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1: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难以保证其公正性。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以财务会计审计为主要审计内容,而很多企业的决策者或者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工作本身缺乏全面的认识,将企业管理的重点放在直接经济效益的追求和获得上,对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予以忽视。很多企业将财务审计与会计工作混为一谈,在机构设置上统一归属与财务部门,财务审计工作受财务部门的直接领导,这一方面不符合我国关于财务与审计分立的要求,另一方面使我国国有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处于“受制于人”的状态,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成为财务部门的自我审计,不能发挥内部审计本身应有的职能,其公正性难以得到保证。
2.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国有企业的领导对内部财务审计工作不了解,认为内部审计仅仅是对财务工作的监督,对内部审计在企业资金利用率方面、经济效益的促进作用方面的作用没能充分的认识,对内部审计的职能认识不够直接造成了在态度上的忽视,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不重视自然对审计工作没能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审计工作难以开展,无法发挥出其本身具有的职能作用。
3.审计人员缺乏专业性,流动性强。因为国有企业管理层对内部财务审计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力的支持,使得现今很多国有企业在对审计人员的配备上没有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来进行人员队伍的建设。很多审计人员是在企业专项审计期间临时从财务部门抽调,在审计方面往往缺乏专业的知识,而且岗位之间变换调动频繁,流动性大,很难保证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质量。
4.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培训机会,业务能力得不到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财务审计无论在思想上还是理念上都随之更新发展,新理念、新模式不断出现,内部审计工作已经发展成为现代企业高效运行的名片。世界上的知名企业,都对企业的内部财务审计给予充分的重视,致力于保证企业审计的公正性、公开性。如今,严格的内部审计已经成为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推动力,成为验证企业高效经营的标准之一。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普遍缺乏培训机会,无法对先进的审计思想和审计理念进行学术,业务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二、企业强化内部财务审计的相关原则
1.独立性原则。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是以独立性原则为基础,本着对企业各个利益主体高度负责的态度,对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公正的、公开的、准确的检查、监督和评价。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独立性是相对与企业内部其它机构而言的,是在一定范围内的相对独立,以更客观更有效的发挥审计职责。
2.权威性原则。内部财务审计工作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是以权威性原则为关键,其权威性主要表现在其地位和层次的设置上。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作用的扩大化发挥是使其较高的组织地位得到认可基础,同时审计机构较高的地位有对内部财务审计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了条件。
3.经济性原则。内部财务审计是以经济性原则为目标,内部财务审计的最终目标是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服务的。企业在对内部财务审计机构设置的时候就要充分的考虑到成本效益,服从企业财务管理实际的需要,维护企业的根本利益。
三、改善国有企业内部财务审计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认识,重视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国有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与企业领导层对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有直接的关系。企业领导应该对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基本职能以及对企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的作用进行全面细致的认识和理解,从思想上和态度上给予充分的重视,并未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机构的设置上,提高企业内部财务审计机构的地位,保证其具有充分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在检查、监督、评价等方面职能作用的发挥提供保障。
2.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要保证国有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能够真正的落到实处,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就必须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和完善,明确职责,规范执行,将内部财务审计工作落到实处。接受国家财务部的领导和监督,确保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
3.加强内部财务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能力。国有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更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有一定的了解,这是因为财务审计工作领域不仅仅限于对企业财务工作的审查,而是将工作重点从传统的查错防弊向企业内部管理决策上转移。出对企业财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之外还具有提供协助和服务的能力,从而促进企业内部职能工作的相互协调配合。随着审计新理念、新思想的不断涌现,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人员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加强业务技能学习,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
1.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内部审人员应掌握会计、管理、税收、相关法规等多种专业知识及与经营活动相关的业务知识,以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现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多数是从财务部门调来,缺少专业的审计知识,不熟悉具体的审计流程,综合业务素质不高,识别风险、判断正误能力较差,大都以手工查账为基础,适当运用抽样技术,根据主观标准和经验来确定样本规模和评价样本结果,容易遗漏重要事项,形成审计风险,无法出具有效的管理建议,制约了内部审计在管理中的作用,导致组织价值增值难以实现。
2.内部审计计划不够完善
国有企业审计在制定内部审计计划方面存在问题,未能突出审计重点,未能适应评估固有风险并随之修改相应的内部审计计划,未能确认与异常交易相关的高风险领域,审前缺少审计计划,未能编制出合适的内部审计计划或是墨守成规,对往年内部审计计划不作修改就加以运用。
3.内部审计结果实施不到位
国有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结果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机制,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缺乏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没有建立如何完善制度,导致同样问题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反复出现,甚至对内部审计查出问题的处理不能做到“宽严适度”,有的干脆不了了之,使内部审计地位和权威受到了影响,审计成效得不到体现。
二、国有企业以实施内部审计推进组织价值增值的具体措施
1.国有企业高层重视并保障内部审计实施的独立性
国有企业高层应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为了保障内部审计独立性,加大对本企业的监管力度,成熟的国有企业应专门设置内部审计部门,配备内部审计人员,并给予经费上的支持,使内部审计部门拥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权限,使内部审计工作尽量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时内审能有效监督企业经营管理的实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建立内部审计质量保证制度
内部审计质量是内审工作的生命线,内审人员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质量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运用最新的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对发现的问题查深、查透、查实。建立内部审计责任制度,明确人员职责,合理分工,从制定内审计划、编制方案、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底稿、审计签证、出具审计报告到归集审计档案等实行全程质量管理,确保内部审计的高质量。
