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2: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晏子使楚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Java语言;Image J平台;图像处理;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6-0146-03
随着数字化设备的广泛使用,让数字图像处理的难度大大增强。为了能在现有形势下满足数字图像处理的要求,许多大学高校陆续开设了和数字图像处理相关的实验课程,有的专业还将其列入专业课领域,学时长达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数字图像处理的原理是根据数学信号演变而来的,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会将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分为理论教学部分和实验研究两个模块。数字图像处理的重点,还在于试验探究课程的学习,因此,科学巧妙的安排试验内容是试验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1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实验教学简介
1.1 MATLAB 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实验教学特点
在国内知名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实验课堂上,学生使用的电脑系统基本上全部是 Windows 操作系统,其教学系统有2种,第一种是C 和 C ++ 语言,第二种则是Math Works 公司开发的 MATLAB 软件,,开发实验工具借助微软公司的平台,主要框架是MFC 框架和 Open CV 库。
Math Works 公司开发的 MATLAB 软件主要适用于处理向量和矩阵,其设计的初衷就是处理此类问题。因此,MATLAB在向量和矩阵开发方面是比较专业的,其优点主要表现为:操作简便且功能多样、信息处理能力强等,被广泛利用于科学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设计项目之中。 MATLAB事实上就是一种编程语言,也可以看成是一个Python 的高级脚本语言,在使用时只需要利用MATLAB 本身内置的函数来解决一些程序性的问题。事实上,我们可以认为MATLAB 属于一种交互式的平台,内部带有一种弱型的脚本语言,使用过程中,不需要在内存和分配和释放上担忧,就可以实现与C /C + + 短时间交互。另外,MATLAB中还有一个图像处理工具箱,其功能十分完整,里面涵盖的一系列的各种图像的处理方法,在数字图像处理过程中,可以借助模块中自带的各种函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其功能模块提升了MATLAB 软件的实用价值。从而让此软件在数字图像处理和实验课程设计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得到了国内许多高校师生的普遍认可。同时,MATLAB 软件还可以实现跨平台交流,不管是什么操作系统,都可以安装MATLAB 软件来进行各种实验研究。
1.2 MFC 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实验教学特点
另一种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实验教学是借助微软的 Windows 平台,利用Visual Studio作为开发工具,C 和 C ++是普遍使用的开发语言,开发框架则是MFC。目前,国内的许多高校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初学的程序设计课程一般是C 语言,所以学生几乎对C语言都是十分了解的,在很多数字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过程中,借助C语言来分析问题非常普遍。学生在C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一般都会使用到指针访问数字图像数据,使用过程中常常需要手动进行内存的分配和释放。这样做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在利用C语言来分析问题的时候,经常不会刻意地去关注数字图像处理内容,会分散注意力。同时C语言中也没有接口函数在图形用户界面中使用,这就让C语言的实用性大大缩减,学生只能利用C语言来完成一些简单的程序设计,而不能进行快速实现函数和图型用户界面的交互。
近年来,伴随着C ++ 语言快速发展,许多大学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习的方向逐渐向C ++语言程序设计转变。学生在进行数字图像处理中也经常会用到C + + 语言。其主要还是借助于微软相关平台,让学生借助MFC 框架来进行数字图像实验的相关研究,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实验内容。
2 Image J 的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教学设计
2.1采用 Image J 的原因
