中根本无法克服,如果这类问题不能在前期得到较好地解决,后期的交流互动、作业提交等问题就无法顺利处理。后者如培训部门或授课教师组织的专题研讨、经验交流报告或选拔优秀教师所讲的公开课等。适量的集中学习活动不仅能较好地解决参训教师自学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还有可能把教师学习的热情推向,来自各个中学的地理同行在研讨会或辩论会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以后教学问题的处理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支持

(一)建设好网络信息平台

利用网络平台信息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其前提条件是培训部门必须建立一个高质量、大容量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如果做不到这些,培训的效果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一个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平台要至少达到以下几点要求:第一,信息平台上各级页面的标题栏设置应做到科学规范,栏目分类尽量细化,确保访问者按标题栏提示比较为容易地找到所要查询的内容;第二,到信息平台上的学习资料及教学参考素材应具有绝对的可信度或一定的权威性;第三,网络信息平台在保证满足参训教师学习、教学参考及交流互动需要的同时,还应为他们开辟一条联络其它地理网站的绿色通道,为他们进一步拓宽视野、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提供便利的条件。网络绿色通道的开通方法是,培训部门在自己信息平台的首页上设置一个专门的栏目“域外链接”,把国内一些有重要参考价值地理网站的网名添加到栏目中并设置为链接,这样,学员无须搜索即可直接进入相关网站。

教师培训网络信息平台的页面标题栏目可根据培训的目标要求、课程设置、教师学习、教学、交流互动的需要及学科的特点等进行设置。以地理学科为例,主页面上的标题栏大致可设置以下若干个:培训公告、地理资讯、理论学习、专业知识、课程导学,交流互动、备课参考、教学研究、试题集萃、地理图片、域外链接等[4]。当点击主页上的标题栏进入下一级页面后,如果其中存放的信息资料较多,可按一定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存储,并设置次级页面标题栏,如主页上的“备课参考”栏目,次级页面上的标题栏可按参考素材的类型设置命名,如课件、说课稿、教案、地理图片等,再下一级,页面标题栏可按教材模块、章节或专题设置命名,如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乡土地理、旅游地理等。

(二)坚持提供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

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培训信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目前对大多数青年教师来说不算是什么问题,而对一些年龄偏大或对计算机及网络知识了解甚少的农村教师来说,可能还存在一定技术方面的困难,即便培训部门把这部分教师组织起来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但在应用过程中,他们仍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麻烦。为确保参训教师顺利地浏览网络培训信息、在线交流互动及进行其他相关操作,培训部门应安排专职计算机专业人员提供经常性的帮教服务,如通过QQ组群、地理教师吧等解答教师们的疑问,或帮助参训教师在培训单位的网站上注册个人博客,为学员发表文章、提交作业、上传资料提供技术指导等,如果这些技术性问题能够得到有效地解决,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登录平台进行交流的频率就会增加。

篇3

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融入,形成对数据共享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在建立局域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内部网络系统的方式,将监测到的环境指标与数据,通过文件共享、远程控制等方式,增强对数据共享的使用能力。不同部门可以形成对数据的共享模式,增强整个数据交流与处理的能力,并实现计算机操作模式下的无纸化办公模式。

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融入,环境保护部门对于监测到的环境相关数据,环保部门通过网站、新闻媒介以及其他的方式,将环境信息进行有效的。从而有利于大众对环境监测信息的摄取,对于环境质量数据信息,在计算机技术的处理下,形成整理、分析、定期向环保部门传输的方式,能准确地传达有关的环境信息。

2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监测数据处理能力相对较低

在对环境监测中收集到的信息内容,不管是在有计算机运用的部门,还是部门完全实现计算机管理,在数据的类型、格式、结构、存储方式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运用,虽然在局域网的操作模式中,还是不能对整个监测数据形成有力的运用。譬如,在水质检测中,对于某一个监测断面的监测数据通过文本形式存放,在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中,要对断面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就不能从中获取准确的数据,要重新录入,这样就增加了整个工作量,不能充分发挥出数据的有效性。

2.2计算机综合管理还存在弊端

在计算机技术的管理中,有些计算机网络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在操作过程中,对于硬盘数据的访问相对频繁,在使用文件设置的过程中,就不能对整个硬盘数据形成共享的模式。这样可以在没有权限的情况下,对数据进行复制、修改等,造成网络管理的安全不强,容易造成网络病毒甚至是黑客的侵入,从而导致监测数据的丧失或者相关数据的泄密,产生更大的不良影响。

