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中学生生地理知识点8篇

时间:2023-03-06 15:59: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学生生地理知识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学生生地理知识点

篇1

众所周知,数学教材上的许多结论、定律等都是数学家劳动的结果,现行教材大多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数学问题的结论,而忽略了丰富多样的探索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才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积累探索与创造的感性经验,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但是,对每一个知识点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因此,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探讨,有重点地经历,设计有数学思考含量的活动,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中,认识、思维、能力及情感态度方面都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有重点的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遵循数学学科特点,有目的地选择教学内容。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推理严密的学科。前后知识联系紧密,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经历提出问题、搜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这一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看到的是更多的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去发现、去探讨交流。但在听课中我们不难发现,对有些知识的研究是没有价值的,教师之所以这样处理只不过是为了迎合形式,没有真正的意义。所以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过程,体验参与知识发现和探索的乐趣,了解某些数学知识产生的由来,教师首先要选择并确立有研究价值的教学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数学知识中有些内容是约定俗成的,绝不能靠学生去发现,而且也发现不了。如,多位数的读写规则、几何形体的名称、四则运算的顺序等。诸如这类知识,教师的传授还是要有的。对于一些数学教材中法则的归纳、结论的推导等,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够去发现,就应该采用发现学习或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因此,教师对所执教的内容要心中有数,哪些知识需要由学生去发现、探究;哪些知识需要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哪些知识需要由学生自主学习去掌握;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的讲授。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这种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猜测、证明等数学活动就可以得出结论。如“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圆柱体、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等等。学生经历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通过对这些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学生切实感到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与创造性,从而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独立思考和推理有据的良好习惯。因此,有重点地选择教学内容,处理好发现学习与有意义地接受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营造动态生成课堂。

“心中悟出始知深。” 学生要想真正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加强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学习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逐步建构知识,去实现动态、生成高效的建构课堂。我认为,在教学实际中,应抓好重点章节的教学,也就是抓好起始课的教学,课堂上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去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例如“圆柱的认识”,教师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首先从学生熟知的身边的物体入手,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先看整体,再分析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制作圆柱体。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可以很好地了解圆柱体各个部分的特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教师只需在学生已获取的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即可。在起始课的教学上,一定要舍得花时间。一节不行就用两节,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充分体验。又如计算教学“小数乘法”一节,在复习铺垫整数乘法的基础上,出示1.3×5让学生尝试解决,并相互交流算法,接着出示0.13×5继续让学生独立解决、交流算法,再接着出示1.3×0.5……教师有目的地设计,一步步引导着学生去尝试交流,让学生在积累了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归纳,总结方法。在后续知识的教学上我们则可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运用转化、迁移、类推的方法自行解决。

在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而言,它的意义更多的是在于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具体的策略,掌握了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了数学素养。

三、教师的作用必不可少,对学生的引导、帮助、调控至关重要。

华罗庚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引导。”毋庸置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离不开教师适时到位的指导。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他们享有充分的学习自。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主要应该承担目标确定、内容选择、环境营造、问题编制、活动安排、调控激励等工作。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工作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进行的。教师如何正确地实施引导至关重要,如果教师的引导不当,就会造成探究的失败。因此,要把握好引导的“度”。一般来说,教师的引导应该是既要基于学生的经验,又要高于学生的经验,把问题的难度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某些探究难度较大的知识以及较难发现的问题,教师要给以适当的指导,这种指导主要是指学习方法或策略方面,这时引导的目的是为了以后学习同类知识时不需再引导。引导时机的选择也很重要,在学生思维困顿处、探究关键处,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可以给予建议或提出一些辅的问题,使他们能够继续进行探索。例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学生可能对计算程序的把握比较顺利,但对相应的算理理解并不容易,而我们的教学不能单单停留在让学生会算的基础上,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算,而算理的教学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和帮助了。

篇2

【关键词】微课;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微课教育资源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微课具有现代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审美特点。将微课资源引入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高效高中地理课堂的构建。

