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事业单位技术8篇

时间:2023-03-08 14:54: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事业单位技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事业单位技术

篇1

关键词: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绩效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根基。绩效管理的核心是确定绩效标准,给员工客观的评价,完善事业单位或企业的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事业单位的核心,对其的考核是用定量、定性的标准,给以客观、公正的评价,达到“多赢”的目的。

一、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管理的现状

1.忽略绩效管理对事业单位的影响

现在,很多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方式陈旧,特别是绩效指标的制定上,并未认识到绩效管理对事业单位发展的影响。有些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仍由上级领导决定,等待上级命令的下发,即坐、等、靠,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全面,认为其是单一的个体,没有与单位内部的其他管理建立联系,比如薪酬、职位等,甚至有的人会认为绩效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等,使内部的绩效考核存在很多漏洞。

2.绩效管理无据可依

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制定绩效管理的相关内容时,因为缺少经验,又没有其他经验可以借鉴,依然采用原有的绩效管理方式管理,或是直接照搬其他企业的管理方式,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得不到单位内部专业技术人员的认可,抑制了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3.没有明确的绩效管理目标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仍未上升到战略层面,缺少战略性的计划,由单位领导决定,把一个大的目标分解成数个小目标,下发到各个部门,只有自上而下的管理,没有自下而上的反馈,造成给部门下发的目标得不到认可,下属只能被动接受,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不再积极,与绩效管理的本质不符。

4.绩效管理没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事业单位会借鉴企业的绩效管理方式,把经济指标作为导向,失去了事业单位具有的公益性,以定性指标为主,并未采用定量指标,缺乏可行性,同时,指标包含的范围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某个特定的事物制定,考核者很难根据这些指标管理绩效,给出客观的评价,使绩效考核变成一种形式。

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管理的完善

对于上述的几点不足,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

1.更新管理观念,对绩效管理有正确的认知

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只有真正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切实做好单位的绩效管理工作,对此,领导者需要了解绩效管理的本质与内涵,以及其具有的功能,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管理情况,制定绩效管理机制,明确管理内容与标准,并加大单位内部的宣传力度,强化绩效管理人员的绩效意识,使绩效管理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把工作细化,把工作内容下发到每个部门。

2.进行工作分析与总结

通过工作分析可以发现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为其提供信息,确定数据标准,保证考核过程与结果的客观性,使专业技术人员认同。其工作内容是,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时间,以及影响工作进行的各个要素,了解各自工作内容的性质,编写岗位工作说明书,最后总结工作,综合工作中的各项信息,给考核标准的制定提供信息。

3.确定绩效考核的分类

绩效考核指标共有两类,一类是定量指标,另一类是定性指标。定量指标是从科研与学术的角度分析,包括指标定义、评价标准、信息来源、绩效考核者和绩效目标五点,人们会对这五点进行考核,以得到客观的评价,而定性指标则是从技术人员的日常表现与工作素养两方面分析,其包含的内容与定量指标相同,只不过其目标是定性的描述,不是数字。根据事业单位的整体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划分指标的种类,使用的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访谈法等,与专业技术人员交流商讨,再由领导者综合意见,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制定新的考核标准,用准确的词汇表达,不再使用模糊的字眼。

4.创新绩效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制定,短时间内无法完成,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专业性较强。要求事业单位在原有管理机制上进一步创新,灵活运用,具有实效性。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带有政治性的特点,可以展开年终考核与日常绩效考核,从个人自评、领导考核与互评的方式,收集日常考核的结果,最终作为年终考核的内容,同时,也可以适当调整考核制度,规范考核标准,按照统一的程序考核,适当增加新内容,实现绩效管理制度的创新。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完善,可以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认可,提高工作的积极性,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途径。因此,绩效管理的制定需要全体人员参与,按照相关理论与方法,设计事业单位独有的绩效管理体系,确定考核标准及标准的种类,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提高绩效管理制度的可行性与针对性,增加个人绩效,以提升整个事业单位的绩效。

参考文献

[1]周琪.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指标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6(33):216

[2]杜鹏.县级计量专业技术事业单位人员绩效及薪酬管理研究浅析[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6(8):123-124

篇2

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制度创新后,开始使用绩效考核机制,并给以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的考核。如何强化其绩效管理,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技术水平,从而提升整体绩效,是管理者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绩效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根基。绩效管理的核心是确定绩效标准,给员工客观的评价,完善事业单位或企业的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事业单位的核心,对其的考核是用定量、定性的标准,给以客观、公正的评价,达到“多赢”的目的。

一、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管理的现状

1.忽略绩效管理对事业单位的影响

现在,很多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方式陈旧,特别是绩效指标的制定上,并未认识到绩效管理对事业单位发展的影响。有些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仍由上级领导决定,等待上级命令的下发,即坐、等、靠,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全面,认为其是单一的个体,没有与单位内部的其他管理建立联系,比如薪酬、职位等,甚至有的人会认为绩效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等,使内部的绩效考核存在很多漏洞。

2.绩效管理无据可依

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制定绩效管理的相关内容时,因为缺少经验,又没有其他经验可以借鉴,依然采用原有的绩效管理方式管理,或是直接照搬其他企业的管理方式,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得不到单位内部专业技术人员的认可,抑制了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3.没有明确的绩效管理目标

