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9: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赵天武,华中师范大学2005级硕士研究生,襄樊学院招生就业处副研究员,湖北武汉430084;兰顺东,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87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8―0172―03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甚至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基本趋向市场化,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中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逐渐凸现。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对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就业形势堪忧的比例相对增加很多。
大学生就业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期望薪酬上仍高于企业对其预期。
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比较严峻。一方面,国家整体的就业形势不佳,形成的劳动力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明显过剩。加入WTO以后,由于发展大工业和高新科技产业所导致的高投资、高增长、低劳动力使用的趋势,造成中国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降低到0.1左右的水平,比同等水平发展中国家低一半以上。另一方面,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推行,中国大学生的供给呈现高速增长,年增长率在近几年达到20%~40%左右。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对称,大学毕业生失业情况越来越严峻。同时,大学生失业率有上升之势,据统计,大学生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率仅为20%。
大学生就业现状表现为:社会需求变化加剧,供需结构性矛盾增强;“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共存;“挤占效应”突出;就业成本增加等。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用多维视角审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高校扩招导致供需不平衡
据统计,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比2005年338万人净增75万人,增幅为22.19%。但是,办学质量相对学生人数的增幅明显不相匹配。通过对在校5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56%的毕业生认为就业难问题是由于扩招引起的,38%的学生认为目前自己所学的专业适应性不强,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差较远,造成综合能力缺乏引起就业困难。
2.过高的回报期望与下降的市场价格之间差异加大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已经不再是“稀有人才”、“天之骄子”了,大学生就业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企业提供给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占市场的主导地位,由于竞争日趋激烈,工资标准也比以前低了许多。由于信息不对称,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并不了解市场的实际情况,而且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由于机会成本(大学期间放弃就业机会而失去的收入加上在校学习期间付出的所有花费)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在求职时对月薪有自己的心理价格。两者之间的差异日益增大,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匹配率低的原因之一。
3.国家培养人才的价值取向延缓了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的核心原因在于政府培养人才的城市取向和现代大企业取向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才均布要求的矛盾。学生在高成本地投入高等教育后,必然要通过高回报、低风险的就业的途径和方式的选择来确定迅速、稳定地收回成本的方式。由此可见,由于培养人才的价值取向问题延缓了大学生的就业。
4.大学生职业规划不明造成“隐性”失业
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从自我评估、职业定位、计划执行及评估反馈等环节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自我评价不够客观、期望值过高。一项调查显示,62%的同学表示自己毕业两年后要成为部门经理;77%的同学说,35岁之前要成为高级职业经理人。(2)职业规划过于“理想化”。很多大学生过于追求完美,总想一步到位,从而造成了许多“隐性”失业。
5.就业市场缺陷减小就业投资回报率
就业投资回报率等于个体成功就业收益与就业成本支出的比值,它是衡量就业率的一项重要指标。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市场进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则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周期性失业。同时,违约问题也成为就业难的又一因素。违约不仅影响学校的声誉,也影响其他学生的就业,影响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就业的支出成本,从而加大了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减小了就业投资回报率。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适当控制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及规模。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在提高教育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方式和内容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发展速度,从而使就业问题表现得更为复杂、激烈。为此,高校教育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适当控制招生规模,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教育质量,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
2.摆正心态。消除盲目性,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据调查,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存在优秀学生签约率低及很多学生不能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策划等问题,这充分表现他们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环境。从2005年的情况来看,毕业生就业虽然不能做到绝大多数一次性就业,但假如把就业门路充分扩大了,比如到非国有企业的单位工作、到基层工作等,大学生就业还是不成问题的。另外,考研的学生也一定要处理好考研与就业的关系。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等大环境中的问题,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则是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问题。为此摆正心态,消除盲目性,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另一重要途径。
3.对学生加强就业指导,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业的需求
高校就业指导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可以协调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关系,减少空缺岗位的时间,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就业指导工作要力求做到“二个指导三项服务”,二个指导是:思想指导、政策指导。三项服务是:一是要通过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二是遵循简便、效能的原则,为毕业生办理有关就业手续;三是要主动协调好毕业生、用人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三
者之间的关系,为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注重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系统讲授职业设计课的主要思想、基本原理及方法。
4.进一步完善、规范就业市场。提升就业投资回报率
