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8篇

时间:2023-03-08 14:54: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

篇1

美丽乡村建设中传承民间地方特色文化活动是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功能。安吉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保护一利用一发挥社会效益一惠民一公众参与”的发展道路。民间群众文化活动与当地的生活和生产习俗相伴而生,与当地的民间信仰息息相关。不少民间地方文化活动,经过千百年流传,依然散发着独特的文艺魅力,由于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有效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可是,由于商品经济的急功近利,几乎产生于农耕文明的所有节日和民俗活动都被弱化,一些节日和民俗活动的红火和热闹只是成为商家进行促销的简单手段,传统节俗深蕴的文化意义渐去渐远。社会民俗活动、传统节日甚至遗弃。对民俗文物、民间工艺则重视不够,进行展示的更不多见。因此,现代年轻人无法直观地了解我们的地方群众文化。可喜的是近年来,安吉县在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开发利用中,积极发挥地方文化群众作用,助推了进新农村美丽乡村的建设。安吉县从四方面作了新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安吉地方群众文化与产业完美的结合演绎新农村建设新一轮春天。作为吴昌硕大师故里的鄣吴镇,素有“扇子之乡”的美誉,制扇工艺源远流长,随着扇子从实用型向收藏型转变,扇面艺术这一独特的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已经成为鄣吴制扇业“华丽转身”的核心。为推动扇面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鄣吴镇以鄣吴・昌硕文化节为契机,向全国10多个省市的当代书画名家征集扇面作品进行展览,搭建交流、继承和发展扇面艺术的平台。文化活动的开展,更是成为鄣吴镇深厚文化的一大看点。

书画艺术与制扇工艺成功结台是鄣吴打造地方文化力作,鄣吴镇把“昌硕”品牌推向了日本。‘昌硕’商标申请国际注册,是制扇业“华丽转身”的象征,更是鄣吴镇打造民俗文化的号角。一把小扇子究竟能做成多大的产业?占地400多平方米的鄣吴镇扇子民俗文化展览中心将日常制扇工艺向参观者立体开放,吸引游客体验制扇过程的乐趣。在鄣吴村林立的制扇坊中问,游客在欣赏的同时还可以动手制作,体验“当”制扇艺人的乐趣。“扇子文化展览中心的建立,融美丽乡村创建和景点创建于一体。文化游正成为鄣吴美丽乡村旅游的主打产品。

二是群众文化活动节是打造美丽乡村的新推手。“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留下的节日,近年来,安吉县郎村民族村充分利用民俗节日活动,喜迎八方来宾。据悉,在“三月三”独特的节日气氛中热情的畲族姑娘请嘉宾在欣赏节目时,品尝地道的畲族酿造的米酒――酸甜适度,回味绵长。欢乐的舞蹈跳起来,美妙的歌声唱起来,丰富多彩的畲族风情表演让人目不暇接……畲家小吃传统小吃乐游人,过年酿的山哈酒、过节打的甜糍粑、清明制的青团子……畲家人如过节般纷纷拿出了自己的绝活。三月三节日在畲村河边激流中演绎了一场放竹排古老的节目。沿着弯曲的河道“飞流直下下,苕源溪两岸早已站满了围观的村民、游人,畲家竹竹排如一支利剑穿流而过,成百上千的岸上游人紧追不舍,跟着竹排沿溪而下……古老的放竹排节目让所有的来客大开眼界。民俗风情节活动的举办,进一步继承、弘扬和发展了畲族民族文化,展示了畲村生产生活独特魅力风情。如今的畲村已经成为安吉县休闲旅游的一颗璀璨明珠。

三是创建成一个“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特色精品群。安吉县在全省率先创建地域文化展示馆。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韵地域文化新格局。从2009年开始,安吉出台以“中国美丽乡村一地域民俗文化展示馆”建设为主题,在全县分批开展了建设工作。一是建设强政策,为创文化特色提供支撑。充分彰显地域文化魅力。“中国美丽乡村――地域文化展示馆”建设以《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总体规划》为蓝本,结合《“中国美丽乡村”精品观光带实施方案》和各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充分挖掘安吉地域特色文化,展示地域特色文化精品。全县“中国美丽乡村――地域文化民俗展示馆”建设主要分为四大类、十六个方面展示。超前规划。各乡镇、行政村把“中国美丽乡村一地域文化展示馆”建设纳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做到一步到位,分步实施,注重特色,形成亮点。地域文化展示馆原则要求在200平方米以上。二是建设强策划,先点后面。“中国美丽乡村一地域文化展示馆”建设坚持以精品为主,避免村与村之间展示内容重复。各乡镇在实施初期先建设卜2个村,进行示范带动和经验总结,建一个,成一个,带一片。原则要求紧密围绕每年县委、县政府指定的“中国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任务,重点扶持建设。三是建设强投入,弘扬繁荣地方文化,丰富美丽乡村内涵。“中国美丽乡村…地域文化展示馆”建设以村集体投入为主,县、乡镇两级财政根据项目评估验收结果适当奖励补助。各乡镇积极引导建设村拓宽融资渠道,提倡鼓励社会化投入。充分开发和利用村内文保点、古民居、老会堂等建筑,保持历史原汁原味。日前,18个地域文化展示馆已于近日相继落成,充分挖掘安吉地域特色文化,对安吉自然生态、历史文明、民俗文化、人地和谐四类文化重新“梳妆”,使其“出落”成一个“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精品群。这是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亮点,也是安吉记忆、弘扬、传承和普及安吉丰厚文化“家底”的一个缩影。

篇2

1、20xx年林长制年度目标:20xx年在全市推开,建立市、乡、三级林长制体系,出台林长制工作制度,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机制,为实现森林资源有序利用、建设绿色xx美好家园提供制度保障。

2、年度目标完成情况:市、乡、三级林长制体系已建立,全市共设立总林长(含副总林长)x人、市级林长9人、乡级林长x人、村级林长x人,生态护林员x名;出台了《xx市林长制会议制度》等7项制度,为顺利推进林长制提供保障。xx唯一一家制定了《xx市林长制公示牌管理办法(暂行)》,明确了公示牌制作规格、管理主体、公示内容和更新要求,有效维护了公示牌的严肃性和时效性。,建立了三级林长“123”巡查机制,即市级林长每月巡查不少于1次、乡级林长不少于2次、村级林长不少于3次的。坚持各级林长抓“三大”,高效推进林长制改革,各级林长抓“大事”,优化林业发展环境,各级林长帮“大户”,助力林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各级林长护“大树”,增强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二、存在差距

