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二年级数学教案8篇

时间:2022-03-23 13:15: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二年级数学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页例1、例2及第44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不退位和不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在运用三位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不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个位或十位上不够减时的正确处理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800-700=

50-20=

900+30=

600-100=

70-30=

80+400=

900-600=

100-20=

100+50

=

2、填空

⑴9个百减4个百是(

)个百,也就是(

)。

⑵6个十减2个十是(

)个十,也就是(

)。

⑶3个十加7个百是(

)。

3、用竖式计算(说说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94-

52=

48-19=

二、探究新知

1、情景引入,揭示课题:三位数的减法

出示例1

小丽有340元,买一台计算器后,还剩多少元?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丽有340元。

生:一台计算器120元。

师:你们会算吗?

2、教学例1

⑴学生自主尝试计算。

⑵展示交流:

生1:口算300-100=200,40-20=20,200+20=220。

师:你的方法非常好,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2:用竖式计算,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先列出算式340-120=,然后用竖式写出来。

生3:也可以估算一下,大约剩多少元?再笔算。

师:你们说得都好。

⑶把书P43例1填完整。

3、教学例2光明小学共有学生876人,其中女生有448人,男生有多少人?

⑴读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⑵独立计算。

⑶反馈:

生:我是这样估算的:把876看作900,把448看作400,900-400=500,男生大约有500人。

生:我是用竖式计算的(上台板演)并进行了验算。

……

⑷把书P43例2填完整。

4、试一试(P43):

433

547

613

218

439

409

5、议一议(P43):在减法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师:三位数减法与两位数减法有很多相似之处,那谁来说说计算三位数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三、巩固练习

1、用竖式计算:

564-328=

491-257=

851-236=

753-518=

篇2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并体验到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一台案秤、一些苹果、2袋精盐(每袋500克)、一些鸡蛋、一些沙土、2捆挂面(每捆500克);1克、10克、100克、1000克的大米,分别装在塑料袋中(每组10袋),10袋大米(每袋1千克)、天平.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教师:前面我们学了重量单位“克”,你们都会用了吗?可有一位小朋友因为上课没听讲,不会做下面的题目,正在打电话求助呢,你们能帮帮他吗?(演示课件“千克的初步认识” 下载)

一只乒乓球约重3( )

一杯牛奶重300( )

一个西红柿重250( )

一个鸭蛋约重60( )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那位小朋友在大家的帮助下已经学会了怎么用“克”这个单位,可他又遇到了一些问题(出示下面的题目)

一袋大米重25( )

一个大冬瓜重10( )

一头牛重420( )

小明体重28( )

2.教师: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做单位.可是称一些像牛、人这样比较重的东西,用“克”做单位就太小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克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板书:千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把课题板书完整:千克的初步认识)

(二)千克的初步认识:

1.感知1千克有多重.

讲述: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每组有一袋大米,每袋都是1千克,同学们亲自掂一掂.初步感知1千克有多重.

2.使学生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师出示1克重的大米,每组中的1号同学拿出1克重的大米给本组同学看一看,掂一掂.

(1)提问:10个1克是多少克?100个1克是多少克?1000个1克是多少克?

引导学生明白:10个1克是10克,100个1克是100克,1000个1克是1000克

(2)教师重述:1000个1克也就是1000克,可以称为1千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指板书,提问:1千克和1000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用天平称一称(左边托盘中放1千克,右边托盘中放1000克)

引导学生明白:1000克就是1千克,所以1000克=1千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4)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

引导学生左手拿1克的大米,右手拿1千克的大米掂一掂,两只手的感觉有何不同?进一步认识1千克=1000克.

同学们拿出1袋精盐(每袋标有500克)、两袋精盐,亲自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看看每袋标明重量,两袋重量是多少?

教师说明:1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也是我国法定的计量单位(出示图片“法定计量单位”).

3.进一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1)认识案秤,了解案秤称物体的方法

①出示图片“台秤”,师简单介绍构造.

