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1: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法学学习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化学化学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关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8
初三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主要阶段,很多的化学家以及化学相关工作者都是在初中阶段培养的化学学习兴趣,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初三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兴趣是一种变相的学习动力,学生在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化学课程会产生好奇心,引发一定的兴趣去学习,但是这个热情是短暂的,到最后就会有一些学生对化学产生枯燥乏味的思想,成绩也会随着兴趣的消失而下降,对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把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重要目标,依据化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心理特征展开教学,优化化学学习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 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化学实验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学生在经过了很多理论上的学习之后会对化学实验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演示化学实验的时候要尽量做到简明和规范,同时要的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解答,避免由于学生对实验的顾虑心理致使兴趣流失现象的发生,在实验过程中,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要求,并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实践的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教学多元化,激发创新精神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后才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 创新导入新课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化学课程的开展能否产生作用,导入新课的方式十分重要,好的方式能够成功的把学生的思想集中到课堂上来,可以利用故事、问答以及实验等等方式,例如在进行初三化学课题《氧气的性质》时,可以先讲述一些有氧气的相关故事如“着火时如果开窗就会加大火势”等,并指出氧气在故事中是一种什么样的角色,进而回到课程当中讲述氧气,这样就能够很自然的把它引入到所学课程当中。
(二) 利用巧问引思来激发兴趣
在教学课堂中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创新的源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对于问题的提出要选择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热情的问题,例如在讲述了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课程后提出“主人带小狗去山洞里游玩,在山洞里小狗先晕倒了,为什么?”,这个问题相对于问“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哪些”就显得更加有趣生动,同时活跃了课堂上的气氛,学生会积极的回答问题,并想要知道答案是什么,加强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
(三) 课程结束后让学生作出总结
在化学课程结束后,改变由老师作总结的教学方法,换用学生自己来总结,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加强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自主探究的重要特征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能够有效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进行思考,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进行二氧化碳教学的课程前,通知学生上课时要带着汽水,学生就会很好奇为什么上课的时候可以带饮料?好奇心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上课开始后对于“汽水的性质”学生们就会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接下来的课程内容,老师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让同学们自己去探究和思考,最后的得出自己研究的结论,并阐述自己的观点,改变老师的引导地位,让学生自己做主。这样做能够有效的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化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它其中包含的理论知识是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传递给学生的,同时也会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信息教学集成了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可以学生激发的兴趣,应用到化学教学当中同样有效,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学习过程中结合对视频图像的综合应用,再配上老师的讲解,就能够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和实践是相互统一的,通过理论实践的结合,可以进一步的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理论中的化学历史,化学历史是非常有趣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相关的化学史料融入到说要讲的课程当中,让学生逐渐萌发化学研究的欲望,增强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利用化学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中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把化学故事加入到教学课程中,故事能够很容易的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对其进行思考,从而促使学生把注意力投放到学习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学生如果在课外进行化学读物的阅读,除了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加的稳定,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相关问题时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会使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抨击,进而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当培养学生阅读化学书本的良好习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化学问题。
七、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学生兴趣的培养,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动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达到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万瑛.浅谈初三化学课程资源中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8):230-231.
[2]高菁.浅谈初三化学教学如何缓解两极分化[J].教育界,2009,(1):176-178.
[3]刘伯文.浅谈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快乐"策略[J].成功(教育版),2007,(1):68.
