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生态工程论文8篇

时间:2023-03-07 15:04: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态工程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工程论文

篇1

论文摘要:阐述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的关系,介绍了生态水利规划的基本原则:工程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生态系统自设计与自我恢复原则;景观尺度与整体修复原则;反馈和调整设计原则。

1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水利工程对经济与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类整治河道修筑堤坝等活动人为的改变了河流的多样性、连续性和流动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温、自水流边界、水文规律等自然条件发生重大改变。这些改变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未来的水利工程在权衡社会经济需求与生态系统健康需求这二者关系方面,似应强调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生态水利工程

从学科发展角度看,现在的水利工程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工程力学和水文学,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未来风险等问题。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应吸收生态学理论及方法,促进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用以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及设计理论,形成水利工程学新的学科分支——生态水利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及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

3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原则

3.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工程设施必须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风暴、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按照河流地貌学原理进行河流纵、横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河流泥沙输移、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河流特征,动态地研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耐久性。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由于对生态演替的过程和结果事先难以把握,生态水利工程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规律,是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合理技术路线。

3.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在确定河流生态修复目标以后,就应该对于河流进行生物调查、地貌历史和现状进行勘查和评估,建立河流地貌数据库和生物资源数据库。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调查的有力工具。关键的工作步骤是在以上两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确定环境因子与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必要时建立某种数学模型。河流环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势、蜿蜒度、横断面形状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质、水温、泥沙、营养盐的迁移转化、水文周期变化等。研究的内容包括:调查单个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评估各种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和制约条件,对于“关键种”或标志性生物的环境因子进行分类和评估。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识别那些对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河流地貌学设计和生物栖息地的设计。

3.3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

将自组织原理应用于生态水利工程时,生态工程设计与传统水工设计有本质的区别。像设计大坝这样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种确定性的设计,建筑物的几何特征、材料强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终可以具备人们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复工程设计与此不同,生态工程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设计,或者说是辅设计。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成功的生态工程经验表明,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

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的特征是对于自然河流实施控制。而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要求工程师必须放弃控制自然界的动机,树立新的工程理念。因为依靠人力和技术控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人们要善于利用生态系统自组织、自设计这个宝贵财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强调的是,地球上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每一条河流的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条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态工程方案。

自设计理论的适用性还取决于具体条件。包括水量、水质、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态因子,也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密度、生物生产力、群落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在利用自设计理论时,需要注意充分利用乡土种。引进外来物种时要持慎重态度,防止生物入侵。

3.4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景观则是指生态学中的景观尺度。景观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为什么在景观的大尺度上进行河流修复规划?首先,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其子系统包括生物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和人造工程设施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又与生物系统交织在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和工程设施作为生境的组成部分,形成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正负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受到胁迫时,需要对于各种胁迫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整体研究。其次,必须重视水域生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生物种群的基本生存条件。水域生态系统是随着降雨、水文变化及潮流等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中扩展或收缩的动态系统。再者,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随时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一条河流的生态修复活动不可能是孤立的,还需要与相邻的流域的生态修复活动进行协调。最后,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统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个河流生态系统都有它自己的历史。河流生态修复是靠时间做工作的。有研究指出,湿地重建或修复需要大约15~20a的时间。因此对于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要有长期准备,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3.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河流修复工程需要时间。从长时间尺度看,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需要数百万年时间。进化的趋势是结构复杂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有序性及内部稳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有所增强。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生态系统的演替,即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被另一种生态系统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期望河流修复能够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现实的。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在河流工程项目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设计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

意识到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除了自然系统的演替以外,人类系统的变化及干扰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同于传统工程的确定性设计方法,而是一种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是按照“设计—执行(包括管理)—监测—评估—调整”这样一种流程以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监测和水文观测。评估的内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常用的方法是参照比较方法,一种是与自身河流系统的历史及项目初期状况比较,一种是与自然条件类似但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河流比较。

在反馈调整式设计过程中,提倡科学家、管理者和当地居民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对话、协商,以寻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设计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水利水电技术,2003,(7):1~5.

[2]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03,(1):1~6.

[3]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J].水利学报,2003,(11):1~7.

