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4:4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负责培养人意见,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研究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未来的社会越来越要求人们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展开彼此间的相互协作,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因此,合作学习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学校教学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学生在教室里正襟危坐,专心听老师讲课;学生有时站起来回答问题或到黑板上板演,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早被人们所认识。就其局限性来说,它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一、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它的意义是很大的。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它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有教师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教师方面,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形成了这样一种模式:只见三尺讲台上惟我独尊,难见黑板面前人人平等,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教学方法多以灌输为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得不到培养,以“教师为中心”与我们今天“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教育观念显然是相悖的。学生方面,现今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排他性强,从小就不愿意、不善于合作,很多人长大了就明显地表现出缺乏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学生从上学第一天起,就直奔成绩、分数,一切都围绕分数转,学生间的交往多表现为敌对,只顾自己好,怕别人超过自己,嫉妒心理严重,在学习生活中,过分认知自己而忽视认知他人,过分重视自己及自己所属团体的个性而忽视了共同协作的精神,这种缺少人际交往与合作、看重竞争、忽视合作的现象,必将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进。
二、提出合作学习的依据
心理学家指出,在团体合作中,合作型目标的构建,使团体成员之间的交往更为频繁,他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每一名成员都更大程度地感受到自尊和被其他成员所接纳,因此,使得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为积极,成就水平也提高的更快。教育学家认为,一个人在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必须看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组织教学应是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学生合作,让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相互影响、相互启发,在学生主动参与中,使之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能力的得到提高,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扎实基础。因此,走合作学习之路,构建合作学习模式,已成了新世纪培养人才的要求。
三、科学地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对全班同学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一般4~6人为一组,每组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流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四、明确学习的任务
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对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适时地为学生提供具有探究和讨论价值的学习内容,向学生说明学习的目标、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五、学会合作交流
【关键词】合唱;团结协作;章程;管理机制;奖惩制度
中图分类号:J64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080-01
目前国内高校学生合唱团的构成有多种情况。有的高校面向全校招募成员,有的会特招专门的艺术特长生,设有艺术学院的大学有条件召集音乐专业的学生,当然,少数有合唱专业的音乐学院可以做得更加专业。无论是何种构成,都是把个性鲜明的个体集中起来,在训练的初期,都会面临如何解决“合”的问题。我认为应当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规范其纪律性入手,将合唱“合”的理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日常行为中。与专业训练技巧相比,完善的管理机制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视的,它是合唱团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因此,高校学生合唱团必须制订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下面我谈几点专业之外的有关管理方面的建议。
一、设置健全的管理体系
合唱团一般由团长、合唱指挥、钢琴伴奏、声部长、合唱队员组成。合唱团成员必须受院系纪律约束,服从院系领导安排。其中,团长全面主持合唱团训练、演出等相关工作,担任本团艺术总监;合唱指挥全面协助团长工作,及时传达领导安排,负责合唱团成员选拔、合唱指挥、合唱团管理、作品选定、专业训练、艺术指导等工作;钢琴伴奏协助合唱指挥进行排练及演出等工作并担任钢琴伴奏及艺术指导;各声部长协助团长及合唱指挥进行考勤管理、通知及意见传达、分声部训练等工作。当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增设其他职务。
二、制定完善的团员制度
建立合唱团,选拔成员很重要,学生通过考核后由主管领导及其指定的专业评审按整体成绩予以考虑是否进入合唱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选拔制度就有退聘制度,在我所任教的院系里是这样规定的:每学期在本团训练及演出等活动中无故缺席累计三次或迟到早退累积四次者,视为自动放弃团员资格。有特殊原因者(如因病不能继续参加训练等),经考察后决定是否退聘。
合唱团成员也应该享有一定的权利,如在会议中的发言权、提案权、表决权;在团内有选举权、被选举权;有向本团提出改革建议的权利;在艺术实践和对外宣传中,有向组织申请支持的权利。有权利就有义务,比如合唱团成员有宣传合唱及音乐艺术,支持本团主张的义务;有按时出席本团训练及演出,积极参加本团活动的义务;有服从本团安排,遵守本团章程的义务;还必须积极配合其他成员工作,维护团内团结,注重自身学习,不能借合唱排练之名耽误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等。为规范管理,确保训练工作顺利开展,团员在训练时必须遵守一定的纪律,我所指导的合唱团是这样规定的:听从指导教师指挥,服从声部长管理,认真参加训练,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为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合唱队员。排练时不做与之无关的事,不无故迟到、早退、缺席。逢演出任务时不得随意请假,特殊情况需出示领导签字的证明材料,病假须出示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相关证明。
