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2: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课程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创客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144-02
1 课程地位和作用
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和“高水平探索职业教育和创客教育相融合”的方向,蓝岛创客空间开发了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它是创客教育专门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创客教育专门课程的开发旨在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发掘更多具有创造力的创客作品和创业项目,而优秀的创客作品和创业项目起源于创新创意的思维。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素质作为课程的宗旨,通过介绍创新思维的技巧和方法,阐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技法,并为学生构筑创新思维训练和创造力开发的平台,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2 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以实践训练为主线,主要通过思维练习的方式使学生在该课程中学习创新的基本方法,从而激发其对创新的兴趣,助其积累创新的经验,提高创新的能力。教师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总结、陈述、分享为主,穿插知识点为辅,主要通过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游戏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去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以达到训练其创新、创造能力。
3 课程纲要
3.1 n程引入
1. 教师自我介绍以及课程简要介绍
2. 分组以及团队破冰
3. 广义创新以及狭义创新概念引入
4. 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突破传统思维引入训练。
5. 游戏环节:一人比划一人猜
6. 分组讨论分享:以元宵为例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对描述元宵的属性稍加改变,思考哪些是市场上没有的且能够商品化的?
7. 课程引入总结:以各式各样的水杯为例
3.2 创新思维方式介绍
1. 创新思维之求同求异求和思维
2. 创新思维之想象思维
3.创新思维之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4.创新思维之联想思维
5.创新思维之直觉思维以及灵感思维
3.3 创新方法的介绍
1.创新方法----缺点(痛点)列举法引入及训练
2.创新方法----奥斯本检核表法引入及训练
3.创新方法----组合法引入及训练
4.创新方法----移植法
3 课程评价方式
创新思维训练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对课程进行考核,主要根据课堂讨论发言表现以及课堂中奥斯本检核表、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表、课堂讨论记录表三张表单来综合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情况。
1. 课堂讨论发言表现见表1
2.奥斯本检核表:奥斯本检核表法是指以该技法的发明者奥斯本命名、引导主体在创造过程中对照9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启迪思路、开拓思维想像的空间、促进人们产生新设想、新方案的方法,主要面对9个大问题:有无其他用途、能否借用、能否改变、能否扩大、能否缩小、能否代用、能否重新调整、能否颠倒、能否组合。
3.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表:美国心理学家尤金・劳德塞,根据多年来对善于思考、富有创造力的男女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经理等的个性和品质的研究.设计了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用于测试成年人的创造力。
4.课堂讨论记录表:将课堂的讨论内容制作成课堂讨论记录表,从课堂记录表的内容情况可以直观反映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情况,简单实用。
4 课程总结
创新思维体现和运用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营销创新思维,管理创新思维,产品设计创新思维等,该课程着重点训练产品设计创新思维能力。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是不存在的,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更自由、开放的态度帮助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提出各自的不同看法。通过交流及肯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表现形式更加多样。通过脑筋急转、游戏、图片、影视片段等方式引入课程主要内容更受同学们喜爱,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讨论和激辩来完成,每个同学的创意成果都需要接受其他同学的点评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得到了激发。课程评价方面由于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来进行评价,主要看中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创意的新鲜程度,这也更加激发学生对于情景问题思考的积极性和对于课堂的参与程度。
参考文献
[1] 付志勇.面向创客教育的众创空间与生态建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5(5):18-26.
[2] 夏小刚.创客教育课程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4).
