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生说明文8篇

时间:2023-03-07 15:02: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生说明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生说明文

篇1

一、教学目标要细化,要更具有指导性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指导思想,但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说明文的教学目标提的不够仔细,只有“阅读作品,还应注意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这一句,而这样的目标对于教师来说显得过于宽泛,缺乏指导性。虽然每一个说明文单元导读中都有本单元的学习要求,但是这些目标或者要求大多也没有提出具体方法,诸如“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此类,但是对如何来实现这些目标却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因此教学目标的提出要注意包含这些内容:首先是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文章当中哪些内容是属于客观描写,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而哪些内容又是作者的观点,又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其次要让学生将文章中有用的信息挑选出来,再看一看在这些信息当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最后要引导学生理清说明文的结构特点与写作顺序,弄明白作者的表达意图,从而提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应当怎么去学习。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学生才会明白去做什么、怎么去做,而不是将学习目标当成一种静态的东西,只是在开课前向学生呈现出来,而后便不再顾及,如果教学目标过大,还应当将其分解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之中,通过学习课文内容逐步去实现。

二、要全面解读文本,合理设计教学

在教学说明文时,许多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入,基本上采取以下几个固定步骤来实施教学。先让学生去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挑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句子来让学生分析一下说明方法,最后再来分析一下段落大意或者文章结构,这样的教学方式缺少对学生理性思维的训练,同时对于课文的分析又过于机械,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低下,而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在于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不全面,没能根据学生情况来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对文本有一个全面而综合的把握,弄明白文本的主旨、表达方法以及表现出的作者的情感等方面的内容,然后再寻找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来确定合适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切实提升说明文的教学效果,即便是对课文当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也必须以课文内容为根。例如介绍文章的说明方法,就要从说明对象、读者群体、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考虑,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如果采取这样单纯的解释学生不会形成直观认知,既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更不会对学生日后写说明文有所帮助,因此如何来进行教学,教师必须对于文本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与解读,然后再来解决教学的问题。

三、问题设计要合理、科学、有延展性

有些教师认为“任务驱动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推动教学任务的完成,这种设想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设计问题时由于问题的设计不够科学,使得问题没能成为驱动教学的“助力”反而成了一种干扰,这主要在于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要么问题太难,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要么一言不发,要么无边无际胡说一通;要么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作费力,依靠主观臆断就可以完成,例如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虽然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参与其中,但是学生的思维却没有得到锻炼。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科学合理,问题更要有延展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必须将课内与课外知识进行整合,同时一个问题的解决会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这样他们才会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当中,教学效果相应的也会得到提升。

四、说明文教学不能过分追求课堂的热闹,而失去语文的特点

说明文富有逻辑性,知识性、科学性也很强,但相对来说又缺乏趣味性,所以它的可读性也就低一些。许多教师对于课文当中所描述的内容进行了详尽的解读,不是实验就是展示,将语文课变成了一堂生动的科普活动,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氛围很是活跃,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仅仅成了课堂教学的观众,虽然对于文章当中所描述的各类原理、现象等内容耳熟能详,但对于文章所用的写作方法、说明技巧等却涉及很少,甚至都没有给学生去对文章进行朗读机会,虽然学习结束了,但是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却丝毫没有什么帮助,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因此说明文的教学还需要把握住语文教学的特点。

篇2

1名著无国界,无论作者是什么国的人,只要他的作品有价值且众所周知,就称得上名著。

2名著穿越古今,也就说一部作品的名著与否,和它的成书时间没有关系。

名著已经被证明是全人类共同的宝库文化,它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底蕴,健全我们的人格,是我们不至于成为“文明的野蛮人”。青春时期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一个人在这一时期如果没有读过有价值的书籍,那就是一种遗憾,以后再去弥补是很难有所成效的。

网络小说的独辟蹊径与异军突起,是文化多元素中的生力军,是文化景观中新添的芳园,但它与文化的“正规军”的分野不可能、也不必要形成挤压空间的较量和一争高下的抗衡。事实上,谁也不可能取代谁。你可以巨树参天,我可以灌木葱茏;你可以花团锦簇,我可以淡姿轻摇;你可以典雅高贵,我可以朴实清新……如此“面向未来”,才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多元化和多层次,才符合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经典文学的互补交流、相得益彰相比,多元并举、相映生辉是网络小说的正确取向,也是其走向成熟与繁荣的最佳选择。我们要好的网络小说,以帮助我们成长,反映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们不能沉迷于其中,以致贻误学业。

作为一个处于新世纪与旧世纪交替时期的初中生,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教育体制的变化,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大它对课外书的容纳度。那么怎样读好书呢?

