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旅游管理专业描述8篇

时间:2023-03-07 15:02: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旅游管理专业描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旅游管理专业描述

篇1

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在西方管理研究和教学中较为流行,并且俨然成为一种主流教学趋势。然而,其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中的运用却尚在起步,相关成型的案例参考也较少。这点与当下我国旅游专业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现状,急切需要通过案例教学法强化理论运用的情况相互矛盾。从整体上看,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中的运用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可选用的案例数量有限,其内容质量良莠不齐

数量不足是当前旅游管理专业运用案例分分析法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众所周知,案例分析法在旅游管理上的运用还处在初级阶段,相关旅游管理案例也正在推广,尚未成熟。也正是因为这一层面的影响,导致可选择并运用到相关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数量少之又少,可以参考的仅仅只有屈指可数的基本旅游管理类书籍、教材以及少部分的网络案例材料。这对于当下旅游管理专业相对庞大的需求不相适应。同时,在为数不多的案例选择中,还存在案例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一些滥竽充数的案例,一旦被搬上课堂,不仅影响了课程教学的专业性,而且也极大程度地损害了案例教学的效果。就以当下人人都可接触的网络案例来说,网络上流传的案例大多以描述性为主,对案例的解读,以及相关案例背景介绍等内容都不够详实。学生在接触并学习这些案例过程中,很容易对其进行误判。除了网络上流传的案例具有资源不规范、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外,相关旅游管理教材上所记录的案例同样也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旅游管理是一门与时代联系很强的学科,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思路和内容,然而教师可选择的参考教材十分有限,尽管一些教材中所列举的案例内容规范、材料完整,然而其大部分是以前的案例,存在不同程度的案例老化现象。对于此类案例,规范度足够,实用价值却并不高。由此可见,案例资源的缺乏以及案例质量的良莠不齐,是旅游管理课堂教学实施案例教学法的一大阻碍。

(二)对旅游管理案例的整理欠缺,造成大量案例的错失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程度地改善与提升。与此同时,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我国旅游产业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涌现出许许多多生动、优秀的案例。然而,由于我们对这些案例的疏于整理和归类,导致大量优秀的案例被浪费和错失,未能及时地被搬到教学课堂中去。同时,我国各类院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存在明显不足,这也客观造成一些优秀的案例难以被有效的分享和共用,是旅游管理案例相关图库的建设成本不断增加,但取到的成效却未能得以提升。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案例教学法运用的几点思考

在认清旅游管理专业使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之后,作者针对性地提出四点解决策略:

(一)加强案例资源库的建设

从上述分析得知,案例数量不足,质量不齐是当期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案例教学课堂的主要障碍之一。对此,要强化对旅游管理案例资源库的建设,积极组织教师编写、审定相关旅游案例资源,并做到统一入库,已备查询。同时,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考虑创建专门的旅游管理案例相关杂志,广泛向社会征集丰富的旅游管理案例资源,不断丰富案例资源库的建设。

(二)加强案例资源的分享

为了更大程度地发挥案例资源库的效用,同时降低资源库建设成本,故提倡对案例资源库进行交流与分享。这样一来,既为那些原本资源丰富的院校获得更多、更全的案例资源,又能让那些资源相对短缺的院校也能获得平等的资源共享机会。不仅如此,推行案例资源共享策略,还能促进案例资源库的更新换代,使其更具有时效性,进而提升案例教学课堂的效率。

(三)不断丰富视听案例

有效的结合多媒体手段实施教学是当前教学的流行趋势。在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十分重要。而视听类案例资料是实施旅游管理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基础,因此,要多角度、多渠道增加多媒体案例资源,不断丰富视听类型案例资源,促进学生更加有效的掌握课程知识。

三、总结

篇2

一.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一般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中,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同时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这些在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都得以体现。

二. 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很少部分的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很多的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二)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有些院校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但是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很多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三)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高校间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三.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一)培养师资队伍,专业发展与研究方向有机统一

