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学课程论文8篇

时间:2023-03-08 14:54: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课程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课程论文

篇1

(1)强化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学生的体育意识强弱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益和终身体育观的建立。长期以来,高校学生体育意识薄弱,要想改变此状况,首先要让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中的乐趣,激发起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其次是在学校中营造体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再次要改革高校体育竞赛的制度,增强小型多样、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趣味比赛。智能与体力结合的比赛等。

(2)改革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线的教材、教法体系。现行的大学体育教学大纲,一是竞技运动项目过多,教材的难度较大。二是每项教材的技术要求过高、环节过细且各年级教材的重复现象严重,加之教材中多采用注入“填鸭式”教法,严重影响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三是竞技运动项目对场地设施要求过高,大部分学校难以保旺,从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转变教学观念。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旧的体育教学观,不利于21世纪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体育教学改革中。首先应当转变教师旧的教学指导思想,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主动式教学,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

(4)转移教学重点,着重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终身体育观的确立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高校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除增强学生的体质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其学习科学的健身方法,达到体育自立。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强调运动技术的精雕细刻,其教学重点实质上是传授和掌握运动技术,加之教材的难度较大,无法发挥其自主性。致使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较差。要改变此现状,教学中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上,首先要求学生要动起来,在活动中激励学生乐学。然后通过乐教与乐学的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提高学生体育能力。

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每个学校体育工作者都应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更新观念。自觉参与学校体育改革,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正确认识学校体育改革中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2)建立和健全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对学校体育改革的领导和监督,理顺、协调各环节、各方面的关系:排除各种外来的不利于学校体育改革的干扰因素:制订相应的措施和政策,保证学校体育改革的各项任务的贯彻落实。

(3)建立一套更有效的学校体育评价体系。学校体育的目标管理和评价体系,是学校体育改革的反馈通道,是学校体育的导向。应面向未来,面向全体学生制订一套更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

(4)增加学校体育的投入。目前学校体育设施、师资条件已严重阻碍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必须有具体的措施和政策保证提高师资的素质,增加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尽最大可能改善学校体育设施。

(5)实践“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了提高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打破原系别、年级、班级的建制和性别的界限,根据教学课程及体育场馆和教师情况分设多个项目的俱乐部,每年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个项目上课,课后学生到俱乐部去参加锻炼和接受指导。这种模式将“学生所好”与“教师所长”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6)推行“分层次教学”的模式,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而学生对体育的不同认识、不同水平、惰性等,使学生在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体质、体能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体育课要求和期望值也不相同,为了解决“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采用了“分层次教学”,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愉悦的学习热情。满足其兴趣要求。在学习中体现自我。同时,“分层次教学”也促使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必须多样化,这样方能驾驭教学,获得成功;以分层次教学、特长教学、兴趣教学为主线,注重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注重能力培养,突出教学效果的实用性和终身性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7)倡导“围绕一个中心、强调两种学习、注重三项结合”,实现终生体育的最终目标。“围绕一个中心”,即以健康为中心:“强调两种学习”,是指强调科学健身方法的学习,强调科学健身理论的学习;“注重三项结合”,是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结合,注重短期效应与终生锻炼相结合。这些体育教学思想通过教师在体育课中的贯彻,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又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状况,使体育课真正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三、结束语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大学体育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和大趋势。以新思想、新观念认真反思以往存在的弊端,重新认识自身的特点和价值,不断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建立起适应现代化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课程新体系,以适应未来人才培养的需要。

篇2

随着国际形势及国内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质性变革,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目的等均已今非昔比。尽管国家高教司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院校学生提出了“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分层次标准,但究其本质还只是一个单纯以基础英语为核心的纲领性文件。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无法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必须对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和目的进行根本改革,基础英语教学应向专门用途英语转移,大学生应以学科知识为依托来继续提高英语水平,尤其是发展专业学习所需要的学术英语能力。但有些学者持质疑态度,认为通识英语更适合我国大学英语改革现状。总之,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之方向问题始终存在不同的声音,但改革之必要性是早已达成共识的,本文将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状况进行客观、综合的分析。

二、基于实际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定位

众所周知,关于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问题早就存在着教学理念上的分歧,即“基础论”和“专业论”。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有部分学者提出以外语为工具,学习世界上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为各行各业培养既精通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实质上,是将外语看成为科技服务的工具。目前,蔡基刚等学者极力主张将大学英语课程定位全面转向ESP方向,以满足国家对外语人才的战略要求。同时,“基础论”思想在我国大学英语界也是长盛不衰,很多学者认为只要打好语言基础就可以很容易入手任何专业性篇章,甚至在不少人看来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并无本质差别。此外,专门用途英语阅读材料通常术语较多,缺乏情节,可思性和趣味性都很低,因此,并不是提高英语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无论是“基础论”还是“专业论”都应以实际需求,特别是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课程体系改革。具体而言,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工科院校与综合性院校之间乃至不同专业院系之间都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应搞一刀切,同时也不能过于因循守旧,无视社会和学生的专业需求。那么,如何处理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之间的关系呢?下面将结合相关理论进行讨论与分析。