1、部门协调力度不够。对林长制会议成员单位配合林长制改革工作上,协调不够、方法不多、工作联动性不强。

2、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结合不足。优化林业发展环境措施不多。

3、围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林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林区道路建设、林业投融资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林业建设方面还没有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1、压紧压实责任。林长制的核心就是责任制。各级林长、林长会议成员单位和林长办都要找准工作坐标,做到当一方林长、保一方生态、富一方百姓。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推进林长制的第一责任人,要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研究、重要事项亲自督办,层层传导压力、级级压实责任,确保林有人管、事有人做、责有人担,推动林长制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林长会议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协调推进,切实凝聚起工作合力。林长制办公室要抓好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具体落实,认真做好调查研究、问题反馈,督察指导、经验总结等工作,一环紧扣一环,一步紧跟一步,确保林长制改革扎实有效推进。

2、严格督察考核。加大对林长制改革的督促检查,对改革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工作不实的,要抓住典型,严肃处理。同时,市林长办要认真研究省、市考核细则,有针对性地补缺补差、固强补弱,确保既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篇3

关键词:前南峪 生态发展 现状 原因分析 模式构想

一、前南峪建设之初发展状况

(一)基本生活无保障

20世纪之前,前南峪处于相对落后的发展水平,农民以种地为生,但因土地贫瘠,作物种类稀少,每家分得的土地人均只有六分地,难以养活全家。

(二)缺乏技术和人才

前南峪的粮食收成年年不好,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人们对于知识和技术的认同感不是特别高,当然也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仅凭着一腔热血和蛮干,并未改变大家的生活。尽管人们很勤劳,但是依旧很贫困,生活很艰苦。

(三)自然灾害严重

20世纪70年代,前南峪是一个“无雨成旱,有雨成灾”的穷山村,前南峪过去拥有大片被水侵蚀的贫土。尤其经历了1963年百年难遇的大洪水,把本就贫穷的前南峪冲得一无所有,滩地、粮地、蓄水坝全部毁坏,人均土地只有二分。

(四)思想观念落后

经历了洪水的洗礼,党支部组织村民抗洪救灾,重新建造房屋,并科学制定恢复和发展规划,修整田地、植树造林,提高绿化水平,较之发洪水之前的前南峪经济发展情况有了较大提升,但由于受当时经营体制的影响,村民们仍然过着统购统销粮食的穷苦生活。

二、前南峪发展经验总结

前南峪生态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下,破坏也相当严重,该村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相对完善的生态建设经验。

(一)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划村庄发展

该村在治理生态环境的活动中以小流域为单元,将山、水、田、林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并始终保持与河北林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单位的长期合作关系,邀请多位经验丰富的专家对该村的旅游管理、果树栽培、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进行指导,建立了多所实验基地,为百姓创收。该村还根据水势走向,并结合山脉的坡度缓急、山势走向等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减少了水患的发生。

(二)优化结构,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该村以建设文明村落为出发点,以发展绿色农业为突破口,最终实现村民生活现代化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该村始终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了实现产业结构转变,建成功能园区的奋斗目标。将该村的重污染企业转变为果品深加工区,将种植粮食作物转变为经济作物的种植,将经济林沟建设转变为生态观光林沟建设。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有机食品生产园区、娱乐休闲区等。

三、前南峪模式的提出及其完善

前南峪自然资源丰富,生态资源亟待有效开发,但也应意识到该地区的自然资源遭受破坏的现象也是相当严重的。经过一代又一代前南峪村民及专家学者的努力,终于把前南峪变成了美丽富饶的“桃花源地”,由此也总结出了适合于生态环境资源丰富的村庄的发展模式,即生态协{发展模式。它是指对村庄的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及进行科学开发利用,通过建立生态区等措施进行专门规划,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美丽乡村。

生态协调发展模式在保护和开发生态资源,创造更大价值等方面确实发挥了显著作用,但其自身也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农村工业技术落后,生态环境遭破坏。该村村民自办村民企业技术落后,不注重对排放的污染物的后续处理,加之一些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造成村容村貌脏乱差,空气污染、土壤污染、饮水安全等问题突出;(2)景区与周围建设不协调。该村把建设重点放在旅游区,而对地区(包括村民居住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实施力度较小,导致住宅建筑风格凌乱,各功能区交错使用;(3)村庄的组织管理机制不完善。从事基层服务的人员严重不足,且多为基层干部兼职。同时也暴露出理论素质差,文化程度低等问题,工作方法普遍缺乏创新,村庄建设后续动力不足。

前南峪通过对自身实际的分析及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提出以下优化模式的方法:(1)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努力使人居环境美起来;(2)加强环境保护,还农村绿水青山、蓝天白云;(3)重新规划旅游园区与生活区,做到互不干涉,互相促进。

四、前南峪五位一体发展

前南峪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不仅将生态环境美化了,还带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在该村的发展历程中,由经济起基础物质性作用,加大村级建设资金的投入,推动村庄产业结构调整;政治和文化则需要发挥其规范引导作用,以优惠政策与文化引导作为主要精神力量,积极号召建设主体投入乡村建设大潮之中;同时也必须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及对村级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建设,最终实现最美前南峪的建设。

参考文献

篇4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工作部署,推进我县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助力乡村振兴,根据《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X市府办字〔2019〕X号)要求,经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按照每个乡(镇)选择1个村的原则,确定XX镇XX村、XX镇XX村、XX镇XX村、XX镇XX村等X个村作为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村。通过改革规范宅基地使用管理,逐步实现从“一户一宅”向“户有所居”、从长期无偿向分类有期有偿、从单一居住功能向拥有诸多功能等转变。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房抵押贷款试点。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开发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乡村振兴。

二、基本原则

(一)坚守底线,改革创新。

既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又大胆作为、敢于尝试,积极探索推进宅基地管理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子。

(二)政府引导,农民主体。

发挥政府统筹谋划、组织协调作用,为改革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坚持农民自主管理,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和村民理事会作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保障农民权益,使改革成果惠及广大农民。

(三)积极探索,统筹推进。

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把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与加强农民建房管理、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等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改革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提高改革综合效益。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夯实宅基地管理基础

1.开展宅基地调查摸底。对试点村宅基地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对住宅情况、人口信息、近五年内建房意愿、村内空地及基础设施等进行准确登记,建立台账档案,充分掌握宅基地利用现状和近期需求。(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2.完善村庄规划方案。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总体要求,结合宅基地和村内基础设施利用现状,根据人口变化和社会发展需求,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国土空间规划。加强宅基地总规模控制,根据村庄人口规模、产业发展、耕地数量等规划村庄用地。(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文广新旅局、水利局、林业局、生态环境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3.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制定村民理事会监督管理制度,完善村民理事会工作章程,强化管理职能,加强对村民理事会的引导和监督,防止家族宗族势力干扰。在宅基地资格权认定、申请、流转、退出等事务中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的民主管理作用。(牵头单位:县民政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

