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2: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风险投资课程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是我国原始创新和技术发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每年承担基础科研项目超过2万项,争取科研经费超过14亿元,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1/4 以上、“863”项目和“973”项目1/3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以上。高校科技成果既反映了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又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发展。多年来,我国学者和政府对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研究,提出了技术转让、校办企业、共建产业化实体和大学科技园等产业化服务模式,不少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顺利打通了技术通往市场的道路。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相关部门就开始制定有关政策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高技术研究开发,加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发力度。截至2009年,已建有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243家,国家大学科技园69家,科技孵化器670家,为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设备配套。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结构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传统产业发展路径和服务模式已无法满足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需要,这对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2 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是高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完成的一系列活动,可概括成“科学研究—成果孵化—市场化—规模化生产”四个基础环节。各环节紧密相扣、缺一不可,共同组成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本文将直述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2.1 科学研究阶段——以教为主,科研为副的观念影响高校科技成果产出量
计划经济时期,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国家的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分配都是按政府指令完成的。因此,教学是高校主要任务,科学研究活动主要由科研机构完成。20世纪50年代,我国形成了中国科学院、国防系统、高等院校、部委和地方所属科研体系的科学技术结构模式。在今天,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育英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不少高校工作者认为,上课授课、传统的知识传授就等同于培育英才,只埋头教学忽视科研工作,甚至置科学研究于不顾。高校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减少,科技成果产出必然受到影响。连科技成果都没有,更谈不上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2.2 科学研究阶段——重理论、轻实践的态度导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高校是科技与人才的聚集地,每年为国家产出大量的科技成果。据《2010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0年高校出版科技著作1.3898万部,发表学术论文70.3538万篇(其中国外学术刊物15.1542万篇),国家级项目验收3135项,是2009年的1.3倍,专利授权2.4708万项(其中发明专利1.4242万项),同比增长48.9%,但专利出售签订合同数仅1571项,同比增长仅19.8%。以上资料显示,高校每年产出的科技成果数呈大幅上升趋势,但主要以文字形式为主,成功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的仅为6%左右。发表学术论文、项目验收成为高校科技成果的最后归宿。长期以来,数、专利数都是技术职称评定、科学技术奖励的主要指标。科研工作中存在过分追求学术价值,忽视市场价值的行为。这些观念与态度从源头上阻碍了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科技成果是指在专业领域研究中具有创新性、先进性的成绩和结果。由于科技成果具有时效性特征,其创新性与先进性会随着时间增长逐渐降低。因此,闲置科技成果、拖延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都会导致大量创新资源的浪费。
2.3 成果孵化阶段——资金短缺造成部分高校科技成果无法完成中试
中试是科技成果正式投产前的试验阶段,包括小量中试、放量中试和小批量生产三个阶段,是将实验室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为企业提供成熟度高、适用、成套、具有高增值效益的技术产品的一系列活动。中试成败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成败息息相关。现阶段,我国高校对科学研究投入大大超过科技成果转化投入,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三者比是1∶1∶100,而发达国家是1∶10∶100。大多数高校由于资金、人力物力资源的限制,无法独立完成中试。而企业的研究预算有限,鉴于中试风险,不愿轻易投入资金支持实验室成果进行中试。大量实验室优秀科技成果在中试门前止步,无法进一步完善技术、优化技术流程并最终转化为先进社会生产力。
2.4 成果孵化阶段——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导致部分高校科技成果流失
一直以来,、通过成果鉴定、获得课题资助、评得成果奖都是晋升职称、提高薪酬的重要评价指标,与高校科研人员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明创造是否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和商业价值都是次要的。直到近几年,知识产权保护才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但在过去几十年,忽视专利申请、人员流动、职务成果非职务化、不懂专利法等行为普遍存在,高校科技成果流失和侵权现象严重。
2.5 市场化阶段——缺乏合理定价机制,造成科技成果的市场流动力弱
市场化阶段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各种市场手段将已具有产品特性的科技成果包装成为市场接受并消化的商品,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价值。现实中,由于缺乏合理的定价机制,造成科技成果的市场流动力弱。目前,我国科技成果市场化阶段和规模化生产阶段大多数以企业为行动主体。在缺乏价格参考对象的情况下,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容易偏离科技成果的价值,制定过高的销售价格。市场的接受能力有限,并且新技术、新产品具有不确定性,大部分消费者不愿意支付过高的价格尝试,造成大量商品滞销、囤积。这样不仅不利于高校科技成果的流动和使用反馈,妨碍相关后续研究和技术改良,而且错误的市场信息还会误导企业,影响科技成果的进一步产业化。
2.6 规模化生产阶段——关联企业分散,加大产业化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
规模化生产是指生产的产量和范围达到一定的标准,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机器设备、劳动力和运行资金,牵涉横向、纵向多类型企业的合作。由于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物理位置过于分散,原材料采购和运输、生产设备检测与维修无法及时完成,容易造成生产工序脱节与延误。地域隔离更导致信息交流局限,劳动力招聘和风险投资基金筹集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难。在规模化生产阶段,空间和时间的障碍加大了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
3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策略探讨
3.1 认识国际形势,转变传统观念,以教带研、以研促教
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正处于复苏时期,新一轮的国际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谁掌握先进技术,谁就站在科技制高点,谁就能迅速走出经济低谷。教育、科研、社会服务是我国高校的三大职能。国防大学原副政委李殿仁日前撰文给《光明日报》指出,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高校工作者要转变“重理论、轻实践”,“发论文=科学研究”的传统观念,高校科研活动应紧贴社会发展脉搏,围绕经济发展重点热点,面向产业发展难题,重视研发应用型科技成果,强化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高校应加大对科技成果产业化扶持的力度,成立产业管理单位专门处理科技成果产业化问题,专人负责校内科研合作需求、实验室科技成果中试需求、科技成果转化需求的收集整理和校外企业合作意向搜集、合作企业背景调查等工作,解决高校科研工作者的后顾之忧,减少由于市场信息不足造成的科技成果转化失败现象。