[4]MitschW.J.,JorgensenSE..EcologicalEngineeringandEcosystemRestoration[M].PublishedbyJohnWiley&Sons,Inc.,Hoboken,NewJersey,2004:134~137.

[5]董哲仁.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的启示[J].中国水利,2003,(11A):45~47.

[6]O’NeillR.V.,D.L.DeAngelis,J.B.Waide,etal.AHierarchicalCon-ceptofEcosystems[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Princeton,NJ.1986:153.

[7]GosselinkJ.G.LandscapeConservationinaforestedWetlandWater-shed[J].Bioscience,1990,40:588~600.

篇2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水利工程对经济与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类整治河道修筑堤坝等活动人为的改变了河流的多样性、连续性和流动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温、自水流边界、水文规律等自然条件发生重大改变。这些改变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未来的水利工程在权衡社会经济需求与生态系统健康需求这二者关系方面,似应强调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生态水利工程

从学科发展角度看,现在的水利工程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工程力学和水文学,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未来风险等问题。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应吸收生态学理论及方法,促进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用以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及设计理论,形成水利工程学新的学科分支——生态水利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及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

3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原则

3.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工程设施必须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风暴、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按照河流地貌学原理进行河流纵、横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河流泥沙输移、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河流特征,动态地研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耐久性。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由于对生态演替的过程和结果事先难以把握,生态水利工程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规律,是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合理技术路线。

3.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在确定河流生态修复目标以后,就应该对于河流进行生物调查、地貌历史和现状进行勘查和评估,建立河流地貌数据库和生物资源数据库。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调查的有力工具。关键的工作步骤是在以上两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确定环境因子与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必要时建立某种数学模型。河流环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势、蜿蜒度、横断面形状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质、水温、泥沙、营养盐的迁移转化、水文周期变化等。研究的内容包括:调查单个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评估各种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和制约条件,对于“关键种”或标志性生物的环境因子进行分类和评估。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识别那些对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河流地貌学设计和生物栖息地的设计。

3.3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

将自组织原理应用于生态水利工程时,生态工程设计与传统水工设计有本质的区别。像设计大坝这样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种确定性的设计,建筑物的几何特征、材料强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终可以具备人们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复工程设计与此不同,生态工程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设计,或者说是辅设计。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成功的生态工程经验表明,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

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的特征是对于自然河流实施控制。而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要求工程师必须放弃控制自然界的动机,树立新的工程理念。因为依靠人力和技术控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人们要善于利用生态系统自组织、自设计这个宝贵财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强调的是,地球上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每一条河流的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条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态工程方案。

自设计理论的适用性还取决于具体条件。包括水量、水质、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态因子,也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密度、生物生产力、群落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在利用自设计理论时,需要注意充分利用乡土种。引进外来物种时要持慎重态度,防止生物入侵。

3.4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景观则是指生态学中的景观尺度。景观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为什么在景观的大尺度上进行河流修复规划?首先,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其子系统包括生物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和人造工程设施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又与生物系统交织在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和工程设施作为生境的组成部分,形成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正负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受到胁迫时,需要对于各种胁迫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整体研究。其次,必须重视水域生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生物种群的基本生存条件。水域生态系统是随着降雨、水文变化及潮流等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中扩展或收缩的动态系统。再者,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随时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一条河流的生态修复活动不可能是孤立的,还需要与相邻的流域的生态修复活动进行协调。最后,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统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个河流生态系统都有它自己的历史。河流生态修复是靠时间做工作的。有研究指出,湿地重建或修复需要大约15~20a的时间。因此对于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要有长期准备,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3.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河流修复工程需要时间。从长时间尺度看,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需要数百万年时间。进化的趋势是结构复杂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有序性及内部稳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有所增强。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生态系统的演替,即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被另一种生态系统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期望河流修复能够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现实的。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在河流工程项目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设计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

意识到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除了自然系统的演替以外,人类系统的变化及干扰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同于传统工程的确定性设计方法,而是一种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是按照“设计—执行(包括管理)—监测—评估—调整”这样一种流程以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监测和水文观测。评估的内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常用的方法是参照比较方法,一种是与自身河流系统的历史及项目初期状况比较,一种是与自然条件类似但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河流比较。

在反馈调整式设计过程中,提倡科学家、管理者和当地居民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对话、协商,以寻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设计的科学性。

论文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论文摘要:阐述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的关系,介绍了生态水利规划的基本原则:工程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生态系统自设计与自我恢复原则;景观尺度与整体修复原则;反馈和调整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水利水电技术,2003,(7):1~5.