3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3.1整体技术的控制因素

由于生态环境质量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开展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要求快速、准确、合理。同时由于生态环境质量与植被、大气、水、噪声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需要一种快速有效的技术计算出生物丰度指数、NDVI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污染负荷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来描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制定相关的对策。所以,根据《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规范》,采用遥感和GIS技术,开发一个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业务化运行系统势在必然。然而,经过调研,国内外虽然已经大规模的应用GIS和遥感技术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但成熟的、业务化运行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系统却寥寥无几。即使有也过分偏重于GIS,功能相对比较单一,大部分仅限于生态环境信息的查询与统计以及一些基本的GIS功能,不具备如图像裁剪、镶嵌、图像变换、几何纠正、分类等遥感数据加工和信息提取功能,而数据加工和信息提取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业务中必不可少,它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业务提供了有效的数据信息保障。

3.2数据一体化管理与共享

3.2.1数据互操作。遥感图像分析功能可以被用来作为一个核心组件和GIS的集成,我们必须解决数据在两个平台之间的互操作性问题。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遥感数据和GIS数据存储都支持的标准格式。由于需要借助标准文件格式,处理过程变得复杂;其次,两种系统都支持对方的文件格式。这种方式不需要对已有文件进行格式转换,处理起来更方便。

3.2.2栅矢数据集中和分布式管理。遥感数据通常以栅格数据存放,而GIS数据通常为矢量格式,在一体化存储方案中,同时支持两种文件格式,并支持分布式管理。

3.2.3基于服务的企业级共享。遥感影像获取成本相对较高,且需要占用较大的存储空间,如果为每一用户都单独配备相应的影像将需要花费较大的代价。而遥感影像的使用特点是多个用户经常在同一幅影像上进行相应操作,也就是以共享方式使用影像。因此基于WebServices的共享方式能集中利用服务器的软、硬件资源,方便终端用户的使用。

4结语

篇4

(一)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textMarkup Langttage,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是用于描述网页文档的一种标记语言,是Web信息系统利用超文本传输协议交换信息所使用的一种标记语言,是一种使用者与程序都能理解的、为网页上文献提供版面与超文本链接的标记语言,是标准通用标记语言的一种应用。设计HTML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能把存放在一台电脑中的文本或图形与另一台电脑中的文本或图形方便地联系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HTML可以对财务报告内容进行指定形式的编排,使用者通过点击相关链接即可快速进入拟阅读的信息网页,能够显著增强会计信息披露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令使用者在浏览器上进行有效阅读和理解。

(二)数据库(Dabble)技术数据库是具有一定结构、经正式定义并集中控制的相关数据集合,是现代数据处理系统的基础。把数据存储、管理和利用的技术称为数据库技术,通过Intemet和Inlanet在大范围内供广大用户使用数据库就是Web数据库。使用者在网上通过标准的CGI口访问数据库,可实现动态地收集数据库中实时变化的交易数据。在会计信息披露时,数据库技术与网络的完美结合,使企业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在执行有关标准规则下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按企业属性提供会计信息,适应广大信息需求者的需要。

(三)射频识别(P,FID)技术RDID技术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在阅读器和射频卡之间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传输,以达到目标识别和数据交换的目的。在国外,射频识别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管理等众多领域,在会计上应用将极大地便利业务数据的自动采集-从而间接地提高会计信息采集的效率。

(四)网格(GRID)技术网格技术是继Intemet及web之后的第三次互联网浪潮,它是一种先进的技术和基础设施。其根本目标是突破地球空间信息资源在网络传输、共享过程中受到的种种限制,使人们能以更方便、更自由的方式综合地使用各种资源,解决实际问题。GRID技术的发展可能导致信息系统的使用和建立与运营管理相分离,为构建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提供技术支持。

(五)网络服务(Web Service)技术它是一种面向服务的架构的技术,通过标准的Web协议提供服务,目的是保证不同平台的应用服务可以互操作,它使用基于可扩展的标记语言(XML)的消息处理作为基本的数据通讯方式,消除使用不同组件模型、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的系统之间存在的差异。使用web Service技术能够较容易地实现各基层单位与政府机构、各企事业等相关方的异构信息系统的集成,将显著提高会计信息共享的广度和深度。

(六)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XBRL是由可扩展的标记语言(XML)定义的一种新语言,是XML在财务报告信息交换中的一种应用,是一种开放式的、不局限于特定操作平台的、在互联阿上披露企业财务报告的国际标准和技术。它在提高会计数据的自我描述能力、规范会计数据输出的内容和格式、简化会计数据的自动转换处理和分析利用等方面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为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提供可能。