一、高中地理微课资源特点

“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可以说是传统教学视频在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微课”的研究还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国内仍然没有发现对“微课”做出的准确定义,主流定义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就某个知识点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微课”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微课”的资源构成可用“6+1”来概括,即:“1”是指“微课”的核心资源微型教学视频片段,“6”是指与所相配套的教学设计(微教案〕、素材课件(微课件)、教学反思(微反思)、学习反馈(微反馈),练习测试〔微练习)、师生评论(微点评),等辅教与学内容。微课资源具有时间短与内容少的特点,微课视频的信息容量较少,但交互性较强,方便师生利用。这些特点是微课资源的普遍特点,高中地理微课资源还有极个性化特征。

(一)生活化特点

有教育价值的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应当与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相符。教师利用地理微课资源,将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与高中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母咧醒生的生活中获取教育素材与案例,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像在讲解有关于交通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搜集本市近些年来交通条件变化图以及新闻资料,用微课形式呈现给学生。用生活化的微课资源实施教学,往往能够推动地理教学改革创新。

(二)趣味化特点

微课资源与多媒体技术密切相关,在微课视频中,大量的信息通过文字、图片、音频与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微课资源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刺激学生的神经,让高中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趣味性。微课的存在,不仅让地理知识变得立体化,更让地理课堂变得轻松、愉快。

(三)综合化特点

教师在选择与制作微课资源时,不仅要考虑地理学科本身的内容与特点,还要考虑其它学科的内容与特点。从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合在小小的微课中,需要一定的技巧。微课资源具有综合化特点,在于其是多学科知识的集合,更具有明确的主题与科学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情感教育目标。

二、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方式

(一)利用微课,优化新课导入

课堂导入,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有直接影响。在讲解新的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与新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作用,利用现代化的微课导入方法,在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促进学生成为地理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河谷形成的动画以及冲积平原形成的动画,让学生通过微课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陈述性文字以及图片。这样的课堂导入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导入环节让学生对河流地貌发育的过程有所了解,会让之后的学习更加轻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微课,优化知识讲解

知识点的讲解,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初中地理知识相比,高中地理知识更加丰富,难度更大,理解起来存在困难。面对这样的变化,教师要利用微课降低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难度,让地理学习变得零负担学习。巧妙利用微课,去解决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点,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思维的清晰化,才能保障教学质量。

比如在学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相关知识时,学生要学习区域自然资源在农业、工业以及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特点。多个零散知识点的集体出现,会让高中学生猝不及防,学习起来找不到头绪。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去整理知识点,将看似混乱的知识点分好类,在三五分钟时长的微课引导下,打消学生的负面学习情绪。让微课成为高中学生地理学习中的一个灯塔,能够促进地理课堂吸引力的提高。

(三)利用微课,鼓励学生探究

地理学科知识的抽象性强,许多地理概念具有专业性。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微课对抽象的地理知识点进行转化,让学生找到自主探究的动力。一直以来,教师过于重视地量知识点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开发。在微课出现之后,教师要借微课之力,让学生通过观看形象的微课,做地理知识的提取者。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天气系统的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系统、锋面气旋以及气压系统等知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教师用微课向学生展示各个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用文字去描述每一个天气系统,有利于学生地理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提取成果与课本陈述相对比,发现问题进行探究,是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高效手段。

(四)利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

地理学科知识的涉及面较广,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学生不仅在学习自然知识,还会接触到许多人文知识。在自然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从时间、空间等多个角度去思考、去想象,才能理解地理知识。对于离高中学生生活较远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多多利用微课去创设情境。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地球运动的知识时,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地理现象,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教师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地理知识点。

(五)利用微课,优化课堂总结

总结,是高中地理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总结环节,学生与教师一起回顾本节课所讲内容,加强记忆。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再次提起精神,积极动脑去回顾本节课的所用知识点,并找到高效记忆的线索。作为新型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微课”目前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而目前,有关地理“微课”方面很少。本文从新课导入、地理知识详解、地理知识探究学习、场景模拟、知识点总结、课程练习制作方面探讨了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并指出,在运用“微课”时应该注意“微课”的适用性,必须满足微课表现鲜活性、微课目的要明确、微课“生活性”原则等问题。像在讲解有关于海岸与海底地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展示二者对比的图片与文字,让学生在对比中回顾与之相关的知识点。鼓励学生根据微课资源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总结成果,能够让课堂在结束阶段变得热闹起来。在民主的总结氛围中,地理教学成果会得以升华。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微课资源的应用在我国教育领域处于起步阶段,但却给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动力。高中地理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利用更加科学的思想去调整教学活动,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用微课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才能让高中学生建立全面的地理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艳辉.如何实现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16(07)

