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3: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一数学考试分析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中学生错题集收集;建立;利用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rong title set to establish
Ning Hui-qing
【Abstract】Successful examples to prove the establishment wrong title set is a way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learning, is the students good way to learn the ways, through the collection, classification, use of the wrong title set, students can find out the source of mistakes, and be targetedcorrections, to consolidate and deepen the knowledge.
【Key words】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wrong title set collection; Established; Using
学习初中数学时,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懂,但到自己练习时,总感到困难重重;在做作业时,许多题目老师讲过了、自己做过了、甚至考过了,却无从入手;在测试或考试时,同学们都会有做错的题目,也许下次考试还是会错。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次考试过后,学生们总会有不少题目做错。而在这些错题的背后,往往隐藏了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漏洞。我们往往会处理一些直观的或是熟悉的数学问题,而对那些不具体的、抽象的数学问题常常不能抓住其本质,不能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模型或过程去分析解决。这主要是由于我们知识结构的残缺和认识上的盲点造成的,平时做习题很少进行反思,做错时只就题改题,
不能对知识系统和数学方法进行归纳。如何学会解题回顾和反思,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呢?其实整理错题集不失为一剂良策。以下就是关于建立数学错题集的成功的例子
① 黑龙江07年高考状元禹奇锋(总分667分):他刚进高一时痴迷于网络,成绩一度滑落至全年级倒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他主动远离了网络,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学习上紧跟老师的思路,认真的投入,以及勤于回头看自己过去的失误。根据平时犯的错误整理出来的“错题本”是他的最爱。复习中经常翻看这个小本子,对于他改正错误、避免失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② 河南07年高考状元马冰一(总分667分):他高考数学考了满分,他说:”他的绝招是他那本快被磨破的“易错题宝典”,里面密密麻麻地记载了各种类型的数学考题,记录时间从高一到高三,这是3年里数学考试中的所有错题,他用星号标出了犯错次数和难度,凡是错过两次的题目,就是我考试前复习的重点。我建议高中生平时做题时,要善于分析、思考和总结,探索新方法,积极主动地追寻题目和答案之间必然的联系,把题做活。
③一个高考数学得了139分的人在其博客里说,我学数学的方法是,多做题,然后把做错的题目单独拿个本子记下来,标记出哪里不懂,错在什么地方了,
搞一个专门的错题集,以后经常看看自己做错的题目,避免错误重犯。
④《思维与智慧》杂志登载的杨传良的文章:别浪费失败
中考数学满分是120分的,我以118分的成绩位于全县第一。老师让我谈谈成功经验时,我拿出了16本错题集。我的错题集让老师大为赞赏。那16本错题集囊括了初中三年我所有出错的数学题。初一数学四本,初二数学四本,初三数学二本。其余的六本是综合整理了三年中容易出错的数学题。易错题有从作业本上摘录的,有从考卷中摘取的,还有的是从课外书上摘录下来的。第11本、第12本错题集最厚,那是分门别类集合了初中三年中改错后又反复出错的题目。第13本就开始变薄了,到第16本时就只剩下6道题,这6道题全是课外书上的,复杂而有难度,可以说是初中数学中的六座高峰。在考场上,面对四张数学考卷,我体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那些题目就像是老朋友一样向我热情地微笑,我从头到尾没遇到一个拦路虎。我知道这次考试非常成功。三年来我从书本中反复畅游,多少道易错的难题都让我做熟了。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茅以升的故事,他的数学成绩特别好。据说他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建立了多本错题集。