正如饮食一样,读书需要人们的细细品尝,有些东西看起来不好吃,可是很有营养。有些呢?看起来美味诱人,可是只不过是垃圾食品。还有一些色香味俱全。那么,我们也应当且必须在意识到课外书的重要性的同时,克服新世纪相应产生的浮华的新生事物的诱惑,争取在这个还不需徒悲伤的少壮时期,获得更多的可用一生的知识与才能,并完善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在今后能更适应人生的起伏与时代的变迁。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把握文章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21世纪更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信息化的浪潮便以不可抵御之势席卷全世界。在信息化的社会,信息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谁能把握信息,谁就能拥有成功。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世界各国都十分注重培养少年儿童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第十条总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见,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已经十分注重对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驾驭信息、利用信息就显得尤其重要。

说明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文体,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方面。此类课文的教学价值恰好为课标理念的达成提供了最好的素材。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把说明类的教材文本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内容,乐于探究,品味语言,习得方法。

说明文,相对于其他文体的课文来说,没有其他文体的曲折情节――吸引人,没有其他文体中的鲜活形象――影响人,也没有其他文体的浓郁情感――感染人。因此,许多老师认为此类文本内容简单,写法平实,学生一读就懂,教学过程中难以出现其他课文教学时生成的精彩,公开课少人问津,家常课也不被重视。有些老师索性让学生读读课文,了解了解内容,顶多再延伸一下――读读课外补充资料就结束教学了。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一方面歪解了编者的意图,弱化了学生对说明文的深入认知和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误导了学生对此类课文的关注程度,使得本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习得、学习习惯养成、科学知识熏染的过程被浅化了,影响了说明文教学的效果。因此,教会学生如何根据所学内容搜集处理信息,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较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说明文,使学习变得主动、有效、深入。

一、搜集处理信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例如在教学小学六年级下册的《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把握@篇说明文的主题: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我让学生课外搜集了许多关于我国各地各民族的民居资料。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报,上网搜集信息,汇集整理信息资料,再分组交流信息。通过搜集和整理信息,学生们更深刻体会到: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其中,课文里重点介绍的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课文中还介绍了独具特色的傣家竹楼。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通过搜集处理信息,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这篇说明文的主题: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二、搜集处理信息,形式多样的信息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4

一、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价值

在现阶段的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应当构成其中的核心部分。通过朗读特定的文本,就能培育同学们具备的基本语感,同时也有助于留下深刻印象。相比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小学生通常更适合运用朗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这是由于,小学生通常并不具备较高层次的抽象理解力,因而只有借助直观朗读的方式才能透彻体会特定的文段内容。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如果多次朗读特定的语文文本,那么针对文本内容就能建立相应的理解,从而方便了后期进行的深入探究与学习。与此同时,针对语文学科进行的朗读教学也有助于塑造自信,让小学生尝试着大胆进行表述,通过朗读来抒发自身的深厚情感。由此可知,语文课堂不能缺少最基本的朗读教学[2]。

从目前来看,多数师生已经认识到了朗读教学的价值所在,因此也在逐步探求适合小学生的课堂朗读模式。但是从整体角度来讲,现阶段开展的朗读课堂并没有真正达到完善。究其根源,就是由于课堂朗读模式仍然较为僵化并且单调,在此过程中欠缺必要的趣味性。在进行课堂朗读时,多数小学生已习惯于跟随教师的思路来朗读课文,但是并没能在整篇课文中融入自身的真切体会。这种状态下,小学生并不能深刻体悟整篇课文的基本宗旨,因此不利于提升自身具备的语文理解力。因此可以得知,现阶段的朗读教学仍然亟待加以改进,师生应当探求趣味性的朗读课堂模式,确保运用这种方式来消除同学们对语文课堂的畏难心态与厌倦心态。

