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1: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化学概论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七个小时,还有早晚自习等。如果教师教学呆板,语言干巴无味,把学生的脑袋当作盛知识的容器,只管往里灌,学生的心理负担必然极重,对学习会感到厌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如果说一堂生动活泼的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愉快的享受,那么一堂呆板枯燥的课对学生而言则无疑是一种痛苦的精神折磨,学生只有在下课后才会感到如释负重,假如真是这样,即使资料再少,作业再少,“负”也未必能减下来。所以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要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对中学数学教师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愉快情景,使学生乐于学习
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内因;教师是主导,是外因。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愉快的教,学生专心的学。但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不注意听课,做小动作,瞌睡等情况。怎样处理才能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重视师生的感情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倾注慈母般的爱,使他们振奋精神,愉快学习。
2当学生上课走神时不要批评,只用暗示,提醒或通过扼要提问使其注意力集中。
3遇到学生对答不上来或答错时,不要训斥、冷淡,应耐心启发,诱导并鼓励学生答对为止,帮助他们消除心理负担,进而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4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促使学生知难而上,积极进取,在克服困难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大胆猜测,小心求证,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数学家波利亚认为:教师不但要教学生严格演绎思维证明问题,而且要教学生学会猜测问题。他说:“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结果是论证推理,是证明,但证明又是由推理,猜想等非逻辑思维而发现。”所以他向教师呼吁:让我们教学生猜想吧!
如在教学“有理数的除法”时,教师先不进行直接教学,而是出几个除法算式“—10÷5=-10÷(-5)=10÷(-5)=
0÷(5-)=”
,让同学们猜一猜,这几个算式的结果各是多少,这样,大家的兴趣来了,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对于种种答案,教师没有直接肯定或否定,而是因势利导,引入新课。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补充,最后学生出:“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
.
三充分运用学习正迁移,达到“轻负担,高效率”的目的
1
注重强化新知识的生长点,形成迁移动势,使学生在学习新知时,思维处于积极主动、定向有序的兴奋状态之中。如在教学“绝对值”时,先复习“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再教学“绝对值”的概念。|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才能迅速地求出一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规律?由于学生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规律,在这样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心理状态中,学生的能力得到。
2
要善于揭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新知识往往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在教学中,新旧知识的连接揭示得越充分,越有利与此于知识的迁移。
课堂讲授内容的合理选择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有机化学内容极其庞杂、知识点多且琐碎,反应浩如烟海。安排教学内容时,应当略去部分过时和繁琐的内容,及时补充当代有机化学最新的科研发现和应用成果,特别是生物、材料、环境、能源、纺织等领域的交叉发展及应用,还应适当介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标志性工作,力争把最新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以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和学习的劲头。此外,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及时引入与有机化学关系密切的学科,如生命科学、材料科学、食品科学、农药化学等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将经典有机化学理论与学科前沿发展相结合,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又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所学知识的可用性。例如,自由基是生命过程、大气污染等有关问题中常用的一个术语;等离子体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已成为一种在加工工艺和材料科学中使用的新技术;纳米材料与纳米合成技术等均可加入到教学内容中,当然它们所占时间很短,也许只有几分钟时间,而且不必每节课都涉及;但这些前沿问题一定要有,它们可以吸引学生,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将绿色化学渗透到教学中,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2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法的更新,培养创新能力。有机化学教学,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诸多有机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而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规律,培养学生敏捷、灵活、准确、独创、严密的良好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纯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化社会急需的创造型人才。结合本专业的教学实际,更新教学方法,把教学分成4个主要环节,即:“读、讲、做、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本科生起点较高,自学能力较强,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预习和课后复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讲”注重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按部就班地讲授,学生会感到枯燥和乏味,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降低。教师应以启发、诱导、提问、释疑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尽快明白和掌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或者将各种边缘学科的精彩内容适当引入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3)“做”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有机化学实验课教学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周密思考、仔细观察、探索问题、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增设综合性、研究性实验,选择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基本操作进行强化训练,通过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4)“练”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练习方式,课堂的边讲边练,课后的作业练习等等。