关键词: 参与教学 任务驱动 问题意识 个别参与 化学学习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模式。尽管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传授系统化知识和控制教学进程,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会难以集中注意力,并产生厌学情绪,课堂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差。如何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国外教育界有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演示给我,我会理解;让我参与,我将学会。据此,若在教学中创造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恰当运用任务驱动、情景提问、小组讨论、质疑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参与解决一些问题,则必将大大强化教学效果。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这种参与教学模式中,若采用学生主动学习模式则费时费力,且组织不当易出现课堂秩序混乱等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保证教学质量,对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一、首课目标定位
每学期和每章的第一堂课是最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课程内容细化成可以操作的翔实目标,使学生产生明确的心理定位,了解章节的基本轮廓,知道学什么和学习要达到的结果,从而奠定本学期或本章的基调。
一方面,在学期初的第一节课通过“绪论”讲述,运用科学家有趣的典故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介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古代的炼金术、炼丹术,近代的拉瓦锡、道尔顿等,用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及科学的精神感染学生。在引用化学史料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选取与学科基本知识密切相关的化学史料;②注重史料本身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不能任意添加或编造。例如介绍化学史上“最贵的实验”,讲述英国化学家戴维和其助手法拉第由于受到贵族公爵的嘲弄,决定戏弄其一番,他们在强烈的阳光下用放大镜聚焦,使一颗价值连城的钻石在众目睽睽之下消失,公爵打赌失败而后悔莫及。学生定会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身临其境,深深感受到科学的伟大与实用。
另一方面,每个章节的第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提出要解决的一些新概念、新理论,交代好学生学习的具体目标及所采取的学习方式,尤其讲清楚学生的参与方式,如查阅资料、口头提问、小组讨论、提交小结等,明确学生如何学习本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之有的放矢地学习。教学目的的引入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乙醇》首堂课可以从生活化引出问题:①列举生活中的各种酒类;②酒精在人体内是如何代谢的?③交警吹气查酒驾的原理是什么?④酒精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⑤假酒为什么使人中毒?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问题设计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的方式,引出乙醇的结构与性质这个最核心的问题,不仅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意识
实践表明,一般情况下人们为保持心理平衡,需维持自己的观念和信念的一致,当出现与原有观念或信念不一致的地方,就产生认知冲突,问题意识便油然而生,人们就会力求改变自己的观念以使认知协调。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从而迫切地想学习新知识,消除存在的困惑,这样从学生的“最近区”实施教学,会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课堂教学效率定会提高。
1.生活化引出问题
例如在“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疑:水可以灭火,你相信水可以生火吗?有没有同学见到过水可以起火?学生对这种违背生活常理的设问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接着教师和学生配合演示实验:把少量过氧化钠用适量的棉花包住,放在石棉网上,让一个学生在棉花团上部滴加少量水,过一会儿棉花团猛烈燃烧,整个过程紧张而刺激,学生立即对这种现象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可以立即展开高效的教学活动,引出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这样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心灵冲击大,课堂气氛沉闷。
2.对比归纳解决问题
每个人有自己固有的认知结构,碰到新知识时,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有效的学习应使旧知识最大限度地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同时将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所学的新知识才比较巩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身边最熟悉的现象入手,展开对比探究,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如教学蛋白质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对比研究毛线和腈纶线的鉴别方法――灼烧,燃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且燃烧后剩余灰用手搓,能变粉末的是毛线;燃烧时有黑烟,余灰呈现硬结的是腈纶;在教学淀粉、纤维素后,可以让学生参与对比研究“真假粉丝”,把粉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能够点燃的粉丝掺杂有机物,食用后对身体有害;未掺假的粉丝点燃只会产生气泡。又如在讲述原子核外电子分布时,前23号元素介绍完后,让学生写一下第24号元素和第29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大多数学生会按原有认知结构写成3d■S■、3d■S■,这时给出正确答案3d■S■、3d■■S■,学生就会产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产生为什么这样写的疑问,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运用讨论、自学等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归纳出规则。如此学生参与、对比、实验、归纳的教学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很有用。
三、任务驱动参与问题
任务驱动的课堂具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它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普通化学课程中,有机化学知识点比较分散,信息量大,涵盖面较广,按部就班的教学任务往往使学生不得要领,收获不大,而有选择地应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学习能力。比如有机化学中“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可以选择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的乳酸作为探究对象,让学生在一节课内设计出流程实现对乳酸组成和结构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教师点拨、小组讨论、质疑、归纳、投影演示的方式确定出几条不同的设计流程,最后教师归纳出最佳路线,投影出让学生对照:
这种任务型的自主学习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引导学生从被动地“让我学”转变成主动地“我要学”。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了解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在小组讨论中体会主动探究学习的乐趣,在设计流程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化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养成课后个别参与习惯
