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5: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它彻底改变原有教学手段和方式,强调“以生为本”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被认为是运动技术、技能和知识的占有者,学生则是“无知者”,被看做是“白板”。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所谓教学就是体育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问、你答,我讲、你听,我教、你练的“单边”活动,学生只能机械地模仿教师,复制教师讲授内容。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丧失了,最终导致教师越教学生越不爱学的现象。而现阶段《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课,实际就是对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改变,其根本上反映的是教学指导思想与理念的变化,即体育教学是“树人”而不是“造器”。换句话说,是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加强了学校体育在发展人的心理和社会文化方面的作用,更加注重了学校体育主体――学生对运动的需要和兴趣以及学生能力培养。
体育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加强“以生为本”,我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是我国教育与学校体育的目的要求,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这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把学生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协调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承认受教育的主体地位,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其二,是只有坚持“以生为本”,才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学习,从而保证体育课程目标和价值的全面实现。其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我们必须坚持“以生为本”,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空间更具开放性,学习过程更具直观性的特点,关注好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练习方法,制定不同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二、《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与过去的《大纲》相比,新《课标》的结构更加完整系统,它全面地阐述了课程的基本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详细说明了课的目标体系、内容标准以及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具体问题,它各个部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新《课标》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努力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落实到日常体育教学教学过程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反映出的课程评价是促进体育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它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的状况,谈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而强化其激励,发展功能,并根据这样的原则对教学评价提出相应的建议,课程标准把学生的态度,行为表现和体能、技能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和过去的对学生评价和教师设置课程的方法根本不同的,它是教育观念变化的产物,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转变,因此,我们在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必须转变观念,必须对原有的以运动为主的评价体系变为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主的评价体系,否则素质教育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三、评价体系,更加多样,科学化
新《课标》课程评价中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重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体育学习态度、体育创新意识和体育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其二,新《课标》课程评价中重视综合素质,关注体质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远化,更加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从而实现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其三,新《课标》课程评价中加了强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几者的有机结合,更加清晰、更加准备地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
Abstract: A new P.E. and Health Cuniculum Standard has appeared. It comes in time. It encourages students to make something new what they want to do. And in class they are interested, happy and want to take part in every activity. How will the teachers teach them? We P.E. teachers must use many new scientific ways to make all kinds of students to be the parts of the class. Different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happiness. At the same time, they have different progress.
关键词:课程标准
体育教学
创新
Key words: Curriculum Standard; P.E. education; make something new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各地,吹进了各行各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在这股春风中诞生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又怎样呢?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读,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认识: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发展。
"美国是发现的国家,日本是研究的国家。但在科技上,日本远不如美国,研究别人的人只能跟在后面跑。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我们要在这一习惯的基础上,慢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形成创新能力。
1.2十分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愿望与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公民。
1.3重视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强调要精选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结构、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改革以知识为本,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强调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未来。学校最大的浪费是人的生命的浪费,儿童在校时的生命的浪费和以后由于在校时不恰当的和反常的准备工作所造成的浪费。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说来是真实市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向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活那样。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原则。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把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儿童所以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要做某些别的事情;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结果是,他们并不成为儿童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
