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2:0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村信用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金融立异 信用社 金融资本
竞争能力的主要基本,是正确措置提防金融风险和撑持经济成长关系、促进处所经济加速成长的必然要求。有人曾以信用社为重点开展金融立异查询拜访,并撰文指出信用社金融立异存在“三多三少”问题,即“资财富务立异多,中心营业立异少、吸纳性立异多,自立性立异少、低附加值立异多,树品牌增效立异少”。那么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若何在“夹缝”中谋求保留成长,整合现有金融资本,加速金融立异轨范,周全晋升竞争实力,成为当务之急。
1 信用社金融立异滞后的根柢原因
信用社金融立异之所以效率不高,呈现“三多三少”现象,是多方面身分综合而形成的。
1.1 系统体例方面身分。农村信用社可以说是自成立之日起就处于一种“上无爹娘,下却儿孙合座”的尴尬地位。系统体例不清、权属不明使得信用社历来都处于一种“朝中无主,自我成长”场所排场。今朝虽然农村信用社实施县级法人统一打点,但在营业打点系统体例上仍附属于省级联社,加之自己因为财政、人员等肩负较重,在金融立异上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好比全省性吸纳性立异网上银行等营业都是一向处于难产阶段,更别说是全国性的自立性立异。可见系统体例不顺、权属不明一向以来都是制约信用社金融立异的根柢原因。
1.2 手艺方面身分。金融要立异,就必然要依托高科技手段,在信息电子化的基本长进行立异。而今朝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培植起步较晚,电子化水平普遍低下,加上信用社点多面广,空间跨度年夜,其电子化培植的难度相对较年夜,要想在全国规模内构建统一的电子收集平台,需要破耗巨额资金,而以今朝省管信用社的系统体例是很难战胜这个手艺难题的。这也农村信用社缺乏金融立异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得症结地址。
1.3 自动性方面身分。立异需要勇气、立异需要投入。从率领层来看,若是没有久远的、计谋性的目光来看待信用社的成长问题,过度着重于传统营业和传统市场,不正视人才的培育和开发,那么在金融立异方面就会按部就班、安分守纪没有任何打破。从通俗员工层来看,若是不提高其整体文化水平、营业素质,那么立异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若是不打破“年夜锅饭”、“铁饭碗”采纳一套行之有用的查核奖惩激励机制,员工进取意识和立异意识就得不到激发,信用社金融立异也就无法实现。
1.4 情形方面身分。一是农村社合信用情形不够理想,有不少的贷户存在恶意赖债逃债行为,致使农村信用社不愿意积极推广新的贷款营业品种。二是金融监管相当严酷。银监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的代办署理营业以及新营业仍然实施斗劲严酷的金融管制,使农村信用社的金融立异空间受到了很年夜限制。
2 解决信用社金融立异滞后的根柢路子
面临日益激烈竞争的经济金融形势,农村信用社必需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立异,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增强打点轨制立异。农村信用社进行金融立异的焦点和关头在于打点轨制立异,只有成立科学高效的打点轨制,才能对农村信用社实施有用打点,充实调带动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所以我们应该紧扣《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更始试点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在省政府负责的前提下,在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基本上,直接对下层信用社员工进行垂直打点,最终把农村信用社慢慢过渡为区域性的银行。具体要做以下几方面工作:①调整机构设置,构建高效组织机构。农村信用社在内部机构设置上,应按照抉择妄想参谋系统、市场拓展系统、处事保障系统和看管考评系统从头调整内部机构。②成立科学合理的人事轨制。信用社应该将人力资本视为一种最主要的资本,彻底实现干部人事打点轨制的立异。一是要成立合适农村信用社经营打点需要的员工级别系统,按照职称、学历、工作年限、营业经营能力、缔造价值效益等指标周全奉行品级打点,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同时也要成立健全专业人才打点机制,实施打点职务和专业手艺职务“双轨晋升”轨制,为专业人才斥地“绿色通道”。确保真正做到以事就人,人适其所,各尽其才,各尽所用,使每个有能力的人都有机缘实现自己的价值。
2.2 增强产物与处事立异。产物立异首要搜罗存款营业立异、贷款营业立异、中心营业立异。处事立异搜罗处事形式的立异、处事内容的立异以及处事手段的立异。信用社的立异要按照自身的特点和现实来确定,不能一味的吸纳性跟风,搞什么“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其实,立异贵在“新”字,我们面临泛博苍生,立异必需适合公共的口胃。要脚结壮地的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上做文章,尤其是在个性化处事上要有新的打破。而个性化的处事要求信用社走出柜台、走向社会,体味社会上各方面的金融需求,找寻直接而有用的处事体例,这现实就叫“营销”。而诸如斯类的营销勾当恰是未来农村信用社立异品种、立异处事、增强经营活力的一年夜趋向。农村信用社立异处事的根柢点在于:变被动处事为自动处事,最终把营业经营的自动权抓在自己手里,最年夜限度地拓展营业市场。
关键词:信贷政策;三农;农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392(2008)10-0037-04
虽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人民银行2008年工作会议均提出了“优先保证‘三农’信贷需求,切实加大对‘三农’信贷投入”的总体工作要求。但是,作为支持“三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要在较短时间内调整信贷结构,增加“三农”信贷投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如何处理好执行货币政策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发挥好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效能,是当前亟待探索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晋中市农村信用社经营现状及特点
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革,目前省级联社管理模式已全面实现,标志着农村信用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及向农村信用社倾斜政策的出台,近年来,晋中市农村信用社在体制改革、资产管理、业务经营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到2008年6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总资产、总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分别达到了302亿元、289亿元和14亿元,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22.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21.5亿元,实现净利润2.5亿元。在存款增幅、贷款结构优化、资产盘活、增收增效等方面都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从紧货币政策下,其业务经营呈现以下特点:
(一)资金相对宽裕,流动性过剩显现
2008年上半年,晋中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净增43.9亿元,同比多增12亿元;各项贷款净增13.3亿元,较上年同期少增4.7亿元,表明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其投放趋势得到较大控制。全市农村信用社6月末存贷比例为54.5%,较上年末下降了6.2个百分点,降到近年来最低点。存差达101.1亿元,同比增加31.4亿元。流动比率则由年初的125%提高到130%,这一比例远远高出农村信用社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中≥30%的规定比例。严控信贷投放,使得全市各社存放同业、短期投资出现大幅提升,6月末,农村信用社存放同业余额达45.5亿元,流动性过剩显现。
(二)农业贷款增幅较快,支农主力军地位凸显
截止到6月末,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达92.8亿元,比年初增加8.8亿元,农贷占比达77%。截止到6月末,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222.6亿元,占全市各项存款余额的27.3%。从贷款市场份额看,截止到6月末,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达121.5亿元,占全市各项贷款余额的40.3%。
(三)盈利能力趋强,收入来源单一
在对全市信用社财务分析中发现,今年上半年全市信用社实现净利润2.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0.6亿元。但是从整个业务收入中不难看出,贷款利息收入占到整个营业收入的85%,金融机构往来收入占到14%,两项收入已占到收入的99%以上。由于电子化、网络化建设落后,造成服务功能狭窄,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使其中间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纯服务性的收入甚微。单一的收入来源和大量非生效或低生效资金占用,粗放型经营模式和窄小的收入渠道,给信用社的经营增加了一定风险。
二、支农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
(一)信贷投放比例与支持“农企”之间的矛盾