制定奖惩制度是激发合唱团成员积极性和约束其行为的有效方式,我所在合唱团的奖惩制度是这样制定的:成员表现可作为其评优评先及奖学金评定的有效依据;合唱排练视为正式上课,其考勤情况参照正式上课纪律处理办法,出勤情况与合唱指挥科目成绩挂钩,缺勤名单将每周公布,情节严重者交由系办处理;因违反规定予以退聘者,合唱指挥成绩为不合格。
三、保障排练的时间和场地
合唱团的排练时间和场地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合唱团的训练时间及地点是变动的,这不是一个好现象,这种动荡的状态会从心理上暗示学生,不利于合唱团的建设和发展。换句话说,如果训练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场地,就好比革命没有根据地,使管理缺乏向心力,因此要尽力争取固定的时间和场地。但是,就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方面往往被忽略不计,合唱团的管理者要重视这方面的协调工作。
以上仅是笔者的个人意见,由于不同的高校有各自的实际情况,故此文仅供参考,也可以在此基础之上作出适合自身的调整,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俄]根纳季・齐平.音乐活动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焦东健,董茉莉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2]王延松.音乐心理学导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3]杨鸿年.合唱训练学[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4]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5]孟大鹏.童声合唱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韩德民,徐文.嗓音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贾某于2012年4月1日入职某科技公司,双方签订了期限为五年的《劳动合同》,约定贾某工作岗位是研发部经理(高级技术人员),年薪24万元,并享有专项奖励。《劳动合同》也约定贾某应遵守在职期间和离职后的竞业限制义务及离职后的竞业限制补偿。贾某如违反在职期间和离职后的竞业限制义务,应向公司支付违约金100万元。
在职期间,某科技公司投资200多万元研发某项目,贾某为该项目的负责人。2014年11月,某科技公司发现贾某在职期间为与公司有竞争关系的第三方提供服务,并涉嫌将公司研发的技术成果作为第三方的专利进行了申报。公司申请劳动仲裁,要求贾某支付100万元违约金。
[裁决结果:]
贾某向某科技公司支付违反竞业限制的违约金100万元。
[评析意见:]
本案中贾某违反在职期间竞业限制约定应否支付违约金取决于两个问题:第一是《劳动合同》中约定的贾某承担在职期间竞业限制义务是否有效?第二是《劳动合同》中就贾某违反在职期间竞业限制义务的行为约定违约金是否有效?
(一)本案中《劳动合同》中约定贾某承担在职期间竞业限制义务有效
1.就竞业限制而言,《劳动合同法》仅规定了适用对象、离职后竞业限制最长期限、离职后竞业限制需支付经济补偿三大限制条件。除此之外,当事人可以自由约定在职期间的竞业限制条款。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相关司法解释之规定,相比其他倾向于保护劳动者利益的条款,《劳动合同法》设计竞业限制的立法目的更为侧重保护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等合法权益,更为侧重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更加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及契约自由原则。除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明确规定的“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离职后的竞业限制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用人单位需就劳动者离职后的竞业限制义务支付经济补偿(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三大限制条件之外,对当事人约定竞业限制不存在其他任何限制,“法无明文禁止性规定即可为”。当然,更加不存在“竞业限制仅指离职后的竞业限制”的限制。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则明确承认用人单位有权约定在职期间的竞业限制义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明确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可以与参加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关人员签订在职期间或者离职、离休、退休后一定期限内保守本单位技术秘密的协议;有关人员不得违反协议约定,泄露本单位的技术秘密和从事与原单位相同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2.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承担在职期间竞业限制义务(无论是否约定)是诚实信用原则及劳动者对用人单位忠实义务的体现。贾某作为高级技术人员,基于诚实信用之要求,即使没有约定也应于在职期间负有竞业限制义务。
综上所述,本案中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明确约定了贾某在职期间的竞业限制义务,该约定属于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合法有效。
(二)《劳动合同》关于“违反在职期间竞业限制义务违约金”的约定有效
1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并未排除约定在职竞业限制违约金。
正如上文所述,《劳动合同法》中的竞业限制既包括离职后的竞业限制,也包括在职期间的竞业限制。《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第二句“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应当理解为既包括违反在职期间竞业限制约定,也包括违反离职后的竞业限制约定,而不能理解为仅仅指离职后的竞业限制,《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不能得出“劳动者支付违约金仅限于离职后违反竞业限制约定”。该条款的规定仅是要求用人单位在离职后的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并没有把约定劳动者承担违约金的情况限制在离职后的竞业限制,也没有排斥劳动者在职期间内约定竞业限制违约金的情况。
2.允许约定在职竞业限制违约金符合《劳动合同法》设立竞业限制制度及违约金制度的立法本意和目的。
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审判工作的指导意见》(法发〔2009〕41号)第十条指出的,设立竞业限制制度的立法本意和目的在于“充分考虑到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实际水平,坚持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基点,既要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秩序,又要注意平衡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既要防止因不适当扩大竞业限制的范围而妨碍劳动者的择业自由,又要保护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等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法》设立法定违约金制度,一方面固然是防止用人单位滥用违约金条款限制人身自由、权利等不公平情形,体现了国家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但另一方面也是司法自治原则在劳动关系中的有限运用,以平衡保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技术发展和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已被公司认为是最有价值的资产之一。