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吹泡泡教案8篇

时间:2023-03-07 15:03: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吹泡泡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吹泡泡教案

篇1

“是吗?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你找到空气了吗?”

“找到了,但是捉不住!”学生开始起哄嘲笑他。

此时,老师知道他是怎么做的了,于是紧紧地抓住这个机遇,希望能把这个顽皮的学生引导上爱科学、善发现的路。于是老师挥手让同学们安静,并把他请到了讲台上。“来,让我们看看,你是怎样找到空气的?看老师是否能帮你把找到的空气捉住呢?”听老师这么一说,他兴致勃勃地吸足了一口气,拿起吸管,插入讲课桌上的水槽内,使劲一吹,水中咕咚咕咚冒出了好多泡泡。

他说:“这些泡泡就是空气,但是我没办法捉住!”老师微笑着看着他说:“是哦,你的观察视角和别的同学不同,你能借助水让我们看到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这时他站在讲台上得意洋洋的样子,好像一个得胜了的将军。老师又故意说:“这些泡泡是空气呀,可是怎么才能捉住呢?来,我们一起动动脑筋,想想办法吧!”老师把目光投向了学生,学生纷纷想办法,终于他们用杯子在水里“捉”到了空气。“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大家都成功了,特别是这位同学真是个思维独特的人,让我们为他鼓鼓掌吧!”这样,剩下的半节课探究活动开展得更好了。

“教后反思”是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是进行教学反思的有效方式。写好“教后反思”,不仅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而且也能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和教学教研能力,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大有裨益。但从长期的教学交流的过程来看,大多数教师的“教后反思”书写内容过于简单、肤浅,如,较好;本节知识掌握的较好,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结构掌握较困难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课业负担较重,疲于应付,无暇顾及,更重要的是部分教师对写好“教后反思”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掌握“教后反思”的书写要点。关于“教后反思”的书写,笔者根据前面的一个教学片段,认为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记录课堂中意外的精彩片段

精心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但有些灵感的火花是在课堂教学的特定场景中才能产生的:或教师的突发灵感,或学生的绝妙见解,或偶发事件诱发出唇枪舌剑的辩论,或师生互动过程中撞击的精彩片段,或教法的重新选择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启发诱导等。这些都随时可以在教学这个动态过程中意外发生,教师及时捕捉并记录这些不虞之获,对丰富充实教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认知和感悟是大有好处的。

二、记录问题的解决办法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大胆质疑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课前的充分准备,有时未必能完全应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如,师生课堂上不同见解的评判、疑难问题答案的寻找及学生质疑的偏激、攻破重难点遇到的困难、教法选择的迷茫、学生学习态度和情感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解决都是在课前无法预计的,它们有的可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随机加以解决,而有的则需要课后探究寻找。这些在教学实际中碰撞产生的问题的成功破解,就可以成为今后教学宝贵的借鉴。“教”然后知不足,只有善于发现并随时记录下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加强学习与积累,反省自己,鞭策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和课堂教学本领。

三、记录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探究对教材的挖掘与把握,斟酌教法的选择运用,感悟课改理念在教学中的渗透,从理念上和教学行为上融入新课程的教学。

篇2

一、问题设计要注重趣味

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

在教学“0”的认识时,师:小朋友,你们在家里一定玩过吹泡泡吧,好玩吗?生:玩过,很好玩。师:你觉得泡泡像我们数学王国中的谁呢?生:像“0”。师:那老师今天想和小朋友一起来玩一玩吹泡泡。小组合作吹泡泡,让学生边玩边观察师:小朋友估计一下,刚才你们这一小组一共吹了多少个泡泡,这些泡泡现在到哪里去了?生:泡泡都破了。师:哎,现在一个泡泡也没有了,可以用几来表示呢?生:可以用“0”来表示。师:生活中除了像泡泡一个也没有的可以用“0”来表示外,你还知道其他的吗?生1:小鱼全都游走了,可以用“0”来表示。生2:鸟都飞走了,可以用“0”来表示。生3:教室里一个人也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

这样的课堂,少了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多了应该有的自由与宽容,多了促进自主学习应该有的自信和勇气,在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中,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发出了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

二、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

每个教学单元都有其重点、难点,每堂课提问应该围绕这些重点、难点进行。知识是无边的海洋,不突出重点、难点,舍本求末,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片面追求所谓课堂气氛活跃,就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提问要考虑它的价值性,不能随心所欲。原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认为提问方法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远没有解决的教育学上的问题。他要求采用“教育上合理的提问方法”。如果提问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并且学生又不可能照搬课本上的答案,就可以认为,进行了“教育上合理”提问。

三、问题设计要适应学生能力和水平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需对全体同学的综合情况(主要指个性;知识;素质;能力;基础等)全面分析和正确把握。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的实际需要,掌握好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问得太平直、太浅显,如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能不能”等,学生几乎不用通过思考就立即回答,齐答了事,整堂课表面上看来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这样的提问对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没有任何益处。而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则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就会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教学也没什么好处。

四、问题要有始有终,注重评价

有问必答,这是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在教案设计的时候,教师应把本课时该提哪些问题,该作哪些回答,标准答案怎样等详细程序全部编入设计,还要估计学生对这问题可能有几种解答,可能会出现哪些差错,该怎样引导。

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线段》有这样一个精彩的片段:

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分数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四个圆点每两点相连可以连出四条线段,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已分成两个阵营,有的说对,有的说错。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教师没有判定谁是谁非,而是鼓励双方进行辩论,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学生课堂辩论。

正方:刚才我们三个圆点可以连出三条线段,那么四个点就可以连成四条线段。

反方:“不,四个点不仅可以连外面四条线段,还可以在里面连出两条线段。共连出六条线段”

正方:“对!”