今年年初,晋中市农村信用社严格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从信贷总量控制上一改过去比例管理,按照人民银行和银监委指导意见,规划全年信贷供应总量,并有计划地分季做出信贷供应量。上半年全市农村信用社共投放贷款13.3亿元,达到全年计划投放量的67%,与上年同比减少4.7亿元。其中农业贷款净增8.8亿元,同比减少2.4亿元;乡镇企业贷款净增2133万元,同比减少3.5亿元。可以看出,农业贷款占到全部贷款的77%,基本上满足了现时农村经济发展的必需货币供应量。在对全市重点农业大县农户调查中发现,从事种养殖业农户信贷需求满足率达到88%以上,从事农业深加工和农村商业的个体贷款达到60%以上,其他部分农企和农商一时还很难得到新增贷款,特别是对新出现的农村新型产业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正面临着从紧货币政策下的信贷调整影响,很难得到全额信贷支持。
(二)农村信用社资金相对充裕与贷款投放总量控制之间矛盾
今年上半年,晋中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增加44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增12亿元,其主要因素之一是由于从2007年12月以来,股市和基金市场指数大幅下跌,部分投资资金回流储蓄所引起。而上半年晋中市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只有13.3亿元,使得新增存贷款比例只有30%,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6.6个百分点,从而引起农村信用社存贷比例的下降,截止到6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存贷比例只有54.6%,较年初下降了6个百分点。在从紧货币政策的指导和信贷宏观调控下,晋中市农村信用社已将近21亿元的资金投向债券市场,同时同业存放资金较年初也增加了22.5亿元,全社流动性比例较上年末提高了5个百分点,达到130%。高位运行的流动性,说明晋中市农村信用社目前存在着较大数量的信贷可供资金,不存在支农资金的紧缺问题,只是由于信贷限额管理而使很大一部分资金不能从信贷口流出,造成支农贷款增量需要从现有存量中进行调整的局面。
(三)货币政策与信用社提升信贷资产质量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现阶段很多经济组织还处于一个资本积累阶段,各类经济主体在发展中对信贷支持是一种持续增长的需求。如果信贷资金出现断链,很多企业或规模种养殖业的正常经营将受到很大影响,这也是紧缩货币政策后,金融机构引发不良贷款反弹的主要因素。如果在短期内大量压缩其贷款规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其支农的力度,但由于有保有压信贷政策的实施,大量存量信贷资金投放方向的快速调整,会使很多农村中小企业失去金融有效支持,将其推向流动资金严重短缺的境地,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的产生,使刚从困境中走出来的农村信用社再度陷入困境,农村信用环境改善也将受阻。
(四)“支农”信贷策略的滞后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
经过30多年的农村体制改革,在我国广大农村各类经济实力均得以较大提升,农户自有财产已有一定积累。在近年来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调整时期,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的种养殖业已不需要太多的信贷支持,很多农户已逐渐退出几百或几千元的小额信贷需求行列。新型的经济主体对信贷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如若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策略还是处于一个“撒盐”的层面,势必引起信贷供求双方矛盾,其一是单纯一家一户的种养业资金已能基本满足,不需要融资来解决,如若信用社大部分信贷资金还停留在小额支农上,就会出现“难贷款”的局面;二是将有效的资金资源投放到一家一户的低效层,对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也是一种制约,对现阶段紧缺的资金资源也是一种浪费。所以目前农村信用社追求的信贷面和风险分散策略,限制规模化、集约化的中小企业贷款规模,会引起众多中小企业的“贷款难”局势,造成原有贷款不能按时收回,不良贷款反弹现象出现。
三、支农矛盾产生的原因
(一)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相对较差,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意愿
由于农村广大农户抵押、质押物少,中小企业大额担保能力差,加之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市场信用建设缺失,很多个人或企业诚信意识淡薄,赖债、逃债、废债行为时有发生,给信用社信贷业务带来一定风险。而且,农村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缺乏有效的数据报表反映其真实的经营状况。同时,由于小企业主的文化素质、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致使一些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很短。这些因素都使得农村信用社对农业、农户的贷款投入受到制约。特别是在从紧货币政策实施后,部分企业受到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企业资金供应链出现断裂,偿还贷款能力出现下降,使信用社信贷资产出现很大不确定因素。截止到6月末,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五级分类)达36.2亿元,占比为30%。其中,按借款人性质划分,传统农作户6.5亿元,占到全部不良贷款的18 %;多种经营户4.5亿元,占到全部不良贷款的12.4%;个体工商户5.9亿元,占到全部不良贷款的16.3 %;企业法人14.1亿元,占到全部不良贷款的38.9%。
(二)农村信用社现行利率政策加剧了农户贷款难度
农村信用社面对的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农民和高风险低回报的农业产业。但是,根据现行规定,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最大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2.3倍。由于农村金融业务缺乏竞争,导致农村信用社在执行贷款利率中存在“一浮到顶”的问题。农村信用社面对高风险的农村信用主体,有其利用相对较高的利率水平覆盖风险的需要。但是,高利率水平不仅使一些有贷款意愿的贫困农户望而却步,而且对于贷了款的农户来说,也进一步削减了其经营利润率和收入水平,削弱了农户的还款能力。
(三)信贷风险保障体系不完善,使农户由于达不到贷款条件而难以取得贷款
一是抵押物受限,担保体系不健全。由于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经营场所、产品有其特殊性,不能作为金融机构的抵押物。同时,农民仅有的土地经营权国家规定不能作为抵押物。而且,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缺位,全市各县目前已有的担保中介机构的实际运作均未涉及到农业信贷。担保抵押资产是否充足,是金融机构决定贷款与否的重要条件,而农户和中小企业往往因不能提供有效的担保抵押而不能获得贷款。
二是农业风险保障制度发展滞后。由于传统农业经济基本上属于高风险弱质产业,主要靠两种传统的风险保障途径:民政主管的灾害救济和保险公司商业方式推进的农业保险。这两种补偿性质的灾害救济都有其局限性,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村政策性保险缺位,商业性保险服务难以到位。没有保险支持,农村信用社放贷顾虑重重。
(四)农村信贷资金总量相对萎缩,农村地区资金外流严重
从晋中市情况来看,农村地区的信贷资金总量相对减少,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涉农信贷退出,造成大量有市场、前景好的农村经济组织得不到成本低、周期长、额度较大的商业银行贷款。农户与涉农企业筹资的主要途径仍为农村信用社。一社支三农,不仅使农户申请贷款的渠道单一,可供选择的余地很小,而且,农村信用社有限的资金在支持整个农村地区的建设中显得力不从心。不仅如此,农村金融机构把在农村中吸收的存款资金通过上存资金、上缴准备金、邮政储蓄转存款等渠道流出农村地区,从而使农村地区信贷资金总量相对减少。
四、化解矛盾的思路
总体看,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形成了巨大的潜在金融需求;同时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农村信用社也存在着较大数量的闲置资金和潜在金融供给能力。问题的关键在于缺乏合理的机制安排,供给和需求之间没有形成有效对接,而是产生了磨擦性的失衡与矛盾,由此导致过剩的资金无法转化为有效金融供给。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必须着眼于打通供给与需求连接渠道,真正将农村经济主体的信贷愿望转变为现实的信贷需求,将滞留于农村信用社的闲置资金转变为现实的信贷投放。
(一)建立和完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为农户贷款提供基础保障
一是大幅度提高主要农产品保护价,稳定农户的收入预期,保护农民种养殖业的积极性,确保农民收入稳定,从而提升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的认知度。二是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推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龙头化企业等规模化生产方式,形成经济聚合作用,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积极性。三是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政策性金融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投资、政策性金融信贷和商业金融的合作形式,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推广力度,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四是建立以各级政府为主导的农业保险保障机制。要积极借鉴试点省份经验,建立由中央和省财政补贴50%,由市、县财政分别补贴10%,农民自负20%的农业保险机制,对主要农作物和主要养殖业实行保险,降低农户风险,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五是创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争取国家政策,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使农村土地所有权像城镇土地一样,归国家所有,将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改革为土地使用权,由国土部门发给土地使用证,使之具有土地的收益权、买卖权、抵押权和继承权。