(二)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

既然是改革的两个不同方向,那么有必要弄清楚何为“通用英语”,何为“专门用途英语”,以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从学术术语的定义来看,通用英语即目前大部分院校为大学英语设置的普通英语课程体系,长期以来,它以打好英语基础、训练基本英语技能为主要目标,不能体现具体的专业性和服务性。那么究竟什么是专门用途英语呢?Strevens为其归纳了四个区别性特征:教学目标必须能够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教学内容必须与某一个专业、职业及其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教学的重点落实在与特定的专业或职业相关的词汇、语法和语篇运用上;必须具有与通用英语(EGP)相对照的特征。有学者根据使用英语目标的不同又进一步将专门用途英语分为学术英语(EAP)和职业英语(EOP/EVP)。Jordan又将学术英语细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GAP)和专门学术用途英语(ESAP)两类,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通用学术英语主要针对各个学科英语中存在的共性的东西,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学术英语口语及书面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如利用英语听讲座、记笔记、撰写论文、查阅文献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学术性活动);专门学术用途英语则更侧重特定学科(如冶金、法律、计算机等)的语篇体裁及工作职场所需要的英语交流能力。由此看来,学术英语并不等同于专业英语,更不同于侧重打语言基础的通用英语。根据Hyland的观点,学术英语中的通用学术英语和目前我国大学英语中的综合英语相近,目的都是培养语言能力,甚至在学习起始时间及语言难度上并没有前后阶段。二者的主要不同在于后者缺乏应用目的,具有为学语言而学语言的通用英语性质,而学术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培养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的语言交际能力。

(三)改革实施所面临的挑战

篇3

实验教学在发达国家大学中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其教学效果高度依赖于教师和学生较强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单独依赖教师,势必造成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的下降,如果纯粹依赖学生的自主,而教师在偷懒或“功能缺位”,也会造成学生盲目摸索,浪费宝贵时间,难以达到效果。另外,国外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成败高度依赖于学校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通过这种评价机制来调动老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为教师和学生的辛勤付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国内的各大高校也纷纷提高了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并积极开展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目的均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现代化建设对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在大学实验课程改革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2.1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是实验教学的主导。我国的实验教学,大多仍然停留在老师讲述并演示,同学进行重复的实验教学阶段,这种方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可以在充分借鉴国外相关专业实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将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是实验前预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预习注意事项及相关资料放在学生QQ群,方便学生提前学习实验内容。第二,是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多提问,用提问方式代替传统的讲授演示方式,提问可以首先提问关于实验相应的理论知识部分。然后关于学生预习情况的考察,最后提出一些能够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形成一定的结论后再对教师进行提问,师生双方在问与答之间完成知识的传递。第三,是实验后的报告完成。以往的实验报告,每名同学仅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各个同学的实验内容相同,实验报告相似,该项目拟采用分组负责制,每个小组成员分别选定多影响因素实验中的一种因素进行实验,实验的结果需要整个小组的同学互相配合,实验结果共享,共同分析,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

2.2改革实验评价方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往的实验评价方式单一,仅仅根据实验报告给出学生的实验成绩。而且由于实验内容相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大,另外,实验报告为课后完成,难免学生之间存在互相参考的现象,致使实验报告雷同,评价结果难于反应学生的实验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将学生实验结果的评价分为三部分:实验动手能力占40%,实验报告占40%,学生创新能力占20%。其中:实验动手能力,是考察学生在实验课堂表现,是否能够熟练掌握各项仪器的操作规范,是否能够快速有效完成实验环节。实验报告,是考察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准确,实验态度是否认真,实验误差分析是否合理等。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则是在完成教师给定的实验内容基础上,是否能够开创性提出自己的实验设想和实验方案,是否能够对目前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进行改善等这将极大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3实验教学中开放实验平台建设

在国外高校中,实验室多为全天式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自由安排实验课程的进行和实验课题的完成,国内的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实施开放性实验平台建设,但多数并不能做到全天开放,因为这受到设备数量,设备使用频率,设备维护人员配备情况,基本耗材费用等等因素的制约。但开放实验平台对于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在自由自主实验的过程中被拓展。因此,也可以视学生的意愿和能力对部分学生通过系统培训后,进行针对个人开放实验室。

3实验课程改革对师生的影响

篇4

(1)强化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学生的体育意识强弱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益和终身体育观的建立。长期以来,高校学生体育意识薄弱,要想改变此状况,首先要让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中的乐趣,激发起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其次是在学校中营造体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再次要改革高校体育竞赛的制度,增强小型多样、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趣味比赛。智能与体力结合的比赛等。

(2)改革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线的教材、教法体系。现行的大学体育教学大纲,一是竞技运动项目过多,教材的难度较大。二是每项教材的技术要求过高、环节过细且各年级教材的重复现象严重,加之教材中多采用注入“填鸭式”教法,严重影响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三是竞技运动项目对场地设施要求过高,大部分学校难以保旺,从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转变教学观念。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旧的体育教学观,不利于21世纪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体育教学改革中。首先应当转变教师旧的教学指导思想,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主动式教学,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

(4)转移教学重点,着重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终身体育观的确立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高校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除增强学生的体质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其学习科学的健身方法,达到体育自立。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强调运动技术的精雕细刻,其教学重点实质上是传授和掌握运动技术,加之教材的难度较大,无法发挥其自主性。致使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较差。要改变此现状,教学中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上,首先要求学生要动起来,在活动中激励学生乐学。然后通过乐教与乐学的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提高学生体育能力。

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每个学校体育工作者都应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更新观念。自觉参与学校体育改革,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正确认识学校体育改革中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2)建立和健全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对学校体育改革的领导和监督,理顺、协调各环节、各方面的关系:排除各种外来的不利于学校体育改革的干扰因素:制订相应的措施和政策,保证学校体育改革的各项任务的贯彻落实。

(3)建立一套更有效的学校体育评价体系。学校体育的目标管理和评价体系,是学校体育改革的反馈通道,是学校体育的导向。应面向未来,面向全体学生制订一套更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

(4)增加学校体育的投入。目前学校体育设施、师资条件已严重阻碍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必须有具体的措施和政策保证提高师资的素质,增加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尽最大可能改善学校体育设施。