另外,21世纪的市场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但人才的培养和产出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如不从法律上保护用人单位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也不利于长远的社会利益。违约金作为违约责任的重要形式,相比较赔偿损失、强制实际履行等形式更能体现合同自由原则,违约金预先确定了赔偿数额,免去举证责任,也避免计算损失的困难,相对简单明确。也正是基于前述正反两方面的原因,《劳动合同法》明确保留违约金在专项技能培训和保密事项中的运用。否则,将对用人单位显失公平,也不利于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培养人才,不利于建立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不利于长远的社会利益。因此,对于与专业技能培训及保密事项有关的违约金(包括但不限于竞业限制违约金),法律也应旗帜鲜明地予以承认和保护。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时期,国内本科在校生及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逐步增加,本科生就业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供大于求的状况,而且大量本科生虽然知识理论功底较强,但实践能力严重欠缺,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当今高等教育创新转型发展的焦点。与此同时,学术领域内关于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也全面展开。1998年“应用型本科”的概念首次在国内被提出来,此后相关的研究开始大范围出现。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主要以着作、学位论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等形式展现,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特点等理论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式与途径;国内外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介绍与借鉴;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改革等。
随着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开始注重对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开创了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问题的研究,突出强调校企合作关系,认为校企合作将成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提出需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步完善,但大多是从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规格及市场需求方面加以论述,在具体各个专业类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工科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较多,而很少涉及工商管理这个特殊专业。因此,对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仍需要不断探索。
二、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困境
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该专业人才素质和技能的培养提升。
(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经营的目的是盈利,其更关心从校企合作中能够获取多少利益。而一些企业则认为校企合作对于企业本身并无好处,甚至认为学生们没有工作经验,还需要老员工的指导,影响了企业原本的正常工作,会造成业绩的下滑。特别是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管理企业更需要经验,而在校大学生往往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更何况管理企业的经验,企业不能通过校企合作获得相应的利益。同时,学生到企业实践将会增加企业的管理费用,有时企业还要负责学生的吃住问题,也给企业增加了成本负担。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虽然高校有很强的合作意愿,但企业由于利益激励不足,甚至带来间接的利益损失,即使建立了一些合作关系,往往合作维持的时间也不会很长。
(二)合作深度不够、质量较低。受到当前政策、资源等条件的限制,校企合作的实践进展较为缓慢,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更为匮乏,没有形成相应的合作规范、合作准则与合作体系。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活动还处于起步时期,很多高校的校企合作仅仅局限于建立实训基地或实习基地,单纯是为了给学生找个实习的地方,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很少关注该基地是否专业对口,而且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也相当松散。由于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企业提供给实习或实训的在校大学生的工作岗位通常是最基本的、且技术含量极低的岗位,学生只能在某一个基层岗位实践,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要掌握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才能成为真正的管理人才。因此,仅限于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深度明显不够。同时,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实习能够获得多大的能力提升,是否能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效结合,仍没有考核标准,因此校企合作质量难以把握。
(三)高校对校企合作内容监控不足。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但如何进行校企合作及对合作过程监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仅注重合作的表面形式,而对合作的实质内容没有具体规划。一些高校缺乏实践教学基地与实践项目,希望借助校企合作这一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等实践机会,但多数高校仅仅是将学生安排到企业后,就不再参与对在企业实践学生的管理与指导。特别是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其企业实践是为了获取基本的管理技能,但是高校在校企合作时具体的合作内容设计并不明确,院系对校企合作内容也没有必需的配套教学活动支撑,也对校企合作活动的内容没有必要的过程监控,所谓的校企合作就成为了高校将学生推给企业放任不管的借口。还有些高校的院系进行校企合作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为了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中取得好成绩,所谓校企合作仅限于签署合作协议、举办启动仪式或颁发校外指导教师聘书等形式上,导致校企合作形式重于内容,并没有对校企合作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致使现阶段校企合作的效果与成绩并不明显。
