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1: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货代实训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字:信息化;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实践教学
引言:
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中,学生们很喜欢通过各种现代化渠道接受信息,然而“快进”技术却让他们疲于对信息进行有效筛选。面对这样的学情,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重合理有效的运用信息化手段,在引入时使用局域网、多媒体课件、视频演示等信息化技术,实训全程无纸化,鼓励学生自带摄录设备记录实训过程,并据此进行最后的总结归纳。
正文:
为让学生感受实际工作环境,整个实训过程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创造贴近真实的工作氛围,使学生从“理论掌握”、“单项训练”、“理实一体”到“灵活运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岗位认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
通过实训实现三项知识目标,即流利讲述海运出口业务主要流程、针对不同客户要求完成出口业务、准确选择并缮制相关单据。四项能力目标,即熟练操作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大胆创新能力。三项情感目标,即掌握操作技能后的愉悦感、幸福感;正确缮制单据后的成就感、实现感;完成整个业务流程后的价值感、自豪感。
经过充分揣摩,我将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流利的讲述海运出口业务的主要流程和熟练正确的完成相关单据的流转与缮制;难点是如何帮助不同客户完成海运出口业务。
通过情景教学法创设不同情景,引导学生感受业务流程操作的灵活性;通过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海运出口业务中的不同主体,体会各主体在业务流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启发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以突破难点,取得良好效果。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课前热身
1.布置“热身任务”。复习以前所学习的单据流转程序和缮制要求;
2.组建公司。学生通过组织“招聘会”组建货代公司,为公司起名、设计标志、制定公司规章制度。
3.信息公告。利用多种方式信息公告,督促学生完成热身任务。
4.成果展示。授课之初学生将自己的作业利用多种媒体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
情境引入
1.视频导入。播放实际业务操作视频,让学生在好奇与渴望中引入新课。
2.角色分配。创设货代公司、海关、船公司、船代公司、客户及政府部门的角色。学生根据小组情况进行分工,选派海关人员、船公司人员、船代公司人员各1名。我来担任客户和政府部门,负责业务信息的和相关证明的发放。
3.营造工作氛围。为学生提供几个重要港口的信息,如天津港、青岛港等,让学生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装运港,将学生带入创设的工作情景。
流程实训
1.气氛激趣、信息
根据信息公告上的安排,我通过局域网滚动询价信息,各货代公司在规定时效内进行信息的浏览。每个公司承揽的业务顺利通关后,成交金额的10%作为公司的佣金,但如果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则扣除其应得佣金的20%,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通关,则视为违约,将从该公司已经取得的佣金中,扣除本票业务应得的佣金数。承揽业务太多,可能支付巨额违约金;不敢承揽业务,则无法获取最大收益。由此使学生在刺激的环境中理智谨慎的作出最适合的业务承揽决策。营造竞争氛围,酝酿紧张情绪,激发学生的操作欲望,调动学生积极性。
2.强化竞争、业务承揽
根据局域网上的业务信息,货代公司开始进行接洽和报价。每个货代公司可以选定一个或几个业务进行报价,并将报价结果通过网络上传到教师机。凡是报价正确的视为承揽业务成功,准许该公司进行出口业务的实施,教师备案,并将业务从服务器中删除,其他小组不能再进行此项业务的操作。报价错误则视为承揽业务失败,重新报价。业务依然存在于服务器中,允许所有小组继续竞争承揽。
3.筛选信息、规范操作
成功承揽业务的公司按照既定的业务流程进行海运出口的通过操作。根据本公司承揽的业务类型和信用证要求,分别组织通关材料,缮制相关单据,相关证明可以到政府部门进行签发,各货代公司需要按照要求取得相关证明文件。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海关审核,到海关处进行报关。凡顺利通关的业务,该公司取得相应佣金,如出现错误,不仅要重新申报,还要按前面要求作出处罚。获得佣金最高的公司授予“金牌货代公司”称号。
4.设置障碍、灵活运用
在每票业务中,我都预设了一些小障碍,比如:1.出口货物不是整箱出口,需要拼箱怎么办?2.选择转船还是直航?3.不同货物运费核算的区别等。学生在业务办理过程中,除了要注意主要的操作流程正确,单据齐全,单证相符之外,还要考虑这些特殊情况的处理方式。稍有粗心就可能导致最终的通关失败,支付违约金。
整个实训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时间的紧迫感、精确操作的压力感和竞争的残酷感,使学生全身心以员工的角色完成实训,锻炼了他们“快”、“精”、“准”的行业品格。
总结归纳
1.小组自评:各小组观看自己拍摄的视频材料,从中找出操作失误的地方,讨论失误原因,并写出分析材料。
2.自由讨论:播放各小组拍摄的视频资料,请全班同学相互评价,自由讨论。针对重点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印象,实现教学目标。
作业布置:
实训结束后布置以下两个作业:
1.分析本小组在此次实训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制作成PPT,下次课与大家分享。
2.将本次实训的收获心得和搜集到的资料共享到班级空间和群共享中,供大家下载学习。
通过此次课程的实施,在教学中摸索出几点收获:
1.“佣金”发放取代了原来简单的分数评定,进一步强化角色意识,学生是员工,课堂是岗位,任务是工作,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极大发挥。
2.为了“公司”业绩和荣誉,每位成员都参与意见,锻炼了学生勇于表达、积极大方的心态和共同协作的团队精神。
3.在各环节引入竞争机制和时效机制,学生互相合作时,学会了听取建议、学会了包容、学会了取舍和决策。
同时,也总结出几点不足:
1.角色设置、操作场所与实际工作均存在差异。
【关键词】国际货运 实习实训 职业能力 教材研究
【项目来源】上海市民办教育骨干教师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54-02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精神,高职高专院校要积极构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鉴于此作为高职教师,应以职业特点、职业场景作为参照体系,对职业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梳理出“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工作流程为主线、以工作岗位为载体”的基本框架,并通过设计适合于教学的工作场景使其具体化,形成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分析工作过程,将工作任务细化。在高职教育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已成为广泛共识,但是在市场上各种针对高职层次的教材往往是案例加分析类型的教材,根据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和行业专家对国际货运行业所涵盖的岗位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岗位为学习项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思路来设计课程,编写一本适合高职层次的国际货运实训教材成为广大师生的共同要求。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和世界经济贸易往来的频繁,国际货运在高职教育经管学科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目前已成为各高职院校中经管类、物流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而在不到三十年的课程发展过程中,国际货运更多的是强调基础理论知识比较少的涉及实训操作,学生虽然将理论知识强行记忆下来,但是到了实际环节就不知该从何人手。根据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和行业专家对国际货运行业所涵盖的岗位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岗位为学习项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思路来设计课程因此编写一本适合高职层次的国际货运实训教材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参阅目前市场上的众多教材,发现大多数教材虽然在局部内容结构安排上有所扬弃,更突显出实践性,但体系上仍然是普通高校教材的翻版、浓缩,绝大部分的逻辑结构遵循“国际货代基本知识――海运货代――空运货代――铁路货代――国际多式联运――报检报关”。这种逻辑结构属于模块化结构,虽然内容容易理解,但当事人身份相互套用,流程不清楚,而且在内容上与《运输管理》、《国际货运》等课程交叉重复,从而不利于实操型国际货运人才的培养。专业教材过于理论化,对实践环节涉及不多,且内容大多陈旧雷同。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让学生体验国际货运业务流程的操作,学生对业务流程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想象中,很多用人单位也反应,学生缺乏基本的业务实操技能。
在实际教学中,完全参照这些教材,必然会存在太理论化或不实用的问题,且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内容辨识度不大。所以,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国际货运的职业活动、职业情景为参照系,对职业活动的行动领域(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设计适合于教学的学习情景使其具体化,形成教材内容编写出适合高职层次学生认知水平的实训教材,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实用性,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改革的有益探索,使《国际货运》课程更具实践性,并有效衔接国际货运资格证书考试,真正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获得一种技能,更希望能培养出国际货运行业基层和业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同类院校教材使用现状
