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1 10:22:0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职业发展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校 文化建设 职业发展 大学生
[作者简介]刘彦(1981- ),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南京工程学院校级科研基金立项项目“校园生态建设与高校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计划编号:QKJA20120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037-02
一、高校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教育
(一)高校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由全体师生一起创造的宝贵财富,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学校不断发展的保障。高校文化建设是指从多个角度对高校文化展开系统的规划和兴建。高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复杂工程,不仅关系到校风建设,也关系到校园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还关系到学校相关设备、设施的完善。总之,高校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彰显其教育功能,另一方面要发挥其情感功能。
(二)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教育
如今,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在此背景下,重视并落实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的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又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心理。总之,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己所选专业,认真规划未来职业发展,并促进大学生不断提升自我,这不仅有利于今后大学生的择业就业,也有利于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高校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
(一)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大学生在高校课堂内接受专业知识的显性教育,而对职业的认知和职业规划能力的提升则更多受益于校园文化的潜在的隐性影响,特别是校风、教风、学风和学生社团文化的影响。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可以在多个方面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认知水平和职业规划能力:帮助大学生明确学习和生活的目标,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促进大学生认清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增强大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使其在课程的选择上目标性更强,从而减少盲从行为,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打好基础;通过在校园“小社会”的磨炼,提高大学生自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对职场中人际关系的了解;同时,学生社团活动和学生社团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认知职业的现实基础和实践平台,通过在学生社团活动中与社会的“尝试性接触”,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的感性认知水平,增强大学生专业和技能学习的针对性,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参与社会的竞争力。
(二)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企业招聘的门槛越来越高,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对大学生提出了更为严格、多样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大学生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求大学生有过硬的综合素质。作为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职业岗位的要求,找准自身的职业定位。一般情况下,职业能力可通过短期的强化培训予以提升,而职业精神是无法在短期予以强化的。为实现对大学生职业精神的有效强化,大学生应该接受有针对性的系统的锻炼。大学生个人通常很难独立完成此类锻炼,此时校园文化便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校园文化可以凭借强大的感染力来实现对大学生职业精神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规范大学生的职业行为
如今,大学生自我意识普遍较强,比较崇尚自由,加上他们对当今社会缺乏了解,没有认识到全局意识的重要性,所以很多大学生都无视学校的行为规范,缺乏服从意识。而现在企业在招聘管理人才的过程中,一般要求求职者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技巧。大学生在校期间如果任意放松自己,不重视规范自己的行为,可能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无法科学有效地规范自身的职业行为。由此可见,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开展一系列的规范教育尤为重要。高校文化不仅形式多样,而且方法灵活,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积极影响,正确的思想意识会指导大学生正确的行为。
(四)塑造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环境
在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进行规划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制定科学完善的职业规划,另一方面要进行有目的、有方法的心理训练,二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欠缺,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就不会真正得到落实。通过高校文化建设的开展,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坚韧品格的培养,还有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环境的形成,这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而言,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提高高校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影响的途径
(一)协调统筹校园文化建设,陶冶大学生的职业观
1.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夯实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是校园精神形态的文化氛围,与大学生休戚相关的是校风、学风、教风、学生社团文化等校园精神文化。加强校风建设,可以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职业观念的形成;加强学风建设,让大学生能系统地、有计划地对专业、社会、职业等进行分析与认知,并通过专业课程的选修进行职业素质、技能的拓展;通过加强教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大学生以民主的方式和教师积极进行讨论与交流,并通过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鼓励大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为其快速融入未来职业群体打好基础。
2.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规范引导大学生的职业观。制度文化是良好校园文化形成的基础,能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的、良好的价值观、职业观。在制度文化建设时,首先,需要健全制度,在健全制度的过程中要注重制度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强化其引导、激励作用;其次,需要根据大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有目的、有意识地对相关制度的意义、内容等进行舆论宣传,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最后,需要通过正面引导促进大学生树立积极的职业观念,并在学习中围绕职业目标不断调整自己,并在获得学校褒奖过程中树立自信,成为制度的执行者与传播者,形成良性循环。
(二)发挥校园各方力量,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现阶段,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流于表面,没有实际的效果。形式上的高校文化建设并不是当今大学生所需要的,对大学生的成长无法提供有益帮助。要想实现职业规划教育的专业化,需要将高校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应针对入学新生做好相应的专业介绍工作,不仅要介绍该专业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更要介绍该专业的大学生可能从事的职业现状以及走势,并针对大学生可能用到职业技能展开细致阐述。但专业介绍属于一种短期指导,不会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长期的帮助。因此,在建设高校文化时,应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和实际工作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让他们找出自身职业规划的不完善之处,并对其进行适当调整。在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专业教师应积极参与其中,为大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大学生制定更为合理的职业规划。
1.让网络、图书馆、高校文化三者之间形成有效互动。在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校园网,还是图书馆,均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应充分发挥校园网和图书馆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同时,在举办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应适当穿插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正确引导和有效指导,从而帮助大学生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例如,在校园网中增设一大专栏,专门介绍职业规划的有关内容;在图书馆中划出一个阅览区,专门提供职业规划方面的书籍,从而丰富大学生对于该方面的知识。如此一来,网络、图书馆、高校文化三者之间便形成了良性互动,这将有力促进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加强师生一对一交流,让职业规划教育更具个性化。进行高校文化建设时,应该结合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使高校文化更具个性化,进而让职业规划教育更具个性化。首先,可以举办相关主题活动,对大学生提出的一些常见问题、共性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和解答;其次,以班级为基本单位,为班级中的每一位大学生建立对应的个人职业规划档案,记录下他们在校期间的点滴成长;最后,为保证该项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应定期开展上述活动,并将它们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3.让校园文化始终陪伴学生。对于大一新生而言,由于刚接触大学生活,往往会显得无所适从。因此,对大一新生做好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此阶段工作的有效落实,需要学生有客观的自我认知,并有明确的职业理想。所以,此阶段的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工作应结合大一新生的身心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对自身有一个综合、正确的评价,最终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准确定位。以大一新生为主要对象的高校文化活动,应强调“发现自我”这一理念,并对其职业规划意识进行积极引导;以大二和大三学生为主要对象的高校文化活动,应强调“培养自我”,不仅要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以大四学生为主要对象的高校文化活动,应强调“转变自我”,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职前培训,不断深化他们的角色意识,帮助他们更快地完成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文化建设应紧紧抓住高校文化强渗透性这一优势,让其有机融入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一方面,实现对学生休闲方式的科学引导,实现对学生休闲时间的高效管理;另一方面,实现对学生休闲行为的严密监管,从而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休闲文化,以实现对大学生身心的最大限度的调动,让他们对自身、对人生、对社会展开深入的剖析和思考,对个人价值展开客观评估,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
总而言之,针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问题展开相应的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仅涉及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而且涉及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另外,职业规划教育也是一项长期工程,应将其当作一项持续、积极的职业教育工作来抓。仅凭高校开展短期的职业规划教育是没有办法实现上述目标的,它的实现应建立在高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只有在大学校园中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并对大学生形成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才能使职业规划教育得到落实,最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
[2]王鸣柳,廖克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探索[J].学园:教育科研,2012(1).