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仍未上升到战略层面,缺少战略性的计划,由单位领导决定,把一个大的目标分解成数个小目标,下发到各个部门,只有自上而下的管理,没有自下而上的反馈,造成给部门下发的目标得不到认可,下属只能被动接受,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不再积极,与绩效管理的本质不符。

4.绩效管理没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事业单位会借鉴企业的绩效管理方式,把经济指标作为导向,失去了事业单位具有的公益性,以定性指标为主,并未采用定量指标,缺乏可行性,同时,指标包含的范围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某个特定的事物制定,考核者很难根据这些指标管理绩效,给出客观的评价,使绩效考核变成一种形式。

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管理的完善

对于上述的几点不足,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

1.更新管理观念,对绩效管理有正确的认知

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只有真正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切实做好单位的绩效管理工作,对此,领导者需要了解绩效管理的本质与内涵,以及其具有的功能,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管理情况,制定绩效管理机制,明确管理内容与标准,并加大单位内部的宣传力度,强化绩效管理人员的绩效意识,使绩效管理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把工作细化,把工作内容下发到每个部门。

2.进行工作分析与总结

通过工作分析可以发现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为其提供信息,确定数据标准,保证考核过程与结果的客观性,使专业技术人员认同。其工作内容是,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时间,以及影响工作进行的各个要素,了解各自工作内容的性质,编写岗位工作说明书,最后总结工作,综合工作中的各项信息,给考核标准的制定提供信息。

3.确定绩效考核的分类

绩效考核指标共有两类,一类是定量指标,另一类是定性指标。定量指标是从科研与学术的角度分析,包括指标定义、评价标准、信息来源、绩效考核者和绩效目标五点,人们会对这五点进行考核,以得到客观的评价,而定性指标则是从技术人员的日常表现与工作素养两方面分析,其包含的内容与定量指标相同,只不过其目标是定性的描述,不是数字。根据事业单位的整体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划分指标的种类,使用的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访谈法等,与专业技术人员交流商讨,再由领导者综合意见,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制定新的考核标准,用准确的词汇表达,不再使用模糊的字眼。

4.创新绩效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制定,短时间内无法完成,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专业性较强。要求事业单位在原有管理机制上进一步创新,灵活运用,具有实效性。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带有政治性的特点,可以展开年终考核与日常绩效考核,从个人自评、领导考核与互评的方式,收集日常考核的结果,最终作为年终考核的内容,同时,也可以适当调整考核制度,规范考核标准,按照统一的程序考核,适当增加新内容,实现绩效管理制度的创新。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完善,可以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认可,提高工作的积极性,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途径。因此,绩效管理的制定需要全体人员参与,按照相关理论与方法,设计事业单位独有的绩效管理体系,确定考核标准及标准的种类,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提高绩效管理制度的可行性与针对性,增加个人绩效,以提升整个事业单位的绩效。

参考文献

[1]周琪.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指标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6(33):216

[2]杜鹏.县级计量专业技术事业单位人员绩效及薪酬管理研究浅析[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6(8):123-124

篇3

一、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管理内容

(一)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档案归档内容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档案归档内容包括员工的基本情况:1.基本情况,包括个人履历、劳动合同、入离职信息、工作变动等;2.学历及继续教育情况,包括学历、学位证书、继续教育、专业培训证书等;3.专业技术材料,包括技能鉴定及考核材料、等级证书等;4.科研成果、著作材料,包括发表的论文、课题、专利、获奖情况等;5.工资情况;6.健康资料,包括体检表、以往的工伤处理等信息。

(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特点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档案有着以下特点,一是真实性,档案要能真实体现技术人员的思想、能力、技能、经历等资料,为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优化提供参考。二是完整性,档案要涵盖技术人员的全部内容,客观全面的体现档案管理人员的各种信息。三是动态性,档案要随着人员情况的变化,进行实时更新,保证档案材料的时效性。四是机密性,档案是技术人员个人自身情况和人生轨迹的真实记载,不能随意泄露。

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管理现况

(一)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管理意识较弱

目前事业单位在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管理方面,意识薄弱,重视度不足。领导没有意识到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管理对单位人力资源配备的重要性,没有明确的制度对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管理进行规范。档案管理人员也没有重视对档案的管理,造成专业技术人员的档案断节、缺项、内容凌乱、查阅不便等。对单位的日常人员管理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二)专业技术人员档案收集范围不全

部分事业单位虽然对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了个人档案,但是档案收集内容不够全面。大部分只是收集了个人履历、家庭及个人基本信息、学历信息、工作变动资料等,而没有把专业技术人员的获奖情况、科研项目情况、、专利申请等内容进行归档。这部分资料对判断专业技术人员的个人能力和职业资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专业技术人员档案归类不规范

在对专业就似乎人员的档案归类中,一些事业单位归类方式不规范,没有按照技术人员的个人进行档案归类,而是将他们的档案存放在多个地方,甚至多个部门里面。例如将基本情况、个人履历等作为人事档案归档在人事部;将获奖情况、培训进修情况等未归档或归档在办公室或者本部门,将科研和技术材料、专利获得情况等归档在档案室或者技术部门等等。一旦需要的时候,查找和整理非常不便,而且有可能导致档案资料内容的遗失。