篇3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 生活实际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114-01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人类不同时期的活动,是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自然学科都离不开实践活动。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践,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将感性知识升华为理性认识,通过社会实践联系在脑中构筑地理知识体系。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激起地理思维灵感。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高一阶段由于初三的一年中,将地理搁置,造成学生知识上的断层,在接受新知上感觉困难;高三学生,由于知识密度大,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要完成三年的复习任务,迎接决定自己命运的高考,学生感觉压力很大。凡是对地理学科感到厌烦的学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缺乏地理思维能力。

1 高中生地理思维缺陷的表现

1.1 对地理学科缺乏重视

由于高考将地理纳入文综的考试范围,但是由于在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出现过时间上的间断,这样就造成文科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缺乏足够的重视,学生从初中就沿袭下来一种学习地理知识的习惯即对结论机械地背记,不重视知识理论的探究。但是,高中地理的平时教学与高考,都侧重于地理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其实地理学科既是一种自然学科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对于需要思维转换的题就会感觉无从下手。

1.2 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欠缺,思维广度深度受限

笔者通过近五年的文综试题刊看,学生的对于活题的应对能力较差,关键是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思路的宽度都很受限,导致在做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出现片面和孤立性,尤其是对一些易混的概念,不能全面综合地分析问题,找准地理问题的切入点。如光和热,学生多数认为太阳辐射能强烈,其热量必定充足,却不清楚热量体现在何处。分析起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青藏地区,思维出现梗阻。

1.3 思维定势干扰了逻辑性的形成

高中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具有很清晰的思路,对每一章节的知识要做到脉络清晰,对于跨章节的内容要能够实现知识网络的构建,从而为形成准确的地理知识体系。但是一些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较大,单项的知识掌握的还可以,但是放在一起就乱了手脚,不能在头脑中形成较为完整的逻辑体系,最后的结论经常出现错误。如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形成热力环流,这就要求学生对高、低气压产生的原因有清晰的逻辑分析,但是不少同学出现混淆就是思维定势在干扰。

2 以生活实际为契机,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笔者结合最近带过的几届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归纳总结在一起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尝试多种改进的方法。进过不断的实践研究,发现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能够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2.1 稳扎稳打构建知识结构,夯实地理思维基础

任何一学科知识思维的形成,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之上,地理学科更是如此。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地理思维具有较强的发散性,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对于教材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为学生讲到位,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注重逆向性思维的思考方式的练习。如“为什么北美大陆有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而没有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却有大面积的温带大陆气候?转看中国,由北向南分别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笔者就从问题的关键------两种气候类型形成的原因,两个地区的地形、风带等的作用的不同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建立地理思维能力。

2.2 定准位深理解,重塑正确的地理思维

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需要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定位。让学生在对知识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挖掘知识点间的联系。如,笔者在讲人教版高二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笔者定位学生身边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展示嫦娥奔月的图片,今天变成现实,展示我国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的短片。接着问学生嫦娥一号的旅程需要动力的推动,那么这个动力依靠什么能源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能源资源的开发。然后让学生结合身边实例说出知道的能源有哪些,然后进行再生与可再生的分类。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起合理开发能源走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思维。

2.3 截取实际实例,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的学以致用的特点很明显,因为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笔者根据地理知识的特点,经常在讲课的过程中,截取学生身边或生活中的地理现象,通过分析来探究地理知识。如高中地理专1《时间计算》,计算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或-两地经度差/4分钟(东大西小,东加西减)。笔者举例北京时间15点,重庆(106°E)的地方时为多少?根据公式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得出为14点4分。

3 小结

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有较好的理思维能力做支撑。教师能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生活实际现象与知识点相结合,便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升学生正确的地理思维能力。

当然,地理知识的牢固掌握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也需要教师在将方法传授给学生后,通过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与现实生活实例的练习。通过实践,加强学生的能力与解题技巧的提高,通过乡土校本资源的充分利用来加强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曹方.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导刊,2000(7).