(二)建立科学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与广大农户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在提高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的基础上,确定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利率体系,指导农村信用社建立健全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在正确运用利率覆盖贷款风险的同时,按照市场化定价原则合理确定利率水平,对农户种植业贷款利率原则上要不上浮或少上浮。减轻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的利息负担,提高广大农户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能力和积极性。
(三)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为农户贷款创造良好的氛围
一是要加强信用宣传教育,建立农村信用主体培育和示范体系。通过对有代表性的信用个体及信用区域进行政策上的支持和金融上的扶持,不断营造农村诚信氛围。同时,要将信用农户、信用农企、信用农商的信息全部纳入到征信系统之中,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农户和农村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支持。积极推广农户“纯信用免担保”贷款。二是要积极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和农户信用评级体系,建立符合中小农企和农户特征的信用评价机制。要依托企业和农户信用档案信息,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信用评分,促进中小企业提高信用意识。对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在贷款利率、授信额度、贷款手续上给予鼓励和支持,以起到典型示范和培育扩大信用主体的作用。通过利率优惠、服务优先,区别对待、择优扶持,促进“三农”与农村金融良性互动,全力打造辖区新型农村信用环境。
(四)健全和完善保障机制,为农户贷款创造条件
一是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实行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如,实行应收帐款质押等。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探索农民将承包的土地使用权用作抵押物向金融机构融资;也可以租赁或作为投资资产与其他投资者进行合作。二是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面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设立农业担保机构,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建立担保基金,积极拓展农村担保业务。创新担保方式,以公司+农户、农户联保、会员担保、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多种信贷产品为保障发放贷款,以解决部分农户及农村企业信用能力不足的问题,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
(五)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实力
首先国家对农村信用社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应实行扶持政策。如对信用社承担的政策性业务,给予政策性补贴,并对其承担的支农救灾政策性业务拨付专项资金;建立农村信用社的全国拆借市场,疏通信用社资金融通渠道等,为信用社的经营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其次农村信用社自身也应深化改革。要以“立足社区,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在改革中求发展。一是找准农村金融发展的切入点。农业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改革后的农信社要据此不断调整信贷投向,选择支持重点,在引导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大胆进行业务创新。农信社要利用现阶段农村金融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还暂时空缺的时机,加强与证券、保险等同业的合作,加快产品创新,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不断开发和提供多样化的结算、、保险、咨询、外汇买卖、综合理财等知识含量高、收益高、市场潜力大的高效中间业务,拓展赢利渠道,在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同时,增加自身经营的附加值。三是要建立适应新形势下农村金融发展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课题组组长:邢毅
课题副组长:董翠英
成员:侯建华俞玮
一、激励具有调动人积极性的功能
什么是激励?有关现代企业管理教材上这样解释: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具体来讲就是当人们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被激励,就会有工作积极性;反之,就会产生消极因素。为此,我们不难这样理解,管理的激励功能就是要研究如何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来提高人的积极性。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任何一种需求基本上得到满足后,下一个需求就会成为主导需求。作为基层信用社的高级管理人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就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家庭条件、不同追求目标、不同工作岗位、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每个职工的不同需求,就必须和职工拉近距离,真正了解职工所想、所盼,和职工交朋友,想职工所想,谋职工所盼,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措施,做到有的放矢,进而达到激励的目的。如:如何提高工资待遇,使员工乐于在基层工作;如何为员工提供交通生活便利条件,使他们与在市区工作的同志相比,心理上感到平衡;怎样为员工造就人与人之间合作愉快的工作氛围、提供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和发挥个人才能的平台等等。
二、激励要坚持六个原则
(一)主人翁意识原则。要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使员工知道信用社的前景,要让员工知道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对信用社的发展产生什么作用,真正使员工把自己的命运和信用社的兴衰连在一起,从而激励职工树立主人公意识。这就需要把企业文化作为信用社对每个员工进行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员工对信用社发展史、业务范围、服务宗旨、规章制度、经营目标、经营理念、企业精神、肩负的社会责任等等有系统的认识,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精神上的依赖性。其次,鼓励员工对信用社经营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如有必要,还可以越级反映情况。再次,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让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充分的发言权,改变常规“要你怎样做”为“你要怎样做”。这样由员工自己参与做出的决定,既能体现对员工的重视和尊重,又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助于满足员工责任、成就、认可、成长、和自尊的需要,必然更能激发对工作的责任心,从而使员工对企业更加忠诚。
(二)相互尊重原则。人的尊严、权利是神圣的。上至主任、副主任、营业网点负责人,下至会计、出纳、信贷员、门卫等,尽管每个人工作性质不同,工作能力和水平有别,但大家都是在为信用社经营目标的实现作贡献,在人格上理应同等待遇。无论职务高低,都应礼貌相处,使人感到信用社处处充满人情、亲切,更能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对工作的乐趣,工作开展就会更顺利,员工的积极性更能得到发挥。
(三)让员工充满希望原则。人的愿望和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昨天的需要就不一定是今天的需要。如何在特定的时间采用特定的措施,帮助员工获得特定的需求,激励员工提高士气?日本企业家藤田认为:使员工充满干劲并不困难,就是要让员工有使命感。一项工作如果不单纯是为了一份薪水才工作的,他们也渴望由工作来表达他们贡献社会的心愿。但是,要帮助员工获得自己的愿望和需求,要不断地树起新的希望,就要不时地给他们制定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有计划、有安排地为员工解决一些他们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但切忌不能盲目许愿,一旦许愿无法实现,就会适得其反。