目录及要点
第一部分调查情况介绍(2)调查设计及样本描述
第二部分基础数据及相关分析(3)一,北京大学20__届毕业班同学就业落实情况中期调查(3)
校园招聘开始3个月内,40的同学就业已经落实,60的同学尚未落实
博士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更慎重
北京大学本科生就业情况和博士,硕士研究生有很大不同在于其大部分将会选择继续深造.这种特点是学校进行职业指导的重要依据.
二,北京大学学生择业的第一标准调查(4)
"与兴趣相符"为第一首选,"与所学专业相符"最少首选
男生对"收入高"比女生更敏感,女生对"职业稳定"比男生更敏感
三,北京大学学生的毕业期望月薪调查(6)
大多数同学具有很高的心理期望,43.8的同学选择了5000-8000元人民币
同学对自己的月薪定位是综合考虑了自己的学历水平
女生对3000-5000元人民币段的期望比男生更敏感,男生对8000元人民币以上段的期望比女生更敏感
四,北京大学学生对学校在就业指导中作用的看法(8)
国家和学校现行就业指导体系和机构在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非官方网络在就业信息获取方面越来越起着重要作用
大多数同学认为学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培训和专业的职业生涯辅导
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学校不必为学生找不到工作负责
五,北京大学学生对于未来就业前景的预期(9)
31.6的同学尚未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
学生大部分对未来充满信心,但仍有不容低估数量的同学缺乏信心
需要重点对本科生和在读硕士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帮助他们走出迷惘和担忧
绝大多数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感到悲观
六,北京大学关于提高自我职业素质的看法和意向(11)
大部分学生认为求职前有必要进行职业倾向测试
多数学生愿意为职业倾向测试和求职技能培训负担一部分费用,其中本科生最积极
博士生对于职业倾向测试的需求耐人寻味地很高
学生的付费额度集中在100-400元人民币之间
学校和社会在开展个性化的职业指导上尚有很大欠缺
第三部分相关说明(15)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问题
(仅针对本部常规本硕博学生进行调查,未含医学部数据,也未含除常规本硕博之外的其它类学生数据)
20__年2月
第一部分调查情况介绍
近年来,围绕着高校学生就业及职业问题出现的热门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就业难","出国热","考研热"都是具体的反应.尤其是随着就业双向选择,大学扩招等政策的实施,高校学生就业心理预期,职业发展需求乃至高校对学生的职业指导等问题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北京大学历来领风气之先,其学生就业和学校的就业指导等都走在全国前列.如今,北京大学正在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迅跑,世界一流的学生就业和职业指导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进行相关研究就显得迫切.
本次调查作为"北京大学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研究"课题的一部分,为整个研究提供基本数据支持.
调查采取抽样问卷调查方式,问卷设计根据"北京大学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研究"相关问题编定.为了方便调查,界定调查总体为北京大学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为了最大限度消除坏样本(抽样框严重残缺,方便样本)的影响,抽样框借助于校本部和万柳学区的所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宿舍编号建立.所有上述宿舍进行统一编号,并根据宿舍床铺的位置进行二级编号,保证所有在校学生都能包括进整个抽样框.然后,在抽样框中,根据随机方式抽取相应数量的个体,然后在20__年2月21日进行入宿舍调查.下面是样本描述.
共发放问卷1061份回收有效问卷(总有效样本数)976份,有效回收率92.样本构成情况如下:
表1.样本性别比例()
男
女
57.4
42.6
表2.样本专业比例
文科
理科
总样本()
51.4
48.6
男生样本占文/理科生样本()
58.5
55.7
女生样本占文/理科生样本()
41.5
44.3
表3.样本年级比例
年级
占总样本比例()
本科非毕业班
15.9
本科毕业班
18.2
硕士非毕业班
19.7
硕士毕业班
18.3
博士非毕业班
11.1
博士毕业班
16.8
第二部分基础数据及相关分析
一,北京大学20__届毕业班同学就业落实情况中期调查
本次就业落实情况调查为中期调查,20__届毕业生的就业季节始自20__年11月20日开始大规模组织的校园招聘,20__年5月30日是规定的就业分配最后确定日,前后大约为6个月.本次调查日20__年2月21日处于前后各三个月的中点.下面为中期调查显示的相关数据.
39.7的同学就业已经落实(包括国内继续读书,到国外读书,已找到工作),60.3的同学尚未落实(见表4).本科毕业班,硕士毕业班,博士毕业班的"尚未落实"呈现线性递增趋势,分别为43.5,62.9,85.(表4,图1都有显示,图1更直观).这一方面反映博士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更慎重,另一方面的原因还在于46.2的本科毕业生和17.7的硕士毕业生已经落实了到国内外继续读书深造,而博士毕业生相应样本数据皆为0.
38.5的本科毕业生已经落实了在国内继续读书深造,这是北京大学高保研率的直接结果.7.7落实了到国外继续读书,因为大部分国外高校还未发来接收 通知,所以这一部分数据将会很快上升.由此看来,北京大学本科生就业情况和博士,硕士研究生有很大不同在于其大部分将会选择继续深造.这种特点是学校进行职业指导的重要依据.
表4:北京大学20__届毕业班同学就业落实情况中期调查(截止调查日:20__年2月21日)
国内读书
国外读书
已找到工作
尚未落实
总毕业生()
17.4
6.6
15.7
60.3
本科毕业班()
38.5
7.7
10.3
43.5
硕士毕业班()
9.6
8.1
19.4
62.9
博士毕业班()
15
85
二,北京大学学生择业的第一标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41.1的北京大学学生将"与兴趣相符"列为自己第一择业标准,其次为选择"收入高"的同学(30.1),再次为选择"职业稳定"(16.3),选择"与所学专业相符"的最少(12.5).(见表5和图2)
对于"收入高",本科毕业班,硕士生(包括毕业班,非毕业班)更加敏感,本科非毕业班和博士生(包括毕业班,非毕业班)相对不敏感.
