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4: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态景观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景观设计中,人文历史因素属精神层面,是景观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宗教、文化、习俗、历史文化信息的积累沉淀必然会在物化载体上留下烙印,鲜明的个性化,决定了不同区域属性特征,审美价值观。生态景观设计主张以“生态意识与人文精神的整合”来解决人与空间的关系问题,协调梳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诸多矛盾冲突。在残留的遗存中寻觅渐渐逝去的人文精神与历史信息碎片,重塑“场所精神”—一种人化的空间来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人文精神并不是空中楼阁,而必须是根植于所属地域的人文历史的基础之上。譬如;闽南、江南地区城市特征与上海、哈尔滨、青岛、大连等殖民地城市建筑风格迥然不同。不同的历史必然决定了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形成了显而易见的带有区域属性的表现语汇、符号。厦门与泉州近代建筑的中山路商业街体现的是间接传入、移植嫁接的特征,而上海、青岛、哈尔滨等城市近代建筑体现的是直接传入特征。在过去的历史遗迹中存储了诸多的历史信息符号,它代表了一种经历,它在述说城市的故事,是一本形象立体的历史教科书。景观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欧洲,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历史演进一般呈连续性的,也有时会呈螺旋或跳跃式的,但历史终归是要不断前行进步的。景观应展示人类阶段性文明成果,而不是一味重复过去不能自拔。它是时代的产品,应体现科学技术的进步,它承担了适时准确传递着时代的文化信息重任。在欧洲历史名城中,新的建筑或景观多把自身作为背景的角度出现,衬托点缀。不突出炫耀自身,给你的时间信息是准确的。
1.2生态景观设计中的自然因素
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植物种群,地形地貌,构成了景观的自然因素。中国幅员辽阔,寒带、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干旱、半干旱、热带雨林等,区域自然景观的差异性很大。植物、水、阳光等是以物质形态出现的具有柔性特质的景观要素,有研究证明,利用植物的生长规律可以调节改善建筑环境及室内空间温度。如在炎热的夏季,浓密的的树叶产生阴影使建筑可以避免由于阳光直射而产生的室内高温,树冠产生的阴影降低局部温度,为人提供纳凉休闲的空间;在冬季,阳光可以穿透没了树叶的树干枝条投射到建筑物上,可以提高室内温度,是清洁环保的节能方法。如地处南亚热带的中国闽南地区,一年四季都有花开,梧桐树、凤凰树、木棉树落叶开花的时节各不同,若植物选配得当同样会营造出有着分明季节特点的景观环境,大自然如同人一样也是有表情的。选择适合本地气候与土壤条件的经济植物和作物,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相结合,区内建筑物墙面和屋面充分予以利用,建立“空中联廊与屋顶花园”形成差位立交的空间形态变化。
1.3生态景观设计中的智能与节能技术因素
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景观设计不排斥人类以往所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智能化可全程监控技术是解决过度能耗的最有效手段,了解运用节能与智能新技术,尽可能利用太阳能、风能,所提供的能源达到自我维持的标准。景观环境中的照明系统所需电力可以从近年开发出的太阳能景观照明系列灯具得到解决。目前生产的灯具技术指标使用期限一般在3年内进入回报期。清洁能源的利用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
2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景观设计进程
2.1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生态景观系统的范围
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生态景观的范围包括,自然因素、历史与人文因素、生态技术、智能技术,是其系统框架的四大要素。
2•2生态景观设计相关因素调研分析
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景观设计,须先进行景观环境生态因素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和统计工作,对区域内的生态资源诸多要素及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对区域内可循环再生的景观资源类别数量统计,建立区域内的土壤、气象、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数字模型数据库,以便为各种景观生态要素在系统中的植入提供必要的比照分析技术条件。对区域内历史与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寻找形态、色彩等视觉线索和关联因素。调查的范围还应包括诸如;人口数量、生产方式、聚居模式、交通系统等。
2.3生态景观设计与实践的关键环节
人文与历史因素是景观环境中的灵魂,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人文景观设计首先要做人文与历史因素的导入。可以通过物质及非物质因素的形式体现,物质因素主要是指诸如建筑、雕塑等实体的物化形式,而非物质因素主要指精神层面的,通过非物质的形式或传播媒介传递信息的方式,两者无一例外的都带有地域文化的属性。在景观设计中,人文历史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物质媒介,借助某种地域风格媒介以一定的构成形态方式得以体现。充分挖掘建筑自身的潜能,利用屋面,墙面进行平面与垂直绿化,遴选符合地域气候的植物种类,种植方法,土壤的选择,排水与雨水采集问题,防渗漏等技术问题的解决,如果是老建筑屋顶改造需考虑荷载问题。宜选用草坪、地被、小型灌木和攀援类荷载较小的植物进行屋顶绿化。国内的做法多采用草坪,在北方易采用景天科(Sedum)耐干旱的低养护成本植物。智能技术与节能技术成果的应用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体现。通过智能化控制的手段可以达到理想的节能效果和目的。目前,太阳能灯具技术相对成熟,是清洁能源,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2.4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景观系统特征
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景观系统包括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两个方面,但同时也离不开诸如;智能技术、生态技术等的支持。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景观强调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整合自然资源与地域性人文历史资源,运用生态手段和智能化的技术对各类资源进行合理支配”。它并不是简单的自然的再现,而是有着地域性文化特点的精神产品。基于上述理论和方法建立起的;“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景观系统”应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地域性的特点;(2)在景观系统中蕴涵历史文化基因质素、民族精神;(3)景观建设所用材料应符合资源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原则,智能与节能技术的应用。