1.4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所超越。评价的方式的进一步多样化,为学生提供致力于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每个学生充分的、多样化的发展,成为评价的重要目标。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观
2.1体育课堂应是开放的课堂。
2.1.1教学内容的开放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将更加丰富,呈现开放的特点。我们要改变过去把体育课变成“达标课”、“素质训练课”的做法。在目标的统领下,着眼于“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生活实际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增加健身性和趣味性强的球类、舞蹈、民族传统体育和新体育运动。通过多样性、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体育的多种需求得到满足,促使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1.2教学方法的开放。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2.1.3评价方式的开放。
以前我们把测验和考核作为体育课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由于运动能力受遗传和自身的因素影响很大,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学生不用努力就可以得到优,而有的学生不管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优的情况,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提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心理和行为。
2.2体育课堂应是民主的课堂。
2.2.1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固守“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不能一味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安排教学过程,应当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互相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求,交流体验。
2.2.2面向全体学生。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乐于关注少数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新课程下,我们要转变这种观点,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体育学习的权利。
2.2.3关注学生差异。由于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我们要把这种差异当成一种财富,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潜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运动,在体育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转贴于
2.3体育课堂应是和谐的、重情感的课堂。
2.3.1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硬环境。体育场地、活动器械、电教设施、美育挂图等是体育课堂的硬环境。体育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创造,才能使体育的物化环境“活”起来,呈现出浓浓的“人文化”意味,才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将体育器械摆放成富有情趣的艺术图案,能给学生严谨感、秩序感,优化学生的“心境”,这样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便会大幅度的提高。
2.3.2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尊重学生,教师应尊重、欣赏、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其人格。沟通感情。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必须遵循“真实”、“接受”“理解”三原则,表里一致的真情实感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时常进行换位思考。控制情绪。首先教师不能把自己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矛盾时能够冷静地思考,既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又主动地与教师交换意见。
2.4体育课堂应是启发学生全面参与的课堂。
思维参与:设疑——动脑。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并将其隐藏在情境之中,再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尝试——讨论。在某些项目教学时,教师先不进行示范,讲解,而是让学生先行主动去尝试,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讨论,围绕教学中心,积极思考,自由发表见解。
情感参与。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学生的“身顺心违”现象:一些老师苦心经营的教学过程,学生往往漠然视之。因此,教师唯有以情唤情,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碰撞中产生出美丽的火花,才能掀起一个又一个的教学。
行为参与。行为参与是学生主体参与的直接表现,也是老师调控学习过程、调控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差异参与。学生的先天素质及后天的努力程度决定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能力等是有差异的,教学时要因材施教,合理组织。
分层教学,老师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程度、素质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施以不同的评价方式等。分组教学时,体育教学不能简单地按照学生个子的高矮和性别的差异分成几个自然小组,而应根据学生的技能、素质等实际情况科学的分组,这样才能满足全体学生学习的需要。
全员参与。体育教学能否做到全员参与,是衡量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成春”,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活动起来,使个体学习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以外,还应具备下列新的教育理念。
3.1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创造个体。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把每个孩子视为一个创造的个体,给予他们自由发挥、大胆创造的广阔空间,并对学生萌发的创造欲望给予很好的保护。
例如一堂跳绳课,就有三种不同的教法。第一种教师示范,然后以示范为标准,大家认真模仿,并以此标准进行评价。第二种让学生自己去跳,然后逐个评讲,提出不足之处。第三种,教师放手让学生去跳,当看到不同姿势时,不是批评,而是鼓励他,希望他深入思考。这样才不至于把一些具备创造性的学生埋没,才有利于培养新形势下的新人才。
这不仅仅是教育评价、教育方法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对教育观念不同的理解。长久以来,我们体育教育教学习惯于沿袭固定的模式,体育教师熟于扮演固定的角色,教师总把学生看成一个个任人摆布的物体。在不同家长和教师的心目中,孩子爱提怪问题、爱钻牛角尖就是顽皮捣蛋。长此以往,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其创造的勇气和能力就会丧失。
3.2 要善于运用创新性教学方法。
3.2.1善于发现创新闪光点