(四)市场机制原则。“天下万事,皆人所为。”在当前人才本身已社会化的环境中,它也应同商品一样,在招工聘用、劳动组合、工资待遇、奖金分配、学习培训等具体表现形式上,顺应市场机制,形成有效的激励。给基层信用社选人、育人、用人、留人、搭建平台,拓宽让优秀人才为信用社服务的空间。
(五)人性化管理原则。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将人的激励行为定义为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为员工合理安排工休时间、因人而宜发挥特长提供工作岗位、为职工切实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困难和问题,建立人与人之间知理、尊重、谦让、理解、宽容的平等关系和创造温馨的工作环境,能够激发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六)幽默管理原则。幽默使生活充满情趣,哪里有幽默,哪里就有活跃的气氛。部分乡镇农村信用社员工,特别是长期工作在偏远山区的员工,如果不是开会或检查工作,平时很少见上一次面。但如果见面就板起面孔谈工作、说任务,或批评,或指点,难免给人心理压力。若能换一种方式,在轻松幽默,融洽和睦的气氛中给员工传达某种管理思想,使员工在如沐春风,神清气爽,困顿全消中愉快地接受工作,或许会把工作做得更好。
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根据基层信用社内部机构设置,为充分发挥各职能组织功能,应建立以下激励机制:
(一)思想工作机制。思想工作是管理要素之一,应受到重视。要将职工思想工作科学化、程序化纳入基层信用社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帮助员工提高工作能力,改善工作习惯,妥善解决员工工作中的困难和思想上的问题,不但支持、表扬工作出色的员工,还要鼓励那些既没有大的过错,也没有创造新纪录,但为维持信用社正常工作运转而做出持续努力的员工。通过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表、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倾听员工的想法,解决信用社的棘手问题求得员工帮助,根据工作需要,采纳职工可用的建议。
(二)奖惩工作机制。按照真实、慎重,前后一致,以奖为主,以惩为辅的原则,对在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服务质量、节约成本、降低消耗等方面做出成绩的;在业务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的;在经营管理、提高效益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或有突出事迹的,给予奖励。对违反有关纪律、规章制度等违纪行为;因失职而使自己负有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等责任过失行为,要给予惩罚。
(三)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是激励人的重要手段。作为基层信用社最重要的是做好人才的发现和推荐工作,给员工以提拔升迁的机会。在具体的工作中,基层信用社应依据技能考核,熟知职工的知识水平;依据工作业绩,掌握职工的综合工作能力;依据平时表现,评价其道德品格,并逐步实施“荐人不当受责”制度。
一、评定作用和意义
创建信用村工作是我国农村信贷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农村合作金融部门和乡村组织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体现。创建信用村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克服“惧贷”思想,推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的开展,使农民及时、方便、有效地获得贷款;有利于农村信用社转变经营观念和工作作风,支持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发展农村经济;有利于优化农村道德、文化和信用环境,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抑制农村高利借贷、规范农村金融秩序,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二、评定对象
信用村评定对象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社区内行政村。
三、评定原则
(一)贯彻国家的金融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遵循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
(二)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以定量指标为主的原则。
四、评定条件
信用村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一)村委会关心、支持信用社工作,积极帮助信用社组织资金,协助贷款发放、收回工作;
(二)村委会的基本账户开在所辖信用社,资金通过信用社发生往来,不拖欠信用社债务;
(三)村所辖贷款户诚实守信,无赖债逃债行为(含为他人担保的贷款能承担担保义务);
(四)当年新增农户贷款到期收回率达到95%以上;
(五)不良贷款比率低于10%;
(六)贷款利息收回率达到95%以上;
(七)入股信用社社员户数占本村总户数的50%以上;
(八)贷款户数占本村总户数的30%以上。
五、信用村评定程序
(一)成立信用村评定小组和评定委员会。评定小组由乡(镇)主管农业的领导、信用社主任、信贷员等成员组成;评定委员会由县、区联社及其直接监管的人民银行有关人员组成;
(二)村委会向所在地农村信用社提出书面申请;
(三)评定小组按照信用村评定条件,对申请村进行评定;
(四)信用社将评定材料上报评定委员会进行审核批准,由人民银行和县、区联社统一发给“信用村”牌匾和证书,并在新闻媒体公布;
(五)“信用村”每年评定一次,评定后指标达不到要求即取消资格,不再享受“信用村”优惠待遇。
六、信用村的优惠政策
经评定为信用村的农户贷款可享受下列优惠政策:
(一)资金优先安排。信用社每年优先安排信贷资金用于“信用村”的农户贷款;
(二)农户贷款利率在信用社现行同类执行利率的基础上优惠5%;
(三)放宽授信额度。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可高于同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的30%;
(四)进村上门放贷。农忙期间信用社安排人员和时间,进村上门集中放贷;
(五)对专业户、多种经营户贷款需求,信用社优先安排调查;借款金额较大而又无法提供抵质押担保的,可采取农民联保的方式发放;
大家知道,我所在的均州分社地处丹江金融一条街。在方圆不到1公里的范围内农行、工行、建行三足鼎力,市场竞争已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我们均州分社牌子不如别人硬、结算渠道不如别人畅、服务产品不如别人多、服务质量不如别人高,致使我们在竞争中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如果不尽快实施先人一步、快人一招的超常规举措,就难以扼制存款下滑的局面。
面对种种不利因素,作为均州分社负责人,我义无反顾,没有退缩。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使分社每一个职工能够拿到较高的工资,我在揽存工作中充分发扬"拼命三郎"的精神,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为了尽快进入角色,我对辖内的客户分布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梳理归类,发现我社附近不仅有市人民医院、丹二巷菜市场,而且还遍布餐饮、娱乐、超市,可以说组织资金的条件得天独厚。摸清市场后,我将不利因素转化成有利条件。通过上门公关、建立客户信息卡、定期访问等手段,激活了一批"沉睡"客户,发展了一批黄金客户。小梅超市与我社仅一墙之隔,但从未与信用社发生业务往来。为了争取到小梅超市这个客户,我多次上门做工作,而小梅超市的老板似乎不太领情,总是若即若离,始终没有在我社开立帐户,我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一如既往的为其主动兑换零币,帮助鉴定其人民币真伪,有意为其推销商品,点点滴滴的真情注入终于打动了老板的心,如今小梅超市已在我社开立了帐户,月均存款余额保持在30万元左右。
为了在激烈的储蓄竞争中站稳脚跟,我们一个回合不行,十个回合的毅力拼搏,只要是自己选准的目标,我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刘女士是金融一条街上有钱大户,但多年来一直未与我社往来,眼睁睁地看着一池肥水总是流入外人田,我心里真不是滋味,于是攻关刘女士便成了我的一大目标。去年9月我找到了她家,刘女士见了我,开口就说:"今天怎么又来了,我的钱存在工行,你别费心机了。"不善于吃闭门羹的我有意避开了存款话题,与之谈论起日常生活中的杂事。一向细心的我发现沙发上放着准备织毛衣的毛线,我眼睛一转,有办法了。我指着沙发上的毛线笑着说:"我织毛衣可在行了,你生意忙,我帮你织两件,怎么样?"刘女士满口答应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10多天后,刘女士第一笔13万元的资金在我社落了户。
争存要有路,揽储要有方,拉关系,搭桥,然后攻关是我争存揽储工作中的又一决窍。一天,我在一个朋友家玩,朋友告诉我:"市中心有一个体老板家中有一笔钱,就看你有没有能耐把它弄到手。"听到这一信息后,我并没有盲目地上门找这位老板,而是先打听老板周围的熟人,通过"人托人,宝找宝"的方式终于和这位个体老板搭上了,但老板否认有钱,生硬地向我泼了一盆凉水,但我并没有因此算罢干休,我又找到了刚认识的这位老板的朋友,一起又来到了这位老板的家,老板依然是老板,并不那么爽快,然而看在朋友的份上,还是存了1万元。谁知这1万元刚存1个星期,这位老板又打电话,说有急用,我赶紧把钱送到了这位老板的手中,老板见到风尘仆仆的我,不仅未接我送来的钱,反而又从家里拿出3万元交给我,笑着说:"你们的服务还算不错。"从此这位老板不仅成了我们的常客,而且每月存款余额都保留在5万元以上。
谈起储蓄我有使不完的劲、剪不断的情,几乎达到了痴迷程度。成天脑子想的是储源、本上记的是储户、往返跑的是储蓄,存款已成为我的第二生命。一年来,我把所有精力和心血都放在揽存事业上。在实际工作中,我对待客户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真正以真心换真情。在一次傍晚下班回家途中,偶然遇到了一位老乡杨某,与其交谈过程中,无意间得知她的母亲过七十大寿,于是晚上我送上了自己真诚的祝福。轻轻的一份温情,深深打动了老乡的心。通过这种人情往来,加深了相互之间的情意,没过几天,她陆续将存放他行的存款转入我社,现累计余额已达40多万元,且都是定期存款。正是这样的点点滴滴小事,才使一个个客户在我社生根开花,壮大了我社的客户群。
