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中化学工艺流程总结8篇

时间:2023-03-07 15:01: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化学工艺流程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化学工艺流程总结

篇1

关键词:高考化学;工业流程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50-0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工业流程题考查的主要能力为切入点,就教学中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一些实际可操作的教学案例设计,使教学跟上《课标》的步伐,便于学生更好的应考,就成了值得我们努力的课题。下面就贵州省高考化学工业流程题进行分析汇总,就其考查的重点和能力,结合教学实际谈谈高中化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

1.近几年贵州高考化学工业流程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及能力

工业流程题的试题结构包括三部分,分别是题头、题干和题尾。题头一般是简单介绍该工艺生产的原材料和工艺生产的目的(包括附产品);题干部分是将原料到产品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用框图形式表示出来;题尾则是根据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设置成四至五个问题,从而构成一道完整的化学试题。考查的特点是立意新颖、科学性强、范围广泛、难度较高。现将近几年贵州高考化学工业流程题考查的内容、知识点和能力进行分析汇总,如下表:

综观近几年贵州高考化学工业流程题,考查的内容多以元素化合物结合实际工业生产为主;问题设问形式主要有填空(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等的书写)和简答(工业过程中某些操作的措施、理由、评价等)两大类;考查的知识点则遍布整个高中化学的各个领域(除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外);考查能力方面主要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验探究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化学用语规范表达的能力。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课标》要求和更好的应考。

2.高考工业流程题考查能力启示下的化学教学及教学反思

工业流程题是以真实的工业生产过程为背景,综合考查学生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将已有知识灵活应用在生产实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课标》对培养学生相关能力的要求的指导思想。但在现行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中均没有对工业流程题进行较详细和完整的说明和解释,多种新课程教材中也均无独立的模块和专题对其进行讲解。因此要跟上课改的步伐,我们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

2.1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力立意"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灵魂,考查的是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业流程题是通过设置生活化学新情境,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运用知识描述论证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能力。其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分析、运用知识"与"论证和探讨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前提。可见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都不能忽视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和检验。获取和解读信息过程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找出"已知什么"、"具备什么"、"要解决什么",在获取解读信息过程中,关键是把信息中的"关键词"、"关键信息"、"隐含信息"提取出来。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筛选、处理信息,达到问题的解决。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所以他们的兴致特别高,学得也特别认真,不但掌握了新知识,而且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一是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能一厥而就,而应该作为一种长期习惯养成来培养;二是我们在学生分析、整理有效信息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适时的评价,保证学生思路的正确和获得的信息有效。

2.2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课标》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工业流程题正是以真实的工业生产为情景,以化学实验为载体,结合化学知识设置问题,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深刻领会课程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设计一些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过程,渗透工业流程题的思想和观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教学反思]试验证明,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究,对知识掌握的牢固度和深度都较打开书,老师满堂灌的效果更好。教育心理学也认为,中学生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需要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下用适当的方法才能得以实现。为此,我们要实现研究性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做到:一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二是明确探究最重要的目的不是结果,而是通过对问题的不断"追问",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三是老师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精神和创新意识,使他们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乐于形成探究的习惯。

工业流程题作为新高考中的新题型,由于其取材于真实的工业生产过程,在考查的重点上测重考查考生的各方面能力,它较好地体现了《课标》要求化学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探究的能力,也由于题型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也较好地承接了高考选拔的功能。因此无论是出于应试还是改进自我的教学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对工业流程题进行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汇总工业流程题考查的知识点的基础上,分析其考查的主要能力,据此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一些教学案例片断的设计并进行反思,期望以此改进自我的教学方式和为同行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篇2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非常重视教材内容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反映化工生产技术的工艺流程题,便成为新课改后的高中化学练习题的新增点和主流题型之一,不少省区,还将化学工艺流程题,作为一年一度的化学高考试题。为此,本文建议化学教学要充分利用生产、生活中的鲜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活化”学生的知识。本文将重点谈化学工艺流程题的结构、特点与解法技巧。

1 工艺流程题的结构、特点和作用

化学工艺流程题,顾名思议,就是将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生产阶段用框图流程形式表示出来,并根据生产流程中有关的化学知识步步设问,形成与化工生产紧密联系的化工工艺试题。工艺流程题的结构分题头、题干和题尾三部分。题头一般简单介绍该工艺生产的原材料和工艺生产的目的(包括附产品);题干部分主要用框图形式表示从原料到产品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题尾则是根据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设计成系列问题,构成一道完整的化学试题。

其特点与作用有三:一是试题源于生产实际,以解决化学实际问题作思路进行设问,使问题情境真实,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观;二是试题内容丰富,涉及多方面的化学基础,能考查学生化学双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双基解决化工生产中有关问题的迁移推理能力;三是试题新颖,一般较长,阅读量大,能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资料的收集处理能力。

2 化学工艺流程题的分类

就目前已有试题来看,从化工工艺来分可分为基础化工和精细化工题;以生产过程中主要工序可分为除杂提纯工艺流程题(如海水纯化工艺流程题)、原材料转化流程题、电解流程题、有机合成题和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生产流程题等;按资源的不同,可将工艺流程分为利用空气资源(如合成氨工艺流程)、利用水资源生产的(如海水制盐、氯碱工业、海水提溴碘、海水提镁等)、利用矿产资源生产的(工业制硫酸、交通法规铁炼钢等)、利用化石燃料生产的工艺流程题(如有机合成工艺题)等。本文偏重于以原料转化为依据的分类方法,这样,更方便于学生联系已学化学知识并进行归类、分析,有利于掌握解题技巧。

3 解题方法

化学工艺生产主要解决的矛盾,归纳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解决将原料转化为产品的生产原理;二是除去所有杂质并分离提纯产品;三是提高产量与产率;四是减少污染,实施“绿色化学”生产;五是原料的来源既要丰富,还要考虑成本问题;六是生产设备简单,生产工艺简便可行等工艺生产问题。化工流程题,一般也就围绕这六个方面设问求解。为要准确、顺利解题,学生除了必须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知识以及除杂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技能外,最关键的问题要具备分析工艺生产流程的方法和能力。为此,特提出下列四种解题基本方法供参考。

3.1首尾分析法

对一些线型流程工艺(从原料到产品为一条龙的生产工序)试题,首先对比分析流程图(见图1)中第一种物质(原材料)与最后一种物质(产品),从对比分析中找出原料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弄清生产过程中原料转化为产品的基本原理和除杂、分离、提纯产品的化工工艺,然后再结合题设的问题,逐一推敲解答。

例1(广州2008 年高考一模23题)聚合氯化铝是一种新型、高效絮凝剂和净水剂,其单体是液态的碱式氯化铝[Al2(OH)nCl6-n]。该实验采用铝盐溶液水解絮凝法制碱式氯化铝。其制备原料为分布广、价格廉的高岭土,化学组成为:Al2O3(25 %~34 %)、SiO2(40 %~50 %)、 Fe2O3(0.5 %~3.0 %)以及少量杂质和水分。已知氧化铝有多种结构,化学性质也有差异,且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高岭土中的氧化铝难溶于酸。制备碱式氯化铝的实验流程如下:

根据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配制质量分数15 %的盐酸需要200 mL 30 %的浓盐酸(密度约为1.15 g/cm3)和____g蒸馏水,配制用到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______。

(3)“溶解”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4)加少量铝粉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

(5)“调节溶液pH在4.2~4.5”的过程中,除添加必要时试剂,还需借助的实验用品是_________;“蒸发浓缩”需保持温度在90~100 ℃,控制温度的实验方法是______。

解析:对比原料与产品可知,该生产的主要工序:一是除去原料高岭土中的杂质,二是将Al2O3难溶于酸,必须经过煅烧以改变其结构。该题经这样分析,题设的所有问题的答案便在分析之中。

参考答案:(1)改变高岭土的结构,使其能溶于酸。(2)230;量筒。

(3)Al2O3+6H+=2Al3++3H2O

Fe2O3+6H+=2Fe3++3H2O

(4)除去溶液中的铁离子;