通过进修、学术交流、企业顾问、在职攻读学位等方式提高一些非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与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进行合作与专任教师培养。让教师参与国内外知名景区、酒店、旅游规划公司与旅行社实践合作,担任管理咨询顾问或者是见习经理。鼓励教师们积极参加旅游的学术年会交流或者是论坛研讨,积极和旅游理论前沿的领域接轨。

(二)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在那些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大部分高校的学生80%来自于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他们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高校竞争实际情况,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缩小或者是放大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的放大型专业定位那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长时间与远距离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就比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比如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三)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所谓的外引,那就是进行培养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闭门式模式,通过进行与旅游产业界、旅游政府部门的联合合作进行订单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内联指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地理学科和中文学科背景基础上的高校可以与校内外管理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宏观战略管理能力。

四.小结

篇3

旅游产业是一个复合型的产业,在统计年鉴的产业目录中以旅馆业、餐饮业、交通业等行业复合而成。过去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工商管理下设的二级学科,近年来才改革为管理学下设的一级学科,包含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三个二级学科。就学科设置来看,旅游管理的依托学科多种多样,主要的有依托管理学、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外语)、林学等一级学科。在旅游市场人才供不应求的前景下,众所高校在没有考虑到学校自身特色及旅游市场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便盲目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造成专业设置方向不明,使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下降,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旅游行业就业率较低,还有较高的离职率等等。众多情况表明,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水平较差,这种情况制约了今后旅游教育的发展。因此,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是各旅游院校教育的当务之急。专业忠诚度与专业认知有很大的关联,其中与对专业的感兴趣程度和就业前景的态度之间关系较为明显,而对现有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关系不太明显。性别、人格类型与专业认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部分人格维度可作为判断大学生专业认知的有效变量,人格等因素对学生专业认知情况有着显著的影响。新生对于专业认知的情况普遍偏差,以及一些来自家庭、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使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的学习情绪低落。我国对于各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情况的部分研究,综合文献研究得到的结果,影响旅有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知的因素包括对专业的理解、定义;行为特征;就业前景状况;性别;个人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专业认知情况的好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较差的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的状态,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并导致了大量专业人才的流失。国外对学生认知的研究理论的基础,认为专业认知是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在专业上的结合。而国外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情况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国外关于此类的研究都是包含在professional identity 的研究之中,与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混合在一起。学者Henning认为专业认同是个体对于实现社会中的专业在主观上的一种感受,是个体与该专业内心保持一致的程度。本文将以北京农学院为例,分析农林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认知,从而发现问题,为专业未来的特色发展提供思路。

一、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

就农林类院校的专业发展历程来看,旅游管理多依托林学和风景园林学科,由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演化而来。北京农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也是如此,园林系设置的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到2001年转变为生态旅游方向,2007年正式以旅游管理(生态旅游方向)招生。

(一)依托园林学科,突出生态特色

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依托于园林二级学院设置,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与学校其他管理学专业相比,有明显的生态特色。观赏植物学、城市规划原理、户外游憩规划设计以及普通生态学等课程均是由园林专业的教师亲自讲授,计算机辅助设计、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在讲授中关注景观设计,并配备了大量的实习机会,实习的地点有城市公园、林场、农场等,因此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能够掌握基本的区域、城市、景观规划技能,这一点对比国内其他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些课程虽源自于过去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课程体系,但对于目前旅游产业发展实践来说,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过去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毕业后进入公园相关部门工作,这些课程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二)关注农村发展,聚焦都市农业

