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一体育教学计划8篇

时间:2023-03-08 14:52: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一体育教学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一体育教学计划

篇1

1.学生体育考核成绩的对比与分析体育考核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程度的标准,也是检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条件之一。实验后对8个体育项目的实验班与对照班项目进行测试(满分为100分)。对两个班的考核成绩进行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后得知: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体育考核成绩上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5)。从总体上看,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在课前提供相关的资料和几种“学习方案”。学生通过课前学习,然后结合自己的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案”,这也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好。从微观上分析,对8个实验班的“体育成绩”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健美操和体育舞蹈”与“三大球”和“三小球”成绩对比,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在球类项目中,“三大球”和“三小球”成绩对比,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其主要原因为:“健美操和体育舞蹈”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主要考核练习者完成成套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练习者在短时间练习可以提高成套技术的流畅性;而球类项目考核练习者多项技术技能,如足球颠球、射门、传球;需要练习者有一定的身体基础和专项技术,所以短时间内提高幅度不明显。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试结果的对比与分析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实验后对8个体育项目两个班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问卷测试,试卷共20题满分100分。实验组全班平均分83.13分,对照组全班平均分为74.15分。对两个班的“自主学习能力”问卷得分进行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后得知: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问卷得分上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5)。从总体上观察,“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更有效。其原因如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方式完全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方式机械化。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学生是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意识的加强与同伴合作。小组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最大程度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小组成员之间为了集体的荣誉,宽厚待人,在合作中不断的完善自己,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从微观上分析,对8个实验班的“自主学习能力”问卷成绩进行单因子方差对比,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以上数据说明,8个实验班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对比没有显著差异。

3.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测试结果的对比与分析心理学上的交往概念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接触或直接沟通,彼此达到一定的认知;社会学上的交往概念主要指特意完成的交往行为,通过交往行为特定的社会联系。实验后对8个体育项目两个班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问卷调查(满分100分,共20题),实验组平均得分为91.66,对照组平均得分为78.21。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得分进行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后得知:两个班在“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得分上对比有显著差距(P<0.5)。研究结果表明: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更能增进的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从总体上观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为了掌握技术动作,都是单独进行练习,学生及师生之间缺少相互的沟通和交流。“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以小组的为单位进行学习,他们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相互帮助和鼓励,为了寻求问题的答案会主动咨询教师,这样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接触更为频繁。通过观察发现:小组每名成员都有责任感从团队利益出发,认真观察和分析同伴的动作,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成绩好的同学会主动帮助成绩差一些的同学,这就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往过程。从而提高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从微观上分析,对8个实验班的“人际交往能力”问卷成绩进行单因子方差对比,其中“三大球”与“健美操和体育舞蹈”和“三小球”成绩对比,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健美操和体育舞蹈”和“三小球”成绩对比,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其主要原因为:“三大球”属于集体项目,而“健美操和体育舞蹈”和“三小球”相对而言属于个人项目。在体育教学的练习和比赛中,集体项目要求团队成员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基本上,还要参与并提出能够对团队有意义的建议,所以“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相比,团队成员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和次数更多。

二、结论

(1)实验后对8个体育项目的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体育成绩的测试“,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好。对8个实验班的“体育成绩”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健美操和体育舞蹈”与“三大球”和“三小球”成绩对比,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

(2)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更有效。8个实验班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3)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建构主义”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教学模式更能增进的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对8个实验班的“三大球”与“健美操和体育舞蹈”和“三小球”成绩对比,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

篇2

制定工作计划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真实能力,切忌急于求成。比如说一个月才可以完成的工作任务,恨不得两周计划就搞定,太看重结果,忽略了过程,最后只能是拔苗助长的结果。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初一学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阅读。

初一学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

本学期,我将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努力探索新课程标准,积极改进自己的授课方式,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在教学中严格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的上好体育课,学好体育知识,增强体质。为更好的开展好自己分担的各项工作,特制定本学期体育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共三个班,学生人数为126人,每个班人数在40人左右,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与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很大的提高,但在上一学期测试的结果来看,部分学生身体素质还比较薄弱,初一的男生在上肢力量比较差,女生的速度和爆发力不够好,在耐力方面,有一小部分学生部能达标。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主要涵盖了体育与健康的理论知识以及田径中的走、跑、跳、投,体操中的技巧,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在这些教学内容中,有的学生比较陌生,如体操技巧、足球等,在学的过程中会有点难度。

三、教学目标

1、加强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

2、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与锻炼的方法。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情操,让学生全面发展。

四、教学方法和措施

1、适时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信息。

2、营造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运动环境。

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兴趣化和多样化的教法和手段,充分发挥游戏、竞赛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游戏中练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根据学生实际,不断变化练习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5、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勇敢、顽强、朝气勃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五、考核项目及办法

本学期将对学生进行体育健康知识、专业技能、身体素质方面的测试,测试以笔试和达标测试为主。

初一学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敢打敢拼勇争一流及优良的集体主义精神。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二、基本情况:

本学期所教的是七年级和八年级,两个班人数在48人左右,男女生人数差不多过半,绝大多数学生身体健康,无运动技能障碍。学生都喜欢运动,但身体协调性差,肥胖等,学习动作不协调。学生身体素质中的硬性指标,如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素质较差;灵敏、协调等软性指标明显不足。个体发育不均衡,下肢力量尚可,肩部肌肉群力量较差,在此类教材教学是要多加注意。腰背、腰腹力量有待于大幅度提高,这是体育练习成败的关键。

他们的身体素质各异。因为初三学生面临中考,他们的学习压力非常大。如何调整好他们的心理,处理好学习与活动的安排,让他们在体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是该学期的首要任务。另外考虑到男女差别大身体素质各异:男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能够较好的锻炼;女生趋于文静,不好活动,课中就要经常与她们沟通交流,因势利导,及早转变观念,让男生带动女生,培养女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以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教材分析: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育教学工作,传授基本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能,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体育文化知识,在传授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教材内容有: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田径:跑、跳、投;体操,球类:篮球、足球;身体素质练习。

教材的重点:跑中的快速跑;跳跃中的跨越式跳高;体操中的单杠动作;球类中的控球技术;教材的难点:蹲踞式起跑;跳跃中的起跳环节;球类中的人球结合。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和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熟练掌握眼保健操和新的广播操。

2、初步学习田径、体操、球类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3、“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是我们的目标,在体育游戏中不断地尝试与体验、练习与思考、互学与互评,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体会体育运动的益处,体验到战胜困难、获得进步的成功喜悦。

4、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掌握好初四中考多个可能被测试的项目。

5、收集并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体育时事,丰富他们的知识,以备综合能力考试。

6、让他们体验到运动的乐趣,能够在玩中学,在学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五、提高教育教学具体措施:

1、适时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信息。

2、营造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运动环境。

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兴趣化和多样化的教法和手段,充分发挥游戏、竞赛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游戏中练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根据学生实际,不断变化练习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5、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勇敢、顽强、朝气勃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6、利用课中或课后的时间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转变他们的观念,变被动为主动。

7、认真备好课,向课堂45分要效率,确保学生们能够在愉悦气氛中投入到每节课的学习中。

8、课堂上,参与到学生中间,以此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注重培养体育骨干,起到率先的作用。课中多采用比赛的方式,激励他们敢于争创的好成绩。

9、课后做到及时反思总结。

六、学生方面:

1、学习目的明确,积极自觉的上好体育课。积极学习掌握必要的体育基本。

2、着装要轻便合体,穿轻便运动鞋上课。不得携带与体育课无关的首饰、校牌、手机等。

七、德育渗透: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有意识的融入德育教育,不仅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本学期的德育渗透包括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1、课堂常规:使学生按规办事、做到有规可循。

2、组织教学:培养团结友爱、养成遵守纪律的集体观,培养其具有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

3、结合教材内容安排德育内容。

(1)基础知识里安排激发学生刻苦锻炼自觉性的内容。

(2)游戏里安排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公正诚实,积极进取、团结友爱的内容。

(3)田径安排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等意志品质的内容。

(4)球类中安排培养团结协作等集体主义精神的内容。

(5)在体操中安排培养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的内容。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建立终身运动的习惯。

八、业务学习:

1、认真领会课改精神,熟练各学段教材内容,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多听课,评课参与集体研讨,取其长补己之短,丰富自己的阅历。

3、充分利用多媒体、图书室等查阅教学训练方面的资料,学习新的好的教学方法。

4、努力学习电脑知识,能够制造出相应的课件利于教学。

5、多与同行共同交流,共同研讨,共同提高。

6、加强自我锻炼,提高自身素质。

九、评价教育教学:

通过测试和平时的练习采取教师或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分优秀、良好、及格、仍需努力三个层次:

1、学习态度与行为:能否以端正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体育锻炼及体育课的学习中去。

2、体能与技能:能否正确的将动作掌握与运用情况。

3、交往与合作精神:能否正确处理好与同伴的合作关系。

初一学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三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体育和健康课程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说,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运动的愉悦感,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它强调学生的运动体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课力求具有新的教学理念,大胆的将教与学融入学生的自主活动当中,寓教于练,寓乐于练。

二、教学目标

1、能自觉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积极参与课外各种体育活动;

2、知道合理安排锻炼时间的意义;合理安排锻炼时间,运用掌握脉搏测定等常用方法,测量运动负荷;

3、了解所学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体育锻炼的价值;

4、通过田径、体操及球类项目的练习,发展运动能力和运动技术,增进身体健康;

5、通过本学期学习,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意义,树立自尊、自信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运动能力,和与同伴合作练习的能力;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竞争意识。

三、教学内容设置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只确定了一个内容结构框架,仅提供了不同水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基本目标;对教材内容的选择、采取的教学方式和实施的教学步骤,都没有作明确规定;因而教师在教材选择上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建设上来,使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更能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让全体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益处。以发展学生速度、耐力、力量、柔韧、协调等素质为前提,把理论知识、跑步、跳跃、投掷、武术、健身操、素质训练、体质测验做为必修内容,将各种球类、韵律体操和舞蹈、跳绳作为选修教材。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把身高体重、握力体重、肺活量体重、坐位体前屈、台阶实验等测试内容安排到教学中去完成。