(5)实践“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了提高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打破原系别、年级、班级的建制和性别的界限,根据教学课程及体育场馆和教师情况分设多个项目的俱乐部,每年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个项目上课,课后学生到俱乐部去参加锻炼和接受指导。这种模式将“学生所好”与“教师所长”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6)推行“分层次教学”的模式,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而学生对体育的不同认识、不同水平、惰性等,使学生在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体质、体能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体育课要求和期望值也不相同,为了解决“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采用了“分层次教学”,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愉悦的学习热情。满足其兴趣要求。在学习中体现自我。同时,“分层次教学”也促使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必须多样化,这样方能驾驭教学,获得成功;以分层次教学、特长教学、兴趣教学为主线,注重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注重能力培养,突出教学效果的实用性和终身性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7)倡导“围绕一个中心、强调两种学习、注重三项结合”,实现终生体育的最终目标。“围绕一个中心”,即以健康为中心:“强调两种学习”,是指强调科学健身方法的学习,强调科学健身理论的学习;“注重三项结合”,是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结合,注重短期效应与终生锻炼相结合。这些体育教学思想通过教师在体育课中的贯彻,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又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状况,使体育课真正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三、结束语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大学体育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和大趋势。以新思想、新观念认真反思以往存在的弊端,重新认识自身的特点和价值,不断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建立起适应现代化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课程新体系,以适应未来人才培养的需要。

篇5

1.1生源现状

学校的扩招,导致了大学生英文水平的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在高中的时候,英语的底子就很差,从而产生了学生英文程度的高低不同,有的学生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对英语学习已经有了畏惧之心,因此,逃课现象十分普遍.

1.2师资现状

目前有很多英语老师在学历上还需要提高,而且也不是语言相关专业出身,传道授业的水平也没有很高.在讲课的时候,只是将课本当中的内容念一遍,对于语法,词汇,应试方法等不能做到很好的传授.许多老师的口语能力也需要提高,因此做到双语教学是不太现实的.有的老师口语还好,但是学生的水平太差,听不懂英语,因此,这种双语教学模式只能就此作罢.如此下来,整个英语课堂中,几乎是英语老师照本宣科,没有办法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不少学生觉得课堂太死板,没有生气.

1.3教学现状

许多的大学课堂仍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死板的教育模式,课本就是传统的本科课本等等.很多老师还是填鸭式教学,老师想到哪里说哪里,没有重视启发学生,学生在课堂当中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人.学生在吸取知识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

2推进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1顺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当今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个国家之间也展开了综合国力竞争的较量.改革开放后我国也加强了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面对这样的环境,英语不仅是沟通的工具,还是提升素养的一种手段.据调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术论文是用英文写的,不少的学科都是用英语作为讲课的语言.为了顺应时展的趋势,亟须改变英语教学模式.

2.2促进专业英语教学的需要

大学英语是大学课程的基础课程,也是信息量最大的一门学科.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听说读写练的水平,综合能力也会提升.因此,大学英语之所以是基础课程,是因为其是其他专业英语课的根本.大学英语课程涵盖了文科,理科,艺术的全部课程.因此,改革英语教育方法,也是提高教育效率的一种重要手段.

3课程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1教学方式不先进,课堂没有生机

因为每个学校基础设施的不同,有的学校不能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手段也十分老套.很多教师还是没有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走出来,还是死板的教学方式.如果可以引入现代的多媒体教学,那么,教学效果或许会更好一些.但是很多的大学老师还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个问题,依旧采用读课本,写板书等教学方式,这样很容易使得课堂变得枯燥无味.

3.2太重视语法授课,没有很好的培育综合水平

教学大纲当中明确指出了学生要掌握的词汇量,很多学生只是单纯的会背这些单词,却不能做到很好的运用这些词汇,对词汇的变型也不能进行充分地掌握.我们都知道,在英文当中存在很多俚语,而这些俚语正是外国人在日常生活交流当中常用的语言.而英语教学当中却很少有老师涉及这些内容.教学大纲规定学生应当锻炼浏览水平,然而却没有注意到对其他能力的培养.显然我们的教育模式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只是一味的死读书,讲究语法.有的学生对英语语法十分精通,但是却不会造句子,也不会和外国人交流.

3.3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传统的授课模式的弊端就在于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教师主要是以讲为主,而学生主要是听,记笔记,听课就是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当中只是机械式的学习,也不再动脑子.被动的学习知识,不去想老师传授的是否正确.有的学生说起语法来头头是道,但是却学的是哑巴英语,只会做题,不会交流.

3.4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不一样,不可以一概而论

高校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因此教育程度呈现很大的差别.来自农村的学生英语水平相对来说会差一些.在实际教学当中,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帮助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克服这些问题,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成绩.大学英语主要是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而这些学生比较适应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高中时期,老师通常是针对整篇文章和语法进行讲解,但是到了大学,这些东西需要学生自己完成.学生要学会自学还是比较困难的.对学生来讲,在学习上不但要有自觉性,还要有灵活性.老师也要不断摸索科学的方法来评价教学质量.以此作为学习的风向标,引导学生改变自身的学习策略,改变学习方法,提高英语成绩和实践水平.

4英语教学中的初探

4.1教学内容的初探

为了符合教学改革的需要,英语老师必须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本进行改编.在实际的英语教学当中,老师可以将一些陈旧的知识删除掉,对超纲的内容也给予替换.依照学生是文科生,理科生,或者是艺术生,讲一些专业知识.如果学生是文科生,老师可以在现实教学中增添一些人文方面的尝试,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会变高.如果学生是理科生,他们会更喜欢自然科学的知识.若是艺术生,课本要做到通俗易懂,因为艺术生的教育程度都不太高,教材太难不便于理解.不管是什么课本,都要与时俱进,便于学生理解.这才是好的课本.英语教学大纲当中规定了学生应该掌握的词汇量,但是很多的教材也列举出了生词的数量,超纲词汇等等.老师应当指点学生灵活学单词,不要死记硬背,对大纲当中的词汇充分掌握就可以了.教师可以在教学的时候,辅助加入一些常用的单词,对话,综合训练等方式,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单词,单词综合运用的能力也会提高.

