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9: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形容气势大的词语,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气概是一个名词,意思是正直豪迈的态度,或者在某种活动中或生存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或气势。关于词语气概的那些可以摘抄的句子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词语气概的造句,供大家参考。
气概解析1.[lofty
quality;mettle;spirit]∶豪迈的态度
要具备先烈们具有的那种气概
2.[stuff]∶在某种活动中或生存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或气势
表现出男子汉气概
气概近义词气势 表现出来的力量、威势民族解放运动的磅礴气势
气魄 ∶某人身上或行动上被激发出来的做事的魄力好大的气魄 ∶想象力或看法的大胆以革命家的气魄 ∶气势天安
气派 态度作风;气势;气概一种与众不同的气派多么气派
魄力 ∶临事的胆识和果断作风做事要有魄力心地厚,魄力大 ∶气魄;气势文章的魄力之厚薄…古文
气概造句1、博大是一种超越一切的宽容;
博大是一种容纳百川的气概;博大是一种与人为善的境界。
2、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3、这支歌表达了中国人民豪迈的气概。
4、他的壮举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
5、在抗洪救灾中显示了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
6、《我为祖国献石油》这支歌唱出了中国石油工人的豪迈气概。
7、形容形象高大,胸怀宽广,气概豪迈。
8、长江,你从雪山走来,又向东海奔去。
一路展示着自己的风采和气概。
9、中国人民有战胜一切困难的英勇气概。
10、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气吞山河的气概。
11、战士们的英雄气概是战斗胜利的保证。
12、他有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13、我很喜欢你这种大义凛然的大男子气概。
14、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使敌人大为震惊。
15、气冲霄汉的大无畏气概永远激励我。
16、刘胡兰在敌人面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永远铭记在我心里。
17、他那种不怕牺牲,勇拦惊马的英雄气概,令人永志难忘。
18、中国人民志愿军以气壮山河的气概横扫美国侵略者。
19、即使环境恶劣,他仍旧不改壮志凌云的气概,终于开创出一番事业。
20、刘胡兰舍己芸人,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气概,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21、他以叱咤风云的气概深入虎穴,勇斗顽敌。
22、所谓的胆小鬼是那些大丈夫气概被胆怯了上风的人。
23、而唯有俄罗斯人民和军队的英雄气概方能力挽狂澜,获取胜利。
24、无畏的气概可去这避难。
25、他宁折不屈的意志和视死如归的气概,震慑了所有在场的人。
26、贫困能造就男子气概。
27、他是一个懦夫,一个分不清蛮力和大丈夫气概的恃强凌弱者。
28、这些人都登上了荣誉之颠,好像生来就具有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
29、养路工人也表现出了同样的英雄气概。
30、酒癖的英雄气概闪着光彩在翱翔。
31、军旗旁那位有须眉气概的古罗马女司理具备须眉器宇。
32、他们的首领要他们奋勇作战,以此显示男子汉气概。
33、我们要有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
34、大敌当前,他表现出了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
35、他没有那种顶得住舆论的气概。
36、道士头戴道冠,冠上嵌着一只铁八卦,气概不凡。
37、老师见其命意新奇,气概不凡,大为赞叹。
38、风度翩翩气概不凡的艺术家,更不同于手执教鞭粉灰沾身的教书匠。
一、防止望文生义
从历年高考看,意义易被误解的成语倍受命题者青睐,如1993年的“差强人意”、“不刊之论”,1995年的“首当其冲”,1997年的“万人空巷”,1998年的“望其项背”,1999年的“美仑美奂”等,被误解的原因是不明其义,而凭主观臆断而望文生义。要防止望文生义关键是平常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遇到不明其义的成语一定要动手查,要关注那些字面意思与实际意思相差较大的成语的含义。
二、要注意程度的轻重
如“夜郎自大”、“惟我独尊”都有狂妄自大之意,但前者较含蓄,程度轻;后者程度重,有狂妄之极之意。此外,“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也属此类。
三、要注意意义的侧重
如“土木形骸”“面黄肌瘦”都是形容人的外表的,但前者侧重比喻人的形体像自然本色的土木一样,不加修饰,后者侧重人的营养不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二词都形容好东西很多,只是前者侧重于种类、品种、后者侧重审美感受。在辨析成语时,要留意意义的侧重,明辨成语适用的对象。
四、要注意感彩
有的成语带有鲜明的褒贬色彩,它们的使用一定要与所在的语境相协调,不能褒贬失当。辨析成语时要注意品味词语的感彩。如1997年的“趋之若鹜”、1998年的“处心积虑”、2002年的“雨后春笋”都属褒贬失当。再如“无微不至”、“无所不至”二词均指所有的地方都做到的,但前者是褒义词,指对人关心照顾周到、全面,后者是贬义词,多指干尽了坏事。“惊世骇俗”、“骇人听闻”都有使人吃惊之意,但前者是中性词,后者是贬义词。
五、要注意搭配关系
预习要求:朗读课文2―3遍,读熟课文3―5自然段,思考从文中哪些句子能看出灰椋鸟归林的壮观?用“――”画下来,并作旁注。
二、 精巧复习
师:(投影出示词语)这些词语会读吗?