②教师介绍使用方法:案秤也叫做台秤,使用时先把案秤刻度盘上的指针(或游标)定在“0”位,然后将所称物品放到托盘上,观察秤指针所指的数字,指几就是几千克,教师称1千克的苹果演示给同学们看.

(2)实际操作,具体感知1千克有多重.

①称出1千克的沙子,装在塑料袋里,用手掂一掂有多重.

②将1大袋洗衣粉放在托盘里让学生称一称有多重(正好1千克),顺次传递让学生掂一掂.

③把称过的和课前准备好的物品拿出来,再次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说明它们的重量相等都是1千克.

4.完成43页的做一做

(1)引导学生分别称出1千克的苹果,同学们一起数一数有多少个?思考为什么都是1千克,而苹果的数量却不一样?如果苹果的数量相同,重量一定相等吗?

引导学生明白:重量相同物体的个数不一定一样多;数量相同,物体的重量不一定相等.

(2)学生举例说明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3)在下面表里填上合适的数目.

教师重点指导______个鸡蛋重1千克.提问:9个鸡蛋一定重1千克吗?为什么?(因为鸡蛋的大小不一样,所以同样个数的鸡蛋重量不一定相等,同样重量的鸡蛋个数不一定一样).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个重量单位——千克.1千克也叫做什么?千克和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四)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时,常用______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重量时常用______单位,1千克也叫( ).

2.1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3.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千克 克

4.手势判断对错:

2千克<20__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题中两边单位不同,判断前提醒学生注意

5.填空:

(1)小明体重25千克,小青体重21千克,小明比小青重______千克.列式为______.

(2)一筐水果重30千克,6个人合买一筐后平均分,________?(先口头提出问题,再口头列式,注意问题的单位)

四、全课小结

篇3

【授课教师】

【教材分析】例题借助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比较数的大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情境图中的素材十分丰富,涵盖了数的大小比较的3种情况:一是位数不同的数的大小比较,位数多的数大于位数少的数;二是最高位上的数不同,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三是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要看次高位,次高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否则继续比下去,直到比出大小。在比较的过程中,教材不再借助直观,而是注重借助学生的交流呈现比较方法的道理,如比较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时,借助中间数的计数单位比较,说明位数多的数大的道理(940是三位数,不够一千;1899是四位数,超过1000);位数相同,最高位不同时,以最高位上计数单位的个数比较,说明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的道理,进而为第三种情况的比较作好铺垫;第三种情况则体现了开放性,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由比较,同时根据具体例子总结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又刚刚学了万以内数的认识,他们已经掌握了位数多的一定比位数少的数大,位数相同时,从高位比起。本节课应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出发,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多样化的素材,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以体现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水平。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经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在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类比迁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增强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掌握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万以内数大小比较方法,能够正确运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知识的迁移尝试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1000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和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为新课做好铺垫,并顺理成章揭示课题。

温故而知新

1、创设生活情景,感受学习《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必要性。

2、根据图中电视机的价格信息,任意选择两种电视机比一比它们的价格。

3、自主探究三位数和四位数的大小比较。

4、探究数位相同,最高位不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5、小组交流:数位相同、最高位也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6、放手让学生独立地把电视机的价钱从小到大排列。

7、小结: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基础练习。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翻卡片游戏。在既是练习又是游戏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表现能力得到张扬。

4、拓展练习。

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畅谈收获,说说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课堂总结,梳理知识

一、温故知新

同学们,前两天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下面老师来考考你。

1、填一填。

(1)723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它由(

)个百、(

)个十和(

)一组成的。

(2)4168是(

)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位,“4”在(

)位上,表示(

)个(

);“1”在(

)位上,表示(

)个(

),“6”在(

)位上,表示(

)个(

),“8”在(

)位上,表示(

)个(

)。

2、比一比: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10099

5885

4346

《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我们已经学会了,那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设计意图:复习1000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和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为新课做好铺垫,并顺理成章地揭示课题。】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创设情景,引发思考

小红搬家了,你们看,新房子真漂亮!