[2]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03,(1):1~6.

[3]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J].水利学报,2003,(11):1~7.

[4]MitschW.J.,JorgensenSE..EcologicalEngineeringandEcosystemRestoration[M].PublishedbyJohnWiley&Sons,Inc.,Hoboken,NewJersey,2004:134~137.

[5]董哲仁.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的启示[J].中国水利,2003,(11A):45~47.

[6]O’NeillR.V.,D.L.DeAngelis,J.B.Waide,etal.AHierarchicalCon-ceptofEcosystems[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Princeton,NJ.1986:153.

[7]GosselinkJ.G.LandscapeConservationinaforestedWetlandWater-shed[J].Bioscience,1990,40:588~600.

篇3

公路生态工程技术的开展实施以及应用是在其环境保护面临问题的时候,创新发展出的新技术。目前,我国公路施工在环境保护上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是工程技术发挥作用的前提,但是公路建设在施工前并没有制定科学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内容不够全面,部门工作不协调,无法引导公路生态工程技术的应用。第二,公路生态工程技术问题。公路生态工程技术包含的内容众多,有公路选线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生态恢复技术,选线技术对施工能力要求甚高,目前我国技术人员对其的认知还处于基础阶段,技术发展缓慢。传统的选线技术一般由设计人员完成,费时耗力,环保因素少,选项效率低。另外,公路建设的迅速性、绿化工程技术的实用性,导致植物选择研究严重滞后于绿化工程的发展,早期边坡大量应用外来草坪草种的弊端日益显现,公路生态工程技术问题较为突出。

2.公路生态工程技术分析发展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已经直观明确了解了公路生态工程技术的相关概述,明确了其在工程建设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有效缓解这些不足,弥补其弊端,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找到公路生态工程技术准确应用的对策,协调好技术与工程建设之间的关系。

2.1建立公路生态工程技术体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作基础,公路生态工程技术涉及到的内容多样复杂,系统繁杂化,缺乏建设的良性循环体系,以及成为制约我国公路工程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阻碍。对此,我国公路生态工程施工企业要根据建设实际,制定系统的工程技术施工方案,完善技术条例规范,从政策上、技术上加以研究,做好环境评估和恢复理论的应用,细化技术工程施工重点,明确责任制,从而保证技术应用的科学化。

2.2完善公路生态工程技术研究工作

公路生态工程技术的科学开展,一定要以工程技术的精准研究为基础,以科技的探讨为前提。首先,加强生态系统优化设计研究,将关注点转向生态问题,逐步加深研究领域,结合生态系统空间分布规律选择适合的技术建造和恢复自然建设,打造较高级别的生态系统。其次,做好关键技术研究。在公路生态建设区域,对结构功能相似的生态系统加以保护,例如湿地、荒漠、草原以及森林等等,都是生态系统和公路生态建设需要研究的重点。最后,完善生态系统评价技术,对公路建设景观美学、自然度等予以精准评价,做好等级评定,强化生态多样性,为绿化工程施工创设基础。

2.3促进公路生态工程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公路生态工程建设追求的关键内容,是需要长期系统强化的项目。公路生态工程在施工作业之前,要配套建立合理的绿化工程,将系统管理与绿化工作紧密结合,从长远性上考虑公路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具体而言,国家公路生态工程在施工的时候,要加强技术管理,发挥技术优势,提高植物残体和表土的利用效率。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路线布设时应尽量避开村镇,减少汽车噪音、废气、震动对沿线村镇居民的影响,同时应考虑线位不要出现大填大挖,从而减少对原有环境的破坏,并做好完善的排水系统设计,路基两侧设置边沟和排水沟,以截流路面污水,保护农田免受污染。

3.结束语

篇4

市政工程的生态化目标与其功能是相对应的,总的来说就是利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以及生态手段来完成对城市建设的优化,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可持续性发展。建设生态化的市政工程是保证城市生态化系统持续性发展以及稳定发展的前提。