学在不同条件的个人身上所得到的只能是参差不齐的发展水平,学生本身的差异导致学习成绩的不同。教师要做到课堂教学公平,除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发展机会外,还应区别对待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特别是对学习积极性不高和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进行个别质疑,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辅导,一方面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另一方面给他们加压,消除惰性,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个别参与通常在课后辅导时进行,根据掌握的实际情况,每次由2―5名学生参与,向他们提出问题,进行面对面的讨论交流,使他们在轻松、活泼、互助的氛围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在解决学科问题的同时,可以涉及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打开他们的心结,消除他们的畏难心绪,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例如化学必修1中碰到的“物质的量”被认为是高中学生分化的第一道分水岭,许多学生在学习了物质的量以后就放弃化学,因此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教学基本要求显得特别重要。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设计成卡片的形式按顺序如下:
①1molH■SO■的质量为?摇?摇?摇 ?摇?摇?摇克。
②2molH■SO■的摩尔质量为?摇 ?摇?摇?摇?摇?摇克・摩尔■。
③1molH■SO■中的分子数为?摇?摇?摇?摇?摇?摇个,氧原子数为?摇?摇 ?摇?摇?摇?摇个。
④3.6gH■O的物质的量为?摇?摇?摇?摇 ?摇?摇摩尔。
⑤原子数为6.02×10■■个的O■,分子数为个,质量为?摇?摇?摇?摇 ?摇?摇克。
⑥含有3.01×10■■个OH■的NaOH固体的质量为克。
⑦含1.204×10■■个氢原子数的CH■,其质量为克。
⑧N、n、m之间的转化公式为:?摇?摇?摇?摇 ?摇?摇。
关键词 自主学习 激发兴趣 前提条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3.058
Develop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to Stimulate
Interest in Learning Chemistry
JIN Doulong
(Jilin Longtan District Bowen School, Jilin, Jilin 132021)
Abstract After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chemistry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hinking reflects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It is suggested that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chemistry and scientific methods, to promote students' theory and practice, leap from perceptual knowledge to rational knowledge. Therefor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actice make it has the vitality and the vigor, not only to improve teac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bility, more important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 so as to effectively ac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chemistry and learning of the equivalent results are obtained.
Key words autonomous learning; stimulate interest; prerequisite
1 建立“以人为本”的师生间平等、民主关系,对提高化学教育教学起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对“教”与“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已逐步渗透到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和培养。从事实上来看,教师的“教”就是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服务性活动,当“教”与“学”的关系等效时,才能达到实施让学生全面得到发展的教育教学目的。
从平等的角度而言,教师是学生当中平等的首席学生,是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得到发展的最佳伙伴。但由于学生受社会、家庭、学校等方方面面教育环境的负面影响,认为教师始终是教师,学生始终是学生,心理上始终残留着与教师间难以像朋友间那样相互沟通、交流的观念。若要改善师生间的关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也是自己最好的学习和生活的伙伴,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的基础上,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不断吸取新生事物、教改创新精神等之外,还要学会尊重学生,通过与学生“平起平坐”交流情感的渠道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心声和成长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因人制宜”地研究、探索,建立起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间平等、民主的关系,对改善师生间的关系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实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难的是如何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动力。所以,多关注和改善弱势群体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激发更多的学生在学习当中能够自发地产生创新欲望,开发潜在的创新才能及充分地发挥辐射作用,带动个别学生从弱势群体中摆脱出来,不断地使个别学生增强自信心摆脱困境,从而有效地实施和推动面向全体学生的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
就化学学科特征而言,它的研究对象是物质,是一门比较抽象的以实验为中心的学科。学生对无处不在的自然现象和蕴涵着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丰富素材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所以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及了解身边的化学物质变化的规律性,是实施化学教学的重要的启蒙教育内容。实验课活动对学生来说特别有诱惑力,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这是因为实验课是学生亲自体验直接参与操作且能够充分展现自我能力的学习空间。这也是师生之间架起最好的情感桥梁和建立及改善师生间平等、民主关系的最佳渠道之一。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即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不当而出现失败或不理想时,一定要耐心地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找出其原因,让他们做实验直到实验成功为止。这种教师对学生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往往很容易感染学生。这样的互动式教与学,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充分掌握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充分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逐渐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动式的自主学习习惯,有效地推动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
