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5: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历史学博士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层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管理提升要依附于两个思路,即管理理念创新思路和服务意识树立思路,这是其教学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
(一)要敢于打破现有局面,渗透新的管理思想和理念
在我国,基层广播电视大学大多都有较长的办校历史,这些基层电大在教学管理模式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既定思维,也已经拥有了一支相对稳定的管理队伍,管理人员在管理手段和管理思想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化的模式,他们依靠固有的模式按部就班的进行电大的教学管理工作。但是新时期,基层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如果固守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会阻碍广播电视大学的长远发展。具体来说,基层广播电视大学在日常的办学过程中要注重对管理人员进行新型管理思想的渗透和强化,对学校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反复分析,对新型的管理模式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要让电大的教学管理人员对当前电大的教育环境和面临的新的教育形势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激发他们主动转变管理理念和理念的自觉意识。鼓励管理人员树立新理念,转变自己的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找准自己在新形势下的位置。鼓励和引导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进行创新和尝试,让他们逐步接受新理念、新思想的改造。
(二)要关注服务对象,树立高度服务意识
基层广播电视大学是为社会和学生服务的,但是很多电大教学管理工作中都缺乏服务意识,不能够把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新时期,基层电大必须要关注服务对象,树立高度的服务意识。要认真做好社会调研,搞清学生的需求,建立能够服务学生和社会的教学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匹配的教学服务。
二、基层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管理水平提升的具体策略
(一)实现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化,引入ISO900体系管理理念
ISO900体系是在总结前人管理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较为成熟的管理理念,它凝聚了成功的管理实践和经验,将这种管理理念应用到基层广播电视大学的管理中是十分有益的,有助于提高基层电大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在基层电大的管理中引入该体系,着重要体现两个理念的树立和创新:1.树立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理念。依据ISO900标准的阐释,顾客是服务的焦点,对基层电大来说,学生就是其顾客。基层电大在教学管理中必须要关注学生,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管理理念。学校要本着服务学生学习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学生自主学习不是让学生自己茫无目的的瞎学,相反,电大作为服务载体,应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完善的支持服务,确保学生能够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电大要积极了解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材料、指导方法等,由电大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积极的研究,督促电大教师为学生提供需要的自学服务,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2.树立全员参与管理的理念。ISO900标准提出了全员参与管理的理念,而事实上,电大的教学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电大作为一个整体要想实现管理的高水平化,必须要有一个系统的管理理念,而全员参与管理强调的是发挥集体的智慧,实现协同管理。基层电大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要树立这个全员理念,要明确教学管理不是一个部门的事,也不是几个管理人员的事,而应该是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共同的任务和事业。只有全员共同努力,积极参与,才能推进教学管理改革的实施,才能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确保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引入规范化流程管理
教学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是一项需要标准制度来作支撑的工作。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必须要制定规范化的制度,这样才能实现科学化的管理。例如,要建立教学管理限时完成工作制度,对教学管理中各项工作的完成时间进行合理控制,确保教学管理进度;建立教学管理工作差错处理制度,对教学管理工作中出现问题的环节要责任到人,根据制度规定进行相应处理,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准确率;建立教学管理审批制度,对教学管理工作中具体事宜的操作进行审批,确保每项教学管理工作都是按步骤执行的;建立教学管理质量监测制度,对教学管理的效果进行监督,确保教学管理措施的落实;建立学籍管理制度,为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提供有效依据,确保学籍管理的规范化;建立考务制度,为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提供依据,确保教学管理工作有据可依。同时,要引入规范化的管理流程,明确学生报考工作流程、明确考场工作流程、明确成绩登录工作流程、明确课程注册流程、明确毕业审核流程、明确学籍建立流程等。将流程管理引入到教学管理工作中,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基层电大的管理水平。