反方:“我们既可以用先连外面再连里面的方法,还可以用通过一点与其他每一点连接的方法,这样也可以连出六条线段。”

师:正方同学,你难道不想说什么吗?

正方:“是。我现在认为他们说的是对的,我们这种连线段方法是不对的。”

正方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

自始至终,教师以微笑鼓励着学生,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辩论结束,教师紧握着反方学生的手,说:“祝贺你们,是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深情地握着正方的手:“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咱们全班带来一次有意义的讨论!”教师彬彬有礼地向他们深深鞠了一躬,孩子们笑了。教师接着向全班学生说:“从上面的例子可以体会到,连线段我们要慎重思考,不是每次连线段连出一幅图形就是每两点都相连了,一定要认真思考我们是真的每两点都相连了吗。我们一定要仔细认真。”

我听完这节课对这一幕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正是教师延迟了对标准答案的判定,才有了这个精彩片段,它使成功者体会到快乐,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尊重,体现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只有成竹在胸,上课提问之后才能很好地组织讨论,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及时恰当的评价:全对的,要肯定其成绩,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全错的,教师要耐心倾听,让学生把话说完,并设计好纠错方法,及时更正,同时要注意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不全对的,应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将问题考虑得全面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错中有对的,既要肯定学生什么地方答得好,又要指出什么地方答得不够完善,不够正确,并点明原因,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篇3

一、运用直观教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直观性教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领会教学内容,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用收集、自制等方法展示教具引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收集的教具,一般是指图片和小型工业品,用于欣赏而且是层次较高,大多是名家之作和民间工艺精品。这种教具对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有极大帮助,学生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精神食粮。但这些精妙的工艺品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心理,所以教师在传授除欣赏以外的课题时,要配有另一形式的教具进行教学活动,即自制教具。自制教具在绝大多数教学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形式的教具有图片等没有的真实感,学生很容易在心理上接受。如讲授《纸筒人》,我自制了洋娃娃,学生马上被吸引住了,赞不绝口,并且产生了自己亲自动手制作的冲动。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科学性和趣味性,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教师的敬佩心理,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引起了学生极大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在好奇和兴趣的支配下,他们主动愉快地接受基本技巧的训练,从而为以后的创作打下结实的基础。再者,由于这是教师亲自制作的,在教学中融入了自身的体会,教学活动将会更加生动。

二、创设游戏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思想是教育史的精髓。以游戏的方式学习数学,变枯燥为生动,变理性为感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它调动了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促成学生乐学。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成游戏。”我觉得美术课堂中可以将枯燥的知识设计成游戏的样式,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也得到了语言等方面的锻炼,让他们感到无比快乐,在心理上感到极大满足,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如讲授《泡泡乐》这课,如果用一般抽象讲解孩子是很难理解的,而且也觉得枯燥无味。于是我在上课时,给每一小组发一个能吹泡泡的玩具,请一个人吹泡泡,别的同学注意观察泡泡的颜色、形状。当教室里飘起五颜六色的泡泡时,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在学生对泡泡发生兴趣时,随之就引入美术课的教学中。这样,这节课的每个内容根本不用教师怎样刻意去连贯,学生主动按自己的想法——怎样留住泡泡做了起来。这样,亲身的经历和体验让学生轻轻松松地牢记泡泡的颜色和形状,既验证了各学科的共同性,提高了表演和语言组织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求新心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求知心理。老师要善于保护和利用这种心理,耐心地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灵活多样的方法、简明通俗的语言,清楚生动地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样他们很容易由好奇心引起需要,引起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他们注重学习中的一切新动态,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新的东西,来点缀自己的生活。那么,美术教学就可以利用这一心理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我教他们做泥塑人物启发他们的发散思维,帮助他们做成各具特色的精美泥塑人物来装饰自己的小书屋;再如快过元旦时,教他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精美的立体卡片,用来馈赠亲朋好友师长。所以,课题的设计首先就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在作业制作过程中通过思索、体验、尝试,实现自己的愿望,有了更多发挥个性和创造性的余地,他们会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激动、自豪,教与学双边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四、及时评价反馈有利于学生巩固学习兴趣

学生在完成每一幅作业时,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需要教师的理解。所以,我们在评价作业时,不要一味地找缺点,而是多给学生们一些鼓励,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心理学上讲,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多运用表扬性的语言,教师鼓励性的语言会让学生充满自信,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主体自觉意识。

教师评价学生作业,要做到及时、恰当,多用鼓励的语言。比如在《手指偶》这一课中,作业空间较大,所以我采用了下课前十分钟开始为已经完成作业的学生批改作业,批改作业时及时指出优缺点,并且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学生可以根据我的评价保持优点,改掉缺点,重新创作,作业效果相当理想。

篇4

下午,我按正常的上班时间来到了学校,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有几名学生手里拿着装有肥皂水泡泡的瓶子躲在门后等我进门给我惊喜呢!我不知道他们等了我多久,只看到他们使劲地往我身上吹泡泡,然后我耳边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班长的那一声洪亮的“起立”声后,全体同学异口同声地说:“祝老师妇女节快乐!”看着他们精心布置的黑板报,听着他们动情地为我朗诵着:“老师,我想对您说,您是蓝天,我是白云,让我在您宽阔的胸怀里畅游,老师,我想对您说……”看着他们天真无邪的面孔,我的眼睛在不知不觉中湿润了。世上还有比纯真的孩子们带来的惊喜更贵重的礼物吗?我借故打电话给黄老师,平息一下自己激动的情绪。黄老师很快就过来了,孩子们为我们表演了他们临时准备的却又别具风趣的节目,让我看到了他们在学习之外的可爱的另一面,他们还给我们送了礼物。我知道我们这边的孩子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平时他们也很少有零花钱,但就是他们这些朴实无华的礼物让我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因为我得到了世上最珍贵的礼物――学生对老师真诚的爱。