可是缺少了一些家用电器。星期天小红和妈妈一起逛商场,看中了这四款电视。

你说说这四款电视机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吗?

这些电视机价钱,哪台贵?哪台便宜呢?

现在你能根据电视机的价格信息,任意选择两种电视机比一比它们的价格吗?

学生说,老师板书。

9401899

13502365

18991350

9401350

18992365

9402365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本环节创设了小红和妈妈为新居添置一台电视机的生活情景。老师提问:这些电视机的价钱,哪台贵?哪台便宜呢?引发学生去思考,进而感受学习《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必要性。学生在丰富的素材中自主选择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位数不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比较940和1899的大小。

A、比一比:这两个数谁大谁小?

B、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可能有以下情况:

①数的顺序:因为940在1899的前面,所以940

②位数的多少:因为1899是一个四位数,940是一个三位数,四位数都比三位数大,所以940

③数的组成:因为940由9个百和4个十组成的,1899是由1个千、8个百、9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所以940

④找中间数:因为940比1000小,1899比1000大,所以940

……

议一议:同学们找出了那么多比较的方法,小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比较起来最简便呢?

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比一比、说一说的活动中,经历位数不同的两个数大小比较的过程,从多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2、位数相同的数大小比较。

(1)位数相同,最高位不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比较1350和2365的大小。

①质疑:这两个数和前面比较的两个数有什么不同?像这样的两个数该怎样比较呢?

②小组讨论:比较方法。

③汇报:你是怎样想的?(1350最高位上的1表示1个千,2365最高位上的2表示2个千,1个千比2个千小。)

④小结并板书:位数相同,最高位不同的两个数,最高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

(2)位数相同,最高位也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比较1899和1350的大小。

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比较方法。

②学生汇报比较方法。

那3001和3010比较,谁大呢?

③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位数相同,最高位也相同时,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直到比出大小。

3、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把图中四种电视机价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4、师生小结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比较万以内数的时候,先比数位,数位多的数大,数位一样则从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最高位相同,比下一位,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主要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掌握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在学生掌握数位相同的两个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把“四种电视机价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对上面三种不同情况大小比较方法的综合运用,意在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试着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说一说比较的过程。

2、生活中的数学。出示情境图,理解题意,学生独自完成,说出理由。

(1)

(2)

A、学生独立判断,同桌交流方法。

B、交流时说说判断的依据。

3、游戏:翻卡片

从0-9这10张卡片中,每人翻4张,比一比谁组成的四位数大。

在摆卡片的过程中思考:4张卡片怎样摆,才能摆出最大的四位数?

4、拓展题: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字。

【设计意图:练习是理解、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同时还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需要。因此,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四个层次的练习题。第一层次:基础题。让学生独立比较数的大小,并说出比较的方法,意在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第二层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增强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第三层次:翻卡片游戏。在既是练习又是游戏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表现能力得到张扬。第四层次:拓展题。让学生通过思考,灵活运用知识,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梳理知识

今天我们学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你有什么收获?在比较数的大小时要注意什么呢?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是引导学生再次回顾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课后反思: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和《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力体现新课标的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一系列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乐学、好学的学习状态。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力求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主动探究为主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现实的情境中,利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究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一、温故而知新

复习10000以内数的组成和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为新课做好铺垫。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向学生呈现熟悉的生活情景——小红和妈妈为新居添置一台电视机,在看中的四台电视中,让学生根据数的组成分别猜出这四台电视机的价格。然后提问:这些电视机的价钱,哪个数大?哪个数小?进而感受学习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必要性,同时顺理成章地揭示课题。