3.2 科学分配科研基金,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保证产业化资金充足
2010年9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科研基金科学分配问题,再度引起学术界、管理界的广泛讨论和高度关注。科研管理部门应以项目优秀程度分配科研经费,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设置产业化资助基金。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高收益、周期长的活动,资金短缺是严重障碍,引入风险投资是必须的。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有利于为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资本市场,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撑长期的开发与生产。2008年环球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我国风险投资市场进入低潮期,投资规模及案例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传统风险投资进入机制和撤出机制出现失灵。随着经济复苏,风险投资机制的弊端陆续显现,风险投资机制改革迫不及待。规定应明确风险投资公司对企业的权利责任和法定回报率,规范风险投资公司的经济行为,避免突然撤资对被投资企业造成利益损害。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既能保障高校科技成果顺利实现产业化,又能保证风险投资公司获得丰厚的利益回报。高校响应国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加大科学研究的人力资源和资金投入,成功申请项目数不断上升,获得的经费资助节节攀升。但是,大部分科研经费都花费在技术开发阶段,到中试阶段已所剩无几。仅依靠风险投资基金完成实验室中试是不够的,高校应改变科研经费的管理方法,科学合理分配科研各阶段经费,并写进项目申请书,由单项管理转变为多项管理,将一个账本拆分为多个账本。
3.3 明确高校科技成果归属问题,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目前高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严重,其中内外因交叉,确立并完善高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体系势在必行。高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体系应包括保护制度、激励制度和转化制度。其中保护制度中必须明确规定,科研工作者在高校履行职务期间利用高校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产权归高校所有并由高校相关单位统一管理。在共同合作项目中,高校务必与合作单位签订保密协议,达成科技成果归属协定,保障合法权益。在知识产权管理中,高校应为科技成果单独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档案,由专人负责管理;鼓励科技成果发明人积极申请专利,并协助专利申请并为其支付相应比例专利费用;把科技创新引入科技评价体系,以专利数为量化评价标准,引导高校工作者重视专利申请;在正规教育中加入知识产权学习课程,定期举行知识产权保护与申请的相关讲座,提高高校科技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
3.4 高校企业合作研究,实现目标与结果一致
鼓励高校与企业在研究前期(课题构思立项阶段)或研究中期(技术开发、中试阶段)提前沟通合作。企业基本掌握市场的发展态势和需求,在研究前期能为课题立项出谋献策,保证确定的研究课题满足行业市场的需求并富有经济价值。企业在研究中期参与项目,不仅对创新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强了企业责任感,为顺利完成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高校与企业共同研究,能保产业化最终成果与课题目标一致,在完成计划研究任务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
3.5“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共同作用,保证科技成果获得市场认可
高校科技成果是高校科研工作人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产出的高智力成果,其价格需体现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综合价值。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进入市场,其价格由价值决定,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但部分企业利用高校科技成果的先进性与独创性,通过控制供求量等手段哄抬产品价格,造成消费者无法承受。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宏观调控。建立评估价制度,规范高校科技成果转让和销售的定价行为;完善社会第三方评估价机构,为企业提供科学、专业、准确的市场数据。
3.6 依托优势学科,引导相关企业集聚
在国际分工不断细化的趋势下,过分追求全面发展只会削弱各方面发展能力。高校中优势学科的配套设备、配套经费和科研团队比一般学科充足,承担重大项目较多,科学研究的成功经验丰富。集中力量发展优势领域,研究开发重大关键成果,能提高高校声誉,吸引企业投资合作,有利于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不仅以实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为目标,更要与产业链相关企业结成地区联盟,打造地区特色产业。同时,地区政府应加强资源整合,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为优势学科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资金保证。高校可以优势学科为中心,建立大学科技园区,吸引产业链相关企业入园,并提供例如减免场地租金、优先与高校实验室合作、低价租用高校设备等优惠措施。短距离地区合作既减少了科技成果产业化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又促进了地区特色经济发展。
加州骄阳如火,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伏地而量。
他们想知道:这条神奇的“Sand Hill Road”究竟有多长、多宽?
数年后的今天,办公地点位于此地的一位美国风险投资商忆起这一场景,仍然印象深刻。这一场景背后,透露了自上世纪90年代起至今中国复制硅谷的急切。
当中国已拥有无数个自称为“中国硅谷”的区域时,仍有一群群地方政府官员赶赴这里――究竟美国怎么就有了硅谷?中国有没有可能打造硅谷?
问题又回到了这里――硅谷究竟有什么可被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复制?“外来者”又应该复制硅谷的什么东西以及如何给予支持?
小而巧的起跑
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Edison S. Tse曾给众多前来“取经”的中国企业家上课,课程内容事关“硅谷秘密”。
他说,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前,美国科技的中心遥在东部而非硅谷。
1951年~1970年间,美国那条神奇的技术之路一直名叫“128号公路”。它附近有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旁边是国防部实验室、国防部工程承包商及微电脑、处理器和路由器等系统,甚至已建立起自己的“大系统创新”。
这包括:针对某一价值链、某一环节的拉动式价值链结构、从内部技术开发到销售全部经营的纵向公司结构,以及认为转到竞争对手公司工作是最坏行为的内部知识流动。此外,还有基于回报率的风险投资和以美国人为主的人力资源。
Edison回忆:那时东部的一统天下还体现为,盘踞在那里的掌握了真空管专利的大公司牢牢独占着美国政府几乎所有的大订单。换言之,整个时代的技术――“真空管技术”(半导体技术发展之前,通讯行业的主力器件)的中心,就在那里。
与此相反,当时的硅谷尚荒野一片,充满欺诈,唯一可称道的是一个还处于“婴儿期”的斯坦福。更让人头痛的是,横亘在它面前的还有一个难题,即有关资金、人才等所有有利资源都“马太效应”般涌到了东部。
“非常类似今日中国西部发展的难题。”课堂上有中国企业家窃窃私语,原来今天的“骄子”也曾尴尬地站在起跑线上。
“直到Frederick Terman教授到达斯坦福,这一切被改变。”Edison指出,硅谷自此迎来了对其自身命运至关重要的一些思考。这包括:如果说后来者最好应跑在在位者的相反方向,那么大系统的另一极端是什么?什么是此时的新技术?一个没名气的大学可以做什么?
他们找到的答案是“对零件进行优化”、“晶体管”和“灵活性”。
此后,通过Terman的努力及多名重要晶体管技术人物的加盟,斯坦福逐步建立起以其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并支持和发展基于半导体技术的晶体管,全美晶体管技术中心随后转移至此。而当斯坦福集成电路实验室建立,通过不断开发并应用新技术,斯坦福也逐渐成为新技术、新工艺的重要来源。
几乎是在同时,Terman开始帮助从斯坦福毕业的学生建立公司以使以后的斯坦福毕业生能在附近找到工作机会;1953年,斯坦福开展了给当地工作人员提供工作期间继续受教育机会的计划,以提高当地技术和管理人员水平。
另一边,风险投资结构也在成型:在斯坦福晶体管技术和应用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半导体产业出现了Fairchild(仙童)半导体公司,并由其分裂再产生出Intel、National Semiconductor等重要半导体公司。这些成功企业家们,又源源不断地付钱去支持新高科技企业的创建。
紧接下来的局面是――包括高科技律师、风险投资家、地产开发商、亚洲新移民、世界各地工程师和研究人员们等更多投机成员蜂拥而入,硅谷服务业也随之一路飙升。
换言之,如果说最初硅谷没能获得进入科技圈的通行证(大系统创新和真空管技术),那么它朝另一个小而灵活的方向(“零部件创新”和晶体管技术)跑去,并通过最短的奔跑路径,在50年后夺得了最高荣誉。
求圆半径
“但这一最短奔跑路径,仍值得琢磨。”旧金山美中交流协会副会长葛滨说。过去十几年中,葛滨接待过的中国赴硅谷考察团数以百计。他向记者透露了另一个真实故事。
上世纪90年代,一个中国政府代表团在美国转了一圈后抵达硅谷。在参观完全球自定义电子技术、制造和服务解决方案供应链推进者Solectron后,访客问了一个本以为很尖锐的问题。
“你们产品这么多,哪个是自己的创新?”
