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9 21:51: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贵的生命不卑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匹孤瘦的老狼可以凭借着污浊的河水和腐烂的兽骨坚持七百多个日子;一只被活捉的蜜蜂将牵系自己生命的尾针刺入人类身体来换取片刻自由;一个迷失在沙漠中的旅者可以用半壶水拼回生命。为何他们的求生欲望如此强烈?我不明白。
假如真的有神,却会厌恶那无穷无尽的生命,宁愿舍弃那通天撼地的力量,来换取一世凡人的生活,这又是为什么?我更加不明白。
坐在昏黄的灯光下,我冥思苦想着,一只飞蛾从我眼前掠过,奋力地扑向前方的那一点夺目的光亮。
“嘣、嘣”,飞蛾不断地撞向晦暗的灯光,义无反顾,直撞得自己头昏眼花,双翅发麻,撞击声使我心烦意乱。
“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嘿嘿”,我心中冒出一个邪恶的念头——我拿了一根蜡烛,点燃,然后又熄灭灯,不一会儿,飞蛾扑向了火光,紧接着更加卖力地扑打翅膀——它已经被燃着了。
连续三只飞蛾扑向火光,将自己的生命燃尽了。“啪”,飞蛾掉在纸上,将纸烧出了个黑窟窿。我大怒,一把抓住飞着的第四只,准备捏死它。这时,我分明感受到它那强烈的求生欲望,那一双脆弱的翅膀扑闪出的生命意念令我动容。我放了它。火光中,它仿佛是高贵的精灵。
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一匹孤瘦的老狼可以凭借着污浊的河水和腐烂的兽骨坚持七百多个日子;一只被活捉的蜜蜂将牵系自己生命的尾针刺入人类身体来换取片刻自由;一个迷失在沙漠中的旅者可以用半壶水拼回生命。为何他们的求生欲望如此强烈?我不明白。
假如真的有神,却会厌恶那无穷无尽的生命,宁愿舍弃那通天撼地的力量,来换取一世凡人的生活,这又是为什么?我更加不明白。
坐在昏黄的灯光下,我冥思苦想着,一只飞蛾从我眼前掠过,奋力地扑向前方的那一点夺目的光亮。
“嘣、嘣”,飞蛾不断地撞向晦暗的灯光,义无反顾,直撞得自己头昏眼花,双翅发麻,撞击声使我心烦意乱。
“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嘿嘿”,我心中冒出一个邪恶的念头——我拿了一根蜡烛,点燃,然后又熄灭灯,不一会儿,飞蛾扑向了火光,紧接着更加卖力地扑打翅膀——它已经被燃着了。
连续三只飞蛾扑向火光,将自己的生命燃尽了。“啪”,飞蛾掉在纸上,将纸烧出了个黑窟窿。我大怒,一把抓住飞着的第四只,准备捏死它。这时,我分明感受到它那强烈的求生欲望,那一双脆弱的翅膀扑闪出的生命意念令我动容。我放了它。火光中,它仿佛是高贵的精灵。
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今年9月23日是我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苏步青(1902.9.23—2003.3.17)诞辰110周年。
110年前的9月23日,苏步青诞生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腾蛟镇带溪乡,因是杰出数学家,在平阳县有“数学王”之称,与“象棋王”谢侠逊(18871987)、“新闻王”马显野(1909—1991)并称“平阳三王”,成为平阳县的骄傲。
据苏步青晚年自叙,父亲靠种地为生,他童年时代放牛喂猪割草,干过不少农活。1911年,父亲挑上一担米当学费,带上9岁的他步行到100多里外的平阳县第一小学当了插班生。读了3年小学,1914年12岁的苏步青就以优秀成绩,考进了旧4年制的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一开始,他对数学并不感兴趣。后来,一位刚从日本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的杨老师培养了他对数学的兴趣。而且,立意颇高。据苏步青回忆,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1919年7月,还未满17岁的苏步青在中学校长洪彦元的资助下,独自前往日本留学。经过一个月的日语补习,苏步青于1920年2月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学习。1923年9月1日,东京发生大地震,苏步青从灾难中逃生,衣物、书籍、笔记尽付一炬。第二年,1924年3月苏步青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毕业。由于中学时代的数学情结,他报考了日本名牌大学——东北帝国大学理学院的数学系,以两门课均满分的成绩,名列90名考生第一,被录取为东北帝国大学理学院数学系的中国留学生。当时日本的学制是高等学校相当于现在的大专,而大学必须是高等学校(大专)毕业后才能升入。