生:(读上面一行)排空而至整群整群浩浩荡荡
生:(读下面一行)互相应和呼朋引伴百鸟争鸣
师:读了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些词语都是写灰椋鸟的。上面一行写灰椋鸟的数量多,下面一行写灰椋鸟的声音大。
师:能记住这些词语吗?(生个别背,齐背)这就叫归类积累法。
师:(投影出示最后一段话,指名朗读)“观赏”能换成“观察”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观察”就是看,而“观赏”不仅有“看”的意思,还有“欣赏”的意思。
师:“观察”是仔细地看,有目的地看,而“观赏”不仅有“看”的意思,还有“欣赏”的意思,灰椋鸟归林的场面很壮观,是一种欣赏地看。谁能用“观赏”说一句话?(生造句)
师:最后一句是什么句?谁能把它换种说法?(生练习句式转换)
三、 精读感悟
(一) 归林的壮观
师:第4小节中哪几句最能让你感受到灰椋鸟归林的壮观?
生: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师:(投影出示以上一段话)哪些词语一下子跳入你的眼帘,让你觉得壮观?
生:排空而至。
师:能想象一下“排空而至”是怎样壮观的景象吗?
生:“排空而至”就是形容飞过来的灰椋鸟很多,排满天空飞来。
生:“排空而至”就是灰椋鸟密密麻麻地布满天空,黑压压的一片。
生:“排空而至”就是形容成千上万只灰椋鸟排山倒海般飞来。
师:是啊,“排空而至”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成千上万只灰椋鸟密密麻麻地布满天空,它们推开空中一切,排山倒海般飞来。这是多么壮观啊!谁能读出它的壮观?(生个别朗读)
师:谁能读得再壮观些?(个别再读,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师:除了“排空而至”,还有哪些词语也让你感受到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
生:“浩浩荡荡”“整群整群”“一批一批”,从这些叠词我感受到灰椋鸟似江水涌来,声势浩大,势不可挡。
生:“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让我体会到队伍很长,很庞大,蔚为壮观。
师:“数百米长的长队”有多长?“巨大的椭圆形”有多大?(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
师:是啊,小小的灰椋鸟竟然排这么长的长队,围成如此巨大的椭圆形,这是多么壮观啊!谁能把圈画的这些词语所展现的壮观气势读出来?(个别读,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师:能抓住这些词语把这段话背出来吗?(自由背,个别背)这就叫抓关键词语记忆法。
师:(投影出示句子:先回来的鸟……后到的鸟……与熟悉的伙伴会合)这是一个长句子,讲了几层意思?
生:两层。第一层讲先回来的鸟,第二层讲后到的鸟。
师:这两层都是讲鸟刚归林后的表现,因此可以把这两层意思并成一句话,但为了区分这两层意思,在这两个句子之间必须用一个标点符号隔开,知道是什么标点符号吗?(生:分号)
师:在第3课《早》中,我们认识了顿号,还记得顿号的用法吗?
生:顿号用在并列的词语之间。
师:对,顿号用在并列的词语或较短的词组之间,而分号则用在较长的并列的分句之间。下面我们做一道练习。(生练习加标点,区分顿号和分号)
(二) 闹林的壮观
师:第五自然段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灰椋鸟的壮观?谁能把自己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树林内外,百鸟争鸣……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师:这句话中“俱乐部”指什么?在这个俱乐部里,能找到“彩灯”“跳舞的女子”“音乐”吗?