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管理改善措施

(一)提高事业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的管理意识

要把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档案管理列入单位日常工作的重要议程,强化对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管理的创新和建设工作。落实档案管理的人员和机构,安排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档案管理人员,明确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让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同时要让专业技术人员认识到档案的重要性,主动配合参与开展自身档案归档工作,将个人专业论文、获奖材料、科研项目等内容进行上交。

(二)对专业技术人员档案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

要时刻关注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进行档案资料的更新工作。每年度进行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资料审核,按照制度将他们的各类信息,包括考核、评比、培训、继续教育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归档处理。也要与技术部门或者专业技术人员所在部门联系,积极收集专业技术人员的各类档案资料。还要利用职称报考、年度考核的时机,收集他们的各类基本资料和技术资料。在年终进行一次定期整理,审核个人人各种档案的归类情况,将其中不完整的部分进行补充归档。

(三)提高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篇4

关键词:绩效;薪酬管理;专业技术人员

目前县级计量所按照事业单位编制分为计量专业技术类、综合管理类和工勤服务类。其中,计量专业技术类事业人员是检测检验工作的生命线,是保证计量检测检验职能和质检事业发展的基本客观要求,是质量事业正常运行和产品质量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基层(县级)计量专业技术人员的绩效及薪酬管理也在目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大背景和新形势下发生着巨大转变,在客观上要求其主动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及其相关政策措施综合推进,保证事业单位正常、有序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保证群众的计量权益。目前的县级计量所专业技术人员绩效及薪酬管理,体现了事业单位目前发展现状,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和地方标准,分类实行。总体来说,县级计量所(西部基层单位为例)的绩效考核基本沿用了本地区的公务员绩效考核的方式方法,对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时间、技术、职能本领、相关业务能力以及工作作风等综合考评,并结合以上指标由地方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结合实际考察确定计量专业技术人员职务、技术等级,技术等级档次/薪级等薪资标准等,最终确定事业人员具体薪酬。专业技术事业单位职工按国家人事主管部门标准划分为基本工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地区性补贴);绩效工资(绩效工资构成分为70%绩效工资和30%绩效工资。70%部分通常按照各地方标准统一上卡足额发放,30%部分按照单位对职工当月工作情况进行适当合理的发放,但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不得超过绩效工资的30%上限);其他特殊性补助(因学历、经历、原工作背景等不同,导致工资差异,如学历水平、军队转业、特招计划、专业选拔,身份转变等,尤其是1993年和2006年两次全国性的工资调整,导致此项收入差距)。其中绩效工资集中体现了计量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上的工作水平和差异,是计量专业技术能力在薪资上的直接体现,具有正向激励作用,为专业技术人员提高自身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和较强约束性。

县级计量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金体系结构,经过多年实践运行总体上趋于稳定,为践行公益性要求起到了关键的推进作用,维护了公共利益。但同时也存在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的通病—长期的旧模式与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严重脱离,技术服务机构的职能淡化,失去根本原则—公益性。其在职工薪酬上具体表现为:首先,个别计量所无视财务制度,违反绩效工资发放规定,将自身单位体制(差额/全额)故意混淆,违规将公用、专项经费挪做30%绩效工资等他用。第二,单位考核形同虚设,走过场、走形式现象广泛存在,平均主义在计量所内部长期存在。基于工作考核表现的30%绩效部分长期不变,都是默契的按照标准的最高限额发放,根本没有体现考核的制约作用。第三,目前的职称管理体系过于死板僵化,仅靠发论文,考试等方法严重不适应当前技术的发展需要。导致基层存在为薪酬而过于注重理论,忽视实践和经验的情况,对于实际工作的计量技术水平没有充分体现和认识。最后,由于一些专业技术事业单位通常挂靠在某行政单位的二级单位,造成人事、财务不分,导致专业技术事业人员的岗位发生严重偏离,存在事业干行政,行政干事业,行政人员的领导地位又让计量专业技术人员只能服从安排,个别职工甚至从入职起根本没有接触多本职计量技术工作,导致职称、考核、薪金、升迁等问题都长期无法解决,影响计量技术发展。