4.2教学方法的初探

教师要了解学生在不同时间段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教案进行整改,同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让学生自己形成一套学习英语的方法.教师要记得,无论是安排教案,还是安排课程,都要以学生为主,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只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后续学习就会轻松一些.

4.3考核方式的初探

考试在学习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老师不能很好的利用考试这个手段来激励学生学习.很多学生觉得家长和老师都很看重成绩,但是鉴于平时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在考试当中只得采用作弊的方法.鉴于这种情况,老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三令五申,考试只是检验学习的一种方法,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考试方式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这种多元化的方式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英语竞赛等竞赛活动,这些成绩占据总分的百分之十.这样综合性的考试方式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的综合水平,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以及应试能力等等.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要强调考试只是评价英语学习的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最主要的是和昨天的自己比,不是和他人比.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进步了一点,哪怕是很小的一点,都是不错的成绩.要指导学生正确的看待教学和考试之间的联系,教学是目的,而考试只是检验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

5将大学英语改革和赤峰学院学生结合

5.1用英语进行专业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尝试新方法以吸引学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如果学生水平很差,老师就要选择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学习英语充满信心.在教学的时候,最好可以模拟真实的沟通场景,灵活的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对英语学习提起兴趣.老师要让课堂气氛活跃一些,在课堂当中可以穿插一些笑话,绕口令,让学生通过了解当地的文化和民俗习惯来学习语言.在赤峰学院的专业课程当中,教师可以将英语教学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去,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提升专业素养.因此,可以将大学英语改革和学生们的专业课程建设结合起来,最大化的让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发挥功效.

5.2教师自学专业词汇

很多教师的英语知识和词汇只是局限在课本上,对于专业课程,教师的词汇量明显不够用.因此,教师应该自学一些专业的英语词汇,这样在给赤峰学院的学生教学的时候,会更加游刃有余.也利于更好的提高专业教学成绩.当然,大学英语教师们也应该辅修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这也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6结束语

篇6

1传统大学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需要与时俱进,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亦不例外。为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现状,大学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与模式需要不断调整,不仅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要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动机。[8]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2016〕27号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国发文件来看,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在目标完成,教学内容设置、学校资源利用、信息化发展等方面存在不足。

1.1传统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困境

健康中国战略核心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主题,以及〔2016〕27号文规定,学校体育要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的目标进行,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返观当前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实现的现状,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均有待提高。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仅重视学生身体基本素质的考核和技术规格的传授,对健康知识、运动项目学与练的理论与方法传授较少,致使学生大多只是大体了解运动项目的基本动作,很难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志和习惯。此点可以从大学生体质测试所显示的后两年与前两年成绩存在一定落差的现象中得到验证。另外,课堂中合作学习以及体育对情绪的积极引导不足,存在学生独自练习多、合作练习少的现象。访谈发现,学生体育课堂体验的运动乐趣较差,运用体育锻炼调节情绪的学生较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学体育教学中诸如此类的问题,致使当前大学体育课程学生很难达成既定的目标,更加不适合当前发展的需求。

1.2传统体育课程内容更新缺乏

就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养成而言,传统大学体育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存在固有的缺陷。调查显示,目前大学体育主体内容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以及田径等,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需要很长时间,实效性差。另外,教学模式以枯燥的技术模仿与同一动作的重复训练为主,很容易消磨掉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女生尤其如此。访谈发现,学生选择体育课内容主要动机是兴趣爱好,而普通高校开设的大学体育课程基本上缺乏与学生现实生活需要密切相关的、娱乐性与健身性并重的、文化性与情义性兼顾的课程。[9]这样课程内容设置,不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也不符合大学体育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上,容易出现“一份教案用三十年”“一套拳教三十届学生”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体育课程内容创新不能与时俱进。

1.3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滞后

面对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实际,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中新兴体育项目的引进、民族民间体育的开发均较少,滞后于学生所关注的、所感兴趣的内容,严重脱离学生日常生活。其一,体育课程开发对教师和学生的经验资源和知识资源利用率不高。如学生喜爱的轮滑,电子竞技,街舞等等。以学生已有技能进入体育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减少体育技能学习时间,有利于培养终身锻炼的体育项目。其二,学校体育课程开发与学生组织社团活动、班级活动之间脱离,忽视学生主体性。学生课堂学习内容与课外锻炼内容不统一,出现学生组织体育活动,专业性不强,观赏性不高,规则随意,活动影响力受限。其三,体育课程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在利用网络信息、体育图书、期刊等资源,丰富体育内容的多样性,文化性,促进教与学模式变革。

