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3: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地理所有知识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当代的教育发展来看,老师画重点,学生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似乎已经与时代脱节了。以图导学便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与当代学生的学习特点相适应。初中地理包罗万象,从中国到世界,从自然到人文,学生单纯依靠背书记忆的话根本无法真正地把知识点理解透彻。所谓以图导学,是教师依靠图像将知识点划分开来,再串联起来讲解,学生通过推理的方法从一个知识点推到另一个知识点,从而将所有知识点连贯起来,既减轻了背书的负担,又透彻地理解了每一个知识点。以图像为教学媒介,再加上文字作为辅助,将图像的直观与文字的抽象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地理。并且,学生在推导知识点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自觉探索的求知精神,而且可以锻炼积极思维。初中生的身体及心理都处于正在发展的时期,对抽象事物的思考模式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在理解地理这样抽象的知识时就应该借助形象的图像描述,减少在知识接纳方面的障碍,例如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读懂图、记住图的基础上自己尝试绘图并填图。
一、以图导学的重要性
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二者分工明确,左脑负责接收文字信息,右脑负责接收图片信息,而且图片信息在大脑中的存储时间将会比文字信息更久。教师应该善于图文并茂,充分锻炼学生的大脑,开发其潜能。图文导学是教师以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教授知识,这样,一个知识点在学生的大脑中以文字和图片两种形式同时存在,在调用文字的时候联想到图片,在看到图片的时候呈现文字,二者相辅相成,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能力。
二、以图导学法的优势
(一)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由心理学可知,人的大脑在记忆文字的时候耗时要比记忆图片的时候长得多,因此,要想提高初中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效率,以图导学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要求学生记住我国省份的名称和地理位置,这是初中初学地理者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然而,我国地势广大复杂,并且每一个省区直辖市的大小及形状都各不相同,要想全部记忆谈何容易。那么,教师指导教学方面倘若仅仅依靠文字叙述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就需要导入图片加强学生记忆。例如,将中国看成是一只昂首的公鸡,通过多媒体将其还原到大屏幕上,再一一告诉学生鸡的每个部位分别代表着中国的哪个省,再详细讲解那个省的形状和大小,比如,鸡冠的位置是黑龙江省所在地,它就像一只美丽的天鹅落在鸡冠上,鸡脚的地方一个迷人的省――台湾省,它的样子就像是古代妇女们织布用的梭子,穿梭在南海之中。教师讲到哪个省的时候就让哪个省单独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上,最后一一拼成一个完整的中国,讲完之后将所有的省区图片消失,留下一个中国的框架,再随机点击某个省,让学生说出来,正确率非常高,这就说明通过记忆轮廓的形象物再与省份匹配起来比单纯地依赖文字描述记住省份更有效率。
(二)提高学生地理的读图能力
地理并不像语文或者思想品德等仅以文字为基础的学科,地理是图与文字结合的一门学科,要想学好初中地理,仅把理论知识记熟远远不够,初中地理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且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运用理论知识主要体现在读图方面,因此,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非常关键。教师可以以图导学强化学生对地理图像的解读和联想能力。例如对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的识别,这些都是初中地理考试中常考的考点,并且都是学生难以记忆的重难点。首先,教师可以以PPT的形式展示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及陡崖等图片,先让学生一一记住这些地形的样子。其次,逐一对这些地形加以讲解,比如说,呈一组组封闭曲线的等高线而且数值还是越往里越大的就是盆地或者洼地,就像是一个盆子一样的,相反,如果是这样一组组越往里走数值越小的则是山峰,就像一个倒扣的碗一样;鞍部的话则可以与马鞍联系起来记忆,山峰或者或者山谷之间的空白地方就是鞍部,类似于马鞍的形状;地形越陡峭的地方,等高线越密集……这样分别讲解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回顾刚刚所讲的每一种地形及其形状,大约15分钟之后,再随机抽出一张图片,让学生说出这张图代表着什么地形并且有什么特点,最后发现这样的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更有助于地理知识的记忆。
以图导学是基于科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富有时代气息。初中地理知识繁杂,将以图导学法合理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使其一目了然。以图导学法不仅能让学生从枯燥的文字教学中摆脱出来,减轻学生背书的负担,而且能充分利用大脑,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综合提高当代学生各方面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教学 应用
一、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适时将思维导图融入教学中
为了有效利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老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适时将思维导图模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其中,利用思维导图具有以下几个有点:一是利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学习的脉络和思维;二是利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学习方法;三是利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系统的掌握教学知识点。尤其是在教学知识复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学习知识出现断层现象。
例如,在讲解“力”时,老师应该在绘制思维导图之前,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内容,然后再进行教学。