善于发现孩子有意无意间所表露的创新闪光点。在学生所参与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不时的会表露出创新举措(火花),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间、老师间、相互探讨所产生的创新火花,如曲线跑竞赛中所摆放的几个障碍物,如何摆放跑的更快,如何摆放跑的难度更大。每当学生爆发创新火花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善于发现教师本身的闪光点。要善于捕捉教学中所产生的奇想(新花样),那怕是猛然间爆发,也应及时抓住运用会收到意想不道的效果。
3.2.2善于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方法
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方法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去找空白点;引导学生去寻找一个项目、一个动作、一个活动中的缺点,可以鼓励学生去找老师的缺点;引导学生寻找几个学生同一个动作或几个学生不同动作练习中的交叉点、异同点;引导学生去寻找重点,动作重点在哪里;引导学生去找难点,目标是什么,结构内容如何,怎样能投的远、跳的高、跑的快。
3.2.3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技巧
引导学生做加减法,创新是改变,但不是简单的加减,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合理地去加减。如掷实心球的预备姿势:原地——倾向——向——滑步转体;体育教案格式:四段式——三段式——自由式;体育教法:传统式——军事式——创意式;任何体育器材、动作、方法的改进变迁都呈现出科学的加减法。
3.3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abstract: a new p.e. and health cuniculum standard has appeared. it comes in time. it encourages students to make something new what they want to do. and in class they are interested, happy and want to take part in every activity. how will the teachers teach them? we p.e. teachers must use many new scientific ways to make all kinds of students to be the parts of the class. different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happiness. at the same time, they have different progress.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教学;创新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s; phys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前言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各地,吹进了各行各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在这股春风中诞生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又怎样呢?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读,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认识: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发展。
"美国是发现的国家,日本是研究的国家。但在科技上,日本远不如美国,研究别人的人只能跟在后面跑。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我们要在这一习惯的基础上,慢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形成创新能力。
1.2十分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愿望与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公民。
1.3重视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强调要精选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结构、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改革以知识为本,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强调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未来。学校最大的浪费是人的生命的浪费,儿童在校时的生命的浪费和以后由于在校时不恰当的和反常的准备工作所造成的浪费。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说来是真实市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向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活那样。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原则。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把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儿童所以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要做某些别的事情;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结果是,他们并不成为儿童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
1.4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所超越。评价的方式的进一步多样化,为学生提供致力于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每个学生充分的、多样化的发展,成为评价的重要目标。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观
2.1体育课堂应是开放的课堂。
2.1.1教学内容的开放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将更加丰富,呈现开放的特点。我们要改变过去把体育课变成“达标课”、“素质训练课”的做法。在目标的统领下,着眼于“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生活实际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增加健身性和趣味性强的球类、舞蹈、民族传统体育和新体育运动。通过多样性、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体育的多种需求得到满足,促使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1.2教学方法的开放。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2.1.3评价方式的开放。
以前我们把测验和考核作为体育课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由于运动能力受遗传和自身的因素影响很大,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学生不用努力就可以得到优,而有的学生不管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优的情况,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提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心理和行为。
2.2体育课堂应是民主的课堂。
2.2.1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固守“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不能一味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安排教学过程,应当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互相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求,交流体验。
2.2.2面向全体学生。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乐于关注少数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新课程下,我们要转变这种观点,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体育学习的权利。
2.2.3关注学生差异。由于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我们要把这种差异当成一种财富,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潜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运动,在体育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2.3体育课堂应是和谐的、重情感的课堂。