“None。”
“原来是个代工公司。”访客窃窃私语。
不过葛滨提醒,这实是求圆半径的题解之一。也就是说,从研发、生产制造到市场营销,清晰的产业分工和社会协作保证了硅谷速度和诸多成本的节约,即以最快时间、最低成本完成“从技术发明到产品,从产品到商品”至关重要的两个飞跃。
实际上,这也是Edison课程中硅谷与东部“拉动式创新”的另一区别之处:后者的纵向公司结构决定供应商基本不参与创新,而硅谷横向竞争促成了零件制造商与产品制造商间的紧密合作,并在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创新,从而产生通过新生态系统的建立使新理念价值不断增加的“推动型价值链结构”,最后从产品创新一路冲向如eBay、Yahoo、Google等的商业模型创新。
但如果说,上述之另一“小而灵活”是很多“外来者”没有成功拷贝硅谷的原因之一(中国企业文化较倾向“大而全”思路,甚至一个企业内就有自己“小医院、小社区”),那么灵活而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则是该半径的另一解。
“清华、北大与中关村的融合仍非制度化。”作为给中关村出谋划策、同时也是介入中关村发展历史最长、最全面的第三方独立研究机构长城战略咨询的董事长、所长王德禄和顾问赵慕兰向记者作出了如下感慨:就“企业”、“学校”和“政府”三创新环节而言,中国大学对创新的“孵化”是与硅谷的最大差距所在。
“除斯坦福教师可参与建立创新企业外,还表现在取自社会的师资招聘制度上。”赵说,斯坦福等硅谷高校都有专门“咨询教授”一职,且数量不少,这些人往往都是社会某个领域的强者,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直接受益的就是当地学生。
“不少人离开几十年后还能回去完成当年没完成的博士论文,完了还能拿学位,”王随后指向斯坦福的学籍管理,“而中国想创业的学生,则必须面对鱼和熊掌的问题。”
斯坦福当之无愧是硅谷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截至目前其全球毕业生约1.5万人,培养的人才领导的企业所创造的总产值却占到了硅谷经济一半以上。
不过,号称自己是“硅谷大学”的是加州圣何塞州立大学,而非斯坦福。
“这是因为这些年来圣何塞州立大学为硅谷输出了大量的中、低层技能型人才,而这种持续不断的输血也包括硅谷的各社区学校。”葛滨说,换言之,硅谷同样受益于多样的人才结构和层次。
但求解至此,仍有一些解答因关乎硅谷深层的文化基因而显得复杂,难以轻易转化。
投资过程导向《产业投资基金》课程内容建设
一、基于投资过程的课程建设理念研究
《产业投资基金》课程建设是以产业投资基金的相关知识为手段,以促进学生学习和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实现《产业投资基金》课程目标的过程,包括目标设定、内容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
投资过程,指的是“融资――投资――投后管理――退出”的产业投资基金完整运作程序。投资过程的完成不仅需要基金管理者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科研素养,更需要较强的职业专门技能与职业关键能力,因此投资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要在保证投资过程整体性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从学科体系的知识形成过程转变为知识应用的能力与素质的形成过程,将传统培养理念由课程转向课程的要素,从原有的学科体系课程转向业务过程导向的课程。对《产业投资基金》课程而言,课程学习系统的核心要素是投资内容(项目)、投资环境、投资决策等,并最终指向各投资环节的专业技能需求。
基于投资过程导向开发出来的课程与课程结构是直接对应典型岗位核心能力的,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是将具体工作过程中的要素转变为课程要素,即通过前期行业调研,了解典型岗位的人才需求。在对各岗位关于知识、能力、态度等的具体要求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将企业实际需求的业务能力与课程建设中的各模块要素进行匹配,最终实现从投资实践领域到理论学习领域的有效归纳和整合。
二、《产业投资基金》课程内容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以天津工业大学为例
当前的教育改革下,高校纷纷加强自身特色专业建设,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立足天津经济发展的实际和滨海新区金融助推产业发展的需要,在产业资本化的大趋势下,以产业与金融的结合为抓手,明确了产业金融特色办学方向。作为产业金融的核心主干课和产业金融方向学生的必修课,加强并完善《产业投资基金》课程建设,是建立产业金融特色学科的需要。
然而,与产业投资基金在现实经济发展中凸显的重要作用相比,现阶段学院对于产业金融特色专业的建设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产业投资基金》课程内容建设在以下方面尚存在不足和空白:
第一,缺少可供借鉴的教学模式和经验。目前少有高校开设《产业投资基金》课程,相关的只有《投资学》、《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与管理》等。截止2015年,国内开设投资学专业的高校共54所,其中京津冀地区有7所,分别是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农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河北金融学院、河北经贸大学。本科相关课程包括:投资基金管理、私募投资基金、风险投资理论与实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运作与管理、私募股权与创业投资、基金管理等。此外,部分高校开设了相关研修班,主题包括私募股权投资与资本战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实战型私募股权投资与资本运营等。但产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在实际运作上存在差异,是不同的股权投资模式,因此在理论知识的讲授、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寻找能够突出产业投资特色的教学模式上,需要进行新的摸索和尝试;
第二,相关教学资源匮乏。市场上几乎没有专门的教材,关于产业投资基金的书多是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不适用于课堂教学使用。《产业投资基金》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必须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操作和管理中,才能真正掌握产业投资的要领。而产业金融特色专业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产业投融资的实践教学材料,缺乏与实践教学配套的实践基地和实践项目,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基于投资过程导向的《产业投资基金》课程内容建设路径
(一)课程目标建设
《产业投资基金》课程建设是个完整的大系统,课程目标的制定是课程生成的核心,也是课程内容选择和确定、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依据。因此探讨课程的内容建设,首先应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本研究将建设目标定位于: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与高校专业教育目的相吻合,受学校办学方向的调控和指导,体现学院产业金融特色方向的培养目标,建设具有学科优势的核心专业课程。在强调掌握基本投融资理论知识时,应考虑用行为目标;在要求培养学生解决基金投融资实践问题时,展开性目标较有效;在强调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团队能力时,则应考虑表现性目标。
(二)课程内容建设
《产业投资基金》课程内容是在课程目标的导向下,从产业投资基金运作实践与理论经验体系中选取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而成的知识和经验体系。中国的产业投资基金是近年来出现的具有官办色彩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向国有企业或金融机构筹资并投资于特定产业或特定地区的基金。我国的产业投资基金具有“洋生土长”特性,是由于其设立过程有政府的参与,设立目的以促进区域产业发展为主,募集渠道往往是当地大型国有企业或社保基金,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因此产业投资基金在我国的设立和运作本身就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这一特性决定了教材建设上也应突出中国特色。学院《产业投资基金》课程的内容设计,应紧密结合产业投资基金实践环节的操作步骤和要点,以体现实践性和操作性为原则,反映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现状。第一,在服从国家意志,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同时,保持产业投资基金的本体地位;第二,体现产业投融资知识体系、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统一;第三,由于应用型人才既要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教材建设既要考虑为学生搭建可塑性的知识框架,又要从实践知识出发,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双向、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李明达.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2.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探索
[作者简介]莫明琪,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黄伟华,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高级实验师,湖南长沙41013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1-0165-03
200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已突破600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大学生的沉淀积累,需安排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将近有1000万。国际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大学生就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创业已成为毕业生流向社会的一种全新的就业方式。党的十七大明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强调“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创新就业机制,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措施。这需要我们在借鉴吸收国外大学生成功创业的经验基础上,加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一、国外关于创业教育与实践的成功经验
美国作为西方国家创业教育的发源地,在创业教育与实践两个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特点可概括为:
(一)政府高校高度重视,并已基本形成社会化的创业教育网络