在确定三个主题中心之后,再阐述三种力的概念、性质和作用效果。同时,根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设计分支,一层一层的向下延伸,逐渐形成一张系统关于力的网络图。通过利用思维导图,能够让所有知识点都融入到整个系统结构图中,从而让学生头脑中能够有更加清晰的系统,让大脑得到开发、分析和记忆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以实验为载体,理清知识脉络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实验占据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便需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前后相连的物理知识有效连接起来,从而构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良好的物理结构。其中,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模式,有利于让学生从整体看待物理问题,将核心内容更好地表达出来,准确体现出各个知识点的层次关系。因此,思维导图模式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合理地将所有知识点连接起来,有效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对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具有较大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物体的质量和密度”时,老师便可以合理利用不同的物体,设计可行的实验,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了解到质量与密度之间的关系。同时,老师再绘制出相应的思维导图,组织学生共同对思维导图进行全面评价和完善,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知识结构,加强记忆(如图1)。
三、考前复结,提高学习效率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复习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同时,还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缺陷,全面理解物理知识,从而最大限度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尤其是在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主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为了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便可以在初中物理复习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思维导图,将复杂的学习知识点统一纳入到思维导图中,让学生能够根据关键词进行知识拓展,从而帮助学生能够从浅层物理知识逐渐掌握物理知识的本质,快速理解各个知识点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例如,在学习压强和浮力时,老师便可以先给出核心词语,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讨论,绘制出一张能够概括这一主题的知识思维导图(如图2)。
四、应用实践案例进行分析――以光现象教学为例
在初中物理课程光现象教学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模式,应坚持从整体教学入手,开展相关教学功能拓展,合理把握教学结构体系,全面做好整个教学环节的细节工作,促进各章节知识点紧密衔接在一起,从而保证知识结构的逻辑性。首先,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常识,全面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光现象,再以此作为正确引导。其中光现象主要包括人造光源和可见光源、不见光源等,光反射现象和光折射现象、光色散现象。
通过利用思维导图模式,能够让学生意义分解问题知识,然后再将分解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在指出各种光现象之后,再对学生全面分析光传播路径,要求学生深入探究光直线的传播现象。其中,光直线传播主要涉及到直线传播和不同界面曲线传播,便于学生能够快速区分光速和光应用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应用思维导图将小孔成像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再让学生根据老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全面掌握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知识点,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水平。
五、结论
综上所述,将思维导图模式应用到初中物理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扮演辅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核心建造,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意识得到有效解放,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总体上稳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绩效,促进阶段性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益.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13):450-451.
关键词:初中地理;乡土地理;渗透问题
教师应积极研究符合实际环境情况和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效教学方式,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渗透乡土地理,使学生充分认识地理知识的现实意义,积极自主的学习地理知识。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渗透的意义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内容,能够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中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教师在讲解一些抽象知识时,可结合乡土地理知识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直观存在的事物,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意识到地理学习联系生活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和了解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学习水平。虽然我国近年来,经济不断进步和发展,但是我国很多地方还属于贫困落地区,面对当下的实际情况,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家乡的现状、所存在问题,进而使学生思考、分析当前家乡发展前景,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地理教学中多媒体应用存在的问题
1.课件容量大,“机灌”现象严重。
有些地理教师,课前没有精心备课,不了解教学目标,没有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更不考虑学情,针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不做详略的处理就全搬到课件中,这是一种“教材搬家”似的多媒体教学。还有些地理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不作了解,也不相信学生有对基础知识进行自主建构的能力,在制作课件时,不分重难点地将所有知识都在课件中呈现出来,更有甚者把一些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学生难以听懂的课外拓展内容也罗列到课件中。
