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8篇

时间:2023-03-07 15:05: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企业人才管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

篇1

企业其他职能所形成的竞争力不同,销售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整体拥有的,决定企业持久开拓市场、增加销售额和创造利润情况的能力”。它由一组相互关联、有机协调的能力所构成,是企业经过长时间积累而形成的,它具有进入多种市场的潜力,是长期利润的源泉,是企业抢占未来商机、谋求更大发展的重要和决定性力量,因为这些能力是针对市场竞争的所以称为竞争力。基于此,本文将销售竞争力定义为“在企业把生产和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出售给消费者的活动过程中,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并且具有一定模仿和超越障碍的优势力量”。

二、基于销售人才管理的企业销售竞争力构建

企业的销售竞争力会受到企业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或制约,比如销售策略、销售网络、上游供应商、下游批发商和零售商、竞争对手、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等等。巴尼(1991)认为,竞争力需要具备四个主要特征: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如何使企业的销售具有这些特征,将销售优势转化为竞争力成为了问题的关键。其突破口还在于对销售人才的管理,因为成功的销售竞争力构建需要高素质(身体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等)的销售人员来完成。换言之,销售人才对企业销售竞争力的影响作用是最基础、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主要体现在销售人员、销售经理与销售团队等重要方面。

1.销售人员

这里的销售人员是广义的,不仅包括促成交易的推销员,还包括营销策划人员、市场调查人员、送货员、接单员、特派访问使者、技术支持人员等一系列需求创造者和问题解决者。任何一类销售人员的素质、态度和能力都会对销售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销售人员的招聘、选拔、培训、考核工作不仅仅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也是老销售人员和销售经理的重要职责,更是企业高层应该关心和重视的问题之一。目前市场竞争在加剧,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花费的销售成本越来越高,所以如何在不影响销售业绩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或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提高销售业绩,寻找到一个销售业绩和销售成本的平衡点已经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关键点还在于提高销售人员的素质。不同学者对于销售人员的素质持有不同观点,台湾学者林有田认为合格的销售人员应具备“五A四力”。其中“五A”是指善于分析(analysis)、善于接触(approach)、频于联系(attach)、主动攻击(attack)、有利共享(account),“四力”即为情报力、行动力、吸引力和说服力。而美国学者查尔斯•M•富特雷尔则认为成功的销售人员应具备:精力充沛、高度自信、追求物质财富、工作勤奋、很少需要监督、坚持不懈、有竞争心、良好的外表、讨人喜欢、能够自律、聪明、以成就为导向、良好的沟通技巧等等。企业只有因地制宜地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销售人员培训方法和销售人员成长机制,才能促进销售人员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及其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得到一个高质、高效的进步,从而帮助她们提高顾客对产品和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所以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销售人才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销售竞争力,而且也会给竞争对手带去很大的模仿或超越的营销障碍和营销压力。

2.销售经理

销售经理在整个销售活动中扮演着组织者、领导者、分工协调者的角色。由于其重要的角色地位,销售经理对销售人员、销售团队、销售策略制定与实施、销售渠道建立与维护和销售业绩提升都有较大的作用。其年龄、人品、素质修养、经验积累、工作能力、创新和进取精神都会对销售竞争力都会产生深深的影响。而优秀的人才永远是竞争对手的噩梦,所以优秀的销售经理会受到竞争对手各种各样“挖墙脚”策略的攻击。对于企业来说,应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充分激发销售经理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在工作中也要给予其对自身和企业未来发展的巨大信心,尽最大努力防止其跳槽,吸引其留在组织,激励其为组织努力工作。

3.销售团队

当今市场的瞬息万变和海量信息让过去那种靠个人能力单打独斗的销售方式显得捉襟见肘,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应对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销售团队应运而生,而且其作用越发明显。集众人所长、补个人之短、压力共担、利益共享、头脑风暴、团结协作又分工明确,这就是新时代销售团队的特点。对于企业来说,其销售团队是否士气高涨、是否团结一心、是否分工协作、是否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是否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是否勇于承担责任对企业的销售竞争力有重大的影响作用甚至起决定性作用。销售团队直接关系到销售人员的成长、销售策略的制定、销售额和销售利润的增长、销售成本的控制、销售网络渠道的建设、促销活动的实施,并且是外部环境变化的最直接感受者和反馈者。可以说销售团队是影响销售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一支优秀的销售团队从团队规模到团队结构再到团队文化,从团队目标到团队行动再到团队绩效,组成一个协调顺畅的销售竞争优势系统,从寻找锁定目标顾客群到开发潜在客户,从传播传递产品和企业信息到出售产品的最终活动,从优质售后服务到市场和客户的信息反馈,每个环节的高效率、高效益的工作都会给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销售竞争力量。一名优秀的销售人员虽然不易被模仿的,但因其离职给组织带来的风险与损失仍然无法避免。一支优秀的销售团队是由若干名优秀的销售人员有机结合而组成的战斗团体,销售团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难被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的问题,对企业销售竞争力构建具有更大的作用与价值。

三、结论与讨论

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才,吸引策略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统计资料表明,全国工商注册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了99%,其产值和利润分别约占60%和40%;而且,中小企业还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去年1500亿美元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占有约60%的份额;此外,中小企业在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培养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参与专业协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发展中小企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从98年起,政府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投融资政策、外贸政策以及相关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改革措施相继出台。99年4月,《中小企业促进法》调研起草工作也已开始进行,社会对中小企业已愈来愈重视。

中小企业如何抓住这个良好的机遇,获得长期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是中小企业在竞争中面临的严峻课题。虽然,中小企业的成功依赖于企业多方面的因素,但人才战略是整个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