三、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在教学时,我出示课本中的情境图后,就让学生从中任意选两种商品,比一比它们的价格,再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是怎样比的,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搜集资料,整理搜集的信息,体验和感悟万以内数的比较方法,也使学生体会到比较数的大小是有现实意义的。学生自己根据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索发现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规律、总结出方法。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现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练习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题是基础的“在圆圈里填上>、<或=”,第二题是在方框里可以填哪些数,第三题是在一些数字不知道甚至全部数字不知道的情况下进行比较。在开放的、有梯度的练习情境中,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我在教学的最后安排了一个游戏。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从0~9的卡片中随意抽数组数,比较大小。第一场比赛把有卡片的数位上的数都抽出来,体会数位多的数字大,游戏的不公平;第二场比赛抽到的数先放个个位,再放十位、百位、千位,游戏中学生深刻地体悟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逐步体会到高位上数字的决定性作用;第三场比赛,抽到的数先放在千位,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高位”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千位相同比百位,百位相同比十位这一比较的顺序;第四场比赛,抽到的数自己决定放在哪位,让学生对“比较大小”与“数位”及每一位“数字”的关系有深刻的全面的认识。

在巩固练习中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题。第一层次:基本题,直接利用总结出的规律进行数的大小的比较,练习形式为学生喜爱的“开火车”和“给小动物找家”的游戏。第二层次:开放题,“摆一摆”、“想一想”,应用规律解决有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应用,灵活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归纳总结、完善认知

这一流程以“今天学了什么?”这种谈学习体会的形式结束全课。学生可以讲本课所学到的知识,也可以讲学习知识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的回答,不仅可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总之,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探究学习,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课后反思: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引入新知识时,讲述一个日常生活中一位老爷爷求助的故事,通过故事的讲述,把学生学习知识与生活实现紧密地结合起来,既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扩充了教学内容

按原教材只是学习四位数与四位数的比较,而且这四位数的最高位不是相同的。比如:3214与2499的比较。原教材的内容很单一,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不到发展。为了让学生在轻松和愉的教学环境中学会知识,在教学时自编老爷爷求助故事,让学生在学习兴趣特浓时,引出新知识,要求学生去帮老爷爷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在知识的学习上进行了扩充,增加了不同数位的两个数的比较;位数相同且最高位的数又相同时的比较。在课堂作业中,还增加了思维训练题(多个数的比较)。

3、转变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指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核心内容,学生老一套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思维得不到发展,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学生在争先恐后地抢答,学生的思维在接受一次次碰撞时,他们一个个不是在坐着观望,而是在合作与交流、自主与探究中寻求问题的答案。

篇4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

2、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3、使学生学会倾听并能够和同学进行有效交流。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认读时间已经不是问题,但是计算经过的时间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出错,所以这节课要多练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入。

1、师:同学们,又到了我们快乐学数学的时间了。今天,老师把我们的一位老朋友青请到了课堂上。走,一起去微课视频里和它见见面吧。

(播放微课视频。)

师:看完了这段视频,老师想问问你们的老朋友时钟在生活中都有什么用途啊?

设计意图:用微课视频的形式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2、师:聪聪也是一位会记录时间的孩子,上个星期天,聪聪过得非常快乐,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他都做了些什么。请大家认真观察每张照片,看看他们什么时刻干什么?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知道图中聪聪在干什么。

师:你们很会描述图片中的时刻和活动,那你能给这四幅图排排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时刻的先后顺序。

二、新授。

1、师:现在大家知道了这么多关于时间的信息,如果老师想知道聪聪玩碰碰车需要多长时间,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

需要知道事件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那“用了多长时间”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从开始时刻到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出了聪聪玩碰碰车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到底怎么求出来呢?请大家拿出学习单,根据学习指导一,自学这部分内容。

学生自主尝试根据提示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问题。

师巡视指导,然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数法:从开始时刻往后数时间,一直数到结束时刻,分针走过3大格,每大格表示5分,一共经过15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9时45分-9时30分=15分

引导学生注意单位相同才能相减。

师:求出来的15分也是时刻吗?

