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个人应战书8篇

时间:2022-06-06 18:04: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个人应战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篇1

关键字:前瞻记忆;人格;时间人格

一、前瞻记忆的定义

前瞻记忆(Prospective Memory)是指要求人们此时此刻记住在未来的某一事件发生时或者某一时间点需要执行目标任务的行为。Brandimonte,Einstein和MeDaniel(1996)对前瞻记忆的界定为:“它是指未来某一时刻或者某个阶段完成某项或某些意向活动的记忆形式”。前瞻记忆的这种记忆形式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回忆过程刚好相反。

二、人格对前瞻记忆的影响

人格的界定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的作用而逐渐形成稳定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即能够使一个人从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都区别于另一个人的心理特征。人格特质等因素同样会对前瞻记忆的成绩产生影响,国内外的研究者也分别用实验验证了他们的假设。

1.A/B型人格对前瞻记忆的影响

Searleman(1999)根据性格中的AB性格的分类方法,研究结果表明A型性格被试的前瞻记忆成绩显著的高于B型性格被试的成绩。A型性格的人会不断的给自己施加时间压力,常处于焦虑状态中,做事追求完美,不会拖延完成任务等特点;与A型性格相反的B型性格的人性格温和,常常满于现状,遇事不急不燥,做事节奏缓慢等特点,由此可以看出A型性格的人倾向于更准时的完成前瞻任务,因为他们始终是以任务为导向的群体。我国学者孙莹莹(2006)的研究结果与Searleman一致。国内最近我国学者袁宏(2011)通过实验法研究了A/B型人格对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A/B性人格对前瞻记忆成绩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但对背景任务的成绩有显著影响。

2.EPQ人格理论对前瞻记忆的影响

Heffernan和Ling(2001)根据埃森克的人格理论,通过问卷调查法从三个维度考察其在前瞻记忆任务中的表现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外倾类型的被试成绩要好于内倾型。赵晋全(2003)的研究中分别使用了埃森克编制的EPQ问卷和卡特尔编制的16PF问卷对该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与前人并不一致,其前瞻记忆的成绩与EPQ中的四个人格维度均没有相关性,16PF问卷中的兴奋性因素(F因素)与其成绩有弱相关当然这种差异存在的条件是背景任务和目标任务都很复杂,均需要较多的认知资源,这时才需要人格的作用在其中进行策略性的调控。

三、时间人格对前瞻记忆的影响

黄希庭和张志杰(2001)对时间管理倾向这一概念做出了界定,时间管理倾向是人们在时间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差异性特征,其具有多个层次和多个维度,即时间维度上的人格特征。

1.时间人格与心理控制源之间的关系

张永红(2003)研究了关于时间管理倾向与心理控制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越内控的大学生,时间管理的越好,在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观得分也越高;越外控的大学生,时间管理得越差,在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观上得分也越低。研究结果与张峰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遗憾的是从来没有研究过时间管理倾向和前瞻记忆之间的关系。

2.时间人格与动机之间的关系

钟慧(2003)研究了关于时间管理倾向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其成就动机具有预测作用,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与其追求成功动机存在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时间管理倾向在各维度上得分高的人其成就动机也更高,由此不难推测时间管理能力高的人同时也会提高前瞻记忆的完成情况。

3.时间人格与前瞻记忆之间的关系

窦刚(2009)研究了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影响,研究表明时间监控观对时间性前瞻记忆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Brandimonte,M.A.,Einstein,G.0.,&McDnaiel,M.A.(Eds.).(1996).Prospective memory:Theory and applications.Mahwah,NJ:Lawe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Searleman.A.Personality variables and prospective memory performance.In Basic and Applied Memory Research:Practical Applications,Hermann D.,McEvoy C.,Hertzog C.,Hertel P.,Johnson M.K.eds,1999,Erlbaum:Mahwab,NJ:111-119

[3]袁宏.时间性前瞻记忆的认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

[4]Heffernan,T.M.,& Lmg,J.(2001).The lmpact of Eysenck's Extraversion-Introversion Personality Dimension on Prospective Mernory,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42,321-325.

[5]赵晋全,杨治良.前瞻记忆提取的自动加工、策略加工和控制加工[J].心理科学,2002(5):523-526

[6]黄希庭,张志杰.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心理科学[J],2001,24,516-636.