4.加强宅基地审批管理。压实乡(镇)一级属地管理责任,制定试点村村民建房管理办法,严格“一户一宅”制度,规范村民建房行为,严格村民建房审批,防止有新房没新貌、超高超大建设、无序建设、建新不拆旧等现象。(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城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完善宅基地资格权认定

5.完善宅基地资格权认定。结合农村实际,统筹考虑户籍关系、土地承包、居住情况、履行义务等因素,研究农村宅基地资格权认定操作细则,明确分户标准,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长期而有保障的宅基地权利,保障农村宅基地资源公开公平合理分配。(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住建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6.加快房地一体的确权登记发证。以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为契机,推进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完善宅基地档案,对符合登记发证条件的,发放房地一体的不动产权证。(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创新宅基地利用方式

7.建立宅基地有偿使用机制。坚持“一户一宅、面积法定”原则,制定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下的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明确宅基地有偿使用标准。结合超标准占用宅基地和一户多宅等实际情况,对历史原因超过规定面积标准、“一户多宅”的,可以自主选择退出多占超占部分或者交纳有偿使用费;对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通过继承房屋或其它方式占用和使用宅基地的,可以自主选择有偿退出占用房屋或者交纳有偿使用费。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对采取有偿等方式退出的宅基地、村内空闲地进行集中规划使用的宅基地实行择位竞价。由乡(镇)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定竞价规则,有偿分配宅基地的对象为符合建房条件的本村农户。支持村集体、村民理事会创新工作方式,探索采取村规民约约束、列入失信黑名单、扣减集体分配收益、联系单位代扣代缴等各种方式,确保有偿使用费落实到位。(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住建局、民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8.合理利用腾退后的宅基地。统筹考虑腾退宅基地周边环境,腾退出的宅基地在符合村庄规划的前提下,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建则建”的原则综合利用。未布局村庄规划的,纳入“过渡宅基地”临时管理,进行复耕复绿,发展庭院经济;暂不能利用的宅基地,允许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进行收储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林业局、住建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9.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在符合“一户一宅”等农村宅基地管理规定和相关规划、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允许返乡人员、下乡人员和当地农民合作改建自住房,租用农村闲置房用于养老或开展民宿经济等经营性活动,拓宽村集体和农民增收渠道。严禁违法违规买卖农村宅基地。(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0.唤醒沉睡土地资产壮大集体经济。鼓励社会资本以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综合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用于乡村旅游、乡村民宿、乡村电商、文化创意、养生养老等产业,释放土地价值潜能。严禁用于房地产开发建设小产权房、私人会所、别墅大院等。(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商务局、文广新旅局,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1.实施房地一体的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赋予农村宅基地、农民住房抵押融资功能,盘活农民土地用益物权的财产属性,稳妥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抵押。适时建立贷款风险缓释机制和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做好抵押登记、抵押物处置、风险补偿、抵押物处置后农民住房保障等配套支持工作,保障抵押权人合法权益。(牵头单位:县金融工作局,责任单位:人民银行XX支行、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财政局)

(五)用活“增减挂”政策助推宅基地改革

12.优化乡村振兴用地布局。用活用足“增减挂”政策,对房前屋后便于耕种、不易被占用、单个地块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与周边农用地相连的退出宅基地用于“增减挂”项目,符合条件的可以复垦为耕地。项目区复垦验收后,等量置换出建新指标,除用于预留村民建房和易地搬迁外,优先用于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13.合理分配“增减挂”收益资金。统筹推进“增减挂”节余指标省内流转,所得收益全部用于乡村振兴。完善“增减挂”收益分配机制,进一步提高收益返还标准,确保“增减挂”周转指标收益足额返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工作步骤

(一)调查摸底阶段(2020年9月底前完成)。

摸清农村房屋权属、农村建设用地等底数;摸清拆除、腾出宅基地的数量以及5年内需新增宅基地数量等,建立工作台账,并于9月20日前分别报县农业农村局和县自然资源局备案。

(二)试点改革阶段(2020年11月底前完成)。

各乡(镇)要对照试点改革内容,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全面动员部署改革试点工作,统一思想,倒排时间,责任到人,挂图作战。按照边试点、边研究、边总结、边提炼的要求,制定完善农村宅基地资格权认定、农民建房管理、宅基地有偿使用、宅基地有偿退出等管理制度、办法和操作细则,编制修订试点村村庄规划等工作,同时,总结试点做法与成效,形成长效机制,促进宅基地有效利用。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林业局、城管局、文广新旅局、财政局、民政局、住建局、金融工作局、商务局等单位为成员单位的XX县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农村局,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方案政策的拟定、业务指导、督查检查、经验总结等工作的落实;同时建立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要不定期研究、协调、解决改革推进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各乡(镇)要成立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改革工作,把推进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作为夯实基层基础的重要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稳步推进改革,确保我县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二)政策保障。

县级层面制定完善农村宅基地资格权认定、农民建房管理、宅基地有偿使用、宅基地有偿退出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办法和操作细则。在县级制度框架下,各乡(镇)、试点村要根据实际制定符合本区域实际的措施办法。

(三)资金保障。

加强资金整合,强化资金调度,县财政局要保障县宅基地改革办和各乡(镇)必要的工作经费。宅基地有偿退出资金原则上由村集体自行解决,对经济基础薄弱村,筹集不到的,可采取台账式“宅票”制度进行管理,将退出宅基地面积记好账,签订退出协议,将来村民子女申请建房时扣除相应的退出面积,超出面积按标准缴纳有偿使用费。

(四)宣传保障。

通过召开动员会、推进会、培训会,强化宣传发动,统一干部群众思想认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改革试点的积极性。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宣传改革试点的目的意义、政策措施,防止误解和偏差,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篇5

目前,浙江的城镇化已经从飞速发展进入稳步推进时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第一,城镇化率提高迅速。浙江的城镇化率已从1978年的14.5%提升到2011年的62.3%,浙江目前的发展水平虽然离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有一定距离,但已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

第二,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浙江没有县级市, 2011年有22个县级市,1978年浙江市辖区仅有10个,2011年为32个,乡镇数量在逐步下降,街道数量在增多,不少地市的规模扩张力度逐年增强。