生:“天然的俱乐部”指整个竹林和刺槐林,“彩灯”是夕阳和晚霞,“跳舞的女子”是灰椋鸟, “音乐”是灰椋鸟的叫声。
师:从这样的“俱乐部”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场面很热闹,很壮观,灰椋鸟很快乐。
师:(播放鸟叫声)你觉得这样的音乐还像什么?你能模仿书中的句式用“似……如……”再写一句吗?
生:似琵琶齐奏,如铜管齐鸣。
生:似狂风吹过树林,如暴雨落入江河。
……
(三) 人与自然的和谐
师:同学们,鸟是人类的朋友,没有鸟,我们就感受不到“鸟语花香”;没有鸟,就不会有“惊弓之鸟”“笨鸟先飞”给予我们的启迪;没有鸟,我们就不会欣赏到“两个黄鹂鸣翠柳――”(生: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没有鸟,我们就不会观赏到“草长莺飞二月天――”(生: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没有鸟,唐朝诗人孟浩然就不会吟诵出“春眠不觉晓――”(生:处处闻啼鸟)
师:杜甫也不会吟诵出“流连戏蝶时时舞――”(生:自在娇莺恰恰啼)
师:我们要保护鸟,让鸟成为我们人类永远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我们不仅要保护树林,还要植树造林,让鸟永远拥有幸福的家园。这样,人与自然才和谐。(板书:人鸟林和谐)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徐秀娟,她爱鸟胜过爱自己的生命,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不幸滑入了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徐秀娟不惧怕死亡,因为她对生命有更博大的爱!鸟儿想念她,人们怀念她。(课件播放音乐《一个真实的故事》)
师:听了这首歌,我们一定要牢记徐秀娟姐姐的心声――
生:(齐读)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四、 精当反思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哪些方面还需要努力?
生:我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我们要保护鸟,保护树林。
生:我知道了分号的用法,分号用在并列关系的分句之间。
生:我学到了两种方法,一是归类积累法,二是抓关键词语记忆法。
……
师:同学们能从获得的知识、习得的方法、懂得的道理等方面进行学结与反思,很好。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我们就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五、 精练拓展(略)
1. 阅读片段,完成习题。(略)
2. 写一段话用上分号。
一、赏析用词之美。
能为文章增添色彩,增强语言表现力的词语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因此,在指导学生赏析文章用词之美的时候,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成为重点。
1、动词:
深受读者喜欢的记叙类文章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把事物的本质特征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来,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文章能够产生这一效果,在于恰到好处的动词的运用。例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背影》)“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三个动词突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令人潸然泪下。
2、形容词:
描写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等的形容词,是具体形象的。运用恰当,就会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在指导学生赏词的时候,这类词也是重点。例如:“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雪》)“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这几个描写颜色的形容词,把江南雪的滋润美艳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读后印象深刻。
3、叠词:
运用叠词,不仅在形式上增添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在内容上更可以丰富语言的涵义,一箭双雕。朱自清先生是巧用叠词的行家,在《匆匆》中使用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等叠词,这些词用得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时间的踪迹,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
4、成语:
成语是中国语言的一大特色,它的使用可以使表达精练,言简意赅,语义深远,丰富内涵,让文章锦上添花。
二、赏析句式之美。
句式之美在文章中体现在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等句式的灵活运用上,它们变换节奏,美化语言,增强亮点,使文章文采飞扬,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初中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长短句和排比句,因排比又是一种修辞手法,所以这里不再做详细介绍,重点谈谈长短句。
长句与短句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说,用词多、结构复杂的句子就是长句;反之,就是短句。长句和短句各有各的表达效果。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严密、精确、细致,语意贯通,气势磅礴;短句的修辞效果是干净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如《安塞腰鼓》中大量使用短句,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读来节奏分明,铿锵有力,使人从语势上也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无法抑制的热爱之情。再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作者采用长短交替的句式,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罗布泊的惨状,强化生态被破坏的悲剧,而且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可谓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三、赏析修辞之美。
修辞就是作者在写文章时,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初中阶段常见的修辞方法有: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语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比喻、拟人、排比。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使用比喻的好处是可以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使道理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如在《春》的结尾这样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一般人要描写出春天的形象,是多么困难,而朱自清写出来了,而且写得如此之美。他独具慧眼,敏锐捕捉本体和喻体的“质”的相似点,把春天的美丽附于“刚落地的娃娃”的勃勃生气美,“小姑娘”的艳丽容颜美,“青年”的健壮身姿美,使抽象的春天有色、有声、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同时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春天无比热爱和热情赞美的深挚感情。