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就业结构将发生变化,股份合作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较大发展,将为就业岗位的增加提供机会,国有经济作为就业主渠道的状况将逐步改变。国家、地方和高校要围绕毕业生的分配建设立体化的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同时还要制订相关规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我们要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要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地去创业。因此,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的力量,充分挖掘政府资源,广泛开拓就业渠道,促使就业市场制度规范化、诚信化,从而提升就业投资回报率。
四、实证研究
背景材料:W学院是一所国家二类多科性普通本科院校。2005年,W学院共有15个系、18个本科专业、16个专科专业、2378名学生毕业,其中本科生1996名,专科生382名。面对社会对毕业生需求无明显增长的大环境和地处鄂西北、省属二类本科院校的现实,W学院2005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逼人。
1.就业工作面临的客观原因分析
(1)品牌因素。w学院成立时间不长,培养的学生人数还不多,在各行各业的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的还很少。学院整体办学特色还不突出,品牌效应还没有形成,在社会上还缺乏知名度。这一因素制约着w学院在知名企事业单位的就业率(市场份额)和学生起薪标准。
(2)地利因素。W学院远离省会中心城市,没有地利上的优势。企业要进校招人,必须专程而来,学生要找工作,必须外出而去,就业成本高。
(3)转型因素。w学院在办学战略上逐步实现由以师范为主向以非师范为主、由本专科兼收向以本科为主的办学战略转移,呈现出“稳定文教类,发展理工管,拓展美音体”的战略发展格局。就业工作面临两个新的问题:一是生源由湖北省扩展为全国,学生就业去向也由省内扩展到全国各地,就业流向的复杂局面致使就业工作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二是师范类就业市场正在逐渐萎缩。
2.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效果
W学院学生就业工作的策略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同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
(1)构建个性化就业指导体制,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业的需求。W学院落实以就业为育人切入点的教育理念,建立“以系为主体,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就业工作运行体制。学生就业的基本方式是学业、就业、创业和待业四种类型,W学院为此分类指导,各个突破,从而解决毕业生合理、稳定、有序流动的问题,并且充分利用“三大载体”,即就业指导课、职业测评体系和职业咨询辅导来实施有效的就业指导。通过就业指导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利用职业测评体系,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开展职业咨询辅导,协助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定位。
(2)打造就业工作品牌,加强职业规划,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通过树立W学院学生群体品牌,赢得就业局面的主动性。以理工科学生坚实的动手能力和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为突破口,打造“能力强,稳得住”品牌;通过师范生过硬的师范能力,打造“潜在王牌教师”品牌;通过良好的英语口语水平和良好的个人形象,打造“外贸丽人”品牌;通过某专业考研率高,打造“考研突击队”品牌等。通过教育大学生更新职业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3)探索精品就业模式。在总结各系就业工作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具有W学院特色的就业工作模式,提高就业效率,如机械系的中日龙就业模式、汉丹模式,土木系的上海宝钢模式和物理系的珠三角模式等。
(4)建立学生主体性就业,营造诚信就业市场。发挥学生个体的就业主动性,使学生深刻理解到“就业是自己的事”。学校、社会及家庭的作用都是外在因素,通过自己的综合实力找到工作才是最可靠的就业。因此,要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路径,积极创业。要充分挖掘政府资源,广泛开拓就业渠道,促使就业市场制度规范化、诚信化,从而提升就业投资回报率。
(5)实施“五维一体”的就业指导。积极挖掘院系级力量,结合本校实际,开展职业发展指导、就业观念指导、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和创业指导。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8-0189-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市场化趋势,高校毕业生已有资源配置转向市场配置,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数据统计,截止目前,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30万,包括未就业的大学生在内,近千万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就业问题关乎社会和谐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人问题,而上升到整个社会层面。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
从三方面来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一是随着体制改革的发展,企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减少,政府部门人员精简,民营企业成为毕业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从另一方面来说随着大学的扩招,使用人单位有了更多的选择,不只是学历层次,更要求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等总体素养。第三是大学生再就业过程中错估自身能力,就业期望值高,本身能力跟不上,难以客观地选择合适的岗位,对未来就业呈现被动型和随意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
应该从社会整体层面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虽然大学生就业问题从表面上看可能是扩招政策导致,但事实上大学扩招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扩大受教育面,使更多人能享受到高等教育,提升整个社会的整体素质,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若不实行扩招政策,就业问题将更难处理,即使就业也处于低端产业链,不利于国家整体发展。所以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我们要冷静思考,理性地寻找解决方法,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社会面临转型
产业结构同时发生变化,高新产业成为当前的新热点。但是制度的变革无法跟经济变革接轨,一些传统产业人才需求量减少。且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均衡,这些是当前社会经济客观存在的问题。在教育方面如果只重视理论知识,忽略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大学生作为高端人才,在就业方面面临摩擦性和结构性矛盾。摩擦性矛盾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就业信息不充分、传播不顺畅,结构性矛盾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求职者技能与空缺职位不匹配。由于人在市场的组织尚不完善,用人者与求职者无法做到良好的沟通,在相互选择的过程中成本加大,局部区域供求失衡。在计划经济时期,大学生没有自主择业权,在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后虽有所宽限,但还受到很多方面的约束,例如户籍管理和签约派遣制度,在录用大学生时有进人和户口指标限制。
(二)大学生就业仍受社会意识的影响
自古以来就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如今的干部意识、白领情结都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方向。部分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只看到人才的短期使用价值,而不是以“人”为中心,做长期投资。
(三)大学生就业受高校教育培养模式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模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这要求教育目标的多样化,然而大部分大学都在致力于建设研究型大学,忽视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师资团队跟不上办学规模的发展速度,影响了教育质量,在市场经济的大学中,注重老师的实际工作经验的考察,而我国的老师多来自应届毕业的硕士博士,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不能引导大学生的发展,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要不断改革教育培养模式,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就业。
(四)大学生自身问题是就业的一大难题
