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职业调研报告8篇

时间:2023-03-07 15:01: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职业调研报告,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职业调研报告

篇1

关键词:员工;职业健康;报告

一、基层情况

(一)分公司员工职业健康整体状况

此次员工职业健康调研采用了走访座谈、电话沟通和发放调研问卷的形式进行,根据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分公司员工职业健康总体处于良好水平。

分公司目前主要从事固井方案设计、现场技术服务,承担各种类型的水泥浆化验、水泥干混拌和固井外加剂配液工作,现有员工479人,其中227人分别从事汽车驾驶员、水泥车操作手、压风机工、化验员、下灰工、电气焊工等特殊工种,占公司职工总数的47.4%。此次调研,分公司工会对165名特殊工种员工进行了调研。根据调查显示,95%的员工特别注重职业健康带来的潜在危害,并对分公司职业健康方面所做的工作表示关注。

(二)职业病患病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结果显示,分公司耳鸣、尘肺、胃病患病者发病率与他们工作的高强度是分不开的。患病者们平均每天工作8.2小时,52.3%的患病者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21.2%的患病者每天工作10小时及以上。患病者每月平均工作18.2天;而每月工作20.3天以上的患病者更是达到了81.2%。这种密集的与噪音、粉尘有害因素的接触,使得分公司职业病爆发的时间越来越提前。

被调研的职业病患者出现病症的平均年龄为42.5岁。由于职业病的严重危害性,患病的中年往往将与病痛一同度过艰难漫长的岁月,而家庭也将蒙受损失。

调研中,其中男性在噪音、尘肺、胃病患病者中占绝大部分,为98.1%,女性占1.9%。分公司特殊工种员工患有以上类型职业病主要是因为这些职业病最主要是因为职工经常接触混灰作业、上井施工机器轰鸣声和无规律休息时间导致,而从事这些工作的主要为男性。尘肺患病者中的男性占到91%。据调查,92.7%的家庭中男性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他们一旦患病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生活的维持、子女的教育等,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

(三)员工对于职业病知识的了解情况

根据调查,特殊工种员工对于职业病的了解并不多。这点可以下两组数据显示出来:一是关于职业病患病者在患病前是否知道职业病是什么的问题。调查显示,在165个人中,有153个人不知道,占到总数的92.7%;知道的仅有12人,占到7.2%.二是关于特殊工种员工在患病前是否听说过自己得的这种职业病的问题。在165份调查数据中,知道的仅有37人,占到22.4%;不知道的则占到128人,达到77.5%。

对于职业病相关法律的了解在被调查的165人当中,其中155个职业病工人在患病前并没有听说过《职业病防治法》或《工伤保险条例》,比例占到93.9%;仅有10个职业病工人知道上述两种法律,仅占到6%。

二、做好员工职业健康,分公司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随着时间迁移、技术不断进步,员工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对自身健康状况日益关注,分公司在业健康管理工作中,不仅仅针对心脏、胸肺、胃等职业病的危害提前进行预防,更加关注亚健康对员工职业健康潜在的危害,主要采取了从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是做好职业健康人员体检。分公司质量安全环保科每年年初对职业健康人员名单进行统计、摸底,提前与当地重点医院签署职业健康体检合同,并对职业健康体检项目广泛征求广大员工意见建议,做到体检人员覆盖率达100%。待体检结束后,将体检报告发至基层单位,并告知每名员工体检结果,针对检查结果提醒患病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并对诊治结果进行跟踪,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

二是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分公司为从事特殊工种员工每人建立的一份职业健康档案。职业健康档案能够真实、准确、及时的反映职工的身体健康状态;对职工本人来讲,减轻职工家庭个人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提供员工随时查看职工健康体检档案,并记录职工近期职业体检情况。

三是加强日常宣传教育工作。分公司充分利用门户网站、报纸、微信平台等媒介,大力宣传职业健康有关方面注意事项及自我保护小常识等内容,引导职工进一步工作时做好防护工作,加强日常身体锻炼,高度重视身体状况。与此同时,利用基层检查、调研交流等机会,工会组织与基层员工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在职业健康方面的诉求,并定期将问题汇总,反馈至主管领导,上会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措施。

四是不断改进员工工作环境。分公司在厂区安全环保设备上投入重金,旨在进一步保障员工职业健康。在基层单位生产保障中心水泥混拌厂,员工经常接触水泥扬尘,为保障员工身体健康,分公司在建厂初期投入资金,加装除尘装置,将作业时空气中飘散的水泥扬尘进行吸附,有效保障了员工的身体健康。近五年,该厂员工身体状况保持良好状态。同时,分公司几年间相继开设了员工休息室、澡堂、健身室等休闲活动场所,建设了篮球场。每逢节假日前夕,分公司工会与基层单位工会都会组织员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收到了职工的好评。

五是合理改善职工日常饮食结构。分公司行政事务中心加强职工食堂管理,每日保持食堂清洁,合理安排每日饮食结构,防止食物中毒,避免农药残留、食物添加剂过量和食品污染等问题,保证食用的安全性。针对尘肺患病者,每周增加动物肝脏等清肺食品,合理调节饮食结构,营养配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指导意见》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Z].公告2001年第3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2001.12.20.