1927年,苏步青从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毕业,入该校研究院深造,1931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33年践著名数学家陈建功之约回国,任浙江大学数学系主任。1935年,他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数学会,并担任《中国数学会学报》总编辑。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到复旦大学任教。1955年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现称院士)。1958年筹建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任所长。
在“”前,苏步青的主要著作有《射影曲线概论》(1954年)、《射影曲面概论》(1964年)和《一般空间微分几何》(1958年),并获得中国第一届自然科学奖。
“”期间,他和周谷城、谈家桢、刘大杰4位复旦大学教授受到的特别保护。1972年下放上海江南造船厂。在船体放样中,他把曲线论中的仿射不变量方法首创性地引入计算几何学科,使过去凭经验直观的一些船体放样方法有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并在航空工业中的涡轮叶片空间造型以及有关的外形设计等方面也获得了成功的应用,因而荣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以后,1978年苏步青以76岁的高龄任复旦大学校长,并不间断地从事几何学研究和教学工作。10年间出版了《射影共轭网概论》(1978年)、《计算几何》(与刘鼎元合著,1981年)、《仿射微分几何》(1983年)、《苏步青数学论文选集》(1983年)和《拓扑学初步》(1986年)。
苏步青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和光辉的思想,而且热爱教育,登台授课60年如一日,培养了一大批数学英才。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着他的学生,宽厚仁慈的胸怀包容着他的学生,苦心孤诣的钻研精神激励着他的学生。他归纳出三条培养优秀学生的做法,一是鼓励他们尽快赶上自己,二是不挡住他们的成才之路,三是在背后赶他们,推他们一把。当时在中科院形成了“苏步青效应”,组建了一级级坚定的人才梯队向着数学王国进军。苏步青是我国教育界的泰斗,更不愧为一代数学宗师。
苏步青不仅是杰出的数学家和教育家,而且诗词余事文采飞扬。他在1994年出版了《苏步青业余诗词钞》,诗集共选辑近体诗444首、词60首,由苏老手写线装影印,从中我们大体上可以领会苏老从上世纪30年代初到90年代60年间的心路历程。
苏步青在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留学时,认识了松本老师的女儿松本米子(1905—1986),1928年喜结连理,1931年一同回到中国。在58年的共同生活中,情真意笃。松本米子为他生下了11个子女,均成大器。81岁的爱妻去世时,84岁的苏步青有悼亡诗:
望隔仙台碧海天,
悲怀无计寄黄泉。
东西曾共万千里,
苦乐相依六十年。
永记辛劳培子女,
敢忘贤惠佐钻研。
嗟余垂老何为者,
兀自栖栖恋教鞭。
并有《江城子》词:
一年如比十年长,
自今后,怎得将!
玉骨成灰,半分送仙乡。
唯有此愁分不去,
朝也想,暮难忘。
迢迢畴昔渡重洋,
小儿郎,正牵裳。
转瞬之间,相继去茫茫。
若问老夫何所似,
挥尽泪,未成行。
苏步青的对联也很有趣味。1989年深秋,苏老去浙大附中参观,面对附中300多名师生,苏老说:“我从1927年大学毕业后,做了62年教师,做到老,学到老,把教育当作自己的崇高职业。我不是名师,是严师,严师出高徒。做老师很辛苦,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要为人师表,要培养学生超过自己。”会后,苏老欣然挥笔,为师生们题写对联:“桃李满园春正好,风光遍地路还长。”1989年11月3日,苏老游览杭州玉皇山,在玉皇山顶遇上秋游的杭州保俶塔小学学生,他为小学生们现场题写对联:“为学应须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
1996年5月,浙大百年校庆,病中的94岁的苏老还自撰自题了贺联:“学府经百年,树校风,钟灵毓秀;伟业传千秋,展宏图,桃李芬芳。”
莱恩
我是嗅着芦苇的清香长大的。
乡下孩子对它再熟悉不过了。家乡的春天总是如期而至。寒食节后,一场沥沥的小雨,唤醒了沉睡中的芦苇。它破土而出,嫩如柔荑。田畦上,水塘边,芦苇那青芜的苇杆,竖立风中,不卑不亢。采一根嫩嫩的芦芽含在口,如咀嚼着春天的味道。
芦苇,古称蒹葭。没有长穗的谓之“蒹”,初生的谓之“葭”。它的根,潜滋暗长,抱土缠绕;它的茎,节节拔高,挺直俊俏;它的叶,苗条俊秀,婀娜多娇。
盛夏时节,每根芦苇从秆到叶都是鲜绿的,绿得闪闪发亮,嫩得每片叶子都要滴出水来。临风摇曳,不倒不伏,显示出一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蒲草一般和芦苇结伴于水中,让人难以分辨哪是芦苇,哪是蒲草。颇有“我是我,似我非我”的味道。苇塘中有白鸟起伏于碧波之上,偶尔在苇间盘旋,扑棱棱飞走,叶尖摇曳,一幅轻淡的水墨画。