【关键词】自主―合作学习模式 大学英语 教学总结
近年来,自主学习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关注的焦点。在我国的英语教学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学生在了解教师的教学目标及要求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制定学习计划,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开展学习,并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监控。而合作学习是指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共同_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我们将两种学习方法结合,运用在读写课程的教学中。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采用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班级在课堂反映与教学效果上都取得了较其他班级更好的表现,对此我们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一、对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优势的总结
1.学习时间上确保课内与课后学习相结合。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很好地将课内学习与课后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真正有效地使课后学习成为课内学习的延展。在课堂上,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统一开展自主学习,课后组成学习小组,制定课后学习计划,包括自由安排的自主学习时间,以及统一固定的小组学习时间,彼此督促,有效地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完成学习任务。
2.学习内容在相同基础上具有差异性拓展。在自主―合作学习模式里,学习者在使用教师提供的本单元的学习材料开展学习的基础上,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更多相关的学习内容。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是统一相同的,但同学们课后查找到的资料是各异的。这往往是由不同学习者的不同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喜好决定的。因而,在同一个学习小组中,大家的学习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形成了基于相同的学习材料上的差异性拓展。
3.学习效果实现知识点的强化与互补。自主―合作学习模式里,学习小组通过互相指导,小组讨论等活动,彼此陈述自己的观点,一方面强化了自身对知识点的掌握,另一方面也从别人的发言中吸取到了新的观点,促进对本单元问题的思考,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单纯的自主学习模式往往重复着个人的的机械记忆和理解,少有与他人的交流,具有局限性。
4.教师的角色从积极介入向逐渐“隐身”转变。自主―合作学习模式里,教师的角色也进一步发生着转变。在传统的课堂里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在自主学习模式里教师是学习的策划者,指导者和评判者,而在自主―合作学习模式里教师角色要进一步由主导者向参与者做转变。在自主―合作学习开展初期仍由教师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材料,帮助学生确定持久的学习动机,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采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自学能力,可以自己制定学习目标计划,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逐步“放手”、“隐身”,实现角色从主导者到辅助者、参与者的转变。
二、在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1.部分同学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且大班教学,学生英语学习基础存在差异,水平参差不齐, 影响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开展。不少同学经过多年的应试教育,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的自觉性不强,面对突然放权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一时很难接受,无所适从。
2.在学习小组的活动中,部分组员有依赖思想。教师布置了一项小组任务,要求所有组员通力完成,可部分同学没有能够很好的参与其中,不愿意与他人开展合作。还有一些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在小组活动中形成了“小权威”,主导了小组活动,集体的讨论成了他的“一言堂”,大家只能听到一个声音,这也是不利于合作学习开展的。
3.教师角色的变化令部分老师产生了教学任务变轻了的错误认识,而事实上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是对教师提出了比以任何时候都要更高要求。教学的重点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讲解,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基本的课业的指导和评价以外,教师要更加要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自主与合作看似一对反义词,但它们在我们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说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是在学习过程中不同阶段所采取的不同的方式。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而合作学习是检验自主学习效果、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极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徐锦芬,吴卫平.学生自主英语学习能力模糊综合评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84-86.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陈秀玲,陈效新.浅析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中的教师介入[J].教育与职业,2011(9):102-103.
【基金项目】本文是南京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资助课题“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在大学英语读写课程中运用的探索”
【关键词】高校活动课程综观结构活动要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27-03
大学生活动课程是以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实践项目和特定活动方式组成的一种课程形态。大学活动课程实施既是知识与社会准则的内化过程,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促进个体社会化。那么,如何制定大学生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包括哪些要素,如何保证活动课程的质量,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探讨了大学生活动课程的综观结构。
一、“活动课程”的指导性计划
1.指导性计划编制的原则
大学生活动尽管丰富多彩,很有新意,但是每年随着灵感、形势的变化,大学生活动一直在变,这样导致活动缺乏持续性,缺少品牌活动。因此我们在开设大学生活动课程时,首先对大学生活动进行挑选,安排一些教学目的明确,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供学生选择,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编制大学生“活动课程”指导性计划中,我们采取了如下做法:
(1)制定大学生“活动课程”学分管理办法。将大学生活动纳入教育管理的范围,规定在校期间大学生必须参加相关活动,取得一定学分,才能毕业,凸显活动的育人作用。
(2)根据活动的性质,对活动进行分类,有必修活动和选修活动。例如军训、毕业实习和大学生职业规划是大学生的必修活动。而文体活动、专业实践活动、素质拓展活动、学会活动等,学生可以选修。
(3)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确立活动的主题。我们在做大学生活动计划的时候,有意识地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设置不同的活动主题。例如低年级的学生,需要的是加强树立团队合作意识,我们通过一些素质拓展活动来实现。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基础学习基本结束,急需提高专业素养,我们通过一些专业大赛、专业模拟活动或者是学术论坛等活动来实现。
(4)树立品牌活动,凸显活动的延续性。大学生活动在精不在多,所以要树立品牌意识。经过多年的实践,对于一些在学生当中反馈比较好的活动,做到制度上有保障、组织上有规范、效果上有标准、活动开展有指导、活动经费有来源,使得活动有长期存在的理由,具有延续性,扩大影响力。
2.指导性计划的构成部分及说明
指导性计划主要由7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必修实践活动、专业实践活动、学会活动、社会实践及服务、心理素质拓展、文艺创作、体育竞赛。
说明:①必修实践活动,每个学生必须参加。②专业实践、学会活动、社会实践、文艺创作、体育竞赛学生可自愿参加,但必须达到专业教学实践计划中规定的实践学分。③专业实践、学会活动、社会实践、文艺创作、体育竞赛中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和修改。④本指导性计划适用于管理系各专业及各年级。⑤由于活动具体情况不同,实践学分的记载除了专业教学有明确规定的之外,其他活动一般在一个月以上的计1学分,以下的计0.5学分,获奖者计1学分,入围者计0.5学分,参加者可在综合素质测评中适当加分。
二、“活动课程”的要素
“活动课程”的要素,实际上是指“活动课程”教育大纲的内容构成,以广外南国商学院管理系模拟商品贸易会为例,它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活动的名称及教育目标
每个活动,都有明确的主题及组织该活动应达成的教育目标。
活动名称:国际工商管理系第四届模拟商品贸易会。
活动目的:模拟商品贸易会的举办,旨在为我系学生搭建课外学习实践活动平台,促进同学们深入学习管理、营销、财会等理论知识并付诸实践,检验同学们的英语水平,锻炼同学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了解真实的国际市场交易规则。同时让不同年级、专业的同学有更好的沟通与交流、学习和进步,凸显国际工商管理系学生落实素质教育目标,重视教学实践和教学反馈。
2.活动课程的内容和方式
活动课程的内容包括活动在举办过程中的每一阶段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
第一阶段:模商宣讲会。
为提高同学们对模拟商品贸易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为有意参加模商会的同学提供指导和经验帮助,我们在模商会报名前举行模商宣讲会,以PPT、视频以及往届优秀参赛选手经验交流的形式向同学们讲解模商各个环节的大致内容和操作流程。
第二阶段:竞投书的撰写与评比。
竞投书是参赛过程中唯一从写作层面反映参赛队专业知识灵活应用情况的方式。竞投书的内容设计以现场交易部分为导向,可操作性为主要评定指标,考查参赛队对所学专业知识应用的灵活性,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简介、产品介绍、促销环节”三大部分。竞投书设有中英文两个版本,分别由专业老师、英语老师从不同侧面进行评选。中文版占总分的60%,主要是从书面表达的层面反映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英文版占40%,主要是考查同学们的英语写作能力。
第三阶段:舞台展示。
竞投书撰写从写作层面考查各参赛队对营销、管理等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舞台展示则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延伸,它以舞台展示及现场问答的形式,重点考查参赛队员的表达能力、团队精神、沟通技巧,以及运用现代展示工具PowerPoint等能力。同时,它也为参赛队提供了一个与评委、观众以及自己的竞争对手面对面接触交流的机会。
第四阶段:摊位竞投。
为确保模商会的顺利进行,使模商会真正做到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摊位竞投真实模拟拍卖会现场,让参展商队伍根据自己产品的销售需求,以及现场地理优势对现场交易摊位进行竞拍。
第五阶段:产品广告宣传。
产品广告宣传是通过海报制作考察各参展商队伍的宣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主题表达能力。每支队伍根据其商品特点以及销售卖点,自行制作具有其队伍特色的宣传海报,统一交由主办方代为印刷及展示,通过专业老师评分,以及大众评分评定宣传海报分数。
第六阶段:现场交易。
由于模商会是广交会的化身,现场交易成为模商会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其中,现场交易又分为现场促销、虚拟交易、真实交易三个环节。现场促销是让各参展商队伍以表演的形式,对自己的商品进行促销。虚拟交易则是让同学们通过模拟扮演参展商、流动客商的角色,自由参与商品交易,最终通过模拟企业的营业成本与利润的计算,评选出优胜模拟公司,使同学们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3.活动的进程表
它是学科课程中的教学日历,包括每一个阶段举办活动的内容、形式、时间等。见表2。
三、“活动课程”的质量保障
1.教研室与活动课程对接
为了提高活动课程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我们加强了专业教研室对活动的指导。例如,在开展模拟商品贸易会和广告视频大赛这两个活动时,我们就邀请了管理教研室和市营教研室及计算机
专业的老师,作为活动的评委和指导老师,在开展专业英语演讲大赛时,我们邀请了大学英语系和双语教研室的老师给予指导。通过教研室或者是专业教师与这些活动课程的对接,使活动质量得到了很大的保障。
2.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对接
为了实现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对接,我们在2006年之后,陆续确定了“模拟商品贸易会”、“导游形象大赛”、“广告视频制作大赛”、“专业英语演讲比赛”、“经管论文竞赛”等系列活动,作为我系的活动课程。这些活动与管理系相关专业的相关学科课程有直接联系,例如模拟商品贸易会与市场营销专业的创业管理、营销学等学科对接,广告视频大赛与市场营销专业的广告学对接,导游形象大赛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导游业务对接等,这些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的有益补充,十分有助于提高活动的水平。
3.活动质量成效的评估
为了避免在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我们在活动课程的管理上,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活动质量成效的评价体系。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第一,活动课程的组织者,看他们活动的策划方案是否符合要求;第二,活动课程的参与者,看他们是否从该活动中有所收获;第三,活动课程的指导者,也就是我们的专业教师,看他们在活动中的工作态度和专业水准。因此,对于一些延续性比较强的活动,我们对活动提高要求,重视学生反馈,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把活动做成品牌。
参考文献
1 邹艳平.对大学生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思考[J].管理观察,2011(7):142~143
