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加法结合律练习题8篇

时间:2023-03-07 15:03: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加法结合律练习题,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加法结合律练习题

篇1

关键词:算理;习惯;技巧;能力

从师范毕业至今,一直从事的是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方面的意识。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呢?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

一、加强计算教学,上好新授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

低年级加、减、乘、除的基础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有决定性作用。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多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基础知识如果不牢固必然会影响算不快和算不准。中高年级学的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如果不能透彻理解,在简便计算中就不能灵活运用,也必然会影响计算的算不快和算不准。

二、培养学生仔细抄写、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学生计算能力要想得到提高,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学习中养成反复检查、核对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对练习题目的抄写做到反复校对。尤其是数字、符号、小数点,做到完全一致。其次,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楚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运算符号,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最后,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书写规范的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尽量口算,即使做不到口算也要认真笔算,养成打草稿的良好习惯。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数字之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要求做加法时进位的数字要写在适当位置上,做减法时退位的点不能少。

篇2

1、“情境设计”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对算理起了支撑的作用。

《标准》特别强调了计算与情境的关系。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智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沟通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具体形象与概括抽象的联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本节课潘老师从众多设想中选择具有生活性和趣味性的男女生比赛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在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为下面进一步研究理解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材料。

2、数形结合,渗透建模思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潘老师并没有停留在对乘法分配律的文字归纳上,而是进一步让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来解释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如活动:“写一写这样的等式。要求如下:

①写出2~3个这样的等式;

②计算等号两边两个算式的值,看看两边是否相等。

从具体的形出发,抽象出数的运算,又回到形来解释运算的含义通过对乘法分配律几何意义的理解,数形结合,循环往复,对运算算理理解的广度、深度、贯通度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将有助于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

3、按照初步感知——验证猜测——概括定律的思路探究理解。

学生通过算式初步感知算式间的联系,一个规律的得出应该通过一组算式的观察得到,只是一个例子就显得十分草率,违背了数学是自然科学的规律,因此潘老师让学生自己出题,自己验证,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而且主动探究验证,用多个例子得出普遍规律。

4、质疑教材,大胆尝试。

新课程提出“用教材”极大地解放了教师,促进了我们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研究积累探讨如何用好教材。根据以往乘法分配律的变式多,学生易出错的问题,潘老师大胆尝试把教材中的情境图稍加改变,采取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研讨,全班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发现、归纳乘法分配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精挑细选,设计有效练习。

“用教材”不是简单地照搬书中的练习题,本节课潘老师设计练习题把握从易到难,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梯度,既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上考虑,又从训练思维的灵活上设计,寻找除书本外一些题型灵活,内容丰富,具有开拓学生思维举一反三的习题,增加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正、反两方面的练习中,充分地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妙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3

关键词:数学;复习;实效性

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活动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网络体系的有序形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巩固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结合当前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复习课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并由此造成了学生知识不稳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该以优化自身的教学模式为目的改善自身的教学理念。

一、系统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传统的复习教学一般是教师直接将单元知识要点以习题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锻炼做题能力来巩固知识点,但是这种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做完就忘的习惯,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教师可以通过整理知识脉络,梳理知识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因此,教师在复习知识内容的课堂当中,应将知识梳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来进行考虑。

例如,在《数和数的运算》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将数和数的运算放在第一个复习阶段,将整数、小数、分数放在第二个复习阶段,然后对整数、小数和分数进行细分的这个过程放在第三阶段,第四阶段就是教师再进行细分。如整数可以分为整数的意义、自然数、计算单位、数位、数的整除等部分;小数可以分为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分类等部分;分数可以分为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分类、约分和通分等部分。这种有层次感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进行自身的知识梳理。如果想要学生加深知识印象,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小游戏,游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知识梳理树,然后要学生上来画出树的知识点枝干,这样既达到了学生学的目的,也让教师的教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二、再现知识,补缺查漏

教师做好知识点的梳理,学生也很好地吸收教师传授的新知识,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也会渐渐地淡忘以前的知识要点,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课的教学当中重复以前知识点的教学,给学生加深记忆,同时也能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

例如,在《四则运算》这个单元中,四则运算的主要内容是整数的四则运算、分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四则运算。整数、分数和小数的运算定律又分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四则运算公式多,是学生很容易忘记的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在复习四则运算的过程中插入整数、分数、小数等知识点。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在复习四则运算的时候对以前整数、分数、小数的知识加深了印象,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分类整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深化知识点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