1.4传统体育课程信息化程度差

目前,国内大学体育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不少问题,其程度和水平都有待提高:首先是教师信息化意识不强。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亲自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有些年纪长的老师,不能高标准完成动作示范,语言讲解又不能使学生直接感知动作结构与幅度,降低了学习效率。何况尚有部分教师专业化水平、知识储备水平存在差距,会出现一些错误引导[10]。其次,学生学习的信息化资源不足。传统体育教学不利于学生课外活动的自我学练,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而导致错误动作定型。在体育健康知识,体育运动文化教学中,暴露出传统体育课在时间、空间、场地、师资等方面局限性的。传统体育课也不能满足现在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再次,高校体育课程信息化平台缺失。目前各高校之间的体育课程资源处于相对独立存在状态,师生之间交流大多是以体育课堂为纽带,师生及学校体育组织或社团的之间的交流更加稀少。但是,传统体育课程优点也非常明显。内容方面,篮球、足球、排球等体育运动强调身体的直接参与性,符合人们生活与健康的需要,能促进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身体锻炼方面,参与者不仅需要身体各部位的参加,还需要参与者思维能力的参与,正确合理的参加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长时间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改善身体形态和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参加体育环境方面,一般是比较开放的体育场馆中,活动空间比较大,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比较多,有助于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直至“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国发文件出台,大学体育课程与大学生发展要更加切合学生日常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炼教学内容与形式,并对学生的生活积极引导,才能满足“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的新时代体育教育目标。

2电子竞技运动进课程的优势分析

作为一个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电竞”在短短几年里就广受大众追捧,预计2016年电子竞技用户将达到1.6亿人口[11]。在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6年增补专业中,电子竞技与管理属于体育类专业和体育与教育大类。虽然电子竞技运动还没有进入本科专业,但在校园中众多电子竞技参与者,他已经成为贴切学生日常生活的体育运动,“电竞”进入高校体育课程也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可行性[12]。

2.1电子竞技在达成体育课程目标的优势

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体育教育目标。首先,在实现运动参与目标上,电子竞技运动对体能、环境、场地要求不高。其公平的规则、参与门槛低、娱乐性强等特点吸引众多大学生参与,在比赛中需要大量的脑力劳动参与,以及手、眼协同配合。其次,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的完成。集体项目中,更需要队友之间交流沟通、协同合作、战术配合,同时在团队中,队友之间也存在竞争,一般获胜一方表现优秀的队员会得到MVP奖励,参加电子竞技比赛时要求队员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激烈的比赛中,学生心理会因比赛波动,产生情绪的变化,参与者为比赛胜利必须控制心理波动,保持情绪稳定。再次,协助完成运动技能目标。在电竞比赛取得成功,可以增强体育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心智反应能力,促进现实中体育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2.2电子竞技特有的内容吸引大学生参与

体育运动本身以游戏和娱乐吸引大众参与,电子竞技也不例外。电竞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人文精神。在虚拟化的体育场景中,营造比赛气氛,模拟观众、裁判、拉拉队,给参与者逼真的临场感觉,使参与者集中精力投入比赛。同时熟练掌握技术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简单几次教程学习就可参与比赛。参与虚拟类电竞项目,学生可以了解该项目规则、战术、文化等等如足球越位、篮球中传切战术、网球比赛前后礼仪等等。电子竞技运动趣味性、娱乐性强,男女之间可以同场竞技,增加同学之间情感交流,在参与中缓解大脑疲劳、释放精神压力。电子竞技作为一种新教材,补充并丰富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使高校体育焕发新的生命力。电竞既能提高学生兴趣,又能激发竞争意识、丰富体育知识,对传统体育运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3电子竞技独特的体育课程资源

体育课程开发的新资源,挖掘电子竞技在课程开发中价值潜在性。首先是电竞人力资源与比赛资源开发。在以往体育课程开发时,对已有竞技体育,民族传统运动开发作为体育课有很多,但是在关注学生兴趣爱好开发不多。在以大学生为电竞主体的高校中,有专门电子竞技协会或社团来组织一些比赛或文化活动,学校或政府也会给予比赛一定的支持,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其次是电竞教学资源的开发。有些电竞项目可直接作为体育教材使用,如NBA2k,实况足球等等。电子竞技资源在制作多媒体视频,教学平台开发,教学评价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再次,电子竞技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电子竞技人物设计很多都是根据民间神话人物特点改变而成,如“英雄联盟”中“盲僧、九尾妖狐”等,这些人物具有很多民族文化特征。对于宣传民族文化、武术教学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利用电子竞技开发体育课程,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调动体育的活力。

2.4体育课程信息化发展的选择

电子竞技运动本身就是信息化的产物,兼具竞技体育的特点,因此在体育课程与信息技术结合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尤为重要的是,可以丰富信息化资源,在体育教学中很高的利用价值。虚拟类电子竞技项目中,教师结合电子竞技中的图像或视频展示给学生,辅助教师动作示范,让学生直观感受动作结构,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表象感知。而电子竞技的先天性平台优势与学生用户聚集效用不可忽视。现在电竞项目主要以腾讯TGP游戏平台为主,几乎每个学生都拥有的QQ为登陆账号。改造可利用“电技”的平台,可以拉近师生之间距离,教师课下指导学生可以不用亲临现场,通过平台给学生讲解,解答疑惑。学生在技能学习时,对于动作不清楚,动作路线模糊等问题,也可以课下自主学习。虽然电子竞技进入课程具有优势,但电竞也存在不足之处。内容上,电子竞技制造商为迎合用户的需求和体验,增加用户消费,会添加一些低俗化、暴力化的内容。方式上,参与电竞运动一般是久坐在电脑前,会造成腰椎,颈椎,肩关节等部位损伤,同时眼睛要一直注视电脑屏幕,容易导致视觉疲劳,形成近视眼。环境上,参与者一般在网吧、宿舍等相对封闭的空间中,与社会中的人交流减少,容易使学生沉迷虚拟社会,逃避现实甚至形成网瘾。电子竞技项目直接作为体育课内容最大不足在于身体的缺席。学生只需要手指和手臂的参与,其他部位都处于静止状态,不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电竞与大学体育课程融合时,应避开不足之处,发挥出电子竞技教育作用,服务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3电子竞技融合与大学体育课程在实践中走向融合