篇2

1.1我国职业卫生现状分析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为:

1.1.1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广泛,从传统工业,到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都存在一定的职业病危害,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群数以亿计,职业病防治工作涉及三十多个行业,法定职业病名单达115种。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累计数量、死亡数量及新发病人数量,都居世界首位。

1.1.2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严峻。近十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呈现明显的凹形反弹倾向。发病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初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最低后又呈反弹趋势。其中主要是尘肺病检出率显著回升。截至2002年,全国累计检出尘肺病581377例,其中累计死亡139177例,病死率22.22%。尘肺现患病人442200例。

我国的职业危害主要以粉尘为主,职业病人以尘肺病为主,占全部职业病的71%,中毒占20%,两者占全部职业病的90%。尘肺病又以煤工尘肺、矽肺最为严重,尘肺病患者中有半数以上为煤工尘肺。

1.1.3根据有关部门的粗略估算,每年我国因职业病、工伤事故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2000亿元。职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

1.1.4职业性疾患是影响劳动者健康、造成劳动者过早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所波及的后果往往导致恶劣的社会影响。

1.1.5对职业卫生机构和队伍现状调查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网络,但依然存在队伍数量少,质量不高;文化素质偏低,现场技术服务人员比例较低以及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

1.1.6对我国职业卫生投入调查表明,各级政府自1999年起职业卫生投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由于基数低,人均职业卫生投入明显不足,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适应,造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得不到保证。

1.1.7自《职业病防治法》分布以来,用人单位、政府、技术服务机构和劳动者在职业病防治中的法律责任得到明确,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得到完善。

1.1.8我国以及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核心,《尘肺病防治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和《使用有毒化学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三条例、12项配套规章和159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为支撑的法律、标准体系框架。

1.1.9根据统计分析,可以推测,如果不加以干预,到2005年我国尘肺病患者将累计达到60万人,2015年将达到72万人;随着我国入世,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职业卫生必然与国际惯例相接轨;职业病防治工作必然得到进一步加强。

1.2国外职业卫生现状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以及《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国际人权公约、WHO人人享有职业卫生保健的职业卫生策略和ILO全球消除矽肺计划的实施,我国职业卫生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在法国、日本、韩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不仅职业病发病人数明显低于我国,而且政府关注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作业方式、噪声、职业性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得到了足够的重视。

1.3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近十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数每年保持在70万个点次,但检测企业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了近40%,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达标率则增加到75%。检测企业数的减少和达标率的升高这一相互背离的结果,反映随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市场化,检测的数据不能真实地反映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危害的实际情况。

1.3.2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初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最低,2000年起回升,职业病检出率在0.4%以上,但仍未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1.3.3一些乡镇

企业、个体经济企业生产力低下,设备简陋,无任何防护设施;管理混乱,制度不全;人员整体素质低,法制观念淡漠和愚昧无知等;个别企业无视劳动者健康权益,职业病危害问题突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健康权益得不到保护。特别是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多为职业危害严重的职业,其社会保障、职业防护等都难以得到保障,职业危害不可预见因素明显增加,健康影响难以估计和控制。

1.3.4在我国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同时,一些具有风险性的产品由境外向境内转移,从城市和工业区向农村迅速转移,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从大中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转移。职业病危害因素转移非常严重。

1.3.5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1.3.6职业卫生资源整体效率低,配置不平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水平不高。

1.3.7由于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仍存在盲区,职业卫生标准及其配套能力不能满足执法的要求,地方经济保护等导致职业卫生执法力度不够强。

1.3.8职业卫生涉及多个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尚未充分建立。在一个部门内部,也往往有职能交叉,职业卫生决策、协调、指挥不够充分,部门之间缺乏协同机制,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

1.3.9传统的职业危害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新的职业危害不断产生,对劳动者的健康构成新的威胁。

1.3.10急性职业中毒明显多发,恶性事件有增无减,社会影响大。

1.3.11职业卫生标准尚未与国际接轨。

1.3.12疾病信息监测系统不健全。

2.需求分析

提出我国职业卫生战略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健康素质、全面建设安全稳定小康社会、促进劳动力资源和经济持续发展、参与世界贸易竞争、建立长效职业卫生管理机制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中毒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的需要。

3.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是为劳动者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作业环境,让劳动者人人享有职业卫生保健。阶段性目标是在2005年基本控制特大职业中毒事故;在2010年煤炭、冶金、汽车等重点行业的职业危害基本得到控制;全面控制传统的慢性职业中毒(如慢性职业性铅、汞、锰、苯中毒)。2015年基本消除矽肺。

要坚持企业负责、政府监察、中介服务、社会监督的方针,强化政府职业卫生监管职能,实现全社会的职业卫生监督,用市场经济机制合理配置职业卫生技术资源。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应针对当前我国职业病危害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3.1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保障机制,包括:

依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和信息决策机制、完善的职业病工伤保险机制和稳定的、多渠道职业卫生投入机制,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