生态环境基础使得旅游景区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旅游景区发展最需要的也是最重要的。现阶段,我国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旅游景区的设计也要融入可持续发展战略,于是生态景观设计应时而生,成为现代景观设计思想的根基所在。当前,生态保护与人类生存发展关系的讨探越来越多,人与自然的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生态景观设计在理念是哪个充分考虑了人鱼自然的主旋律色彩并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互惠互利的关系所在。
二、生态景观设计原则分析
(一)关于节约自然资源的原则
既然,我们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我们就要从资源保护上来进行深化。这里氛围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第一是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程度;第二是要进一步完能源的有效利用问题。举个例子来说吧,我们在实际景区规划设计中用自然林地来取代人工草坪的设置,用当地的乡土草种来替换外来的草种。同时,还要进一步减少人工化肥的使用,多使用天然的化肥。按照这样的设计原则,就能在实际发展中达到保护资源和减少损耗的目的。
(二)关于完善景区的生态系统的原则
要知道,一个景区的发展不开景区的自我调节系统。这是一个长期形成的动态应变机制,是自然界维持天然平衡的最基本理念。一名优秀的景观设计人员能充分利用景区的自我调节系统来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举个例子来说吧,水塘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自身可以和周围的生物构建一个关系复杂的生态群落,在这个系统里每个生物能都各取所需并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设计师在实际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点,也就是自然互利共生的基本机制。
(三)关于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的原则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不断加快,旅游景区是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保留的一方净土,它承担着我国人民与自然环境相互平衡互利的历史重任,不仅仅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适合我们生活的生态群落,更重要的是它的存在为我们的生活净化了污染。这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性所在。
三、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生态景观设计分析
(一)新时期观光农业园区景观绿化设计的思路分析
1、要注重科技原理与艺术表达相结合设计模式。我们所要进行设计的观光农业园应当具有两个具体的作用:一是科技应用问题;二是美学与艺术作用问题。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技术是首位的原理,艺术处理的需求要以科学原理为基础。所以说,我们要注重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双重作用。据格子里来说吧,在进行高科技农业展示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示范区内的只能温室技术而后我们可以在符合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对温室的造型和材料进行甄选。
2、要注重主观造景的功能性设计。观光农业园旅游景区不同于一般的景区设计,首先我们对园内的景观的功能性设计考虑完毕之后才是附加的造景。就像是在我们实际进行植物栽培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经济功能和实用功能,其次才是对其造景功能的实际应用。
3、要注重合理布局和时空变化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旅游农业的本质在于农业,所以说,我们在实际规划设计当中要注意景观设计和规划要带有科学性和序列性。举个例子来说吧,就像是在观光农业区种植农作物的时候要按照地理物质和地势以及地貌等不同特征来进行具体设计。充分考虑到每种农作物的生长期和生长特点,并且要注重在设计上美观,形成错落有致的景区风貌。
4、要注重参与过程的视觉愉悦感受。这里包含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观光农业园区在视觉欣赏艺术上要给人带来愉悦的效果;二是让游客有动态的参与过程。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对园区内的静态效果和动态景象进行系统化构建,比如说机械操作,或者是游人自己采摘等活动都可以进行人工性的设计。我们可以想象到,一片绿油油的野菜地里,游客既可以远距离欣赏又可以深入其中挖掘野菜,这是多年令人愉悦一件事。
(二)观光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的主要手法
1、创造性规划手法。创造性规划手法是是对构成观光农业园区景观的各类元素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组合,使无机的、有机的、文化的各视觉事物布局合理,分布适宜,并达均衡与和谐。这种手法在规划展示现代化设施农业景观的观光生态农业园区中运用较多。
2、利用性规划手法。利用性规划手法是指利用观光农业园区域内及周围已有的自然园景,如农田、山丘、河流、湖泊、植被、林木等原有现状,在尽量不破坏原基地植被及地形的前提下,谨慎地选址和设计以免开发建设损害自然风景,在形式上表现自然。
3、乡土化规划手法。乡土化规划手法是指运用乡土植被、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农业文化等以展现地方景观特色的景观要素,使设计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反映当地的景观特色。通俗地说,就是要体现农业、农村、农民、农家的氛围和特点。
4、模仿性规划手法。模仿性规划手法是在进行观光农业园区内景点的景观形象设计时,可参照或模仿自然界一些天然动植物的造型。例如:采用苹果造型的门区,青菜造型的雕塑,玉兰造型的园灯,昆虫造型的温室,绵羊造型的商场等,这些具有符号意义的景观造型,给人带来既新奇又好玩的与众不不同的心理感受。
四、结束语
关键词:现代;生态景观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influence factors, appropriately takes the landscape compensation measures, maximize recoveries the nat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creates the harmoniou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ndscape environment.
Key words: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景观的核心要素即是建筑,在设计建筑中对城市景观进行格局、绿化、生物多样性以及美学等生态补偿,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生态架构,从而有效的加强城市景观自然组成因素的生态机能,改善城市生态质量,更好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1 建筑景观设计概念的引入