(5)pH计(或精密pH试纸);水浴加热

[点评]首尾分析法是一种解读工艺流程题的常见方法,该法特点:简单、直观,容易抓住解题的关键,用起来方便有效。使用这一方法解题,关键在于认真对比分析原材料与产品的组成,从中产生将原料转化为产品和除去原材料中所含杂质的基本原理和所用工艺的生产措施。当把生产的主线弄清楚了,围绕这条主线所设计的系列问题,也就可解答了。

3.2截段分析法

对于用同样的原材料生产多种(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包括副产品)的工艺流程题,用截段分析法更容易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例2(广东2007 年高考第21题)以氯化钠和硫酸铵为原料制备氯化铵及副产品硫酸钠,工艺流程如下:

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欲制备10.7 g NH4Cl,理论上需NaCl____g。

(2)实验室进行蒸发浓缩用到的主要仪器有_____、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等。

(3)“冷却结晶”过程中,析出NH4Cl晶体的合适温度为_____。

(4)不用其他试剂,检查NH4Cl产品是否纯净的方法及操作是_______。

(5)若NH4Cl产品中含有硫酸钠杂质,进一步提纯产品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解析:该生产流程的特点:用同样原材料既生产主要产品氯化铵,同时又要生产副产品硫酸钠。因此,为了弄清整个生产流程工艺,只能分段分析,即先分析流程线路中如何将原料转化为硫酸钠的,然后再分析如何从生产硫酸钠的母液中生产氯化铵。如此,将题供的流程路线截成两段分析,这样,便可以降低解题的难度。

结合溶解度曲线和流程示意图分析,生产硫酸钠用的是热结晶法,而生产氯化铵必须用冷结晶法,因为温度降到35 ℃以下,结晶得到的产品为Na2SO4・10H2O。

参考答案:(1)11.7 g;(2)蒸发皿;(3)35 ℃(或33℃~40 ℃之间);(4)加热法。取少量氯化铵产品于试管底部,加热,若试管底部无残留物,表明氯化铵产品纯净。(5)重结晶。

[简评]用截断分析法解工艺流程题是一种主流解题方法。因为当前化工生产,为了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增加效益,都设计成综合利用原材料,生产多种产品的工艺生产线。用截断分析法解工艺流程题关键在于看清主副产品是如何分开的,以此确定如何截段,截几段更合理。一般截段以生产的产品为准点。但也不一定,必须对情况作具体分析。学生必须好好总结一下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各种方法及其所依托的化学原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3交叉分析法

有些化工生产选用多组原材料,率先合成一种或几种中间产品,再用这一中间产品与部分其他原材料生产所需的主流产品。为了便于分析以这种生产方式设计的工艺流程题,掌握生产流程的原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提供的工艺流程示意图结合常见化合物的制取原理画分成几条生产流水线,然后上下交叉分析。

例3.某一化工厂的生产流程如下(图2)

(1)L、M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

(2)GH过程中为什么通入过量空气:____。

(3)用电子式表示J: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饱和食盐水、E、F生成J和K(此条件下K为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要实现该反应,你认为应该如何操作: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流程示意图,若用空气、焦炭和水为原材料,最终生产L和J、M产品,首先,必须生产中间产物E。这样,主要生产流水线至少有两条(液态空气―E―L;焦炭―E―F―JM)。为了弄清该化工生产的工艺,须将这两条生产流水线,进行交叉综合分析,最终解答题设的有关问题。

参考答案:(1)硝酸铵;碳酸钠;(2)提高NO的转化率

(4)NH3+H2O+NaCl+CO2=NaHCO3+NH4Cl

向饱和的食盐水中先通入足量的NH3,再通入足的CO2。

[简评]从本题构成交叉分析的题形,从提供的工艺流程看至少有三个因素(多组原材料;有中间产品;多种产品)和两条或多条生产流水线的生产工艺。利用交叉分析法解工艺流程题的关键,在于找准中间产品(因为有时会出现多种中间产品)和生产流程中的几条分线,在分析过程中,需抓住中间物质的关联作用,结合已学化学物质的制取方法逐一破解。

3.4“瞻前顾后”分析法

有些化工生产,为了充分利用原料,变废为宝,设计的生产流水线除了主要考虑将原料转化为产品外,还要考虑将生产过程的副产品转化为原料的循环生产工艺。解答这类题型,可用“瞻前顾后”分析法。瞻前顾后,指分析流程时,不仅要考虑原料转化的产品(瞻前),同时也要考虑原料的充分利用和再生产问题(顾后)。

例4.(上海2001 年高考第21题)利用天然气合成氨的工艺流程示意如下:

依据上述流程,完成下列填空:

(1)天然气脱流时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2)n mol CH4经一次转化后产生CO 0.9 n mol,产生H2_______mol(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3)K2CO3(aq)和CO2反应在加压下进行,加压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

A. 相似相容原理B. 勒沙特列原理

C. 酸碱中和原理

(4)分析流程示意图回答,该合成氨工艺主要原料是_____辅助原料有______。

(5)请写出由CH4为基本原料经四次转化得到N2、H2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

(6)整个流程有三处循环,一是Fe(OH)3 循环, 二是K2CO3(aq)循环,请在上述流程图上标出第三处循环(循环方向和循环物质)。

解析:本题对原高考题稍作了改编。该生产工艺属于循环生产工艺,因此分析工艺流程示意图时,分析的主线是弄清基本原料CH4转化为合成氨的原料气N2和H2的生产工艺原理。但还要回头分析循环生产的理由和工艺。通过这样的考虑,试题的问题也就可以解答了。

参考答案:(1)3H2S+2Fe(OH)3=Fe2S3+6H2O; (2)2.7 n; (3)B; (4)CH4、H2O、空气; K2CO3; Fe(OH)3;(5)CH4+H2O=CO+3H2; 2CH4+3O2=2CO+4H2OCO2+H2O+K2CO3=2KHCO3

(6)

[点评]用“瞻前顾后”分析循环工艺生产流程题,关键是找到循环生产点,即在什么情况下,什么生产阶段实施循环生产。判断循环生产点的方法:一是看反应是否为可逆反应,如果是可逆反应,要考虑原料的循环利用。如本题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分离氨后的中尾气中还含有大量原料气N2和H2,千万不能随便放掉,必须送入合成塔,实施循环生产。二是看副产品的分子组成与某种原料的组成中有无相同的元素,如果有,而且该副产品又容易转化为这种原料,就可以考虑循环生产工艺。

篇3

[关键词]高考;工艺流程;解题策略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高中化学学科考试说明》中指出:“化学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自主学习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提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化学工艺流程题正是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

一、高考化学实验题中关于工艺流程题的考查概况

1.工艺流程题的来源

工艺流程题脱胎于无机框图推断题,它创设了一个以工艺生产为背景的真实情景,将主要的生产阶段用框图表示,用箭头将反应原料与目标产品联系到一起。基于此,出题人可将科学发展、绿色化学的思想渗透其中,以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工艺流程题的知识主线仍然是无机化学反应,但相比较于单纯考查元素性质的无机框图推断,工艺流程题则给出了更大更深更广的考查空间,它所设计的问题基本可以遍及化学模块的各个领域,主要涉及元素化合物、物质的分离提纯、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实验。设问方式也多种多样,如填空、选择、简答等。它的主要特点是题干阅读量大,生产流程比较陌生,题材新颖,考查方式灵活,无法猜题,更好地体现了公平、公正的选拔原则。

2.工艺流程题的设问角度

工艺流程题的问题设置一般都由易到难,逐层深化,立足基础,注重综合,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常见的命题角度分为以下几种:(1)化学物质化合价的判断或元素的电子式的书写。(2)书写工艺流程中部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也会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3)分析工艺流程中试剂选择及选取原因。(4)判断工艺流程中间部分产生的物质的种类。(5)选择合适的物质分离提纯的方式,能准确表述其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6)计算原料实际的需求量以及产物的产量。(7)工艺流程优化的具体措施。

