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消费者调查报告8篇

时间:2023-03-08 14:54: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消费者调查报告,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消费者调查报告

篇1

1999年末移动通信市场现状

手机普及状况。调查显示,北京市18—50岁的人群中,有略超过半数(52.2%)的被访者使用手机,可见至1999年底,北京市场手机的发展水平是比较高的,占经济活动型人口的一半左右。不同年龄消费者手机的拥有率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调查显示,18—29岁,30—39岁,40—49岁手机拥有率分别为43.4%、68.2%和43.2%,假定50—54岁年龄组与40—49岁相同,以北京市三年龄段人口年龄结构比重进行加权平均,则大致可推算1999年底北京市城八区手机普及率约为30%,即每10个人约拥有3部手机。以北京城八区拥有650万人口计,城区手机用户达195万。

消费者特性。就消费者而言,除年龄外,不同性别、学历、职业和以往的人群手机的拥有情况必然存在较大的差异。调查显示,就性别而言,男性拥有率要明显高于女性,近六成(59.7%)男性被访者拥有手机,女性被访者则为四成强(43.2%);就年龄而言,30—39岁的中青年消费者拥有率最高,超过2/3,18—29岁,40—49岁组拥有率要低得多;就学历而言,随学历升高,拥有率显著升高,特别是以高中与大专学历为分界点,差异明显,即手机拥有者主要集中在大专以上学历人群,高中以下学历较少;从收入水平看,随收入升高,手机拥有率明显升高,以月收入3000元及1500元为分界点,月收入3000元以上者拥有率高达90%左右,1500元以下者为12—30%,低于平均拥有率,1500—3000元者为65%左右,亦高于平均拥有率。从职业类型看,手机拥有以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为最(80%左右),其次是个体业主、自由职业者和公务员(60—70%),再次是专业技术人员和普通职员(50—60%),工人和服务人员拥有率最低,仅为5%左右。可见,手机用户群主要集中于30—39岁,大专以上学历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尤其是3000元以上的消费群体,值得注意的是月收入达到1500元的中等收入人群正日益成为手机大众化趋势的主要目标消费。

对于北京市场的两大运营商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原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二者的消费群体在年龄上存在某种细微差别,比较而言,中国联通更受18—29岁的青年人群的青睐,而中国移动通信更受30岁以上中青年和中年人群的青睐。

手机品牌。调查显示,1999年底,北京手机市场的品牌分布状况与以往相比并没有太大的改观。传统三强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仍然占据市场的领先者地位,三者总和市场占有率超过80%,其它品牌均难以望其项背。其次是西门子、飞利浦、三星等第二集团品牌,市场占有率10%左右,其它品牌还有松下、阿尔卡特、高通等国外品牌,市场占有率均很低。在电信长城CDMA手机中,除摩托罗拉外,主要有三星、高通等品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1999年是众多国产手机厂商发动大规模广告宣传攻势的一年,但北京的市场现状仍然未能给国产手机留下太多的市场空间,国产手机市场业绩不佳,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其技术、宣传和服务策略等方面的原因,如何做好国产手机这篇大文章,在手机市场上分一杯羹,其路还正长。

1999移动通信发展状况

移动通信发展态势。调查显示,所有拥有手机的被访者中34.4%在1998年前购买手机,40.9%在1998年内购买手机,24.7%在1999年内购买。可以看出,近几年中,1998年是手机增长最快的一年,虽然调查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仍足以表明1998年内北京手机的增长率近乎翻了一番。事实上,全国手机用户在1998年内亦从1000万增至2000万。进入1999年,虽然手机市场仍处在高速增长之中,但增长速度已显著放慢,从调查看,1999年北京市场增长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速度均较1998年有所放慢。在北京这样经济较发达的特大城市,手机普及率几近30%,虽然年内手机入网资费持续下调,但其它资费如通话单价和月租费等仍保持不变,手机增长放慢是不难理解的,但以此推论全国市场的发展趋势则失之偏颇。因此,在北京这样手机普及率较高的大城市,为促进手机的持续发展,进一步降低手机的使用成本包括通话单价、裸机价格、入网费和月租费等长期成本,将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手机消费群体特性及其趋势。就1999年购买手机的消费者自身特性而言,从性别看男性仍高于女性,分别占55%和45%左右;从年龄看,以18—29岁和30—39岁的青年人和中青年人为主,分别占43%左右;从学历看,以大专以上学历特别是大学以上学历为主;从收入看,则以月收入1500—3000元者为最多,其次是月收入3000—5000元者和800—1500元者。与1998年购机者相比,1999年购机者表现出了一些明显的趋势。(1)虽然女性购机者仍处于少数,但女性购机者越来越多,从36.5%增至45.1%。(2)购机者年龄分布趋向于分散,从集中于30—39岁的中青年人群逐步分散至18—29岁青年人和40岁以上的中年人。(3)购机人群继续集中于高学历人群,但趋势已不很明显,这可能与北京消费者普遍具有较高学历有关。(4)由于手机各种价格的持续下调,手机消费日益大众化,使手机能够为更多的中低收入者购买,表现为1999年购机者进一步趋向中、低收入者,且分散至各个收入阶层,而高收入者由于普及率高,购机比重反而下降。