第三,城镇化的质量提升显著。社会和谐度高,浙江中等收入群体庞大,基尼系数全国最低,分配较为均等,高等教育普及率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3.2%,处于较低水平,在卫生和保障方面,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18个,参加社保人数占全省从业人数的86.09%。城市功能优化,"十一五"末,浙江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7平方米,排水长的度26367公里,城镇居民每千人互联网用户数898.4人,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的不断完善和优化,对城镇化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浙江城镇化建设经验总结

(一)民营经济的强大与发展,为城镇化注入源动力

浙江省是民营经济最发达省份之一,截止2011年10月,包括个体工商户在内的各类中小企业数量突破300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1%,浙江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民营经济,在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起来最重要的推动作用。

1.乡镇民营企业飞速发展为城镇化积累充足资金。乡镇民企的壮大带来了庞大的税收收入、快捷普遍的民间融资,为城镇化建设需要的道路、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

2.乡镇民企的产业集聚使的人口不断聚集,扩大了城镇的规模,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因为收入较高而迁入城镇成为新城镇居民,部门外来职工因长期稳定工作而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居住权,成为了没有户籍但具有城镇人口性质的人群,推动了城镇各项功能的优化和完善。

3.乡镇民企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城镇化的实质就是农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过程。乡镇民企的发展带动了商业、通讯业、餐饮业等一系列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也催生了对金融、法律、财务等各类生产业的需求,2015年浙江第三产业比重位居全国前列。

(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是加快实现城镇化的重要基础

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浙江在加快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高度重视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城乡一体化着手,切实确保"人"的城镇化。

1.城乡规划一体化

完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一体的供排水、公交、生态建设与保护等专项规划,2008年年底,全省11市58个县(市)完成了城乡一体的区域总体规划的编制,90个县(市、区)都完成了村庄布局规划。

2.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

在35个县开展就业政策、失业登记、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和劳动用工等"五统一"就业试点,对农村新生劳动力、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农民、转移转业渔民和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仅2009年就业培训130万人。

3.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2009年浙江省出台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意见,推动城市医院向农村社区医疗机构提供支援工作,建立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医院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和对口支援机制。

4.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开展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试点,全面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并在全国率先开通网络图书馆,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设备配置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近年来,浙江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迅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目前,全省共有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97家,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全省各公共图书馆的平均馆舍面积近6千平方米,人均藏书量0.75册,2010年人均购书经费达2.18元,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从2008年开始,"两馆一站"专项资金增加到每年5800万元。

5.加强新农村建设,转变农民生活方式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环境建设,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乡村康庄工程"、"欠发达地区下山脱贫致富工程"、"百亿帮扶致富"、"百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东海明珠工作"等十大工程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2010年,浙江省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并专门制定出了《浙江省美丽乡村行动计划(2011-2015年)》,提出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三)维护失地农民的利益是加快实现城镇化的关键所在

浙江在城镇化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失地农民的利益维护,从就业、安置、社会保障、补偿机制等各个方面为失地农民提供各项优惠政策,如嘉兴的"两分两换"模式,即农民将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传分开;鼓励以承包地"换股、换租、换保障",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不少地方通过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资产量化使农民变股东,失地农民可以带股带资进城,不少农民也因为城镇化获得了百万、甚至千万的赔偿收入,农民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配合保障了城镇化的顺利进行。

(四)行政改革推动,加强中心镇培育,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浙江省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优化城市圈或城市经济圈的空间结构,推行扩权强县、强镇扩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中心镇的培育,使其成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小城市。2011年末,全省中心镇个数达到184个,平均每个中心镇行政区域面积120.7平方公里,平均镇常住人口7.67万人,平均镇区面积8.3平方公里,中心镇的培育,既减轻了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又带动了周边农村的发展,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新节点。

(五)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模式,提高城镇化建设科学发展水平

浙江城镇化发展充分尊重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发展规律,积极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的创造性,呈现了因地制宜发展的发展模式。

1.产业集聚促成的城镇化。当一个地区具有明显的区域经济产业集群,具备了一定规模之后,逐步形成了城镇化。如绍兴诸暨店口镇,全国知名的五金管业产业基地;温州乐清柳岩镇,全国低电压器制造中心。

2.大型城市发展需要带动的城镇化。大型城市因为发展需要将行政区域周边的郊区化为城市,逐步实现城镇化。如2011年杭州市将下属的县级市萧山市撤市设区,萧山新区的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日益配套完善,地铁等公共交通系统已经实现了一体化。

3.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发展形成的城镇化。浙江拥有年成交金额超亿元的市场达633个,绍兴中国轻纺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海宁皮革城都是全国经营规模最大的专业市场,这些市场的所在地义乌市、绍兴市、海宁市都依托专业市场发展,具有各自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4.以旅游开放和古迹保护而催生的城镇化。充分利用所在地的旅游资源,带动景区和周边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浙江旅游总量占全国首位,是名符其实的旅游大省,"十一五"期间浙江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了一大批优质城镇的发展,如以杭州市主中心,建立市、区、镇三级旅游中心地体系,将老余杭的径山、富阳的龙门镇、临安的太湖源、桐庐的瑶琳等乡镇建成"旅游强镇",并建成了西湖区梅家坞、富阳白鹤、桐庐畲寨、建德渔村、临安白沙等大一批旅游特色村。

5.因交通枢纽位置导致的城镇化。如宁波市是浙东交通枢纽,注重陆、海、空协调发展的立体交通网络建设,曾经的"海濡之地"北仑区已经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东地区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现代化滨海新城区。

篇6

【关键词】镇域经济;管理

一、前言

镇域经济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扮演着最基本的角色,是千里之行之中的跬步,也是九尺之台之下的累土。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现代化及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更关系到统筹城乡方略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发展镇域经济,就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就是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我国各省市目前的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各乡镇的镇域经济发展状况也存在很大的区别。结合各乡镇的实际发展情况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适合的发展方针是每个管理部门都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镇域经济发展成功实例及管理问题分析