2建设生态化市政工程系统的原则

2.1多样性原则

在建设生态化系统的时候要坚持多样性的原则,因为只有保持好市政工程项目的多样性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不会得到实质性的破坏,使市政建设的生态化得到充分的体现。

2.2自组织与能动性原则

当今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为我们日常的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与能力来源,所以在对城市进行改造的过程中要对社会资源以及自然环境有所保护。我们不能总是站在自身当前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要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有规律、有计划地对其进行改造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处良好的生态化市政工程。例如:城市中的给排水工程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市政工程,如果人们只是单纯地对雨水进行阻截或者是汇集就不会在根本上解决城市排水问题,甚至会致使整个的给排水系统出现瘫痪的现象;相反,如果人们遵循自然界的固有规律,对积水进行合理的疏通导流、合理利用,就会在解决难题的情况下为市民造福。

2.3协调平衡原则

在生态学中普遍存在着相互依存却又相互制约的规律,作为新时期的市政工程也不例外,它在结构与功能上具有时间以及空间上的异质性,从而会引起市政工程系统的进化以及动态平衡,促进系统平衡稳定发展。所以市政工程建设的协调性主要表现在系统工程内各个组分之间的协调以及其与宏观生态系统的协调。在具体的建设中要尽可能地保持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与给水能力之间的平衡、交通运输系统与物流以及人流之间的平衡等。如果一旦出现及其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要及时进行系统调控,最终实现比较理想的目的。

2.4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质条件的不同,市政工程的生态化建设内容也不是一样的,在内容构成、配置比例上存在较大差异,这都是非常正常的。所以说,在建设生态化市政工程的时候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来进行,充分利用当地的经济社会结构以及气候地形地貌,找出最为理想的生态化基础设施配置,最终实现市政工程项目的生态化,这也是提高市政工程生态化效率的重要内容。

3结语

篇5

①生态理念导入城市园林工程的表现。在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生态理念的探索从未停止,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城市园林工程中,极大地改变了园林设计内涵和设计策略。其主要表现在:园林建设过程要符合绿色植被生长特性,维护植物生长环境;园林景观设计要充分保护水资源,使得绿色植物与水质的相互融合;保护绿色植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复杂性,促进生态和谐稳定。②生态理念导入城市园林工程的作用。在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以后,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环境建设逐渐展开。将生态理念应用到城市园林工程建设中,不仅能维护城市环境生态平衡,也能够运用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构建起复杂的群落关系,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园林建设选择移栽、栽种和养护多种植物,丰富植物群落,也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一些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分泌物,能够促进其它植被的生长,就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生长分布起到有益作用。生态理念应用到城市园林工程建设是必然发展趋势。

2生态理念在城市园林工程的应用

2.1维护生态和谐,保护生态系统传统思维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具备美观、整洁等特点,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以及城市生活质量的逐渐降低,人们开始关注生态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与实践。保护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是现阶段城市园林工程应重视的目标。基于生态理念下的城市园林工程建设,应该重视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总的来说,城市园林建设既需要重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也需要重视生态平衡理念。认真分析城市环境现状,结合城市人文特色、土地条件、现有规划等,运用生态理念,综合分析生态目标和环境质量目标、人们生活质量目标,进行综合分析与设计。选用当地绿色植物,依据周围环境的土壤、水质、地形,构建和谐的生态园林景观,也可以选择移栽等方式,选择最适合城市的园林植物,降低成本,加大栽培与养护,提升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质量。

2.2使用生态物料,应用园林工程生态理念下,基于可持续发展要求和理念,在城市园林工程建设过程中,可以将具有生态性质的物料与资源有效应用到工程建设过程中,有助于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对资源的节约,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契合。从3个方面入手。第一、增加土壤中有用物质。绿色植物的栽培和养护需要土壤中含有大量适合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由此,园林建设时需要选择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在土壤中增加有益营养成分,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成长。第二、可再生资源和材料的运用。在城市园林工程建设中,需要运用到大量的建设材料,基于生态理念下,选用可循环利用、对环境友好的生态材料和资源,有效运用可再生资源进行景观的布设、规划,提升园林景观工程质量的同时,也有效节约使用的物料和资源,降低能源消耗,提升生态理念的意味。

