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3 14:40: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美术教育专业,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 问题的提出
上世纪90年代,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注重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湖南民间美术资源丰富,但传承现状较为严峻。湖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又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民间美术遗存十分丰厚,如湘绣、织锦、泥塑、蜡染、剪纸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作为民间美术生存土壤的创作主体、传播环境、接受对象、审美观念等诸因素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的现状不容乐观。传统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专业的传承研究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 湖南传统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专业的传承意义
(一)相对民间美术在高校传承的广泛意义来说,在美术教育专业注重民间美术传承有其更为独特和重大的意义,即顺应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基础教育传承的需要,为湖南民间美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传承培养优秀的师资力量。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传统文化只有在广大的少年儿童中传播和根植,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把民间美术列入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民间美术知识素养,能够更好地利用本土民间美术资源组织教学。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一般都担负着为本地基础美术教育培养、培训师资的任务,注重在美术教育专业传承湖南民间美术是对湖南美术基础教育的促进和完善。
(二)推动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的一个重要补充。我省湘西苗族的染、土家族的织以及湘绣等,都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我省的土家族织锦技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美术教育专业的民间工艺美术教学内容,有利于我省纺、染、织、绣、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普及。
(三)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美术专业的学生通过系统的美术训练,具有较深厚的美术基础和较强的艺术创作能力,在他们的专业课程中融入民间美术知识,将传统的优秀民间文化和工艺与现代美术专业理念结合创作,有利于民间美术的创新研究。
三、 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专业的传承历史与现状
1986年,中央美院的杨先让先生首先组建了民间美术系,他将民间美术纳入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知识体系,从此民间美术系就将考察我国的民间美术作为自身的教学方式。2002年,中央美术学院原民间美术室为了适应国际和国内的社会发展形势,发挥大学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方面的作用,正式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从而将民间美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列入大学艺术教育,填补了我国的学院派教育中长期忽视民间文化艺术的传统认知教育空白。与此同时,2002年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国高等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召开,进而拉开了我国高校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幕。但是除少数几个美术专业院校开设过民间美术专业或课程以外,在其它院校中,民间美术教学基本上是个空白。2005年颁布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民间美术这两年开始走入高师美术教育,出现了少量的相关研究。
虽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中规定,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要求,高师需要开设中国民间美术课必修课程,但是美术教育专业的民间美术的传承现状仍然很不理想,存在很多问题。
(一)民间美术教学得不到学校的重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受固有模式的影响,仍然注重国、油、版、雕等几大艺术门类的教学,注重素描、色彩、设计的学习。专业教师也是受此系统训练培养出来的,对本土的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美术不了解。甚至有些教师抱着学院派艺术的高姿态对本土民间美术有轻慢的情绪,不愿深入学习。学院也没有足够重视,很少请民间美术传承人前来授课。缺乏良好的师资和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传承方式单一。简单的靠课程教学,课时量又很少,使学生接受本土民间美术的学习仅仅是“接触”的水平。
(三)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片面,教学方法单一。民间美术与制作工艺是紧密相连的,所有民间美术作品的背后,都蕴涵着非物质的技术内容和文化艺术内容,不了解民间美术的制作工艺,就不能体会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高师目前开设的民间美术课程,只侧重于传授理论,强调美术作品的欣赏,而忽视了民间美术工艺制作的方法传授和学生实践。极少数有实践内容,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剪纸工艺上。
(四)与本土的民间美术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地方特色。
四、湖南传统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专业的传承途径的改革
一、“由技入道”:强化基础技法,突出人本教育
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美术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科研水平,具有美术教育专业能力,能适应社会美术事业发展需要的美术教育工作者。”[1]2据此目标,来审视当前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无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原因是:强调了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把绘画基础技法等作为最主干的课程,居于专业课程中最主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由重视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由素描、色彩、国画、油画、版画转变为素描技法与表现、色彩技法与表现、国画技法与表现、油画技法与表现、版画技法与表现,目的是要强化基础技法与个性表现,由过去专业技能深度训练转化为基础技能方法训练,体验与创造个性表现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重在演示,学生重在创新与个性的形成;教师既是主持者又是倡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自我表现、凸显个性,在宽松的文化环境中形成艺术个性。但是,这些基本技能方法的训练仍然没有达到美术教育“由技入道”的最高境界,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技能和方法、实现了自我表现后,还缺失“道”的境界,缺乏人文语境与审美境界,缺乏自我个性表现后的哲学思考及艺术创新能力。毋庸置疑,这种缺憾与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有密切的关系。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应只是狭义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实现,而应与人的目标结合起来,在考虑本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考虑它对人的目标的实现所承担的责任。教师要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要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扩大文化视野,发展个性,完善人格。高师美术教育也应该重视专业美术与生活美术的融合,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该充分体现这一重要方面,不能将“技”与“道”孤立地分开。