此外,开展讨论、撰写小论文、专题讲座以及举行知识竞赛活动,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授课,可以让教学内容以各种形式呈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造学生可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环境,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展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可使复杂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具体化。有机化学结构、反应机理、电子效应等教学,概念多且抽象、枯燥,因学生缺乏空间结构意识和空间想象力,黑板上的平面板书无论如何也难以唤起学生的共鸣,是教学的难点。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插入图片和视频,动画或漫画,逼真的主体画面、清晰的比较鉴别、精练的规律归纳,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另外,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较好地解决当前有机化学课程(特别是非化学类的有机化学课程)学时数少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要注意和课程内容的有效结合,做好相应的编排和合理使用,避免因为过分追求信息量而出现的内容混乱及繁杂。另外,当前学生的社交手段中,网络是重要的一种方式,QQ、BBS等使用较多,如何利用这些媒介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他们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有机化学内容分散,知识点多的这种情况,我们充分利用了网络媒介进行课下辅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利用FTP进行课件公开,方便学生查阅,创建QQ群进行讨论和答疑,并在QQ空间上将典型问题列出并加以解释,这种方法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并且可以及时获得疑难问题的针对性解答,拉近了师生距离,也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4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是我校的校级精品课,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大学二年级开设。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实验技巧、独立实验能力提高的阶段,因此做好这一阶段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4.1将单元实验整合成综合型实验
《有机化学实验》教材中化合物的制备,大多是单个有机化合物的制备,缺少综合型、设计型与创新型强的实验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型实验是该实验课程知识的综合体现。所谓综合型实验既包括多步骤连续综合实验又包括合成、分离、提纯以及检验等实验。多步骤的综合实验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缓解由于扩大招生,学生人数增多,实验药品消耗多的矛盾,节约经费开支。同时,多步骤综合实验,由于试剂的回收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特点。
4.2增加绿色应用性综合型实验
随着绿色化学的提出,科学实验的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关注。因此,我们增加了天然有机物提取等实验内容,如从茶叶中提取可作为中枢神经兴奋药的“咖啡因”和“茶多酚”,以取代原有机化学实验中毒性较大的“环己烯的制备”和“偶氮苯的制备、光异构化和薄层色谱实验”两个实验。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将实验成果及时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意识。
4.3开设开放实验
在本科生完成有机化学实验必修课的同时,适时增设开放型试验。开放实验首先要满足以下一些要求:①具有综合性;②实验的绿色化;③必须是学生爱做的实验;④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水平。另外,还要具有如下五个特点:一是实验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二是实验内容上的开放;三是指导方法上开放;四是教学手段和管理手段的开放;五是实验教学评价的开放。这种实验教学方式的根本目的就是克服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比较被动的弊端,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5结束语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教师按照课本的内容“手把手”地告诉学生操作的步骤,操作的方法,操作顺序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学生看着老师做一遍,然后自己再做一遍,是一种纯粹的动作模仿,很多学生实验完成后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更没有人会去思考是否还有更好的操作来完成这个实验。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完全是被动的。这样就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我们在改革实验内容后就对实验教学的组织模式进行了大的调整,当我们根据课本的实验内容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解决的时候,学生需要自己独立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但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并不见得每一个人都很认真,因此,教师必须在实验前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分析与讨论,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对方案的设计进行检查与监督,只有可行的方案才允许学生实验。同时加强实验考核,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性思维。并结合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发现的问题或提出新的实验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最后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解释。这样就保证学生一直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实验与分析,通过这种实践使自己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性思维得到锻炼。
二、建立实验结果的反馈与交流机制
通过实验教学获得学生实验情况的信息,作为改进实验教学的依据,建立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机制。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与学生探讨实验中出现的新情况,利用教师相对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去分析实验的结果。对实验中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引导学生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去探索,达到教师与学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实验总结
每一次实验课结束前,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同时,教师也需要对本次实验课的教学与组织情况进行总结,对实验课堂的控制情况进行分析,看看对学生实验课的每个环节的监督是否到位,对实验中一些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否进行了提醒等。
四、改革实验考核机制