3.工艺流程题的考查内容

工艺流程题尽管设问和考查内容较多,但都紧扣《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命题,不会出现偏、难、怪的问题。其主体考查内容并不会发生较大的改变。高考真题全面概况了高中的知识点,同时也突出了重难点。因此,在复习工艺流程专项的过程中应该反复研究琢磨高考试题,抓住高考出题思路,掌握命题的趋势,提高解题技巧。教师与学生都应深入了解高考化学工艺流程题中的主要考查内容,以便更好地开展复习。以下对高考工艺流程考查内容的“十算”“十掌握”,有助于大家制定更加科学的复习计划。(1)工艺流程题中的“十算”,即高考工艺流程实验题中涉及的计算:根据电子守恒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按方程式系数比进行相关计算;根据盖茨定律进行相关吸放热焓变的计算;溶液中物质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溶液中水解平衡的计算;工业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计算;溶液中pH的计算;原料转化率及产率的计算;产品纯度的计算。(2)工艺流程题中的“十掌握”: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以及电子式等基本化学用语;掌握部分金属和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掌握物质分离提纯的操作及注意事项;掌握常见氧化剂、还原剂及对应产物的判断;掌握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掌握酸碱中和滴定及氧化还原滴定原理;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掌握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度的影响;掌握常见物质溶解度。高考题中化学工艺流程题会涵盖许多知识点,这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趋势。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以上几个方面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整合学习。

二、高考化学实验题中关于工艺流程题的解题策略

1.树立正确的解题意识

对于高考化学实验中的工艺流程题,我们要明确考查内容,熟练考查方式,还要寻找解题方向。解化学工艺流程题应具备五个意识:(1)科学意识。采用合理的分离除杂原理和恰当的物质转换方式。(2)成本意识。考虑浸出率、转化率、利用率、材料价格、能耗的控制、原料能量的循环利用,尽可能地降低消耗成本。(3)效率意识。选择合理的反应条件,在一定情况下投入催化剂的使用。(4)环保意识。绿色化学应遵循无污染、无腐蚀的原则。(5)安全意识。对于易燃易爆、腐蚀性较强、不稳定物质的处理要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2.提高答题的规范性

通过认真研读高考试卷的评分细则,我们不难发现,在学生知识储备相当的情况下,能否细心规范准确地答题,是决定学生成绩好坏的重要因素。例1.2019年的全国II卷(节选)以重晶石(BaSO4)为原料,可按如下工艺生产立德粉:例2.2017年的全国II卷(节选)水泥是重要的建筑材料。水泥熟料的主要成分为CaO、SiO2,并含有一定量的铁、铝和镁等金属的氧化物。实验室测定水泥样品中钙含量的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易错解答:起到了氧化性作用。分析原因:指代过于广泛,没有具体到某一特定情境中。在考试过程中考生要认真审题,理解答题要求并规范作答,教师也要在平时训练中及时向学生展示标准答案,并向学生告知答案的评分细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并改正自己的不足。在答题时,学生要注意所写答案与题目要求是否相同,避免所答非所问的情况发生。在正确理解题意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有条理性,扣紧采分点。在教学训练中,教师要对学生说明:叙述类问题并不是书写的字越多越好,答多的部分如果出现了错误,反而会被扣分。另外,要规范化学用语,注意可逆、沉淀、气体符号书写等细节问题。最后,要强调在整张试卷上答题时,字迹要工整,卷面要整洁,杜绝因字迹潦草而失分。

3.掌握工艺流程答题模板

在工艺流程题中,最受出题人青睐,也是考生得分率较低的一种题型为简答题。它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包括思维的严密性、精确性、完整性、创造性,也能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而学生会因为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似是而非,抓不住要点,叙述不规范不全面而导致得分普遍偏低。所以,在平时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传授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在书面练习方面给予学生规范性指导,总结一些常见化工问题和实验操作答题的模板。如涉及到增加原料浸出率的措施,可以写搅拌、提高温度、增加浸出时间、增大压强等;加热的目的一般为加快反应速率或促进平衡向某一个方向进行移动;滴定终点的判断是当滴入最后一滴XX溶液,溶液颜色由…变为…且半分钟后不褪色;洗涤沉淀的操作是将沉淀放入过滤装置中,沿玻璃棒加蒸馏水至浸没沉淀,静置,待水流尽后重复操作2~3次(若滤渣易溶于水,可用无水乙醇进行洗涤)等。通过进行相关答题技巧训练,使学生掌握一些答题模板,在考试答题过程处于一种主动状态,不但能准确作答,也能节省答题时间。

参考文献:

[1]鲁名峰,申燕,桂耀荣,徐俊龙,白建娥.2019年高考化学复习备考研究(二)[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03).

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优化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1.调整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一门学科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而对于其进行优化显得格外的必要.一方面,我们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俗话说的好,不要总认为考得好,才是学的好.只有教学生怎么学,怎样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高中化学的质量才能够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中,也要反对那种教学目标的模糊不清.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脚踏实际,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恰如其分的进行教学工作,把学生全部培养成科学家,化学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显然是行不通的,提法过高,过虚,都会导致教学实效性的下降.

2.注重换位思考

教师在讲授高中化学的过程中,要始终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能够简单的认为只要板书写清楚了,教师自身心理觉得自己讲清楚了就完事的错误想法.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和学生之间年龄,资历方面的差距将会使得同一句话在两者心中得到完全不一样的解释.教师只要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换位思考,才能够获得与学生之间心理上的共鸣,而这其中教与学的换位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在教与学的换位中,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可以不定期的请学生上来进行教学试讲,通过学生的讲述,从而发现学生年龄段学习上思维的特点以及接受的程度,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及时的调整教学的路线,朝着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的路线迈进.在设计问题时也是如此,一个好的习题的设计,往往是对于学生所不懂的,学生经常犯错的地方的考察.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人们常说,有教无类.目前教育界有关高中化学教学的方法种类繁多,如自学辅导法、发现法,单元结构教学法等.我们不能够总是局限于传统的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满足学生最为基本的教学要求上实行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比如,可以打破常规,布置一道以探究石蜡加热后所生成气体的性质的研究型的作业,并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一小组中组员分工合作,提出不同的方案,共同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探索任务,最后推选出一名代表上台以ppt的形式将任务的完成情况展示给大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查阅资料,团队协作,计算机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教学的质量自然就上去了.另外,也要充分的运用化学这门实验学科的特点,跳出课本实验的束缚,多开展一些和实际生活相关的实验活动,要坚持高中化学中实验再怎么多也不过分的思想,使得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在没有现成的实验器材的情况下,完成实验任务.

4.创设活跃的教学气氛

课堂的教学气氛是否活跃,教师与学生之间相处的是否融洽,直接关系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在一个好的教学气氛中,学生往往能够受到周围学习气氛的感染,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师传授的知识上来.时刻保持着思维的活跃性,随时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为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打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来创造教学的氛围.譬如,在讲授金属钠性质那一章节时,可以像变戏法似的,事先将少量的过氧化钠固体包括在脱脂棉中不让学生看见,然后用镊子将脱脂棉放入到蒸发皿中,并用一细长的玻璃管对准脱脂棉缓缓的吹气.此时,奇迹发生了,脱脂棉居然在空气中燃烧起来,学生看到此景立马兴奋起来,难道教师吹出的气体有特异功能,课堂气氛立马活跃起来,这时教师顺水推舟,开始讲授过氧化钠的性质,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教学效果.

5.注重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课本中的化学实验较多,尤其是演示实验,为了达到演示的目的,我们不能演而不示.因此,很多教师加大了实验的尺度,加大化学物品用量,放大实验仪器,通过来回展示实验结果,但是我们只能有限地放大实验仪器的尺度,在短短的45分钟课堂时间里来回展示实验结果又很不太现实,很浪费时间的,而且有些实验现象是瞬间产生的,我们无法观察到现象,这样将会大大降低整体的实验效果.但是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克服以上这些缺陷,使得化学实验能够很好地展示演示效果.譬如,我们在讲授金属钠与水反应时,以往都是让钠和水在大烧杯中反应,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投影仪,将钠单质投入盛有酚酞试剂的方形投影试管中,两者反应产生的“浮”、“响”、“熔”、“游”、“红”等现象将会在投影屏幕上清晰地展现出来.由此可见,借助多媒体技术,使得实验效果得到了很大地提高,同时也使验证性实验的验证更具科学性。