二、“由理入道”:扩展美术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除了“由技入道”之外,“由理入道”也是目前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科之间进一步交叉融合,走向“综合性”。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与教学应在“综合性”上做文章,这种“综合性”并不是简单的、杂乱无序的学科知识堆积,而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学科专业知识(包括技能和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拓宽专业知识的广阔度,注重学科知识间相互交叉、渗透,以适应将来从事的基础教学工作或其它艺术工作。在课程设置上把相关的学科和社会知识包容进来,体现出知识的纵向性和关联性,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2]1教育功能也由单纯的美术教育向多种教育功能转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要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功能。此外,还必须承担道德教育、管理教育的功能。许多院校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设置偏重美术技能课程,而对与中学美术教育相关的理论课程,如艺术教育学、艺术心理学、美术欣赏、技法理论、中学美术教学法等课程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明显存在着重技能技巧训练,轻艺术理论、艺术素质及教学法的现象,与中学美术教育需要差距较大。相比之下,“国外的许多国家对美术师资的培养都相当重视理论与艺术理论课程。如德国的杜瑟堡艺术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在课程设置上,10%是美术教育学,20%是美术史论,10%是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3]这些对学生审美能力及艺术素质培养的课程占了总课时量的40%。因此,我国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结合中学实际,适当压缩技能训练课时量,增加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欣赏、技法理论及教学法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应根据需要拓宽专业面。目前,高师美术专业课程设置依然受到专业美术院校的强大影响,这与当前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这样的课程设置无疑显现出一定的弊端。因此,通过课程建设,有效完成学科目标是当今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重点。此外,还要通过哲学、美学、博物馆学、综合艺术等课程的设置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加强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
三、“技道合一”:兼顾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课程设置
实现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课程体系的合理建构。在课程的改革中,要突出师范性,同时要考虑适应社会的多种需求,要围绕培养目标,深入挖掘本地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努力构建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要以学生就业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重点。要树立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意识,这样,课程体系的建构才有针对性,专业的发展才有保证,地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前景才能充满生机。当前,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体设想应该是:以人文引领,重建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理念;强调课程设置内容的多学科性、交叉性、应用性、人文性,合理配置课程资源。
(一)关于“综合艺术”方向课程的设置
根据党和国家对新时期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提出的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美术教育人才的要求,在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将综合课程设置理念引入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观点。艺术种类是在艺术产生和发展中逐渐形成并逐步分化出来的。而已经获得独立的艺术门类又在不断地加强相互间的联系,甚至是与艺术门类之外的其他人文、科学领域的联系,它们相互作用、互相融合,从而产生新的艺术样式和品种。但是,“在20世纪的美术教育中,比较注重艺术分离的趋势,却忽视了美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以及人文、科学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的趋势。”[4]316根据美术教育发展的这一趋势,结合我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情况,考虑设置“综合艺术”方向课程。“综合艺术”方向课程主要包括:古代美术与博物馆、现当代美术与美术馆、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等实用美术的课程内容,使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品收藏等重要美术机构与我校美术专业的美术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加强美术学科的横向联系。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和职业选择,而不是仅仅从事美术教育。
(二)关于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散乱、缺乏针对性,脱离了新形势下中小学美术新课程的实际,是当前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因此,课程调整的第一步是整合美术专业课的结构和教学内容,把课程整合为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四大类,坚持加强专业基础课,重视专业理论课,调整专业必修课,增加专业选修课的原则,对专业的学习要减少纵向的“深度”,增加横向的“宽度”。同时,美术学科要冲破专业分科界限,增加选修课,走出过分专业化,尤其是专门技艺化的狭小范围。在这一思路指导下,考虑设置一些实用性的专业选修课。分两个方面来谈:一是综合性的选修课,如插画、漆画、陶艺、版画、平面设计、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等。这种综合性的选修课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基础专业课程素描、色彩、国画、油画等课程的同时,掌握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以利于职业选择。二是发掘新的课程资源,开设地方特色鲜明的选修课,如苏州园林艺术、常熟花边艺术、常熟红木艺术、苏州艺术家群体研究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美术研究课程,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当然,根据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定位,上面所说的专业选修课也可以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列入必修课中。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是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重点考虑的一个方向。通过这些特色选修课的设置,可以“把美术学习拓展成文化学习,把单一的绘画知识和能力拓展成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展能力。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文化、艺术素质,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创造能力和多方面艺术修养的复合型美术人才。”[5]77
(三)关于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应更多考虑市场的要求和需要。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我校应用型教学的定位,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也是我校美术教育专业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1.毕业创作课程的设置