有人曾对我说,揽存是门苦差事,只有你找别人的,没有别人找你的道理。这话一点不假,揽存工作确实要付出很多,而且往往大多数的付出都是在默默无闻中度过的。在对待付出和回报的问题上,我始终将天平的砝码放在付出一方,以一颗赤诚之心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为了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去年我曾多次自掏腰包与客户小聚,不少客户深受感动,将在其它银行的帐户全部撤消,将资金存放到我社。为了搞好储蓄工作,我不仅在时间、家庭上付出了很多,有时还得做出许多其它额外的奉献。我粗略计算了一下,去年我在揽存工作中贴补近千元,从末在单位报销过一分钱费用,有人说我"傻",我一笑了之,为了能拿回自己和分社其它职工的工资,为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壮大,我认为所做的一切值得,我无怨无悔!
谈起揽存感受,我认为仅有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市第一人民医院是联社花了很大力气争取来的黄金客户,为了做好医院近千名职工工资的工作,我深感压力大、任务重,特别是在医院每月发两至三次工资的情况下,自己从不叫苦,从不叫累,经常加班加点,有时晚上加班到九点多钟才回家,锅里的晚饭冷了又热,热了又冷,连丈夫也为我这种精神所感动,主动承担了繁重的家务。
(一)坚持支农支小定位,全力支持“三农”发展
各地农村信用社通过连续多年的“走千家、访万户、共成长”开门红活动、落实年度经营目标责任制和开展劳动竞赛等,加大对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的投放力度,优先满足春耕备耕资金等涉农资金需求,确保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仅2012年当年,杭州地区农村信用社信贷支持农户18.82万户,小微企业1.14万户。其中,如杭州市农村信用社在经营辖区已基本实现城市化的背景下,其涉农贷款余额占比仍达24.04%。农村信用社及其员工与农村建立了极为密切的联系。如临安市农村信用社的“走村入企”大走访活动,对农户进行地毯式调查,对小微企业量身定做“一户一策”的信贷支持计划,还组建集业务宣传、产品介绍和文体活动一体的宣传队,入村进行宣传;萧山市农村信用社创新推出“村银共建新农村”活动,使集体资产获得稳定的收益,实现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本研究在2013年7月组织对杭州地区8县(市)农村信用社辖区的农户和农村企业进行农村信用社服务情况抽样调查,共得到农户有效问卷236份,农村企业有效问卷153份。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信用社极大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从对农户的调查看,有存款的农户中,存在农村信用社的占比87.2%;如果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能得到贷款的占比95.9%。对企业的调查中,其借贷的主要来源,选择农村信用社的占比91.8%。
(二)不断延伸服务渠道,实现渠道广覆盖
一是着力构建了“丰收卡+电子机具+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农家店)+支农联络员+管村信贷员”五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努力做好营业网点资源配置规划,大力布放POS机、ATM机等电子机具,做到村村有POS机。二是整合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农信金融服务点,实现小额存取款及金融咨询等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三是启动并实施了金融普惠工程,力争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努力实现“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对农户的调查中,离你家最近的是哪家银行,选择农村信用社的占比93.8%,农村信用社离农户的平均距离是2.22公里,其中1公里内的占比48.7%。在“你觉得存取款方便吗?”的回答中:回答很方便和比较方便的占比95.6%。
(三)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1.大力建设方便、快捷的产品体系。
一方面在省农村信用联社的主导下,在全省推广标准化、品牌化的金融产品,统一开发和建设“丰收”系列产品,如丰收小额贷款卡,具有“一次授信、循环使用、自助放款、担保灵活、存贷挂钩”的优点,至2013年6月末,农村信用社发行丰收小额贷款卡11.56万张。另一方面,各地农村信用社根据地方产业和客户特点和要求,开发地方特色产品,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以来,各信用社新推出农户、小微企业金融产品达到50多个。如杭州市农村信用社整合完成了“乐惠”、“乐盈”、“乐通”三大系列产品;富阳市农村信用社推出“万事”系列信贷产品,桐庐县农村信用社的“合家”系列贷产品,临安市农村信用社的“绿色家园、富丽山村”新农村建设贷款等。
2.积极拓展担保范围和创新担保方式。
各地农村信用社相继推出了存货抵押、应收账款质押、股权质押、商标权质押等抵质押贷款。萧山市的小微企业“联保互担”模式,贷款手续简便、速度快捷。建德县试点农房抵押贷款,成为杭州农信系统首家开展农房抵押贷款业务的农信社;淳安县推出商标权质押贷款。
3.积极探索组织和机构创新,强化对支农、支小金融服务的标准化和专业化。
如杭州市积极探索金融便利店模式,富阳市引进台湾微贷技术,成立微贷中心等。
4.不断开办新业务。
近年来农信社的国际业务、贷记卡业务、理财业务、网银、手机银行等业务相继推出,不断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2013年,部分农村信用社开展黄金销售业务、杭州市农村信用社基金代销业务开办,农信社的业务品种越来越齐全。
二、农村信用社服务农村经济中面临的新情况
通过调研发现,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出现如下的新情况,值得关注:
(一)中心村、镇等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旺盛
随着杭州地区城乡区域统筹建设不断推进,中心村、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投入加大,如中心镇“镇镇通高速”工程、“双千工程”,建设资金需求非常旺盛。如其中单列入杭州市发改委2013年度中心镇项目就有60个,当年所需贷款54.4亿元。余杭市农村信用社2013年累计发放村级经济组织贷款28户,贷款金额1.79亿元,贷款余额达到12.86亿元。
(二)农户贷款资金需求不同地区差异较大
随着中心村、镇农户积聚的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农民从商的人员增加,农户购买住房商铺、开店、搞运输、投资创业等需求不断增加,资金需求额度增大。如2013年余杭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户均贷款额达到23.56万元,但在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地区的户均贷款明显较低,如同期临安市太阳镇横路信用社,其贷款余额4100万元,贷款户达930多户,户均贷款仅为4.4万元。
(三)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逐步增加
农户对新兴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如银行卡、理财、一卡通等业务正越来越受到农户的青睐,调查显示91%的农户在使用或有使用这类产品的意愿。农民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存贷业务已经不能满足其需要,现代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贷记卡业务等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凸现。农民要求的金融资源也越来越多,一方面,随着农户收入不断增加,特别是拆迁户,获得大额的拆迁赔偿款,其资金存取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家庭农场、股份制农场、农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农村经济组织的出现及农民创业的要求,信贷资金金额也越来越高。
(四)农村信用社经营环境压力增大
一是从外部发展环境看,在利率市场化预期和金融脱媒深化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银行机构纷纷下沉市场定位,加大对中小微客户的拓展并开发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产品,使得农村信用社在主要目标客户群市场上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二是由于近年来外部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表现出了较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经济增速逐步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加大,大量中小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空间。此外,银行监管中要求有节奏投放信贷规模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存在一定矛盾。
三、农村信用社经营和服务农村经济存在的主要困难
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村信用社资产规模快速增长,且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较好,但在其经营发展中也面临着一定困境,需要妥善加以解决。