我国以前没有景观设计这个词,景观设计的概念是近年来才逐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所谓景观设计,又称景观建筑学,是在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新兴学科,如纽约的中央公园、华盛顿的中轴线景观等都是景观设计的典型代表。
在我国,建筑设计中景观设计概念的引入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设计中景观设计观念的介入,以及人们环境质量意识的逐步提高,人们开始更加关注景观设计,真正的景观设计是自然、安全和经济实惠的,景观设计中的设计形态是服从于原始的自然景观形态的。这就意味着,景观设计是以属于自然一部分的人和其相关物象的多样化生存环境、多层次的功能性和审美性因素相关联的一个系统工程为工作对象的。
在建筑的设计中,景观与建筑是相互融合、缺一不可的,仅有优美的景观环境或者是仅有别致的建筑都是不够的,只将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活氛围与优美的建筑融于一体,才能建设处完美的建筑。建筑素对细节的把握还应与景观因素相互融合。建筑的造型、风格都应恰如其分地与周围的景观相互呼应。在建筑施工前,只有把建筑和环境景观做到“意”和“境”的完美融合。让景融入建筑,让建筑影响景观。使二者在尊重自然、尊重文化、重艺术的基础上和谐地融为一体,才能建造出完美和谐的建筑。
2 修复并补偿景观格局
国内大多数城市的景观格局,基于不断强化的城市化进程,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功能缺损或架构不合理等问题。具有全面性、决定性的景观格局作用,城市生态建设的关键在于修复并补偿城市景观格局。在城市化前提下,利用景观生态学等科学手段,积极干扰城市景观,可引导城市景观积极演进。整体城市景观格局、绿化系统的平面与空间布局、水系与地形等要素的相互关系等,都会对物种及其栖息地造成严重的影响。各异的地理、气候及环境条件,城市均有与之相对应的不同理想景观格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演变过程总是曲折反复的。不断修复并补偿城市景观,是城市景观格局优化的主要目的,改善城市生态系统运行效率,把城市生态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网络,通过保护、修复和重建景观要素,促进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在设计建筑中对城市景观生态格局的修复并补偿,确定正确的尺度观念是其关键因素之一,利用不同的等级尺度分析、优化与补偿城市景观格局。
2.1 修复并培育关键性景观组分
针对大多数城市景观的主要影响性因素,不可忽视干扰性的人为活动因素,同时,也是个大城市各种重点生物丧失栖息地以及城市景观退化功能的重要因素,对此,需加强景观保护的理念,实施有效的自然景观保护措施。站在城市景观的角度讲,其多数景观格局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关键性要素,它们对城市生态健康与完整的维持保护至关重要,其生态功能难以用人为的技术手段解决,也是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空间模式,这些关键因素包含一些较大面积的原生自然斑块、战略点、斑块之间的连通廊道等。它们在城市化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将致使城市景观整体的上台功能衰退。站在生物角度讲,它们对城市景观各要素都具有利用的本能,但城市景观中的这些关键要素对生物生存演替则具有关键性影响,若设计建筑能积极引导生物,让其能占领这些组分并形成一定的势力圈,则可最有效地利用景观从而重建较为安全的城市生态系统。
与此同时,通过恢复并培育城市重要景观组分的具体实施,可有效完善城市景观架构、重建生物栖息地、改善城市小气候、提升城市景观的生态功能。当前,国内城市现有许多原生生态系统绝大部分已被破坏,为使城市走向正确的生态景观演变之路,需适当的对城市中的原生态自然景观进行有效的恢复,或采取恰当的原有生境的模拟重建。
2.2 破碎化的斑块减少
造成逐步破碎化的城市景观原因,主要有三大方面:原始生境消失、生境斑块缩小及生境斑块孤立化,它使景观要素被分割成众多小斑块,对景观架构和功能都产生不利影响。要减少斑块破碎化,需从建设生态廊道、做好总平面规划和单体设计等多方面入手。与此同时,建筑及其环境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影响,分别占据不同的时空,这种相互作用对于城市生态系统而言,既可能是积极干扰,也会带来不利因素的影响。通过设计建筑对人行为进行引导,正确使用建筑的时间与空间,就能趋利避害,取得人与自然的相对和谐。
3 补偿绿化系统
城市化一般不可避免地增加非生物要素,设计建筑可通过增加绿化面积,进一步优化绿化系统的生态功能,平衡其生物与非生物的比例,提高绿化的生态效率来进行有效补偿。对此,主要有:首先,设计城市中绿化系统的演进需与城市化协同,把握绿化与其它景观要素的关系,既相互限制又相互激发;其次,要区别对待城市植物群落栖息地,引入适宜的自然群落结构机制,自我维持与更新,并产生较大的自然生产力,以协调城市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多种关系。
4 节约并补偿水资源
在建筑全过程中对城市水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不透水地面面积的大量增加;污水、废水的产生;地表植被减少致使城市水资源涵养量缩减。建筑设计主要通过水的循环利用、雨水搜集、中水生态处理回用等方法来保护、节约和涵养水资源,进行生态补偿。
5 补偿生物多样性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生物多样性在最近几年急剧下降。设计建筑对城市生物多样化的补偿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建筑设计为生物提高栖息地。另一方面是提高建筑环境绿化整体的栖息地功能。
建筑及其环境可提高面积巨大的屋面和不同标高的台地空间,这些空间不易受到城市人为干扰的影响,通过屋面的生态化建设,结合建筑庭院和城市绿化系统建设,形成适宜于城市物种生存的栖息地,形成城市的空中庭院物种,可适宜于不同城市物种的迁移与定居。
6 补偿景观视觉
当前的建筑设计中,城市景观中建筑等人工要素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对此,需进行详细的视觉补偿设计才能更好的实现生态补偿指标。在生态补偿过程中,适当的添加较多的植物物种,尽情施展较好的群落生态功能,并展示生态美,拉近人与地间的距离,关护环境。同时,通过重新彰显自然,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的显露和引导,来更好的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关怀,让人们感受到自在的大自然内在景美的架构,有利于将使用者的生态意识进一步提升。
7 结束语
建筑设计的景观生态补偿是城市化进程中积极的人工干预措施,也即设计建筑时,最大限度的降低城市生态系统因建筑在建造及使用全过程中受到的破坏程度。运用便捷的景观设计手段,从而更好的增强建筑及其坏境所起到的缓冲和补偿的生态机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的国内城市发展趋势,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容纳尽可能多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就需要将城市生态化推进,并修复与重建健康的城市,运用新兴的科学理论方法进行城市景观生态补偿是其关键手段之一。城市化进程使原有自然土地人工化,增加了城市景观中的人工要素,减少了自然要素,这是造成城市生态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丁四保.王昱.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0(2).