“毕业创作”课程是高等美术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夕,综合运用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总结、创作和展示的重要实践课程。它一方面集中体现了学生掌握及运用专业知识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反映出专业的培养宗旨和教学状况。因此,毕业创作综合体现了美术专业四年的教学成果。正如尹少淳所说:“必须通晓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以及书法、摄影等特点,以此作为形式和手段,向青少年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6]122毕业创作展示是学生通过展览的设计安排,向参观者全面展示自己学识与能力,以便人们对本专业的教与学做出客观的评价。这种评价能全面地考查美术专业学生在美术创作、美术教学上的各种能力,因此,毕业创作课程应隶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之中。
2.美术调研课程的设置
深入挖掘本地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方向之一。美术教师要利用丰富的地方文物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例如宗教建筑、名宅、碑刻、园林以及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开发新的教学课程,开展教学活动。此外,参观艺术家工作室和传统艺术作坊,可以加强学生深入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以及蕴涵在其中的深沉的历史人文背景。通过挖掘、学习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显示地域色彩,张扬地域个性,使校外美术课程资源成为美术课程发展的必要补充。美术调研课程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联系到自己所熟悉的艺术资源,增强艺术的理论直观性和艺术感知能力。
3.博物馆学与博物馆、美术馆工作实践课程的设置
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要加强与地方博物馆、美术馆和展览馆的联系,积极争取学生在博物馆和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参加实习或做义工的机会。这门课程的设置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鲜活、生动、直观的美术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提前介入实际的美术工作,增加工作经验,以利于将来的就业。通过上述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单一、脱离美术工作实际的教育状况,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四年内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较为全面的美术教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教学能力,真正体现师范性的特点”[7]116。
(四)关于人文基础课程设置
重建和完善一批具有人文精神的、广义上的基础性学科,尤其是加大传统文化的教学比重,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人文修养,能较为全面的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政治、美术与历史的联系,综合后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将给学生展示的是一种大文化、大艺术的观念。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人文课程的设置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应遵循人文课程内容与美术专业相关联的原则、基础性与工具性原则。建议设置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与写作、中国民间美术、中外历史、中国古代文化名著选读、西方文艺名著选读、文学名作选读等必修或指定选修课。在美术教育专业中设置人文基础课程,可以打破以单纯学科知识体系设定课程的思路和方法,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整合,构建相对独立的新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师;人才培养;美术教育;现状;思考
自高校扩招以来,各院校的美术专业迅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专业人才。近几年,随着一些高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美术教育专业的扩大招生,美术教育专业中一些弊端慢慢显现。模仿美术学院按专业分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与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师范性背道而驰。高校为学子提供了高等教育的机会,现在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存在问题分析
1.招生要求降低
近年来,广西美术术科统考对文化课成绩要求有降低趋势,高校录取的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中不少都是学画时间2年左右的,初中开始学画的几乎没有。很多学生学画的原因是文化课成绩不佳。甚至有少数学生仅靠“突击”几个月学画就考进高校,美术基础较差,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首要任务。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晰
新升本科院校属于应用型高校,旨在为地方经济和教育服务。当前,部分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往往照搬美术学院按专业分工作室的模式,学生经一年基础训练后被分成国画、油画、水彩、版画等方向进行小班教学。美术学院的定位是研究型高校,宗旨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和创作能力强的艺术家型专业人才。而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一专多能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在定位属性上必须明确师范性特征,这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了解中小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掌握美术和各学科知识、综合素质强的教育人才。目前,部分高校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定位有偏差,生硬模仿美术学院的模式,忽视了自身的师范性特征。
3.课程模式化、办学无特色
当前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沿用了苏联的契斯恰科夫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对描绘对象进行全方位的客观描绘,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画得像不像不是检验绘画的唯一标准。“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教育理念盛行,一些教师把素描等同于石膏像、静物、人头像的客观写实训练。现有的课程设置提倡写实素描,忽视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让各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融入课堂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如白描、创意素描、创意默写、写意素描等。写实素描仅仅是素描的一种形式而已,中国传统的佛像、青铜像、兵马俑等同样是优秀的绘画素材。
4.实习监控不到位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存在见习时间短、实习课程设置少等问题。实习相关的课程仅有教学技能、班主任技能,实习也仅有1周时间,这制约了实习的教学效果。现有的教学督导制度缺乏校外实习的督导评价,无专任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成绩评定不完善,无实习质量监控报告,无实习情况统计分析。
二、思考与对策
1.完善教学理念,明确师范性
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专多能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中不能忽视师范性。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培养具备广博的美术知识和娴熟的绘画技能,具备美术鉴赏、艺术批评素质,以及各种教育理论知识的综合人才。中小学美术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绘画创作实践训练学生手与脑的配合,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更聪明、更自信、更富有想象力与创造意识。通过绘画培训可以提高学生对色彩和立体的认知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为他们将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改变只重视绘画技能训练的局面,增加相关知识型课程的课时量。其一,加强普通话、书写技能、教学设计与策划等技能训练。其二,增加实用软件课程,如Photoshop、CorelDRAW等课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技能。其三,开设艺术批评课程,提高鉴赏能力。其四,加大教育见习实习力度,提高教师技能和实践能力。其五,注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学法等相关学科选修课的开设。