八九月份,芦苇开花了,一种沧桑的白色,在瑟瑟的秋风中摇摆。让人想起《琵琶行》的“枫叶荻花秋瑟瑟”。东汉经学家郑玄笺云:“蒹葭在众草之中,苍苍然彊盛。至白露凝戾为霜,则成而黄。”苇叶枯黄,其花扬雪,有一种凄美的悲壮,总会让人联想到硝烟和秋声,乃至荒凉。
芦花,是秋天第一场雪。芦花烂漫的时节,正值晚秋,草木萧疏,万艳同悲。那纷飞的芦絮,是秋天的葬礼。
芦苇美在诗词里。《诗经。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极尽婉转凄凉之美。余亚飞《咏芦苇》的“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写出芦苇朴素之美。谢逸《青玉案》中“芦花飘雪迷洲渚”,写出芦花流风回雪之美……
水中的芦苇有一种绝世独立的美。湖中没有芦苇,就像少女的眸子没有睫毛,少了神韵和灵动。世人说“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可惜谁也没有轻易地见到哪一株芦苇在墙头上苟活着。芦苇,属于浩瀚的湖水,属于苍凉的荒野,属于不知名的野鸟。
美好的环境才会造就美好的事物。
芦苇,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芦苇,在《诗经》的相思中兀立,在如烟的意境中迷离。
芦苇是北方的竹子。芦杆可用来造纸、编织、建筑等。芦花可以做笤帚,芦根还可以做中药。但总体上经济价值偏低,所以人为破坏极少,它的家族得以世代繁衍。如庄子所说的介于“有才于无才之间”,才能“得终其天年”。
芦苇的繁盛与它的守弱理念也是息息相关的。弱者一般都能屈能伸。 那易折的芦苇,一生中,每当风雨袭来,皆低下头去,疾风过后,便又重新挺立。它不与鲜花争宠,不与劲松攀绕,无欲、守柔、退让,自然,无为。亘古不变,在历史的硝烟中,以一种昂然的姿态,见证着世幻,沧海桑田。
芦苇喜水,故是智者。一根芦苇,应该说是微不足道的,也是脆弱的,无力的。也许芦苇深知自身之弱,它从来不会单独存在,总是集群而生,聚众而长。只要有芦苇的地方,就是就是一个家族,一个部落,繁繁茂茂,蓬蓬勃勃,成林成海,风吹不断,浪打不倒。这时候,你一点也不会觉得芦苇弱小,倒是觉得它有众志成城、气势磅礴的壮观。
《莎士比亚抒情诗精选》读后感
坦白地讲,我第一次读莎士比亚的抒情诗,从夜莺到西风无一不是激荡如春起的潮水,间或夹杂着莎士比亚的一两首十四行诗,却是另一番安谧静美的气质,那样的细细的爱与欢喜,像一朵花努力开满的整个初夏,细心嗅去有安神的清馨。后来终于知道在诗歌之外还有喜剧、在喜剧之外还有悲剧,于是如同冒失地闯进了迷宫,兜兜转转徘徊在艰涩与困惑之中。
读他的十四行诗,使我看到影像的跳跃与更替,感到音乐的飘荡与亲切。我也隐隐体味到他的十四行诗如明镜般反射出人生的全貌,概括了人世间一切悲喜哀乐。虽然这154首十四行诗的创作时间距今甚远,但跨时空的永恒作品不会因为历史的磨砺而有丝毫褪色,因为它更简洁,更纯朴,更严肃,多些灵魂,多些爱,多些情感,因为简单,却融入了最初始的人性,它至少理应被我好好地珍爱。于他的诗歌种种,大抵第十八首十四行诗是颇负盛名的,以至于我的童年为数不多对莎士比亚的记忆均来自于它。而今再读,寥寥的诗句格外单薄,然而这正是莎士比亚的高明之处,他娴熟地驾驭并超越了既定的形式和结构,既尊重规则,又不刻意墨守陈规。对诗人而言,诗之结构愈严谨,就愈难以抒情,而莎士比亚自由奔放、热烈真挚的感情却在诗歌中娓娓道出,毫不拘谨,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犹如淙淙之溪涧,时轻时重,似缓似急,于是讶异,于是愉悦,于是觉得美好素朴的力度应当如此持久。若是抛却了十四行诗固有的章法,单单主题和内容却是分外厚重的。在哈姆雷特口中反复颂咏的人文之美也毫不吝啬地在诗中彰扬,只是出于技法的缘故而显得更加隐晦。他的诗亦歌颂和肯定人的价值和力量,表扬和赞颂人高贵的尊严和理性,用温柔而深刻的语言阐释人文主义的思想。席勒说:“对素朴的要求是,自然要享有由它而来的对艺术的胜利,而要实现这个要求,要么靠人的知识和意志,要么借助于人的充分领悟。在第一种情况下有惊异的素朴并使人快活,在第二种情况下有信念的素朴而让人感动。”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在艺术的基础上超越了艺术本身。喜欢这样的示爱:“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你不独比她可爱,也比她温婉。”在绿荫繁茂、花枝缤纷的季节,这样简洁而直白的表达让人内心通透。喜欢这样的坦然:“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在夏天极为珍惜郑重的时候,时时担当与之隔绝的落寞,坦然于自然盛衰、转瞬即逝的规律。喜欢这样的理性:“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热,他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被机缘或无偿的天道所催折,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自然虽然伟大,亦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要受自然规律的约束。这一份朴素的平常心,是我们与世间周遭和睦妥当相处的道理,不剧烈,也不卑微。