[7]张永红.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3):567-568

篇2

不管任何人都不会轻易与成功偶遇,成功不是必然,而是要经过不懈努力,并在时间的积累促进职业发展,而我们每一个人,在迈向成功的路途中,一定要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通过捷径快速迈向成功之路,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书则是我们成功路上的一张“地图”,它所起到的作用尤为重要。那么,对于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书应该怎么写呢?

在写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书时,首先要对自己有所了解,问清自己以下问题:一:我是谁?

二:我想做什么?

三:我能做什么?

四: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做什么?

五:我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职业规划专家指出——下面我们根据以上五个问题进行详细分解:一:我是谁?

【分解回答】: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却是首要的基本问题。只有真正地了解自己、面对自己,准确分析自己,一方面便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另一方面可以提醒自己在工作中注意克服性格的不足,才能切实而有效地完成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书。 》连云港招聘

二:我想做什么?

【分解回答】:这一问题是对个人理想职业的剖析,但是要懂得当个人的能力、职业理想与职业岗位最佳结合时,即达到三者的有机统一时,这个职业才是你的理想职业。只要你的职业理想符合社会需要,而自己又确实具备从事那种职业的职业素质,并且愿意不断地付出努力,迟早会有一天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而理想职业却带有很大的幻想成分。

三:我能做什么?

【分解回答】:话说的好“有多大的能力办多大的事”,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如果要开办公司,就要有一定的资金,最少要保证10个月没有利润还能维持公司的运营。同样的道理,如果从事一项工作,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擅长的,如果碰到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就要想自己能够调动的资源,直接掌握问题的关键点,避免工作中走弯路。 》盐城招聘

四: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做什么?

【分解回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围绕这个目标,有目的、有选择的充电,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快的接近或实现目标。

篇3

关键词:人格 兴趣 探索 创新

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习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潜能、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从而促进小学生人格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实现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人才的要求,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呢?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在这方面作了以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培养痴迷型人格

痴迷型人格的学生表现为对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有种痴迷的追求,不弃不离,他们能排除杂念,排除外界干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效率高。这种人格的品质往往弥补了学生智力上的不足,使智力平平的人成为创造力极强的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是培养学生痴迷型人格的动力源泉。

例如一次思维训练课,我上的内容是“人体中的数学”。直接揭题后,我出示了下列两组信息:

1.如果把头的长度当作一把尺子,那么身长等于7个头的长度,肩宽等于2个头的长度,上肢是3个头的长度,下肢是4个头的长度。

2.科学家发现,根据脚印也可以推测人的身高,因为人们的身长一般是脚印的6.876倍。

由于提出的材料来自于自身,学生们具有浓厚的兴趣,自然就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有了一连串的想法,个个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等着老师让他们去验证。像这样的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交替使用,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让学生尝到了收获和成功的乐趣,同时为培养学生的痴迷型人格奠定了基础,何乐而不为呢?

二、展示个性,培养主动型人格

主动性人格表现为有自己的主见,喜欢独立地做自己的事情,不容易被权威吓到,敢于独立思考、主动开拓、敢于质疑等都是主动型人格最突出的表现。

这是一种良好的创造人格的品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为学生构建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气氛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激励学生思维的展开。例如学习复式统计表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将班中三人三次的测验成绩制作成了一个表格(见后)。提问:请判断三个同学中哪一个人的数学成绩比较好?

姓 名

总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何××

245

83

80

82

李××

242

70

82

90

叶××

248

94

81

73

问题一提出,各小组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争先发言,下面是教学片段:

生1:我认为是李××成绩比较好,因为他的成绩一次比一次进步,

生2:我认为是何××,因为表中看到他的成绩比较稳定。

生3:叶××的成绩差不多,比如第二次考试三人成绩分别是80、82、81,相差不大。

还有的结合平时的情况,结合自己对他人的了解,进行了评判。

我进行总结:刚才大家讲出了这么多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这说明我们选择不同的标准,就会有不同的结果。那么,通过这个例子,你们觉得我们做数学题的时候应该怎样做?大家畅所欲言。我又一次提出:刚才说的是解决数学问题时的观点,那么在生活中呢?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吗?学生们你一句他一句,非常热烈地讨论起来,通过看表格、谈看法、说做人,明白了很多道理。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展示,创新火花才能迸发。

篇4

哲学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信息技术在当前信息时代,意义与作用不仅是作为某种手段、程式与方法以改善和提高工作与生产的质量与效率,还是当代最先进、最活跃、最伟大生产力的代表和具体体现,因而它将引起生产关系乃至经济基础的变革,从而导致整个上层建筑的改变。自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日渐普及以来,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经济基础和整个上层建筑都发生了变革。