二、提升教学有效性

目前很多师生仍然依照僵化的朗读模式来完成课文阅读。在课堂的进程中,教师通常选择特定的大纲文本,然后带领同学们进行朗读。某些情况下,师生还会留意文本中的生僻词或者生字,对此进行重点的关注。然而实质上,形式化的课文朗读并不适合运用于现阶段的语文课堂,这是由于课堂朗读表现为僵化单调的状态[3]。因此,针对语文学科的课堂朗读有必要融入深层的情感,摒弃机械化的课文朗读。具体而言,针对语文课文开展的朗读教学应当包含如下要点:

1.朗读叙事类课文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文中,叙事文占据了较大比例。具体在选择适合用来朗读的叙事类课文时,教师有必要密切结合同学们的兴趣点,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朗读的语文课文。通常情况下,叙事类的课文很可能包含较多的描述语言,教师对此应当指引同学们透彻领会叙事课文的基本线索及其关键内容。相比于高年级小学生,低年级小学生经常表现为相对较差的抽象思维。因此针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讲,教师通常可以选择趣味性或者短小的叙事类课文用于课堂朗读。这种做法有助于激发同学们具备的阅读兴趣,与此同时也不会感觉到课文朗读的乏味与枯燥[4]。

2.朗读说明文

一般情况下,说明文本身具有简明性与逻辑性的特征,与之相应的课文语言也表现为鲜明的风格。为此针对说明文而言,课文朗读的关键就在于透彻领会说明文的主旨与内涵,进而提炼出说明文的核心线索。实际上,某些小学生并不擅长理解说明文,经常觉得此类课文是单调并且乏味的。因此针对此种类型的语文课文,教师通常可以选择趣味性较强的说明文作为朗读素材。具体在朗读时,教师有必要提醒同学们密切关注基本的行文逻辑以及语言描述方式,通过简明的表述方式来凝练说明文的主旨,在此前提下获得全方位的课文理解。

3.朗读散文与诗歌

散文类与诗歌类的课文在整个课文朗读中占据了很大比例,对此应当加以关注。针对散文以及诗歌具体在朗读时,关键点应当放在语调与情感等层面上。这是由于,散文与诗歌本身都蕴含了浓厚的情感,小学生在朗读时如果能与作者产生深层的感情共鸣,那么就能达到最好的朗读效果[5]。例如:针对描述自然美景的散文而言,在朗读时就要融入小学生自身的体验,对于优美景物也应当产生联想。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应当为小学生创造形象且生动的课文朗读氛围,综合运用音乐伴奏或者情景模仿的措施来提升课文朗读的实效性。

三、结语

从本质上讲,语文课堂不能缺少朗读教学,通过朗读教学来传授学科知识并且培育同学们具备的语文素养。近些年来,新课改正在逐步深入;面对新的形势,语文学科的朗读教学逐步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更多师生也逐渐意识到了朗读教学在整个语文学科中占据的重要位置。截至目前,与朗读教学密切相关的课堂模式仍处在改进中。未来在课堂实践中,师生还应当密切协作,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方式来提升朗读课堂的有效性,进而全面提升小学生具备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孙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05):108-112.

[2]葛东民.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学周刊,2015(32):172.

[3]娄洪菊.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20):232.

[4]李辉.关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11):179.

[5]杨红月.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02):119+121.

篇5

一、抓住课文的线索,理清文字的层次

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线索,理清层次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

1.理清整篇课文的层次结构

说明文的层次结构是有规律的。说明某一事物构造的文章,常常按照事物的构成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说明。教学时,指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参观线索,就理清了课文的层次结构。一般说来,说明某一事物作用的文章,常常按照先主要,后次要的顺序组织材料;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的文章,常常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说明比较复杂事物的文章,常将要说明的事物分成几个方面,再按一定顺序组织材料。掌握各类说明结构的特点,就掌握了理清说明文层次结构的方法。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结构,还可以采用抓文题的方法。

2.理清段落的说明层次

说明文中段与段之间的构成也是有规律的。说明文在结构上注重每段集中说明一个问题,总是在这一段的首句提出说明重点,然后再进行具体说明。抓住说明文的特点,也能帮助清理自然段的结构层次。