北京农学院的办学宗旨是服务于首都的经济建设,尤其关注郊区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而农学院下设的旅游管理专业自然享受到学校与北京郊区农村的合作便利。旅游规划课程实习地点延庆四海镇,正是农学院与当地合作创办的实习基地和产业转化基地。学生每年还有机会去参加农业会议会展。在各类专业课程讲授中,由于教师参与的科研项目多涉及农村,课程的内容和案例也绕不开农村问题。农学院的学科设置以农林为主,因此学生可以方便地与其他学农科的同学交流。由于农学类院校加上旅游与园林的符合专业背景,在北京郊区村官招考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极具优势,近年来,已有十几名同学毕业后投身京郊农村的建设发展和乡村旅游发展之中,这些同学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表现又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名气。

(三)紧扣首都建设,融合产业要素

在北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要不要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怎样的农业和农村是重要的选择。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的专业设置从第一产业的林学,延伸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及环境艺术设计,直至依托于农业和农村的旅游规划设计。学科渊源相同,理念相似,因此,旅游管理所在的园林学院紧扣了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从现代都市农业的角度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依托林业和园林学科的旅游管理既具有自身特色,也能够顺应区域和产业发展趋势,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二、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问题

(一)课程体系的层次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专业基础课,是与专业相关的必修课程,这些课程提供了专业学习的基础知识,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第二种为专业提高课程,在这种类型中,课程大体分为两个方向。其一为旅游企业管理,包括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景区经营与管理等涉及旅游六要素的课程,其二为旅游地规划设计方向,包含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规划、户外游憩规划设计等课程。第三类课程为实习实践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代表的课程有旅游专题讲座、旅游规划案例、旅游综合实习以及企业实习。

(二)依托学科与专业设置的矛盾

从课程设置上看,由理论到实践,由生态到管理,由基础到研究,层次鲜明、覆盖全面,在这种课程设置体系下,已经培养了一届毕业生,不少毕业生在毕业实习环节表现优秀,提前进入了工作岗位,毕业后留在了实习单位继续工作。但从深层次来看,目前的课程体系与专业门类以及就业去向还是有一定的错位。主要体现在:

1、作为管理学专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比其他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依托的专业无论是地理学、工商管理还是林学,无一例外地开设了诸多经济管理学基础课,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经济管理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在管理类专业中具有通识教育的作用,不论依托的学科是什么,还应该夯实专业基础。

2、两大学科方向不明确,学生课业负担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划分方向,而是将选择权利交给学生手中,学生以自身兴趣出发,通过专业选修课的选择来确定课程。然而,根据多年来的经验,选修课逐渐变成了必修课,并没有哪个同学真正拥有了选择的权利。伴随着三年课程一年实习的教育改革,大二大三的同学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阅读和实践。面面俱到造成了门门不精,学生对课程之间的关联并没有深刻认识,有些非常重要的课程没有花精力,而另一些以补充知识为主的课程却占据了大量实习时间。

3、就业方向与课程的错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就业的方向主要为旅行社和酒店。由于北京农学院没有旅游管理硕士点,考研一般要转向其他院校。规划设计单位的主要接受对象为研究生,这就造成了所学课程与就业方向不匹配的情况。

三、基于学生认知的调查研究与结论

(一)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针对专业特色与主要存在问题,问卷涉及除基础问题之外共计25题,共分专业了解、专业认同、专业发展3个部分。专业了解13题、专业认同6题、专业发展6题,采用5点计分法,1-5分别表示“完全不认同”至“完全认同”,分数越高表示专业认知度越高。通过对问卷中25题进行可靠性检验,可靠性系数为0.887,可靠性较高。本问卷以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为主要人群目标,进行有目标的发放问卷,其中男生占37人,女生104人。大一新生40人,大二学生44人,大三学生35人,大四学生22人。2015年12月10-20日期间,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有效回收率为94%。