(一)农村金融风险较高且补偿机制不到位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农村金融风险较高主要是由于农村经济主体经营风险高且抗风险能力弱。一是农业生产易受自然条件影响,如近年出现的H7N9禽流感,造成养殖户风险急剧上升,但又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措施。二是农村金融存在抵押和担保难问题,如农户的自留山、承包土地、住宅房等,不能抵押。问卷调查影响获得贷款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农户和企业的有效回答中,81%的农户认为是缺少抵押或担保,调查中发现农村现在仅有极少的财政性支农担保公司,但都不能达到政策规定取得金融许可证要求的注册资金2000万以上的标准,而商业性担保公司一般担保费用在2.5-3%,银行如果要求担保将显著加大了企业的借贷成本。三是缺乏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三农发展进行补偿。
(二)农村信用社承担的政策性金融服务与政府政策支持不对等
目前,农村信用社在支农支小过程中很多业务都具有政策性金融服务的性质,如开展金融普惠工程需要开办众多的服务网点;免费各类涉农补贴的发放;发放扶贫小额贷款;支持困难小微企业等等,这些业务具有成本高、收益低的特点,将严重影响农村信用社的收益。如调查发现便民POS机使农户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取款、转账和缴费等便利,但一个POS机网点固定投入需要2万元左右,同时还要给予POS机安放点(一般为便利店)一定的费用或贷款利率优惠,一台ATM机设备投入大约需要20万元左右,另外还需要后期的维护费用。随着利率市场化及银行竞争的加剧,农村信用社盈利能力下降趋势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但政府在扶持农村信用社政策性金融业务方面缺乏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地方政府在与金融机构合作过程中存在过于关注短期利益的情况,甚至部分领域还存在着歧视性政策,如部分财政资金不允许存放在农村信用社。
(三)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会对其定位和经营带来影响
近年来,监管部门要求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对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和稳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当前的体制存在着较大的合理性,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和管理水平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从其他省份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造经验来看,股改后引进的地方民营企业等大股东,存在着很强的融资需求,改制后的农村信用社有成为其取款机的风险;同时,股份制改造后资本逐利的天性将充分释放,可能导致其偏离支农支小的定位,一些低利甚至亏损的政策性业务将逐步萎缩甚至会被取消。
四、促进农村信用社发展和服务农村经济的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农村信用社发展和金融服务情况及问题分析,为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需要其自身加快改革和创新步伐,另一方面政府应根据农信社承担政策性业务的边界和成本相应加大对其政策的支持力度。
(一)农村信用社自身改革和创新
1.保持现有体制基本稳定,进一步激发两级法人架构下省、县法人的经营活力
目前,浙江农信系统实行的是省农村信用联社和县级农村信用社两级法人管理体制,能较好兼顾规模经济和经营灵活的双重目标,建议在保持现有体制基本稳定的条件下,进一步提升组织价值链体系的价值:一方面,省农村信用联社要继续按照“做县级行社做不好或不经济的事”的指导思想,优化科技服务平台、银行卡及电子银行服务平台、清算服务平台、资金营运服务平台和教育培训平台等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建议县级农村信用社继续充分发挥其贴近市场、决策灵活、服务快捷的优势,立足当地,探寻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的合理结合,在服务“三农”中实现自身的商业可持续发展。
2.继续深化省市县三级信用体系建设,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
目前省农村信用联社积极为县市农信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因此,建议浙江农信系统继续开展和完善信用工程建设,构建良性的金融生态。一是继续深入开展省、市、县三级信用村镇、信用户的评定工作,扩大信用工程覆盖面和影响力。二是联合农业部门、工商部门等政府机构,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新型组织的支持力度。三是增强信用工程的增值服务,加大对信用村镇、信用户的信贷准入、贷款利率等优惠支持力度,引导客户重视自身信用记录,促进地方信用生态环境优化。调查显示目前不同级次信用村镇(信用户)的贷款的利率优惠达到0.6-1.2个百分点,建议农村信用社继续保持和完善利率优惠政策。
(二)政府完善政策支持措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建议将县及县以下政府相关部门的涉农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
农村信用社作为企业,盈利是其根本目的,但农村信用社经营中除商业性的业务外,还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业务。现阶段对农村信用社存有不合理政策,如一些财政资金、甚至是涉农资金都不能存放在农村信用社。而其他得到服务资格的银行由于在基层没有服务网点,并不能真正服务农村。因此,一是建议将部分财政资金,特别是涉农资金优先存放于农村信用社,增加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来源。二是建议给予信用社承担的政策性业务一定的财政贴息,对网点和机具建设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三是优先支持农村信用社社保卡、市民卡等业务,拓展农村信用社发展空间。四是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独家开办乡镇国库集中支付业务。
2.建议简化涉农不良贷款的处置及核销并减免处置不良贷款涉及的相关税费
因农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对农村贷款的风险相对较高,发生笔数较多,导致不良贷款控制难,且牵涉精力较多。因此,一是建议优化涉农不良贷款处置的流程,定期集中处理涉农不良贷款,提高诉讼等环节效率。二是建议相关部门支持在税前核销,并部分减免处置不良涉农贷款涉及的相关税费,从而为农村信用社减轻包袱,应对激烈市场竞争,提供有效支持。
3.建议完善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的税费优惠并制度化
目前,农村信用社能享受到一定的税收优惠,主要包括信用社享受营业税优惠(按3%计征,一般金融机构按5%征收),以及小额农贷等政策性业务的税费减免。但从调研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在确定政策性业务时包括的范围较小,主要是针对小额农贷等,另一方面一些优惠措施陆续到期。鉴于农村信用社支农支小的定位,和金融普惠工程等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持续展开,建议进一步科学界定其政策性金融业务边界和成本,完善相应税收优惠和减免,并将政策制度化。
4.建议允许不同农村信用社之间调剂资金使用
关键词:支农资金;金融服务意识;金融服务技术;信贷;信用环境;防范体系
农村信用社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农村金融业务的主力军,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积极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支农服务功能,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农信社支农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各项存款增长缓慢,资金来源严重不足,支农资金难筹措。另外长久以来农业地区资金大量外流,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资金供需矛盾。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与现代农民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不相匹配等一些原因,也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对支农工作成效的发挥,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延缓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速度。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用何种对策全面增强农信社支农能力是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一、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宏观背景问题
1.国家宏观上没有持续重视农业投入。我国仍是农业人口大国,党和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财政上有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财政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现不稳定的变化,并有相对下降趋势,部分财政困难的贫困乡县,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足,更加剧了政策上农业资金缺短的状况。
2.农业投入的科技含量不高。我国农业生成基本还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生产模式,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农民的文化水平局限,长远发展意识薄弱,在农业技术水平上的局限限制农业生产的回报。同时,农业自发投资能力较弱,造成了农业投资乏力,反过来又促成了农业落后的局面,形成了恶性循环,阻碍了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效益。