二、信息技术发展催化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

(一)信息技术发展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环境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会计信息披露环境产生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会计信息披露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企业外部环境。由于信息经济时代技术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产品或服务的更新换代周期将进一步缩短,企业面临随时被市场淘汰的可能;通过网络的连接,信息时代的资本市场己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各种复杂的金融业务和创新金融工具不断涌向,企业的融资和投资环境进一步复杂化,风险进一步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带来了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人们能以较低的成本就能及时收集到所需的信息。经济机会不仅从发现到被利用的时间缩短,而且一个企业如拥有竞争优势,可能引发大批竞争者的涌入而立即丧失。在这种情况下,获取良好经济机会的竞争将空前激烈。

二是企业内部环境。信息技术条件下,内部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需求变化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所处的宏观、微观经济环境与工业时代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但使企业在决策时所面临的影响因素更加复杂,还要求企业能够实时捕捉影响决策的各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其变化随时修正已做出的各种决策。同时,信息经济时代高度发达的信息处理技术为满足企业复杂、全面、实时的信息生产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企业内部会计数据的技术处理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纸化交易、电子数据传递、电子签名确认在网络技术下轻而易举实现。电子数据以磁性介质为存储媒体,容量大、存取方便、复制迅速,传递快捷,信息可共享,可打破企业内部组织信息传递的时间与空间限制。

三是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及处理能力的变化。一方面要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高度相关的信息对网络时代企业的准确决策相当重要,信息披露方式直接影响了信息以何种方式输出,传统的信息披露模式只能按会计规范要求编制统一的会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关性较差。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个性化生产会计信息使得会计信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会计信息,以尽量提高其管理、决策的准确度和速度。另一方面要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性。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是正确决策的基础,是信息经济时代企业决策者对信息的要求,从而要求企业信息系统在注重信息相关性的同时,也应该对信息的准确、可靠性给予高度的重视。

(二)信息技术发展使多层次套计信息披露成为可能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为实现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现实基础。

一是信息技术对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技术支持。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技术支持,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数据处理能力的大幅提高,磁盘与光盘成为财务报告的新载体,财务报告的传输也相应的转变为电子方式。数据载体和传输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的诸多分类环节,利用同一基础数据可以实现信息的多维重组,计算机技术的更新迭代、数据库技术的不断深化、网络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适用于会计信息披露的高级计算机语言不断开发出来,无不预示着越来越多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新构思可以摆脱技术的束缚,成为现实。重要的信息技术特别是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应用于会计信息-披露,将使得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成为现实。

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具有可行性。信息技术上的进步,解放了原来对变革传统财务报告模式需求的技术方面的束缚,同时也为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施行的经济可行性打下基础。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与其他任何商品一

样,也存在着成本――效益问题。只有信息产生的效益大于信息的成本,信息的生产才具备经济上的合理性。另外,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施行还可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促进市场的有效运作来增进社会效益。

三、基于XBRL的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构建

(一)XBRL简介及其应用XBRL互联网企业财务报告编值、、数据交换和财务报表及所含信息分析的一种标准方法。1998年4月由美国注册会计师霍夫曼(Itoffman)最早提出开发XBRL语言的理念,并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赞助下于1999年7月成立XBRL工作组将拟创建的以XML为基础的财务报表框架标准命名为“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是以XNL为基础,而XML是一种自我描述的、可扩展的、标准化的交换数据方法,允许财务信息在所有的软件形式以及技术包括互联网之间自动转换和可靠地提取。XBRL作为XiVIL的一种成功改进标识语言,通过对财务数据的定义,有利于促进企业财务信息的沟通和交流。

我国证监会于2002年在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对xBRI标准进行了研究,并制定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上海证券交易所从2003年上市公司年报开始进行推广和应用基于XBRL的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报送系统。深交所于2005年1月正式推出改版后的基于XBRL的“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制作系统”。2007年12月3日,XBRL国际组织宣布XBRL China一中国地区组织正式成立。2008年10月我国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名义加入XBRL国际组织,成为其临时国家地区成员。2010年5月6日XBRL国际组织宣布批准XBRL中国地区组织成为正式地区组织成员。财政部于2009年11月就“中国XBRL分类标准架构规范”、“中国XBR盼类标准基础技术规范”、“财会信息资源核心元数据标准”等3个规范标准征求意见,2010年1月就“XBRL年度财务报告披露模板(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财政部与XBRL界先行者目前正在开发中国国家级XBR盼类标准,该套标准也于2010年10月颁布,2011年1月正式实施。