2.3.1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硬环境。体育场地、活动器械、电教设施、美育挂图等是体育课堂的硬环境。体育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创造,才能使体育的物化环境“活”起来,呈现出浓浓的“人文化”意味,才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将体育器械摆放成富有情趣的艺术图案,能给学生严谨感、秩序感,优化学生的“心境”,这样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便会大幅度的提高。
2.3.2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尊重学生,教师应尊重、欣赏、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其人格。沟通感情。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必须遵循“真实”、“接受”“理解”三原则,表里一致的真情实感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时常进行换位思考。控制情绪。首先教师不能把自己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矛盾时能够冷静地思考,既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又主动地与教师交换意见。
2.4体育课堂应是启发学生全面参与的课堂。
思维参与:设疑——动脑。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并将其隐藏在情境之中,再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尝试——讨论。在某些项目教学时,教师先不进行示范,讲解,而是让学生先行主动去尝试,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讨论,围绕教学中心,积极思考,自由发表见解。
情感参与。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学生的“身顺心违”现象:一些老师苦心经营的教学过程,学生往往漠然视之。因此,教师唯有以情唤情,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碰撞中产生出美丽的火花,才能掀起一个又一个的教学。
行为参与。行为参与是学生主体参与的直接表现,也是老师调控学习过程、调控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差异参与。学生的先天素质及后天的努力程度决定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能力等是有差异的,教学时要因材施教,合理组织。
分层教学,老师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程度、素质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施以不同的评价方式等。分组教学时,体育教学不能简单地按照学生个子的高矮和性别的差异分成几个自然小组,而应根据学生的技能、素质等实际情况科学的分组,这样才能满足全体学生学习的需要。
全员参与。体育教学能否做到全员参与,是衡量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成春”,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活动起来,使个体学习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以外,还应具备下列新的教育理念。
3.1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创造个体。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把每个孩子视为一个创造的个体,给予他们自由发挥、大胆创造的广阔空间,并对学生萌发的创造欲望给予很好的保护。
例如一堂跳绳课,就有三种不同的教法。第一种教师示范,然后以示范为标准,大家认真模仿,并以此标准进行评价。第二种让学生自己去跳,然后逐个评讲,提出不足之处。第三种,教师放手让学生去跳,当看到不同姿势时,不是批评,而是鼓励他,希望他深入思考。这样才不至于把一些具备创造性的学生埋没,才有利于培养新形势下的新人才。
这不仅仅是教育评价、教育方法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对教育观念不同的理解。长久以来,我们体育教育教学习惯于沿袭固定的模式,体育教师熟于扮演固定的角色,教师总把学生看成一个个任人摆布的物体。在不同家长和教师的心目中,孩子爱提怪问题、爱钻牛角尖就是顽皮捣蛋。长此以往,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其创造的勇气和能力就会丧失。
3.2 要善于运用创新性教学方法。
3.2.1善于发现创新闪光点
善于发现孩子有意无意间所表露的创新闪光点。在学生所参与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不时的会表露出创新举措(火花),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间、老师间、相互探讨所产生的创新火花,如曲线跑竞赛中所摆放的几个障碍物,如何摆放跑的更快,如何摆放跑的难度更大。每当学生爆发创新火花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善于发现教师本身的闪光点。要善于捕捉教学中所产生的奇想(新花样),那怕是猛然间爆发,也应及时抓住运用会收到意想不道的效果。
3.2.2善于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方法
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方法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去找空白点;引导学生去寻找一个项目、一个动作、一个活动中的缺点,可以鼓励学生去找老师的缺点;引导学生寻找几个学生同一个动作或几个学生不同动作练习中的交叉点、异同点;引导学生去寻找重点,动作重点在哪里;引导学生去找难点,目标是什么,结构内容如何,怎样能投的远、跳的高、跑的快。
3.2.3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技巧
引导学生做加减法,创新是改变,但不是简单的加减,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合理地去加减。如掷实心球的预备姿势:原地——倾向——向——滑步转体;体育教案格式:四段式——三段式——自由式;体育教法:传统式——军事式——创意式;任何体育器材、动作、方法的改进变迁都呈现出科学的加减法。
3.3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急需点燃的火把"。如果只是运用简单的程序,那只能把学生越教越死,不仅害了学生,也害了社会。不要把学生看成螺丝钉,而要看成发动机。不是设计好框框条条让他们去套,去钻,而是要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让孩子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幻想,学生好奇、模仿,尽情的释放生命的能量。哪怕是一丁点的智慧火花,我们也要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去精心保护,多给他们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不要将创造的幼苗扼杀在萌芽状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具有发展力的民族。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必须融有"创新"这个灵魂,把这两个字牢牢的注入青少年的精神内核,让他们拥有创新的欲望,学会批判地吸收,才能创造出美的未来,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4.参考文献:
1.刘敏《中国学校体育》2002年第5期
2.徐艳玲《体育教学》2003年2期
3.刘海慧《新课程与学校发展》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 2002年
摘要:课程目的不仅在于增进身体健康,而且还有传承体育文化,培养终生体育锻炼意识、能力与习惯;建立“课程目标――领域(或直接称为内容)目标――水平目标(或年级目标)――某水平的内容目标”的目标层次体系;取消“运动参与”的单列目标,将“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和体育锻炼”等目标内容纳入其他目标中;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合并成为“促进心理健康与社会发展”的目标,取消“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设“思想品德”或“品德与行为”目标。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课程性质;体育课程目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001-04