3.投资的基本要求与农业投资的风险存在矛盾。投资农业投资具有高风险,农业除了市场风险外,还要面临自然灾害风险。这无疑增大了农业贷款的风险度。而农村信用社基于信贷资金的”三性”要求,希望把资金投向效率高、风险小的行业和地区。这与农业效率低、风险大形成了强大反差,自然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信贷资金不易流向支农环节。
(二)农村金融信贷方面问题
1.农村金融服务意识相对落后。随着农民经济效益观念逐步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要求,目前农村信用社服务方式与经营模式,与当前形势发展和农民的需求不相适应。无法为农村经济提供更高更优质的服务。首先,对于农业产业中产、供、销和各环节信贷服务脱节,信用社只管产前的信贷投人,对产中、产后的信贷服务很薄弱,某些时候导致农民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因资金链断裂出现发展瓶颈。其次,支农信贷仅局限于金融领域,无法提供相应政策、法律咨询、市场经济信息、市场调查及预测、实用农业科技指南等信息。狭小的信贷服务领域既制约了信用社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农村金融服务技术落后。面向农村的信用社只有最基本的存贷款业务和简单的结算业务,贷款手续繁杂,贷款利率甚至“一浮到顶”,而农民别无选择。农村的电子信息网络不完善,农信社一直未能建立起统一的支付清算系统,结算手段落后,其结算只能通过商业银行转汇,资金汇划环节多,在途时间长,资金结算的复杂与不便捷,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3.支农服务存在社会义务与盈利之间的矛盾。支农信贷风险大,由于申请支农贷款的农户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位置偏远的农村,由于贷款农户会计核算资料不健全,信贷员很难对农户的资信进行量化评估。加之有的贷款农户生产资金来源比较复杂,多头贷款现象屡见不鲜。这使得贷前调查难度大,而且在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和贷款催收等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很大难度,信用社为支农贷款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均比其他业务要多,管理难度和付出成本明显偏高。再加上某些贷款农户的信誉缺失和政府对农信社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导致农信社经营效益不理想,甚至出现了亏损的现象,严重地损伤了农信社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信贷支农资金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加剧了农村资金的紧张。当前,县域金融市场的基本现状是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等机构分争社会资金,遍布于各乡村的邮政储蓄机构,各商业银行网点机构吸收的资金大部分上存,成为抽取农村资金的重要渠道。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的上收和缺少优质信贷项目是导致资金大量上划的主要原因。除农村信用社外,其他机构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流出县域及农业产业之外,农村资金匮乏,单凭信用社的资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信贷资金的需要。
二、改进信贷支农服务的对策
(一)各级信用社机构应进一步提高对信贷支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改进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方式,要倾斜政策,确保支农资金投人增加。根据农业基础地位,国家应对承担支农任务的农村信用社给予较多的扶持政策。建议国家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营业税率和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提高农村信用社可用资金比例。从财政渠道或其他途径拨入国家资金,弥补支农资金的不足。对农村信用社在央行或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存款利率适当上浮或在人民银行设立支农存款专户给予适当补贴。农村企业和农村保险存款来源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可以存入农村信用社,以增强资金实力。积极协调政府及各部门的关系,争取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支持,努力扩大支农资金来源。
(二)合理安排信贷资金,突出支持重点
农村信用社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组织资金,增强支农实力。扩展存款营销方式,通过加强和改进柜面服务,完善储蓄存款考核机制,调动员工吸收存款的积极性,在巩固乡镇储蓄存款市场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对公业务,进而实现存款成本合理性与规模稳定性的有机统一。同时在传统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农村的网点优势,努力发展中间业务,积极介入代收业务,创造新的利润来源,积极推进与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并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开办寄库、项目代(托)管、委托贷款、债券分销等业务。继续开展增资扩股工作,扩大投资股和资格股在股本金中的比例,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农村信用社与农民的双赢互利。
(三)重塑信用环境
为了给支农信贷创造良性循环,必须在优化社会信用环境上下做工作,通过金融业务手段、行政手段重塑良好信用环境。业务上完善贷款方式,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建立起切实有效的信用考核、记录形式,对贷款农户进行量化信用评级,对不同的信用等级农户核定不同的信用贷款额度,同时要按照灵活、方便、安全的原则,完善农户联保贷款方式,扩大农户联保贷款的范围,大力推行农户联保贷款,专业合作组织联保贷款和专业协会成员联保贷款,积极探索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工作,组建信用共同体,分散农贷风险,切实为农户贷款开辟多种担保抵押渠道。
在重塑信用环境的过程中,要求党政部门起带头作用,提高党政部门和干部的信用意识,使其成为诚实守信的带头人。各级地方政府要坚决制止干部信用缺失行为,建议将诚信列为党政干部考核和提拔任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恶意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不守信干部,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转变企业信用观念,对不守信用的企业,地方政府要出台惩罚性约束措施,加大打击力度。最重要的是要转变农民的信用观念,地方政府要培养农民的信用观念,普及信用重要性的法律经济常识逐步在农村信用社与农户之间架起诚信桥梁。
(四)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解决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的管理难题
强化对支农贷款的管理和监督,健全农户贷款档案,规范各类管理台账、卡片统计口径,定期复核台账、卡片内容,确保信贷信息真实全面,并逐步将档案台账实行电子化、网络化操作管理,实现客户档案动态管理。
(五)创新金融产品,扩展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
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推出“致富通”专业大户生产经营贷款、“产销通”和“公司+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创业通”失地农民创业贷款、“小康通”公共事务农户贷款等产品。针对不同贷款对象确定贷款种类、利率标准、办理方式、审批程序,根据农村农时特点和客户需求,灵活确定贷款期限、担保方式,提供个性化服务,吸引和巩固优质客户。改善服务方式,实施精细化服务,推行客户经理制,设立“农贷专柜”,建立“个人客户信贷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资金兑付,扩展业务功能,不断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结论
关键词:支农资金;金融服务意识;金融服务技术;信贷;信用环境;防范体系
农村信用社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农村金融业务的主力军,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积极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支农服务功能,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农信社支农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各项存款增长缓慢,资金来源严重不足,支农资金难筹措。另外长久以来农业地区资金大量外流,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资金供需矛盾。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与现代农民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不相匹配等一些原因,也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对支农工作成效的发挥,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延缓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速度。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用何种对策全面增强农信社支农能力是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一、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宏观背景问题
