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1: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深入社区建立家庭健康档案。通过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达到相互了解、融洽关系、增加感情的目的,为以后的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基础,保证计划及措施正确有效、快速的落实。(2)运用护理程序找出个人、家庭、及社区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针对问题制定具体的健康教育处方,并印刷成册,为下步工作提供有力保障。(3)与社区居委会取得联系,得到他们的认同和支持,并安排专门工作人员配合我们深入社区家庭,做好前期宣传动员工作,提供固定的宣传教育园地,为创建健康教育宣传栏作好准备。(4)与辖区内的学校、厂矿、社会团体(如助老联合会、老年大学)取得联系,配合我们开展专题健康教育讲座。
2健康教育内容
2.1社区层面的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并符合社区的特点,它是老人、儿童、妇女及康复期患者的聚集地,因此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要适合这些人二。健康教育的内容广,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环境、饮食、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针对目前中国的健康状况,疾病谱的特征与有关国家政策,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健康教育:传染病、职业病及慢性病的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及日常生活中易出现的意外事故防治,自我保健、食品与营养卫生、环境与健康、生殖卫生与计划生育等。
2.2家庭健康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单位,也是我们社区服务的重要场所和对象,因此,我们更应注重家庭健康教育的开展。主要内容有:疾病的防护知识、用药知识、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锻炼保健知识、计划生育知识、突发事件的处理常识、康复技能等。
2.3患者的教育主要在社区门诊及家庭访视中进行。教育的内容为:疾病发病的原因、治疗方法、存在的护理问题、应采取措施、避免诱发因素及增加家属健康知识的教育。
3健康教育的实施
3.1健康教育处方的实施根据每个家庭的人员结构、年龄层次、所患疾病及存在问题的不同,我们选择预先印制的健康教育处方发放给他们,并逐条进行讲解和指导,以保证其正确实施。
3.2健康教育园地的利用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宣传园地的作用,进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并对家庭生活中易出现的突发事件,如:溺水、电击、煤气中毒、烫伤、噎食等的急救方法给予详细讲述。对教育园地内的内容每季度更换一次,对重要常见的健康知识采取反复循环宣传,加深居民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3.3专题健康讲座的举行社区居民应根据其需求(如反应多的问题、普遍存在的问题、突然发生的问题)、根据发病的季节、根据突发流行疾病及公共卫生方面的知识进行专场讲座,每季度为老年大学的学员举办专题健康讲座,每个学期为辖区内的学校举行一场儿童期及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讲座,根据厂矿的工作特点及工作环境进行职业性疾病预防保健知识讲座。
3.4建立健康教育咨询室设有咨询电话、电视机、影碟机、各种健康教育杂志等,安排有专职的工作人员随时接待个体和群体健康咨询工作。播放健康知识片观看,以便更形象、更生动地进行预防疾病知识的传授。
(1)领导的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国家政策和社区各部门的重视、各单位的支持、协调与配合是顺利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和获得成败的关键。社区健康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单靠社区工作人员是不行的,应依靠社会的力量,共同合作,人人参与,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准备工作和社区服务人员熟练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全面的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是搞好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
(3)密切了工作人员与社区、群体、家庭及个体的关系,从而主动与社区工作人员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改变他们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和不良的行为方式,也使我院的健康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目标迈进。
(4)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投资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川。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信息传播和行为千预,帮助他们掌握了医疗保健知识,树立了健康观念,养成了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降低社区内的发病率、残障率和死亡率,提高了生活质量和群体健康水平,减轻个体、家庭和社会负担。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同时,老龄人口正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面对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如此迅速的增长速度,如何解决好城市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与社会养老负担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城市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概述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以社区为中心,养老服务由社区为依托的各种社会力量来提供的一种养老模式。它是介于老人家庭照顾和老人社会机构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援,使他们能在其熟悉的社区环境下维持自己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日常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能够自理的老年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结构主要包括:(1)老人日间护理中心。主要是为白天缺乏家人照顾的体弱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护理、生活照顾等方面的服务,如膳食、个人卫生、健康护理、护送看病等。(2)老人医疗保健中心。为老人提供送药、体检、心理咨询及疏导、康复护理、健康调查跟踪及养身保健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服务。(3)老人家务服务中心。到老人家中提供各种家务服务,如做(送)饭、居家清洁、料理家务、帮助购物、维护维修等。(4)应急救援中心。主要是开通24小时老人服务热线,并建立事故预警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并紧急处理老人遭遇的各种意外生活事故,有效地进行危机的干预。(5)老人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是集文体、教育、社交与日常生活辅助于一体的服务场所,满足老年人对文体保健、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二、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得到日益重视,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实现福利社会化的意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民政部门以社区服务为平台,致力于推广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事业,鼓励社会承担部分养老责任,为社区养老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作体系,各地区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在管理、服务方面也已经具备了一套比较系统、规范的管理方法。各地正努力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了设施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保健、文化娱乐、参与社会以及权益保护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截至2002年,我国的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已达到23.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15.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人员900多万名,民办社会福利机构1600余家。根据2005年全国范围的城乡老年人口的抽样调查,71.9%老人希望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还只是刚刚起步,处于初级阶段,各项职能还不完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社区居家养老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支撑。比如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尚未得到承认(如在登记注册方面受到限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此外,为了促进民间资本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政府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二)社区居家观念落后,服务意识相对薄弱
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认识到我国城市养老职能已经由以家庭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社会为主;没有认识到社区居家养老是未富先老国情的需要;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服务意识相对薄弱。
(三)政府职能不清,政社未能真正分开
由于我国的改革正在进行,社区服务发展在总体上仍属于政府推动型,社区养老服务还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同时,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中也出现职能缺位的现象。表现在:第一,基层社区组织责权不一致,街道办事处作为区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了许多本不应该由它承担的职责,又把居委会当作政府部门的延伸,经常给居委会分配任务,致使居委会没有精力为居民办实事。第二,政府职能缺位。从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状况来看,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主要表现在对非营利组织的培育不到位、投资社区养老服务的民间资本所应享有的相关优惠政策不完善等。
(四)资金短缺,资金来源方式单一
从目前的情况看,社区管理资金来源有限,主要是民政局投入,资金严重缺乏。这些经费对居家养老工作的启动,为一部分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若要提供较为全面的居家养老服务,无疑是“杯水车薪”。
(五)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及设施不完善
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老年服务设施设计不合理,适用性较差;其次,服务设施不够齐全,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第三,基础设施较差,配备也比较单一。
(六)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内容过于简单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区管理及服务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社区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社区工作的岗位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第三,专业化的服务项目较少,医疗护理、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迫切需要开展。
三、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针对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应加快老年人权益和老年社区建设的立法,对其发展做出长期规划。同时,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支持程度。政府应从宏观的角度制定各项支持社区养老的政策,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用房优惠政策、养老服务设施收费优惠政策、减征或免征社区兴办老年服务福利事业企业所得税、放宽注册条件、免交注册手续费等,政府应建立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项目的财政支持计划、城市公建配套法规、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规章以及社区养老服务实施管理规章等。