师生共同探讨时刻和时间的区别:时刻是指一天中某一特定的时间点;时间是指从某一时刻到另一时刻的间隔。

2、师:通过自主学习,我们知道了聪聪玩碰碰车用了15分。如果老师还想知道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

学生找出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同样我们可以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这个问题。先来试试数数法吧。

先让学生尝试数出分针走了几大格,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师:大部分学生没有数出来,没关系,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小妙招:先找出一个中间时刻,把这一段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数,再相加。我们就能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了。想不想试一试?

请学生拿出学习单,根据学习指导二自学这一部分内容。

在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一数:从开始时间9:10数到中间时刻10:00,经过50分,在从10:00数到结束时刻10:30,经过30分,一共经过80分。

还可以从9:10数到10:10,经过60分,再从10:10数到10:30,经过20分,一共经过80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10时30分-9时10分=1时20分

师:为什么数数法和计算法得出的结果不一样?是算错了吗?

引导学生推导出80分=1时20分。

3、师:你们真聪明,老师想考考大家,如果聪聪和爸爸因为堵车9:50才进入公园,还是10:30离开,你能用计算法求出来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吗?把你的想法记录在学习单上吧。

10时30分-9时50分=40分

分不够减,要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小结:我们通过自学探讨了计算法的两种情况,当结束时刻里的分够减,直接相减;当结束时刻里的分不够减,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3、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自主学习,你们肯定对时间有了一定的概念。接下来你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一估聪聪做下面事情需要多长时间吗?

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

1、生自主完成练习单上习题1。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计算过程。

2、师:请你们当时间小管家,安排一下自己的时间吧。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时间安排。

篇5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千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千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对数的认识由100扩展到1000,数目大了,内涵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教材通过一幅体育馆这样一个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更大的数,引导学生从掌握数的概念开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把认数和用数表达、用数交流信息相结合,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感。学生通过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熟练这部分内容,将数和形紧密结合起来,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现有基础方面: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部分学生对1000以内的数已十分熟悉。在学习动力方面:二年级学生处于智力开发的初级阶段,自觉性很差,动力明显不足,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时间不长,他们思考、观察、表达、练习、概括的能力尚未形成,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二年级学生对枯燥的数不感兴趣,因而要用游戏和情境以及生动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顺应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天性,又能使新旧知识巧妙地联系起来。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动脑、动口、进行观察、推理等活动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会数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初步体会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并能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

教学重难点: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激发数数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100以内的数,你们会数吗?

出示数数要求:

1、从8一个一个地数到15。

2、从85一个一个数到100。

出示超市里物品的价格引出新课。(板书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初步感知、体验千。

⑴逐个  出示10个小正方体,引导学生从1数到10.

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我们是怎样数的?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像这样的10个小正方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十。

⑵ 数100个小正方体。

继续出示10个小正方体,接着往下数。(课件演示同学们跟着数,10、20、30、…100。)我们是怎样数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⑶数1000个小正方体。

现在有多少个小正方体了?还能接着往下数吗?

课件演示同学们跟着数100、200、300…900,900后面是多少?我们是怎样数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⑶交流数数的方法。

2、初步认识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⑴为数位找家,在计数器上表示一千。

⑵练习数数突出整十整百数拐弯处的数法,渗透十进制关系,在计数器上演示数数。

三、解决问题,实际运用。

1、闯关游戏。

第一关:青蛙看海

小青蛙为了看海,努力地边跳边数,现在已经跳到了198级阶梯,你们能帮它数数198的后面数是多少吗?

第二关:森林运动会

森林里要开运动会了,小猴、小羊、小狗它们正拿着队员号码牌召集队员呢?你们知道它们的队员号码各是多少吗?小猴队:296-311,小羊队:607-612,小狗队:508-513

第三关:找规律填数

385,386,(

),388,(

),(

),(

),890,880,870,860

500,(

),700,800,900,(

讨论多种填法:(

),(

),500,(

),(

2、说一说

你能找出生活中1000以内的数吗?

四、课堂学习回顾

1、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分享给大家。

2、你还想到了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1000以内数的认识

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篇6

第一单元第一节《数数》第2课时活动设计

科目版本

小学数学

西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第一节

数数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地数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

2.在数数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3.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具体环节设计

教学环节

1.