[2] 胡万贤.培养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浅谈[J].甘肃教育,2003(12).

[3] 薛景芝.谈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辽宁教育,2005(Z2).

篇4

摘要:初中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了解自身生存环境、形成基本地理认知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通过基础地理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世界探究意识,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激发学生世纪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门非常有价值的课程。

关键词:地理,教学法;师生关系;教学手段;学习兴趣;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250-01

很多初中学生,甚至是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学生,都学不好地理课程,学习效果比较差。通过和这些学生交流,发现不同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各不相同,且往往是几个不同类型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出现。对这些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基本前提。

1.地理学习效果差的主要原因

1.1 对地理学科不重视。在初中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中,地理学科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虽然是中考科目,但在中考总成绩中所占比重偏低,不像数理化、语数外等课程一样,甚至还不是满分试卷。另外,从高考这个长远目标来看,重点还是语数外等课程。不知不觉中,地理成了主课中的副课,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不太重视,同时也就不难理解很多学生地理学不好了。

1.2 知识枯燥,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知识范围广泛,很多和生活的区域、环境不直接联系,需要记忆的点比较多,容易变成一系列繁杂、枯燥的知识汇总,导致学习起来有困难。同时,初中的学生还处于思维方式转变与成长的阶段,对一些地理图形、原理的理解还有些欠缺,也增加了学习难度。

1.3 缺乏生活经历,直观感受不够。城市环境成长的孩子,对土地等自然环境的接触偏少,很多的基本地理常识没有建立起来,导致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例如在谈到锋面雨、季风、梅雨季节等概念时,虽然和同学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大多数学生无法和生活中的场景联系起来,自然也就很难理解、记忆相关知识点。

1.4 叛逆期的年龄,心智不够成熟。初中学生正进入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心智和思想在逐步成熟,处于巨变之中,也是典型的叛逆期。这个阶段的学生非常的敏感,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走极端,很多的学生因为和学校、老师、同学、家长之间的对立情绪,影响了学习。以上是一些比较明显的共性问题,另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也会影响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我们不能穷尽。关键是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如何解决,让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快乐轻松地学习地理知识,确实提高学习效果,微笑地说出“地理学习,so easy!”。

2.帮助初中生提高地理学习效果的“四维教学法”

依据长期的初中地理教学经验,证实任何单独的解决办法都存在顾此失彼的情况,必须要利用综合办法,才能取得相对满意的结果。据此,我们提出帮助初中生提高地理学习效果的“四维工作法”,建议从以下四个维度来开展相关工作:

2.1 建立优秀的师生关系。初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生阶段,很容易因为叛逆老师的管制,进而讨厌某门课程。例如有些学生说“我讨厌地理课的老师,不愿意听他的课,所以故意捣乱,地理也就学不好”!

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要充分尊重学生,不刻板教训学生,不给班主任、家长打小报告,通过相对平等的沟通让学生能够和教师建立一个相互信任、坦率、友好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采用鼓励、夸奖的方式,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班级的优点,“狠狠地”夸奖他们,比如“你真是很有地理天赋,这种问题很多人都观察不到的!”,“你是我教过的地理悟性特别高的同学了!”,“你这样好的学习态度,地理肯定会学得特别好!”等等,让叛逆期的初中学生从心里和老师拉近关系。

2.2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兴趣。一些地理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比较疏远,比如谈及长江流经的省份、我国的主要山脉等等,会让学生觉得比较枯燥,在背诵几次产生混乱之后,就容易失去兴趣与信心。这个时候,通过多种灵活方式,提高学生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

2.2.1 采用图片、模型、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手段,让学生通过图片、模型、视频等综合方式学习地理。活生生的内容往往比纯粹的文字更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我们曾经通过图片、视频将长江发源地开始,一直到入海口各个不同省市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展现给学生,他们就会形成深刻印象,学起来既容易又快乐。

2.2.2 将游戏引入教学之中。初中学生是非常爱玩的,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是激发兴趣的最佳手段之一。我们曾经展开"地图大PK"游戏,让同学们比赛在地图上寻找一组地名、辨识不同形状的地图、手绘地图比赛等等,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很好。