2 重视自发式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推动化学教育教学的前提条件
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不仅是重视学习结果,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针对素质教育和化学学科特征,引导学生养成自发式学习习惯,是有效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因此,重视实施自发性学习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氛围,能够更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而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对实施教学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就化学反应而言,并不是所有的分子之间的碰撞都是有效的,当分子只有“有效碰撞”时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有些分子是几乎不需要“活化能”也能发生化学反应,而有些分子却需要“活化能”一经引发才能够促使有效碰撞发生显著反应。例如,像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等是瞬间发生反应,其活化能接近于零,几乎不需要活化能;而氢气的燃烧是在点燃条件下才能够自发进行反应的。也就是说,活化能的作用在于使反应物活化,从而启动反应或改变反应速率。学生也是一样,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自发地进行学习的。教学的方向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的宗旨是要让更多的学生发生“有效碰撞”。因此,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要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能够自发进行的“活化能”,帮助和带动个别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并自发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之中,最终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与学的等效教学目的。
自发性学习的整个内容、方式、行为表现等是在“给定的一定条件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某一规定时间内调动全体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活动体验等形式来获取直接经验、模仿和再现教材理论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比如,在学习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时,为了更好地辐射到全体学生,教师按照“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资料和理论依据、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假说、得出结论、交流讨论”思路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即:
(1)要明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找出参加反应物质量总和X与生成物质量总和Y间的关系。
(2)收集资料和理论依据。
①3g碳与8g氧完全反应后,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
②3g碳与10g氧完全反应后,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
理论依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原子个数、原子质量不变。
(3)推出假说。
以碳与氧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为例,其关如图1所示:
从图1来看,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分析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原子个数、原子质量等有什么变化?理论上质量守恒定律内容是否成立?
通过上述理论依据,参加反应物质量总和X与生成物质量总和Y之间的关系有三种可能性:①X>Y;②X
(4)实验论证假说。
针对实验论证假说过程,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a.在实验前,考虑所推出的假说内容:即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
b.在实验论证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变化情况;
c.出现问题或发现问题时,应作出合理的解释说明。
通过上述“2”的理论依据,进行以下实验来进一步论证假说。
(5)得出结论。(利用下面两个实验进一步论证假说,进行互动交流讨论)
(6)交流讨论:对各实验小组的结果进行点评后,让每个学生参与以下几个方面的讨论讨论活动。
a.解释镁的燃烧中得出X>Y结论的原因;若要使X= Y,请你加以说明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b.解释CuSO4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中得出X= Y的结论的原因。
结论:参加反应物质量总和X=生成物质量总和Y。也就说是质量定恒定律内容成立。
另外,在初学配平化学方程式时,让很多学生感到比较棘手。采用传统的“整数法”和“观察法”来配平有些化学方程式会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很容易让学生陷入困境,于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去分母配平法”教学方法后,发现非常符合众多学生心理,既能让学生好理解又能让学生灵活地运用。体现激活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很多,只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且具有可行性,就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自主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3 重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来弥补化学教育教学中的薄弱面,是提高化学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举措
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学校教育环境,重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学生感兴趣、勤于动手的体验式开放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某些意义上可以弥补化学教育教学中的薄弱面。凡是有利于基础教育改革和推进平等教育的,都可以说是教育资源。比如,课程资源、自然生态资源、网络资源、人力资源等等,这些资源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比较容易接受的,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语法教学;激发兴趣
小学英语语法的动词时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小学英语动词时态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小学生能够在英语语言学习和交际中正确使用动词,并在其他词语的帮助配合下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行为、感情或传递某种信息。