以上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目前县级计量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和薪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思考归其原因,主要是长期根深蒂固的老旧观念,同时加之体制因素造成事业单位游离于行政体制的边缘,让全社会以及事业单位职工本身对自身的地位产生困惑,客观上造成了内部体系的不稳定。同时广大基层计量专业技术职工年龄层次不合理,自身水平过低,人员素质偏差,技术能力水平已不适应与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民营企业计量机构和国外技术机构的综合差距较大,主观上造成了自身的落后。但就基层出现的诸多问题从根源上看:一方面是顶层设计上对于事业单位的改革不彻底,没有完全理顺事业单位的分类标准;另一方面是没有从根本上建立现代化的事业单位管理体系,没有从制度上完善事业单位的职能和界限,造成广大事业单位自身不清楚发展目标,职工“等靠要”思想盛行的深层次原因。根据基层计量专业技术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和趋势,结合基层实际情况,针对目前县级计量所绩效考核和薪金制度等一系列问题,笔者建议既要在顶层设计上加紧出台相关制度政策措施,理顺专业技术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目标,给广大基层事业人员吃下定心丸,明确本职工作和发展道路,又要依靠地方主管政府机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深入调研摸底计量专业技术事业单位,为下一步改革提供基础数据和重要依据。具体有以下建议:首先,改革现有的绩效考核制度。制定新的以量表法为基础的考核依据,细化计量检测检验工作完成标准,针对不同计量岗位设定不同工作岗位系数,利用客观性标准区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并按约定考核时间对每一名职工进行考核打分,以此分数作为本月度绩效工资(30%部分)的阶梯式发放依据,从制度要求上细化,做到多干多得,少干少得,不干不得的薪金发放原则。第二,调整基层计量专业技术事业单位职工的职称管理制度。计量工作因其特殊性,对科学性、可操作性、经验性有极强的要求,而旧的职称管理体制过于死板,对理论等书本知识过分强调,不能完全的区分判断工作能力,不利于实际操作,与工作中的技术环节相脱节,同时容易形成一种理论大于实际的错误观念,让计量专业技术人员疲于应付各类论文、考试,没有从书本理论联系工作实际中去发展计量科学。而从目前县级计量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看,计量工作第一线确实存在着一批具有很强责任心、较高操作能力水平的技术人员,但因客观性原因如年龄、学历等问题而无法晋升职称。建议基层应将以侧重理论考核为标准的职称评价标准转变为以实际操作为主的职称评价体系,参靠公务员职级晋升办法,在达到一定累计工作年限(15年且历年考核全部合格以上),按照单位人员构成比例对符合条件的一线基层技术人员予以职称晋升,激励基层计量技术人员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实际的操作能力。第三,建立县级计量专业技术事业单位考核规范。为打破基层计量所平均主义的侵蚀,建议在量表法的基础上进行排序考核,即单位考核必须将全体职工纳入考核,按照分数多少,按先后顺序根据序数量化考核分数,表扬高分,批评低分,同时将上述考核结果做为新的绩效工资测算起点并公开予以实施。第四,结合此次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时机,地方政府要主动规范和改革绩效工资比例,激发和约束职工的工作行为。执行多年的绩效工资“37”“46”比例已不适用目前发展的需要,30%~40%绩效工资并不能完全限制和规范目前的职工“庸懒散”等行为。因此个别地方政府要大胆探索,将绩效工资活动分配比例提升至“64”、甚至“73”,强化对计量技术人员自身工作和作风纪律的制约。建议探索对县级基层计量所,尤其是全额拨款计量所重新调整30%绩效工资的最高顶格限制,由政府结合地方实际以及计量专业技术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收支等情况加强监督,在合理区间内鼓励多劳多得,既有利于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能有效合理的调节公立计量机构和私立计量机构的收入差距,防止计量类专业技术事业单位的群体腐败和人才流失。第五,对计量专业技术人员给予和市场监管系统行政人员相同薪金、培训、职务升迁待遇水平。

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 专业技术人员 培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世界范围内公共部门职工培训教育的普及,我国公共部门尤其是广为存在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因此,分析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依此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显得日益重要。只有逐步建立科学、有效、合理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制度,才能确保在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中广泛起作用的各事业单位高效运转。

1 培训存在的问题

1.1 培训目的的不明确

目前,事业单位组织的培训不少,各级部门每年都会下达一定量的指标,并列入各部门的年度考核体系中。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培训或变相作为一种福利待遇,借此外出旅游;或走走过场,弄个形式,开个会读些文件。这样,培训的主旨不明确,流于形式,其真正目的被深深地掩盖。

1.2 培训内容、形式的单一

培训的内容往往局限于理论上的内容,例如介绍相关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国外的先进做法,缺乏对实际操作的指导意义,不能很好地提高参与培训人员的积极性。

同时,培训形式也较为单一,多以授课式为主,实行的是你讲我听、你读我记、上面讲讲、下面听听、记记笔记、写写心得的“灌输式”的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必要的互动,课堂气氛不活跃,很容易使广大学员产生厌学情绪,从而降低了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1.3 培训评价的缺失

在培训日常管理中,比较简单粗放,强调自我管理的多、落实监督检查的少,注重培训规模、不注重培训质量,满足于办了多少班举行了多少次培训,一种量上的扩张,忽视衡量培训效果的评价考核制度的建立,从而无法有效控制培训过程出现的各种降低培训效果的状况,进而使学习培训与工作能力的提重“脱节”。

2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重要性

2.1 可以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培训可以增强一个单位的凝聚力。一位单位管理者,首先必须是一位优秀的培训师,不仅重视培训,而且善于通过培训言传身教,把单位的发展战略、管理模式、价值取向、文化氛围等带给每一位职工,培养团队精神,让大家团结起来,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勇往直前。只有这样,一个单位才会永葆青春活力,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2.2 可以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

研究统计发现,工作中存在错误,80%是职工不懂相关法律、政策和违反程序操作造成的。通过培训,可以学到相关法律、政策,掌握操作程序,自然就会在工作中减少错误的发生。同时,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纠正错误和不良的工作习惯,其直接结果必然是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3 可以提高职工履职能力

现代社会职业的流动性使职工认识到充电的重要性,换岗、晋职主要倚赖于自身技能的高低,培训是职工更新知识、技能、具备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面对竞争,避免被淘汰,唯有不断学习,而培训则是最好、最快的学习方式。

3 培训的几个关键点

在当今经济形势下,对培训工作的研究愈来愈多,但何为培训,却各抒己见,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综合各家的理论,培训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人员通过学习,使其在知识、技能、态度上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使人员的职能与现任或预期的职务相匹配,进而提高人员现在和将来的工作绩效。