(三)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提高管理效率
新时期,电大教学管理手段应该更先进,更具时代特色,基层广播电视大学要依托现有的局域网,建立多媒体教室,教学管理人员要具备进行远程管理和维护的技能,要对课堂教学、广播教学和专业课程录制等进行全程监管。要具备建立在线教学管理系统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在线学习支持,给教师提供在线资源下载服务等。要建立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系统,建立在线考试系统,充分挖掘网络资源,实现现代化的教学管理,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四)教学管理内容的细节化,确保管理无死角
基层广播电视大学在管理工作中不能够顾此失彼,而应该树立全面统筹的管理理念,确保各个教学管理细节都被重视。要加强教师管理,对教师的教学资格要进行认真严格的审查,加强对教师业绩考核的管理,加强对教师评价的管理,确保教师队伍的素质。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这个管理是从学生入学一直持续到学生毕业的,是一种全程管理,对学生入学考试、在校教育情况、教学计划制定和实施情况、学生所学课程设置情况、面授辅导情况、教师网上教学情况、学生网上学习情况、学生日常考核情况、学生实践教学情况等,都要进行有效管理;要加强学生管理,包括学生注册管理,学生档案管理、学生学籍管理、学生评价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学生毕业证办理管理、学生退学管理、学生考核管理等;要加强对教学资源的管理,包括对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情况的管理,对教学资源更新情况的管理等。
三、结语
在学籍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思想理念,通过学籍的管理来体现学生被尊重、被关爱,使学生具有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要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理念渗透到整个学籍管理的过程中,使学籍管理突出教育的人性化,体现出学生的价值,从学籍管理工作中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被全面教育的过程,这样,才能使广播电视大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实现。
在近几年来,广播电视大学开始实施了学分制、自主选课的形式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籍管理工作作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教学手段。
二、注重学籍管理的系统化
教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都离不开学籍管理,和学校的各个部门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应该注重学籍管理的系统化,使学籍管理工作逐渐向着独立性和开放性的方向发展。注重学籍管理的系统化,有助于增强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发挥其协调功能,有利于学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从广义上来看,学籍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将独立性和开放性有效的结合到一起,也就是达成各个部门之间合作的默契。从狭义上来看,学籍管理系统工作是相对独立的,通过进行细化,贯穿学籍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例如,利用计算机对象学生的学籍进行详细记录和管理。注重学籍管理的系统化,可以完善学校学籍管理系统,使各项信息更加详细,同时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籍管理,有利于及时操作,并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
三、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
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是新时期的广播电视大学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和谐的校园环境主要是以学生为主,在教学中公平对待学生、增强师生之间的交往、实现和平共处的目标。
和谐的校园环境尊重学生自身的权利,能够表明学生的生活态度,给学生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主要让学生对自己学籍的重要性有个深刻的认识,当学生在学校期间犯错误时,可以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学生的学籍和个人档案没有不良的记录。
四、建立健全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
新时期的广播电视大学应该按照学籍管理的科学规律和规范的原则,建立健全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利用制度来约束学籍管理工作中的不良行为,以提高工作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以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对学籍管理的相关文件进行简化和完善,熟悉具体的工作流程,按照实际的操作流程进行,在注册学生个人信息、登陆学生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还要定期对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人员进行工作培训,对工作优秀的人员还要给予薪金奖励,这样可以调动他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能力。