1. 明确建立“错题集”的目的
1.1 建立“数学错题集”,避免学生反复出错
作为教师应该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每次练习或测试后,教师与学生都有一大堆遗憾,许多题目讲过了、做过了、甚至考过了,有的甚至还反复做过多次,但最终还是错了。经常看到学生对着试卷上的错题自怨道:“唉,这么简单的题目,怎么做出错了?”究其原因,除了因为学习基础欠缺,某些知识点、技能没有得到很好的掌握外,还有就是学生对错题价值的认识不够。对平时练习中出现的错题,往往只是简单订正,没有深入分析原因,更没有错题记录,个别同学在没有教师监督下,甚至会偷懒,半问半抄完成订正。这为再次发生错误提供了更大可能。
笔者所在中学地处西部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群众外出务工数量逐年增多,农村留守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加,体现在数学优生与差生的差距也进一步拉大,一个班形成了优生、中等生、后进生、特后进生的复杂局面。通过不断探究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方法,证明运用分类教学的方法,对后进生实施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农村初中数学后进生的原因
农村初中后进生的形成是家庭、学校及特殊的生活环境共同形成的,后进生制约着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后进生的转化是摆在每个农村初中教师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笔者感觉后进生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思维能力滞后。农村初中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加之许多家长外出务工,很少对子女的数学学习作出科学的规划和督促指导,一些农村学生进入初中后,知识内容发生了变化,但思维能力跟不上,造成数学学习十分被动。
2、后进生“死读书”和“不看书”。“死读书”型的学生可谓用功,他们什么都记,甚至书上的例题也记,这类学生初一数学成绩还可以,进入初二就不灵了;“不看书”型的学生,平时除了听课,做作业外,不注意看书,上课听多少是多少,需记住的知识没记住。
3、对学好数学信心不足。少数后进生为了不受老师批评,在做数学作业时习惯于参考别人的答案,甚至出现长期抄袭。而数学考试成绩的连续滞后,又使他们常常处于被孤立、被歧视的地位,久而久之,慢慢养成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
二、分类教学在数学后进生的转化方法
1、确定多层次的学习目标。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老师总是对整个班级的学生制定大致相同或相似的学习目标,比如学习一个单元,总是要求大家都要能完成相应的测试。这在教学条件相对优越、家庭辅导较多的城市学校完成目标不难,但对于农村数学后进生来说,达到这一标准是一个较为困难的过程。笔者在农村初中教学中总结到,给不同学生制定多层次的学习目标,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的重要举措,更是激发后进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关键方法。比如,在运用方程去解应用题的教学中,对于优等生提出一些相对复杂、过程转换较多的试题;对于中等生提出一般性的题目,而对于后进生则提出最简单的题目。按这三个分类方法提出不同的试题标准后,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分别独立完成。尤其要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要多问一些后进生便于理解的知识点,时刻注意他们的反应,当他们出现疑惑的表情时,要主动在相应的知识点停下来多问多讲。这种确定多层次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确定多层次的学习重点。农村初中后进生一般都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但对学习重点、难点不能灵活掌握,有的学生总是徘徊在每一单元的第一部分,有的对一个知识点反复看反复想,纠结在一个无关重要的细枝末节上,往往使学习本末倒置。有的教师总是认为,对于一节数学内容来说,重点应该是一致的,不应该有个体差异。这种认识恰恰是忽视了农村初中后进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和规律。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到,有的学生记忆能力较好,对于公式、定理、定义一看就能记住,但记住不能于理解 ,这部分学生往往理解力相对滞后一些;有的学生运算能力很强,只要有数字就有浓厚的兴趣,但全面贯通能力不强,前后知识点不能连贯;有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强,讲多少次的东西接受不了,一用图形比划立即迎刃而解。所以对同样的学习内容,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重点,能很快达到掌握知识要点的功效。