2、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成人来写,它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生动的印象,而且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这样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同时让我们听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由衷的喜爱之情。
3、排比:
一、教师课堂语言的有效策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在《思维教学》中曾阐述了三种教学策略。第一种策略是以讲课为基础的,我们称之为照本宣科策略。第二种策略是在以事实为基础进行问答。在这种策略中,教师向学生提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目的是为了引出答案。第三种策略是对话策略。这种策略以问答为基础同时伴随着思维能力的训练,倡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地交流。教师运用这种策略的目的是刺激学生的思维和促使其进行讨论。通常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所以反馈也不是简单的‘对’或‘错’。在这种策略中,教师和学生达到了一种心理相容的状态,教师更像学生的引导者和辅助者,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多于其他两种策略。
很明显,对话式的课堂语言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助于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形成良好的认知能力,形成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提高教学的质量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都至关重要。
二、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1.提问的广度
问题难易要适度。太简单的问题,学生一看就懂,没有提问的价值。如教师执教《春联》(苏教版)一课时,这样设问:“‘各种各样’写出了春联的什么?”生答后,师随即板书“多”。“‘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写出了春联的什么呢?”生答后,师随即板书“美”。这样的一问一答,平淡至极,并不能使学生在思考中提升,因为这是就内容教内容,无论是对于学生的语言发展还是思维训练都是无效的。类似这样能直接从原文找到答案的问题,尽量少问。难度太大的问题,学生答不上来,也没有价值。如有些问题超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导致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应在此处之前设计好过渡性的题目,慢慢引导学生向着问题的主题靠拢。
2.提问的层次
提问时要考虑到班级里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如教学《特殊的葬礼》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特殊的葬礼上,来了哪些人?他们是来干什么的?
(2)你感觉到葬礼的特殊了吗?为什么?
(3)谈谈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能做些什么?
很明显,第一个问题是面向全体学生提的,在抽问时可以考虑请学困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是面向中等生的,第三个问题是面向优等生提的。这样有层次的提问,调动了全班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不至于造成课堂上只有少数学生在互动,而大多数学生只做“观众”和“陪读”的尴尬。
3.提问的时机
问题要问在“刀刃”上,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再体会父亲的伟大。如果直接抛出问题“父亲伟大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很难回答。可以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父亲语言、动作、外貌的词语和句子,接着朗读感悟这些词语和句子,初步谈谈体会,这时再抛出问题“你感受到这位父亲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学生必定会侃侃而谈,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三、教师反馈语言的策略
对于学生的发言,要及时给予反馈。使用责备性的语句要少,注重在语言上向学生传递情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如,别害怕,大胆说,说错了没关系;你的想法很特别,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说得很好,大家给他鼓掌;你有双智慧的眼睛。
教学片段(人教版第七册《观潮》):
师:哪位同学模仿一下潮来时的声音?
生:轰隆隆,轰隆隆。
师: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潮来时的声音?
生:闷雷滚动。
师:看到这样气势磅礴的场景,你的心情怎样?能不能读出这种感觉?
生:(读)
师:(PPT出示文中句子)读此句时你有什么感触?
生:浪潮声势浩大。
师:作者对大潮到来时的气势描写得如此恢宏壮观,在课文文本之前的预习提示中有一句话写到作者如何描写大潮的,是哪一句?
生: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
师:(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反馈性语言除了简单的评价、重复外,还应抓住关键字句来追问、启发。如上面《观潮》教学片段中,教师在提问“作者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潮来时的声音?”学生回答了“闷雷滚动”之后,没有继续追问“为什么要用闷雷滚动这个词来形容呢?他们有什么联系吗?”学生的理解浮于表面,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学片段(薛法根《天鹅的故事》):
生:天鹅为了获得食物,支撑着活下去,反复地砸,它真是伟大啊!
师:你是用自己的心来体会的,所以很真切!
生:我认为像石头这个比喻很棒,让人感觉到老天鹅很硬。
师:硬在哪里?往深处想想。
生:硬在老天鹅很有勇气,很勇敢。
师:所以老人称它是“破冰勇士”。
[关键词]言语实践;假设;词语;人物;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26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假设,可以引导学生跨越时空,沟通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促推学生内化言语,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如何巧用假设,促推课堂的言语实践呢?