通过对上海市近二十所同类院校的走访和调查,在《国际货运》课程教材使用上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尽管出版社和编者各不相同,但是书本主要使用逻辑结构遵循“国际货代基本知识――海运货代――空运货代――铁路货代――国际多式联运――报检报关”的模块化理论体系,这类课本使用人数最多,应用最为广泛。使用这类教材的主要缺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让学生体验国际货运业务流程的操作,学生对业务流程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想象中。第二种主要教材更多的偏向案例教学,以一个个案例来讲授国际货运过程中的操作实例,但是这种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再加以课程实训,教学内容不能与实训很好地吻合。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货运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对货运业务的流程了解不深。加上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的现状,毕业实习返校的同学也反映学到的知识和实践操作有很大的差距,如何改革现状,是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开放性地引入企业元素,与企业人员共同开发课程,将企业工作流程、行业标准引入课程教学,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和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2)将货代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作为组织教学内容的基础,通过行动领域分析、学习领域分析和教学情境设计,构建教学内容中的单元和任务。
(3)以典型业务流程为项目载体重构和序化教学内容,而不是按照传统的原理、实验、实训的内容进行教学。
(4)以启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的着力点。
在教材研究思路上,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设计思路是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流程来设计具体教学内容。具体实施中,首先以分析岗位能力,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分析工作过程,并将工作任务细化,然后选取、序化、符合课程内容,最后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四、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国际货运》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货代业务的操作与处理能力,培养国际货运行业基层和业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国际货运人才的培养目标总结如下:一德、二基、三能、四证。所谓“一德”即具有从事国际货代工作所必需的良好职业道德。“二基”即具有从事国际货运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三能”即具备应用型人才所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四证”即具备国际货代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岗位资格证书,也就是培养基本知识够,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就业竞争力强,能直接从事国际货代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作为一门实践型的专业技能课程,单纯“填鸭式”的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掌握操作方面的技能,仅能记住理论知识,难以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弥补“填鸭式”教学的不足,但要切实开展起来却存在许多的制约因素。因此本课题的创新点是将国际货运的业务流程与操作,国际货物的基本工作要求,国际货代业务中的具体内容都通过实训环节来加强训练。教材按照实际工作流程为导向进行编制,项目依据工作任务来设置,让学生在学习具体业务的过程中还了解单证之间的关系,前后工作流程之间的关系。在教材体系设置上注重高层次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尽量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在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板块的设置上注重与工作流程相一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模块之前加入团队合作完成的项目在培养职业能力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根据对近三届本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国际货运公司的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等基层操作人员是高职学生就业的最初选择,而货物运输的操作部门、销售部门是国际货运公司容易受到重视的部门,需求大量的人才,不言而喻,这两个部门将成为从事货运业人员的集中地。如何使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能迅速抢占一席之地,并且拥有继续升迁的能力.这是在校学习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不仅能达到基层操作人员的技能要求,还要让学生同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因此在教材设计过程中工作岗位定位方面,除重点培养毕业顶岗实习的岗位,还要考虑预期的发展岗位,即学生毕业3―5年后升迁岗位,该课程重点培养业务员和该职位的上一层职位即操作主管,通过学习后达到的技能要求及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问卷调查法
本次企业问卷共发放20份问卷,有效回收问卷20份,主要调查对象为我校应届毕业生工作和实习的单位,涉及员工数在100人以上的大型物流企业,也有员工数不足10人的小型货代公司,通过问卷调查基本了解了目前货代或者物流企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从近几年招聘各类院校的学生水平来看,普遍专业知识不过硬。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与实际工作岗位任务有关,且泛而不精。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却有一种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实际工作没有帮助的感觉,真所谓“所学非所用,所用又未学”。另外,有15%的企业甚至认为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与实际工作岗位脱离过远。还有企业认为学生职业道德和应变能力比较差,学校在课程设计时要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及应变能力的训练。
本次学生问卷共发放80份,有效回收问卷78份,主要调查对象为10、11、12级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物流管理和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毕业生,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相关专业同学在货代公司调查显示39.2%的学生从事操作员岗位,38.5%从事业务员岗位,19.2%的同学从事单证员,其它岗位的学生人数不多。从此数据来看,国际货运公司岗位中,我校学生主要集中于操作员和揽货业务员岗位,这也将是该门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从目前教学来看,课程内容主要侧重于国际货运操作类,对揽货业务、营销能力方面的教学比较欠缺。
国际货代操作员,主要负责接受进出口货物发货人、收货人的委托,为其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操作在国际货代企业中承担的角色最重要,需要非常熟悉货代的全部流程以及报关流程,了解集装箱箱型种类。国际货代业务员,主要负责招揽货源,是货代企业不可缺少的核心岗位,一般分海运销售和空运销售。货代业务员除具备一般销售员的素质和销售能力外,还要掌握国际货代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法令,对船务公司的优势航线、舱位、航期、中转地、价格等有一定了解。国际货代单证员,主要负责运单、保单以及一整套出口单证的缮制和流转,熟悉各种国际结算方式,能读懂信用证并根据信用证内容制作提单,审核来自客户以及操作部门传送过来的单证。这就要求教材编写应该围绕着这三类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及职责设计,直接针对这三种类型岗位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思路清晰。
六、结论
由于国际货运企业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大批量接受学生实训基本不现实,针对这一现状国际货运课程更应该偏重校内实训,使得同学在学习课程的同时感受到工作的情景。国际货运课程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实训教学环节设计和应用的重要性。国际货运行业的每个岗位都有特定的工作内容及要求。而每个岗位的工作按照一定的业务流程就形成了整个货运的作业流程。据此,在教学资源利用和教学模式设计的前提下,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实训教学法是可行的。具体来说,可以将国际海运中的集装箱货(整箱货和拼箱货)及非集装箱货的进口和出口业务流程、国际航空货运中进口和出口业务流程、国际海运租船业务流程、国际多式联运业务流程,等等。形成以某项国际贸易业务为导向的任务驱动。让学生按照国际贸易和国际货运的业务流程进行真实训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M],2006,(16)