“五年来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步,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2001年7月出版并在当年新学期开始实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充分发挥了对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指导作用后,也到了必须完善和修订的时刻。本文认为:《课标》凝聚了全国众多体育专家的心血,是一个颇有新意和有许多研究作为背景的纲领性的文件,它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当承认《课标》是一个较好的体育课程文件。但由于《课标》“是一个实验稿,还只是一个假说”,《课标》文本中一些问题也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中逐渐显现出来。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仔细分析,提出来与大家商讨研究,为即将开始的《课标》修改工作提供参考。
1 关于体育课程性质的表述
1.1 《课标》对体育课程性质表述不完整
在5年来的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一味迁就学生兴趣’、‘淡化运动技术’、‘轻视规范教学’、‘无劣评定评价’、‘过于追求优质课效应’、‘课堂失真情景’、‘不考虑运动负荷’等现象,显示出与体育课程改革的初衷不协调”。这些不正确的观点和实践的误差与人们对体育学科性质的认识偏差有关,与指导这些认识的《课标》对体育学科性质的表述不够完整、准确也不无关系。因此,曾有学者疾呼《课标》要“还原体育教学本来面目,使体育课程真的反映体育的本质属性。”
《课标》对体育课程性质是如此描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这段表述不够准确,也欠全面,其中的主要问题有:
(1)“体育与健康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的表述是对体育课程地位和意义的表述,但与体育课程性质基本无关。
(2)“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表述不够全面,缺乏对主要学习内容的描述,这容易导致产生轻视运动技术和运动文化的理论与实践。
(3)体育课程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不够全面,也比较笼统,难以准确地说明体育“作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没有反映学校体育教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的终极目的性。
1.2 修改和完善体育课程性质表述的建议
建议将体育课程性质的表述修改为:“体育是一门以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途径,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传承体育文化,培养终生体育锻炼意识、能力与习惯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
2 关于“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内容标准”和“学习领域一至五”等的问题
2.1 概念含义和关系表述不清晰
以目标的层次体系作为《课标》文本的基本主线,是本次设计《课标》时的有益尝试,提出“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内容标准”和“学习领域一至五”等新概念也是本次《课标》的首创。但是,上述概念在含义和相互关系上还有许多不清晰之处,这是造成体育教师对《课标》体系理解困难,并在课堂教学目标上照搬《课标》目标的原因所在。上述诸概念和相互关系的不清晰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按字面理解,“学习领域目标”中的“领域”含义应该是“内容”,因为如果把“领域”理解为“目标”,那么“学习领域目标”就变成“学习目标的目标”而导致更为严重的错误,因此,“学习领域目标”的含义应该是“学习内容的目标”。但是,《课标》却在“学习领域目标”下面设有“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这就使得“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在逻辑上都成为了“内容”。但实际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都不是内容,而把它们当成内容就会造成类似“学习身体健康的目标”一样在文法与词义上的错误。
(2)《课标》在“内容标准”中设置了“学习领域一至五”,这使得“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在“内容”、“目标”和“标准”的性质之间游离,让人难以理解和把握,而且,“内容标准”一词既不准确,也不符合语言习惯。
(3)当我们把相关《课标》中的概念按内涵大小排列后就出现了:“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内容标准――5个学习领域――(一)、(二)、(三)等的表述――水平目标”这样一个非常令人费解的层次体系,这样一个把目标、内容和标准相互交叉和混用的体系恐怕难以为第一线的体育教师所理解。
2.2 完善和改进的建议
(1)建立一个“课程目标――领域(或直接称为内容)目标――水平目标(或年级目标)――某水平的内容目标”符合体育教师理解习惯的较为清晰的目标层次体系。
(2)将“领域”的概念改为(或正确地理解为)“内容”;将含有很强的目标含义“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分别在课程目标体系中表述,而将“领域”(或内容)划分为“体育知识”、“运动技术”、“身体素质”、“锻炼方法”和“情感体验”5个部分。
3 关于“运动参与”目标的问题
3.1 “运动参与”作为目标单列不合理
《课标》在提出“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等与传统目标相近的目标外,还提出了“运动参与”的新目标。这个目标的现实意义提醒体育教师:在当前学生参加体育积极性不太高,在建设和谐社会和提倡终生体育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以更好的教学使更多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实践中来。但是,“运动参与”作为一个目标单列出来,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在:
(1)“运动参与”是一个中性的行为概念,含义中自然包括了“积极、主动的运动参与”和“消极、被动的运动参与”两个方面,把这样一个中性的词作为目标,不但意思不清晰,
也不恰当。
(2)“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等目标都有实体性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作为支撑,甚至比较抽象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理论的教学内容支撑,而“运动参与”却明显缺乏这种支撑。
(3)在“运动参与”的水平目标中,有很多并不代表“愿意并能够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的含义,说明体育课程理论在建构“运动参与”的目标方面还没有做好准备,设立能够指导体育教学的“运动参与”目标存在较大的难度。
3.2 完善和改进的建议
取消“运动参与”的单列目标,将“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和体育锻炼”等目标内容纳入其他目标中。
4 关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
4.1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难以理解和操作
《课标》在“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的传统目标外,还提出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有所拓展的新目标。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这两个目标提醒我们要注重体育对心理健康和社会化的促进,而且这两个目标的提出为一些新教材(如“心理拓展训练”)的开发提出了要求。但是自2001年《课标》实施以来,“关于课程目标的争议就一直没有停止过”,“随着新课程标准实验工作的展开,‘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目标在实践中不可操作情况加剧了争论”。而在实践层面,许多体育教师因为这两个目标难以理解和操作,于是“以领域目标直接作为课程内容的分类标准,完全混淆了目标体系和内容分类的差别”,而且从实践中看,“‘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高”。本文认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心理的健康”和“对社会的适应”在现实中,‘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含、互相交融的行为和概念,《课标》把两个互为依托的目标分别予以单列自然会引起交叉和混乱。
(2)在《课标》中,有许多“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与“已经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已经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了社会”的“目标到达”状态没有直接关系,甚至没有任何关系,说明我们现在还很难建构出科学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体系。