消费者运营商及手机品牌选择。调查显示,与1998年相似,1999年购机者的运营商选择基本状况仍是移动通信公司多于中国联通。电信长城CDMA选择比重仍很低,但与1998年相比,1999年消费者对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选择略有下降(约2个百分点)。中国联通则略有上升(约3个百分点),电信长城CDMA稳中略降。中国联通的缓慢上升,显露出移动通信市场正缓慢发生着有利于消费者的市场竞争态势。从消费者的手机选择看,除传统三强仍居主导地位,且摩托罗拉有进一步加强之势外,手机选择进一步多元化,处于第二集团的西门子、飞利浦、三星等品牌有所上升,升幅为1—4个百分点不等,而国产品牌则仍是雷声大,雨点小,消费者选择很少。

消费者购买行为。中国移动通信业发展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早期的手机消费者越来越多地需要更换手机(保留原号)或者新购手机重新入网,淘汰原有手机。1999年新购手机中,这两种情形比较明显。调查表明,1999年内平均每售出6部手机,就有一部是新购手机入网,淘汰原有手机(包括原号),一部是新购手机,替换原有手机,其余4部是首次购买手机入网。其中,对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用户而言,淘汰原有手机而入网和替换手机的比例分别为9.1%和18.2%,首次入网者占72.7%,中国联通用户首次入网占58.8%,淘汰和替换原有手机分别占23.5%和17.7%。均为新入网或淘汰原有手机入网,而无替换手机的情形。

购买价格。调查显示,1999年手机市场裸机价格在进一步下降的同时,价格差别很大,有的高达6000元以上,有的则低至1000元左右,这与手机市场进一步细分化,产品/服务功能逐渐拉开档次密切相关。裸机平均价格则降至2000元左右,这也是手机购买者逐渐向中低收入阶层过滤的主要原因。至于入网费,1999年内两次下调,其中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分别下调至1000元和700元左右,平均为920;中国联通则分别下调至780元和300-500元左右,平均为580元左右。总体而言,调查表明最低为300元(电信长城CDMA手机除外),最高亦不过1250元,平均水平约为780元。

1999移动通信市场主要事件消费者认知

1999年移动通信市场热点不断,内容涉及资费政策、运营商服务、手机终端以及中美WTO电信协议等诸多方面。调查显示,被访者认知最高的事件是手机资费(入网费)下调(83.4%),其次是中美WTO有关电信协议的基本内容(74.2%),再次是双频手机进入市场(64.7%)和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从中国电信剥离(51.9%)。被访者认知较高的还有上网手机(41.7%)和联通手机直拨IP电话(38.3%)。电信长城CDMA手机话费降价一半(34.9%),预付费SIM卡手机的推出(32.2%),网上拍卖手机(31.9%),手机点播信息增值服务(26.4%)和联通手机免费邮寄话费清单(26.1%)等认知度都不高,位居最后。纵观以上热点问题,可以看出,被访者认知度最高的是有关移动通信的产业政策问题,特别是资费政策,显示消费者对手机资费政策的关注。电信长城CDMA手机由于用户规模小,其热点政策影响小,故认知度不高。其次是对各类手机产品的关注,特别是去年年初就已成为热点的双频手机的推出,年内大肆广告宣传的国产手机的推出等。对于运营商推出的一些服务项目如预付费SIM卡手机,手机点播信息增值服务及交费服务等认知不是很高,一方面显示消费者对这些问题不是很关注,同时亦显示运营商推出的服务宣传不够或目标受众有限。至于被访者对上述热点事件印象最深的三件事,结果表明,印象最深事件的排序与被访者的认知基本一致,印象度最高的是手机资费(入网费)下调(70.8%)和中美WTO电信协议的基本内容(39.2%),其次是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从中国电信剥离(34.7%),双频手机进入市场(22.3%)和国产手机进入市场(22.0%)等,蓁各项排序基本与认知度排序基本一致。

1999影响手机购买的原因及消费者对市场现状的评价

调查表明,1999年,影响被访者购买手机的主要原因,最重要的是双向收费不合理(63.6%),其次是有替代品(54.5%)、本人用不上(39.2%)和通话单价偏高(34.3%)、再次是裸机价格偏高(26.6%)、入网费偏高(15.4%)和月租费偏高,其它原因如服务、话音质量等不是很重要。综合起来看,除去有替代品和本人用不上等无需求原因外,影响潜在消费者购机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价格,特别是通话单价,而双向收费归根结底还是手机的通话单价问题,这已成为购买使用手机的最主要障碍。对于话音质量、运营商服务质量等,由于潜在用户未使用手机,则仅是购买使用手机后才会考虑的问题。