(二)加强社区居家养老的理论研究,改善居家养老的观念
养老方式的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应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加强养老方式,尤其是新型居家养老方式的研究,从科学的角度和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分析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提供预测和规划的工具。同时要转换思维,改变居家养老的观念,增强对社区的主体感和责任感,使社区内的居民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产生一定的感情和归属感,自觉将自己融人到社区的集体中,并对自己居住的社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社区服务的思维模式的培养和转变将更有利于社区居家养老的健康发展。
(三)明确政府在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定位,政社分开
政府应退出社会福利服务生产领域,其角色转换为社会福利的推动者、提供者和监管者。政府要明确自身在开展社区养老中的职责,充分发挥其主导功能。同时,政府应摆正自己和社区的关系,政府只能是参与,并且其参与行为应该是启发式、动员式的政策引导,而不是替代。政府应当从不该管的职能中退出来,并将这些职能还给社区组织。政府要把社区养老服务所划拨的资金真接交给社区自己管理,政府只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社区要积极协调社区中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负责管理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事务,自主地开展各种活动,调动社区中的财力、物力、人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而非单纯地完成政府指派的任务。
(四)拓宽养老资金筹措渠道,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的发展机制
要建立以社会筹集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多层次、多途径、多渠道的投资发展体制。继续扩大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养老事业,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捐资、捐物或提供无偿服务。同时政府应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适当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入比例,兴建养老服务机构的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承受能力,形成不同档次的服务标准,实行有偿服务、抵偿服务。这样既实现了政府购买服务,又满足了社区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也能吸引私人投资,拓宽资金来源。
(五)完善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尤其是医疗康复设施
完善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改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使用功能;其次,要完善医疗保健康复设施,开展保健康复、常见病预防等知识讲座;再次,完善社区老年文化体育设施。
关键词:农村;老年群体;养老需求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1 ― 0094 ― 03
一、研究背景
随着老年人数的激增和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问题已经凸显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占中国50.32%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一方面,农村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严重,2000年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有8557万人,占老年总人口数的65.83%。截止2010年11月,我国农村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的10.1%。人口学家根据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年龄结构分布规律预测,21世纪中叶农村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将达到46.4%。对于农村老年群体,其养老问题就是老年人的需求与满足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满足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相应对策。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养老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国外将养老需求界定为“3M”,即Money(钱)、Medical(医疗保障)、Mental(精神需要)等。贝弗里奇(2004)指出老人的保障需求包括医疗、丧葬补助金、退休养老金或工伤养老金三种。Dowd、Stewens等国外学者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分析了代际照顾、利益回报以及家庭成员的互惠方式,认为子女是通过经济支持或精神抚慰等形式来回报父母养育之情,解释了老人照顾和赡养问题。
内学者许多学者将养老的内容界定为经济、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支持三方面,医疗费用和护理分别被纳入经济和生活照料支持中。周伟文等(2001)将城市老年群体的需求分为物质生活需求、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健康保健需求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张红、李会(2008)把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分为基本生活、医疗卫生、社会参与、维权服务以及精神需求等。
既往研究更多地是从某一方面分析养老需求影响。有关经济供养需求,学者宋健(2006)认为子女对养老的供养包括日常生活开支和医药费;老年人收入来源受地域、年龄、性别、婚姻、居住方式等因素影响,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性。陈功(2003)认为农村老年人、女性和高龄老年人,特别是高龄丧偶女性老年人更依赖于家庭的经济支持;而子女支持受到子女数和子女性别的影响。在经济政策上,宋健(2006)认为应打破依赖代际养老模式,老年人可通过增加养老储备和收入的方式来提高经济独立性,同时发挥社区和社会的支持力度。有关生活照料需求,相关研究主要探讨老年人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子女数、经济收入、居住状况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对老年人能否获得非正式照料资源和正式照料资源的影响情况。医疗政策方面,周绍斌(2007)认为应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农村老年人口医疗救助制度,优化资源配置,还应重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创造和谐环境,增强其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纵观既往研究,学者们从多学科视角对农村养老需求及其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可借鉴的基础。但需要指出的是既往研究主要以定性为主,较缺乏关于农村老年群体养老需求影响因素分析的定量比较研究。鉴于此,论文从养老需求展开研究,通过实地调查的数据进行定量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验证相关假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养老需求”,是指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导致其在老年阶段自身资源相对不足或出现困境,从而产生有赖于其他社会成员提供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需求。主要表现为经济供养需求、医疗需求、生活照料需求和精神慰藉需求四个层面。其中,经济供养是基础,也是重中之重;医疗需求是可靠保障;生活照料需求是普遍需求;精神慰藉是更高追求。
(二)农村老年群体养老需求影响因素的操作化与测量
养老需求的测量包涵四个维度:经济供养需求,医疗需求,生活照料需求,精神需求。其中,经济供养需求操作化为家庭年收入收入、平均一个月的现金支出以及看病和住院支出等方面。后三个维度借助李克特量表的形式进行研究,将陈述的答案分为“很符合”、“比较符合”、“一般”、“不太符合”、“很不符合”五类。将医疗需求操作化为生病治疗层面、医疗资源获得难易程度层面和生病照顾层面;将生活照顾维度操作化为日常生活照料满意和生活中有困难时容易找到人帮忙两个指标;将精神需求操作化为心烦时容易找到人听您倾诉、对心烦时别人听您倾诉感到满意、您感到孤独寂寞、积极参加村集体娱乐活动四个指标。
(三)抽样方法和样本特征
为保证样本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首先在湖北四市内,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每个县进行编号,然后通过抽签的形式获取样本县的代码。然后,在被抽中的样本县中,再次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获取样本镇的代码,再依次获取村的代码。最后在样本村中,根据抽样的便利性和经济性原则,按照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集中居住区域内的农民家庭。
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针对湖北四市农村老年群体发放了800份问卷。剔除了缺乏关键信息的问卷以及废卷,有效问卷为760份,有效率为95%。从性别结构来看,男女性别比分别为48.5%和51.5%。从年龄结构上看, 60~70岁占总体样本的59.3%, 70岁以上占样本总体的40.7%。从受教育程度看,小学以下的老年群体占样本总体的77.1%。在与配偶居住状况的分布中,和配偶同居的老年人占总体的61.2%。从家庭年收入上看,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老年人占样本总体的76.9%。总体上看,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四)模型建构与变量说明
三、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基本结论
研究基本结论如下:第一,主观需求意愿中,农村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最强烈,其后依次为经济供养、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需求。因不可预测的疾病风险引发的医疗费用往往集中支付且难以自主控制,以及医疗费用支出占总支出比例最高,农村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最为迫切。可见,解决农村老年人“养”和“医”的问题仍是当前农村养老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二,农村老年人收支差额基本平衡,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老年人经济供养需求得到满足。多数老人受现实条件制约,不得不量入为出,生活水平很低,看病难、看不起病问题仍然突出。第三,医疗需求影响因素相关分析中,生病时能得到很好地照顾、到医院看病方便、对医疗照顾满意度与医疗需求满足程度存在显著负相关。第四,生活照料需求影响因素方面,日常生活照料满意度和生活中有困难容易找到人帮助因素呈正相关。第五,精神需求影响因素方面,自评健康好、日常交谈对象频繁、闲暇活动频繁等变量进入了回归模型分析。可见交往频数、家庭特征对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满足程度影响显著,个人特征和健康状况影响力较小。
(二)相关对策建议
论文通过对农村老年人的主要需求及需求满足程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经济供养需求、医疗需求、生活照料需求和精神慰藉需求的满足程度较低,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努力:
第一,从宏观层面统筹考虑,制度安排是关键。国家应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有机结合起来,特别要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及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的改革,提高农村老年群体的经济收入和健康水平。第二,从中观层面,即区域的集体层次上考虑,村镇组织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着力建立各式各类组织、协会,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来努力增强农民相互依存的强度。第三,从微观角度,即家庭和个人的层次上来说,应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和老年人的自我支持作用。增加农民家庭纯收入、提高老人的收入水平、鼓励老年人通过自身努力来促进自我需求的满足等。
〔参 考 文 献〕
〔1〕贝弗里奇.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与相关服务〔M〕.北京:中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Dowd.Aging as exchange:A preface to theory〔J〕.Journal of Gerontology.1973(30).