三、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仍沿袭注重知识能力培养的本科生教育思维,缺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因此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具体模式将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一)平衡校企各方的利益诉求,提升企业合作积极性。利益是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各方主体积极行动的基础。校企合作的主体是高校和企业两类不同的机构,从本质上讲,这两类主体利益往往难以协调统一,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加以保障。高校在合作中的利益诉求十分明显且获利较多,通过校企合作,高校能够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弥补高校实践环节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等缺陷,通过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实践项目,能够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增强人才培养效果。而企业的利益诉求则较难实现。因此,高校在积极主动寻求合作企业时应考虑企业是否也能从合作中获得相应的利益,找准企业合作的需求点,增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才能使得校企合作关系更为紧密、合作时间更为长久。例如,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应充分利用自身理论知识深厚的优势,深入企业调研,为企业解决管理工作中的困难,帮助企业撰写项目策划方案,协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等;同时,可以利用高校自身的社会资源,帮助企业申报项目和进行项目开发等,让企业切实感觉到能够在合作中获益,才会有长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应积极制定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保障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效运行。例如,政府部门应建立财政税收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同合作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同时加大政府舆论宣传力度,积极倡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二)深化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共建合作课程体系。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工商管理专业也不例外,但是在合作内容的具体设计方面,应更多考虑到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殊性,采取具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合作共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共同搭建校外教学实践平台、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实践、合作研究企业管理政策措施、校企联合支持学生创业就业。其中,共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对于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转型培养最为重要。校企共建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强实践教学和企业案例模拟分析等模式,增加校外企业实践环节,建立弹性的教学机制,打破原本相对固化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管理的真实过程,而非死记硬背一些管理理论以应对卷面考试。
同时,在制订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主动征求企业管理者及行业专家等用人单位的意见,并深入调研合作企业的用人意向,构建真正体现以应用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尽可能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到校内,让学生在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现校内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从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加强校企合作企业的甄选与合作内容的监控。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选择合作企业应具有针对性,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成为合作对象,因此甄选优质对口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目标。工商管理专业应选择企业管理业务较多的企业进行合作,而不宜选择工业技术较强的企业,如可选择管理咨询公司、证券投资公司、销售公司及其他第三产业企业作为合作方,同时还要综合评估企业的实力、规模、类型及社会责任等因素。高校应设立专业部门或人员负责对合作备选企业进行筛选、沟通与评估,只有选择优良的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了确保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质量,应实时监控合作过程。在合作之初应有相应的合作计划及目标管理方案,在实行过程中应有严格的监督与反馈机制,在合作培养一批人才结束后应有相应的人才评价机制。这些是校企合作有效有序开展、提升校企合作质量的基础保障。其中,校企合作评价机制的建立尤为重要,应建立社会、政府、企业、高校、学生共同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逐步转变以往单一的学生评价方式,以完善的评估体系促使科学监控校企合作的内容。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探索各类高校的分类与定位,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方向,地方高校应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各类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所谓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整合高校与企业的不同优势资源,以实现共同利益为纽带,采取学生接受课堂教学与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合作与共享资源,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是一种互惠共赢的合作模式。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研究,提出有效的培养模式,能够为我国普通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提供推动作用。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时期,国内本科在校生及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逐步增加,本科生就业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供大于求的状况,而且大量本科生虽然知识理论功底较强,但实践能力严重欠缺,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当今高等教育创新转型发展的焦点。与此同时,学术领域内关于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也全面展开。1998年“应用型本科”的概念首次在国内被提出来,此后相关的研究开始大范围出现。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主要以著作、学位论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等形式展现,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特点等理论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式与途径;国内外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介绍与借鉴;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改革等。