3、多渠道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农村初中数学老师,除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培养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要向学生多讲一些学好数学的重大意义,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还要讲清数学在整个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地位。在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中,要把着力点放在后进生上。要针对后进生的具体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数学模型。比如,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可设计一些推进式的口角让学生记忆,让他们通过记忆促进理解。对于想象力匮乏的学习,可设计一些动手式的测试内容,充分利用教具、学具或多媒体手段,加强直观教学。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如何通过学习数学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希望能帮到你。
一、数学学习如何找对方法?1、数学学习的2个层面
对于做数学题,我觉得,要从两个层面来分析和解决。
(1)数学思维能力
这取决于对知识的熟悉程度,对题目类型的见识,以及主动性的探究。思维能力强的标识有二:一是喜欢钻研难题;二是对于碰到的难题能比较快的想出解法。
这部分是需要“创造性”的。不好“培养”,也就是传说中的天赋的部分。但其实就学校学习的内容而言,范围毕竟有限,只要见得足够多,也是能解决的。不是非拼“天赋”不可。
小学时就上数学思维班的孩子,一般这方面都会比较强。
(2)工程能力(或者也可以说是数学技能)
做一道题,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设及到很多的细节,一个细节的错误,会导致全盘的错误。对人而言,出错是不可避免的概率问题。要发展一套严谨的、工程化的解题过程,把审题(对已知和未知条件的充分分析)、计算、作图所有这些操作都尽量的标准化、规范化、最优化,才能避免低级错误。
这部分需要人能够做到像机器一样,精确、严格。
由于这部分工作相对刻板,而且更依赖于习惯养成,很多孩子没有学到。
一般好的老师会在课堂上示范,但是很少有老师好到一点一点地去规范和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一般最多也就是纠正卷面上能看到的不良行为),毕竟这太个性化,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看到“心平气和心和”帖子中说初一数学老师规范她家孩子数学操作的描写,我很羡慕她的孩子能碰到那么好的老师(来自老师方面的要求比家长说更有效)。
很多孩子在这一点上做得很不好。表现就是:简单题错误比较多,“粗心”。(当然,心理紧张因素也会造成“粗心”,例如前面说的,“慌”)
很多人,尤其是孩子,会更加看重第一个层面,觉得这代表“聪明”;而轻视第二个层面,觉得这只是低层次的劳动,“不是我不会,而是我不想,只要我想,我就能做到”(其实远非如此,如果没有熟练到成为习惯,到做题时,根本就没机会去想)
这两个层面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随着课程难度的提高,题目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这两个层面的相互牵制就越强。实际解题时,需要“工程能力”步步为营的推进,也需要“思维能力”突破关键点。
就当前应试而言,显然把简单题的分抓牢更有效率。也就是提高“工程能力”、改进解题过程更有效。
2、数学考试的2个策略
前天晚上看到孩子在做数学的填空题和选择题,很奇怪。问他为何不做“压轴题”?他解释说,“最后一题的最后一问分不多,又费力,还不如先把填空题和选择题练熟一点。”当时觉得他的这个想法有问题,但问题在哪却有点模糊,于是忍着没和他争论,且让他先练着再说。
昨天就这个问题请教了孩子的数学老师。老师支持我的意见,认为基础题有作业就够了,自己练,还是应该重点练压轴题,这是有“畏难情绪”。“畏难情绪”这个词让我觉得“豁然开朗”,前天写周末日志的时候,就特别的写到,我注意到孩子做作业都是按照化学-物理-语文-数学的顺序来写的,当时就感到这个顺序表现了某种问题,但并没有归纳成型,现在看来,就是老师说的这个“畏难情绪”了。