(3)很多“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是不容易在教学情景下达成的,因此这些目标既难以和体育教学内容相结合,也与教学情景不吻合,因此这些目标自实验以来,就游离在体育教科书和教学改革实践之外。这类目标的典型范例有:1)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注意力、记忆力的不同表现(心理健康的目标);2)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情绪的不同表现(心理健康的目标);3)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意志的不同表现(心理健康的目标);4)对生长发育的变化(如月经等)采取坦然的态度(心理健康的目标);5)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运用情绪调控方法(心理健康的目标);6)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如校外体育俱乐部、培训班等(社会适应的目标);7)从电视节目中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社会适应的目标);8)通过互联网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社会适应的目标);9)知道附近的体育场所及其用途(社会适应的目标);10)运用互联网制订和改进体育锻炼、健康、娱乐或旅游等计划(社会适应的目标)。
(4)“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都不能直接包含“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使得体育课程中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缺失。这与当前党和国家强调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精神不符合,也难以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4.2 完善和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师 实施 体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
体育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学生健康体魄的最重要途径,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又直接影响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关系到青少年的身体状况,以及祖国的未来重任的担当,因此,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了解,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一、中小学体育教师现状
(一)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在走访了解中小学过程中,尤其是农村基层还有部分体育教师从学历是中专、大专水平,这部分教师的学历还有待提高。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发展。从年龄和性别上看,体育教师队伍整体还需年轻化、男性化,才能有朝气、有精力,适合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
(二)体育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态度
在走访了解中小学过程中,大部分体育教师还是喜欢教学工作的,只不过少数人受眼前利益的驱使,对教师职业不喜欢和无所谓。
(三)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标准及解读的掌握情况
在走访过程中,中小学体育教师还有一小部分没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还有部分教师还不太了解课程标准,可见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标准的认识程度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建议
(一)教师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在体育教学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二)教师具有创新教学设计能力
创新教学设计突破传统灌输接受式的单一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型教学方式,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增进学生体能、运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提供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学习和活动时间,改变过去只重视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提供通过运动、知识、技能的教学,努力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维目标。
创新教学设计还要求改变教师的绝对权威的角色,强调师生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重视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将成为学生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三)勇于创新,不断进取,努力做好教学科研工作
教学研究,要脚踏实地,切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个人成绩的取得和集体的发展密不可分,教育科学研究,依赖于同事间学术上的虚心好学,博采众家之长,学术争论有理有节,强调学术相容,同事相处要真诚相待,宽容大度,切忌斤斤计较,小肚鸡肠,同事间互帮互助,共谋发展,真正地把教研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四)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程改革既给我们体育教师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存在着本领危机问题,新课程理念不是教师在传统学校教育中所熟悉和运用的,而学生是面向未来的,我们不要用昨天的知识去教今天的学生。课程改革依赖于教师提高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专业化发展能力,课程发展即教师发展,教师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观念方法,以及技能知识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新课程的实施水平。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快乐体育;终生体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193-02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后形成的体育教育教学标准。在新课程标准下能不能进行快乐体育教学,下面浅谈我的理论看法和教学实践。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让受教育者充分受益。总目标是使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具体做法是采用模块式教学,以田径模块为必修课,以球类、体操、体育游戏、民族体育模块为选修课,用学分制评价学生学业成绩,逐步与大学教学方式接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新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力图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有机结合的课堂结构,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二、改革课堂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新课程的时代性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体现新课程的时代性。在课程内容方面,重视改造传统项目和引入新兴运动类项目,精选适应时代要求,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教学方面,力求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改变过于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提倡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快乐教学法,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根据高中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的特点,十分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体育学习和增进健康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乐意学习,积极参与运动,不断健康成长。