对于"与所学专业"相符,博士生(包括毕业班,非毕业班)相对更加敏感,其它班次相对不敏感.与此正好相反,对于"职业稳定",博士生(包括毕业班,非毕业班)相对不敏感,其它班次相对更加敏感.(以上分析可见表5和图3)
表5:北京大学学生择业的第一标准(按年级比较)
收入高
职业稳定
与兴趣相符
与所学专业相符
总样本()
30.1
16.3
41.1
12.5
本科非毕业班()
10.8
19.9
59.1
10.2
本科毕业班()
30.8
17.9
43.6
7.7
硕士非毕业班()
39.3
16.5
31.1
13.1
硕士毕业班()
24.2
17.7
48.4
9.7
博士非毕业班()
8.1
6.2
62.2
23.5
博士毕业班()
5.4
4.9
59.6
30.1
如果对择业第一标准进行性别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存在很特异性的现象:男生对"收入高"比女生更敏感,相应选择为男生33.6,女生为20.8;女生对"职业稳定"比男生更敏感,相应选择为女生25,男生为13.1.(相关数据参见表6和图4)
表6:北京大学学生择业的第一标准(按性别比较)
收入高
职业稳定
与兴趣相符
与所学专业相符
总样本()
30.1
16.3
41.1
12.5
男生()
33.6
13.1
40.2
13.1
女生()
20.8
25
43.1
11.1
三,北京大学学生的毕业期望月薪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毕业月薪,大多数同学具有很高的心理期望,43.8的同学选择了5000-8000元人民币,35.2的同学选择了3000-5000元人民币,20.2的同学选择了8000元人民币以上,只有不到1个百分点的同学选择了1000-3000元人民币.(相关数据见表7和图5)
本科非毕业班的同学对3000-5000元人民币最敏感(67.8),其它各班次的同学对5000-8000元人民币最敏感,博士非毕业班的同学对8000元人民币以上较其它班次的同学更加敏感.而本科生(包括毕业班和非毕业班)的同学对8000元人民币以上较其它班次的同学不敏感,尤其是只有1.9的本科非毕业班的同学选择8000元人民币以上.这反映了不同班次同学特异性的心理预期,说明同学对自己的月薪定位是综合考虑了自己的学历水平.(相关数据见表7和图6)
表7:北京大学学生的毕业期望月薪调查(按年级比较)
期望月薪(单位:元人民币)
1000-3000
3000-5000
5000-8000
8000以上
总样本()
0.8
35.2
43.8
20.2
本科非毕业班()
2.1
67.8
28.2
1.9
本科毕业班()
5.1
38.5
46.2
10.2
硕士非毕业班()
31.1
45.1
23.8
硕士毕业班()
33.9
45.2
20.9
博士非毕业班()
1.8
59.1
39.1
博士毕业班()
36.3
44.6
19.1
如果对毕业期望月薪进行性别比较研究,我们同样发现存在很特异性的现象:女生对3000-5000元人民币段的期望比男生更敏感,相关数据为女生44.4,男生31.5,男生对8000元人民币以上段的期望比女生更敏感,相关数据为男生25.6,女生6.9.这说明女生对毕业月薪的期望较男生要低,结合整个社会的宏观环境看,女生的月薪期望比男生更加客观一些.(数据参见表8和图7)
表8:北京大学学生的毕业期望月薪调查(按性别比较)
期望月薪(单位:元人民币)
1000-3000
3000-5000
5000-8000
8000以上
总样本()
0.8
35.2
43.8
20.2
男生()
0.5
31.5
42.4
25.6
女生()
1.5
44.4
47.2
6.9
四,北京大学学生对学校在就业指导中作用的看法
1,关于最有效的就业信息来源,49的同学认为来自招聘会,21的同学认为来自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两项合计达70,说明国家和学校现行就业指导体系和机构在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有12的同学选择作为最有效的就业信息来源,表明非官方网络在就业信息获取方面越来越起着重要作用.(参见图8)
2,绝大多数同学(89.8)认为学校有义务提供就业信息,大多数同学(55.7)认为学校有义务提供就业培训,大多数同学(62.9)认为学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生涯辅导,(见表10和图9),但仅有26.3的同学认为学校应当为学生找不到工作负责.这表明:一方面,同学在就业问题上希望学校更多参与学生的就业指导,另一方面,同学自立意识很强,不认为学校应该为学生找不到工作负责,在就业问题上更看重个人的努力.(除特殊标明外,数据见表9)
关于是否学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生涯指导,各班次同学的看法接近,即6成同学认为有,2成左右同学认为没有.(见表10)
表9:北京大学学生对于学校在就业指导中作用的看法
看法
是
否
不好说
学校是否有义务提供就业信息()
89.8
4.7
5.5
学校是否有义务提供就业培训()
55.7
23.1
21.2
学校是否应当为学生找不到 工作负责()
26.3
49.8
23.9
表10:北京大学学生关于学校职业生涯辅导的看法
学校是否有义务提供专业的职业生涯辅导
是
否
不好说
总样本()
62.9
23.4
13.7
本科非毕业班()
58.2
21.1
20.7
本科毕业班()
66.7
20.5
12.8
硕士非毕业班()
67.2
24.6
8.2
硕士毕业班()
59.7
27.4
12.9
博士非毕业班()
55.7
15.2
27.1
博士毕业班()
56.1
15.1
28.8
五,北京大学学生对于未来就业前景的预期
调查显示,总共有31.6的同学尚未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其中以本科生(包括毕业班和非毕业班)和硕士非毕业班"尚未明确"的比率最高,分别为36.3,35.9,39.2,硕士毕业班和博士生(包括毕业班和非毕业班)"尚未明确"的比率相对较低,分别为19.3,3.3,9.4.这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明确自己职业定位的比率在增加.(数据参见图10)
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71.6)对自我职业前景表示"很有信息"或"比较有信心",但仍有28.3的同学对职业前景表示"迷惘"或"很担忧".这说明北京大学学生大部分对未来充满信心,但仍有不容低估数量的同学缺乏信心.(见表11)
将对职业前景表示迷惘或和很担忧的同学比率进行年级比较研究,我们发现,随着年级的上升,迷惘和很担忧比率呈显著递减趋势(见图11),这说明年级的增长同迷惘/很担忧率是负相关关系.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有超过一半(54.6)的本科非毕业班学生对职业前景感到迷惘和很担忧,有33.4的本科毕业班和32的硕士非毕业班学生感到迷惘和很担忧,(见表11和图11)这说明今后北京大学需要重点对本科生和在读硕士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帮助他们走出迷惘和担忧.
表11:北京大学学生职业前景自我预期
很有信心
比较有信心
迷惘
很担忧
迷惘/很担忧总计
总样本()
16.6
55.1
21.1
7.2
28.3
本科非毕业班()
9.1
36.3
45.5
9.1
54.6
本科毕业班()
12.8
53.8
28.2
5.2
33.4
硕士非毕业班()
12.3
55.7
24.6
7.4
32
硕士毕业班()
29.1
53.2
14.5
3.2
17.8
博士非毕业班()
27.2
56.5
12.2
4.1
16.3
博士毕业班()
23.7
66.7
4.8
4.8
9.6
在对未来就业形势的预期中,73的同学认为未来就业形势会更严峻,14的同学认为将和现在差不多,仅有5的同学认为会好转.这说明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感到悲观.(见图12)
六,北京大学关于提高自我职业素质的看法和意向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61.7)认为求职前有必要进行职业倾向测试.其它38.3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职业倾向测试或不好说.这说明求职前的职业倾向测试是非常必要的,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该更多地侧重该方面.(见表12和图13).
表12:北京大学学生关于职业倾向测试必要性的看法
在求职前是否有必要进行职业倾向测试
是
否
不好说
总样本()
61.7
19.9
18.4
本科非毕业班()
78.1
2.2
19.7
本科毕业班()
58.9
17.9
23.2
硕士非毕业班()
64.8
22.1
13.1
硕士毕业班()
59.7
19.4
20.9
博士非毕业班()
50.2
16.2
33.6
博士毕业班()
54.9
15.1
30
对认为有必要进行职业倾向测试的学生比率进行年级比较研究,我们发现,随着年级的增加,认为有必要的学生比率呈单调递减趋势.这说明,年级越高,对职业倾向测试的需求越低,但我们还发现所有年级中比率的最低值也超过半数(博士非毕业班,50.2),可见所有年级对职业倾向测试的需求都是很大的.