【关键词】教学目标 成果评价 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合理的学习成果评价方式,不仅能真实地反映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状况,而且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并为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对照大学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分析当前高校对大学数学课程的学习成果评价状况,发现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只注重总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
许多教师在评定学生学习成果时,所关注更多的是期末考试的成绩,而忽视平时成绩的评定。
总结性评价过高的最大缺点是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由于期末成绩比重较大,部分学生忽视了学习过程本身。由此造成的后果,一方面是学生不能真正学到大学数学课程的精髓,另一方面,部分新生在这样的环境下难以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影响到今后的课程学习。由此缺失了成果评价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的功能。
其次,总结性评价内容片面
受到传统课程大纲的影响,教师在设计期末试卷内容时往往过多关注计算和证明,而对概念理解、知识应用和综合分析设计得比较单薄,评价不能与培养目标相统一。不能不承认,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本科院校,都是采用传统的课程大纲。究其原因,重点大学由于研究生考试大纲和命题方向一直偏向于计算和证明,自然不敢有失偏颇,而普通的应用性高校由于教师力量相对较弱,教学内容也不敢轻易言变,导致了考试内容的偏离和更多的不切实际的考题。因此,总结性评价内容相对片面。
第三,形成性评价手段单一
目前大多数学校大学数学课程形成性评价手段相对单一。很多教师不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和使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评价工具。例如,一些教师给所有没有缺课和缺交作业的学生平时成绩都是满分,这就意味着只要来上课和交作业,不问上课是否真正的投入,也不管作业质量如何,都使用了相同的评价结果。当这样的评价方式成为共识时,它的作用就被大大削弱了,不仅不能发挥这种评价工具应有的功能,还将降低学习成果评价的可信度。
第四,只注重直接评价,忽视间接评价
间接评价就是间接评估学生学习成果,以此改善教学或学习之中存在的问题。间接评价不仅包含在学习本课程期间学生态度与行为表现,还包括学习课程结束后以及走上工作岗位后学生对本课程学习情况的评价。目前的情况,许多教师并不是缺少这些间接评价的渠道,而是根本没有重视、收集和整理这些评价,用以改善教学中的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其说是部分教师责任性的缺失,不如说是整个教学评价机制上存在不足。只有机制上设法完善,间接评价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功效。
面对目前大学数学学习成果评价中的问题,基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评价理念,大学数学学习成果评价应突出评价的有效性和多元性,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调控和改进的作用。
1.形成性评价手段多样化
形成性评价手段多样化是保证形成性评价有效性的基础。常用的评价手段除考勤、作业外,还可以包括如各种小测验、思考题、讨论题、小报告、课堂反馈表等。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课堂反馈表。课堂反馈表用于对一段时间学生的课堂反应、参与学习的意识、知识掌握的情况、出现的情感变化等的评价,它对教师每个阶段的教学情况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课堂反馈表可以设置的问题应当简单明了,又要有很强的针对性。恰当的课堂调查表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2.总结性评价应当与教学成果目标相一致
总结性评价需要充分重视其中的五个步骤:准备试卷编制计划,编制试题,试题的审查和试题的调整。
根据Bloom的认知目标分类,大学数学课程教学目标由低到高可依次分为记忆、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鉴六个层次。在还没有进行编制试卷之前,教师应该事先明白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属于何种领域,才能据以编制可以达成该类目标的试卷。可采用编制一份专为评价使用的双向细目表,以作为试题和评价目标之间的联系,确保评价方向无偏失。
3.充分发挥间接评价的作用
目前许多高校有压缩大学数学课程学时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多年来大学数学教学对缺少间接评价的数据。只有持续进行多年的间接评价,取得一定规模的数据后,才可给出相对合理的结论。
间接评价的方法包括学生调查问卷、校友问卷、企业雇主问卷等。学生调查问卷不同于课堂反馈表,它主要用于了解学生对于本课程所设定的各教学目标最终之学习成效。校友问卷调查,可了解校友对于大学数学教学目标、核心能力等对个人职涯之相关性以及适当性。企业雇主问卷调查,可以了解雇主对于校友数学应用技能以及相关性的表现情况。
大学数学课程的改革必然包含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要实现真正科学地评价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与追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案例教学;教学设计
一、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对计算机文化有一定程序性的认识;二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对常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能够熟练操作;三是让学生掌握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提取、分析和,让学生毕业时能够胜任信息化社会的基本工作要求。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章节的教学目标,以案例为主线,首先呈现教学案例,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再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来进一步剖析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对教学内容深入了解;最后可以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心得或者小组讨论得出总结,和教师共同对案例进行总结,掌握教学内容。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主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因此针对三种不同能力,在教学设计时有所区别。
(1)夯实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在教学设计时可采用案例呈现——案例讨论——案例分析——案例总结的方式。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都会疑惑: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有什么用?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通过呈现理论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案例,让学生明白基础理论知识的作用。如在学习“计算机基本组成”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进行案例呈现——“不同的软、硬件配置对于计算机使用的影响”。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如分析计算机分成哪些部分?主要的计算机硬件有哪些?主要性能指标有哪些?软件有哪些,各自的作用有何不同?最后通过案例总结,归纳出计算机基本组成的所有理论知识。