3.注重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提升,推动内部审计健康发展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学识内审人员队伍,是完成内审工作的重要保障,内部审计人员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开拓创新,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从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审计力度,实现内部审计的防弊兴利和增值的管理目标,达到“建一流内审队伍、创一流内审业绩”的目标。内部审计人员应积极主动参加业务培训,调整、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处理业务的政策水平和应变能力,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4.制定并完善内部审计计划,严格履行内审程序
为更好地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国有企业应制定《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制订了《内部审计人员守则》和《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图》,年初制订好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拟订内部审计方案,下发内部审计通知书,按照计划开展内部审计的现场审计工作,草拟审计报告初稿,出具内部审计报告,并将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与企业高层及时沟通,探讨解决方案,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制定管理建议书。针对所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并进行整改跟踪核查。
5.突出内审重点,不断显现内审工作成效
在日常内审工作中,内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项目前需要经过调研阶段,调取与内部审计相关资料作为制订内审方案的参考依据。内部审计开始后,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了解分析,根据其内部审计情况,制订被审企业的审计重点,排除重复审计项目,减少了内部审计资源的浪费和内部审计工作量。内审人员在工作中碰到的难点和疑点化大力量应进行研究,互相帮扶和排解,使内审工作做到了“精、准、快”,例如通过突出对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内部审计,着力从深层次发现其重大经营亏损,资产运营质量较差,内控管理机制不规范和内控制度、经营决策失误等方面的主要问题,从体制机制上提出可操性强、具有针对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有效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只有抓住重点,内部审计工作成效就会不断显现。
6.重视内部审计成果,提出整改措施
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的高效化和集中化趋势
(1)内部审计工作地位和独立性的提升针对资料分析发现,新时期的国有企业中大多数都进行了独立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同时,内部审计机构在国有企业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多数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向总经理、董事会或者审计委员会负责,所受到的制约和干扰较小,权利相对较大。随着审计工作改革的逐步深化,国有企业中的内部审计部门地位日益加强,相应的领导层次也有所提升。而有的企业对内部审计部门实行了双向领导体制或双向报告制度。这种做法,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操作,也更有利于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有效,高效开展。以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采用公司董事会委员会与集团公司管理层的双向领导体制。在审计行为上,该公司的审计制度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进行制定,由此来对其财政预算、编制构成进行指导,最终制定出详细的审计目标。而集团具体审计工作的详细部署和实施,由公司管理层进行具体执行,并同时负责对审计中发现问题的总结和整改。另以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该有限公司属国营老厂,在改革开放后,对于审计体系进行了积极改革,提高了审计部门在单位中的地位。对审计领导体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该公司审计部划归北汽集团董事会审计会直接领导,审计过程中遇重大事项须直接上报集团董事长核准审批。而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采用总经理直接负责制,总经理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直接向集团领导班子负责,审计工作效率较高。
(2)集中管理内部审计工作,政出一门在实践中可以发现,较多的国有企业采取的依然是以预算三级管理为基本模式的管理方法。按照法人单位的行政分级进行管理。这样,每个级别都有自己的审计人员。看似分配完善,但是在企业活动逐渐增多的今天逐渐显示出了它的弊端。其弊病主要有三:首先,这种内部审计管理模式使得审计人员不能够从全局出发,只是从自己独立的视角看待内部审计工作,同时受到上级领导和机构辖制较多,不能独立有效地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其次,人员分散,无法应对在市场经济中对日益增多的经济活动的大量繁复的审计工作,甚至很难完成审计三级复核这样对内部审计质量的要求,容易增加内部审计的风险;第三,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覆盖面较低,容易造成监管力度不够。同时,机构臃肿,信息的上传下达受到较大阻碍。甚至造成了一些二级单位对下属三级以下单位的审计监督的缺失。而将内部审计部门实行集中化管理是一种提高效率,精兵简政的有效方法。中国南方电网公司首先提出了“大审计”的概念,具体实践为成立“南方电网审计工作协会”,并将其作为在该公司审计部下属直接管理挂靠的一个职能部门,有效地将原有分散的审计人员和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在公司中的地位,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中畅通无阻。另以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为例,该有限公司撤销局下属各单位的审计部门,由局审计部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履行审计职能。人员编制统一规划,人力资源统一配置。提高内部审计效率。
(3)派审管理结合集中管理的模式审计人员集中于“大审计”部门后,在下属单位需要进行内部审计时,通常采用由集团层面向下属企业派出审计人员进行派审的方法进行。这样可以使国有企业的审计人员充分了解各下属单位的内部审计情况,最终对国有企业的整体的内部审计情况做到了如指掌。对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依然以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将各下属部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集中到集团管理层。具体子公司审计工作由下属单位审计负责人的审计副总监兼任。从级别上对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提升和重视。以此加强对下属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
2.深化与其他内外部机构的合作与联动
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经营范围与规模的扩展,内部审计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对账面收支的审计。内部审计的范围也已经拓展到风险管理、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审计方式也向信息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审计监察部为例,在内部审计过程中,通常形成一个由各个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大审计组。使内部控制检查能够兼顾专业性和力度。同时,结合纪检部门和监察部门,对企业活动中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察,对于违法乱纪的行为能够有效地甄别。
3.审计方式的多样化与灵活化
在内部审计过程中,为了适应现代化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完成新时期内部审计工作的任务,审计工作者应该在内部审计过程中采用一些创新性的审计方法。以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为例。在内部审计过程中,采用包括风险问卷评估法来规避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对审计工作产生的不良影响。包括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对部门主管人员进行访谈、审查关键内部控制手段的有效性等。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在内部审计人力资源较为短缺,分公司较为分散,数量较多,任务较重的情况下,结合现实情况,酌情进行现场审计、非现场审计和离任交接等三种内部审计模式。采用多种方式,灵活审计。既保证了内部审计过程中对于实务情况的了解,有兼顾的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在账目审查之外,同时关注与内部审计有关的账外事项,在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有较好的效果。