一、 巧用假设,有效推促词语内化
对小学阅读教学来说,词语是教学的重点。而同一个词语往往因环境不同而意义不同。由于学生年龄小以及认知方面的不足,导致他们在理解词语时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触摸其内涵。因此,在教学中巧用假设,引导学生在词语“歧义”上越“陷”越深,继而在“荒谬”中理解词语的正确含义。如,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课中的“巍然屹立”一词,笔者这样引导。
师:那你说说“巍然屹立”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很高,很有气势。
师:我们学校有这样的建筑吗?谁来用这个词语形容一下?
生:我们学校的教学楼巍然屹立。
师:(故意夸奖)不错!(接着又转换口气)能这样形容吗?(停顿一下)我们现在读一读这一句。
(投影显示: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
师:高146米,绕一周需要1千米,这样的建筑才算得上巍然屹立。我们教学楼多高?能用这样的词语吗?
(学生哄笑)
……
案例中教师巧用假设,把学生带入“套中”,并引导学生把金字塔与教学楼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金字塔与教学楼的明显差异,准确把握“巍然屹立”这个词语的准确用法,最终内化词语。
二、巧用假设,感受人物特征
教学写人类文本,重在引导学生准确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然而,由于学生实际生活与文本距离相去甚远,导致他们很难真正走近人物,自然也无法准确把握文本的主题。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假设,引导学生“误入歧途”,让他们充分暴露自己在理解上的“荒谬”、认识上的“粗浅”,继而重新调整,理解文本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教学《祁黄羊》这一课,笔者这样引导学生走近祁黄羊的内心世界。
师:晋悼公要他推荐中军尉人选时,他会想到什么?
生:他会想到我一定要推荐能力强的人,不负晋悼公所托。
师:他想了一会儿,想到了解狐。而解狐则是他的杀父仇人。同学们,你们好好想想:这时祁黄羊会怎么想,祁黄羊的母亲又会怎么想。
……
师:假如朝中官员知道这一件事,又会怎么评价呢?
生:他们一定认为祁黄羊太无能了,太软弱可欺了。
师:(故作赞许)是的,在古代,杀父之仇不报,是最大的不孝。但是,祁黄羊当时有没有想到这些?请看课文第11小节……
案例中,教师先重点强调解狐是祁黄羊的杀父仇人,继而进行假设,引导学生揣摩祁黄羊的各种心理,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一个普通人,会怎么做;接着,在故意赞许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文本中找依据,以前各种假设,从而让他们认识到祁黄羊是一个一心为公、高尚的人。
三、巧用假设,领悟写作方法
对小学生来说,品析语言、领悟写作技巧是有一定难度的。对难以理解和把握的写作技巧,教师也可以巧用假设,促推学生去感悟。比如,《“番茄太阳”》有这样的一句:“她的小嘴呼出的温热气息拂过我的面颊,我的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教学中,笔者这样假设。
师:这句话写得很好。同学们,好好想想,有哪些词语可以形容“我”当时的样子呢?
生:“泪流满面”“泪如泉涌”。
师:是呀!明明虽然有点幼稚,但心地非常善良,“我”怎能不感到呢?好好想一想,当时“我”会怎么说,怎么做。
(学生思考,动笔……)
凡“诗眼”,用字都很高妙,它能使全诗显得气势非凡、韵味无穷。有的使诗意更精确,有的生动形象,有的开拓意境,有的推动感情。
如何分析掌握诗眼、词眼呢?