复习课不仅需要关注于教师整理,还要落实到学生的知识复习。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对数学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学习,而深层次的学习则依赖于教师把复习内容综合灵活地教授给学生,学生在探究教师的复习内容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更容易将教师传授的学习方法进行举一反三。

例如,在《简便运算》这门复习课当中,我结合运算定律和运算形式的知识点给学生出了一组尝试练习题:①

4/5×20-8×4/5 ;②3/9×3/55+3/9×

2/55;③2-4/11-7/11;④4/7+3/8+3/7;⑤3/8+7/12+5/12;⑥72/(24×3/5);⑦11.46-(5/7+2.46)这组计算题目的难度较小,同时包含了我们经常用的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运算定律,学生在练习的过程当中很容易发现一种运算定律可以运用到多个题目当中,在“1.25×4×0.8×25”当中可以同时用到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如算术题2-4/11-7/11和11.46-(5/7+2.46)这两个题目就运用到了减法的正反运用。

四、综合训练,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篇4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近几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直所思考的问题。数学教学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人的思维品质表现为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给学生创设自由思考的空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一、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四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四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四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四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

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需要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善于将课题转化为学生认知中的矛盾、内在的需要,还要不断设疑、激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让学生从情境中激发求知欲,从情境中产生问题。我经常采用的方法有:以旧引新,沟通引趣;提示矛盾,设疑生趣;故事开场,引发兴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等。

在教学中,我尝试利用生动的问题情境。例如,教学《圆的周长》的导入部分:先出示不同圆形物体,要学生去测量它们的周长,学生感觉能够测量得出;当教师拿一根绳子在空中做圆周运动时组成的圆,学生感觉测这个圆的周长很困难,进而激发寻找更好的办法计算圆的周长的欲望。因此,教师只有努力创设情境,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做到教学民主,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与学氛围,才能打开学生的“问题闸门”,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每位老师的头脑中都应该装有每个知识点各种题目。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学生情况的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比如: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举个具体例子:“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充分理解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四、开拓思路,诱发思维的发散性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从启蒙教育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准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S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见,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

要体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小学一年级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

法则。

3、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3+2)+4=3+(2+4),先把3和2加在一起再同4相加,与先把2和4加在一起再同3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37+63)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篇6

关键词:高效 数学 练习题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练习是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小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途径。要使学生善于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计算,就必须经过多次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运算的技巧,提高教学效率。练习题的设计对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智力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仅靠教材中的练习题是不够的,教师还应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精编设计练习题并分类指导,充分提供练习材料,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概念教学中的练习设计

数学概念的巩固过程,最主要的就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有深刻的理解才记得牢、用得活。在应用数学知识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巩固所学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一个新概念讲完之后,可以设计如下练习:应用新概念的练习;关键问题设计重点练习,如学习小数加法后,重点加强“小数点对齐”的练习。加强对比性练习,如质数和互质数。加强判断性练习;综合性练习等。小学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学生极易混淆,为了使学生掌握和理解应用概念,在学生学习了概念后,可以设计变换叙述形式的练习。例如:学习了数的整除概念之后,让学生进行填空练习:18能被( )整除;( )能整除18;18的约数有( );18是( )的倍数。

再如,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后,也可设计这样练习:3:( )=( ):8,( ):3=2:( ),3:4=( ):( )等练习题,通过这样的填空练习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比例的意义:“只要等号两边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比例就能成立。”这样的练习设计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计算题教学中的练习设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也是决定数学教学质量高下的主要因素。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计算题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这项训练中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掌握计算方法和计算规律,再进行延伸拓展型的练习,才能使学生很好地领会乘法分配律基本结构特征,掌握计算要领。如:先练习23.5×78+23.5×22等能直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的题,然后再练习不能直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的练习题:如53.9×9+53.9;570×26+43×260;29.8×37+29.8×64;92×66+88×6等。使学生通过形异质同的简便运算,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从而能更加灵活地加以运用。

如何把知识转化成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计算题教学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通过典型例子,使学生掌握一些运用定律进行简算的方法,通过对比练习,强化学生的简算意识。