在过去的20多年中,创业学已成为美国大学尤其是商学院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创业教育已在美国形成一个相当完备的社会体系,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至研究生的正规教育。许多高校设立专职创业教育机构,管理者在创业教育体系中担任重要职务。美国许多高校都要求所有教学科目都体现创业教育思想,所有教师要能够教授与创业教育有关的内容。至于商贸、财税、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更是将创业教育渗透到每门课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培育出良好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基本素质。
(二)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为保障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美国高校大多配备了雄厚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如著名的百森学院有35名专职从事创业教育与研究的教师,共计开设33门课程。美国高校不仅重视教师的创业理论水平,而且非常关注教师的创业实践经验,要求创业教育师资中必须有创业风险投资家、创业家、实业家和初创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等实践性人才。
(三)注重实践教学以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美国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创业实践,经常组织各式各样的创业实践活动,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商业计划大赛(也称为创业计划大赛)。目前,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创业计划大赛最具影响力。麻省理工学院的“5万美金商业计划竞赛”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影响非常大。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每年都有5~6家新的企业从这项竞赛中诞生。如今,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有46%出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计划大赛。除了创业计划大赛,美国各大高校还经常组织创业交流会、创业俱乐部等活动。
(四)多渠道筹集创业资金,扩大资金来源,为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保障
创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美国在此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讨,有以下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1)经费扶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了“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机构,鼓励创业者积极创业。如小企业的创办者可以从联邦政府得到5万美金的拨款作为开办经费,继而可发行几百万美元的公共股票,州政府也以风险资本计划允许发行免税工业集资债券。以支持小企业的开办。(2)贷款援助。在美国,小企业局的主要任务就是以担保方式诱使银行向小企业提供贷款,并对75万美元以下的贷款提供总贷款额75%担保,贷款偿还期最长可达25年。(3)风险投资。美国的风险基金遍及全国500多个“小企业投资公司”,美国80%的高新技术企业是由风险投资扶持发展起来的,如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苹果公司、谷歌公司等著名企业。在2006年获得风险投资的公司提供了1040万个就业机会,销售额达2.3万亿美元,占美国民间企业雇佣总人数的9.1%及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7.6%。(4)社会支持。美国有许多支持创业的基金会,如科尔曼基金会、考夫曼基金会、国家独立企业联合会、新墨西哥企业发展中心等,这些基金会每年都以商业计划大赛奖金、论文奖学金等形式向高校提供大量的创业教育基金。目前,美国创业教育学科的资金已经超过了44亿美元。
二、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认识及定位上存在偏差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创业教育在新时期的战略意义缺乏明确的认识,对如何进行创业教育在认识上也存在偏差。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教育,就是教学生会经商、能创立企业的教育,对创业与就业,对创造、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涵义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存在模糊认识。这些认识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似乎创业教育只是某种技能或技巧的掌握。或者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只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如开展“创业计划大赛”等。而这种未上升到理论指导层面的创业实务教育是无法完整地构建起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完善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
(二)师资力量缺乏专业性
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相对较高,既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目前高校兼具这两种素质的教师还十分缺乏。现在从事创业教育和培训的教师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从事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是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老师。这两类老师都缺乏实践经验,在为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时,理论知识的讲授多于实战的经验介绍,从而影响创业教育的成败。在美国,创业教育师资不仅数量充足,而且实践经验丰富。同时,高校还十分注重吸收社会各界既有创业经验又有学术背景的资深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和研究,采取短期讲学方式参与大学创业教育项目。企业家的参与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现实案例,极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三)创业支持服务环境不完善,创业成本较高
目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务院、各省市州对如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在资金扶持、手续审批、费用税率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带动就业。但和国外相
比,差距仍然较大。根据2006年世界银行对85个国家和地区创业环境的调查:从注册一家公司到开业平均所必经的审批时间,加拿大需2天,中国内地则需闯过7道关,历时111天。注册审批费用在美国、英国、加拿大不到其人均年薪的1%,在中国内地则占到11%。
(四)创业投资融资渠道不畅
由于中国90%以上的中小企业是私营企业,在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中,初创企业融资除了受到“重大轻小”的“规模歧视”外,还要受到“重公轻私”的“所有制歧视”。从总体规模上看,美国的创业投资占GDP的比重为1%,而2006年中国创业投资占CDP的比重为0.025%。从结构上看,发达国家的天使投资总额与一般创业投资相当,2006年中国种子期投资仅占境内创业投资额总量的17%。创业投资的滞后发展,既不能为创业企业提供足够的融资支持,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分散风险的制度功能。
三、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的几点探索
(一)出台创业教育教学大纲,构建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
课堂教学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形式,各院校创业教育课程纷繁多样,虽各具特色,但缺乏纲领性指导,因此急需出台创业教育教学大纲来整合和规范课程建设,推进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明确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人格。创业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五个方面: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课程可考虑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选修课,也可针对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学生开设必修课。
(二)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的融合,探索创业教育全程化
通常情况下,大学生所创之“业”与其所受到的专业教育直接或间接相关。因此,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高校要注重将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使其相互促进,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创业课互相协调、功能互补的多元化创业教育系统。同时,创业教育课程应将创业学、市场营销、金融财务、运作管理、人力资源、数量控制方法等有机结合起来,不必过分追求系统性、理论性,而应注重实践性。通过组织创新实践活动如创业计划竞赛、模拟企业管理、创业沙龙等实践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体验,又便于检验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情况。
(三)加强政府引导和制度创新,构建创业服务网络系统,传播创业信息,弘扬创业文化
我国2008年实行的《就业促进法》从产业政策、所有制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构建了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在此之前,2003年6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2006年1月,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对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实行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另外,教育部在《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六项措施》中也做了诸多规定。在注册登记、资金支持、人事档案制度、创业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给予明确的优惠和支持。因此,在实施
(四)优化创业融资体系,提高创业融资水平,构建分散创业风险的有效机制