关键词:生态景观;公园;山石设计;方法理念;研究论述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山石是建筑活动中所必须运用到的基础材料,对于建筑发展存在着重要的作用,山石自身具有着固有的纹理形态及硬度质感等表现特征,在东方建筑范畴内,尤其是园林建造层面,存在着深厚的美学文化意蕴。近年来,经济发展之下,城市景观及居住区景观营建中,皆就山石小品特性做出了借鉴运用,大量作品随之产生,但是综合而言如若不能深度领会到园林山石景观的设计精髓,那么山石小品的构建意义也难以良性体现出来,因此这也即笔者就本案论述的原因所在。在本案中笔者通过对山石造型的方式方法研究,系统阐述了新时期景观园林中山石造景设计的理念原则,以图为现代景观设计及实践提供借鉴思考。
1对山石景观的概念类别研究
在我国山石景观的发展可谓历史悠久,能够追溯至夏商时期,对于山石造景,其具体的概念是指,通过各类形态、规格的山石设计,达到同周边环境的融合,使之成为一个系统化的空间整体,达到视觉层面的和谐美感诉求,彰显出山石景观的艺术特性。从类别实用性层面而言山石景观能够分化为假山与置石两种。首先假山又演化为土石混合山与叠石山和堆土山三种,具体是通过以土、石为基础材料,以自然的山水作为蓝本,施以艺术的创造提炼与夸张表现,以垫、挑、缀、压等技法,把山石等相关材料进行堆砌成为自然山水类型的假山,以达到观赏游览与环境美化的效果。依据假山的材料石质形成的机理,能够将假山进一步分为原生态型石山及人工塑造性山石和二者混合型假山。石山是园林假山最常见表现的形式之一。而置石则是将山石作为基本材料,展开独立及附属性的园林造景设置,其体量大小皆可,在环境中布置比较分散,能依据园林造景的现实需要,统筹相关功能作用,进行山石个体美感及局部组合美感的突出,所以置石不具备完整山形。对于单块的山石来讲,其要求很高,需要以配景形式呈现,抑或以局部主景进行呈现,是特殊性较为明显的独立景观。
2生态公园山石造景设计中的技术要求
因为现代公园景观的构成趋于多元化的发展,其具体的展开需要专注于多层次方位的角度考虑,其技术性的要求及体现于,运用合理恰当的技术方式就景观艺术性做出完美的体现。
2.1首先需要就自然资源做出科学的利用:在此范畴所指的自然资源即是统筹区域内的气候以及地形和土壤、山石及动植物等资源,共同展开设计,就动植物群落和山水景色与岩石等相关自然界的资源,统一恰当的运用于景观范畴之内,更好的体现出自然的和谐美感,而非随意的进行安置搭配。
2.2尽可能的进行人文环境的考虑:此方面是就公园周边的交通情况和原有的建筑主体及人们的生活习性与材料的整体供应情况,做出详细的了解,在全面了解这类因素的形势下,在展开对于山石景观的设计。诸如交通层面的便捷能够促使景观层面的使用效率提升,而交通的拥挤则会锐减山石景观的鲜明个性。因此结合原有道路展开对交通线路的合理设计,能够自根本促使山石景观的欣赏功能。又比如不同地域名族习性,对于山石质地及材料和色彩层面的爱好禁忌各不相同,所以在展开景观设计的时候,必须就此作出理解。
2.3就使用功能需求予以满足:自山石景观的欣赏需求层面考虑,对于山石景观的设计,必须保证其各项设施良性满足大众化与人性化的要求,依据使用者性别年龄及数量职业和生活兴趣习惯等,设计出场地充盈能为多数人群使用的空间设施。同时还需进行特殊要求的考虑,如水池的辅助衬托,提升山石的观赏性同时兼顾消防作用。
2.4合理就景观材料进行选择
景观材料方面具体细分为软质材料及硬质材料两类,硬质的景观材料是指墙体、扶栏及建筑物层面所使用的缸砖及山石等,而软质的景观材料具体是指草地树木、水体及阳光细雨等。通常而言,硬质材料比较适用于市政场所,而软质材料则比较适合于大众所需要的生活化景观。故而在山石设计层面应当尽可能考虑多进行软质景观材料的辅助运用,在绿化层面尽可能的通过多种植物品种营造良好的外在姿态及景观主题色彩,达到就山石小品的遥相呼应,增强区域内的艺术氛围。
2.5经济性考虑:对于山石景观的设计需要考虑其客观经济性,首先需要考虑其花费是否合理,如材料选择尽可能选择相近区域材料,减少运输费用。其次是在空间布局上,对于空间的设计,应多提供活动观赏的场地,选择适合安排山石小品的区域进行设计,并适当借助自然景色打造,做到空间层面的拓展,强化空间的变化。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设计错误,产生资源层面的浪费,能够运用新型的假山设计计算机辅助程序展开,先进行于电脑之中模拟山石的叠放,观看假山的合成效果,促进设计更具标准化。
3生态公园山石造景的设计理念研究
3.1专注假山与置石的结合
从现实出发来讲,生态园林中所设置的假山,其体量较为自由,能够以盆景的较小形式存在,也能够以丈许高度出现。它最主要的目的即是营造良好的欣赏观赏效果,其以土石为基本材料,以自然山水作为参照,加以设计再现出人为的山水景观。而置石则是独立性的造景布置为根本,进行山石个体与组合美得体现。通常来讲假山形体大且集中,可观赏可游玩,能带给游客融入自然的感觉,而置石即是以静置欣赏为主,体小且分散。如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做好二者的协调配合,达到组合造景,使二者趋于紧密协调,蒋会直接影响到山石小品的风格与效果。笔者认为在设计中能够将大体形的假山,作为部分存在,在假山周围进行设置置石,发挥余脉作用,在格调上发挥过渡的美感,创造出趋于真实的自然环境,呈现给观者质朴野趣的感受。
3.2山石造景需同水体相匹配
山水,从古至今皆是大自然的定律及不变轨迹,山水相依,方能体现出活力与灵气。因此在现代生态公园的建设中,对于叠造山石的设计,其主山与主峰中必须有水系相伴,哪怕仅是小的激流也可。很多时候设计师均想设计大型瀑布来美观山石,但这种做法无疑不明智,因为不同区域情况不同,所处地域环境及体量与效果也各有差异。且大型瀑布在比例上若不协调,也难以体现出自然美感,对于电能资源耗费也会很大,难以正常的启用。笔者认为对于公园叠山工程的设计,需要以小型的激流涌泉作为主要形式,以涓涓溪水进行环绕,达到源头分明,彰显自然质朴的野趣。
3.3山石造景需依托花草植物的掩映相成
植物的绿色体现着蓬勃的生机感,山体因为草木的存在而生机盎然。在叠山设计的时候应当协同种植池一同设计。对于池体的大小、位置分布能够依据山体大小及植物品种来确定。以此保证山石小品建成后、花草树木同在,彰显出山清水秀的美感。另外因为植物的存在,即使叠石的水平位置不高,也能在根本上做出弥补,提升假山的视觉赏析效果。
3.4山石造景需同建筑切实结合
古有“山得亭榭而媚”之词,并非空穴来风,山石造景同建筑的一体化构建,能够使得山石如一副山水画卷呈现。在设计中对小型的建筑能够在假山中进行点缀,较大型建筑能够附绕叠石边相衬,达到古朴自然的效果,促使人工造型更具自然和谐的秩序美感。
3.5统筹地域人文设计山石造景
人们常通过山水寄情、抒情,求同人与自然的共存意境,所以在山石造景范畴必须要通过刻石及书法、文学、楹联、音乐等因素进行营造景观意蕴,使得山石构建更富思想内涵及生态厚度。促使山石小品外在视觉意境张力满足的前提下,富有更为深邃的内在韵味,彰显出浓郁的人文气息。自然在设计中,设计师必须要统筹生态公园所处地域的人文特性而展开设计,以避免因文化禁忌,而造成地域文化冲突,结果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 肖坚.园林工程假山景观施工要点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0).