实验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研作风,所以,为了达到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必须建立完善的实验考核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实验成绩的评定标准;二是增加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与评定;三是强化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核;四是注重对学生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能力的考核。同时,强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同学间的协作与交流能力。
五、实验教学实施过程的其他方面的改革
通过实验教学的改革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与科学精神,同时实验教学的改革还需要对学生的环保意识、科研兴趣等进行培养,这就要求老师在组织实验教学的时候,注重实验方案设计的绿色与环保,对学生实验后的卫生整理,实验废弃物的处理,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有机溶剂的回收与再利用等方面加强引导与管理,减少有机实验操作对环境的污染,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理念。同时,加强实验课后的辅导与交流,在没有实验教学任务的时间段,开放个别实验室供学生使用,鼓励学生设计一些综合性、设计型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索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
六、结语
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高中生的“学”,导致在传统教学环境下教师和学生是不平等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师的教展开,高中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感受不被重视,导致他们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学习缺乏兴趣,这样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这样的学习是低效的,这样的教学是费力的,这样培养出来的高中生是高分低能的。所以,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打破这种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和缺点,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的局面。为此,我们首先要更新观念,转变教师在课堂上的职能,还课堂给高中生。这就要求,我们要关注高中生的学习感受,变高中生的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动探究性学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要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让教师和高中生在课堂上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只有师生的关系改善了,高中生才能在课堂上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才能真正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高效的学习。
二、积极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高中生听。教学的进度和教学的效果完全取决于教师教多少、怎样教。高中生学会了多少,学习的效果怎么样不被教师所重视。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必须以高中生的学为基础,教师要充分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高中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高中生的自主学习。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好预习,事半功倍
高中化学教学中,高中生的预习至关重要,教师要根据教学的进度和教学的内容,给高中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预习的要求。我们所提的要求要以问题的形式展现给高中生。所谓问题就是思考的动因,是探究问题的起点。我们不仅要给高中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还要引导高中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高中生只有通过积极认真的思考才能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鼓励高中生进行思考,并为高中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其探究问题的兴趣,启发其积极思考,并鼓励其大胆质疑,并把这些内容融入高中生的预习中。通过这些问题,在预习的过程中,高中生不仅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理解,而且还可以将这些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分析和总结。同时,高中生还可以将预习中所发现的新问题记录下来,以备在课堂内与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置问题情境,引导高中生质疑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的知识往往比较抽象难懂,对于这样的内容,高中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久而久之就会影响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高中生厌学弃学。如何才能转变这一现状呢?我想必须要从课堂教学抓起,我们要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设置,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生涩的问题兴趣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只有这样才能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们要对每节课的内容进行精心的准备,把教学内容结合高中生的理解层次进行问题分解,让这些问题引导高中生进行思考,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最终实现深入浅出的教学。经过这样一个个问题的设置,不仅使学生觉得学习知识变得容易,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开阔了他们的思路,提高了高中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还提升了高中生的自信心,也让原本枯燥无味的化学课堂变得更加活跃。
(三)优化课后练习课后练习
对于高中生的知识巩固和高中生对所学知识的及时消化整理进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非常重要。课后练习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和起到作用的程度有多大,完全取决于我们对课后练习的把握程度。好的课后练习能够起到及时巩固提高的作用,不好的课后练习只会增加高中生的学习负担。所以,我们要对课后练习进行优化,以便于引导高中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巩固,同时,培养高中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以完善高中生的认知结构,提高高中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三、总结