四、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七年级学生才由小学上升为初中,儿童转为青少年还需一个过渡期,其心、生理都还需要一个转变期和适应期,所以,原则上我们准备安排的体锻项目,活动内容,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由易到难,由浅入课,这是本年级的一个活动趋势,但大部分学生都活泼好动,表现欲、上进心强,但是普遍的体质较弱。因此随着今后的情况变化,再作出相应的改变。

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体育锻炼活动,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增进健康,同时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难点:怎样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中来,如何处理好促进学生生长发育与运动负荷及技能的掌握的矛盾。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办法

(一)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1、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也可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发展其个性和才能,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开展好“两操”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坚持自觉地、经常地锻炼身体,坚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

3、组织训练队参加县级比赛。

4、坚持班级体育锻炼,广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5、关心和开展好体育学困生的体育活动。

(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美的享受,让他们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激励与期待中增强信心,不断激发前进的力量。

(四)开展探究索性学习。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其去探索、去发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选择学期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全面性、多样性和与学期教学目标的对应性。

篇3

【关键词】医药 职业教育 基础化学 一体化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必须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因此,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符合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现以基础化学课程为例,就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思考,介绍如下:

一 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内涵

所谓一体化实践教学,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旨在改变传统的课堂内的“粉笔”加“黑板”的静态教学模式,转而形成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任务(或项目)的实施有机结合的模式。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质是将教室与工作间融为一体,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情境教学的氛围,在课题(或案例)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效地融为一体。做到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提高职业素质。

二 《基础化学》课程一体化的必要性

1.基础化学的教学现状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化学基础课程,其实验课时比理论课时还多,在经典的定性分析以及定量分析实验中,当前使用的教学手段基本上还是黑板、粉笔和教师的示范演示。无法充分体现理论知识对实验的指导作用,这种理论与实验相脱节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2.学生现状

目前中职生普遍素质低下,大多数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形象思维能力尚可。如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专业课,大多数同学听起来昏昏欲睡,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次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习课题往往不符,出现了你教你的,我练我的,互不干涉的局面,不利于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3.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技工院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后都是忙碌在工厂生产的第一线,用人单位都希望学生从学校毕业后不经过培训,就可以胜任岗位工作。如果在校期间,还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得不到实验、实物操作等实践操作的练习,将被用人单位毫不留情的淘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立足于社会的能力。

三 分析化学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构建

1.实行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以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化学实验教学的立足点必须从单纯的老师传授知识转到学生掌握知识,并且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为此应重教材,精选实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知识的应用,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形成一定的成就感打下基础。

2.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在分析化学中,改变原来以知识章节为单位的知识安排,形成以四大滴定(酸碱滴定、沉淀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配位滴定)为体系的编排,并将相应的配制溶液、溶液的标定、溶液的滴定等都是基本知识和技能穿插其间,使章节条理清晰,内容紧凑。在教学环节中,摒弃单一讲授知识点的教学思路,应转变为由教学案例(实例)引出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思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3.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体。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既有基础实验,又有专业实验;既有基本技能训练,又有创新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环节;既要强调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整体训练,又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实践教学课程。从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课堂教学训练、实验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第二课堂活动等。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将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建立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如何实施实践教学的几个环节:

(1)课堂教学训练。包括演示教学、案例分析、仿真实验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探索,勇于尝试,使学生乐于学习。

(2)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可分为基础性实验和专业实验。基础性实验多为纯验证性、基本仪器使用及基本测试方法为目的的实验,主要分布于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中。这些实验原来分别依附于各课程,由于缺乏各课程间的相互整合,有时出现基本操作训练重复或遗漏现象。一体化实践教学按照职业技能特点和要求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合并或撤消重复性实验,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便于学生毕业后在生产单位“上手”快,缩短“磨合期”。

(3)校内实训。校内实训基地是便于学生一边学理论,一边从事应用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必不可少的场所。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受到最基本的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如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在基础化学方面应掌握的技能,是根据学生将来进厂的工种来进行专项训练的。实训内容按专项实训大纲和指导书要求进行,包括设备的使用与保养、最基本的药检方法。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就某一技术或操作在集中时间内进行反复训练,直至掌握。通过校内实训既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对药品最基本的检验方法和操作等有了必要的认识、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及早进入职业角色,接触实践,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为校外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校外实习。包括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外实习,学生对企事业单位的现代化设备、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等有了必要的了解和掌握,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打下良好基础。

(5)社会实践能力训练。社会实践: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到药厂、药店或其它药品生产服务性单位参加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增长了知识与才干,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社会调查:学生对家乡或某地区的医药生产与服务状况、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情况、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状况等进行调查,了解行业与社会发展水平,开阔眼界,扩大了教育面,调动了学生投身社会的积极性,强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6)设计与创新能力训练

第二课堂活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以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设计或竞赛活动为主要内容,如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学生在综合实验和竞赛活动中受到较全面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锻炼。

四 分析化学课程一体化的实施

1.修订教学大纲

首先应根据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应开设的课程和课时分配。整合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突出职教特色,强化技能训练。实践课时至少要占教学总课时的1/2。根据实践教学目标要求,修订实践教学大纲,整合实践项目和内容,修订或调整实践指导书。实验内容的修改应以验证性、基本操作训练为基础,适当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及工艺性、实践性较强的实验,删除陈旧的实验内容与方法,尽量选择接近生产实际的内容,以避免实践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