[2] 林海涛.浅谈园林绿化工程中假山景观的施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4).
[3] 蒙士斋.现代园林塑石假山设计理论探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
[4] 蒙士斋,刘桂林.人工塑石假山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11,(3):104-106.
关键词:设计原则;错层建筑;复合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住宅产业也得到了发展,新的生活理念使人们对居住环境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求,而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成为风景中的焦点居住小区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空间,其环境设计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生态居住小区应各遵循总体布局、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绿化生活以及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可持续发展。
1.高层景观设计原则
1.1 人与自然相协调
要始终以人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生物多样性。
1.2 注重人性化
一切要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应该在开发商商业运作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整体自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以人的尺度,人的活动为出发点,追求一种优雅、生态、安全并有强烈归属感的景观风貌。
1.3 体现生态化
生态居住区是指在居住区的建设中,通过规划、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尽量减少对自然的伤害,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基区面积。生态居住区的目的,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学原理运用于居住社区的设计和规划之中,尽量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总体设计
2.1高层建筑高视点的要求
在现在的高层住宅建筑生态环境的设计中,首先应当避免将住宅建立在不适合的建设场所,减少由于区域选址不当而给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鼓励改良和开发各种废弃土地,维护用地及其周围自然环境的合理有效的发展。在现在的生态景观设计中我们要考虑到人们高视点的要求。现在住宅的居民楼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人们在生活中对居住景观和居住的生态环境要求不断提高,在小区的生态生态设计中主要要体现景观的宜人和美观,设计师在小区绿化造景之时,要充分的考虑楼等的高度和俯视的感觉,对色彩和模块要严格的控制和分析,确保在设计中能够合理有效的对各种不同色彩和不同形状的植物类型进行搭配。
2.2住宅绿色空间环境
作为空间资源充分利用的住宅小区一般都分为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两种,在生态环境体系的设计中要合理的利用各种资源综合分析,在生态功能的设计中更是不同于公园和其他的人文环境设计因素,要注重功效和美学,考虑了时间与空间、文化与经济等双重层面的内容。它是以自然为主轴,强调情感与文化品位取向的生态人居环境。在景观效果实现上结合人文内涵。创造充满大自然情趣的生活游憩空间,充分考虑住户要求。满足小孩嬉戏,老人活动。以及居民体育健身等功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使环境的生态功能与使用功能、标识功能并重。
3.景观连廊,连接错层建筑
3.1连廊连接方式
刚性连接是连廊与塔楼的连接方式中连接作用最强的一种。它加强了连廊与塔楼之间以及不同塔楼之间的联系,增强了连廊结构的整体工作性,这是它最大的优点。
现有的大多数的工程中,连廊与塔楼之间也都是采用的刚性连接。采用刚性连接的连廊不仅要承受自身的恒载、活载,更主要的是协调不同的塔楼在水平、竖向荷载作用下的不均匀变形。这时,连廊与塔楼连接处的节点受力复杂,会产生较大的弯矩、剪力和轴力,并且上、下弦杆的轴力和弯矩还会构成很大的整体弯矩、剪力。这就要求连廊本身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这样才更适合采用刚性连接。
3.2错层建筑
指一套住宅内的各种功能用房在不同的平面上,用30-60cm的高差进行空间隔断,层次分明,立体性强,但未分成两层,适合大面积住宅。平面规则的剪力墙结构,当纵横墙体能直接传递各错层楼面的楼层剪力。错层式住宅主要指的是房内的客厅、卧室、厨房等处于几个高度不同的平面上,各个空 间是用几级台阶联系在一起的。成为风景中的焦点
4.多层次空间
4.1构成的空间界面对空间轮廓的丰富作用
作为多层建筑物内部与外部环境的临界面,空问界面自然地成为人们的视野屏障。在不同方式下,不同空间界面可以围合成效果迥异的空间轮廓,产生区别很大的视觉艺术效果。如果我们将两种以上的间界面各自相应地加以组合,则会产生令人惊奇的空间轮廓,会强化人们对视觉空间的异样感受。综合考虑其他各种因素,如通风、采光、照明、声学等,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轮廓。此外,采用界面还要充分地考虑建筑物所处的自然环境,产生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的效果,实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设计目标。总之,通过空问界面限定空问进而创造出丰富的空间轮廓是当前多层建筑视觉空间艺术创造的一个重要方向
4.2多层建筑空间利用结构框架创造开放空间
在现代建筑艺术的创作中,结构技术和新结构形式的运用提供极大的便利,建筑师可以充分地去考虑人们在视觉活动和观赏活动中时,为空间艺术处理和营造提供了各种新的可能。为了实现建筑物与周边自然环境的相再:融合、相互渗透,在规整结构布置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放部分空间界面也是现代建筑视觉空间创造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利用特有的结构体系和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师在多层建筑的不同部位创造出半开放甚至是开放的空问。
5.复合空间,立体园林
人处于一定的环境中,对于景观空间的知觉认识虽以各种感觉印象为基础,但已远远超过感觉印象简单相加的总和。复合空间,可以强调空间所处的地域性和方向性。复合空间实际上是指景观构成中与人的活动相适应,从无中心向有中心发展,从多中心向单一中心汇集的转换过程。由于人与空间环境建立了一定的因果关系,空间环境也就因此变成了一个属于人的环境。
景观构成中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特有的符号和排列方式,巧妙地注入这种元素符号,增强景观构成空间的感染力,在小的中心化区域景观构成中,只有灯光与人时就形成了环境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的边界就变为模糊的而在它旁边增加一个园林,由于灯光的照射所产生的投影边界就会使这个场所的边界勾画得更大一些,中心空间也因为增加了园林而强化。而景观构成中的虚形态首先又会涉及到场所与活动,没有空间场所,人就不能活动,无人活动的场所,也就无所谓视觉形态。
6.地库顶板设计
6.1存在问题
第一,设计阶段未曾充分考虑荷载因素,导致过分追求美观而不切实际,在施工前期再更正再设计,破坏了原先的整体谪寸交殳果。第二,施工阶段未曾考虑荷载因素,导致在市政景观施工过程中,出现由于吊装,振动压路机碾压等情况导致车库项板出现裂痕渗水等质量事故,更严重的会导致安全事故。第三,在完工后,未考虑荷载因素,频繁使用超过设计要求重量的车辆进出小区,导致道路超负荷运行,影响了使用寿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6.2地库顶板设计