一、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的难点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各种原因,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困难重重,而这些困难大多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1、规模小。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人员、资产拥有量以及影响力都要小于大企业。这使得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难以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而且,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的稳定性比大企业差,不管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比对大企业的影响大的多,所以对于人才而言,在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要高于在大企业。2、行业分布广,但地域性强。中小企业分布在各行各业中,从手工作坊式的加工业到高科技技术产业,包括一些不适合大规模资金运作的领域。所以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小企业往往活动范围不广,地域性强,尤其是人员的构成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有时容易形成排外的企业氛围,不利于企业引进新的人才。有的企业位于中小城市、城镇,甚至偏僻的地方,很难吸引人才。

3、个体对企业的贡献度大,影响也大。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每一个职工,对企业稳定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很重要。大企业持续正常的运作必须依靠完善的制度,中小企业往往对个体的力量依赖性更大。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更多地依靠每个人的能动性,往往没有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也没有一个持续的、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也不利于中小企业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引进人才。

4、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的错位,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吸引人才机制的建立

虽然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的困扰较多,而且有些是企业不能避免的,但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具有体制灵活、对环境反应灵敏、发展潜力大等优点;人才在企业的发展的机会较多,容易发挥个人的特长,体现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吸引人才方面也具有自己的优势。所以,中小企业应扬长避短,建立一个有效的吸引人才的机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正确的观念

1.从狭隘的人才观到全面的人才观,即从单纯的技术人才观到多样性、多层次性的全面人才观。

由于历史与社会的原因,中小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就是指技术人才。他们将企业经营中的诸多问题归根于缺乏技术人才。这种狭隘的人才观,使中小企业形成一种对技术人才的依赖性,难以发现自身面临的真实问题,也不重视人才管理体制的系统建设,从而使企业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技术人才对企业经营的成败当然很关键,我们也确实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技术上的突破,使企业面貌焕然一新。但这种情况是有条件的,它并不发生于大多数企业中。多数的情况是企业在有序的运作中推进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人才也只是企业经营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建立全面的人才观是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基本前提,中小企业主要应建立如下人才观:

人才是多样性的:企业经营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不同的各种各样的人才。除技术人才外,还有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公关人才等等。应该说,一切具有可为企业发展所用的特殊技能或才干的人都是企业的人才。

人才是多层次性的:企业经营中,各种人才居于企业组织的不同层次。他们可以是高层的管理者,也可以是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员工;可以是高级的技术开发的专家,也可以是技能娴熟的工人。

全面的人才观可以克服狭隘人才观的弊端,使企业全面分析人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从制度上建立起完整的人才体系,有针对性地招揽切实需要的适用人才。

2.从“人才完美”到“人才不完美”

由于各种原因,中小企业有一种人才完美的错觉,甚至对人才有一种神秘感,认为人才应是全能的完人,把企业的发展寄托于个别的“完人”或“能人”身上,形成了一种对人才的依赖心理。

如前所述,对企业而言,人才就是具有能为企业所用的一技之长的人。他也许在某些方面能力突出,但在其它方面表现平平,他也会有他的弱点。

只有打破人才完美的观点,企业才能自觉地完善管理体制和建立人才流动的机制,而不是把企业的发展寄托于个别的“完人”或“能人”身上。同时,它还有助于企业形成系统管理的观念。

3.转变片面的“人才的需求”观,从人才“需要事业”到人才“要事业,也要生活”。

很多中小企业认为人才追求的是成功的事业,他们不在乎物质需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或许是正确的:因为一切均在计划安排中,追求是没有用处的。然而,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人的价值观,以及社会对个人价值的判断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个个体的生活质量高低已成为社会衡量其个人价值的重要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要事业,也要生活”成为人才的普遍需要。由于社会观念的偏见和企业财力有限,在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难度本来就很大的情况下,企业如何采用有效的方式,吸引适用的人才具有特别的意义。正确的认识人才的需要,有助于中小企业制定正确的引进人才的战略和政策。4.转变使用人才的观念

虽然一直以来,社会广泛地批评“任人唯亲””,但仍有不少企业“唯亲近者是用”、“唯家族成员是用”,使企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这种情况必须纠正,但与此同时,也不可走向另一个误区--“亲者不任”;现在有的中小企业竭力回避从企业内部培养、选拔人才,甚至认为企业内部没有人才,总希望弄个外来和尚。其实,真正的“任人唯贤”是不论亲疏的,内部选拔人才也是一条有效、便捷的用人途径。由内部选的人才对本企业比较了解包括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产品特性等;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较为一致,能够较好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可能更有助于企业的发展。而且,企业和人才之间相互了解,容易形成一种信任机制,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减少不必要的阻力和管理成本。

(二)创造吸引人才的各种条件

中小企业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抓住新一轮企业改革的时机,有效地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以各种方式努力创造吸引人才的条件。

1.运用薪资、福利

考虑到自身的实力和实际条件,中小企业应制定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灵活的薪酬制度,一般可以采取“底薪+奖金”的模式:“底薪”可以与企业原有的薪酬制度统一,基本上差距不大,而“奖金”可以根据工作性质和人才层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计量标准和评价方式。采取这种模式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这种模式可以满足人才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使他们可以安心专注于本职工作,也可以提供了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所必需的物质激励。这样既有利于增加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也符合中小企业的能力和条件。

其次,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密切的配合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在吸引人才的同时,企业也应重视协调新老员工的关系。而这种模式由于采取了和原有工资制度基本一致的“底薪”,可以保护原有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由于制度和观念的变化,大部分人也都可以接受“人才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就应获得高额报酬”的观点。这样企业在引进新人才后不会引起组织内部的不稳定,甚至引起原有人才的流失。针对不同工作性质和处于企业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才,企业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式来评价人才的绩效和确定“奖金”的数额,以保证公平和效率的原则。