刚毕业的大学生存在多样问题,自生能力差、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弱、缺乏责任感、创新意识低、交流能力差等问题层出不穷,却寄希望于大城市、好单位、收入高等职业,不能正视自身能力状况。部分大学生不满足现有的工作,自愿性不就业。从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角度来讲,可以将我国的人才市场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城市人才市场,一种是农村劳动力市场。或者可以称之为高等教育水平人才市场和中初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高等教育水平人才市场需要专门性的专业化的人才,专业化人才也可称之为专用性人力资本。从高校毕业生个体讲,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会随时间逐渐遗忘,也就是说专用性的人力资本不会保值。如果选择低等劳动力市场,本身的专业技能会处于闲置状态。当市场需要发生变化的时候,大学生本身却丧失了专业能力和技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果寻找工作长期处于不就业状态,寻找到的岗位报酬会随之减少,付出的隐性价值成本就越高。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及学生本人之间的紧密配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人事制度、创新观念、改进工作,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政府需要多渠道制定相关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拓宽就业市场,增加就业渠道以及宏观调控等多方面做积极的工作。如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宣传,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党政干部优先选择有基层经验者,或给予主动到边远地区的大学生进行补贴和优惠政策。由于摩擦性和结构性矛盾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矛盾,政府要承担公共信息的工作,衔接好求职者和用人者之间的供需问题,扩宽信息渠道,规范人才市场,减少摩擦性矛盾。教育部门及时将每年的不同的专业、地区、学校的在校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公布出来,这样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
(二)制定人才培养的长期发展战略
大学作为人才的供给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与市场紧密联系,了解市场需求及变化,能预测市场的发展趋势,保证专业设置的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可以通过专业课程设置,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增强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调节大学生就业流向,支持国家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三)学生个人也应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的就业力
大学生要树立自主意识和使命意识,强化社会支持意识。自主意识是指大学生要充分认识自我价值和就业形势,不盲从,有自信,脚踏实地地发展自身事业。使命意识是指大学生在面临我国的就业,可以大有作为,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习内容,提高就业可能。结业的先决条件是充分的准备,核心是出色的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断学习、更新知识,防止知识老化,增强专业性,防止无关知识所占比例过大,以至于降低自己专业岗位能力。
(四)大学生应主动进行学涯设计及职业生涯规划,为就业前的职业定位打好基础
职业定位是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为自己所做的目标规划。大学生先要了解自我,找准兴趣点、爱好、特长、优势、劣势、能力,才能回答出“我能做什么”这个问题,同时分析目标职业的基本要求,分析自己与要求的差距,根据结论衡量目标的利弊得失,并根据现实条件规划达到目标的方案。
应当及早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部门应该从高中开始设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进行引导,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理性地选择未来大学的专业学习课程。把握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中学是学生开始职业生涯规划和探索的起点,通过较早的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一定程度避免专业选择的盲目性,更能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三、结语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寻找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出路,需要从客观和长远的视角把握就业问题的解决办法。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问题要从根本解决,需要社会、高校、大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一方面需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改革,另一方面需要高校培养人才理念的创新。总之,能够把大学生的个人才能充分应用到相应的社会岗位上,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一方面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能够更大地优化人力资源成本,为社会和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
【参考文献】
[1]陈莹花.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思考[J].湘南学院学报,2008(03).
[2]文丰安.大学生就业择业受挫及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12).
[3]蒲建萍.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08).
[4]吴克明,赖德胜.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经济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02).
[5]赵宏斌,陈平水.我国经济转型期大学毕业生失业状况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5)
[6]朱跃.试论高等院校就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0(1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研究
1 江西省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14年江西高校大学毕业生达到247472人,创历史新高,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我省积极组织了各类招聘会,并鼓励和引导我省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开展"五个一"工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设岗位计划,应届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选聘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积极建立"双困"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机制,补贴其求职费用,开展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宣传,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支持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和技能培训等。
2 江西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缺乏办学特色,专业设置不合理
江西高等教育近几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高校办学没有特色,办学追求大而全,高校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不够重视,全省高校之间专业设置多有重复,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师资参差不齐,部分院校的专业设置未能很好的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水平不高、缺乏特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高校大学毕业生没有就业竞争力。
(2)大学生在就业观方面存在误区
很多大学毕业生只选择大城市、大公司、沿海发达地区去就业,而不愿到乡镇企业、欠发达地区就业。没有好的工作就在家待业,或者继续考研、考公务员等。同时部分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偏低、就业准备不足,价值判断盲目、就业理念滞后、独立能力欠缺,团队意识差、就业技能低、动手能力差、缺乏实战经验,只追求好工作好单位,而没有正确审视自己。
(3)生源结构与就业区域存在矛盾
江西高校大学毕业生大部分为省内生源,很多人都一窝蜂往北上广就业,全国很多毕业生都往这几个城市跑,造成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留在省会城市南昌就业的只有很小一部分,但是竞争也激烈,去其它地级市、县、乡就业的甚少。
(4)高校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轨
当前高校扩招,毕业生不断创历史新高,部分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脱轨,高校太注重理论教育,没有以就业为导向,没有提高学生的技能,导致无法就业。