调查进一步发现,学生对于接受职业倾向测试和求职技能培训愿意负担一部分费用.总计有51.6的同学愿意为求职前的职业倾向测试(包括性格,职业兴趣等系列测试)付费.总计有62.9的同学愿意为求职技能培训付费.(见表13和表14)
本科非毕业班学生有高达71.2愿意为职业倾向测试付费,高达88.1愿意为求职技能培训付费,可见其需求程度之高.(见表13和表14)
表13:北京大学学生对职业倾向测试的费用承受
在求职前为职业倾向测试(包括性格,职业兴趣等系列测试)能够承受多少钱(单位:元人民币)
100-400
400-800
800-1000
1000以上
愿意付费总计
总样本()
48.4
43.8
4.3
1.6
1.9
51.6
本科非毕业班()
28.8
71.2
71.2
本科毕业班()
51.3
35.9
5.1
25.6
5.1
48.7
硕士非毕业班()
42.6
48.4
4.9
1.6
2.5
57.4
硕士毕业班()
64.4
32.3
32.3
35.6
博士非毕业班()
33.3
56.7
5
5
66.7
博士毕业班()
35.5
54.5
5
5
64.5
还有一个比较耐人寻味的特点是,我们发现,博士生(毕业班,非毕业班)对于职业倾向测试的需求也很高,几乎快赶上本科非毕业班的需求度.其原因尚有待进一步分析.(见图15,非常直观地反映了这一现象.)
对愿意为求职技能培训付费的学生比率进行年级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同样存在着随着年级增高,付费需求单调递减的趋势(见图16)
表14:北京大学学生对求职技能培训的费用承受
能够承受多少钱接受求职技能培训(单位:元/人民币)
100-400
400-800
800-1000
1000以上
愿意付费总计
总样本()
37.1
42.9
11.4
5.5
3.1
62.9
本科非毕业班()
11.9
50.1
29.1
8.9
88.1
本科毕业班()
23.1
48.7
15.4
7.7
5.1
76.9
硕士非毕业班()
35.2
44.3
10.7
5.7
4.1
64.8
硕士毕业班()
51.6
33.9
8.1
3.2
3.2
48.4
博士非毕业班()
39.8
40.9
19.3
60.2
博士毕业班()
44.2
51.3
4.5
55.8
进一步研究我们发现,对于职业倾向测试和求职技能培训,无论哪一个年级的学生,其付费额度都集中在100-400元人民币之间.
相关研究还涉及到当学生遇到职业困惑时首先会想到谁或什么机构,有58的同学首先会想到同学和朋友,14会想到父母,12会想到长辈或亲属,9会想到其它,仅有7会想到有关的专业咨询专家或机构.这说明学校和社会在开展个性化的职业指导上是有很大欠缺的.
第三部分相关说明
关键词: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课程教学
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性质虽然不同,但指导思想与教育目标却是一致的。本文在探析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影响的基础上,对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索。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分析
1.1《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产物,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一门充分体现素质教育观的课程。[1]是一门理论与经验相结合,重视实证性研究的课程。[2]教育部办公厅[2007]7号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现阶段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人与就业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产生的背景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西方国家开始并发展,上世纪20年代传入我国,90年代《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一门新课程在各高校日益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教育部办公厅[2007]7号文又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与评估做了明确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学科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就。
1.3《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部办公厅[2007]7号文已明确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三个层面的目标:“态度层面:通过本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清晰地认识自己、职业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职业分类知识及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并提高各种通用技能,如沟通、问题解决、自我管理、人际交往技能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力求实现既定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是教学内容空泛刻板。目前高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存有大而空、偏理论、脱离学生实际的现象,学生未真正体会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没有深入参与其中。
其次是教学形式单一死板。受不同因素影响,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目前仍是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所主要运用的教学形式,未能采用以丰富学生直接经验、促进学生行为改变为目的的教学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其知识运用能力的锻炼。
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的影响
组织文化的知识对我们将要制定的教育和生涯决策的类型有很重要的影响。除了探索职业和工作描述,就业决策肯定受到我们对组织文化知觉的影响。[3]校园文化活动有效开展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有重要意义。
2.1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指个人为了实现生涯目标而对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社会资源等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对自身客观认识和评价的行为过程。[4]未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之前大多数学生缺乏对自己性格、兴趣、技能、理想和价值观等的认知。课程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学生会尽可能清晰、准确、丰富地思考自身,系统地对自己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真实自我。
2.2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校园文化活动多种多样,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满足学生不同的自我诉求。学生将学到得理论知识运用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其职业素养。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不仅需要专注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应注重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实践教学既是课程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现实的需要。
2.3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觉行为
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培养能力的实践平台,学生多参与活动能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深入理解所学理论观点、消除理论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进而验证教学阐述的观点。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所学的理想化内容逐步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觉行为。
三、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策略
3.1支持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培养职业素养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虽然性质不同,但其指导思想与教育目标却是一致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要减少理论性教学内容的比例,训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多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能动性。
2.以专业为核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把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发展和职业技能拓展结合起来,指导学生了解本专业发展前景及对应的职业发展状况,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体验方式获得职业技能、职业素质。
3.转变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理念,使学生活动的开展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教学相配合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就业实践平台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教学的开展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去消化、巩固课堂教学中已掌握的就业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从事就业活动所需的就业知识、就业技能,增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能力,促进就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相结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质量、校园文化活动的效果都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鸿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9):111
[2]陆志荣,邓云晓.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学的发展构想[J].理论纵横中国成人教育.2009(12):22
大家好!