电子竞技融合体育课程不是两者之间的捆绑,而是优势互补:利用电子竞技的长处来更好发挥传统体育的优势,弥补开设体育课程的不足,使大学体育课更好的服务学生,满足学生对体育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以“健康第一”与“健康成长”为指导思想中走向融合,有利于大学在体育课程中都达成自我实现成长目标。

3.1参与方式上促成由被动到主动的转换

现在电子竞技运动有很逼真的虚拟技术,尤其在比赛中“人员”的各种跑位,“人员”战术意志和现实中几乎无差别。学生在玩电竞时可以学到正确的战术配合,在现实的比赛中,直接运用就可以达到效果。在技术学习上,虚拟化的图像可以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且人物可以旋转观看,从不同角度观看动作顺序、技术路线等等。给学生的感知信息更多,更有利学生学习。在体育学习中增加数字化的内容,促使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门槛降低,主动参与的人就会增加。在参与中增加人与人的交流机会,提高技能、战术有效掌握的程度,促使学生进入体育场馆锻炼的频率,从而使学生身体素质提升。

3.2运动方式上促进体育课程生活化

在访谈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主要是太枯燥,女生反应更加强烈。作为大学生生活方式之一的电子竞技运动融入传统体育课程,使体育课变得更富有趣味性、娱乐性,技能学习更加形象化、立体化,运用电子竞技中营造出虚拟的比赛环境,增加了学生竞争比赛的经验。而且使特殊群体的学生也能和正常学生同场竞技。首先是课下学习与课上知识内化。融合后的课程,学习方式不在依赖课堂教学,学生课外观看视频和教程化的操作学习,课堂上通过与师生交流消化、巩固提高、练习运用,技能学习可接受性提高。其次是体育文化更好渗透课堂中来。体育教育的根基是体育文化,大学生体育实践的实效性和长期性需要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13]。融合后的课程,体育文化、理论在教学与练习中很形象的展示给学生,潜移默化改变体育文化素养,同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播新途径。

3.3需求上满足师生多元化资源配置的要求

学生课内与课外资源整合,需要把学校中社团活动与体育课程有机连接,使课外活动在课上也能发挥其教学作用。另外课堂教学很好的服务于课外体育锻炼,使学生课内外锻炼项目保持一致。首先是满足信息化的教学资源需要。利用电子竞技录制教学视频、图像制作,满足教师多媒体素材需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电竞高度的信息平台化,减少高校建设平台的困难。利用电子竞技平台,可以整合各个高校的体育教育资源,更好为大学生的体育需要服务。其次是满足民族文化资源传播需求。融合后的课程,课堂上学生更加形象化的接收民族文化知识,如在武术、太极拳服装特点,表演方式等。

3.4教学上信息化促使教与学模式的改变

利用电子竞技信息化的体育课程,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再是单纯的依靠老师,学生在课外利用信息化的体育课程预习或复习。教师在教学中变成辅导者、服务者。教师转变成指导解惑、纠正动作错误,组织比赛的角色。构建体育课程信息平台,高校之间体育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平台可以囊括校内外体育资源,学生通过客户端可以反馈问题,与老师交流。利用平台可以“一师多班”“一师多校”开设健康知识课程,体育文化课程。利用信息化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多媒体的教学更加形象化,师生之间交流更加便利。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平台,对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教学内容,课程资源开发会有很大改善和提高。

4结束语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肩负着促使学生健康水平提高的重任,而现在大学生体质健康不容乐观,导致推进课程改革以适应大学现在化的发展迫在眉睫。“互联网+教育”模式为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而电子竞技对大学课程的目标、内容、资源开发、信息化发展都有很多明显优势,“电竞”在参与方式、运动方式、需求满足以及信息化等方面深度融合传统体育课程的长处,遵循时展与学生发展的规律,实现线上与线下联动机制,合理解决身体的缺席与在场的时间张力,更好发挥体育课程在“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中的教化作用。唯有如此,体育课程才能受学生的喜爱,健康促进的效果才能更加突出,学生身体素质才能积极的提高。

作者:房大帅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谢燕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探索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94-99.

[2][13]葛青,张秋亚.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3):87-90.

[3]刘衡,冯婷.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49(6):649-652.

[4]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6,(2):70-73.

[5][10]郭赟程.推进大学体育教育信息化[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6,(7):55-56.

[6][11]艾瑞质询.2016年中国电子竞技及游戏直播行业研究报告[R].2016.

[7][12]杨喜明,武燕燕.电子竞技引入高校体育范畴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0):88-91.

篇7

本文以湖北省10所高校健美操课程为研究对象。以健美操教师20人,随机抽取参与健美操课程学生200人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7份,回收率是98.5%,在收回的197份问卷中有效率达到100%;教师中总共发出去问卷20份,收回20份,回收率是100%,在收回的20份问卷中有效率达到100%。

2.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法等方式进行调查分析。查阅大量专著、核心期刊等文献。以目前湖北省10所高校的健美操课程开展景况为主要线索,针对教师、学生、教学条件的现状对高校参与健美操课程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依照研究目的和任务,设计问卷并随机发放问卷。

3.研究结果分析

3.1湖北省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课程现状分析

3.1.1教学内容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得知,湖北省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技术部分),35%的教师会选择大众等级健美操作为教学内容,30%的教师会选择健美操基本步法作为教学内容,这二者为主要教学内容,少数教师以自编套路、风格类、素质练习为教学内容。这说明教师授课内容难度适中,易于学生掌握,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访谈法了解到,湖北省高校健美操课总学时为32,而理论课时为4,理论课时偏少,少部分教师会在技术课中附带讲解,有些甚至不开展理论课。