创业资金融资难是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这方面,政府更应担当起积极的作用。建议省级政府设立“大学生创业资金”专项款用于支持大学生创业,作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引导性资金。各市、县(区)政府也要设立大学生创业资金和小额贷款担保资金,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解决困难。同时,大力发展小额贷款银行(试点成立民间银行),提高中小企业创业的外源性融资水平。通过政府引导,让保险、银行、社会资本都可以参与创投资金的设立。在有条件的地方,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家等先富人群投资创业板块类,优化创业投资结构。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成熟的投资、融资体系。在体制层面上,可从以下三方面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性资金支持体系:
1 三级统筹规划体制。即建立以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主体,各类企业和社会团体全面参与的“三级统筹规划体制”。从制度层面,明确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建立这一支持体系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将全面参与这一体系建设的主体范围扩大为所有企业和社会团体重要的社会责任。企业和社会团体作为人力资本的最终使用者,有义务从其“经济剩余”中补偿人力资本积累的前期投入。
[关键词]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4-0140-02
案例一词来源于英语“case”,其意为具体事例。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剖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相关的“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模拟实验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最初是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医学院和法学院开始使用的,1918年左右,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开始由教授讲授企业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把案例方法用在管理教学上。
目前,案例教学法已遍布全球许多国家,被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包括经济管理在内的各种学科。《财务管理》是一门经济管理的应用性学科,它主要是阐述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而《财务管理》学科的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分析实际财务管理案例的基础上,进行财务决策。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分析足够多的案例,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理财规律,从而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理财人才。下面,笔者举出一些财务管理方面的案例,浅析一下《财务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 用。
1 使学生对《财务管理》学科问题的了解更加直观
比如,讲到筹资管理意义的时候,笔者选择了《首席执行官》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们观看以后谈谈对海尔筹资工作的认识,同学们都说:“海尔公司的发展中,离开筹资是不行的,我们财会人员一定要首先学会筹集资 金。”
又如,在讲到证券投资的时候,笔者组织学生看了VC D碟片《资本市场》,使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案例明白了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和投资基金的有关问题。使学生了解了资本市场从产生到发展直到发达的全过程。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资本市场的探索兴趣,笔者还出了随片作业题,要求学生一边看片一边做题,这样一来,学生和碟片互动,更加集中精力参与案例分析课程了。
2 开展专题研讨会,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专题研讨会形式,是一种探索性、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它是以科学研究的形式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弄懂了《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同时,也掌握了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它是教给学生如何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一种方法,也是大学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例如,在讲完筹集资金的管理的时候,我们给学生留下了以下的专题:中小企业集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公司筹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资金结构与负债经营的关系初探;销售百分比法在××企业的应用;从财务杠杆谈举债经营的利与弊;中国企业筹资之我见。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发言时,首先要朗读英文标题、摘要和关键词。
通过以上专题研讨过程,使学生知道了网络除了聊天以外还有更大的利用价值;学生对筹资理论和筹资实践中的许多问题有了更广泛的了解,比如,股权分置的改革,中小企业境外上市的状况等问题,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学会了理财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锻炼了社会活动能力。通过调查中小企业的筹资状况,接触了社会,对实际理财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并且,学会了如何与社会人交往;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及就业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了基础;对所学《财务管理》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忆得更牢固。
3 借助研究项目驱动教学,提高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读大学期间,接受系统的思维训练和专业训练是非常需要的,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不是单纯地靠记忆数据,而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正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特征,社会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大学生。不管各行各业,所面对的问题多么纷繁复杂而且瞬息万变,如果学生有系统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可以在工作中脱颖而出。项目驱动教学正是对大学生系统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那么,怎样在《财务管理》教学中以研究项目驱动教学,提高学生系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呢?我们采取的具体方法举例如下:
其一是笔者在进行财务分析教学的时候,给每个学生下达了任务,要求他们收集一家公司的相关财务信息,然后应用教材上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最后写出分析报告进行课堂交流。如山东“秦池酒”在1995年年末夺得央视广告“标王”的席位,并且取得了较好的销售业绩,1996年末继续以3.2亿元拿下了“标王”的二度连任,取得了9.5亿元“惊天动地”的销售业绩,但1998年经营陷入困境,应付央视的1.5亿元广告费只付了4800万,从此一蹶不振。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给学生设定几个问题:广告属于企业的固定成本,它在企业销售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和带来的经营风险如何评价?企业的资金筹措与自身资金的良性周转之间关系如何?企业资金应怎样合理调度才能减少风险?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此案例进行分析、归纳,集众人之智慧,每组学生写一份案例分析报告。
其二是在进行项目投资的时候,笔者只出了一个题目“风险投资创造企业神话”,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弄明白:什么是风险投资?为什么风险投资可以创造企业神话?并且要求学生收集一个成功的风险投资案例,进行分析后写出分析报告。结果学生都按时完成了任务,并且进行了课堂交流。
4 增加案例,适应有志于参加高考学生的需要
比如《财务管理》中应用题在历年高职考题中经常出现,并且题型变化也较多,但现有教材涉及的此项内容和例题均较少,教师如不负责任地照本宣讲,学生将大都不甚明了,一则影响有志参加高考的学生,二则影响学生今后在工作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财务管理》中的量、本、利分析预测法,若能在企业实际生产工作中很好利用的话,则将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打开一扇有效之门。
5 加大覆盖面,在《财务管理》的整个教学中全部采用案例教学
笔者在《财务管理》的整个教学中全部采用了案例教学,其覆盖面之广是前所未有的。例如,在讲到财务管理目标的时候,笔者应用了烟台万华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目标演化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财务管理目标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认识到我国财务管理目标是从产值最大化演变到利润最大化,最后发展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在讲到杠杆原理的时候,笔者应用了韩国第二大企业――大宇集团公司和中国巨人集团倒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两个企业财务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预防失败的建议;在讲到财务分析的时候,笔者布置同学们上网搜集烟台张裕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并组织学生参观了张裕公司的博物馆。从烟台张裕公司上市以来的资料,让学生们认识到财务分析指标的重要意义,并学会了应用偿债能力等指标分析企业的财务状 况。
参考文献:
[1]梁国萍,黄亿虹,曹筱春.论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J].财会通讯,2006(1):78-80.
[2]李恩哲.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浅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24-25.
[3]田祥宇.论财务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4):34-36.
[4]刘法汉.案例教学法简介[J].领导科学,1987(2):67-68.