随着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开始注重对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开创了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问题的研究,突出强调校企合作关系,认为校企合作将成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提出需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步完善,但大多是从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规格及市场需求方面加以论述,在具体各个专业类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工科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较多,而很少涉及工商管理这个特殊专业。因此,对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仍需要不断探索。
二、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困境
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该专业人才素质和技能的培养提升。
(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经营的目的是盈利,其更关心从校企合作中能够获取多少利益。而一些企业则认为校企合作对于企业本身并无好处,甚至认为学生们没有工作经验,还需要老员工的指导,影响了企业原本的正常工作,会造成业绩的下滑。特别是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管理企业更需要经验,而在校大学生往往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更何况管理企业的经验,企业不能通过校企合作获得相应的利益。同时,学生到企业实践将会增加企业的管理费用,有时企业还要负责学生的吃住问题,也给企业增加了成本负担。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虽然高校有很强的合作意愿,但企业由于利益激励不足,甚至带来间接的利益损失,即使建立了一些合作关系,往往合作维持的时间也不会很长。
(二)合作深度不够、质量较低。受到当前政策、资源等条件的限制,校企合作的实践进展较为缓慢,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更为匮乏,没有形成相应的合作规范、合作准则与合作体系。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活动还处于起步时期,很多高校的校企合作仅仅局限于建立实训基地或实习基地,单纯是为了给学生找个实习的地方,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很少关注该基地是否专业对口,而且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也相当松散。由于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企业提供给实习或实训的在校大学生的工作岗位通常是最基本的、且技术含量极低的岗位,学生只能在某一个基层岗位实践,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要掌握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才能成为真正的管理人才。因此,仅限于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深度明显不够。同时,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实习能够获得多大的能力提升,是否能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效结合,仍没有考核标准,因此校企合作质量难以把握。
(三)高校对校企合作内容监控不足。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但如何进行校企合作及对合作过程监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仅注重合作的表面形式,而对合作的实质内容没有具体规划。一些高校缺乏实践教学基地与实践项目,希望借助校企合作这一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等实践机会,但多数高校仅仅是将学生安排到企业后,就不再参与对在企业实践学生的管理与指导。特别是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其企业实践是为了获取基本的管理技能,但是高校在校企合作时具体的合作内容设计并不明确,院系对校企合作内容也没有必需的配套教学活动支撑,也对校企合作活动的内容没有必要的过程监控,所谓的校企合作就成为了高校将学生推给企业放任不管的借口。还有些高校的院系进行校企合作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为了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中取得好成绩,所谓校企合作仅限于签署合作协议、举办启动仪式或颁发校外指导教师聘书等形式上,导致校企合作形式重于内容,并没有对校企合作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致使现阶段校企合作的效果与成绩并不明显。
三、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仍沿袭注重知识能力培养的本科生教育思维,缺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因此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具体模式将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一)平衡校企各方的利益诉求,提升企业合作积极性。利益是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各方主体积极行动的基础。校企合作的主体是高校和企业两类不同的机构,从本质上讲,这两类主体利益往往难以协调统一,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加以保障。高校在合作中的利益诉求十分明显且获利较多,通过校企合作,高校能够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弥补高校实践环节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等缺陷,通过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实践项目,能够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增强人才培养效果。而企业的利益诉求则较难实现。因此,高校在积极主动寻求合作企业时应考虑企业是否也能从合作中获得相应的利益,找准企业合作的需求点,增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才能使得校企合作关系更为紧密、合作时间更为长久。