二、小结
论文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一、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关系现状分析
1.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现状
(1)董事会职责不清,监事会机制不健全。由于国有股份过度集中,使得股东大会变为国有股份的扩大会议,而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中小股东的代表很难通过股东大会选举进入董事会,这使得大股东在董事会中所占席位的比例通常超过其持股比例,甚至董事会完全被大股东所控制,即由国家相关机构直接任命。
(2)经营者形成机制存在严重误差。根据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通常由董事会按照法定程序,在经营者人才市场上通过考核录用公司经营者。而我国并没有形成一个能够提供、监督与考核经营者能力与业绩的经营者人才市场,在国有大中型公司中,经营人员的产生基本上由作为所有者的政府部门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人事录用方法进行,使得经营者的形成机制失常。
(3)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健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重要组成部分中的信息机制还不健全,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使企业的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不真实。由于这类企业的信息基本被内部人控制和操纵,外部人和企业普通职工很难获得企业的真实信息。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现状
(1)对内审工作认识不足。一般来说,企业领导者更重视日常经营活动中的产、供、销及资金使用等方面的工作,对与此无直接关系的内审工作,则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2)内审工作的职责范围问题。职责范围狭小,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内审工作的职责范围尚未扩展到经济活动的事前和事中,致使审计人员不能及时地、有效地开展日常监督工作,从而极大地限制了企业自我约束作用的发挥。
(3)内审工作人员素质问题。由于传统的审计工作并不要求内审人员一定要具备很高的素质,所以,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大多数内审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实践能力仍需得到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也需进一步增强,否则难以按照投资者的预期聘用目标履行职责。
3.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关系
一方面,国有企业公司治理虽然历经改革但仍存在着董事会职责不清、监事会机制不健全、经营者形成机制存在严重误差、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健全等诸多问题,那么,基于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之间的双向关系,则内部审计必然受到公司治理不完善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就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现状来看,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企业领导者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内审工作的职责范围狭小、内审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且在财务审计方面,目前还仅限于财务合规性审计。同样,由于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之间存在着双向关系,因此,内部审计发展受阻必然会影响到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公司治理的完善。
二、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关系现状的成因分析
1.经理人市场不完善
目前,我国经理人市场只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发育还很不规范,经理人的稀缺使企业缺乏有效的选择机制。经理人的评价体系不健全使经理人的可约束性降低。而目前,我国经理人的市场约束机制尚未建立,这为经理人的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提供了生存条件。
2.经理人员的选拔、考核及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国有企业的权力结构比较特殊,即使在国有企业实现了公司制改革以后,政府对企业的人事仍然拥有绝对的权威,而其他投资机构和个人拥有的权力十分有限。在政府与经营者的委托和关系中,政府对经理人员的任免、奖惩标准不仅仅是经济绩效,还包含政治和其他因素,带有明显的行政控制痕迹。
3.内部审计发展滞后
我国仍处于从传统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过渡的阶段。所以,内部审计的职能仍局限于监督和评价的传统职能,审计的重点仅是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三、改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关系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1.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加强舆论监督力度
现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倚重于资本市场,而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和融资活动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生活中资源配置的优劣。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显然,如果投资者和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扭曲资本市场上资金供应和投资机会之问的有效配置,而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是在资本市场中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最重要机制之一。在投资者和他们的人作出最初的投资决策之前,财务报告通过向他们提供基本信息来减少逆向选择问题,而当资本已经被分配到特定投资中之后,财务报告又通过提供关于投资结果的信息来减少经理人员和投资者之间的道德风险问题。
2.完善董事会结构,规范董事会运作
董事会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行使公司法人财产权的主体。进行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工作,可从以下三方面人手:一是制定中央企业董事会的构成、董事比例,董事会的权利与义务,董事会与党委会、工会、监事会的关系,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关系等一般性规则。二是制定国有企业董事聘任资格、聘任程序、权利、义务、薪酬、考核的一般性规则。三要健全董事会次级委员会,设立专业委员会,合理分工董事成员的职责,提高效率。
3.创新内部审计模式,提升审计战略决策效率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全球化、虚拟化、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公司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作为为公司提供独立、客观和咨询服务的内部审计系统,要想更好地为增加公司价值和改进公司的经营服务,就需要更加关注公司的各项风险,确定风险焦点,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扩大审计关注点到企业的主要战略目标。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财务控制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其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保证企业健康经营、确保企业资产安全、保证财务信息完整真实、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有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虽然我国许多国有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情况看,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造成这些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企业内部各项控制制度不完善,简而言之,就是缺乏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当前国有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主要存在一下几个问题:(1)风险管理在国企业财务管理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企业对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会加大企业决策风险;财务人员素质低、风险意识差会使其不能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企业投资问题上缺少有效的决策机制约束,容易形成少数人做主的局面,造成资金流向与控制脱节;全球化的发展使国有企业面对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加大了货币风险;电子银行的兴起又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提出了新的挑战。