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教研员结对帮扶8篇

时间:2023-03-07 15:04: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研员结对帮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篇1

一、相约,2014

如何践行教育援疆?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援疆?怎样把教育援疆变成一个长效、可持续的援疆项目?这是市援疆办和市教育局一直以来的思考。注入源头活水,变“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提高教师水平,这是思考的结论。能承担起教师培训责任的首选者无疑是教研员,因为他们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经验。于是,在市援疆办和市教育局的策划下,就有了2014年5月和9月两次教研援疆。2014年5月6日,在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宏伟的带领下,日照教研援疆团一行15人到达麦盖提县,对义务教育段教师进行培训。2014年9月22日,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张传若率领市教科研中心高中组各学科教研员一行15人再赴麦盖提县进行教研援疆,此次培训重点是高中教师。两次培训,共同的内容主要有:一是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共听课100余节,并针对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详细而客观的评价反馈,解答了老师们提出的教学问题和困惑,对老师们的教学提出了详细的指导意见和合理化建议。二是做专题报告。针对学校内涵发展、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校本教研、课题研究、队伍建设、网络教研等内容的宏观报告有9场。其中,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张传若做了题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报告,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宏伟做了题为《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报告。另外还有针对学科教育教学的微观报告50余场。三是举行示范课。有13名学科教研员身体力行,为麦盖提县师生举行示范课,展示了高效、和谐的课堂效果和课堂文化。四是对当地兼职教研员进行了业务培训。指导当地教研室制定了《兼职教研员管理办法》,并与麦盖提县学科兼职教研员举行结对活动,共有23个学科的46位教师进行了现场结对。从那时起,市教科研中心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就把麦盖提县部分学校纳入了统一管理,以充分发挥市教研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做好传帮扶带工作,推动两地深度交流。

二、金秋,再续前约

因为有教研员之间长期交流的约定,2015年10月,麦盖提县兼职教研员如约而至。10月26日,金秋收获的日子,麦盖提县兼职教研员培训班的一行22人开始在日照参加为期一周的培训,这次培训任务没有悬念地落在市教科研中心的肩上。

精心制定培训方案。接到任务后,市教科研中心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群策群力,制定方案,精心组织,进行了周密的安排部署。他们结合日照和麦盖提县教育实际,深入调查,仔细分析,精心设计和制订了计划和方案,一份完善的《麦盖提县兼职教研员培训方案》出炉,内容丰富,高效实用。

倾心架构培训内容。方案制定后,怎样使培训最优化是教研员们思考的问题。为此,他们按方案要求指导培训涉及单位做好准备工作,选聘合适的培训教师,合理安排培训内容,采用合适的培训方法,选择行之有效的培训途径,力争使培训活动开展得扎实高效。

悉心安排培训活动。此次培训,市教科研中心力避与2014年的培训内容重复,从专题报告的选择到每一次研讨会的召开,甚至每一节课都做了精心安排。

26日和27日,集中培训。有四场专题报告奉献给培训班,分别是王宇江主任主讲的《教研职能与新时期教研转型》,李清季副主任主讲的《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孙善丽老师主讲的《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和候继仓老师主讲的《网络教研平台的使用》。报告切实教研员工作实际需要,针对性强,既有理论的高度,又结合了教学实践,语言亦庄亦谐,内容精彩,对教研员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8日,分学段培训。小学组和初中组带领麦盖提县兼职教研员分别到市金海岸小学、日照第三实验小学和北京路中学进行教学视导活动。通过学校介绍、观摩课堂教学、组织老师开展评课活动,以及查看教师备课、学生作业、学生作品等,麦盖提的老师们全面了解了我市学校的教学管理特点、课堂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校本教研和科研情况。高中组于28日和29日分学科举行高一年级教学研讨会和高二、高三年级的同课异构活动,强化现场观摩教学效果,为老师们搭建了一个畅谈教学思想、交流教学设计和展示教学风格的平台,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

29日和30日,小学和初中分学科活动,高中组除继续举行高一年级教学研讨会和高二、高三年级的同课异构活动外,还于30日到实验高中西校区进行了教学视导。安排的培训内容高具针对性,如小学语文为老师们准备了如何进行散文和诗歌阅读,如何执教习作指导课以及如何开展课外阅读等。小学数学组织了“全市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研讨会”,会上展示了7节涵盖不同领域的数学概念教学研究课,给老师们很大的启发。小学英语展示了具有特色的学生活动,如英语模仿秀比赛、英语拼读大赛、课文仿读比赛、课本剧比赛等。初中语文、英语的衔接教学研讨会让老师们明白了小学与初中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等的改变。初中物理、思品等学科的课堂观察研究和试题命制研究又让麦盖提县老师们了解了课堂关注点和命题确立的题点、尺度、题型和如何规范表述等。高中组各学科除安排公开课外,还有多名老师参与说课,并对高中如何开展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进行指导,对全国卷高考试题特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评析。这些活动受到麦盖提县兼职教研员们的一致好评,因为这正是他们迫切需要的。

31日,召开培训总结交流会。会上,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张传若做了关于现代教育的专题报告。张局长在报告中首先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行了全面解读,特别指出,目前教育要着力解决的五大任务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和实施依法治校。针对教研员工作职能,张局长指出,新时期,教研员的工作除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服务外,要加强对教学测量与评价研究。教研员要对新课程的六大改革,即课程功能、课程结构、教学内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有清醒的认识和工作思路,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增强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寻找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既要立足于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更要跳出学科的局限,转变观念,开阔眼界,提升素养,实现专业发展。报告既有理论上的深刻感悟,也有实践中的升华提炼,让聆听者深受启发。

诚心交流活动心得。各学科在活动中,致力于麦盖提县兼职教研员工作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评课交流时,邀请他们都参与进来。他们在交流时充分肯定了我市在教学中注重学习策略的传授、重视知识的建构、重视自主学习的感悟等做法。纷纷表示,回麦盖提后要带头真抓实干,带头创新工作,深入实际,深入调研,优质服务,提高效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真心提供一切所需。培训活动中,市教科研中心尽可能满足麦盖提县老师们提出的一切要求。能展示的尽情展示,能介绍的倾情介绍,能参观的无保留参观,一定让老师们学有所获,学成而归。讲稿、课件、书籍、复习资料等都无偿提供给他们。甚至在生活上也对他们体贴入微,小学语文兼职教研员赵锦霞老师在活动第二天感觉身上发冷,但她带的衣服都太单薄,市教科研中心孙老师利用休息时间陪她去买药、买厚衣服。工作之余,每位教研员都做起了兼职解说员,向麦盖提县的朋友们介绍日照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等,让他们对日照有了更多的了解。培训建立起了两地教研人员深厚的友谊和长期的工作交流平台。