(1)对于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才:可以根据他参与的项目为企业所带来的效益,以项目提成的方式给与奖励;而对于一般的技术员工或工人可以采取一次性奖金以鼓励他在具体生产或研发过程中的小发明或小创新。

(2)对于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才:可以采取“目标管理”的方式。制定一定的管理目标,并根据目标完成程度以及效果来确定奖金数额。对于目标的制定和考核标准可以由企业来制订,也可以由企业与人才双方协商制订。

(3)对于从事市场方面工作的人才,可以采取以市场业绩为依据来确定报酬,同时可以辅以“目标管理”方式来鼓励人才在开拓新市场,创造潜在消费市场以及推广企业知名度等不能直接计量的工作。

另外,企业应积极参与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建设,按照法律的规定,根据自身条件,努力建立较为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并尽可能地为人才解除后顾之忧,例如帮助解决配偶就业、调动、子女教育等问题,以增强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

2.运用职位

人是有各种各样的需求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不但有物质的需求,也有精神上的需求。因此,创造恰当的非物质的条件,也是吸引人才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使人才在工作中得到满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人才自身的素质与经验,结合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依照企业的目标策略,给人才设置挑战性的工作或职位,使其能够在工作中得到发展的空间,不但满足了人才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也使得人才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反过来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在一些企业中,特别是那些规模快速增长或进入二次创业的中小企业,存在着如何使参与创业、但目前已经不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经营者让职,以便给更有能力、更有经验的新引进的人才提供职位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可以依据“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采取公开竞争上岗的做法;或者,为了避免因组织剧烈变动而挫伤员工的积极性,采取让原有经营者进行再次创业,开发新项目、新市场,而让新引进的人才经营管理原有的产业。另外,还可以通过给原来的经营者配备助手并赋予助手以实权,具体行使管理职能,而原有的经营者主要起顾问或指导作用等方法实现新老交替。3.运用股权

在吸引人才方面企业还可以顺应企业改革的潮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契机,在“产权明晰”上下功夫,制定多样的、具有吸引力的股权政策。通过将个体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统一起来办法,从而在公司内构建“利益共同体”,增强人才的责任心,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

--期股权:即企业向人才提供的一种在一定期限内按照某一既定价格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份的权利。这种政策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股票容易变现)或行业和企业都处于成长期(未来期望值高)的情况,其实施要点是工作绩效的评价,以及与工作绩效相对应的股权的大小。要保证其具有吸引力,同时必须保护企业利益。

--干股:即企业送给人才的一种特殊股权,可以享受分红但不拥有产权。它实际上是一种用股权将资金、技术、管理等进行有机结合的经营机制。

--岗位股权:即一种只与岗位对应的股权。通常的做法是建立职工持股会,但这里作为吸引人才的一种条件,更注重其吸引力和激励力。宜与期股权配合使用。

--贡献股:即根据员工对企业的贡献而给予的一种股份。适用于进行产权改革的企业。

--知识股:即根据人才的知识背景或特殊技能而给予的一种股份。其具体做法是企业在总股份中分出一块专门用于吸引人才,该项的要点是对人才价值的合理评价,以确保企业和人才双方的利益。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引用股权的形式必然各不相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4.运用企业文化

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缺乏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其实成功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员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比物质的激励更为有效。企业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在一定时间内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定、独立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了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一个企业的文化,尤其是强文化,会强烈影响一个企业对员工的根本看法,并影响该企业的领导风格、领导方式、组织的结构及其关系、企业控制职能的应用方式。而这些都是企业能否有效吸引住人才的主要影响因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统一企业成员的意念和欲望,齐心协力的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而且是留住和吸引住人才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对中小企业而言,其影响效果尤为明显。5.其它可以创造的条件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企业不仅是一个工作劳动的场所,同时也是重要的社会交际场所,所以中小企业除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工作外,还应重视营造一个积极的、协调的环境和氛围,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要,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

(1)做好日常管理,创造一个环境整洁、氛围友善、运作有序、管理规范的企业形象。

(2)由于社会的压力,人们在择业上越来越慎重,他们不仅看重企业的当前状况更注重企业的未来前景及自己身在其中的发展(这种发展本身具有对未来社会的适应性)机会。因此企业不仅要作好当前管理,还必须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与方略。通俗地讲企业要有一个“企业的梦”,同时企业还应有一个系统的人才培养与选拔的体系,它给进入企业的每一个人一个“个人的梦”,也就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除了采用、落实前述各种吸引人才的措施外,还必须有其他相应的方法,以保证人才始终处于被激励的状态,从而长久地为企业作贡献。对此,企业主要是要建立起一套开放的人才流动的机制。

(三)采用各种形式,不拘一格降人才

1.从企业内部选拔

从企业内部培养和选拔人才,是成本最低,很多情况下也是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方式。其具体做法很多,但主要是要有一套系统的内部培养和选拔体系。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它的选拔对象相对较少,所能投入的资金和实践也相对少,所以培养和选拔工作要有重点、有针对性。

2.外部选聘

外部选聘是企业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因其来源广泛,企业较易获得所需人才。外部选聘的方式和来源也很多,主要有:

(1)通过人才市场选聘:中小企业要树立信心,积极参与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利用企业所创造的、如前所述的各种条件,努力招聘适用人才。

(2)加强与科研部门、高校联系合作,从中发现和挖掘人才。(3)从别的企业特别是同行的企业挖掘人才。

中小企业由于影响力较小,在使用以上这些做法时,应特别注重企业与人才的直接沟通,以加深人才和企业双方的相互了解。

3.其他方式:

考虑到中小企业的条件,为降低人才利用的成本,还应不拘形式聘用各种人才。

--临时聘用:比如通过私人关系,按照必要的法定程序短期聘用技术攻关、顾问等人才。

--钟点雇佣:比如按小时付费的各种管理经营咨询等。

三、总结

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中小企业面临着新一轮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小企业面临的的竞争也迅速加剧。人才也已成为企业确立竞争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的关键。可以说“重视人才,以人为本”的观念已被广泛接受。但从接受一个观念到将观念转化为有效的行动,还需要一定的过程,而且是比较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方法是根据内外环境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知定相应的人才策略,并在实际中不断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叶国标,《中小企业乘风破浪正有时》,今日上海,1999.8

2.[日]小川英次,《中小企业现代经营术》,改革出版社,1992

3.Lawrencemiller,《Americanspirit》,台湾,1986

4.施振荣,《再造宏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8

5.贾宗宜译,《TheHPWay-howbillHewlettandIbuiltourcompany》

6.《浙江社会科学》,1999.6

篇3

(一)招聘条件过于单一

这个可以说是中国企业的通病,不仅仅局限于跨国企业之中,中国企业的HR部门人员在招聘人才方面,往往看重的是应聘者是否适合这个“工作”,而不是应聘者是否适合这个“职位”。企业对于员工的招聘,一定要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员工除了要保证本身的专业能力能够胜任之外,在其他诸如人际关系、未来发展方面也要适应企业自身的发展,是否能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提升自己。而现阶段中国跨国企业的招聘条件往往是重“学历”而轻“能力”,依照这样的招聘条件所甄选出来的员工或许在当时能够胜任好他们的工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过于注重学历而甄选出来的职员不一定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

(二)忽视员工素质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

企业是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的,当今是信息时代,各种信息随时变化刷新着,特别是国际经济信息瞬息万变,这也就要求了企业的员工能够在认真工作的同时,自身的素质与能力的提升要跟得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培训是HR部门人才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现今中国跨国企业的大多数HR部门却忽视了这一点,或者说很多的培训过于单一,忽视了员工各项素质的培养,它们更多的着眼于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不能够将员工素质的提升发展与企业的未来发展相结合,失去了大局观。

二、对策与建议

(一)通过企业的实际情况潜移默化的凝聚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跨国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凝聚力之外,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营造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工作氛围,代表了企业的特质,是表现一个企业强大与否的重要因素。在企业文化的奇特魅力上,海尔集团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著名的案例:有一个在海尔洗衣机分厂工作了三年的22岁姑娘,在勤恳工作的同时也接受了海尔集团三年的企业文化熏陶,三年之后被诊断患了白血病,就在她弥留之际,她对亲人提出的最后一个愿望:再让我回去看一眼海尔。这说明了什么?这就是海尔集团企业文化的体现,作为一个企业凝聚力的体现,使得这个企业的员工对企业产生潜在的归属感。一个企业的文化并不是管理高层们所能够狭隘的决定的,企业文化是公司的所有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互相磨合、在环境中受到熏陶、在长年累月的经营过程之中经过不断的深化所形成原始的“胚胎”,然后再被企业的HR部门加以深化、精炼,提取成独有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不可模仿性促使了HR部门的管理者们不可能直接从其他的公司“借用”到,需要HR工作人员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潜移默化的凝聚。

(二)丰富招聘条件

招聘人才是任何一个企业的HR部门最主要的职能之一,但是中国的跨国企业,在选择人才的时候,往往只注重对“职位”的招聘,而不是对“人才”的招聘。更加注重的只是应聘人员对于所属职位的技能和本身学历这两个条件,而忽视了作为一个优秀员工的其他品质要求。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不应仅局限于对工作岗位的技能、学历上的要求,还应该包括对应聘员工的各项素质的测试,如:主动学习能力、生活情趣、对未来的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国际上知名的跨国企业的招聘,更多地将员工的能力与其本身的素质将结合,毕竟员工在企业并不仅仅是工作,还需要与同事互相协作、互相学习。中国的跨国企业应该在招聘员工之初就开始注重“质量”,丰富招聘的条件,某方面的突出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人才”,适合本企业的特色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三)处理好员工与企业的关系

篇4

想要做好电力企业后备人才管理工作,就先要了解当今的人力资源建设环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当今人力资源建设的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使得电力企业不得不做出相应的变化,不断挑战自我,并且升级自我。最近几年,国家电网为电力企业指出了人力资源建设的方向,即提出的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模式以及“两个转变”两大发展战略思想,与此同时,国家电网公司还通过规定电力企业对人才的选拔、留用以及教育的标准和要求,更进一步对电力企业的后备人才进行了规范。第二,人力资源建设在法律环境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保障了电力企业后备人才管理的正常进行。我国法律要求人人平等,在国家用法律规范了企业雇佣行为后,电力企业在后备人才管理办法中就应该严格按照我国法律对后备人才进行管理。在电力企业中,尤其是县级以下的电力企业,他们对后备人才的教育与管理观念落后、法律意识不强、对后备人才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因此完善的法律保障了这些企业的后备人才管理工作。

2电力企业后备人才管理现状分析

2.1后备人才整体素质需要提高

由于一些原因,如行业性质、社会变化等,在我国很多电力企业的后备人才数量较少、工作能力低、个人修养素质也有很大不同,因此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力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在一些小的电力公司,实行一员多岗制度,在负责抄表的同时还负责电费的回收工作,这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过大,让他们形成应付的心理。因此严重影响了我国电力企业后备人才的管理工作。

2.2后备人才待遇差异较大

受我国教育制度影响,很多电力企业对待同种工作人才的薪酬不同,正因如此,后备人才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这种情况下,会削减后备人才的积极主动性。最近几年,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员工不管是薪酬还是福利都有了提高,当然这是我国电力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薪酬提高后,后备人才这种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会被放大,因此会影响整个后备人才系统的管理。