3.2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调整对象,调节我国职业卫生标准体系;按照入世要求,通过等同采用国际标准尽可能使我国的职业卫生标准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高职业卫生标准的可操作性及其可应用性,建立适于我国职业病防治实际工作需要的职业卫生标准体系。

3.3将现有职业病防治信息网络重新整合,整体规划、进一步完善职业病监测体系;统一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统计口径,并与国际接轨及互认。建立系统的职业卫生信息与职业病防治评估体系,通过科学分析信息,加强职业中毒事故的预测、预警,及时、准确评估职业病防治效果,为职业病防治决策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全面提升急性职业中毒控制信息水平。

3.4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尘肺病防治、职业中毒检测检验、诊断、救治、控制、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科学管理为中心的科学研究工作,力争突破束缚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颈口,提高我国的职业病防治水平。

3.5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要求,建设以国家中毒救治为中心,辐射各级地方的重大职业中毒救治体系,做好各种重大职业中毒的预防和应

急救治工作。

3.6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作和÷场所健康促进体系,通过工作场所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用人单位遵法、守法的法律意识,切实履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法律责任;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作业环境;发挥用人单位的积极性,推动用人单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切实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普及职业卫生知识,加强劳动者的自我防范意识。

4.政策保证

4.1进一步充分认识依靠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领导,继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制定和落实职业卫生政策措施,建立完善职业卫生发展的大环境。

4.2建立相关部门分工合作、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4.3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尽快制定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将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社会经济防治计划,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促进经济发展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协调发展。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能力;调研报告

资助项目: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1YJA880095;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文化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WJ125YB137);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2012年校级教改研究项目《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中素质教育、创新能力与职业能力关系的研究与实践》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了更为客观地了解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现状,对重庆市4所高职院校(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工程职业学院、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495名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教师95人,学生400人),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95份,回收有效问卷491份,占总发放问卷的99.2%。另一方面,对这4所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处、学院负责人及教师进行了有关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的深度访谈,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座谈访问法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现状、师资情况、教育形式等九项指标进行研究,并形成统计结果。

2 研究结果

3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结合问卷,可以看出,学生对职业能力的内涵很了解仅占31%。有61%的学生认为学校非常有必要开展职业能力教育,有53%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方面重视程度一般,有56%的学生希望参加有关职业指导或职业素质、能力拓展的课程、培训或讲座,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及部分对应企业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教育缺乏认识,学生在职业能力教育课程中学习不到职业技能和知识,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3.1 对职业能力教育认识不到位

目前,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较为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但在如何培养上以及形式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且教育对象的定位上是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职业能力发展体系。高职院校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职业能力的重要性。把学生职业能力纳入整个培养教育,在调研中有55%的教师和学生对职业能力教育了解一些,10%不了解。对职业能力教育的意义、概念、目标等认识还存在片面性,在理念认识上还没有达成共识。在认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对学生就业是否有帮助这项调查中,有62%的教师认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对学生就业有一定帮助。另一方面,许多老师缺乏职业能力指导实践,很多学校只是通过开设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培养,在日常教学中不能贯彻职业能力教育精神,因而普遍认为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或者通过聘请企业人员开设讲座等形式即可。

3.2 职业能力发展体系缺乏系统完善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目前最大问题是经验不足,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教育课程有所增加,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还不够明确,处于开发初步阶段。这也导致了学生职业能力的缺失,在是否了解求职前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调查中,有50%的不清楚,有41%的只能达到了解程度一般。而通过对学校职业能力发展的调研中,可以看出职业能力体系还不够完善,第一,实施职业能力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目前,职业能力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而高职院校具备高质量的有经验的职业能力指导教师严重匮乏,有72%的教师认为高职院校缺少职业能力教育师资,多数是依靠企业兼职师资。第二,职业能力教育的实施通常采用的讲授式的方式,实践过程比例少。导致学生被动认知,没有真正把握职业能力的实质。在课程种类上主要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内容单一,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效果不太明显。第三,在培养职业能力实践活动上,主要是讲座等形式,占形式的66%,而专业课程只占30%,而通过专业实习提升职业能力的只占6%。

3.3 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评价机制

从调查数据中发现,学生对于学校职业能力开展现状的评价不是很高,在对学校目前对学生职业能力重视的程度还不满意,有53%的认为学校重视一般,这也反应了现阶段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也与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职业能力教育管理部门有关,对于整个体系与评价,多归属于就业系统,没有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与评价机制,在评价上缺乏方法,在考核方式上灵活性不足,特别是对职业能力教育实践环节的考核评价还停留在考试层面,没有真正反应职业能力的应用性特征。

4 对策及建议

4.1 建立与高职院校相适应的学生职业能力机制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辅相成,当前不少高职学生对于职业能力培养轻基础.重实用,过分重视外语、计算机等实用知识,忽视了基础知识、理论的学习;同时,由于受传统教育功利性的影响.高职学生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相比容易产生落差,虚荣心强,攀比心理严重,以自我为中心,在思想、态度、方式上的种种不良表现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相违背,也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脱离。