四、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促进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达到热爱体育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什么是快乐体育呢?我个人认为:所谓快乐体育是重视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感到乐趣,愉快地从事体育运动并健康成长。也可以说是“寓教于乐”。这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快乐体育教学使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能享受运动的乐趣,是发动每一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有效途经。在实施快乐体育的教学方法时,应克服困难,想方设法创造有利条件,充分满足学生体育兴趣,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愉快学习。在我们学校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高级中学,我有机会有条件开展快乐体育。各种体育设施较为齐备,有标准的田径场及田径场周边设置的各类健身器材,有环保型的篮球场和室内体育馆,有排球场,有羽毛球场,而且还比邻有三百五十个台阶的望峰山。有较为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抛绣球、滚铁环、毛南傩面舞、马革竞走、板鞋竞速等等项目,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质朴、憨厚、勤学、听话,非常热爱参加体育运动,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得到了“快乐”,得到了健康和开心。我在新课堂标准下试行快乐体育教学作了有益的探索。
1.快乐体育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高中学生文化课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压力也很大,上体育课时,我试图让学生减压,充分让学生身心放松,听乐曲跳韵律操或做有趣的体育游戏,学生十分开心,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来。在风和日丽的日子,还时常带学生登望峰山进行越野跑,既得到锻炼,又能享受了大自然的美好环境,呼吸着山林间新鲜的空气,学生可以放声大叫,释放心中的郁闷,开开心心地上完一节课,还依依不舍,期待着下一节体育课的到来。
2.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快乐体育的源泉。环江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毛南族有许多传统的体育项目,如同顶、同填、同拼、傩面舞蹈,滚铁环、马革竞走、板鞋竞速等等。每一项都妙趣横生,刚开展起来,由于还没掌握要领,滑稽动作层出不穷,令人忍俊不已,捧腹大笑,在开心的气氛中学会动作,既得到了体育技能,又得到了开心快乐,可谓达到心旷神怡,身心健康。就是若干年后,同学们都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了,每每谈起高中的快乐体育,大家还津津有味、记忆犹新、兴趣盎然、非常开心。
关键词:学校体操;体操内容;内容体系
中图分类号:G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242-03
构建与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要求相一致的体操内容体系,有助于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适应性和实现课程管理的民主化,有利于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中小学体操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逻辑分析、走访观察、问卷调查(于2005年11月至12月在浙江省以随机抽样方式对城镇和农村的450所中小学校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450份,有效回收率96.44%)等为主要研究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构建我国中小学体操内容体系的必要性调查反映,有49%的被调查者(体育教师)是通过培训方式了解《课程标准》,其他是在自学中了解的。由此,当传统的教学观念与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形成抵触时,观念更新的滞后,在自加大(如选择教学内容、开发校本课程等)的现实面前,许多教师将会无所适从。调查表明,有91%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建立与教学改革要求一致的体操内容体系作为教学依据和参考;有75%的被调查者肯定了体操作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载体作用,但有四分之一的教师对体操的认识不清。这会影响教师对教材开发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不利于有效发挥学校体操的作用。调查显示,目前体操教学内容安排以队列队形和徒手体操为主,占51%,轻器械、器械体操、韵律体操等内容安排均不到15%。说明目前学校体操教学内容单一、组织单调的境况。现状表明,目前许多教师对体操的认识理解和选用开发远远不够。因此,探讨构建与学校体育、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相一致体操内容体系,有助于开阔体操教学的新视野,是解决体育教师的现实问题是执行新课改“国家统一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细化课程内容标准、有效实现课程目标所必须的。
2.2构建我国中小学体操内容体系的理论依据
2.2.1指导思想立足于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把健康第一的观念引入体操内容体系之中;以有利于改进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打好身体基础的身体练习为基本内容。
2.2.2基本原则贯彻教育性原则、健康性原则、兴趣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2.3体操教材的价值体操对人体影响积极又全面,不仅具有一般体育活动的功能、价值,而且其独特性是现有的任何一项体育运动无法替代的。
1) 体操的队列、徒手练习有助于良好身体姿态的形成;
2) 体操中非正常身体姿势的动作练习有助于改善和提高人们的前庭感觉和控制身体平衡的能力;
3) 体操中通过克服器械阻力、人体重力的练习,有助于果断、顽强、坚定个性的培养;
4) 体操教学中的保护与帮助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 体操活动中的落地、滚动、翻转等动作为人们提供日常中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
6) 韵律体操等内容对于培养节奏感和审美情趣有着积极的作用。
2.3构建我国中小学体操内容体系的基本方法要求
1) 以典型的体操类别动作为主线,以动作形成的变化为基本元素,体现动作规律的客观性。
3) 从学生身心发展等实际出发,突出体操丰富的内容和趣味性、娱乐性等特点,体现现实的可行性。
4) 内容体系的构建以开放的形式呈现,具有横向拓展和纵向递进的发展空间,体现运用的灵活性。
2.4我国中小学体操内容体系的构成及其分析
2.4.1学校体操内容的一级划分以身体练习形式作为分类标准,进行一级树形划分(图1)。
2.4.2学校体操内容的连续划分
2.4.2.1徒手练习的内容与分类(图2)。
1) 队列队形的分类(图3)
2) 徒手体操的分类(图4)
3) 健美操的分类(图5)。
4) 健身舞蹈的内容与分类。
5) 徒手素质练习的内容与分类(图7)。
2.4.2.2轻器械体操的内容与分类轻器械体操是在徒手体操的基础上,手持轻器械进行的身体练习[1](图8)。
2.4.2.3借助于器械练习的内容与分类1) 一般器械体操的内容与分类
图9是一般器械体操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可运用健身路径、自创器械等,来拓展教学视野。
2) 跳跃的内容与分类,跳跃内容与分类见图10。
跳跃练习应根据不同的学段选择不同难度的动作进行。同其它器械一样,学校如果没有标准器械配备,可利用现有的器物进行。如在体操凳、桌子等铺上垫子,以同伴作为器械等方式进行。
3) 技巧练习的内容与分类(图11)。
2.5运用创新技法组建体操动作创新学原理中的“组合创新技法”为体操动作的组合和创新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依据。组合元素是进行创新的关键。构成体操动作结构要素有:开始姿势、动作方向、身体形态、动作做法、结束姿势。这些是体操动作的组合和创新中的基本元素。
以体操的“前滚翻”动作为例的,运用“组合创新技法”形成的前滚翻动作,见表1。
另外,可以通过“组合创新技法”应用于不同目的的体操动作组合之中,如发展身体素质为目的的体操动作(表2)和发展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体操练习动作(表3)等。
3结论
1) 建立学校体操内容体系,是扭转依赖器械开展体操教学的被动局面、开阔体操教学视野和体现时展所必须的。
2) 在学校体操内容的一级划分和连续划分基础上,由徒手练习、持轻器械练习和借助器械练习三部分组成的“开放式”结构体系,有助于人们对学校体操的整体认识,实现自主组合、创造和选用体操教材。
参考文献:
[1] 体操教材编写组.高等学校试用教材.体操(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 黄,主编.体操(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版社,2000.