(二)XBRL工作原理XBRI在商业财务报告上扩展应用的原理是为分散的数据设定自定义的标签,使结构化的财务信息和非结构化的财务信息在不同的应用软件平台和技术条件下实现交换,实现对财务报告数据进行及时、准确、高教和经济的存储、处理、重置和交流。这些标签一经分配,用户便可按需要只提取所需数据。XBRL突破了个别企业财务软件和信息系统的限制,在系统间进行自动数据交换并摘录财务fc,g,通过电-y-~-段使企业财务报告遵循该企业所适用的会计准则,实现不同会计制度间自动转换,规范会计主体应当披露的信息。

另外,XBRL可以解决目前网络上获取的财务信息无法直接分析比较的困难,降低企业准备与财务报告的成本,提高投资者或分析者使用财务信息的效率,使各企业的财务信息更具相关性和可比性。XBRL五可通过提高信息的搜索效率来降低信息交换的成本对提供和使用会计数据的所有人提供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服务以及可靠而准确的会计信息。XBRL使财务呈报链条上的利益相关-者都能够充分享受到电子信息标准带来的利益,方便了各类信息生产者按其企业规模、组织和法律形式提供与其相适应的财务报告,满足了个性化需求。

(三)基于BRL的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构建基于XBRL的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是在XBRL和其他信息技术支持下,以会计事项为核心,建立基于BRL的数据库并对其要求进行处理,最终按不同规模、不同组织形式或行业的企业提供财务报告,满足不同信息生产者和使用者的需要。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是多元化、多层次会计理论的发展。建立一整套科学的会计规范体系,是实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前必须做好的事。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按企业的资产总额、年营业收入净额和年平均职工人数这三个标准,将企业划分为小企业、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三类,对小企业实行某些会计信息的豁免,允许其提供简单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而不必提供现金流量表:对于大企业则需提供内容详尽的一整套财务报告;中等企业则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在上述两种报告中做出选择或提供详尽程度介于两者之间的财务报告,即基于多元化、多层次会计理论建立的有差异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二是XBR工教据库的建立。建立一个原始数据库,记录经济业务原貌,能为生成各种会计信息提供必需的“原材料”。会计事件旦发生,经确认后即存人相应的服务器并通过财务信息系统记账、检测后送到这个数据库中,由于应用了XBRL的技术,可以将企业各种不同格式和来源的信息,按照制定好的分类标准,转化为统一格式的信息,以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的需要生成不同的信息。同时,该数据库是多维数据仓库,具有独立性、集约性、共享性和多维性,能够配韶合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体系,为会计信息的多维计量提供依据。存储在数据库的会计基本数据元素要根据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处理规范进行处理,最终形成面向用户的信息,使用部门可通过该数据库,根据使用者需要不同层次或不同内容的电子财务报告。

三是服务中心的建立。原始数据库强调的是提供一种细化使用者会计信息需求的途径。建立―个需求主导的个性化会计信息呈报多层次披露系统的主要思想就是,先具备一个记录经济业务原貌的原始数据库,再提供一个使用者反映其信息需求的渠道,并以此建立针对某个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特定会计生产规则,这样就可以进行个性化会计信息的生产与提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 信息化建设 水利工程

神舟号载人飞天,嫦娥奔月,中国首辆月球车玉兔号实现月球巡游,在遥远的月球上开展科学实验,老一代革命家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的梦想正在稳步实现。作为四个现代化重要技术支撑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电子信息技术不仅在工业、农业、国防、科技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其他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为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作为水利战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并探讨电子信息技术下的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对于做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特点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兴利除害做好水资源开发管理和充分利用是水利工作着的神圣使命。中国地大物博,河流众多,第一次水利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流域面积1000KM?及以上河流2221条,河流总长度38.65万KM,流域面积10000KM?及以上河流228条,河流总长度13.25万KM。常年水面积1KM?及以上湖泊2865个,水库9802个,总库容9323.12亿M?,水电站46758座,总装机容量3.33亿KW,堤防总长度413679KM,泵站424451座。已经建成的重要水利工程如此众多,水利工程涉及的桥、涵、塘坝、围堰、引水闸、分水闸等等数不胜数的大小工程本次普查没有统计。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显著特点一是工程多,二是分布面广,三是地下工程多,入水工程多。四是经常需要养护维修。这就给工程管理带来了挑战,如何掌握水利工程运行状态,不断加强工程管理,确保汛期安全度汛对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确实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2 二龙山水利枢纽工程以及灌区灌溉工程概况

中国著名的十大河流长江、黄河、黑龙江、松花江、珠江、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汉江、辽河。有资料把辽河排在中国七大河流之一,有资料把辽河排在中国著名十大河流之末,这并不奇怪,主要是排名方法造成的差异,按照河流总长度排名和按照多年平均径流量排名顺序是不一样的。主要支流有老哈河、东辽河、西辽河、清河、柴河、泛河、浑河、太子河和柳河。四平市二龙山水库地处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石岭镇,是东辽河上游的重要水利枢纽工程,工程坝址断面以上流域面积3799KM?,校核洪水位以下的水库容17.62亿M?,承担发电、水产养殖、下游防洪、灌溉等任务。四平市境内下游建设四大灌区,分别是南崴子灌区、秦家屯灌区、梨树管去、双山灌区。