职业能力的培养方式要多样,尊重学生选择.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学校而言如何做好帮助“学生的成才”的工作是高等学校以人为本思想的外在体现。在培养方式上从课程开发、授课形式、选课方式、活动开展与培训、项目学分认证等环节注重宣传、交流、引导,充分尊重学生的爱好和需求,调动了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积极性。

职业能力要实现知识学习的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校不少学生不仅欠缺文学知识、艺术知识.而且在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及交往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手,提高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奠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4.2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措施

4.2.1 科学的设立负责机构,使培养机制全面辐射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应设立专门办公室,配备相应管理团队。按照院、系、专业、班级四级体系设置。各班设立班级职业能力拓展小组,各级联动,形成一盘棋,凝聚全方位力量合力推进职业能力开展。

4.2.2 深入科学调研,定点专业或岗位配置应具有针对性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必须与学校的特色发展思路相适应,将综合职业能力融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思路中,积极寻求与专业相结合的多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形式。

4.2.3 注重活动策划队伍和师资支撑队伍建设,深化素质拓展项目的内涵建设

加强职业能力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联合企业行业人力资源总监、社会名人、高级技术人才等邀请来以访谈、讲座的形式开展教育,还应加强学校自身师资的培养,通过外派挂职锻炼、行业实践等手段提高师资素质,丰富学校职业能力师资结构。除了常规的基本活动外,开展包涵职业修养、技能操作、基础知识三大块的各种形成的活动竞赛。逐步形成职业化、企业化的培训模式。■

参考文献

[1]权福军.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J].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2005.

[2]王艳东.高职院校IT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10.

[3]黄挺.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调查报告[J].科技信息,2010.

[4]马远.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应对策略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就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36-02

冶金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一大批调产项目投入运营,产业布局逐步趋向合理,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大中型国营与民营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和自主创新能力得以提高,经济技术水平明显改善。

一、调研目的

通过对太原钢铁集团公司、长治钢铁集团公司、中阳钢铁集团公司、承德钢铁集团公司等单位进行调研,主要是明确冶金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具体就业岗位、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各岗位具体工作任务、需要的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来制定和优化冶金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生产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组织教学。

二、调研对象

1.调研对象:钢铁冶金行业。主要是国营与民营省内外大中型钢铁企业。

2.调研分工:共分三个小组。为达到调研目的,我们对上述分类中的每一个类型选择了一至两家单位为对象进行比较深入的调研。第一组省内国营大型企业,具体调研对象:太原钢铁公司炼铁厂、第二炼钢厂、特钢厂;长治钢铁集团公司烧结厂、炼铁厂、炼钢厂。第二组省内民营大中型企业,中阳钢铁集团公司炼铁厂、炼钢厂;侯马建邦通才工贸有限公司烧结厂、炼铁厂、炼钢厂。第三组省外国营大型企业,具体调研对象:承德钢铁集团公司炼铁厂、炼钢厂。

三、调研方法与内容:

此次调研主要以现场个人访谈为主、网络问卷调查、召开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座谈会等手段为辅的方法进行。现场调研时,调研人员一般选择各对象领导、人力资源经理、部门主管和现场一线工程技术人员。

四、调研结果分析

1.职业岗位分析。①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冶金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主要是钢铁生产企业与铁合金生产企业,重点是烧结、球团、高炉炼铁、转炉炼钢、电炉炼钢、铁合金等车间主要操作岗位及生产技术管理、安全和质量检验等相关部门。②毕业生可从事的岗位,冶金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铁矿粉造块、炼铁、炼钢、连铸等生产环节的一线岗位操作,相应的工种主要有烧结车间的配料工、混料工、烧结工;炼铁车间高炉值班长、热风工、炉前工以及上料工;转炉和电炉炼钢车间的炼钢工、吹氧工、合金工、炉前工、精炼工、铸钢工、连铸机长;车间技术员、班组长、车间生产组织和管理者。