2.3构建生态化植被设计方案在设计园林工程的过程中,需要选用多类别植被,进行不同建设方案。通过不同的方案设计不同的布景,提升生态园林的景观艺术性,以维持生态园林的艺术性、生态性和人文性,强化园林景观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充分结合不同植物生长特性的不同,进行植物合理搭配设计。例如:水生植物需要围绕园林水质环境周围来布设景观,而喜干植物则需要远离水质。同时选择不同植物物种时,需要考虑生态效益、环境质量、艺术表现等因素。所以需要重视植物自身的生长特性,充分利用园林空间与周边环境的实际情况,实现对生态园林的有效规划与设计。

3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园林工程未来发展

篇6

1.1在设计方法和评价标准方面缺乏地域性特征

关于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理念的运用,其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特征,因为不同的地理区域气候状况以及生态环境各不相同,所以应该针对不同的服务目标,制定不同的设计策略。但是由于生态设计理念的应用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并且相关的工程实践以及研究工作开展的较少,所以在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方法方面还不够完善,实际操作性不强,缺乏地域性特征。因为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涉及到力学工程,所以国家对于水利工程在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规范了强制性的标准,但是却没有对生态服务目标有明确的标准,所以生态设计理念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依据,发展的进程比较缓慢。

1.2设计人员和生态科技工作者的合作机会比较少,相关机制尚未完善

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在流域生态需水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意识较弱,尚未把生态服务目标当作常规设计要素进行考虑的意识普及。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介入比较迟,大多数是在确认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之后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又由于目前我国环境评价管理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市场尚不规范、不完善,环境评价单位主要替业主考虑,而相对地,对生态目标考虑就较少,更有甚者,有的隐瞒工程生态影响的真正后果,造成很多水利工程的负面影响太过突出,而生态效益却不显著。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和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合作的机会和机制较少,生态水利工程的开发和设计也相对滞后。

1.3在协调方面,生态水利工程和原有水利工程设施存在一定的困难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很多区域的水资源出现了短缺以及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尤其是在自然保护区以及大型水库的周边区域,需要重新进行设计。但新的生态水利工程是在原有水利工程设施的前提下进行改造与优化,需涉及的因素很多。大都分是需要依靠原有水利工程设施,对一些分水工程与蓄水工程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重新调整水的去向或是对区域来水量进行重新分配等。原来水利工程设施的服务对象和功能必然会受生态水利工程的介入的影响,比如:原来工程的防洪灌溉功能、排水标准、发电效能等,更有甚者,会对原有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造成一些风险。因服务目标和功能的差异是原有水利工程和生态水利工程最为显著的差异,所以在开发生态水利工程的同时,有必要适度调整原有水利工程的服务目标和功能。因此,生态水利工程设计需要系统全面考虑的问题是怎样实现生态水利工程和原有水利工程设施的协调运行。

1.4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相关的生态水文测验资料不够充分

水文过程对生态过程的正负影响机理的分析若不能从水文测验站的观测资料去分析,在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规律的基础上,就很难寻求生态水利工程的技术参数、设计理论和方法。相对而言,我国目前的水文测验工作比较落后,水文测验站尚未适应目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对资料的需求。目前,我国还未正式开展有关生态水文站方面的设计和布局,相关报道在国内也很少有。

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应遵循的理论和技术路线

2.1以工程水文学和生态水文学为工程设计的基础

若要为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提供基础,必须重视工程水文学和生态水文学的结合。由于生态水利工程的服务对象很广,一般同时涉及畜牧业、林业、湿地、农业、草原以及江河湖泊等生态用水与城镇、工业、居民、消防等经济生活用水,因此,若要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首先必须弄清生态目标对水资源的时空要求规律。

2.2对工程可能影响的关键生态敏感目标进行分析

受工程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生态目标应当能够由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准确识别,同时在工程规划阶段给予充分考虑,这是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理念应该遵循的重要理论。一项水利工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从生态性的角度出发,就应该对关键的生态敏感目标进行分析,分析工程的修建会影响到哪些区域的生态平衡,区域内气候环境以及各项生态因素的变化,会对水利工程的运行造成影响。尤其是大型水库的设计,要对上游地区的自然降水、洪水期倒灌以及径流等各项因素进行分析,由此来对水库的蓄水能力以及水量的运用进行合理设计。对于水库建设后,泄水量的变化会对下游区域的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分析,从而为生态设计提供充分的参考依据。