3.2湖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队伍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教学方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省高校健美操教学方法上,100%采用的是示范讲解法,70%采用的是完整法与分解法,60%采用的是累进教学法,50%采用了重复、交替练习法,30%采用了口令提示法,其他教学法占10%。从下表我们可以看出,健美操教学采用的最多的方法是示范讲解法,主要还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从直观上理解,从而掌握健美操的动作。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多样化,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3.2.2教师原始专项和继续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的原始专项来看,原始专项为健美操的占总数的30.1%,体育舞蹈占总数的25.4%,艺术体操占总数的21.8%,体操占总数的13.5%,其他专项占总数的9.2%,由此可见,湖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中原始专项为健美操的体育教师人数最多,成为湖北省健美操教师队伍的优势。调查得知,湖北省高校体育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学习过健美操或正在学习健美操的教师人数居于第二,这有利于健美操教师队伍建设。

3.2.3教师年龄结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的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队伍的活力及潜力,他决定了整个教师队伍的智力和创造力。健美操是以一项具有青春活力的健身运动,对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有着很严格的界定。分析数据得知,健美操教师年龄集中在31至40岁,比例高达70%,41岁以上的健美操教师只占20%,这说明,湖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年龄偏中年。

3.2.4健美操课教学考核评价内容和方法

调查湖北省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考核评价内容可以看出,教师选择考核评价内容并不止一种,采用的相同内容是课堂考勤和平时表现,除这两种外在加上一到两项技术内容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评价模式科学、全面、合理,不仅仅以学生的技术为单一指标来考核,还注重学生的态度与表现;但在选择技术内容来考核时,对学生自助创编、风格类、身体基本素质要求低,忽视健美操理论考试。

3.3湖北省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中学生现状

在湖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选择上,健美操专业每年都会成为我们学生选择的亮点。健美操的主要目的就是健身,其动作难度及强度除竞技性质的健美操一般都适合不同年龄、性别、层次和职业的人适用,所以健美操是学生在体育专项中的首选,但是在湖北省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学生的现状也有着自己的优势和缺点。

3.3.1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维持学生学习现状以及激发激情的内部力量,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原动力。分别从就业、兴趣、让人羡慕、健身等方面经行了调查和分析。学生参加健美操的动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兴趣爱好、强身健体、就业。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健美操是因为兴趣爱好,这说明湖北省高校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兴趣浓厚,有利于健美操课程的开展。

3.3.2学生选择健美操课程的男女生比例

在健美操的教学中,男生、女生在大学体育健美操的选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形成这样的局面有着多种因素。从学生们的心理上分析,男生认为健美操是女生的专利,尽管也有少数男生选择了健美操,可是更多的人还是会服从大流所向,甚至有害怕别人会取笑自己的心理。教师在教学上应给男同学讲解健美操对男生锻炼的价值和意义。

3.3.3学生对健美操教学的满意程度

在调查的197名学生当中,有的认为教师在教学方面教学的内容比较简单枯燥,健美操的教学内容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并没有把健身、瘦身等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中,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认为健美操场地、设备、设施及健美操教学条件的综合评价不是很满意;有的则认为教师教学方法独特,示范优美,循序渐进,易于掌握,锻炼价值高,对大学体育健美操持满意的态度。

3.4湖北省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条件现状

对湖北省高校教学条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健美操教学环境分为室内室外,场地平整开阔。由于室内场地数量少,且供健美操专项同学使用,大学体育健美操课场地都选择在室外。虽然室外环境能够供大学体育健美操学生学习,但对于健美操而言,场地要求高,最好选择有弹性的场地,例如塑胶场地、木质地板。体育学院配有多媒体教室,但数量有限,对外开放程度不够。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湖北省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大众等级健美操和健美操基本步法作为教学内容分别达到70%和60%,教学内容单一;湖北师范学院大学体育健美操课总学时为32,而理论课时为4,理论课时偏少,少部分教师会在技术课中附带讲解,有些甚至不开展理论课。

4.1.2湖北省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采用的最多的方法是示范讲解法,百分率到达100%,其次是完整法与分解法占70%,其他教学方法使用少。

4.1.3湖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队伍中原始专项为健美操的百分率达到40%,排序第一,这是湖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队伍的优势;虽然有部分教师原始专项不是健美操,但通过继续学习,具备良好的健美操授课能力;且湖北省高校体育教师继续学习健美操的人数百分率达到31.7%,人数多。

4.1.4湖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年龄偏中年,31至40岁的教师达到70%;教师健美操教龄在3年以上的占60%,健美操教龄较长,教学经验丰富,有利于大学体育健美操的开展。

4.1.5湖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选择考核评价内容并不止一种,采用的相同内容是课堂考勤和平时表现,除这两种外在加上一到两项技术内容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评价模式科学、全面、合理;但在选择技术内容来考核时,对学生自助创编、风格类、身体基本素质要求低,忽视健美操理论考试。

4.1.6湖北省高校男女学生在大学体育健美操的选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男女生比例不均衡,女生占88%,男生占10.5%;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还未普及,健美操教学环境不理想,室外场地不能满足学生对健美操学习的需要。

4.2建议

4.2.1关于教学内容和课程现状

湖北省高校应丰富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适当增加健美操理论课程。

4.2.2关于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内容、方法

健美操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健美操教师在选择考核评价内容和方法时,应适当考虑考核评价内容和方法的多元化。