篇2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9 消费是人类经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保护消费者权益也正是从另一侧面体现了当今社会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消费观。随着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到来,为了了解包头市民的消费维权观念,近日,包头市**局、包头市政府民意调查中心借助cati(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017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查,调查拨打电话5324个,共计完成有效问卷1001份。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晓率近七成

当问及“您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吗?”65.33%的受访者表示知道有这项法律,对于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受访者继续追问“您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具体内容吗?”5.21%的受访者表示比较了解,77.30%的受访者表示知道一点但是了解不是很多,仅有17.49%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由调查可知,包头市市民对于消费者的基本权益还是比较了解,且懂得消费者权益的保障也是有法可依的。

二、八成消费者对包头市商家的总体服务较为满意

“您对包头市商家的总体服务感到满意吗?”13.93%的市民表示满意,71.74%的市民表示基本满意,7.72%的市民表示不满意,6.61%的市民表示不太清楚,所以消费者所接触到的大多数商家还是比较诚信、服务态度较好,其所销售的产品质量等都较为满意。

篇3

在店内使用手机比较商品价格方面,男性(42%)的比例比女性(37%)的要高。最活跃的年龄段是20到29岁,这个年龄段受访者中49%表示经常这么做。紧随其后的是15到19岁和30到39岁,分别占45%。

随着消费者在店内在线比较商品价格这一行为的盛行,零售商必须时刻警惕及关注在线竞争者的价格,并能够对价格变动迅速作出反应。对亚洲和南美的零售商尤其如此,因为那里的消费者的这一行为更活跃。

国家方面,韩国、中国和土耳其的消费者更积极地在店内使用手机比较价格,分别有59%、54%和53%的消费者表示经常这么做。

在向朋友或家人寻求建议对男性和女性同样重要

男性和女性都喜欢在店内使用手机向朋友或家人寻求建议,分别40%的女性和39%的男性经常这么做。20到29岁的消费者在这方面也是最活跃的,占48%;15到19岁的青少年和30到39岁的消费者紧随其后,分别占47%和40%。

这说明消费者在店内做决定时,消费者更愿意从自己的人际圈子中获得口耳相传的建议。店内销售人员和购物体验也是显著的外部影响。

篇4

中国消费者的信心虽然从96降到了89,但总体来看中国消费者的信心还是较为稳定的。

全球消费者信心降至低谷

根据尼尔森公司最新的2010上半年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报告(调查时间:3月19日至4月2日),中国消费者的信心虽然从96降到了89,但总体来看中国消费者的信心近年来还是较为稳定的。

调查显示,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已从2010年9月的84点下跌到77,降至低谷。印尼在本次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中以104位于榜首。全球消费者信心最悲观的国家是韩国,指数仅为31。

接受调查的50个国家和地区中,除了中国台湾,消费者信心指数全部下降。中国台湾是唯一一个消费者信心指数上升的地区,小幅上升3点,达到63。

65%中国消费者认为 中国经济并没有进入衰退

在全球调查范围内,认为经济正处于衰退的消费者中,超过半数(52%)表示他们准备再熬过未来全球经济衰退的12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

唯一例外的是中国,超过六成中国消费者(65%)认为中国经济并没有进入衰退。“中央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给中国的消费者打了一剂 ‘强心针’。调查显示,有一大部分中国消费者认为,未来12个月将会是重新投资股市和房地产的好时机。”尼尔森大中华区总裁马祺说。

此外,将近四分之一(大概23%)的消费者认为他们国家的经济将在未来12个月时间内摆脱衰退,其中以越南(60%)和印度的(56%)消费者最为乐观。

随着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下滑,消费者对就业保障程度的关注也达到了新高度。被调查的50个国家和地区中,有31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将就业前景列为他们最关注的问题。全球消费者对就业保障的关注度上升了9个百分点,达到了22%。

个人财政影响消费信心

就业机会的不确定性也影响了消费者对就业前景的信心。76%的中国消费者在调查中表示,未来12个月的就业前景“不太好”或“差”,与2010年下半年(55%)相比上升了21个百分点。

除了受到就业前景的影响,个人财政状况可能出现相对不稳定的状况也是中国消费者信心下降的重要原因。

篇5

调查地点:中国

调查内容:中国消费者一季度消费意愿

调查对象:中国消费者

尼尔森xx日了20xx年一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显示,一季度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回升至39点,为9个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

调查报告显示,xx%的中国消费者表示,未来三个月计划增加在食品饮料类快速消费品上的支出;近15%的消费者表示,将增加非食品饮料类快速消费品上的支出。其中,近五成(45%)的一线城市消费者计划增加在食品饮料类快速消费品上的支出;近四成的消费者将增加在非食品类快速消费品上的支出。