现代科学的四大支柱──生命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无一不与化学紧密联系,说明化学本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类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下个世纪各专业人才对化学知识的需要将远远超过现在的水平。目前化学教材的种类比较多,大部分教材属于以学科为中心的,理论部分篇幅较大,有一定的深度,联系实际的内容很少,有些内容陈旧过时。课堂上讲授大量以实验为基础的“描述性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要途径。这样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中很少有不抱怨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的。世界化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化学教育必须为社会、生活服务,联系社会和生活。我们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把化学教育上升到体现公民素质教育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1.删繁就简,突出重点,保证基本的化学知识。
化学课学时受聚,必须改变课程的重点。首先应该明确对于非化工专业学生教学目的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掌握今后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化学知识。从目前中专化学教材看,我认为有必要删除或减少一些纯化学学科理论的内容及部分化学计算,可从以下几方面内容着手。
1.1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及排布,元素周期律中原子半径,电离能,元素分区变化,化学健等,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占据了相当的分量,这些虽是化学最基本的理论,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无法应用,脱离实际,对于刚进中专的学生来说难度偏大,因为不可能要求他们从分子,原子,离子的深层去学习后续内容广泛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删去这部分内容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1.2关于热化学计算,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电离度及溶液PH计算,在化学中要求这些结合基本理论应用的计算没有多少必要性。如简化的溶液PH值计算,误差较大,无实际意义。当然酸碱的基本概念,如强弱,盐水性,多元酸等概念是不可缺少的。举些实例,让学生知道PH值对保证机体正常活动至关重要,如血液的PH值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人的食物结构应保持酸碱平衡,这样才能有效地维持血液酸碱平衡,防止疾病的发生。工业生产中很多情况下部要控制溶液的PH值,以保证产品质量。工厂、医院等部门的排放水要求达到一定的PH值。
1.3元素化合物部分,教材中罗列较多的物质的存在,性质,制备,用途等事实材料,内容多且孤立,大多脱离现实。许多内容可作一定修改,使之更贴近生活,更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如讲授磷及化合物,可介绍磷对植物的生长作用,如促进细胞核分裂及根系生长,在植物养分的转化过程中如碳水化合物的合成、水解和转移,都离不开磷等等,这些内容比单纯讲授红磷、白磷的性质及对比更有实际意义。罗列氮与金属的反应不如介绍一下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等,这个循环对地球上的人类来说具有十分的重要性。
2.适当拓宽知识面,做到内容充实先进
化学的教学内容也应紧跟现代化步伐,重视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介绍一些当今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环境、能源、材料、食品等等,使化学更贴近生产实际,贴近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1化学能源部分可以介绍一些未来新能源的研究。如氢燃料,目前已寻找出在阳光下分解成氢和氧的催化剂,利用太阳能达10%左右。海水中有用之不尽的氖,是最诱人的新能源,如何实现其受控热核反应,是当今各国科学家正在研究的重大课题。氢燃烧,氖核聚变,太阳能对环境不产生污染,而被人们誉为未来理想的能源。
2.2元素及化合物部分可以介绍一些质轻,强度高,耐热,耐磨,抗氧化,耐腐蚀等优良无机材料。长久以来金属一直是材料中的霸主,现在已渐渐被高新技术品种陶瓷取代,如碳化硅,氮化硅,氧化铝陶瓷等。
1.1实验实训设施不足,现代化程度低
由于学院为地方办学,教育投入主要依靠地方财政,学院是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校内的实验实训室较多,因而用于单个实验室的教育投入相对较少。目前无专门的应用化学实验室,通常在进行应用化学实验时,一般被安排在园艺实验室。园艺实验室中的实验仪器、设备、器皿等也并不完全适用于应用化学实验的要求,有些实验必需的实验仪器、设备等需要向其他实验室临时借用,有时因实验仪器、设备的缺乏就完不成相应的实验。目前所使用的部分实验设备、仪器还是原阿克苏地区农校十几年前所购买的或使用的仪器,其中有些仪器已损坏或不能使用,这样就使得应用化学实验课程无法正常进行。
1.2教育理念落后,重理论、轻实践
高职的现代教学理念要求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各项能力目标来选取课程教学内容并进行课程设置。园艺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和经营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根据培养目标,在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上,向学生传授园艺技术从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园艺技术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必须结合起来。而目前的实践教学由于受实验条件、教学思维的固化影响,只是将理论教学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将课时完成即可,这就使实践教学成为了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往往被忽略或草草完成,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1.3教学方法手段单调
目前,现有的实验教学方法手段单调,几乎无法用现在比较成熟的教育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方法等,这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这样的实验教学,学生不感兴趣,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教学的目的,因此对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
1.4学生基础薄弱,影响教学效果
在南疆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居多,汉语水平有限,应用化学实验课的开展有一定的困难。首先,民族学生的相关化学知识基础非常薄弱,有的学生曾上过化学课,而有些学生基本上没有上过化学课,即便是上过化学课的学生也是使用的民族语言授课,这样的结果就是:即使是高职班的学生,其基本的专业知识甚至是简单的概念都是空白,基础非常薄弱。其次,学生的汉语水平也不高,由于学院地处南疆,园艺技术专业所招收学生全部来自南疆,他们在入学前汉语水平都比较低,甚至连基本的汉语沟通都无法实现,更谈不上专业的化学知识了,这就给正常的教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2对策与建议
经过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院1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相关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应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在实践的过称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要进一步明确改革的方向与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2.1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应用化学是园艺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应用化学实验课的现状,必然要加大对目前实验实训条件的教育投入,同时整合目前相关实验室的实验设备、仪器等硬件设施,改善目前这种“东挪西借”的尴尬情况,为今后的实验课程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基础保障。