2.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①烧结车间的配料工、混料工、烧结工、车间技术人员、班组长,根据高炉对烧结矿产量、质量的要求,通过对烧结工序(原料指标、配料、混合制粒、带式烧结及成品处理)的控制、判断、调整,以最低的成本,按照专业要求生产出化学成分稳定、物理冶金性能优良的成品烧结矿,在生产过程中正确使用、维护生产设备,对设备进行监控及时发现设备问题,提出检修项目,并能对烧结机所用设备不合理处提出整改意见,烧结工指导、协调配料、混料、看火工、成品工的工作,依据原料条件、烧结矿化学成分、冶金性能的波动情况及烧结工艺参数的变化情况,对烧结过程进行判断和控制。烧结过程的操作、判断、控制和组织及设备维护、检修等工作按照标准规范(安全操作规程、技术操作过程、设备维护过程)。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记录存档(生产记录、设备、安全记录),自觉保持6S(清理、清洁、整理、整顿、素养、安全)工作要求。②炼铁车间高炉值班长、热风工、炉前工、喷煤工、上料工、除尘工、车间技术人员、班组长,根据生产任务、操作规程等文件,使用高炉及其附属设备,在规定的时间内以优质高效的工作方式在指定的工作岗位上,按照要求熟练地操作生产设备、准确调节与控制各岗位生产进程、正确判断与处理失常炉况、安全组织排除生产故障,修订生产工艺,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记录存档,始终注意对岗位的清理,自觉维护使用设备,并保持安全作业和规范作业。最终完成原燃料的准备、基本操作制度的制定、岗位操作及生铁质量的反馈等任务。③转炉车间炼钢工、吹氧工、合金工、炉前工、车间技术人员、班组长,根据车间生产值班调度下达的生产任务计划工单,组织本班组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经济的方式,安全地利用转炉及附属设备完成铁水及废钢的加入、吹氧冶炼、取样测温、出钢合金化、溅渣护炉、出渣等一整套完整的冶炼操作,并完成煤气回收任务和出钢合金化任务,保证炼出合格的钢水。此外,还需按计划做好炉衬的维护工作,并填写完整的冶炼记录。④精炼工、车间技术人员、班组长,利用LF-VD、LFV、ASEA-SKF、AOD、VOD等设备进行钢液炉外精炼,控制钢液成分并对钢液成分的异常情况进行处理,维护炉外精炼设备,组织协调炉外精炼生产。⑤连铸工、连铸机长。连铸工根据车间生产值班调度下达的生产任务计划工单,组织本班组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经济的方式,安全地利用连铸机设备将钢水浇注成轧钢所需尺寸规格、质量合格的钢坯,并对连铸设备进行维护。连铸机长根据所浇钢水的钢种、温度、成分,确定合理的开浇温度、起步速度,起步时间,在合理的冷却制度的条件下,以正常的工作拉速生产出合格的连铸坯,并保证连铸设备的正常,并填写完整的浇注记录。

篇5

李永洪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南充 637009)

摘要: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本身的原因,也有家庭和社会的原因,但是通过以四川六所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大学生为对象的实证调研发现,高校是否积极作为则是一个根本原因。在当前,要真正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需要高校承担其应有的责任,积极努力作为。树立全程全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断强化社会实践教学;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业务强、素质高的职业指导教师;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制度化建设,是各高校履行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之责的四大根本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现状;问题;对策

积极做好对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其职业规划能力是各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现实中各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状况如何、成因何在、怎样应对?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四川六所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实证调研,客观把握了其基本现状,简要分析了高校之因,为高校履责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现实状况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不强的高校之因

虽然造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不强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本人的原因,也有家庭和社会的原因,但是我们认为更多的原因则在于高校。就目前情况来看,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不强的高校之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不强。在我们所调研的六所高校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各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常体现在校领导的口头、总结报告的纸上、教师的讲稿中,“重形式,轻实效”。在实际工作中则是投入不足、师资不强、模式单一、方法简单。

(二)高校专家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缺乏。在所调查的六所学校中,个性化的辅导比较欠缺,其成因之一就是专业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各高校专门从事生涯辅导理论研究的工作者很少,从事职业生涯辅导的人员或者是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临时担任,或者是学生工作人员和辅导员在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使他们无法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系统地进行涯规划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因此,不能很好地向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咨询服务。

(三)高校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和有效的操作模式欠缺。在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不科学,缺乏针对性。不仅如此,由于各高校还没有很好地与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面向市场、内外结合、整体联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还未形成,因此各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操作方式基本上都以课堂教学和大班讲座为主,而以个别咨询为辅。

(四)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性不足。各高校开展大学生

篇6

公司在岗职工平均年龄38.09岁,其中40岁及以下员工208人,占公司职工总数的56.52%,是公司未来发展的基础。面对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化,客户要求多样化、复杂化,只有准确掌握公司青年职工的思想动态,才能为公司培养人才、储备人才提供参考,推动实现企业、员工的相互成就、共同发展。

二、调查范围

调查对象为公司项目、机关的青年员工,主要以35岁以下的员工为主,并扩大到40岁以下。发出问卷186份,收回问卷166份。

三、调查方式,

匿名问卷,客观题44项,主观题1项,共计45项。

时间:2013年6月18日-6月26日

调查人:曹林飞 吴玲

四、调查内容

(一)青年员工是否关心企业发展,程度有多深。

(二)青年员工是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遭遇逆境时的态度是什么。

(三)青年员工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四)青年员工是否有压力,如果有,主要来源哪些方面。

(五)青年员工愿意为公司做什么。

(六)青年员工需要企业提供什么。

五、调查情况分析

(一)66%以上的青年员工关心企业发展,重点关注企业的5年发展规划、经营布局,对企业历史、生产经营动态、企业文化、班子构成尚不完全清楚。

(二)有一半左右的青年员工羡慕那些能吃苦、收入高的人,但是超过一半的青年员工本人却不愿吃苦、不能吃苦。

(三)青年员工认为人生最重要的前四位依次是经常出门旅游(占48.2%)、追求更多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占41%)、多陪陪父母(占39.8%)、甜蜜的爱情(占19.9%)。