第一、应该了解古诗词的炼字规律。
古人有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的说法,如2003年高考就考了被誉为炼字典范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句中“咽”、“冷”的妙处。(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用拟人的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五言诗要在第三字上着力,七言诗要在第五字上着力是不无道理的。
但若把诗眼定死在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上,则又未免偏颇。原因在于,诗句的语法结构多种多样,并不都取上述完全句的格式。“绿肥红瘦”(李清照)不妨以二、四字为眼。
第二、动词的提炼也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因而自然成为锻炼字眼的重要对象。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蒸”、“撼”具有夸张色彩。“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第三、锻炼诗眼、词眼还有待于掌握多种修辞方法。
辞格本身并无高下之别,运用之妙全在于恰到好处地叙事状物、传情达意。但就各种辞格相比较而言,在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则是拟人化的手法。风月花草,在诗人、词家眼中莫不可以被人格化,因而拟人的辞格被广泛采用。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中的“裁”字,就是用的拟人手法,不但表现了柳叶的精致、美丽,而且把无形的“春风”形象化地描写出来。春风“裁制”出美丽的春色,歌颂了大自然活力和生机。
第四、精通词类的活用,对于锻炼诗眼、词眼也至关重要。
词类的活用,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在锤炼字眼时也值得重视。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
关键词:修辞格 特点 变异性
修辞格是为了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借助特定语境,对语言进行特殊运用、具有一定格式的言语形式。修辞格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变异性,本文将从修辞格的语音变异、词语搭配使用变异、语法逻辑变异、语言单位的排列变异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语音变异
由于某种特殊表达的需要,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语言的感染力,有助于体现人物形象的真实性,故意使用一些明显出错的超常规的言语表达方式,使语句表达的内容和效果更为显著,为文章增添特别的情趣。例如:
①小燕子忽然发现一个成语,惊喊道:“哎呀……这句好厉害!直接就是皇后和容嬷嬷!”“哪句?哪句?”永琪伸长脖子问。“一发千钩!这一定是一种刑罚,一根头发,要用一千个钩子钩起来,你们说多厉害?”“天啊!是‘一发千钧’!”尔康喊着。(琼瑶《还珠格格》)
②宋丹丹:秋波是啥玩意?你咋都不懂呢?这么没文化呢?赵本山:啥呀?宋丹丹: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小品《昨天?今天?明天》)
①段语言灵活运用修辞格语音上的变异性,夸大了小燕子无知个性,比侧面描述更有真实感。不但符合小燕子的人物身份,而且为小说增添不少笑闹气氛;②段用“秋波”展开,把“宋丹丹”自以为自己有文化最终还是解释错误而误认为是“秋天的菠菜”给小品增添了无尽的笑料。
二.词语搭配变异
词语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习惯表达,不能随意改变,否则,就有可能成为病句。有些辞格为了文章的表达需要往往打破用词限制,“超脱了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其运用表面上似乎违背常规,有悖常理,但细细品来便觉个中词语的妙不可言,给人以耐人寻味之感。例如:
①夜,黑色的惆怅淹没了岸。(淡墨《心灵的荧光》)
②在运动中产生旋律,创造一支金色的歌,属于世界,也属于自己。(淡墨《落叶》)
以上两个句子是对修辞格的一种离散运用,巧妙的运用语言词语搭配上的变异性,通过清新脱俗而丰美的想像,将“黑色”和“惆怅”两个不同性质的词组合在一起,给人呈现出一种离散美、同构美。
三.语法逻辑变异
修辞格属于艺术部门,语法逻辑属于科学部门。修辞格不仅具有表情功能,即美学功能,而且具有逻辑表述功能。具体来讲,修辞活动使逻辑内容的表达灵活化。逻辑是严密的,但对逻辑内容的表达可以是灵活的;修辞活动使逻辑内容丰富化,通过修辞,不但可以增加逻辑的内容,而且还可以增加色彩,任何一个逻辑内容,经过修辞活动后,都比较丰富,信息量较大;修辞活动使逻辑内容形象化,逻辑是抽象的,但修辞可以表达形象化。修辞格的运用是对逻辑语法的超越,是变异的逻辑语法。例如:
①墙里的春天,不过是虚应个景儿,谁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墙里的春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
②在黄梅雨中,满山醉醺醺的树木,发出一蓬一蓬的潮湿的青叶子味;芭蕉,栀子花,玉兰花,香蕉树,樟脑树,菖蒲,凤尾草,象牙红,棕榈,芦苇,淡巴菰,生长繁殖的太快了,都有些杀气腾腾,吹进来的风也有些微微的腥味。(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
①“轰轰烈烈”原形容气势雄伟,这里修饰动词“开”,把野杜鹃漫山遍野盛开的热烈景象与人类活动的声势浩大相比拟,不仅写出了野杜鹃开放的情状而且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画面感极强;②“醉醺醺”原指人喝醉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树木,与人的情感信息发生组合,反应主人翁在特定的情境下,复杂的心绪和情感。作者用变异性的语言形式描写了主人翁内心的真诚超越外在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