喜欢这样的颂扬:“但是你的长夏永远不会凋落,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这样安然的美,抽象,鲜活,真实,永恒,却是属于人类的,这样生命的美,不仅仅值得迷恋。喜欢这样的:“或死神夸口你在他的影里漂泊,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因为纯粹,所以有了美对死神的抗争,有了美的力度的不灭。喜欢这样的迸发与思考:“只要有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美,因为与智慧和爱紧紧相连,故而存在于人的价值,仿佛又一个哈姆雷特在讴歌“人类作为万物的主宰,拥有丰富的情感,高贵的理性,无尽的智慧与爱的能力”。这样的诗,只要人类延续,生命就会绵延,艺术就能永恒。在莎士比亚的情感世界里,真、善、美是生活的最高标准,三者的结合就是我们人类所要求索的全部的主题。他在其十四行诗第105首中写道:“美、善和真,就是我全部的主题,美、善和真,变化成不同的辞章;我的创作力就用在这种变化里,三位一体,产生瑰丽的景象。”他灿若朝霞的十四行诗令我忆起了南美诗歌女皇米斯特拉尔的成名之作《死的十四行诗》和英国文学史上的珍品勃朗宁夫人的《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前者以超越爱情与死亡的坚定执着,宣泄着郁积已久的情感,放射出闪电般的耀眼光芒。这一组十四行诗作,语言质朴健康,格调清新明朗,与当时拉美诗坛流行的句子剥离、形式散碎的所谓现代主义诗作迥异。后者则以亲身经历加上卓越才华,写就一首爱情和死亡拼搏的协奏曲,爱与死的争夺与较量,爱情战胜死亡,成了诗歌的主旋律。这一组十四行诗是勃朗宁夫人内心深处生与死、痛苦与挣扎、感激与柔情的交织,忠诚地记录了爱情火苗的点燃、熄灭、进而复燃为熊熊烈焰的过程。
夸张的说,莎士比亚是雄踞在文艺复兴峰巅上的高吻苍穹的鹰。在他站立的地方,没有第二个人同他比肩。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却是另一般滋味,浑然天成、单纯、自然并且美好,如同在夏天的季节里,此起彼伏,如浪水席卷而来的花朵,在错愕的美中格外心安。读着这样简单而深邃的句子,我很欢喜。
300年多前的法兰西,一个法院公证人喜得贵子,他就是后来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伏尔泰出生时处于半死状态,护士拍了他一巴掌才活过来。眼瞅他身体羸弱,面无血色,护士预言他活不过4天。家人连在婴儿额头上必作的洒圣水和洗礼仪式也不敢做,推迟了好些日子才补上了。如此孱弱的体质,决定了他一生必须在病魔的威胁下勉强度日。但是,仿佛是上苍有意怜惜似的,后来的实事证明,伏尔泰不仅让思维发达,成为启蒙运动的泰斗,而且他那被各种药物缠身的生命,竟在这个世界上延续了84个年头!用中国人的话来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偏偏他竟活到了“阎王”也不耐烦的年纪,也算是够长寿的了。
那么,何以一个看起来病体奄奄、精神怏怏的人,竟能获得如此高寿呢?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在与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丑恶的世俗世态周旋的时候,伏尔泰始终保持了一种高贵的精神,一种智力上的优越感和自信心,这是他长寿的第一秘方。他自己解释说:“我笑,以避免发疯!”就是他面对一切藐视他的人的不屑态度。当时法国等级森严,伏尔泰的出身总是成为贵族的笑柄。有一个叫罗昂的男爵有意挑衅地问他:“阿鲁尔・伏尔泰,你的真名叫什么?”意思是要揭他出身平民的老底;伏尔泰还击说:“我的老爷,我的姓氏是卑微的,但我至少已经给他带来了荣誉!”这种不亢不卑的态度,使对以出身分等级的社会天然反感和抗争,所以也能在它面前仰天长笑、热讽冷嘲。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说是这位思想家有一次赞扬了某作家,有人揭他的底说:“先生,从你口中听到赞扬人,真可谓慷慨无比了。要知道,他在背后还经常说起你的不是呢!”伏尔泰听罢一耸肩,轻松地回答:“这样看来,我们两人都说错了!” 甚至,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已经命悬一线的时候,他也保持了这样的笑声。当医生在无奈中为他请来神父作祈祷的时候,躺在床上的伏尔泰却问:“神父啊,是什么人请你来的?”神父回答:“是上帝呀,伏尔泰先生。”伏尔泰伸出枯瘦如柴的手说:“哦,亲爱的教长,介绍信呢?”对他厌恶的世俗和恶人是如此态度,对朋友他却保持着另一种谦和的尊贵。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遇到美国驻法大使富兰克林来看望他,伏尔泰对这位精神上的友人倾诉说,他的“腿脚像石膏一般僵硬”,富氏握住他的手赞扬道:“你的腿虽然像石膏塑的,可你的心却是黄金铸的!”这就是伏尔泰,一个思想的巨人,一个以笑声周旋于等级社会之中的伟人。这种笑声,正好显示出他的一种优越感,一种在智力上的优越,一种在精神上的自信心,这样的人,能不面在种种攻击面前保持一种恒久的忍耐力吗?