[5]杨丹.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四川会计,2001(1):83-84.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创业支持体系; 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115-00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创业教育是“第三本教育护照”,把创业教育提到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看待。[1]实施创业教育不仅能够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能够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带动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在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方面,中国的平均水准低于全球创业观察(GEM)统计的均值水平,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1%,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达到20%左右。[2]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中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至关重要。所谓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是指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综合支持体系,包括政府政策支持、学校教育支持、社会资金支持、环境服务支持等要素。由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发展到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成为了制约大学生创业的瓶颈性因素。基于此,进一步建构完善、科学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我国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面临的主要困境
1.金融支持渠道较为滞后单一
金融支持主要指企业成长过程中获得金融资源与支持的程度。包括创业扶持基金、金融机构贷款和风险投资基金等。近年来我国为营造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政府、高校、部分社会团体都建立了大学生创业的专项扶持基金,但其规模不大、资金总量较少、申请难度较大等矛盾突出。同时由于资助面广,这些专项资金对于大学生创业个体的持续性扶持力度不大。目前,虽然各地政府都有对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小额贷款政策支持,但大学生创业申请这类贷款的限制条件较为苛刻,且审批程序繁琐,资金到位不够及时,并需要公务单位工作人员或固定财产等进行信用担保,导致了大学创业融资难。有的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作为支持,但仅有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主要用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融资作用不大。对于风险投资基金而言,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完善,风险投资机构对所投资项目的职业资质和发展前景要求较高,现实中很多大学生创业团队无法达到,因此申请风险投资对大学生创业团队来说可能性非常小。最后,因为大学生缺乏有保证的信用担保,金融机构出于降低信贷风险和审批成本的考虑,没有太大意愿给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从而导致目前国内相关大学生创业信贷优惠政策难以得到切实的落实。
2.政府政策和项目支持的契合度较低
创业支持体系中的政府政策主要包括对政府创业活动、创业型企业、市场环境、企业行为、税收等方面的政策规定。目前国内诸多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如创业政策多聚焦于大学生创业初始期有关税收、费用减免等,而对创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没有得到充分关注,尤其是在对大学生创业的市场信息、人才引进、社会服务等方面没有相关配套。同时,很多高校在对政府创业支持政策的执行方面,只重视传达和宣传,而对于利用政府政策给予匹配性的创业实践指导仍有很大不足。从政府创业项目支持的角度来说,政府项目是指政府对于创业型企业能够提供的直接项目。以高校创业科技园和孵化基地为例,目前很多的在管理和运作上存在不良问题,如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监管,学生企业入园后的持续服务不到位等。最后,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国内还缺乏专门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服务和咨询的专业机构,导致了大学生创业者在寻求政府政策优惠和项目支持过程中渠道不畅,契合程度较低。
3.传统的教育培训与创业实践不协调
科学的教育培训是取得创业活动成功的有力支持,也是创业者将创业冲动变成商业现实的思想基础。但目前在我国,就创业教育的水平而言,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大学创业教育和培训的落后是中国创业环境提升所要克服的关键性瓶颈。在我国,目前创业教育与培训职能主要集中在高校教育上,政府和社会机构开展的大学生创业培训还未得到应有的关注与认可。但目前各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培训过程中仍存在不足,如缺乏系统全面的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数创业课程还只是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没能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导致创业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达不到较高标准;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大部分高校没有既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又具备一定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致使大学生创业应用能力水准不高;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创业技能培养平台,高水平的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严重缺失,部分创业实践教学基地开放程度不够,在培训理念与机制上和当代大学生创业者的实际需求相脱节,没有激发起大学生创业者的自身潜能和前瞻意识。
4.公共服务支持体系严重不足
从全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所能够提供的公共服务支持体系来看,目前仍有较多的盲点。首先是研发与开发转移比例不高,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较多呈现出“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的局面。集中在大学生创业领域中,则体现在创业项目科技含量低,成果转化困难;其次,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缺失,目前国内商业资源和服务费用过高,极大的增加了大学生的创业成本,商业资源和服务获取渠道缺乏,难以找到优质的资源和服务支持;再次,行业限制仍然突出,目前很多领域,存在行业政策性壁垒,不允许大学生从事相关的创业活动;最后,基础设施使用成本较高,目前政府和高校也都通过各种方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办公设施等方面的支持,但很多创业型企业一脱离孵化期,就没了免费的基础设施支持,创业成本猛增,难以应付。
5.创业文化氛围不够浓郁
创业文化主要是指现存的社会和文化规范是否鼓励创业行为。在我国,传统文化力量强大,强调安稳、踏实,没有鼓励创新精神、冒险意识和创新创业行动的文化基因。尽管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但传统文化和家庭观念的强大思想仍然对当前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热情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从社会整体上来看,虽有很多大学毕业生通过自力更生,取得了创业成功,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思潮。但社会整体创业氛围仍然不够浓郁,各种文化导向还是让许多大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学而优则仕”,应该进入体制内,端上“铁饭碗”,这才是正道。许多人会对那些选择了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产生不好的联想和猜疑,甚至觉得是其没有较好的学业基础才逼不得已要走创业之路的。尤其是在现行国情下,许多家长也都希望子女可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不太支持子女冒险创业,导致了许多大学生的创业欲望遭到打压,没有尽情的迸发出来。
二、建构我国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主要路径
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照目前的研究共识来看,主要由政策支持、教育支持、资金支持、服务支持四个子体系共同构成。完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必须把零散分布的支持系统整合起来,突破系统壁垒,从而建构完善、科学、高效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
1.强化政策支持子系统
基于现实国情,政府和社会组织应明确自身使命,旗帜鲜明的确立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鼓励、支持和促进大学生创业,使大学生创业成长型企业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前进中最具活力的力量之一。为此,第一,要在创业鼓励政策方面,设立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简化创业注册手续,激发创业热情;要制定学生创业风险保障制度,将大学生创业者纳入特定保障体系,解除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要成立各类创业咨询服务机构,协助制订创业企划方案,给予经营实践指导;还要为大学生创业成果采取保护措施,有条件地要适当延长专利首次保护期。第二,在税费政策方面,要降低大学生创办企业和企业运营中的行政管理费用,给予较大的税收优惠,减轻企业负担。第三,在技术支持政策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大学生企业核心技术专利;鼓励国有企业、知名企业和大学生创业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和援助;要大力引导高校科研力量协助大学生企业改良技术条件。第四,在项目支持政策方面,要针对大学生企业社会资源匮乏这一现实情况,积极引导一定比例的政府和社会项目向大学生创业企业倾斜,尤其是给予小微型大学生创业企业以一定的竞争机会,扶植其健康发展。
2.强化教育支持子系统
作为大学生创业的基础摇篮,深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教育体系中,营造自主创业的良好氛围,是高校的重要使命。第一,要将创业课程纳入学分体系,促进创业教育成为如同专业课一样的必修课,同时将创业技能、创业培训、创业活动的开展都作为学生毕业学分的必要环节,促进创业教育普及。第二,要建构科学的创业课程设置,高校要结合各专业特色,开设具有渗透性和针对性的创业课程,同时要积极借鉴美国百森商学院的圆桌会议、MIT创业课程实验、斯坦福大学商业模拟谈判等体验式和操作式的创业课程形式,培育学生创业者的创业综合素质。第三,要大力开展创业竞赛,世界范围内最早的高校创业竞赛源于美国百森商学院在1984年开展的Business Plan Competition[3],基于现实国情,我们要将创业竞赛作为创业课程的拓展性补充,用来锻炼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创业构想,同时要加大对于创业竞赛优秀作品的支持和孵化力度,给予他们有效的创业转化评估,从而更好的使大学生的创业构想转化为创业实践。第四,要认真做好高校教辅支持,借鉴日本经验,积极设立技术转移组织(TLO)和科研成果收入分配体制,促进高校科研和学生的创业思想进行可操作性的商业转化,努力使得高校创业教育形成“学习-构想-应用”的有机循环[4];还要积极建立创业俱乐部和沙龙等,利用校友和校外企业家资源等开展创业宣讲和讲座;同时要积极联系各类企业进驻校园,建立高校创业联盟和创业中心,共同制定创业教育课程和各类活动方案,提供技术和商业咨询,保证高校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强化资金支持子系统