目前来说,车库顶板的荷载主要包括,一些恒荷载和活荷载。恒荷载主要为:回填土所产生的土压力、车库顶板永久性建筑物、景观小品、市政道路结构自重。活荷载主要为:车辆荷载、吊车荷载、风荷载、雪荷载、其他由运输工具运输各类物品产生的荷载等等。针对景观设计,根据面积越大相同物件所产生的荷载越低的原则,可以多考虑面,少考虑支点支柱。此外,针对重点部位必须进行测算。
7.结束语
高层小区的景观设计,在布局上要力求开放的空间格局,有意识的创造出丰富的景观布局。增大绿地面积并且还要包含地域特色,根据小区的建筑风格设计出主题景观,使整个小区景观系统形成开放式格局。
参考文献:
[1]白德 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崔璇 对建筑空间设计的思考 中国科技博览2010
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1.①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和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②地方性原则:顺应基地的自然条件。③保留原生态性原则:充分应用自然原生状态,避免过分人工雕刻的痕迹。④整体性原则:旅游景观的生态设计反映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做到全面融合。⑤环境舒适的原则:舒适性的基本要求是:安静、空气、和绿化。
2.技术方案:
对仙缘村景观生态类型所适宜的最佳人为活动、最适宜的人为活动类型做出判断,采取引新替旧的方法,用新的更适宜的功能类型在空间上替代原有的景观生态类型。
3.居住区各景观要素的生态设计
水体;道路、台阶;小品;座椅;铺装;植被是生态绿色景观组成元素,这些元素的设计是否得当是表达设计思想,方便游客观赏,享受的关键所在。
桂林市漓江天目湖仙缘村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实例分析
1.区位分析
①桂林市漓江天目湖景区位于灵川县大圩古镇,镇属底丘陵地带。②景区交通便利。③景区周边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2.基地现状
①景区位于大圩镇南部,现状主要以山林地为主,入口处分布有少量农田、果园和牧草地。景区中分布有湖泊、溪谷等自然景观。地形基本特征为两侧高山相连,中间为山谷小平原。地势南高北低。
②天目湖景区的现状还是没有被开发的一个山谷,总规划用地为64.3公顷,景区还保持着原生态的一个生物系统,可开发性受到了很多的限制,仙缘村用地面积1.0公顷,建筑面积1180,地邻湖泊山林。
3.景区现状特点
①地理条件良好,水资源丰富,土壤质量肥沃。②交通便利,景区临近高速公路、国道。③景区周边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环境优美。
4.设计理念
仙缘村特殊的地理环境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创造思路,也力图把仙缘村景点打造成为景区特有的活动以及人文景观,让整个水系、自然和人和谐共处,让人们得到返璞归真之感。在规划设计中遵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生态环境为优先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整体设计。尽可能完善了人们居住、健康、工作、观赏、娱乐、休闲、集会、交流等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主题。
5.总平面布置
总体布局在规划红线以内,整个景区的游览类型定位养生休闲的旅游。经过人工修饰使其更有文化内涵,可以使游客达到缓解压力,修心养性有可以锻炼身体的效果。仙缘村的入口广场中设置了篝火广场,入口景观更注重社区性和参与性,采用材质和色彩富于变化的硬质铺装地面,主入口搭配代表乡土形象的雕塑来增添入口景观的活力。以水景与广场为主要游览娱乐区,可以更加亲近大自然,按照空间的开放―私密性以及浏览路线的合理安排,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个人或团体的休闲之地。
6.功能分析
仙缘村四大景区(篝火广场、休闲广场、农家乐休闲区、交流休憩小广场)主要适应养生度假主题为目的,各主体区分别提供了不同的景观特色,丰富养生、健身的拧一个层次,各住宅组团分散布置在周边因地制宜,与地形、自然环境相结合,丰富了景区内的绿地系统。绿地以"点、线、面"相组合的原则,使绿化空间更有层次感。篝火广场和水景区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聚会、活动、健身等场所,也是人们的交流区、生态区,"人-居住-休闲-健康"的体系更充分的体现了规划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
亭廊是游客们休息、观光、纳凉、避雨的公共设施。观光亭的柱子上雕刻有关历史文化,使观光亭多点趣味性和文化内涵。篝火广场景观以水的动态和植物的静态丰富人们交往、集会、休闲、娱乐的趣味性。
7.道路交通系统设计
主干道路宽度3m;次干道路宽度1.5m;景区的主要道路系统贯穿全区,景区的步行道设计自成系统,相连一体,并通过步行系统将小区内的若干景观节点和中心绿地串联起来,形成中心景观区及景观带。
8.绿化景观规划
以生态为主,充分应用现有自然景观,并结合周边景观特征,实现人越自然的和谐统一。做到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多维视觉感观,营造舒适亲人的景观环境。住宅组团区域:亲子乐园、文化长廊、中心广场,休闲区域、运动区域、树阵休闲区,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每个区域的合理划分及有机联系,功能区景观特性鲜明。
总结
人居环境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而且是体现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出现了以景观、环保、文化、休闲、智能、绿色等为主题的人居、旅游景观设计理念。以更多的满足居民生活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突出 “以人为核心”,创造出和谐融洽的人居环境。
【关键字】城市河流; 生态景观设计; 现状与问题; 意义与原则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水是自然界中仅次于空气的基本环境要素。城市中,水体主要以城市河流为主,河流环境与城市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河流构成了整个城市的基本构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为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严重问题。许多城市常将河流作为污水的排放场所,使得河流水质下降且严重影响着两岸居民的生活质量,对于两岸生物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破坏,严重造成城市河流生态失衡。
1.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1只强调水利功能,忽视生态景观功能
现今,人们常常只会重视河流的水利功能,却忽略了河流的生态景观功能。在实际建设中,往往单纯片面的将改善水质、防洪或经济利益等方面作为治理的最终目的,忽视了河流在城市中作为自然景观的生态景观功能[1]。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很多治理误区,例如河道硬化、清淤、修建防洪堤等,这些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都无法完全恢复退化河流的结构和功能,不仅忽视了河流的生态性,还破坏了河流自然景观。
1.2人工化城市河流,促使生态环境恶化
最近几年,人们开始渐渐重视城市河流景观,因此各地政府开始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对河流景观进行改造[2]。然而,人们在创造这些城市景观的同时,也使得河流水域的生态特征逐渐消失,自然景观逐步人工化。例如,在建造河流防洪堤时多数是使用人工材料进行建设,河道两岸用混凝土做成人工渠道,使得两岸湿地消失,破坏水生生物的栖息地;沿河建造的游览道观光道等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使得河流与土地、生物之间的联系被切断,河流的自净功能被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2.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的意义和原则