[2]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写作组编.全国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状况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56
[3]扬延.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5)
[4]《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编写组.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3)
[6]郑克俊.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学情境设计[J],职教论坛,2009(5)
[7]吕振凤.《国际货运》课程的改革与教学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 (20)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性”,主要针对行业和职业岗位群培养、训练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了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高职院校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国际货运实务》作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代等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课程定位,加强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
《国际货运实务》课程主要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专业知识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国际货运从业人员。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国际货运的理论和实务知识,掌握国际货运流程中的接单、订舱等各种实际操作技能和科学的国际货运经营管理方法,使其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2.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2.1课程设计的理念
《国际货运实务》课程设计的理念是以地方经济发展为依托,满足港口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并以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培养大量具有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和企业必需的合格的职业人。
为了做好课程建设工作,课程组教师应对本地周边地区物流企业的就业岗位群工作范围和职业技能要求进行调研,分析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制订了专业教学计划,并根据企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调整计划,构建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使国际货运实务等课程的教学与企业的业务发展同步。学院还应成立由行业专家和高校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课程建设、教学计划的制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指导意见。
2.2课程设计思路
2.2.1课程设计的职业性
为使高职学生毕业后能尽快承担实际工作,教学内容必须与行业企业需求和岗位工作实际相一致。因此,本课程的设计以一个货代企业的实际项目为载体,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为了便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把项目划分为6种典型的工作任务,即海运出口、海运进口、空运出口、空运进口、多式联运、仓储,使本课程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实用性,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2.2.2课程设计的实践性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始终以实践教学作为本课程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学过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其特点是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在每个项目教学中,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完成项目,使教学内容完全来自实践,此外,每个任务环节中又均设有实训环节,更突出了鲜明的实践教学特色。学生完成课堂内教学之后,将到定点货代企业进行一周的顶岗实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2.2.3课程设计的开放性
课程开放应先对货代企业开放。教学模块和项目需要和货代企业一同设计、开发和实施,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满足货代企业的实际需要。事实上,开发和实施的项目既是企业支持学校的教学项目,也是学校支持企业的培训项目,两者应具有彼此的开放性。
同时,课程的各种教学资源通过网上课程对外开放,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教案、电子课件、案例分析、思考练习、项目任务与业务实训、学生作品等都要通过课程网站对外,再配以网上答疑,学生就可以实现网上的自主学习。
3.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法
3.1教学内容的选择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1)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2)国际货运行业典型的工作任务过程及相关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3)学院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相关的教学资源。
经过课程组的分析总结,得出国际货运企业主要是下列8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国际货运企业成立;对外贸易基础知识认知;国际海运出口货运;国际海运进口货运;航空出口货运;航空进口货运;国际多式联运与大陆桥运输;国际货物仓储。
这8个项目的教学内容针对的是国际货代企业或物流企业的国际货代部门的货代业务岗位要求,按照实际货代员操作的业务模块来组织教学,适用于培养国际货运企业的货代员。
另外,与货代协会组织的国际货代员的考证内容一致,以便国际货代的教学与国际货代员的考证培训同步进行,所以教学内容针对和适应性强,适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
3.2教学模式的设计
根据课程特点和多年的教学改革经验,本课程实行“一条主线,六部曲”教学模式,项目引入-任务引导-资讯检索-任务实施-成果展示-检查评估。
在“项目引入”环节,教师通过真实的应用场景明确项目完成的目标,从而引出任务;“任务引导”环节,教师展示要实现的功能并讲授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组织学生进行“资讯检索”,这两个环节,教师主要起到引导辅助作用,配以材料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在“任务实施”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5-6人一组。各分组通过网络、教学资源、讨论获取学习资源,完成任务目标并对工作任务进行记录和归档;“成果展示”环节。由组内安排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在“检查评估”环节,对所完成的任务进行组内评价、教师评价或学生互评,并通过教师的补充讲授,总结和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3.3教学方法的运用
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必须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特征,因此,课程教学积极起用项目教学法、学习情境法、分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多元并存,效果显著。
3.3.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是组织者和协调者,学生是完成项目的主体,其目的是发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多式联运业务流程操作,教师把学习任务作为一个项目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多式联运经营人的身份,为托运人设计多式联运运输方案,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分析,资料查找,写出了方案,最后通过PPT形式展示成果。通过这样的学习,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资助学习、独立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
3.3.2学习情境法
本课程教学全部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校内实训基地设有专业教室,例如:海运出口货物交接,模拟货代业务场景,并配有多媒体教学设施和货代软件。校外实训基地则根据项目进行更换,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学习,并顶岗实习。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配合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业务环境下,在完成真实的项目任务过程中,感受真实的工作情形。