例如,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应充分利用自身理论知识深厚的优势,深入企业调研,为企业解决管理工作中的困难,帮助企业撰写项目策划方案,协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等;同时,可以利用高校自身的社会资源,帮助企业申报项目和进行项目开发等,让企业切实感觉到能够在合作中获益,才会有长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应积极制定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保障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效运行。例如,政府部门应建立财政税收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同合作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同时加大政府舆论宣传力度,积极倡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二)深化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共建合作课程体系。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工商管理专业也不例外,但是在合作内容的具体设计方面,应更多考虑到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殊性,采取具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合作共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共同搭建校外教学实践平台、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实践、合作研究企业管理政策措施、校企联合支持学生创业就业。其中,共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对于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转型培养最为重要。校企共建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强实践教学和企业案例模拟分析等模式,增加校外企业实践环节,建立弹性的教学机制,打破原本相对固化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管理的真实过程,而非死记硬背一些管理理论以应对卷面考试。
同时,在制订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主动征求企业管理者及行业专家等用人单位的意见,并深入调研合作企业的用人意向,构建真正体现以应用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尽可能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到校内,让学生在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现校内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从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加强校企合作企业的甄选与合作内容的监控。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选择合作企业应具有针对性,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成为合作对象,因此甄选优质对口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目标。工商管理专业应选择企业管理业务较多的企业进行合作,而不宜选择工业技术较强的企业,如可选择管理咨询公司、证券投资公司、销售公司及其他第三产业企业作为合作方,同时还要综合评估企业的实力、规模、类型及社会责任等因素。高校应设立专业部门或人员负责对合作备选企业进行筛选、沟通与评估,只有选择优良的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了确保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质量,应实时监控合作过程。在合作之初应有相应的合作计划及目标管理方案,在实行过程中应有严格的监督与反馈机制,在合作培养一批人才结束后应有相应的人才评价机制。这些是校企合作有效有序开展、提升校企合作质量的基础保障。其中,校企合作评价机制的建立尤为重要,应建立社会、政府、企业、高校、学生共同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逐步转变以往单一的学生评价方式,以完善的评估体系促使科学监控校企合作的内容。
总而言之,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校企双方均应积极探索创新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树立长远眼光,深入合作、互利互赢,才能实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发展。
在管理工作中,我从抓基础管理、抓制度、抓节能降耗和成本核算等几个环节入手,从严管理,确保公司施工生产和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夯实基础,建章健制
为了做到有章可循,增强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我先后归纳制定了“驾驶员管理规定”、“车辆使用及管理规定”、“司机职业道德公约”、“关于加强车辆管理的通告”、“干部值班管理规定”等多项管理规定,并纳入到自动化公司百条“管理汇编”中,以此作为规范和约束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还编制了“自用车管理工作流程”等十二项工作流程,从制度上规范从车辆出车使用到收车入库及维修保养的全部过程。
另外,我还结合公司实际,建立和完善了“车辆使用及分配台帐”、“干部值班记录”、“人力资源台帐”、“机具及周转材料台帐”、“车辆维修委托单”、“月车辆油耗统计表”、“月处室(项目)用车情况统计表”等多项管理措施,使得各项管理工作变得更加清晰,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强化车辆成本管理,降耗增效。
为了加强车辆管理,降低车辆使用成本,提高车辆的使用率和完好率,把公司的整体效益与司机及各用车部门的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我还制定了“单车成本核算管理办法”,在车队及各处室及项目中予以实施。
1.强化单车油料消耗的考核,有奖有罚。
为了加大对油料消耗的考核力度,在领导的支持下,根据车辆新旧程度不同,季节不同等实际情况,对每台车辆实行百公里耗油测算并按实际百公里耗油上浮10%,超耗油料100%扣罚,降耗按30%予以奖励,在工资中予以兑现。另外,在油料管理上,我还特制了加油卡、加油薄和“月车辆油耗统计表”,每月同加油站对加油情况进行检查核对,杜绝违纪现象的发生,做到节油有奖,超油必罚,违纪必究。截止到十一月底共节约资金15000余元,超油扣罚480元。
2.精打细算,降低修车成本。
针对每台车辆的实际状况,制定出月小修费用,小型维修或保养材料由公司自行采购。在修车管理上严格执行公司有关规定,实行填报“车辆维修委托单”制度,指定地点修车,主管经理和我严格把关,控制修车费用支出。今年修车费用与去年相比,下降了20%。
3.用数据说话,考核报表清晰、准确。
加强对各处室、项目用车情况进行考核,用车人持调度开出的“行车任务单”使用车辆,对各项目和处室用“月处室(项目)用车情况统计表”进行核算,并由项目经理和各处处长签字确认,年末与效益挂钩。这样做就使项目和处室负责人对车辆使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安排和使用车辆,控制车辆使用成本的支出。
三、面向施工一线,加强沟通与协调
针对今年自动化公司施工点多、中交项目多等实际特点,我能够及时调整工作重心,跟班早晚会战,及时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对施工用车统筹安排并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各项目人员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通勤车辆。对人力资源、工程信息、机具使用情况实行跟踪和信息化管理,并汇同人事工资处、供应处、经营处和主管经理共同研究、核对,保证每月报表及时,数字准确。