2.调整化学实验内容,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分析化学也应该不断更新,具有时代气息。

现代化学实验内容设计应体现以下几点:一是应用性,紧密结合学生实习或者是工作中接触到的实验内容;二是开放性,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分析整理数据;三是综合性,整合化学各专业的各类研究方法和手段;四是可操作性,所有设计的实验内容均是在当前经费允许的范围内,高年级的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实验内容。

3.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仿真实验的应用

传统的实验都是在真实的实验室中完成的,由于一些实验设备贵重,使得一些实验难以在真实的实验室中进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仿真软件的问世,使得这些实验可在虚拟实验室中完成。仿真软件在实验中的应用已有很成功的案例,例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的使用,学生可以打开这些仪器的仿真软件,虚拟实验非常逼真,有种身临其境自己去操作的感觉。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真实实验和仿真实验相结合,能使实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仿真实验使得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提供实验演示,也就是将实验室搬进课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实验,实现即时验证理论,使知识的传授一气呵成,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4.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教师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类型界限在不断淡化,只会根据课本讲理论的教师已不受学生欢迎,培养“双师型”教师势在必行。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教师针对性的下厂实践、跟踪厂内先进技术发展动态,在完成培训的同时,还帮助工厂解决了许多现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2)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打破了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界限,积极鼓励理论课教师参与实践课教学指导中来;(3)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竞赛,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中去;(4)从企业引进优秀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学一线;(5)聘请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等,以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水平,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5.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

学校在具备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还应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才能保障理论和实践一体化顺利地进行。首先应结合本校实训状况,确定评价要素,在此基础上设定评定指标,指标应尽量定量化,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影响,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系统,成为体系。以该体系对学生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准确合理的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学生相对会积极主动地接受技能训练,以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定实验实训效果,根据学生对操作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成绩不同。完成实训目标,成绩较好的学生有成就感;成绩较差或病事假的学生会主动找时间补实验、实训,改变了以往轻视、应付甚至逃避实践课的现象,提高了学生训练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实践教师也有很大的触动,有利于实践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总之,基础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一体化,也正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哲学道理,也充分的体现了基础化学这门课程的特点。理论和实验教学结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学生的成就感,并且以饱满的精神进入社会,凭借所学的专业知识立足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周鸿顺.面向21 世纪高师化学专业实验课程结构的探讨[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4)

篇4

基于《模具设计与制造》应用型课程的特点分析,本文作者在少学时情况下,从应用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实验以及课程设计等多方面建立一体化教学体系,通过学生毕业设计,企业实习等方面的实践,表明该课程建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应用型课程;少学时;教学体系

独立学院逐渐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应用型本科是处于研究性高校和高职院校之间的一种教育类别,它强调的是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1]。独立学院在转型过程中面临教学体系的重建,而应用型课程的建设是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模具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模具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企业对模具应用型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所以模具类应用型课程建设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独立学院转型的背景下本文以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为例,对《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建设进行研究。

1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特点

《模具设计与制造》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要求学生掌握冷冲压模具、注塑模具设计的基本知识,并能具备一定的模具设计能力,同时了解模具制造、模具装配和检测的相关知识。此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还具有如下特点:课程开设在大四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开设在大四,学生已经具备了《机械制图》、《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CAD/CAM技术》等课程的基础知识。由于学生大四面临实习和就业的问题,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后可以到相关的模具类企业实习实践,加强该门课程的实际应用。课程学时少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内容与模具专业开设的模具类相关课程不同,开课的课时少(一般为32学时),需要使得学生在较少的学时内,具备模具设计及相关的知识。该课程内容涉及面较广,包括冷冲压模具、塑料模具设计基本知识,模具制造、装配和检测等内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一般是冲压模具设计、注塑模具设计以及模具CAD/CAM等课程是分别开课,且课时充裕。区别于高职模具专业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模具专业主要培养模具类相关的职业技术人才,而应用型本科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模具类方向培养的是模具类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培养要求上有着本质的不同。

2《模具设计与制造》应用型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针对《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特点,从应用型教材、应用型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以及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模具应用型课程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强调课程应用性,使学生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基本知识的同时具备初步设计简单模具的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1建设应用型课程教材

2.1.1强调模具设计为主,模具制造、装配等内容为辅

在课程教材内容编排上,将模具专业《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注塑模具设计与制造》等课程进行整合,重点以冷冲压模具设计为主。冲压模具设计的内容包括冲压成型的基本知识、冲裁模、弯曲模和拉深模的设计,而这些内容中又以最典型的冲裁模具设计为重点。对于注塑模具设计,内容上相对冲压模具较少。为了配合教学及学生课程设计,章节安排顺序应当以冷冲压模具和注塑模具设计顺序为内容编写。在课程内容最后安排模具制造、装配等内容,如对模具工艺规程编制、模具零件加工、模具装配工艺进行简要说明。最后在课程附录部分添加添加冲压及注塑模具设计常用标准规范,以供学生查阅。