从信息技术与人类认知方式及人类认知能力发展的关系来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是中国科学院的戴汝为院士和北京师范大学的余胜泉教授。戴汝为院士认为,“在信息时代,人―机结合的思维将会取代我们个人为主的思维方式”“人脑和计算机都是信息处理的工具,人脑通过经验积累与形象思维,擅长不精确的、定性的把握,而计算机则以极快的速度,擅长准确的、定量的计算,两者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又互相结合,既能达到集智慧之大成,又由于通过反馈的作用,来提高人的思维效率,从而增强人的智慧”[1]。余胜泉教授强调:“当基本认知方式都发生改变的时候,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教育大厦必然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2]

能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为何对教育发展有“革命性影响”是一回事,而要能够使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又是另一回事。事实上,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包括美国在内)能够使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2010年12月7日,“国际OECD”每三年进行一次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介绍了对世界上比较发达的65个国家和地区的47万名15岁中学生进行的测试情况及数据,结果表明:美国在全球教育水平排行中只居中等地位―阅读成绩排名第14位,科学成绩排名第17位,数学成绩排名第25位。2010年11月,美国制定并颁布《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该计划的标题为“改革美国教育:技术支持的学习”(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 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2010,NETP)[3]。从第7部分“生产力:重新设计和改造”中引出一个全新的命题,即:教育部门可以从企业部门学习的经验是,如果想要看到教育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就需要进行由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fundamental structural changes),而不是渐进式的修修补补(evolutionary tinkering)。

由于这一命题与信息技术能否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密切相关―事实上,能否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系统的重大结构性变革,正是信息技术能否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根本原因,所以这一命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到底是什么?教育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必须体现在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大批优质人才的培养上,而人才的培养最终必须落实到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上,即学校各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这一基本认识为前提,可以看看下面的简单逻辑推理。

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众所周知,这是除远程教育以外各级各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既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自然应当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既然“课堂教学结构”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那么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自然就等同于实现学校教育系统的最主要的“结构性变革”,这应是合乎逻辑的结论。上述简单的逻辑推理表明,“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确切内涵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

那“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是指什么?中国学者创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明确指出,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作为认知过程主体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这一定义包含三个基本属性: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及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只有紧紧抓住这三个基本属性,才有可能正确地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真正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这三个基本属性并非平行、并列的。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内容。所谓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的新型教学环境。整合的具体目标是要实现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整合的最终目标是要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空洞的,要实际地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的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上,使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真正落到实处。由此可见,“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要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这表明,“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是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最主要、最核心内容。对“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确切内涵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与理解后,就能顺理成章地找到实施“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应对举措,也就是使信息技术能够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应对举措。这个应对举措是要“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质量提升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如上所述,课堂教学结构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所以,教学结构的变革要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上,即:教师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及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案例库、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

根本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需要运用多年来通过研究探索所形成的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以及在此理论指导下开发出的丰富教学资源和一整套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把这套理论、模式、方法与教学资源切实地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事实上,这种能达到基础教育质量大幅提升目标(能够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的“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只有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根本变革课堂教学结构才有可能完成,最终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在质量提升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汝为. 社会智能科学[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2]余胜泉. 技术何以革新教育―在第三届佛山教育博览会“智能教育与学习的革命”论坛上的演讲[J]. 中国电化教育,2011(7).

篇5

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现代体育的教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外,开展武术训练教学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还能促进学生武德修养及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因此,武术教师应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结合武术训练经验,制定出科学、合理且适合学生的武术训练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关键词学生武术训练人格塑造身心影响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性。中国武术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虽然是一项比较传统的体育项目,但能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及其人格塑造起到重要且积极的影响;同时,武术训练不仅能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还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武德意识[1]。但在传统的武术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训练强度、难度以及武术的套路招式,常常忽略了学生武德的培养,从而造成部分学生表现出技能突出而素质偏低的尴尬现象。这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武术教师应积极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参照比较成功的教学案例,借鉴其中的教学经验,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武术教学训练模式,从而促进学生武德意识的提高。

一、在武术训练过程中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

武德主要包括了公德、手德、口德、心德。武德是学生学习武术较为重要的基础,因此,习武的学生必须要有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精神与吃苦耐劳、待人宽厚的道德素养。近年来,大部分武术教师都普遍认识到了武德的重要性,并认为科学的武术培训模式有利于学生各个方面品德的培养。其中,主要体现在了以下几点:

第一,武术训练有利于学生恒心毅力的培养:武术训练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且武术训练需要学生周而复始的练习武术动作、招式,考学生的恒心与信心[2]。而有相关调查显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没有毅力与恒心、不能吃苦、容易焦躁等;但在经过科学的武术训练后,学生们的这些问题都已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不仅养成了平和的心态,还能吃苦,不抱怨等。

第二,武术训练有利于学生忠义信品德的培养:在进行武术训练的过程中,选徒标准比较严格,其中选拔的内容中就包括了人品方面的考验。同时,礼仪是武术教学中相对重要的训练内容,决定了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武术训练开始前,教师们往往会从学生的礼仪和人品方面开始训练。而在武术训练过程中,学生们受到了传统武术武德的长期熏陶,并理解了凝聚力与民族精神的真正含义,从而有利于其养成仁忠义信、尊师重道的高尚品德。与此同时,武术讲究的是一招一式,招招到位,因此,学生们在学习武术期间,不只是学到了武术的招式与动作的技巧,还在训练过程中学到了细心与耐心,而随着训练的逐渐深入,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得到了相应的锻炼,从而对其武术品德的形成有积极的影响[3]。

第三,武术训练有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现阶段的学生普遍缺乏责任感,尤其是体现在行为与语言方面的不负责任。通常情况下,自我意识与独立人格的形成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较高,且面对重复而复杂的武术动作,学生们的积极性开始降低,且容易感到焦虑与烦躁,但又不得不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中,而这个过程会不断磨练学生的意志,并使其心理素质逐渐增强,从而有利于其抗压能力的提高。

二、利用武术训练的作用优势影响学生的身心

有调查显示,约有35.1%左右的学普遍认为,学习中国武术,不仅可以自卫、防身,还能强身健体;有27.4%左右的学生则认为,武术的学习不仅能充分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能弘扬、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而有33.8%左右的学生认为,武术的学习不仅能提升自身的品德素养,还能帮助身心的健康发展;还有3.7%左右的学生认为,学习武术可以提高气质,容易受到别人的崇拜等。这些数据都充分说明了,大多数学生在选择接受武术训练时,都不十分明确武术的含义及其对自身品德的重要作用,甚至理解存在偏差等,从而造成了学生只顾武术套路的学习,而忽略了武德培养的重要性。另外,由于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了过多的宠爱,因此,极容易出现不遵守纪律、不懂得尊重教师或其他人、容易脆弱、态度跋扈、礼貌意识单薄、缺乏同情心等。但经过武术训练的长期磨练后,学生们慢慢改掉了这些陋习,并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4];同时,通过武术训练还不断地磨练了学生的内心,使其身心得到了增强,并逐渐成为了拥有朴实、守义、诚信以及忠贞品格的人;而这些效果往往是武术训练起到的作用。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品格素养的形成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学生的成长环境与身心特质两方面。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武术训练模式,并重视学生武德意识的培养及优良品格的构建与塑造等,从而促使学生学会在长期而艰苦的武术训练中不断的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以及自我提高;同时,教师还需在武术训练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及责任感等,进而才能促使学生的个人品格得到更好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朱金洁.基于人才成长的武术教学训练研究[J].成才之路.2016(2):73-75.

[2] 宋绍鹏.浅谈武术运动对成长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15(3):31-32.

篇6

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伟大实践,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及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要求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为此,我们积极转变办学理念,将素质与技能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中心,为培养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基础扎实、素质良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实用型医药生物技术人才,进行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改革和实践。

1 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要注重实用性和医药特色,顺应我国特别是泛北部湾经济区医药生物产业发展的需要,围绕理论、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为培养目标,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和科研创新应用技能训练,优化人才知识结构,培养既具备扎实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又具有医学和药学相关知识技能,富有敬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体魄和心理素质,能在医药生物行业从事科技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实用型生物技术高级人才。进一步将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优质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并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的综合能力。