经过几年在光华的学习和生活,相信大家一定都收获了很多良师益友,同时也以为今后辉煌的职业生涯搭建了良好的基础,职业发展中心在此先预祝大家今后在工作中能够一帆风顺,大展宏图!为了能够留下你们成长的足迹和声音,同时引导光华的在校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尽早地规划职业生涯,提高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力,职业发展中心特别举办了“职业规划与个人发展征文比赛”,并衷心期待大家的参与。现将征文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文主题:认识自我,把握现在,规划未来
二、策划主办单位:光华管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
三、征文对象:光华全体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mba班毕业生(含在职班)
四、征文时间:xx年4月-xx年6月。
五、征文要求:
1. 征文围绕“光华毕业生职业规划与就业状况”畅谈自己的观点,可结合自身特点,谈谈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的感想;或从身边的职场人物说起,立足现实的启示,展望自身的职业未来;或现身说法,以自身经历谈谈步入职场的感受等。征文要求贴近实际,抒发真情实感。
2. 参赛作品字数不限,所提交的作品为电子版。
六、评选方式:
本次比赛将邀请学院有关部门的领导及老师、在校生代表及企业中的专业人士进行评选,评选结果将在光华管理学院就业发展中心网站上公布。
七、奖项设置:
本次比赛将评选出一等奖1名,奖品价值500元
二等奖2名,奖品价值300元
三等奖3名,奖品价值100元
纪念奖若干名。
获奖作品将刊印成册收藏于职业发展中心资料室。
八、投稿方式:
1. 电子稿件统一发送至指定邮箱(),并请在邮件主题中写明专业-年级-姓名-征文投稿。
2. 活动指导老师:职业发展中心主任王冬霞老师、本科、硕士、博士项目主管武洁颖老师、mba项目主管水倩老师,国际mba项目主管李亚琦老师,雇主关系项目主管哈丽丝老师。
九、注意事项:
1. 参赛作品一律不予退还,请作者自行保留底稿。
2. 参赛作品必须是本人的真实原创作品。如有发现抄袭、盗用等现象或不符合规定及侵犯他人著作权的,即予取消比赛资格。如果是获奖作品,则取消其获奖资格及相关奖励。
3. 参赛作品著作权、版权归参赛者,主办方有权不定次数地、免费在合法的地方、媒体上使用、发表参赛作品,不同意此条款者的作品不参加评比。
关键词:妥协;调整;职业 目标;高收入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7-0093-04
一、妥协
个体最理想的职业选择就是找到能与自己兴趣相投、能力相符而且高收入的工作。通常人们会努力寻找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如果失败了就会感到失望沮丧,且不得不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找一份可以接受的次优的工作。
个体在社会空间里权衡更具吸引力工作的相关优越性的过程称为职业生涯选择,而妥协是放弃最理想的工作选择自身不太感兴趣但却更容易获得的工作的过程,妥协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
包括特质―因素理论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在内的许多职业发展理论都认为,职业选择是一个人职匹配过程,即个体搜寻的职业应与其所掌握的技术、拥有的能力、具有的性格相符,职业不但要满足兴趣和目标,同时还要与其性格相符。事实上,实现这样的人职匹配很难――要求年轻人首先要掌握不同职业的相关属性,并不断认识发展中的自我,然后确定哪些职业的回报和要求与自身发展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和目标相吻合。事实上,有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阻止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在个体确定自己实际要追求的职业时,必须对进入这种职业的可能性做出评价,并了解进入这种职业的途径。
个体在求职前应该考虑以下因素:家族责任、就业市场前景、种族和性别歧视、先天条件。这些因素往往迫使求职者放弃理想的职业而妥协于一份目前可获得的职业。妥协在马来西亚社区大学毕业生中是非常普遍的,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在职业生涯决策中职业成熟度不高。该群体在妥协的过程中误选了一些低收入或者与自己能力不匹配的职业,急需在职业妥协过程中得到指导和帮助,以完善知识、经验并提高决策水平。基于Krumboltz et al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模块化过程,一种重要的性格可以有效地影响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笔者的研究是以在职业生涯选择过程中经历了妥协,但最终获得事业成功的社区大学毕业生为例,探讨妥协的影响因素和妥协的表现,旨在指导社区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研究方法及结果
(一)研究被试的选取
笔者的研究从马来西亚劳资关系部公布的一份成功的男毕业生名单中选取了5名来自社区大学的高收入毕业生,在社区大学的男性档案中记载了其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妥协经历。2012年,马来西亚财政部做出的居民收入调查将月收入为5 742马币作为高收入的标准,同时,金融稳定报告和马来西亚央行支付系统规定5 000马币或高于5 000马币为高收入,故本研究选取月收入为5 000马币或高于5 000马币作为衡量社区大学毕业生是否成功的收入标准。将跟踪调查、参与者核检、向同行调查作为研究途径,对信度和效度进行研究,并使用Nvivo8.0软件进行分析。
(二)影响妥协的因素
1.有限的就业前景
有限的就业前景是指在某个时间段内和某个工作领域内不存在某种工作岗位或者求职者并不符合某工作岗位的要求。根据对5名被试的访谈,在IT行业找工作时遭遇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所以在这样一个有限的就业前景中,在就业市场寻找一个工作机会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IT行业找一份工作是非常难的,在这些领域有很多毕业生在竞争工作岗位,尤其与那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去竞争更是难上加难”。(PK03-PK-FK-PT)
这些被试认为某些领域对毕业生的学历水平要求较高,大专水平不足以在IT、电子行业与其他毕业生竞争。
“如果你只有大专学历,想在电子领域去竞争工作机会是很难的,你应该去学习深造取得更好的学历”(PK14-PK-FK-PT)
当毕业生在理想的工作领域求职遇到困难时,他们应该将目标转向该领域的其他岗位或转向其他就业领域。
2.性别限制
在一般情况下,女性非常希望从事符合女性特征的职业,而男生希望从事符合男性特征的职业。Davey 和Stoppar的研究表明,加拿大三分之一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在进入职业领域时,比起她们更喜欢的工作,她们更倾向于选择符合传统性别观念的工作。但是对于那些在以男性为主的工作领域就业的女性而言,性别限制是导致妥协的一个最重要因素。以Gottfredsons为代表的职业生涯研究者认为,按妥协程度由轻到重排列,个体在选择妥协策略时,先放弃性别,然后是声望,最后才是兴趣。Swanson 和 Fouad等专家也认为,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面临选择时,最先牺牲的就是性别型的工作。5名被试中一个经营室内设计的女被试表示,很多顾客都会质疑她是否具有设计室内饰品的能力。她认为,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行业想生存下来很困难。
“大多数用人单位对是否录用我一开始是犹豫不决的,在这个以男性为主的行业里,他们因为我是个女性而对我没有信心”(PK06-PK-FK-KJ)
3.经济低迷
经济因素是社区大学毕业生被迫做出妥协的原因之一。经济滑坡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创业机会更是少之又少,故在经济低迷时,选择一份可以维持生计的工作是明智的,他们甚至想在这种不利于就业的经济状况下尝试每一份可以生存下来的工作。
“在经济低迷期,我们应该懂得如何去选择一份职业。”(PK09-PK-FK)
服务业很容易受到经济动荡的冲击。当经济不景气时,服务业岗位需求下降,酒店等行业的工作人员为了生存下来,不得不在选择工作时做出妥协。
“很意外的是,我一毕业就遇到了经济滑坡,服务业裁员导致有很多人都失业,我认为我不得不做出妥协了。”(PK13-PK-FK-KE)
4.得不到家人的支持
在马来西亚,求职期间得到重要的人特别是家人的支持对个人立业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所有被试都认为家庭的支持是他们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我过去是一名酒店部门经理,但是我的丈夫因为我工作太过忙碌,希望我找一份其他工作,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和他在一起,所以我需要为此做出牺牲。”(PK09-PK-FK-BL)
“我想自己创业,但是家人不支持……所以我要努力去找其他的工作。”(PK14-PK-FK-BL)
(三)成功的社区大学毕业生的妥协表现
妥协过程是指个体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遇到阻碍和限制时做出妥协的方法与策略。社区大学毕业生的妥协分为三类。
1.选择社会声望不太高的工作
妥协的表现之一是选择一份不太有声望、不太感兴趣的工作或者是选择一份比起理想的工作来说要求更高、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降低工作的声望意味着个体转向的是较简单的、没有趣味的或者是收入较低的工作,但是这种工作可以确保他们能够生存。他们会仔细衡量那些可以进入的工作,并了解获得这份工作的途径。被试们坦言,在求职遇到阻碍和限制时,他们会选择一份声望略低于理想的工作,这并不意味着事业失败,而恰恰是为了克服当前的困难做出的最佳选择。
求职者在可能进入的领域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这种工作可以与他们的性别类型、能力和兴趣爱好很好地匹配。若匹配得“足够好的”工作岗位需求已经饱和,求职者可能找不到最佳选择,此时必须妥协,放弃一些个人的追求。妥协的顺序为:性别类型、声望、工作领域(文秘类、科研类、艺术类等)。当个体在性别类型、声望、工作领域三个方面都不能妥协时,就只能先在性别类型方面可以接受的工作领域去选择职业,若可选的工作都可以在性别类型满足求职者的最低要求,他们会从中选择一份可接受的工作。
“我的第一份工作一般般,但还可以,等一年后我攒点钱,我自己创业。”(PK02-FK-PK-KP)
“我决定转行到制图行业,就为了忘记信息技术行业,这样更灵活一点。”(PK03-FK-PK-KP)
2.选择要求更高和更具挑战性的工作
个体经过妥协选择的不太理想的工作可能是一份比理想中的工作要求更高、更具挑战性的工作。这类工作比理想中的工作更好,但更有挑战性。研究中的三名被试在求职时遇到了挫折,最终选择了更有难度和挑战性的工作来证明自己有能力胜任更好的工作。
“我的父母非常担心我从事这种有风险的行业,但是我劝他们给我一次尝试的机会。”(PK04-FK-PK-LM)
“经常有人惊讶于我作为一个女性竟然从事电子行业,虽然这个行业比其他行业的要求更高,但是我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能力可以证明自己能够胜任这份工作。”(PK09-FK-PK-LM)
3.学习深造
社区大学毕业生妥协的另一个表现是学习深造,努力使自己最终能找到一份更有吸引力的工作。有4个被试在经历了残酷的求职竞争以后,还是选择了学习深造,希望通过提高学术和学历水平以期在将来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Tinto在他的关于毕业问题的研究中指出,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影响教育水平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教育水平直接影响个体收入水平。马来西亚的社区大学毕业生在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时多会选择在全国性专科学校或社区大学学习深造,以提高学历水平。
“从社区大学毕业后,我找了一份低薪的工作干了一年多,之后我在Seberang Prai 专科学校学习深造,现在从事的工作比以前的好很多,而且收入很不错。”(PK03-FK-PK-MP)
“仅凭社区大学毕业证,我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所以我想通过提高学历水平为将来找一份更好的工作”。(PK04-FK-PK-MP)
综上所述,妥协对社区大学毕业生而言是提高就业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是,妥协的过程是痛苦的,做起来也绝非轻而易举,需要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和拥有坚定的决心才会取得成功。妥协不是职业生涯选择或职业偏好的代名词,而是选择一种自身不排斥但也不是最有吸引力的工作。妥协是个体用来调整理想和抱负,以便在可接受的选择领域内做出更为现实的职业选择的过程,个体面临难以克服的障碍时,必须放弃自己的一些偏好。当个体放弃他们最初优先考虑的职业,而选择不那么愿意从事但更容易实现的职业时,这就是妥协(Wrosch et al,2007)。妥协可以帮助个体避免受到一些不必要的阻碍,是一个不断缩小范围的过程,人们逐渐淘汰和放弃那些不能接受的选择,建立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选择空间。
参考文献:
[1]Blanchard C A,Lichtenberg J W. Compromise in career decision making: A test of Gottfredson’s theory. [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3:62, 250-271.
[2]Gotfredson L S.Applying Gotfredson’s theory of circumscription and compromise in career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M].New York: Wiley,2005:71-100.