1.实际案例分析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藏南镇地处黄岛新区董家口循环经济区、古镇口海洋科技创新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三区腹地”,总面积1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38公顷,辖43个行政村,9834户,3.2万人。近年来,该镇按照“全域统筹、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思路,确立“保护性开发”理念,坚持生态立镇、农业富镇、旅游活镇,着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乡村生态旅游。引进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22个,其中投资过亿元9个,培植壮大了隆辉农业、沃林蓝莓等一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建设了隆辉蓝莓精品园、汇瑞休闲农业园、中科院植物资源产业化基地等5处高标准特色农业产业园;全镇发展蓝莓15000亩、有机茶园2000亩、薰衣草等芳香植物3000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蓝色经济产业带”;建成了青岛市藏马山万亩生态林场和青岛市级森林公园,正在实施百亿级大项目――青岛藏马山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启动了藏马山集聚型社区建设,着力打造万亩乡村旅游景区、万亩产业园区、万亩水利风景区、万亩生态林场于一体的“藏马山区域开发综合体”。启动了藏马山集聚型社区建设,一期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安置3个村,506户。

近年来,藏南镇先后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中国美丽田园、全国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示范点、省级文明镇、山东省旅游强镇、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区、山东省旅游强镇示范镇、山东省绿化模范镇、好客山东最美村镇、好客山东最佳休闲乡镇。这一切都得益于这些年来对于镇域经济的良好管理。

2.镇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管理问题

对比藏南镇的发展案例,在我国其他乡镇地区的镇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进行整体规划。二是项目建设单一化,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三是虽然加快了发展却没有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乡镇发展中例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针对第一点,部分管理部门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不针对所有产业进行整体规划,造成辖区内各产业之间不能形成辐射效应,各产业都在独自的发展,这样对于产能的提高明显是不利的。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时,对各产业进行整体的规划是能够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藏南镇在藏马山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景区周边村庄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设了隆辉蓝莓精品园、汇瑞休闲农业园、中科院植物资源产业化基地等高标准特色农业产业园,游客在藏马山景区游玩完后,可以到景区周边的休闲农业园区体验采摘、游玩的乐趣。

第二点是部分乡镇在经济领域的项目建设单一化,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良好的镇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某一种产业的大力发展,而是多个产业相互扶持,相互发展。如果只是发展某一种产业,势必造成该产业整体经济无法适应社会的整体发展需要,从而逐渐被社会所淘汰。较为常见的有:某地区多年来向外界主打的旅游品牌都是以神话传说故事为背景、单一的景点旅游,而像其他的类似的休闲度假、农业观光旅游等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这就严重的导致了游客愿意停留的时间大大减少,从而制约了整个镇域经济的发展。部分经济薄弱乡镇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虽然引入了一些高税收企业,但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最后一点,部分乡镇在进行经济的发展时,没有加快基础建设的意识,这直接导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制约发展速度的因素。例如:乡镇经济发展了,但是对于垃圾的处理设施却还是经济发展之前的状态,导致乡镇卫生环境得不到改善,使得人居环境的实现产生巨大的困难。基础建设是经济大力发展的保证,没有良好的基础建设,好比一栋高楼却没有一个良好的地基基础一样,这样的高楼在后续的建设过程中会困难重重。所以,要想搞好镇域经济的发展,首要的一点是搞好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如何更好地推动镇域经济的发展

推动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各管理部门分析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更需要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通过对藏南镇的发展经验总结,可以较为全面的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理论指导意见,以待在实际应用中进行解决。

首先是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部分管理部门不进行整体的规划,导致后续发展阶段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想更好地发展,在发展开始的时候应该对全局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具体要细分到每一项产业对应的措施,这样才不至于在后续发展中因为规划的问题造成各产业之间相互干扰。在藏南镇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工业园区的建设,采用集约化、区域化的发展模式。所谓的集约化、区域化,就是指将工业区集中规划到一个区域,不仅方便管理,更能够避免工业的发展对其他诸如现代特色农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干扰。这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发展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节约土地,并且减少环境的污染。管理部门在这其中除了详细划分产业区域之外,更应该加大招商力度,大力引进客商投资,发展主体经济之下的配套经济,使整个镇域经济体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部分乡镇面临发展要求时自缺失,被动地服从上级统一的安排,这样很直接的就把乡镇管理部门游离在经济发展之外了。乡镇管理部门在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参与进来,这就要求上级职能部门将部分权力下放,让乡镇管理部门能够自己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式,这样才能更快、更好的发展镇域经济。部分乡镇在发展经济时,一定要考察好该项目对当地环境的影响,不要只考虑眼前利益,带来的高税收及较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基础建设的发展在整个镇域经济发展之中应该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经济发展初期,或许基础建设的功能还不能完全的显现出来,但是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基础建设的作用将变得越来越重。另外,在加强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该尽量将钱花在合理的地方。所谓合理的地方,就是指规划。管理部门应该将更多的钱花在镇域的规划上面,因为好的规划才是镇域经济长久发展的根本保证,有了良好的规划,可以将规划作为一种资源,进而盘活土地资源,从而吸引民间资本的加入,加快镇域经济整体的发展进度。藏南镇在特色小镇建设方面聘请了北京及青岛知名规划设计院进行设计规划,实施了老镇改造区、新镇建设区“两区共建”,以特色产业园服务支撑“两区发展”,打造“一园支撑、两区共建”新型城镇化模式。

四、结论

在镇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时刻保持可持续发展观的原则,统筹城乡建设,协调城乡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镇域经济的发展不是几年或十几年的发展,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在开始发展之前管理部门应该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不能先发展,再规划,否则只会造成越来越多的问题。上级职能部门安排的发展规划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乡镇,职能部门应该将权力下放,使得乡镇管理部门能够在面对经济发展要求时拥有自,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最后,镇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基础的建设从来都是重中之重,有了良好的基础建设,镇域经济的发展才能持续得更久。

镇域经济是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基础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引起职能部门足够的重视,加强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管理,这样才能推动中国经济更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松;李俊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绵阳镇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J].商,2015(41).

[2]魏晶.江苏创新型乡镇的发展路径分析[J].管理观察,2015(35).