2.3后备人才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完备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企业存在绩效考核奖励机制,这种考核分为上级考核、员工考核。即使存在,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时效性不理想。此外,对后备人才的管理不够重视,对后备人才的考核不能与现实相符合,影响了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此外,在一些供电企业中,一些错误的现象仍然存在着,如论资排辈、老好人等。这说明在电力企业后备人才管理方面,考核激励机制、绩效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2.4后备人才培训缺乏长远规划

现代社会,供电企业的生产工作任务较为繁重,无暇同时考虑后备人才的培训工作,只是将眼前的工作或者业务操作作为管理培训重点,对后备人才缺乏长远的规划。与此同时,现代性和系统性也是现代电力企业所缺乏的。除此之外,电力企业对后备人才的评估体系还不够完善,使得对后备人才的管理培训的投入与得到的回报不成正比,因此也影响了电力企业对后备人才管理与培训的积极性。

3电力企业后备人才管理对策分析

3.1增强招聘质量,充实后备人才团队

人才招聘一般是企业充实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供电企业来说,做好招聘工作并且增强招聘后备人才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应该采用能力相当、择优录取的原则,依据电力企业自身道德发展规划及人力资源的发展战略,聘用创新型人才,此外还应该采用对中形式进行招聘,拓宽招聘渠道,聘用综合性人才,为后备人才团队的管理与培训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可以提高后备人才对公司的向心力,也可以提高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因此,电力公司应该以“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应用到日常的管理培训工作中。电力企业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该做好以下两项工作:(1)加强对后备人才的思想道德培训。在现实生活中,年轻的后备人才在工作时会出现计较、偷懒现象,同时责任心不强,没有积极进取的观念。面对这种情况,电力公司必须加强对后备人才的思想教育。在管理培训时,不仅要注意品德教育,还要针对性引导他们,增强后备人才的团队精神以及责任感;(2)在培训过程中,在后备人才队伍中注意营造文化氛围。这不仅是人性化管理的体现,还可以通过这种文化氛围规范后备人才的行为。

3.3加强后备人才培养,优化后备人才队伍结构

由于对后备人才管理培训是针对电力企业各种部门进行的,人才类型不同,培训方式不同,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通过对后备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最终将后备人才培训成一支部门齐、人尽其才的队伍。因此这种不同类型的后备人才分门别类的培训模式有助于提高后备人才培训工作的效率。具体来说,对技术型后备人才,主要培训他们的现场和技术,并进行技能测试以及岗位考试;对于管理型人才,要实行引导性原则,通过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增强对业务的熟练程度。

3.4完善激励考核机制,优化考核内容和手段

在现实生活中,为了提高后备人才对工作积极性,许多企业已经采用奖惩措施,在对后备人才的培训过程中,通过考核制度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者惩罚,可以激发后备人才的工作热性,削弱他们的消极态度,积极进行日常工作。但是这种奖励与惩罚不能没有依据,电力公司要建立并完善奖惩机制。这种奖惩机制要在电力企业日常行为规范以及绩效评定标准上进行。此外,电力公司还应该将绩效与工资挂钩。即绩效工资可分为基本工资和奖励工资。这种工资形式可以衡量电力企业后备人才管理,可行性以及操作性很高。即使如此,电力公司还应该建立一些配套机制来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如通过绩效评定进行职位变化、岗位变化,工资变化,这些变化的程度都需要一些补充条例进行规范,这样才能很好地应用绩效管理制度。此外,在后备人才的管理与培训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与他们的沟通交流,时刻了解他们的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电力企业后备人才管理与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4结语

篇5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这一思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用“社会人生”来概括。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往往希望通过提升自我修养的方式进而改变和完善整个社会。在他们看来,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只有社会不不断发展进步,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才有实现的可能性。但在社会人生思想的体现上,不同学派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主张“性命双修”,即通过修行的方式实现人性与自然性的和谐统一;而佛家则主张“法身慧命”,即将人性中最光辉的地方呈现给世人。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受到了时下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追捧。

2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人才管理的影响

2.1刚柔———企业管理的良方

关于“刚”与“柔”关系的论述,中国传统思想中有详细的分析与理解方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刚柔并济”和“以柔克刚”。道家学派认为,刚柔思想体现了为人处世之道,即当柔则柔,当刚则刚,既要有所收敛忍让,不逞匹夫之勇,又要随机应变,圆融做人。刚柔思想既是做人的道理,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例如广西玉柴集团的“人为本、争第一和零起点”的企业精神,还有TCL集团、飞利浦等多家国内外大型科技类公司在“刚柔并济”中成功运行,充分体现了刚柔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2.2和谐———企业旺盛的法宝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讲究和推崇和谐思想,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譬如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在人才管理战略方面,真可谓“伯乐”相中“千里马”,给他宽广的原野,让他日行千里;同时为他补充足够的营养,使其后劲十足。正是这种“唯才是用、用人不疑”的人才管理战略使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的大批人才脱颖而出,为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2.3方圆———企业对外的形象

方圆思想同样包含着为人处世之道,即在为人处世上一方面对内要正直有礼,不虚伪;另一方面对内应该谨慎干练,把事情做到圆满。方圆思想是中华传统思想中社会良知的人格体现。这里以沈阳飞龙集团的兴衰为例,当初沈阳飞龙集团总裁姜伟率领一千人等经过刻苦钻研开发出一系列新产品,开创了中国中医药保健品市场,带动起了轰轰烈烈的中国保健品市场,然而就是因为没有真正领会“方与圆”的科学内涵,则在短短的三年前功未成却宣告“引退”。

