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学习生活计划8篇

时间:2023-03-07 15:05:0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学习生活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习生活计划

篇1

第一,学习计划

1.争取7月1日至7月20日完成语、数、外三门暑假作业。计划大概每天完成6面暑假作业。

2.预习语文六年级上册的古诗词,文言文,日积月累等等。并有重点的选择背诵。

3.预习六年级上册数学相关内容。

4.预习六年级上册英语的课程,默写有关单词,听磁带。

5.每天看课外书,报纸,还可以看看动画片,但时间不能太长。

6.写暑假日记一本,作文10篇,练好钢笔字。

第二,生活计划

1.培养个人的生活能力,比如:做饭、洗衣服。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扫扫地,给父母捶捶背,帮父母买点东西等等。

2. 要注意个人安全等方面问题,不私自下河游泳,不能私自外出 ,不做危险违法的事。

篇2

2、意识到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的学习差异,特别要走出“应试教育”误区;

3、制定出适合自己的长期、中期、近期学习目标及详细计划,并坚持执行;

4、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探索出个人学习风格;

5、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发挥最大学习效率;

6、主动进行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而不只是被动接受学习;

7、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特别是有效利用课余时间;

8、学习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更要联系实际,进行实践;

9、不只是学习自己的专业,还要了解其它学科知识;

10、学会查阅资料,了解自己专业研究的最新进展;

11、抓住自己学习中的灵感,发挥创造性,想办法将它实现;

12、多向老师、同学请教学习经验、学习感受;

13、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听专题报告、讲座;

14、正视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及时调整自己的消极心理;

15、培养和发现自己的学习兴趣,坚持学习自己喜欢的学科;

16、善于肯定自己的每一次进步和成功,寻找学习的成就感;

篇3

1、目标

列计划的目的无非是通过白纸黑字,使得自己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能够进行监督和检查。高一,高二学年,应把重点放在课本上、课堂内。因为高考虽强调淡化课本的考查,其实处处有课本的影子。“课内知识课外考”的测试方式,就要求我们把课内知识学扎实,否则无法完满地解答课外考题。当然,重点放在课本上,并不是将视野局限于课本,仍应有大量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巩固,贯通课本知识,培养能力。高三学年,既是中学时代的最后一年,也是复习迎考的关键一年。高三学年的计划是完善知识系统树,“牵一发而动全身”,做到由一个知识点可以拎起一串,提起一面。系统地掌握知识后,技巧也就“水到渠成

2、知己

作战讲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习也是一样。所以要制定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计划,必须要“知己”。“知己”包括三层含义:明确学习奋斗的目标,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做到“知己”后,我们就可以制定计划了。

3、要求

列计划本身并没有太多的要求,你只要抓住两个字——“详、实”就足够了。

首先,要让自己知道,每天你具体干些什么,知道每周、每月的安排等。我们应该去计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到自己对自己心中有谱。一份计划上只出现时间和科目是不够的,最起码还要有具体的章节的安排,包括做哪些习题,看哪些笔记都应当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计划的优势。所谓“实”,就是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高一些也可以,但绝不可过高或过低。太低了,计划的内容松松垮垮,反而不如没有计划;但大多数人可能更容易把计划列得偏高,开始还能拼一拼坚持一下,但很快地就败下阵来。如果总是列这种过高过紧的计划,常常完不成,那么时间一久也就会对列计划失去信心了。一份好的计划绝不在于它的起点有多高,而在于它是不是能帮你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让你的能力得到最好的发挥。

4、注意

①必须强调的是,制订计划必须按自己的特点自己制订,不能仿制别人的计划,别人告诉你的方法最多只能充当一个指路标的作用,是很难完全套用的。只有自己去试着做,摸索出自己的完整方法,才是最有用的。

②列计划只是一种手段,绝不要为了列计划才去列计划,只要是能达到目的的计划都是好计划。不管什么时候,列计划都只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③刚开始列计划的同学,可能不太容易掌握好难易的尺度,列的计划过高过低都是自然的,只要不断调整,不断改进,很快就会适应这种方法。