二、学习课文的语言,了解说明事物的方法

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简洁、周密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并体会说明文中根据被说明事物的具体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说明的方法。

1.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周密性

用比较方法,训练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周密性的特点,可采用加、换、去词语的方式进行。

2.学习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把说明的事物说具体

说明文中常常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进行说明,不仅清楚、具体,同时还有很强的说服力。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作者运用这些具体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理清例子同被说明事物间的关系,学习说明的方法。

3.学习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把说明的事物说准确

运用准确、具体的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进行说明文教学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很重要。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既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又可以把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发展思维能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说明文同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2.利用电教媒体,解决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说明文中的有些现象单凭教师的讲和学生的阅读是很难弄明白的,运用电教媒体就可以解决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6

关键词:小学生;说明文;阅读兴趣;教学模式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每一册课本中都会安排一到两篇说明文,这些文章一般比较通俗易懂,学生自己读几遍就明白了,所以当正式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老师也不敢深入挖掘。这显然不是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显得至关重要,笔者通过一些浅显的研究,希望能帮助到老师们。

一、以兴趣为导向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兴趣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只要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他自然而然就会认真学习课文知识。并且这种学习是快乐,他不是被迫在学习,在这种自主状态下的学习可想而知效率是最高的。因此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也都论证了这一观点。卢梭认为:“的确,一个主要的动机,就是孩子当前的兴趣,这是确实的,并且是有效的。”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发生兴趣。”皮亚杰更强调兴趣的动力性,在他看来,“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足以使工作具有兴趣,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能减少疲劳。”我国心理学家也指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或叫做求知欲。”从古至今,国内外的许多科学家都用他们的研究证明了兴趣的推动作用。我们发现,在学校中,有些学生在某些科目上有自己的特长,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他们对这些科目很感兴趣,是主动学习的结果。这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可以反映出兴趣这种内在动力的推动作用。学生只要对学习有了兴趣,这个兴趣就成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就会使他们产生“希望掌握”“自主探索”“不断研究”的现象和行为。因此,以兴趣为导向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激发兴趣,提高小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二、以兴趣为导向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以兴趣为导向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目标不仅注重以上三个教学目标,而且还充分发掘说明文中的兴趣目标,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将兴趣的积极作用推向最高限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强烈的参与性,使他们的注意力专注于说明文教学过程,使他们由原来的被迫学习改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该模式较传统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而言,不仅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层面上的目标,而且更加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兴趣目标的实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课文的性质和内容合理安排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更高的积极性,时刻保持高涨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兴趣目标是十分必要的,它既关系到本目标的实现,还关系到其他目标的实现。(1)有利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知识指一种收获,一种结果;技能则是知识的运用。只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使他们收获的知识也就更多了。同时,学生对课文产生的兴趣还会激发他不断地寻根究底,学生会在课外主动地了解相关的资料,这样不仅扩充了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这些内化了的知识也就更容易在生活中运用。(2)有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我们知道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具体经过,一旦调动了情趣,他们会竭尽所能,不仅集中注意力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还会采用自己的方法来广收信息。(3)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小学生对课文中的说明对象产生了兴趣,那么他们必然能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必然对说明对象产生向往、热爱之情,这种情感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很大的帮助。

三、以兴趣为导向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是指完成教学目标所展开的步骤和过程,也称为该模式的进程和阶段。一般说来教学模式是相对固定的,它的操作程序也是相对固定的,但这并不代表它是一成不变的。所谓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是这个意思。每一种教学模式的存在都有它特有的固定的操作程序。

以兴趣为导向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初步设想为:(1)激情导入。薛法根说,判断一堂课的好坏,只要看导入部分就知道了。有趣的开场,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对下面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奠定作用。(2)明确课文主要探讨的问题。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掌握这些问题的意义和好处,激发他们学习、研究该问题的兴趣。(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新知识的学习不能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随机应变、灵活多样、充满新鲜感的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参与性。教学方法的选择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其要有多样,要有乐趣、要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增强他们的参与性。(4)解决问题:在这里教师要更正观念,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问题的解决要靠学生。(5)奖励机制:这个机制不是说一定要给学生奖品,也可以是精神上的鼓励,让学生产生自豪感,让他有兴趣去深入探究。