小学英语动词时态学习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学英语动词时态的学习是学好英语语言知识的关键。第二、学好小学英语动词时态,有助于小学生在语言交际中更好地与别人交流思想和沟通感情。第三、有助于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别人的话语和思想;有助于促进和带动英语的全面学习与提高。所以英语动词的教学应该以时态教学为突破口。因此,为了有效地达到这一目标,本人根据小学高年级英语语法知识薄弱以及小学英语课堂以教学活动为中心的特点,在实践和反思的基础上归纳以下几点优化小学英语动词时态教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原则。
一、创设真实的语境,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真实的语境可以促进对语言的理解。在行动研究的热身环节“He is listening to music”就用了音乐渲染情景调动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来理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现在进行时态的句子结构,在汉语中“某人在某地做某事”,而英语中要表达成“某人做某事在某地”。 因为“who、what、where”正是人物、动作和地点三要素,组成了进行时态句子结构。
第一次行动研究拓展操练环节中的看图说句子是用语言描述情景。此外,还有通过实物呈现情景,通过图画描绘情景和通过活动体验情景等,通过情景,给学生大量输入包含有某个语法规则的语言,让学生对语法规则有一个全面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积极地自主建构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打下基础。如指导学生用替换法配对人称和“be”动词,然后试着造句 生:“I am a student . You are a student. He is a student. They are teachers.”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把抽象的教学难点“人称和数的变化”,通过直观的教具方式让学生理解一些固定搭配,听说读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鼓励学生小组活动,互相监督有无搭配错误,通过反复的机械操练,为今后的正确读写打下基础。教具也能说话,因为在语法课堂上教具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这包括学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对实物、图片等教具的感知,从而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
二、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规则
多样化的操练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语言的习得。对新的语法知识,操练可以分为两部分:机械操练和意义操练。机械操练要求达到模仿语音、语调和认读新单词、新句型的目的。而意义操练阶段,可以利用教学图片、卡片、简笔画,配以声音和肢体语言来创设情景,比如玩游戏和扮演脚本。在这一过程中尽量让学生从掌握单词到学会用句子表达完整的意义,学生通过听别人的对话来复习巩固语法规则,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多样化的机会尝试使用语言规则表达思想。另外,教师要注意利用语法的生成性,让学生用有限的语法规则表达无限的句子。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内化语法规则,使学生对语法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笔者再引导他们找出v-ing之巩固操练环节有三个活动。
活动1:开火车。让5位学生轮流上讲台表演做动作,每做一个动作,我问全班“What is He/She doing? ”,全班回答“He/She is…” 开始时,全班学生不知道问他们什么,我重复了两遍,并用手示指向做动作的学生他们才明白“What is He/She doing?”的意思。接着以小组开火车的形式练习这句型。
活动2:两人一组,一问一答,其中一个做动作,当全班问:“What are you doing”时,另一个同学猜“ I am……”猜对时,全班再重复他的话。这个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也让学生在对话中感受现在进行时的一些句法结构,学生都能理解句子的意思,并都能描述他人正在做的动作。
活动3:归纳现在进行时句子的构成规律。我先让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有v-ing形式的句子,并利用幻灯片演示图片内容在黑板上,然后找几位同学说出每句话的意思,接着划出“am”、“is”、“are”三个词,问他们这是什么类型的词。有个别同学知道这是be动词,之后再要求他们观察be动词前面的词,他们能总结出am跟I,is跟第三人称单数,are跟you和复数,再次提醒他们看be动词前面的主语,他们能说出这些词表示人或者事物,这就是句子的主语。学生知道了be动词前是表示人或者事物的主语,当被问到be动词后是什么时,他们都说后面有时是一件事情,作宾语,表示(做)什么,这样他们就总结出了现在进行时的构成:主语+be+v-ing+宾语。接着让他们把黑板的句子套入这个结构,找出相应的部分。学生能把主语、be动词、现在分词找出来。
拓展操练环节有一个活动:说一说。让学生利用黑板上现在进行时的句式,结合课件的内容图片,并让学生看图说句子,让全班一起描述图片时,在我的引导下他们似乎都能说出完整的句子,但是当要求个别学生说句子时,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只能说出句子的某个部分,以前学过的很多单词都基本忘记了,像“play game、watch TV、fly a kite”等,这阻碍了学生表达英语的流利性,给他们造成对发言失去信心,基础差的学生连套用句子的意识都不会,被提问时一站起来就说“不懂”。
三、培养学生注重语法形式和规则,正确表达语言
学习任务包括听、说、读、写和听力练习,它促使师生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并激发有益的互动反馈的基础。例如在听讲故事活动中,我给学生布置听并写下关键信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后来学生基本能顺利输出信息,并能复述整个故事。又如我利用课件展示一张图片,图片里有一支钢笔、几本书、一个书桌、几张椅子等物品,让学生利用“there is/are…”这一句型来表达图里有什么,使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顺利输出语言。这类型的任务指向有意义的交流,把注意与输出结合,让学生在理解语法知识后完成语言输出型任务。如果学生发现自己表达不出想要表达的内容,会重新关注语言形式,追求更高的准确度。这样学生感到学有所获,并学以致用,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法能帮助实现交际目的的基础。要想真正地掌握和利用英语语言,就必须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所以小学英语语法的学习是必要的,学习英语语法的最终目的是有效地运用。本人结合新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法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知、理解和运用语言规律,如何在教学中兼顾语言的形式与意义,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规律,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但是本人所教的班级是一个大班,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以致用,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姚敦敏.论怎样开展和搞好英语动词时态教学[J].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兴趣;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4—0084—01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现行的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安排了一系列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这些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做科学”的科研理念,即通过实验不仅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提高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但在农村中学,由于学校的经费紧张,教学设施、教学条件欠缺,实验仪器、实验药品非常缺乏,要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并取得好的效果,是非常困难的。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针对这种状况,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我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创造条件进行相关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在学完《物质的分类》的内容后,我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作为实验器材的替代品来尝试完成“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一实验。