在前文的分析中,许多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的课程学习,可以尝试使用Image J 软件来解决一些数字图像处理问题,学生可以对此M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Image J是美国科学家开发的一项数字图像处理和分析软件,其功能非常强大,用途广泛,受到世界各国很多生物学家和医学家的广泛推崇,可以广泛适用在很多医学研究之中。Image J语言是在Java 语言的基础之上编写的,只要电脑中含有Java 虚拟机的操作系统,就可以支持Image J软件的运行。Image J自身的代码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只需在Image J 的相关网站上就可以实现源程序和文档的免费下载,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免费下载Image J 的源代码,并对其运行原理做研究分析。学生完全可以借助Image J中相应的插件,在研究过程中把不同图像数字处理方法转换成相应的插件。通过 Java 虚拟机和 Image J 提供的动态插件加载功能,学生可以实现源代码的更改,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编译就可以接进行加载和运行,不需要重新启动软件,这就是软件特有的“热 拔 插 ”的功能。 Image J 的运行图像如图 1 所示。
2.2 Image J 的插件架构系统
Image J中大量的菜单命令都是一个个插件,只要输入相关命令,就可以运行相关程序,同时可以借助Image J某些插件的功能实现功能拓展。每一个插件都是以Java为主要接口,最后保存在特有的文件夹中。许多自定义的插件一般可以借助Image J中自带的编辑器去编辑,还可以把自己想要编辑的文字、软件在Image J 的插件记录器中记录,可以生成自己想要的新型插件。
在软件的实际运行过程中,都可以在 Image J 里编译和运行这些插件。但是我们自己在Image J中编写的插件需要保存在一个特定的文件夹,此文件夹作为Image J中的子文件夹。带有下划线的文件才能默认储存在这个特定的子文件夹中。在Image J 中常见的 3 种类型的插件: 1) 无需图像作为输入的插件,此类插件需要 Plug In 接口;2) 插件过滤器,此类插件需要图像作为输入,所以需要 Plug In Filter 接口;3)自己构建图形用户界面的插件,此类插件需要继承 Plug In Frame 类。
3 Image J 的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教学案例展示
3.1灰度图像反转
在实验课初期,许多学生对Image J插件的开发和运行原理不是很熟悉,因此,教师往往会提供开展实验所要利用的模板,学生按照模板开展相关实验,最后加以拓展。文章利用2个案例来说明借助Image J平台来开展图像处理课程的实验。从这2个实际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Image J软件对于数字图像处理作用重大。
第 1 种插件模拟的功能是灰度图像反转。其插件程序代码如下:
[import ij.*; import ij.plugin.filter.PlugInFilter;import ij.process.*; import java.awt.*; public class Inverter_implements PlugInFilter{/* 实现 PlugInFilter 接口*/public int setup(String arg,ImagePlus imp) {/* 只支持对8位灰度图灰度图像* /return DOES_8G;}public void run(ImgaeProcessor ip){/*获取图像的像素数组*/Byte pixels=(byte )ip.getPixels();/*获取图像的宽度*/int width=ip.getWidth(); /*获取图像的高度*/int height=ip.getHeighit();int offset,i; /* 处理图像的每一行*/for (int y=0; y
3.2图像滤波
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理论教学中,图像滤波是一项重要的知识,实验的目的主要让学生掌握图像平滑和图像锐化。比如:在开展图像滤波实验中,学生一般会用到两种不同模式算法,第一种是不可分离式算法,第二种则是可分离式算法。一种大小为 m × n 的数字滤波器,其中的每一个像素,不可分离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 m × n) ,可分离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 m + n) ,可以看出不可分离的复杂度要远远高于可分离算法。这就要求学生对不同分辨率的两种图像进行两种算法的测试,测试完成后需要对两种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对两种算法的时间进行比较,可以清楚的体会到两种算法的不同之处。通过对两种算法的实验后,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出可分离算法在运算时间上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4实验结果分析
从实验结合可看出 Image J 1.49的D像均值滤波的测试时间,测试环境为: 512 × 512 的灰度图像,JDK 1. 8. 0_60,Intel Core i3 /2. 33 GHz,4 GB RAM。可分离算法相对于不可分离算法的优势,尤其是当滤波器尺寸明显变大以后更加清晰。
5结束语
文章重点阐述了Image J 的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教学案例设计在数字图像处理理论教学中的运用,丰富了数字图像处理理论的教学方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对Image J的学习,一方面丰富了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也培养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借助Image J去创新研究出更多的数字图像处理算法。
参考文献:
[1] 王冉,赵锡源.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现状与展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3).