(1)梨树灌区。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给排水系统完善,是一个以稻谷生产为主的农垦企业,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稻谷单产和科技含量在全省一直名列前茅,灌溉水田2600公顷,多年平均灌溉用水量6565万立方米。

(2)双山灌区总人口11000人,土地4500公顷,年产大米3万吨多年平均灌溉用水量2500万M?。

(3)南崴子灌区灌溉面积5000公顷,多年灌溉用水量5000万M?。

(4)秦家屯灌区水田2010公顷,年产大米30000吨,多年平均灌溉用水量2400万M?。

3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

吉林省四平市二龙山水利枢纽工程本身工程相对比较集中,经过多年建设和除险加固工程管理比较正规,下游四大灌区分布在二龙山坝址断面至吉林省东明乡之间6000多KM?,四大灌区引水、配水、灌溉渠系纵横,桥涵闸工程众多,每年水毁工程及岁修工程量很多。四大灌区普遍存在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跑冒水经常发生,在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加强信息化建设,对于确保工程施工质量,节约用水都是十分必要的。

(1)工程多,战线长,施工管理以及日常管理工作任务重,稍有不慎,很容易造成工程隐患。今年修,明年坏,修修补补,补补修修的问题是灌区工程管理十分头疼的问题。主要原因资金投入不足是一方面,工程施工中管理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

(2)建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数字化档案。如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已经非常普及,计算机存储数字化信息已经不是问题,关键问题是如何把工程管理数字化信息分门别类进行存储,以及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问题。至于多媒体技术及设备问题也比较容易掌握,过去摄像机价格昂贵,笨重,多媒体信息录制采集比较困难,磁带存储摄像设备还需要采集和后期制作,难以实现工程施工多媒体存储施工影像。如今智能手机就能完成多媒体资料录制,存储也十分便利,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关键部位,关键环节,隐蔽工程等录制多媒体资料,这样施工方很难做手脚,很难以次充好,很难在隐蔽工程中投机取巧。

(3)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远程实时监控。从技术上讲实现远程监控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在有条件的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安装监控设备,安装人像指纹考勤设备,对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工程监理人员实行远程监控。对于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监督管理,有效打击违法分包转包、挂靠投标、围标串标等现象,解决项目班子不到位、监理不到位、安全责任不落实等方面的问题应该十分有效。程信息监控系统既是对工程建设相关责任主体履行合同,确保质量安全和廉洁文明施工的监控平台,也是工程建设各相关责任主体强化内部管理的重要载体。对于加强水利在建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保证施工、监理人员和项目业主驻现场负责人等履职到位,节约工程建设管理成本,保障工程建设进度,推进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及时提高工作效益发挥积极作用。

4 结束语

电子信息技术下的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是水利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水利信息化不仅仅涉及到政府水利主管部门,也涉及到在水利战线基层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只有上下群策群力,齐抓共管才能做好。

作者简介

明连湖,男,吉林省四平市二龙山水库管理局工程师。

篇6

【关键词】大学 实验室 信息化建设

1 信息技术下的大学实验室信息化建设

纵观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发展历程,一般将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内涵概括为:以现代先进管理理念为指导,依托信息技术,融合实验各要素和实验服务水平支撑力,从而提高试验资源的利用率和教学科研效率的管理方法。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是上述实验各要素的融合、渗透和创新,也是在这个动态发展过程中,需要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要找到各个实验各要素的动态平衡点,从而适应不同学校、专业的具体应用。

根据各高校实验室教学要求和专业设置不同,各学校都对实验室赋以本校的发展特色。但是笼统而言,大学实验室的教学主要功能为以下几点:

1.1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

实验教学作为工程类学习的重要项目,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实验教学中,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了实验报告的提交、批阅、反馈等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后,不但可以尽量简化实验的管理流程,而且还能够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同时,实验室信息化的管理还大大的节省了纸制品的消耗。保证实验室的教学管理更加环保、高效。

1.2 网络仿真的应用

目前,网络仿真实验室已经在各高校普及开来。就网络仿真实验室的性能来看,其具有普通类型实验室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仿真实验室的建立可以有效避免大量硬件设施的投入和使用,节省了教学资源和教学经费,其次,网络仿真实验室利用集成的flash插件技术,建立了系统远程服务器,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动态的反馈给学生,提高学生对自身实验过程的情况的掌握。