尼尔森大中华区总裁严旋分析说,与前一季度相比,中国消费者的就业前景、个人经济状况和消费意愿均保持稳定,这表明消费者对中国整体经济持有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则在当日出席尼尔森中国消费者360论坛时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下行仅是短期低迷,而非趋势性变化,未来10年中国经济仍会较快速增长,消费也会出现乐观的增长。 城镇化将会是避免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的重要因素,且与以往产业发展推动的劳动力为主的城镇化模式不同,未来将会是以消费升级推动的非劳动人口城镇化。

而对于如何扩大消费,宋立认为,可以从城市、城镇、农村各个方面着手,城镇化将成为中国经济得以避免硬着陆的重要因素。

过去的模式是,产业发展推动的以劳动力为主的城镇化;而现在的模式将是,消费升级推动的非劳动人口城镇化,具体包括:服务导向型农民工家属城镇化、消费升级型农村先富人口城镇化、以及消费升级型城镇人口大城市化。宋立说。

篇6

随着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出台,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日益重要并上升至法律层面。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愈发重要,银行作为占金融资产90%以的行业,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就成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二、 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1、了解银行消费者金融产品和服务使用情况

2、了解银行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了解水平和对金融教育的需求

3、了解银行消费者识别金融风险的能力

4、了解银行消费者对个人权利的诉求

(二)项目执行情况

本次调查历时一个月

此次调查的范围是山西吕梁地区,被调查者为来银行网点办理业务人员。

调查实施时间为12月7日至8日,调查全部采取银行机构网点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由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村类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5大类机构,在全市13个县(市、区)采取银行机构网点发放问卷调查方式,全面开展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数量509份,回收有效问卷数量500份。

(三)样本分布情况

在500个有效样本中,分布情况为:按受访者年龄,18-22岁的55份,占11%;23-60岁的417份,占83%;61以上的28份,占6%。按受访者教育程度,高中(含)以下的183份,占37%;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的317份,占63%。按受访者目前就业状况,全职/兼职的246份,占49%;自由职业/暂无职业的205份,占41%;退休的49份,占10%。按受访者所从事行业,学生54份,占11%;国家公职人员/企、事业单位员工261份,占52%;个体工商业人员106份,占21%;农民80份,占16%。按银行机构类型,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120份,占24%;股份制银行分支机构80份,占16%;城商行分支机构80份,占16%;农村类金融机构170份,占34%;邮政储蓄银行分支机构50份,占10%。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消费者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使用情况

1、储蓄业务与银行卡是主流金融服务产品。500份问卷中,受访者正在使用的银行产品和服务中,“一般储蓄业务”为370份,占到74%,;“银行卡”为90份,占58.6到18%。

2、现金仍是消费者支付日常支出的主要方式。500个受访者中,通过“现金”方式支付日常支出的有382人,占到76.4%;通过“借记卡”的有76人,占到15.2%;通过“信用卡”的42人,占到8.4%。

3、账户变动短信提醒业务受到多数消费者欢迎。此次调查问卷中,开通了账户变动短信提醒的受访者达340人,占比达到68%,超过多数。

4、消费者合同意识总体较强。调查显示,在办理银行业务时“会仔细阅读”的受访者有258人,占比达51.6%;“根据银行工作人员的介绍挑选自己认为主要的内容仔细阅读”的135人,占比达27%;“不会仔细阅读”及其他的107人,占比为21.4%。

5、电子银行受到消费者普遍欢迎。在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愿意使用电子银行的410人,点比高达82%。不愿意使用电子银行的,主要理由:一是电子银行使用复杂,界面或流程不易操作;二是容易泄露个人信息,不安全;三是担心网络诈骗或黑客,对账户资金有危害;四是与电子银行相比,在银行网点柜台办理业务令人感觉更踏实。

6、消费者安全意识较强。如,“使用网上银行业务时,在私人电脑上进行,采取高级别的加密措施,并积极更新防病毒软件”的受访者达291人,占比58.2%;在“需要输入密码时有意识遮挡密码,并对可疑的人群或ATM等银行自助机具上可疑的附属设备保持警惕”的受访者高达403人,占比高达80.6%;“在办理完银行业务后注意保存好收据、回执、凭证、对账单以及多余的个人身份证件复印件”的受访者多达380人,占比达到76%。

7、新兴网络金融产品正在被消费者所接受。受访者中,301人正在使用或考虑使用支付宝等新兴网络金融产品,占到60.2%。而认为“效益好,使用便捷,所以积极接受”的有215人,占到43%;“等这些产品更加成熟后再说”的有145人,占到29%;“不安全,抵制态度”的57人,占到11.4%。