关键词:探究实验设计对照。
1 《种子的结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1 教学过程。
听了多次《种子的结构》的教学过程之后,发现一般都是根据教材内容直接陈述的、呈现的,只是教学手段上由最初板书教学转向了多媒体教学,有了更多的图片作为教学资料,实验探究部分进行的也不够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不多,STSE之间的联系引导不够。
1.2 具体存在的问题。
首先,没有考虑上课前的现实排与设计也有所欠缺。如,在播放“种子发芽”的视频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时候,速度过快,没什么效果。
第二,实验部分的安排与设计不足,没有很好的引导导,虽然教师会呈现有关种子解剖的一些注意事项, 但是解剖针的使用等注意事项并没有说明。实验过程中, 学生在操作的时候也没有得到很明确的指示,比如对玉米种子纵切,有两种,老师没有明确指出了。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也不是非常的积极。这样的实验探究方式起到的往往只是对学生表面上的兴趣, 并不能达到真正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
第三,没有把握知识、技能的内化规律,如对实验结果的总结也没有让学生来总结,照若由学生进行试验之后,然后总结才会更易掌握。
第四, 师生关系尴尬。与学生的互动并没有表现得非常自然,学习互动环境也不够轻松、舒适,对本节课实验部分的教学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 对《种子的结构》中实验的教学设计。
2.1 教材、学情、教学条件的分析。
教学活动能否按照教师的意愿顺利的开展下去, 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第一,对所任教的章节内容进行分析,包括整体分析和局部分析。整体分析就是从整体上对科学课程内容进行分析,首先,分析教材内容结构,包括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纵向逐渐加深,横向逐渐拓展);分析教材的过程、方法和能力结构(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基本技能、方法);分析教材中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内容(思想观念内容、人格品质内容)。其次,分析教材教学活动结构,使客观呈现的教材内容,比如一些事实、概念、原理、方法、过程等成为教学活动的资源, 即成为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方法的有机组成。可以通过对知识的性质、知识的探究与建构过程、知识的理解与内化过程来分析教与学的思路、过程与方法。局部分析即对教材某个章节内容的分析, 是进行单元或课时教学设计的重要步骤。包括章节教材本身四个维度内容、重难点、教学活动结构、深度、广度的分析,以及与前后章节之间联系的分析。
以《种子的结构》教材分析为例:《种子的结构》是华师大版《科学》教材八年级下第七章《第一节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中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中的一个实验。一个种子萌发之后之所以能发育成一株新的植物体,与种子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种子的结构是种子萌发这章内容的重点。教材是以菜豆和玉米种子为例,首先将种子的结构阐述清楚,然后安排学生进行观察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实验, 最后归纳出菜豆和玉米种子的异同处,以及单、双子叶植物的概念。由于种子萌发后之所以能发育成一株新的植物是与种子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作用以及单、双子叶植物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由于玉米种子内部大部分为胚乳,仅相对于胚乳对侧基部的一角为胚,比较难以观察清楚,因此玉米种子的胚的观察为教学难点。
第二,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我们都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对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如果没有很好的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就不能准备的选择一些探究技能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因此,教师应该通过与班级学生的沟通以及分析该年龄阶段学生的人格资质特点。
第三,教学设备、条件的分析。要采用何种方式来进行该课时的教学,也要依赖于学校的设备与条件。
2.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 知道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功能。② 知道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区别。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中的动手、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小组合作和交流沟通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种子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3 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的合适与否,会直接影响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效果,因此,要正确的把握好该实验内容所需要的课时数。不合理的课时安排可能会产生以下影响:过多的课时数,会造成每节课的内容相对减少,教师因此会加入更多的题目来充实这节课的内容,这样就会降低实验课给学生带来的趣味性以及好奇性, 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度。相反的,过少的课时数安排,势必会使得课堂教学时时处于高步调阶段,学生会感到非常疲惫,不利于知识点的掌握以及探究技能的掌握。针对《种子的结构》笔者觉得1 个课时是比较合适的。
2.4 重难点的把握。
重点: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难点:观察芸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其中玉米种子中的子叶、种皮和果皮的观察,更是难点。
2.4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首先,可以在2 分钟之内完成导入,通过几十秒的幻灯片《种子发芽》视频的播放,导入本节课实验的观察对象。
提问:种子的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呢? 成功导入。
其次,在实验的开始,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进行演示实验,分别解剖两种种子,并且对每一种种子的解剖进行讲解,提示注意事项、实验仪器的使用,特别是解剖针这个危险性比较高的仪器。同时也要有意无意的提示学生观察种子的哪些部分,并且说出一些观察到的种子结构。“同学们,你们也动手看看,你们观察到的种子与我观察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将实验观察结果填在桌上的表格之上。”
教师活动要求:双子叶种子选择书本中的菜豆,单子叶种子选择课外的水稻种子。时间应该控制在8 分钟之内。
学生活动:由于学生已经在教室的演示实验中吸取了经验,因此,在自己操作的过程中也会比较娴熟。时间一般可以控制在12 分钟之内。这里学生实验的对象是:芸豆和玉米。并且将观察结果填在纸上,以及画出实验解剖后的种子图形。
师生互动:由个别学生通过投影仪展示小组的观察结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给四种种子分类, 区分双子叶种子和单子叶种子。最后回到最开始的视频,种子中各个结构在种子发芽过程中的功能。时间15 分钟左右。
这样设计的原因:首先,教师选择一种书上的种子和一种课外的种子是因为,双子叶种子本来就比较容易观察,因此,学生就可以根据以吸取的经验观察其它双子叶种子。而单子叶种子本身就比较难以观察,而玉米种子是比较典型的单子叶种子,相对于其它单子叶种子来说又是比较容易观察的, 因此教师选择课外的水稻种子学生则观察书上的玉米种子。而且两种不同双子叶种子和单子叶种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更加容易得出双子叶种子与单子叶种子结构的差异。
其次,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指出了该观察实验的注意事项,观察过程中的主次,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一些危险性的后果,以及有利于增加实验的效率。
最后,由学生自己来归纳总结更加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包括对种子观察过程中技能掌握的印象以及种子内部结构的印象。回归到最初的视频播放,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种子内部结构的功能。时间大概为37 分钟,还有8 分钟则作为灵活时间,由于不可能很好的算好每一个环节的时间因此,留出八分钟作用的时间,有些环节也可能出现一些特殊情况,不将教学时间算的过于精确。
3 科学实验设计与安排的教育价值。