(2)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教学设计时采用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讲解)——案例实践——实例总结的形式组织教学。在每个章节呈现案例时,展示利用相应软件制作的综合作品,教师对操作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分析完成作品中所使用的操作技术有哪些。学生进行案例实践过程中也可分组,由小组长(基础相对较好的同学担任)指导全组同学进行操作,教师对组长也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指导。在学生完成案例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管理,对普遍出现的问题可进行集中讲解和辅导。最后抽检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
(3)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这部分内容有些是纯理论的,有些是理论加实践的,教师可根据实验情况进行教学。如“网络信息安全”这章节内容,在案例呈现中可播放目前由于网络应用中出现的网银信息被盗、电脑信息通过网络泄露或手机上网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视频,激发学生进一步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网络信息不安全问题,组织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分析讨论,如出现的原因、如何避免,最后归纳网络信息安全包括的领域以及相关理论和操作要求。案例教学法是目前教育界普遍使用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一定要注意对整个教学环节中的细节进行个性化设计,既要注重优秀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提升,也要注重全体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让所有大学生通过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都能成为信息化社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石敏力.计算机基础案例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上世纪50年代一些英国社会学方面的专家在第三世界一些国家进行国际援研究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一套社会学培训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受训者的主动参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方法在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中逐渐普及。随后,这种方法在被引入到我国的高校教学中,并逐渐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目前,参与式教学,包括标准的参与式教学与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增加参与式元素两种方式。标准的参与式教学法,通过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促使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充分地沟通和互动,这种教学过程通常是:在开始时学习者配对互相介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者经常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在每节小讲课后,学生要进行分组活动,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用绘画、编故事、戏剧小品表演、辩论赛以及按照教学者要求制订研究计划或实施计划等生动活泼且形象直观的形式。这种参与式教学法,比较适合《公共政策学》等理论因素较少而更注重实际操作经验的课程。相比较而言,大多数大学教育课程中需有较多的理论学习内容,因此,不便也不必采用标准的参与式教学模式,但可以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加入一些参与式教学元素来提高教学效果,如基于网络的个别化教学、分组活动、基于行动研究的参与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以及多种形式的灵活运用。
二、《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的活动形式
遗忘是大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如何及时地回顾和总结有助于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提高,教师在每一章节讲解结束后,通常会安排一定的时间对本章节的内容进行复习回顾。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这一任务主要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包括课程课件的准备和讲解等。笔者在《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中为了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将《公共政策学》课程每一章节的总结任务交给学生完成。《公共政策学》课程进行之初,在绪论中对《公共政策学》课程主要内容进行简介,然后再要求学生根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对某一章节的课程进行总结,每一章节只安排一名学生。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期末评定成绩时,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给予一定的加分。在具体进行时,总结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完成,但由教师把关。《公共政策学》课程每一章节内容授课完成后,学生上讲台以教师身份对本章内容的进行总结。进行总结的学生讲述课程进行情况,可向其他学生提问及要求其他学生上讲台互动等。教师则站在旁边进行观察,对学生总结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点遗漏或误解等进行及时更正。学生总结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包括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讲演技巧等。在学生总结活动进行过程中,得到总结机会的学生大都表现非常积极,也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较好的回顾。学生制作的课件,内容生动有趣,反映了同龄人的思考和认识模式,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优于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得到总结机会的学生还对《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扩展,启发了其他同学甚至教师的思路,促进了学生进行课外自我延伸式学习。在得到总结机会的学生进行课程总结时,课堂气氛相对于老师主讲时,更为活跃。台上台下的互动比较多,讲者与听者都在这种互动中收获了不少。总之,通过参与式教学形式,确实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汲取《公共政策学》课程知识,能够深入认真地思考和总结《公共政策学》课程,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到学习《公共政策学》课程的乐趣。此外,学生在如何面对公众进行演讲等方面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应该说,学生是参与式教学活动形式中受益最大的群体。对于其他没有机会参与总结的学生而言,由于有机会参与总结的学生总结时体现了同龄人的思维,所举的例子也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因此也加深和巩固了他们对《公共政策学》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教师的点评也有助于学生从别人的讲演中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讲演能力。教师通过参与式教学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在安排《公共政策学》课程内容和调整讲课方式时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特点。