四、以兴趣为导向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以兴趣为导向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是:首先,要把兴趣作为目标,使兴趣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力图采用该教学模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该被迫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实现两方面的兴趣发展:一是遵循有趣―兴趣―志趣的发展轨迹,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以兴趣为依托发展学生的智力,即掌握与兴趣对象相关的各种能力,通过对说明对象的学习,让学生对说明对象有充分的了解与认识。其次,将兴趣作为手段,旨在通过该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课本知识,主动追求其他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徐宗林.西洋三千年教育文献精华[M].北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篇7

“得阅读者得天下”!在小语界,对阅读教学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我们团队注意到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模式的差异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所谓文体即文学体裁,是指文章作品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它是人们对文章作品内在规律、特质的一种认识和总结。在小学阶段,基于文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未形成一定的模式, 教师的文体意识也比较薄弱。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认为对不同文体的阅读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我就我校的15位语文老师及四年(2)班的50位小学生阅读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教师对不同文体阅读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数据显示

1.你更喜欢上什么文体的文章?

喜欢诗歌的占7﹪ ,喜欢童话的占46﹪,喜欢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占40﹪,喜欢经典散文的占7﹪。

2.你觉得孩子比较喜欢学什么文体?

喜欢童话的占61﹪,喜欢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占39﹪。

3.据调查,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文所占比例过大,你认为这种现象合适吗? 觉得合适的占70﹪,觉得不合适的占30﹪。

4.据调查,外国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居多,这与我国形成鲜明的对比,你认为我们要不要在教材中加大说明文所占的比例?

72﹪的的老师认为要加大说明文的比例,28 ﹪的老师认为不要加大说明文的比例。

5.你觉得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占多大比例合适?

A、46﹪的老师觉得说明文占10%比较合适,37﹪的老师觉得说明文占20%比较合适,16﹪的老师觉得说明文占25%比较合适。

6.你觉得小学语文教材中议论文占多大比例合适?

87%的老师认为议论文占5%的比例比较合格,13%的老师认为议论文都不要也可以 的。

7.据统计,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文(含选读)就占91.8%,你认为这样编写合理吗?

觉得合理的占78﹪,认为存在弊端的占22﹪ 。

8.外国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居多,这与我国形成鲜明的对比,你认为哪一种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100﹪的老师认为不同的国家没有可比性。

9.你认为哪一种文体更有利孩子的发展?

100﹪的老师认为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作用

10.你最擅长上哪一种文体的课文?

擅长教童话 的老师占31﹪,擅长教神话和民间传说的老师占31﹪, 擅长教说明文的占38﹪。

11.你课外阅读更喜欢看哪一种文体的文章?

喜欢诗歌的占3﹪,喜欢童话的占15﹪,喜欢小说的占37﹪,喜欢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占31 ﹪,喜欢经典散文占12 ﹪。

12.你推荐学生读完不同文体的书后,和他们交流过吗?

62﹪的老师偶尔与学生交流,38﹪的老师没有与学生交流。

二、小学学生不同文体阅读现状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

1.你了解语文课本中各篇课文的文体吗?

2.59﹪的学生了解一些,41﹪的学生不了解 。

3.你喜欢学习哪类文体?

78﹪的学生喜欢童话类文体,22的学生喜欢神话和民间传说的文体 ,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样文体的内容比较有趣。

4.你不喜欢学习哪类文体?

59﹪的学生不喜欢说明文,34﹪的学生不喜欢议论文, 6﹪的学生不喜欢应用文,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类型的文体比较枯燥。

5.老师平时对不同的问题教法相同吗?

100的学生感觉老师在不同的文体上教学方法也差不多,它们更喜欢课堂上更具有趣味性,能在游戏活动中完成。

6.据统计,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文(含选读)就占91.8%,你认为这样编写合理吗?

85﹪的学生认为合理,15﹪的学生认为不合理。

7.外国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居多,这与我国形成鲜明的对比,你认为哪一种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100﹪的学生认为不同的国家没有可比性。

8.你认为哪一种文体更有利于你们的发展?

65﹪的学生认为童话类文体更能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35﹪的学生认为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作用,都能不同程度促进自己的发展。

9.你家里藏书最多的是哪一种文体的书?