(2)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我国许多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内部控制系统不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许多企业资金运作不规范,在资金运营及投资上往往是领导一人说了算,这导致企业资金运转速度慢,资金利用率大大降低,严重影响企业资金周转。部分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造成信息失真的现象较为严重。我国国有企业有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有些人受个人利益驱动,与他人共同作弊,结果使国家和职工集体利益遭受巨大损失。(3)内部控制监督力不足,内部审计的作用没有发挥。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监察等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存在隶属关系造成其独立性大大减弱,无法独立评价及监督,使监督流于形式,内部审计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一些国有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重视不够,或存在观念上的误解,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难做;部分企业对内部审计机构没有明确的职能划分,造成了内部审计的重点在内部查账和财务报表方面,而未能对内部控制的实施进行有效的监督。
二、加强和完善国有企业财务控制的对策
(1)强化风险管理,提高国企在市场中的抗风险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的优势,充分调查,深入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预测,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能性;要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基本素质,使其适应新的知识结构变化;要加强对企业高风险投资业务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制定监督管理机制;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责任联签制度,对一些风险较大并可能形成损失的高风险投资项目,应提出有效的控制和应对措施。(2)建立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国有企业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的关键所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严格控制企业资金, 建立资金控制系统。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建立完善的资金控制体系需要遵循全过程不间断控制的原则。即事前要定目标、制度、程序;事中要严格控制程序、进度;事后要进行跟踪回访、及时处理问题,促进财务控制水平整体的提高。二是,要建立内部约束牵制的制度在涉及财物和现金收付结算经济活动中要由两个和两个以上的人分管,达到相互制约的目的。三是,通过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实施财务控制与监督。执行会计监督的会计人员要与被监督的企业分离,不存在人事及利益经济关系,以便具有公正性。四是,要加强信息沟通机制。建立先进的信息系统,可以极大地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3)健全内部审计机制。计机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企业经营生产的各个环节,而且能够有效及时的防止各种损失的发生,从而确保国有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构建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必须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确保其权威性和独立性。构建以财务检查和内部审计为主的财务监督控制体系,使财务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共同对企业内部进行监督,以期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企业按照既定目标平稳和健康发展。同时,充分利用的外部监督系统的力量,利用审计部门、税务部门、财政部门及注册会计使的力量,实现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和监督。
参 考 文 献
[1]苗莉.如何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J].经济研究导刊.2012(13)
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现状、方法及内容的分析,提出了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建议。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规定: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本文所指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国有企业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计。国有企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不仅数量众多,规模较大,关系国民经济命脉,还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要推动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发展,在国有企业内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是一个重要步骤。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目前,国际上对内部控制的审计方法主要有三种:内部控制模糊评价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法以及自上而下审计法。
内部控制模糊评价法的原理是把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于内部控制活动的评价中。它通过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活动因素集,然后分配这些内部控制点的权重,对这些内部控制点分别进行评价,最后利用模糊矩阵对其进行内部控制活动的综合评价,得出评价结果。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法是指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自己及所属子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我国五部委联合的《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的审计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实施审计工作。自上而下的方法是注册会计师识别风险、选择拟测试控制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求审计师首先将注意力集中于公司层面的控制,然后是重大账户,最后关注过程中、交易或应用层次的具体控制。在实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询问适当人员、观察经营活动、检查相关文件、穿行测试和重新执行等方法。但是询问本身并不足以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应结合其他内部控制审计方法一并进行。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就是要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健全性进行评价。有效性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健全性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全面、完整。从现代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来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应主要包括:审查与评价控制环境;审查与评价风险评估过程;审查与评价控制活动;审查与评价信息与沟通;审查与评价内部监督等内容。
1.审查与评价国有企业的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保障,控制环境设定了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基调,影响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态度,控制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各项控制措施能否执行及执行的效果。国有企业有其特殊的控制环境,具有规模大、产权结构复杂、主体多元化、布局分散化等特点,这些控制环境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影响是巨大的,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文化论文" target="_blank">企业文化等。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该把握国有企业控制环境的特点,以确定控制环境的审计重点。