企业的创建、运营、维系都需要资金的流动,资金链运行效用对于企业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积极建立和完善以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位一体的资金支持体系。首先,从家庭资金支持来看,有超过70%的大学生,其创业原始资本来源于家庭,因此要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家庭支持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更要让家庭给予学生创业者以强大的精神支持。其次,从学校资金支持来看,高校要积极开展科研成果商业转化,设立较高额度的创业竞赛奖励基金,有条件的可以直接设立创业种子基金,这些资金支持能有效减轻大学生创业的时间成本,缩短创业周期。再次,从政府资金支持来看,要进一步减免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税费,降低大学生创业的资金准入门槛,减轻大学生小微型创业企业的运营负担;同时,要积极确立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的银行贷款机制,政府要制定政策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设有一定比例的商业贷款专门支持大学生创业,其贷款利率在各地做相应调整;同时要建立适当的担保预约制度,保证大学生创业融资的渠道畅通有序。最后,从社会资金支持来看,要动员民间NPO联合专门投资者对优势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风险投资,既带有股权性质投资,又在咨询、财税等领域对大学生企业给予援助;条件允许的,可以动员民间NPO组织企业来投资与其发展方向相关的学生创业企业作为加盟或技术联合子公司等,从而提高大学生创业企业的融资能力。
4.强化服务支持子系统
在大学生创业支持系统中,服务支持子系统是对大学生创业中后期的持续支持服务,正是由于这种持续性,因此服务支持的水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企业的成长方向和健康程度。为此,首先,要加强创业基地建设,通过政府和高校为主导,建立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产业园或“孵化基地”,可以积极借鉴美国硅谷经验,开辟依托高校便利的创业入驻场地,将小微型高科技企业设立到孵化园,促进学生创业的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其次,积极提供集成化的服务设备,大学生企业创业初期的基础设备援助至关重要,可积极借鉴日本模式,给大学生创业企业建立设备租借制,在租借一定期限后分期付款购买设备,有条件的可以提供一些免费的相关设备,包括基础办公设备、生产运营设备、科技研发设备等。再次,要科学做好创业市场引导工作,由于缺乏市场经验和营销渠道,支持大学生创业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的市场导向支持,努力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引导大学生创业企业在政府、高校的帮助指导下,了解市场和行业信息,疏通客户渠道,完成市场细分,实现市场的有效覆盖和可持续培育。最后,要强化管理服务支持,借鉴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经验,设立创业专家咨询团,为缺乏商业经验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包括财务管理、经营计划、市场营销、技术研发和融资等方面在内的咨询服务,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对于大学生创业企业人员的再培训,帮助学生创业企业管理人员提升运营管理竞争力,使大学生企业能够尽快做大做强。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课题《我国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树恩.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与质量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6
[2]吕玲.试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提高[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2):112
论文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大学创业教育是指在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的教育,它是以能力而非学历为导向的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课程开发、创业教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上还处于引进、吸收和本土化探索阶段,创业教育重理论性、知识性传授,形式单一,缺乏完善的教育实践体系。对创业教育而言,如何进一步打造创业实践平台,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向。大学科技园是发展知识经济的载体,是以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为依托,以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它与创业教育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它可以有效整合学校、企业、社会的各种资源,建立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一、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951年,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大学科技园正式建立,我国各高校兴办科技园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1988年武汉东湖“创业者之家”的建立开创国内先河,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建立国家级大学科技园80余个,省、市级和高校自建的科技园几百个,大学科技园成为我国科研成果、高新技术企业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孵化基地,但由于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较短,前期整体规划缺乏经验,在发展的过程中许多问题依然存在。
1、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不明确在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方面,国外大学科技园更加注重企业的前期孵化和培育过程,而在中国由于各方因素限制,部分大学科技园成为了大学向地方政府争取优惠政策的手段[1],它们大量重复建设,片面追求产值,违背了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初衷,削弱了园区的创新能力和孵化能力。
2、自主创新成果有效供给不足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美国成熟的科研成果市场交易体制保证了美国大学科研成果的高效率产业化,但在中国,由于我国大学科研项目评审机制的不健全,对核心技术创新不足,忽略了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衔接,致使科研成果价值得不到有效体现,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普遍不超过10%。
3、园区管理落后,配套服务体系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由于目前国内的大学科技园多属于政府主导、大学主办,主要以国家、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和基金支持为依托,运行机制停留于事业单位的运行模式上,经营权与所有权没有完全分离,缺乏管理型人才及市场开拓型人才,难以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在园区配套服务方面,多数大学科技园仍然以提供场地及一般支持为主要运营模式,在法律咨询、工商服务、物业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支持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4、融资渠道不完善,资金支持不到位众所周知,大学科技园从事的工作是高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科技企业孵化,高科技与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是联系在一起的,但这种由高风险带来的收益的不确定性很难吸引商业银行的信贷融资,目前,大学科技园的融资渠道仅局限在政府创业投资基金和以园区作为担保的银行贷款上,远没有形成包括政府、个人、企业、社会、金融机构等具有投资潜力的各方力量构筑的风险投资网络。
5、建设理念单一,资源整合度不够目前大学科技园主要以行政化手段运作,局限于将师生兴办的企业集中于大学科技园区内办公这种形式,缺乏对项目的真正孵化和培育,科技成果产业化效应不明显。多数大学科技园与企业、市场和社会服务支撑体系的联接不畅通,缺乏必要的支撑手段和支撑环境,科研成果难以与社会企业、商业、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等体系产生多层次结合[2]。
二、大学科技园建设策略
目前,许多大学科技园都意识到只有明确方向定位,形成优势领域,在突出学科优势的同时,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出发,加强与政府、企业的联系,形成区域性产业集群,培养从事企业孵化、项目孵化管理及投资、融资服务的专业化人才队伍[3],才能使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规范、持续、稳定。
1、强化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制定合理扶植政策
大学科技园建设必须坚持政府支持、学校主导、企业运作的发展原则,政府应加强大学科技园的立法工作,将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鼓励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避免重复建设,完善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健全科研成果产业化渠道,借助学校的人才、设备、网络等优势资源,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训的专业服务平台。
2、建立健全融资渠道,鼓励风险资本参与
1∶10∶100是园区科研成果在研究、开发、投产过程中所需投资额的比率,科研成果的转化,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目前,从课题立项到实验室成果阶段的研究经费,大都依靠国家科技项目拨款,但在科技成果产业化阶段的投资却是空白。针对资金短缺问题,大学科技园应创新科研成果,密切与市场需求的衔接,在充分争取政府专项资金的同时,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募集社会资金,并吸引境外风险投资者参与园区创业投资,为入园企业争取全方位资金支持。
3、加强园区服务功能建设,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众所周知,大学科技园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一项科研成果能否最终转化为成熟的商品,并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园区的各项服务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应借鉴国外先进理念,重视软、硬件服务体系双重建设,在为企业提供场地、交通、设备、网络等基础服务的基础上,完善技术交易、人才交流、投资融资、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降低孵化企业的风险和运营成本,帮助他们建立现代企业运营机制,提高创业成功率。
4、积极拓展产学研结合路径,科研成果融入地方创新体系
在制定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规划时,一定要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目标以及区域行业经济环境的特点来考虑,大学科技园建设在满足大学学科建设需要的同时,应积极寻找科研方向与当地市场需求的契合点,使科研成果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从而拓展各领域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
5、突出学科平台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发展必须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构建应用技术研究平台,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的技术辐射作用,逐渐形成某一专业领域的产业集群。
6、规范市场化管理模式,建立专业化管理服务团队
在大学科技园管理方面,学校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应摆脱传统行政体制的束缚,引入现代化管理体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坚持市场导向、开放经营、资源共享,公开向社会招募优秀的园区管理人才(尤其是以风险投资管理为职业的高素质人才),建设一支精通项目研发管理,熟悉市场运作的专业化管理服务团队。
参考文献:
[1]谭江浩.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对策与战略.2008.11.