100﹪的学生家里以童话类文体的书籍占多数。

10.平时老师上课后布置你们练笔较多的是哪一种文体?

100﹪的学生在平时练笔中以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主。

三、对师生问卷结果的分析

1.文体占据比例的客观性及主观性

从师生的问卷当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教育大环境下,以记叙文类的方体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不同国体的区别,与国外无可比性,这是客观存在的根本区别。

从主观上分析,因为年龄的差异,在选择文体的形式上也就有所区别。做为老师更喜欢有个性特色或与生活情感经验相关的文体,例如诗歌、小说等。而作为学生,更喜欢童话类、神话及民间传说的文体,此内容更具有趣味性,更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而教师在教学方面对此类的教学也比较拿手。因此从主客观上分析,我们教材中的文体安排也是科学合理的。

2.文体意识的认识欠缺

“大而化之”是文体主导产生的弊端,因为教材上百分九十以上的文体相同,无论师生在学习当中就淡化了文体意识,甚至于无体而教,无体而学。老师在日常教学当中没有文体观念,文体意识薄弱,并未强烈意识到不同文体的教学形式应当是不同的。所以,学生无论在学生哪一种类型文体的文章都感觉差不多,也是导致了学生在文体意识的模糊。从课堂到延伸到课外,文体意识在小学阶段就处在零发展,零启蒙。

3.不同文体教学形式上的差异

从小学阶段来看,学生喜欢童话,喜欢富有故事性,趣味性的文章。那么,教师在教学当中对此类型的文章其教学方式应当是胜任有余的。学生不喜其它类型文体的文章,除其年龄特点的因素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兴趣。诗歌、小说、说明文、应用文等等,教师如果对不同的文体都具有相对成熟的教学手段,那我们的教学必然能带到学生更好更有效的学习。应当说,不同文体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无论其文体比重存在差异,作为老师应更深层挖掘不同文体的文化内涵,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四.教学策略

1.教师增强文体意识

老师是教学的主导方,只有教师自身的文体意识加强了,才能进一步挖掘教材,带动自己的学生去学习。

2.创新文体教学模式

不同文体的教学方式应当有所侧重,不同体裁的教学方式更要区别对待。不要以一带全,让不同文体的教学都穿同一件衣裳,这样会导致师生的审美疲劳。

3.加强课内外连接

从学生的家中藏书可见,童话横扫一切。作为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所教的,更要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类型文体的书籍,这样才能让文体学习不断篇。

篇8

笔者借用潘文的“共能”“异能”术语,表达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笔者赞同潘文提出的中小学作文教学以“共能”为主、以“异能”为辅的作文教学观,但对“共能”“异能”的内容认定不同于潘文。笔者认为:中小学作文教学所要培养的“共能”,不仅仅是议论类文体的写作能力,还应包括记叙类文体与说明类文体乃至常见应用文的写作能力;所要培养的“异能”,可以因人而异——擅长记叙类文体者可培养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方面的写作能力,擅长说明类文体者可培养说明书、解说词、科普小品等方面的写作能力,擅长议论类文体者可培养随笔、杂文、社会评论等方面的写作能力;“共能”是“异能”的基础与前提,“共能”缺少基本的构成要素,就不能为“异能”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前提。

一、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化繁为简的真文体

为突出其培养“议论体式”写作的“共能”观,潘文将记叙文、说明文排除在“共能”之外,并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作了“伪文体”定性:“学生按部就班学的这些‘文体’还不是‘真文体’,非但不是‘共能’,而且还是‘伪能’。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相沿成习专用于教学、考试的虚拟文体,是一些‘四不像’文体——‘伪文体’。……在真实写作中,没有哪一种文章体式称为记叙文,只有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叙事散文、小说等特点不一的叙事体式,记叙文与其中的哪一种都不靠谱。……说明文、议论文也是如此,与真实写作的哪一种体式都不同:说明文不是说明书、介绍信、解说词、科普小品中的某一种,议论文也不是随笔、杂文、思想评论、文艺评论、社会评论、论文(按:“论文”与“思想评论”等是属种关系,似不能并列)中的某一种。这就使学生学了12年的语文、写作,绕了一大圈,到头来什么实际的写作体式也没学会。……显然,‘伪能’是严重违背教学规律的。”潘文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定性为“伪文体”的理由分别是:没有哪一种文章体式称为记叙文,只有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叙事散文等叙事体式;没有哪一种文章体式称为说明文,只有说明书、介绍信、解说词、科普小品等说明体式;没有哪一种文章体式称为议论文,只有随笔、杂文、思想评论、文艺评论、社会评论等议论体式。我觉得,这些理由不成立,因为:相对于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叙事散文等,记叙文是上位概念;相对于说明书、介绍信、解说词、科普小品等,说明文是上位概念;相对于随笔、杂文、思想评论、文艺评论、社会评论等,议论文是上位概念。上位概念各包含若干下位概念,这正如“马”包含“白马”“黑马”等,我们不能据此认定“白马非马”抑或“黑马非马”。