2.对教学主体不清。
有关调查显示,多媒体教学中有35%的学生反映师生互动少;只有一半稍多的学生认可在多媒体教学中交流、展示的机会较多。针对疑难问题的讨论,在农村中学由于班额小,分组讨论活动进行的较好;城镇中学每班人数基本达到六七十人,多者有八九十人,对疑难问题的讨论开展得较少。从某种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变成教师操作多媒体,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体现,学生也失去了教学的主体地位。
3.唯媒体独尊,忽视传统教学优势。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知识的呈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很好地强调重点,突破知识难点,最终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虽然它的优点很多,但并不说明针对所有的教学内容,它是唯一最适合的教学手段。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以前教学所使用的传统教学手段如挂图、板图、模型、实物等手段的作用,多媒体是难以代替的。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有调查数据显示:38%的学生反映地理教师有时用,而近50%的学生反映不用。说明目前有不少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针对不同的知识不考虑哪种教学手段最适合,而只是一味地追赶潮流,所有知识都采用多媒体形式展示。忽视了对传统教学手段的使用,大大削弱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4.课件内容需优化。
据调查,一半多的地理教学课件来自网上下载,而借鉴别人,只作简单修改的占的比重更大,导致课件内容与教材脱节,缺乏新意;课件内容是纯文本的地理知识的总结,过于枯燥、呆板;课件内容局限于教材,不够丰富;课件内容是教材知识的简单罗列,没有进行整合,不利于⒎⒀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颜色过于单调,知识点不醒目,字体有时偏小;等等。课件内容制作粗糙,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产生较大的影响,更不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渗透的策略
1.教师要熟悉本地地理。
教师要对当地的地理了如指掌,才能高质量的完成初中地理中的乡土地理教学。一些学校中很多教师都是外地人士,要教好乡土地理,就必须熟悉当地环境,收集本地地貌特点、风景名胜等地理资料,还有一些乡土文学、乡土历史等方面的资料。不仅拓展教师的视野,加深对当地地理环境的认识,也能够在进行乡土教学时,对学生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用自身的知识和对本地环境的感情,感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2.指导学生进行野外考察。
野外考察是对自然界中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活动,将地理教学的内容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针对一些地理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实际野外考察,带领学生去本地能够利用的地理资源,在野外考察过程中结合实际地理情况为学生讲授地理知识,能够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记忆。并在考察时,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进行实践活动。
3.指导学生进行乡土地理调查。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乡土地理调查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充分运用自身所学习到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以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为中心进行乡土地理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
困惑之余我深入学生作了了解,原来他们觉得,数学、英语这些历来的主科难学是很正常的,但一直以来明明是“次科”“易科”的地理如今竟然也变得这么难,他们觉得不可思议,也始料未及,更无法适应。面对困局,我逐渐感觉到问题很可能出在了“衔接”上,并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解决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问题,尤其是高一阶段的衔接问题,对整个中学地理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此我就把这作为自己的教学科研课题。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搞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首先要“知己”和“知彼”, 然后才能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所谓“知己”就是要知道我们初高中教师自身教学上的差异,各自都有哪些优势和不足。所谓“知彼”就是要知道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差异,初高中学生学习状态的差异,以及所有这些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
1. 地理教学内容的差异
课程目标的差异 初高中地理课程目标既紧密联系,又有所区别。初中课程目标主要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地理学科的各种知识,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等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初步形成爱国情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高中课程目标则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地理规律,能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在地理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怀、可持续发展观念等方面有更自觉的意识。
地理教材的差异 初中地理教材为义务教育必修内容,分成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它具有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感知性色彩较强。其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在区域地理中贯穿主题学习、范例学习,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这是符合初中学生年龄较小,理解、分析、归纳、推理能力较弱的特点的。高中地理教材则从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二者都不再全面地学习区域地理。必修课程大体上是学习系统地理,着重体现基础性、通用性。选修课程基本上是学习应用地理,由多个模块组成,着重体现深化性、多样性和针对性。两种课程的知识系统性和内容逻辑性都比初中教材明显增强,理论比重加大。而且设置有多个“问题研究”环节,以案例的形式进行知识拓展和问题探究。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解、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学会总结规律,应用规律。