篇4

【关键词】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

一、前言

教育家说教育是唯一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合理使用人生经历,紧密联系生活,使数学学习生活化,使生活生动数学化[1]。但现在家里的大多岛⒆佣际嵌郎子女,备受父母的溺爱,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不利于教育的开展,或者说从父母方面对孩子的教育是失败的,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发展,容易使得自己产生空虚问题,导致多数孩子没有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学生积极向上的心里态度。作为一名中学生,希望我们的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建设新型教育实施新理念,实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可以与学生的生活现实相结合,与学生生活中出现的实际因素来糅合,构建一个和谐的区域,教师要创造一个符合学生的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融入进学生的生活,并使课本中的数学知识走向生活,使数学问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不再那么遥远。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况:学生、校园花坛在我们的研究中,大雪松为我们提供树荫,谁是树的横截面积?经过观察,学生知道树的横截面积是圆的.计算树的横截面和一个学习树面积计算方法,与实际生活解决问题,树的横截面感兴趣的区域,使各种形式的学习,得到良好稳定的发展,使学生指导其实数学问题就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问题不是枯燥无味的概念,数学问题是可爱有趣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数学教学是不断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数学与生活的结合帮助学生积累学习活动,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生活的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过程,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并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解决这个问题,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了解数学的各个部分询问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的大背景下,创造一个受欢迎,有趣和有意义的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到新的知识和新知识,蝉的新应用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实践问题。

三、利用身边事物进行数学活动

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来自生活,都是每个学生每天都能和他们取得联系,进行熟悉的交流。教书会让学生觉得亲切,教师是学生们的朋友,是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关键条件,教师利用身边不同的事物来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数学,数学与社会、数学与生活的意义,该系统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使学生体验从数学到生活,从生活到数学此外,本产品的使用不是数学探索活动,所以这种方法是一种创造性的方法,以新教学为例,“平均”,让学生用生命“苹果”水果,糖果,卡片,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平均分数的概念是一个抽象对象,利用方便的数学教材结构,探讨如何使学生感到数学的深刻意义,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素养。

四、丰富数学教学内容

我们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数学方法,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相结合,以各种方式丰富数学课堂教学,大力推进学生收藏信息,信息处理,研究和社会研究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此外,我们必须做好数学和数学汉语、英语、科学与社会数学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不那么有效和独立的学生例如,“设计校园”活动课,我组织学校和其他学校里有孩子吗?什么设置,实际学校学生,展览面积少网上信息,科学规划,学校设计地图,学习用我们的基本图形,到学校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知识,学校的环境对于学生的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更为强烈。有量有质的数学教学内容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

五、家长与学校联手

学生家长对学生管制的太多,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为这,老师在正规教育中,开展家长会,家庭访问和其他活动动态,与父母沟通,建立家庭学校联盟,满足学习时间生活条件。父母应该大胆放手,引导孩子做事,发展学生主体地位,使一个孩子从生活中的自我调整,自我改善,一步一步地现场问题解决,获得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在一个相对和谐的环境下生长学习。

六、结束语

数学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一直以来是教学过程中探讨的问题,这需要学校、家长与学生共同面对,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元素让生活数学化及数学生活化,可以使得数学教学质量很好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一、哪些学生复习最有潜力

1、考生自己有强烈的复读愿望。考生不愿意复读,在父母的压力下勉强复读,这样的复读效果是最差的。

2、清楚自己的复读目标。如果期望值过高,和自己实力差距比较大,复读一年的效果不会很好。

3、对自己目标未实现的原因一清二楚。高考失利、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无论是什么原因,都要对自己做认真、科学的解剖、分析。