想想自己曾经抱怨这些孩子不够机灵,上课提问题总是那固定的几个人回答,家庭教育也跟不上,布置的家庭作业在学生回家后家长也不知道管,任由学生玩得忘乎所以,学习成绩不理想,想到这些,让我觉得有些羞愧。今天看来,他们是一群多么活泼可爱的孩子啊,让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感受到他们纯真的心灵,深为能够做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感到自豪。静下心来想一想,其实自己平时的工作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有人把教师的工作比喻为电视台,我觉得这句话很是贴切,我们无权要求观众看自己的节目,只能把节目做得更好来吸引观众的目光。后六的奇迹同样告诉我们这一点。他们没有优秀生源,没有选择学生的余地,每年市区的优秀初中都会将所谓优秀的学生“考”走,富裕或者有关系的家庭,也会想方设法将孩子送进城里读书,余下的就成了后六生源的主体。但仅仅两年时间,这所农村学校却异军突起,一鸣惊人,总体成绩从全市排名中等一跃而拔得头筹,把城市很多重点学校抛在了后面。他们为什么能创造这个奇迹呢?就是因为他们很讲究课堂质量,凸显了授课的细节,努力照顾到不同学力的学生,进行人性化的科学的教授知识,而不是我们的揠苗助长,每节课你有没有精心准备呢?有没有认真去研究学生怎样更易于接受你所要教授的知识呢?有没有去思考怎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你是否去照顾普通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了呢?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吸收程度和掌握情况了呢?而不仅仅把目光注视在班级的尖子生身上呢?这些细节都对教学的成败起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所谓细微之处显精神就是这个道理。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目前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1)教学起点定位不准。平时上课前虽然也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查看了一些名师的教案,观看了高级教师的课堂实录,依葫芦画瓢地进行讲演,但却忘了坐在台下的“观众”不一样,接受知识的能力与进度也不一样。(2)教学情境创设低效。讲到写景的课文,教师语言贫乏,不能给学生形成身临其境的感觉。(3)教学中问题质量不高,时常问了问题没几人举手。(4)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讨论到最后一无所获,不能够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课前,教师应分析学生学习基础,合理确定教学起点;应关注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设计出能有效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课中:教师应关注全体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有效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应关注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及时组织课堂教学效果检测。课后:应关注学习困难生,进行有效补差和个别辅导活动。要通过这些现实的教学问题的解决,来不断提高课堂效益。只有这样,才不愧成为学生的老师。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让我看到了课外的可爱的他们,让我看到了不同的他们,也让我静下心来,深刻地反思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得与失,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也明白这样的职业在一个人的人生的旅途上会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衷心地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

篇5

活动目标:

1、欣赏剪纸艺术,喜欢剪纸活动,知道剪纸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

2、学习连续纹样折剪和四瓣花折剪的方法,能发现剪纸作品中的对称关系。

3、能将纸屑放在指定的地方,养成整洁有序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特色的剪纸作品,布置剪纸作品展。

2、各种色纸、蜡光纸、剪刀、胶水、铅笔。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和幼儿一起欣赏搜集的各种民间剪纸作品,观察作品的色彩和图案。

基本部分:

1、在幼儿欣赏剪纸作品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说一说用这些漂亮的色纸剪成了什么图案。鼓励幼儿说出欣赏剪纸作品的感受。

2、了解幼儿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漂亮的剪纸?

3、探索、尝试剪纸方法。

为幼儿提供连续纹样折剪和四瓣花折剪的作品,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探索剪纸的两种基本折法,并尝试剪出简单的作品。

4、在 幼儿探索折剪的基础上,教师示范两种基本的剪纸方法:

(1)分别将长方形色纸对边折四折,用铅笔画出简单的图形,再剪出来。

(2)将正方形色纸对角折两折,用铅笔画出简单的图形,再剪出来。

5、观看剪纸作品,引导幼儿发现对称关系,学习辨认对称图形,了解对称的美。

6、幼儿进行剪纸活动,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自由创作,引导幼儿完成作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使用剪刀;剪窗花时要仔细、有耐心;剪掉的纸要放在指定位置,不乱扔纸屑。

结束部分:

展示欣赏幼儿的作品,鼓励幼儿继续创作剪出更多的作品。

活动延伸:

幼儿继续欣赏剪纸作品,并一起拍手学说童谣《小剪刀》。

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多变的风

活动背景:天气渐渐转凉,风儿也从浮躁转为凉爽了。为了体验和了解风和我们生活的联系结合幼儿的喜好,特别设计了这样一节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肤觉,视觉,“听觉于感官感受风。”

2.知道制造风的方法。

3.体验和了解风和我们生活的联系。

活动准备:

风车、风筝、肥皂水、吸管、扇子、碎纸片、塑料袋、电风扇等。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摸一摸,抓一抓四周,让幼儿体会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引导幼儿描述自己所理解的风。

(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可以看见风造出来的效果,风吹过来,有什么样不同的感受,运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皮肤感觉风的存在。)

3.操作活动,请幼儿思考风是怎么来的,如果没有风,我们可以制造风吗?如何制造风?(幼儿自选材料,制造风。)