2.4中庸———企业定位的根本

中庸之道是孔子最为信奉的思想之一,是其思想的精华所在。孔子认为,人在为人处世时应该坚持不偏不倚的处世之道,既要展示自我,也应适当保留。松下集团作为日本企业之首也非常推崇中庸之道,认为提倡中庸之道,就是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言,也不搞折中和放弃原则,而以社会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地、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3打造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企业文化,加强现代企业人才科学管理

3.1人事管理———儒家之人本思想

企业在进行人事管理时,应该坚持儒家的人本思想,信任和尊重员工。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①对儒家思想“和”的吸收。儒家思想一直强调要积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其和谐相处。因此,企业在进行人才管理时,应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予其足够的信任和尊重,强化其集体观念和责任意识。日本一直是中华文化的践行者和支持者。日本企业在进行人才管理时,通过创建以“和”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来鼓舞和影响员工,使其自觉形成集体主义观念,约束和调节自己的行为。②对儒家思想“仁”的吸收。“仁”思想强调关爱他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企业可以将这一思想引入其人才管理范畴,主动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积极为其排忧解难,使其感受到来自企业的温暖和关怀,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建言献策,贡献自身力量。日本企业把儒家人本思想、伦理道德与日本民族精神结合为一体,形成这一日本企业文化之魂。

3.2文化与制度的软硬结合———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历来是统治者管理人民的主要思想,它以法制为核心,强调将法制思想和人本思想结合起来,实现对人的管理和约束。企业要想更好地实现其管理目标,仅仅依靠人本思想是不够的,必须通过相应的制度规范和管理原则来调节员工的行为,使其自觉服从企业管理,遵守企业规范。

3.3企业文化塑造的战略思想———儒家理想

①修身。所谓修身,就是指通过学习和锻炼的方式不断提升其综合能力水平。作为企业领导和管理核心的管理者,要想做好其人才管理工作,提升其管理质量,,就必须要注重自身的学习和完善,树立终身学习思想,积极学习和了解新知识,同时还要有长远的眼光,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起来,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②齐家。如果将企业视作一个集体,那么齐家就是指管理好整个企业,做到人尽其用。管理者要想实现“齐家”目标,就必须统一员工思想,强化其集体意识,使员工以企业为家,自觉遵从管理制度,更好地为企业利益服务。企业管理者只有将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更快的实现这一管理目标。③“治国平天下”。企业可以理解为一个小王国,王国生活着众多的人民,即员工。管理者要想治国平天下,就必须充分发挥员工的力量,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塑造团体积极文化。

4结语

篇6

1.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上存在不足

学生大多是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未来发展。但是,我国高校在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上仍存在许多问题,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是由于教材的更新引起的,许多高校的教材更新速度慢、时间长,因此导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与实际脱轨,学生不能及时获取最新的教材信息。另外,学校在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时,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不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想解决我国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上的不足,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到实践的重要作用,将理论知识能够很好的与市场经济的变化相结合,同时高校也应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开设经济学课程,让学生了解市场经济的变化规律,对市场经济有深刻的认识。学校要让学生对企业管理工作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实践中去丰富自己的阅历,符合企业的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2.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向缺少定位

我国对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上缺少明确的定位,对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普遍认为只要将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成为企业的高级人才就可以了,这种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定位并不明确,定位方法也比较模糊,不能将理论人才与技术人才进行很好的区分,这样并不利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实际工作产生一定的障碍。由于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工商管理人才的定位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为了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教育方式也应该进行完善,由原来的企业工商管理的高级人才教育模式开始向精英人才教育模式转变。

3.培养方法缺少创新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我国在金融、经济以及国际贸易上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在市场经济繁荣的背景下,我国企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企业开始向现代化企业过渡,得到了许多发展的机会,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企业要想更好的适应社会市场的变化发展,就应该对企业进行创新,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创新精神,这样才能保证在市场上不被淘汰。但是,我国很多企业管理者都缺乏创新精神,不能对市场的变化进行预测。企业管理者在管理方式上维持着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方式老套,并没有和现代社会市场进行很好的接轨。因此,企业要想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加强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要求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必须对市场的变化保持敏锐度,对于学习所学到的工商管理的理论知识要进行灵活的应用,应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用传统老套的管理模式进行企业的管理,应找到适合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市场变化的管理手段。

4.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缺少实践经验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主要从事为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工作,在企业中工商管理人员属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因此,工商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及实际应用能力,要求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写作能力、人机交往能力、以及企业管理能力,同时也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现代化管理手段,不管实在中小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要求工商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英语水平。但是目前我国刚从业的工商管理人员已经具备丰富理论知识,但是都缺乏实践经验,在实际工作中,不会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他们在企业工作中,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坐而论道,并且他们并不满足从事基层的工作,好高骛远,不能独自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导致这种现象是因为他们缺少实际工作经验,不能很好的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并且对自身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学校看重的是应试教育,对学生自身的专业实践并没有得到重视,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空有理论缺少实践,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此导致工商管理人员在从业初期由于实践经验不足而导致工作出现问题。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的培养。

5.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专业水平不高

近几年,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我国是比较热门的专业,很多学生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但是各学校水平也存在差别。在我国中专、大专以及本科学校都设有工商管理学专业,由于各学校性质不同,在教学模式上也存在差别,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可以采用全日制以及非全日制的培养方式。有许多学生学习工商管理是通过成人夜大以及自考的方式,最终得到学历证书。这样导致在与大专、本科等学历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应用实践能力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质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别。有些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变现得并不是很好,缺少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不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质,没有达到企业的用人基本标准。

二、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1.单一的培养模式。我国教育大多是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实践经验的积累,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死记硬背理论知识来应对考试,没有真正理解工商管理的知识。学校忽视了实践课对学生的塑造,只开设传统了传统理论式教学,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造成学生空有知识缺乏实践经验。