2.注重办学特色,开设民族美术课程
课程设置的西化让我们忽视了民族传统美术。当代性和国际化并非与传统割裂,东西方文化融合是内在精神的融合。中小学美术教育有责任改变现状,必须从教育抓起,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身边的本土特色民间美术。现有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中也有很多民间美术课程。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开设民间美术课程也是很有必要的。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有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美术元素,如左江岩画、铜鼓、程阳风雨桥等。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所处的桂中地区,也有独具特色的金秀瑶族文化,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应该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金秀瑶族文化研究基地,将相关的民族特色美术引入课堂,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办出特色。3.加强实习监控体系建设教育实习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检验。加强实习监控体系建设,改变不重视教育见习实习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构建完善的教育实习管理制度;其二,密切与各中小学的关系;其三,培养专任实习指导教师;其四,优化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应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地方中小美术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思考
美术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美术课成为培养学生美术技能、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阵地,如何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美学素养、基本美术技能的学前教师队伍,是摆在我们学前专业美术教育面前的崭新课题。
一、找准定位,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学习一些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为将来从事幼儿教师职业提高美术素养,又要能把所学到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到以后所从事的幼儿教育活动中去。
(一)培养具有良好美术素养的学前专业学生是核心目标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要求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特点,引导其进行表现和创造,并用独特神奇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幼儿的心灵,用奇思妙想的创作手法去开发幼儿的心智,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情感。由此,也就决定了作为未来幼儿园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美术素养。所谓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学习了美术课程及相关知识之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和参与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及其所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素养,强调美术文化的学习和情感教育体验,不仅仅是会画几幅画、做几样手工,而是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综合的审美素质,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创造、审美感受等。
(二)掌握“适度、够用”的美术技能技巧是根本目标
由于我们培养的对象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因此,我们与美术专业院校所要求的技能技巧不同,实施美术教学主要是为学生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一些必备的基本技艺。我们必须立足于幼儿园的需要,改变过去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降低美术专业标准的难度和深度,达到“美术专业中的业余、业余中的专业水平”即可,对技能技巧方面的要求尽量广一些、浅一些,让教学更靠近职业、靠近实践。
二、深入改革,优化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方法
在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等纲领性文件精神,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认为应着重从“培养兴趣、夯实技能、开拓视野”等方面入手,深入改革,优化教学方法。
(一)精心设计,提高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文秘站:)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美术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才会愿意去学,并在活动中积极思维,轻松愉快地接受教育,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身体、心理都比较成熟,对于美术课,她们过去接触很少,即使在高中和初中学习过,也是可有可无的“豆芽科”,学得表面、粗浅,美术现在成为她们的专业技能课,大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认为自己学不好。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必须结合幼儿园实际艺术地设计课堂,采用蜡笔水粉画、吹画、线描画、剪贴画等不同美术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并练习这些有趣的表现手法,从而对美术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例如《蛋壳贴画》,由于蛋壳的特殊机理效果和“真实感”,给学生以多方面的视觉及心理冲击,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制作愿望。
另外,还可以在美术教学导课部分用游戏、故事、音乐等形式导入,直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或者是积极发挥教师对培养学生美术兴趣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美术教学的兴趣。
(二)多种途径,夯实学生必备的美术基本功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每周两节美术课,在有限的时间里,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特点和专业需要,对她们进行“适度、够用”的美术基础技能的教学。首先化繁为简,强调结构素描,熟悉的儿童玩具、生活用品都可以作为描绘的对象;其次,加强装饰色彩,漂亮的包装袋、美丽的时装、精美的图册、时尚的装饰品,都是学生学习、鉴赏色彩搭配的生动范例;同时,还可以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卡通画的临摹和设计,如帅气的路飞、呆萌的大白等。这有助于实现美术教学的活学活用,帮助学生巩固和延伸相关的美术技能,同时与未来将要进行的幼儿美术活动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三)开拓视野,为指导幼儿美术创作奠定基础
法国画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个空牛奶盒能做什么?一张废旧报纸能做什么?河边捡来的一块鹅卵石又可以做什么?如何让这些无价值的东西重新焕发光彩?在学前专业美术教学中,将好的资源、好的创意纳入到课程中来,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使传统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教学中还要扩大学生的美术视野,我们可以让学生饱览各种美术风格:黑白韵律的线描画、艳丽饱满的油画棒画、透明清澈的水彩画、厚实饱满的油画、笔墨情韵的中国画……熟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绘画材料和形式,加强学生对这些贴近幼儿的绘画手段和技法的了解和学习,提高美术鉴赏力,为将来指导幼
儿进行各种各样的美术创作奠定基础。 三、重新界定,塑造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形象