(二)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了解水平和对金融教育的需求

1、消费者金融知识了解水平总体较低。在此次调查中,受访者认为自己金融知识的了解水平“一般,应付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金融问题有时会存在一些困难”的有204人,占比40.8%;“不太了解,通常需要别人的帮助”的有105人,占比21%;“了解很少或基本不了解”的39人,占比7.8%。而自认为“了解,足以应付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金融问题”的仅有140人,占到28%。另外,会计算复利的仅为255人,占51%;能够清楚银行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仅有259人,占52%;对大额分期贷款的还款方式选择没有明确的目的性;知道“了解个人信用记录的作用并知道查询个人信用记录的途径”的仅有230人,占比为46%,尚不过半数; “了解客户在A银行的不良信用记录会对他在B银行办理贷款业务产生影响”的仅有289人,占比为57.8%,刚刚超过半数。

2、消费者获取金融知识的渠道主要来自宣传。受访者中,获取金融知识的主要渠道为“专业渠道,如所学专业与经济金融相关”的77人,占15.4%;“银行渠道,如银行网点发放的宣传材料、店堂告示或银行组织的讲座或培训”的221人,占44.2%;“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互联网或报刊杂志宣传介绍”的168人,占比33.6%。

3、消费者金融教育需求强烈。认为“很有必要”将金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受访者有369人,占到74%。而受访者最希望了解的金融知识,按比例从高到低排列为:基础性金融知识、个人贷款业务(含消费信贷业务)、银行卡业务、银行理财业务、如何防范金融诈骗保护自身财产安全、如何进行理财规划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电子银行业务、自助机具使用。

(三)消费者识别金融风险的能力

消费者识别金融风险能力有待提高。如,面对“假设您在超市的ATM机上取款时银行卡被吞。此时您注意到ATM旁边张贴了一张打印出的告示,上面说明:‘本设备如果发生出钞、吞卡故障,请拨打手机13XXXXXXXX要求立即协助’”的情况时,选择“立即拨打告示上的电话寻求帮助”的竟然有170人,占比高达34%;选择“不去管它,反正银行员工会来机器上取卡,过几天去银行网点取卡就行了”的123人,占比24.6%。

(四)消费者对个人权利的诉求

1、消费者对辖区银行网点柜员服务水平总体评价不错。认为“业务效率高,服务热情,能够主动、细致地回应我的询问和要求”的有334人,占比达到66.8%;“服务态度积极,但是业务水平有待加强”的有79人,占比为15.8%。在最近两年里,没有与银行产生过争议或进行过投诉的受访者为431人,占比高达86%。对于银行的投诉受理渠道,认为“能够容易地在银行网点、官网找到电话、网络、信函等投诉渠道;受理渠道畅通、方便”的有269人,占比为54%。对于银行的投诉处理结果,感觉“银行认真、公平地处理了我的投诉,我对投诉最终处理结果表示可以接受”的达288人,占比达58%。

2、消费者对银行提供的合同文本感到过于复杂。受访者对银行提供的合同文本的认为“复杂,内容多,需要花较多的时间来掌握一些必要的信息”的299人,占到60%。

3、消费者对银行各项业务收费标准披露告知总体满意。认为“能够较容易地在银行营业网点发现办理业务的收费信息;办理业务时,柜台人员会及时告诉相关收费项目,总体感觉不错”的受访者有330人,占比达到66%。

四、小结与建议

(一)加强金融消费法律机制建设。首先,应在法律上应明确定义金融消费者这一概念。既可扩大解释消费者的权益,也可在该法中对金融消费者保护进行专章规定,包括对金融消费者的界定以及保护范围、特殊权利、保护原则、保护机构的职责和纠纷解决途径等。其次,应明确规定金融产品购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制定修改相关法律过程中,可借鉴日本在保护金融消费者方面的成功经验,强化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义务,规范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销售行为,着重维护金融消费者等弱势群体的权利。 再次,应对金融法规进行不断修改。由于金融产品具有更新速度快,消费人群各异等特点,所以需要国家立法机构,应定期召开听证会,依照具体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和修改金融法律,以做到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金融消费纠纷处理机制建设。由于金融业专业性较强,维权情况各不相同等特点。普通维权机构难以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来针对性的维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需要专业的法律力量来维护处于弱势地位的金融消费者的利益。建议在金融机构内部建立健全消费者投诉、争议解决程序,成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局专门负责受理金融消费者行政投诉等保护工作。同时还应鼓励民间金融维权团体的出现,以防止政府机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贪污受贿等与侵权金融机构相勾结的现象发生。

(三)加强金融机构行业自律合作机制建设。各金融机构之间应加强沟通协调,并联合为金融消费者提供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如普及金融知识、做好风险提示、配合国家相关部门做好金融消费者投诉的处理工作等。以银行为代表的各类金融机构应严格遵守发案率章程,将保障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落到实处。很多时候,金融机构仅仅做到真实、准确、完整、及时还远远不够,这仅仅是对监管者的要求,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更重要的是需要被提供能够影响交易判断的重要事项。

篇7

政府管理部门和药品生产企业都在关注:实行药品分类管理后,零售终端的销售行为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对整个药品零售市场所带来的又是些什么样的机会等等。

