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9: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会计经济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绿色会计的概念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的概念: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货币计量作为计量单位,记录核算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国家在整治环境污染的中发生的成本费用,环境的维护和开发时对企业和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与报告。环境会计把自然环境的内容纳入其中,将会计实务与环境科学相结合为决策者进行经济及环境决策提供大量有用信息。
(二)低碳经济与绿色会计的关系
低碳经济与绿色会计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低碳经济是目标,绿色会计是发展经济的必然趋势。经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没有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中加以体现,面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社会自然环境问题越来越显著,不解决这两个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体,会阻碍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下绿色会计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绿色会计发展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晚,各项制度不完善,绿色会计总体建设比较薄弱,核算难度比较大,目前绿色会计在实施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难题:
(一)法律制度不健全、实务操作性差
自1979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来,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保护环境的法规,但是,绿色会计的法律法规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很难自觉地转化为行动。
(二)绿色会计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缺乏
低碳经济条件下绿色会计的研究主要是专业学者进行的,没有开设关于绿色会计的培训,导致企业中专业人才并不多,这成为我国企业实施低碳经济会计核算的主要障碍。在我国各大高校也没有开设绿色会计相关的课程,社会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专业技能相对也比较单一。绿色会计的发展迫切需要复合型人才。
(三)缺少环保意识,对绿色会计认识不够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意识决定行为,我国大多数企业认为保护环境是建立在大众的共同努力之下的,它是全民的义务,它不是某个企业的义务,它更应该是环境保护相关部门的主要责任。目前,有许多企业只着眼于眼前的利益,在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下,肆意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
(四)经济利益与环保支出之间存在矛盾
在企业建设中资金的缺乏,科技投入与经济产出之间的矛盾是出现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面对环境治理所需的大量资金投入,普通的中小企业本着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很难在资金的短缺的情况下增加环境治理成本。
(五)绿色会计实施理论不完善
在我国低碳经济下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尚不成熟,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也致使我国政府机构对企业单位监管不够,政府对于环境信息的披露管理松散等问题。
三、大力推行绿色会计的建议
(一)完善法律制度提高财务实践可操作性
法律具有强制性,法的效力高于一切。国家应将绿色会计合法化,制定适合绿色会计实施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绿色会计试点工作,直至向全国进行推广。
(二)培养绿色会计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绿色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一门新学科,会计人员不仅要求掌握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还必须熟练悉掌握专业知识以外的多方面知识,如:法律、环保、科技等。只有具备了相关方面知识,才能在绿色会计核算中快速识别哪些是环境成本,哪些是低碳成本,帮助企业寻找降低环境成本的控制要点。社会迫切需要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来应对日益严峻的恶劣环境。
(三)加强绿色会计文化宣传力度,增强民众环保意识
低碳经济条件下实施绿色会计需要社会各部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起到带头作用,协调好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工作,使他们增强环保意识。
(四)政府对中小型企业进行政策倾斜和有效监督
由于中小型企业在实施绿色会计中存在资金短缺、技术手段落后等困难,国家可以适当对中小型企业实行一些必要的优惠政策,如:补贴,退税,贷款发放等,来调动企业在绿色会计实施中的积极性。
(五)绿色会计信息披露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强制执行
国家的政府监管部门有必要采取强制措施。可通过立法以规范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对披露绿色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的宣传,政府对于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还要增强监督。同时,企业也要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财务报表增设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项目。
四、结语
随着油田企业会计核算业务量的增加和对会计信息资料分析与研究的深入,单机运行处理会计业务的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油田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需要。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推动会计电算化系统向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转变。以中油集团推行中国石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集中管理和集中核算为例。2001年至2002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油集团)在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帮助下,实施了世界一流财务管理项目。在财务交易处理方面,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为中油集团提出改进建议,其中包括两项重要内容,即建议中油集团建立重组业务单元的会计核算和设计新的业务活动和产品成本核算体系。对此,中油集团开始在油气田企业全面推广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应用。2003年,原大港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大港集团)作为试点单位,历时两年,至2005年正式运行和应用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文中均以大港集团为例)。