此外,还要深刻了解培训几个关键点:

3.1 培训理念

培训理念是存在于观念中的一种关于培训活动的深层次的认识,决定人们对培训目标的认识,指导人们对培训手段的选择,约束着人们对培训过程的组织。现代培训理念是与科技现代化相适应的一种先进的培训观念,决定着一个单位能否建立起先进的培训模式,能否及时将学员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企业现实的生产效率。

我们需要转变培训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观念,树立起培训是单位的一种投资行为,是可以使企业获得长期综合收益的行为,其重要性比单位看得见的固定投资更为重要。

3.2 培训方式

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职能,是人力资源资产增值的重要方法,也是企业效益提高的重要途径。培训方式多达二十几种,因此,在方式上,要体现出层次性、多样性,要拉开梯度,采用不同性质的、不同水平的培训;要灵活、生动、活泼,易于被职工接受;要紧密联系实际,形成双方良性互动,彻底改变你说我听,课后考试的传统培训模式。

3.3 培训计划

在注重针对性的前提下,必须体现出系统性和前瞻性。培训不仅仅是为了目前的需要,更要考虑将来的长远发展。要根据单位现状及目标,系统性地制定各部门、各岗位的培训发展计划;要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制定具体多样的培训主题;要制定涵盖企业所有职工的、持续的、经常性的培训机制。

3.4 培训授课者

专门的培训师固然非常重要,但内部领导以及职工成为培训师在相互的认同上更为亲近。企业内的领导成为培训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宝贵的工作经验;培训内容与工作有关。

3.5 考核方式

职工往往认为培训的意义在于获得证书,而忽略了培训的实质。一旦获得所需要的证书,职工进一步提高自我甚至应用从培训中获得技能的积极性就消失了。所以每个企业要通过建立一种有效地考评机制,尽量改变职工“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学习动机。

4 培训方案的设计

培训方案是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指导者、受训者、培训日期和时间、培训场所与设备以及培训方法的有机结合。

4.1 培训目标的设置

培训目标的设置,明确了人员未来需要从事某个岗位,现有人员的职能和预期职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消除这个差距就是我们的培训目标。

设置培训目标将为培训计划提供明确方向和依循的构架。有了目标,才能确定培训对象、内容、时间、教师、方法等具体内容,并可在培训之后,对照此目标进行效果评估。

培训总目标是宏观上的、较抽象的,它需要不断分层次细化,使其具体化,变得可操作性。要达到培训目标,就要求人员通过培训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即希望人员通过培训后了解什么、能干什么有哪些改变。

培训目标的确定,要了解人员的现状,了解人员具有哪些知识和技能,具有什么样职务的职能,而企业发展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的人员,预期中的职务大于现有的职能等内容为前提。

4.2 培训内容的选择

在明确了培训的目的之后,接下来就需要确定培训中所应包括的传授信息。撇开具体培训内容的千差万别,一般来说,培训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即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究竟该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应根据各个培训内容层次的特点和培训需求分析来选择。

知识培训,是组织培训中的第一层次。人员只要听一次讲座,或者看一本书,就可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大部分的就是知识。知识培训有利于理解概念,增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障碍和阻挠。同时,要系统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则必须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虽然知识培训简单易行,但其容易忘记,组织仅停留在知识培训层次上,效果不好是可以预见的。

技能培训,是组织培训中的第二个层次。所谓技能就是指能使某些事情发生的操作能力。技能一旦学会,一般不容易忘记。招进新人员,采用新设备,引进新技术都不可避免要进行技能培训。

素质培训,是组织培训的最高层次。所谓素质是指个体能否正确地思维。人员应该有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态度,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有较高的目标。素质培训就是通过各种培训形式提高人员的素质。

这三个层次的培训内容,究竟选择哪个,是视不同的受训者具体情况而决定的。管理者往往偏向于知识培训与素质培训,而职员则倾向于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由此可见培训内容最终是由受训者的"职能"与预期的"职务"之间的差异所决定的。

4.3 谁来指导培训

培训资源可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内部资源包括组织的领导、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人员;外部资源是指专业培训人员、学校、公开研讨会或学术讲座等。在众多的培训资源中,选择何种资源,最终要由培训内容及可利用的资源来决定。

组织的领导、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人员是组织的重要内部资源,利用内部资源,可使受训者和培训者多方都得到提高。组织内的领导是比较合适的人选。首先,他们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宝贵的工作经验;其次,他们希望人员获得成功,因为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

当然也有求诸于外部培训资源的。外部培训人员可以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来量体裁衣,并且可能比内部资源提供更新的观点,更开阔的视野,但外部培训资源也有其不足之处,一方面,外部人员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了解单位的运行情况和具体培训需求,这将提高培训成本;另一方面,利用外部人员培训,单位领导对具体的培训过程不负责任,对人员的发展逃避责任。

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各有优缺点,在组织时可以综合运用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突出培训效果。

4.4 确定受训者

根据组织的培训需求分析,不同的需求决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从而大体上确定不同的培训对象,即受训者。

岗前培训是向新人员介绍组织的规章制度、文化以及组织的业务和人员,消除新人员进入单位时或多或少产生的紧张和不安。

对于即将升迁的人员及转换工作岗位的人员,或者不能适应当前岗位的人员,进行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为内容。可根据需求来确定具体的培训内容以及形式。