4、复读需要毅力。复读需要吃苦。高三一年是学生12年学习中最艰苦、最劳累的一年。考生有没有毅力再苦一年?再累一年?考生的心理品质、心理承受力如何?这些都需想好。

5、确定自己有潜力、有提升空间。也有再学习的愿望。

二、复习中的注意事项

1、调整心态,走出阴影

对于准备复读的学生,复读前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摆脱因为高考失利造成的情绪低落。学过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古今中外凡属成功人士都曾有过失败的经历;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在成功之前也都有过一段失败的历程。有的人在学习上成功得早一些,如一次高考就顺利地考上理想大学;有的人则失败来得早些。比如爱因斯坦第一次考大学时落榜,是提前遭遇失败了;当年和他同时考大学的人有的就早早地成功了(进入理想大学)。然而,几年之后,爱因斯坦在学术上取得了震惊世界的伟大成就(发表相对论),他成功了;而那些比他早一年甚至早十年进入理想大学的人也有在学术上一无所成的。因此可以说,任何成功都是由(纠正)失败转化而来的,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而任何成功人士在成功之前都是处在尚未成功的状态中,有时就是处在明显的失败状态之中。只不过成功人士能够及早地从失败状态中跳出来,摆脱失败的状态和阴影,奔向成功之路。更何况我们的中学毕业生都是学业水平合格者,高考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所以是没有失败者的。

2、树立信心,进入状态

在复习过程中,从个人的思想境界、思维方式、意志品格到学习态度、习惯、方法、能力等等都将得到必要的锻炼和提高,成为完善自我、改变人生的极好机会。有人说:失败、挫折、遗憾也是―种财富。它促使人们严肃地反省自己、审视自己,更早地摆脱自我陶醉、自我骄纵的状态,使有志之士猛然醒悟迸发出一种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的精神和要求,完善自己争取更大成功的强烈愿望,甚至化为一种永不自满、永不放弃的强大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挫折与某种失败是宝贵的,它将锻炼人的意志,使人更加成熟,更懂得对机会的珍惜和把握。所以一开始复习就要热情高涨,干劲十足。良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3、总结经验,寻求突破

失利了要分析失利的原因。低分复读生在学习方面的缺点表现比较突出,高考失利的主要原因在于本身领悟能力需要再加深、巩固,这一缺点是不容易弥补的;由于学习不认真,荒废学业而造成的复读,虽然成绩提升的空间较大,但是由于已经形成了知识的断层,所以需要下工夫补上。部分复读生对以前的学习模式产生了惯性。很多复读生在学习方面都存在某方面的不足,如基础知识有漏洞、学习方法不得要领、应试技巧不足等,这些都需要不断改正。眼高手低是很多复读生的通病,老师一讲就会,下课就忘。因为老师讲的部分内容,复读生在高中阶段都有过接触,感觉接受起来相对容易,并认为是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下课后,缺乏对知识的梳理、总结。在做题时,这一问题就表现得非常突出。只要认真反思自己的失误原因,有的放矢的改进,改掉以往的毛病,就一定有一个质的飞跃。

4、注重方法,制订计划

复读生区别于高三,应集中于薄弱科目。通过已参加的高考知道了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提高弱势科目的分数是主要课题。弱项是因长期不重视或感到难学而产生的科目,必须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加以大幅提高。提高弱项是复读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从复读开始就要给弱势科目多分配时间。薄弱科目和单元是通过努力就能大幅提高分数的“金矿”。

要重视课上听讲、记笔记。听讲是学习规律中的重要环节。大家报名来复读,主要就是来听教师讲课的。上课全神贯注听讲,是相当重要的,在听讲的同时要注意思考,要纵向思维,也要横向思维多方面联系起来分析,必定会加深理解。同时要做好笔记,因为笔记是收集整理知识的最佳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十分重要。成功是有捷径的,这个捷径就是要不断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使自己尽量不犯同样的错误。复读学习开课前,如能做好充分准备,在复读学习中必会受益。对于复读学生来说,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听多做少,看多思少,归纳总结环节缺失将严重阻碍成绩的进一步突破。因此最后阶段复习更应回归基础,注意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深入理解和各知识点之间脉络轮廓的摸索总结,认真回顾以往所做习题,尤其是易错题和常见题,总结归纳固化典型习题基本处理模式,既不能泛泛浏览书本,也不可盲目陷于题海。同时,仔细分析历次大考失误分数的成因,是心态紧张、审题计算错误还是时间分配不当等,有针对性地予以训练纠正,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适当增加综合模拟练习量。另外,部分复读学生因为心理压力过大,复习时间过长,容易急躁,复习越容易陷于盲目,这时要静下心来反思,寻找问题差距,并针对问题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保证每天的学习充实高效,心态也会趋于平和。高的计划不但不能完成,而且会丧失自信心和进取精神,时间一长就会原谅自己,把完不成任务看成是应当的。无法实现的计划没有意义,自我计划是对自己的承诺,不管什么情况都要实现。应该通过圆满完成计划树立必要的自信心,