仔细考虑后,我觉得这里实际上存在两个层面的策略:
(1)考试策略。
就考试而言,每一分的代价是不一样的,总体而言,试卷上基础题占分比例高,所需代价小;难题占分比例低,所需代价大。
前几次周测,就是太想满分,想为最后一题多留点时间,导致前面的基础题做得比较毛糙,最后难题得分了,简单题却到处起火。
所以考试的时候,做到“基础题不失分”比“挑战难题”更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有放弃难题的勇气,“不慌不忙”的把基础题做到位。
(2)练习策略
从练习的角度而言,心理学认为在“邻近区”进行挑战性的练习,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
就数学而言,在基础题部分进行练习,实际上是起不到提高能力的作用的;应该要做自己感觉稍微有点难,但经过努力又能解决的题,才能起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对我家孩子而言,压轴题就正好是这样的题。
所以平时练习需要重点练习“难题”,逐步的把“难题”变成自己的“简单题”,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孩子的观点,是模糊了“考试策略”和“练习策略”,因此是不合适的。有了老师的意见加持,和上面比较清晰的想法,昨晚跟孩子谈了谈,很顺利的说服了他。准备以后每天做1、2道压轴题。
二、至于文科,思维导图如何帮助记忆?以前在论坛中讨论,受到一位家长意见的触动,“历史的学习,我不看你的计划,让孩子合上书本,能写出什么?”,就开始跟孩子一块进行了一项“大工程”。
为了做到“合上书本,能写出东西”来,我能想到的办法也就是尽量的抓住骨干。所以找了个思维导图软件,跟孩子把历史课本从头到尾的过了一遍,基本上每天一个单元,每个单元耗时大约1小时。开始时比较慢一些,我和孩子都不知道该如何整理好。3个单元之后我慢慢找到了感觉,5个单元后孩子慢慢找到了感觉。
最后的做法,就是逐句的分析课本,看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然后整理到思维导图上。整理过程中,发现孩子存在下述主要问题:
1、分不清重点。
有些很无关痛痒的举例论证的例子,孩子把它当做了重要的“史实”;而有些很重要的观点性的表述,孩子却忽视了。
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很多意义什么的,背的很溜——当然这也是需要的——但是却没有跟相应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
3、看书、背书和做题有点脱节。
整理完后,又根据孩子的课堂笔记,把老师讲课的逻辑结构整合进去。从笔记看,老师补充了不少答题很重要的标准说法,对于材料的详略处理跟我们自己整的也有较大差异,老师的重点更突出。整个整理累计花了约10个小时。
虽然类似的大纲在孩子的教辅书、习题册上都有,但是自己从原始文本整理出来,效果还是不一样的。
这样的一个整理,我觉得非常有用处。对于孩子应该如何阅读课本,如何把课本和老师的讲课相结合等都非常有用。应该是能提高孩子的看书、听课效率的。可惜做得有点晚,现在的课程节凑已经无法继续整理另外几册了,等体育和实验考完,不知道会不会能找到时间。
目前只是整理完就暂时搁置了,还没有按这个方式进行记忆和复述练习。可见的收获是,孩子开始用这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其他科目的知识了。有点遗憾没有早点教他这样做。在此也感谢那位家长的提醒(虽然当时并非针对我)。
三、思维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究竟有多重要?前几天在论坛中的一个其他家长写的帖子,有家长善意的提出了批评,认为孩子在课业上投入的时间过度了,恐怕会影响孩子的发展,“会毁了孩子的”。
因为我的孩子和作者孩子情况很相似,无论是成绩还是学习状态。看到那位的家长的批评,后来又得知他/她的孩子在时间少得多的情况下成绩更好,不禁让我思考了很久。
其实班里存在个别特别优秀的孩子,遥遥领先;另外存在相当多的孩子,他们虽然努力不比最优秀的孩子差,但却只是在二线沉浮。这后面应该是存在深刻的原因的。
从那位家长的后续评论“历史的学习,我不看你的计划,让孩子合上书本,能写出什么?英语试卷你做多少套,花多少时间去总结了,你的所谓的错题有没知识点是一样的,是知识面不够、词汇量不足还是重复性、习惯性错误?
学习必须要刷题,但每份卷子我们学到了什么?”中,可以看到ta家孩子做得很好。这些方面作为家长我也不是不知道,初一暑假还专门教过他思维导图的画法。对于试卷分析、作业错题分析,也经常在孩子做过之后,我再帮他做一遍,帮助他分析自己的分析的不足。但F这方面的能力总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班里一位最近一年进步巨大的孩子,从老师表扬所推荐的他的考后总结看,也能看到他的思维层次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