公共管理论文难度不大,但是取材和选题一定要新。对于论文而言,题目就是论文的眼睛,所以选择好论文的题目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公共管理而言,论文需要体现出其研究中实践和分析内容,特别是一些结合案例的论文,更需要深入的体现出具体研究内容。
公共管理论文选题需要参考下面三点:第一、选题与本身工作符合.还有熟悉自己的工作写出的管理论文才有事实根据,在进行论文的时候才能应对老师的提问,进行更好的论文答辩的回答。第二、上学吧论文建议大家不要盲目抄袭他人论文题目。很多公共管理的学生,一拿到公共管理论文选题的通知,因为第一次接触公共管理论文,所以还是沿用以前大学本科时候学生时代的那套做事风格,就直接上网百度、知网等网站去搜索现成与自己专业工作相符合的题目。这种现象的形成,造成了一个情况,就是大部分的公共管理学生选题后,且准备好开题报告了,进一步交付导师进行选题与开题。
第一,明确研究对象。案例研究以企业或行业的事件为依据和研究对象,了解案例的价值,内容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性。
第二,资料真实可靠。案例研究管理论文应具有所收集的第一手资料、访谈内容和统计资料,反映较为全面的信息。
第三,理论结合实践,从问题分析出发,提出解决措施。
企业诊断研究是运用管理理论及方法,可以是企业综合诊断或专题诊断,在企业或行业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所诊断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或改进方案。诊断研究的基本要求为:
第一,确定诊断对象。诊断研究对象应为某个企业(不得虚拟),诊断内容应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二,掌握企业诊断理论和方法,对所诊断的企业进行准确描述。
第三,根据诊断内容设计诊断方法,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科学分析,并在理论运用和与企业进行必要沟通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方案。
调查研究是运用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和统计方法,企业或行业值得总结的经验或教训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提出有意义的见解,写成调查研究论文。调查研究的基本要求为:
第一,确定调研对象和目的。调研对象以企业或行业为主,调研目的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选择调查和论证方法。拟定调研大纲,选择确定科学、合理的调査方法和调查工具,调查数据应具有可靠性和可信度。
威廉・麦克尼尔属于典型的由某部著作声誉鹊起,终身受益的历史学家。出版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的兴起》,被公认为西方史学路径转移,开辟全球史写作的开创之作,博得包括汤因比在内的一系列学者激赏和公众赞誉,至今依然畅销。2010年,奥巴马在白宫为其颁发国家人文勋章,表彰他在西方文化与历史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
作为誉满天下的历史学家,麦克尼尔对于自己的学术思想轨迹有着感性认识。有人以为,麦克尼尔的世界史著作代表着启蒙时代以来西方理性与进步思想的历史自省和不断超越,洋溢着特有的乐观精神,但麦克尼尔内心更认同自己扮演的是希罗多德的门徒,这是一位开启西方史学编撰新纪元的世界旅行家和博闻记录者。
麦克尼尔1917年出生于加拿大温哥华,后随担任神学院教授的父亲迁居美国。作为虔诚的加尔文派教徒,父亲敦促他培养对真理和信仰的永恒追求。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麦克尼尔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此时的芝大正在年轻校长罗伯特・赫钦斯的带领下,开展人文经典通识课程运动,麦克尼尔一边服膺赫钦斯营造学生与教员论辩的浓厚思想氛围,另一边广泛汲取各类学科思想,芝大的哲学、古典学、文化人类学和欧洲中世纪史等,都给他灌输了思想活力。青年麦克尼尔推崇思想的原创性和对事物的想象推断能力,对那种堆砌史料而毫无观点洞见的研究很不以为然。这种思想偏好后来也波及到他对各位授业教师的评价,就这点而言,麦克尼尔称得上学术思想史上时常出现的“离经叛道者”。
“二战”期间,麦克尼尔终止在康奈尔的博士学业应征入伍。战争期间,他被推荐担任美国驻埃及使馆的武官助理,随后在欧战结束前夕调至希腊担任观察员,并领命为五角大楼撰写战后巴尔干地区政治分析报告。这段时期是麦克尼尔个人将历史文化知识与现实政治需求完美结合的黄金时期,他撰写的一系列关于战后希腊政治的书籍获得好评,同时他对国际事务敏锐分析的优秀素养亦得到汤因比垂青,邀请其参与由英国皇家国际研究所主编的《国际事务概览》撰写,该书系被奉为20世纪最为经典的国际关系史著作。值得称道的是,他所负责的“二战”期间美、苏、英大国关系史的分册是唯一一部由非英国籍学者撰写,但学术评价位居最佳之列的专著。假设麦克尼尔日后没有重返高校任教,他亦注定会成为冷战期间研究国际事务的风云学者。
战后麦克尼尔返回康奈尔完成博士论文。得益于赫钦斯的赏识和推荐,麦克尼尔重返芝加哥大学执掌教鞭,开启他服务芝大40年的学者历程。游历过世界各地,具有丰富观察经验的退役上尉麦克尼尔,其眼界已经超越众多同行而更具全球视野。麦克尼尔不满足于单纯讲解西方文明的历史,他需要一个更大的舞台,最好的选择就是写一部前人所未曾开拓、未曾突破的大部头著作。
《西方的兴起》正是这种个人发展与时代背景相融合的产物,麦克尼尔花了整整八年时间构思结构、处理史料、增删枝节,最后成文书稿近千页,出版即轰动。该书契合了战后美国式的文明发展观:承认非西方文明与文化的贡献和重要地位的同时,强调西方世界崛起背后的技术、科技、交通因素的排他性优势;把西方历史的发展阶段与其他非西方文明交错书写,各自碰撞,终而汇聚。
《西方的兴起》出版后,麦克尼尔没有停下对世界史领域的探索,他开始更关注在宏大叙事与微小主题之间的平衡。他日后出版的《瘟疫与人》探讨的即是疾病、病菌对于人类社会的正反影响力;《追寻权力》则围绕不同社会中的军事制度和组织对于国家和文明的作用。退休之后的麦克尼尔依旧笔耕不辍,关注着世界史发展的最新动态。他和儿子约翰・麦克尼尔合著的《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代表着从全球史观和生态环境史观审视全球数千年间文明碰撞交错的视角。
麦克尼尔的世界史观始终是流动和富有想象力的。他在日后曾坦言在撰写《西方的兴起》时,他内心的西方文明优越感影响了写作的均衡,而冷战时代的东西方对峙也影响了他对非西方文明的观察态度。麦克尼尔并未真正摒弃被后殖民者主义者所批评的欧洲中心论色彩,这点他日后也并不讳言。
“协商”和“谈判”是近义词,但是仔细斟酌其内在含义仍然存有本然的区别。从字面词意来理解,根据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第1版中华汉语词典释义;