在基地暂设、水电气管理、施工机械的调配和资源信息的提供等诸多直接参与现场管理的工作中,我能够做到身体力行,做到及时与中心领导、项目部调度员及时沟通情况,保持经常地联系,协调和处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今年五月在领导的安排下,我直接组织领导相关人员对办公楼和营地库房内全部用电线路进行改造,共立10米电柱三根,挖填电缆沟200多米,铺设不同规格电缆600余米,做到一次交割完毕并送电成功。
作为一名基层调度员,我对上级部门的指令和各种工作安排从不打折扣,都能严肃认真地落实和实施,受到公司主管部门的好评。
⑴.作为一名质管员和取得由中质协颁发证书的内审员,我能积极协助主管领导一道完成对本公司质量体系运行工作,在迎接公司的内部质量体系审核过程中,认真编写内审计划和内审报告,对公司第二审核组提出的10项问题落实纠正措施和签署整改意见,逐项落实,纠正到位。
⑵.作为一名兼职保卫干事,在支部的领导下,坚持经常地对打更、守卫人员进行教育,检点防范部位和“三铁一器”的使用情况,做到“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落实干部值班制度,每月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有事及时上报,无事报一声平安,对各种突发事件协助支部进行处理,并撰写“夯实基础抓落实,弘扬正气保平安”经验介绍材料上报武保部,今年上半年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未发生各类案件,为保一方平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随着我国与日本经济交流的增多,学习日语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企业的发展需要商务日语的人才,但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商务日语人才,缺少实战经验,必须通过企业的培训才能使商务日语人才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企业必须为商务日语人才的职业发展作出明确的指引和规范。
二、简述商务日语人才投身企业后的实战能力
一般来说,高职高专培养出来的商务日语人才,日语的水平相当于日本语能力测试二级水平。该水平能够基本听懂商务日语对话,能够在商务场合上进行简单的日语翻译,但是专业能力不强,翻译上会有缺陷。因为语言是必须经过实战才能熟练运用的。针对高职高专的商务日语人才,企业不能期望他们到达工作岗位后,就能够马上发挥自己岗位的应有作用,应该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从旁观察,从中学习,待他们完全熟悉了自己工作中所需要用到的专业术语和日常工作用语后,才能派上用场,笔者把高职高专培养出来的商务日语人才称之为“慢热型商务日语人才”。但是,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商务日语人才,毕业时的日语水平已经基本上达到日本语能力测试一级水平,能够比较好地处理商务场合的日语翻译,专业性较强,而且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比高职院校的学生高。因此,对于这类这才,企业可只需给他们两周到一个月的缓冲期,让他们熟悉自己岗位所遇到的专业术语,便能立刻派上用场,笔者把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商务日语人才称之为“快熟型商务日语人才”。但是无论是“慢热型商务日语人才”还是“快熟型商务日语人才”,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的缺点,除了语言之外没有其他的专业技能,例如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强,缺少管理知识等,这也是他们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
三、企业对商务日语人才的需求情况
一般招收商务日语人才的企业有日本独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与日本企业有商务往来的国有和私人企业。由于商务日语人才一般情况下不具备其他的专业技能,所以投身到这些企业之后,基本上都是担任翻译的职位。如所在企业有日本的派遣人员,一般都会担任派遣人员的随身翻译和该工作岗位上的文件和邮件翻译。如该企业没有日本的派遣人员,便是负责处理与日本往来的文件和邮件的翻译。
四、企业培育商务日语人才的现状――以松下电子部品(江门)有限公司为例
笔者曾经在松下电子部品(江门)有限公司担任日语翻译,对该公司的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方案比较了解,而且该公司是日本独资企业,比较有代表性,因此以该公司为例进行阐述。一般情况下,松下电子部品(江门)有限公司招收本科毕业的日语专业人才担任翻译职位。该公司分成若干个科,每个科都有日本派遣人员作为管理者,因此每个科都需要配备一至两名的翻译。该公司的翻译员有两个月的实习适应期,去学习自己工作岗位上所会遇到的日语专业术语。该公司有一个日语专业术语表,每位新来的翻译都需要花时间去背诵这个表,等完全熟悉了这个表的内容后,才能顺利地开展翻译工作。该公司的翻译员在担任专任翻译三至五年后,有机会被派遣到日本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习,学习期间的费用由公司全部负责。到日本学习回来后,会有晋升的机会。但是,这时便会遇到一个问题,晋升到什么职位才合适呢?由于语言专业的学生一般不具备其他的专业技能,因此,晋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对商务日语人才的培养。按道理说,晋升了之后,便不再担任翻译工作,或者担任翻译工作的同时,还需兼任其他的管理职务。但是没有学过管理知识的商务日语翻译人员需要如何胜任这个晋升的职位呢?因此,有不少担任翻译岗位的商务日语人才,在公司任职两到三年后,便会选择辞职。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感到相当的迷茫。正因为企业对商务日语人才没有进行其他的专业培训,只是利用他们的日语专业知识来完成企业的发展,因此流失了大量的人才。同时,这些商务日语的人才到了别的企业以后,由于还没习得其他技能,只能继续担任翻译工作。这对于企业和商务日语人才来说都没有好处。
五、给用人企业制定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方案的若干建议
(一)认真制定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方案
据笔者了解,无论是日本独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都没有针对语言类人才发展的相关培养方案,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只是注重人才目前所有的专业技能,而不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相应的培训,从而抹杀了企业与语言类人才长久合作的可能性。因此,企业应该认真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员工觉得在本企业工作是有前途的有希望的,从而留住人才,减少培养新入职员工的成本。
(二)把“慢热型商务日语人才”和“快熟型商务日语人才”分开对待
笔者在简述商务日语人才投身企业后的实战能力时,已经说明的两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因此在培养这两类人才的时候,要有着重点。对于“慢热型商务日语人才”,企业必须要给充分的时间这一类人才提升日语技能,给充足的机会让此类人才实践,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在他们能够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根据企业的需求,给予他们其他的专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发挥更多的可能性。
对于“快熟型商务日语人才”的培养,企业不应该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单纯让他们以较好的日语专业技能为公司服务,更要注重此类人才的其他技能发展,为他们从翻译岗位转型到管理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地留住此类人才,也能够最好地发挥此类人才的能动性,做到企业和个人双赢。
(三)给员工提供专业培训时,要做到企业所需与员工意愿相结合
笔者结合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对班级管理新模式、新途径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对这些管理模式进行了尝试。