4.5 培训日期的选择

培训方案的设计必须做到何时需要何时培训。通常情况下,有下列四种情况之一时就需要进行培训。

第一,新人员。大多数新人员都要通过培训熟悉单位的工作程序和行为标准。

第二,人员即将晋升或岗位轮换。针对新岗位,新工作的新要求,对老人员也应进行必要培训,以最短的时间适应新的工作内容

第三,由于环境的改变,例如引进新设备、新技术等,也要对老人员进行培训。

第四,补救型培训。例如由于劳动力市场紧缺或行政干预或其它各方面的原因,你不得不招聘了不符合要求的职员。

同时还要根据各类培训的特点,估算培训大致需要多少时间,以便合理安排培训日期。

4.6 适当培训方法的选择

培训的方法有多种,如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讨论法、视听法、角色扮演法等。各种培训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法配合起来,灵活使用。

4.7 培训场所及设备的选择

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决定着培训场所及设备。培训场所可以是教室、会议室,也可以是工作现场。若以技能培训为内容,那最适易的场所为工作现场。培训设备则包括教材、笔记本、笔、模型,有的还需幻灯机、录相机等。总之,不同的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最终确定了培训场所和设备。

人员培训是以培训目标和期望结果、培训内容、培训指导者、受训者、培训日期、培训方法和培训场所及设备的有机结合,达到目标和结果是培训目标之所在,各个组成部分都是以它为出发点的。所以在制定过程中,权衡利弊、通盘谋划、统筹考虑,制定出一个以培训目标和结果为指南的系统方案。虽然一个系统的培训方案不一定为有效的培训方案,但一个有效的培训方案必须是系统考虑的培训方案。

参考文献

[1] 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 肖兴政,人力资本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篇6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员 激励 培养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专业人员在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谓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指在企业或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技术人员及具有执业证书并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他们是掌握和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人才,在应对逐渐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的推进市场改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事业单位的战略目标的最后实施提供强大而有力的人才支撑。

1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职业发展道路不完成,职称评审制度不合理

在当下,专业技术人员的任职一般是通过担任技术管理职务,担任技术职称和担任相关项目职务来实现,这三者总体来说还是难以构成专业技术人员完整的职业发展道路。技术管理职务是属于管理岗位的相对序列,而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则是通过担任技术岗位来行驶管理业内事务。从而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管理岗位相对来说是复杂的,处理这些事情一般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导致其科研精力和时间都不足,不但影响其技术水平的提高,还会影响其创新。而且也会影响其工作的发展。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在发展道路上的途径不太明确,尤其是在单位晋升高级职称以及教授职称之后。由于其再没有别的其他的评价标准,成长职务序列也相对不完整,而让一些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失去其学习和工作的动力。而职称评审还运用原来的模式,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学技术,学业务和学技能的导向性不是那么的明确。

1.2激励制度相对单一,评价方式不够科学

多数事业单位没有相对完善的有效的激励模式,特别是其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将来的职业发展空间和退休以后的待遇问题。他们对这些的关注是很少的。“按劳分配”并不能充分的体现出收入与成绩效应之间的关系。并且专业知识人员对薪酬的奖励制度也是相对不满意的。有些单位对专业知识人员的关心很是缺乏,没有做好相应的思想工作,而精神鼓励就更加的少了。这样专业技术人员对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就没有多大的兴趣,他们就不会安心的工作,从而导致他们不断的跳槽,流失相对大的人才。

再就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评价方式不够科学,这些考核的主观随意性相对很大,而业绩和能力不能很准确的衡量,考核力度相对来说就不够。就是由于这种不合理的考核方式,才是考核和专业技术人员评价标准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才导致任职资格和业务能力以及实际水平没有更好的关联起来。难以激发个人更好的素质和将来的发展。

2加强奖励和培养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措施

2.1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的选拔制度

选拔专业技术人员时应该根据自己单位的特点,“因需设岗,结构优化,拉开层次”等原则来设置其职位等级序列。可以在该单位的核心业务和相应的主干业务中先进性试点。不同的事业单位可以设定不同的职位,相对大的单位可以多设一些职位,并且可以分化的相对细一些。而小的单位可以设定的职位相对少一些,并且笼统一些。逐步的建立起能够令事业单位满意的专业技术职务等级,不断的拓展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空间。

2.2合理配置职务,有序流动人才

专业技术人员在使用时应该不断的突破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创造属于自己管理的新模式。应当以科技和工程项目为主要,其他为辅,实行结构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完善相关的考核制度,加强人员的绩效考核,实行其动态的管理。再然后就是建立其内部的人才市场流动平台,提高该单位的系统公开的内部招聘制度,能够合理的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布局,不断的来满足自己事业单位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措施和方法,来更大范围的拓展相关业务,并且拓展专业技术人员的将来职业生涯的空间。并且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效率,发挥出其整体效益。最后为自己的事业单位赢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2.3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机构

加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再培养工作。可以对新进大学生进行培训,让其做好职场准备,学会相关礼仪,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等,最重要的就是对安全的教育。可以让他们更好更快的融入新集体。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提供肥沃的土壤。可以实施对大规模优秀青年的培养工作。青年是一个公司的中坚力量,加大对其的培养可以使单位更加的欣欣向荣。加大对优秀专业人员的培养,让那些有前途的人到国外深造,学习更先进的技术,将来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更先进的技术,赢得更多的利益。最后就是可以完善紧缺人才的培养机制。只有人才全面了,才可以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占得更大的先机。

3结束语

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和培养是一项复杂现实又有意义的问题,因此就要搞好其中的各个环节,从而能够培养更多的人才。完善其一系列相关制度,尽量减少其主管随意性的影响,也要控制不完整制度对其的影响。专业技术人员是事业单位的一笔巨大财,应好好的培养这一些人才,为自己的事业单位赢得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齐重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11).