“叙事体式”及“议论体式”是潘文使用的术语,“说明体式”是笔者依据潘文用法仿拟的术语;既然“叙事体式”、“议论体式”的说法成立,那么,“说明体式”的说法也成立。这三种说法成立,毫无疑问,它们使用的依据是表达方式:叙事体式文章主要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说明体式的文章主要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议论体式的文章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既然可按表达方式将文体分为叙事体式、说明体式、议论体式,那么,将文体按表达方式分为表达简洁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有何不可?想必,表达方式的说法还成立吧。而如果成立,按表达方式划分出来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也就成立;而如果不成立,按表达方式划分出来的叙事体式、说明体式、议论体式也不成立。在笔者看来,所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与记叙体式、说明体式、议论体式以及记叙类文章、说明类文章、议论类文章的内涵外延差不多,而使用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比另外的叫法更简洁方便。何况,这样的叫法已约定俗成;再则,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等也都使用这些术语来指称和区分文体。记叙文是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叙事散文等叙事体式的概括指称,是其上位概念;说明文是说明书、介绍信、解说词、科普小品等说明体式的概括指称,是其上位概念;议论文是随笔、杂文、思想评论、文艺评论、社会评论等议论体式的概括指称,是其上位概念。总之,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不是“伪文体”,而是化繁为简的真文体。

潘文关于用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伪文体”不能培养写作能力的说法也不符合客观事实。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些术语长期使用,大纲及教科书非但未将其看作“伪文体”,而且还长时间将这些文体安排为写作训练的内容。试想:我们国家现在还算有一批一般意义上的人才或者写作人才吧,而他们不正是用这些“伪文体”、按这样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吗?因为,据笔者所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并未抛弃这些文体训练而另搞一套。虽然不排除这些人才出学校后会自己进修提高,但恐怕不能认定他们全都将学校所学抛弃不用而另起炉灶,相反可以肯定,正是学校所学为他们进修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构成“共能”的基本要素

既然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不是伪文体而是化繁为简的真文体,既然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培养中小学生的最为基本的、比较全面的写作能力有作用且舍此别无它途,那么,这些文体必然是构成“共能”的不可或缺的要素,进行这些文体的写作训练必然是培养“共能”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因为中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而打基础是需要打下这些写作基础的。潘新和教授认为,“一个人可以拙于叙事,但不能不精于议论”“(《写作教学应以议论文为重点——试论写作教学的文体次序》,《语文学习》2010年第10期。注意:潘教授在这里使用的术语是“议论文”),因而主张中学生作文最应该进行议论文的写作训练。潘教授加强议论文写作训练的理论与主张自有其合理性,因为学生能写好议论文的确是件大好事。但笔者认为,“精于议论”还不够,“拙于叙事”更不行,中学生作文最好是“各体都会”,实用类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能比较熟练地写作,文艺类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指剧本)等也能略会一二,因为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而打基础的阶段是需要打下各种基础的。如果中小学只将议论文写作作为“共能”训练,他们也就没有练习记叙文、说明文的机会,也就缺少写作记叙文、说明文的能力,也就缺少构成“共能”的基本要素。况且,三种能力互相促进,如记叙中要议论、说明,议论中要记叙、说明,说明中要记叙、议论,而只练一种,效果未必会好。再说,“共能”是“异能”的基础,“异能”以“共能”为前提,不具备记叙、说明、议论的基本能力,就不能培养和发展更高档次的展现特长的“异能”。