人们常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伏尔泰长寿的另一秘方,正来自折磨他的病痛,这好比对待一个已有残缺的杯子一样,人们会更注意更爱惜,所以那杯子也就使用得更长久。还有年轻的时候伏尔泰就百病缠身了,他26岁起就受到胃病的折磨,消化不良之类的疼痛也始终没放过他。有时他痛楚难耐,连坐在书案前提写作也不可能,于是便只好躺在床上构思作品。到后来,因为胡乱服药治病,反而导致他牙齿脱落,耳聋眼花,声音沙哑,经常头晕眼花。由于体质如此之差,使他十分怕冷;一到冬天,不是蜷缩在鸭绒被中就是烤火,以以至于每天至少要烧掉六七捆木柴。也许正是这样的悉心注意,才使得思想家内心炽热的思维之火始终没有熄灭,反而燃烧得愈加旺盛。特别是在忌讳方面,他做得非常认真。伏尔泰的口忌甚多,如他自己所说:“古代的圣贤们喜欢吃那些昔日精美的传统食物……我承认,我的胃口不适应新的食物,我无法忍受酱汁牛肚,咽不下人家让我当作唯一肉食的野鸡、家兔和野兔的肉末。”此外他还吃不下烤鸽子、带皮的面包等。他严格地遵守医嘱,甚至医嘱可吃的一些禽肉,只要他自觉不能消化,也绝计不会吃它。
关键词:《荆棘鸟》;女性自我意识;写作技巧
Abstract:The Thorn Birds is one of the Australian woman writer Colleen McCullough’s famous works. In this novel, the author not only tells a moving love story but also creates four vivid female images―Mary Carson, Fiona Cleary, Meggie Cleary and Justine O’Neill. Colleen McCullough molded the four female images through wonderful writing skills: the appropriate appearance description, superb action strokes, lifelike character dialogue,minute profound psychological narration. The magnificent plot installation for image molding makes the four female characters more vivid and authentic. And the essence of the novel is female’s awakening of self-consciousness to pursue their true love and manage their own destiny.
Key Words:The Thorn Birds; female self-consciousness; writing skills
一. 引文
每本成功的小说都有其独特的人物角色。也许读者会忘记一本小说详细复杂的情节设置,但他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本小说中塑造的独特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本身所传递的精神。
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所写的《荆棘鸟》是一部典型的浪漫爱情小说:异国环境、冒险经历和热烈的爱情[1]。以梅吉与拉尔夫神父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线,考琳・麦卡洛通过恰如其分的外貌勾勒、出神入化的动作描摹、细腻深刻的心理描绘[2]、精彩真实的人物对话,把人物塑造置于跌宕起伏、出人意料的情节设置之中,在展现了克利里家族三代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的同时,为读者塑造了四位形象各异而生动真实的女性形象[3],更为可贵的是这四位女性形象所代表传递出的二十世纪初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勇敢地追求自我的真爱和掌控自己命运的精神。
二. 四位女性形象分析
作为一部宏伟的家族史小说,《荆棘鸟》为读者奉献了许多女性形象,其中有四个最重要和最成功的人物:玛丽・卡森、菲奥娜・克利里、梅吉・克利里和朱丝婷・奥尼尔。
(一) 玛丽・卡森―骄横恶毒的“女巫”[4]
1.虽然玛丽・卡森不是《荆棘鸟》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但她独特的外貌是这本小说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描述之一;她那乖戾的行为是这本小说中最长的情节伏笔。
“玛丽・卡森正坐在高背椅中,……对于一位65岁的女人来说,她的皱纹并不算多,很像绗过的床罩上的细小的菱形褶皱。她那罗马式的鼻子两边各有一条深深的纹路,直通嘴角;那双浅蓝色的眼睛毫无表情――这些是显示性格倔强的地方。” [5]
一所大房子,唯一的高背椅子和一个老迈的妇人,细致的笔触刻画出一个严苛有势的上了岁数的女性形象,玛丽・卡森就像一只剧毒的黑寡妇蜘蛛,坐在她权势网络的中心,时刻筹谋着毒辣的阴谋,令人不寒而栗。