3.3.3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法是以小组为单位(6―8人组成)实施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六个步骤,学习目标和工作任务明确,要求团队协作完成,使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如在海运、空运等项目中,教师可提供一个企业实际业务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再按流程共同完成各环节业务操作,并提交操作结果,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增强、热情高,也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但是,分组讨论的座位安排不适合并列式,应把座位分成若干个小块(小组),课桌合并成长条形,让学生面对面进行课堂活动,这种排法有利于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性学习。
3.3.4案例教学法
教师对每个任务进行项目引导时,都是以一个背景案例来引入的,目的是为学生预先设置一个情景任务、设定岗位角色,以营造直观形象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3.3.5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把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完成业务流程操作。比如:在货代公司招聘员工时,通过扮演应聘者和招聘者,来加强学生对货代各个岗位的职责认知,另外,在海运进出口货物交接的业务中,把学生分组,分别扮演船公司、货代公司、码头堆场来进行集装箱货物的交接,交接完毕,要求其他小组对扮演者的行为进行评价,然后再由教师进行归总点评。角色的扮演,帮助学生掌握货物交接的流程,同时,对一些操作细节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4.课程的考核方案
Abstract: International freight forwarding practice is the core curriculum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majoe and logistics major. Taking Hangzhou Wanxiang Polytechnic for example, this paper studied the ideas of course system reform and curriculum design scheme of higher vocational international freight forwarding practice based on orientation of working process, and expounded from the course's nature, characteristics, necessity of development and the ideas of development to the reforming of the examination, and made evaluation analysis on implementation effect after carrying out teaching reform for two year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关键词: 国际货代;工作过程;课程改革;效果评价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freight forwarding;working process;curriculum reform;effect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242-03
1 课程定位、目标、改革必要性
1.1 课程定位 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项目分析,国际货代实务课程是根据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的国际货代操作员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所开设的课程,也是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和物流专业的专业核心课。该课程主要着眼于如何完成国际货运的出口和进口操作业务。它以货代操作业务流程为主线,介绍货代公司如何进行业务开拓,如何操作货代流程,如何进行售后维护工作的技能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在货代操作能力。
1.2 改革的必要性
1.2.1 传统的国际货代实务课程教学模式不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 传统教学设计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往往是被动的角色,教学主要一般都以理论讲述的形式开始,理论教学为主体,以知识灌输为首要任务。学生的学习不仅参与性与积极性不高,而且还严重缺乏自主性,学生记忆的看似完整的国际货运知识体系,但当遭遇到实际的业务操作问题,立即僵化找不到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学生进入企业还需要重新学习,使得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遇到困难。
1.2.2 教学组织过程对学习方法能力培养的重视不够
从能力培养和教学效果的角度看,教学过程的组织应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工作流程为线索。而实际上,当前高职教育国际货代课程教学过程还停留在一般知识性的介绍上,照本宣科迹象明显,忽视应用性训练,对能力培养不够重视,脱离实际工作岗位要求。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培养出学生的操作能力,我们应着力开发能使学生操作能力提升的教学方法。
1.2.3 校企合作的难度大 外贸行业和物流行业的激烈竞争状况和货代业长期价格战使得货代行业信息一直处于高度保密状态。为了保全公司的客户信息等核心机密,货代行业不轻易接受在校生的短期实习和高校教师的挂职锻炼,即使同意了也会处处防范。因此,目前行业企业更多地以接待参观或见习的形式支持教育事业。但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和水过鸭背式的见习,无法实现学生和教师能力的提升。此外,企业参观筹备期长、成本高、对接环节多、效果难以保障导致学校投入产出率低。
可见,国际货代课程的常规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经济和技术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因而必须寻求一种低成本、效果明显的教学模式以解决或缓解以上难题。
2 课程改革设计的基本思路
根据校企合作开发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思路的前提下,我们对国际货代实务课程进行了课程改革。
2.1 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以货代操作业务流程为主线 国际货代实务课程内容体系强调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以货代操作业务流程为主线,以“出口货代操作业务和进口货代操作业务”两大主线来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讲解。每个项目下进行若干任务分解,在授课之前让学生清楚本次课程的任务以及他们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了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准备的相关知识就是课程讲授的内容,在了解了相关知识背景之后,由学生进行模拟实际操作,并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价。
2.2 根据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教学过程 根据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强调 “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注重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该课程的总课时为56课时,其中理论教学(含小组讨论与发言)28课时,占总课时的50%;实训课时(包括课堂操作与校外参观)28课时,占总课时的50%。
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采取以下的流程:任务目标情景呈现知识介绍操作示范任务布置总结评价。
2.3 情景模拟 国际货代实务课程教学以分组情景模拟开始,每个小组模拟从事国际货代公司的操作员工作。本课程的教学组织主要通过仿真操作、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课业和点评、行业专家专题交流以及学生专题演讲等多种方式进行。
2.4 过程性考核和期终考核相结合 国际货代实务课程考核应该采取过程性考核和期终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并侧重于过程性考核,所占比例应50%以上。而且,考核方式要多样化,其中过程性考核应设置课堂表现环节和不少于5次个人或小组课业(及作业),期终考核可以采用软件考核的方式。
3 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设计开发和考核方案设计
3.1 课程设计方案 我专业与企业合作开发了国际货代实务课程,课程开发设计方案如表1。
3.2 考核方案设计 该门课程我们以过程性考试,操作型考核,模拟软件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来综合给分。过程性考试占15%(课堂出勤、课堂提问5%、课后思考练习5%、小组案例讨论5%);操作性考核占55%(制作出口询价单5%、运价表制作5%、订舱单制作5%、报检单、报关单制作5%、提单确认单5%、费用计算单5%、退税单5%、进口询价、订舱单5%、货物跟踪表5%、进口报检单,报关单5%、货物交接单5%);最后软件考试占30%,2人一组,在1.5小时完成货代流程操作,并由电脑给出成绩。
4 课程实施效果和问题分析
4.1 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据2年课程改革方案实施以来,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如下:
①采用过程考核,学生对平时的出勤率、作业、课堂性训练和操作型训练的考核更加重视,学生的到课率比较高,基本都在90%以上。②过程性考核中又分了课堂性考核和操作型考核,课堂性考核主要针对课堂授课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小知识进行练习,操作型考核是讲了一块完整部分后让学生做的练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边学边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使学生把知识应用在实际工作中,了解这部分知识到底在工作中处于什么步骤,到底是为什么而学。③期末考核中,采用软件考试操作,学生通过软件练习对货代操作有明确掌握。④70%的成绩放在平时,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⑤学习的过程以理论和实践训练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4.2 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好的一面外,我们也发现了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在平时的过程考核和操作考核中成绩比例70%,有些同学在没有参加期末考核时已经达到及格分数,导致最后期末考核的重视程度不高。②操作型考核是分成小组完成的。小组成员有些存在搭便车的情况,很难杜绝。③课程改革的重心放在操作上后,进行课堂内容和操作型训练的课堂时间有时控制不好,有时会出现课堂内容讲解不完。④软件考试是小组一起完成,有出现搭便车的情况。⑤关系好的同学分组经常分在一起,导致成绩好的特别好,成绩差的特别差。两级分化严重。
5 课程设计改进方案
5.1 进一步紧扣企业 国际货代实务作为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经过2年的改革,我们发现课程必须紧扣企业需求,随着实际工作业务进行时时变化,后面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设立冠名班,进行订单式培养,与企业共同训练学生,使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工作、训练、学习,实现了企业与学校共同实施教育的目标,达到了校企长期战略多赢。
5.2 进一步改进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评价档案 在原来考试改革方案中,根据发现的问题,我们建议在原来的基础上建立学生评价档案,记录学生成长历程。在教学初期,可给每位学生都建立—个评价档案,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项目成绩,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能力要求,并且要求学生作出自评,结合老师评价,给出直观图示,一个月进行两次评价,半年形成一个成绩。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训时,将学生的评价档案交于企业,企业可以将其作为一个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对学生进行评判。这样,也使得学生更重视在校期间的学习。
5.3 学校进一步加强相关配套 因此课程开发与设计不是一个单纯的文本的制定,需要针对新的文本实施提供有效的配套条件。比如我们要进一步联系企业开发相应的国际货代实务教材以及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相关资料,还需要学校配套相应的软件,建立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最好能引进既有货运操作或管理经验,又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担任主要的实践教学任务。而且在安排课时方面,新课程每一个教学单元课时是根据每一个工作过程的完整完成所容载的知识内容为划分依据,综合模拟工作过程的教学有可能需要一至两周的时间集中学习才能完成,因此不可能像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固定的课时。
参考文献:
[1]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3):45-46.
关键词:企业;货运;项目化教学
目前,我国物流的教学起步比较晚,国际货运课程更比国际发展要慢得多,根据估计,中国有大约5万多家,货运企业中既有国有企业,又有大量的各种中小型企业。物流货运是国际物流的一个分支。物流行业中的企业的数量很多,然而这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每年都巨大,在实际生活中,对物流企业而言,货运这一行业更加喜欢去招聘已经工作了几年有工作经验的人才,并且货运这个行业的特点要求相关人员具备大量的操作技能和一些经验知识,而学校的物流专业相对传统的模式和教学内容很难适合这一需求,而本专业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根据工作的岗位,自行设置项目化教学。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满足货运企业的进出口业务操作、物流客户服务、物流员、单证员等各种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从历年的物流专业学生的毕业信息来看,很多学生对此课程有比较高的认可度。所以,本专业是关系到学生专业水平的高低的重要课程,同样也是关系到所有用人单位对学生认可度高低的一门课程。
一、课程设计的依据
在中国目前货运企业虽然在性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实际工作却没有太大的差距。为了真正了解今后的工作――从事的货运行业,首先要知道企业目前在货运企业有些什么样的岗位,以及有些什么工作需求,从而知道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和知识。通过对不同岗位的调研,通过国际货运企业人士的调研,汇总出相关的工作领域的分析图表。
在企业的合作中,选择企业的真实数据,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化的教学。第一点,在校内和校外建立相关的实训场所,最好和企业联办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比如申通快递店、部分4S店,在具体业务环节组织学生进行专项的教学,通过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客户走访、总结分析等步骤来完成相关的业务。最后,通过模拟真正的企业场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组织进行项目化的教学,以项目为引导,以实际的数据和结果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模拟来熟练掌握货代行业的基本操作和处理相关业务的能力。
二、物流货运的项目设计
项目一:货代企业从事的领域。该训练项目的目标是要熟悉人从事的业务内容、货运行业需要遵守的一般的行为规范;要熟悉货运从事的注意事项,了解货代企业在成为海运的人、航空人、无船承运人、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等经营资质的申请条件、申请文件、审批程序;了解国际货运企业的主要工作岗位,岗位的工作内容。
项目二:对进出口相关的业务进行的操作。目标是以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为主要的路线,模拟出一个商品交易的过程作为背景,同时对进出口中的价格进行核算、进行交易磋商和签订相关的书面合同等主要的操作过程,经过训练模拟操作,使每一个学生掌握进出口的基本流程和认识单证的操作。
项目三:在海上从事的货运业务。货物业务一般通过水路运输去完成,当今社会最多的是集装箱运输,通过让每个学生扮演操作员、单证员来完成运输手续,熟悉所有关于租船订舱的业务流程,并且掌握船期和价格的变化,学会填写托运单和所有委托书。对海运的货运整箱拼箱进出口业务进行相关的操作。
项目四:“航空货代业务”。在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从事跨国运输的业务一般由航空运输完成,尤其在我国飞速的发展下,更加高速和快捷的运输服务更是越来越被企业所青睐,通过让学生模拟操作办理运输手续,熟悉作为航空货运人的业务,同时随时掌握运输费用的动态变化、学会填写关于航空运输托运单据,让学生了解航空人的行为规范准则。
项目五:多式联运的业务。在国际上普遍对货物的运输采用多式联运完成,尤其在我国香港作为一贸易大港,从事大量的转船货运,多数货物通过此来完成的,可以通过模拟操作让学生熟悉和了解运输的手续,熟悉关于多式联运经营人相关的业务。
三、项目的关键
[关键词] 高职高专课程 国际货物运输与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货物运输业,特别是海运和空运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它们是我国进出口货物运输的重要组成方式,并为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根据近两年来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其主要就业岗位为外贸业务员、跟单员、货代从业人员、报关员等。因此,为了不断满足市场对国际货代从业人员的需求,扩大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在课程教学中,笔者本着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和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不断致力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以期发挥高职高专教学特色,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1 明确树立课程教学目标
国际货物运输与课程设置主要是面向高职高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课程专门研究国际货运操作程序,主要涉及有关国际货运中海运、空运和陆运的各种理论与实践操作。
通过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以下3个方面的职业岗位技能:首先是方法能力,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比如可以通过热点案例的讨论,模拟实训的操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今后的独立工作奠定基础;其次是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海运进出口、航空货运进出口、陆路运输等一系列订舱、计算运费、缮制提单、安排出运程序及相关单证,具备运用相关法律解决货运纠纷的能力;最后,是社会沟通能力。主要体现在开拓联系客户,基本能独立处理安排航线、租船订舱、运费收取、缮制提单等业务环节,具备一定的商务谈判能力,协调与客户之间可能出现的纠纷。
2 改革教学过程设计
随着“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引入,笔者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认为应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的设计应从分析就业岗位要求出发,了解就业岗位对学生的实际要求,确定教学能力培养的标准,从而设计课程体系。根据这个思路,教学中以体现“够理论、重实务”的教学精神为指导,将教学过程主要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二者比例大致为1:1。
2.1 重视课堂理论互动教学,奠定扎实的学习基础