(二)主要研究方法

问卷回收后,采用数据的录入、分类、统计均有SPSS20.0软件完成,并根据研究目的进行了描述分析,均值比较等统计处理。描述性统计:是通过对变量的描述统计所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和了解样本数据的相关统计特征和总体分布的形态,进而可以深入地了解变量变化的统计规律。均值比较:均值比较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出样本与总体数据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因为在所有数值特征中,均值是反映总体一般水平的最重要特征,因此可以通过均值比较的方法来判断统计分析的质量。单因素方差:指对单因素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是两个样本平均数比较的引伸,它是用来检验多个平均数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因素对试验结果有无显著性影响的一种统计方法。

(三)主要结论

1、专业了解

本部分从对从专业的设置情况、发展方向、专业特色几个方面去调查学生对“专业是什么”的认知情况。所有问题总体得分在2.35-3.51之间,对专业的了解处于不太清楚也有所了解的水平。通过每个问题的均值情况,可以看出,对专业知识本身的了解度并不高,如培养目标、学习计划、行业热点等,得分都在3分以下,处于不太了解的区间。而对于就业方向、课程收获方面学生认知度得分稍高,体现了学生对于学习知识、实习就业等“现实问题”有更高的热情。对专业特色来讲,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特色在课程反应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均值3.01),而对特色的了解和对未来就业的帮助上得分不高,在3分以下,并且学生还认为在课程上应该有农林特色更好的体现。

针对每道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其显示四个年级只有“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产生了明显性差异,其显著性小于0.05。而“总体对本专业的情况非常了解”以及在“我认为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农林特色上有很好的体现”上可以看到虽然其显著性大于0.05,但置信区间也达到了85%到90%。在“总体对本专业的了解情况上”的问题来看,主要的差异来自于大一新生,其分最低、大二,大三,大四的评分较好且差异不大,但也可以看出评分是随年级的增长而增长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农林特色上有很好的体现上”来看,大四学生得分最低,其次是大一新生,得分均在3分以下。而大二、大三学生得分情况较好在3分以上。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看,结果显示大一、大二、大三年级之间的差异性并不明显、主要差异显示为大四的学生,其分较低。从专业了解度整体来看,虽然由表2中数据表示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对该专业的了解程度有了一定提升的评分较高,但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对专业了解的整体程度上还是普遍偏低的。对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很了解的问题上四个年级的平均分都不高,可见多数同学对本专业的特色并不是很了解。而造成大四学生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这可能与大四学生在经历实习后发现认为本专业的农林特色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并没有帮助的想法有关。

2、专业认同

本部分通过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与是否愿意继续本专业的学习两方向进行了专业认同度的调查,总体看,对专业的喜爱以及对行业的信心得分尚可(在3分以上),但对未来本专业就业和发展得分较低(3分以下)。对各个问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各个年级在对于喜欢本专业,毕业后会选择出国继续本专业的深造和继续本专业的考研上产生了较大差异。差异性主要都来自于大四学生。并且大四学生的评分最低,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大四学生在经过3年的学习并且参与过实习初步进入社会之后,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了新的规划,从而使他们的想法与没有经历过社会学生的想法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有研究得出,学生对本专业实习的满意度是影响学生专业认同感甚至最终是否从事本专业就业的关键。因此可见学生对实习期间的满意度对专业认同度也有着重要影响。

3、专业发展

本部分通过对学生是否愿意继续本专业的学习对专业的发展进行了调查,根据表2,对课程、实践、专业信息兴趣都不大(得分小于3.5),只有在考取导游证等专业技术证书方面体现了较大的兴趣,说明学生对有就业帮助的立竿见影的事情还比较关注。对不同年级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值为0.62,大于显著性概率p值0.05,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区别。

四、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建议

(一)坚持课程建设,加强宣传教育

针对问卷反应的农林特色不了解以及与就业关系错位问题。

1、应完善旅游管理核心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就业去向、调查情况和课程体系情况,应完善在经济学、财会管理、数学、世界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地理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建设。