〔3〕Stevens,E.S..Reciprocity in social support:An advantage for the aging for the family,Family in Society〔J〕.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umans Severices.1992(11).
〔4〕周绍斌.关注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J〕.中国人口报,2007,(01).
〔5〕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张松.中国农村家庭代际关系与养老研究〔D〕.河北大学.2009.
〔7〕宋健.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2001,(11).
〔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9〕2009 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新华社,2009-3-14.
论文摘要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94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面临挑战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老龄化社会的形成让我们面对严峻的养老现状,“未富先老”加之人口众多、发展差异大的基本国情,使得我国养老问题更为复杂,解决困难也更大。传统观念主导下的居家养老模式已然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转变传统养老观念,创建并完善新型社会养老体系则是当下改善我国养老现状、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之策。
论文关键词 老龄化 居家养老 社区养老
据我国民政部的统计,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养老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 我国居家养老的现状
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采用居家养老的方式,这是几千年的农耕社会所延续的家庭养老的模式。中国一直缺乏有效的社会养老机制,养儿防老是中国人最传统的观念,居家养老是最主要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存在天然的优势。老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可以享受天伦之乐,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能老有所养。但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家庭结构的改变,居家养老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我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快速的转型。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很多产业工人,人口流动成为了常态,人口跨区域的流动使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增大,老人不愿离开熟悉的社会环境去陌生的环境生活,另一方面子女还缺乏应对高成本的生活支出,这使空巢老人增多,居家养老破灭。其次,家庭结构的变化也使居家养老雪上加霜。传统的大家庭被小型的核心家庭所代替。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养老的重负都压在了独生子女的肩上。生活压力、工作压力使独生子女在面对养老重任时力不从心。《中国青年报》对独生子女赡养父母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74.1%的人表示工作生活压力大,照顾父母力不从心;68.4%的人表示要同时负担多位老人的养老;50.1%的人表示居住在异地暂时没有能力把父母接到身边;42%的人表示不同城市的老年人社保、医疗保险不能有效融合;37.7%的人表示对社会养老机构不放心。居家养老缺乏了家庭成员的支持,该模式必然徒有形式,家庭养老的功能丧失。因为缺乏家庭成员人力、精神、经济的支持,居家养老难以为继。即使勉强支撑,老人的养老的质量也很难如意。许多空巢老人患有各种老年性疾病,加之身体器官机能的衰退,许多日常生活性的事务都勉为其难,生活质量很低。我们国家又缺乏专业高效的家政服务和配套的公共服务,社区养老更是在探索之中。辅助居家养老服务的缺乏,使居家养老更是难上加难。
二、居家养老问题产生的原因探析
(一)传统观念的桎梏
社会的进步并没有使人们的养老观念也同步转变。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浸下,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传统的家庭观念强化了子女对于养老的责任和义务,养老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项主要职能。家庭不仅仅是一个为老年人提供物质需求的场所,更是一个精神寄托的港湾。这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情感关系让老人们感到慰藉和舒心,人们认为养老是家庭内部的事,居家养老天经地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敬老的国度,民有敬老之情,官有奉老之礼,历代陈陈相因形成了千古不变之民纲。几千年的敬老养老的历史文化积淀,强化了这种美德,使其延续至今。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一些人认为将自己年老的父母送到养老院是一种十分不孝的行为,养老问题在家庭范围中便习惯性的被强化了。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老人不愿离开家将自己的晚年生活托付给社会。
(二)社会养老体系的不健全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养老服务青黄不接,存在不少问题.从目前来看,我国在社会养老方面的财政投入尚不足,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养老机构不够完善是老人不愿意住进养老机构的主要原因。公办养老院和民办养老院在设施建设和服务上存在严重的两极化现象。公立养老院设施建设和服务均比较到位,可是想要住进去也得排队,通常情况下都是其他老人过世,床位才能空出来,因此长时间“一床难求”也让想要住进去的老人们一筹莫展。私立养老院能住,但是条件相对较差,并且收费颇高,动辄四五千/每月,这让拿着微薄退休金或养老金甚至低保的老人无力支付。同样的,养老院的居住环境也是千差万别:有的数千张床位,地理环境优美、设施齐全、视野开阔、服务周到,而有的却只有寥寥几十张床位,环境脏乱、设施陈旧、空间狭隘、防暑及保暖手段有限、护理人员缺乏。而许多民办养老机构因为条件差不能满足老人需求,无法吸引老人入住,因此收入少甚至亏损,这样一来便没有充裕的资金改善机构内部居住环境,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的情况短时间得不到改善,私立养老院又因为经营中的困境而无法发展壮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老人们只好继续在家独居生活。除此之外,护理人员的紧缺也是公立与私立养老机构都要面对的难题。有数据显示,以我国老年人口的情况来看,我国需要的养老护理人员应该在1000万左右,但是目前这个行业中只有22万人,并且真正拿到资格证的也只有区区2万人 。大多数护理人员只负责老人的日常基础生活,对于心理安抚等专业性知识了解甚少,由于人手不足,通常都是一个护理人员来照料6、7位甚至更多的老人,如此一来,老人的生活质量必定是无法得到保证的。这就是为什么有钱的不愿意去住养老院,没钱的又住不起,从而导致部分养老院床位闲置。总之,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业在专业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都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要,必须有进一步的强化和完善。
三、完善我国养老模式的对策
(一)转变传统观念,积极推进社会养老
在传统社会,基本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以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家庭养老是人们的一个必然选择。在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国社会,代际关系表现出以老为贵或尊老文化的强烈特征,而尊老敬老的理论基础则是孝。正是长期以来这样的文化思想导致人们普遍认为,只有把老人放在家庭的中心才算孝,老人的晚年也理所应当在家庭里度过,如果说把老人送出家庭,让社会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那则是不孝的表现。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养老服务已从家庭内部转变为全社会性的问题。社会形态的转型和家庭结构变化都使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困境,老人和亲属都应该意识到家庭养老的模式必须改变,社会养老应成为一种合理的模式得到接受。养老服务由私人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其文化基础发生了改变,单纯的传统孝文化已难以涵盖,需要拓展,应培植新的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照护文化。 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传统的养老观念,为思想注入新的血液,强化社会在养老工作中的责任,这其中包括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社区、志愿者等等,要明白养老并不是某一个家庭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要把社会与家庭的力量恰当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民的、社会性的养老理念,寻求最务实的养老方式,只有这样才有从根本上转变当前养老现状的可能。
(二)鼓励建立社会养老机构