2.1.2强调应用性知识为主,理论知识为辅

模具应用型课程特点是既要求课程基本理论,又要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2]。而为了强调模具知识的应用性,去除大量的理论分析,只讲解简单的理论基础,给出设计需要的大量表格公式,而不过分追求其公式、表格数据背后的原因。同时,为了避免与模具生产实际相脱节,在内容上配备一定数量企业各类模具案例图片。

2.2建立应用型课程教学方法

2.2.1项目驱动教学。

传统的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知识系统性好,但实践性较差[3]。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调知识的应用,以设计课题项目进行教学,将项目分解,各部分内容融入到具体教材章节中,实施教学。使学生了解模具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掌握模具设计的一般过程和思路。

2.2.2三维模型和动画教学。

将CAD软件建模技术引入到教学中。在课程重点讲解模具结构中,以CAD设计软件完成的3D图为主,改变以往课程以二维装配图为主[4],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配合多媒体课件教学中的三维动画和模具爆炸图展示其结构,增加学生对模具的感性认识。

2.3增加课程实验教学。

配合课堂的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开设模具实验课。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模具拆装、测绘实验,并观看企业模具加工装配等视频,使得学生掌握模具装配的基本工艺过程,加深对模具设计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观看视频对模具企业生产制造过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模具结构的认识更加直观[5]。

2.4增加课程设计环节。

强调课程的应用性,必要做到教、学、做的融合,为了配合课程教学中引入的项目教学,将学生分组并以学生为中心,根据课程设计指导书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完成给定的课程设计,由于《模具设计与制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离不开模具CAD/CAM技术的运用[6],要求学生用模具CAD软件完成三维建模和工程图,最后对学生课程设计进行答辩。

2.5建立应用型课程考核方式

建立应用型课程教学方法的同时,需要有相应的考核方式。在考核方式上,改革以往单纯以理论考试评价学生,将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取消选择题、判断题等题型,改为设计题、识图题等大题,考察学生分析模具结构、查阅数据资料和设计计算等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成绩评定方式改为考试成绩占50%,实验课占20%以及课程设计占30%。该综合多方面的考核方式,考核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能比较全面的反映学生对模具方面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结语

该应用型课程的建设,能适应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模具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模具设计与制造》应用型教材建设,制作应用型多媒体课件,配合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方法,并增加应用型课程的实验和课程设计,形成全面一体化的应用型课程建设。在少学时的情况下,根据大四学生课程特点进行教学配合上学生外出实习实践,将学生课堂学习、实验室学习和企业的生产实习结合起来,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冬冬 赵恒文 单位: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参考文献:

[1]梅伶.《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07(16):27~28.

[2]杨乔礼.少学时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改研究,2010(16):12~13.

[3]刘峰,肖海峰.以设计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改革与实践[J].学园,2014(14):20~21.

[4]贾志欣,刘文.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模具制造,2010(06):88~91.

[5]刘细芬.应用型本科院校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5(05):222~224.

[6]张跃.CAD/CAE/CAM在塑料模具设计课程项目教学中的应用[J]轻工科技,2014(01):160~161.

篇5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非常强调“做”。从学习“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开始,我校计算机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就不断地谋求一种适合该门课程的授课方法。从整班教学到分小组任务教学;从基本的上机、上网等教学实践,到任务的讨论和思考。目的就是让学生多做,不仅是动手做,还要动脑做;不仅是学生做,老师也要做。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并以此转变学生学习地位、角色、态度,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中心,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来。我们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越来越高,山东省考试通过率逐年升高,2014年6月末考试通过率达到92.4%。现将教改情况小结如下:

 

一、教学手段方面的改革

 

(1) 多媒体教学:利用视听媒体,将抽象的教学内容,采用动画等方式形象的演示出来。

 

(2) 学生科技创新:将任务与产学合作单位的生产任务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 以赛促学:本课程组每年组织相应竞赛,通过形式多的学生竞赛活动,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本课程有关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在教学环节上,将课堂理论教学、实际操作、设计大赛全部贯穿于教学之中,产学研结合的现代教学链,形成培养学生创新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教学体系。

 

(5) 在教案设计上,要求老师全部采用电子教案,制作教学课件,列出本课堂内容的重点及难点给学生参考,查阅各类参考书目并列在教案上,进行网络资料搜集并推荐相关网站的链接,布置相应的作业及实践任务。提供教学平台让学生能在线学习,研讨与答疑。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将理论分析与应用相结合;通过实际应用,从小的实践任务到较大一点的综合性实践任务的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乐趣;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在老师的指导下的主动学习,这样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

 

二、教学模式改革方面

 

采用“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方式理实一体化,实践指导个性化”的新教学模式,今年逐步实现了职场化育人。

 

(1) 教学内容模块化 :按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分析表,确定课程内容教学模块,并列出每个教学模块明确的教学要求、参考资料,按 “任务布置-操作演示-学生操作-技能拓展-总结教师点评”五步骤教学过程;教师讲授演示——学生练习——,个别辅导——学生自我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

 

(2) 教学方式理实一体化 :以来自于单位的真实案例为任务,整个教学围绕工作任务的解决展开,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作业,首先按教师的指导完成相似的任务,然后组织小团队独立地完成新的任务,在解决生产任务中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综合职业素质。

 