1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为财务管理带来的变化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应用,掀开了油田企业会计信息化网络时代新的篇章,对提高财务核算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有利于实现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加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有利于各级财务部门及时为领导提供各种决策支持信息;有利于提高财务核算和管理的工作效率;有利于节约软硬件资源实现规模效益。
1.1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建设
(1)在加强核算方面。大港集团在应用FMIS系统后,丰富了很多功能,比如责任中心设置、凭证类型及其编号方案、科目字典设计、往来单位字典维护、产品核算、成本中心设置、部门核算、专项核算、板块设置、内部交易模块、作业成本设置等内容。
(2)在网络建设方面。大港集团在FMIS系统网络建设方面,针对所属单位地域分散的特点,实施了三种网络连接方式,即:网络直接联入方式,adsl+vpn联入方式和gprs/cdma1x+vpn联入方式。数据中心建设基于存储局域网设计,把原有设备和新购设备进行有机整合,构成一个高性能,高可用性的集中存储、集中管理与安全保护财务数据的企业计算环境。
(3)在网络安全方面。大港集团制定和实施了安装防火墙,系统安装配备防电磁干扰、防雷击、有空调及电源保护等措施。同时,采用存档备份和异地容灾备份保证数据安全。
1.2 为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的变化
(1)财务组织职能发生变化。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使财务管理与控制职能更加突出有效,在经营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高,从事后反映油田企业经营状况,转向事前预策和事中监督控制;财务工作更侧重于内部管理。
(2)财务核算会计主体发生变化。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财务核算会计主体发生变化,独立财务核算账套被取消。大港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统一使用一个系统平台,实行一个会计实体模式和数据集中模式。即所属分公司全部设置为责任中心,作为一个业务单元,实行一个会计实体模式所属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可以设置为责任中心,作为独立的业务单元采用数据集中模式。
(3)财务监督内容发生变化。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更好的对本单位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保证信息的集中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各油田企业一级财务管理部门,负责本部门会计业务处理、凭证审核、各责任中心记账凭证确认,以及电算复核;各责任中心财务主管人员,对其主管业务范围内的全部凭证,进行业务审核,以及跨责任中心记账凭证确认。凭证制作人员和业务审核人员,对记账凭证业务处理的正确性、真实性以及凭证的规范性、合法性负责。复核人员对记账凭证中财务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负责。
(4)财务报表编制发生变化。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可以根据已设置的各项公式随时自动计算、编制生成各类财务型和管理型报表。这种即时处理、提供信息、有效扩大信息容量的特点,是以往会计报表所无法比拟的。
(5)财务人员工作职能发生变化。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财务人员工作重心是从单纯财务核算,逐步转向资金计划、预算控制、管理分析等工作,更多地参与油田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营决策。
2 会计核算型软件的局限性及推行网络会计需要重视的问题
(1)会计信息电算化资源缺乏共享。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实施前,油田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多数属于各自为战。在大港集团,所属各单位应用的财务软件都是单机版本,不具备信息共享的功能;会计核算局限在传统核算型财务软件的使用上,没有采用过管理型财务软件。由于财务系统工作的专业化,会计工作的组织、管理及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和运用,完全由财务部门把握,与其他部门没有紧密的联系,财务信息不能很好的与各油田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2)会计信息电算化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实施前,多数油田企业采用的财会软件,缺少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内容过于简单、功能不全。由于管理环境跟不上,或软件使用人员的知识技能跟不上,致使油田企业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不充分。
从这个角度来看,虚拟经济的兴起给会计环境主要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挑战。首先表现为交易内容由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转变成虚拟的、可资本化的各项无形资产。交易内容的变化直接增加了会计环境的复杂性。此外,虚拟经济的发展还增加了会计环境的不稳定性,由于虚拟经济具有较高的风险,会计环境的可控制性也有所降低。
二、会计假设与会计环境的协同与调整
会计假设与会计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会计假设会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具体来看,随着虚拟经济的发展,会计环境也经历了由相对简单到复杂、由相对稳定到不稳定的变化。因此,原先的会计假设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原先的会计假设已经无法很好的适应当下的会计环境,需要根据新的会计环境来进行协同和调整。
(一)会计环境的四个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指为了探究会计领域一些未知问题而设定的符合客观要求的科学设定,是获得会计学相关定理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会计假设,很多研究可能无法开展。会计假设为会计研究界定了研究的范围,只有在这些范围内进行研究才有意义。会计假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以实体经济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工业经济时代,由于会计活动主要围绕实物来进行,会计环境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四大会计假设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被创造出来并科学的指导实体经济企业开展各项经济活动。具体来看,会计主体假设主要假定从事经营活动的主体是那些相对独立的企业,他们拥有比较稳定的经营空间和经营环境。持续经营假设假定在相对低风险的经营环境中,企业不会选择破产清算而会持续经营下去。会计分期假设假定会计信息不需要持续不断的提供给企业经营者,只用分期提供即可。货币计量假设是假定用来衡量会计活动的最好度量标准是货币。
(二)会计假设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
仔细看来,这四个会计假设都十分符合当时实体经济发展的特点。然而,随着虚拟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经济活动的对象不再是有形的实物,无形的资产也成为了交易的对象,会计环境也从简单变为复杂,由稳定变为不稳定。为了更好的适应新的会计环境,会计假设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协同。由于会计假设也具备一定的适用范围,因此,在一定程度内它还可以很好的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当会计环境与会计假设之间的差距尚小,会计假设还可以适应当前会计环境的要求时,会计假设不需要做出较大的调整,而只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微调。但是,如果会计假设很明显已经无法适应会计环境的时候,会计假设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就会大大降低,这个时候会计假设就需要重新去设定以便适应新的会计环境,为会计主体提供更为准确的会计信息,帮助他们开展企业经营管理活动。