2.3 提高思维能力,解决好难点问题,提高学习信心。地理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难点,这些难点如果没学好,就会让学生觉得地理很难,久而久之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难点问题,要耐心地教育,不厌其烦地讲解。

例如,看图识图是学生普遍反映的难点,看图识图要求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三维思维能力等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在思维能力跟不上的情况下,学习会变得非常困难。因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扫除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消灭地理学习信心的这些障碍,让地理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是提高地理学习信心与效果的重要举措。

2.4 阐明学好地理的意义与价值。思想上的轻视也是学生学不好地理的重要原因,一旦你认为某件事情不重要,潜意识就会减少相应的关注,那么成绩差也是正常的。我们要引导学生,不从考试的狭隘领域来理解地理学科的价值,要把地理学的深层次价值展现给学生。当然,也不能只讲道理,还要配合一些案例、故事来讲,比如一些以地质灾难、地质现象为主题的电影,例如《后天》、《2052》等,有时还可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某企业家因为地理知识发现商机、某将军因为地理知识打了胜仗、某侦探因为地理知识侦破重大案件等地理知识活学活用的案例,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的意义,从思想深处重视地理,提升学习效果。

篇5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人口与人种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9102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教育背景下,中学的学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则是落实对学生的素质培育和人格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四个要素: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那么,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呢?笔者结合人教版七年级“人口与人种”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一、教学理念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发展自身的学科素养。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教师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密切相关。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理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的地理实践力,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

笔者在“人口与人种”设计和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首先是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立“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德,树“具备地理核心素养”之人 ;其次,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的开展,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地理实践能力;再次是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在课堂交流、展示中尽可能让每位学生表现自我,从而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与地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相符合。这一顶层设计为“人口与人种”一课的教学提供了思想上的引领。

二、教学目标

在撰写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是设计的重中之重,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地理核心素养更加具体化。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教师在深度解读课程标准与地理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情,将课程标准细化为课堂教学目标,同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实现教、学、评的统一。

地理课程标准对于“人口与人种”的学习提出了最低的要求,H仅依照课标进行教学设计,很难达到笔者最初的教育理念:立“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德,树“具备地理核心素养”之人。因此,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①通过看新闻视频,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在数量上和增长上的特征;②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人口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合作学习并总结出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交流汇报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原因;④学生结合地图,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及主要的分布地区。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笔者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期望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读图、议论、交流、展示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策略

1.重视地图教学,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地图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地图也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初中学生在学习完“地图的阅读”后,应掌握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发展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笔者在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例如在“人口增长”这一知识点教学中,笔者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引导学生掌握曲线图的阅读技巧,让学生自主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又如在“人口分布”教学中,设计学生探究活动:①对照图例,找出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②结合世界地形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图、世界年降水量图,分析这些地区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③对照图例,找出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④分析这些地区人口稀疏的自然原因。这些教学活动都充分利用了地图,让学生通过地图的阅读,获取地理信息并解决地理问题,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2.设计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探究活动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提出相关的案例和问题,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开展阅读、思考、议论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式教学在学会学习与实践创新两大素养的培养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人口与人种”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例如,在学习完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之后,笔者设计了探究活动:“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影响家乡南通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 该活动设计希望学生通过家乡南通人口密度的数据,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分析南通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将地理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体现出课标要求的“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3.实施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受到正面评价后,能够产生更强的学习自信心。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更多的是对小组中负责汇报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点评,忽视了对小组其他同学的评价,而点评的语言主要是“汇报得很好”,“对问题思考得比较深入”。笔者后来认识到这类语言的过度使用会使得教学评价失去意义。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当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为辅,聚焦学生在人地协调观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方面的表现,让学生能够张扬个性,健康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篇6

陕西省咸阳市2015年初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中考”)首次纳入地理学科,这就标志着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教育思想、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学科素养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一个指标,现阶段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感悟。

开展课外活动不仅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吸引力的大课堂。本文以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为主阵地,从重要性、方法和步骤、结果的评价三个方面开辟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