(5)企业追求高学历、有经验者
招聘企业过分注重高学历,盲目追求工作经验,甚至进行性别歧视,导致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6)毕业生自身原因
很多毕业生求职技巧较差,自身综合素质较差。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与自身能力不符合,不愿意从基层干起,不脚踏实地,这山看着那山高,不注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企业招聘来的大学生都缺乏经验,企业培养一段时间后,稍有经验他们就开始跳槽了,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
(7)有效供给不足,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
我省要加快社会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使得社会有更多的工作岗位提供给高校毕业生。
3 高校大学生就业解决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需要党委、政府、高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全方位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政府方面
(1)加快教育改革
深化我省教育体制改革,加快高校转型发展,重点本科高校注重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高职高专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技术技能人才。高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让教学模式、教材、课堂、教师观念要紧紧围绕市场,加快校企合作,更好的为本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服务,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实现就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对接。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很多考生为了有大学读而同意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只是为了一张大学文凭。高校可以在大学前2年不分专业,后2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来选择合适自己的专业进行学习和实践,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
进一步完善并落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加大经费扶持力度,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援助,特别是对高校大型招聘会及困难毕业生求职给予经费支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消除各种就业歧视,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就业市场,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和公共就业服务等。
(3)多组织各类招聘会、创业培训等
政府要多组织各类招聘会,多邀请企业参加,多组织大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多建立大学生创业园。
(4)加强就业质量评估
政府要每年对全省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进行统计研究分析,对就业质量高的高校要重点宣传并重奖,对就业质量差的高校予以通报并限期整改,并适当减少其招生指标。
(二)社会方面
(1)全社会共同参与
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全员参与、协调合作、共同努力,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政府要改善就业环境,完善培养机制,进一步调整和升级我国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支持和发展民营企业,实现企业人才需求与大学生就业的对接。高校要加大力度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对大学毕业生切实提供引导和帮助。
(2)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解决地区就业发展不平衡
政府要制定相关保障政策,促进大学毕业生合理流动,对去西部和基层农村就业的大学生,在经费上给予相应的补偿和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欠发达地区、民企、基层单位就业,从而调整不同地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3)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企业招聘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对待男女要平等,不论出生,凭能力录取,给每个人平等工作机会。
(4)对高校办学进行指导
政府应该加强对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进行指导改革,对师资力量差的、毕业生就业率低的专业或院校进行整治,调整专业结构或者减少招生人数等相应措施,促使高校培养出高质量人才。
(三)高校方面
(1)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校应该加强师资、软硬件建设,坚持理论够用,增强实践性、操作性内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学生特点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培养适应社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高校要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系,加大力度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让教学、教材、课堂及教师观念仅仅围绕市场,以便毕业生更好就业。
(2)加强就业指导教育
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在大学的整个过程中,将社交知识、礼仪、人际沟通、心理健康、团队合作、组织管理等融入相关课程中,将就业指导教育与实践实习结合起来。建立好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有明确的指导内容和目标,形成很好的就业指导方式。
(3)转变指导方式,打造良好的就业平台
高校应建立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通过职业指导课、就业咨询、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能力。同时,学校要积极做好见习单位和实习基地建设,使毕业生能够尽快进入社会角色,适应社会环境,提高各方面素质,积累宝贵经验,为他们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举办各类创业大赛、模拟招聘会,优秀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园区
各高校要多举办各类创业大赛、模拟招聘会,让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园区,让大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大学生自身方面
(1)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拥有良好的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客观评价自我,转变"精英"意识,拓宽就业领域,脚踏实地,愿意从基层做起,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加大自主创业。毕业生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拓宽就业领域。就业者不一定要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也可以去民营企业或中小企业,不一定要去经济发达地区,也可以去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也可以去农村去基层就业,也可以自主创业。毕业生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态度,先获得工作,在工作中不断迅速提高自我,锻炼自我,积累工作经验,以便能够寻找到下一个更好的工作。
(2)培养和提升就业技能
大学毕业生拥有了好的就业技能,以便更容易就业,提高就业竞争力。在学校学习期间,要做好职业规划,在学习实践中不断了解自我,对自己进行详细分析,挖掘出自己的长处,少走弯路,确定自己的就业目标及发展规划。同时大学生要提高社交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等。
(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要树立自信,多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学会适应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避免从众心理
大学毕业生要抛弃虚荣心,坚持走自己的路,不要受到其它毕业生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就业目标,不要刻意追求高薪工作、有面子工作而错失其它良好就业机会。
(5)加大自主创业
大学毕业生可以选择好的项目进行创业,变被动就业为自主创业,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 马树刚. 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 职业,2014(05).