三、未来,我们一起走

教育不是重复,而是不断地创造。这次培训已告一段落,但未来的日子,市教科研中心仍会按照市援疆办和市教育局提出的“实践―帮扶―普及”的教育援疆思路开展活动,尽一切可能对麦盖提县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业务指导订单,增强培训实效。由麦盖提县兼职教研员根据自身情况,找出需要解决的教学教研问题,给日照市教科研中心下“订单”,以确定工作专题,增加业务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促进科研发展,助推质量提升。指导兼职教研员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率先垂范,主动带头开展课题研究,并能指导其他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

变革教研方式,开展网络教研。依托日照网络教研平台,变革传统的教研方式,实现日照、麦盖提两地在线授课指导、交流研讨等。及时有效地为麦盖提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提供专业帮助,促进教研观念的更新,提高教学研究工作的水平、质量和效益。

篇2

关键词:学科指导组 小学英语 片区教研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195

我区从1993年秋季起在各中心校五、六年级开设小学英语课程。2003年新区成立后实行教育资源整合,响应《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中提到的“从小学起逐步按地区统一开设外语课”, 全区68所小学从三年级起全面开设英语课程。但由于师资配备比较薄弱教师,转岗教师的英语专业素养相对较低,给我区小学英语的教育教学质量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我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使我区的小学英语教学发展能尽快赶上全市小学英语的发展水平,我们成立了小学英语学科指导小组。指导组在教科院小学英语教研员的组织下有条不紊地开展有针对性的片区教研活动,以促进我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我区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1 师徒结对,建立帮扶机制

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全面优化。两年来,我区五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与五位小学英语学科指导组成员结成“一对一”的师徒关系,着重落实“一选拔、二辐射、三培训”工作。

“一选拔”是分别从每个镇区的完小中精心选拔一位责任心重上进心强的英语专职教师作为徒弟,并签订师徒协议,以确保在两年的师徒结对活动中能有较大的长进。我区共有五所中心校和三所直属校,全区68所小学,158名英语教师,其中专职教师23名,而专职专业的教师只有16名。被选拔中的老师肩负着“二级导师”的责任。

“二带动”是指师徒结对要起到两个带动作用,一是带动徒弟所属片区的英语专兼职教师的专业成长;二是带动全区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培训”即抓好三项内容的培训,一是对农村校英语教师进行英语基础知识培训,包括语音基础知识、语法基础知识、课堂组织用语等。我区转岗英语教师有140多名,大部分教师虽然经过转岗培训,但其语音面貌仍然欠佳,更不用谈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制定的培训级别不能过高;二是针对新更换的小学英语PEP课本进行教材培训,帮助教师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合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三是培训教师如何规范撰写小学英语教学设计。在市区两级的教学视导中,发现英语教师的教案存在众多版本,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尚不明确。因此,从规范入手,要求制定的目标要涵盖五个维度的内容:语言知识目标、语言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每个目标的默认主语均为学生,目标应具体可操作、可评价,不出现诸如“掌握”等词的模糊目标描述。

2 片区联动,规范教研组建设

2.1 规范管理

从制度层面规范教研组活动,做到“三个确保”,即:确保英语教师每周三下午不排课,按时参加片区教研活动;确保每位教师每周研讨都有书面反思;确保每次活动都有既定的主题。根据自身实际,要求各教研组切实抓好《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研究,苦练内功,提高业务素质。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决不走过场。一周一次的备课活动要重点研讨下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各备课组为单位各推出一节示范课,要求课前合作完成教学设计,授课结束后,再进行集体反思,交流得失。各教研组再根据一些共性问题,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着眼共同进步。

2.2 创新机制

教研实践告诉我们,教研工作总是借助一定的活动形式,依靠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人员予以落实的。在校长推动,教师主动、导师促动的前提下,健全教研网络是搞好教研活动的组织保证。我们搭建了“市学科指导组活动――区级骨干教师中心组――片区教研组”三级教研网络。由市教科院教研员主管学科指导组的工作,区教研员负责指导组活动和区级研讨的开展,由结对教师协助片区教研组长组织片区教研工作。这种三级教研网络,保证了教研组的组织功能,又能充分发挥每个教师主体的积极性,三级活动互递信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教研活动的作用。

2.3 共享资源

教师在教研过程中的创意不应是个人的资源,而应成为教学研究的资源共享。在活动中,我们或采取互动式教学研究,或采取开放式经验交流 ,大家畅所欲言,将自己在实践中最得意的做法展示出来,谈自己的尝试和体会。大家互通信息、互相交流、相互切磋、分享经验,充分发挥个体特长和团队精神,在分工协作、互动共生中创造优秀的教研成果。我们还申请了区小学英语教学公共邮箱,共享集体备课的教案和教学心得;建立了学科指导组成员QQ群,鼓励结对教师积极主动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反思问题、研究问题,并和知道老师切磋问题。通过现代化的手段,使学科指导组的师徒联系更加密切,使片区内和片区间的教师交流研讨更加频繁。

3 我们的思考

篇3

一、增设组织聚焦教研力量不足的问题

在义务教育县管为主的背景下,从教研工作力量来说,“县―校”两级网络是常态模式。这种模式中,县级教研机构的力量不可能全覆盖所有学校的所有学科,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据此,开县做了如下探索:

根据“基地示范,板块融合,强弱搭配,地域临近”的原则,在“县―校”两级网络之间增设“片区教育均衡发展指导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片区均衡中心”),由一名主任、多名专兼职教研员组成,将全县划分为13个片区,分别成立“片区均衡中心”,建构起“一个整体、三个层面”的组织机制。“一个整体”是融上下(县、片、校)交互、左右(校际)协作的整体。“三个层面”是:县教师进修学校承担全县教研活动的布局规划、管理、评估等工作,负责为片区提供信息支持、专业指导、过程监管、成果评估;片区主要负责组织实施,安排好片内教研活动的计划、活动及检查评估;学校结成联片教研群体后,教研重心转移到学校,教研主体回归到教师。

在具体工作方式上可采取“3333”的方式,即管理上的三级互动,一是县级统筹,二是片区协调,三是学校强化;内容上的三元联动,一是片区内的学科联动,二是片区内的校际联动,三是重难点问题的片区内的整体联动;运行上的三组推动,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宏观策划,二是成立实施小组中观组织,三是成立学科小组微观实践;保障上的三制驱动,一是共同愿景机制提升凝聚力,二是考核激励机制提升实践力,三是经费筹措机制提升保障力。(具体参见笔者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2年第3期的《单元教研:提高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质量》)