关键词:美术教育;就业形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J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271-02
近年来,随着美术类高校招生与就业制度的深化改革,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2010年应届大学毕业生近600万人,再加上往年失业的毕业生,大概700万—800万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既有社会的,也有大学生自身的。
一、当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就业形势
目前,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状况是就业率偏低,学生转行人数较多。因为各中小学美术老师已经饱和,像一些重点高中,基本上全校有5个左右的美术老师。美术教育类的毕业生就业流向多为民办学校、培训班或作为储备干部,这部分毕业生占本专业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进入教育招考的公办学校的毕业生仅占10%左右,还有很多的毕业生因为学过一些设计软件所以应聘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装饰公司、摄影公司工作。虽然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但是工作极不稳定,尤其是在画室、培训班等就业的毕业生没有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相当比例的毕业生把这些单位作为缓冲地带,准备来年再参加教育招考。
二、美术教育专业的就业率下降原因
(一)美术高等院校的专业结构趋同
美术高等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内容相差无几,如美术教育专业单一,大致分中国画、油画方向。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式下,专业过细,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也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许多毕业生被挡在了就业门槛外也就不足为奇。
(二)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就业制度改革
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政府存在依赖思想,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脱离了人才供求的市场。
(三)美术教育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差
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各教学单位的需要。调查发现,相当多的教学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认为应届毕业生经验不足,招来后还要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培训。这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道很高的门槛。
(四)由于美术教师岗位缩减,毕业生就业难凸显
近年来,城镇中小学校合并数目较多,教师需求量锐减,而各大师范院校招生规模并没有变化,导致累计进入就业市场的美术生数量相对偏多。这一增一减,使美术教育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五)户籍门槛,令很多求职者望而却步
在招聘现场你会发现“冷热两重天”的景象:对户籍有要求的,招聘摊位前人员流动很大,很多人看到限制就马上离开了;对户籍没有限制的,招聘摊位前的求职者则是人满为患。许多教育局招聘只要本地生源毕业生,哪怕是本科生也要;如果是外地生源,即便是研究生也不予考虑。
三、根据社会实际,寻求解决美术教育专业就业难的对策
(一)敏锐洞察就业市场走向,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
近年来,学校重视学生素质培养,不断探索实践。在教学上努力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人才培养思想,尤其是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优化,突出培养学生懂教育,掌握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方法技能,而且还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同时,强调教学思想及教师的观念上要有更新与变化。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领域是中小学美术教师。根据目前社会人才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而进行的教学改革,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进行了“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这样学生对其中的一门课程有了一定深度的了解和学习;同时,加强了普通小学美术课教材教法的教学力度。因此,毕业的学生,不仅能够胜任教师的工作,还可作为具有一定文化、素质、修养的美术工作者。此外,还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以及教师的继续教育等方面具有全新的理念。加强学校管理对家长、学生和当地社会的责任感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性。另外,青年人的劳动力素质并不只在大学中形成,还与其少年时的教育密不可分。
(二)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加强室外实践教学,真正做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应积极开拓校企合作基地、写生基地、教育实习基地;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了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途径,即动手又动脑是学习的能动过程。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走访用人单位,深入企业了解需求,想方设法为毕业生提供岗位和信息。
(三)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适当把资源向中小城镇倾斜,缩小城市和地区在政治资源上的差异,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向不发达地区、小城镇等地区移动,这样不仅能为小城镇的教育带来人力资源,也能相应缓解大中城市的压力,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既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创造就业条件
广泛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开拓市场,建立以学校为主导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主要依靠市场调节,没有需求信息就等于没有就业渠道。准确而迅速地收集就业信息,随时保障就业信息渠道畅通是就业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服务工作。要主动与全国各省市的人事局、教育局人才市场联系,收集就业信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就业指导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愈显突出,而其目标只有让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明确就业方向。
总之,美术教育的发展要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服务,要培养出适应中国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学前美术教育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25-02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等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学前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作为高等师范院校中的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应体现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顺利实现当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了解幼儿审美心理结构