2.1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意义
2.1.1改善城市环境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人类日常活动和器械使用日益频繁,使得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强烈。城市河流对整个城市的气候有着重要意义,也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在小环境方面,两岸河道的绿化可以为人们提供阴凉的休闲场所,对地域噪音和防御风沙都有着重要意义。将河流两岸进行绿化建设不仅能够将城市河流打造成绿色生态长廊,还能够大大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2.1.2改善水质
城市河流渗水量减少以及水质的破坏都将影响到地下水含量以及水质的分布。河流两岸绿化能够过滤流入河流中的污水,河道两岸绿化与城市水系治理系统相结合,能够有效净化水质,同时将收集到的雨水渗入地下,促进城市地下水循环[3]。
2.1.3提高景观多样性
城市景观多样性有利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并明显提升城市居民居住的舒适度。河岸是建设城市景观的重要位置,河流、土壤、植物等都是城市中独具一格的自然景观,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闲适的生活场所。城市河流丰富了城市景观多样性,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
2.1.4增加物种多样性
城市河流中的动植物多种多样,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物链。河岸为植物提供了多类生长条件,许多植物在浅水区等区域进行生存,各类动物也依靠着河流生存。这样在城市河流周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这大大增加了城市异质性,有效维持着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及持续发展的稳定性。
2.2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2.2.1生物多样性原则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物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多样性保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高效性及健康发展,因此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应当遵守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保证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一项就是需要维持原生生物和生长环境的多样性。因此在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尽量保持原有的生物群落并维持各类物种类型及其整体生态系统。
2.2.2整体性原则
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保证整个景观的完整性。完整的河流景观应当包括水体、两岸景观、桥梁景观、生态环境等,还需要考虑到人为因素及环境等因素。一个完整合理的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必须完整的考虑到其中每一个因素。此外,在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将水体、沿岸区域及陆地这三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4]。最后,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将河流作为城市一部分将其与整个城市进行综合统一考虑。
2.2.3自然性原则
在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使河道保持其原始自然的曲折形态,不能为了达到排水、泄洪或者其他目的就盲目擅自更改河道形态。曲折的河道、周围茂密的植被和不断变化的河岸是整个河道景观中最为突出的特色。自然形成的曲折河道不仅能够减缓水速、降低洪水的破坏能力,还能够为自然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有效保障了物种多样性。
在进行河流生态景观建设过程中,应当尽量选择使用自然材料。河岸这类水陆过渡位置是保障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区域,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尽量使用如石头、泥土等这种原始的生态材料来建设一个独具原始特色的生态环境,以便为各类生物提供赖以生存和繁殖的栖息地。
3.结语
这几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河流生态景观建设,尤其是在江南一带,大小不一的各类河港、河道遍布多数城市,河流生态景观几乎代表了整个城市景观的特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城市内的许多河流被严重污染,周围景观也受到严重破坏。然而随着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河流景观的重要性,因此河流景观中改造项目很多。因此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中不仅需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和观赏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满足整个城市河流的生态性,以保障生态环境中物种的多样性和整体性。
【参考文献】
[1]张纵,施侠,徐晓清.城市河流景观整治中的类自然化形态探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2011(2):202-206
[2]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河道及滨水地带的“整治”与“美化”[J].现代城市研究.2011(5):29-3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而来的社会变化也日益显现。人们的生活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追求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生活状态与生活气息。生态景观设计已成为现代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纽带,而在生态景观中渗透人本理念,无疑是迎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体现。生态景观设计如同人性的塑造,在设计中体现“真、善、美”的诠释,以达到人与自然、生态景观间的相互融合。总而言之,基于人本理念的生态景观设计,应该体现在“关怀人”、“尊重人”及“引导人”三个方面,以促使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形成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良好风貌。所以,笔者针对实际的设计情况,从生态景观设计的“真、善、美”三个视角,系统地阐述了人本理念下的生态景观设计。
生态景观设计的“真”:对人的尊重