2.松散的培养体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过于松散,缺少系统性,有很多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的人员在工作时会由于管理工作能力差、责任心不强而导致工作的失误。在培养过程中,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实践经验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内容。系统性的培养体系可以为企业带来全方面优秀的工商管理人才。

3.落后的培养内容。在培养内容方面上,并没有与时展同步,对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没达到与时俱进的目标,因此,要再培养内容上进行创新,跟上时代的脚步。我国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材都是参考曾经老教材进行改编的,在内容上过于落后,不能满足学生在工作时所掌握的知识。

三、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的三原则

1.以学生为本。学校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需求进行相应的能力培养。将旧的教学体系向培养学生综合技能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转变。学校应多开展实践活动方便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对工商管理工作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工商管理工作性质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学习理论知识之余,要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增加实践经验以此保证能够胜任企业工商管理工作。因此,培养学生必须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2.系统性。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系统性的原则,通过整体优化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进行系统性的建设。第一,在培养工商管理应用能力时,应将不同的培养方法进行联系配合,对每个培养方法都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上实现优势互补。第二,从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整体考虑,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上充分认识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实际意义,科学处理二者的关系。

3.灵活性。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应遵循灵活性原则,每个学校要以自身教学条件出发,从而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要考虑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针对这些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可以针对学生而制定不同的培养方式,也可以将不同的培养方式结合起来,探索更有效的培养措施,进而提升学生的自身专业素质,提高工商管理的应用能力。在课程设置上也应该遵循灵活性原则,根据市场的变化需求从而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

四、企业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

1.制定科学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应制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计划,这需要根据不同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分门别类的培养学生工商管理应用能力,从而符合企业不同管理部门的相关要求,设置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课程。在对工商管理人才进行教学时,可以把不必要的课程适当删减,分清专业课程的侧重点。同时也应建立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管理能力是交叉学科培养计划的重点内容,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符合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对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应根据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制定人才的培养计划,做到学科知识与企业管理相联系。工商管理人才必须适应社会,因此要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由于工商管理人才在各企业中职能的差别,因此,要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系统的划分,形成板块式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科内部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影响,使管理人才更好的为企业日后的发展做出贡献。

2.加大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

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要想不被现代化市场淘汰,就应该加强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必须具备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在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时,必须加强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企业管理者应对工作充满热情,同时也应保持创新精神。工商管理人才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管理知识,并借鉴国内外的优秀管理手段。在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上,应注重灌输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指导管理人员学会理论联系实践的工作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创新理论知识,加强工作经验的积累。在企业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计划上,应对培养计划进行思路创新,充分调动裴炎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使自身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应加强管理人才的人际交往水平以及信息化水平。通过这些培养形式,相信企业定会培养出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为企业日后的发展提供保障。

3.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应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对企业工商管理工作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可以为企业提供优秀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在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下,在培养人才上也要求必须采取现代化模式,学校必须认识到实践活动对学生的专业培养的重要性,学生接受专业实践活动的培训,这样为社会、为企业都塑造了优秀的工商管理人才。教师在授课时也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开设有关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工商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学校也应积极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有充分的实践深入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可以将一学期的课程应分为理论知识与专业实习两部分,在学期末的成绩考核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习成绩,另一部分就是实习成绩。用这种培养方式告诉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进行结合的重要性,才能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采取理论联系实践的工作形式。

4.提高工商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企业工商管理人员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以及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管理者应拥有较强的管理水平,在进行管理工作时,要发挥充分的耐心与责任心,对待工作态度要兢兢业业,在管理遇到问题问题时要及时解决,并深究出现问题的原因,提高工作的效率以及办事水平。这些都是需要工商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出来的,积累工作经验。但是我国有一些企业在选择工商管理人员首先看应聘人员的学历,而忽视了工作能力方面。因此,在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时,应加强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学校时就应该灌输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知识,并进行强化培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使他们成为优秀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因此,必须提高企业工商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最终成为优秀的管理者。

五、总结

篇7

(一)高校档案真切的还原了学生在校时期的成长历程及行为表现

高校档案管理的确立不仅包括了入学之初的学籍信息、在学校学习期间的德育素质的积累及其文化科学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记载了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心智与思想逐渐完善的整个历程。这是一份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成长记实录,是一份宝贵的信息档案。通过对其进行完整的数据及文件记录,企业用人单位可以很好的了解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行为表现,从真正意义上体会其思想的全面性,并依此为依据,考察其是否符合岗位的基本需求。

(二)高校档案管理有着其本身存在的权威性,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高校档案管理的保密性及其实行的档案转接制度,大大减少了档案信息被篡改的可能。即使需要档案资料信息的修改或者将其开封也需要相关部门出具各种证明来证明其合理性,而这些都会有相应的较为详细的记录。因此,高校档案有着其特有的权威性与不可质疑性,具有较强参考价值的同时也被用人单位视为学生在学校表现的唯一可靠凭证。

(三)高校档案管理的存在为企业招聘与学生的择业提供了双向的机会

我国教育模式与就业机制的转变使得原有的就业体系逐渐被新时期供求关系失衡下的双向选择取代。一方面,企业在人才招聘时得到学生的唯一也是第一手资料就是高校毕业档案,如果档案记载中学生表现良好,符合岗位需求,那么面试机会随之而来,反之,一旦文件档案记载内容与用人单位需求有着一定的冲突,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个工作机会也就失去了。因此,作为用人方与应聘者之间的单一媒介,高校档案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决定学生就业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在企业人才队伍组建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一)学生档案保存与调动缺乏相对明确的管理规章制度