三、《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的效果调查
为了更科学地评价《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形式的优劣,笔者在课程结束时就学生在经历《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对他们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内容分为客观选择和主观判断两个部分。与《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形式相关的主要是客观选择部分,从多个不同侧面请学生们对《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形式进行客观评价,包括教师与学生总结的区别、总的评价、活动中的心理变化等;主观判断主要用于收集学生对《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的总体评价和建议,但在主观判断中,学生们对《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形式也谈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从115名学生中回收有效调查表共98份,对其中的客观评价结果进行了统计,得到学生对每个方面问题的选择比例。对于“如何看待老师安排同学在每章结束后进行小结的这种教学方法”,有56.7%的同学选择“很好”。由数据可知,大多数同学对于这种教学形式是认可和喜爱的。这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总体上,有57.7%的同学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很好;其次,有73.6%的同学认为如果上台总结,自己的收获会很大;最后,认为这种方法对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与不足有帮助的学生比例达88.3%。但结果也表明,这种方式对于上台总结的同学会有更多收获,但对于未作总结的同学来说,收获则不够大。这反映出学生总结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把握不够,需要经过更多锻炼,也说明在活动形式上还要进行改进和完善,以便坐在台下的学生也能有更多的收获。从老师和学生讲解的区别来看,大多数学生听讲时的心理状态不受学生和教师身份变换的影响;而听讲状态的改变则因人而异,呈现出均衡分布。总的来看,这些数据说明上述教学形式值得肯定,但还需进一步完善,这在后面的主观判断题中也有体现。在主观判断题中,很多参与总结的同学谈出了自己对总结的看法,一致的意见是总结花时间多,但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自己的心理素质、演讲能力等都大有裨益。因此,也有学生建议应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比如让多人同时准备总结,在实际讲解之前从中选择最好的上台去讲。
四、结语
【关键词】大学物理;小结课
大学物理是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开设物理课程,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物理基础,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问题的方法。[1]
目前大学物理课程主要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其中理论课常见的课型是以理论讲授课和习题课为主。通过讲授课程,可以保证教学计划顺利进行,完成基本教学进度;通过习题课,可以巩固所学内容,并且可以进一步拓展应用,同时达到为学生答疑解惑的目的。除了传统的课型以外,我们认为,根据大学物理课程的特点,在每一大部分内容结束之后,应该结合授课内容开设一次小结课,针对所学部分进行总结和梳理。
1 小结课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课型模式下增添小结课的意义在于:首先,大学物理课程总共可以分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以及近代物理几大部分,在每部分内容结束之后,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体现整体知识体系的层次和结构,通过归纳和总结,可以理出一条主线,突出重点。其次,小结课开设在不同部分之间,在总结已学内容的同时,也可以引出与下部分内容的关系,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通过小结课的整理和归纳,会整体加深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印象,对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都有全新和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到强化的目的。
所以,小结课是大学物理课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是小结课只是单一的罗列知识点,只是对之前所学内容的重复,反倒弱化了小结课的重要性。所以对如何更高效的上好小结课、如何充分发挥小结课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2 小结课要“结”的内容
2.1 知识层面
首先,在总结和梳理该部分知识点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层次和结构,让“散”的知识点构成体系,形成框架,让学生在把握主线的基础上,更直观、清晰的掌握各个知识点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完成质点动力学的学习之后,我们对质点动力学中涉及的知识点梳理成一下框架图:
经过这样的总结和梳理,让所有知识点都串成线、连成网,即直观又高效,同时又主题明确、突出重点,让学生们在小结课之后,最基本要达到对知识点有整体把握的目的。
另外,在相关联的内容部分之间,还要总结各部分间的联系,体现知识的连贯性。例如,在总结刚体动力学知识点的同时,可类比质点动力学的知识点,经过整理发现,在描述质点运动中的物理量有质量、速度、动量、力,力和动量的变化之间遵循动量定理;描述刚体定轴转动中的物理量有转动惯量、角速度、角动量、合外力矩,力矩和角动量的变化之间满足角动量定理。这些物理量在描述各自运动中的地位相当,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进行类比。这种抓住各部分之间联系的总结归纳方式,可以让知识点形成更大的“网”。
2.2 方法层面
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不仅要梳理知识点,还要强调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研究方法,让学生了解在处理同一类问题中,可以采用相同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例如,在研究的问题中,需要把研究对象从运动系统中隔离出来,对每一个研究对象单独分析受力和运动情况,进一步分析各部分间相互作用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隔离物体法[2]。一般在处理质点动力学和刚体动力学过程中常用隔离法。
此外,对于研究的对象,没办法直接分析对象整体所满足的规律,可以“化整为零”,将待处理的问题分解为许多微小的、遵循相同规律的“元过程”,通过对“元过程”的分析,从而达到解决整体问题的目的。这种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微元法。在处理诸如变力做功、质点系所满足的规律、连续带电体场强等物理问题过程中,都会体现微元法的思想。
常见的方法还有类比法。所谓类比法就是把所研究的对象或未知的事物,与已知的对象或熟悉的事物对比,依据两个对象之间存在着的某种类似或相似的关系,从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性质的方法[2]。例如我们在学习刚体力学的过程中,大部分物理量和物理规律都可以类比质点力学的内容。同样类比的方法,还可以迁移到电学和磁学部分。让学生掌握类比的方法,可以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更深刻、更高效的理解新概念和新理论。