三、虚拟经济下会计假设受到的冲击与修正
由于虚拟经济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会计环境,而会计环境与会计假设密切相关,因此虚拟经济的发展也会给会计假设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为了更好的适应虚拟经济的发展,这些原先看来十分科学合理的会计假设此时无法再合理的解释会计经营活动,他们需要做出相应的修正来更好地适应当下的会计环境,进而适应虚拟经济的发展。
(一)虚拟经济下会计假设受到的冲击
总的来说,虚拟经济下会计假设主要受到四个方面的冲击,分别表现在对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之上。
(1)虚拟经济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冲击
虚拟经济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会计主体增多、会计主体“虚化”两个方面。首先,在以实体经济为主的工业经济时代,会计主体主要是那些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这些企业拥有独立核算的能力,有稳定的管理和活动空间。虚拟经济发展起来后,并购重组成为了诸多企业的选择,大规模的重组势不可挡。这也导致了会计主体由原先单一的企业变成经过并购重组后的多层次企业。这些企业之间不再是简单的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关系,而是一种更加复杂的、更多元化的组合。会计主体的多元化、多样化给会计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先的会计主体假设很明显已经无法满足现有会计主体的需要。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多样化的会计主体成为了现在学者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此外,会计主体也由原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企业变成了相对“虚化”的对象。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虚拟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从事虚拟经济的企业通过网络整合各种资源并对其进行合理化的配置,以获取经济效益,进而增强自身竞争实力。这些企业不需要拥有真实存在的车间或者厂房,只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就可以结成网络战略联盟,组建无实体公司。这样一来,虚拟经济条件下的会计主体更加“虚化”,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
(2)虚拟经济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冲击
持续经营假设为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设定了时间范围。一般来说,在不清算的前提下,企业会持续不断的经营。换句话说,在正常的会计环境下,企业能够有效地、持续地经营下去。这对于处在以实体经济为主的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来说是十分适用的,这些企业经营环境相对稳定,企业运转情况比较好。然而,对于虚拟经济来说,经营环境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都大大增加,先进的交易手段、快速的信息交换、种类繁多的交易产品以及频繁波动的价格都增加了从事虚拟经济的企业的经营风险。在这样一种变幻莫测、极不稳定的环境中,企业的经营难以得到保证,可能随时面临破产清算的风险。除了外界经营环境的变化外,企业自身结构形式的不断改变也增加了它们的经营风险。虚拟经济下,并购重组成为了大多数企业争相采用的竞争战略。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有企业进行分散、重组,这样也大大增加了这些企业后续的经营风险。事实上,有不少的企业在并购重组中获得了新的竞争优势,重获市场份额,但是也有许多企业在重组后反而暴露出更多的问题,经营无法继续,最终以破产倒闭收场。从这两个层面来看,虚拟经济下企业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受到了不小的冲击,需要根据目前的会计环境做出一定程度的修正以适应新环境的要求。
(3)虚拟经济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冲击
会计分期假设为持续经营的企业划分了不同的会计核算时段,即将会计核算活动依一定的时间间隔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会计从业人员不需要时时刻刻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会计信息,只需要在固定的时间间隔里为其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以便这些经营管理者了解这一段时间内企业的经营状况。通过会计分期,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大降低,同时也保证了企业管理者能够通过对比不同时段的会计信息来掌握企业的经营现状,便于企业的各项大小决策的制定。在实体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对稳定,会计活动比较适合分期进行。然而,在虚拟经济条件下,许多交易都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操作,短暂的几分钟可能就进行了多笔交易。同时许多企业也是通过网络建立起战略联盟,这样的联盟关系的持续时间具有很大的弹性。因此,会计分期假设并不能很好的服务于这样的企业,无法及时反映出虚拟经济主体的经营活动信息。从这个角度来看,虚拟经济下,信息的高速传递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分期可能无法满足虚拟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及时性和即时性。
(4)虚拟经济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冲击
货币一直以来被作为衡量企业资产的量化指标,这对于实体企业来说十分适用。然而,对于虚拟经济来说,货币作为计量标准已经无法适应现有交易的需求。具体来看,从事虚拟经济的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都无法及时有效地用货币得到准确计量。例如,一些企业从事网络游戏开发,货币就无法全部衡量这种类型企业的全部资产。从这个层面来看,货币计量假设无法准确、科学地反映会计信息。此外,由于虚拟经济条件下,大多数交易都是存在高风险的,其可能获得收益具备较大的不确定性,且容易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货币的购买力会随着宏观经济的波动而发生变化。当宏观经济比较低迷时,可能出现通货紧缩,此时货币的购买力会提高。反之,在通货膨胀时,货币会相对贬值,货币购买力会有所下降。
(二)虚拟经济下会计假设的修正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修正
由于虚拟经济下会计主体不再是实体经济环境下单一的、稳定的会计主体,而是更加复杂、更加虚化的会计主体。因此,虚拟经济下对会计主体假设的修正主要表现在“会计主体”这一概念的拓展上。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大规模的并购重组导致企业形态变得更加复杂化、多元化,会计主体不再是原先的某一个企业,而可能是多个企业所组合形成的企业组织。因此,虚拟经济下的会计主体假设应该扩展使其成为一个更加包容、更加开放的主体假设。换句话说,为了获得共同的经济效益而组合形成的企业组合,都可以统一视为一个会计主体。例如现在通过网络平台形成战略联盟的企业,它们对外表现为战略联盟,对内则有着明确的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拥有明确的、统一的经营目标,因此这些企业可以视为一个会计主体。
(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修正
由于虚拟经济带来的高风险、高不确定性,企业的经营环境逐渐变得不稳定。为了应对这样的经营环境,企业不得不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以便保证企业能够长期持续运转经营下去。从这个层面来看“,持续经营假设”可以修正为“项目经营假设”。从本质上来说,这两种假设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以确保企业能够持续经营、不至于破产倒闭为主要目标。“项目经营假设”主要是指企业通过推进一系列的项目来不断降低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确保各个环节的可控制性。这不仅适用于虚拟企业,也适应于实体企业。这些主体在经营期内通过完成项目经营目标来获得经济效益,并保证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