1.3 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信息时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已经成为现阶段信息技术发展重要方向之一,目前,全国各地的高校都在抓紧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这对于实验室信息化的建设也成为了发展的机会。当前,在实验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实验室的设备、软件和试验项目的管理,逐步推动实验室各项信息的公开化,从而尽可能的满足学校师生发展的需要。

2 大学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进程基本跟随现代信息技术的步伐,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工作也各具特色,不少方面还是成绩骄人的。据大多数的高校实验室都建立了有线或WLAN 局域网,有的实验室设备配置已经很高端,诸多实验室依据自身的需求开发了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拥有专专职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人员,实验室信息化的普遍应用发挥着其自身的现实价值。但是,仍然有不少问题不容小觑,概括如下:

2.1 现有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费效比较低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目标是充分发挥高性能、高标配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方便实验者的实践效应,提高实验者的学习创新能力,发挥其科研效能,但时下诸多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多处于实验数据保存、实验任务、教学计划安排的基本系统应用层次上,其深层次的管理功能、决策服务支持以及管理数据挖掘都没有实施,个性化、知识化、因事而宜的管理系统较少,功能单一的模仿系统不能真正发挥实验室应有的效用,管理系统的诸多模块形同虚设。

2.2 校级资源孤岛现象突出,信息共享不能深度实现

各高校都建立了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实验室,即使在本校也有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实验室存在,校级、校内雷同实验室之间的资源共享少,好的实验室管理经验总结以及自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交流较少,或许是管理方各因成绩和利益有别,其主观上缺乏传授经验的积极性,共享成果的主动性较低,闭门造车的意识严重影响了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进程。

3 加强大学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3.1 加强大学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就需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实验室建设管理规章制度。在实验室建设之初,实验的管理人员以及各工作人员需要结合本实验室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规章制度。在规章制度制定上要坚实集中讨论的原则,积极的汲取各参加者的建议,对内容进行反复的斟酌推敲从而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同时因为人员的集体参与及讨论也将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在增强人员对制度的认同感,将有利于后期制度的推行及落实。同时在实验室的建设以及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两者相互补充不足,相互成长共同完善。根据实验室建设管理制度的建设,将有效的建成符合自身发展的特色的实验室管理体系,也使得后期的实验室的建设及管理有章可循,避免发展的盲目性,也使每位职员的职责更加的明确,从而为实验室的高校运转提供可靠的制度的保障。

3.2 加强实验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关键是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深厚、技术能力强、素质高的实践性教学队伍。在实验室的建设之初,可根据研究项目的需要求以及实验室发展的侧重来招聘一些符合其发展的并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一些退休的老员工,于此同时也需要招聘一些具备良好素质、学习时间能力强的新员工,建设新老结合的实验师资队伍,从而共同的为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发光发热。

4 小结

高校大学实验室的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能有效改变实验室传统的管理的繁杂,减轻实验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实验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因此,在高校的大学实验室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促进其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海燕,刘昭.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37-374.

[2]郑雪红,郑爱榕.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促进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334-336.

篇7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会计教学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一、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教学模式

(一)会计演示教学模式

会计演示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师投影屏幕上呈现会计教学内容,教师负责演示和解说,这种教学模式融合了图形和图像以及声音等,可以刺激学生各方面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障教学效果。例如讲解有关会计凭证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影像方式向学生放映真实的凭证,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会计凭证,再利用会计教学软件向学生演示整个凭证的填制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熟悉会计凭证的填写顺序,在后续动手操作过程中也会更加便利。

(二)情景式教学模式

情景式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创设实际情境相似的情景,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操作技术水平,引导学生思考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保障教学活动开展效果,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缓解学习过程中的疲劳。情景式教学模式的保障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会计教学情景,可以将多种感官调动起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会计知识。例如在学习有关会计电算化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不同角色演示业务处理过程,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操作流程,最后模拟真实的企业案例,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角色完成演练任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支持会计学科的情景式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解决很多会计问题。例如企业需要定期轮岗会计人员,但是因为教学时间的影响,学生只能扮演一个角色完成会计核算工作,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节省教学实践,在多媒体教室,学生可以扮演各类角色,例如企业会计主管和出纳人员等,可以依次操作财务处理和会计报表编制以及会计报表合并等工作,帮助学生感受到整个会计核算的过程,使学生可以更加接近会计职业岗位。

(三)竞赛式教学模式

竞赛式教学模式是利用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开展会计实践竞赛式教学模式。例如可以模拟某企业会计资料,要求学生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并且要编制财务报告,因为操作时间比较长,操作过程也比较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竞赛会教学模式,将4个人分为一个小组,利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完成相关操作,并且落实定期轮岗,最后教师负责评价和总结竞赛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激发学生对于会计电算化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对于专业课产生兴趣。