“谈判”意为“多边或多边就共同关心的问题或彼此间的争端举行会谈,以求达成协议”围绕争端展开,突出冲突性。在劳动关系领域中预示了工人集体和用工单位之间是不友好的、是对抗的。其次追溯到集体谈判概念产生的19世纪中叶的西方资本主义的现状中可知,集体谈判之所以产生,是工人在不断地被压榨和剥削的现实下,为了生存而做出的选择,“集体谈判”实质为抗争。因此,不论是从字义理解,还是结合实践基础,“集体谈判”的指向非常的明显,一方面指明了谈判主体的间的关系是对抗的;另一方面指明主体间的谈判行为是斗争性的。>>>>>大数据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影响研究
“集体协商”概念中国适用性探究
关键词:儿童文学;读者意识;翻译
一、引语
虽然《哈利波特》系列丛书受众广泛,但这套图书还属于儿童文学。儿童文
学是文学的类别之一,它是指切合儿童年龄特点、适合儿童阅读欣赏、有利于儿
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陈子典,2003)。被誉为"东方安徒生"
的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就指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
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灵去
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能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陈伯吹,1959)。
笔者试图从译者的读者意识出发,探索翻译策略,并以此为基础评议马爱新
女士翻译的《哈利波特与密室》的中译本第一章的内容。
二、译者的读者意识
"古今中外的译家们在翻译时都不自觉地是在为他们心目中的读者群服务"
(辜正坤,2003)。也就是说在做翻译工作之前,要知道译本究竟是为谁服务(谭
载喜,2004)。概括的来说,译者的读者意识,就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目标
读者的关注。读者意识可以分为三层:"读者是谁,读者有何需求以及读者需求
如何满足"(郭一天,2005)。
就儿童文学翻译作品来说,其主要读者群是教育程度不高的少年和儿童,他
们喜欢幻想,对一切充满好奇,容易接受简单、有趣和奇妙的新事物,而对于乏
味、抽象和复杂的事物则没有多少兴趣。因此,儿童文学的译者们不仅要保持语
言的童趣,同时还需要把原文中的异域特色传递给译入语的小读者们。在翻译过
程中,灵活运用异化和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
总体而言,在遵循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儿童文学译作的语言应该遵循译入
语的语言习惯,要符合儿童读者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倾向等,要选择儿童读者能接
受的语言来表达。另一方面,在处理译入语文化中没有的意象时要尽量保留原文
中的特色,这样可以帮助儿童开拓眼界,更多的了解外国文化。
三、案例分析
(一)遣词造句层面
要保证儿童准确理解作品,首先要保证译文的忠实性亦或是准确性。因此,
译文的语言应该遵循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并且尽量做到译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
少用生僻词汇或复杂句式。
1、译文的准确性
例句一:
Ever since Harry had come home for the summer holidays, Uncle Vernon had
been treating him like a bomb that might go off at any moment, because Harry Potter
wasn't a normal boy.
译文:自从哈利放暑假回家,弗农姨父一直把他当作一颗定时炸弹看待,因
为哈利不是个正常的孩子(马爱新译)。
细读译文,如果哈利果真如"定时炸弹"一般"定时"惹麻烦的话,那么德
思礼一家反而不必时刻警惕着哈利了。因此笔者试译如下:
自从哈利回到德思礼家过暑假,弗农姨父就视他如一颗炸弹,好像随时都会
爆炸,因为哈利波特并不是个正常的孩子。
2、译文的简洁性
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当翻译一些长句时,通常需将长句进行拆译。那么在
面对小读者时,我们更应该为他们扫平理解作品内容的障碍,保障译文的简洁性。
例句二:
He missed the castle, with its secret passageways and ghosts, his classes (though
perhaps not Snape, the Potions master), the mail arriving by owl, eating banquets in
the Great Hall, sleeping in his four-poster bed in the tower dormitory, visiting the
gamekeeper, Hagrid, in his cabin next to the Forbidden Forest in the grounds, and,
especially, Quidditch, the most popular sport in the wizarding world (six tall goal
posts, four flying balls, and fourteen players on the broomsticks).
译文:他想念那个城堡,那些秘密通道和幽灵鬼怪,想念他的课程(也许除
了魔药老师斯内普的课),还有猫头鹰捎来的信件、大礼堂的宴会,想念他宿舍
楼里的四柱床,想念禁林边上那件小木屋和狩猎场看守海格,更想念魁地奇球-
-魔法世界里最流行的体育运动(六根高高的门柱、四只会飞的球、十四名骑着
扫帚的球员)(马爱新译)。
这句话是一个典型的长句,同时还要注意哈利所想念的一系列事物: 前半
句castle、classes、mail等等都是名词,而之后又是一些含有动词含义的事情诸
如 eating banquets、sleeping in his four-poster bed、visiting the gamekeeper。但是
译文中并没有做任何处理,直接将长句原封不动译地为一句话,还将eating、
sleeping以及visiting直接省略不译。笔者认为在翻译时应该对这一长句进行拆
译,并试译如下:
他想念有秘道和幽灵的学院城堡,想念那些魔法课程(这也许除了斯内普老
师的魔药课),还有猫头鹰送来的信件。他真想在大厅里吃大餐,睡在塔楼宿舍
有四根帷柱的床上,去禁林旁空地的小屋拜访猎场守护员海格。当然哈利最想念
的还要数魁地奇--魔法世界最流行的运动(6根高耸的门柱,4只不停飞舞的
球还有14名骑着扫帚的球员)。
3、译文的童趣性
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我们要尽可能保持原文中的童趣,这样更能引起儿童
的共鸣。
例句三:
He missed Hogwarts so much it was like having a constant stomachache.