(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修正
鉴于虚拟经济瞬息万变的特点,会计信息应该提高其及时性以保证企业的各项交易活动能够全部被反映出来。因此,在虚拟经济条件下,会计分期的时间间隔应该在原来的基础上适当缩短。在确定会计分期的时间间隔时,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会计从业人员的情况都应该被考虑进去。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越及时越能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便于他们监督企业经营活动的开展,一旦出现差错,他们也能够及时发现并纠错,避免出现更大的损失。因此他们更青睐比较小的会计分期的时间间隔。然而,从会计从业人员的角度来看,过小的会计分期的时间间隔会增加工作开展的难度,也会提升会计活动开展的成本,因为他们需要频繁的编制财务报表。因此,企业经营者应该找到监控效果和财务经营成本之间的一个平衡点,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财务经营成本下尽可能多的去反映企业较短时间内的经营信息,确保经营者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及时发现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错误。
(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修正
由于货币计量假设不能满足现有虚拟经济环境下的新要求,在保留这一假设的同时,还需要引进非货币计量方式来完善计量体系。对于可以货币化的那些资产,可以采用货币计量方式。而对于无法用货币衡量的部分,非货币计量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例如通过评分的方法来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水平的高低、利用评级(好、中、差)的方法来衡量某个销售企业销售人员的素质高低等。这些非货币计量方法都能有效的弥补货币计量的缺陷,保证会计信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四、虚拟经济特殊会计假设探讨
虚拟经济条件下,会计学领域中的四个基本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的适用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需要做出相应的修正以适应新的会计环境。除了修正这四个基本假设以外,虚拟经济条件下还需要探究一些特殊会计假设。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特殊假设。
(一)关于增加“不确定性”假设的探讨
正如前面章节分析过的,虚拟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风险增加,各种不确定性也逐渐上升。除了经济环境变得不确定以外“,不确定性”本身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会计活动更是如此。因此,不确定性假设是各种会计活动中隐藏的一个会计假设。在虚拟经济条件下,不确定假设更需要被提出。有学者指出,可以根据会计活动中不确定性的高低将会计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高度不确定性、中度不确定性和低度不确定性。增加不确定性假设可以更好的指导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会计活动,这可以有效地增强会计从业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的谨慎意识。正因为会计活动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会计从业人员要想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可靠性,更应该考虑到这些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并反映在会计核算上。但是这样一种谨慎的态度不应该违背持续经营假设,相关从业人员需要掌握好二者之间的平衡点。
(二)关于增加“国家宏观调控”假设的探讨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在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需要通过一定的宏观调控来对经济进行干预。事实上,国家的宏观调控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有着重大且深远的影响的。在我国,国家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指导性和行政性的法律法规对市场及市场活动主体的约束。相比之下,我国的国家宏观调控力度比西方国家要高一些,因此,我国的企业在进行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经营活动时不可避免的需要考虑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它会影响企业的各项社会资源的配置。在会计学领域,国家宏观调控也会影响企业的会计核算活动。例如,国家出台的一些会计政策等都会指导会计从业人员的各项活动。然而,有学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假设相对来说有些宏观,对于会计活动的影响虽然很大,但不应该划入会计基本假设中。
(三)关于补充“权责发生制”假设的探讨
在大的行业框架之下,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国情和特殊的行业情况、特殊的市场情况。因此,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法务会计的发展情况也不尽相同。在这里就介绍西方发达国家法务会计行业的发展情况时,不需要把每个国家的情况都一一说清楚,只选取有代表性、对我国现今情况有借鉴意义的几个国家,简单把这些国家和我们现有的情况进行比较。在综合考虑这些发达国家的国情、政治情况、经济情况、文化背景以及行业发展水平之后我们选取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进行详细介绍。法务会计的理论基础研究。在法务会计的理论方面,现在西方各国做得相对来说比较完善。理论著作成果丰富,刊物众多,成果林立。这些成果中不乏有识之士共同探索得出共同的结论。例如,美国的HowardSilverstone与MichaelSheetz就曾经合著过一本《面向非专家的法务会计与欺诈调查》。除此之外,美国的G.JackBologna与RobertJ.Lindquist也合著过一本书,名为《欺诈审计与法务会计:新工具与技术》。除了合著的成果之外,一些个人作品也受到了行业内部的一致好评。例如ZabihollahRezaee的《财务报表欺诈:预防与侦查》。以及出版之后引起巨大轰动,一时间引得行业上洛阳纸贵人们争先阅读的GeorgeAManning《财务调查与法务会计》一书。这些著作极大地丰富了西方法务会计的理论基础,使得人们对法务会计这一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可以说,这些著作巩固、发展了西方发达国家法务会计的理论基础,同时也给我国法务会计行业提供了借鉴。法务会计教育。由于法务会计是一项涉及到会计学、法律学、哲学、社会学、计算机学、犯罪学等一系列学科的交叉学科,因此,在美国,相对于在校生数量来说,开设并接受这些课程训练的学生大多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在这样的条件下,课程的实用性、对课堂效率的要求是极高的。在加拿大,学习法务会计的学生大多是已经取得会计资格的毕业生。这样的话对于法务会计的要求无形间从本科学生提升到了研究生。针对学生大多有工作的情况,上课形式也大多是网络授课或短期培训。相关职业组织。在美国,法务会计组织主要包括北美法务会计师协会(FASNA)、注册欺诈检查师学会(ACFE)等。而加拿大的相关组织则是在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的组织下成立的。2000年时,加拿大“专门化委员会”的成立大大推进了加拿大相关职业团体的产生速度。在这个委员会的监管之下产生了以调查与法务会计杰出专家联盟(CAIFA)为udaibiao的六大组织,为加拿大的行业规范提供了有效的监管。
二、我国法务会计的行业发展情况