现有的社会养老机构无法满足老龄人口不断增涨的需要,鼓励社会养老机构的建设是促进养老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现阶段,中国的养老机构正处在“公立难进,私立难营”的尴尬局面。要想使养老机构健康发展,政府需要发挥基础性作用。一是要整合现有资源,为养老机构场地提供方便,利用街道的旧厂房、废弃学校等,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租赁给养老机构。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给予老人公寓开办补助以及老人入住补贴,补齐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经费缺口,对养老机构的税收进行适当幅度的减免。三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机构服务,将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造和经营活动交给专业化组织去做,充分挖掘社会组织在机构养老上的潜力。
(三)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
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养老事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也是决定老人晚年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养老服务是基于一种社会分工的职责,有客观的规范和要求。因老年群体的特殊性,服务不仅有专业性的要求,更要凸显人文关怀。养老机构服务水平的提升可以从人和物两个方面来完善。首先是关于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规范化的问题。政府应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机构开办与养老服务专业相关的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护理、老年医学、心理康复、营养搭配等方面的专门性人才,不断扩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政府组织应制定从业人员的入职标准并进行资格考核,服务人员应持证上岗。政府机构应组织开展培训,推进养老护理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养老服务业职工的薪资和福利待遇,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此外,完善机构内部的硬件设施也是不可忽视的。养老机构要按标准建设配套服务设施,适当增加床位、合理拓展空间、解决安全隐患、提供健身和阅读场所、改善就餐环境等。通过集团化经营强化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消防和防暑设施的完善。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创新管理模式,使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
(四)大力发展社区养老
一、前期准备
(一)资料准备
网站将要上传的与护理相关的知识内容、护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网站简介以及与护理和网站相关的护理论文、会员制度、护理百科知识等其它资料,这时充实网站内容的前提条件。
(二)软硬件准备
需要配备专门的机房,高性能的计算机设备,专用服务器、操作系统以及网页制作软件等,这是确保网站建设质量和建设速度的重要保证。
(三)人员准备
人员准备主要涉及到网站的设计人员、建设人员和维护人员,这需要网站设计与建设人员不仅对护理专业知识要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网站设计和建设技能,维护人员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网页制作经验,能够对一、二、三级网页进行开发和更新。
二、制作方法
在网页设计与开发过程中,使用以 FrontPage 2007 软件为 主 ,Flash 5.0 、 Adobe Photoshop CS4 、 MacromediaDreamweaver 8.0、Fireworks 8 等软件为辅,对护理信息网站的网页进行制作,并建立和完善网站,在制作过程中,通过普通模板的使用创建主页,然后借助超链接在主页上建立若干个子页的标题索引,子页的背景与相关标题对应,使其某一大项内容风格一致;编辑时,根据内容适当插入或处理一些与之相关的剪贴画或动画图片;文字标题采用与内容不同的字体、颜色及大小,使之一目了然、层次分明,便于选择查看。
三、栏目设计
网页的栏目设计主要由学习园地、整体护理、护理管理、护理百科等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能够为不同的人群提供护理信息方面的服务。
(一)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是护理信息网站最主要的栏目之一,一定要保证护理信息的全面性、专业性和前沿性,同时要将学习与娱乐进行有效的结合。首先,要有国内外最新的护理资讯,及时传播最新的护理专业知识,增强网站内容的前沿性;其次,要有丰富的基础护理知识和专业护理知识,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进行学习和交流的需要;再次,要设计专门的模块来收集优秀的护理论文、好人好事,搜集生活中的护理常识以及与护理相关的散文、诗歌等,增强网站的趣味性。此外,应当开辟会员专区,鼓励以护士为主的会员踊跃参与网站的各项活动,例如护理体会征稿活动、护考培训与交流活动、护士风采评选等。
(二)整体护理
整体护理栏目是护理信息网站的核心环节,主要涉及到各种护理知识的问答、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各项疾病的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健康护理知识的讲解等,可以按照母婴护理、老年护理、女性护理、男性护理几大模块进行归类,也可以按照各种疾病的类型进行划分,要详细介绍与各种疾病相关的饮食、心理、手术、护理、出院、康复等相关护理信息和指导方法,以更好的满足护士、患者、患者家属等不同护理需求人群的需要,增强网站的服务功能。
(三)护理管理与护理百科
该栏目主要是介绍各项护理工作的护理重点、护理难点、护理程序、护理质量标准、护理文书标准、常用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医院感染控制等;护理百科则应当重点介绍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一些护理知识和护理小技巧,如高血压的自我护理措施、正确的脸部护理措施等。四、护理信息网站的建设与维护要点
(一)设计目标
护理信息网站的设计应当坚持以护士、患者、患者家属为中心,本着“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建站原则,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准确把握社会的护理需求,坚持网站设计与建设的开放性、专业性和动态性。同时,护理信息网站所设计的内容,应当有着明确的分类,积极宣传科学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步骤,以便提供更前沿、更系统的信息和更便捷的服务。
(二)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主要包括网站的结构设计和脚本制作等环节,可以根据网站所要提供的功能和服务进行设计,即根据所要讲解的内容设计网页的具体功能和信息,制作页面蓝本。
(三)详细设计与建设
1.脚本设计
脚本设计主要包括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编写文字脚本时,主要依据设计目标与服务对象的需要,合理安排脚本的内容,突出新颖性和吸引力,确保网站框架的合理、有序。同时,对于图片、声音等媒体素材要进行精心设计,增强网站页面的视觉效果。
2.素材的设计与收集
在网站的详细设计阶段,素材主要来自于收集和制作两个环节,无论是哪个环节的素材准备工作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素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护理网站的质量和水平。例如,动画素材、声音素材、图片素材等都是吸引网站浏览者的关键环节,是吸引浏览者主动涉猎知识的重要因素。
3.互动交流设计
为有效丰富护理信息网站的交互功能,实现网站对象在学习上的交流与互动,网站建设者要充分重视互动交流设计,这主要涉及到学习设计、协调设计等环节,例如可以在网站中增加留言板、论坛热点、在线答疑等内容,增强护理知识的传播速度和利用效率。
(四)护理信息网站的维护
为保证护理信息网站的正常运转,实现对护理信息的及时更新,网站需要配备专门的维护人员,并定期对网站维护人员进行培训。首先,要增强网站维护人员的专业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保证网站工作的安全和畅通,例如单位可以通过学习有关文件、讲解典型事例等加强保密教育,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其次,要提高网站维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实现网站内容的及时更新,例如可以专门邀请有关专家对维护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或者定期举办有针对性的业务知识讲座等。再次,要制定完善的网站维护制度,明确划分相关人员的职责,做到对网站运行情况的定期巡查,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和处理机制,确保护理信息网站的正常运行。例如,要定期对专科护理、护理论坛、教育园地等栏目的内容进行更新。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在社区服务中应用健康教育所取得的效果。方法:将健康教育的目的、意义、方法、内容、措施采取印制成小册子下发、定期出版教育园地、定期到学校、厂矿、老年大学举行讲座、到居民家里讲课、或设立咨询室接待来访等形式,始终将健康教育贯穿于社区预防、保健、康复及护理患者中。结果和结论:我们通过此方法,使社区服务对象及其家庭全面理解、掌握了日常生活中影响健康的因素、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妇儿保健及优生优育、合理用药知识及各种疾病的防护知识。
我院于2005年开始尝试将健康教育运用于社区服务工作中,经过3a的分析、总结及跟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1准备阶段