2.2对课程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根本保证,而要加强实践教学则必须要对目前的实验课程进行改革。从图1可以看出,专业基础教学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能力,基础打不好会影响到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能力甚至是职业能力,而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则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实验基础不牢固,对专业课的学习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实验课程的改革必须从基础做起,打牢、夯实实验基础并与园艺技术实际需求相结合。首先,通过基础教学,让学生学习与掌握一定的汉语知识,对于民族学生尤其是汉语水平不高的学生,汉语水平的能力是他们的学好其他课程知识的最基本能力,必须要求其MHK(三级甲等)通过才可,将汉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贯穿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使其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学习与理解汉语的真正含义及应用化学中的基本知识。其次,在学生学习应用化学实验过程中对于常用药品、试剂及仪器设备,尽量让学生多接触、多认识,培养学生对于应用化学实验课程的必备知识的感观认识,从而为真正学好和掌握应用化学实验打好基础。最后,在实验教学中以化学实验与人们当前园艺技术专业在实际生产过称中确实所需为目的,拓宽应用范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生产应用能力。
2.3对实验教材进行改革
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尤其是实验教材。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教学改革应在“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理解能力高、动手能力强”的目标指引下,努力培养高技能、适应性强的人才[3]。实验内容应不局限在所订教材的实验范畴,而要密切结合园艺技术实际所需来开展实验,目前我院学生所使用的实验教材都是所定教材当中所包含的相应实验项目,有的实验项目还不完全适应于实际的教学,因此,编写适用我院学生实验教材是很有必要的。
2.4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
(1)采用多媒体教学这种新颖、有效的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作为教学改革的配套措施,必须十分重视和加强。通过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使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教学方法应用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4]。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机交互、及时反馈[5]。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已成为实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能帮助学生提供形象、直观、规范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提供相应规范化的实验内容如规范化操作录像,并在录像中根据具体情况强化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使实验过程可视化,让学生在预习实验时改变传统的阅读文字的预习方式,从而提高预习效率。这样,在实验进行时也起到规范、较容易学习的作用。(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活动,教育才有成效。可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实验任务分解分组,每位学生在所分小组中则有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如在溶液配制的实验中,必须要求学生对溶液的配制中所需的溶剂的量的计算准确到位,使接下来的实验步骤有序进行,这样便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心,有力提高教学效果。还可采取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实验过程中进行选择,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实践、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敢于创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精神、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2.5考核方法的改革
1.1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改革将传统中学化学学习中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彻底摒弃,而是将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自我发展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通过基础实验验证课堂假说及猜想。就化学实验而言,课程改革首先需要教师优化所要演示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观察能力,边演示的同时为学生讲解实验,达到提高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主要目的。尽可能地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基本目标。
1.2课程改革提倡的教学方式问题解决教学方式是新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次伟大尝试。它着重培养学生在化学课程学习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自己动手分析进而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在特定的情境下,学生自己发现情景问题、提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实现解决问题的目标的整个过程。情景教学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为了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或者辅助手段,它要求学生在情境中结合生活实际,拓宽视野,进而开阔思路,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有关化学的基本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是以化学基本实验为主、其他多种教学活动为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目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是能够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重要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课程改革对高中化学的影响———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程改革以有利于提高学生基本科学研究素养为主要导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价值观等为出发点,通过课程改革,教师能够实施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体验生活,以便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同时,教学方式的转变必须有利于学生体验整个科学探究过程,以便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创新性发展。教师要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吸收各种有借鉴意义教学方式的成功经验,综合采用启发式教学新方法。只有做到这些,转变后的新教学方式才会有利于学生学习高中化学课程,才能为他们认识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培养发展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需要的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做好充分准备。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