(1)968+479+32=1447+32=1479

968+479+32=(968+32)+479=1479

(2)899×25×4=22475×4=89900

899×25×4=899×(25×4)=89900

(3)76×68+76×32=5168+2432=7600

76×68+76×32=76×(68+32)=7600

通过以上的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让学生记住一些如125×8、0.125×8、25×4等能凑整的特殊数,以利于学生在计算中自觉运用。

简便运算的方法很多,有的一道题中可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简便运算。在实际计算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运算定律、性质、选择最优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如:加法或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以推广,交换律不只限于两个数,结合律不只限于三个数。在计算中,可以创造条件,同时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定律进行简算。

如:169+37+31+63

=169+31+37+63(加法交换律)

=(169+31)+(37+63)(加法结合律)

=200+100=300

8×425×125×4

=8×125×425×4(乘法交换律)

=(8×125)×〔(400+25)×4〕(乘法结合律)

=1000×(1600+100)(乘法分配律)

=1000×1700=1700000

学生通过以上的多种形式的练习,不仅开拓了学生思路,巩固了旧知,提高了计算能力,而且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那么巧妙,那么有趣。课堂上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还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在练习时,教师要注重学困生的辅导,对难度较大题,教师进行适当适度的点拨。对于优等生他们知识掌握得好,运算速度快,课堂上就要发挥他们的作用,让他们做小老师辅导学困生。这样既可提高学困生的成绩,也使优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三、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练习设计

几何初步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图形认识、图形面积、周长的计算、是几何知识在小学阶段的综合应用。因此,注重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练习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很多时候,几何初步知识的练习设计以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体验为主,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际体验中认识掌握图形的特征,计算方法和计算规律,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让学生把学具展开,学生就能直观地理解表面积的含义,得出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这两道练习题,在知识结构和题型特点上,有一定的难度,通过操作性的练习,降低了教学难度,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提高了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题的能力。这样的练习设计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这样的练习设计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四、应用题教学中的练习设计

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巧妙设计练习,变“苦练”为“乐练”,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如,设计一些有趣的图文题,编一些故事性强的趣味题、变式题以及游戏题等等,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教学活动中去学习、去探索。应用题教学中的练习设计常用的方法有:

图表法,把应用题中的量用列表或图解的方法表示出来,从而找到相等关系;

比较法,通过对应用题结构的认识,揭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找到解题途径;

类比法,把结构相似数据相同叙述不同的题进行类比,寻求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例如:

1.公园里有红花120朵,黄花比红花少80朵,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朵?

2.花园里有红花120朵,红花比黄花多80朵,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朵?

3.花园里有红花120朵,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3倍,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朵?

4.花园里有黄花40朵,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3倍,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朵?

这四道题属于同一结构,而且数据和结果也是相同的,就是表达的形式不一样。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四个题进行类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使学生明白了解题的方法,这样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了学生理解和答应用题的能力,实现了高效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应用题教学要从低年级抓起,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灵活应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多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才能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

篇7

一、学生简便运算典型错题现状分析

1.受思维定势影响。

由于简便计算作为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贯穿在小学中、高年级的各个教学阶段,导致简算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学生做题时数据特点的刺激远远超过运算特点的刺激,见到特殊数字就想简算,不论题目是否适合简便运算。

2.受运算定律、性质不理解的影响。

学生在做简便运算的题目,大多数错误都是由于“乘法分配律”、“减法的性质”和“除法的性质”的本质理解不清,不能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些运算律和性质。

3.受计算意义不明确影响。

简便运算要求学生能根据运算意义,定律灵活应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由于过分追求简便性,对在运算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变化性,对于易混的式子出现错误。由于计算意义不明确,没有形成基本的计算技巧技能,不会灵活运用法则、性质计算的结果。

二、培养学生简便运算能力的对策

1.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良好的审题习惯是计算正确的必备条件,平时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理清简便运算过程中各种数据和运算符号之间关系,告诉学生做题目时要看清题目要求,先想运算顺序,再计算。教学中不仅要找准学生“错在哪里?”,更要让学生反思“为什么错,错的根源”,并能找准对症下药的药方,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2.注重培养学生的对比辨析能力。

如为了排除25×4=100所产生的干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两组练习让学生进行对比练习:(1):24×5,25×4;(2)100÷25×4,100÷(25×4)。引导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学会反思、学会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预防学生看到能够凑整的数就坚定地认为一定要进行简便运算的错误思维定势。让对比辨析来激活学生头脑中错误的定势,充分暴露学生思考及反思过程,从而得出各自简便运算的薄弱之处,起到查漏补缺之作用。