一、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外开放的环境中,学习是每个学生所希望的,结合教学大纲目标要求、本地地理环境特点,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点,有利于学科素养的培养。

2.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课外活动则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提高。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不可相互代替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前者强调统一,后者强调个性。课堂教学是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打基础的,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起着巩固、补充等辅助作用,也起着扩展、深化、强化的作用。

3.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旺盛时期,具有好动、兴趣广泛、喜欢模仿和探索的心理特点,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培养和发展,能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

二、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1.制订好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计划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开展前,教师要制订好此次活动的计划,计划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目标要求等常规内容,还应准备好急救药品,制定好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2.确定好活动参与学生,履行好告知义务

地理课外活动组织,一般由学生家长允许、学生自愿报名、学校同意而确定,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每月安排1到2课时的活动量。组织教师确定好参与学生,及时告知学生家长此次活动的时间、区域、安全性等。只有“家长支持、领导放心”,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才能得以延续,才会有生命力。

3.保证实践活动过程的完整性

学生实践活动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加以延伸,不仅对地理课堂所学知识能起到加深理解和巩固作用,还可以将所学地理知识加以运用,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并且能够比较深入、比较直接地体验现实社会的合理性,思考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性。所有这些,对学生主人翁态度和责任感的形成是极为有效的。

4.实践成果检阅与归档

要使地理课外活动有蓬勃生机,除了内容具有吸引力、组织得当以外,做好成果检阅和归档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参与学生小论文竞赛评审,学生课外活动作品进行展览,进行国土、国情知识演讲等等。

三、做好实践活动后的效果评价

篇7

关键词:地理;教学;难点;策略

在高一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有一个感受,不论学生在过去(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能力与思维理解水平如何,自然地理的学习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对于担任高一地理教学任务的老师来说,帮助学生克服自然地理学习难点就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采用了很多办法就是收效甚微,也正是这个原因学生地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都不高,进而导致学生地理学习效果极差。

一、难点存在的原因分析

根据学生、学科、教学活动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我觉得难点存在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学科本身而言,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往往具有时空尺度较大但又难以通过实验表达的特点,学生对很多抽象的地理现象很难得到切身体会,并且自然地理教学中很多的难点知识需要大量的数学、物理知识做铺垫。

(二)就学生的学习习惯而言,受到长期以来地理“就是一门副科”“只需要背诵就能学好”等学习观念的影响。学生在接触到高中自然地理的学习内容以后,没有及时调整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得不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于是开始放弃地理学习。另一方面,高中学生在刚刚入校以后收到初中学习习惯的影响,不善于作图用图,但自然地理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的图表,学生还不能够完全理解图表表达内容以至于学习困难。

(三)我们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凡是重难点所在的内容老师就要耐心地予以讲解,可是从来不会调动学生参与到重难点的学习过程中,以至于老师很累,但是学生不为所动;或者就是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但又不从根本的方法上加以引导,最终组织的活动似是而非一团糟。

由此可见,自然地理教学中难点的“难”处是各不相同的,恰恰是这个原因,我们在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知识的时候所要采用的方法也就不尽相同。

二、克服难点教学的基本思路

纵观众多处于高中地理教学一线老师的做法,不难发现克服难点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知识最根本的一个原则就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梳理知识点,确定难点所在。尽管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教学难点较多,但并非这一部分内容每一个知识点都是难点,所以备课阶段老师要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清楚。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条件、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定教学难点所在,分析各个知识点与难点之间的关系以及根据知识点本身特点对知识点进行分类。

(二)分解难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很多情况下,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往往是由若干个小的、相互关系复杂的知识点组成而且又与前面学习的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时候我们需要把这些难点知识按照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予以分解重新排序,把复杂的、难以接受的知识点分解为若干个可以逐步接受的小知识点。

(三)合理引导有效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新课程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必须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这样的考虑,组织具体的教学活动就要设法让学生参与其中,特别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难点突破的学习活动中,或通过自主探究,或通过合作学习,或设计实验等。