(一)我国法务会计的理论基础研究我国的法务会计行业尽管起步较晚但是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例如,张苏彤先生编写的《法务会计高级教程》就体现了行业里的一定的研究水平。此外,王卫国先生也编写了一步《法务会计基础教程》。这两本书以教材的形式面世,但是却充分反映了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获得了业界很高的评价。我国会计环境中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资本市场的壮大经济全球化、企业规模扩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等众多经济因素,我国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严重滞后于经济、会计环境发展的法律环境,社会公众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等文化、社会因素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等微观问题,相互影响,最终都对我国法务会计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二)我国的法务会计教育自2004年以来,以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等一系列国内顶尖高校为中心的大学纷纷开始开设法务会计的相关专业。除此之外,一系列涉及法务会计方向的专业硕士点、博士点也在逐步建立。在市场需求下,我国各高校对法务会计的学科建设也在逐步完善、不断加强。
(三)我国的相关职业组织2006年我国建立了首个法务会计相关组织:国际注册法务会计师资格认证专家委员会。从此我国法务会计的相关从业人员可以通过修一定的课程并参加相关资格考试,最后得到行业承认的资格证书,取得国际层次上的业务认可。
三、我国法务会计行业中的不足之处
通过上一节的对比介绍,可以看出当下我国法务会计行业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无论是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在教育规模上,或者是在专业组织规模上都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当然不能过于追求发展速度,不能用在国内新兴的法务会计专业与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在国外产生的学科做比较。但是也必须借鉴国外法务会计行业迅速发展的经验,把优秀的经验和教训内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以促进自身的健康、迅速发展。首先,在理论基础方面。我国会计方向的基本理论还比较少,尽管已经有部分成型的著作面世,但是这些著作还只是停留在教材的层面上,深入研究型著作还是比较少的。这对于行业发展来说是不健康的一种状况。在这种情况下,理论和实践是脱节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一种没有头绪的实践。在法务会计行业中则表现为只盲目地沿着国外一些成功经验的路线,用国外的理论解释国内产生的现象。但是由于法律标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条件不同,利用国外优秀的案例作为借鉴,利用国外的基本理论解释国内当前存在的现象是不合适的。在这种条件下出现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此外,国内对于法务会计行业研究方面不够全面。现有的研究只集中在几个点上,而并没有从一点出发涉及全专业。这对行业发展来说也是不健康的。第二,从法务会计教育开展方面来看。国内法务会计的课程设置还不够合理,和国外相比,我国的课程设置并没有很好地结合自身的社会特点和时代背景。在生源的选择上,也不是像国外那样大量接受社会在职人员,更多的是在会计专业下分出一部分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来学习相关知识。这样的做法有益处却也有一定的弊端。益处是保证了学生经过一定的、系统的学习,在会计基础和基本功上比较扎实。但是弊端也很明显,即学生的积极性不够,缺乏实践技能。相比之下,国外的教学模式和生源选择则会使得整个班级基本素质更高,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而且学生的会计基础经过实践的磨合可能会更优于我们的学生的基础。但是这样大量吸收在职人员作为学生的弊端也显现了出来———学生培训课时不够,学生基础并不统一,使得教学效果稂莠不齐。在这方面上,我们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时也要再三权衡,取其精华部分吸收而避免全盘照搬的情况。最后,在职业组织方面。国外职业组织健全而成熟,且数量众多。某一个组织的不足之处可以由其他组织来弥补。但是在国内,这方面的成果还很少,尽管国际注册法务会计师资格认证专家委员会已经成立了一段时间,但是无论是在职能功用上还是在法务会计相关人员的职业培训上较之其他发达国家都还有一定的不足。这就要求职业组织建设方面多下功夫,丰富自己的经验,扩大管理范围,适当增加相关组织数量,弥补现有的缺陷和不足。除此之外,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主要的不同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法务会计行业究竟应该如何发展,还应该再三权衡。
四、我国法务会计行业发展方向
经过第二部分的分析不难看出,当下中国的法务会计行业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那么应该如何发展行业,应该如何看待、如何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诸多困难,在这一章里将重点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法务会计理论建设方面首先要推进理论的建设,就要先清楚自己现有的理论基础,先清楚自己和西方国家之间到底有怎样的不同之处。在深入了解这些区别之后,要把握哪些理论是适合我国市场经济的,那些理论是不适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推行的。了解了这些之后,将适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理论部分进一步本土化,使之更好地为我们所使用。另一方面,加强自身的理论研究。从我国市场经济所特有的实践中抽象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方法,使行业内部的成功更具有重复性和可操作性。
(二)法务会计人才输送方面根据上一章的分析,我国现有的法务会计教育模式是有着一定的弊端的。从市场需求的角度上看,这些弊端则更加明显。但针对现有的时代条件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又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应该吸收西方发达国家优秀的办学经验,同时也保留自身的一定优势,这样兼收双方优势开展办学。这其中要强调的是继续发展现有的本科教育模式。强调本科教育的重要性,是在为行业提供能够在岗位上通过实践迅速提升自己技能的人才。同时也为在职专业硕士教育提供一定基础。以有会计理论基础的生源作为进修对象,在职教育中面临的一系列例如基础不扎实、学习时间都用来补理论基础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在在职教育方面,要扩大这方面的招生,让学生更多地在实践中体会理论,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样就大大弥补了国内外教育模式的不足,为法务会计行业提供了人才输送方面的保障。
(三)法务会计组织发展方面在法务会计组织方面的发展也要结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一方面要加强与国际接轨的能力和频率,考察人才的标准要向国际接轨,保证考察出的人才是有国际水平的职业人员。另一方面也要提升自己组织的数量和水平。在实践中弥补当下现有组织的不足之处。考虑到我国法律、社会环境方面与国外有诸多差距,法务会计组织也应该最大限度得发挥自己的作用,呼吁严格立法、建立健全的相关制度,为法务会计行业规范性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结语
1.1完善会计监督法制机制,加强会计监督主体法制观念完善会计监督法制机制,加强会计监督主体法制观念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快会计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使之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同步。二是加强会计监督法制的宣传力度,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使其做到自觉守法、严格执法。三是对责任人员承担的法律责任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与此同时,强化单位内部、社会中介机构以及国家监督机构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避免内部监督主体和外部监督主体之间出现相互包庇、制假、造假行为。