(3) 实践指导个性化 :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发挥个人的特长,要求学生作品的风格、手法各具特色,表达学生对作品设计的不同感受,培养学生适应不同职业岗位层次需求的个性化指导,逐步培养特色个体。

 

三、考核评价方面

 

本课程的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成长性评价,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采用的评价标准如下:

 

(1)过程考核成绩(平日成绩)占30%。

 

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占20%,作业占60%,课堂表现占20%

 

本门课共有三次过程考核: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

 

(2)期末考试成绩占70%。

 

期末学生参加山东省组织的统一考试,不及格的平日成绩与期末成绩相同,即本门课不及格。

 

四、教材开发放面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编写采用了社会真实任务为主线,把本门课所涉及的知识点尽量都涵盖进去,这样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知识时是按照先实践后理论的方式接受知识的。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建议

 

1.建议将大班授课改为小班授课(50人左右),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小班授课,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且采用多种授课方法,课堂形式比较灵活,气氛比较活跃。

 

2.建议组织教师培训进修,召开教学研讨会,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提升教师课堂授课能力,以适应新教学环境。

 

3.建议增加授课课时数。

篇6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会展英语;课程教学

一、引言

会展是会议、展览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由多个人集聚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体性的物质、文化交流活动。广交会的诞生,使广州成为当代国内会展业开始最早的城市,改革开放进一步促进了广州会展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广州与北京、上海并列为国内三大会展中心城市。为满足广州对会展人才的需求,学院于2009年率先开设了会展专业,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会展专业人才。

工学一体化教学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工学一体化是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相结合到一体化程度的简称,所以工学一体化教学就是将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结合起来的教学活动。在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系会展策划与实施专业(高中毕业生起点三年制高级技工班)开设了一体化必修课程会展英语。该课程结合专业职业发展阶段贯穿两学年,笔者对课程设计和实施作了一些尝试。

二、教学模式设计

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分别属于教育类学校学习与经济类生产经营这两个不同的社会领域,因此,没有必须的特定条件,学习和工作两个过程无法结合,即使结合,也难以体现出应有效果。为了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和“在学习中工作”,教学过程起到了衔接作用。基于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会展英语课程开发在前期专家访谈基础上,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设置学习情境。

1.典型工作任务

基于工学一体的会展英语课程开发中,典型工作任务的提炼起到关键性作用。典型工作任务描述的是一项具体的专门工作,是根据一个职业中可以传授的工作关系和典型的工作任务来确定的,具有职业的典型意义,同时具有促进该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发展的潜力。

如表1所示,学院会展英语课程与其他会展专业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均源自工作任务模块和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将会展专业人员职业发展阶段(入行、成长、立业、提升)和具体岗位工作内容(业务员、项目助理、项目主管、项目经理)结合,由行业专家、学校教师和课程专家共同确定提炼。因此,确保会展英语课程的学习内容和过程与其他会展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和过程相吻合,与真实工作内容和过程相一致。

2.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设计是确定学习目标、内容和学时要求,把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的工作与学习任务,并按照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进行时间上的排列。它一般包括学: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目标、学习与工作内容、学时要求、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估等。

以考核评估为例,作为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考核评估既是教师了解自己“教”,也是了解学生“学”的情况的重要根据。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下,考核评估阶段也一样提倡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是把评价的一切都交给学生,而是在评价中,创建有效机制,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和评价的目的,使学生在参与评价的同时,接受教育,学会评价。因此,工学一体化会展英语课程建立多元化的、合作互动式的评价体系,从而帮助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对教学起调节、促进作用。

以学习任务“Sales Booths Assistance(协助招展)”为例(见表2),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有机结合。过程性评价常用表格、问卷等易操作的评价工具即使反映学生的学习发展状态,并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习和发展。总结性评价除涵盖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的评价量表外,常让学生以解说展示的方式对综合性任务进行总结,从而培养学生参与评价和勇于评价的意识。

多元化的考核评估方式将过程和结果有效结合,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反思和教学改进。

3.学习情境

工学一体化课程中的学习情境是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相适应的、包含任务的工作活动事件。因此,会展英语课程的每个学习领域内均设计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即学习情境,使与相关职业工作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反映。为使学生从经验的积累达到策略的提升,学习情境的设置要在同一范畴内至少设置3个以上(见表3)。在这一系列的学习情境中,过程、步骤和方法是重复的,但内容是不重复的。通过学习与训练,找出其差异性,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在策略层面得到提升。

为真正体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工学一体化要求,笔者还将学生带到展会现场,为会展英语课程提供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英语是实际工作中的交流工具。如09级学生参与了2010年第七届广州车用空调展。展会前在学校学习相应学习情境“Exhibition Reception”,并根据展会资料做好准备工作。3天的展会现场,学生能直接与专业观众沟通,灵活处理问题,获得了会展公司的好评。学生不仅获得学习情境的切身体验,还实现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高。

三、实施建议

学院工学一体化会展英语课程已实施近3年,首届09级学生已进入全面实习阶段。尽管本学院会展英语课程的教学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笔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有待完善的方面,据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学实训建设

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学院能充分利用广州会展业的优势,加强与会展公司的校企合作,同时,也在校内办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但这需要学院各部门和各专业课程的协助才能得以实施。大部分教学内容的实施需要的是校内的实训资源,因此,完善会展实训软件和实训室的匹配是十分必要和紧要的。