(四)青年员工目前最感迫切的问题前三位依次是增加收入(占63.3%)、学习技能(占62.7%)、职称(位)晋升(占41%)。压力的来源前三位依次是收入差距(占36.1%)、工作忙无法照顾家庭(占34.3)、教养子女问题(占20.5)。

(五)将近60%的青年员工认同企业、热爱企业,有80%的青年员工能主动开展工作,90%的青年员工自我评价能胜任工作,但是有56.6%的青年员工自我评价为基本胜任。

(六)青年员工希望企业建立严格科学的管理模式、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增加培训、提高创新能力。

六、通过认真梳理总结,主要有以下突出问题

(一)员工薪酬福利方面问题

青年员工目前最迫切的事情第一位是增加收入(占63.3%),主要因素是抚育小孩(占20.5%)、住房还贷(占18.7%)、赡养老人(占13.9%)。

青年员工压力第一来源是收入差距(占36.1%),认为差距为5%的有36.1%,差距为10%的有36.7%,差距为15%有10.8%,差距为20%的有3.6%。结合员工工作年限分析,入职时间越长的员工,认为差距越大更合理。

青年员工收入和支出方面,每月略有剩余的只有32%,入不敷出地为23.1%,收支相抵的38.6%。

同时,青年员工还希望能按时发工资、加班后轮休。约有50%青年员工家庭处于已婚育儿时期,家庭开支较多,希望收入稳定、有增长。

(二)职业规划问题、培训、学习的需求

青年员工目前最迫切的事情第二、三位是学习技能、职称(位)晋升,希望有更高的发展平台和锻炼机会。青年员工认为公司最好的岗位依次是项目经理(占38%)、总经理(占34.3%)、部门负责人(占11.4%)、技术负责人(占9.6%)、党群系统负责任(占9%)、副总经理(占7.2%)。

40.4%的青年员工认为加强培训是提高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青年员工最需要的培训是管理能力(占49.4%)、工作技能(占45.2%)、专业知识(占36.7%)、学历教育(占4.2%)。

(三)对公司用人制度的认识

对青年职工的培养,认为很重视的占13.3%,比较重视的占44.6%,一般的占33.1%,不太重视的占4.2%。

青年员工评价公司用人,依次是靠关系(占54.2%)、靠能力(占36.7%)、占靠金钱(占3.6%)、靠运气(占5.4%)。

青年员工认为公司用人,希望领导的参与方式依次是业务指导(占48.8%)、情感交流(占29.5%)、技术沟通(占20.4%)、一起参与共同兴趣爱好的活动(占13.3%)。

青年员工认为离职的原因依次是个人发展遇到瓶颈(占55.4%)、薪酬(占46.4%)、管理制度(占12%)、人际关系(占1.2%)。

四、调查时间

一、通过逐一阅读每一份问卷,总结得出以下共性:

(一)入职2年以内的青年员工突出的问题是:解决住房、增加收入、安排休假、按时发工资、增加培训,他们迫切的事情多为个人情感问题。

(二)入职3-5年的青年员工需求多为:增加培训、提升个人素质,希望企业提供发展平台。

(三)入职6年以上的青年员工需求多为按劳分配、照顾父母、教养子女,并开始有失业的忧虑,需要发展平台。

二、基于以上发现,再次对问卷进行分析。38%的青年员工认为项目经理是最好的岗位,仅有9.6%的青年员工认为技术负责人是最好的岗位,有34.9%的青年员工认为有文化、有学历的人最有可能当选公司副总经理,由此可以判断:青年员工的对技术、文化的推崇,却又难以面对技术工作的枯燥与寂寞。现代楼宇的科技含量将大幅度增加,现代建筑将与现代科技共同高速发展,面对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精良的施工技术在建筑安装中起的作用更不可忽视,合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可以有效的节约施工成本,为企业打开利润空间;精湛娴熟、行业领先的技术水准是企业树立良好的行业口碑行业地位的有力保障。

三、收入差距是青年员工的第一压力来源,也是最迫切的事情。收入与工作能力有直接关系,31.9%的青年员工自我评价能胜任工作,56.6%的青年员工自我评价基本胜任工作,而40.4%的青年员工认为加强培训是提高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由此可以判断:31.9%的青年员工具有工作主动性,是可以快速激发他们进步,为企业发展奉献智慧与热情的群体;56.6%是公司应该牢牢把握住,通过培训、健全管理制度来引导的大群体,带动他们的积极性,最终可以带动全体青年员工积极向上。

篇7

一、职教工作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职业教育跃上新台阶。

1、积极宣传引导,扩大职教招生。县教育育、人社局等部门认真宣传贯彻《职业教育法》,积极营造全社会重视职教、支持职教的良好环境。面对社会上对职业技术学校能否学到真本事,就业能否保证等种种疑虑,全县上下通过对职业技术教育优惠政策、人才需求形势、就业信息和劳务需求信息方面的宣传,使一部分群众和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逐步改变观念。同时,各职校每年还组织教职工集中时间深入学校、学生家庭,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动员职教对象参加职业教育,千方百计增加生源。