1.2加强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建设,引导内部会计监督体系化对于尚未建立内部监督机制的企业,要督促并引导企业建立相应机制,对于已经建立内部监督机制的企业,要监督其运用与实践。具体可以采用“三步走”战略实现:一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二是设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测试、监督和检查;三是推行内部监督责任制,提高内部监督实施的有效性。
1.3强化会计外部监督,拓宽社会监督渠道[3]强化会计外部监督,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在实施会计监督时,遵循针对性和有效性原则,事先明确监督的重点环节,具体工作中杜绝因重复检查、多头监督而造成国家监督失效。与此同时,会计中介机构进行社会监督工作时,要敢于说真话,办实事,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处理会计事务,做到不谋私,不隐瞒、不欺骗。拓宽社会监督渠道,会计监督工作不能仅仅依靠会计人员、会计中介机构、国家有关部门的力量,必须发动群众的会计监督力量,使违法者难以逃脱法律的制裁。
1.4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倡导认真履行会计监督职责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是强化会计监督的根本要求。加强会计人员对会计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深入认识和学习,同时进一步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使会计人员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规范。
2.对会计监督与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联系的进一步思考
一
知识经济是建筑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上的经济,它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知识成为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是以耕地和劳动力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是以大量自然资源和矿藏原料的冶炼、加工和制造为基础的,衡量经济发展的生产函数,注重的是劳动力、资本、原材料和能源等生产要素,把知识、技术常常似为生产的外在因素;而知识经济则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它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是一种知识密集型、智慧型的新经济形态,知识和技术自然而然地被纳入到生产函数之中,从而使经济效益可以持续递增,因此,农业经济时代,人们梦想占有土地;工业经济时代,人们希望拥有资本;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将成为人们的追求,知识成为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竟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以往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增长不再完全依赖于资本、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已转而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依赖于对知识的获得,足以弥补传统生产要素不足而对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力和实力,将会由其掌握有形资产的数量转移到拥有知识的能力和服务能力等无形资产的数量上去。例如,美国著名的微软公司总资产在很短的时间就达到143亿美元,其无形资产价值市价已高达1623亿美元,该公司的市场价值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
2、知识劳动者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农业经济时代,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是农民,知识分子游离于社会财富创造活动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是工人,知识分子是社会生产的指导者或组织者;而知识经济时代,智力劳动者已成为庞大的知识阶层,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知识经济时代的农民已成为掌握农业高新技术的知识劳动者,新时代的工人也是用现代最新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高技术工人。拥有足够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创造出数倍于体力劳动者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知识劳动者在知识经济时代占据主体地位,是社会的主流。1981年至1991年,美国就业中的蓝领份额平均降低了3个百分点,而白领份额增加了6个百分点。在日本,专业和技术职业的就业预期于本世纪末增长超过40%,几乎比次快增长的群体——办事员及其相关职业快四倍。在美国,到2005年前预计专业和技术职业的就业增长将是36%,几乎比工艺和熟练的手工职业快三倍。[1]
作为一个经济范畴,人力资源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从人力资源内部的替代性来看,人力资源的质对量具有较强的替代作用,而人力资源的量对质的替代作用却较差,甚至不能替代。例如,一个高级工程师可以完成几个低等级工人的工作量,而几个低等级技术工人共同工作却难于完成高级工程师所从事的复杂工作。知识经济仍是市场经济,市场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人才才是企业最主要的战略资源。企业竟争的胜负,取决于其是否拥有更多的优秀人才。
3、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标志性产业,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981年至1992年,主要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增长了1倍多,而同期其它制造业的产值增长了2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年度报告中指出,其主要成员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以上已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1997年,美国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密集服务出口总值已接近商品出口总值的40%。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5%以上,而汽车工业只有4%。[2]
知识经济将引起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和产品结构的全方位变化。知识经济条件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体现着产业发展的新途径;以高新技术为杠杆,推动着传统产业的知识化;以高新技术为武器,促进服务业大发展。就微观经济组织——企业而言,知识密集型企业居于主体地位。人力资源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主要因素。
可见,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二
人力资源会计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更具有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时代,最需要的资源,不是物质资源,而是智力资源,知识经济的主体是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具有创新潜能的高素质人才。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将成为企业内部长期投资的主要项目,甚至要超过对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所形成的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例如,1995年美国很多企业无形资产的比例已高达50~60%。这些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力量。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会计要满足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他相关机构对人力资源信息的需要。