2.1.1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货代课程较强的实践性,使得单纯的书本教学容易与实践脱节。为了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接触最新信息,教材内容的更新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理论内容基础上,笔者除了从网络资源、书籍资料上进行补充以外,还加强同企业联系,将最新的企业货代单据如海运单、空运单、货物托运书、设备交接单、配舱单等更新资料及时提供给学生参考。
2.1.2 多媒体教学以及双语教学方式的采用
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原本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并能在有限的时间将更多的信息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比如在集装箱班轮货物运输这一章,单纯书本知识的介绍并不能让学生更直接了解集装箱在货物运输中的重要性,而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看到了集装箱实体图片,了解了不同箱号规格以及集装箱货物装载与交接流程,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为下一部分班轮货运内容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同时,课堂采用双语教学方式,这是根据国际货代课程的性质所做的改革,课程中涉及大量的专业英语词汇和提单,双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国际货代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英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外向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1.3 必不可少的互动教学方式
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坚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状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可以采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课程引入,或者模拟一个情境。比如在班轮海运章节,要求学生课前通过预习书本或者网络查阅了解集装箱班轮整箱与拼箱的运作,课堂上由两组学生模拟接受一单由上海到日本大阪的不足20英尺货物的运输操作流程,然后教师针对学生表现进行点评并引入课题。通过情境模拟练习,不仅可以检查学生自学情况,也可以使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师生的互动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重视实训教学环节设计
2.2.1 采用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的最好方法之一。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笔者注重选择精品案例,尽量突出所选案例的典型性,并体现课程中所学内容的特征。如关于航空货运当事人责任风险划分部分,援引著名的花鼠受热灭失案来解释航空运输中承运人、托运人责任风险的划分。
2.2.2 建立模拟实训室,营造仿真实践环境
为了使学生今后更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我们建立了一个国际货代实务模拟实训室,创造了一个仿真的实践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要利用所学知识完成国际海运和国际空运的整体流程操作,包括揽货、委托运输、审核单证、配舱、订舱、填单、接受货物、进出口报关、交接发运、信息服务以及费用结算等。在整个模拟实训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部分的操作与练习,加强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
2.2.3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认知实践和顶岗实践机会
虽然校内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了仿真操作环境,但它毕竟是虚拟的,现实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要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最终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和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必不可少。为此,笔者选择了一些管理模式较先进,业绩较好的货代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认知实践和顶岗实践的机会。经过近两周的认知与顶岗实践,学生可以用已学的知识亲身体会国际货代从业人员的工作实践,在实践中会不断发现理论知识、模拟练习与实际工作的相似性,同时也会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从而使自身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3 改革考核方式
最后,笔者改革了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往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以注重知识结构考核为主,但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因此新的考核方式将是围绕考核岗位职业技能展开,减少识记部分考题,加大技能考核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围绕能力标准及岗位要求的核心展开。学生的最后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闭卷考试占50%,课程模拟实训占30%,校外见习报告占20%。
教学实践表明,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使教学的生动性不断增强,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信心。这门课程已经成为最受学生好评的课程之一。可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以能力本位的教育指导思想的课程教学改革是成功并值得推崇的。
参考文献:
[1] 詹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考[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
【关键词】高职 工学结合 国际货物 实训课程
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应以职业为导向,将课程学习与工作进行有机结合。然而由于学校与企业缺乏沟通,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相对陈旧,没有针对企业需求构建岗位英语课程。这样培养的人才适用性较差,往往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和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英语能力需求。高职毕业生的专业英语能力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已经成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一个瓶颈。
本文以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为例,探讨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为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在专业英语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践中所进行的探索。
一、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开发模式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工作世界想脱离的弊端而提出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职教模式,其指导思想是教学内容应指向职业工作过程知识。在高职专业英语课程开发中必须基于工作过程来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工作岗位的变化、技能要求的变动调整课程内容,以培养出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劳动者,这是对专业英语课程的创新建设,对于发展学生的能力素质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岗位(专业)英语课程的建设使高职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与高职教育具体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有了紧密的联系,能极大地增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2008年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成为全国百所示范校的一员,物流管理专业是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而国际货物英语是物流专业新开设的优质核心课程。为了建设好这门课程,我们英语教师通过和物流专业教师共同下企业调研,考察了多家物流企业,进一步了解了社会和企业对物流人才,特别是对国际货运这一岗位人才的需求标准,了解了国际货物企业一线的工作流程及岗位要求,获得基于工作任务的国际货物英语课程开发的一手信息。在此基础上我们明确了用人单位对物流人才工作岗位所需的英语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了岗位主要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
(一)明确国际货物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