高等师范教育中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是幼儿园教师,因此,“儿童”是整个学前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主要载体。也就是说,一切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设置都要围绕着为了培养“儿童”展开。学前期的儿童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他们进行美育的前提,必须了解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所谓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结构。[1]了解儿童审美心理结构应从关注儿童画开始,儿童画是人类早期的生命活动,儿童绘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美术作品,可以说是一种教育品,是一种“儿童生命活动的显现和投射”。[1]通过研究儿童画,可以看出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所特有的审美心理,包括感知形象能力和表现形象的情绪性等。皮亚杰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生命力有不同的领会,以此来映射他们不同的审美心理。年龄小一些的儿童仅认为一颗树是有生命的,但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则会分化出生命的运动和非运动。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课程设置而言,应当在关注儿童审美心理结构这方面内容上下功夫,注重儿童审美理论知识的传授,那些认为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只关注技法高深的练习,忽视“儿童”这个主要载体会使美术作品失去活力,不能体现儿童美术的特征,从而在今后教学中得不到儿童的认可。因此,对于高等师范院校学前美术教育专业而言,应让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深入体验,了解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成人的区别,从而准确地把握自己学习和研究的方向。
二、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师范院校学前美术教育专业与幼儿师范院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的课程设计是不同的,由于幼儿师范院校与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对于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差别,因此,幼儿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的课程设置相比高等师范院校学前美术教育专业而言课时量相对较少,课程内容也较初级,学生不能够全面深入地学习美术技能和理论知识,未能在学习中展现出每个学生在美术方面的特长,只是一些绘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对美的形态和结构等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做过多的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前美术教育成为学前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其培养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和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不仅能够胜任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还能够做到在有所长基础上个人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对于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而言,不仅要注重各种绘画手工等技能的掌握,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那么,什么是审美教育呢?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其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对美的形态、结构等的感受、鉴赏、创造能力,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操,使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2]下面分别从审美情趣、审美理解力和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审美情趣的激发
美育是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艺术设计和创意的范围十分广泛,美蕴含在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3]对于高师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审美活动已不仅仅停留在对优秀作品或者美好事物的欣赏,而是需要教会学生对于美的事物能够从有形和无形的辩证关系角度出发,挖掘其美好外表之外内在所蕴含着的美的意蕴,从美的根源去激发学生心灵,给学生以启迪。让学生通过欣赏、分析名画的设计出发点和创作意图,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例如,塞尚名画《三浴女》中,画面中三个身躯庞大的女人,虽然与当时普遍认可的女性美标准不相符,但塞尚的表现意图不是为了显示人物躯体的美感,而是抓住了人物动态中举手投足的姿态所表现出的活力和平衡感,是一种力与美的结合,表达出了一种有关户外自然界和生命力的微妙感受。又如梵高的作品《夜的咖啡馆》中,大多数画家往往把咖啡馆描绘成欢乐的场所,但梵高则运用带有生命力的笔触、油彩的厚度和明显分开的线条,表现了一群无处可去的不快乐的人,画面沉浸在一种人为的光线之中,显然一幅悲惨的社会景象,红和绿、紫和蓝的微妙搭配正是梵高增强画面冲击力的方式,这种独特的创作视角表现了咖啡馆不仅是使人娱乐休闲的地方,也是使人丧失理智、堕落和犯罪的地方。
(二)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审美理解力就是通过感受体验,把握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艺术作品内容的意义,是一种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文化熏陶的结果,要求克服以往日常的惯性思维,通过造型、色彩、构图、图形、线条、光源等形式将日常眼光转换为审美眼光,将普通的评判标准转变成审美标准,认识并挖掘作品蕴含的精神。对于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今后要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幼儿。因此,审美理解力的培养不再只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与事物外在定性的相互渗透,能够将事物从理性层面转移到情感层面,例如,我们看见彩虹,不再认为它是太阳光和雨雾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是雨过天晴,通往幸福的桥梁。又如在靳埭强作品《勇破成规》海报中,原本很简单的一把尺子被赋予了多重涵义,尺子的另一面规矩、守旧被提炼出来,破尺则代表破旧的象征,表达了靳埭强先生要求青年学生“不要墨守成规,勇于创新”的希望。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自然、器物、一石一木甚至一片字纸热爱的同时,做到“化物为意”,用艺术的眼光和品质去理解美、感受美,注重对美术文化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活动往往缺乏主题,设计思想较为单一,缺乏足够的形象储备和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思想禁锢,缺乏内涵和艺术性。从而促进学生向更高的审美层次过渡,才能培养学生准确而又生动恰当的艺术审美理解力,从而把握艺术品的真谛。
(三)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对于高等师范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要因势利导,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在学习表现技法的同时,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让审美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心灵体验,能够将丰富的认识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运用线条、色彩、透视、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将无形的想象力转化为可视的形象,如:漆画课程教学时,要求学生大胆利用各种材质和手段作画,教师可先出示用蛋壳材质做好的范画,蛋壳的特殊肌理和真实感在画面中呈现的视觉和心理冲击,能够激发学生想亲自动手制作的好奇心,并对这种工艺制作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并同时可以给学生列举出可制作漆画的其他材质,如棉花、零碎的绳子、树叶、绒线、蛋壳、铜丝等身边的物品都可以成为创作的工具,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观感和制作内容方面,从审美角度去选择适当的材料,打破常规,进行拓展思维训练,而不仅仅停留在笔这种单一的工具上,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发现美的事物,体验创造带来的视觉感受,最终达到情感上的愉悦。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创作的源泉,激发他们更好地观察和热爱生活,从而达到培养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危机与挑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9).