在四维目标的引导之下, 新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遇到了类似的难题,但是很多时候,又习惯于从前的教学方式,亦或是为了节约时间,避免占用教师自身的休息时间,所以,很多时候,科学教师们所设计的实验往往不是面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只是一味的从一些参考资料或者网络资源上直接下载利用, 这中间虽然也运用了很多技能,但是没有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设计,所产生的效果是达不到教师所期望的, 也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科学实验的类型有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析因实验、定性试验、定量实验,每一类型的实验对学生的要求以及期待实现的素养有着不同的要求, 因此要根据具体的实验内容来确定实验类型,进而设计实验,突显各类实验的教育价值。
第一, 科学实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实践途径。它是动手与动脑的结合,是智慧与方法的结合,是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是探究与过程的结合。
第二,科学实验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技能的重要环节。包括智力技能和操作性技能。因此, 必须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并把积极思维渗透到实验练习的全过程中,这是其它任何教学形式和方法都无法取代的。
第三,科学实验还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式。研究表明,在动作过程中,更易形成稳定的认识,经过时间养成的能力更加持久。
第四,科学实验更是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
因此, 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学会如何设计实验,安排实验,如何组织实验小组,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才能最终实现科学实验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学科教育学论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2]彭蜀春,林长春。科学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8.
[3]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03.
[4] 周勇。综合科学课程开发范式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0-6.
一、初中化学“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理论依据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和人本主义理念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发现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已有认知结构、学习内容的结构、学生独立思考等的重要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这些理论与和谐教学整体建构思想是一致的,而“学案导学,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交桥”,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二、“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建立
根据化学学科的教学特点,结合我们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所构建的教学流程框架如下:
三、“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一、师生明确目标阶段
第一环节,明确目标。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事先把新的学习内容,按照其在单元或整册书的地位、作用,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制定相应的科学的学习的目标,明确目标展示于“导学案”上。上课伊始,教师指导学生参照“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的,有任务地参与课堂学习。
二、小组合作自学阶段
第二环节,旧知回顾。为了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我设计了填空题或选择题的形式。只涉及和本节课相关内容的知识点,量尽量少,以免浪费时间而导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目的是看一看学生的基础如何,以便在引导学生进行后续学习时作相应的调整。
第三环节,知识架构。把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全部以填空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先快速把书本内容浏览一下,先解决自己会的知识点,然后有针对性的自学,思考其它的知识点,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三、释易解难探讨阶段
第四环节,成果展示。第二、三环节以后,让各小组选出一位学生在展台上,展示自己的自学成果,并回答同学的提问。通过这一环节,先解决通过学生们的自学或自行讨论能解决的知识点,同时为教师后面的引导提供学情参考。
四、小组合作探究阶段
第五环节,知识完形。这一环节是针对前几个环节解决不了的内容而设置的。教师依据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导学案”中预设的“知识完形”环节,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进入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鼓励学生应用已有知识技能去探究问题,并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各种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与探究。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依据课堂问题讨论效果,及时进行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当然,预设的合作探究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究性、思想性,需要集体的智慧才能完成。
五、巩固总结检测阶段
第六环节,达标测试。达标检测题目的设置要求有层次,有梯度,能体现知识能力重点,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使用。教师或小组长现场批阅学生练习,收集反馈信息,当堂矫正补救。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小结梳理知识框架、规律、方法,并对合作小组当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第七环节,拓展延伸。如果时间有余,进入拓展延伸环节,进行知识的拓展提升;如果时间来不及就作为课后思考题。这是一个备用的环节,如果学生学习情况较好,可以作为能力提高题让学生进一步地进行能力训练;如果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理想,也能作为个别学习较好的同学的课后思考题,进行提优。
应用“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把导学案作为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中的“五阶段七环节”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动态的流程,将“学路”、“教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其中“学路”是最基本的。这一教学模式的重要价值取向是让全体学生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最大化的尊重培养发掘学生“学”。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把过去“以教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充分转变为“以学为主体”的新型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进一步促进了师生的互动,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一阶段,上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参照“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的,有任务地参与课堂学习。第二阶段,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根据导学案进行旧知回顾和知识架构。第三阶段,让学生进行自学成果的展示交流,先解决通过学生们的自学或自行讨论能解决的知识点,同时为教师后面的导学提供学情参考。第四阶段,教师依据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导学案”中预设的“知识完形”环节,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进入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鼓励学生应用已有知识技能去探究问题,并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各种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与探究。