“以人为本”追求人性化的彰显,而尊重是体现生态景观人本思想的重要元素。生态景观在设计之初都要明确目标,有针对性的为服务群体设计出人们心里需求的、精神上愉悦享受的生态景观。例如,在住宅区的生态景观设计时,需要在了解住宅区特性的基础上,与住户真诚沟通,以便于在设计中尊重住户的心里医院及需求,以尊重的态度塑造人们心中所需、所想的生态景观。同时,生态景观设计的“真”,容易促使人与景观的共鸣,让人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特别是人们在生态景观中体会到幸福归属感,那么,生态景观的尊重态度势必倾注了人们的情感、文化需求及地域特色,方可在浓烈的生态景观中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
1. 以人为本的亲水设计 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景观设计充分挖掘水的内涵,无疑是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在亲水人本化的设计中,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及戏水等内涵的空间场所,形成多元化的水景观设计。在亲水空间的设计中,强调“动静水态”的完美结合:以动态水形成动态水景――水的动姿、色彩、声音营造趣味而活跃的生态活动空间;以静态的水形成静态水景――水的静谧、温馨营造出沉思的空间。这样,在生态景观设计中,景观空间融入了动感与活力,让现代人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体验自然带来的乐趣与享受。
2.以人为本的景观小品设计 多彩的内容、五彩缤纷的颜色、美观大方的造型是景观小品的特性,并以此活跃景色、点缀环境、加深环境意境。在以人为本的景观小品设计中,需要把握以下两点:(1)景观小品作为重要的物资载体,其应有效的表达一定的地域文化,强化景观设计带给人们的归属感,人们深切感受到小品景观对自身生活及文化的贴近;(2)景观小品的形态空间要充分的反应社会的文化及观念的发展,在生态景观中对人们形成熏陶及教化的效果。其实,在生态景观设计中,良好的景观小品设计,是激发人们户外活动的重要因素,也是有效的提高城市中心绿地使用率的重要表现。也就是说,以人为本的景观小品设计,可以有效地创造出高质量的户外交流空间,以便于人们更加舒畅的感受大自然。
3. 以人为本的夜景照明设计 在现代城市的景观设计中,无论是公园还是住宅区,夜景照明设计都是重要的设计元素。在以人文本的夜景照明设计中,应该体现其带给人们的温暖感、安全感,以消除人们在黑夜中的“恐惧”。所以,在夜景照明设计中,体现人本理念,抓住人们的心理需求,强调人们心灵的一种归属感。在实际的设计中,不同的生态景观内容,其照明方式及艺术表现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例如,绿地、道路、水景等景观内容,为体现出环境的视觉效果、事物的色彩、质感,需要采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及照明方式。当然,在塑造景观内容美观效果的同时,照明设计应体现出黑夜中的温暖力量,让人们在黑夜中感受黑夜的魅力,没有恐惧与游荡,而更多地是带给人与自然在夜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4. 以人为本的道路设计 简洁而大方的能量表达,是人本设计理念的追求,在道路的人本化设计中体现明显。在步行路的设计中,设计者要针对人心向于走便捷的特性,可以有机地将硬质景观放入其中,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设计与人们的需求发生偏差。当然,在设计中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但在践行规则的同时,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寒冷的冬天,人们在道路的行走上更多地是想获得足够的阳光,以避开严寒;而在炎热的夏天,人们更多地是想在行坐的过程中,获得足够的阴凉。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在考虑其用途的同时,综合处理好各方面因素,以寻找最人性化的设计方法。这样,不仅强调生态景观与人的和谐相处,而且最大程度的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生态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景观设计的“美”:对人的引导
美是人们对世界的追求,是人们感受大自然纯净之美的心理诉求。在美好的环境中,人的心会为之动容,带给心灵无尽的涤荡。所以,在现代生态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应该体现景观设计对人的引导价值,在满足人们美的需求同时,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防止人们在欲望中的膨胀,让人们在纯净的自然美中回归人性之善。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化,人的欲望、美的追求,在冲击中逐渐地消磨着环境的没、膨胀着人们的欲望。例如,在北京的某景点处,设计者就别有用心的将“二十四孝图”刻在景点的两边。镌刻的图画非常的精致,画面人物的动态、情境,都给游人带来较大的感动。在景点环境的配置上,为配合二十四孝图,景观设计呈现出温馨而贴近生活,以更好地烘托出设计者的良苦用心,彰显生态景观的人性化引导。所以,人本理念下的生态景观设计,不仅仅是追求景观的美感、自然感,同时也应该强调人性价值的引导,这种潜移默化中的人本化引导,无疑是体现生态景观价值、和谐景观与人的重要表现。
“压力”似乎成为了现代人生活、工作的重要基调,而个性、舒适、环保又成为现代人的生活追求。所以,在生态景观设计中,体现自然美态的同时,充分体现引导的价值作用非常重要。我们知道,生态景观是人们休闲、观赏及体验自然的重要窗口,发挥好引导作用非常适宜。生态景观通过塑造积极向上的景观元素,激励人们勇敢面对生活;通过温馨而别致的景观设计,让繁忙的人们停下脚步,静静享受大自然,以更好地精神面貌迎接生活的挑战。总之,人本理念下的生态景观造景,其出发点不再是单纯的美态景观设计,而应该更多地强调生态景观的引导作用,让人们感知生活的美好,涤荡出人们纯洁的心灵。
生态景观设计的“善”:对人的关怀
生态景观是现代人生活的重要部分,是人在现实需要中的本质表现。人是有感情的,在生态景观设计中体现人文关怀,无疑是彰显人本理念的重要因素。在人本理念下的景观设计中,“善”的集中体现是生态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人与环境的交流是体现生态景观对人关怀的重要方面。所以,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了解,并在掌握人的心理的基础上,进行“善”的人本理念设计。
1. 多元化的生态景观设计,迎合不同群体的需求 生态景观面向于社会的不同群体,如何照顾好各群体的需求,是体现人本关怀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其对于生态景观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小孩,体现儿童的天性释放,关怀儿童的健康成长,其生态景观的设计元素更多的是彰显自然的活力与动感,以满足小孩对生态景观的需求;对于年轻人,时尚而落落大方的景观元素更能满足其需求,照顾到年轻人对于自然的个性化追求;而对于中老年而言,别致而归于传统的景观设计最能打动他们,集休闲、观赏为一体的生态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所以,在以人为本的生态景观设计中,强调设计的多元化,以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人群需求,照顾到不同群体的需求,以营造人们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2. 以社会生活需求为导向,在生态景观中关切社会问题 生态景观是一种“另类”的服务,以社会生活需求为导向的人本化设计,更能体现生态景观对人的关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日益加剧,如何在日益繁华而又疲惫的生活中,给予人们更多地关怀,是生态景观人本化设计的思考重点。在街道、广场及公园,都应给予人们更多地人本化服务。例如,亲子教育成为当前的热点,在生态景观设计中,建立一定的“亲子园”,在有着针对的景观设计中,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搭建桥梁,形成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