[3] 倪峰编,著.创新学原理[M].第1版.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
[4] “小学生健身研究”课题研究组.小学生健身活动(教师指导用书)(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 毛振明著.体育课程与教材新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6] 王亮清.论现代体操的分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2):123.
[7] 李树林,徐桂贞,韩宏飞.论体操的内容与分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3):424.
2001年6月,教育部制订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并于2001年9月1日开始在全国正式实施。沿用了半个世纪的体育教学大纲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体育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
体育教学评价是科学管理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推动着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及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体育教学评价的地位在体育教学管理中更显为极其重要。因而正确认识体育教学评价是保证体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评价目的及评价重点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并根据这样的原则对教学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评价目的
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2、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改进教学。
3、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4、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
1.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评价重点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评价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强调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和行为的评价。
2、强调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评价。
3、强调对运动技术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的评价。
4、既注重终结性的评价,又注重过程评价和对进步幅度的评价。
5、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的评价相合。
2 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学校体育教学管理中,体育教学评价一直是个薄弱环节,但体育教学评价又是一重要环节,这就构成了体育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与难题性的这样一种现象。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虽然体育教学评价有所改进,但在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体育学习评价目的
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是要通过考试、测验,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及时了解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情况,以便体育教师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帮助,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完成体育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从体育课程评价的理论来说,对于学生而言,通过体育教学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是否达到学习目标,目标达到的程度如何;自己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情况以及有哪些技术环节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判断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以提高体育学习成绩;为自己提供了展示自我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对教师而言,体育教学评价能够及时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能够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
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此可见,我国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评价中,我国学校体育还是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现象,尤其在体育学习评价上表现较为突出。体育评价往往是为评价而评价,为评价而教学,把评价作为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体育教学仿佛是为了考试测验而进行的,考试考什么,体育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切教学活动都为了考试。可以说,我国学校体育评价的目的仍停留在理论上,许多的问题需要研究与解决。
2.2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单调
体育教学评价过于单一化,评价内容不全,难以体现体育学习评价目标达成的整体性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都把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技能评价作为体育学习评价的主要内容,在体育教学的考核上,学生们的跑、跳、投等运动数据成为了评判学生成绩好坏以及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唯一标准。评价主要是重视最终的考试、测试结果,而忽视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体育意识、体育态度、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这些非智力因素的评价不仅是体育教学的目标组成部分,而且还从深处影响着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及其结果,同时还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的养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过于精简的评价标准,往往忽视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3体育教学评价方法较为单一
体育教学评价大多都采用量化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方法。所谓量化评价就是通过计时、计量对外显性行为进行测量的评价。这种评价往往只关注可测得的品质与行为,忽略了那些难以量化的重要品质与行为,即使有些内容勉强量化后,也只会流于形式,并不能对评价结果作出恰如其分的反映。终结性评价注重的是教学的结果,主要是为了判定最终的学习成果,并做出成绩评定。虽然终结性评价简便易行,能够做出准确判断,但终结性评价对学习反馈具有滞后性,对学习进程的激励促进,提高学习效果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面有局限性。在体育教学中如果采用单一的评价方法势必会导致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并且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教学效果,这必然会降低体育教学评价的功能与作用。
3 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展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措施
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是实现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展:
3.1不断扩展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
体育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基准,运用科学的手段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而进行的活动,可以说评价是为目标服务。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学评价的内容也就明确了。以日本和美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在新学力观的影响下,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评价内容主要包括4方面:关心、意欲和态度;思考和判断;技能和变现;知识和理解。其中又把关心、意欲和态度评价放在评价的首要位置,而体力的测定则没有列入评价的具体内容中。在美国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的评价内容包括5个方面:身体活动态度、健康概念知识、健康测验、身体活动的努力水平和健康技能的应用。由此可见态度在美国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评价内容中所占权重最大。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每个领域、每个学科的教学目标要注意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以此为参考,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也应当注重评价的多元性,从认知、技术技能和情感态度三方面进行评价,而不仅仅是技术技能的考评或测验。
3.2 采用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三者结合的评价方式
课程改革强调要充分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培养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就是比较重视终结性评价,也就是每学期结束后对所学的运动项目进行技术考核或者达标测试。这样的评价方式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评价的有效反馈功能,并不能及时激励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也不能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基于这种现象,体育教学评价应改变单纯使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者相结合。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三者相互渗透结合,将使整个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活动始终处于一个不断进步、上升的动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