关键词 工科 大学生 就业难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78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 social problem, and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emale studen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the society still exist,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y" is more promin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employment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ontemporary engineering female universit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necessary measures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difficult employment
据教育部统计,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49万,较去年增长3%,而其中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仍保持在1%的低水平,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另据北京市妇儿工委针对女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61.5%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受到过歧视,比男生高出9.9%,可见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而在对性别要求差异化较明显的工科领域,女大学生的求职弱势将更为明显。为何工科女大学生即使在校成绩优异,或身为学生干部,在求职旅途上依然难免处处碰壁,这值得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深思。
1 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认知偏见。“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沿袭千年,女性在教育和就业方面往往难以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同时,社会上也存在着一些偏见,如认为女性的智力能力不如男性,没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等,这些落后的传统观念是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潜在原因。部分用人单位单位的招聘存在“性别歧视”,甚至无端的明确提出不要女大学生, 让不少优秀的女学生失去了就业的机会。
(2)行业特征。工科行业的岗位一般较其他行业条件艰苦,工作环境较差,工作地点也往往不稳定,有的还要求长时间出差等。因此,工科行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男生,这也是工科行业“性别歧视”相对严重的最直接原因。
(3)性别心理。女性的心思较男生细腻,感情丰富,面对挫折一般承受能力较差,情绪波动大,表现出独立性差、意志不坚强的问题。部分用人单位过分放大女性特殊的心理缺陷,进而对她们的工作能力、态度产生怀疑,最终选择将女大学生拒之门外。即使对于现代中国女性,“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依然深入人心,将生活重心偏向于家庭的规划思路让女性对工作时间和地点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出差有着排斥心理,这也限制了工科女大学生的择业空间。
(4)社会保障。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 针对女性的生育保障和制度监管还相对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女大学生的就业。生育是一个社会问题,但由于制度的缺失,令生育期的相关资金补偿全部交由用人单位来承担,显然是不合理的。此外,女性生育期和哺乳期的工作效率必然受到影响,将间接影响单位的经济效益和工作安排。因此,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部分岗位在招聘中差异性对待男女性也无从非议。随着法制的健全,明确限制女大学生“几年内不得生育”的签约条款已渐消失,但依然有不少女大学生为获得就业机会选择推迟生育。
2 工科女生求职负面特征分析
2.1 心理素质
女生比较看重学习成绩,往往觉得自己成绩不够理想,当看到男生能较轻松的获得奖学金或专业方面的成绩,会产生工科专业上女生固然不如男生或男生更聪明的悲观想法,未来在就业竞争中面对男生的挑战感到更大压力。由于女生的心理较男生敏感和丰富,更容易因小事烦恼,特别是因为感情纠葛等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此外,由于缺乏自信心,女生做事不够果断,反复权衡往往陷入焦虑。
2.2 专业兴趣
大学期间女生比男生学习成绩往往是因为投入了较多的时间,而非专业兴趣使然。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就业动力也显不足,在求职道路上一旦遇到挫折即会对自己的专业道路产生怀疑,更易陷入迷茫。由于对专业兴趣的缺乏,女大学生对未来的发展持随遇而安的妥协态度,大学生活或者受外界诱惑沉迷于课外琐事,或者既定公务员、教师、文员等“适合女性工作”的行业为目标努力。工科类岗位不仅要求扎实的理论知识、思考问题的能力,更要求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缺乏专业兴趣,女生在动手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方面较男生显弱,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影响女生在工科行业竞争力的一大瓶颈。
2.3 人文素养
通过刻苦学习,工科女大学生一般都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能够胜任技术岗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更加凸显,其中对女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重要的考查内容。但是,由于工科女生多将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上,缺乏对社会人文的思考,又不像文科类女生天然受着教科书的文化熏陶,在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颇显匮乏,也使得她们在挫折应对和抗压心理调节方面偏弱。
2.4 择业观念
严谨务实是许多工科女大学生的标签,择业前往往早已做好生活的规划:希望事业不至于过多影响家庭生活,让自己有充足的精力经营好家庭。这种对家庭角色的预设对女大学生择业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学的好不如嫁的好”,这种相对传统的夫贵妻荣观念令女大学生对专业学习和就业持消极态度,会以逃避的心态来面对激烈的求职竞争;二是预设条件压缩职业选择空间,陷入既想工作稳定、工资高、前景好,又不希望条件艰苦、加班多的矛盾中。对于工科类女大学生尤是如此,因为工科类岗位对实践水平要求高,基层工作是大学生事业起步的基础,而这些基层工作往往与女大学生的职业预设相悖。同时,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此类心理也有所顾忌,会因担心她们事业心和进取心不足而不愿意招聘女大学生。
3 女生就业积极影响因素分析
3.1 好胜心
现代女性有着更强的独立意识和“反叛”精神,特别是进入大学后自我意识的不断完善,自主意识大大加强,传统的依赖父母、依附丈夫的观念已趋淡薄,她们往往更关注于个人的发展与前途问题,不甘社会上“重男轻女”的观念,希望表现得更加出色来证明自己,所以通常女生较男生有着更强的好胜心。当然,受女性内敛性格的影响,这种争强好胜的进取心并不明显外露。女大学生的好胜心有助于其在竞争激烈的技术性行业取得成绩,对于强调在专一行业纵向发展、深度进军的工科,竞争意识更利于形成成就动力。
3.2 自觉性
学业是大学生在校生活的第一要务,女生较男生对此表现出更强的自觉性,故而女生的学习成绩往往比男生好。在学习上,女生多表现出更强的毅力和自制力,踏实勤恳,安静有助于理解和记忆书本知识,女性的亲和力也易于带动同学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女大学生的自觉性奠定了她们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扎实基础,利于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3.3 个性魅力
女性有其特殊的个性魅力,这在男性为主导的工科领域是无法取代且独具优势的。首先,女生头脑冷静,办事细心,方案设计更显周详;其次,女生较男生更富同情心,能更敏锐的洞察他人的态度,待人接物更显练达成熟,人情味重,有利于工作中的沟通;再则,女生往往表现得谦和,特别是工科女生的朴实更易给人留下较好的印象。