二、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结合现代信息化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方式

在信息化教学当中,教师应该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信息化教学,发挥优势互补作用。错账更改是传统教学手段的难点,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错账更改的过程,实现知识的形象化。一些内容需要利用传统教学方式,例如货币资金时间价值等,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上简单的图表画,一边写一边带领学生分析,保证师生互动效果。

(二)不能过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

很多教师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到与时俱进,每堂课都要利用多媒体,并没有考虑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利用多媒体。在会计教学当中,教师要全面考虑哪些教学环节适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保障教学效果,在会计教学当中需要充分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篇8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中学教师;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培训

一、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学新教材在全国已普遍使用,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成熟的经验,但一些共性的问题也在日益凸显。从宏观层面看,教师自身及在教学中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第一,教师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普遍缺乏深入理解,不少教师至今仍未理清课标与教材的关系,在备课和教学实践中依然视教材教参为“圣经”,对课标则缺乏认真研读。第二,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有教师不注重对新课改精神的学习了解,课堂上还在上演“独角戏”。第三,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地丰富和更新着各学科的内容,如遥感技术、新能源、海洋开发等。而目前大多数一线教师,对学科发展的新知识了解甚少,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初中阶段,有的课程非专业教师占比较大,这一问题更加突出。第四,新教材使用几年来,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问题,遇到了一些困惑,由于彼此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问题和疑惑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第五,受传统的教学观和教师观的影响,大多数基层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意识不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较差。基于上述情形,笔者认为,开展新一轮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促使参训教师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是改变当前中学教学现状的最佳选择。

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方案设计

作为成人教育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常规教学和管理工作相对好做,但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则比较困难。一方面,由于参训教师的成人年龄特征、工作实际及其它诸方面原因,他们参加培训的时间难以得到保障,真正投入到学习之中也比较困难;另一方面,以学员身份接受培训的教师,他们中的大多数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相当水平的专业知识,其中有些是一线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由于近年来县市教研室及师训部门组织教师开展业务活动较多,加之互联网、卫星电视等传媒手段的应用,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逐渐增多,对参加继续教育培训,预期收获的要求较高,如果培训部门安排的课程不能迎合他们的需要,选择的培训方式不切实际,聘用的师资能力不强,很难激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鉴于此,在新的一轮培训工作启动之前,相关部门有必要对基层学校的实际条件和教师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然后根据学校条件、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设计培训方案,安排学习课程。

(一)目标任务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目标任务,随着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师水平的发展在不断变化。新课程背景下,各科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等基本素质,而且还应有乐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进取意识,以及善于钻研、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如果教师具备了上述素质,有了内在的动力,转变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技能、开发课程资源都等不会成为问题。但目前的实际是,大多数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与上述要求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距,对于新课改,部分教师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要使他们短期内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等方面跃上一个较高的台阶,既需要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卓有成效的工作,也需要参训教师自己的积极努力。面对上述状况,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只能根据参训教师的实际制定适当的阶段性培训目标,然后按照目标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具体的工作。基于对基层学校和教师的了解,笔者认为,近期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应着力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引导参训教师认真学习《走进新课程》第四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各节内容,使他们深刻认识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意义,切实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第二,引导参训教师认真研读课标与教材,提高他们驾驭教学和教材的能力;第三,加强现代教学技能培训,提高参训教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信息和从事教学的能力;第四,帮助参训教师解决教学和教材使用中的实际问题;第五,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方面,为教师的中长期发展提供一种方向性的指导,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由于不同的地区教师的基本素质及地方经济基础不同,各地可在省级教育部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阶段性培训目标,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近期可围绕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组织教师开展教研和学习活动,城市地区和发达地区可在上述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把信息化课堂建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作为进一步拓展目标。

(二)课程安排

在培训目标明确以后,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应依目标要求和参训教师的建议选择培训课程。为避免培训过程流于形式,确保参训教师学到实实在在的本领,培训课程及教材的选择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课改理论和地理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要有具体的案例作支撑,避免选用与教学实际脱节、且理论性较强的培训教材;第二,参训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应以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知识为主;第三,新教材问题处理不能仅限于对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其它如典型课例分析、课堂教学设计、乡土教学资源选择、课程资源开发等都属于新教材问题范畴;第四,考虑到参训教师的专业基础不同,学科知识拓展内容应以参训教师自选为主,教师可帮助推荐教材、学习资料或相关网站;第五,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应视教师的实际量力而行。以上课程及内容,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可根据学习时间的长短、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及参训教师的实际将其分为必修课和拓展课进行灵活处理。