篇7

20xx年6月24日,我们一行七人在王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美丽的黄冈市。黄冈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现辖一区(黄州)、二市(武穴、麻城)、七县(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团风)和一个县级龙感湖农场,版图面积 1.7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万。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区位交通得天独厚,自然人文交相辉映,是中外闻名的美丽古城。我们此次到黄冈市的任务是将在黄冈市监测站和环保局参加为期两周的见习实践的锻炼。在老师的安排下,我和另外一个同学被安排在了市环保局管理科实践,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工作的第一步,实践的点点滴滴让我受益终身。在这个美丽的城市我们度过了一段十分有意义和难忘的时光。

一、实践目的

实践是迈向成熟重要的一步,也是大学生正视社会和正视自己,走出自我,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工作的第一步。通过参加实际工作,初步了解和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巩固和运用目前所学的专业知识,使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撰写实践报告,提升专业知识水平,提高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了解环保局的工作性质,以及在政府部门中所处的位置;了解环保局管理科的基本工作状况,工作内容,流程以及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加强与他人的合作精神与组织纪律性及对各项规章制度的遵守;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学习和提高处理社会工作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加工作经验,为将来的正式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践内容

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指导老师的指导,学习和了解了与环境的一些相关问题和环保局工作流程;整理分析所收集的各项资料,对文件进行整理、分类、存档。在这期间并进一步加深了对Excel使用的能力;学习对已归档录入的文件的检索以及《环保局年报表的数据输入系统》的使用;了解环评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的编制流程及书写格式;了解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政府机关日常办公的基本知识;学习政府文件和环保局日常办公文件的书写格式及环评审批意见的下达的具体流程。阅读文件,抓住文件核心内容,对有关实地调研数据资料进行详细记录并加以整理。每天写好实践笔记,记录实践情况、实践心得、工作计划等。

2.1 地点:黄冈市环境保护局管理科办公室

2.2 指导老师:王主任、邢主任

2.3时间:20xx.6.24——20xx.7.7

三、实践过程

实践第一天,跟随带队的王老师一起来到黄冈市环保局污染控制科与该科室的周科长,王主任见面,两位科长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同主任握手,让我激动万分。他们的热情立刻让我初进这政府机关的紧张消失的无影无踪。他们勉励我们要好好学好专业知识,要我们对环保这一朝阳产业树立信心。之后在王主任的安排下,我们见到了我们此次实践的指导老师----刑主任。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们与刑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3.1 黄冈环保局简介

第一天,刑姐详细的给我们介绍了黄冈环保局的内设机构和它们的主要职能。

3.1.1 黄冈环保局主要职能

(一)负责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基本制度。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环境保护规划及市政府有关规范性文件;对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对县(市)的环境保护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组织实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组织编制并监督实施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监督实施环境保护地方标准及技术规范;拟订并监督实施全市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规划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参与制定全市主体功能区划。

(二)负责重大环境问题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组织协调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的调查处理,指导协调市、县政府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警工作;协调解决有关跨流域、跨区域环境污染纠纷;统筹协调全市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

(三)承担落实市政府污染减排目标的责任。承担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监督管理职责,组织拟订并监督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的制度;督查、督办、考核各地污染物减排任务完成情况并公布考核结果。

(四)负责环境执法及监督工作,承担从源头上预防、控制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责任。组织实施全市建设项目“三同时”、排污申报、限期治理等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组织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和专项治理工作;组织开展环境保护执法监督检查活动;指导县(市)环保部门开展环境执法工作。

(五)参与指导和推动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发展,会同有关部门监督管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和组织开展清洁生产工作;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六)负责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指导、协调、监督生态保护工作。组织实施水体、大气、土壤、噪声、光、恶臭、固体废物、化学品、实验室污染物质、机动车等污染防治制度;拟订全市生态保护规划;组织评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监督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重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破坏恢复工作;指导、协调和监督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协调和监督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环境保护工作;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协调全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组织指导城镇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指导生态示范创建。

(七)负责核安全、辐射安全和放射性废物的监督管理。拟订有关规划和制度,参与核事故应急处理,负责辐射环境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监督管理放射源安全,监督管理电磁辐射、伴有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污染防治。

(八)负责环境监测和信息。实施国家环境监测制度和规范,拟订全市环境监测制度和规范;组织实施全市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组织对全市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调查评估、预测预警;协调市内的环境监测网和环境信息网,组织建设和管理全市环境监测网和环境信息网;建立和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推动全市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和环境信息公开,统一全市环境综合性报告和重大环境信息;组织实施对国控和省控重点污染源的监测。

(九)组织、指导和协调全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实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纲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有关宣传教育工作,推动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环境保护。组织环境保护重大科学研究和技术工程示范,推动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体系建设。

(十)负责拟订全市环境保护重大工作目标和措施。指导开展生态文明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组织开展全民环保行动,组织落实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生态环境规划和计划,指导红色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工作。

(十一)负责市环境保护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十二)为大企业提供“直通车”服务。

(十三)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

3.1.2 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环境保护局设办公室(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科牌子)、规划与财务科、政工科、污染防治科(挂政策法规科牌子)、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科(挂科技与监测科牌子)、宣传信息科6个职能科室。

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接触的就基本上是档案管理方面的工作,在刑姐的帮助和指导下,学会了很多。

3.2 了解环境保护档案,加强对工作内容的认识

环境保护档案是指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直属单位(以下简称“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 环境保护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种。 黄冈环保局档案的分类分为四大类:党群政工类、政务综合类、环境管理类、科技监测类。每一大类再细分永久、30年、10年三个小类。凡在工作查考、经验总结、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长远利用价值的,应永久保存;凡在较长时间内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应长期(16年至50年)保存;凡在一定时期具有利用价值的,应短期(15年以内)保存。 环境保护档案的保存价值应定期进行鉴定。对保管期限的变动、密级调整和需要销毁的档案,必须经过专门的鉴定小组鉴定,并报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环境保护档案鉴定小组由本部门档案、保密和有关业务部门的人员组成。

环境保护档案的销毁由档案管理机构执行,并报本部门的保密和保卫部门备案。销毁档案时,由档案、保密或者保卫部门指派两人监督销毁并在销毁清册上签字。档案销毁后及时调整档案柜架并在目录及检索工具中做出相应的注明。库存档案未经鉴定并履行批准手续的,严禁销毁。

环保档案管理机构应建立健全档案统计制度,并按时将统计结果汇总报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档案行政主管部门。

单位撤销或变动时,应当妥善保管环境保护档案,向接收单位移交,并向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工作人员调动时,属于归档范围的文件材料必须全部上交,并办理移交手续,不得带走或毁弃。

环保部门必须提供保管环境保护档案的专用库房,并指定专人管理。

档案库房必须配备防盗、防火、防潮、防污染和防虫、防鼠等安全设施,并保持适当的温度、湿度。存放声像等特殊载体档案的装具,应当配备防磁化设施。

环保档案管理机构应定期检查环境保护档案的保管状态,对破损或变质的档案应及时修复。

3.3 工作内容

实践期间在遵守国家保密制度,不得造成档案的损毁、丢失、泄露;不得擅自提供、复制档案确保环境保护档案的机密与安全的前提下认真做好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立卷归档工作;检查、验收科技项目或者上报评奖成果的档案是否完整、准确、系统;负责本单位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和统计工作,熟悉所保管的档案情况;开展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迅速准确地查调档案;。