[3]Jasmi Talib.Kajian keberkesanan Modul Merancang Kerjaya terhadap pelajar kolej komuniti KPTM. Tesis PhD. Fakulti Pendidikan UKM,2013.
[4]Ahmad Rosli Mohd Nor, Mohd Jalil Ahmad dan Abdul Razak Sabtu.Tahap Penguasaan Kemahiran Insaniah pelajar Kolej Komuniti Bukit Beruang Melaka. Prosiding Seminar HHP Kebangsaan Kolej Komuniti, 2013: 21-30.
[5]Krumboltz J D.A learning theory of career counseling. Dlm M L Savickas & W B Walsh (eds). Handbook of Career Theory and PracticePalo Alto, CA: Davies-Black,1996:55-80.
[6]JPKK.Kajian Pengesanan Graduan Kolej Komuniti 2010. Jabatan Pengajian Kolej Komuniti. KPTM,2011.
[7]Rahmah Ismail. Modal Manusia dalam Pembangunan Ekonomi : Memacu Produktiviti dan Daya Saing. Bangi : Penerbit UKM,2012.
[8]Davey F H,Stoppard J M. Some factor affecting the occupational expectation of female adolescent[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ur, 1993:45, 235-250.
[9]Gotfredson L S. Gotfredson’s Theory of circumscrip
tion and compromise. Dlm. Brown D & Brooks L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3rd edition[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96:179-232.
[10]Swanson J L,Fouad N A.Career Theory and Practice: Learning Through Case Study[M].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ion,2010.
[11]Ideris Endot dan Ahmad Redzuwan Mohd Yunus.Isu Agihan Pendapatan di Malaysia: Penilaian Melalui Pendekatan Islam Hadhari. Jurnal Ekonomi 44 ms,2010:115-120.
[12]Creed P A,Hughes T. Career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s moderators between career compromise and career outcomes in emerging adults[J].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2012,40 (2):146-162.
[13]Tinto V. Leaving College[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
如何在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真正地、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业高校大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是当前农业高校教育领域里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面对“金融海啸”和“就业难”,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给诸多个性鲜明的大学生一个共同的公平的起跑线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既是大学生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金融海啸”,经济变差是近两年来不争的事实;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更是一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教育“热点中的热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成长中的烦恼”中的烦恼。“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有2700万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每年净增70万人左右。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64万人;2009年达61I万人,比2008年增52万人;但就业市场却是有减无增,2008年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应届高校毕业生能否找到饭碗,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f21。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象是大学生,是诸多个性鲜明的“人”,如何更好地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率、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之光普照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旨所在。作为农业高校教育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以生为本,服务至上”,关心其疾苦,考虑其需求,尽一切可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以家庭出身分高低,不以智力高低定亲疏,不以成绩好坏分优劣,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业高校毕业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层层落实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大胆解放思想,更新工作方式,创新就业服务手段,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用信息技术,改善就业招聘工作方式,充分利用因特网,实现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建立就业信息库,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规范性,让更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掌握对方的供需信息,避免盲目性,降低毕业生就业成本,保障学生各项权益,尽可能给诸多个性鲜明的大学生一个共同的公平的起跑线,给农业高校大学生中的“每一棵小草”以开花结果,张扬主体意识、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让农业高校毕业生及其家长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的公平。
二、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激发其创造潜能,必须改变“千人一面”的传统就业指导模式,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因此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引导学生又好又快发展。
(一)必须更新就业指导工作理念,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激发其创造潜能
从事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尤其要注意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小农经济条件下根深蒂固的“权力本位”,“重管理,轻服务”,“重共性,轻个性”,“重从众,轻创造”,“功利性、工具性、季节性、一次性”等就业指导工作理念,克服服务内容单一陈旧,方法简单生硬等缺陷,着眼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农村、和谐社会对大学生成材就业的新要求—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以人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首创精神,注重激发学生发展的潜能: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意见与见解;尊重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尊重学生的创造成果。要根据毕业生的就业趋向、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配合学校有关部门适时修订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计划,为大学生就业把握好方向,确立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和招生导向,科学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结构,当好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秉承和拓展河北农业大学前身—直隶高等农业学堂“农业教育非实践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实习、试验二者不可偏废”的办学宗旨,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克服“在黑板上种小麦”、光说不练的天桥把式,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能力与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改变“千人一面”的传统就业指导模式,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拓展能力,具有发展潜质和主动竞争能力的高校大学毕业生。
《二)必须坚持面向全体与面向个别相结合,职业生涯的常规教育与专门规划指导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的全程指导
我们所办的教育,不仅仅是面向青少年学生的教育,而应该是面向全社会、全体人民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在校在读期间负责的教育,而应该是对人的一生负责的教育;不仅仅是面向少数尖子生的教育,而应该是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教育。从横向看,是惠及人人的“普世教育”;从纵向看,是伴其一生的“全程教育”。所以,在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应该消除三个误区:消除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就是对毕业生指导的误区;消除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就是就业知识与技巧指导的误区;消除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就是学生毕业阶段指导的误区。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马克思的观点—学校教育就是“通过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包含两个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但又不可分割更不能相互代替的方面。第一,“学生综合素质的积蓄过程的指导—就业的准备性指导”,即既要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方面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常规教育,又要在专业发展方面要给予个别的或特殊的指导,通常由全体教育工作者来完成;第二,“劳动就业基本知识与具体操作层面的指导—就业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即除常规教育外,还要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包括职业设计与规划、职业教育与培训、社会认识与市场分析以及就业方法与技巧等方面予以有针对性的专门规划和指导,通常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来完成。面向农业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面向农业高校全体学生的教育,面向农业高校全体学生的就业指导,向社会化的下一个阶段—社会输送合格的公民“坯子”,这是农业高校高等教育的职责;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定位和学科侧重,对于学生将来的社会就业和职业发展大有裨益,以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和科学化的就业指导更好地为农业高校大学生服务,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设计、自我决策、自我发展和自我心理调适,主动提高其职业发展能力、竞争能力、生存本领,让每位农业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上都能寻求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这是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追求。