三、难点破解策略举例

(一)用好课件和教具,将难点生动化。在教学中尝试运用课件的方式,力求突破这些难点,课件的展示形象直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内容,如果在课前,精心制作一些动画课件,在课堂上配合教具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整个过程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不仅将难点轻松突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从生活实际着手,将难点生活化。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所以,教师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将存在于学生生活中、与学生紧密联系的地理知识挖掘出来,并加以运用,会使学生自然地将新知识中的难点分解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深入地理解。例如在讲解“气候资源与建筑”这部分内容时,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知识――房屋的采光与通风效果。并手绘示意图,慢慢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平台,并从中体现出学以致用的乐趣。

(三)巧画图,将难点图示化。人对图的记忆效果远远高于对文字的记忆效果。在教学中,可以改变课本知识的呈现方式,将课本中的语言文字转变成直观简洁的概念图,有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系统理解和掌握。在讲解“大气的温室效应”这部分内容时,先对知识进行复习,然后引导学生,师生共同绘图,并总结出温室效应的三个物理过程。让学生在画图中掌握知识,实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内化。

篇8

教师,提出了“地理教学回归自然”、“加强学生参与”、“地理想象力培养”、“多媒体优化地理教学”、“巧用地图教学”等创新

的教学方法。

关键字 新课标 初中地理 创新教学

一、引言

随着中考地理考核的弱化和中学生升级压力的影响,各地市教育部门、学校领导、以及学生家长对地理这门学科的认识不够重视,从而影响到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谷状态,更有甚者中学的地理课成为了“识字课”,严重影响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新课标初中地理课要求

(一)学以致用

所学的初中地理知识能够有效服务于生活,教材上课后题涉及到的如何识图读图,进行基本的时差计算、方向判别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教材迎合了生活的实际需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大大减少了学习的枯燥性。

(二)以人为本

新课标注重以人为本,摒弃填鸭式的不良恶果,注重师生互动的亲切导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建议的活动部分占据了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能够培养团队精神以及个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目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一)学校重视不足

部分中学对地理课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设施滞后。随意挤压地理课时现象严重,有些学校连最起码的期中考试都被取消,或者干脆不开设这门功课。

(二)师资力量薄弱

初中地理教师队伍构成中师范类地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非常小,普遍存在地理教师专业知识欠缺现象,对地理有关问题没有能认真研究,“照本宣科”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另外,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年轻教师偏少,教学精力严重不足,这种“先天不足”的师资队伍现状严重制约了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三)学生地理学习态度不端正

大多数学生普遍认为初中地理就是门副科,只要靠死记硬背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学习兴趣不高,更谈不上用心揣摩、仔细研究。

四、初中地理创新教学方法

(一)初中地理教学要“回归生活”

学生走进教室以前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流活动中已经形成了自已的一定经验和观点。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即是要将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与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生活融合。地理学科教学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植根于生活,既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地理常识,从时差到方向判别,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到从交通图上选择最合理的路线,从天气预报到绘制各种图表等等,可以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中去,不只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地理意识也得以树立。

(二)加强学生课堂参与

教学是以教与学的结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积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做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同时,使学生对教材的知识点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形成生动的理解记忆,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地理想象力培养

由于地理的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源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

(四)多媒体优化地理教学

多媒体以大信息、大容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在地理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补充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认识地理现象,而且能够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取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作用。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既便于为基础差的学生补课,使他们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能使基础好的、学得快的学生在扩大视野、增加知识面的同时,增加知识的深度,起到优化地理教学的目的。

(五)巧用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在地理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养成读图和用图的习惯,告诉学生读图的时候要格外注意所读图的名称和图例,还要注意图的地理界线和地域范围等。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去读图,读图要有重点,观察地图要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面对地理现象要积极思考,要慢慢能从地图中提炼出不同的地理事物的不同的特征。另外还要要求学生能做到准确理解所观察的地图,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

教会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类地图去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让学生面对一组不同类型的地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思考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去运用这些地图提供的信息去解释。

(六)小技巧

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小结

初中地理教学创新的探讨是个发展性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技术的进步,还会涌现出这样、那样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掌撑地理知识、开心学习、学的轻松、学得快乐。在“玩中学”、“做中学”、“思中学”,这才是初中地理教学所要讨论的实质话题。

参考文献:

[1]李彦兵.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智能的培养[J].学园.2011(7).

[2]贾玉静.浅谈初中地理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