[2]郑树芳.浅谈激励在科研事业单位中的运用[J].河北水利,2013(08).

[3]赵丽峰.浅析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中国集体经济,2015(04).

[4]王科峰.浅析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四川水泥,2014(10).

篇7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事业单位;集成管理;应用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管理情况存在明显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而计算机技术的集成化管理能够有效地提供更为优势化的管理。本文在分析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集成管理理念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优势分析,并提出了计算机技术在事业单位集成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1.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资源浪费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存在明显的资源浪费的现象,公共机构能耗底数不清,资源消耗没有定额限制,缺乏用量标准和计量分析,对已有的定量标准有些也执行不严。例如:在事业单位内部办公用品随意领用,有些土地资源、设施资源随意购置却束之高阁,不能物尽其用。因此公共机构节能降耗应该以计量为基础,通过计量统计和对比分析,才能制定合理可行的定量标准。但是,目前事业单位的这种资源浪费情况很难迅速制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市场护组织管理驱动,单位领导和职工都以计划经济为基础来看待单位的未来发展,这种基本特性使得单位很难融入市场经济的组织形式之中,无法形成自内而外转变浪费的观念意识。同时,事业单位内部没有形成全面化的监管机制,无法建立众多相互独立的市场主体,以形成市场竞争的基本格局,调动全社会成员的积极、主动和创造地控制浪费情况。

1.2效率低下

事业单位部门其本质是提供服务和产品的部门,其所提供的服务与产品范围与种类不是由消费者的直接愿望所决定,而是由政府机构来决定,它建立在权威关系之上。因此,事业单位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要维持国家经济、社会等各项生活的平稳运行和发展,满足人民的各项公共服务需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低下使其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究其原因是多样化的,但是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事业部门的效能监督机制无法形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形成监督机制,提供更为高效率的服务主要是由于事业单位基本上都经历过多的分化和剥离。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保留下来的"事业单位"主要包括从事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机构,经过多次改革以后,在明确社会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了社会权责利关系,转换和明确了各类社会组织的基本职能,但是对于单位部门的内部责权情况来讲却没有进行相关的管理建设。

2.集成管理理念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优势

集成管理的理念来自于企业管理模式,其本质是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进行全面化的综合的管理,管理的特点就是要模糊部门界限,进行整合式的管理,实现事业单位内部整体化的发展,激发全体职工的积极工作态度,并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作用,其优势情况在于:

2.1综合监控和开发资源

集成管理就是要通过科学而巧妙的创造性思维,从新的角度和层面来对待各种资源要素,拓展管理的视野和疆域,提高各项管理要素的交融度,以利于优化管理对象的和谐有序性,增强事业单位的集成效应。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控制实现对单位内部各项服务环节的综合监控,以此来制约职工更快更好地完成服务工作。同时,计算机的监控和资源开发性能能够对单位内部的资源进行整理,保证所有的物资均能最大限度地进行使用或实现经济效益。而且计算机网络技术服务能够保证对现有的公共资源情况进行成本估算,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情况出现。

2.2问责制激发协同合作意识

计算机集成管理技术能够对服务项目进行链条式的追踪,保证问责制在单位内部的全面实行,从政治责任、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直接责任、间接责任等一层层问下去,实现全面监管,对给使用单位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使得逃避责任,任意对待工作的情况消失,也使得所有人员都明确表现出为单位发展积极工作的态度。另外计算机集成管理提供了工作服务的记录,保证了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以依循,推动了问责制更好地推行。另外,计算机技术对问责制的推动作用使得单位的人员明确了一项工作的责任其本质涉及到了多方面的责任,这样就更有利于发展协同合作。

3. 计算机技术在事业单位集成管理中的应用

3.1加强对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的发掘利用

在集成管理过程中,计算机的集成化管理能实现全面化的有形资源管理,也就是对单位内部的物资资源、固定资产等进行管理,集成化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对单位内部这些资源进行登记和管理。对资源文件或案卷的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称作著录,著录是信息输入计算机的前提。而且要对资源的现有情况进行存贮,有赖于高密度的存贮介质,如光盘、缩微胶片等,形成更为直观化的资源管理分析,确保有形资源的价值,在这些存贮技术尚不能应用之前,必须首先将档案文件加工处理成二次文献,输入计算机,实现线索检索。而针对无形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要对单位内部的人员素质进行开发,集成管理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招聘录用新成员、职工培训管理系统、管理职工的薪酬福利、人事信息数据统计分析、软件系统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管理企业员工社保业务、建立员工考评管理系统、创建企业员工调动管理系统、创建企业员工奖惩管理系统、建立企业人事查询系统、用户权限管理系统,每部分均配有相应的具体操作步骤。

3.2加强计算机集成技术综合服务的应用

篇8

关键词 高校 岗位设置 岗位“短缺”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岗位聘用后产生岗位“短缺”的原因