我启发学生找一次性塑料杯作容器,准备豆浆(胶体)、鸡蛋白溶液(胶体)、绿矾溶液(花卉市场有售)、食盐溶液、泥水等液体;再找一个纸盒,在垂直方向打两个孔,作为观察室;找一个手电筒或者激光笔作光源。准备工作结束之后开始动手做实验,学生们将准备好的胶体、溶液、浊液、纸盒、光源等一一摆放好。当我问道哪位同学观察到了丁达尔效应时,一些学生兴奋地说他们看到了,但让他们重新操作进行观察时,我发现他们实际上并未看到丁达尔效应——一条光亮的“通路”。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一束光”、“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一些学生误将聚光手电筒当作了激光笔(对“激光”的特性不了解);许多学生将纸盒上入射光的孔打得太大,手电筒直接在比较大的孔处散射,以致于形不成一束光,而是将溶液或者胶体整个照得透亮,最终导致无法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二是一部分学生的鸡蛋白胶体中没有将蛋黄分离,呈悬浊液状态,有些学生的蛋白液中加入的水太少,呈浑浊的凝胶状;这些不规范的操作,导致学生实验得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我让学生们将纸盒上光线的入射孔改小,使手电筒与小孔保持一定距离,以便形成一束光,重新配制蛋白液胶体,再让他们仔细观察,真正理解“一条光亮的通路”的含义。
一、协调师生情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基础
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对教学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对某科教师的情感和兴趣,可以直接迁移到该科的学习上来。因此,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有深厚的感情,防止和消除情感上的隔阂,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放下架子,主动与学生交谈,学生就会爱护教师、尊敬教师。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有宽广的胸怀,对学生的个性及精神世界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这种信任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更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真诚的信任。这样,教师用实际行动为楷模,才会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二、发挥主体作用是培养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
让学生在教学中扮演主角,是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要切实落实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使两者得到和谐与统一。教师的主导性就是要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根据不同学习阶段、不同课型,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采用以旧引新、用实验结果或事实引路、讲化学史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等方式,为学生创设学习、获取新知识的情景,诱导学生进入自觉学习的状态,并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及时和恰当地给予指点和引导,相信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实验等手段一定能获得新知,使他们消除思想顾虑,树立必胜的信心,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师不包办代替。在学习理论性较强难理解的内容时,教师不要一上来就讲,应让学生自己先思考,看能否通过自学来解决;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启发点拨,如此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难点问题还可以设置成自学提纲,让学生分层突破。在习题课讲评上,要注重采取巧妙引导激活学生的思路,把“讲懂”变成学生“想懂”。特别注意一般不要把现成答案奉送给学生;不能只注重习题的正确解法,而忽视解题思路的引导;要多讲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巧解巧算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这种让学生“跳一跳”才够得着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欢乐。
三、发挥实验作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又一重要手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是存在着丰富的有趣化学现象。因此,重视化学实验,让学生把学到的化学知识与实验事实进行生动的结合,体验到认识的乐趣,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我在授课时,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将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吸引到所要观察的关键现象上来,深入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实验课堂上要创造条件,增加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机会。学生通过独立实验,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另外,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自行设计实验,通过直观有趣的实验现象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活泼有趣。
四、运用现代化媒体能激活学习兴趣
现代化媒体以其独立的教学手段进入中学教学的领域,其教学方式有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特点,可进行快速的信息处理和图象传输,同时还配有悦耳的音乐和图象描绘,这必然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的欲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有关“电子云”的教学,可利用计算机设计一幅三维空间画面,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有关环境污染的教学,可利用录像,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增强环保意识。这样既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利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和课堂表演艺术能诱发学习兴趣
课堂上一个语言准确、形象生动、幽默风趣,语调抑扬顿挫、精神饱满、感情充沛的教师,往往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很快投入到探索情景中去。教师要随机应变,注意身体语言的发挥,巧妙地运用幽默、夸张、比喻等手段,使课堂气氛活跃,有时恰当的诙谐比正当的说教要好得多。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肯定的微笑,一个及时的鼓励和表扬,都会使学生感情得以升华,学习兴趣快速高涨起来。
六、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化学现象能发展学习兴趣