1、人力资源会计为企业管理者提供评价人力资源决策方案所需要的信息。企业管理者十分关心人力资源投资的效能和效益,并加以追踪评估。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为实施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企业是从外界招聘还是在内部培训专业人才?在经济萧条时期,企业应当裁减还是保持其人力资源?裁减职工可以立即降低人工成本,并相应增加本期效益,可是到了经济复苏时,社会对人力资源需求增加,企业有可能为重新雇用新职工花费巨额费用,即被裁减职工的重置成本。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显然,传统会计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依靠人力资源会计。
2、人力资源会计向投资者、债权人提供制定正确的投资和信贷决策所需的信息。传统会计报表并不向投资人和债权人提供企业人力资源的变化情况,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损益表中,传统会计将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列为本期费用,而未予以资本化列为资产,未在预期使用年限内按期摊销,从而歪曲和低估了本期收益。在资产负债表中,传统会计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并未包括人力资产,从而歪曲和低估了企业实际拥有的人力和物力资产总额,以及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知识经济时代,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关注企业员工素质、构成,特别是企业的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等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更确切地分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投资比例和投资效果,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企业总资产中人力资产、物质资产的比例,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
3、人力资源会计向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会计信息。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细胞,政府主管机构和社会公众不仅要求企业披露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还要求企业披露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为了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以争取社会公众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经营的有力支持,企业也必须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即企业在谋求投资者权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企业职工、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人力资源安排方面的贡献。人力资源具有特殊性。企业要为人力资源的载体——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有关政府主管部门也需要劳动就业方面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是提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主要信息来源。
我国人力资源存在人口众多、素质低下的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又存在人才浪费和人才短缺并存的局面,存在教育收益率和教育投资比重十分低下,知识分子收入水平偏低,人才流动困难等问题,因此,我国建立和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较西方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
以人力资源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组织中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问题的人力资源会计,尽管自诞生已有30余年,目前这门学科仍处在不很成熟、不断探索的阶段,仍难满足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还处于介绍和引进人力资源会计的阶段,理论界对此研究尚处于起步状态,实务中也没有得到应用。但会计界对它研究的兴趣也日渐浓厚,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在我国建立人力资源会计要有一个过程,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深入理论研究,澄清模糊认识,更新传统观念。人力资源能否被视为一项资产,是人力资源会计能否成立的关键。人力资源作为会计资产,必须用货币进行计量。对人力资源的计价,人们会误以为对人明码标价,似乎是对人格的贬低,所以难以接受。明确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人力资产各概念的范畴、特点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是人力资源会计的基础,人力资源成本项目及资本化、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是人力资源会计的核心。现有会计模式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已发展为一套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对其每改进一步,都是传统与新生的较量,尤其是将人力资源纳入会计要素中,涉及人力资源的收益权问题,这将影响到政府、企业投资者及其他利害关系集团的切身利益。会计界必须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共识,才有利于统一思想认识,转变管理人员传统计会计模式下形成的旧观念。
其次,吸收借鉴西方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的新成果,洋为中用。一方面,我国会计界应投入更多的精力深入考察和研究国外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而不是作一般性介绍,为最终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又不能照搬照抄。不同的国家,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各不相同,进而有不同的人事管理制度,不同的企业和组织,劳动用工制度也有很大区别。因此,人力资源会计在吸收借鉴西方国家有关理论和方法时,必须与国情及本单位实际情况相结合。
最后,开展人力资源会计试点工作。试点单位一般应是人力资源密集、人力资源投资较大,既要有完善的人事档案资料,又要有完善的会计组织和较好的会计工作基础。例如,可选择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单位进行试点。这些企事业单位是人力资源密集的场所,它们往往为招募、选拔和培训人才投入巨额资本,人事部门一般有较为完整的档案材料,可为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计量提供重要依据。也可有目的选择少数条件较好的中外合资企业作为试点单位,这些单位更易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对人力资源会计易于接受,同时也有利于借助国外的管理人员,为我国培养人力资源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试点的业务应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推广和普及,从而建立起各行各业的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人力资源会计,并会推动人力资源会计趋于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会计审计工作是经济监管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弥补企业财务工作存在的漏洞,完善管理措施。随着企业形式的不断丰富以及企业经济行为的多样化发展,其经济活动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加强审计效率能够从企业采购、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入手,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数据,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经济损失,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加强会计审计工作精确性的有效对策