二、教学实践的应用

1、自制实验仪器,经济又环保

利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品,根据实验需要进行加工制作,或将某些仪器进行改进,自制教具,往往会收到非常的效果。生活中产生的废品矿泉水瓶有以下优点:1.通明度高,容易观察实验现象;2.质轻,便于携带;3.质软,易裁剪;4.气密性好;5.瓶口7号橡皮塞正好配套;6.耐酸碱性好,不易腐蚀;7.来源广,易收集。例如,矿泉水瓶用来做氢氧化钠溶液与氯气的反应。方法是:将少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倒入收集满氯气的矿泉水瓶中,用橡皮塞塞紧,瓶子立即变瘪,瓶中气体黄绿色变浅,并发出“砸砸”的响声。此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证明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效果很好。 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探究性实验就是挖掘书本已有的实验内容和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的有新意境、新内容的实验,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去大胆地创新和思考;把学生导入科学探索的新起点、新境界、新高度,让他们亲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刻苦努力地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猎取新成果,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不同层次上观察和思考,使其有较强的知识迁移、创新探究能力。例如,高中化学中配100mL1.00moL/L NaCl溶液的实验,教师可以按“讲述、实验、验证、讨论”的程序,即先讲述用什么仪器、实验步骤、实验过程中注意的事项,甚至写到黑板上,让学生按照教师讲的去做。但是,按探究性实验要求,在教学时,只告诉学生实验内容,让学生自己准备,做实验时,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述,巡回对个别问题加以指导。我对两个班级分别采取上面的两种教法,结果按“讲述、实验、验证、讨论”去做的班级,课堂秩序井然,全部学生操作有序,学生很快并顺利地做完实验,没有提出更多的问题;而采用探究性实验教法,课堂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操作方法各不相同,暴露出存在的不少问题。实验结束后,每组同学都拿着自己配制的溶液请我观看。这时我不失时机地以某一组或几组的实验为主,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或违背操作规程的现象,并结合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发展智能及实验技能的有关问题,与同学们共同讨论。学生积极性很高,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在回顾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问题,并相互讨论,甚至进行争论,最终在我的指导下,形成了正确的总结性评价。

3、课外活动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课外活动,针对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在课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大有文章的。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工厂,了解工业生产硫酸、化肥等的工艺流程,开展化学活动周,组织化学竞赛,设计家庭小实验,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有关化学知识,分析学校附近的水体污染情况,等等。我们身边的素材其实只要用心去思考,动脑去研究,可利用的资源还是比较多的。例如,探究钢铁生锈的条件,H2和Cl2的爆炸实验,等等。我们可以把小小的实验设计、改进,使学生迈出创新思维、创新实践的脚步,同时使学生树立起环保意识。通过组织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外的更大空间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其专长和爱好得以发展,思维变通性,发散思维,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4、借助多媒体技术模拟化学实验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把微观现象以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逼真地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将宏观现象和微观变化有机地统一起来。例如,常规的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三维动画模拟电解饱和食盐水时溶液中Na+、Cl-、H+、OH-离子的运动情况,从微观本质上加深对电解过程的理解。另外,像分子结构、晶体结构,以及化学反应历程等一些不能用真实实验来表现的微观概念和理论,利用计算机的三维图像与动画模拟功能,直观、形象、生动地加以展现,把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形象化,能达到其他教学技术无法达到的效果。

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危险操作,只能由教师口头讲述其错误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后果,却不能通过真实的实验来演示。而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模拟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错误操作带来的危害,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例如,氯化氢气体制备,可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完成,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可能有的学生没有认识到HCl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在吸收多余的HCl时,将导管直接插入水中。这时,学生亲眼观察到烧杯中的水由导管流到集气瓶然后进入圆底烧瓶,引起圆底烧瓶炸裂的现象。这样的模拟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感性认识。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在水面倒扣一个漏斗防止倒吸的原理,而且强化了学生规范操作的意识。

篇5

核心总结

1.考查内容

(1)原料的预处理,包括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检验,沉淀的洗涤等。

(2)反应条件的控制,包括温度、压强、催化剂、原料的配比、酸碱性的调节、溶剂的选择等。

(3)化学反应原理,包括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水解平衡等。

(4)绿色化学理念,包括物质的循环利用、废物的处理、原子的利用率、能量的利用等。

(5)化工安全常识,包括防爆炸、防污染、防中毒等。

2.工艺流程

(1)化学工艺流程图:主产品的制备、分离、提纯及定性或定量分析(主线)副产品(分支)循环利用物质(箭头为回头方向),可用图示表示如下:

(2)核心考点:物质的分离操作、除杂试剂的选择、生产条件的控制、产品的分离及提纯。

3.常用操作

(1)原料的预处理

①溶解:包括酸溶(溶解活泼金属)、碱溶(溶解Al、Zn、Be)等,通常酸溶时使用稀硫酸、稀盐酸、浓硫酸等,碱溶时使用NaOH溶液等。

②灼烧和煅烧:灼烧的温度一般较低(相当于酒精灯加热);煅烧的温度较高,常使一些杂质高温下氧化、分解等。

③研磨:适用于有机物的提取。

(2)反应条件的控制

①控制溶液的酸碱性:其目的是使某些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pH的控制。调节pH所需的物质一般应满足:①能与H+反应,使溶液pH增大;②不引入新杂质。例如,若除去CuCl2溶液中混有的FeCl3,可加入CuO、Cu(OH)2、Cu2(OH)2CO3等物质来调节溶液的pH。

②反应环境:有些反应的产物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与空气中的某种气体发生反应、易发生水解等,这时需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例如,制取无水MgCl2时,要在HCl气流中加热MgCl2・6H2O,防止MgCl2发生水解。

③加热:一般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或促进平衡向某个方向移动。

④降温:防止某物质在高温时熔解或为使化学平衡向某个方向移动。

⑤趁热过滤:防止某些物质在温度降低时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⑥有机溶剂洗涤:降低某些物质的溶解,减少这些物质在水洗过程中的损失。(3)分离与提纯的方法

①常用物理方法

方法适用范围实验装置操作要点应用举例注意事项过滤常用于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分离①过滤操作可概括为“一贴、二低、三靠”; ②过滤后若溶液仍然浑浊,应重新过滤一遍除去粗盐水中的泥沙过滤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漏斗中的液体蒸发、结晶(重结晶)①固体与液体分离;②固体与固体(均溶于水,但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同)分离①蒸发溶液结晶;②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③当析出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灭酒精灯,利用余热蒸发至干①草木灰浸出液提取钾盐;②KNO3和NaCl的结晶分离;③从苦卤中提取KCl①蒸发皿中的溶液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②加热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溶液溅出蒸馏分馏沸点不同的液体组分形成的混合物的分离①按照“先左后右、自下而上”的原则组装仪器;②先接通冷却水,后加热①海水的蒸馏(淡化);②石油的分馏;③分离乙醇和乙酸乙酯①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②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以防液体暴沸;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萃取分液常用于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混合物的分离①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水;②加萃取剂、振荡、静置、分液①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②溴苯和水、硝基苯和水的分离①先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②上层溶液从上口倒出,下层溶液从下口放出洗气

(溶解)用于除去气体中的杂质气体①连接实验装置;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用饱和NaCl溶液除去Cl2中混有的HCl气体①洗气瓶中液体不能太少;②注意气体的流向“长进短出”升华分离易升华的物质先向圆底烧瓶中加冷水,再点燃酒精灯碘、萘的提纯NH4Cl受热分解(类升华)为化学变化,不同于升华现象渗析胶体与溶液中的溶质分离将要提纯的胶体装入半透膜中,将半透膜袋系好,浸入蒸馏水中除去淀粉胶体中的NaCl①半透膜没有破损;②渗析的时间要充分盐析胶体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向胶体溶液中加入无机轻金属盐(或铵盐)的浓溶液,充分搅拌、静置、过滤①硬脂酸钠溶液中加入食盐细粒;②鸡蛋白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所加无机轻金属盐(或铵盐)的浓度要大, 可选用饱和溶液②常用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一般是同时考虑到各组分及杂质的化学性质及特点,利用其差异性加以分离、提纯,常用方法有:

化学方法操作原理应用举例沉淀法加入沉淀剂,将杂质转化为沉淀而除去用BaCl2溶液除去NaCl中混有的Na2SO4气化法将杂质转化为气体而除去用盐酸除去NaCl中混有的Na2CO3热分解法用加热的方法除去易分解的物质①除去Na2CO3中混有的NaHCO3;②除去NaCl中混有的NH4Cl酸碱溶解法利用杂质在酸或碱溶液中溶解而除去①用稀盐酸分离CuS与FeS;②用盐酸或NaOH溶液除去SiO2中的Al2O3氧化还原法将还原性的杂质氧化或氧化性的杂质还原①用灼热的CuO除去CO2中混有的CO;②用灼热铜粉除去N2中混有的O2直接转化法利用某些化学反应,将杂质直接转化为所需物质①用Cl2除去FeCl3中混有的FeCl2;②用铁粉除去FeCl2中混有的FeCl3水解法杂质存在水解平衡时,可加入合适试剂破坏水解平衡,使杂质转化为气体或沉淀而除去除去MgCl2中的FeCl3,可先加MgO、Mg(OH)2、MgCO3等,再过滤体验高考

【例1】(2013・浙江高考)利用废旧镀锌铁皮可制备磁性Fe3O4胶体粒子及副产物ZnO。制备流程图如下:

已知:Zn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Al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相似。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NaOH溶液处理废旧镀锌铁皮的作用有。

A.去除油污B.溶解镀锌层

C.去除铁锈D.钝化

(2)调节溶液A的pH可产生Zn(OH)2沉淀,为制得ZnO,后续操作步骤是。

(3)由溶液B制得Fe3O4胶体粒子的过程中,须持续通入N2,其原因是。

(4)Fe3O4胶体粒子能否用减压过滤法实现固液分离?(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5)用重铬酸钾法(一种氧化还原滴定法)可测定产物Fe3O4中的二价铁含量。若需配制浓度为0.01000 mol・L-1的K2Cr2O7标准溶液250 mL,应准确称取g K2Cr2O7(保留4位有效数字,已知MK2Cr2O7=294.0 g・mol-1)。配制该标准溶液时,下列仪器中不必要用到的有(用编号表示)。

①电子天平 ②烧杯 ③量筒 ④玻璃棒 ⑤容量瓶 ⑥胶头滴管 ⑦移液管

(6)滴定操作中,如果滴定前装有K2Cr2O7标准溶液的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而滴定结束后气泡消失,则测定结果将(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命题立意:本题以利用废旧镀锌铁皮制备磁性Fe3O4胶体粒子及副产物ZnO的制备流程图为载体,综合考查了Zn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胶体的制备及性质、溶液的配制、氧化还原滴定及误差分析等知识,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化学实验操作能力、迁移应用能力。

解析:(1)由于“Zn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Al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相似”, 用NaOH溶液处理废旧镀锌铁皮,除了除去表面的油污外,还能将镀层金属锌溶解。

(2)由Zn(OH)2沉淀制取ZnO的反应:Zn(OH)2ZnO+H2O可知,调节溶液A的pH产生Zn(OH)2絮状沉淀后,为制取ZnO需要得到Zn(OH)2沉淀,然后要将Zn(OH)2沉淀进行洗涤净化,除去杂质,再经灼烧就可得到纯净的ZnO。考虑到Zn(OH)2的性质与Al(OH)3相似,也为絮状沉淀物,过滤的速度较慢,这里采用抽滤,加快过滤速度。

(3)由制备流程图可知,B溶液中含有Fe2+和Fe3+,由B溶液制得Fe3O4胶体粒子的过程中还需加热,所以须持续通入N2的目的是为了防止Fe2+被氧化。

(4)Fe3O4胶体粒子的直径较小,减压过滤时能透过滤纸,因此不能采用减压过滤法实现固液分离。

(5)称取K2Cr2O7的质量为m(K2Cr2O7)= 0.01000 mol・L-1×0.2500 L×294.0 g・mol-1=0.7350 g。

用K2Cr2O7固体配制溶液时,要用电子天平称量固体质量,并在烧杯中溶解,然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不需要用于量取液体体积的量筒和移液管。

(6)若滴定前装有K2Cr2O7标准溶液的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而滴定结束后气泡消失,则滴定过程中,读取K2Cr2O7标准溶液的体积偏大,测得Fe3O4中的二价铁含量偏大。

答案:(1)A、B

(2)抽滤、洗涤、灼烧

(3) N2气氛下,防止Fe2+被氧化

(4)不能胶体粒子太小,抽滤时容易透过滤纸

(5) 0.7350③⑦

(6)偏大

名师点评:分析化学工艺(或模拟化学工艺)流程问题时,要明确整个流程及每一部分的目的,仔细分析每步发生的反应及得到的产物,结合基础理论与实际问题思考,同时要注意答题的模式与要点:①要粗读试题,尽量弄懂流程图,但不必将每一种物质都推出。②要精读试题,根据问题去精心研究某一步或某一种物质。③要看清所问问题,不能答非所问,并注意语言表达的科学性。

在答题时应特别注意,这类试题中各小问之间往往没有联系,前一问回答不了,并不一定会影响后面问题的回答。

【例2】(2013・全国高考Ⅰ)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很广,其正极材料可再生利用。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钴酸锂(LiCoO2),导电剂乙炔黑和铝箔等。充电时,该锂离子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为6C+xLi++xe-LixC6。现欲利用以下工艺流程回收正极材料中的某些金属资源(部分条件未给出)。

回答下列问题:

(1)LiCoO2中,Co元素的化合价为。

(2)写出“正极碱浸”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酸浸”一般在80℃下进行,写出该步骤中发生的所有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用盐酸代替H2SO4和H2O2的混合液,但缺点是。

(4)写出“沉钴”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充放电过程中,发生LiCoO2与Li1-xCoO2之间的转化,写出放电时电池反应方程式。

(6)上述工艺中,“放电处理”有利于锂在正极的回收,其原因是。在整个回收工艺中,可回收到的金属化合物有(填化学式)。

命题立意:本题以回收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中的某些金属资源的工艺流程图为载体,综合考查了元素的化合价、Al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试剂的选择、电池反应式等问题,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题目的难度较大。

解析:(1)LiCoO2中的氧元素是-2价,Li元素是+1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可推测Co元素显+3价。

(2)在“正极碱浸”过程中,正极发生的反应为正极材料中的铝箔与NaOH溶液之间的反应,故离子方程式为2Al+2OH-+2H2O2AlO-2+3H2或2Al+2OH-+6H2O2Al(OH)-4+3H2。

(3)反应物LiCoO2中加入H2SO4、H2O2后,反应的生成物中有Li2SO4、CoSO4,说明此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Co元素化合价降低,所以H2O2中的O元素要升高,即产生O2。另外在酸浸的过程中,H2O2自身也能发生分解,故发生的反应有:2LiCoO2+3H2SO4+ H2O2Li2SO4+2CoSO4+O2+4H2O和2H2O22H2O+O2。盐酸既具有酸性又具有还原性,若用盐酸代替硫酸,则Cl-会被氧化成Cl2,从而造成环境污染。

(4)根据流程图可知,“沉钴”加入的沉淀剂是NH4HCO3,产生的沉淀是CoCO3,根据反应特点即可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SO4+2NH4HCO3CoCO3+(NH4)2SO4+H2O+CO2。

(5)根据题意可知,在充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为:6C+xLi++xe-LixC6,则放电时LixC6是反应物,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而Li1-xCoO2与LiCoO2相比,Li1-xCoO2中的Co元素的化合价较高,可知Li1-xCoO2为反应物,电极反应为:Li1-xCoO2+LixC6LiCoO2+6C。

(6)在锂电池中Li作负极,在放电过程中失去电子变成Li+从负极脱出,进入溶液,经过电解质溶液向正极移动。根据整个流程图可知,回收的金属化合物有:Al(OH)3、 CoCO3、Li2SO4。

答案:(1)+3

(2)2Al+2OH-+2H2O2AlO-2+3H2或2Al+2OH-+6H2O2Al(OH)-4+3H2

(3)2LiCoO2+3H2SO4+H2O2Li2SO4+2CoSO4+O2+4H2O、2H2O22H2O+O2有氯气生成,污染较大

(4)CoSO4+2NH4HCO3CoCO3+(NH4)2SO4+H2O+CO2

(5)Li1-xCoO2+LixC6LiCoO2+6C

(6)Li+从负极中脱出,经由电解质向正极移动并进入正极材料中Al(OH)3、 CoCO3、Li2SO4

名师点评:分析化学工艺(或模拟化学工艺)流程问题的技巧:

①浏览全题,确定该流程的目的――由何原料获得何产物(副产物),对比原料和产物;

②了解工艺流程图以外的文字描述、表格信息、后续设问中的提示性信息,并在下一步分析和解题中随时进行联系和调用;

③分析流程图并思考:从原料到产品依次进行了什么反应?利用了什么原理?每一步操作进行到什么程度最佳?每一步除目标物质外还产生了什么杂质或副产物?杂质或副产物是怎样除去的?