二、培植教研基地校聚焦示范辐射问题

在分片的基础上,在片区内的中学、小学、幼儿园中各选择一至二所相对强势的学校作为基地校,由县级教研机构重点培植,以期充分发挥基地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在具体实践中,开县主要做了如下两个方面的探索:

一方面,实施县级教研员“蹲点”打造基地校的行动,有效而快速地促进基地校的成长。其主要做法有如下八个递进式的行动:

一是访谈调研,召开基地校领导、学生、教师座谈会,以进一步摸清、找准问题;二是常态观察,带着主要问题随机深入课堂听常态课;三是反思重构,在常态观察的基础上,围绕问题共同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据此予以重构课堂;四是双师同堂,在反思重构的基础上,学校再派一位教师在新的班级按新修改的教学设计上课,县级教研员同步进入课堂,当教学进程推进中,某个环节或某个生成点被授课者忽略时,就迅速跟进投入,将教学推向纵深;五是诊断再研,在双师同堂的基础上进行互动交流,围绕主问题谈进一步优化的策略,并根据新策略或新问题确定下一轮研修的主题;六是主题研修,根据预设的新主题,教研员、骨干教师与学校全体专任教师进行在岗研修;七是比较研究,根据研修主题,基地校的骨干教师与县教研员分别进行同课异构,根据授课情况进行评议研讨;八是专题讲座,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县级教研员做专题讲座,对学校主问题的解决及其进一步发展方向做引领。

另一方面,实施基地校帮扶片内各学校的行动,有效促进片内各学校校本教研质量的整体提高。其主要做法是:

在基地校先一步、高一筹做好自身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的基础上,在县级教研机构的统筹协调下,在“片区均衡中心”的统一组织下,建立起基地校与片区学校校本教研帮扶共进机制,采用学校结对、教研组结对、教师结对的方式,将县级教研员培植基地校的八个行动下移到片内各个学校,并明确每期的基本活动任务。每学期基地校领导与片内学校领导交流切磋校本教研工作不少于2次,基地校骨干教师送课到片内学校或开展同课异构不少于2次,帮助片内每所学校培养骨干教师不少于3人。

三、菜单式送教到校聚焦热点难点问题

对学校校本教研的热点难点问题,采用专题突破的方式予以聚焦。主要做法是:

第一,征集学校校本教研问题,梳理出共性的热点难点问题。征集的主要方式是问卷调研。县域内每个学校的校长、教学副校长、教科室主任、1名教研组长、2名教师代表参加现场问卷调研,由县教研机构设计问卷并组织实施。通过对现场问卷的梳理,找出校本教研推进过程中必须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

第二,成立问题攻关小组,明确基础分工。根据梳理出的问题,成立问题攻关小组进行攻关。这种小组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问题攻关统筹小组,由县教研机构的成员组成,主要负责统筹协调各问题的研究与实践。第二层面是问题攻关实施小组,一个问题成立一个小组,主要负责1个问题的解决研究与实践。问题攻关实施小组由5人组成,组长1人,组员4人。组长的产生由县教研机构与县基教科(处)共同决定,从在该问题上具有研究强项的人中选拔,可以是县教研机构教研员也可以是学校的骨干,小组成员由组长遴选产生,但每个组内必须保证县教研机构有1人参与。

第三,集体备课,协同攻关。在统筹小组的统筹下,各个实施小组开展集体备课工作。第一步是分工准备,在一定期限内组长负责该问题的全面思考,组员2人一组,一个组负责该问题的文献收集,另一个组负责该问题的典型案例收集。第二步是共同假设,根据文献与案例,5人小组共同研讨梳理,提出解决该问题的主要策略或路径。第三步是撰写稿件,5人小组每人承担一个小点或几个小点的写作,由组长统稿。

第四,集体会诊,修正定稿。在统筹小组的组织下,将各个实施小组集中起来,每个组阐述自己的主要观点或主要思想,其他组运用头脑风暴法提出补充与修改建议。实施小组梳理、汇总补充与修改建议,并据此修改完成本组的稿件,直至定稿。

第五,网挂选题,学校自选。将已经定稿的各个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选题挂在县教研机构的网上,由学校根据自身需要安排时间,联系5人小组的其中1人前去主讲。

四、全员课改合格课活动聚焦基础建设问题

学校校本教研的基础力量是教师,基础阵地是课堂,基础方向是课程改革,因此学校校本教研的基础建设应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为撬动并助推这一基础建设,开县以“全员课改合格课达标活动”为载体予以聚焦。主要做法如下:

第一,抓住契机开展新课标分解工作,出台合格课新标准。随着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实施,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进入了“再出发”的新阶段。作为县级教研机构在县域课程改革中理应主动、有效地作为。开县抓住2011版课标培训实施的契机,扎实开展课标分解工作。大家都知道课程标准对课程教学的引领是正确的、有益的,但课程标准与一线教学脱节或者说是课程标准与一线教学之间缺少一条通道也是不争的事实。要主动自觉地铺设课程标准与一线教学之间的道路,就必须根据地域教育特点和学校教情学情,扎实地进行课标分解工作。纵横研读2011版《课标》,整体搭建分解框架,逐点分解各项要求,依次检验分解效果,探索目标测评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新的课改合格课评价标准。

第二,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行动研究,定期开展全员课改合格达标活动。锚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聚焦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导向教师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指导上下功夫,在各种课型如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的构建上下工夫,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上下工夫。据此,开县出台了开展全员课改合格课达标活动的专项文件,在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扎实开展全员课改合格课达标活动。

第三,分层稳妥验收,报送备案。当全员课改合格课活动开展一段时间以后,由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根据“进度服从质量,成熟一批验收一批”的原则,拟定可行的验收进度,申报开展验收工作。在开展验收工作时采取分层的方式,即教师课改合格课达标考评由学校负责,学校中层干部课改合格课达标考评由“片区均衡中心”负责,校级干部课改合格课达标考评由县教研机构负责。旨在通过合格课的验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课改步入常态化,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其验收结果按每学期报送一次,学校报均衡中心,均衡中心汇总后报送县教研机构,县教研机构汇总后报送教委基教科备案。

第四,动态管理,绩效奖励。课改合格课实行动态考核管理,已达标的课改合格课教师,在督导室、包片科室、进修校、“片区均衡中心”和学校的随机检查中,发现上课未达到“课改合格课评价标准”者,则视为课改合格课不达标,须再次进行考核评价。各中小学校必须安排不高于10%奖励性绩效工资(提取班主任津贴后)用于对课改合格课达标的教师进行专项绩效奖励,并将课改合格课达标作为干部储备、提拔、使用和教师评职晋级、优先评优的必备条件。