3.4 阅读学习相关文件

在对环保局档案工作的了解熟悉后,今天在刑姐的指导下我们开始学习阅读档案室的一些相关文件,了解环评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的编制流程及书写格式;了解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政府机关日常办公的基本知识;学习政府文件和环保局日常办公文件的书写格式及环评审批意见的下达的具体流程。

诸如工程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项目审批中坚持把总量削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坚持“以新带老”新增污染物排放量不准突破总量控制指标,充分发挥环评这一源头控制的作用,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乡村总体规划要求、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严把审查关,否决此类项目。并且深刻的体会了“三同时”在环评中的重要性,“三同时”就是“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环保局污控科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三同时”管理和验收,对不符合 “三同时”的项目是坚决不予批准的。 环评报告书编制完成后,环保部门要在6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批复。另外,在刑姐的指导下,我们学习其他各种政府文件的书写和阅读,政府公文的阅读和书写这在我们以后可能从事政府相关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我们必须学会的基本技能。

3.5 实践结束,返回学校

经过两周的实践我们的实践任务基本完成,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临走时总有些不舍,黄冈,在这个美丽的城市我们度过了一段十分有意义和难忘的美好时光。

四、实践收获与体会

首先感谢学院和黄冈市环境保护局给我们提供此次实践的机会以及对我们的实践的支持和帮助;其次要感谢王老师为我们这次实践工作所付出的努力及对我们的悉心指导。是你们的责任心和帮助让我们获得了难得的实践的机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基本的技能同时又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成长,真心感谢老师们的辛苦付出!

篇8

一、行动研究的背景

德才中学是一所以农民工子女为主体的初级中学,倡导融合教育是该校一贯的教育理念,学校为此还开展了单独编班和混合编班的实验尝试。德才中学的融合教育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我来自农村,我很优秀!”“尊重、平等、欣赏、融合”。为了深入探索在班级层面开展融合教育的具体策略,王一凡老师以行动研究者的身份走进了德才中学,成为一名农民工子女班的副班主任及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任课教师。作为教育部―世界银行合作课题的重要参与者之一,王一凡老师的研究成果为整个项目提供了宝贵的案例经验,也为相关理论探索带来了一定的启示。本文以王老师的项目研究成果《花开有声:我在农民工子女班当副班主任》一书为素材,并结合项目组在武汉进行的相关调研,对王一凡老师针对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问题在课堂层面进行的实践进行总结与分析。

二、问题情境与干预策略

王老师在《花开有声》的前言中写道:“历时一年的一线教学实践,给了我走近、了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机会,并为实施系列干预策略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王老师既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他是一个负责任的班主任;与此同时,他还始终在分析反思农民工子女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王老师和七(7)班的班主任赵老师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每当遇到困难,赵老师都会及时和王老师交流;而赵老师所具有的一线经验也在解决问题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总体来看,这项班级层面的行动研究发现并解决了以下问题。

1.农民工子女自信心不足

七(7)班一共有47位学生,来自5个省24个州县。王老师发现,这些孩子在对于家乡和自身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

首先,尽管孩子们内心里非常想念自己的家乡,但因身处大城市,能处处感受到城乡的差别,内心又会有冲突感,不敢将自己对家乡的感情表现出来。王老师就利用讲授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机会,让大家共同仿编教材介绍自己的家乡,并组织了“美丽家乡”展示会。之后,班里又开辟了“美丽家乡”园地,以展示孩子们对家乡的眷恋,很多孩子都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的家乡也很美丽。事实上,融合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尊重多元文化的环境,让他们增强对自己的积极认识,进而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其次,“农民工子女”的身份也让孩子们产生了不如城市学生的自卑感,主要表现在行为比较拘束,胆子也不够大。王老师认为,孩子们自身还有些胆怯,而集体亮相有助于提升他们展示自我的勇气,于是安排了集体晨跑活动。刚开始同学们还能自觉参与,但很快一部分同学就坚持不住了。王老师和班干部商议后,举行了这样一次讨论会:“人生的路上,能不能停下我们的脚步?是什么羁绊了我们前行的脚步?”当知道有的同学是怕别人嘲笑他们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时,王老师告诉大家“操场犹如人生赛场”。他感觉到,集体晨跑能激发起大家的上进心和拼搏精神。

当“美丽家乡”成为教室墙面上的一抹亮色,集体晨跑也成为校园中的一道风景的时候,孩子们对自己的看法也跨越了一些常见的刻板印象,开始从自卑拘束转变为自信大方。初来学校时,同学们不敢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于是王老师倡议:凡是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大家都用掌声给予鼓励。随着掌声的不断响起,同学们慢慢建立了自信,而且“这种自信不断地相互感染,彼此传递”。再有,当看到同学们只在班级前面的空地上打羽毛球,而不敢到教学楼前面的广场上玩的时候,王老师就和大家一起玩。并且在玩的过程中,自然地将场地范围扩大。王老师认为:“他们扩大的不仅是打球的边界,还有心灵的半径;他们缩短的不仅是空间上的距离,更是与老师、与城市学生、与这座城市的心理距离。”

王老师发现,从形成集体归属感再到每个人都找到自信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应当说,是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带给每个人自信,这对于初到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尤其重要。

2.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差问题

王老师在书中提到了令人担忧的作业现象。如初一上学期,尽管老师们付出了很大努力,但班上抄袭作业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而且作业的完成质量也不够好。寒假开学后,老师发现四门功课都没有完成的有19人,还有5人的作业是请人的,另外有3位同学竟然将作业本撕了。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和每个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如对于三位作业本被撕了的同学,王老师首先弄清楚真实的原因。他和班主任赵老师没有过多批评这些同学,只是要求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补上自己的作业。当同学们都完成了寒假作业后,班里召开了“我们的寒假作业”主题班会,分享了大家在此过程中的想法和思考,也奖励了作业写得好的同学。之后,同学们对作业的态度逐渐地发生了改变,作业的完成情况也比以前好多了。这个案例显示,一些农民工子女课外得不到父母在学业方面的督促和帮助,教师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多和家长沟通,帮助学生按时完成家庭作业。

另外,有些学生在家乡没学过英语,来到武汉后在英语学习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也有一些学生是在数学学习中遇到了困难。这些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致使班里的课堂纪律一度出现了问题。一位同学在周记里写道:“老师,我不想上课说话,但是管不住自己,因为数学与英语我听不懂。”还有学生说:“老师,其实我也很难受。”这些话语引起了王老师的思索,他认为应当针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需求提供分层学习机会,而且要给予学业困难学生更多的关爱和鼓励。