这一过程中,教师依据课堂问题讨论效果,及时进行引导和启发,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出各种结论,完成教学目标。第五阶段,结合适当习题,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达标测试,巩固和总结学习成果。在此基础上,如果时间有余,进入拓展延伸环节,进行知识的拓展提升;如果时间来不及就作为课后思考题。这种“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既反映了学习结果,又体现了学习过程。在“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仅起着引导作用,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教学中最主要的行为。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适合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学习条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虽然尚处于实施和运行的初始阶段,但实践表明:该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进一步促进了师生的互动,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化,“导学案”作为课改诞生的新成员,已悄然走进课堂,成了各个学科领域的主角。小学语文课堂也因它的到来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然而,要真正发挥“导学案”的导学作用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如何才能真正发挥导学案的作用,成就高效课堂呢?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精心设计,保证质量
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必须精心设计每一份学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明确目标,把准重难点
要设计好导学案,教师要心中有课标,明确年段、单元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做到依纲扣本,不偏不倚。
如在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的导学案时,教师应首先明确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再认真研读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最后根据本课的特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对照年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本课的特点,可以把教学的重难点初步定为(1)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2)体会蔺相如和廉颇的美好品质;(3)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这样,本课的重难点就基本把握准了,导学案的基本框架就建立起来了。
2.巧设学案,落实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了,并不意味着导学案已完成。要真正落实重难点,教师需要学会变魔术,把抽象的问题变成浅显易懂的问题。如把《将相和》中第一个重点: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变成:(1)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讲了什么?(2)这几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把第二个重点体会蔺相如和廉颇的美好品质变成:(1)课文有几个主要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把第三个重点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变成:《史记》中除了蔺相如和廉颇,还成功地描写了许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请阅读一至两个《史记》中的人物故事和同学一起分享。
这样,把抽象的重难点变成一个个浅显易懂的问题编入到学案中,学生触手可及,不但落实了教学重难点,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3.分层设计,关注全体
一份好的导学案,应关注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收获。
所以,导学案的设计,要做到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如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时,我为中下生设计了以下三个内容:(1)给生字注音并组词。(2)给带点的多音字注音。(3)课文讲了谁向谁借箭?为中等生设计了以下内容:(1)课文讲了什么?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2)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为优生设计了这样的内容:(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从这一“笑”字你读出了什么?这样分层次设计导学案,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进步的空间,学有所获。
二、前置学习,提高效率
前置学习就是在教学新内容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的学习。前置学习,到底该让学生学什么呢?其实,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就是学生前置学习的最佳蓝本。在学习新课前,教师提前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按要求完成学案。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也是暴露学生学情,获取新的教学资源的过程。
通过这个自主学习的过程,让每个孩子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强,学习的效率会更高。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对师生而言是个共同进步的过程。
三、以学定教,教学合一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学生在前置学习中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不仅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找到教学的起点,还能形成新的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在讲授新课之前,应先了解学生对导学案的掌握情况,再根据学情调整教案。如在检查学生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1课《晏子使楚》的导学案的完成情况时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谎”“敝”和“侮”字写错。(2)对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体会不够深。(3)对晏子这一人物形象掌握较好。(4)对文章的结构掌握较好。根据导学案反应出的这些信息,我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案,把“谎”“敝”和“侮”这三个字和体会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作为教学的重点,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一笔带过,甚至不讲。这种以学定教,教学合一的教学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习惯把目光聚焦在执教者身上,以前比板书和教态,现在是比口齿和应答。诚如《破译教育的密码》所言:当我们或为教师的一个有预谋的应变喝彩,或为教师以普通话背诵全文而鼓掌的时候,我们早已经忘记了我们坐在这里的目的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而不是观看演出。即使我们偶尔把目光投射到学生的身上时,我们所作的评价,也只是学生表演的绝对值的大小。也就是说,学生发言积极,热烈互动,这就是好课;反之,学生磕磕绊绊,静思默想,那自然就不是我们期待良久的“优质课”。
一、无意义表演费时又无效
前不久,听了一节公开课――《乌鸦和狐狸》,看着教师夸张的面部表情,听着教师嗲声嗲气地学着狐狸的腔调,我就猜想:这节课,表演肯定少不了。且不说教师本身就给人以演员之感,单看孩子们一个个不安分地瞅着桌肚子,小手在里面来回鼓捣的样子,就能窥出几份端倪来。果不其然,上课时,教师对表演的重视程度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想――她不只是准备了一套头饰,而且是人手一套。
表演环节到了,学生们拿着花花绿绿的头饰兴高采烈,教室里热闹非凡。教师提出要求:将头饰戴在头上,与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扮演狐狸,另一个同学扮演乌鸦,有感情地将课文中狐狸和乌鸦的对话读出来。
学生两人一组,开始角色对话,但我却观察到了“不和谐”的音符。
现象一: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角色不满意,于是要跟同桌换头饰,但是同桌不同意,于是两人就在座位上“悄悄”争抢起来,把读课文的事抛在了脑后。
现象二:我身边有一位学生与同桌商量起头饰的“所有权”问题来――你说这节课上完了,老师会不会将头饰收回去?