三、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做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专业教育指就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对学生实施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的除职业性和专业性以外的那部分教育,它的内容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健全的个人和负责任的公民,它的实质是“和谐发展的人”的培养。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只有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学生培养成为健全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和负责任的人,才是大学完整的教育,才是对学生将来就业最好而有效的指导川。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曾指出:“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的人。”而中国的大学恰恰陷人技术至上的误区,一味强调学生技能培养,缺乏对人的心灵和谐的关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事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尤其要言传身教,并配合各科任教师,引导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襟;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帮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价值观判断是非,学会用自己的头脑进行学习和思考,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川;引导青年学生克服几千年来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农耕文化积淀形成的“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自私狭隘心理,弘扬中华文化精华,“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优其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反对文化虚无主义观点,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增强报效祖国的自豪感。:
作为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部分的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对其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表现:
1.从宏观方面看。
第一,隐性职业素质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显性职业素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的训练来获得。然而,若想要专业技能转化为职业技能,进而职业技能转化为生产的效益、社会的效益和工作的成果,就需要有诸如责任意识、职业精神、务实态度、创新思维和协调配合等隐性职业素质的支持,都需要依靠隐性职业素质来促进人的职业发展。在当前社会时期,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对职业发展固然重要,但这些只是工作的一种工具,他们的隐性职业素质对他们的职业发展的成败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显性职业素质,可以依靠隐性职业素质去慢慢地习得、弥补,而没有了隐性职业素质,再好的专业技能都只是劳动中的工具,人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隐性职业素质影响着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持续性。实践证明,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并且很可能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因此,一朝一时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可能让大学生终身受益。但是,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治学态度、发展意识、永恒追求等隐性职业素质,却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具有持续性、发展性的影响,具有强劲的、不竭的推动作用。隐性职业素质可以应对未来社会职业变化的需要,可以使大学生勇敢面对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并不断地进行自我知识的更新,进行各种资源的整合,最终推进大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隐性职业素质影响着大学生在未来多变职业环境中的拓展能力。大学生走上社会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或许都要经历大大小小的挫折与失败,面临各种艰难与困苦、竞争与压力,而这些都需要大学生们有坚强不屈的品质,不怕吃苦的态度,敢于面对困难、应对挑战、不怕吃苦、勇于拼搏、积极竞争的精神;大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职业岗位不太可能是终生不变的,人们需要适应工作环境、适应岗位变迁、不断拓展工作的新领域、创造性地进行工作,这些都是对未走上职业岗位大学生的隐性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大学生,其工作技能可能很高,但若没有谦虚谨慎的态度,没有包容、密切合作的精神,没有勇敢、敢于担当的品格,没有友善、无私助人的品质,就不会有大的职业成就。所有这些,都是在未来复杂的社会中,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隐性职业素质。
2.从微观方面看。
第一,隐性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当前金钱至上、功利充斥的社会环境中,具有良好隐性职业素质的大学生,能够肩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与使命,有利于他们在职业选择中响应党的号召,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艰苦岗位,树立科学的择业就业观,实现有社会价值的人生追求。
第二,隐性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充满着情趣与快乐。一个只有职业技能的人,只能作为一个劳动者、生产者来生存,为了谋生而工作。而一个具有隐性职业素养的大学生,其情趣追求是丰富的,他们往往将职业的发展看作自己的精神追求,当作提升自我价值的平台。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开阔的,职业生活是快乐的,职业发展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他们事业的追求,人生价值的体现。
第三,隐性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建立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个体处于人类社会环境,要与人接触,与人交往,并通过人际关系,构筑起自己良好的职业发展氛围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具有良好隐性职业素质的大学生,其在人际交往方面应当是和谐的,在对待人、接触人中应当是包容的、理解对方的,应当是友好的、善待对方的,应当是协调的,顾全大局的。深厚的隐性职业素质,奠定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实现了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今后社会生活的精神满足。
二、积极加强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教育,推进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当前,应当从大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出发,重视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以此推动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1.全方位加强隐性职业素质教育,积极构建高校隐性职业教育体系。隐性职业素质主要涉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当前,高校应当结合社会对大学生隐性素质的要求,从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出发,将隐性素质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多方位参与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工作,构建党政工团全方位育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密切结合,互动发展育人的体系;应从发挥德育课题主渠道的作用,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增强大学生对未来社会职业的体验,使他们在职业认知、职业操守、职业精神、职网2。‘3年7月下业行为方面,提高认知,增加实践机会。
2.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隐性职业素质发展环境。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构成隐性职业素质的基本构成部分。高校应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培养学生情趣、净化学生心灵出发,倾勺打造学校的建筑文化、景观文化、社区公寓文化,加强教育教学设施投人,推进文体场所建设,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将物质层面的信息,向大学生传递大学文化,辐射大学精神,诊释大学理念,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品位,提高他们的隐性职业道德素质。
3.将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作为隐性职业素质提高的重要方面。在隐性职业素质中,人文素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要在做好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大力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不但理工类学生要开设人文教育课程,即使文科类学生也要针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职业精神、职业操守等方面的教育,通过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人格品质、敬业精神、集体观念、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隐性职业素质的教育。
4.充分发挥师德师风对学生隐性职业素质的影响作用。在高校育人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学术水平,对大学生的学业水平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教师的个人修养、行为风范、道德礼仪、人生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一个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崇高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严格的教风学风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将“润物细无声”地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思想道德、价值追求、科学精神等产生着重要影响,这对于他们的隐性职业素质的提升都具有巨大作用。
[关键词]隐性职业素质 大学生 职业发展 影响 教育策略
[作者简介]刘利益(1961- ),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化工机械。(江西 南昌 33009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01-02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市场需求的因素,也有社会对人才需要的规格越来越高,还有大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问题。大学生职业素质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能力,关系到其在步入社会后是否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能否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问题。因此,高校在育人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但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职业素质培养,尤其是其中的大学生隐形职业素质培养,常常被人们忽视。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隐形职业素质是一种潜在的职业能力,是人的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对人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有着更大的影响。