2.审查与评价国有企业的风险评估过程。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的过程,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我国推行国有企业改革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国有企业的监管和经营环境会产生变化,国有企业也会进行重组,生产过程中也会运用新的技术,国资委、财政部、证监会也会颁布针对国有企业的相关规定等等,这些情况均会带来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审查和评价国有企业的风险评估过程时,就必须针对国有企业的这些情况,检查国有企业是否建立了相关的风险评估程序。
3.审查与评价国有企业的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关于风险应对方案得以贯彻执行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存在于公司所有级别的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包括授权、批准、报告、内部审计、经营业绩评价和资产保全措施等活动。国有企业大部分是大中型企业,具有财务决策多层次化、关联交易经常化、经营多元化、主体多元化等特点,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查与评价国有企业的控制活动时,应重点关注对控股子公司、关联交易、重大投资、对外担保以及募集资金使用等活动的内部控制。
4.审查与评价国有企业的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指公司经营管理所需的信息被识别、获取并以一定形式及时传递,以便员工履行职责。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应对情况改变、保证控制有效的“神经系统”,关键是保证信息真实与沟通及时。国有企业大部分是大中型企业,其不仅具有规模大、业务复杂的特点,还需接受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等机构的监督和检查,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查和评价国有企业的信息与沟通时,需要关注其会计记录是否实行电算化,是否存在管理层篡改会计信息的情况,企业内部各部门是否能够有效沟通,是否按照证监会等部门的要求及时进行信息披露等。
5.审查与评价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活动。内部监督是指企业评价内部控制在一段时间内运行有效性的过程,该过程包括及时评价控制的设计和运行,以及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内部审计部门是进行企业内部监督活动的主要部门,而目前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普遍存在机构独立性差、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企业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查和评价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活动时,应重点关注内部审计部门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建议。
由于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时间较短,许多方面还不成熟,因此在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时,应当参照以下建议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
(一)借鉴国外先进的内部控制审计经验。美国2002年颁布的《萨班斯法案》要求建立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简称pcaob),并要求美国的上市公司必须实施财务报表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双重审计。该法案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日趋完善。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也已经仿效美国开始实施类似的制度,欧盟的大部分成员国也修改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时,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
(二)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美国要求内部控制审计的主体是由专门机构认证的独立审计师,而我国尚未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也就无法由专门的机构进行认证,所以还是由注册会计师在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同时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并且注册会计师长期进行审计业务,相对其他人员来说,具备更专业的知识及技能。但是当内部控制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要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甚至是所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还是应该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
(三)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审计的效果。由于内部控制涉及到公司的财务、人事、生产、经营、技术、质量、信息系统等多个方面控制管理,审计人员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需要全方面了解公司的相关情况,根据被评价单位的具体情况设计评价方案、执行控制测试、与管理层沟通、出具审计报告。这一过程要求审计人员要有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力,应拥有在充分了解内部控制基础上,合理评价和全盘把握内部控制的能力,并能够为公司内部控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本论文在总结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存在的问题、原因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找出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结合COSO关于内部控制五要素,针对各种风险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防范对策,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1国内内部控制概述
1.1内部控制概念的演变
1)内部控制论理论是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实践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理论阶段。1992年COSO委员会提出并于1994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事件进入了整体框架阶段,整体框架对内部控制做了如下的描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这一定义明确了四个要点:是一个过程;受人为影响;为了达到三个目标;合理保证。它由相互关联的五项要素构成,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
2)控制环境:任何企业的核心是企业中的人以及这些人的个别属性和所处的工作环境,个人的诚信正直、道德价值观与所具备的完成组织承诺的能力、董事会与稽核委员会、管理阶层的经营理念与营运风格、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和人力资源政策与程序。
3)风险评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异常激烈的竞争中,企业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清楚并应付其面对的各种风险。同时,企业也必须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以了解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并适时加以处理。
4)控制活动:企业必须制定控制的政策和程序,刁一有助于确保既定目标及必要改善措施的有效实施。
5)信息和沟通:围绕着这些控制活动的是信息与沟通系统,这些系统使得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获取和交换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以指挥、管理和控制企业的经营。
6)监督: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受到监督,并在必要时得以修订,这样,系统及制度才能反应自如,并能视情况而随时调整。
1.2我国内部控制概况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正式提出权威性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我国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指导原则、指引、规范则出自不同的政府部门,这是由于企业的管理体制造成的。国资委管国有大中型企业;证监会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财政部管全国所有企业的财务与会计工作,并负责会计准则与制度的制定。然而,内控指导原则、指引或规范由各政府部门分别制定,有许多弊病:
1)各部门各自研究与颁布内部控制的相关指导原则或指引,不利于内控制度的统一与协调。财政部正在陆续制定并的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截至目前已经了十多个。而其他政府部门则仅制定了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指引或对企业各项业务内部控制流程的设计与制定缺乏具体的指导。