化学与社会关系极为密切,学生身边存在许多化学现象,而很多学生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当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时,往往引以为豪,感到满足,这种满足会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兴趣,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去分析,使学生边学边揭开生活中的一个个谜,从而产生极大的喜悦,转化为强大的求知欲。例如,让他们解释“雷雨可发庄稼”的道理,“铁器生锈”的原理,“塑料老化”的疑团等,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对这些身边现象的分析和解释,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促进了知识的迁移。
实践证明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丰富多变的学习情景,可使无形的“情”和有形的“景”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从而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也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实验多角度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直接兴趣
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具有化学实验这个特性,尽可能多的创设教学情景,通过大量化学实验的演示、参与、操作,从而使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趣”激“疑”,由“疑”导“想”,由“想”得“知”,大大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操作中,可通过增加演示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家庭自制小实验等多种方式来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在真实的化学世界中,感受到真正的兴趣。如化学中讲解碘的性质时,可穿插一个小故事:曾在狱中用米汤给鲁迅先生写过密信,你们知道鲁迅先生是如何观看的吗?随即教师出示一张预先用米汤写过字的白纸,让学生观察晾干的白纸,看不出任何字迹。当最后老师用毛笔蘸取碘酒,轻轻的涂到白纸上,马上“珍惜今天,把握明天”几个蓝色大字呈现出来,使学生兴奋不己。
二、利用化学史、化学家故事,创设教学情景,进行学习化学的目的性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许多内容涉及到化学史及化学家的故事,这些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兴趣。例:在有关“化学材料”的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展示我国古代的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已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具有了高超的生产工艺,从而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也为自觉学习化学知识奠定了情感基础。另外,如在“金属与金属矿物”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大量数据、图表告诉学生,由于我国解放前化学工业水平的落后,连铁钉、煤油等基本物品都需大量依赖进口,从而激励学生要学好化学知识,将来报效祖国。此外,教师还可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着名化学家们的成功事迹,让这些科学巨匠们身上所具有的种种宝贵品质去深深感染学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起学生探求化学世界奥秘的兴趣和愿望。这方面的素材是很多的。如教师可介绍着名化学家居里夫人,讲述她不怕危险不畏艰辛数十年如一日研究放射性元素,最终硕果累累,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还可以讲述她身居国外却念念不忘祖国的爱国之情。此外,教师还可以举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我国化学家侯德榜等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与激励。
总之,通过化学史、化学家故事创设教学情景,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使学生把学好化学与远大理想联系起来,与祖国的需要联系起来,从而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间接兴趣。
三、联系自然、社会和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许多内容都与我们周围世界紧密相连。通过化学与自然、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来创设问题情景,可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好奇”,使学生感到化学离生活很近,学化学很有用。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介绍世界上一些环境污染的重大事件,如1984年的印度博帕尔毒气渗漏事件、2000年欧洲蒂萨河化学污染事件等,并可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关于环境污染的影像和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教师还可向学生介绍自然界中一些千变万化的现象如“溶洞奇景”、“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还可介绍学生身边的水质污染、煤气泄漏等化学现象。同时还可以跟学生介绍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生活小常识,如“冰箱除臭”、“热水瓶除垢”、“铁制品防锈”等。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并利用已学知识展开有针对性的讨论,从而既提升了兴趣,又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在讲矿物燃料和水资源时,可组织学生辩论“常用的几种燃料中,哪一种最理想”、“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净化水质”等。同时教师还可有意识的联系实际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学习主题,如“调查当地燃料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议”、“调查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在生活中的应用”、“调查当地的水资源污染情况,提出一些治理意见”等。通过这些调查活动,学生的兴趣会变的更持久更内化。
四、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电化教学媒体创设情景
利用直观的教具及影、像、声、动画综合呈现的现代电教媒体来创设情景,可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积极有效地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间接经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能以积极活跃的态度参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如我们讲到水电解产生氢气与氧气时,可将该过程制成Flash课件。用一大球表示一个氧原子,用一小球表示一个氢原子,用一大球和二小球构成的V形表示一个水分子,用二个小球并肩构成的“小双球”表示一个氢气分子,用二个大球并肩构成的“大双球”表示一个氧气分子,然后演示水分子分解出原子,原子重新构成分子,整个过程一目了然,学生反映非常热烈。在我们教材中许多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及一些复杂晦涩的内容,我们都可以用这种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如催化剂的性质、干冰的生产和使用、铁的冶炼等,这样不仅分化了难点,更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当然,我们在用多媒体进行创设情景时,也应注意不能出现一些科学性的错误,应确保给学生一个完整正确的学习情景。
总之,良好的学习情景,能最有效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才能卓有成效的进行,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学会通过各种手段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景,从而激发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帅保国等.论问题式学习中的“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5,(7).