现象三:远处有一对同桌并没有进行“表演”,而是在“修理”头饰。细细看,原来有一个头饰后边的夹子松了,不修一下戴不住。两个小家伙修理头饰还挺“专业”,桌面上有小刀,还有胶水。
静观课堂表演,就会发现许多与语文无关的个案时刻发生着,这样的表演对语文学习造成了干扰和伤害。如此角色扮演、内容演示、情境创设等,虽然形式上很热闹,但无法掩盖空洞的实质,是当下课堂上费时又无效的花样。
二、标签式表演画蛇又添足
我有幸观摩了某教师的展示课《晏子使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品晏子的语言,小结出晏子是一个机智的、应对巧妙得体的人。之后,教师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然后提问:晏子说的话哪些人听到了?他们分别会怎么想?选其中一个人,把他们想说的话和同桌交流,演一演。
学生们配合默契,十分熟练,完全不似两分钟左右的排练效果。要知道这两分钟,他们得先想有哪些角色,每个角色会怎么想、怎么说,再分角色排练。一句话,这样的表演完全是课前排练好的“过场”。这样的“过场”,看似精彩,可意义不大。
其一,是否有必要。表演是为实现目标而采用的手段。安排表演,教师必须首先考虑它是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是为理解还是为运用?划不划算?本案例中,学生的表演只是把前面品悟环节中的口述训练的语言重新复述了一遍,而这些,教师早就通过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换位思考、推理补白、感情朗读等方式,细致而又贴切地揣摩了人物的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教学目标早已实现,此时安排表演只是画蛇添足,毫无实效。
其二,是否要指导。课堂表演的主体大多是学生,他们不是演员,受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临时表演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走向相反的效果。而教师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这时的教师指导尤为重要。在本案例中,教师走马观花似的巡视了一遍,就邀请学生上台表演。表演时,教师也只是一个纯粹的观众,课堂上完全看不出教师的参与和指导,看不到学生提高的过程,以至有观课者发出“要听真实的课”的感叹。像这样走过场式的表演,语言表达收效甚微,实属得不偿失的“花架子”。
三、从表演到表现,我们究竟还要走多远
关键词:观念转化 导学创新 自主探究 保障坚持
本校把眼光聚焦到高效的课堂教学上,从教师观念的根本转化、导学案的创新、学生的自主探究、学校的保障和支持几方面进行了尝试研究。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学习后,我们的课堂也暴露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给老师带来了很多的困惑,教师从感叹中开始模仿,从模仿中开始钻研,从钻研中开始提升,从中感受到了步入高效课堂的几点启示。
一、教师的观念转化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堂”变为“学堂”。教师们已经认识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严重影响了对人才的培养,教师花费较大的气力却不会有太大的成效。学生参与不到课堂教学中,没有了个性,不能独立思考、独特感悟、自由联想和表达。这就让我们每一个教者深深认识到要转变观念、改变教风,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迪者,在课堂上努力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教师要起到“点拨”和“引导”的作用,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设计者,调动学生的综合积极性,自主和创造性地去学习,让课堂达到高效。
例如:教师注重帮助、引导,帮助学生监测和反思,明了自己想要学习和获得什么,确立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我的潜能和心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转变观念,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议,敢于把自己的见解感受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兴趣盎然地学习,自主地探究,互助互帮,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讲堂”变成“学堂”,真正达到高效的课堂。
二、导学案的创新
改革在创新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本着取长补短的态度去学习,探索和寻找适合本土特色的教改模式。我们把眼光聚焦在教师导学案的设计与制作上,因为“导学案”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练”的作用。“导学案”设计得好坏关系到课堂是否高效,如何设计导学案,让学生学习能收到高效?