1.国家宏观上没有持续重视农业投入。我国仍是农业人口大国,党和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财政上有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财政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现不稳定的变化,并有相对下降趋势,部分财政困难的贫困乡县,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足,更加剧了政策上农业资金缺短的状况。
2.农业投入的科技含量不高。我国农业生成基本还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生产模式,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农民的文化水平局限,长远发展意识薄弱,在农业技术水平上的局限限制农业生产的回报。同时,农业自发投资能力较弱,造成了农业投资乏力,反过来又促成了农业落后的局面,形成了恶性循环,阻碍了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效益。
3.投资的基本要求与农业投资的风险存在矛盾。投资农业投资具有高风险,农业除了市场风险外,还要面临自然灾害风险。这无疑增大了农业贷款的风险度。而农村信用社基于信贷资金的”三性”要求,希望把资金投向效率高、风险小的行业和地区。这与农业效率低、风险大形成了强大反差,自然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信贷资金不易流向支农环节。
(二)农村金融信贷方面问题
1.农村金融服务意识相对落后。随着农民经济效益观念逐步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要求,目前农村信用社服务方式与经营模式,与当前形势发展和农民的需求不相适应。无法为农村经济提供更高更优质的服务。首先,对于农业产业中产、供、销和各环节信贷服务脱节,信用社只管产前的信贷投人,对产中、产后的信贷服务很薄弱,某些时候导致农民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因资金链断裂出现发展瓶颈。其次,支农信贷仅局限于金融领域,无法提供相应政策、法律咨询、市场经济信息、市场调查及预测、实用农业科技指南等信息。狭小的信贷服务领域既制约了信用社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农村金融服务技术落后。面向农村的信用社只有最基本的存贷款业务和简单的结算业务,贷款手续繁杂,贷款利率甚至“一浮到顶”,而农民别无选择。农村的电子信息网络不完善,农信社一直未能建立起统一的支付清算系统,结算手段落后,其结算只能通过商业银行转汇,资金汇划环节多,在途时间长,资金结算的复杂与不便捷,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3.支农服务存在社会义务与盈利之间的矛盾。支农信贷风险大,由于申请支农贷款的农户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位置偏远的农村,由于贷款农户会计核算资料不健全,信贷员很难对农户的资信进行量化评估。加之有的贷款农户生产资金来源比较复杂,多头贷款现象屡见不鲜。这使得贷前调查难度大,而且在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和贷款催收等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很大难度,信用社为支农贷款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均比其他业务要多,管理难度和付出成本明显偏高。再加上某些贷款农户的信誉缺失和政府对农信社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导致农信社经营效益不理想,甚至出现了亏损的现象,严重地损伤了农信社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信贷支农资金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加剧了农村资金的紧张。当前,县域金融市场的基本现状是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等机构分争社会资金,遍布于各乡村的邮政储蓄机构,各商业银行网点机构吸收的资金大部分上存,成为抽取农村资金的重要渠道。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的上收和缺少优质信贷项目是导致资金大量上划的主要原因。除农村信用社外,其他机构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流出县域及农业产业之外,农村资金匮乏,单凭信用社的资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信贷资金的需要。
>
二、改进信贷支农服务的对策
(一)各级信用社机构应进一步提高对信贷支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改进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方式,要倾斜政策,确保支农资金投人增加。根据农业基础地位,国家应对承担支农任务的农村信用社给予较多的扶持政策。建议国家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营业税率和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提高农村信用社可用资金比例。从财政渠道或其他途径拨入国家资金,弥补支农资金的不足。对农村信用社在央行或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存款利率适当上浮或在人民银行设立支农存款专户给予适当补贴。农村企业和农村保险存款来源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可以存入农村信用社,以增强资金实力。积极协调政府及各部门的关系,争取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支持,努力扩大支农资金来源。
(二)合理安排信贷资金,突出支持重点
农村信用社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组织资金,增强支农实力。扩展存款营销方式,通过加强和改进柜面服务,完善储蓄存款考核机制,调动员工吸收存款的积极性,在巩固乡镇储蓄存款市场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对公业务,进而实现存款成本合理性与规模稳定性的有机统一。同时在传统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农村的网点优势,努力发展中间业务,积极介入代收业务,创造新的利润来源,积极推进与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并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开办寄库、项目代(托)管、委托贷款、债券分销等业务。继续开展增资扩股工作,扩大投资股和资格股在股本金中的比例,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农村信用社与农民的双赢互利。
(三)重塑信用环境
为了给支农信贷创造良性循环,必须在优化社会信用环境上下做工作,通过金融业务手段、行政手段重塑良好信用环境。业务上完善贷款方式,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建立起切实有效的信用考核、记录形式,对贷款农户进行量化信用评级,对不同的信用等级农户核定不同的信用贷款额度,同时要按照灵活、方便、安全的原则,完善农户联保贷款方式,扩大农户联保贷款的范围,大力推行农户联保贷款,专业合作组织联保贷款和专业协会成员联保贷款,积极探索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工作,组建信用共同体,分散农贷风险,切实为农户贷款开辟多种担保抵押渠道。
在重塑信用环境的过程中,要求党政部门起带头作用,提高党政部门和干部的信用意识,使其成为诚实守信的带头人。各级地方政府要坚决制止干部信用缺失行为,建议将诚信列为党政干部考核和提拔任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恶意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不守信干部,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转变企业信用观念,对不守信用的企业,地方政府要出台惩罚性约束措施,加大打击力度。最重要的是要转变农民的信用观念,地方政府要培养农民的信用观念,普及信用重要性的法律经济常识逐步在农村信用社与农户之间架起诚信桥梁。
(四)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解决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的管理难题
强化对支农贷款的管理和监督,健全农户贷款档案,规范各类管理台账、卡片统计口径,定期复核台账、卡片内容,确保信贷信息真实全面,并逐步将档案台账实行电子化、网络化操作管理,实现客户档案动态管理。
(五)创新金融产品,扩展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
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推出“致富通”专业大户生产经营贷款、“产销通”和“公司+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创业通”失地农民创业贷款、“小康通”公共事务农户贷款等产品。针对不同贷款对象确定贷款种类、利率标准、办理方式、审批程序,根据农村农时特点和客户需求,灵活确定贷款期限、担保方式,提供个性化服务,吸引和巩固优质客户。改善服务方式,实施精细化服务,推行客户经理制,设立“农贷专柜”,建立“个人客户信贷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资金兑付,扩展业务功能,不断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