4.活动后,让幼儿互相分享刚才制造风的方法,并进行比较。

5.请幼儿想一想后发言:风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利用风可以进行那些活动。-

6.总结:通过画面介绍风的功能。

结束活动:

带领幼儿到户外,吹泡泡,放风筝,进行体验风的活动。

中班教案――送礼物

活动名称:送礼物

活动目标:

1、在装礼物、送礼物的过程中,感受迎新年带来的欢快气氛。

2、进一步感知6以内的数量,能进行数物匹配。

活动准备:

1、绢花、小玩具、玩具水果、玩具糖若干。

2、贴有2-6数卡的毛绒绳若干,贴有2-6数卡的礼物带若干,贴有2-6数卡的小篮子若干,贴有2-6数卡的透明小糖盒若干。

3、四份已包装好的礼物。

4、贴有4、5、6数卡的礼物展示台,几只大篓子

活动过程:

一、包装礼物。

1、新年快到了,很多小朋友想送礼物给好朋友。

2、出示贴有4、5、6数卡的展示台,引导幼儿观察各种礼物包装的方法,如用毛线绳扎出花形、用礼物袋装小玩具、用小篮子装水果、用透明小盒装糖果等。

3、幼儿自选材料操作,按数取物,进行包装,然后将包装好的礼物放到几只大篓子中。

二、给礼物分类。

1、引导幼儿按包装上的数卡给礼物分类。

2、提醒每个幼儿自己检查礼物上的数卡和展示台上的数字是否一致。

3、篓子中为什么有一些礼物没放到展示台上?

三、送礼物。

引导幼儿与好朋友互赠礼物,并说一些祝福的话。

建议:

1、礼物种类、数量可视幼儿人数而定,尽量保证每个幼儿都操作的机会。如果数量有限,可以分组进行。

2、礼物的包装方法应尽量简单,使每个幼儿都能享受成功的快乐。

3、最后环节教师应尽量帮助每个幼儿都能收到好朋友的礼物。

4、可利用幼儿活动材料第四册第12页,继续有关练习。

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教案:会变的树

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会变的树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根据自己所讲故事的内容画连环画。

活动准备

1.实物投影仪、录音机、钢琴曲磁带。

2.每位幼儿一本绘画练习本,上有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等字样。

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用提问帮助幼儿记忆故事内容。

老师富有表情生动地讲述故事:“离我们很远,有一个奇妙的花果山,那里长着一种奇妙的树,会变的树。这种树种下去第一天,就会长成一棵大树,树上只有一片叶子。第二天的时候,这种树就开始变了,它会一下子长出各种形状的树叶:有的叶子像圆圆的苹果,有的像弯弯的月亮,有的像圆圆的轮子,有的像芭蕉扇,有的像葫芦,有的像小朋友张开的手……颜色也变得丰富多彩,红的像火,黄的像金子,绿的像青草,蓝的像天空……真是美极了。到了第三天,你猜,这种会变的树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停顿一下后继续讲述)

“每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树叶精灵,有的像在哭,有的像在笑,有的两片叶子靠在一起,两片树叶精灵手拉手好像在做游戏……到了第四天,这种树还会变下去,每天都会变出新模样。”

提问:这种树叫什么树它第一天是怎样的?第二天、第三天是怎样的?

2.师幼一起讨论绘画方法。

组织幼儿讨论:现在请你们把这个故事画下来,你认为该怎么画?

幼儿个别讲述。

师幼一起小结:可以把第一天树的样子画在写有第一天字样的那页纸上,依此类推。

3.教师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提醒幼儿画自己想出来的树,涂色要均匀。

4.利用投影仪展示幼儿作业,并让幼儿相互评价。

孩子的讲述能帮助教师发现、理解他们的创作意图及创造性表现,也使其他小朋友学到同伴的优点。

活动延伸

在美工区画自己听过的故事或创编的故事。

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多变的沙

幼儿对沙有着浓厚的兴趣,每次在沙地里玩起来总是乐此不疲。根据我园的特色及我园沙场场地的提供,于是我便抓住这一幼儿感兴趣的课题,生成了此次系列探索活动。意在让幼儿在玩沙的过程中自然地了解沙的特性,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探索,发现沙的许多有趣的现象和变化,同时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合作的温馨,并且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

活动目标:

1、利用各种玩沙工具进行操作,运用对比的方法,感知沙子的特性。

2、通过玩沙活动激发探究的兴趣,体验玩沙的快乐。

3、了解沙和人类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各种玩沙工具以及辅助材料,筛子、漏斗、铲子、尼龙带、纸、小盒子等。

2、各种颜色的沙子标本。

3、各种盒子

4、双面胶、胶水、水彩颜料等

5、小脸盆10个、小棒子15支

6、歌曲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活动一、流动的沙

1、请幼儿随意玩沙,通过用眼睛看、用手摸、用细管吹、用鼻子闻等来感知沙子的基本特征.