4 工科女生的培养和就业指导对策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有待长期解决的社会性问题,要求社会观念和制度的同步跟进,而学校作为问题链的首个环节,在此间的作用尤显突出,其一是人才培养阶段因才施教,二则是就业指导阶段因势利导。
4.1 丰富教学内容,多元化培养
注重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鼓励工科学生选修相关课程,积极参与社会类课外活动,提升人文类知识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不同时期培养不同的能力,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如在大学一、二年轻,学业负担较轻,可多参与社团、团总支、学生会的活动,积极成为社团骨干,培养人际交流和处事能力。至三、四年级,将重心放在社会实践上,特别是与专业、行业相关的技能实践和竞赛,为将来的求职和更好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跳出传统以男生为主导、单纯从男生角度出发的工科类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和实践方案,以更好的调动女学生对工科类专业的兴趣,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4.2 针对女学生的特色就业指导工作
根据女学生的性别特点,结合当前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就业指导工作。主要从女学生心理、就业方向、求职技巧等方面,引导女大学生自我挖掘性别优势,及时发现自身的长处并重点培养,进而提升求职自信心。
对于女大学生求职期的心理也应重点关注。由于女性心理相对脆弱,面对求职的多次失败,挫折心理会愈发严重,沮丧、焦虑和抑郁等多种情绪交织,对求职将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需要及时的疏导排解。这也就要求就业指导需及早打的好“就业难”预防针,求职高峰期将工作做细,开展一对一的谈话,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4.3 就业型和升学型学生分类引导
不少女生入校即有较明确的发展目标:或是毕业求职,或是继续深造,或是出国留学。对此,学校可在每学年主动展开毕业后发展意向调查,主动掌握学生对未来的规划动态,必要时建立个人档案,以便分类跟踪指导。
对于考研和出国类学生,应督促和鼓励她们勤奋学习,打好基础,及时跟进相关报考信息,给予建议与指导。对于考试落榜的考生,应重点关注,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她们尽快走出失败的阴影,根据学生意愿给予就业指导。
对于有就业意向的女生,需结合其的性格特点引导选择合适的工作,同时为提升女生的就业竞争力,还应鼓励女生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时间考取各类实用证书,积极参加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试,为将来的就业增加更多的闪光点。
4.4 校园求职中的其它关注
鼓励女大学生自主创业, 对有自主创业意向的女大学生给予充分的支撑,引导女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抓住机遇,自谋职业;在校园招聘中,设立专门的监督窗口,对于女大学生在求职中遇到的性别歧视问题给予必要帮助。
参考文献
一、研究背景
1.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加之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步伐缓慢以及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方面的压力,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09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突破600万人,达到611万,2010年增至630万,2014年增至720多万。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表示,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49万人,相较2014年又增长20多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形势将会越来越严峻。
2.用人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浪费
大学生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就业率连年走低,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求职岗位供大于求,造成用人单位提高了用人标准,使得部分毕业生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甚至被闲置,相比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培养投入,这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现象。大专学历学生数量减少,导致人才分布不均,使得一些大专生就可以胜任的工作,要由本科生乃至研究生来做。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日益加重,会使社会大众产生对高等教育的错误认知,甚至会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这样不仅不利于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还有可能进一步引发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科学合理的人才配置是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就业乃立国之本,妥善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社会建设的具体举措之一。
3.大学生的特点与就业难
大学生同时具备年纪较轻、工作经验较少、受教育程度高等特点,由班纳杰(Banerjee)和布其(Bucci)的分析结论可知,其进行职业搜寻的可能性更大,从而导致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因此运用工作搜寻理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进行分析更具有针对性。
大学生就业既是社会问题,又是经济问题。深入探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多方面多角度解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原因分析
1.就业机会不均,就业市场分割
由于就业机会分布的高度不均匀,而且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的状况与进入二级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存在明显的反差,因此工作搜寻对于劳动者来说显得十分重要。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特征尤为明显,并且表现出多重二元性质,制度性分割、城乡分割、地区分割、职业分割、行业分割、行业或部门分割并存,这种状况提高了劳动力市场中大学毕业生的流动成本,进而降低了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
从理论上说,由于高等教育的扩张而导致毕业生供给高于需求,市场分割会在客观上进一步导致毕业生与工作岗位之间相互匹配时间的延长。此外,由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级别,往往会被雇主视为重要的能力信号,因此大学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会不断更新收集的信息,进行反复比较,最终做出签订就业协议的决定。这也是很多大学毕业生迟迟不能就业的原因之一。
2.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人才资源不能发挥最大效益
当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大中型城市就业市场不仅在工资收入、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与小型城市和乡镇就业市场相较占有显著优势,还能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以及发展空间,因此毕业生多数对在大城市就业的抱有职业期望,而非政府部门、基层岗位无人问津。这使得大小城市间人才配置情况呈现两个极端,即大中城市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而中西部地区却人才匮乏,这不利于我国的人才结构配置,阻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进程,并无益于缩小城乡差距,导致人才资源不能以最大的效率发挥作用。