2. 地理课程设置引起的差异
现行中学开设地理学科的是七、八年级和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唯独九年级不开设地理,出现了一年的地理学习“间冰期”,故高一学生对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大多遗忘殆尽,导致了高一学生对地理学习普遍感到困难。
3. 学生学习地理状态的差异
学习心理的差异 初中地理是一个没有刚性要求的考查科目,成绩不计入升学考试总分,平时教学较偏重直观性、趣味性,学生学得相对轻松,压力不大,因此在学生心目中一贯就有“次科”“易科”的印象。一进入高中,学生的学业负担骤然加重,地理又从偏重直观性、趣味性变为偏重理论性、逻辑性,加之高一开设的自然地理,理科色彩和抽象性都比较强,这对于偏重文科的学生来说更是增加了难度。巨大的反差,使不少学生难以实现学习角色的转换,缺乏对身心状态的调节能力,从而产生了适应性焦虑,成绩自然也就不理想,个别学生甚至放弃了地理学习。
学习方法的差异 初中地理所教多是基础知识,内容通俗易懂,形式活泼直观,对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要求不高,在考查过程中,往往仅凭突击记背也能顺利过关。高中地理则更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需要理解、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的综合运用,而高一学生大多还没有这种意识,仍然沿用画书本、记笔记、背笔记等机械的学习方法,结果往往事倍功半,无法突破困局。
另外,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通常由老师牵着走,学习计划的制定及其推进基本由老师主导。进入高中后,学习自主性增强,学习方法日趋个性化,学生又处在摸索中,难免会产生茫然,制定的学习计划,要么不切实际而流于徒有形式,要么缺乏毅力而无法贯彻执行。
4. 地理教师教学的差异
由教育格局引起的差异 我市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初中与高中分离办学的格局,大多数学校办成了单一的初中或高中,一些名为完中的学校也往往初高中分开在两个不同的校区,这样的格局无形中阻碍了初高中教师的交流。就地理学科而言,在一个合理的周期内能实现初高中教学“大循环”的教师并不多。初高中教师往往少有对方的教学经历和经验,在各自的教学中不太注意也不太懂得与对方的衔接。不少教师对整个中学阶段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无论在宏观把握上还是在微观了解上都还有不足。所有这些造成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落差。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1. 学生学习状态的衔接
从初中到高中的学习须跨越知识能力的大台阶,困难是不言而喻的,对此应该尽早给学生以清醒的认识,树立打硬仗的思想。尤其在某些薄弱高中(如我校),不少学生认为自己靠初三拼搏一年就上了高中,高一、高二松口气,高三再努力也能上大学。对此,除了从道理上讲清其不切实际外,还可以在平常的测验考试中结合所学,适当与高考接轨,让他们既熟悉了题型,又打消了幻想,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但同时我们也需注意到,绝不能把高中的学习困难盲目夸大,使同学们看不到前途。在平常的测验考试中若盲目照搬高考题目让他们做,很可能会弄得学生个个灰溜溜地没了信心。我们主要地还是从正面讲道理:高中学习是难,但也难不到哪儿去,经过自己的努力,困难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此外,作为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讲清楚高中三年的课程安排、考试制度、评价方法等,使学生对此有清晰的认识,成竹在胸,未雨绸缪。
2. 教师教学的衔接
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的衔接 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的地理教师,在实施教学时,都要有衔接意识。初中教师要把对学生相关地理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坚决摒弃只是画重点、列提纲来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即使经过九年级的“间冰期”,死的知识会有所忘记,但活的能力仍能留存下来,为其高中的学习服务。初中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地了解高中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在讲授某些知识点时不妨开出一个口子,以便高中阶段的进一步展开,使教学更具有前瞻性。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的衔接 高中地理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初中地理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在教学安排上,针对高一学生旧有知识大多已经忘记的特点,可以尝试花适量课时对初中的知识进行梳理,以图重构初中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也可以在某部分内容教学前,将初中相关知识来个回顾,使新的教学变成对旧有知识的巩固和延伸。最好是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进行。
【关键词】牛津初中英语;学习模式;探究式模式;开放式教学;转化式教学
牛津英语教材符合教育改革要求,需要教师改变教学理念,提出一些新颖的教学和学习模式,本文基于牛津初中英语的学习模式研究构建高效课堂研究,从三方面探讨如何选用初中英语学习新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并秉着实践原则,提出探究式学习模式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开放式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转化式学习模式提升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一、探究式学习模式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或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1]。学生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牛津英语教材,充分提供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质疑、自由交流、探索精神的机会,并获得知识、智能及情感等方面的提升。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基于牛津初中英语教材,教师采用探究式学习模式,在课堂中通过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掌握初中英语所有知识点,并运用到实际交流学习中。如讲解7B第四单元中“Amazing things”时,教师给出一个表格,激发学生兴趣去思考表格中呈现的问题,这样诱导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并成功构建高效课堂。如Look at the table, try to talk about your thoughts.
老师可以给出两个句型的例子,然后让学生讨论并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给出例子如“ I think climbing is as exciting as diving. Diving is more dangerous than climbing.”学生可以表达出“Diving is the most difficult of all.”