2、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归纳沙子的特性:细细的、软软的、一粒一粒的。

3、几个幼儿为一组玩装沙游戏:用筛子、尼龙带、铲子、漏斗、纸、小盒子、瓶子等想办法怎样能使沙子流动起来,感知沙子流动的特性,发现放在哪些材料里能发出声音。

篇6

关键词:探究活动;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120-02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但是我们经常会看到科学课堂中,学生活动热闹的场景,忙得不可开交,气氛很热烈,活动一个接着一个,实验层出不穷,但背后总让人感觉到一种忧虑,这就是探究活动吗?他们是怎样探究的?探究到什么?他们的探究,思维积极参加了吗?他们还需要些什么材料?他们对本节课的前概念又是什么等等这是我近年来注意的问题,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开展探究活动,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探究活动,而不是走过场,或形似而神非的所谓探究活动。

一、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起点。

课前要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习惯,分析学生的已有学科知识结构和经验,而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这是开展探究活动成败的关键。

在《岩石和矿物》这一单元,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今天怎么样?有的说:“长得帅”,有的说:“穿上新衣服挺精神的。”还有的说:“老师口袋里鼓鼓的,不会是钱吧?”“这位同学看的仔细,那如果不掏出来,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吗?”同学们来劲了,提出摸、捏、闻、敲等方法,这样学生的学习习惯,观察的方法,就被我了解了。我又适时地拿出一块碎红砖和一块砂岩,让同学们识别,有的同学说叫石头,有的说叫岩石,有的说是一块是砖,一块是岩石。从而让同学们自己修正前概念,也让我掌握了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然后有针对性地扩展了学生的观察方法,建构新的概念。

二、精心设计,富有智慧

1、教学设计需要有核心的,而非杂乱的探究目标,明确通过探究要提高某一认识,建构某一概念,解决某一问题,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情感。目标杂乱会影响核心目标的达成,挤掉对核心内容思考,修正评价的时间,使探究活动表面化。

2、整个探究活动环节要清晰,有层次性,要根据思考的价值和落实的方案选有代表性的活动。像《空气的热胀冷缩》用两个带玻璃管的烧瓶,已经很明显地比较出空气的热胀冷缩严重多了,正因为这样人们可以利用这种现象产生“喷泉”现象,这些探究已足达成了目标。我认为不需要再搞其他什么实验了。

3、在设计教案时,尽量挖掘每块内容的价值,对那些无意义或意义不大或起干扰作用或脱离学生已有知识的活动不设计;奉行“一寸宽,一里深”的宗旨,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为真实,更具意义和价值。

4、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效的探究预设与生成缺一不可。没有预设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是不精彩的课堂,备课时要尽可能多的预设,挖掘教材与学生经验的连接点,对学生在探究中可能会有的疑问,见解,发现,设计什么样的教案,需要的材料,实验过程中可能要碰到的困难等要心中有数,要有应对预案。对课堂上学生一些不寻常的举动和发现,老师要及时捕捉,筛选,放大那些充满灵性富有个性的方案设计,操作实践,感知的过程,各种发现和启迪。

上《彩虹》一课时,课件打出“雨过天晴彩虹图”,学生们迫不及待的讲述了自己所看到的自然景象,我就及时抓住,吹泡泡的时候也有,对着太阳喷水雾时也有,放大这些现象,很快地便提出探究的问题:彩虹这一自然现象的形成究竟和什么有关呢?有的说光线,有的说太阳光线,有的说水,有的说与光和水都有关系,这就要求教师预设各种实验的方案和器材,我让他们说出理由之后,分小组设计活动方案,由老师尽可能的提供器材,完成探究活动。在汇报交流阶段,汇报的五花八门,老师及时抓住光线和太阳光线的区别进行放大,及时抓住玻璃也有这种景象,在这个过程中玻璃与水起到了同样的作用。

三、让小学生感受这个世界远比理解这个世界更重要

小学生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对世界充满着各种幻想,脑子里有许多的为什么,可以说很想认识这个世界,但还没有储备起应有的知识,有的连一知半解也没有,你却要让他们理解这个世界,那不是空中楼阁吗?所以我想,让小学生感受这个世界,远比理解这个世界更重要,更切实际。

以前我上《空气》这一课,总是让学生说出自己对空气的了解,说出空气的特点,说出空气对人的作用,还往往让他们交流自己的发现,最后老师问:关于空气你们还想研究点什么?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能去研究空气的成分吗?所谓的探究也只是发个保鲜袋,气球什么的,让学生玩玩,总结一下,就是“现解”空气了。其实这样学习应该是误导,学生根本就不构建起新的概念,学到的所谓知识,那是老师灌输的。现在我上《空气》这一课之前,却让学生带空气到学校里来,要求只有一个,只要能证明确定有空气就行了,并展示给同学们看。第二天同学们带来的“空气”可真不少,有气球,风车,打气筒,雨伞,风筝,瓶子,鼓鼓的塑料袋,小电扇电动直升机,火柴等等。然后分组展示,说说空气在其中还起到了什么作用,一堂空气课就变成了感受空气的课了,然后让他们涂颜色区分哪里的空气质量好,那些地方的空气可能受到污染了,最后,让学生闻闻老师事先收集好的清新空气和受到污染的空气,说说感想。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反对污染空气的行为情感。

篇7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复习导入

复习6个单韵母。

小朋友们,看!开来了一辆小火车。上面坐着单韵母宝宝,大家和它们打个招呼吧!

2. 揭示新课

同学们真棒!在美丽的拼音王国里不只住着单韵母,还住着声母呢!声母家一共有23个兄弟,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汉语拼音第3课,认识4个声母朋友 。

【设计意图】

用儿童喜欢的童话导入新课,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学习效果也会特别好。

创设情境,学习声母

(一)教学声母b

1.由图引出b

图上有谁?她在干什么?

我们每天在学校也听广播呢!“广播”的“播”读得又轻又短就是b的音了。

2.新授b的音,认识b的形

(1)老师示范b的读音,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发音时的口型变化。老师带领学生练习,强调一定要读得轻又短。

指导发音要领:先双唇闭合,把气憋住,再突然放开,让气流自己冲出来,很轻很短。

(2)领读、正音。(开火车检查)

(3)发散思维,记忆字形。

启发学生:请看,b像收音机,读顺口溜:“右下半圆bbb"。小朋友用你们的火眼睛睛找找看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像b?