2)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范围、目标等不相一致,内控要素、内控内容,以及内控方法的解释也不一致。
3)缺乏统一的推进机构,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与实施。各部门颁布的内控指导原则、指导意见或指引在实务中并未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上市公司、银行、证券公司、未上市国有企业的频繁出事便是佐证。
客观地讲,我国近几年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会计控制和审计评价为主线的,我们可将之简称为“会计导向”和“审计导向”。会计导向的典型代表是我国目前已的内部控制法律法规,它们是以内部会计控制为核心的,基本上没有涉及管理控制等非会计控制领域,甚至没有包括审计方面的内容。审计导向下的内部控制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审计程序与方法的应用、审计成本的节约、审计效率的提高和审计风险的控制等。
2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内部审计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可通过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与其权限、人员的资格以及可使用的资源紧密相关。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相对独立并且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即使存在,但却不具备真正的独立性,有的也流于形式。
2.2缺少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意识
各企业缺少对自身固有风险的评估以及制定相应有效的管理措施。此外,管理者还应在对固有风险采取有效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残存风险进行评估和预防。
2.3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滞后
近年来,我国企业改革力度大,与之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却跟不上业务的需要。许多企业在员工的岗位培训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不利于员工的素质提高。
2.4有效的价格风险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由于当前市场不完善,竞争激烈、恶意竞争以及“低价中标”的招投标游戏规则,都不能使企业按企业定额客观报价,为了争取中标,不惜压低报价,承担更大的价格风险。
3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途径
3.1完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可使组织中各业务单位分散的决策者之间协调合作,使数据的收集、测量与处理更加一致,有利于审计和监督。企业要从全局、总体层面权衡利弊,使部门安排有关的业务流程都有所遵循。同时要制定严密的业务操作规程及信息传输报告制度,建立一个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全面控制各方面的风险。
在机构内部广泛开展“深化内控理念,落实内控措施”的创建活动,结合自身情况及上级单位的要求,通过确定风险控制环节,分解、落实机构内各部门、各岗位管理职责,并对控制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强化风险管理责任,提高全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全面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
3.2健全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控制具有的限制因素具体如下:
1)内部控制受企业的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
2)内部控制仅针对管理中的常规业务来设计。
3)内部控制可能会因执行人员的差池而失败。
4)内部控制可能会因不同政治气候、地方差异等环境影响而失去作用。
这些内部控制的限制因素,可以通过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来加以克服。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检查项目的建设情况和建设成果,及时纠正各种错误和弊端,能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3.3营造企业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建立在内部环境的基础之上,内部环境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风险管理的成败。内部环境的要素包括员工的诚信,职业道德和工作胜任能力,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监管和指导力度,企业的权责力分配方法和人力资源政策。要不断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需要一套企业层面的方法。这种企业层面的方法是由企业的组织结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哲学共同决定的。随着企业文化中风险敏感程度的提高,企业管理者会进一步掌握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力。通过他们的推进、提供报告、贯彻相应的方法、构建适当的体系,以实施既定的风险战略和政策,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将不断提高。
3.4设计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行动指南
设立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行动指南,为管理者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提供指引也是当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可统一制定各行业通用的行动指南,也可由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设计适合各公司实际情况的行动指南。在内部控制评价方面,被评价单位可以聘请年报评价的注册会计师以外的中介机构或有关专业人员协助对该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重大控制缺陷或重要控制弱点进行必要的改进,保证财务报告的编报质量,降低财务风险。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应当借鉴一些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报告中的做法,在事务所内部组建由高级和资深的评价人员组成的专门小组,专门从事内部控制评价和咨询业务。
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参考文献
[]王东叶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生存环境分析[D]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9
[2]林光华内部控制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17
[3]王振英马丽萍,王泽.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商业经济[J]
2006年5期:48
[4]丁翠芝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框架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
关键词:公司治理 民营企业 内部审计 发展策略
一、引言
“十”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正是这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力量的重要创造力和驱动力。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对于有效吸纳就业、改变落后经济面貌、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推动社会发展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民营企业投资者越来越关注公司治理能力,并希望通过内部审计功能的有效发挥来推进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促进公司治理的完善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由于我国的审计制度是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而产生的,企业内部审计研究起步较晚,在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民营企业上了一定规模以后,企业治理弱点逐渐暴露出来,企业管控风险在不断加大。因此,我国的民营企业要想实现价值增值和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重视和改善公司治理,将内部审计进一步提升至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高度。
二、文献综述
国外相关研究都肯定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今后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提供了良好的指导性意见。美国的Brink(1978)曾预测,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将发挥重要作用。Roussey(2000)肯定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表明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表现方式,他指出“内部审计可以依靠审计人员职业能力有效发挥治理功能,可以为企业的发展献言献策,可以逐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2005年美国“萨班斯法案”的颁布,进一步推动了公司治理的内部流程,极大地促进公司治理的法律要求,它将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作为企业防控舞弊的首个屏障。