二、开放式学习模式
开放式学习模式教师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环境,采用多种现代方式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在初中英语学习过程更加活泼并富有个性,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开放式学习模式,要求教师对知识结构等方面做出调整,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情感,才能帮助学生完成开放式学习。如教授7A第五单元“Going shopping”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开放式环境,模拟真实的购物场景。在熟悉本文课程知识后,学生可以灵活运用“What can I help you?”,“I am looking for milk or pencil.”,“How much is it?等句型。课堂后,教师布置简单开放、灵活的课后作业,学生可以与父母购物时记住几样物品,并用英文列出3-10样商品名称。再如,8A第一单元中“Friends”中,教师可以挑选有特点的同学,让学生组成小组各自介绍同学的特征,这种开放式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并更加深刻地理解课程知识。如教师可以引出提问“now you’ll see three persons in a group. I’ll describe one of them, listen carefully, then try to choose the right one.”
三、转化式学习模式
转化式学习模式是学生根据教师启发,通过转化思路把复杂问题或知识点简单化,使之容易理解并掌握该知识点。转化式学习模式是转化思想渗透到初中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合理运用所学英语知识点。转化式学习不仅是知识转化的桥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英语的思想。如教授8B第四单元“Wild Animals”和第五单元“Bird-watchers”时,学生通过老师展示的图片了解到动物濒临灭绝的现状,并引出其原因如“Greenhouse effect, ozone depletion, water pollution”等,这样可以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图片引入获得更好地理解。再如,教授7A第六单元的服饰词汇后,可利用Integrated skills Part A的图片进行巩固练习,这样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巩固之前所学内容。
四、结语
牛津初中英语在新课改要求下,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崭新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学生和教师采用合适的学习模式,就能达到前所未有的合作默契,并把课堂效率最大化,达到最佳教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探究式学习一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9.
【关键词】度 难度 地理 教学
一、认识“度”
教学中的“度”主要是指难度,它可以延伸出来,包括广度和深度,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忽略了其中一方面,都会影响教学的质量。所以它是影响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难度:教学内容的难点程度。其中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自己知识和能力原因,发生理解困难的地方。
广度:是指与该知识并列的所有知识的数量。揭示的是系统网络中横向因果链条。各个并列知识点间的相互转化与作用。
深度:是指该知识范畴层次。揭示的是系统网络中纵向因果链条。各个链条节点之间的伸缩和扩张。
二、把握“度”
在教学中对“度”的把握也需从这两个角度入手。
1.广度:要研究知识点与能力的关系、知识点与后续知识点的联系,进行横向演绎知识点,即将知识点与前后并列知识点有机联系,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广度。
如何研究知识点与能力的关系?则要对课程标准进行详细的解读。“能力”教学也才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例如在进行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教学时,应该注重以下能力:(1)在理论区位因素示意图上,说出相关产业活动的区位因素,区分区位因素、区位条件和主导区位条件;(2)以浙江省或温州市某产业活动为例,说出产业活动的三种地域联系方式。这些能力目标都应纳入日常教学目标中。
2. 深度:明晰特殊化是由普遍到个别的认识方法,纵向演绎知识点,即泛化知识点与上下种类知识点的联系,揭示知识点的境域化过程。也就是地理归纳与演绎法。如此,才能把握深度。如果教学深度不够,则完成不了教学目标,但是如果深度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或者超出高考标准达到一定的程度,则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达到负效果。则应了那句话:过犹不及。
在高三教学中要研究文科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学习的起点能力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这样才能把握难度。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具体应该做的有什么呢?(1)研究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学习的起点能力。
a.支撑的知识――义务教育相关知识和高一、高二学科知识的掌握。普遍来说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知识较少,通过浏览初中教材是个很好的方法。高一高二地理学科知识的掌握要视不同的情况,因此需要进行摸底测试与调查。
b.地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等――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我们主要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能力。但教师不能处于被动的角度,而应该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c.教学的过程是针对学生而言,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来实施的。学生认知能力弱一点,那我们就知识铺垫多一点。当然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经历,特别是耐心很重要。
(2)注重教学内容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a.引导学生知识迁移,其关键是思维引导,防止负迁移。引导的成功与否实际上就是教学的成功与否。特别是要注重教会学生知识迁移的方法。
b.把知识点纳入整体知识结构、纵横交错的因果网络。这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
三、“度”的操作举例――以地球的运动为例
研究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学习的起点能力。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几乎为零,在高一阶段,特别是经过了会考之后有一定的掌握。但是许多学校许多文科生其实对这部分的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的程度不高。所以在高三一轮复习的时候,仍然需从基础开始复习,并且进行延伸。在能力方面学生较高一时有了很大的提升,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但也要注意铺垫,不能过度跳跃。
能力点如下:
1.观察地球运动过程,说明地球方向和速度的特点及地理意义;
2.能画出太阳光照图,并读出晨昏线、黄赤交角、地方时、区时、日期、节气、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太阳直射纬度与晨昏线变化幅度关系;
3.能画出二分二至日光照图,归纳太阳回归运动规律及其产生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推算时间和太阳高度等;