(1)深入社区建立家庭健康档案。通过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达到相互了解、融洽关系、增加感情的目的,为以后的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基础,保证计划及措施正确有效、快速的落实。(2)运用护理程序找出个人、家庭、及社区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针对问题制定具体的健康教育处方,并印刷成册,为下步工作提供有力保障。(3)与社区居委会取得联系,得到他们的认同和支持,并安排专门工作人员配合我们深入社区家庭,做好前期宣传动员工作,提供固定的宣传教育园地,为创建健康教育宣传栏作好准备。(4)与辖区内的学校、厂矿、社会团体(如助老联合会、老年大学)取得联系,配合我们开展专题健康教育讲座。
2健康教育内容
2. 1社区层面的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并符合社区的特点,它是老人、儿童、妇女及康复期患者的聚集地,因此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要适合这些人二。健康教育的内容广,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环境、饮食、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针对目前中国的健康状况,疾病谱的特征与有关国家政策,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健康教育:传染病、职业病及慢性病的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及日常生活中易出现的意外事故防治,自我保健、食品与营养卫生、环境与健康、生殖卫生与计划生育等。
2. 2家庭健康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单位,也是我们社区服务的重要场所和对象,因此,我们更应注重家庭健康教育的开展。主要内容有:疾病的防护知识、用药知识、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锻炼保健知识、计划生育知识、突发事件的处理常识、康复技能等。
2. 3患者的教育主要在社区门诊及家庭访视中进行。教育的内容为:疾病发病的原因、治疗方法、存在的护理问题、应采取措施、避免诱发因素及增加家属健康知识的教育。
3健康教育的实施
3. 1健康教育处方的实施根据每个家庭的人员结构、年龄层次、所患疾病及存在问题的不同,我们选择预先印制的健康教育处方发放给他们,并逐条进行讲解和指导,以保证其正确实施。
3. 2健康教育园地的利用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宣传园地的作用,进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并对家庭生活中易出现的突发事件,如:溺水、电击、煤气中毒、烫伤、噎食等的急救方法给予详细讲述。对教育园地内的内容每季度更换一次,对重要常见的健康知识采取反复循环宣传,加深居民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3. 3专题健康讲座的举行社区居民应根据其需求(如反应多的问题、普遍存在的问题、突然发生的问题)、根据发病的季节、根据突发流行疾病及公共卫生方面的知识进行专场讲座,每季度为老年大学的学员举办专题健康讲座,每个学期为辖区内的学校举行一场儿童期及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讲座,根据厂矿的工作特点及工作环境进行职业性疾病预防保健知识讲座。
3. 4建立健康教育咨询室设有咨询电话、电视机、影碟机、各种健康教育杂志等,安排有专职的工作人员随时接待个体和群体健康咨询工作。播放健康知识片观看,以便更形象、更生动地进行预防疾病知识的传授。
(1)领导的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国家政策和社区各部门的重视、各单位的支持、协调与配合是顺利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和获得成败的关键。社区健康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单靠社区工作人员是不行的,应依靠社会的力量,共同合作,人人参与,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准备工作和社区服务人员熟练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全面的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是搞好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
中国肝移植10年成就与展望沈中阳(419)
肝脏移植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朱志军(421)
信息窗
世界首个血管抑制素抗癌新药上市(418)
水果树莓可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为果蔬预防肝癌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汤月欣衣晓峰(448)
肝脏最怕的五种情况忠享(450)
俄罗斯将积极推进癌症防治项目忠享(464)
皮肤癌被证实遗传马寅(468)
“垂直传染”殃及胎儿伊凡(482)
知识窗
膳食不要太油腻合和(433)
数字医学方兴未艾伊凡(436)
日常生活中的抗癌食物(一)合和(456)
日常生活中的抗癌食物(二)合和(460)
器官移植伊凡(466)
癌症的诊断忠享(471)
论著
经颅多普勒对高血压病检测临床分析潘瑞洪(434)
创伤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及意义杨万杰任朝来张如梅(437)
糖利平胶囊对2型糖尿病患者肺通气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王海英王德惠(442)
学术论文
不同糖耐量人群血清E选择素及其相关因素分析刘艳韩影石节丽任郁龙雪徐福娟李瑞霞(446)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赡管炎58例治疗体会杜云有王金江杨洪德(449)
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98例临床探讨史博宏郭爽梁立娟(451)
医院管理
基于期酬的医院战略控制方法研究华夏医药 刘兰生(453)
RFID技术医疗安全信息系统应用病人医疗安全信息系统RFID解决方案魏健(457)
浅议网络版医院财务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安全问题史恩良(461)
护理研究
对急症留观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护理体会白洁(463)
CCU病房81例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观察和护理高宁程晔(465)
一例韦格纳肉芽肿合并心肌损害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护理胡欣(467)
综述
胰岛素类似物的临床研究进展王桂林(469)
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研究进展张连城(472)
当归芍药散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金贞姬杨长青(476)
病例报告
多模式CT指导下4.5小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1例报告顾红菲董宏李斌魏健(479)
腹腔镜下盆腔取环术2例报告史博宏(483)
稿约
稿约(484)
医药园地
食疗不愈,后乃药尔——从古到今话食疗徐丽(485)
无
《华夏医药》刊登广告价目表(487)
2009国际华夏医药学学术大会纪实张永贤(488)
撰稿要求(494)
通向北欧友谊之旅——国际华夏医药学会北欧医学考察团活动纪实(F0002)
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目标的健康号码胡大一(313)
控制高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王薇(317)
急性冠脉综合徵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陈步星谢文丽(320)
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与抗血小板治疗英勇(324)
脑血管病的预防鲍远程(327)
世界卫生组织颁布《WHO传统医学国际标准术语》张永贤(333)
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WHO国际针灸标准穴位》张永贤(334)
关于韩国韩医的供求状况的研究李炫知[韩国]洪胜杓[韩国](335)
稿约
稿约(332)
无
美利用纳米技术检测癌细胞柳晖(342)
解决降脂西药配伍难题齐齐(351)
《华夏医药》刊登广告价目表(357)
可抑制食欲的激素维芬(371)
论著
肾上腺素在蛛网膜下腔麻醉中的价值徐朝辉王久荣(343)
布托啡诺与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後静脉镇痛(PCIA)临床效果观察王久荣徐朝辉林林陈志勇王子千(346)
学术论文
急性肺栓塞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体会——附25例分析杨魁程兵(349)
甲亢合并周期性麻痹35例临床分析赵学军杨魁(352)
负压吸引套扎术治疗各期内痔239例疗效观察陈怒戈(354)
糖尿病足溃疡的皮办修复——附35例分析程兵尹军(356)
华夏医药 浅谈儿童单纯性肥胖李晓红张莹晖杨梦莉(358)
知识窗
中医养生与保健齐齐(353)
蔬菜不要带皮吃马因(383)
药业论坛
NIR技术在丹酚酸B提取在才质量监控中的应用刘岩张延莹张金巍(359)
医院管理
2000例门诊复诊患者未携带病历行为的调查徐霞(364)
护理研究
呼吸衰竭患者急救、插管、连接呼吸机的治疗及监测护理张绪红(367)
两种方法对老年护理病房院内感染现状的分析万晓芳应文君狄春明卫志华(369)
200例乳腺癌病人的情感障碍及疏导邢玉英谭玉莲伊秀英(372)
综述
CRT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徐刚张春辉聂文宝(374)
生物可分解吻合环在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李智勇李仲宏(376)
《中医内病外治学》的继承与应用郝秋来(380)
信息窗
两种芬太尼鼻喷剂可明显缓解疼痛维芬(375)
会务通讯
2009国际华夏医药学学术大会邀请信(384)
在循证医学原则的指导下构筑心血管疾病的全面防綫胡大一(3)
补肾法延缓免疫衰老的研究沈自尹郑振(6)
合并使用ECMO和Drotrecoginalfa于重症病人的成功经验蔡宗博吴怡良余荣敏黄汉斌曹世明陈国勋翁国昌(9)
经颅超声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华夏医药 郎鸿志黄寿吾(14)
强度调控放射治疗合并同步化疗对下咽癌保存声带的贡献刘文山苏茂昌郭祥吉李辉(18)
颅内良性肿瘤之放射手术治疗黄全福涂献堂罗秀冠王高伦刘文山(23)