[2]曹阳.李林.王永宁.大学科技园孵化体系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01.01.
思考的都是人类命运
一座略显陈旧的小楼,在高楼大厦林立的美国硅谷地带,毫不起眼,如果你不仔细打量,很难对这座普通的白色小楼发生兴趣。
但就是在这里,硅谷的精英们在筹划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学变革――利用10周的时间,培养出学生们的指数意识,再用指数科技,影响地球上的十亿人口。
不需要入学考试,也没有烦人的论文,但在入学的第一天,新来的学生,就肩负着拯救人类的使命。他们在学校后勤人员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会领到一张表格,表格是按人类当今最棘手的几大问题分类:能源问题、污染问题、人类健康问题等。
“同学们,你们这学期的任务是挑选一个人类的重大挑战,比如说缺乏干净的饮用水,然后提出一个能影响十亿人生活的积极想法。”在2010年奇点大学开学的第一天,校长演讲词刚刚通过全息影像技术传递。克雷格・文特尔,第一个测试人类基因组的科学家,坐在一旁;两个腰部以下瘫痪的人,正在演讲台上使用机器外骨骼行走。
在随后的午餐时间,一个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的小组,很快聚集在了一起,他们将讨论如何喂饱世界70亿人口的方案。
“关于人造肉呢?”一个略微发胖的人建议到。“现在我们可以做的是牛排,”一个医生模样的人回答道,“但它会花费您2万美元。”桌子对面的一个漂亮的拉丁裔男子冲着两人,笑了一下。
如果你觉得这是一些神叨叨人的一场不切实际的白日梦,那就错了。那个略微发胖的人拥有自己公司,医生模样的人名叫罗伯特・哈里,已经创立了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专门从事开拓性干细胞治疗。漂亮的拉丁裔男子是墨西哥第二首富,2012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第37位,名叫里卡多・萨利纳斯・普里戈。
而在这个教室里的50个人中,一半的人实际上做的事情已对10亿人带来积极的影响。比如互联网之父文顿・瑟夫,是TCP/IP协议和互联网架构的联合设计者之一 ,现在是谷歌副总裁兼首席互联网顾问。还有埃隆・马斯克,投资创立了世界上第一辆能在3秒内从0加速到60英里的电动跑车的公司,2015年12月22日9时29分,SpaceX成功发射猎鹰9号(Falcon 9)火箭,发射10分钟后完美回收一级火箭,创造了历史,而他是SpaceX的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技术官。
2045年的预言
这些世界最聪明的头脑聚集在这里,是为了做一件大事,用最新的科技,迎接奇点时代的到来。
“奇点”,在物理学里是指“黑洞里一个点”,在这个点,一切物理定律都失效。但在奇点大学的指导精神里,“奇点”是指AI超越人类智能的时刻。人类也将可以与计算机融合,把自己的思想卸载到一个电脑上,实现永生,产生一种新的人类物种――奇点人。而这个时间并不遥远,奇点大学的校长预测2045年,奇点时代就会来临。
此前,雷・库兹韦尔校长在20世纪80年代曾成功预言苏联会解体,互联网会击败最好的人类棋手,电子阅读器、在线教育等数十款软件会上线。在1999年,他为十年之后世界做出的108项预测,89项是正确的,另有13项是“基本正确”。
如今,奇点这一概念赢得了美国硅谷最富有和最聪明人的青睐。NASA将自己的研究中心提供给奇点大学作校园空间,在奇点大学建校之初,谷歌公司捐赠了25万美元,公司的早期创始人每人捐赠了10万美元,微软、思科、英特尔等6家硅谷公司都纷纷投钱给学校。在奇点大学官网上,滚动播放的是谷歌的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的名言:“如果我是一名学生,这就是我想要的。“
在奇点大学,教师和演讲者都是各领域顶级的专家,登上奇点大学讲台的人包括参与人类基因组测序、合成了首个人造细胞的克雷格・文特尔、登月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互联网之父”文顿・瑟夫等。老师们包括来自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卡耐基-梅隆大学,哈佛大学和其他知名大学的研究人员,谷歌、思科、德勤、考夫曼基金会、诺基亚等著名企业的高管也会参与讲座。
不一样的大学
正是因为着眼于未来,奇点大学没有普通大学的基础课程,课程也没有经过美国官方的授权,所以奇点大学并不会授予学位和学历,严格意义上说它只是一个教育培训机构。但这个教育机构招收门槛比哈佛大学还高,他们只招收最聪明的学生,每年以2%的比例,远高于最难入的学校――斯坦福大学(5%),而且一期课程的学费高达2.5万美元。
尽管条件如此苛刻,奇点大学每年80个学生的名额,还是会收到世界各地约4000人踊跃报名。2010年,奇点大学一共招收了来自世界35个国家的80个学生,60%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公司,其他的都是从伦理学到AI的学界精英。比如大卫・达尔林普尔被招录进来时,正在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攻读人工智能博士学位。
毫不夸张地说,大卫是个天才。在他18个月大时,他的家庭医生注意到他已经能记住所有美国50个州的州府,所以建议他在家里学习。他爸爸教他程序,妈妈教授了伦理智慧,以及书上学不到的东西,他也从电脑上自学到许多东西。大卫在14岁时成为MIT最年轻的本科生,19岁的他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完成博士学位。
像大卫这样的人,在奇点大学里随处可见。这些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好莱坞科幻片里的英雄情节,对于他们而言,学位和学历这些已经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地方,让自己的智慧能真正造福人类。
世界最聪明人的盛会
为了创造世界一流的教学环境,展现最新的科技成果,每年开学仪式上,都会别出心裁。比如2012年的开学仪式上,校长化身为机器人,一个方形上部、圆形底部的机器人,在嘉宾里来回滚动,跟嘉宾交谈,而校长坐在几米开外的电脑前,指挥操作。
学生也能时时感受到最前沿的科技。每个学生都能进入“创新实验室”,这里提供最前沿的技术,从3D石膏粉彩色打印到无人航空飞机,再到虚拟现实眼镜、体验太空失重等等,所有这些技术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灵感。为获得风向信息和航天物流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时,教师们甚至会带着 10 个学生乘坐飞艇在附近海域转悠一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