4.能综合分析地球运动对河流、风向和洋流的影响;
5.掌握等太阳高度线、等太阳辐射量线的判读技能。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实行素质教育,但是教学还是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地理的教学也不例外。目前,初中地理的主要教学方式还是课堂“填鸭式”教学,学生多处于死记硬背的状态。初中地理具有知识点多、知识点零散的特点,所以,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普遍感到厌烦。甚至出现学习了很长时间的学生依旧不能正确判读地球的经纬度、辨不清方向的状况。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浅谈几种新颖的地理教学方法。
1.使用新颖的情境教学法
使用新颖的情境教学法的目的是创造学生们熟悉、喜爱的情境,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13-15岁的初中生。
1.1引用歌曲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会学习到有关“季风”的知识,季风随着季节、地形的变化呈现不同的现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牢记季风知识,可以引入歌曲《黄土高坡》,我们根据这首歌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来提出问题:黄土高原属不属于季风区?东南风和西北风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黄土高原的高原地形对季风有什么影响?等,在歌曲中引发学生的思考。
1.2引用古诗文
古诗一般是古代文人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突发灵感而作,所以,古诗文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形象地反映了地理的垂直地带性;的《送瘟神》“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就揭示了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地理现象;乐钧的《一翦梅》“日似金丸,月似金盘”,就反映了日、地、月三者间的距离差异。
1.3引用有趣的故事
引用有趣的故事,可以让枯燥的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必定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还是以八年级上册“季风气候”为例,可以引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当时正值隆冬,赤壁战场盛行冬季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若用火攻反而烧了自家,为此,周瑜焦虑成疾,一筹莫展,正在危急关头,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诸葛亮通过观察天气、天象的变化,准确地预测当地冬至前后短时间内会偶然出现刮东南风的天气反常现象,结果助东吴火攻曹营成功,大获全胜。”如此讲述幽默风趣,学生乐听乐学,寓教于乐。
2.运用读图启发式教学法
地理中“图”很关键,有地图、温度示意图、雨量统计示意图等,它们都是学习地理必不可缺的一个工具,承载着地理的基本信息。比如,在最初的空间定位时,让学生们多看地图,把整个地图的基本轮廓记忆在脑海里,当老师提到“中东”或者其他某一个位置时,学生大概能回忆到它的基本地理位置,以及它四周的国家、地形,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总结出经纬度的定义、规律等。
大量的图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图、三维立体图等的使用,更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立体感、空间想象力以及探索能力。
3.提高课堂参与度教学法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知识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广泛,且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断地增强。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课堂不再是唯一的获得知识的途径。因此,地理教师要转变“填鸭式”的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实现“主导者”向“引导者”角色的转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
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拿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充当”地理老师,把学生分为小组,通过一定标准的评比,选出“地理老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增加了学生们之间的竞争合作;条件允许的话,老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亲身观察地理现象;进行学生地理新闻会和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
4.注重情感教育法
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教师经常过多地关注知识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与同学之间的情感目标。
目前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一般都只是根据课本,讲解知识点,让同学们强行记忆。地理是一门偏向于理科的学科,老师往往有些严谨,注重理性思维的培养,这样会造成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的情况。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有的学生会因为不喜欢这个老师而讨厌这门学科,所以,地理教师一定要与同学们保持融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应努力让地理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产生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的想法。其实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
另外,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与改革地理学业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革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有的地理教师甚至将学生学好地理的期望放在“考试”上,实践证明这种想法过去、现在、将来都是行不通的。
现代的学业评价应具有以下特点:框架性,即让学生必备大量的地理事实;地图性,即所有的试题都可以通过读图完成;开放性,如暑期去云南旅游的情境题中,有方位、距离、行车速度、气温等的查算等。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习惯,引导师生都明确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目标,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要改变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新颖的、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探索能力出发,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学习中得到快乐,让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最终走向“探索地理”的海阔天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磊.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学地理教具使用的几点浅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1).