氟-18去氧葡萄糖正子断层造影于孤立肺结节的诊断效力——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的经验李永康孙辰明田雨生(25)HttP://
中医药在癌症治疗中的不可替代性及其正确应用策略王守东(26)
东亚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之间的交融和冲突洪胜杓李炫知刘长林(28)
会务通讯
《华夏医药》2006年各期重点内容预告(5)
稿约(64)
2006国际华夏医药学学术大会邀请信(70)
参观考察活动简介(71)
2005国际华夏医药新技术新管理高峰论坛会议纪要(72)
撰稿要求(76)
信息窗
女性心脏病常被忽略马因(8)
卵巢癌前先腹痛乔文(17)
中青年患囊性白内障增多闻之(24)
基因检测方法早期筛查大肠癌维维(51)
知识窗
述“药谷”闻之(13)
错觉帮助大脑--镜子疗法治疗中风维维(22)
胆固醇过低可致脑溢血马因(73)
国际交流
从中西医学探讨内经、难经、中藏经之三焦实质王人澍林昭庚张贤哲苏奕彰陈光伟谢庆良陈明丰(33)
提高中医药治疗病毒感染的疗效必走现代化道路缪植坚(41)
华夏医药 一指刀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王啸平(42)
针灸预防偏头痛的有效性和耐受性——与美托洛尔比较的随机试验DieterMelchart(45)
论著
迈普新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王鸿博(46)
不同生化标记物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的对比分析王艳黄敏(48)
剖宫产423例手术指徵分析李怡(50)
学术论文
EBS在血管外科急症手术的应用宁肇基(52)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穿通性外伤性前房出血118例张琼(54)
区域性白介素-2辅助免疫治疗对T3胸段食管癌的临床意义王志敏(55)
大承气汤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罗建华苏爱梅(56)
浅谈胃脘痛的分型论治王章云(57)
高原地区急性肾衰12例救治体会渠敬峰杨雪林(58)
钢丝环形捆扎治疗髋骨骨折的临床分析李管生龙坚刚李莉(59)
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邸旭李彩霞(60)
医院管理
谈抓好服务质量创建文明窗口的做法与成效温芳妹陈海涛关春保廖丽琼(62)
护理研究
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王立波张东航张颖田甜冯新华(65)
医药园地
国内药品检验行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展望王萌(66)
临床经验
陈师运用乳核散结片辨治乳癖的经验刘晓聪黄从强(67)
病例报告
救治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道张丽红(69)
東菱克栓酶治療腦梗死36例體會华夏医药 李玉紅(16)
圖婷在預防化療引起胃腸道反應中的療效觀察與分析丁伶俐閻淑偉周曉秋(17)
YX-Ⅱ型牽引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500例王義學黄松王妮娜劉磊吉延文(18)
按壓牽板旋加火罐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趙輝德黄惠亮林宣趙宏達(19)
滴蟲性及念珠菌性炎局部治療550例觀察魯明珍陳光蓮(20)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終止妊娠臨床觀察張清秀謝成香(21)
中醫睡眠療法治療紅皮型銀屑病58例報告易愛茹閆凱夏冬青孫長柱(22)
急性創傷性液氣胸仰卧位胸部平片X綫分析徐茂盛黄向明楊文德林堆賢曾艷(23)
開博通與黄芪丹參注射液聯合用藥對糖尿病腎病治療的觀察降文蘭(25)
高血壓病防治前后的調查段燕霞(27)
医学教育
淺談醫學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楊連庚(29)
护理研究
手術室開展整體化護理的體會遲淑君(30)
食管癌切除術病人的護理張岩(31)
全髖關節置换術的手術配合遲淑君趙丹(33)
医院管理
华夏医药 預防醫院交叉感染的關鍵措施一凡(33)
讓醫保推動醫院管理王建國張東航(34)
實施醫療產業無形資產戰略依靠無形資產在競争中立足李金山(36)
[关键词]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人类信息行为信息用户
[分类号]G258.2
1引言
“日常生活信息查询”(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seeking,简称ELIS),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自我定位,并解决与完成工作任务没有直接关系的问题的各种(认知和表述)信息内容的获取活动。这一概念由芬兰学者萨佛雷连于1995年提出,而在此之前,“非工作信息查询(nonwork information seeking)”或“市民信息需求(citizen information seeking)是国外学者使用较为普遍的名词。萨佛雷连认为,信息查询行为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以及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查询行为,而两者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相较于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查询行为的研究,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研究的数量较少。虽然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相对复杂、不规律,但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也开始引起国外图书情报领域的逐渐关注。笔者希望通过文献调查,了解国外图书情报领域近10年来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研究的基本情况,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对比,分析两者间存在的差距,以期为我国今后这一主题的研究提供借鉴。
2历史沿革
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有学者开展了关于市民信息需求及信息查询行为的大规模调查研究。但到了70年代后期,相关的大规模调查开始减少。从80年代开始,定性研究方法被图书情报领域广泛接受,日常生活信息查询的实证研究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不过,研究对象的规模有所缩小,且更倾向于对某一特定人群的研究。
1995年,萨佛雷连正式提出“日常生活信息查询”(ELIS)这一名词,并被欧美学者广泛接受,ELIS领域的研究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①在国际会议方面,自1996年开始每两年举办的“基于情境的信息需求”(information seeking in context,简称ISIC)国际会议,其中一个固定议题便是“日常生活信息查询”;②在专业期刊方面,Library&InformationScience Research 2001年第4期为ELIS研究专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如 Information Science andTechnology 2004年第8期为健康信息查询及ELIS研究专刊。因此,尽管相较于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查询行为研究,ELIS研究的数量并不算多,但与过去相比,ELIS已成为国外学者研究的新热点。
3研究现状
为了解国外2001-2010年关于ELIS研究的进展情况,笔者采用文献调查法中的综合法进行研究。首先,利用Elsevier Science、EBSCOHost等英文数据库,以“everyday life”、“everyday”、“daily life”、“citizen”等分别与“information seeking”组配作为题名、关键词或摘要进行检索,检索时间限定于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检索的文献类型以图书情报领域的期刊论文为主。然后,笔者利用追溯法进一步检索。通过对检索到的该领域研究中引用较高的80多篇文献进行主题分析,笔者总结出国外近10年来有关ELIS研究的现状如下:
3.1研究对象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国外关于ELIS的研究对象多为某一特定人群,而对各类人群的划分主要采用两种标准:一是按人口统计特征划分,二是按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来划分。
3.1.1按人口统计特征划分
年龄。申顿和迪克森对4-18岁儿童和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他们发现,儿童和青少年在满足其日常生活信息需求的过程中,往往会求助于三类人:一是在需求产生时可以方便询问的人,二是与自己有相同经历或类似信息需求的同龄人,三是可以为之解决问题的专家。但迈耶斯等人认为,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的研究,应更多地考虑到年龄因素的影响。他们指出,9-13岁是人从儿童时期向青春期转变的阶段,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有其独特之处。因此,他们对这一年龄段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信息行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此外,阿冈斯托等人则对14-17岁年龄段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研究。他们针对这一年龄段青少年的特点,提出了专门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模型,并通过对贫民区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调查,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和完善。