【例3】(2013・广东高考)银铜合金广泛用于航空工业。从切割废料中回收银并制备铜化工产品的工艺如下:

(注:Al(OH)3和Cu(OH)2开始分解的温度分别为450℃和80℃)

(1)电解精炼银时,阴极反应式为;滤渣A与稀HNO3反应,产生的气体在空气中迅速变为红棕色,该气体变色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固体混合物B的组成为;在生成固体B的过程中,需控制NaOH的加入量,若NaOH过量,则因过量引起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完成煅烧过程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O+Al2O3高温CuAlO2+。

(4)若银铜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35%,理论上5.0 kg废料中的铜可完全转化为mol CuAlO2,至少需要1.0 mol・L-1的Al2(SO4)3溶液L。

(5)CuSO4溶液也可用于制备胆矾,其基本操作是、过滤、洗涤和干燥。

命题立意:本题以银铜合金切割废料回收银并制备铜化工产品的工艺流程图为载体,综合考查了电解精炼银、Ag与稀硝酸的反应、NO与O2的反应、铝及其化合物的转化、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计算等问题,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和简单计算能力。

解析:(1)迁移应用教材中电解精炼铜的原理,在电解精炼银时,粗银作阳极,电极反应式为Ag-e-Ag+;纯银作阴极,电极反应式为Ag++e-Ag,AgNO3溶液为电解质溶液。根据流程图可知,滤渣A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了NO(在空气中被氧气氧化生成红棕色的NO2)。

(2)根据固体B煅烧后得到的产物中含有Al、Cu两种元素,结合Cu(OH)2和Al(OH)3两种物质开始分解的温度,可知固体B的主要成分为Al(OH)3和CuO。在制备过程中必须控制NaOH的量,一旦过量则会发生反应:Al(OH)3+OH-AlO-2+2H2O。

(3)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Cu元素由+2价变为+1价,Cu元素被还原,而Al元素的化合价未发生变化,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必定有一种元素被氧化,从而判断氧化产物为O2,再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原子守恒,配平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4)根据元素守恒可知,银铜合金中Cu的物质的量为n(Cu)=5000 g×635%63.5 g・mol-1=50 mol,根据元素守恒可知,CuAlO2的物质的量也为50 mol,然后再根据CuAlO2中的Cu和Al的物质的量之比1∶1,可知需要硫酸铝溶液的体积是25 L。

(5)CuSO4从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生成CuSO4・5H2O(胆矾),由CuSO4溶液制备胆矾的一般步骤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答案:(1)Ag++e-Ag2NO+O22NO2

(2)Al(OH)3和CuOAl(OH)3+OH-AlO-2+2H2O

(3)424O2

(4)50 25

(5)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名师点评:本题的考点分布较广,横跨高中化学必修1和选修4两个模块,考查了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基本理论及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考查落点于Ag与稀硝酸的反应、NO与O2的反应、Al(OH)3的性质及转化等内容。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考查,落点于胆矾的制备。在强化考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的同时,考查化学实验基础操作,突出考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第(3)问有一定的难度,要求考生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确定另一种生成物,再配平该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例4】(2013・四川高考)明矾石经处理后得到明矾[ KAl(SO4)2・12H2O]。从明矾制备Al、K2SO4和H2SO4的工艺过程如下所示:

焙烧明矾的化学方程式为:

4KAl(SO4)2・12H2O+3S2K2SO4 +2Al2O3+9SO2+48H2O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焙烧明矾的反应中,还原剂是。

(2)从水浸后的滤液中得到K2SO4晶体的方法是。

(3)A12O3在一定条件下可制得AlN,其晶体结构如右图所示,该晶体中Al的配位数是。

(4)以Al和NiO(OH)为电极,NaOH溶液为电解液组成一种新型电池,放电时NiO(OH)转化为Ni(OH)2,该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焙烧产生的SO2可用于制硫酸。已知25℃、101 kPa时:

①2SO2(g) +O2(g)2SO3(g)ΔH1=-197 kJ/mol

②H2O (g)H2O(l)ΔH2=-44 kJ/mol

③2SO2(g)+O2(g)+2H2O(g)2H2SO4(l)ΔH3=-545 kJ/mol

则SO3 (g)与H2O(l)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焙烧948 t明矾(M=474 g/mol ),若SO2 的利用率为96%,可生产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t。

命题立意:本题以明矾制备Al、K2SO4和H2SO4的工艺流程为载体,综合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晶胞结构及原子配位数、原电池及电池反应式、盖斯定律及热化学方程式、化学计算等问题,侧重考查考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

解析:(1)分析焙烧明矾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明矾中部分S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而S单质在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故还原剂为S单质。

(2)从滤液中得到K2SO4晶体的方法为蒸发结晶,涉及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等步骤。

(3)分析题给晶胞结构可知,每个Al原子周围等距离且最近的N原子有4个,故其配位数为4。

(4)放电时,Al作负极,失去电子被氧化,NiO(OH)在正极得到电子被还原,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及元素守恒写出化学方程式:Al+3NiO(OH)+ NaOH+H2ONaAlO2+3Ni(OH)2。

(5)根据盖斯定律,由1/2×(③-①)-②可得目标热化学方程式:SO3(g)+H2O(l)H2SO4(l)ΔH=-130 kJ/mol。948 t明矾生成SO2的物质的量为n(SO2) =4.5×106 mol,故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的质量为m(H2SO4)=(4.5×106 mol×96%×98 g・mol-1)÷98%=432×106g=432 t。

答案:(1)S(硫)

(2)蒸发结晶

(3)4

(4)Al+3NiO(OH)+NaOH+H2ONaAlO2+3Ni(OH)2

篇6

一、再现真实化学流程,还化学庐山真面貌

化学是真实的。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平时练习题目中有虚假、捏造的痕迹,但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达成学习目标,有时候大家都在“违心”地给学生训练大量自知无用,但又不敢割舍的试题。这类试题在一些计算题、框图型试题、伪探究题中比较多见。如兴趣小组同学为了计算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杂质就绝对不会发生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就都是44的倍数。又如为了检验碳酸根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等离子,实验室总有那么一包粉末,它里面总是混有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等,也不知道实验室老师是不是整天没事做,把那些已经分得清清楚楚的药品再混合起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难道考查化学知识就不可避免这些传统的桎梏吗?不是,其实真实的工业生产中有许多鲜活的情境可以采用。因此化学工艺流程题就顺应形势而产生。

化学工艺流程题,顾名思义,就是将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生产阶段用框图流程形式表示出来,并根据生产流程中有关化学知识步步设问,形成与化工生产紧密联系的化工工艺试题。工艺流程题的结构分题头、题干和题尾三部分。题头一般简单介绍该工艺生产的原材料和工艺生产的目的;题干部分主要用框图形式表示从原料到产品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题尾则是根据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化学知识设计成系列问题,构成一道完整的试题。

其特点与作用有三:一是试题源于生产实际,以解决化学实际问题为思路进行设问,使问题情境真实,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观;二是试题的内容丰富,可以涉及化学基础知识的方方面面,能有效考查双基知识及应用双基解决化工生产中有关问题的迁移推理能力;三是试题新颖,阅读量大,能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能力。

例1:(2008)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参观制碱厂后,获得以下信息,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产品与原理】

【问题讨论】:

(1)操作Ⅰ、Ⅱ、Ⅲ中,相同操作的名称为。

(2)反应①中发生了两个反应,写出其中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3)反应③中得到纯碱的化学方程式为:。

(4)溶液B中的溶质有(至少写出两种)。

(5)上述生产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是(填序号)。

A.挥发性气体C B.溶液D C.氢氧化镁 D.化肥NHCl

【组成确定】

(1)称取一定质量的纯碱样品,经多次充分加热后,再称重,质量无变化;