[2]陈雪梅.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及改革路径的选择[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5).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特点;设计
一、当前地理教学的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当前的地理教学出现新的内容和方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老师地理教学低下,导致学生地理成绩下降的情况。
新教材的使用,删去了很多旧教材中繁琐的知识点,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点。例如:增加了很多阅读和活动,这样对学生的创新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舞台,同时也给教师和学生带去了很多不适应。新内容改变了以往的旧知识模式,很多教师和学生适应不了这种改变。
我们都知道,初中的地理知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试问基础知识都掌握不好,怎么能学好高中地理呢?
面对高考,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大,各个学科都要全面复习,有的学生不能有效分配学习时间。另外,高考试题的日趋灵活性,有的学生很难适应这种改变。
很多学校认为学好语,数,理,化才是最重要的,在管理上就忽视了地理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看地图并运用到做题中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二、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
1、更新教学设计观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教学设计往往一味地强调教师的主体能力,在设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不是从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去加以考虑。高中升学任务繁重,围绕这一目标而开展的教学基本上采用的都是教师讲授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满堂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学生对所授知识接收理解的速度也比较慢。如此一来,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学效果也很难从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而学生也常常由于对学习重点和难点的错误把握,导致他们学习出现被动,对所学知识无法形成系统清晰的认识。
所以,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更新自身教学观念,设立的教学目标要从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始,紧紧围绕着学生的生活,有利于他们从周围的世界中获得有关的地理知识,激发他们在地理学习中的想象力,切实提高对地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设计的实效
现代教育观念下,学生需要通过自身的体验、生活实践、自主性学习活动来达到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实现学校教书育人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为教师对地理知识点的框架式讲授,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地把学生引入到对地理学习中去,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思考问题,进行实践活动,形成课堂内的有效阅读。然而实践教学中许多情况下恰恰相反,有的教师只是从教学任务的角度考虑,往往忽略了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无法正确处理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从而形成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学习相脱节的现象,根本达不到学习的实际效果。
所以,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学习的关系,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在讲授内容的选择上、在讲授方法的筛选上力求达到较高的水平,切实体现教学设计的实效性。要不断把讲授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质量,真正做到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因此,要真正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教师首先对有关地理知识要有深刻的把握,要从地理学习的总目标出发,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三、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关键
1、拟定全面、合适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及教学目标内容的容量多少两个方面。教学目标难易程度的定位,要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最佳。目标太高,学生难以达到,就会产生挫败心理,丧失学习信心;目标太低,学习毫无压力,起不到激励的作用。而合理的教学目标制定要符合“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思想”,就是让学生明白要通过努力才可以达到目标。所谓教学目标内容的容量多少,是指是否包括了“三维目标”教学模式所要求每一个部分,特别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部分的设计是否全面合理,是否真正的可以陶冶他们情操,对思想进行教育。
2、协调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老师都会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即有了预设也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生产,所以,这种预设是不是需要还是个未知数。其次,预设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并不是所有的预设都是教学必须进行的内容,它建立在所以可能发生的基础上的,是保证教学过程始终处在预设的范围内,确保教学内容顺利完成的前提;最后,预设是确定学习方式的重要保证,预设的内容不仅要从老师的角度出发,更要预设学生的学,学习的内容,及学习方法的选择等进行预设,以达到最好的教学预设,考虑综合可能发生的一些特殊情况,以便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重视对学生的差异性的了解
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体现在兴趣、能力、情绪、学习态度以及智力等方面。所以,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分析学生的这种差异性,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学习中的思想情绪,尤其是现有知识水平,还要能预测到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计划,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设置多个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
4、合理选择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和性格爱好,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学习方式包括:探究性学习、实验性学习和合作式学习等教学形式。如在学气的热力环流一节内容时可以使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怎么样流动,根据已知的知识冷空气重,热空气轻来判断气流运动,进而扩展到城市风、海陆风的学习。
四、结语
教育呼唤创新。创新以人为本,教师要勇于尝试,积极地吸取新思想、新理念、新信息,探索实施创新教育的,才能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培养出一批适应时展的,具有创新能力并充满智慧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