译文:他真想念霍格华兹,想得五脏六腑都发痛(马爱新译)。
原意为哈利太想念霍格华兹学校了,这种感觉就像是得了持续胃痛一样。可
如果要这样翻译的话,读者可能会觉得哈利的胃不好。因此译者马爱新女士对这
句话进行了改译,改译后可以帮助目标读者获得更具体生动的感觉,更能理解原
文的含义。同时这种说法也更符合儿童的语言特色,保留了作品的童趣性。
(二)文化特色层面
《哈利波特》系列丛书与凯尔特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关系,很多目标读者对
其中的文化概念更是相当不熟悉。因此在做翻译时,译者要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
特色。
例句四:
All Harry's spellbooks, his wand, robes, cauldron, and top-of-the- line Nimbus
Two Thousand broomstick had been locked in a cupboard under the stairs by Uncle
Vernon the instant Harry had come home.
译文:哈利刚一到家,弗农姨父就把他的咒语书、魔杖、长袍、坩埚和最高
级的光轮2000锁进了楼梯下那个又小又暗的柜子里(马爱新译)。
根据Kernerman English Multilingual Dictionary ,cauldron的含义为a large
deep pot (used especially by withes) for boiling things in。因此它是指巫师世界巫师
们用来制作魔药的工具,通常为深底的圆形锅。而译文中则译为"坩埚",这对
儿童读者们来说可以说是一个生僻词。首先小读者们知道这两字的发音,这个物
品的功能或形状吗?如果解决不了这几个问题,那么显然坩埚这个译法是不合适
的。另外其他版本还有将其译作釜或大釜的,但是这样的译法也不能解决上面提
出的几个问题。为了让更易理解这个"新鲜词",笔者试译:
哈利刚一到家,弗农姨父就把他的魔法书,魔杖,校袍,制药圆锅还有最顶
级的光轮2000扫帚都锁在楼梯下的橱柜里了。
四、结语
儿童文学作品读者的特殊性决定了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其他的文学作品
翻译的不同。因此在做翻译时,译者的读者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提出在儿
童文学翻译中,译作的语言应该遵循译入语的语言习惯,而文化元素则应保留原
文中的特色这一翻译策略。并就此从词句层面和文化元素两个层面评议了《哈利
波特与密室》第一章的译文,讨论了读者意识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只有在翻译过程中始终贯穿这一点理念,才能保证译文的质量,译出一部深受儿
童喜爱的作品。
参考文献:
J. K. Rowling 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New York: Scholastic
Inc., 1998
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
陈子典《新编儿童文学教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邓红顺《儿童文学翻译策略讨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
郭一天《读者意识刍议》军事记者,2005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马爱新《哈利波特与密室》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继三年前访台后,史景迁、金安平夫妇再度联袂现身台北书展,向读者演绎两人的新书,并且进行罕见的对谈──变局中的儒家知识分子,让外界得以窥见这双爱智眷侣所激荡出来的灵魂火花。
携新书翩翩而来
史景迁的最新作品《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锁定了明代散文家张岱的一生。张岱出生于父祖家人均以考取功名、经世济民为首要之务的书香门第,却始终未曾中举。在他长达80余年的一生里,体验了改朝换代的局势下,知识分子内心的冲突、茫然以及思索。藉由这样一位中国文人的私历史,史景迁企图勾勒出大时代的全貌,也探讨儒家的传统,如何因受到政治递嬗影响而变化。
张岱不曾在明朝任官,以文学作品扬名,耗费后半生努力修纂明史。史景迁选择铺陈追索这样一位与他自己生命向度、心性都有些类似的中国文人,不仅饶富趣味,也颇具自况的意思。张岱文采非凡,观点卓而不群,写史不入流俗,史景迁恰恰同属此等人物,这使得书迷在读《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时,十分过瘾。最有趣的是,史景迁写作时,仍保持他一贯的谦逊低调与活泼顽皮,并不点破或明说,也让人有更多“张岱耶?史景迁耶?”的想象空间。
金安平新出炉的书则是《孔子:喧嚣时代的孤独哲人》。台湾最古老也最兴盛的孔庙位于台南,在台南安平出生、成长至12岁的金安平,是如何看待这位千古以来被奉有至高无上地位的伟人思想家呢?而庞大的、环绕着孔子所构筑起的儒家体系,在一位拥有台湾经验的华人女性历史学者眼里,又是怎样的一种哲学?
夫妻擂台头一遭
史景迁笑着透露,两人在写作研究时,经常是对方的第一个听众与读者,但公开在许多人面前提出对彼此的质疑,却是破天荒头一遭。他对金安平理解的孔子感到好奇,想知道在她的观察里,孔子是怎样取得所谓的“天道”的?此外,史景迁也对孔子长达13年离乡背井、充满危险艰辛的困苦旅程感到不可思议:“投入这样的旅行与磨难是必要的吗?对孔子的思想有什么影响?”而在治学方面,史景迁也注意到金安平新书的文献,多提及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学者的数据:“为何特别看重这些考证考据,而不想引用以直接诠释经典为基础的宋明理学?”