(左手拇指向上的时候像b;6字也像b;吃饭的勺子也像b。)

你也能像老师一样,想个办法或用顺口溜记住它吗?

(左手拇指向上bbb;像个6字bbb;像个勺子bbb;吹哨子bbb)

(二)教学声母p

1.由图引入p

看!图上的小孩在干什么?

可以这样说:“一位哥哥爬在山坡上,他很高兴。”“山坡”的“坡”读得轻短些就是p的读音。

2. 新授p的音,认识p的形

(1)示范读p。强调发“p”音时,双唇闭合,把气憋住,再突然放开把气送出口外注意也要读得又轻又短。

(2)领读、正音。(开火车检查)

(3)游戏对比b和p的区别。老师用一张彩色纸放在嘴巴前面,分别读这两个声母,让学生观察有什么不一样?体会送气和不送气的区别。学生自己对着纸条感受不同。

(4)发散思维,记忆字形。

生活中你又发现什么东西和p很像呢?能想个办法把它记下来吗?读顺口溜“右上半圆ppp” (我吹泡泡的时候,手拿着圆圈时也像p;气球很像p。)

【设计意图】非常巧妙地将b和p的发音区别进行了无痕的处理,让孩子们知道b和p的区别,有了这样的课堂体验,孩子们会对它们印象深刻。

(三)教学声母m

1.由图引入m

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也做过摸人游戏吗?

“摸人”的“摸”读得轻短些就是m的读音,摸摸你的鼻子,读m的时候,气流就是从这里出来的。

2.新授m的音,认识m的形

(1)示范读。发“m”音时,双唇闭拢,把气赌住,气流从鼻子里出来,声带有些颤动。

(2)领读、正音。(开火车检查)

(3)读顺口溜“两个门洞mmm”,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麦当劳mmm;门洞门洞mmm;两个门牙mmm。)

(四)教学声母f

1.由图引入f

从图上你看见了什么?请跟老师读“大佛”,佛就是f的读音。示范发音,上牙轻轻地放在下唇上,摩擦一下发出f音。

2.新授f的音,认识f的形

(1)示范读。

(2)领读、正音。(开火车检查)

(3)读顺口溜一根拐棍f f f。你有更好的办法记住它吗?

(雨伞雨伞fff;鱼钩鱼钩fff。)

(五)儿歌巩固

大家学习得真好!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四个声母朋友了,让我们用儿歌来记住它们吧! 看谁能先读出来。

1.出示儿歌。

1 1 5 5∣6 6 5-∣4 4 3 3∣2 2 1-∣5 5 4 4∣3 3 2-∣5 5 4 4∣3 3 2-∣

右下半圆 bbb,右上半圆 ppp,两个 门洞m m m, 一根拐棍 fff。

2.请小朋友自己先试着读,再跟着音乐唱。

【设计意图】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儿歌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声母b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的声母。学习形式灵活多样,从熟悉的词语中领会声母的发音,降低了学生学习拼音的“门槛”;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学习效率高。

回顾新知,识字声母。

我们已经会读、会认四个声母宝宝了,并和它们交上了朋友,现在我们来学学怎么写好它们,好吗? 学习写字前我们先把桌子、椅子调整到舒服的位置。一起读《写字歌》“老大老二对对齐,两指中间留空隙。指离笔尖一寸远,一拳一尺记心间。”

指导书写b。

1. 首先我们来认识它的笔画,第一笔是上竖,第二笔叫右半圆。请大家跟老师说一说。

看看 b的家住在哪个格?请同学们看看书上四线格b 的位置.它占了几格?

2. 先在上格和中格写竖,再在中格紧接着竖写右半圆.要写满中格。

3.学生再次书空笔顺。

4.学生在书上描红。老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正确的及时表扬鼓励。

指导书写p。

1.认识基础笔画下竖。

2.请同学们观察书中“p”的书写,先写哪一笔?再写哪笔?它在什么格?

3.强调:第一笔竖从第二条线起笔写竖,到第四条线上面一点停笔,然后再写右半圆。

4.老师巡视指导,进行对照比较,修改。

(三)指导书写m。

1.认识基本笔画:右弯竖。

2.请同学观察书中 “m” 的笔顺: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什么格?

3.老师范写,强调左边和右边的门洞要一样大。

4.展示书写漂亮的、有进步的,激发学生写字的积极性。

(四)指导书写f。

1.认基本笔画:右弯竖。

2.观察书中的“f”的笔顺,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什么格?同桌小伙伴互相说一说。

3.老师范写。强调第一笔在上格的三分之一处起笔,写到中格第三条线停笔,第二笔横写在第二条线下边略低一点的位置上。

4.学生练习书写,老师巡视指导,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培养一种好习惯,收获一生幸福。在指导书写时,以观察——指导——范写——评价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

四、学习拼读音节。

(一)学习b和ɑ的四声拼读。

1.复习ɑ的四声,请谁来读一读它们?全班再读一读吧!

2.如果把它和刚刚学的声母b放在一起,你还能把它读出来吗?

3.你看b 、ā它们猛一碰就变成了猪八戒、8。(课件出示图片)

学生自由拼读,指名、正音、领读。

4. 要注意它们在一起的时候前音轻,后音重。

5.看图引出bá的读音。图上画着什么?