在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实行的时间较短,多数投资者与管理者缺乏对审计职能的认识,对内部审计的作用知之甚少,开展内部审计的民营企业更是屈指可数。但在理论界,我国的学者还是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黄裙、王善平(2007)提出了“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确保审计的独立性,运行内部审计可以有效发挥监督管理的治理功能,可以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刘运国、胡丽艳(2005)探讨了“内部审计在提升企业治理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及不同内部审计模式对公司治理产生的影响。”王会金和唐厚燕(2008)认为“内部审计部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报告,可以提高内部审计效率,改善企业管理,实现企业治理的目标。”
综上所述,对内部审计的研究基本上还停留在内部审计目标、定位及效果表现等理论研究阶段,内部审计实际应用研究文献则鲜有少见。如何将内部审计理论引入到现实民营企业,以提升内部审计理论的应用水平,是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同期待。本文试图以公司治理视角下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理论为基础,探求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中设立的依据,辨析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联性,揭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产生问题的根源,寻求公司治理下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策略,以期补充和完善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理论,同时也为内部审计理论应用于我国民营企业治理实践提供一种现实指导。
三、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关联性辨析
(一)两者理论基础具有高度相关性
公司治理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导致的,其理论基础是受托责任理论,而内部审计则是对这种受托责任进行第三方鉴证的授信责任。即公司治理是履行受托企业治理责任,内部审计是履行受托企业鉴证责任。二者在理论上具有共同之处,都产生于委托理论,都是为了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而达成的契约关系。因此,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和企业公司治理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需要一个健全的企业内控制度来保障,而内部审计正是这种内控制度创新和深化的重要保证。
(二)两者最终目标具有高度重合性
公司治理是通过管理部门的设置、运行及部门之间的联系机制,来协调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它不仅包括以公司治理结构为基础的内部治理,而且涵盖来自企业的外部治理,其目的不仅是保证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也是保证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监督内控体系,它是将企业各项内控制度和业务系统进行综合性评定,针对企业各部门不执行或执行不力的系统环节实行监督检查,从而揭示企业执行内控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此来有效防范企业运行风险,不断增强企业整体管控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股东财富最大化。显然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最终目标具有高度的重合性。
四、民营企业治理模式对内部审计的影响分析
公司治理是内部审计实施的前提和保证,是促进内部审计有效开展的组织结构,内部审计是保障公司治理的内控机制,是公司治理的一项内控制度组成内容,内部审计活动必定受企业治理结构统一指挥和协调。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不同企业文化的民营企业,会有着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相应地,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又影响和决定着不同的内部审计组织结构和审计模式。从公司治理角度看,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模式可以分为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内部审计模式和以监事会为中心的内部审计模式。
(一)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内部审计模式
在董事会为中心的内部审计模式下,股东大会选出董事会,董事会再根据股东大会决议,设置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等机构。在这种模式下,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下的一个机构委员会,主要负责企业运作的监管责任,充当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角色。在董事会的授权下,审计委员会按企业相关的审计制度和工作流程履行内部审计职能,对企业各管理部门和机构进行监督,并向董事会报告。这种模式下审计委员会一般是由具备会计知识和审计技能且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且成员中大多数为独立董事,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较好地保持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内部审计模式特点是:内部审计人员属于企业行政体系的一部分,受审计委员会领导与监督,可以无限制地与董事会保持密切联系,无限制地对企业生产运营活动及其相关财务资料等进行检查,有权持续地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及内控制度进行评价与监督,协助管理层建立内控管理流程并进行监控,防止出现重大过错或舞弊,帮助企业高管有效地履行管理受托责任,促进企业利润的增长,它是一种兼顾财务管理型的内部审计。
(二)以监事会为中心的内部审计模式
以监事会为中心的内部审计模式下,公司设有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审计委员会对监事会负责。审计委员会由监事会提名组成,受监事会监督。在这种模式下,监事会的主要职责是评价企业资金使用、利润与薪酬分配等财务活动;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审计企业财务活动及结果,如对企业财务报告的鉴定,提请注册会计师审计等方面。监事会为中心的内部审计模式相对于其他模式,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较高,能保持较好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职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以监事会为中心的内部审计模式特点是:股东大会下设立监事会,内部审计受审计委员会领导与监督,审计人员做出审计报告后直接提交董事长和经理层,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督促,反馈经理层执行审计意见的情况,既有监督权还有决策权;内部审计人员实行定期岗位轮换制,关注内部控制建设,防范企业风险,其目的是维护股东和职工利益,维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它是一种管理建设型的内部审计。
五、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产权结构、审计队伍、理论研究等因素的影响。
(一)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
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是导致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为止,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章程、规范还不完整,还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管理体系,未能从制度层面明确企业内部审计职责、权限、工作范围等,使得内审人员在工作中不能合法有序地开展审计业务,在内审过程中,审计工作主要依赖于管理层的重视程度。又由于内部审计工作范围不明确,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随意性强,无法系统识别管理风险,审计结果差异大,审计质量无法保证,审计决定执行力度不够,审计整改不到位。
(二)审计队伍维度结构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存在维度结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相应的审计理论和岗位技能,难以适应内部审计岗位工作。很多内部审计人员没有相关从业资格,审计观念落后,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账项审计阶段,对企业治理缺乏理解,对风险识别和判断能力不足,不能发现风险和内控问题,影响了审计效率和效果,最终导致审计质量不高。另外,很多企业没有单独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而是附属在其他职能部门,如并入财务部门,由财务人员兼任。这种设置导致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丧失审计独立性,无法客观公正地审核和评价审计结果,不能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作用。同时,内审人员受企业利益的牵制,无法按内部审计要求独立开展审计工作,使内部审计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科学性,内部审计失去其应有的功能。