在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对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它对企业经济管理以及资金有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来简单阐述一下,如何通过切实可行的对策加强会计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1.提高企业职工对会计审计工作的认识
想要从根本上提高会计审计工作的精确性,就要完善企业全体职工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具体而言,企业要加大宣传力度,帮助企业职工了解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其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做好教育。企业领导者更是要积极了解审计工作的情况,做好上行下效的工作,让企业所有人员对审计行为和会计行为进行监督,发挥全体员工的功效。
2.拓宽会计审计工作的工作范围
由于企业工作内容的逐步增多以及管理事项的多样性,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需要管理的项目愈加多样,以往的会计审计工作不够全面,审计内容不健全。对此,企业审计部门一定要不断扩宽审计工作的内容,完善监管环节,细化审计的各个方面,从而细化责任制,提高工作效率。
3.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单独的审计部门
众所周知,审计工作是企业经济管理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约束企业经济行为的主要手段。为了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企业一定要加大资金投入数量,建立单独的会计审计部门,不能将审计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分开进行,形成严格的监管。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完善设备建设情况,加大资金投入,引进现代化的审计设施,发挥科学审计。
4.提升会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审计职工是提高企业审计精确性,减少资金浪费的基础。企业一定要做好员工选拔工作,选取具有较好审计能力的职工进入企业,制定完善的审计工作体系,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培训,加强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能够利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监管。在此基础上,企业还要做好会计审计人员道德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对岗位的热爱之情,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作保障。
1.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途径分析。会计审计是企业经济运行及发展的关键,其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途径也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会计计量以及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都能够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的成本控制途径能够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在会计工作职能实现上可以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效果进行直接性的反映,可将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另外,在会计计量这一途径上是企业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基础,会计的核算及监督和统计等都是企业的价值尺度实际应用的关键内容。最后就是在财务管理这一途径上,其中的资金决策和控制都能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2.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具体影响分析。从现代的企业发展情况来看,经济效益是企业的最终寻求目标,故此对会计审计的管理要能够从主要的机能进行着手,在审计职能的有效管理过程中才能够最大化地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企业会计审计的科学化管理,对企业的决策机能进行客观性的审查及评价,能有利于对决策机能作用的充分发挥起到促进作用,从而进一步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在这一管理的过程中,内部会计审计人员要能够有明确的目标,对其的考核要严格地遵从制度内容,结合实际制定考核的内容。这样,在企业的会计审计上就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从而最大程度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其次,会计审计的科学性是对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保障,所以为能够在这一领域得到健康发展,企业就需要在实际的经济活动当中尽量地对劳动消耗和占有等采取降低的措施,然后对企业的经济活动状况加以准确客观的审计,由此才能够为企业的决策提供详实和准确的经济信息。不仅如此,从会计审计中的会计监督层面来看,这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得以有效提升的保障,这样能够及时将企业的各类物资实际存储数目与账目的契合度得到准确掌握,这就对企业在固定资产上的安全性得到了确保。再者就是企业的会计审计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准确性及资金的利用效率和企业整体实力等,都能够产生直接性的影响,这些影响最终也会反映在企业的经济效益层面。企业的发展最为主要的就是依靠着资金的运作,所以资金的管理在信息上的准确性就能够对财务管理中的一些漏洞得以及时掌握,从而能够对信息不真实的情况加以避免,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就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而会计审计也是企业经济监管的关键环节,可以对企业的财务工作缺陷进行弥补,对其管理措施得到有效的完善,进而来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另外就是企业在会计审计工作上的加强能够促进企业进行自觉的对自身缺陷或者不足及时的修复,将管理的水平得以有效提高。当前的企业正处在经济活动多样化及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从检测和评估的基础上对企业各部门内控模式着手,从各个环节进行搜寻管理执行中的漏洞,通过对其精确全面的评估判断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应对措施。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将企业经济活动中的风险最大化的降低,关键时候也能够对企业的经济损失可以有效地避免,保障了企业根本利益。在以上的积极影响中要注意,会计指定的经济目标是企业经济效益得以提升的前提。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