一、认真分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班级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突出问题
在担任班主任以后,随着学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对校园环境的进一步熟悉,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1)班级制度与学生行为脱节严重。在开学初,本人制定了详细的班级管理制度并在墙上公布,明确规定了学生在班级里应该遵守的行为,但结果却相反,制度在学生眼中只是形同虚设,经常有学生出现违纪违规现象。
(2)班干部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班级里的班干部可谓健全,大至班长,小至小组长,配备周到,但班级里时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事,同一问题屡处理屡反弹,班干部的作用并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3)班级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疲软。入学几个月以来,由于学生原来基础比较薄弱,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下降明显,这一势头有逐渐扩大的趋势,特别是班上的男同学,经常性上课睡觉,看网游武侠小说,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2.引起的思考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即班干部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和班级规章制度并没有内化到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去,没有真正成为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与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本人觉得“民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学生的民主作用发挥得越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也会发挥得越好。实行班级民主,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行事的能力,锻炼学生管理才干的方法。在班级管理中,如果班主任能充分发扬民主,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来构建班级民主管理的新模式呢?如何来实现魏书生所说的“班级管理的重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呢?如何让学生真正对班级里的管理制度保持应有的尊重与实践?
二、对班级实行民主化管理
1.民主化班级管理的途径
根据班级现存的问题,要构建班级民主化管理新模式必须切中要害,本着“不求人人升学,但愿个个成功”的育人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实现学生自主有效管理的目标。
(1)发挥班委会的职能平台,营造良好的民主管理氛围
在学生民主选举和推荐的基础上,通过实行班干部竞聘制度,经过民主公平竞选演讲,形成了一套得力的班委成员,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成为班集体的核心和凝聚班集体的纽带。此外,为了消除班级管理的局限性,广泛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凸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巩固班级凝聚力,班级还开设“一日制班长”活动,通过采用值日班长轮换形式,由班级的每一位学生轮流当一天班长,履行班长的职责,全权处理当天的大小事务,记录当天的各项活动情况、出现的问题和处理意见,以及对班级工作的建议等,来主动配合班委开展工作。班级设立了班级违纪处理合议庭,通过广泛调查取证对照校违纪违规处理办法作出处理意见处理意见书面通知违纪人、书面报告班主任等规定程序公正行使职权,使班务管理更具透明化。
(2)制定严格合适的班级制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校有校纪,班有班规,纪律是搞好学习的保证。学期初,经过全体学生的集体讨论,制订了适合班级情况的制度,每一条款都通过全体学生举手表决通过,制定了班级公约,让学生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每周公布学生的表现得分,在管理中实现自主教育,创设一个健康的自我教育环境,使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在班级占主导地位。班级的每位成员既是管理者、参与者又是被管理者、合作者,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管理与被管理的相结合,提高了每一位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度,使他们在集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和责任,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3)加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开展有效的班队课活动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是,学习并不是学生的唯一任务,而只是学生全部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改变班级教育价值取向单一化的现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而最能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发展的有效载体则是班级的班队课。通过找主题,找材料,做课件等,班队课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课外也逐渐涌现出了喜人的成绩,我班学生在庆十一文艺汇演中一首《英雄赞歌》轰动了全校,夺得夺冠,班级所开展的“畅谈荣辱观”主题班会,在全校引起强烈反响,秋季篮球比赛获得同级第一名。这些活动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使班级各种成果百花齐放。
以上几个方面仅是民主管理中的一些插曲,真正实现班级民主化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耐心。需要说明的是,民主化管理并不是凡事由学生来做决定,也并不是全部让班委会来管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掌握方向、教好课和以身作则,“润物细无声”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2.构建班级民主化管理新模式的体会和感悟
民主化管理新模式实施以来,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教育效果,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
(1)班主任工作的质量,思考问题的缜密程度是班级管理模式改革成败的基础。一方面,班主任必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管理理念,能不断改造、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教育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此外领导的支持,同事的鼓励,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接受是班级管理模式改革成败的关键。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既要正确处理好与班级学生的关系,又要协调好与家长、学校、社会等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