对正史之外的文本,向来怀抱极高兴趣的史景迁,也直接问金安平,除了《论语》等“官方”经典,孔子生存年代所遗留下来的竹简,记录了当时人们的思想生活,是否可以帮助她更加理解孔子其人与思想呢?主张写史不可尽褒无评,臧否笔下历史人物不遗余力的史景迁,更是对孔子的崇高地位提出挑战性的麻辣问题:“从早宋至以来,孔子的言行化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以至于文人的仕进、功名利禄与儒家思想画上等号。你觉得科举造成的独尊儒术,对于孔子的儒家哲学,究竟是帮助成就,还是贬低呢?”
拥有密西根大学数学学士学位的金安平透露,历史与数学的共通点就是“思考”,她因此非常享受与史景迁辩证、脑力激荡的过程。小时候从父亲口中听到许多孔孟老庄故事的金安平,长大后对先秦诸子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谓孔子的“天道”,她认为是一种为学与做人密不可分之道,就像是孔子的教学与生活从未分割一样,“先秦甚至更早的哲学家,都深谙这个道理。”至于孔子周游列国的旅程,金安平认为对他的儒家思想体系影响至大,而且至关重要。“当世界处于混乱崩溃之际,孔子毫无选择必须离开他的家邦,他必须带着他的跟随者,也就是他的学生们,包括子路、子贡、颜回,沿路学习、相处,并且从中参悟天道。”金安平指出:“智慧与苦难相伴而生,虽然是看起来很老套的思考逻辑,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这在别的文化里也适用。许多西方的圣贤或者哲人,同样会只身前往深山或荒野独处,以求思考透彻,体悟出人生之道。”
金安平说,宋明理学,多属朱熹等各家批注孔子言行,清乾嘉学者不厌其详、多元精细的考据,提供了不同的孔儒思维,不再只是“指南式”地理解孔子与儒家思想,而是帮助建构另一套,或者允许人们看见与宋明学者诠释截然迥异的孔子儒家哲学,“开放对孔子与儒家哲学的想象空间。”
对孟子、荀子也有深刻钻研的金安平甚至语出惊人地表示,她发现在公元前三世纪以前,儒家思想的分别其实并不明显,许多政治或道德上的议题,先秦诸子百家都是殊途同归:“到汉朝才出现分歧相左的学派。”金安平主张,融会贯通百家争鸣的主张,取其精华,是现代历史学者的艰巨责任也是挑战。关于中国千百年来崇孔儒成科举八股之术,金安平认为:“是两面刃的做法。缺点是让孔子儒家思想流于求官禄的形式与功利,优点是,至少养成了中国文人表面上都必须以孔儒经世济民为本的治学观与处世态度。情操虽有高低之别,但存乎每个读书人的心里,书生自己可以取决要往上或者往下。”
处乱世,天道是他面对的最大重担与危机,“那么张岱呢?”金安平问史景迁,像他笔下的张岱这样一个文人,所面临最大的危机是什么?最艰难的抉择又是什么呢?
史景迁笑着回答:“其实,张岱所面临的,并不比孔子简单。”他指出,明朝灭亡时,张岱48岁。40岁以前,出身仕宦家庭的张岱衣食无忧,游山玩水,收藏古玩,谙园林布置、懂音乐、擅弹琴、制曲、品茗、赏戏,但在逐渐步入老年之际,张岱却得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让张岱活得多姿多彩的辉煌明朝,被各种竞逐的残暴、野心、绝望、贪婪力量所撕裂而土崩瓦解,蒙羞以终,其藏书逸毁,亲朋好友也四散,张岱的心里发出疑问:“文人对国家的忠贞是什么?效忠自己的国家民族,是不容抹灭的天性吗?”史景迁指出,张岱身旁的好友与亲人纷纷选择自杀,成了张岱在心头挥之不去的痛,以及永恒的拉锯命题:“应该在异族的统治下继续活下去?还是干脆了结性命殉国?”最后,张岱选择不入清为官,但在野编纂明史《石匮书》,以自由的笔,与明代遗儒的知识分子姿态,描述书写他所眷恋深爱的故朝家国,夺回并保住对于历史的诠释权。
史景迁过去专研康熙、雍正年间的清朝盛世历史,但这位史学家坦承,张岱提供了汉族与“异族”交替、朝代更迭的历史新着力点,让史景迁对明儒发生兴趣:“也帮助我去思索四百年前的生活与美学。”
“张岱嗜读历史,也着迷于写史,但他对历史始终抱持好奇怀疑的态度。”史景迁认为,张岱开始书写那些让他传颂后世的小品文学,是因为读史之余,他发现也意识到自己想解决历史中的问题,这应该也是张岱日后投身历史编纂与书写的重要动力。
关于张岱笔下的历史,史景迁说,原本是以350万字洋洋洒洒记述盛明,后来不禁写到明朝衰亡,张岱披头散发,不做满清人打扮,拖携着厚重的手稿躲到山林之中,足见其护史之志切。
史景迁坦言,史家仿佛天文学家,历史书写也犹如月相盈缺:“纵使月有圆缺,仍不妨人们对历史全貌的了解。”史景迁说,张岱非常清楚自己修史的动机,并且意识到知识就是一种诠释的权力,知识如何呈现永远是最大的难题。“但皎洁的明月终究会回来,史家不必刻意弥补史缺,就像历史小说不是被承认的正史,但每个朝代,这样的文学作品都能某种程度的填补历史的空白。”史景迁说,身为一位史家,甚至必须主动创造历史的空缺:“意识形态永远都会让历史有空缺与待填补的空间。”