2.教师队伍建设

工学一体化课程往往重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关系,但教学过程才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学院会展英语教师都具备基础英语的教学能力,也通过下厂实习去了解会展行业的实际操作程序。但会展行业的发展是快速的,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会展英语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通过与其他院校的交流和外出挂职锻炼及时了解行业和市场的需求,从而形成英语水平高、会展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又能把握行业发展动态的专业教学团队,以提高会展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3.教材建设

学院工学一体化会展英语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材建设在近3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尤其是工作页的编写结合工学一体化的要求和征集行业专家的意见,内容上体现了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但除教师外,工作页更多的使用者是学生,因此,今后在案例和素材的选取方面应考虑学生的智能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学习需要和职业准备需要。教学过程还应重视与辅助教材、教学媒体的结合,使学习情境更真实,教学内容更丰富,进而形成有声有色的课堂。

四、结束语

会展行业是一个新兴、快速发展的行业,会展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完善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通过教学尝试,基于工学一体的会展英语课程教学模式获得学生的肯定并取得初步的效果。但教学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要保证教学实训、师资队伍和教材方面的配套,以突破会展英语课程教学中的瓶颈问题。构建较为完整的工学一体化会展英语课程体系,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馈和调整,进行长期的探索和研究,为最终实现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的培养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黄景容.工学一体化教学与三个平台的运用[J].中国培训,2011(06).

[3]孙鸣.英语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篇7

关键词: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理实一体化教学

随着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基础的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也异常迅速。近年来我国电子工业持续高速增长,这对我们学习电子技术的中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是电子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才能让中职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值得电子专业的教师去深思。本文就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现状

目前,我校的中职学生生源质量逐年下降,他们大部分是无法升入高中学习,有些甚至连初中都没有毕业就来中职学校学习的。他们具有基础差,无心向学,贪玩好动,自制力薄弱,没有上进心,个性张扬,叛逆和浮躁等特点,个别学生还有抽烟喝酒,谈恋爱或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这些特点导致他们学习热情不高,甚至认为学不学无所谓。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所以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愿学、也不好学,学习效率很低,文化基础薄弱,导致学习成绩很差,这对学习电子理论知识非常不利。尽管他们是应试教育下的失败者。但同时,他们的智力素质并不低,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对于经验性、策略性知识和能力能较快掌握,兴趣广泛,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能力强。所以,他们学习电子工艺基础知识非常容易上手。他们大多不是不爱学习,而是不爱读书,不喜欢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在电子专业教学中应注重发掘中职学生的潜力,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快乐学习,从而掌握电子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自十七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一直是各国各类学校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课程如果在专业教学上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分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这无疑不适合目前的中职学生,不仅加大了学生对专业理论学习的困难,而且会使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有效地对中职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培养。所以,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应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本位。在内容的选取上要以适用为主,尽量避免枯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本课程是学生学习电子专业课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只有学好本门课程才有利于后续电子专业课程的学习。显而易见,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适合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提升教学质量,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也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

三、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

所谓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同步进行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顺序,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理实一体化教学具有三个特性:①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②认识过程的同步性;③认识形式的交错性。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大胆突破以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将其紧密结合起来,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构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课堂教学环节,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它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基础学科,也是核心课程。它具有以下特点:知识点多,抽象且难以理解,操作技术要求高,实践性强等。在教学中为贯彻精讲多做、边讲边做、边做边讲的教学方法,本课程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措施如下:

1.充分利用多媒体实验室开展《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确保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强调的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

我校为实现理实一体化模式的教学改革,在各个功能实验室安装了便于教学用的多媒体投影仪,并在电子工艺实训室中划分出理论教学区和实训操作区。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先在教学区进行理论教学,然后马上到实训操作区进行分组操作;也可以先布置学生在实训操作区完成实验后,再集中到理论教学区进行讲解分析。整个《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课都在多媒体实验室完成教学,老师可以边讲边做,学生也可以边做边学,将所学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起来。这种为用而学,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让教与学有了更强的针对性,能较好地实现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能力培养,即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如何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学以致用”。

2.根据《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遵循“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设计项目式或任务式教学法,确保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强调的认识过程的同步性

电子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强调“实用、适度”,电子技能训练则强调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以技能训练为中心,配合相关的电子理论知识构成项目教学模块,并由一位教师同时担任理论教学和实习指导,从而保证二者同步进行。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操作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知识与技能掌握更加牢固。例如设计项目教学:“光控电子鸟的制作”,本项目具有趣味性和新颖性,容易吸引中职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项目下有几个任务: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电子线路的安装与测试……等,学生通过逐个任务的完成才能成功地制造出光控电子鸟。在整个制作过程中,许多学生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如何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有计划地按照教师确定的课题项目和学习要求进行专门的技能训练,在训练中让其知其然。教师将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用专业理论知识来加以解释,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保持《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教学的趣味性,确保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强调的认识形式的交错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古人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教这门课程开始,笔者就想尽千方百计地保持这门课程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这是中职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源泉,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由于实践操作的趣味性可促进枯燥理论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提升又增加了实践操作的趣味性,如此交错反复,学生在学中求乐、在乐中求学中快速成长。