“专横的鼻子两侧各有一道深深的纹路,执拗的嘴显得不屈不挠;那双略有些凸出的、冷冰冰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梅吉。” [5]“骄横张狂、刻薄尖酸的老玛丽・卡森……看到他们一起走过草坪,不由使她怒火中烧。” [5]
考琳・麦卡洛用玛丽・卡森乖戾行为的细致描绘为梅吉和拉尔夫之间的爱情故事在一开始就埋下了不可避免的悲剧伏笔[6]。文字虽然剪短却处处透露着玛丽・卡森这个老寡妇精明的头脑和她对女主人公梅吉毫不掩饰的嫉妒。
2.玛丽・卡森的死亡结局在情理之中却又极大出乎读者的意料,考琳・麦卡洛在整个鸿篇巨制的开篇部分就结束了她的生命,然而这样的情节安排使玛丽・卡森成为一个著名的“隐藏”在文学作品中的主角,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7],她恶毒的遗书直接造成了自己侄女一生的不幸。嫉妒神父拉尔夫对梅吉表现出的好感与关爱,玛丽・卡森用自己1300万镑的遗产来让野心勃勃追求教会职位的神父拉尔夫亲手葬送了自己喜爱的姑娘梅吉的一生幸福。
“我,玛丽・伊丽莎白・卡森,……将我在世间的一切动产、钱财及房地产均遗留给圣罗马天主教会。……只要教会赏识上述之拉尔夫・德・布里克萨特神父之价值与才干,此项遗产则将继续支持教会的事业。”
“妙啊,我承认,玛丽,你已经把我战胜了。精彩的一击。傻瓜是我,不是你。”
“我把你出卖了,我的梅吉,以一千三百万银币把你卖掉了。”
“也许我们再也没有机会一起交谈了。” [5]
这是玛丽・卡森施放在拉尔夫和梅吉身上最恶毒的诅咒,也是整本小说最长的情节伏笔。当我们沉浸在小说结尾那个意味深远的追寻荆棘的鸟儿的比喻中,为鸟儿注定的命运悲叹不已时,不得不感叹考琳・麦卡洛高超的情节铺垫。
(二)2.2 菲奥娜・克利里―优雅隐忍的“女王”[4]
1.菲奥娜的出场描写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的形象:漂亮、能干、勤奋。然而,更重要的是,在菲奥娜与玛丽・卡森的第一次见面对话中,考琳・麦卡洛赋予了菲奥娜不同于她身份现状的超然――曾经出身名门大家的优雅与从容,这让菲奥娜在与德罗海达现任女“统治者”玛丽・卡森的“交锋”中不卑不亢,丝毫不处下风。
――“哦,你的出身比克利里家要高贵,即使是我也得这样讲。”
――“我的所作所为自有我的道理,”菲淡淡地说道,“这是我的事,玛丽,不是你的事。我不议论我的丈夫,就是对他的亲姐姐也不。” [5]
菲奥娜高贵的家庭出身不仅让傲慢的玛丽・卡森感到意外,甚至有些许的自卑,同时也让读者心中产生一个大大的疑问:一位出身高贵的小姐怎么会嫁给一个贫穷、社会地位低下的剪羊毛工?菲奥娜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什么造成了菲奥娜的沉默寡言?考琳・麦卡洛的设疑成功地引起了读者的兴趣。
“我不知道弗兰克的父亲是谁。这件事发生在我见到菲之前。她家人的社会地位在新西兰首屈一指。……我们结婚这许多年来,她既不抱怨,也不哭不笑。……我似乎觉得她一直没有动真感情,除了对弗兰克。我一直都明白,我们加在一起也赶不上她对弗兰克的爱。她一定爱他的父亲。” [5]
这一次,考琳・麦卡洛没有用任何的悬疑手法,只是通过菲奥娜身边人的平实讲述解开了读者的疑团:年轻的菲奥娜爱上了一个无法许她婚姻与家庭的已婚男人,未婚先孕,生下了儿子弗兰克。菲奥娜所谓的高贵家族封建地认定她玷污了家族的声誉,将她赶出家门,无奈的菲奥娜带着弗兰克嫁给了贫穷卑微的挤奶工帕迪・克利里。从此,菲奥娜成了不断生孩子的可怜农妇,再没有了关爱他人的能力。
2.恰到好处的外貌描写,平实无奇的娓娓讲述,平淡却真实。考琳・麦卡洛再次成功地埋下了这本书的又一个伏笔:菲奥娜这个克利里家里第一位叛逆的女性就像是小说描写的荆棘鸟,用尽一生的时间去追寻一个实现不了的爱的梦想。在她沉默寡言的背后,是丈夫帕迪的悲哀和无辜孩子们的不幸。
“我永远不会再有泪水了。……两天以前,我才发现我是多么地爱帕迪,就好像我终生都在爱着他似的――太晚了。对他来说太晚了,对我来说也太晚了。要是你能明白我多么希望能有一次机会,……对他说我爱他,该有多好啊!” [5]
细腻深沉的心理剖白,无能给予家人真心关怀的菲奥娜在丈夫离世后感到深深的愧疚,痛彻心扉却无从后悔!――就像那只一生只为生命中最长的棘刺而歌唱的鸟儿一样,在痛苦中歌唱着死去,曲终命歇。
(三) 梅吉・克利里―美丽坚强不屈不挠的“公主”[4]
1.作为小说的女主角,毫无疑问,梅吉应该拥有最迷人的外表。因此,考琳・麦卡洛毫不吝啬地慷慨赋予了梅吉仙女般美丽的外貌。
“她是他有生以来所见到的最甜美、最可爱的小姑娘了。她头发的颜色令人难以描绘,既不是红色的,又不是金色的,而是集两种色彩之大成。她那双仰望着他的银灰色的眼睛像熔融的宝石,闪烁着柔和、纯洁的光芒。” [5]
“熔融的宝石”形容一位美女的双眼,带着浓郁的迷幻色彩,生动形象却又不落俗套,突出的特色成就了梅吉不同于其他任何小说女主人公的美貌特征。
“这是唯一的女孩子。菲在离去以前,只顺便瞟了她一眼。梅吉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她是一个女性,菲知道她的命运将会如何,她既不羡慕她,也不怜悯她。” [5]