1.“学习目标”突出“导”和“学”。如小学语文五年级《晏子使楚》学习目标:会写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学习重点: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晏子与楚王的三次斗智,理解句子中隐含的意思。学习难点: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及维护齐国尊严的爱国思想品质。学生在学习每课前依据导学案按要求进行课前预习,切实做到心中有教材、有目标、有重点、有学法,便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2.“预习导航”引领“导“和”“学”。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前预习课文的能力,我们设计了“课文导读”、“基础达标”、“学后疑惑”、“自我挑战”四个环节,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自学后记录疑问,鼓励学生深度探究。如《晏子使楚》,读熟课文理解文题:晏子是什么人?“使”的意思是什么?从本文中,你想进一步了解晏子的哪些方面?要做好重点字词、重点语句的批注、质疑。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本文讲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预习检测字词句,学生通过预习、实践、尝试、体会,激发了学习兴趣,形成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究”实现“导”和“学”。“合作探究”就是以探究的问题为切入点,设计的问题精要而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突出重点,以达到举一反三、以点带面的效果。如“《不想长大的小姑娘》:为什么不想长大?为什么又说长大的感觉真好?(研读段落,小组研讨,独立思考,在相关语段批注;小组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长总结归纳。)学生要抓住重点句,结合课后练习题训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通过问题的设计向学生提示阅读方法,强化学法指导。师生共同努力,协作学习,圆满完成了任务。
4.“拓展练习”延伸“导“和”“学”。可拓展内容形式相近的事物,加深学生对同类事物的理解和感悟。如学习古诗《春晓》: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这样学生既积累了知识又掌握了学法。
5.“我来盘点”检验总结“导”和“学”。设计此环节一般包括字词的认识理解与书写、学习积累情况的总结、读书方法的选择、资料的搜集途径等。通过学生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进行一个回顾和总结,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究、知识积累中不断摸索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我们要重视课前教学设计的创新,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设计结构和弹性化的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烂熟于心,让自己的教学设计真正成为教案和学案,让导学案引领着学生高效地学习。
三、学生的自学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对知识而言,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交流和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把学习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让教师、学生成为交流学习的亲密伙伴,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小组合作、简单数据调查和游戏活动等多种形式,能够自主地积累知识、获得信息、解决问题、培养能力。要从学生喜欢听的、看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发现问题,自主学习,自己观察、表达、思考、动手、总结。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学中理解、在交流中反思、在互动中提高,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潜能得到了充分开发,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效。
四、学校的支持和坚持不懈是课堂改革的保障
传统的课堂被形象地称之为“圈养式”课程。学生被封闭和限制在一个固定的空间,教师扮演饲养员的角色来喂学生,把准备好的教案中的知识一五一十地告诉学生,学生聚精会神地聆听教师的每一句话;教师永远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只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是教师按部就班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内容;理想班级的突出特点就是安静。教师过分地强调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是否快乐等一系列以往教学忽略的问题现在得到重点关注。这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批评。我们的课堂,其实是学生的课堂。我们的教学,是动态生成的教学。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是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只有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学生才能大胆质疑,师生才能在对话和互动中形成思想与情感的交流,语文课堂也才能呈现出它应有的活力。
教学过程中常常伴有学生的质疑、错误的认识等偶然现象,教师要将这些看作是师生发现问题、探究创造的新契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使课堂生成的精彩如约而至。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之间是共生、交流和对话的关系。当课堂上出现散乱的信息时,教师必须迅速地做出处理,必要时调整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从而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性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也不仅是学习的指导者,更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信息的发现者和重组者、对话的引导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是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者,师生主体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实现。“对话”是互动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建构生成性教育观不可或缺的条件。师生通过对话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从而产生灵魂的碰撞。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课堂的民主才能保证平等对话,师生之间才能在和谐的氛围中交流。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自主性得到发展,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整个教育过程师生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倾听,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突出自己的权威,学生就无法顺利自我构建,慢慢地就会习惯于接受、习惯于没有创造,那样的课堂将会索然无味,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毫无意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一次借班上公开课《晏子使楚》时,在讲到古时为什么把一些人的名字不用而在姓后加一个子如孔子、孟子。这个“子”是什么意思?有学生回答道:“子是中国古代对有成就的人的尊称。”窦桂梅老师这时说道:“我姓窦,那不就该称我为窦子。”这时全班同学都哄堂大笑起来。学生才知道自己的回答得不够准确,立即纠正说是对古代对成就的男子的尊称。窦桂梅老师没有立即指出学生回答不够准确,而是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知道自己错了,课堂的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