(三)模式选择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模式有多种,从教学和学习的形式着眼,可分为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两种类型。鉴于参训教师的成人年龄特征及以往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选择以参训教师自学为主、集中面授为辅,尝试网络学习与集中研讨活动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不仅能大大减少参训教师不必要的时间和经济投入,而且确实能提高培训的实效。

1.网络学习。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绝大部分基层中学基本上都已装备了多媒体教室,不少教师个人也添置了电脑并上了因特网。调查发现,现在有不少中小学教师备课和上课时已开始使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有了这样的基础,培训部门完全可以对传统的课堂讲授的培训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如果培训单位创建了自己的网站,授课教师可直接把与培训相关的信息资料或教学视频到网络平台上,参训教师登录培训部门的网站后即可浏览培训资讯,查阅或下载学习资料,观看视频讲座和教学案例等。与传统的继续教育培训方式相比,首先,网络学习不仅大大减少了参训教师集中学习的时间投入及吃、住、行等的费用,而且学习的地点及时间也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不会再因工作或个人私事错过学习的机会;其次,网络平台提供的信息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不同知识层次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第三,网络交互使教师间的交流沟通范围扩大,不同年龄、不同特长的教师成为学习合作伙伴,有利于相互取长补短;第四,网络信息平台提供的大量学习研究素材,使基层学校的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成为可能。

2.集中面授。有了计算机网络这条便捷的信息传输通道,教师参加集中培训的时间虽可大大缩短,但必要的集中活动还不能少,这是因为,有些教学问题的处理教师讲授往往比学员自学的效果好,有些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只有把教师集中到一起方可进行。前者如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如果单靠参训教师自己琢磨,很多困难他们在学习中根本无法克服,如果这类问题不能在前期得到较好地解决,后期的交流互动、作业提交等问题就无法顺利处理。后者如培训部门或授课教师组织的专题研讨、经验交流报告或选拔优秀教师所讲的公开课等。适量的集中学习活动不仅能较好地解决参训教师自学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还有可能把教师学习的热情推向,来自各个中学的地理同行在研讨会或辩论会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以后教学问题的处理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支持

(一)建设好网络信息平台

利用网络平台信息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其前提条件是培训部门必须建立一个高质量、大容量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如果做不到这些,培训的效果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一个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平台要至少达到以下几点要求:第一,信息平台上各级页面的标题栏设置应做到科学规范,栏目分类尽量细化,确保访问者按标题栏提示比较为容易地找到所要查询的内容;第二,到信息平台上的学习资料及教学参考素材应具有绝对的可信度或一定的权威性;第三,网络信息平台在保证满足参训教师学习、教学参考及交流互动需要的同时,还应为他们开辟一条联络其它地理网站的绿色通道,为他们进一步拓宽视野、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提供便利的条件。网络绿色通道的开通方法是,培训部门在自己信息平台的首页上设置一个专门的栏目“域外链接”,把国内一些有重要参考价值地理网站的网名添加到栏目中并设置为链接,这样,学员无须搜索即可直接进入相关网站。

教师培训网络信息平台的页面标题栏目可根据培训的目标要求、课程设置、教师学习、教学、交流互动的需要及学科的特点等进行设置。以地理学科为例,主页面上的标题栏大致可设置以下若干个:培训公告、地理资讯、理论学习、专业知识、课程导学,交流互动、备课参考、教学研究、试题集萃、地理图片、域外链接等[4]。当点击主页上的标题栏进入下一级页面后,如果其中存放的信息资料较多,可按一定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存储,并设置次级页面标题栏,如主页上的“备课参考”栏目,次级页面上的标题栏可按参考素材的类型设置命名,如课件、说课稿、教案、地理图片等,再下一级,页面标题栏可按教材模块、章节或专题设置命名,如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乡土地理、旅游地理等。

(二)坚持提供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

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培训信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目前对大多数青年教师来说不算是什么问题,而对一些年龄偏大或对计算机及网络知识了解甚少的农村教师来说,可能还存在一定技术方面的困难,即便培训部门把这部分教师组织起来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但在应用过程中,他们仍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麻烦。为确保参训教师顺利地浏览网络培训信息、在线交流互动及进行其他相关操作,培训部门应安排专职计算机专业人员提供经常性的帮教服务,如通过QQ组群、地理教师吧等解答教师们的疑问,或帮助参训教师在培训单位的网站上注册个人博客,为学员发表文章、提交作业、上传资料提供技术指导等,如果这些技术性问题能够得到有效地解决,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登录平台进行交流的频率就会增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