一、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1.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
对于美术类专业而言,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由学校和专业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专业美术院校的美术类专业以培养艺术家和设计师为主,普通本科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以培养中学美术师资为主,而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主要培养能够满足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小学)美术基础教学需求的师资人才。简单的说,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小学美术教师为主。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是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首先考虑的问题。
2.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就业岗位分析——为谁培养人
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除了担任小学美术教师以外,还在一些艺术培训机构从事少儿美术培训或在企业担任美工。分析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有助于明确为谁培养人才的问题,了解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困惑,帮助教师重新确立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就业和多途径成长提供保障。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应紧跟时展的步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育人与育才并重,以“立足师范,面向社会,多途径成长,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确立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以培养学习有动力、就业有能力、可持续发展有潜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定位。
二、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明确育人与育才并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化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以兴趣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和主动性等方面相对较差。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以兴趣为导向,是培养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对课程有了兴趣,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帮助下,才会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学习,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2.以专业为内涵,以通识为外延,强化教学改革的针对性
高职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为学生从事以小学美术教师为主的职业岗位打下知识和能力基础。需要明确的是,美术教师不等于职业画家,优秀的画家也未必能胜任小学美术教师的工作。相对于职业画家而言,美术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美术技能,而且要有系统的美术理论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素养,同时要具备教师的职业能力。因此,高职美术教育专业要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强化内外兼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针对性地推进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上,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以专业课程为内涵,以通识课程为外延,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系统的美术专业技能与教师职业能力,又要加强人文素养等方面的通识教育,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具有优良的思想品格和深厚的人文素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以赛促学,教学相长,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专业技能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主旨,而技能竞赛则是对于专业技能培养结果的最佳验证方式之一。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职业技能竞赛包括教学技能比赛、专业基本功比赛以及各级、各类的美术展览活动等。以各类技能大赛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检验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礼记学记》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对于当前的职业技能大赛而言,表面是学生在比赛,其实也在比拼教师,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固然重要,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临场指导亦是决定比赛的重要因素。同时,技能大赛也具有风向标的作用,能够引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在比赛中发现不足,可以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同时,让师生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从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4.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可能面临多样化就业选择、多途径成长、可持续发展的“立交桥”。这既是高职学生普遍面临的考验,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不论是多样化就业、创业,还是学习、继续深造,自身具备的能力都是根本。简而言之,就是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本领要有用武之地才行。因此,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应立足于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本位,以学以致用为准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能力基础。
三、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三维二元一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1.构建以“明德、博识、精技”为目标的三维育人空间
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应坚持以明德为高度、以博识为宽度、以精技为深度的三维育人目标,培养价值观正确、知识丰富、能力全面的高素质技能型美术教育人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高职美术教育专业首先要把立德树人放在育人的高度,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向善的人性和高尚的人品,使其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追求。博学通识,启智育人。高职美术教育专业要把通识教育作为育人的宽度,以“内外兼修、知行合一”为基本理念,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校内外教育探索,通过展览观摩、讲座交流、实践操作、活动展示等环节,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社会实践,拓宽学生的人文、科技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进而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打下坚实基础。一专多能,精益求精。高职美术教育专业要把能力培养作为深度目标,把工匠精神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促使学生形成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态度,掌握精湛的美术技能,创作出具有一定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
2.构建以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基本的二元共融课程体系