一、巧妙引入诱发兴趣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时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盼望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学生好奇心理和认识规律,结合化学特点,设置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绪言的教学中,我首先提出,“同学们知道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吗?火箭为什么可以上天?水分解后生成什么?”等问题。先设置一连串的悬念,并告诉学生这些问题在我们今后的化学学习中均可以得到答案,并讲一些生活中的化学应用,展示有关化学发展史,使他们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同时感受到化学世界的神奇,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欲望和兴趣,向往学习化学。如在教《分子》一节时,教师可先在黑板上写下“50+50=?”,学生回答“100”,教师却写上“50+50≠100”。学生个个都疑惑不解,接着教师让一个学生分别量取50ml水和50ml酒精,然后由学生把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在一起,观察到总体积小于100ml。此时学生心中矛盾更加激化,教师抓住机会:“为什么呢?欲知其中奥秘,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分子>”。这样的引入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习“分子”的兴趣。另外,也可根据实际,讲一些与化学知识有关的故事、名人轶事、发现史等,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实验为基础诱导、探究、激发兴趣
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化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根据化学教育的特点,我的体会是以实验为依据,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实验、观察、讨论)。同时进一步探索新知识,教师的作用是诱导、启发,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探究,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元素周期律性质实验中,如比较同期元素从左到右性质递变情况,以钠、镁、铝为例,又如比较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实验,从上到下,元素性质递变情况,以钾、钠、为例等。由学生自己做实验,通过学生对现象观察、分析自己再得出结论。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态度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化学趣味实验以其简单的操作、有趣的现象、鲜明的特点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兴奋力,它在化学第二课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极大的成功。趣味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曾在教学中给学生做过《魔棒点灯》这样的实验: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着了。不管课内课外,趣味实验都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应尽量挖掘教材中涉及到的趣味实验,引导学生创新,使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化学的无穷魅力和乐趣,智力得到很好的开发。教学效果很好。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逐渐过渡到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必要性。多媒体辅助教学结束了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它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小、远近、动静、快慢、虚实,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的相互转化,形象生动的再现事物发展的过程,它能使图、文、声、色综合作用于学生大脑,形象鲜明的表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采用,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现象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概念,激发它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使得化学知识易于理解和掌握。至于演示实验,可以在仿真实验里模拟化学实验。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激发学生兴趣应该是理想的教学手段。
四、适时检测,体验成功
教师可在适当时候,进行单元测验,章节测验,知识点测验等,题目难易要适中,通过测验,可检查教师的教及学生学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保持长盛不衰。
五、课堂教学,学生为本
新课程十分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员参与。因此,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的指导者。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1)凡是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不要由教师给出。(2)凡是能让学生说出的教师就不说。(3)凡是学生能理解的题教师就不答。(4)教师要服从与学生,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想法,不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教师相同。(5)进度要服从与效果,当学生进行研究、讨论、思考而占用较多时间时,不要为赶进度而打断学生思路。(6)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共同探讨每个问题。(7)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中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获得成就感,从而获得学习化学的激情。
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师生的心理相容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