除了隔离法、微元法和类比法以外,常见的方法还有归纳法、解析法、统计法等等,通过对各部分内容涉及到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提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能力层面
除了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以外,还要“结”出学生在研究问题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力。
例如,要让学生了解发现问题的重要性,提出问题往往比回答问题更困难,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深入分析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再比如,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建模的思想,总结归纳出如何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抛开一些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特征,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的科学思想,再结合模型遵循的物理规律,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最后通过解模以达到研究实际问题的目的。
3 结语
通过开设小结课,在知识层面上,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体系的印象,体会知识的连贯性,掌握其前后联系,并且了解更多的拓展应用,让学生在总结和梳理之后,对知识体系有整体的把握和全面的认识,达到强化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的目的;在方法层面上,针对性的总结各部分处理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通过方法迁移,从而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在能力层面上,通过对知识和方法的总结,要让学生体会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建模、解模的思想,让学生形成严谨、细心、客观的科学态度,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小结课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以教师为主的形式,也可以在教师把握内容主线、强调重点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小结课的教学活动中来,使小结课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英语:SPOC
互联网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利用催生了全新的教育方式,即网络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实现了教学的灵活性和自由化,而且这种教学方式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对于分层教学实施也有显著的价值[1]。总的来讲,网络教育教学方式的具体利用满足了当前阶段不同基础学生对学习的具体需要,实现了教育实践中资源的充分利用。对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分析可知因为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加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需要对学生进行分析,SPOC在教学实践中的利用满足了相应的要求,帮助实现了大学英语的针对性教学加强。
1SPOC概述
在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要实现SPOC的专业化利用,首先需要明确SPOC是什么。就概念解读来看所谓的SPOC具体指的是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因为此课程的英文是SmallPrivateOnlineCourse,所以在一般活动中都使用其简称SPOC,这个概念的最早提出人是阿曼德·福克斯教授[2]。就此课程的具体分析来看,概念中的Small和Private是相对于MOOC中的Massive和Open来讲的,其中Small是指学生规模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Private是指对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SPOC课程。简言之,SPOC并不是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一种普遍性课程,而是达到条件的学生才能够开展的限制性课程内容。
2大学英语教学中SPOC应用的必要性
结合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可知之所以要强调SPOC的应用,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必要。首先是教学实效显著提升的必要[3]。结合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可知,大学英语是一门必修公共课程,集中在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有一个确定的目标即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因为从高中进入大学的学生,英语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所以如果不做区分便开展统一性教学,那么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措施才能满足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教学设计无法实现针对性,所以相应的教学实效会大受影响。采用SPOC进行不同条件的设置,通过统一考试实现学生水平的测试,并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级别,然后进行针对性授课,这样,相关教学设计会更符合学生的情况。因为教学的针对性得以加强,所以最终的教学实际效果会获得非常显著的提升。其次是在教育实践中,教学资源的应用针对性和有效性会明显提高。结合目前的教育实践进行分析,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规避资源浪费是当前教育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4]。总结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会发现有的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已经具备了4级英语的水平,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甚至能够达到英语六级的水准。但是有的学生直到大二英语课程结束,水平依然比较差。面对不同水准的学生,实施相同的教育课程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基于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确定针对性的课程,比如通过了4级,要备考6级的学生,可以采用SPOC进行教学,这样一来,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利用会更加合理,师资配备也会更加的突出,这对于最终的教学效果提升是有非常显著的意义。总之,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不管是从教学资源的应用角度进行考虑,还是从教学实效性做分析,应用SPOC都具有必要性。
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SPOC的应用