三、作文教学要由易到难、由简而繁有序进行

作文训练是否有序?如果有序,是怎样的序?对这些问题,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在笔者的印象中,长时间以来,大纲及教材的要求及安排是:小学高年级进行简单的看图写话(说明性质)及记人记事(记叙性质)练习,初一着重进行记叙文的写作练习,初二着重进行说明文的写作练习,初三着重进行议论文的写作练习,高一着重进行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如人物通讯、报告文学)写作练习,高二着重进新比较复杂的说明文写作练习(如科普小品、试验报告),高三着重进行比较复杂的议论文(如思想评论、社会评论)写作练习。从这些安排可以看出,大纲及教材是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作为“共能”要求的,也大致体现了由叙到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序”。大纲及教材经专家编写而成,其要求及安排想必不是轻率之举,肯定有其充分依据。现在的课程标准及各种教材与先前的要求和做法有所不同,但大体上还是有序的——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易到繁难、由记叙到议论,要求是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的——都要求培养记叙、说明、议论等能力,有的还要求写简单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并非只将议论文体作“共能”写作训练。当然,大纲拟定及教材编写是科学,而科学没有穷尽,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或许都做得不够科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写作教学同其他教学一样,必须由简到繁,先易后难。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都不能写,肯定不能写这些文体类别下的复杂的东西。比如:简单的记人记事都不会,肯定不能写调查报告、人物通讯、人物传记;简单的看图写话都不会,肯定不能写说明书、实验报考、科普小品;简单的一事一议都不会,肯定不能写思想评论、社会评论、文艺评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说记叙文不是真文体,而要求学生写“真文体”人物通讯,学生肯定不知道人物通讯为何物;同理,如果你说议论文不是真文体,而要求学生写“真文体”思想评论,学生肯定不知道思想评论为何物。能写人物通讯、科普小品、思想评论等那是“异能”,而“异能”的写作及培养要以“共能”为基础为前提。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文教学不仅要由简到繁,而且要化繁为简,而使用化繁为简的术语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十分必要。

四、在疯狂应试的氛围中不应只重议论文体

多年来,中高考作文都允许“自选文体”且考材料作文,这一做法导致极为严重的新问题出现。一方面,多年允许“自选文体”使教学大多不搞文体训练。允许“自选文体”本来是极富人性化的举措,其初衷是最大限度地为考生提供写作空间,让各类考生都能发挥特长。但“自选”是把双刃剑,有其利也有其弊,而目前已演变为“弊”多于“利”。多年允许“自选文体”使教学“熟悉”了中高考作文的“规律”:会写一种文体就可对付(捞个不错的分数),擅长一种文体就可“优胜”(获取高分满分)!这种“一招鲜,吃遍天”,不必担忧“文体变天”的心理,必然会导致教学急功近利,不愿“浪费时间”去搞扎实的文体训练。试想:既然有直奔目标的“捷径”,谁愿走迂回曲折的“弯路”?既然有省时省力的“好事”,谁愿做费时费力的“坏事”?另一方面,多年考材料作文使学生作文大多为议论文。材料作文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合理性。材料作文的主要功能是防止猜题押题,也具有设置情境、激活思维的作用。但材料也是把双刃剑,有其利也有其弊。相对于无材料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包括材料话题作文、材料命题作文、材料自拟题作文)的审题难度大得多,它要求读懂材料,在材料的含义及范围内立意;否则离题。为避免离题,学生往往使用议论语言点明材料的含义,选择议论文体表达自己的立意,而不大用相对含蓄的记叙文体。因为记叙文体表达不够直接,往往写了相当多的篇幅还没有表达出吻合材料含义的意思,甚至所叙述的故事完全偏离材料含义,导致离题。无论是考试作文还是平时作文,符合题意是“基础等级”最基本的要求,作文一旦离题,即便内容充实、构思严谨、语言通畅,得分也都只能在及格分以下。故平时作文,只要是材料作文且允许“自选文体”,学生一般都写议论文。但即便如此,每次考试(月考、周考),总会有相当多的离题作文,且离题者未必只是差生,常常有年级前10名之内的优生。专家们对这一情况未必了解,但一线教师对此感受深刻。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