2、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得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尤其是大一新生对本专业的培养情况及目标其实了解不深,针对此问题我认为学校应加强对专业的详细介绍,尤其是在招生宣传上,应尽可能的全面介绍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情况,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正确认知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家长更加理性的选择专业,才能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也应扩大宣传范围,可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突出北农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特色的优势进行宣传,让学生对北农旅游管理专业有更深刻的认知。

3、针对各个年级的情况开展专业认知的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说,有研究表明,大学新生的专业思想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端正学生的专业思想,不仅有利于大一新生尽快的融入新的环境,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对于刚刚开始接触一个具体的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切都是迷茫的、尤其是有些学生并不是在主观上选择的本专业,因此针对大一新生应加强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等方面进行介绍,促使学生对专业产生正确的认知。而大二大三的学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之后,有些同学找到了今后的前进方向,而有些同学开始产生了倦怠的心理,这个时候学校便应加强心理辅导,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对于大四的学生,他们即将步入社会,对于未来的择业就业十分迷茫,学校应及时开展有关就业方向的介绍咨询。帮助学生做好适合自己的职业未来规划,树立正确择业观。

(二)加强实践实习,培养复合型人才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可看出,约有70%的学生都提出了实践课程较少的问题。有研究提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向不明确,会使学生的专业认知情况较差,专业认同感下降。Kusluvan通过一个多维的测量表来测量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待旅游工作的态度,结果发现多数学生都强烈的表示希望可以改善实践教学现状。而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12届毕业生开始,增加了4个月的实习阶段,但在实习单位选择上过于局限,很多同学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所选择。实习生的职位普遍较低,在较长实习期里实习岗位单一且绝大部分是高强度的体力工作。其中部分在酒店的实习生对酒店的工作评价不乐观,认为酒店工作不能发挥个人专长,缺乏挑战性且没有成就感。酒店提供培训机会较少,与实习生期望培训存在较大差距,上级给予赞赏和帮助也不如人意,尤其是薪资方面大大低于实习生的期望值。并多数同学表示今后不愿意在旅游行业。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参与实践来了解自己的能力与不足,并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更好的规划。因此认为学校应调整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技能型”的课程,更多地要强调学生的切身体验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适当的实践课程,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课程更好的相结合,并将本院校的农林特色更好的融入其中、形成独有的专业特色。

(三)开拓学生眼界,体现农林特色

问卷反映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对于跟就业相关的就业信息、职业证书考取等问题十分关注,而就业中遇到挫折之后的大四学生对相关问题回答得分普遍偏低。这表明学生并非发自内心热爱行业,而是把大学专业学习当做走向职业生涯的一块“敲门砖”,在对专业态度、行业信息、旅游特点等领域没有主要学习的热情。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在非毕业生年级开展更多的思想和人生规划教育,端正学习态度,令学生树立更远景的人生目标。

篇4

    【论文摘 要】文章在市场调研及网络资料收集基础上,对重庆市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中,重庆七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细化,专业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专业依托背景与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缺口,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师个人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差异化发展定位,认知度提高,专业需求和教师个人研究统一的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篇5

    【论文摘 要】文章在市场调研及网络资料收集基础上,对重庆市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中,重庆七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细化,专业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专业依托背景与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缺口,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师个人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差异化发展定位,认知度提高,专业需求和教师个人研究统一的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篇6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专业性、高应用性就必须要求实验体系本身就很完备,也就是说实验实践最主要的表现在于实验室的实验基地、实验人员等的配置是完善的,那么在师资的配备上有很多的院校是没有专业的实习教师,大多数都是任课的老师当做实习员,但是这样的情况下会增加任教老师的负担的,直接的影响着老师对实习环节开课的积极性的,然而在整个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中,对本专业能够准确定位、是否有特色化等就是旅游管理专业定位最主要判定的指标,也就是说,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可以通过专业的描述、授予本专业的学位来体现的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相对来讲师资背景和专业匹配的方面协调度不够:

1、现在在教育部的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在整个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上来说应该是管理学方面的,然而大多数的院校在选择设立管理学科的背景下,但是目前大多数的院校的教学师资都是关于地理学科和中文学科的背景的老师,虽然都只是从不同的角度上开拓旅游研究,这样还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旅游管理的专业毕竟和地理专业的时空思维是有差别的。

2、大多数的高校对此专业的定位、特色度不够,同时与市场的接轨性有待提高。

现在目前的市场竞争理论方面来讲的话,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想要发展,是必须寻求差异定位的,只有这样的话才能使这个专业永远的立于不败之地,然而,在目前的大多高校在此专业方向上虽然进行差异化的发展,其实都是在传统的旅游专业下的方向,另一方面呢,大多数的院校在在进行专业拓展时对市场变动方面的需求考虑的不够透彻,其中主要的就是关于旅游行业发展的变动趋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两大方面,并没有对会议会展、专题旅游方向引起重视。

3、此专业在社会的认知度方面不够。

针对于所有的问题来说,在知名度上比较,是存在很大不同意义上的差别的,这样就直接的导致了在学生进行报考专业的时候,对此专业有很大的偏好度了。

另一方面,对于专业的就业率在整体比较是偏低的,这就恰恰的说明了专业教育方面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专业就业流失率也就证明了此这个专业的市场匹配是不明确的。

二、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策

1、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段得扩大培养,在专业大战与研究两大方面要统一进行。

对教师的师资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进行提高教师之间的素质、专业水平,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进修、企业顾问、在职攻读学历等方式进行交流学习,另外还可以通过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此专业的专任老师进行合作交流,另外可以鼓励本院的老师积极的参加一些知名的景区、旅游规划等相关的企业或者设杂志社方面进行实际的交流实践合作,还可以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关于本专业的学术论坛和研讨的相关会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将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与国际接轨。

2、对于专业方面要不断的拓展,实时的发展特色方向。

现在有大多数的学生在进入这个学科都是来自本地的,就是对于这个专业在定位和拓展两大方面都是存在很大的压力的,对于学生们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方面、高校竞争力方面来讲,此专业是可以放大或缩小定位的,也就是说放大的定位就是打破局限的长时间、远距离的特征,改变成休闲的定位,反之缩小的定位就是将此专业打的方向改变成市场群体分析的定位,就像在旅行社的问题上,就可以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要准确的瞄准在未来的发展中。旅游的个性化的需求是会越来越大的,另外呢,在酒店的管理方面要增加一些商务酒店方面的一些课程,要知道以后在商务酒店这一领域中也会成为重点的发展对象,因此,就证明了旅游管理的专业不是服务技能的竞争,真正的竞争是对于营销策划能力的竞争,创新能力的挑战。

3、外引内联,不断地增加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水平。

也就是说外引实质就是学生在培养教育方面的改革,一是要将传统的课堂模式进行转变,由原来简单的、闭门式的教学模式有所改变,之后可以通过实践方面直接的与旅游企业、旅游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合作,还要有订单式的对旅游管理专业人员进行培养,另外内联指的就是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里面开设的地理学科和中文的基础之上。在学校内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这样最终的目的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宏观战略等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由此可以看出,在高校方面可以通过以上几种方法来进行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最终的目的是能够更快的推动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速度,然而针对目前的师资教学储备来讲,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就是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值得所有的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樊信友.关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25~26

[2]田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了,就业了吗?[N].中国旅游报,2010.7.28

[3]胡弼成、陈远位.尽快为高校学生开设思维课程[N].科学时报,2010.6.1

[4]牟红.塑造重庆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工商管理化特色之我见——兼议理性智慧导向型旅游教育模式[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04)