教师上课

1.1情景导入

1.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游戏:我的右手里有97根小棒,我的左手里还有一些小棒(23根),你们猜一猜我的两只手中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2.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猜得对不对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数数。板书:数数

1.2探索新知

1.教学例4(1):一个一个地数,用小棒从九十七数到一百二十。

(1)数什么物品?数数有什么要求?

(2)数一百零几。

99根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100根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强调“一百”与“一”之间一定要加1个“零”。

101根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一直数到一百二十。

2.教学例4(2):一个一个地数,在计数器上从一百九十七数到二百一十。

(1)出示计数器,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百九十七,并说这样拨的理由。

(2)一个一个地数就是在计数器上拨上1个“一”,让学生接着往下数,当数到一百九十九之后,再拨1个“一”是多少,怎样拨?

(3)二百之后再数1个“一”,在计数器上怎样拨,这个数是多少?

(4)继续数数,一直数到二百一十。

(5)说说二百一十的组成。

3.教学例5(1):一十一十地数,从九百八十数到一千零五十。

(1)在计数器上拨出九百八十,说说九百八十的组成。

(2)一十一十地数,从九百八十数到九百九十时,问:再拨1个“十”是多少,怎样拨?

(3)继续数下去,学生自己边拨珠边数数。数到一千零五十,说说一千零五十的组成。

(4)不用计数器,再数一遍。

4.教学例5(2):一十一十地数,从一千九百数到二千零一十。

(1)学生读完要求后,独立完成。

(2)指名演示。

(3)说一千九百和二千零一十的组成。

1.3课堂活动

1.拨一拨,数一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九百九十数到一千零一十。(老师和全班学生接龙)

(2)一十一十地数,从一千九百七十数到二千零二十。(男女同学接龙)

(3)一百一百地数,从一千八百数到三千。(各小组接龙)

(4)一千一千地数,从一千数到一万。(全班齐数)

1.4拓展练习

你拨我说。

(1)先拨三千五百,再说由(

)个千和(

)个百组成。

(2)先拨四千零二十,再说由(

)个千和(

)个十组成。

(3)先拨六千零三,再说由(

)个千和(

)个一组成。

2.

学生自学

2.1跟我学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西南师大版)

数数

二年级下册

视频部分

学习目标:

1.正确地数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

2.在数数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3.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2跟我练

答案:

3.常见问题

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角,感知角的大小和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角”

1、导入:瞧,这是什么?(三角尺)你知道为什么它叫三角尺吗?(因为它有三个角)

2、揭题:角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呢?怎样的图形是角呢?它又有哪些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研究角。(板书:认识角)

二、观察实物,认识角

1、初步感知角

(1)师:谁能上来在三角尺上选一个角指一指?(生一般只能指出一个点)

师:老师明白了,你们指出的角是这样的(黑板上画1个点)。问:这是一个角吗?这是什么呀?(点)

师:对,1个点,除了要指这个点,还要再指出什么才是一个角呢?谁再来试试?

生指师引导:对,大家有没有看到,他不但指出了这个点,还指出了和这个点连着的两条线,看明白了吗?(在黑板上画两条边)

师:小朋友们伸出手指一起来跟老师指一指(示范指角:这是1个角)

(2)师:在三角尺上你还能找到另外的两个角吗?(指名生上来指)

(3)师:小朋友身边都有三角尺,请你在自己的三角尺上选一个角指指。

(4)师:现在请小朋友用选定的这个角戳戳自己的手心,感觉怎么样?(点很尖)

再摸摸两条线,感觉这线怎么样?(平平的、直直的)

2、抽象角

(1)师:小朋友,刚才我们在三角尺上找到了三个角(课件出示),数学书的封面上有角吗?想一想一共有几个角呢?谁来指指看?(边指边说:这是1个角)

师: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也形成了一个角,谁来指一指?(生指)