3.注重培养学生“合理拆分,灵活组合”的能力。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对简便计算编排的特点是简便计算的因素十分明显。这对学生熟练地运用定律、性质,提高简便计算的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仅仅依靠这些基本的简便计算练习题,学生还解决不了实际计算中遇到的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因此,我根据班级基础,适当增加一些变式题,鼓励学生创新,打破常规,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合理地进行等值变形,从而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4.注重培养学生从整体把握简算知识结构。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认识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使所学的知识结构贯通起来,从整体上沟通知识之间联系,促使学生的认识更深刻和全面。例如:让学生判断(8+75)+125和(8+75)×125这两个算式是否相等,如不相等,让学生根据运算定律分别写出和它们相等的式子。这样教学的好处:一方面使学生辨析加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区别,另一方面通过找出与之相等的式子,将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进行了有机结合和横向的比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从而初步建立起较好的简算思维方式,促使学生对已有的小学数学简便运算做了完整性和合理的审视、评价和重建。

篇8

【关键词】计算;习惯;能力;培养

计算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中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由此可见,计算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受到习惯、兴趣、意志、态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有些题目不是不会做,只是由于精力不集中,抄错题,不细心计算,验算不认真等造成结果的错误。怎样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在教学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的学,愉快的做,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计算的正确、速度快为目的。利用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多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掌握计算的技巧。(如:用游戏、比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多媒体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算;同桌互相编题算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通过典型事例激发学生的意志,唤起他们对计算的兴趣;或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中,有意出现做题时经常出现的错误,让学生指出来,再看看自己出现的错误。既引起学生重视,又能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的兴趣,使全体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计算,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培养良好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逐步走向成功的基础,使人终身受益。学生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要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书写习惯、验算习惯。

1、审题习惯: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因素,而计算的正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是否正确。审题是计算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审题可以消除强信息中产生的思维干扰。例如:,计算29-6+4时,学生受“凑十”这一强信息的干扰,有好多学生算成29-(6+4)=19。看到题目就开始做,没有认真审题,更没有考虑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结果这么简单的一道题就算错了。因此,教学中必须坚强良好的审题习惯培养。

2、书写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减少不必要的计算错误。书写不规范同样是计算出现错误的常见原因之一,有时因为书写不规范分辨不清而误看,如,7和1;0和6;8和3。有时竖式不规范,数位没对齐,有时写写擦擦模糊不清等等,都能使计算结果出现错误。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书写一定要工整,格式要规范,写清楚。

3、验算习惯:检查和验算既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最佳措施,同时也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提高计算技能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验算进一步理解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逆运算关系。由于小学生意志薄弱,有时不能自觉地进行检查和验算。因此我在计算教学中随时注意教会并提醒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计算时要做到查看数字是否抄写对了;检查运算符号是否正确;在查看运算顺序是否正确;最后看计算结果是否对和写正确。

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持之以恒的加强指导、训练。只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精心设计计算练习

练习是小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1)突出重点练习。设计一些能体现算理和算法形成的题目让学生计算,如9+7=口的“凑十”计算过程,使学生既弄清了算理,又掌握了计算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因人施教,分层练习。对计算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提高要求,对思维相对较慢的学生要求就低一些,对个别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做最基本的练习题,并及时加以指导、进行鼓励,使他们克服自卑,树立一定能学会的自信心,真正调动学习计算的积极性。(3)反复练习。利用学生计算时出现的一些典型错例,让学生找出错误之处改正过来,并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这样可以为学生扫除计算过程中的障碍。(4)对比练习。把容易混淆的练习题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区分比较,提高学生鉴别能力和计算结果的正确率。

四、处理好笔算和口算的关系

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都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口算教学必须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低年级安排2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基本口算;中年级安排一些作为笔算基础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经常使用的口算;高年级在习题中安排一些利用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的题目,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2)合理安排口算。义务教材把作为笔算基础的基本口算放在笔算之前教学,而一些较难的但又不是最基本的口算,则放在笔算之后教学,以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3)注意口算算理的教学。口算例题都要注意通过直观的演示和操作使学生理解算理。(4)教给学生口算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要使学生口算能力提高,就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口算方法,方法是多样的,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千万不要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实践证明,加强口算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水平,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鼓励学生使用简便算法,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