篇7

一、理论基础

(一)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是通过构造一个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将每一层次的各因素两两比较,按照标度理论,得到相对重要程度的比较标度并建立判断矩阵,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特征向量,得到各层次要素对上层次要素的重要性次序,从而确定权重向量。此方法的基本步骤包括:①构造比较判断矩阵A。②将A的各列归一化处理。③求A各行元素之和Wi。④对Wj归一化处理。⑤根据A・W=λmax・W,求出最大特征根。⑥一致性检验。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应用模糊理论和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进行深入和客观地描述。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模糊评价模型的设计可分为七个步骤:①定义指标集U。②根据层次分析法定义权重集W。③定义评语集V。④定义合成算子・为矩阵间的乘运算。⑤定义模糊关系矩阵R。⑥定义确定评语的原则。⑦根据定义计算评价结果S=W・R,确定评语。

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实践教学工作是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因此构建实践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应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的评价进行整体设计,以形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践教学评价系统。根据系统工程的原理可以把实践教学系统分成受动、驱动、保障三个评价层次,因此可以把实践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分成学生学习绩效、教师教学绩效和实践教学管理三个一级指标。立足于对当前实践教学绩效现状的认识和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总结,笔者构建出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特征的实践教学绩效评价指标。(见表1)

三、实证研究

(一)定义评价指标集U

首先,定义一级指标层评价指标U=(U1,U2,U3),其中U1为学生学习绩效;U2为教师教学绩效;U3为实践教学管理绩效。然后,定义二级指标层评价指标集Ui=(Ui1,Ui2,…,Uik),(i=1,2,3)。例如U1=(U11,U12,U13)其中,U11=学习态度;U12=学习纪律;U13=学习效果。

(二)定义权重集W

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间权重。首先根据调查访谈,综合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和实践课程任课教师的意见,获得指标间重要性比较数据,采用1-9标度法构造一级指标层的判断矩阵。(见表2)

然后对判断矩阵作归一化处理,求其各行元素之和,再作归一化处理得到Wi={0.681,0.201,0.118},即一级指标层评价指标U1,U2,U3的权重系数依次为0.681、0.201和0.118。根据A・W=λmax・W计算得到最大特征值λmax=3.026,CI=λmax-N/N-1=0.0128,CR=CI/RI=0.0247。由于CR〈0.1,符合一致性检验的要求,说明指标权重系数是可以接受的。同样按照以上步骤,计算得出其它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学生学习绩效的权重集为(0.229,0.353,0.418);教师教学绩效的权重集为(0.104,0.327,0.289,0.280);教学管理绩效的权重集为(0.336,0.302,0.362)。(见表1)

(三)定义评语集V

笔者将评价等级分为五级,定义评语集V=(V1,V2,V3,V4,V5)。其中V1,V2,V3,V4,V5分别表示实践教学绩效水平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很差。

(四)实践教学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

根据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分别向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50份。调查的内容主要是统计各指标在评价等级V上的数量所占比例,从而确定模糊关系评价矩阵R。例如在“学习态度”这一指标的统计中,选择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很差的分别有5人、18人、20人、5人和2人,则该项指标的模糊统计结果为(0.10,0.36,0.40,0.10,0.04)。同样获得其余各二级指标的模糊统计结果,并将这三个指标汇总,得到学生学习绩效模糊评价矩阵。

运用评价模型S=W・R,计算得到学生学习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S1=(0.134,0.315,0.331,0.185,0.035)。同样获得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结果S2和教学管理绩效评价结果S3。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级指标模糊综合评价:首先确定一级指标模糊评价矩阵。

然后根据评价模S=W・R,由已知的一级指标权重集Wi=(0.681,0.201,0.118),计算得到该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S=[0.132,0.314,0.319,0.203,0.032]。由于S向量中第三项数值最高,因此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该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绩效评价结果为一般。按加权平均的原则,如果对评语集赋值V=(90,80,70,60,50),则由C=S・VT可以算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绩效的评分:C=90×0.132+80×0.314+70×0.319+60×0.203+50×0.032=73.03