一方面,为了提高高校就业率,一些学校针对学生在校表现进行了档案“修正”,更改原有不良行为记录的同时也将许多与学生就业有关的证书等放入档案内,导致档案在高校保存期间已经缺乏了原有的准确性。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档案的存档内容大都涉及其入学的材料、在学期间所得奖励,有无记过处分、党员身份证明等,这些资料的添加有着一定的客观存在性,但从这种角度来看往往不能很好的了解到学生在校期间的种种表现。我国现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仅仅对学生长大那一时刻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封档保存,而完全忽视了在其成长过程中心路历程的艰辛,从而导致高校档案在学生就业中产生了相对较差的可参照性。

(二)高校档案在转接管理中存在严重的混乱现象

高校学生毕业后面临着繁重的档案转接问题。第一,毕业生在找到工作后就需要将档案转到企业内部,然而由于缺乏相对明确的档案意识,档案转接时没有准确的企业地址或者档案已经转到企业但找不到相关部门接收。第二,毕业生频繁的更换工作,档案投递地址一栏如果随意变动必然导致档案的丢失。第三,一些外地学生在校期间已将户口转至学校所在地,然而毕业后却将档案转回原籍,户口与档案所在地出现了分歧,如果不及时做好处理,很可能使其档案逐渐发展成为不明档案,这些都为档案管理工作的转接增添了不必要的混乱因素。

三、企业人才队伍组建对高校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创建完善的高校档案管理体系

一方面,针对学生的档案管理明确制度,将档案记录的范围扩展到学生在校成长经历等范围,以便用人单位进行参考。另一方面,针对一些学校修改后的“伪档案”,相关政府部门要做到实时的监督,使其透明化,尽量保证档案在校管理期间的科学准确性。

(二)加大对社会档案转接部门的资金及政府支持

高校学生毕业期间是档案转接的高峰期,也是以档案为媒介建立校企联合制度的关键时期。因此,政府要在此时给予相关档案转接部门适当的资金及政策支持,以确保档案转接的准时与顺畅。此外,相关档案部门有必要成立专门的督查小组,针对转接出去的档案进行有效的核对。一旦发生档案地址骤然改变或者其他纰漏就可以做到及时的更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毕业生的利益,同时也确保了企业人才队伍组建中人才选拔的可靠实施。

(三)在原有档案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档案关系的定向信息反馈

第一,企业对招聘人员进行职位表现的直接反馈,学校或者相关部门应将其填充到档案中,以便于以后用人单位的查阅。第二,高校也可以针对反馈信息对学生的培养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真正实现高校与企业人才的无缝对接。第三,各大高校学生也可以根据学校已得到的反馈信息,总结其自身的缺点,重新确立就业目标。从某种角度爱看,这也是高校档案管理制度为企业人才的选拔做出的成功战略变革。

四、总结

篇8

1.中小型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工商管理人才

工商管理人才是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并知晓与企业有关的法律的综合型人才。他们的能力主要分为2大部分,首先是理论知识体系部分,不仅要理解当前主要的管理学理论流派的重点理论还要知道当前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并且掌握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如,商法等。其次是技能体系部分,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与语言沟通能力,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决定管理方法,能够收集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领域的信息并以此做出建议,能够对企业的现状进行判断并发现其中的问题。这些均属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必备素质,但是,由于工商管理人才的专业性非常强,针对不同的社会需求那么培养的重点也会发生改变。具体以那些知识的培养为主还要视市场而定。国企由于规模庞大、生产任务繁重、人事关系复杂导致其所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呈现出明显的金字塔形。即高级工商管理人才起到决定性作用,制定本企业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大量的低级工商管理人才具体负责管理政策的执行,起到一个基层管理的作用。而中层工商管理人才则负责对低级工商管理人才的效率和效果进行监督,收集信息并向上报告以及处理紧急事件。这是一个组织严密各司其职的系统。对于这个系统而言,它所需要的不是有特别思想的管理人才,而是一名良好的执行者。因此,对于国企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要强调其社会性、语言表达和组织以及配合与执行能力。事业单位要从整体上和政策方面对所管辖的范围内的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收集管辖区域内的企业的经济信息以及据此判断当前执行的政策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执行。正式事业单位的这些工作内容,决定了事业单位所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较好的法律基础,同时也具有较为丰富的经济学知识,要有实际调查的能力。中小型企业来讲,它们所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与国企和事业单位有极大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中小型企业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而并不突出对某一方面专业的要求。中小型企业的要求与其企业规模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中小型企业的资源非常少,为迅速发展企业规模,它们往往倾向于人员的一专多能。一般而言,一专多能的人才需要昂贵的雇佣费用呈现出人员性价比的降低,但是由于中小型企业所面临的问题都是非常细微琐碎难度低的问题,因此,这就降低了对知识的水平高度和技能熟练度和专精度的要求,但是对知识的广度和技能的种类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中小型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人员少,因此对企业进行管理时,无需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组织手段,采用已经成熟的方法即可。这就进一步降低了所需人员的知识的需求。中小型企业所需的人员少,但是平均到每名管理人员身上所要做的工作却并不少,因此,管理的效率非常重要,这就提高了管理人员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实际组织经验的要求。由于中小型企业的管理人员管理层面十分复杂,既涉及到高级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又涉及到基层的人事管理,那么,管理人员对复杂信息的处理并从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就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这不仅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该工商管理人才的事业发展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2.如何用教育培养合格的中小型企业工商管理人才

中小型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特殊需求对工商管理人才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以往的教学中,侧重的是对国企和事业单位所需人才的培养,对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投入大量的教育资源。但是,现在的市场需求促使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包括延长学生的实践时间,增长其相关的工作经验,还包括采用案例分析和模拟情景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其感性认识。同时,学校也应当锻炼学生对工作报告进行总结发现问题的能力。

作者:邹旭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