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与致联市场研究有限公司(URC)于今年五月共同开展了《药店店员导购行为的研究》及《消费者自我药疗研究》。综合考虑不同地域、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对医药零售业的影响,本次研究选取了中国大陆地区七个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分别对消费者及药店店员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药店店员访问采用面访的方式进行,每城市样本量为50个样本;消费者调查采用电话访问与面访结合的形式进行访问,每城市样本量为250个样本。以下为本次研究的部分主要发现:

第一部分《药店店员导购行为的研究》结果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得到药店店员的充分认可,近90%的药店店员认为《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的实施对于药店的销售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自2000年《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实施至今已有三年多的时间,截止至第五批非处方药物名单的公布,非处方药的数量已经近4000个。药品分类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也得到了作为药品终端零售人员的药店店员的一致认可。本次调查中,高达92%的药店店员认为《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的实施有必要,他们认为药品分类管理有利于药店的销售工作。本次调查中,绝大多数药店店员能够准确地判断出问卷中列举的几个药品类别是否属于OTC药品。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充分说明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对于理顺和改善药品销售终端工作所起到的作用和取得的成果。

约有70%的消费者会受药店店员的导购行为的影响

药店店员大多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掌握一定的药品使用常识,在药品销售过程中能指导消费者正确用药。调查结果显示,七城市中70%的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过程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销售人员导购行为的影响。

进药店购药的消费者,无论他们是否清楚或是否已经决定了要购买什么品牌或什么类别的药品都会不同程度地受药店店员的导购行为的影响,转而购买店员向他们推荐的品牌。因此,从积极推行自我药疗的意义上讲,加强对店员用药知识的培训,务求提高他们对于药品使用常识、产品具体药效及使用方法的掌握水平具有长远的社会效益。而对生产企业来讲,如何有针对性地对店员进行教育,提高他们将自己的品牌作为首推品牌的几率,也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本研究还对店员对推荐品牌及其推荐原因作了详尽、深入的分析。

各城市药店平均进货频率不同,生产厂家销售人员应注意进货数量及缺货情况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七个城市中,广州、深圳、成都的药店进货频率最高,沈阳市药店的进货频率最低,各生产厂家应针对不同城市的情况做好药店进货、存货的跟进工作,提高销售人员的工作效率。近年,国内大中型城市的药店呈现连锁化趋势,但由于连锁发展历史短,可借鉴的经验少,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如何在进货价格、库房资源利用等方面加强管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药店连锁发展的道路,是药品生产企业和零售业界共同面对的课题。

超过80%的药店店员具有中专及职高以上学历,77%的药店店员从业后接受过系统的药品知识培训

医药零售从业人员的学历及接受专业培训的程度普遍较高。被访者中,超过80%具中专/职业高中以上学历,77%受过系统药品知识培训,69%拥有相关证书。这与政府部门有效管理及生产企业为医药零售行业提供各种相关的培训不无关系。

在快速消费品中常用的促销模式对OTC药品的销售也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研究发现,消费品领域中常见的一些促销方式也在OTC药品零售中被采用,如:产品包装模型陈列、灯箱、海报及派送礼品等,对药品的销售也有相当的促进作用。但国家明令禁止的坐堂医生、派驻促销员等不法方式仍然存在。被访者对各种促销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评述,这将有助于生产企业合理调配资源,在合法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促销活动。

外资企业销售代表的工作及针对药店进行的培训普遍得到认可

调查中,店员分别从拜访频率、专业形象、产品知识、沟通技巧和销售技巧等方面对销售代表进行了评价,发现他们普遍对外企的销售代表评价较高,而关于企业对店员培训对销售的作用的评价也出现相似的结果,这些应引起本土企业的高度重视。本研究详细分析了各类培训的优缺点,供企业在制订培训计划时参考。此外调查还就企业对店员所采用的激励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第二部分《消费者自我药疗研究》结果

超过半数的被访者有坚持锻炼的习惯,定期服用维生素的比例超过20%

研究发现,经常运动、科学饮食、服食保健品、戒烟戒酒是被访者最常采用的保健方式。被访者中的33%有经常运动的习惯,22%会不定期运动,只有11%表示从不运动。

此外,20%的被访者会定期服食维生素,72%的被访者为非吸烟人士,其中不吸烟的女性占92%,而不吸烟的男性只占43%。

消费者对常见病进行自我药疗的比例较高

超过70%的被访者会对“小毛病”作自我药疗,小毛病包括:感冒、皮肤疾病、肠胃病、神经性痛症等症状较轻微的常见病。仍有约10%的被访者习惯有病就看医生。消费者在进行自我药疗的过程中表示非常需要获得相关的药品知识和信息。

三成被访者知道非处方药,这其中75%的被访者清楚OTC药的购买不需要医生处方

约30%的被访者知道药品分类,其中的75%清楚“不需要医生处方即可购买”这一OTC药品的特点,但了解 “可自行诊断病症并按照使用说明书服用是安全的“这一特点的被访者不到20%。