关于文人学者与帝王两种不同的人物,史景迁如何描述他们的差异?他表示,这两种纪传,其实很容易区别,因为可供查考研究的历史来源南辕北辙:“譬如康熙雍正这样的皇帝,自然会有许多来自官方的资料。而妇人王氏,就必须参考许多当时的地方志、税赋、震灾、法制史与犯罪史。”史景迁说,但他试图从帝王身上找到人性的部分,这是为何他偏爱康熙雍正或乾隆的原因:“他们固然是不可一世的帝王,但也都是很有天份的人。从他们创作的书法、艺术,甚至是以朱砂眉评批注的宫廷文件,都能观察他们的性格与行事作风。”史景迁透露,他只能透过山东地区的相关记载,得知当时的妇女死亡,仵作不得亲自验尸,必须透过地方上年长且具有公信力的妇女对尸体的观察转述,才能够判定死亡的原因。“对于王氏这样一个终生没有办法书写阅读的人而言,我根本无从得知她真正的感受,对于她被亲夫谋杀的原因也只能旁敲侧击的推测,想象空间很大。但是康熙雍正这些帝王,我不但能知道外界是如何看待、评价他们,还能从其闲暇逸趣之中,得知他们脑海里在想些什么。”
约翰・冯・诺依曼,美籍匈牙利人,数学家、计算机学家、物理学家、经济学家、发明家,新时代数学的倡导者,“现代电子计算机之父”。
冯・诺依曼从小聪颖过人,兴趣广泛,6岁时,他就能心算做八位数乘除法,8岁时掌握微积分,12岁就读懂领会了波莱尔的大作《函数论》要义。
冯・诺依曼的记忆力惊人,读书过目不忘。他对读过的书籍和论文,能很快一句不差地将内容复述出来。
冯・诺依曼一生掌握了7种语言,最擅德语,他在用德语思考种种设想时,又能快速译成英语。据说,6岁时他就能用古希腊语同父亲闲谈。
在计算机领域,他被誉为“计算机之父”。在经济学领域,他被誉为“博弈论之父”。在物理领域,冯・诺依曼在20世纪30年代撰写的《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对原子物理学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在化学方面他也有相当的造诣,曾获苏黎世高等技术学院化学系大学学位。 30岁时,冯・诺依曼已经是纯粹数学学者中的巨人;45岁时,他被全球公认为20世纪最具世界性、最多才多艺、最才思敏捷的数学家。从遍历定理的第一个有力证明到天气控制方法,从原子弹的聚爆装置到博弈论,从一种用于研究量子物理学的新代数学到带有预先储存程序的计算机的装配,到处都可以看到他的设想。他在格论、连续几何、理论物理、动力学、连续介质力学、气象计算、原子能和经济学等领域都做过重要的工作,被称为上世纪“最伟大的全才之一”。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Ломоно?сов
他创办了俄国第一所大学――莫斯科大学;由于他渊博的学识,他也被普希金赞誉为“俄罗斯的第一所大学”;他是“俄国科学史上的彼得大帝”,俄国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和诗人。他在俄国的地位,有如伽利略在意大利、牛顿在英国、笛卡儿在法国、莱布尼兹在德国和富兰克林在美国的地位。
为了躲避继母的责骂、争取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19岁的他带着两本启蒙书――《斯拉夫语法》和《算术》,凭着借来的3个卢布,离开家乡、踏上了漫长的求学之路。他冒充教会执事的儿子进入了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用1年时间掌握了拉丁文,并自修了希腊文,用5年时间修完了8年的课程,被选派到彼得堡国家科学院大学深造。半年后,又被派往德国学习采矿和冶金。1736年秋,他进入马尔堡大学学习物理学和化学,期间精通了德语、法语,后又到弗赖堡学习矿业和冶金学。在克・伏尔夫教授的手下,他学习了数学、哲学、物理学,又选学了化学、力学、矿山测量、水利工程学课程。
他在物理、化学、语言学、文学、哲学、历史、天文、地质、矿物、航海等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他是一个出色的人文学者,在历史学、语言学、哲学方面都有研究,被誉为“俄罗斯现代语言之父”,著有《修辞学》《俄语语法》和《论俄文宗教书籍的益处》等。
他在观测金星凌日时第一个发现了金星上存在着大气;他创立了热动力学说,指出热是物质本身内部的运动,从本质上解释了热的现象;他提出了气体分子运动论,认为空气微粒对容器器壁的撞击是空气产生压力的结果;他对气体压强给以正确解释,即是空气质点对器壁撞击的结果;1741年,他创立了物质结构的原子――分子学说,为俄国的物理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用实验证明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相等,这一发现比拉瓦锡发现物质不灭定律早18年;他是最早应用天平来测量化学反应重量关系的化学家。