2.3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应当和环境工程设计进行有机结合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如要实现水量和水质同步科学配置的目的,应充分吸收环境科学和工程的理论与技术。生态设计理念的出发点就是在水利工程中将环境工程中的理论进行实践,水利工程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应增强生态效益的作用表现。现阶段,我国的水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理念中应有机结合水污染。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详细的考察,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设计方案,降低水污染所带来的危害,提高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因此,生态水利工程与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结合是今后生态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3结语

篇7

1.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公路工程的修建中,很多动物所需的区域得到缩小,这不仅对动物的生长、栖息以及繁殖造成影响,并且也为动物的觅食、通讯造成不同程度的阻碍。在公路工程中,有很多动物为了选择生境而远离道路,从而形成生境回避现象。虽然公路工程对生境的影响是消极的,但也存在众多物种在生境旁边栖息的现象。在公路沿线中,有很多生物对生境极其喜爱,比如栖息在沟渠中的两栖动物,在混凝土碎石中生存的蝙蝠等。与此同时,公路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动物的运动。很多大型哺乳动物会在夜间移动,小型哺乳动物会沿着公路行驶几十公里,因此,哺乳动物将公路两旁的甬道作为爬行的道路。

1.2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道路是深人景观的重要途径,能便于人们的开发以及利用,但是,道路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利用土地,使其产生变化,其中,主要表现在农田、森林以及荒漠中,在生态系统变化的同时,景观格局也会产生碎片化现象,核心斑块逐渐减少,道路曲线逐渐变直,越来越多的边缘生境由此出现。除此之外,公路工程的建设也会对周边环境的景观产生破碎化影响,这种破坏要远远大于生态环境破坏,众所周知,不同的道路级别所产生的景观影响不同,道路网络的不断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景观有所影响。从景观格局变化的总体发展趋势而言,低等级公路对景观区域的变化最为显著,随着公路等级不断降低,公路的条数增加,生态系统的破碎化加重,并且景观区域的平均斑块分维数比较大,道路在进行切割的时候,斑块的形状更加复杂。

1.3对生态过程的影响

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起到驱动作用,道路在受到阻断时,生态环境会因为各种自然现象而发生改变,比如地表径流、扩散、火、散布等w。很多研究也证实过,公路工程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截断水流,会使地下径流逐渐变为地表径流,加快地表中土壤侵蚀程度。除此之外,伴随着各种侵蚀活动的产生,河流中的沉积物也会导致下游水域的变化,在大规模的冲刷中,会产生泥石流现象,对人类的生存起到重大的威胁。如果道路深入斑块的内部比较深,对内部的物种以及各种稀有物种产生重要影响,整个局部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会降低,群落也会形成逆行演替。

2公路工程对环境造成的长期影响

2.1大气污染

众所周知,车辆的排放会产生各种物质,其中包括了各种气体、气溶胶以及颗粒物,如果长期处于尾气排放的环境中,便会对人们的健康、植被的生长以及动物的生存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会改变气候模式,引发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一般而言,很多车辆所产生的颗粒物以及大气物质会存在几年之久,在对流层的积累中,会产生区域性的影响。并且,很多具有持久性的物质在进入到大气平流层的时候,全球的气温、光照以及保护作用便会发生变化。在近几年,我国使用机动车的数量不断增加,机动车尾气所产生的CO、NO以及各种碳氧化合物都成为大气污染的源泉。比如,湖北孝感在对机动车所排放的C0、N0、碳氧化合物进行调查中,三者的比例分别为61.8%、47%、70.5%,并且在我国各大城市都出现类似的情况。

2.2土壤污染

在交通运输中所产生的土壤污染一般呈条带状分布,在公路的两侧,污染的程度会逐渐减弱,并且,公路两侧50m之内的区域是各种油料污染以及泄漏的地区。随着各种污水进入土壤中,土壤会对污染物的金属物质进行吸收,在土壤的不断积累中,如果达到一定的数量,便会引起土壤成分以及结构的变化,从而造成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的程度取决于交通量以及土壤类型、降雨、风力。各种污染物会通过食物链危害动物以及人们的健康,在污染自然环境、地下水以及大气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其污染源。