调查发现,超过半数被访者能读懂60%以上说明书的内容,但令人担忧的是有15%的被访者仅能明白说明书中不到两成的内容。绝大多数被访者表示能严格按照说明规定剂量服用,超剂量服用者不到10%。

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对药品使用说明书的格式、内容做了严格的规定。相信随着药品使用说明书内容的逐渐规范,药品使用说明书将帮助消费者更多地了解具体的药品使用知识,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方便的自我药疗条件。

本土药品品牌的知名度超过外资品牌,消费者对中药制剂情有独钟

调查发现,消费者对药品的品牌和广告的关注远低于快速消费品,而且品牌的认知度相对较低。同时某些本土品牌的知名度和广告认知度已经超过了外资品牌,但本土企业在产品忠诚度、药效的准确传递、有效布货和缺货防范等方面仍需加强管理。我们还对消费者购药地点的选择及品牌选择的趋向进行了深刻研究。

篇8

【关键词】消费心理;布局创新;运营结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超市竞争环境,经营者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不仅仅是所售商品要物美价廉,还必须要在卖场的整体设计规划与布局结构中实现科学性,时代性,在设计思路和风格上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针对性。在此项研究之中通过对消费者心理的分析,探索性的改变超市内部格局,对超市布局结构进行适时和适需的创新,从而促进卖场“终端生动化”建设,摸索出一套开拓性的超市布局和服务结构模式,以此增加客流量及消费者购买欲望,最终实现卖场的经济效益。其最主要的研究价值体现在探究超市布局影响因素的过程中,创造性的设计出具体可行的超市布局样板和运营结构,可以为超市布局的改革实践活动提供具体参考。

二、调查样本

调查样本为2013年物价水平和CPI指数下的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本次调查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的方法。调查问卷于2013年8月份开始发放,共发放问卷200份,其中网上问卷110份,现场问卷90份,回收调查问卷166份,问卷回收率83%,经过筛选,实际选择有效调查问卷100份,即调查研究基数为100人,问卷实际利用率50%,其中选择男性50人,女性50人。本次调查问卷选择了不同职业、收入、年龄、性别的消费人群,因此得到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参照性,但是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和因素。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图所示:

表一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项目 类别 百分比 项目 类别 百分比

年龄段 15岁~25岁 25%

性别

50%

25岁~35岁 25%

35岁~50岁 25%

50%

50岁以上 25%

三、调查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问卷关于基于消费者心理的大型超市布局结构设计探究采用自制的半开放式调查问卷,采用了不记名方式以单选题和排序题为主,外加半开放式主观回答题目,了解当前消费者关于超市购物的心理和需求。

问卷分为四个部分:

1. 基本信息调查:共2题。

2. 关于超市布局的消费者心理调查:共6题。

3. 关于超市购物和网购的消费者心理调查:共8题。

4. 关于超市“主题性促销”的消费者心理调查:共4题。

(二)实地考察法

在进行调查问卷以后,通过实地考察的方法对问卷中的模糊问题进行澄清,对调查的数据进行考证,对重要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

1. 对不同经营特色的超市进行实地的观察,发现其中的预售和不足,加以对比分析,将结论应用于研究之中。

2. 对消费者购物的种类、行为进行观察。

四、调查结果及其原因的分析

(一)问卷数据分析

通过应用计算机软件对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图表绘制,得到如下的结论:

第一,根据消费心理调查显示,超市布局对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和购买能力以及对超市的认可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在数据显示上还有接近40%的消费者无法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且有超过50%的消费者认为超市的购物环境对其购物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接近20%的人对当前的超市购物布局、结构、和环境不满意,由此可见,在激烈的超市竞争之中,卖场的整体设计规划与布局结构中实现科学性、时代性,在设计思路和风格上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针对性,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超市的营业额。

第二,根据图一柱状图的变化趋势得到观点:根据年龄段的不同购物的频率显示出与该年龄段消费者人群相适应特色,这可能与职业要求,家庭生活等相关因素紧密联系。

第三,根据图一柱状图和图二曲线图比照汇总得出观点:25岁~35岁与35岁~50岁年龄段为高频高消费能力主体群,可见是超市购物重点服务对象。超市布局应当考虑年龄段的需求。图表如下:

图一 不同年龄段消费者在超市的购物频率柱状图

图二 不同年龄段在超市的购物金额曲线图

(二)实地考察结果分析

通过对各种运营模式的超市进行实地考察,得出以下的结果:(主要以沃尔玛、家乐福、华润万家为考察对象。)