5、谦虚谨慎,虚怀若谷

复读生的优势在于有过高考的经验,多了一年的复习。复读生要认识到,复读不是简单地重复一遍高三的学习,而是知识的再次更新、填充。因为这一年中,高考考试大纲会更新,而复读生以前知识的漏洞,也需要再填充,以及应试技巧的改变,所有这些,都需要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不能单打独斗。

篇6

一、以“生活情境”的导入,引出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安排了一个游戏: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根手指。我接着说现在有1个月饼,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学生都难住了,有的学生伸出弯着的1根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我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炼数学知识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地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个礼物,就把自己攒的一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一元的纸币,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一角硬币换3张一元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一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然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区分好硬币,从中找出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

这样教学,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三、以“生活实践”的回归,解决数学问题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客厅,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

甲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

乙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7元;

丙种: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

你能为你父母做参谋,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

买地砖,关键是要搞清楚所买的地砖应符合下列条件:(1)价格适中,总价在800元以内。(2)质量较好。那么,究竟哪一种地砖符合条件呢?只有尽快地算一算才是。首先算出家里铺甲、乙、丙三种地砖分别需要几块:用房间面积÷甲(乙或丙)的地砖面积。再分别算出铺三种地砖各需的费用,分别为720元、560元、1000元。最后通过比较知道,丙种价值太贵,甲、乙规格相同,价格均在800元以内,但乙的价钱太便宜,可能质量不够好,所以选择甲种地砖最合适。上述例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四、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内化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学新知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我还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过程中,我就借此东风,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篇7

一、以“生活情境”作导入,引出数学问题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社会生活,要尽量的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例如,在教学“积的近似值”时,我们就可以模拟到商品经营的情境,由老师当营业员,让学生轮流当顾客买一定数量的商品。学生甲:每千克12.32元的果冻,买2千克。营业员:请你付24.6元。学生乙:每千克10.52元的什锦糖,买3千克。营业员:请你付31.6元……突然,学生乙提出疑问,每千克10.52元的什锦糖,买3千克怎么要付31.6元,应该付31.56元。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也纷纷提出了同样的疑问。此时教师在引出学习内容。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强了数学教学的趣味和现实,使学生学习积的近似值时,不在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

二、以“生活经验”为辅助,思考数学问题

一切科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实际,以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为辅助,让学生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例如,教学“简单条形统计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课本条形统计图中,哪一张统计图是销售羊毛衫的?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判断:游泳衣的销售高峰在第三季度――夏天,羊毛衫的销售高峰在第季度――入冬,迅速得出一张条形统计图是销售游泳衣的,后一张条形统计图是销售羊毛衫的正确结论。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除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之外,还要为学生在生活中学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来思考数学问题。

三、以“生活实践”的回归,解决数学问题

篇8

1.每天7:30——7:50起床、洗漱。

2.每天7:50——8:20吃饭。

3.每天8:20——8:50读英语。(每天一个模块)

4.每天8:50——10:00写暑假作业。(语文、数学各四页)

5.每天10:00——12:00玩电脑、看课外书。

6.每天12:30——1500吃饭、午休。

7.每天15:00——15:40练字帖。

8.每天15:40——16:40预习五年级新知识或复习四年级旧知识。

9.每天16:40——18:10锻炼、玩乐。

10.每天18:10——19:30吃饭。

11.每天19:30——20:30看课外书或博文。

12.每天20:30——21:40看电视。

13.每天21:40——21:50写暑假记录。

14.每天21:50开始入睡。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