2.作为高贵典雅的菲奥娜唯一的女儿,考琳・麦卡洛似乎也早就预定了梅吉的性格和命运和她的母亲有着惊人的相似。然而,因为菲奥娜的忽视,梅吉的命运在一开始就为她打上了更加坚强而倔强的性格烙印[8]。这既是梅吉的幸运也是她的不幸。梅吉对神父拉尔夫的爱恋很大程度上萌发于拉尔夫对她被忽视的童年的倾心照顾与陪伴。
“长期以来,他对孤独的梅吉的幸福关怀备至,……”
“他是她的朋友,是她心中所爱戴和崇拜的偶像,是她的天空中初升的太阳。” [5]
然而,野心勃勃的拉尔夫最终在红衣主教的前程和梅吉之间选择了前者!一直都逆来顺受、包容苦难的的梅吉试图反抗注定的命运,她嫁给了与拉尔夫长相相似的卢克,想用与别人的婚姻来忘记心中挚爱,却不想卢克要的只是不断赚钱的。在极度痛苦中,再一次,梅吉鼓起勇气和命运抗争,她离开了卢克,独自抚养一双儿女长大。但命运的泥沼始终没有放过这个不断抗争的女人。长大成人的儿子却鬼使神差地追随他父亲的步伐,成了又一个忠于宗教的神父,并在一次海边救人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当我们把棘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么做。我们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 [5]
考琳・麦卡洛用跌宕起伏、出人意料的情节设置为读者塑造了一个美丽坚强、可叹可悲的女性形象。这位女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和生活的磨难抗争,却一次又一次因为她不彻底的叛逆而无法挣脱命运的摆布。就像小说书名的“荆棘鸟”一样,“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 [5]
(四) 朱丝婷・奥尼尔―叛逆的“精灵”[4]
考琳・麦卡洛没有让她的小说在一片无望的悲哀中结束,朱丝婷・奥尼尔,作为德罗海达牧场最后一代的继承人,从出生起就和她美丽的外祖母、母亲完全不同,奇特古怪。
“她的头发开始鬈曲,……显出了……桀骜不驯的形状。……朱丝婷的眼睛却完全自成一格……” [5]
“她到底像谁呢?既不像卢克,又不像她自己,也不像菲。” [5]
“最让人吃惊的是,朱丝婷竟顽固地拒绝微笑或放声大笑。” [5]
面对母亲给予她和弟弟的完全不同的关注和对待,“严峻、直率、坚定而聪慧”的朱丝婷变得更加独立、更加叛逆。她完全不信奉宗教,“认为宗教完全是一大套骗人的东西” [5],她在成年后勇敢地远离故土去追寻自己热爱的艺术事业,甚至为了体验生活而轻易地失去自己的。彻底离经叛道的背后,是朱丝婷女性自我意识的全然觉醒。不再重复外祖母和母亲的悲剧道路,在历经了家里三代女性传统封闭的生活桎梏和一次又一次的反叛失败后,考琳・麦卡洛终于赋予了朱丝婷彻底叛逆反抗的精神,让她冲出传统女性思想的束缚,在远离德罗海达的异国他乡找到了自己幸福的最终归属。
朱丝婷是幸运的,她得到了母亲梅吉最后的谅解与鼓励。从某种意义上说,朱丝婷依然是一只追寻自己棘刺的鸟儿,一个不屈从于宿命的反抗的“精灵”,所不同的是她生命中的“棘刺”已然是女性勇敢地追寻自己的真爱、掌握自己命运的精神。
三. 结语
考琳・麦卡洛的小说终止于一个悲叹的结局,却又带着无限希望的曙光。小说中四个经典的女性形象――玛丽・卡森、菲奥娜・克利里、梅吉・克利里和朱丝婷・奥尼尔令人难忘,发人深省。她们是二十世纪初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下的形象代表。而考琳・麦卡洛高超的写作技巧无疑让这四个女性角色更加立体、更加真实。
如果我们将这部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比喻作一顶王冠,那四个栩栩如生的女性角色就是这顶王冠顶部镶嵌着的宝石。如果要用颜色来比喻这四块宝石,黑色无疑是属于玛丽・卡森这位骄横恶毒的“女巫”的;而冷艳高贵的紫色则和优雅隐忍的菲奥娜不谋而合;而对于最终依然没有走出宿命安排的美丽坚强不屈不挠的梅吉,再也没有一个颜色比小说中她钟爱的那条裙子的玫瑰灰红更适合她的了;至于自我觉醒、勇敢叛逆并获得最终幸福的朱丝婷,热烈自信的红色是最适合她的诠释。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勇敢地追求自我的真爱和掌控自己命运的精神则让这四块宝石熠熠生辉!(作者单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夏天,王腊宝.从女性主义文化理论看荆棘鸟现象,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20(1):35.
[2]刘锋. 一曲美丽而凄婉的爱情悲歌,荆棘鸟,译林出版社,1998:4.
[3]骆晓晴,向晓红. 自我、爱情与道德规范――析荆棘鸟,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44.
[4]Net. 1 “过眼云烟”.女孩们的代号,2005: http:///showthread.php t=40580
[5]Colleen McCullough. The Thorn Birds 科林・麦卡洛著 侯勇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77.
[6]余嘉. 追寻荆棘的女人――浅论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9):60.