他是俄罗斯的“全能才子”,是俄国“文艺复兴式的人物”。他的名字叫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莱布尼茨,德国自然科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他的研究成果遍及力学、逻辑学、化学、地理学、解剖学、动物学、植物学、气体学、航海学、地质学、语言学、法学、哲学、历史学、外交学等等,他是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他还是最早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德国人,而他的职业,是一名律师。
莱布尼茨在数学史和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数学上,他和牛顿先后独立发明了微积分。有人认为,莱布尼茨最大的贡献不是发明微积分,而是发明了微积分中使用的数学符号,他也因此被称为“符号大师”。莱布尼茨还对二进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哲学上,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最为著名,例如他认为“我们的宇宙,在某种意义上是上帝所创造的最好的一个”。他和笛卡尔、巴鲁赫・斯宾诺莎被认为是17世纪三位最伟大的理性主义哲学家。
莱布尼茨对物理学和技术的发展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提出了一些后来涉及广泛(包括生物学、医学、地质学、概率论、心理学、语言学和信息科学)的概念。莱布尼茨在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神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诸多方向都留下了著作。他的著书,约四成为拉丁文,约三成为法文,约一点五成为德文。
莱布尼茨的求学经历也堪称传奇。
15岁,他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 一进校便跟上了大学二年级标准的人文学科的课程。期间他还抓紧时间学习哲学和科学。
17岁,他以《论个体原则方面的形而上学争论》一文获学士学位。
18岁,莱布尼茨完成了论文《论法学之艰难》,获哲学硕士学位。
19岁,莱布尼茨向莱比锡大学提交了博士论文《论身份》。次年,审查委员会以他太年轻为由而拒绝授予他法学博士学位。他对此很气愤,于是毅然离开莱比锡,前往纽伦堡附近的阿尔特多夫大学并立即向学校提交了早已准备好的那篇博士论文。
21岁,阿尔特多夫大学授予莱布尼茨法学博士学位,还聘请他为法学教授。
据称,经当代智商测试研究,莱布尼兹的智商高达205,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天才。
托马斯・杨Thomas Young
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是个奇才,同学们都称他为“奇人杨”。上帝在造人方面从来都不是公平的,托马斯・杨就是个例子。表面上,他的身份是医生、物理学家,但这仅仅只是他的社会角色而已。他涉猎的广泛程度让人瞠目,他的才华横溢让人吃惊。
他在光波学、声波学、流体动力学、造船工程、潮汐理论、毛细作用、虹的理论、力学、数学、光学、声学、语言学、动物学、埃及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他还对艺术颇有兴趣,他热爱美术、音乐,几乎会演奏当时的所有乐器。他会制造天文器材,还研究了保险经济问题。他擅长骑马,并且会耍杂技走钢丝。
小时候的托马斯是个神童,2岁会阅读,4岁能将英国诗人的佳作和拉丁文诗歌背得滚瓜烂熟;不到6岁已经把圣经从头到尾看过两遍,还学会用拉丁文造句;9岁掌握车工工艺,能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物理仪器;几年后他学会微积分和制作显微镜与望远镜;14岁之前,他已经掌握10多门语言,包括希腊语、意大利语、法语等等,不仅能够熟练阅读,还能用这些语言做读书笔记;之后,他又把学习领域扩大到了东方语言――希伯来语、波斯语、阿拉伯语;他阅读了大量的古典书籍,在中学时期,就已经读完了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拉瓦锡的《化学纲要》以及其他一些科学著作,才智超群。托马斯26岁时,著名的罗塞塔石碑被发现。石碑上刻了三种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古埃及通俗文字和希腊文。首先阐释这些象形文字的人是法国人商博良,但托马斯却是把碑文的译文发表成书的第一人。
托马斯在物理学上作出的最大贡献在光学观察上,特别是光的波动性质的研究。1801年他进行了著名的杨氏双缝实验,证明光以波动形式存在,而不是牛顿所想象的光颗粒(Corpuscles),该实验被评为“物理最美实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