第一,超市的布局结构上。凸显出温暖,舒适,轻松的购物气氛,宽敞明亮的超市内部通道设计,便利省时的购物环境,开阔多维的视野等要素可以让消费者有更高的购物欲望和超市购物的忠诚度。在超市中的通道设计、装潢设计、照明设计、收银台设计以及货架摆放等方面,三大超市显现出不同的特长和优点。首先,沃尔玛超市以宽敞明亮,现代感十足为特色,与沃尔玛卖场,物主通道比其它超市明显要宽敞,通道中没有排货的花车,却有休息的座位,这种人性化的设计,显示出超市的人文化关怀。再者,家乐福超市商品陈列原则的设计凸显出了开阔多维的角度,且在商品价格标价上清晰,这使得购物便利省时和愉快。最后,华润万家超市在超市的装潢、照明设计、音乐播放上呈现出温暖、舒适的“家”的感觉。

第二,超市促销策略上。超市的促销以折扣优惠,节日主题等方式会增加消费者购物的数额和欲望。首先,通过观察家乐福的促销策略,对比宣传彩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追求形式上的活泼、生动,容易让顾客产生购买欲望。而主要宣传低价商品,则可以给消费者以便宜的印象。而对彩页进行专门的主题设置,则更加突出了“低价”。同时家乐福超市的经营模式中折扣店的设计理念就是价格促销模式的典型代表。主题性促销活动即可以增加客流量,而且可以增加超市的购物气氛,因为就中国的消费者而言,沃尔玛的营销调研中发现中国的消费者普遍喜好喧闹繁华的购物环境。

第三,超市直营网店中,就调研者所观察而言,没有那家超市涉及,但是据调研者的数据统计,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倾向于选择超市营网店,因此其具有广大的市场前景,在这一方面未尝不是一种新的营销手段和超市布局模式。

五、调查总结

就调查报告所涉及的超市布局的消费者心理、超市购物和网购的消费者心理和超市“主题性促销”的消费者心理三个方面,对其现状进行分析:

(一)三类超市布局结构设计模型的应用现状总结

1. 超市的内部布局上。现代超市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为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我国国内超市已经走向国际化,在卖场的整体结构和和布局结构中实现了科学性和时代性,满足了当代消费者自由选购和一站式购物的需求,总的来说在设计思虑和风格上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和针对性。但是,伴随着当代人物质生活过水平的提高,注重精神享受的目标日益在各个领域显现出来,在超市零售业领域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注重超市内部结构的设计不应仅仅停留在原地和借鉴的层面,谁想抓住未来的市场,势必在超市的人文关怀和和消费文化上多下功夫,而不单单是价格战略。

2. 超市购物和网购的竞争状况。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从前面的数据中可以清晰的观察到,随着人们年青一代购物主体的到来,其购物观念更加倾向于网购;同时,随着网络服务的完善和网络立法的完善,网络交易安全势必会提高,网络购物服务质量也会水涨船高;因此,从种种形势而言未来网络购物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势必会时超市购物强劲的竞争对手,超市零售业要持续的发展势必要在这一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3. 超市“主题性促销”的发展状况与前景。随着现代消费文化的转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价格战略已经不是唯一的营销手段,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将目光不仅仅放在物美价廉的视角,而是转向了消费所带来的娱乐和享受上。因此在营销策略上应当逐步的转向多元化,对价格促销手段应当标新立异,实现创新。但是我们却不可否认的是,价格战略仍然将站着很大的比重。

(二)建议

1. 超市内布局上注重显现人文关怀和消费文化。树立企业形象和企业信誉,增加消费者对本超市的忠诚度。这就需要在长期的经营理念中和超市内部布局设计中关注消费者,不再是单纯的追求利益,而应让消费者在购物的过程之中体验购物的乐趣,在超市的消费文化中受到感染。从而对超市形成认可,增加忠诚度。

2. 超市在未来的网络购物竞争中应当与时俱进,发展超市网购直营店,吸纳网络购物的优势,以便取长补短。在大型超市中可以设立与自己所服务社区所紧密联系的网络购物直营体系,以免这些营业额的流失。(根据超市运营的能力,看其网购服务所服务的范围,如果强的话,也可以增加更大的消费网络。)

3. 超市促销经营手段应当多元化。超市促销手段在以往用价格优势促销的基础上应当实现标新立异,实现多元化,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显示,主题性促销活动就是一种新型的促销手段,在消费者收入水平增加的基础上,通过具有文化内涵和轻松气氛的促销手段往往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4. 超市的发展应当适时适地的随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超市的经营模式应当在时展的今天有追求大转向追求精,能够更合消费者心意和需求的转变营业模式,转向分类专区营销,根据不同地区的主要购物需求设定便利超市,但是实现统一化管理,分地区的经营。

5. 根据超市分布区域居住人口的职业特点,消费水平,年龄性别状况来适时适地的设计超市内部结构和产品摆放类型主次,这样才能实现人文化关怀,才能更适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满足消费者的消费享受需求,从而增加对超市的认可度,增加营业额和增加超市收入。

参考文献

[1] 付玮琼,杨晓磊主编.商场超市布局与商品陈列技巧[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