四、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绩效的对策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案。因此,依据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实践教学管理各维度的评价结果,对该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绩效进行具体和深入地分析,提出提高绩效水平的对策。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在学生学习绩效这个维度上,对“学习纪律”的评价为较好,而对“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评价均为一般。由此可以看出,该专业学生能按要求完成实践课程的相关内容,但是学习情感与学习效率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今后学院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爱上学习,学会学习。

(二)努力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教师教学绩效这个维度上,除了“教学氛围”的评价是一般以外,其余指标的评价均为较好。这表明该课程教师授课准备比较充分,具备较好的工作责任心,需要改进的方向是如何培养良好的教学氛围。今后老师应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多花工夫,因材施教,努力创设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三)合理设置实践教学课程

在实践教学管理这个维度上,对“管理流程”和“教学条件”这两个指标的评价较好,对“课程设置”这个指标的评价为一般。表明该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条件已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课程设置”这个指标则有待改进。今后应结合旅游专业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邀请专家过来现场指导和派遣教师出去学习访问的方式,积极开展学科建设,设计出更加合理的实践课程教学计划,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篇8

旅游管理专业群构建的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对能力的定义借鉴了荷兰能力本位教育中关于能力的定义,即能力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体。作为一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能力本位教育与传统的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教育有较大区别,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其特征是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点建立于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所必须的全部能力,即综合的职业能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群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构建基础——能力分析

在美国教育与职业发展领域,能力本位模式开发的典型例子有微软公司的技术认证计划、劳动部SCANS倡议、西部州长大学以及美国大学测试WorkKeys课程计划。荷兰高等职业院校能力本位教育体系的建设普遍借鉴美国的开发模式,从能力分析入手,通过使用DACUM(DevelopingACurriculum教学计划开发)的方法形成教学计划的开发。旅游管理专业群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是能力分析。所谓能力分析即指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分析。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实然掌握的和职业应然要求的能力之间的差距,来确定其在旅游管理或相应某一领域的能力水平并以此来组织课程与教学活动。其中,对学生实然掌握的能力认定为高中(职高)毕业,职业应然要求的能力认定为学生就业后三至五年职业发展的目标及其相对应的能力要求。在界定二者之间的差距时,为保障目标达成一致性,应尽可能使用相同的语言和方法对能力三要素即知识、技能和态度分别进行分析描述。

三、旅游管理专业群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建设的保障——流程建构

在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参考了DACUM方法,使用了多元性评估工具,初步建构了“五位一体”的课程建设流程。

(一)专门课程计划委员会负责能力的开发

专门课程计划委员会由旅游管理专业群骨干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旅游行业专家及其他有关领域的专家构成。委员会负责与相关旅游企业进行访谈。所有成员要求应是全日制从业人员。此外,还必须具有地区、行业、企业规模等方面的代表性,同时具有交流、群体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二)开展调研访谈,收集工作信息

调研所针对的主要对象:一是旅游企业总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和一线主管等;二是毕业生,针对其所从事的岗位,在三至五年的发展周期内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校验取样。通过这种详细的、深入的访谈等方式来界定能力和基本技能。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般的工作描述(含工作流程与岗位职责)、相应岗位知识要求、完成相应工作所应具备的主要技能(含工具的使用)、相应工作岗位要求的工作态度及其他。

(三)形成核心能力和能力细分领域

调研访谈之后,工作委员会成员重新聚集,运用“头脑风暴法”共同商定学生在能力的某一领域应该展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主要用排除和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形成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能力,通常为7~10项。然后将这些知识、技能和能力加以组织,划分成高职教育所要求的能力领域及更为详细的能力分领域。

(四)对能力领域的细分同时进行课程计划的开发

这一过程建立是通过分析和研究能力领域,以及评估确定课程内容等程序来实现的。通过“工作任务导向下”的教学项目载体的建构,将职业能力要求和企业用人需求对接学校课程教学安排,从而涵盖职业与企业细分能力领域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目的。

(五)编制训教进程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