窦桂梅老师的课堂轻松和谐,他没有责备学生的并不妥当的个人看法,而是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知道自己错了,课堂的氛围一下就活跃起来了。在平时的一些课堂上,不少教师总喜欢充当课堂的权威,对一些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要么置之不理,要么粗暴地打断,这种霸道的课堂无疑是的大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应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只有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智慧得以彰显,才能真正形成活跃、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语文教材改革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时代。从不同版本和特色的教材内容中,可以看出不同地区教育改革的侧重点,课程改革向前发展的动力十分强劲,对于未来语文教学发展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现阶段要将优秀地方教材之中的特点和创新点进行总结和归纳。长春版语文教材因为知名度较差,在业内很少得到关注。
一、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特点
(一)保持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从我国悠久的历史角度出发考虑内容编写的问题,在教材的内容上与选文的编写过程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发扬。首先,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例如古代作品中有:《古代神话六则》、屈原的《国殇》、选自《晏子春秋》的《晏子使楚》、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现代作品有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光未然的《黄河颂》、贺敬之的《回延安》等。其次,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加入了很多提高初中生道德素养的课程内容,其中主要体现了初中生尊老爱幼、团结、拼搏、诚实守信、自立自强、积极向上、乐观人生、重义轻利等良好品德,保持了孔子的儒家道德,行为规范教育,课文有《论语八则》《论语九则》。
(二)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坚持以人为本的内容编写与设计理念,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和学习兴趣入手,选一些关于学生真实学习需求的内容进入课本,帮助学生实现更好地学习积极性与发展动力。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通过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帮助许多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动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很多学生学会如何使用独有的学习方法,学生们大多数都建立了一种灵活的学习思维,在尝试中学会了一种适合自我的学习方式。
(三)选文体现时代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材的选文内容要体现时代特点,反映时代进步和科学精神,体现多元文化,架起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生命、学生与生存、学生与世界的桥梁,帮助学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文内容的选择上不仅具备民族性与典范性,而且具有浓郁的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如无私、坚强、友爱、宽容、敬业、诚信、热爱科学、治学严谨、尊重环境、保护环境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现代的先进理念。
二、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对策
(一)完善助读系统和课后练习系统
现阶段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内容上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已经解决了目前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但是在学生后期或者是课堂下的复习方式上还存在一定不足,一些学生只能在课堂上保持集中精力和较强的学习动力,离开课堂就无法独立完成语文作业和学习任务。
对此,作者建议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完善语文教学内容的后期助读系统和课后练习系统,语文教学的导读系统是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建立一种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让学生掌握学习重难点,而助读系统和课后练习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在书本之中加入总结和归纳部分,让学生在课堂下面,通过自我的独立学习,认真分析知识的要点。
(二)加强校本教学、研究、进修一体化和制度化
在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过去的设计理念与编写经验来看,语文教学内容渗透进入一些道德思想,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爱国情操就已经是最主要的教学重点了,然而这种思想时过境迁,随着经济发展和地区文化发展的独特性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地方性差异和地方文化需要在内容之中得到体现,让更多的人掌握到本土风情的知识和文化。
因此,在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未来发展过程中,要加强校本教学理念,从研究性教学内容入手,在内容中加入本区域的文化知识,结合地理优势给出教学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了解本土文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自我研究能力,设计一些练习题和拓展训练,帮助学生锻炼发散思维,扩展学生见识,让学生自我研究与深入探索,提高学习积极性,保证学生进修一体化的发展稳定性。
(三)提高教师自我素养,保持现代化教学能力
时代是不断前进和变化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手段也要与时俱进,保持一定的前进动力,提高学生的同时,教师也要跟上时代节拍,保证自身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能力不会被社会所淘汰。长春版语文教材内容的设计传统过程中的确是采取了一层不变的办法,教师自我的培训与提升自然也变得少了很多。
未来,长春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队伍要抓住有关教育部门和学校所提供的锻炼与积累的平台,不断充实与丰富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体系,促进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在积极向上的校本研究的大环境下,主动和同仁合作,并积极开展个人行动研究。在课堂上,多多观察自己和学生的反馈;课后,及时把授课过程整理到自己的教案上,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或教学方法,这样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指导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赵丽芳.浅谈语文教材的编写应注重继承传统[J].科教文汇,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