(2)师:现在老师在每幅图上选一个角移下来(点击课件),看,这三个图形都叫角,他们摆的不一样,但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同桌讨论:都有一个尖尖的点,两条直直的线,还有1条小弧线。

3、角的各部分名称

指出:这条小弧线,是角的符号。角就是由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线组成的。我们把这个点叫作角的“顶点”(板书:顶点),从顶点出发的这两条直直的线叫作角的“边”。

这是角的一条边(板书:边,),这是角的另一条边。(板书:边)

电脑第1个角:一起说说,这是角的什么?(顶点)这是什么?(边)

4、角的组成

问:那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呢?(板书:角有1个顶点,2条边)

师:谁来指一下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

三、判断比较,内化特征

1、判断角

师:小朋友,现在你们对角有点感觉了吗?那我们来玩一个快速反应的游戏。(出示:“想做”T1)下面哪些图形是角?是角的我们用“√”表示,不是角的,我们用“×”表示。我说一二三,大家一起判断,行不行?(学生判断思考,哪些是角,哪些不是,为什么?)

(旋转最后1个角)追问:这是角吗?为什么?

小结:看来,要判断是不是角,要看有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2、找角

(1)教室里的角

师:小朋友们认识了角,你能在我们教室里找到角吗?找找看。(顶点和边指一指)

(2)图形上的角

师:小朋友真厉害,能从这么多的物体上找到角,其实在一些平面图形中也有角!你知道这些图形各有几个角吗?如果你找到了角就给它画上小弧线作为标记,找到几个就填在括号里。

投影作业,交流讲解。

3、做角

师:刚才小朋友找到了很多角,那你想做一个角吗?(想)老师给大家准备了3种材料:小棒、吸管、长方形纸片。

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学生做角)展示,汇报。(1)小棒搭出1个角:两根小棒看成角的两条边。

(2)折吸管:吸管弯曲处当作角。

(3)折长方形纸片:可以用小弧线标出折出的新角。

四、比较辨析,体验角的大小

师:小朋友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不同的角,真了不起。老师也做了一个角,是个特别的角,两条边还能怎么样?(能活动)像这样的角就叫做活动角。你想做吗?请小朋友用口袋里的绿色塑料条做一个活动角。(生操作)

师:把你的活动角拿起来看看能不能活动?

(一)感受角有大小

1、师:你能把你的活动角变大吗?试试看(生操作)你是怎么把角变大的?(把角的两条边拉开),指出:这个拉开就是张开。(把角的两条边张开,角就变大)

问:如果把角的两条边合拢,小朋友合拢看看(生操作)角就怎么样?

小结:对呀!把角的两条边张开,角就(变大),把角的两条边合拢,角就(变小)。看来,角是有大有小的。(板书:角是有大有小的)

2、师:你在生活中也见过这种可以变大变小的角吗?

A、剪刀(实物):剪刀上的角在哪里?(两个刀口夹的部分是角)

师:其实,剪刀就是一个活动角。小朋友,用剪刀剪东西时我们先要把剪刀怎么样?(张开),角就变(大)。剪的时候就要把剪刀(合拢),角就变(小)。

B、扇子(课件):折扇上也藏着活动角,我们可以把扇子的两个扇柄看作角的两条边。当我们慢慢打开扇子,你能发现扇面上的角有什么变化吗?(变大)想想看,怎样可以让扇面上的角变小呢?(把扇子慢慢合上,角变小)

(二)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3

个钟面)

师:钟面上转动的时针和分针也会形成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

指出:我们一眼就能看出第三个角最大,第二个角最小。

2、重叠法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个角(板贴教具),你看看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学生猜)看来我们不能一眼准确的看出谁大了?你能想出好办法来比一比吗?(生演示,并说说怎么比的)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把两个角的顶点重合,其中的一条边也重合,看另一条边,很明显白色的角的边在外面,所以白的角大。

(剪短白角的边)问:现在哪个角大?说说自己的想法。(一般学生会说黄角大)