2 医药生物技术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2.1 构建合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要为学生本文由收集整理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而这种结构的实现与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依据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原则,课程设置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化,以必修课为主体(专业基础及专业课),以专业核心技能课为重点(细胞培养、基因克隆和生物技术大实验等),以医药专业基础课为背景(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以选修课为补充(实验动物学、生物技术制药和免疫检测技术等),辅之以学术讲座等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合理运用虚拟实验,以课题设计、探索性强的科研小课题代替传统的教学实验,以课题设计报告、科研小论文或口头ppt汇报等代替实验报告。建立《生物技术大实验》核心技能培训模块,使学生在下实习点前得到实验技能的系统强化,有效缩短学生在实习单位的适应期,增强毕业生就业时的核心竞争力。注重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如将“多肿瘤抑制基因在本地区常见恶性肿瘤中变异的研究”用于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教学等,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紧跟生命科学前沿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倡导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鼓励推行开放式、pbl等创新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互动授课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培养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一直以来酶工程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讲授式教学,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近两年在继承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对“酶的应用”章节采取“学生自主授课”的教学方式,变灌输式学习为主动的“教与学”,学生在这种教学角色的转换中,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步形成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方式。我院现有两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和一门校级精品课程,教师100%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理论教学,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实验教学,大大提高授课的趣味性、可视性和精确性,提高学习效率。另外,通过网上答疑、演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无限的重复学习机会,弥补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延展学习范围,扩大专业知识覆盖面。我院教师自主研制的课件在各级多媒体课件比赛中获得一系列奖项。

2.3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和科研实践相结合,更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科研实践和项目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并以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理论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我院历年重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生物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广西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获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资助,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为广西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为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等,这些项目的获得极大地促进了本专业学生教学实践和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近年实验教学中心和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投入200多万元购置和更新了部分仪器设备,实验室原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提供良好平台和条件。注重加强校内外交流与合作,借助区内外同行优秀的科研实验平台和生产科研资源,坚持毕业生回访,重视校友会建设工作,稳固和扩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合作单位,目前,我院已在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深圳、南宁等地建立了十多个包括生物制品研究所、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大学的科学实验中心或研究所、三甲医院的科学研究机构等拥有较好科研、实习条件且关系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院还将继续加强对外交流,密切与区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毕业实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过程,提高职业素质和就业质量。

转贴于

2.4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重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大学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平台。我们也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地方及周边地区科研院所和大型科技企业的人才、设备、课题资源,实行产学研紧密结合,如将学生带到广西植物研究所现场教学“植物标本观察与野外考察”,将学生带到污水处理厂见习“酶工程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等。毕业实习是本科生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我院毕业实习采取医学科研模式、临床实验室模式和生产经营型模式等,以适应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科研实验型人才、临床应用型人才和生产经营型人才的目标。为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应用于科研和生产实际,并保证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我们精心遴选实习点和指导教师,规范实习程序和实习教学环节,明确实习任务,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及实习生保持密切联系和信息畅通,对学生的开题、实习工作内容和工作量、毕业论文等采取随访、中期检查、校内教师评阅和毕业论文答辩等多种方式全程跟踪和监控。近年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其中08-11届毕业生的论文在学校优秀毕业论文评比中均获一、二、三等奖,并且囊括了各等奖项的前几名。

2.5 以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实施大学生人才培养导师制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选择学历高、素质好的青年教师充实到大学生导师队伍中,以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实施大学生人才培养导师制,强化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注意引导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技术特长、性格特点等,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真正做到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引导学生组织科研兴趣小组,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缩短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时间。我院教师近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30余项,不少学生大学期间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实验并公开,得到科研实践能力的历练。我院学生今年积极申报广西教育厅创新创业计划,8项课题获资助,标志着我院学生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学校团委每年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在近三年校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自然科学类竞赛作品中,生物技术专业约有130人参与,获得立项项目占全校总数的37%,获奖项目占全校总数的40%。我院亦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专设了“生物技术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首批立项18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供本科生和指导教师相互沟通的渠道,改善、协调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大学的教学科研资源,发挥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直接参与或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机会,并通过项目的实施,引导大学生进入生命科学前沿、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培养科研基本素质、启发创新性思维、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我院学生的作品在“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系列奖项。

2.6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打造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高水平教学质量,高水平教学质量需要高水平师资队伍。我院医药生物技术学科为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三种素质(科学人文素质,专业素质以及师德)和四种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外语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到校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鼓励教师在职读研和晋升高一级职称,多种方式和多条途径促进教师的在职提高和学科在区内外影响度的提升。聘请生产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且有教学能力的管理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充实现有的教师队伍。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急需的高学历、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7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掌握专业职业技能和满足上岗要求,也需要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我校近年注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以富有高尚情操内涵的文化主题活动激励和感染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多元的校园环境,营造一种平等、共容、和谐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职业道德,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科技素质、专业素质及身心素质。此外,通过开展英语演讲比赛和英语戏剧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改革考试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加大形成性考核的比例,注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文献查找、口头书面表达和生物医学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系统思维和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