五、出台专项文件聚焦长效机制问题

县教研机构聚焦学校校本教研的质量提升,不可能绕开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这就需要探讨长效机制建设。据此,可借教研机构服务于教育决策一职的履行,有效出台并扎实实施一系列的专项文件。以开县为例:

为增设“片区均衡中心”,出台了《关于印发〈设立片区教育均衡发展指导管理中心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片区教育均衡发展中心研训工作的考核实施意见》等文件,通过一年一度的考核促进“片区均衡中心”工作质量的提升。

为放大基地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出台了《关于建立研训机构“领导联片教研员挂片基地校帮片”研训工作制度的通知》与相关的配套文件,进一步提高了县级教研机构的引领指导与基地校对片区的示范辐射作用。

为开展好“全员课改合格课达标活动”,出台了课堂教学改革评价标准、课程改革先进学校评价标准、开展全员课改合格课达标活动的通知、全员课改合格课验收标准与验收办法等文件,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了该项活动的开展。

篇4

1 课题的提出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如何加强教师的共同研究,共同交流,用共同的智慧力量来应对各种新的变化,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紧迫问题。然而在对学校学科教研组进行深入调研之后我们却发现,当前的教研组建设存在以下一些不容忽视的方面:1)各区教研组建设发展不平衡,教研工作缺乏统一的要求和常规;2)教师缺乏成功感,对教研组教研工作关心度不够;3)教研组工作缺乏吸引力,缺乏创新,教研模式陈旧,不能满足教师个性发展需要;4)在学校校本教研中,普遍缺乏专家引领和群体协助发展的机制。5)学校教研组工作缺乏长远规划和目标。

因此,如何在市级的层面上,建立“以点带面”,“以目标统领教研”,“研训一体化”的区域教研组。在教研组建设过程中,建立不断创新,行之有效的互助教研模式,确实发挥教研组的功能与作用,以教研组为平台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是我们提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依据和目标。

2 研究目标及内容

2.1 研究目标

2.1.1 形成教研科研一体化的学习型教研组。

2.1.2 建设一种以学习、合作、进取为主要内涵的教科研文化。

2.1.3 各区形成稳定的教育教学研究模式。

2.2 研究内容

2.2.1 学习型教研组形成的机制

在教研组层面上建立一系列学习机制和学习促进与保证机制等社会化的制度和规范,建立适宜学习、鼓励学习、促进学习的环境。

2.2.2 教研科研一体化学习型教研组建设策略研究

在研究过程以问题研究为导向,各教研组在研究的过程中以教研活动为载体,以教研主题研究为主要内容,以学习为手段,强化教师树立自我反思意识,教育科研意识,终身学习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教研组学习方式的实践性研究,构建具有本区特点的学习型教研组学习的模式。

3 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3.1 主要观点

3.1.1 学习型教研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决于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教师专业追求的目标导向。外因是学习型教研组内教师的学习交流和学习氛围的机制。因此,我们认为:建立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并为之探索出相适应的的策略,就是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3.1.2 同伴互助与交流的保证机制是学习型教研组形成的基础

学习型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学习是教研组的核心。要将教研组打造成一个学习的团队,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和特色,具备一种专业追求,一种终身学习、发展的品质,学习的促进和保证机制是重要前提和基础,没有制度的保证,就没有学习型教研组的形成。

3.1.3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的一种需要

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阶段层次的需要,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每位教师都渴望自己的专业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

3.2 创新之处

我们了解到同类课题的研究着眼点在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而我们的课题研究的方向是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共同目标,使教研组成为个体与团队共同的需要,落脚点在团队与教师个体的专业共同发展,关注的是教师的成长和教研组文化的形成。

4 研究对象和方法

4.1 研究对象

广州市八区四县级市的体育科组及相关学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分析和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从中提升资源,批判性地继承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扩展思路,完善课题研究方案,丰富课题研究内容。

4.2.2 行动研究法:从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出发,研究与行动相结合,有计划、按步骤对教学实践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行动、再反思,提升问题研究的可持续性。

4.2.3 数理统计法:问卷的设置、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都是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处理,确保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对测试数据、问卷资料根据统计学原理进行统计,为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

4.2.4 问卷调查法:分阶段对学生、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编号、分类、整理、入档、分析对比,统计出相关的实验数据。

5 研究思路与步骤

5.1 研究思路

5.1.1 采取城乡教师对口帮扶的机制. 按照“集散结合,知行统一;结对互助,共享共进;条块并举,盘活资源;以点带面,辐射引领”的基本工作思路,扎实开展城乡体育骨干教师的共同发展机制,服务农村地区学校与教师。

集散结合,知行统一:即集中培训与跟进式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自觉指导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结对互助,共享共进:建立城乡结对的方式组建“一对一”、“一对多”的帮扶工作机制,在结对互助的过程中谋求共同进步。

条块并举,盘活资源:即充分发挥“市—区—镇—校”的上下一贯教研工作网络的作用,以“市、区、镇、校”为块组织多样化的引领作用,盘活教学资源,提高发展的 实效性。

以点带面,辐射引领:即发挥市级体育骨干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促进各区(市)体育教师和专业发展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5.1.2 教研核心组、中心组梯队建设. 各区在教研员的组织架构下,建立核心组和中心组。其工作机制是:一方面学科教研员管理核心组成员、中心组成员、学校;核心组管理中心组成员、学校科组;中心组成员管理学校;另一方面是:教研员对核心组成员、中心组成员、对口学校教师的专业培养;每位核心组成员负责对2-3名中心组成员及对口学校的骨干教师专业培养的指导;每位中心组成员对口2-3间学校教师的专业培养、教学研究进行指导。在此模式引领下,学科教研员、核心组、中心组的工作重心都下移到学校,保证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课堂教学、专业专长的指导,通过不同途径的交流、指导,将他们的经验与全体教师分享,辐射和带动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5.1.3 集中优势资源,建设精品课例资源. 精品课例备课采用执教者形成初案―试教―提供实录―课后反思―备课组集备―形成教学再设计―第二次试教―反思―集备―拍摄的模式。在集备前,要求组员大胆创新,围绕备课要求,结合知识形成规律和知识结构,对每一个环节目标都提出最少三种以上的手段带到备课现场。精品课例集备要集中资源优势,把现代教育手段引入备课现场,针对个案问题点对点进行研讨。