对了拔萝卜的“拔”读的轻短一些就是它的读音了。

6. 看图引出bǎ的读音。

打靶的“靶”和火把的“把”都是它的读音。

7. 同法学习bǎ、bà的读音。

(二)学习b p m f和ɑ、i、u、o相拼。

1.游戏激趣。

老师这里有这些卡片,送给谁呢?(准备好韵母ɑ、i、u、o及声母b、p、m、f卡片,把韵母卡片发给学生进行拼读游戏。)

请大家仔细看,红色的是我们这节课新学的声母,蓝色的是以前学过的单韵母,它们是好朋友,在一起又怎么拼读呢?(请一个拿到声母和一个韵母的同学出来拼读游戏示范)

2.同桌拼读游戏、竞赛抢读。

3. 学生自由读书。

4.领读、正音。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手、口、脑的有机配合,学生在不经意间学会了拼读,最重要的是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时间短,见效快,从而树立起学好拼音的信心。

五、图文结合,学习生字。

(一)请看,图上有谁?在干什么?

(二)依次出示词“爸爸、妈妈、我”看!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认字了,学会了拼音用处可真大呀!

(三)认真看,会拼读的音节自己拼一拼、读一读。

(四)强调“爸爸、妈妈”第二个字读轻声。领读、范读、纠正。

学会了拼读音节,我们不只可以认字,还可以用拼音看课外书呢!

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4个声母宝宝,还学会了拼读音节,认识了3个生字,真了不起!

篇8

一、教师角色要随心所欲――“入情入景”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美术老师抱着厚厚的一叠绘画本走进教室,首先把上堂课画得好的作品的同学表扬一番,然后把画得不好的作品的同学指出来,得到表扬的同学洋洋得意,受批评的同学沮丧着脸。而且,上课时强调规矩:要求身体端正,不要“乱讲乱动”,更不要弄出声音,眼睛注视黑板和老师。你瞧,规矩太多,学生如何创新,学生兴趣如何激起。这样的教学只会束缚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及创造能力。孩子们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有想法也不能说出来。

因此,我认为我们美术教师角色要转变,努力改变“一言堂”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把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坐到学生的座位上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真正地理解美术作品。当然这不是每节课都适用,因此,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点,随时改变我们老师的角色。我们可以在不同的范围,不同的环境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可以是朋友关系或者是亲人关系。总之,学生希望你像谁你就尽量去满足他们,当然在某些严肃的场所,学生会自动你当老师,尊敬你。

二、教学情境创设要随心所欲――“意想天开”

1、导入课题情境要出奇制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一样。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进入课堂,要改变以往的“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请坐”……导入课题模式,要用生动幽默的开场白,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轻松愉悦,很快能被教师的话所吸引,并注入自己的兴趣,换言之即是学生的思维会不自觉地被教师牵引着往纵深走去。美术教师尤具需要这种课前导入艺术。

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美术课开始就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进入角色,是提纲挈领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抓好了,就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比如,我在上《童话王国》这一课时,我一走进教室我就问,“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看什么电视啊。”同学们异口同声说:“动画片!”我就问:“那你们想不想自己演呢?”这样,同学们一下就来了兴趣,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来了。又比如我上《美丽的昆虫》这一课时,我先来个抛砖引玉,自编故事,题目叫《我的外形最漂亮》导入新课,我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把昆虫用拟人的手法进行描述,学生个个听得很投入。这时,我发动学生自己编故事讲给大家听。学生们的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富有童趣,不知不觉把小朋友的思路带入昆虫王国,产生无限的遐想……作画中,小朋友们落笔大胆、线条幼稚、外形奇特的十几个“昆虫”被邀请到了黑板上。

2、创设问题情境要“捕风捉影”。

问题情境就是要在教学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课题,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方法去解决,美术教师须充分发扬民主、和谐的教学思想,将自由、开放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敢说、想说、要说。要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需要,使学生进入“心欲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境界。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一方面针对不同班级的水平差异,对同样的问题灵活把握,用不同的问话方式或难易程度不同来创设问题;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自己大胆创设问题。如:我在上《春天的畅想》这课时,不急着让学生去表现春天,而是先设计有关春天景象特征抢答题目,用来激发学生兴趣。如:冬雪消融、小溪潺流、嫩柳生机萌动这景色描绘的是哪个季节景象。想当然,学生这时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回答是春天,趁这学生沉浸在得到答案的喜悦中,我却提出:“还有更恰当的答案吗?”学生顿生疑窦重新投入到思索之中,有学生突悟:“早春”。这时又可提出春一般可有几种分法及各时期的景象。一时间群情沸腾;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学生在成功-----受挫……成功的过程中磨练了思维,拓宽了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爱美术、学美术的热情。