3.自我身份认知上的困惑

王老师了解到,班上的47位学生,有9位在武汉市读的小学,16位是在家乡读的小学,其他的则随父母辗转过很多个地方。王老师上历史与社会课的时候,发给每个人一小张白纸,请大家绘制一张自己的名片,要求是:“让我们彼此一下子能认识对方,并留下深刻印象。”同学们设计的名片各有特色,有的是一首打油诗,有的是一幅画,有的是对未来的畅想。一位叫阿娟的女孩首先介绍了自己的名片:“我在上面画着星星、月亮、太阳与‘0’,星星代表我妈妈,她每天要起来很早去卖水果;月亮代表我姐姐,她每天都要学习到很晚;太阳代表我爸爸,他是一个泥瓦匠,他给别人造房子,遮风挡雨,也是我们家的支柱;‘0’则代表我自己,现在不能给家里做任何事,学习也没有搞好。”说完后她就低下了头。这时教室里响起了同学们的掌声,王老师问大家:你们为什么给阿娟掌声?有的同学说,“她第一个介绍自己的名片”,“她的名片很有创意”。也有人说,“她深知父母的不容易”。王老师顺势解读了自己对“0”的看法,认为“0”的意义很丰富,它可以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也可以是一个新的开始。而阿娟今天第一个发言,就是实现了“0”的突破,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农民工子女一般来自多子女家庭,而且家庭的生活负担比较重;来到城市后,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甚至也会对城乡差异产生更为具体的感受。这些变化会对他们的自我认知产生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方面,也会有消极的地方。以阿娟为例,她对于家庭的爱和责任是同龄的城市儿童不具备的,但与此同时,她也背负着更大的压力。

王老师在实践中感觉到,农民工子女来到城市后,还可能会因为与父母的代沟问题而产生一定的怨恨情绪。如同样是过生日,家庭条件好的家长会给孩子庆祝一番,但有的父母却忘记了自己孩子的生日。面临这样的情境,一些孩子心理上会有冲突感,甚至会对父母产生误解。

另外,王老师发现,自己的班上有30位男生,17位女生。女孩子们普遍觉得自己的父母重男轻女,家中存在男孩子被娇宠、女孩子家务负担重的现象。对此,王老师提出了“穷,不养娇子”的观点。王老师还有针对性地对男孩子进行了劳动技能教育,并通过班会提醒家长改变自己的教养观念。

以上实例说明,农民工子女的自我认知过程有其独特性,而且心理上也会有比较强的冲突感。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帮助学生悦纳自我及其家庭。

4.与城市的融合问题

王老师发现,同学们虽然来到了武汉,但活动范围比较有限,对城市资源的利用更是不足。为此,王老师利用自己的各种朋友资源,拓展了孩子们了解武汉、接触武汉市民的机会。如组织大家游览华中科技大学,请大学生志愿者和大家交流,安排公益电影。在七(7)班教室的墙上还贴着一首诗:“身上穿着破棉袄,一直往前跑……不要害羞,越过沙丘,前面就是绿洲。”这是电影《乡村女教师》中的一首诗,是王老师的一位书法家朋友送给同学们共勉的。

三、融合教育的经验总结与启示

在课题组的基线调查中,很多老师认为农民工子女最有优势的地方是吃苦耐劳、自理能力强、节俭;最不足的方面是见识少、自信心不足、交际能力弱等。王一凡老师在行动研究之前对七(7)班开展的心理健康调查也显示,学生们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学习焦虑感比较强,交际能力也比较差。针对这样的情况,融合教育实践需要解决学生与自我、家庭、班级、社会的积极互动问题。

1.尊重并接纳学生的多样性

与普通孩子相比,农民工子女有着不同的就学和生活经验。如果将这些经验看做教育资源,就会挖掘出很多有价值的内容。王一凡老师的成功之处,恰恰是尊重并接纳了学生们的多样性。他所设计的“美丽家乡”展示会,给自己做名片活动,甚至他对于学生没有按时完成寒假作业的处理办法都反映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理解和关爱。另外,教师也要意识到,农民工子女的家长也有其特殊的优势。农民工在城市打拼不容易,他们的辛苦努力需要得到孩子们的理解,他们的创业精神也需要孩子们去继承。此外,农民工子女的家长也有城市家长不具备的一些能力,如七(7)班图书角的书架就是一位家长义务做成的。

2.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

农民工子女来到城市后,对自己的家庭、对自身、对所处的城市经历了一个再认识的过程。来到城市之前,幻想着城市的高楼大厦,但来了以后却只能居住在环境较差的城乡接合部。此外,面对早出晚归的父母,孩子们也会产生复杂的心情。一方面,他们因父母忙于生计很少有时间陪他们而心生抱怨;另一方面,孩子也因无法分担父母的压力而愧疚。王一凡老师清楚地知觉了学生们心理上的这种冲突感,并利用多种方式调整学生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例如,同学们办了一份给家长的报纸,名为《我们的成长》。其中有一个栏目是“我们的座右铭”。学生们在其中写道:“相信自己,一切皆有可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农民工子女需要解决的另一个困惑是如何确定自己的理想。如果理想定得太高,有的同学会感觉离自己太遥远;而定得低了,又怕人瞧不起。如七(7)班教室的墙上,有一个“梦想园地”,孩子们有的想当老师,有的想当厨师、裁缝、警察,还有的想当明星。王老师积极地肯定了同学们的想法,告诉大家理想没有高下之分,重点是朝着理想去努力。

3.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

班级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的主要基地。王老师提出了“无论我们来自何方,追求进步是我们共同的愿望”的班级建设口号,并从班级文化的精神层面(如班级目标、班级道德、班级舆论、人际关系和班级风气等)、制度层面(如常规管理以及各种奖惩制度等)、物质层面(如室内环境的布置等)尝试进行了班级文化的建设。“我来自农村,我很优秀!”就彰显其中。

4.扩展学生与社会互动的机会

表面上看,农民工子女来到城市后,就可以接触到城市的各类教育资源。但实际上,根据王老师的观察,情况远远不是这么令人乐观。由于父母早出晚归,家里生计也比较艰难,农民工子女往往很难充分地走进城市。于是王老师带领学生游览风景名胜,参观大学,请志愿者到班级做辅导。经过王老师的穿针引线,学生们获得了很多体验性学习机会,甚至当教育部和世界银行专家参观德才中学时,王老师都会请他们和自己的学生对话交流。王老师认为,其实社会上有很多热心人都希望能帮助到这些初到城市的孩子,他起到的就是桥梁的作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