2、面向市场办学,拓宽发展空间。为了使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结合经济发展需要,开始逐步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开设具有市场空间、就业前景看好的专业。目前县职教中心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工艺美术、电子电工、机械加工、汽车检测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农村电器技术等专业。在省市中职技能大赛中,县职教中心有1人获得省一等奖、2人获得市一等奖、3人获得市三等奖,学校获得市团体三等奖。

3、开展短期培训,注重技能培养。非学历的短期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的重要形式。据县人力资源和社保部门统计,在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推动下,近三年职业技能培训达3000人次,培训工种涉及缝纫、电子电工、数控机床、黄酒酿造、焊工、钳工等,为我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技能服务支撑。

4、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县职教中心,借助原中学的教学资源,加快学校转型。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学校于xx年xx月通过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验收。民办xx职校自年创建以来,投入余万元,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校园面积已达万平米,校舍面积xx万平米。新的实训大楼和教学大楼正在建设之中。县人力资源和社保局还积极向上争取万元实训器材为职校提供实训服务。在师资建设方面,职校通过脱产培训、自我转型、社会聘用等多种途径,着力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努力打造一支适应职教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如职校先后有名教师参加了汽车维修、机械、工程、数控、旅游管理等5个专业的国家级职业中学教师培训,名教师参加了省级教师培训,选聘名优秀技术员和工程师来校长期培养年轻专业教师和担当实训指导教师。

篇8

一、农村女劳动力现状

20__年,全县农村共有劳动力118847人,其中女性5661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7.6%。调查显示,__县农村女劳动力中,18-30岁的女劳动力有20267人,占35.8%;31—40岁的劳动力有16757人,占29.6%;41—50岁以上的劳动力有19588人,占34.6%。

二、农村女劳动力文化程度及职业技能现状

据统计,全县农村女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的31245人,占女劳动力总数的55.2%,初中文化程度的22196人,占39.2%,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3171人,占5.6%。取得绿色证书或女农民技术员职称的有513人,占0.91%;取得国家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的有762人,占1.34%;掌握1门以上实用技术的有24386人,占43%。参加妇联系统劳动技能培训的有10029人,占17.7%;参加政府其他部门劳动技能培训的有12174人,占21.5%。目前,全县有女致富带头人20__名,占女劳动力总数的3.5%,其中从事种植业的有992名,养殖业的有677名,加工、服务业等的有340名;有女经纪人822名,其中从事种植业的有262名,养殖业的有162名,加工、服务业等的有151名,劳务输出的有133名,其他的__人。以上数据说明,__县女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素质总体偏低,且技能单一,观念落后,技能培训工作迫在眉睫。

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后妇女受益状况

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技术骨干队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证。调查显示,在“您认为妇女通过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后有哪些受益”一项中,认为掌握了一技之长或增加了增收致富能力的妇女占99%,而认为没有受益的仅占1%。这充分说明,妇女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后,一方面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会了各种实用技术,增加了收入,使她们致富有了方向。另一方面,一部分妇女还通过培训提高了创业本领,创办了农家乐、小型加工企业,从事运销市场营销等,带动了全县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结果中可看出,对农村妇女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帮助农民家庭脱贫致富和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必然要求,而妇女的收入增加也将为其获得日益平等的家庭和社会地位起到积极的作用。调查显示,制约农村妇女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1、农村妇女接受技能培训的能力较弱,招收培训人员困难。据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要改变村里的面貌最缺致富实用技术的农村妇女仅占16%;而在问及不能参加培训的原因一项中,因没有时间参加培训的只占到了33%;认为没有必要的占到了67 %。大多数农村女劳力思想观念陈旧,加之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接受培训能力弱,不愿进行培训。她们认为参加培训学不到真技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与其参加培训浪费时间,不如在家多纳几双鞋底,多干点家务,使得培训工作难度加大;部分妇女则因年龄偏大,认为年龄较大在外找工作较难,而不愿参加培训。大多数妇女得不到家庭的支持,丈夫也不愿让妻子去参加培训。