国际货物英语课程的知识目标是:掌握国际货代基本业务流程和各部门岗位的职责,掌握专业知识的英语表达方式。能力目标是:训练学生具备在国际货代公司各个岗位熟练使用专业英语处理业务的能力,达到能熟练利用基本的专业词汇识读、填写单据。素养目标是:使学生认知专业英语在国际货代业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国际货物业务的国际视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英语水平及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明确国际货物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如图1所示的国际货物企业的运作方式。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国际货物这一岗位的十个典型工作任务:(1)公司业务介绍及推广;(2)客户服务;(3)包装设计;(4)运输;(5)仓储;(6)委托承运;(7)日常沟通;(8)认识国际货运基础单据;(9)报检;(10)填制进出口报关单。以这十个工作任务为学习情境,展开教学并进行了国际货物英语教材的编写,本教材已被评为北京市2009年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项目。
二、建立“以行动为导向”的高职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形成解决特定工作岗位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在高职人才培养方面起重要作用。我们在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的建设中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多个方面强调“以行动为导向”,是要改变当前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为主,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职业活动实践,以与特定工作岗位职业活动及与之相关的经验、知识和能力。我校胡杨政教授在多年的职业英语教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了6p职业英语教学模式,我们把它应用到了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教学中。以国际货物岗位工作过程构成教学内容,实现知识、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推动高职人才培养与国际货物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一)建立完善的国际货物实训课程教学模式
具体的国际货物实训课程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profession,是指以物流职业英语内容为教学主线;position,是指以国际货物这一职位典型的工作任务组成教学模块;procedure,是指以工作过程构成教学内容;point,是指以工作过程中的语言要求和注意事项为技能要点;performance and practice,是指通过模拟演练和实训,提高学生在物流,特别是在国际货代岗位中的英语应用能力。
(二)加强国际货物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方面的改革
现行教学模式中,学生实践机会相对少。其表象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相分离。在国际货物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方面,我们加强了国际货物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方面的改革,具体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和项目教学法等多种形式来进一步做好“以行动为导向”。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于1870年由当时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朗道尔教授创立,其优势是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高职教育的目标是面向第一线,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需要进行案例教学。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案例还必须具有针对性。为此围绕国际货物岗位的十大典型工作任务,教师精选我校毕业生去向较多的北京空港物流企业的实际典型性案例开展教学,教学过程别强调讨论、研究。
(2)角色扮演教学。教师在实训中制订工作计划并分配工作任务,在学习结束后进行成果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工作成果。例如我们在国际货物实训课程中海关报关过程教学部分就采用角色扮演进行教学。通过同学的角色扮演强化了报关单预录入、报关单审核、报关单放行等报关过程的理解与实践能力。
(3)项目教学。根据承接的模拟项目,组建实训小组,各小组负责完成利用国际货物专业英语包括业务的洽谈、客户的服务、单证的识别与填写等工作任务。为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将英语教学工作分成与专业相对应的多个教学模块。同时,将英语教师进行分组,分别负责各个专业模块的项目教学工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深入单个企业开展细致深入地调查工作,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准确把握个业和市场的需求。
三、建立“专业教师、英语教师合作教学”的师资模式
高职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建设中,双师型专业英语师资是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专业实践培训中专业英语教师而临很大难题,英语类的教师对很多专业知识不甚了解,即使完成理论学习后,也缺乏感性知识。因此,专业实践培训从主要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操作、讲解,让英语教师结合业界实际情况和专业所需,了解专业前沿知识和发展动向。鼓励教师下企业实习,以了解不同工作岗位的真实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加强职业能力的素养。通过专业实践以亲历体验、发现、研究、讨论的学习方式建构或重新建构对专业英语课程及课程目标标的认识。
课程建设中,我们体会到:专业英语教学应采用“专业教师、英语教师合作教学”的方式,由专业教师、英语教师共同来完成。专业教师协助编写教材,开设专业讲座等方面给予英语教师帮助,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具体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形式进行合作教学:(1)共同分析和确定学生学习要求;(2)共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3)共同交流教学思想与观点;(4)共同学习并编制教学大纲、教材;(5)共同组织学生进行小型学术讨论会、专业信息展示会。
在我校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英语和物流专业教师体现出了最大的协助合作精神,通过共同下企业,调研国际货物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了解其工作任务,还多次召开英语教师和物流专业教师的座谈会,由专业教师给英语教师提供专业书目,进行专业讲座;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由物流企业的专业资深人士和物流专业教师担任专业策划和教学顾问,都取得了很好的合作教学效果。
四、建设课程实训基地,保障课程质量
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稳定的合作机制是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保障。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法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工作”上,让学生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和提高职业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
校内实训教室和仿真模拟教室只能解决部分学生的实践要求,在传统的教育机构外寻找职业教育办学资源已经成为普遍认同和采取的措施之一。目前,物流业已经成为支撑首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产业,大量国际物流企业聚集北京,这为我们建立和开发实训基地提供了良好条件。经过协商,我校拟与某国际货运(中国)有限公司投资修建的物流中心协议作为国际货运英语实训课程开发基地,给学生提供观摩的机会,并为学习本课程提供实践基地。
【关键词】高职 工学结合 国际货物 实训课程
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应以职业为导向,将课程学习与工作进行有机结合。然而由于学校与企业缺乏沟通,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相对陈旧,没有针对企业需求构建岗位英语课程。这样培养的人才适用性较差,往往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和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英语能力需求。高职毕业生的专业英语能力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已经成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一个瓶颈。
本文以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为例,探讨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为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在专业英语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践中所进行的探索。