当学生把学习看作有趣的事的时候,学习就不仅仅在教室里或实验室里了,也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了。一般笔者会要求每个学电子专业的学生买万用表和电烙铁等常用的工具。把在多功能实验室中学到的电子知识运用到家里和生活中去。如在学过二极管和整流电路之后,有学生会修理家里坏掉的手机充电器了;有些学生就会修电饭煲等家用电器。遇到不会修的,学生就会跑来问老师或翻找书本查找答案。此时,课室不仅仅在学校,已经延伸到家里和社会上了。实践维修中的成功经验促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追求,而理论知识的提升又促进了学生技能的发展,如此反复交错,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合理设计教学模块,以循序渐进为原则,由浅入深,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并进行有机组合,在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迁移方面充分显示了其科学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使培养的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初中生 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并针对各个学段的不同特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初中生进行交际交流的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燃起学生的渴望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初中口语交际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激发初中生交际交流的兴趣。但有些情境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或者无法逼真地反映出来,尤其是那些知识性较强、反映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口语交际情境更是无从着手,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才能演示出来。如七年级上册的课文《蝉》,教师可要求学生说出蝉的生长过程、习性。因为蝉的生长变化过程缓慢,时间跨度较大,学生不可能观察到蝉生长的完整过程,也不可能把握蝉的生长特点,口语交际训练也不易到位。此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则显示出特有的优势。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再播放科教片《蝉》,截取一段片断,删去原有的声音,让学生结合画面配上解说词。蝉的有关内容就跨越时空,通过屏幕生机勃勃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口语交际训练就容易落实,效果也好。

在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有目的地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口才,如“讲故事”、“说见闻”、“谈理想”等。最好能选择一些学生熟悉或有教育意义的题材让学生尽量都有话说,同时又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如“致生日祝词”、“主持会议”、“表演情景剧”、“介绍风景名胜”、“导游词”、“竞选班干部演讲稿”、“辩论赛”等。如七年级上册课文《羚羊木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把全班分成甲、乙、丙三个小组,甲方代表父母,乙方代表“我”,丙方代表万芳,就这一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又如七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漫话探险》,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就人类是否要去探险,展开正反方辩论,并选出最佳辩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认真倾听,在创设的情景中自主表达,在群体合作中主动交流,迸发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认识到口语交际是社会实践的需要,同时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后才能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敢于开口。

二、由强调灌输知识变为学会学习,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口语交际是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初中生口语交际课堂的教学内容和表现形式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触动学生心灵世界。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与别人进行交际交流的机会和实践。所以教师可以选择来自学生的问题作为口语交际教学的素材,而有针对性的内容学生也爱学、乐学。教师需做有心人,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搜集素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例如,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口语交际单项训练、课前五分钟演讲等活动,这些话题的选择我们可以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关注的话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可以是学生的心声:《成长的烦恼》、《父母的唠叨》、《如何看待“早恋”现象》等;可以是对学生生活的思考:《读书是否主要为了自我》、《如何看待中学生“追星”问题》等;可以是对社会现象的关心:《如何看待“躲猫猫”事件》、《能否以成败来论英雄》、《如何看待频繁出现的校园伤害》等等。这样,口语交际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的过程,在口语交际训练过程中学生也愿意参与到话题中来。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学习呢?首先,教师在口语交际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认真倾听,大胆鼓励,让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自然和紧张感,从而诱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愿望,在拉近心灵距离的情况下尽享交际之乐。其次,在口语交际课堂实践中,语文教师应该打破常规,消除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在更广阔和更全面的视野中学习;同时通过创设和谐、真实和生活化、有创意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使学生的读写听说和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最后,教师还要处理好学生间的关系,既要让学生学会能够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要让学生学会倾听、补充和帮助,让学生之间互相尊重、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建立一个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

三、落实新课标理念,培养初中生良好的交际素养

培养初中生良好的交际素养是新课标对口语交际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它符合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所以,口语交际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教师要善于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训练素材,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生活的交际素养。如,班中男生迷恋打篮球,班干部建议组建班级篮球队,语文老师可以安排一节语文课以“成立篮球队是否有必要”展开辩论,如果辩论结果以正方胜利而告终,那就采纳班干部的建议,组建篮球队,制定训练活动规则,纳入班级管理。另外,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开展聆听、讲解、讨论、劝说等口语交际样式,让学生感到口语交际是一种生活需要,让学生养成处处留心,在社会生活中训练口语交际的习惯。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创设来自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模拟训练。如在对“劝说”的方法和技巧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可以设计若干个情境,让学生准备好后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并对此进行纠正和评价。如:

情境一:你的父亲已有二十年的烟龄了,近来天气转凉,他老是咳嗽,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与父亲正式谈话,劝父亲戒烟。

情境二:你的好友小芳最近迷上了追星,不仅模仿明星的穿着、打扮,还整天带着MP4听歌,上网留意他们的最新动态,上课时间经常打瞌睡,作业也不按时完成。作为好友的你,会怎样去帮助她呢?

情境三:班上的小冲、小冒想争当广州亚运的志愿者,为亚运出一份力。但其父母担心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作为班长的你该如何劝说他们的父母,打消他们的顾虑呢?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