5.1.4 建立优秀科组、教师,新教师跟踪培养模式. 以三年为一个研究周期进行研究。对于优秀教师,第一年完成教师情况分析及三年研究(或发展)计划制定,第二、三年根据计划进行研究。每学期初提交上一学期成长报告,第三年最后一学期提交研究报告;对于新手教师的指导,第一年指导相关理论学习、教师自身分析及三年专业发展计划的制定,第二、三年根据计划实施研究。每学期由被指导的新手教师提交成长报告(或专业发展计划)一份;对于学校科组建设指导,第一年指导相关理论学习、科组三年发展计划的制定。第二、三年根据计划进行实施指导。每学期由被指导科组提交科组建设报告(或发展计划)。

5.2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9月至2010年12月)

1)建立研究制度和活动安排,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

2)应用文献资料、行动研究、个案研究法等全面深入研究学习型教研组的形成机制和学习模式。

3)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实验要素,分析实验对象,构建实验架构。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

1)按照方案,分步实施,撰写论文,总结。

2)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定期组织课题组会议。

3)完善教研组的形成机制和学习模式。

第三阶段:中期总结阶段:(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

1)对前期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撰写中期报告,对照研究目标,对进行诊断,调整研究策略。

2)整理案例,归纳总结资料,分析提升规律。

第四阶段:课题结题鉴定阶段(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

1)完善课题研究所有档案材料和成果的汇编。

2)撰写报告,申报结题和成果鉴定。

6、研究的初步成果

课题组成员研究过程中,建立了区域教研组54个,涉及学校108所。通过区域教研组建设,广州市体育课堂教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教师撰写实践论文的水平得到了提高,课题组成员在全国的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第二届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十城市”体育论坛暨教学展示研讨会中,参加了大会论坛主题发言、录像课和论文评比活动获得佳绩:其中录像课评比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论文评比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又如:2012年6月25至27日在东莞市教师进修学校举行的广东省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暨广东省第二届中小学体育教师技能大赛,我市代表队继2010年首届技能大赛获团体一等奖后,再次获团体一等奖。

(注:本文为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J11-077,课题分类: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秀林. 区域性学校教研组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学与管理(中学版).2006年第九期

[2] 王永和著. 教研组建设简论[M]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3] 杨向谊.陆葆谦等著. 互动.共享.创新-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新探索[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年10月

篇5

――围绕一个中心。即紧紧围绕教师队伍素质提升这个中心,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教师培训和校本研修,解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教育观念和教学能力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结构性矛盾和城乡师资力量不均衡的突出问题。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搭建二个平台。一是搭建好县、镇、校研训平台。构建了纵向联系的教师培训和校本教研三级网络。即以县教研室教研员和兼职教研员为龙头的校本研修团队,以镇中心教研组为核心的校本研修团队,发挥示范、培训、辐射作用,以校为主体的校本研修团队,以课堂为阵地进行教学与反思、升华与提高。二是搭建横向的校际合作交流平台。将师资相对好的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共建,32对学校实行结对帮扶交流,实行相邻乡镇校本教研联谊交流,相互学习借鉴。

――强化三级培训。一是鼓励外出培训。近几年,共有900余人(次)的教师参加了国家级培训和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县教体局先后组织骨干教师到江苏、山东、天津、四川等地及省内名校学习,70%的学校先后到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宜川中学、西安中学、高新一中、师大附中、成都实验中学及市内名校学习交流;二是抓好县级培训。通过“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学科骨干提高研修、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县级名师送培下乡”等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了教师培训活动。先后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李镇西、张国宏、黄亢美、蔡玉琴等20多名专家和40余名省、市教学能手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了82场(次)的培训,培训教师23000多人(次)。三是县教研室大力开展 “送培下乡”活动。组织专、兼职教研员,教学能手、名师奔赴乡镇学校,为农村学校教师上示范课、作专题讲座,帮助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近两年,共开展“送培到校”活动30余次,培训教师2400余人(次)。新任教师重点进行 “师德修养”、“教育政策法规解读”、“新课程理念”等内容的培训;夯实校本培训。将一些具体的,容易操作的培训任务落实到镇和学校,并根据有关文件要求,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考核。

篇6

建区以来,湘桥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构建和谐湘桥为目标,把教育摆在全区经济社会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促进全区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历史遗留和行政权限等原因,湘桥区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市区学校与市郊学校发展的不均衡。全区有四个带农街道(镇),带农学校数占全区总学校数的62%,而学生数只占全区总数的35%,学校规模比较小,办学理念相对滞后,设备设施落后、缺乏,办学整体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我区教育发展存在的不均衡情况,近几年来,湘桥区教育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落实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实施帮扶工程,稳步扎实推进了全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实施学校之间结对帮扶,建立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

2007年10月,湘桥区教育局学校“结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正式成立,并制订了《关于开展学校结对帮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活动的实施意见》。《意见》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计划利用5年时间,力争到2011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生源质量、教师队伍、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上的均衡发展。

2007年10月11日,举行了湘桥区学校结对帮扶启动仪式,确定了第一阶段结对帮扶对象。第一阶段我们选择了办学规模大、办学综合实力强、办学质量和水平高的7所学校(其中高中1所,初中3所、小学3所)与34所带农学校组“结对帮扶”对象,并确定了具体的帮扶内容:⑴优质学校要积极筹措资金,在教学设备、场地设施、办公装备、图书充实、教辅资料等方面对薄弱学校进行帮扶。⑵优质学校每学期分别派出具有学校管理、年级管理、班级管理经验的人员到结对学校指导学校管理工作(每学年累计不少于10次)。⑶“结对学校”每学年到对方学校开展集体活动二次以上。集体活动形式主要以听课、上示范课、举办讲座、参加教研组活动为主。⑷帮助薄弱学校开展课改工作,共同提高课改质量。每学期为受帮扶学校组织一次综合性的“教学展示日”活动和一次送教活动,传递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受帮方教师提供学习平台;受帮扶学校教师应在帮扶学校上二节以上的公开课。结对双方学校要安排相应学科优秀中青年教师(每个学科不少于1人)结对并开展教学方法、经验、信息等的交流,共同提高。⑸组织优秀学生与受帮扶学校学生结对,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进行帮扶。

活动开展至今,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各单位共组织了办学理念、管理模式研讨座谈会20多场,教学展示日、教学开放日活动10多场,教学观摩课40多节,青年骨干教师结成了40多个对子。同时,帮扶学校已经向受帮扶学校投入140多万元用于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建设。