与儿童和青少年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的研究相比,对于老年人的研究相对较少。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查特曼对退休女性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的研究是这方面研究的早期代表。而在2001年以后,美国学者威克斯采用角色理论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老年人在参加社区组织和俱乐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会利用人际交流渠道,而且还会利用社区组织的内部印刷资料;他们倾向于利用人际交流渠道获取医疗及金融信息,但在获取与业余爱好有关的信息时,则倾向于利用印刷资料。另有学者利用萨佛雷连的ELIS模型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信息行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健康和娱乐休闲信息是其重要的信息需求,而人际交流是其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
性别。从性别的角度来看,国外学者更多地关注女性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例如,查特曼的早期研究对象是退休女性以及低收入女性,而麦肯齐则关注孕期女性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通过利用建构主义的话语分析法,她对孕期女性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以获取信息的行为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这类人群与医护人员沟通的障碍及其获取信息的策略。此外,麦肯齐还采用定位理论分析了孕期女性在与护理者沟通过程中的不同角色定位、具体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查询行为。男性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近年来也引起了图书情报界的关注。例如,威尔斯德以在人生过程中遭遇危机的男性为研究对象,试图发现其信息行为的特点。他建议澳大利亚图书馆与信息专业人员关注图书馆潜在用户信息需求的研究,并争取与其他相关机构合作,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信息需求。
种族。美国学者费希尔调查了纽约皇后区公共图书馆服务对移民人士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的影响,并重点探讨公共图书馆是否存在信息场的现象。
她认为,公共图书馆为移民人士提供的相关服务和培训有利于信息场的形成,而信息场的存在可满足移民人士心理、社会和实践等多种需求,并有利于他们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此外,留学生和非裔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也是学界探讨的重点。
社会经济地位。低收入者一直是欧美学者进行ELIS研究时非常重视的特殊群体。早在20世纪80年代,查特曼就曾先后对低收入女性、大学清洁工以及退休女性的日常生活信息行为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信息贫穷”、“圆周生活”等理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2001年,斯平克和科尔对美国德克萨斯州非裔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一个有关低收入者的信息环境模型。
赫什伯格对无家可归的父母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位学者分析了这一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最为需要的信息。他强调,大部分无家可归的父母都能清楚地讲出自己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但他们往往不能把他们的信息需求与能解决问题的信息源联系在一起。尽管他们面临的问题涉及多种类型的信息,但却较少会想到通过咨询图书馆之类的信息机构来解决问题。
韦斯特布鲁克对家庭暴力受害者如何通过获取相关信息摆脱困境的行为进行研究。她将这类人群查找信息的过程分为5个情境,并对每个情境中的信息需求、情感问题、所需知识以及信息源进行探讨。此外,她还具体分析了家庭暴力受害者在不同生活阶段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查找行为,并探讨图书馆应如何为之提供相关信息和帮助。
3.1.2按所承担的角色划分在一般信息查询行为研究领域,国外研究的对象可以是具有选民资格的普通百姓、发生购物行为的消费者,也可以是接受治疗的病人,或接受不同水平教育的学生。与之类似,国外ELIS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病人。约翰逊等学者对癌症患者及其亲属朋友查找癌症遗传信息的行为进行研究,并提出遗传信息查找技能模型,以帮助人们查找和评价癌症遗传信息。另有学者研究艾滋病患者及其朋友、家人的信息查找和交流行为。威格伦对病人通过网络获取健康信息的行为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讨论组成员引用的80%的信息源均为网络信息源。通过讨论组,他们不仅可以获取健康信息,还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此外,冰岛有学者对该国居民的健康信息查找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
业余爱好者。不少学者对业余爱好者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了研究。例如,雅克尔对族谱爱好者查找族谱信息的行为特点进行了研究,得出图书馆和档案馆并不是这一人群查找族谱信息的首选,他们更多地是依赖于族谱爱好者群组来获得信息和支持。此外,美食烹饪爱好者、硬币收藏爱好者心和针织爱好者如何获取与其爱好相关的信息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高校师生。曼索雷安对大学教师和博士生利用网络作为日常生活信息查找来源的行为进行研究,分析了他们利用网络查找信息的基本情况,并探讨他们利用网络获取与工作相关信息的行为与获取日常生活信息的行为之间存在哪些异同。除前面提到的留学生群体外,成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也受到了美国学者的关注。
3.2研究方法
尽管大部分文献在论述过程中都会对其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介绍,但对ELIS研究方法进行专门探讨的文献并不多见。笔者发现,访谈法在该领域研究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贝茨对访谈法在ELIS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她认为,在进行ELIS实证研究的过程中,叙述性访谈法比较适用于数据的搜集和分析,这种方法与目前该领域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视角相适应,并尤其适用于对社会弱势群体日常生活信息需求和信息查询行为的研究。
除了访谈法,学者们在ELIS研究中还常常利用日志法、摄影法、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日志法是参与者在规定时间段内,通过利用各种工具(如录音机、纸笔、网络等)记录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需要利用信息解决的各种问题以及信息获取的行为。摄影法是参与者或研究者利用相机记录参与者需要信息以及寻求信息的情境和行动。观察法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及日常生活环境,尤其是与信息查询相关的情境和行为进行观察,以接近和深入了解研究对象,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而问卷调查法则一般通过邮寄、实地发放、电子邮件等方法,了解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以及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基本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大部分的研究并非只是单一地应用某一研究方法,而是多种研究方法共用,尤其是与访谈法结合使用。
另有学者探讨如何获取目标群体的信任的方法。例如,凯里等学者曾研究孕期女性、自助支持小组和学龄前儿童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并认为获取目标群体的信任有助于图书情报理论的提高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此过程中,研究人员应考虑如下因素:①尊重参与者;②尊重和体谅参与者的生活世界;③灵活处理;④通过时间来赢得参与者的信任;⑤意识到相互信任的重要性;⑥对相互信任要加以维系;⑦角色的调整;③互惠措施。
迈耶斯等学者则认为,儿童、青少年与成年人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因此,对儿童和青少年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研究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对这一人群的研究要充分考虑到其生理、社会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另外,申顿等学者认为,对青少年信息需求的研究有助于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但这方面的研究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一是如何对青少年信息的需求进行清楚界定,二是研究人员如何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图书馆不仅要对青少年的馆藏利用情况和参考咨询问题的性质进行分析,而且还应以访谈的形式了解青少年的信息需求,其访谈的对象可以是青少年用户群体,也可以是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专业人士。
3.3理论与模型