(活动角)集体讲解: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而是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把角的两条边张开,角就变大,把角的两条边合拢,角就变小。(重叠法)

五、课堂总结,内化角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如果你是角,你准备怎么像大伙介绍自己呢?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识别角;知道角是有大小的,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2.使学生在认识角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观察、比较的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个部分名称,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

从实际物体的面上抽象出角,知道角的大小与边没有关系,而是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

学生用具:每人一张彩纸、一把剪刀、一把直尺、一个活动角、一副三角尺;教师用具:角两个、小磁铁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带同学们玩个小游戏:我来猜猜猜,猜猜老师的袋子里有哪些图形?

邀请一位同学上台猜猜老师的袋子里有哪些图形。

生:三角形、正方形、圆形。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到的呢?

生:三角形有三个角,正方形有四个角,圆形没有角。

师:那老师想让你给它们分分类,可以这么分?

生:有角的分一类,没有角的分一类。

师:没错,你有一双从数学角度出发的眼睛。咦?那角是什么呀?它是什么样子的?又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角”(板书课题:角)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从生活中发现角

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角吗?(见过)

说一说你见过哪些角?

2.出示图片,找出角

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物品,你能指一指角角哪吗?请同学上黑板上指一指找到的角。

3.摸角,感受角的特点

刚刚咱们找了角,也能指出角,你想摸一摸角吗?

拿出课本,请同学摸一摸数学课本上的角。并且说说角摸起来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1:角摸起来尖尖的。

生2:角摸起来扎手。

师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摸一摸角那个尖尖的,扎手的地方。

预设生3:尖尖的那个地方的两边摸起来平平的。

师引导学生用手去感受角的两边平平的、直直的。

师:为了让同学们更清楚的看到角,咱们把这些图形的角都描下来怎么样?

(PPT展示描角的过程,师讲授:这些描下来的图形都是角。)

观察:这些角有都有什么?

师:先自己独立观察角都有什么?再和同桌讨论一下你们的发现是否一样。

汇报交流:

生1:角都有尖尖的地方。

师:请上来指一指那个尖尖地方。

交流发现:这些描下来的角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

师:角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生齐读顶点)。每个角几个顶点?(1个)师板书(角都有一个顶点)。

生2:角还有两条线。

交流发现:这些描下来的角都有两条线。

师;角的这两条线叫做角的边,每个角几条边?(2条)角都有两条什么样的边呢?回想一下刚刚咱们摸角时候的感觉。

生:平平的,直直的。

师;角有两条直直的边(相机板书)

4.说一说角的组成

师:请同学看,这一个一个的角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练习: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并说明理由。

5.学习画角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角,也认识了数学中的角,大家的表现非常棒!老师想把难度升级,你们有信心完成新的挑战么?(有)老师想让大家画一个角。不着急,咱们先想一想画角需要些什么?(直尺,因为角有两条直直的边,不用直尺画的不直)

(1)教师先放手让同学们自己画,展示不同学生的作品。(2)强调画角的好方法:先画顶点再画两条边。

(3)介绍角的标记,弧线的使用。

6.认识角的大小

(1)比一比哪个角大?说说为什么?

(2)掌握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的关系

师:同学们看,这是老师动手制作的两个角,这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啊?(在对比中发现两个角一样大,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2)学生观察角有大有小

师:那么,我想请同学们制作一个比我的角大的角,说说你的方法。再制作一个比我的角小的角,说说方法。

引导总结:把角的两边张开角就变大,两边收拢,角就变小。

角的大小说的是它开口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的找一找,填一填,找的时候可以在找到的角里面标上弧线再去数,组织交流时,让学生指一指所找出的角的顶点和边。

2.

动手做一做

先用角的符号标记长方形上的4个角,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任意减掉一个角,鼓励用多种不同的剪法,找出所有结果。将减的结果贴在黑板上汇报,带领孩子数出剩下几个角。

最后用课件再次展示结果,直观加深学生印象。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