4.2.3关于学生男女生比例和满意度

教师在教学上应给男同学讲解健美操对男生锻炼的价值和意义,鼓励更多的男同学选择大学体育健美操课程,可以用海报或展板的形式对相关知识进行宣传;努力提升学生的满意度。

4.2.4关于教学条件

篇8

1.充分认识文学教育对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意义。现在大学教育强调培养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才必须具有的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使命感和博大的胸襟和抱负等素质”都可以通过文学教育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层面培养和提高。“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解读经典文学作品,是与伟大心灵的对话,这种交流和对话会感染到后世的对话者,影响对话者的价值观,净化对话者的心灵。同时对文学作品的学习还可以提高人的艺术感受力、激发想象力、增强创造力。在文学作品所呈现的是用语言描绘和建构的世界,读者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才能了解这个世界。因此,对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是刺激和锻炼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的过程。想象力和感受力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艺术的修养不仅加深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这种宏观形象思维其实就是一种创新能力。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文学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自上而下地转变重科学轻人文的观念。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倾向,这种观念影响到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也影响到在校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当今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学校和学生都更多地表现出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倾向,重理工轻人文、重实用轻修养,很难在高校中形教育应有的氛围。在这种情况下,文学教育依靠一些政策的支持,虽在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却未能真正引起关注,很多时候成了点缀性的课程。要想真正发挥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需要高校体制内自上而下地提高对文学教育的重视,学校提供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如从课时保障、师资配备等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为文学教育提供优厚的环境。在教师层面上,也要转变观念。把承担文学教育课程看作是重要的工作,努力探索适合自己所在学校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学生层面上,要增强学生学习文学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近年来,随着思想和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文学教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进入了人才培养计划,并加以实施。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就文学课程体系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着它功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除大学语文外,各高校开设的文学课程,一般都采用相关教师申报什么课程就开设什么课程,这样看起来开设的课程不少,但实际上是杂乱无序的,缺乏体系性和科学性。从教师角度而言,某一学期开不开设自己承担的文学教育课程视自己完成教学工作量的情况而定,因此,有些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在某一学期却不能真正开出,影响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从学生角度而言,一般学校规定选修的固定学分,如笔者所在的学校规定文学类选修是6学分,即选修两门文学类课程即可。这样学生对文学课程的选择也是十分有限的,同样造成了课程体系的不完整。由于上述原因,表面上看起来文学教育课程不少,但对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人文精神、综合素质却不能产生应有的作用,所以,要对文学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在考虑课程体系优化问题时,首先要解决缺乏统一性的问题,要求凡承担文学教育课程的教师,必须保证每学期都会开设课程以供学生选修。在此基础上,学校根据科学性和需要性的原则,对文学教育类课程进行以下三类课程的优化设计。

1.知识类课程。此类课程以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培养综合素质为目的。开设中国文学概论、西方文学概论,辅助开设中西文化比较类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在中西文学文化的对比中,更好地思考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品格,优长与缺陷,更好地确立自己的文化人格。

2.鉴赏类课程。此类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感知和体验文学作品,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感受能力,培养人文精神。可开设古代诗词欣赏、古代散文欣赏、现代小说欣赏、现代诗歌欣赏、世界名著导读等课程。这些经典作品是美的存在、是人文精神蕴含丰沛之所在。学生通过阅读、欣赏、感知、体验可以获得美的熏陶、情感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3.能力训练类课程。此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为目标。可以开设写作课程。在课程中学生可以进行文学写作、新闻写作和论文写作的训练。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大学生表达能力整体不高,特别是理工专业的学生。写作训练可以强化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写作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按照上述三类设计具体课程,使高校文学教育课程具有比较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各院系在课时性质、学时学分等方面进行优化,文学教育类课程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优化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方法,适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不是单向传播体验的过程,而是一种双向传播交流活动。针对非语言文学类专业开设的文学教育课程,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向众多学生传授大量文学知识,往往采用简单省时的讲授法,成为“填鸭式”教育。这导致师生间缺乏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兴趣下降,也未能达到文学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优化教学方法。除讲授法外,笔者认为,要在文学教育的课堂上广泛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并适当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1.启发式教学法: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大意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这虽是古老的教学方法,但对目前的文学教育教学而言,它可以改变“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如在讲授先秦散文时,经常选的篇章是来自《左传》的“段于鄢”,其中分析郑庄公人物形象是重点。梳理完课文后,教师可抛出一个启发性的问题:母亲姜氏想让共叔段代替庄公为国君,你觉得两兄弟谁更适合做国君?同学们陷入思考,一会儿,开始踊跃发言,大家共同认为共叔段无才无德不适合做国君。对庄公的认识发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说庄公赶走弟弟、幽禁母亲,不仁不孝,不适合做国君。有的同学说庄公行事老到、善于谋划,具有政治家的素质和风范,适合做国君。针对分歧,教师讲述了春秋的诸侯争霸的时代环境,引导大家分析在这样的时代作为一国之主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和才能。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变得饶有兴味,更好地体会了庄公这个形象。

2.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方法。它的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抽象的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同时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课程为体验式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自己是文本发言人的观念,引导学生做文本对话的主角,用自己的心和情感去体验作者的情感,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作者的生命。由此,学生由生活的世界进入到文本的世界,在文本的世界中体验、移情、反思,与文本的世界共鸣,撞击出思想和情感的火花。在讲授婉约词人李清照时,教师一边讲她的人生经历,一边引入她各个时期的诗作。引导学生从“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清竹嗅”“、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体会她少女时代天真烂漫的情怀;从“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体会她的相思愁怨;从“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体会她的雄健豪气。由此,学生了解了一个多侧面的李清照。在此基础上,学生在深入解读李清照晚年作品《声声慢》时,学生一方面体会到了晚风、暮秋、黑夜、细雨,凄凉的氛围和心境,另一方面,体会到作者不屈的灵魂在做一次又一次的抵抗,这里有生命的悲哀,更有生命的不屈。没有体验的情感是肤浅的,只有调动学生的情绪去体验、去玩味,才能获得更多的心灵的启迪。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