1.1 岗位设置后双肩挑人员占专业技术岗位

高校岗位设置初期,根据岗位设置文件精神,核准岗位数设置是按需设岗,因此管理岗位的核准岗位数是根据现有从事管理人员的个数所决定的,而很多管理岗位都是由既有专业技术职称又有管理职务的双肩挑人员担当,由于岗位设置后职员职级细分比教师少,晋升机制也不健全,特别是上升到五级职员后,管理人员就进入了一个自身发展的“瓶颈期”,①加之依据我国现在的事业单位工资标准,管理人员工资水平将低于同等级别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因此双肩挑人员为了获得更高的工资,为了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基本上都选择走专业技术岗位,这样主要从事着管理工作的人员,却占着专业技术岗位,造成管理岗位出现一定的空缺,而专业技术岗位相对紧张,形成高校岗位“短缺”晋升困难的现象。

1.2 岗位设置与事业单位现有人员聘用情况存在矛盾

此次岗位设置改革,并不涉及编制问题,只是对结构比例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高校在岗位设置中,本着既考虑教职工队伍的现实利益,也着眼于学校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准确摸清家底的情况下,制定岗位申报条件时,预留一定数量的高等级岗位,用于今后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教职工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但在中级和初级岗位上,特别是在中级岗位上存在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几年高校根据事业发展需要而大量引进年轻教师所致,由于今后引进人员均以博士为主体,中级专业技术岗位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而初级岗位将出现大量的岗位余量,产生岗位“短缺”晋升困难的现象。

1.3 高校管理机构太多专业技术岗位压力大

高校的管理岗位设置偏多,主要由于高校管理机构太多,把很多属于学术范畴的问题也行政化了。一所高校上百个处级单位,两三百个科级单位都是正常现象,这么多的管理机构也就意味有很多的管理岗位和管理人员。高校岗位设置中本着“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四个环节前后衔接、相互补充的原则进行,因此在首次岗位设置中,自然就设置了过多的管理岗位数,在核准编制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岗位数越多,专业技术岗位数就越少,造成高校岗位“短缺”晋升困难的现象。②

2 解决高校岗位聘用后岗位“短缺”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2.1 尊重历史,逐渐减少双肩挑人员

高校中双肩挑人员非常普遍,他们曾经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对教职工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双肩挑人员已经阻碍了高校的发展历程。笔者认为:对于双肩挑人员不能一刀切地否定,而需要与时俱进地改革和优化。为了尊重历史尊重现状减小改革阻力,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增加专业技术岗位数量。具体做法是,根据岗位设置方案,高校三支队伍各司其职各走各的道路。教师系列的人员一心做教学和科研工作,放弃走管理岗位机会,把全部精力投入教学和科研中,而管理工作者不评职称,一心钻研政策法规,全身心投入管理工作,工勤人员亦是此理。但是考虑到涉及人员比较多,为维护稳定,并且作为一个领导者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才能更好地做出决策,做到内行领导内行等因素,暂时可以对高校中的博士、副高及以上和副处及以上人员实行可以选择走专业技术岗位或是管理岗位,这样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和中级管理人员为了获得选择的权利会在自己现有的岗位上专心工作,争取晋升获得更大的利益,同时保留了高校高层干部的现状,减小了改革的阻力,逐渐实现高校教职员工的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达到增加专业技术岗位的目的,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2 实事求是,妥善处理岗位设置工作中的各种矛盾

高校实施岗位设置后进一步理顺了专业技术队伍、管理队伍、工勤队伍的内部关系,初步实现了由过去的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但同时也暴露出了核准岗位数和现有人员结构不符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上。笔者认为核准岗位数和现有人员的结构是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也应该用发展的原则去解决。首先,通过在岗年限来调节,随着七、十级在岗人员在岗时间的增加,十级岗位人员通过任职年限向九、八级岗位晋升,七级岗人员向六、五级岗位晋升,可以使比例失调的岗位趋向平衡方向发展;其次,通过人员的发展来调节,随着在岗人员继续进修和深造,中级岗人员可以向副高级岗晋升,副高级岗可以向正高级岗晋升,进而伴随着人员的发展,比例失调的岗位也是趋向平衡方向发展;再次,通过合理设置晋升申报条件,竞聘上岗,使高校专业技术人员更加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将我校岗位聘任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必将可以解决核准岗位数和现有人员的结构矛盾,解决专业技术岗位“短缺”的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快学校跨越式发展。

2.3 精简机构,学术问题规范化

高校管理岗位多,主要是管理机构过多,管理人员过多造成的,把原本一个部门可以做的事情分成两个部门或是多个部门去完成,把原本学术的问题也行政化,建立名目繁多的行政机构,增加了相应的管理人员数。笔者认为:为了减少管理岗位的核准岗位数,首先需要精简机构,没有必要设立的机构不设立,可以合并的机构进行合并;其次,学术问题规范化,确立以学术权力为中心,行政权力为学术权力服务的体制,建立学术交流平台,撤销因学术问题而建立的行政机构;最后,通过建立完善的机构建立政策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专业技术岗位“短缺”的现象可以得到好转,高等教育事业也将健康快速地发展。

3 总结

岗位设置后出现的岗位“短缺”,是发展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坚持尊重历史,尊重现状,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建立健全岗位设置方案,必将会得到很好的解决,也将不断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注释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