3、反馈信息时言语要不吝其辞。

我们有些美术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往往就一个分数就算是批改了。在课堂上画得好的就夸几下,画不好的就批评。其实,每个人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而且都希望得到赞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学生更是如此,获得赏识、增强自信是他们心灵深处强烈的需求。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点,在进行教学时,善于并抓住每一个机会,使用“不错”、“很好”、“非常好”、“真聪明”、“老师相信你”等话语鼓励学生,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就会有愉悦感,从而增强自信。另外,在批改作业的时候,用一些简短的赞美的批语,这些信息也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我们也反对一味地、简单地为学生叫好,一节课中“你真棒”“真了不起”“表扬他”“不错”……不绝于耳,这种过滥的激励,不求实际的“廉价的表扬,非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反而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歧途,甚至步入误区。因此,相同的夸奖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如:可以夸奖学生想的不一样:“你真爱动脑子,会联系生活想出与众不同的内容”“你真会创新……”等;当提出开放性或答案多样化的问题时,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不过早做总结性评价,可以表扬学生“爱思考,有独到的见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能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以此鼓励引导其他学生说出更多的想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体验成功的快乐。所以在课堂上不仅要多夸学生,还要夸到骨头上,不动脑子不负责任地以“你真棒、真聪明”一概而之,久了学生也会对表扬产生麻木。因此,教师应该准确把握评价尺度,针对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以自然、真诚、恰当的语言,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否则被表扬的学生就会骄傲,还需努力的学生呢,也不知该如何努力。有一次,我让学生们画一幅想象画,一个平时画画不是很认真的学生画了很多在云上建造的造型简单又可爱的房子,同时很仔细地涂好了颜色,虽然在造型的塑造上面还是存在一定问题,但是总体来讲,比平时的画有很大进步,我适时表扬了他。从那之后,他在美术课上都表现得十分积极,兴趣十分高涨。看来,这次鼓励对他内心的影响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绘画相对较弱的同学自信心尤其不足,他们对于老师的鼓励更加敏感,更加需求。只有发自肺腑的表扬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形式和方法要随心所欲――“幻影迷踪”

大部分美术老师上课都是一本教案,几只彩色粉笔走课堂,努力点的花点时间画个范画,课堂设在教室。而且不少美术教师也认为:美术课上只要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画出几张画,课堂不出问题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要改变,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我也尝试着做了些改变:首先我尽量打破常规,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操场上,菜市场去写生,让他们贴近生活,走进生活,了解大自然的风景及人文景光、了解不同职业的人们的形象,收集生活中的形象帮助自己提高创作,由于平时的积累,所以学生画《卖菜的老爹》《我的家乡》等课时创作兴趣极浓,采用的技法也各异,创新出不少活生生的画面。其次,在中低年级的教学中多数通过游戏活动使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我在上《吹泡泡》这一课时,我与学生一道玩起了吹泡泡的游戏,有的同学玩累了就去画,画好了就来玩,随心所欲,自由创造不受拘束,创造的作品也丰富多彩,有写实的,有夸张的,有变形的,令人耳目一新。再次,在方法上面我变化多端,有时用课件的直观法,有时组织学生主动论法,角色对换或用观察发现,操作等相结合的方法。我认为,我们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旧围,创造新的见解。

四、学生的思维要随心所欲――“天马行空”

在传统的教学中,“闷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思维呆滞,课堂没有一点欢声笑语。这样的结果就是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思维的发展。传统的儿童画教学总是按照先勾线,再涂色的方法进行。这样画面是工整了,但也从另一方面局限了一部分儿童的思维。

在作画的过程中,我经常鼓励一些胆子比较大,喜欢创新的儿童敢于突破绘画程式,大胆尝试、实践,不断发现、寻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创作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掘儿童的思维潜能。比如:在《太阳》的绘画活动中,教师可提出疑问“太阳都是红色的吗?”让学生知道太阳光有七种颜色;用不同的墨镜看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太阳。当学生了解、尝试了的时候,教师及时的加以肯定,就会发现学生选用了不同的颜色画出了不同的太阳。随即教师还可以提出疑问:“太阳一直是圆圆的脸吗?”孩子们就会对太阳的外型进行装饰:圆脸、长脸、三角脸、梯形脸、花型脸、长头发、短头发、卷头发――通过教师对学生一些提问,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物象。又如,我在教(装饰画)《神鸟树》时,进行“树”的装饰画学习,这是对学生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更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上次课前,我要同学们自己准备好了材料。上课时,我只强调“造树”的要求后就让学生们自己组织小组讨论,充分展开想象。几分钟过后,学生有了自己的创作想法,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一个个便迫不及待地准备“开战”。这时,我又故意打扰了一下学生,我拿出一幅范图让他们看,问“这样的画好看吗?”“不好看!”“好乱,不像树。”……于是,我趁热打铁,讲起装饰画的树要有树的基本结构特征,树叶也要有疏密的变化,装饰的手法虽然可以多种多样,但统一、整齐、有序是它的美的法则。所以,创作时,也一定要注意装饰画的美感。在接下来的创作活动课中,几乎每个同学都能利用自己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树”的装饰画的创作,还有不少同学在实践中能够开动脑筋,举一反三,创造性的开展活动。有的同学利用水粉颜料的粘性特点,用白色颜料画出树形,然后用直尺刮出各色的粉笔屑,粉笔屑落在颜料上,自然就形成了一棵“彩色粉笔树"。有的同学用一把橡皮筋拓印出一幅树的装饰画,画面活泼轻松,效果独特。有的同学直接用手掌的边沿进行拓印。还有同学用废弃的扫把毛,压印出一幅别致的装饰画。还有同学用采摘来的长草,沾上颜色,在纸上“摔打”出一棵有趣的树。看着孩子们创作出的一幅幅美妙的图画,感受着孩子们全身心投入的激情,我的心也在沸腾。孩子们并不缺少学习美术的热情,也不缺乏创造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我想如果缺少什么的话,缺少的其实是我们老师的观念和引导的方法。所以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多提问、多肯定学生,引导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从而激发每个孩子的想象意识。儿童的想象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他们天真的童趣,独特的想法往往给人以新的启迪。

二十一世纪的创新教育,任道重远,我们师生携起手来,勇敢地去迎接新的挑战,不断地学习实践、探索,走出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相信我们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周伟芸,《做个享受型的美术老师》少儿美术期刊

2、鲁洁著,《超越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