二、加大师资调配力度,努力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

近几年来,我们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精神,加大全区师资的调配力度,努力促进实现全区教育力量的平衡发展。一是在新毕业的师范生竞争上岗时,专门设置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由新毕业的师范生自由选择专业、编位进行报考,优胜者上岗,保证走上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的每一位新教师的素质,从而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二是加强农村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近几年来从市区优质学校抽调了40多位优秀的行政领导和教育教学骨干到各所带农学校任校长或中层干部。三是从2004年开始实行“轮岗支农”制度,几年来共抽调市区208名中小学教育教学骨干到农村学校支教一年,缩小学校师资水平的差距,使全区学校师资队伍均衡发展。

三、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合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为进一步提高我区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促使我区基础教育由数量型向效益型、从普及型向优化型转变,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教育的整体效益得到提高,湘桥区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方针,积极稳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至2007年底,全区先后撤并12所学校。其中1998年,区政府选择意溪镇作为先行点,开始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先后撤并学校7所,把海南、荆山二所小学并入后径小学,把团三、埔东、头塘三所小学并入橡埔基础小学,把昌懋小学并入西都小学,把桂坑小学并入锡美小学;2001年把凤新花园小学并入区实验学校;2002年把城西下洲小学并入上洲小学。2004年把河北小学并入橡埔基础小学,把城北小学并入昌黎路小学;2007年撤销太平路小学并入培英小学;对规模过小学校的撤并,有效地解决了这些学校办学效益差、教育教学质量低、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同时也保护了在校学生接受较好教育的权益。

四、实行经费倾斜扶持政策,加快薄弱学校建设步伐

积极筹措资金,每年在教育转项资金中编列改薄扶持专款,重点加强薄弱学校的投入,帮助农村小学或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全区2007年底全面完成“改危”任务,所有中小学都实现校舍楼房化。2007年教育局在教育专项资金中安排180万元用于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为全区农村小学或薄弱学校配置办公电脑、山区基础小学校舍修缮、增加对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7个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等工作。每个实验室的设备费用原来应由学校负担的50%,改为由区教育局筹资投入。

五、加强教学教研指导,提高薄弱学校教育质量

篇7

一、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成效与影响

(一)项目组织化程度更高。课程游戏化项目采用结对帮扶的方式申报和实施,虽然重点关注的是农村幼儿园和城市薄弱幼儿园,但起到了托举中段、抬升低端、激发上端的作用,并初步显现出对学前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效应。各地已将课程游戏化项目视为一项重要的学前教育质量工程来抓,例如镇江市与省教科院幼教特教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三位专家常年深入到各市、区的15所幼儿园,并带动片区内其他幼儿园,与当地幼教干部、教研员一起进行问题解决导向的、陪伴式的日常教研,该市课程游戏化项目研究取得显著成效;徐州市建立政府、高校、幼儿园三位一体的推进模式,徐州幼高师和主城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幼儿园签订三方协议,共同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步伐。目前,全省课程游戏化项目除了省级项目园外,各地已设立407个市级项目园和893个县区级项目园,2016年全省各地共组织105场次市级课程游戏化现场推进会,304场次县区级课程游戏化现场推进会,使更多幼儿园分享了项目园的改革与探索经验。全省已形成省、市、县区三级递进的课程游戏化项目培育模式,以及“横向共建,纵向互联”的项目管理策略,使课程游戏化项目对各类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都产生了强大的驱动力。南通和泰州两市辖区内的所有幼儿园,都已步入课程游戏化建设的行列;淮安市计划“十三五”期间建设100个市级课程游戏化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园和共建园已形成共生共长的和谐关系,帮扶工作有计划,帮扶活动常规化。例如,常州市武进区戚墅堰幼儿园将5名骨干老师派到项目园进行为期2年时间的跟岗挂职;连云港市蓓蕾幼儿园与钟声幼儿园实行帮扶工作三级管理制度。

(二)项目支持保障更到位。近三年来,各市、区(县)相继出台151个推进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政策文件,全省各地在学前教育内涵质量发展方面的投入有了较大增加,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所需人、财、物基本得到了保障。各地政府主动协调,帮助项目园改善办学条件,改建和扩建老旧校舍,拓展幼儿园的户外活动空间。在新进编教师的配置上,优先考虑项目园。据统计,2015-2016年,全省新增4529名在编教师中有523名被分配到省级项目园,占比达11.5%。除了按时、足额将省级专项经费拨付到位,各市、县还落实地方专项配套资金,提高对项目的支持力度。例如,南京市对省级项目园奖补20万元;连云港市、扬州市宝应县对省级和市级项目园分别提供10万和5万元的专项补助。据统计,2016年,全省市级财政用于课程游戏化建设的专项奖补资金(不含课程游戏化建设设施设备添置、环境改造等其他经费投入)达2407万元,县(区)级财政专项经费达12501.93万元。所有省级项目园均享有财拨生均公用经费,很多地区高于省定标准,使项目园有相对充裕的制度性经费保障。例如,高邮市已达到600元/生・年;镇江市除385元/生・年的生均公用经费外,还保证200元/生・年的玩具图书经费标准;苏州市则已超过了1000元/生・年。

(三)项目指导更专业。为提高项目实施的专业水准,除了省级项目专家利用网络等通讯手段进行日常的在线指导外,省教育厅还举办课程游戏化项目海外培训,委托省学前教育研学中心组织当年度项目幼儿园专题培训、领衔人长期培训,委托省教科院幼教所组织全省教研员专题培训。各地行政与教研密切配合,邀请本地的高校专家、教研员、特级教师高频率地在项目园开展实地教研活动。在各地的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过程中,幼教专干和教研员队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不辞辛劳地奔波在偏远乡村,为幼儿园问诊把脉,指点迷津。2016年,市级教研员到省项目园实地指导212次,县(区)级教研员(兼职教研员)实地指导939次。以课程游戏化为抓手,各地不断优化教研活动的模式和内容。例如,扬州市建立了“市、共同体、幼儿园”三级教研网络,合力解决课程游戏化中的真问题;南京市_展菜单式课程游戏化专题教研;盐城市实施课程游戏化教研指导责任区,采用“一园探索,二园改进”的连环式跟进教研;常州市教育局用了近一年时间,通过案例评审推进幼儿园课程环境建设。正是这种以点带面的指导方式,使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得到及时破解,一些有益的做法得到及时总结和推广,一些错误的做法也能及时被发现和制止。在专家引领下,各项目园普遍重视园本教师培训。幼儿园每周组织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教研活动,有的多达3-5次,使教师对课程游戏化内涵的理解不断加深,课程意识在短时间内也有较快提升。另外,通过阅读专业书籍也进一步拓展了教师的专业视野,项目实施以来,专家组陆续地向项目园推荐20种以上专业书籍,各地也积极组织教师阅读,例如宿迁市以文件的形式下发省群专家推荐的书目并组织教师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项目群内的读书活动、读书体会分享、引经据典的案例分析从未停息,老师们越来越意识到阅读的重要,一种领导带头学、幼儿园组织学、教师自觉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的学习风尚正在形成。