结合上述的具体分析可知在目前的大学教育实践中积极地引入SPOC,其不仅可以满足当前高校英语教学的个体化需求,而且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具有开放性的教学平台,这对于最终的教学实效提升有突出的现实意义[5]。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SPOC的具体应用,总结其应用方法和策略,这对于指导现阶段的英语教学有突出的现实意义。第一是SPOC模块设计。结合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要很好地利用SPOC,首先需要完善SPOC模块设计。结合当前的教学需要,SPOC模块设计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具体有6项:1)学习目标模块的设计,这是SPOC应用中必须要强调的内容,因为只有明确的目标,相关的限制条件设计或者是教学内容设计才会更具针对性,这样,后续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会更加突出[6]。2)导入模块设计。在大学生英语教学实践中,基于目标实现进行教学内容导入是需要重点思考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导入,导入什么样的内容都是老师需要重点考虑的。在导入模块设计的时候以在线网络平台为基础,采用互动性的方式结合课前学习内容进行导入,这样,大学生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会有效好转。3)问题引进模块设计。结合大学生英语教学实践,为了让大学生实现自主思考与分析,需要利用问题对大学生的思考方向以及探索内容等进行引导。在实践中强调问题引进模块的设计,实现问题引进的合理性、科学性,加强问题在学生学习实践中的作用发挥,这样,学生学习效果会明显提高。4)自主分析模块设计。这部分内容主要强调学生的段落分析。让学生在英语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段落阅读,然后实现自主分析与理解,这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培养与提升。5)巩固夯实模块的设计,该模块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夯实所学基础。在设计实践中,重视内容的强调,并结合所学进行夯实内容设计,这样,夯实模块的实际价值表现会更加的突出。第二是SPOC模块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要实现SPOC的有效应用,需要在SPOC模块设计的基础上强快模块的有效落实,这样,SPOC教学实效才会获得明显的提升。结合目前的大学生英语教学实践,要真正地落实SPOC模块设计内容,需要强调如下方面:1)明确SPOC模块设计的具体内容,并对每一个模块的相应内容做全面性分析,掌握其特点和应用效果,这样,在教学实践中,SPOC模块的应用可以实现针对性[7]。2)对SPOC模块的应用做组合分析,了解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相互关系入手强调应用过程中的模块协调,通过模块协调的加强,各模块的相互配合效果表现会更加突出,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整体效果发挥会更加显著。3)明确各模块在英语教学环节中的位置,并做针对性应用,这样,设计模块和英语教学实践有了更加显著的契合效果,最终的模块应用效果会更加的突出。第三是SPOC模块的应用总结与评价。在SPOC模块应用基础上对其进行总结与评价,这对于SPOC模块的应用实效提升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就应用总结和评价来看,主要的内容如下:1)总结SPOC模块应用的现实效果。在教学效果总结评价的过程中可以以过去的教学资料为对比分析对象,通过对比研究教学资料可以发现应用SPOC模块前后学生的具体状态以及教学资源的消耗情况,这对于更加真实地判断SPOC模块应用有积极意义[8]。2)评价SPOC模块应用中的优势和不足。优势评价能够使优势得以继续,缺陷评价则可以进一步地了解缺陷发生的原因等,这对于缺陷的改进与提升有突出的现实价值。简言之,强调SPOC模块的应用总结与评价,更加全面地了解SPOC模块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和表现出来的不足,这对于后续的SPOC模块应用优化有突出的现实指导意义。第四是SPOC模块的优化与改进。在SPOC模块应用总结与评价的基础上对模块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结合问题做更深入的分析,即分别从老师、学生以及课程设计等方面对存在的问题做深入性剖析,这样,问题的发生原因会更加的明确。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改进与优化,这样,整体教学会获得显著进步。需要注意的是,在问题优化和改进的过程中需要强调如下内容:1)问题的优化与改进必须要符合现代化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需要,因为只有满足了教学的实际需要,问题的优化和改进才会更具教学实效性。2)在问题优化和改进的过程中需要强调全面。在教育实践中,因为各方面因素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种情况下要对SPOC的应用进行优化和改进,就必须要强调全面,这样,SPOC的改进和优化效果会更加的突出,其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也会更加的突出。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语作为现阶段大学教育实践中的必修公共课程,在大学考核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学生基础语言能力训练与提升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强调大学英语教学有突出的现实价值。结合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进行分析会发现因为学生的个体需要不同,因此在实践中为了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个体需要,同时为了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针对性利用,需要强调教育实践中的分层教学。在互联网应用大背景下积极地应用SPOC,这不仅可以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开放性平台,而且可以应用SPOC实现对学生需求的满足,这样,大学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效果会明显加强,最终的教育实践效果会获得显著提升。简言之,分析研究SPOC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利用,为英语教学实践提供资料,这对于当前的教育工作推进有突出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婷婷.“互联网+”背景下SPOC在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校园英语,2020(35):26-27.
[2]尹宁洁,郭红美,安然.“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校园英语,2020(40):81-82.
[3]谷峰.“互联网+”背景下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以SPOC《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1):81-85.
[4]王宇.“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MOOC+SPOC”混合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应用——以艺术欣赏专业为例[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22):77-78.
[5]林丽,渠帅.“互联网+教育”新型态下SPOC的应用体系探讨[J].学理论,2019(1):145-147.
[6]刘卓.试论“互联网+”背景下的军事院校大学英语网络教学[J].速读(下旬),2019(11):18.
[7]范隽瑜.“雨课堂”在外贸英语口语SPOC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31):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