3.3.1日常生活信息查询模型在信息行为研究中,模型的构建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的研究也不例外。萨佛雷连于1995年提出了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模型,该模型主要由“生活方式”(way of life)和“生活支配”(mastery of life)组成。“生活方式”指事物的次序,其中“事物’’代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活动,“次序”代表对各种活动的喜爱程度。事物的次序并非自然形成,而是由个人决定的,而个人决定各种事物的次序又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人们对各种事物都有“认知次序”,表示他们对各种事物应如何进行的看法,且只要个人认为事物的次序有意义,这种次序就会维持下去。“生活支配”是指“维持事物的次序”,其与实际问题的解决相关,特别是当事物的次序受到威胁时。信息获取是生活支配不可或缺的部分,生活支配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事物的情况”和“事物应该怎样”之间的不一致性问题。ELIS模式表明,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人们选择和利用信息源的行为会产生很大影响,而诸如价值观、人生态度和心理倾向之类的个人因素,以及诸如时间、目前健康状况之类的情境因素,都会影响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信息
获取行为。该模型的提出对ELIS领域的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不少学者在研究中都会利用该模型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并有学者对该模型进行评价和完善。
3.3.2信息实践模型麦肯齐在已有信息查询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双胞胎孕期女性对其获取信息情境的话语描述,并提出一个有关日常生活信息实践的二维模型。该模型主要分成模式和阶段两个维度。从模式的角度来说,日常生活信息实践可分为积极的查找、积极的察看、无意识的观察和通过人4种类型;从阶段的角度来说,日常生活信息实践可分为建立联系和利用信息源两个主要阶段。必须说明的是,由于麦肯齐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是建构主义或自然主义的研究方法,其研究的成果只是局限于特定领域。换句话说,她所提出的模型只适用于双胞胎孕期女性,对其他人群的适用性有待测试和检验。麦肯齐的日常生活信息实践模型在图书情报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约曼采用该模型对更年期女性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尽管这一人群的日常生活信息实践也可用这一模型加以解释,但由于其个人处境的不同,相比双胞胎孕期女性来说,其信息行为特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适用于各类人群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特点的一般模型的探讨,是图书情报领域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主题之一。
3.3.3信息场理论费希尔最早于1998年提出了信息场(information ground)的概念,她通过对足疗诊所的护士、老年人和其他人之间如何获取和分享信息的现象进行分析,从情境的空间层面提出了这一概念。简单地说,人们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务而聚集在某个地方,但却无意识地、偶然地分享到信息,这一暂时形成的可供人们分享信息的社会环境就是一种信息场。信息场的特点是:①信息场可发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暂时存在的环境,但它必须以个人的存在为前提;②人们在信息场出现的主要目的不是信息分享和获取,而是出于其他更为重要的原因;③在信息场中,社会互动是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而信息流动只是社会互动的副产品;④人们参与到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信息分享中,而信息流动的方向则可以是多向的。虽然信息场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分享信息的需求,但信息场与信息获取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可能为了获取信息而有意识地参与到某一信息场当中,也可能在信息分享的过程中,无意识地获取到所需要的信息。近10年来,费希尔利用信息场理论探讨了各种相关现象,如家庭主妇、大学生、移民的信息场等。此外,也有不少学者利用信息场理论来对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研究。
以上理论和模型对ELIS领域的研究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此外,萨佛雷连还认为,更为早期的德尔文的意义建构模型、查特曼的小世界理论和威廉森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生态模型也是ELIS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和模型。此外,也有不少学者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模型。如前面提到的城市青少年日常生活信息需求模型和有关低收入者的信息环境模型。
4国内ELIS研究
1995年,张晓林等学者对成都市民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运作中查找信息的行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这被看作是我国有关ELIS研究的先河。但在之后的十几年间,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对市民信息需求方面的研究并未充分关注。直到近年来,李桂华引入“日常生活信息需求”的概念,并进行了一项有关市民信息需求的调查,探讨我国市民信息需求和信息查找行为在10余年间发生的变化。他还针对青少年、农民工、残疾人等群体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石德万等学者也开展了针对信息弱势群体信息行为的研究,并重点探讨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中信息弱势群体的信息行为特点。肖永英等学者则采用人户访谈的方式对城市低收入者的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
在台湾,近10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对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研究。例如,张郁蔚对萨佛雷连的ELIS模式进行了较为客观的介绍和评价;不少学者则对社会某一类人群,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研究,如大学清洁、台湾的越南配偶、单身女性。此外,有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个人爱好信息的查找行为的研究,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例如,林珊如对背包族在旅行前、旅行中以及旅行后三个不同阶段中查找相关信息的行为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5总结
5.1ELIS研究国内外比较
综上所述,ELIS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外图书情报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相比之下,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但仍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具体来说,国内外ELIS研究的差异主要有:
从研究对象上看,国外研究涉及不同年龄、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角色,而国内研究的对象尽管也涉及不同性别和年龄层次,但对不同民族、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角色的人群的研究较为有限;对诸如农民工、城市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的关注较多,但对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信息(如个人爱好类信息)查询行为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外ELIS领域运用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访谈法、日志法、摄影法、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而国内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则相当有限,多为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其他方法的运用则比较少见。
从理论和模型上看,国外ELIS研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已形成了几种独立于一般信息查询行为模型的专门模型,这对日常生活信息查询实践活动的调查和研究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而国内研究多侧重于对国外模型和理论的介绍、评价和运用,目前尚未见到有学者提出专门适用于ELIS研究的理论模型。
5.2 ELIS研究今后发展趋势
“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ELIS)在最新修订的《图书情报学百科全书》一书中已经作为独立的词条出现,其中对ELIS概念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并对其核心理论和模型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述。可以说,ELIS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开始走向成熟。ELIS研究今后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将ELIS研究置于更为广泛的人类信息活动背景下,与其他信息行为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和研究。例如,萨佛雷连在其2008年的著作中,就主张将ELIS研究置于信息实践(information practice)的背景下进行,在研究过程中应注意信息查询行为与信息利用、信息分享等行为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