(四)项目成效更显著。课程游戏化项目有效强化了“儿童是学习主体”的意识,促使教师开始实现四个转变:从关注自己的“教”转向关注儿童的“学”,从关注“文本”转向关注“生活”,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经验”,从关注“传递”转向关注“互动”。随着教师观察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基于幼儿行为观察调整课程内容和教育行为的意识和能力逐渐形成,项目园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一是改造课程实施环境。各项目园挖掘闲置资源,在让空间多维化、场地多样化、材料层次化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使室内外环境的整体规划和布局更趋合理。例如,无锡二泉幼儿园作为一所民办园,投资人将原来的8个班规模缩减为7个班,给幼儿释放更充裕的活动空间。学习环境的优化,延展了幼儿的学习空间,丰富了幼儿的学习内容,使幼儿能投入地游戏,自主地进行学习。二是提升课程适宜性。项目实施让更多教师意识到,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并非是原封不动地搬教材,而是要从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出发,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和经验出发,对课程进行适宜性改造,使幼儿园课程更加生活化、游戏化。三是利用本土资源。各项目园都设置了全园的课程实物资源室和电子资源库,有的幼儿园甚至还设了年级和班级的资源角,努力搜集、整理本地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为课程建设服务,体现了一定的课程资源意识。四是丰富教育活动形式。由于认识到幼儿的学习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各项目园普遍改变将集体教学视为课程实施之唯一途径的状况,减少一日生活中集体课堂教学活动的比重,增加区域游戏时间和外出参观考察的机会,也越来越重视挖掘生活环节的教育价值。例如,鼓励幼儿自主进餐和饮水,设计与幼儿能力相匹配的自主签到活动等。五是建立弹性管理制度。幼儿园改变作息时间整齐划一的做法,改变项目实施初期机械地、任务化地实施六个支架的做法,赋予教师更大的专业自,较好地把观察与环境改造、一日生活弹性安排、资源的使用等工作结合起来,使幼儿园课程实施更具开放性。

(五)项目影响力更大。课程游戏化项目是针对我省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而设计的重大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是在强调规模与质量并行,将质量提升视为核心内容的大背景下开展的,也是我省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的具体举措。项目实施三年来,广大幼教干部、教研人员和专家积极投入,各项目幼儿园全力以赴,认真实施,勇于创新,项目进展顺利。本项目所取得的初步成效不仅引起《中国教育报》等专业媒体的关注,也受到全国很多省市幼教同行的关注,不少省市专程来江苏考察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或邀请我省的专家、园长去外省介绍项目进展和成效。作为全国学前教育质量建设的典范性工程,本项目也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

二、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的问题与建议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视导过程中也发现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有些问题是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F的阶段性问题,但仍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基础保障条件仍然薄弱。尽管各地为确保项目推进出台了保障性政策,但基础办学条件的制约依然严重存在,主要表现为师资素质不高、经费不足、班额过大。各地各幼儿园都存在大量的非在编教师,由于教师收入过低(很多老师年均收入仅2万余元),导致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流动中的马太效应给项目实施造成了非常大的难度。有些地区的省项目园除生均公用经费外,基本没有财政经费投入,使省专项经费不得不用于环境改造和设施购置,导致更核心的课程研究支出比例过低。少数幼儿园的独立法人地位尚未落实,有限的专项经费的使用也难以得到制度性保障。近年来入园需求剧增,合格教师补充不足,加之摊薄教育成本的动因,致使部分地区大班额现象突出,急需政府加大基础性财政投入,保障幼儿园有质量运行。

(二)整体课程意识仍然不强。由于没有从整个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角度去理解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内涵和价值,很多项目园的课程改造还局限于设计一些具体的活动,尚未形成整体的课程架构意识,课程的基本概念含混。具体表现在:不能对年级整体课程进行规划,不能综合地考虑年龄段课程的整体目标、内容和活动形式等,导致一日生活的安排中存在着幼儿某些学习活动简单重复或某些学习机会缺失的现象。因此,还需要研究如何基于儿童活动的需要,实现区域游戏和主题活动之间的有机整合,生成与预设活动的平衡。

(三)教研实效性仍然不够。部分地区没有专职的学前教育教研员,或者仅有一位教研员,部分地区的教研员缺乏学前教育专业背景,薄弱的教研员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推进的质量。视导中发现,一些幼儿园的园本教研缺少规划,内容细碎无序,基于问题和园本实际的跟进式、持续性教研不多。如何诊断和发现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追随教师日常教育行为,进行科学、系统、伴随式的高质量教研,成为当下学前教育教研的重大难题。

篇8

肖霄园长口中的“机关二幼”是桂林市机关第二幼儿园(以下简称机关二幼);芦笛幼儿园的变化,正是得益于机关二幼的“精准帮扶”。为提升辖区民办幼儿园的保教水平,加快区域学前教育的发展步伐,秀峰区于2014年实施学前教育“精准帮扶”,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2016年获选为“广西学前教育改革试验区”。

精准帮扶,提升民办园办园品质

秀峰区东方日出智力幼儿园(以下简称智力幼儿园)也和芦笛幼儿园一样在“精准帮扶”中获益,该园在秀峰区解放西路幼儿园(以下简称解西幼儿园)的帮扶下发生了蜕变。智力幼儿园是一所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小区配套幼儿园,原本基础不错,但由于办园时间久,加上收费较低,再无力提供更好的硬件设施、培养师资。

“与解西幼儿园结对后,我园改变很大,一个很突出的表现,是招生容易了很多。几年前,为了吸引更多孩子,我园老师要到街上发传单,但效果仍然不佳。如今不一样了,我园的保教质量逐年提高,还获得了秀峰区民政局社会组织评估的4A级幼儿园称号,附近的家长纷纷主动把孩子送来我园。就在上个学期,都临近期末了,还有50多名幼儿入园!”智力幼儿园园长张兵对“帮扶机制”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秀峰区教育局进行“精准帮扶”的改革?据秀峰区教育局局长康岱增介绍,该城区目前拥有省级示范性幼儿园3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1所、市级一类幼儿园2所,优质公办园数量居桂林市前列,但民办园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仍存在基础差、教师流动性大、发展缓慢等问题。为此,该城区依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具体要求,于2014年启动了“秀峰区学前教育提质创优工程”,开始建立学前教育“精准帮扶”C制。2015年,该城区立项桂林市“十二五”规划科研课题“示范园帮扶多元普惠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启动课题后,秀峰区按照“自主参与,试点推进”的原则,组织辖区内3所省级示范幼儿园与4所多元普惠幼儿园结成了帮扶对子。“我们有基础、有能力开展这项工作。”康岱增局长信心满满地表示。