3. 就业政策的后续保障不够完善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就业时,并不完全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信息,唯一能获得的准确信息即为用人单位所提供的报酬。因此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即在可预见的未来里获得更多的收入,他们必须花费大量的精力不断地搜寻工作。所以,收入高成为高校生最重视的就职因素也不足为奇。
在工作搜寻过程中,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以及政府的就业政策对改善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效用仍未发挥到最大值。大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作用不大。而与此同时毕业生对政府的就业政策信心不足、参与热情不大,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就业政策的后续保障不够完善。
三、建议
1.大学生要重视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能力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大学生就要增加面对竞争的资本、强化竞争意识、做到最符合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并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就业,不将就业目标局限在少数岗位、地域。
2.大学生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市场需求信息,为自己合理定位
大学生获得的就业信息与市场并不完全对等,大学生要提高对最新信息的灵敏度,对劳动力市场做出最快的反应,尽可能多地收集就业信息。并以此确定适合自身情况的工资报酬,不要期望过高也不应妄自菲薄,以获得最合理的报酬。
3.高校应合理设置专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高校应及时针对劳动力市场调整大学生培养方案,使得专业设置符合市场要求。学校要加强大学生就业培训,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应聘技巧与求职能力,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误区,并尽可能多地提供有效、准确的就业信息,通过举办招聘会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就业。
4. 政府要加快服务转型,出台政策促进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087-02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庞大的求职大军导致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需要政府、学校与整个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大学生的就业特点
1.专业的选择具有盲目性。就业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毕业之前的求学生涯,而生涯的起始就是专业的选择。学生出于将来就业市场和招考分数的考虑,往往选择当时和预测的所谓热门就业专业,因为这些专业招收人数多和就业方向的特征,盲目地报考,导致了单方面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饱和的人才数导致了热门专业反而不如冷门专业就业率高的尴尬局面。
2.就业岗位与毕业生的人数差距。从1998年的108万到如今的611万毕业生,尽管从2002至2007年超过20%,甚至一度达到50%的扩招降到现在限制的10%。但在如此大的比例之下,就业岗位增加根本跟不上学生的需求,每年都在产生大量的待业人群,就业岗位与待业人数的冲突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直接原因。
3.企业与大学生的相互不满。就业难不仅是供给大于需求,更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一种阶段性现象。大学生的就业是一个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其自身优越性的错误引导下,过分追求岗位的待遇、规模、环境、地理位置等,对薪酬的期望值达不到其预期目标的情况,有“高山流水难觅知音”的病态思想,容易产生消极怠工的现象,使企业在选择中带有顾虑性。
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高校扩招的影响。在前文我们就谈及了扩招带来的影响,而在2008年10月9号,教育部首次表示,1999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并承诺将减少扩招的规模。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些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
2.用人单位的不合理。用人单位在招聘和安排大学生工作中,其认识常有以下不合理处;第一,过分看重工作经验,追求实用低成本,不愿承担大学生的社会培养成本。大学实践环节的缺失是个硬伤,经验不足也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很多企业出于短期效益性的考虑,忽视了大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可逆性的考虑,忽视了大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由于慢热性而不愿招聘大学生为企业前进的发动机。第二,学历高即精英人才。用人单位认识上存在片面追求高学历的误区,使得能力高却受限于学历的人才流失、浪费,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等问题。第三,存在歧视现象。招聘中,常存有两股弱势群体――女大学生和非用人单位地域学生。弱势的原因并非是能力资历上的缺陷,而是由于用人单位的单位方面认识。
3.学校自身的原因。作为学校的毕业生,学校对学生就业的照顾是显而易见的,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出现也有学校自身因素的干扰。从学生进入学校伊始,学校就开始灌输一个比较片面的观点:这个系是大系,那个专业是热门就业专业,这对学生的取舍上起决定的作用,学生在没有自己长远的大局观下,为防止将来就业的难题,一般都选择此类专业来进行进修,冷门专业往往只是调剂后的无奈取值。而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上,日渐增多的学生也给学校带来很大的压力,硬软件设施都需在建设中满足要求,教学质量有所下降。
4.学生自身的原因。高校扩招以来,学生数量不断的增加,使得我们之前的精英教育转向普及教育,学生的整体质量有所下滑。在进入就业市场时,就业难度加大。
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碰到的就业问题,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忽略了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螺丝钉的思想觉悟,观念没有从90年代的大学精英教育中摆脱出来,没有与时俱进,思想的滞结是就业的一个隐疾,关缺乏理性的定位。
三、深化就业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
1.更新教育观念。改变过去就业只抓毕业班的现状,将就业教育的对象拓展为全体在校生。就业教育不单单是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的宣传和择业技巧等方面,而应是全过程、全方位、分层次、分阶段,多形式地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全部生活,对于一年级新生的入学教育中,要引入就业方面的内容,做到“三讲”,即教授讲专业,企业人员讲布场,校友讲经历。同时在学生中系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他们发现和了解自己,建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了解职业需求,制定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对于二、三年级学生,指导他们评估实施情况,反馈、修订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同步开展职业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培养职业素质,使其达到职业目标所需的基本要求;对于毕业年级学生,主要帮助他们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程序,提高他们的择业技能和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2.强化创业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可以说是更深层次的就业,创业对就业有着强有力的拉动力。但我们应看到,目前各高校毕业生缺乏创业意识,缺乏创业知识,缺乏创业能力,创业概念模糊。高校教师缺乏创业经验和教育理念,高校内部创业氛围不浓。因此,高校应将创业教育确定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健全创业教育体系,完善教育课程,开展创业设计大赛和创业经验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思维与创业才能,使学生掌握创业政策、创业程序和创业知识,并定期与企业开展合作,增加创业教育在课外实践的机会,聘请成功创业校友做顾问,同时不断完善创业服务体系,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创业有支持、创业有帮扶、创业有指导,真正解决毕业生创业难的问题。