(2)另取少量纯碱样品加入适量水,样品完全溶解,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稀HNO,再滴加AgNO溶液,有白色沉淀。

由上述实验可确定纯碱样品含有杂质(写化学式)。

【含量测定】

称取纯碱样品10.8g加入适量水,再加入过量CaCl溶液,搅拌、过滤、洗涤、干燥后称得固体质量为10.0g,计算过程:请通过计算并结合右表判断此纯碱样品等级为 品。

【总结反思】

某同学认为,在上述纯碱含量测定中,将CaCl溶液改为BaCl溶液,测定误差会减小,其理由是。

分析:

1.知识情境真实化。题目以真实的侯氏制碱法为素材进行命制,以工艺流程图形式开门见山。

2.起点高,落点低。虽然是学生未见的化工技术,但是能完全用初中的知识加以解答,没有简单的高中知识下放;问题设置有简答题,有计算;有知识考查(化学方程式书写等),也有实验考查;有定性的判断分析,也有定量的数据处理。

3.结构设置科学合理。题目结构按照产品原料、生产流程、相关资料、问题讨论、组成确定、含量测定及总结反思,环环相扣,完全吻合科学探究步骤。

4.语言表述简约化。语言表述简洁、质朴、流畅,没有多余的“包装性”文字,让考生直接进入“化学状态”。

5.考查功能立体化。有点的考查(实验操作过滤),也有线的考查(得到纯碱的方程式书写),更有面上的考查(看懂流程判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数据处理要求思维能“来回穿梭”而不乱,能锁定三维目标,进行立体化全面考查。

附答案:

【问题讨论】:

(1)过滤

(2)NaOH+HCl=NaCl+HO或NaCO+2HCl=2NaCl+HO+CO

(3)2NaHCONaCO+HO+CO

(4)NaHCO、NaCl、NHCl、NHHCO四种中的任意两种

(5)A、B

【组成确定】:NaCl

【含量测定】合格

解:设NaCO的质量为x

NaCO+CaCl=CaCO+2NaCl

106100

x10.0g

106∶100=x∶10.0g

解得:x=10.6g

10.6g/10.8g×100%=98.1%(或98.14%或98.15%或98.2%)

若用关系式解答:

NaCO∽CaCO

106100

x10.0g

106∶100=x∶10.0g

解得:x=10.6g

10.6g/10.8g×100%=98.1%

【总结反思】

等质量的NaCO与BaCl反应产生的沉淀质量大,称量时的(相对)误差小。

二、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探究实验异常现象

异常的实验现象通常孕育着科学的重大发现,化学史上很多发现都是来源于对异常现象的探究,其中氩的发现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早在1785年,卡文迪许在测定空气的组成时,除去空气中的O、N等已知气体后,发现最后总是留下一个体积不足总体积1/200的小气泡。到了1892年,瑞利在测定氮气密度时,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的密度与氨分解得到的氮气密度始终相差0.0064g/L,最后瑞利和拉姆赛共同研究后预测大气中含有某种较重的未知气体,经反复实验,他们终于发现了化学性质极不活泼的惰性气体――氩。因此,我们说化学“异常”的实验现象中孕育着创新,有利于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研究过程,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异常”实验的这一特点,注意多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实验的问题情境,重视实验“异常”现象或“失败实验”的教学功能的开发就是很好的方法。在中考命题中,对实验异常现象的探究也是亟待开发的领域,这里大有文章可做。

例2:(2010)有一实验事实: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不但有铜生成,而且有较多的气体产生。为确定气体的成分,进行下列实验探究。

(一)探究:从物质组成元素角度分析,气体可能是SO、O、H中的一种或几种。

(二)实验:

(1)甲同学为确定是否含有SO,他将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颜色未发生变化,则该气体中 SO(填“有”或“无”)。

(2)乙同学认为只有O,则可是 来检验。实验证明乙同学的观点不正确。

(3)丙同学为判断是否含有O,同时确定气体成分,通过查阅资料得知:

O+4KI+4HCl=2I+4KCl+2HO,I为碘单质。于是他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

(三)实验现象与结论:A中观察到,证明无O;

B中观察到,证明该气体是H。

(四)实验反思:

(4)大家认为丙同学在加热之前,应对气体先以确保安全。

(5)由上述实验可知,硫酸铜溶液显性(填“酸”或“碱”)。

赏析:

1.导入开门见山。不用过多的语言赘述,直接告知你这种异常的实验现象,让你迅速进入到此题的情境中。

2.涵括内容广。不仅考了酸碱盐的部分性质,同时还包含了二氧化硫、氧气的检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等等。

3.获取信息素养的训练。该题并没有简单地按照以往的格式局限于氧气的检验,而是给出相关资料,并且很直接地把实验装置图给你,无须你再去设计,直接考查了考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信息加工的能力。

4.科学素养的培养。通过违反初中教学中常规的实验现象,引出问题,培养了考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遇见异常现象或者问题,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

附答案:

(1)无

(2)带火星的木条

(3)溶液未出现蓝色或无现象,铜网表面变红

(4)验纯

(5)酸

综上所述,化学中考试题的命制注重学生活用化学知识的能力考查,注重学习方法与科学思想的渗透,试题的背景与现实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要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要从学生利益出发,将学生素质完善发展作为立身之本。从这个层面出发,每一位化学教师都要加强对中考试卷的研究,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让我们的化学课堂成为共同提高师生科学素养与思维方法的智慧课堂。

参考文献:

篇7

1.题型分析:福建省高考化学近些年实验考题主要是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出现。

2.考查内容分析。

(1)选择题考查内容。福建省理综卷中化学部分,选择题有7题,其中有1题是考实验内容,主要以文字表达或装置图形式出现,更多的是判断实验操作的正误。考查的内容包括化学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实验仪器选择的正确性、化学实验中的安全问题以及仪器使用中数据处理等问题。

(2)填空题考查内容。填空题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主要以“工艺流程图”为背景,利用化学反应原理解释真实的化学工业环境,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二是以“实验装置图”为背景,主要是以教材中的实验为基础,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或者重新组合或截取片段,通过查阅资料的信息来迁移新物质的制取题型。通常考查常见气体的制备、除杂(物质的分离提纯)、物质性质的检验、气体的收集、尾气处理装置以及防倒吸装置。这类题型考查学生对于课本实验的掌握程度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能考查学生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具有很好的区分度。

二、根据近年高考化学实验题的特点总结几点复习策略

1.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回归课本。

(1)注重基础知识的整合。高中化学实验基础内容包括仪器与药品、实验操作与实验技能、物质的制备与实验方法、识图绘图与安全知识、定量实验与误差分析、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实验设计与综合实验等。在化学实验复习过程中,应强化对化学实验中的仪器使用、实验的基本操作、药品的变质与保存、气体的制备、物质的鉴别、检验、推断等做一些小专题复习,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

(2)回归课本。高考中实验的考查基本都是以教材实验为基础来加以调整,而且平时在教学中教师也会几度强调,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将课本中的实验知识进行整合归纳,对比学习记忆,形成自己的网络。这样不至于因为知识点太多过于松散而显得难记。例如我们常见试纸的使用方法及其具体用途,将它们进行对比记忆,让学生更好掌握相关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口诀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记忆。试纸的使用:(1)试纸的类型和用途。①石蕊试纸(红、蓝色):定性检验溶液的酸碱性。(酸红碱蓝)②pH试纸:定量(粗测,测量值只能为整数)检验酸碱性的强弱。③品红试纸:检验SO2等有漂白性的物质。④KI-淀粉试纸:检验Cl2等有氧化性的物质。(2)试纸的使用方法。①检验液体:取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洁净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在试纸中间,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②检验气体:一般先将试纸用蒸馏水润湿,粘在玻璃棒的一端,并使其接近出气口,观察颜色的变化。(注意:PH试纸检验不能润湿,其他气体的检验前需润湿)

2.培养学生实验思维能力。

(1)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在高考中,我们所见的题都是我们平时没有见过的,但知识点一定是课本中能找到的。所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显得尤其重要。例如课本中实验室制取氨气时我们常用的是固固加热装置,那我们能否改成用其他装置呢?在干燥氨气时我们用碱石灰进行干燥,能否用其他的干燥剂呢?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不拘泥于课本上的一种方法,同时也可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平时多问几个为什么,那我们在高考中就可以临危不惧,应对自如了。