金豆豆幼教集团下的秀峰区西岭3Q贝贝幼儿园(以下简称3Q贝贝幼儿园)也是秀峰区“精准帮扶”的受惠者之一,与之结对的是76140部队幼儿园(以下简称部队幼儿园)。3Q贝贝幼儿园园长黄志山告诉记者:“部队幼儿园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了我园的管理弱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现在,我园已经跨过了原始的听、看、观的管理阶段,管理更加规范、系统了。去年,我园的资料管理工作还获得了桂林市的优秀等级。”

为确保“精准帮扶”有序开展,秀峰区从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三年中,秀峰区共筹措资金1 000多万元,作为公、民办幼儿园的改扩建、购买设施设备经费,同时制定《秀峰区学前教育奖补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建立普惠园优质优价收费及税收优惠制度,扶持普惠园发展。此外,该城区还组织教师参加桂林市教育学会幼儿教育专业委员会,并组织教研员、优秀园长及各园骨干教师成立了“秀峰区学前教育培训中心讲师团”,围绕当前学前教育的焦点问题,平均一两个月开展1次“教研智慧论坛”活动和其它专题讲座,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我们开展示范园帮扶普惠园活动,目的是以示范园的优秀管理理念、师资、文化带动普惠园发展,实现普惠园与示范园‘规范管理一个样、教研培训一个样、内涵建设一个样’的目标,最终提升整个城区的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康岱增局长对记者说。接下来,秀峰区还将依托高校,建立教师培训基地,促使教育局、教研室与各幼儿园间的多层联动,推动区域学前教育走上优质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结对互助,提升幼师队伍整体素质

“如果没有‘师傅’的指导和鼓励,我连上公开课的勇气都没有,更别说参加比赛,而且还在比赛中获奖了。”3Q贝贝幼儿园教师滕章媛感慨道,“以前一听说有比赛,我就躲,因为没有底气,害怕。现在,我只要看到比赛通知,就主动要求参加。”2015年10月8日,滕章媛参加秀峰区青年幼儿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抽签时,她抽到的活动内容是一首她完全陌生的歌曲《大鞋与小鞋》。正当她茫然不知所措之际,她的“师傅”赶到了。在“师傅”的指导下,她很快理清了教学活动的思路和整体构架,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6份说课稿和6份教案设计。

“当时真是超级紧张,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可看到台下‘师傅’鼓励的眼神,我就豁出去了。最后,我得了二等奖。当时,很多参赛选手是示范园的老师,我一个民办园老师居然获奖了,真是不敢想呀!”回想起那次比赛,滕章媛仍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自那之后,滕章媛一改以往的羞怯、不自信,保教能力逐步提升,如今已成长为3Q贝贝幼儿园的骨干教师。

滕章媛的成长是秀峰区幼教教师“结对帮扶”工作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教师“结对帮扶”是秀峰区学前教育“精准帮扶”机制的一项核心工作,共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领导层结对,由示范园领导层对受助园领导层进行园所管理、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指导;二是教师结对,由示范园骨干教师对受助园教师进行区域设计、活动安排等方面的指导。通过一对一的“师徒结对”,帮扶园向受助园“输入”先进的管理经验、保教方法,有效促进了受助园师资素质的整体提升。

“说实话,民办园的老师也知道开设活动区的重要性,却是有心无力,因为他们不懂怎么划分活动区域,不懂如何投放材料。”机关二幼园长王馨萍说。造成此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民办园教师缺乏专业引领,“师徒结对”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据了解,教师的“结对”方式是多样的,除了常规的跟班跟岗学习,师徒间还可以通过“秀峰优质幼教群”“结对帮扶群”“秀峰区学前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组”等QQ群、微信群进行交流互动、共享经验。此外,结对园双方还经常开展园际教研活动,丰富了结对帮扶的内容。

“机关二幼和我们结对后,王馨萍园长亲自带着副园长、保教主任和骨干教师,手把手地教我们划分活动区域、制作区域材料和组织区域活动。在机关二幼老师们的帮助下,我们进步很快。”芦笛幼儿园园长肖霄说。尤其令该园教师感动的是,机关二幼的“师傅”们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不厌其烦地指导她们,有时在深夜还通过QQ、微信与她们沟通交流。

深化帮扶,推动区域学前教育全面发展

“精准帮扶”成效如何,幼儿的进步和家长的认可是最好的佐证。对家长李秀青来说,芦笛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升直接体现在了孩子的身上。她告诉记者:“开始时,我的小孩不是很愿意去幼儿园。但现在他每天晚上都要听肖园长的‘园长妈妈的睡前故事’才肯入睡,早上一大早就起床吵著去幼儿园,在家还懂得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呢。在幼儿园老师们的引导下,他变化很大。”

而解西幼儿园的帮扶,则让智力幼儿园得到了家长的广泛认可和支持。智力幼儿园园长张兵告诉记者,过去,家园沟通一直是令她备感困扰的问题。“以前园所举办活动需要家长配合,不少家长会找各种理由推脱,还不时有家长到园里闹事的情况发生。自从和解西幼儿园结对后,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现在,只要有活动,家长都能积极参与,很配合我们的工作。”张兵园长说。

“精准帮扶”既改变了4所受助园,也促使3所帮扶园主动自省和提升。对3所帮扶园来说,“帮扶”工作是对自身办园水平、师资水平的一大考验。通过两年多“精准帮扶”的考验,秀峰区3所自治区示范性幼儿园的办园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均于2016年顺利通过自治区示范幼儿园的复评验收。

各园保教质量的稳步提升,预示着秀峰区“精准帮扶”机制逐渐走向成熟。而这只是秀峰区打造“广西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的第一个阶段。据康岱增局长介绍,该城区下一步将从教师帮扶、管理帮扶等基础帮扶逐步过渡到建设园所特色文化、打造区域特色学前教育课程等更高层面的帮扶。“我们不仅要缩小示范园与普惠园的发展差距,还要打造各具特色的普惠园,形成一园一品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康岱增局长说。

如今,秀峰区教育局已经初步制定了学前教育三年发展规划,以进一步释放“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的红利。未来三年,秀峰区将围绕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工程、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工程、园所特色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工程”,以及优化办园品质、优化保教质量、优化园所内涵“三个优化”,做好做足区域学前教育提升发展的工作,不断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