(三)理论研究滞后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理论相对匮乏,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绩效评估缺乏一个公认的评价体系,致使内部审计流程难以制度化和标准化。在很大范围上,现在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是参照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模式,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比较,虽然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但由于其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方式的不同,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很大差异,目前的学者对此研究还很少。此外,专家学者对内部审计方法的创新和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与控制等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同公司治理水平相比较,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内部审计工作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对促进内部审计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障碍,同时也极大地束缚了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六、现代公司治理下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策略
基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和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变化,民营企业应该明确内部审计定位,强化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手段,逐步改变产权单一化,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同时建立高素质内部审计队伍,促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保护性和建设性作用。
(一)明确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定位,强化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手段
现代企业的核心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内部审计工作的行为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内在要求的实现。因此,首先在国家层面上,要给企业内部审计一个明确的法律地位,尽早出台适合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法规,并将政府审计的理论指导和监控范围作用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标准、流程和方法进行必要的帮助与辅导,促使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行为规范有序,确保内部审计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其次在企业层面上,民营企业要结合内部审计发展的客观需要,学习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企业内部审计先进经验与做法,强化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手段。在企业内部审计方面,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成功开创了世界内部审计范例,通过内部审计,公司的经营状况得到巨大改善,公司的投资目标得以年年实现,公司依靠的是公司审计部。因此,当下的民营企业应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企业章程中对内部审计机构和职能做出明确规定,并按照企业运行体制的原则,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及相关审计准则,使内部审计工作逐步实现制度化和标准化,充分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二)改变民营企业产权单一化,增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
一个成熟的产权制度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要改革单一的产权制度,激发企业的内在活力。就目前民营企业的发展实践来看,促进民营企业产权多元化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供借鉴:一是吸收国外资金,实现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二是实行股份改造,力推企业上市;三是员工持股,实现股份合作制;四是购并重组。只有多元化产权结构才能摆脱家族化管理模式,才能使投资者为了实现资本利益最大化,主动地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使企业价值得以进一步提升,这样审计地位就会逐渐的提高,管理层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上就会更加注重规范性、合理性及必要性,从而树立审计权威性,增强审计独立性,以此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比如采用“英美模式”内部审计组织模式,将内部审计归属于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之下,独立于企业的管理层,可以增强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能,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三)建立民营企业多元化内部审计队伍,提高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
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是建立一支懂业务的高素质内审队伍。伴随着内部审计工作由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也日益多元化,这支队伍不仅要能熟练掌握会计、审计知识,而且还要了解现代企业治理策略,掌握计算机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方法,才能不断适应日益扩大审计领域的需求,才能使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展现出它应有的职能作用。因此,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必须根据自身的定位与发展要求,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多元化内部审计专业人才。为此,民营企业应当重点关注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选拔任用,打破任人唯亲,注重内部审计队伍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多层次、多渠道组建审计团队。同时支持和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内部审计手段和方法,不断优化审计人员职业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促进民营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四)转变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认识,促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成果转化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是提高民营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基于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的现状,内部审计机构是否设置首先取决于民营企业管理层的重视程度。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自筹资金、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企业要谋求科学发展,必须树立科学正确的稽核机制和监督机制,权利失去了控制与监督,管理就会流于形式。因此,民营企业的管理必须设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建立一套符合民营企业发展的内部审计制度,使企业的内部审计具有专业性和独立性,同时要积极责成有关部门认真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克服困难,消除不利因素,促进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真正实现内部审计成果的利用与转化。Z
参考文献:
1.畅娟.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内部审计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