一、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开发模式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工作世界想脱离的弊端而提出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职教模式,其指导思想是教学内容应指向职业工作过程知识。在高职专业英语课程开发中必须基于工作过程来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工作岗位的变化、技能要求的变动调整课程内容,以培养出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劳动者,这是对专业英语课程的创新建设,对于发展学生的能力素质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岗位(专业)英语课程的建设使高职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与高职教育具体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有了紧密的联系,能极大地增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2008年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成为全国百所示范校的一员,物流管理专业是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而国际货物英语是物流专业新开设的优质核心课程。为了建设好这门课程,我们英语教师通过和物流专业教师共同下企业调研,考察了多家物流企业,进一步了解了社会和企业对物流人才,特别是对国际货运这一岗位人才的需求标准,了解了国际货物企业一线的工作流程及岗位要求,获得基于工作任务的国际货物英语课程开发的一手信息。在此基础上我们明确了用人单位对物流人才工作岗位所需的英语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了岗位主要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
(一)明确国际货物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
国际货物英语课程的知识目标是:掌握国际货代基本业务流程和各部门岗位的职责,掌握专业知识的英语表达方式。能力目标是:训练学生具备在国际货代公司各个岗位熟练使用专业英语处理业务的能力,达到能熟练利用基本的专业词汇识读、填写单据。素养目标是:使学生认知专业英语在国际货代业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国际货物业务的国际视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英语水平及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明确国际货物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如图1所示的国际货物企业的运作方式。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国际货物这一岗位的十个典型工作任务:(1)公司业务介绍及推广;(2)客户服务;(3)包装设计;(4)运输;(5)仓储;(6)委托承运;(7)日常沟通;(8)认识国际货运基础单据;(9)报检;(10)填制进出口报关单。以这十个工作任务为学习情境,展开教学并进行了国际货物英语教材的编写,本教材已被评为北京市2009年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项目。
二、建立“以行动为导向”的高职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形成解决特定工作岗位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在高职人才培养方面起重要作用。我们在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的建设中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多个方面强调“以行动为导向”,是要改变当前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为主,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职业活动实践,以与特定工作岗位职业活动及与之相关的经验、知识和能力。我校胡杨政教授在多年的职业英语教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了6P职业英语教学模式,我们把它应用到了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教学中。以国际货物岗位工作过程构成教学内容,实现知识、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推动高职人才培养与国际货物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一)建立完善的国际货物实训课程教学模式
具体的国际货物实训课程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Profession,是指以物流职业英语内容为教学主线;Position,是指以国际货物这一职位典型的工作任务组成教学模块;Procedure,是指以工作过程构成教学内容;Point,是指以工作过程中的语言要求和注意事项为技能要点;Performance and Practice,是指通过模拟演练和实训,提高学生在物流,特别是在国际货代岗位中的英语应用能力。
(二)加强国际货物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方面的改革
现行教学模式中,学生实践机会相对少。其表象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相分离。在国际货物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方面,我们加强了国际货物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方面的改革,具体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和项目教学法等多种形式来进一步做好“以行动为导向”。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于1870年由当时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朗道尔教授创立,其优势是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高职教育的目标是面向第一线,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需要进行案例教学。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案例还必须具有针对性。为此围绕国际货物岗位的十大典型工作任务,教师精选我校毕业生去向较多的北京空港物流企业的实际典型性案例开展教学,教学过程别强调讨论、研究。
(2)角色扮演教学。教师在实训中制订工作计划并分配工作任务,在学习结束后进行成果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工作成果。例如我们在国际货物实训课程中海关报关过程教学部分就采用角色扮演进行教学。通过同学的角色扮演强化了报关单预录入、报关单审核、报关单放行等报关过程的理解与实践能力。
(3)项目教学。根据承接的模拟项目,组建实训小组,各小组负责完成利用国际货物专业英语包括业务的洽谈、客户的服务、单证的识别与填写等工作任务。为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将英语教学工作分成与专业相对应的多个教学模块。同时,将英语教师进行分组,分别负责各个专业模块的项目教学工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深入单个企业开展细致深入地调查工作,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准确把握个业和市场的需求。
三、建立“专业教师、英语教师合作教学”的师资模式
高职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建设中,双师型专业英语师资是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专业实践培训中专业英语教师而临很大难题,英语类的教师对很多专业知识不甚了解,即使完成理论学习后,也缺乏感性知识。因此,专业实践培训从主要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操作、讲解,让英语教师结合业界实际情况和专业所需,了解专业前沿知识和发展动向。鼓励教师下企业实习,以了解不同工作岗位的真实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加强职业能力的素养。通过专业实践以亲历体验、发现、研究、讨论的学习方式建构或重新建构对专业英语课程及课程目标标的认识。
课程建设中,我们体会到:专业英语教学应采用“专业教师、英语教师合作教学”的方式,由专业教师、英语教师共同来完成。专业教师协助编写教材,开设专业讲座等方面给予英语教师帮助,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具体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形式进行合作教学:(1)共同分析和确定学生学习要求;(2)共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3)共同交流教学思想与观点;(4)共同学习并编制教学大纲、教材;(5)共同组织学生进行小型学术讨论会、专业信息展示会。
在我校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英语和物流专业教师体现出了最大的协助合作精神,通过共同下企业,调研国际货物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了解其工作任务,还多次召开英语教师和物流专业教师的座谈会,由专业教师给英语教师提供专业书目,进行专业讲座;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由物流企业的专业资深人士和物流专业教师担任专业策划和教学顾问,都取得了很好的合作教学效果。
四、建设课程实训基地,保障课程质量
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稳定的合作机制是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保障。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法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工作”上,让学生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和提高职业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
校内实训教室和仿真模拟教室只能解决部分学生的实践要求,在传统的教育机构外寻找职业教育办学资源已经成为普遍认同和采取的措施之一。目前,物流业已经成为支撑首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产业,大量国际物流企业聚集北京,这为我们建立和开发实训基地提供了良好条件。经过协商,我校拟与某国际货运(中国)有限公司投资修建的物流中心协议作为国际货运英语实训课程开发基地,给学生提供观摩的机会,并为学习本课程提供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