2、培训经费投入不足,补助标准偏低,培训质量不高。从__县近2年的阳光工程培训投入来看,20__—20__年培训补助标准分别为每人300元和370元,而要把农村妇女培养成技能型人才,达到用工单位及自主创业技能要求,至少应培训1个月左右,需培训费600-900元,除了370元(20__年补助标准)的补助外,学员无力承担其余的培训费用。有很多妇女虽然很想参加学习培训,但存在很多实际困难。阳光工程培训虽然免培训费,但生活费、住宿费、差旅费还是需要不少,许多妇女拿不出或不愿拿出这个钱,又担心学不会,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钱。同时,由于培训资金投入不足、补助标准偏低,造成培训时间短,培训不到位,难以保证培训质量,特别是新生劳动力培训难以真正掌握就业技能,最终导致农村妇女向非农产业转移难或即使转移也不能向技能型岗位转移,无法提高经济收入,影响了妇女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培训硬件不足,培训机制不完善。各级党委、政府虽然非常重视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但由于地方财力不足,目前针对广大女劳动力致富就业而专门设置的培训中心或基地还不健全,培训设施不配套。大多培训机构没有足够的实习基地和供学员实践操作的设备,无法按培训要求完成各项教学任务,难以保证培训质量。致使培训只能分散在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各类规模很小的短训班式的学校。面对农村女劳动力培训对象基数大、专业要求多和培训经费少的现状,无论是各级政府办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还是社会力量办的培训学校都存在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单一、实习操作场地缺乏等问题,不能满足农民多元化的需求。另外,由于掌握培训资源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互不连通,缺乏统一领导、协调组织的有效机制,难以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培训内容雷同,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培训效果不理想。从调查情况来看,全县农村女劳动力不论是与城镇女从业人员比较,还是与发达地区比较,她们的文化素质,劳动 技能普遍较低,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品德素质和审美素质也较低,要实现建设新农村、建设现代化农业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4、培训对象没有层次性,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含金量”低。目前的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对有转移愿望和转移条件的妇女,不能根据年龄、文化、从业特点、接受能力等综合因素,因人而异进行分层培训,对产业特色和妇女个性化需求也缺乏深入分析,班次设置时段集中、内容雷同,缺乏针对性。且由于培训时间过短、培训过程与市场严重脱节,市场虽然技术工紧缺,但真正培训内容符合市场需求的又不是很多。目前__县的培训以中、短期为主,短的只有几天,很难学到过硬技术,在务工过程中难以胜任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只能从事简单劳动,遇有市场用工变化,极易造成回流,不利于长期稳定就业。部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甚至类似于以往开展的专项科技宣讲,内容陈旧,培训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存在,妇女很难学到过硬技术,质量难以保障,致使学员结业后对新技术、新品种的了解和应用受到限制。另外,农村女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与市场、岗位信息需求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和对接,造成培训内容单一、过时,从而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形成。

5、妇联系统开展妇女职业劳动技能培训难度大。一是无培训经费。各级妇联无经费来源,连正常的工作经费都难以保证,更不要说用于妇女劳动技能培训的经费,缺乏经费保障。二是劳动技能培训无力开展。县乡妇联编制少、工作人员少,没有精力开展妇女的技能培训。三是缺乏培训的场地和设施。妇联每次搞培训都要请教师、租场地,培训时间有限,培训质量无法保证,弱化了培训效果。

五、思考与对策

1、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一是要成立“政府牵头,财政扶持,教育主管,各部门积极参与”的组织管理体制,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农村妇女培训工作,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把党和政府对农村妇女培训的优惠政策宣传到位,把培训前后的比较效益宣传到位,提高农村妇女对培训的认识,在全社会树立“技术致富”的观念,增强女农民参与培训的自觉性。三是要加强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加快推进男女平等的进程。要把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问题、男女平等的观念和主张渗透到法律和政策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才能变成社会行动并产生社会影响力。

2、整合资源,理顺管理体制。一是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培训资源,积极调动行业和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为农村女劳动力提供培训机会,争取在较少投入的情况下解决“在何处培训”的问题。将县、乡镇两级各级成人教育学校、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等教育主渠道现有的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进行整合,实行校校联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统一配置资源,统一筹措资金,统一培训,统筹城乡就业,形成理论教学——实习操作——上岗就业服务一条龙的模式,解决多头管理,互相牵制,浪费资源的弊端。二是进一步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加强和规范培训资金的管理。要切实用好国家对农民工的培训扶持资金、各部门的转移培训专项资金和项目资金,改善培训基础设施,配强师资力量,扩大女农民受训面,提高女农民的技术素质。三是要积极收集信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建立供需关系,实行“定单”培训。同时加大中、长期培训比重,使女农村劳动力能真正学到一技之长,提高应对市场的能力,实现稳定就业。四是广泛吸取各地农村女劳动力培训的经验,努力探索适应我县培训的新模式。

3、突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增强培训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各培训机构要围绕市场需求和用工单位提出的女劳动力用工数量、类别、技能标准、时限要求等,制定培训计划,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提高农村妇女择业竞争能力;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用人方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妇女就业的适应能力;围绕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返乡女农民的农业技能;对青年农民工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适当延长培训期限,强化职业技能实训,使其至少熟练掌握一项职业技能。对缺乏技能、年龄较大、外出务工有困难的妇女,应着重开展技术含量低、周期短的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为她们就地致富创造条件。对中青年农村妇女,应进行市场亟需的技能培训,为她们外出务工夯实基础,对初、高中毕业回乡的农村妇女劳动力应从高级技能培训着手,让她们掌握一技之长,快速实现转移;对具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潜力的妇女,应重点进行对创业观念、创业知识、创业政策培训,提供创业咨询、创业指导,带动其尽快走上创业发展之路。

4、争取政策支持,解决培训经费短缺困难。各级各部门要争取教育培训机构在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星火科技培训等培训项目中加大对农村女劳动力的培训。上级妇女组织要为县乡妇女培训多争取政策和经费投入,加大对农村女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力度,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