【真题助跑】
(2011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阅读试题)阅读下文,完成1~5题。
莫扎特的造访
赵丽宏
①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可以把你引进天堂,音乐家也有烦躁不安的时候。但是,有一位音乐家例外,那便是莫扎特。
②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家的音响中正播放着莫扎特的《F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妻子在读一本画报,儿子在做功课,音乐对我们全家都没有妨碍,尤其是像莫扎特第一钢琴协奏曲这样的作品,我们三个人都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各自做自己的事情。
③我曾经告诉儿子,莫扎特写这部作品的时候还不到10岁。儿子睁大了眼睛,惊奇地问:“真的?他是天才?”“是的,是天才,他是上帝派到人间传播美妙音乐的天才。”我这样回答儿子。
④10岁的莫扎特,心里没有任何阴霾,没有忧伤和恐惧,只有对未来的幻想和憧憬。一切都明丽而鲜亮。莫扎特把童年时代的梦幻都倾吐在他的音乐中了。我喜欢这样的音乐在我周围幽幽地回荡。从钢琴上蹦跳出的音符,轻盈而圆润,犹如一滴滴晶莹剔透的雨珠,从冥冥的天空中落下来,在宁静的空气中闪烁飘荡。你看不见它们,接不住它们,却真切而优美地感觉到它们的存在,感觉到它们在轻轻地拨动你的心弦。它们滴落在任何地方,都会反弹出清幽脆亮的回声。美妙的旋律无所不至,仿佛是春天的微风从草地上拂过,没有什么能躲过那柔情的手指的抚弄。闭上眼睛,你就可以看见那些在微风中颤动的野花,还有在花瓣上滚动的露珠;小小的蝴蝶扇动着它们的彩色翅膀,从这片草叶上,飞到那片草叶上,终于在一朵金黄色的小花上停下来,微微喘息着,让湿润的风吹拂那对美丽的翅膀……
⑤我问儿子,在莫扎特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旋律中看到了什么。儿子说:“我看见一个金头发的孩子在弹琴。他坐在花园里,身边有很大的喷泉,喷出银色的水花,漫天飞舞。”妻子说:“我看见一条小溪在绿色的山坡上流淌,小溪里都是五彩的石头。”儿子笑着总结:“有喷泉,也有小溪,还有春天下雨时在树林里听到的声音。”
⑥说完话,我们仍然自己做自己的事情。除了音乐,家里没有其他声音,然而世界上一切美丽的音响都在我们小小的家中回荡……有莫扎特的音乐陪伴着,家里是多么安静多么美好,连阴郁的天气我们也能感受到阳光灿烂的情调。
⑦我告诉儿子,莫扎特离开人世时,两袖清风,一无所有,他甚至没有为自己留下买一口棺材的钱。在风雪中,他被不认识的人埋葬在谁也不知道的地方。人们甚至无法在他的墓地上献上一朵小花。
⑧“他为什么那么穷?”儿子的目光里饱含着困惑和不平。
⑨“因为那时音乐不值钱。”我的回答无奈而黯然。
⑩这时,我们的耳边充满了莫扎特的音乐,是他的最后一部交响乐《第四十一交响曲》。那是蓝色的海水,平静地冲洗着沙滩;那是人心和天籁的融合,是超越时空的预言,是不死的灵魂在呼吸。天地间回响着那永恒的潮汐,无穷无尽……
{11}“钱算什么?”儿子突然喊道,“钱会烂掉,音乐活在人的心里!”我和妻子相视一笑。
{12}在音乐的流水声中,我们狭小的屋子变得无比宽阔,所有的墙壁都消失了,可以看到最遥远的风景。莫扎特像一个目光平和的天使,在我们的前方翩翩地飘行。我们幻想中所有美丽的地方,他都能引导我们抵达……
{13}莫扎特,谢谢你的造访。
(选自《散文》,有删改)
1.请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2.文章第{11}段中写道:“我和妻子相视一笑”。说说你对这“一笑”的理解。
3.文章结尾句“莫扎特,谢谢你的造访”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4.结合全文,探究莫扎特音乐给听者带来了哪些人生感悟。
5.阅读全文后,你觉得莫扎特的音乐有哪些特点?请根据这些特点,描写你在他的音乐中可能“看到”的画面。(要求和文中描写的画面不重复。)
解析:本文构思精巧,语言美妙,属典型的关注精神成长类现代文。文章通过莫扎特的一曲天籁之音,将其曲折的人生经历与辉煌的艺术成就同现实生活自然相糅,写出了莫扎特音乐作品给人带来的享受与启迪。解答这类阅读题,理解词句是基础,获取感悟、明白哲理是考查的主要目标。这也是自我成长类现代文阅读题命题的依据。就本文的阅读设题而言,前三题重在考查文章的语言与结构,考生答题时不能脱离原文,但难度不大。题4、题5考查的则是考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解题时,考生不妨先解答题5,因为只有全面了解莫扎特音乐的特点与其人生经历,才能准确地道出“莫扎特音乐给听者带来了哪些人生感悟”。
综观2011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关注精神成长类现代文阅读题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一直是命题者选择阅读材料的一个重要方向。《榜样》(福建省福州市)、《银行里的男孩》(甘肃省兰州市)、《梨一样的苹果》(贵州省安顺市)、《高贵的生命不卑微》(江苏省连云港市)等时文,都是2011年中考出现的关注精神成长类现代文。
【解题妙招】
自我成长类主题的阅读材料,一般会以记叙文的形式出现。阅读并解答此类试题时,广大备考同学要着重注意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理清文章的线索,分析和判断文章是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还是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
二是弄清记叙顺序,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三是分析描写的作用,特别要注意人物细节描写、景物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作用,进而赏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四是重视文中的议论与抒情语句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尤其是要找出反映人物成长过程中的感悟与启迪的句子,仔细揣摩这些句子,会对同学们归纳和理解文章的中心有很大帮助。
五是分析生动典型的词语,特别要注意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写作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