2.3废物污染

目前,我国公路运输所造成的废物污染主要表现为废旧轮胎、废旧电池以及废旧汽车。废旧轮胎是一种极其有害的物质,不仅具有抗热、抗机械的作用,并且在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后也不会消除如果将废旧轮胎长期放在空地中,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并且也会滋生各种蚊虫,传染疾病,引发火灾。废旧电池中存在着极少量的重金属,在没有经过处理的时候会造成环境的污染,长时间下去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造成危害。废旧汽车在丢弃后,不仅浪费材料,并且对环境造成影响,在发达国家废旧汽车已经成为了最为重要的危害材料。虽然该类问题在我国并不严重,但是随着我国报废汽车的不断增多,废旧汽车的回收以及处理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3结语

篇8

1.1森林工程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其都具有着不同的特征,并且一旦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出现问题,造成生态系统群落不健全,就会形成区域性生态不平衡。因此在进行森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应把握好森林工程施工与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生态系统保持完整,可以实现物种的多样,这对于提高森林工程的建设水平有着一定的帮助。因此森林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区域间生态系统的完整,以达到保护环境,加强建设的双赢目的。

1.2环境保护与森立工程建设随着现代森林工程建设理念的不断转变,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森林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核心思想。因此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森林工程的建设一般都会以环境保护为指导思想。具体来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工作人员需要保持当地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避免对环境造成伤害。其次,加强对非生物环境的重视,制定合理的防范措施避免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最后,强化林区的水土保持,避免因植被的破坏造成林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1.3物种保持与森林工程生态环境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其中物种的繁衍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森林工程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经常对具体区域中的物种造成破坏,使得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难以继续维系下去。因此在对森林工程进行革新后,新的森林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侧重的对物种保持问题进行了关注。首先,工作人员会在工程施工前对当地的相关物种进行调查与整合,针对物种的生产情况进行建设方案的制定。其次,在进行森林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加强施工的管理工作,避免因为违规施工造成物种的伤害。

2森林工程和生态系统保护的内容及措施

2.1树种结构保护树种的选择应该与具体区域的实际环境相联系。一般来说需要综合该区域的气候情况、水文情况以及土质情况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在植树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树种的搭配,实现树木的多样性。并且还要在更新造林时保留和诱导能和更新树种借重的小树,形成混交林,还有深根系树种和浅根系树种混交,阴性树种和阳性树种混交,形成人工混交林。采伐是森林工程建设的工作内容之一,为了保障森林中的树种结构,有关工作人员在实际采伐的过程中,应养成保护性采伐的良好思想。所谓保护性采伐就是对于采伐过程中不成材的幼树予以保留,以方便今后对采伐地区的重建,为行成混交林打好基础。

2.2维护森林的空间性一个完备的森林系统其不仅树木种类齐全,同时在空间结构上也相对完整,具有良好的生态平衡效应。这种空间结构一般包括树木种类的多样,植被品种的齐全,无论是从高处还是到地表,都有相应的植被进行覆盖。这种完整的空间性很容易受到森林工程建设的破坏,出现空间的不完整性,进而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工作人员在进行森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有计划的对森林进行砍伐,按照森林的层次性、分布性等特点,对森林进行选择性砍伐,有效的保护森林空间性的完整。在森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有时对森林进行砍伐并不是对森林的破坏,而是对森林的一种保护。这主要是森林中树木在进行生长的过程中,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一些对周边树木生长有害的不良树木,因此工作人员需要对这些树木进行有效的去除,才能保障其余林木的正常生长。为了保障森林的健康发展,有关人员对于低效林会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具体来说相关工作人员会通过铲除有害树种,保留有益树种,种植新树种等方式,对低效林进行完善。这种人工干预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自然林木的生长质量,同时也有利于保障森林树种的丰富性。

2.3保障森林的阶段性森林系统在进行生长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阶段性,一般我们会将其分为时间度量、中等时间度量和昼夜季节三个方面。非生态系统的短时间结构变化,能体现林分群落结构的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森林生态系统群落结构的外貌变化,对工程的策划、工艺的设计和作业的运行都有重要作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