(2)注重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是迁移能力。在新课程下的高考试题不难看出,许多实验试题是源于教材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并由典型实验进行一些改装或创新,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首先要了解课本每个实验原理,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各实验中存在着某种的相似性,通过同类变式题的演变、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例如:(2014·福建高考节选)25.(15分)焦亚硫酸钠(Na2S2O5)是常用的食品抗氧化剂之一。某研究小组进行如下实验:实验一焦亚硫酸钠的制取装置Ⅱ中有Na2S2O5析出,发生的反应为:Na2SO3+SO2=Na2S2O5。(1)装置Ⅰ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2)要从装置Ⅱ中获得已析出的晶体,可采取的分离方法是____________。(3)装置Ⅲ用于处理尾气,可选用的最合理装置很显然,焦亚硫酸钠(Na2S2O5)是我们课本中不需要掌握的物质,很多学生看到这个物质可能就开始害怕,但等我们看清题意之后会发现,实验一第(1)问中考查的是实验室SO2的制备,虽然在鲁教版的教材中,我们并没有明确说明SO2的制备,但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对于SO2制备也是经常考查,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第(1)题难不倒学生。再看看第(3)题,其实尾气处理问题不少见了,这题也不难分析出考查的就是SO2的尾气处理,除了要吸收SO2,还要防止倒吸,根据分析也不难选出选择d。所以,显而易见,掌握好课本,再具有一定的知识整合能力,稍微对知识迁移一下就不难解出这道题了。

(3)注重培养学生实验评价设计能力。近几年,以“实验装置”为背景考查探究性实验题型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它主要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于实验方案准确性的判断。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我们一定要给学生强调探究实验设计的四原则和对于一个化学实验好坏评价的五视角。四原则包括科学性的原则、对照性的原则、等量性的原则和控制变量原则;五视角主要是可行性、规范性、经济性、环保性和安全性。通过具体的实验来对于以上几点渗透给学生,让学生遇到新的问题知道从哪里入手。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3S”教学模式是指把学生已有生活、生产经验和实验紧密融合,产生具有比较稳定的、可供操作的、便于推广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下面以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四节第二课时“沉淀反应的应用”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联系生活、生产、实验,以飨读者。

1 “3S”教学模式简介

“3S”化学教学模式是指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生活”、“生产”和“实验”来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系列教学方法、框架和程序。“3S”化学教学模式教学一般包括以下环节:

(1)运用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化学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2)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为建构化学知识的起点。

(3)以化学实验为途径,借鉴工业生产中的化学原理,探究化学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4)把化学知识应用在生活、生产、实验相关研究课题中。

2 教学策略

2.1联系生活实际

联系生活教学策略是指通过教学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生活或通过对生活的模拟以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的有效掌握、智力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关注学习内容的意义和价值,调动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动手、动脑、想办法、找资料、独立自主地去研究探讨,从而增强其学习的独立自主性。创造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自于生活与实践的需要,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其创造之源。

2.2模拟生产流程

模拟生产流程是将化学原理与生产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化学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化工生产过程的基本策略。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通过对某些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一些基本问题的学习,诸如工业生产的化学反应原理、反应发生的条件、原料的选择、三废的处理和能量的利用等等,不仅使学生对化工生产的基本过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化学基础知识与实际生产建立有效的教学联系,拉近实际生产过程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化学、社会生产相互关系的认识。

2.3强化实验探究

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强化实验探究是指,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3 教学流程

[实验引入]观察实验并思考:将少量Fe(OH)3溶于水,取上层清液滴加浓的FeCl3溶液,实验中产生的沉淀什么物质?为什么会生成这种物质?

[学生总结]难溶电解质在水中会建立沉淀溶解平衡;用可Ksp来定量描述难溶电解质的溶解能力:当Qc>Ksp时,平衡向生成沉淀的方向移动。(复习上节课内容)

[教师]

(1)沉淀的生成

[投影]滴水成石,并让学生解释原因。

[讨论]生活小经验:日常生活中洗衣服时是用并水洗还是用河水洗好?为什么?

[学生实验]取两个试管,其中一支加入2mL井水,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mL河水,分别向两支试管中加人肥皂水,振荡,发现河水中泡沫较多,而井水中较少。小组合作并分析原因。

[视频播放]播放一段视频:两杯被污染的池塘水,分别向其中加入微生物沉淀剂,另一杯做对照实验,依据课本P63废水处理工艺,再现工业处理工艺流程(见图1)。

[小组讨论]以你现有的知识,你认为判断沉淀能否生成可从那些方面考虑?是否可使要除去的离子全部通过沉淀除去?如何尽可能多地除去?教师指导归纳。

[投影]滴水穿石(溶洞的形成),并让学生解释原因。

(2)沉淀的溶解

[小组讨论]医院中进行钡餐透视时,用BaS04做内服造影剂,为什么不用BaCO3做内服造影剂?

[小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从沉淀溶解平衡角度来分析。

[投影]播放蛀牙图片,并加上两条广告词,“牙好,胃口就好”“美‘丽’人生,从‘齿’开始”,活跃课堂气氛。

[小组讨论]吃糖后不刷牙容易形成蛀牙。为什么?提示信息:牙齿表面的牙釉质起着保护牙齿的用,其主要成分为Cas(PO4)3OH(羟基磷酸钙),它是一种难溶电解质;残留在牙齿上的糖发酵会产生H+。

[小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给信息,从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移动角度来分析。

[学生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根据平衡移动,对于在水中难溶的电解质,如能设法不断地移去溶解平衡体系中的相应离子,使Qc

[学生阅读]牙膏中添加氟化物为什么可防治龋齿?

阅读资料:牙齿噬斑分泌出来的酸性物质能不断消耗牙齿中的矿物质,这个过程被称为脱矿物质过程,从而造成龋齿。但是,向受到损害的牙齿部位补充矿物质,就可以修复这些龋洞。经常局部地施用低浓度的氟化物,既可加快珐琅质晶体的生长速度,又可增大它的体积,从而把牙齿从脱矿物质的苦难中拯救出来,走上补充矿物质的健康之路。此外,新生的珐琅质晶体不大容易遭到酸性物质的攻击。氟化物防止龋洞的方式有好几种:把羟基磷灰石转换成难以溶解的氟磷灰石,降低珐琅质在酸类中的可溶性;对牙齿噬斑直接产生影响,降低噬斑生物体分泌酸性物质的能力;加快那些因为受酸性物质侵蚀而脱钙的牙齿珐琅质部位的矿物质补充速度。需要注意的是,在推广含氟牙膏的同时,应该告诉消费者,人体过量地摄入氟后会产生危害,同时,也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使用含氟牙膏。

(3)沉淀的转化

[实验探究]取一支试管,向其中滴加2mL硝酸银溶液,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氯化钠溶液;然后,向上述试管中滴加碘化钾溶液;最后,向试管中滴加硫化钠溶液。观察现象,并讨论分析原因。

[学生]根据颜色变化和Ksp数据,得出沉淀转化实质:向生成更难溶方向进行。

[投影]利用沉淀转化原理进行工业废水处理:用FeS等难溶性物质使重金属离子(如Cu2+、Hg2+等)转化成沉淀。

[设疑并讨论]沉淀都是向生成更难溶方向转化吗?

[投影]工业上利用重晶石粉末制取可溶性钡盐的工艺流程,并展示其生产原理。

[学生板书]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投影]化学法除锅炉水垢的流程图,利用此流程图让学生对沉淀反应的应用的三个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并分析每步骤工作的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

[学生总结]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从宏观上了解、整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4 课后点评与反思

4.1同行点评

从学生的学习来看,把生活、生产经验和实验引入化学课堂,使化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促进了学生爱好化学、感受化学,使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提高了学习化学的效果,更是促进了化学有效教学的达成。

从教学实践方面来看,本节课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资源,借鉴生产中的简单工艺,以简单的实验作为探究知识的手段,在科学探究和课堂教学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从教师基本技能来看,教师的语言亲和力高,多媒体使用熟练,知识面广教学流畅,在很多的地方都采用了情境教学、问题驱动,对实验的创新多,真正让人体会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时,在教学中能把课本知识与人的价值观联系起来,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