一、隐形职业素质是人的一种潜在职业能力,它是职业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
人的职业素质结构可以形象地用“素质冰山理论”来描述,职业素质就如漂浮在水中的冰山,有水上直观、可见部分和水下非直观、不可见的部分。水上部分是容易被看到和评价的人的知识、技能等,而水下部分则是不容易被看到和评价的人的思想、观念、动机、态度、责任等。水上部分一般代表了人的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属于表层知识;水下部分则体现了一个人的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操守、职业作风等,属于深层知识。在不同人之间,水上部分的素质差异容易被区分、鉴别,可用考试成绩或用一些学历证书和专业证书来证明,是人的显性职业素质;水下部分则不容易被区分、判断和评价,属于人的隐性职业素质。一般认为,漂浮于水面之上的显性职业素质仅占素养整体的1/8,而藏于水下的隐性职业素质要占到素质整体的7/8。因此人的隐含的、不可见的素质是素质结构中的主体。
从显性职业素质与隐性职业素质的关系和所在的地位来看,人的素质就如一棵大树,地上部分显露的茎、枝、叶、花果是显性职业素质,地下部分的根系部分是隐性职业素质。地上部分的显性职业素质是地下部分隐性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而地下部分的隐性职业素质是地上部分显性职业素质的基础和支撑,没有地下部分隐性职业“根系”的发展,地上部分的职业素质就会“枝少而叶稀”。要使大学生地上部分的职业素质“枝繁叶茂”,应当重点培养其地下部分的隐性职业素质,促进其“根系发达”。由此可见,显性职业素质只是人的职业素质的表面素质、浅层素质、可考量素质;而隐性职业素质则是职业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它属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要求,涉及人的职业道德的意识层面、认知层面、行为层面等,它影响着显性职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是决定人的职业发展能力的基础内容。
二、大学生的隐性职业素质,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为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部分的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对其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表现:
1.从宏观方面看。第一,隐性职业素质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显性职业素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的训练来获得。然而,若想要专业技能转化为职业技能,进而职业技能转化为生产的效益、社会的效益和工作的成果,就需要有诸如责任意识、职业精神、务实态度、创新思维和协调配合等隐性职业素质的支持,都需要依靠隐性职业素质来促进人的职业发展。在当前社会时期,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对职业发展固然重要,但这些只是工作的一种工具,他们的隐性职业素质对他们的职业发展的成败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显性职业素质,可以依靠隐性职业素质去慢慢地习得、弥补,而没有了隐性职业素质,再好的专业技能都只是劳动中的工具,人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隐
性职业素质影响着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持续性。实践证明,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并且很可能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因此,一朝一时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可能让大学生终身受益。但是,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治学态度、发展意识、永恒追求等隐性职业素质,却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具有持续性、发展性的影响,具有强劲的、不竭的推动作用。隐性职业素质可以应对未来社会职业变化的需要,可以使大学生勇敢面对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并不断地进行自我知识的更新,进行各种资源的整合,最终推进大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隐性职业素质影响着大学生在未来多变职业环境中的拓展能力。大学生走上社会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或许都要经历大大小小的挫折与失败,面临各种艰难与困苦、竞争与压力,而这些都需要大学生们有坚强不屈的品质,不怕吃苦的态度,敢于面对困难、应对挑战、不怕吃苦、勇于拼搏、积极竞争的精神;大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职业岗位不太可能是终生不变的,人们需要适应工作环境、适应岗位变迁、不断拓展工作的新领域、创造性地进行工作,这些都是对未走上职业岗位大学生的隐性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大学生,其工作技能可能很高,但若没有谦虚谨慎的态度,没有包容、密切合作的精神,没有勇敢、敢于担当的品格,没有友善、无私助人的品质,就不会有大的职业成就。所有这些,都是在未来复杂的社会中,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隐性职业素质。
2.从微观方面看。第一,隐性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当前金钱至上、功利充斥的社会环境中,具有良好隐性职业素质的大学生,能够肩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与使命,有利于他们在职业选择中响应党的号召,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艰苦岗位,树立科学的择业就业观,实现有社会价值的人生追求。第二,隐性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充满着情趣与快乐。一个只有职业技能的人,只能作为一个劳动者、生产者来生存,为了谋生而工作。而一个具有隐性职业素养的大学生,其情趣追求是丰富的,他们往往将职业的发展看作自己的精神追求,当作提升自我价值的平台。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开阔的,职业生活是快乐的,职业发展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他们事业的追求,人生价值的体现。第三,隐性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建立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个体处于人类社会环境,要与人接触,与人交往,并通过人际关系,构筑起自己良好的职业发展氛围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具有良好隐性职业素质的大学生,其在人际交往方面应当是和谐的,在对待人、接触人中应当是包容的、理解对方的,应当是友好的、善待对方的,应当是协调的,顾全大局的。深厚的隐性职业素质,奠定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实现了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今后社会生活的精神满足。三、积极加强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教育,推进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当前,应当从大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出发,重视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以此推动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1.全方位加强隐性职业素质教育,积极构建高校隐性职业教育体系。隐性职业素质主要涉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当前,高校应当结合社会对大学生隐性素质的要求,从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出发,将隐性素质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多方位参与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工作,构建党政工团全方位育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密切结合,互动发展育人的体系;应从发挥德育课题主渠道的作用,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增强大学生对未来社会职业的体验,使他们在职业认知、职业操守、职业精神、职业行为方面,提高认知,增加实践机会。
2.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隐性职业素质发展环境。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构成隐性职业素质的基本构成部分。高校应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培养学生情趣、净化学生心灵出发,倾力打造学校的建筑文化、景观文化、社区公寓文化,加强教育教学设施投入,推进文体场所建设,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将物质层面的信息,向大学生传递大学文化,辐射大学精神,诠释大学理念,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品位,提高他们的隐性职业道德素质。
3.将大学生人文素养培
作为隐性职业素质提高的重要方面。在隐性职业素质中,人文素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要在做好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大力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不但理工类学生要开设人文教育课程,即使文科类学生也要针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职业精神、职业操守等方面的教育,通过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人格品质、敬业精神、集体观念、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隐性职业素质的教育。
4.充分发挥师德师风对学生隐性职业素质的影响作用。在高校育人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学术水平,对大学生的学业水平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教师的个人修养、行为风范、道德礼仪、人生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一个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崇高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严格的教风学风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将“润物细无声”地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思想道德、价值追求、科学精神等产生着重要影响,这对于他们的隐性职业素质的提升都具有巨大作用。
5.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锻炼机会,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提升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大学生社会化程度提高的过程。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引导和组织他们多参与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认知社会,在社会认知中体验人生,并从中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对当前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对当前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提高他们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认识,从而有利于他们自觉、自愿、自主地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鲍海君,冯科.隐性职业素养:失地农民培训的关键领域[j].成人教育,2010(4).
[2]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3]许万飞,赵永林,黄平.浅谈拓展训练对高职学生隐性职业能力的助推和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