美术专业技能和教师职业素养是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当前,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存在盲目借鉴艺术院校的现象,以培养画家为标准,追求纯艺术教学,侧重于中国画、油画绘画技能的培养,重技能、轻理论,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基础美术教育需求脱节。因此,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就业为导向,围绕《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划分的学习领域,将美术专业技能和教师职业能力二元共融,培养学生造型表现、手工制作、美术鉴赏和教学实践四个方面的核心能力。一方面,要将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小学美术教材教法等专业理论课程与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等职业能力课程互通共融,综合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优化专业技能课程结构,整合同类学科或相邻学科,重点培养学生绘画、手工、书法的基础能力和创作能力,提高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岗位需求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围绕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和教学能力展示,开展相应的活动,通过技能大赛和毕业创作,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课外试讲和顶岗实习,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在教育哲学的层面分析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的重要性与前瞻性。建立新的学习观点与理念并用其反思评鉴美术学院艺术考察课程活动式教学实践。
一、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学习理念
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只有通过把个人世界里的经验组织起来以提高个人面对世界的效能,学生才能主动地建构自己学习的求知方式”。①建构主义的情境式学习是通过问题解决而进行的,是一个建构过程。学习者与环境互动并主动地对外在的经验加以筛选、组织和整合,学习者无须依赖一些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心智活动。社会文化观强调实践活动对学习发展的重要性。把活动与社群文化有组织地联系起来,并强调认知过程从属于社会过程和文化过程。学习活动与社会情境和文化情境有密切关系。学习是因共同参与实践社群文化而产生的。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相辅相成。在实践中面对特定情境时,寻找有意义的解决方法。学习应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相互撞碰、开放式学习。学习者依据自己的活动,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生成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的学习是创生式学习,笔者称为“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
二、艺术考察课程中学习者与教师的关系
教学变成考察活动,教学不再是说教,而是协作和帮助,教学成为考察活动的组织和协作式的框架与在具体考察情境中上下求索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变成考察者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与考察成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在兴趣与激情的引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与考察。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碰撞创生出自己的学习考察成果。教师变成考察者的协助者和服务者,与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方法,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与学习者、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成果,当然也是学习者进行学习与考察活动的咨询者和解决问题的协助者。
下面笔者具体列举一些艺术考察课程课例:
1.课程简介
艺术考察是艺术情景式实践教学。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者的亲身感知与体验使学习者做到知行合一,自主建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的动态关系,扩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全面艺术素质与文化修养。在国内选取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碑林、专题博物馆、民居、帝王宫殿、帝王陵墓、名山大川等。
2.教学目标
扩展学习者的艺术视野,感知与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学会对各门类艺术的赏析、考证并能深入研究,提高对艺术的研究能力与审美能力。通过访问民间艺人、著名画家、民俗专家,以画速写、做笔记、记录影像等动态情景式学习方式获取艺术资料,为各门美术专业课搜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的一系列活动,学会欣赏、感知、探究不同时代的艺术品,获取优秀艺术经验与丰富的艺术知识,培养学习者热爱优秀的中国文化,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等,探究其与艺术的关系。提高学习者生动准确地感知考察对象艺术特征的能力,掌握快速记录与把握艺术要领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者举一反三、实事求是、应目会心以及应物象形的艺术思维与实践能力。
4.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专题博物馆、民居、名山大川等。先聘请专业导游或当地专家、学者讲解其文化、艺术、历史价值。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首席与学习者共同学习。在听完介绍之后教师与学习者讨论、探究、访问并进一步深入考察。在考察的真实情景中教师给学习者传授搜集考察资料的方法。
(1)学习者根据考察的不同地域,自由选择艺术考察的侧重点,如游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2)学习者访问民间艺人,欣赏民间艺术,感知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获取艺术灵感。
(3)参观考察不同专题博物馆,提高审美欣赏能力,提高艺术视野和艺术感知能力。
(4)学习者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素材,根据自己的特长,认真整理考察记录。
5.考察延伸与艺术考察报告和撰写考察学术论文
(1)学习者通过不同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方式如速写、笔记、影像等,仔细分析并深入细致地整理自己获取的信息资料。
(2)把艺术考察的对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人传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探究,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
(3)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
(4)艺术考察外出时间为15天,回校整理资料、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考察报告和撰写学术论文共15天。
6.考核方式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及艺术考察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要求撰写考察报告与学术论文,教师根据文章质量、课堂表现与考察态度情况,给予综合评价,以百分计入成绩。教师根据质性与过程性评价方式,把分数与学生的过程性成绩客观地填入下表。
三、为什么要在美院美教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
美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习中国画等专业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史,加深对国学包括儒、释、道文化的研究,培养研究型人才。美术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等综合概念。开设艺术考察课程主要是开阔学生艺术审美视野,感知不同地域风土人情,赏析经典艺术品,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速写、笔记、影像等记录方式,为专业课收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活动培养学生以优秀的中国文化为底蕴,开拓创作思路。艺术考察课程中,教师以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方式引导学习者参观名胜古迹、洞窟壁画等,培养学习者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作、互动、整合、展示的综合性艺术和文化素养。教师引导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或艺术环境中了解与国画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与能力,鼓励学习者接触多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情境与艺术考察活动中提高体验艺术的综合能力,并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综合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明白自己将来做中小学美术教师或艺术教师,要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美术与艺术史与发展轨迹,这些具体的美术史与艺术史真正的存在方式是生态的存在于地面、地下与民间。所以给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艺术考察课程更显重要。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