3.扩展教育内容与形式。在教育的内容上,要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回报祖国、社会、母校,回报父母的价值观为核心的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及投身基层的就业观念为保证。以成人成才、增强择业竞争力、正确规划职业生涯的学业指导为基础,以通过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掌握求职的技能的就业指导为关键,系统开展职业设计咨询、心理咨询、政策咨询等工作。在教育的形式上,做到“三结合”,即: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学科教学工作相结合。将就业教育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环节。
4.高校兴利除弊,大胆改革,拓进发展。就业率的高低是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也是社会对该校认可度的体现。但高校更应该以教育者的心态约束自己,不仅要求形式上的数据。更应以向社会提供有用人才为已任的培养和发展大学生。
5.学校应定期召开模拟招聘会。模拟招聘会的召开可以让学生尽早地了解到用人单位招聘时的形式和程序,如果一个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模拟招聘会,那么一个学生从学到毕业至少会经历6~8次模拟招聘,试想一个经历过面试如此之多的大学生在面对任何一家企业面试时还会出现说话没有逻辑的情况吗?
6.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念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置换思想,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7.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主动出击寻找企业岗位。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的巨大优势来寻找更多的就业岗位,可以登陆各种人才网来筛选出适合本校大学生的工作岗位,也可以登陆资质、信誉良好的企业主页,随时随地了解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公布的就业信息。
参考文献:
1.杨玉华,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分析[J].商业时代,2005(15)
2.田栋栋,社会资源极度倾斜让大学“考碗族”迅速膨胀[N].中国青年报,2008.7.8
3.高山,王静梅.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5)
4.姚书志.积极探索划转院校“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新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9(3~4)
5.悟悦.举全国之力破解就业难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9(9)
[摘要]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使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分析这一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转变大学生就业转念、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适应社会需求进行专业改革和加大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等建议,同时也提出政府须在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中起到核心作用,保障大学生拥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
关键词 ]就业难 就业问题 就业对策
[作者简介]赵颂梅(1973-),女,山东莱州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河北 石家庄 050071)丁国钰(1972-),男,山西天镇人,河北经贸大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河北石家庄 050061)
[中图分类号]C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1-0039-02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高校大学生数量持续大规模增加,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始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大学教育由精英化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难随之成为我国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
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找到形成这一症结的根本原因是解决此难题的前提,这一问题的形成涉及大学生个人、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五个方面。
1.大学生个人对就业的认识和准备不足。其一,大学生对所选专业的就业认识不足。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所报的大学专业认识不多,志愿为家长、亲戚或朋友代替选择,部分是出于个人喜好,对于将来的就业考虑不够;部分学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没法填报理想的专业,所报专业只是解决了能够上大学的问题,无法考虑就业;还有部分学生为填报理想院校而忽视就业好、学校名气不高的专业。这三种情况在大学生中占50%左右。专业选择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在校学习和为就业所做的准备。
其二,大学生对将来的就业准备不够。经过高考洗礼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个人和家长都感到从未有过的放松,学习干劲明显降低,加之大学的管理方式较高中宽松许多,一般院校一届入学新生中有三分之一在放松自己,三分之一将个人的注意力转向班级、社团和交友活动中,还有三分之一会考虑接本或考研。对于将来的就业该做些什么准备,学生们非常迷茫,很少有针对性和实质性的准备。
其三,大学生就业的观念不能和时代同步。传统的就业观念根深蒂固,家长、亲戚、朋友和社会舆论禁锢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专业知识不牢固和缺乏工作经验制约大学生的就业进程。而社会所能提供给他们的工作机会远远赶不上每年毕业的学生数量。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是中国人口出生高峰期,那时出生的高校毕业生也是当年精英教育时期的教育对象,他们至今还处于壮年,还没有从传统观念中的理想工作岗位上退休,理想工作的人才需求量相对减少,供求错位对传统观念是极大的挑战。
2.高校、家庭和社会在大学生就业中所起的辅助作用不够。高校在新形势下的转型力度跟不上需求变化。扩招后,学校对外相互竞争,对内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专业数量和规模激增。教学班级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恶化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加之“象牙塔”式的教育模式,高校和外界交流、沟通很少,名气高的院校高高在上,一味强调“科研”,很少把社会上的小企业、小公司看在眼里,教学严重脱离社会需求;名气小的院校力图改革以贴近社会需求,又有着自己割舍不去的专业和一大堆转不了行的师资,改革的力度和速度跟不上需求。另外,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所提供的就业信息不够到位。就业指导有课本,理论性强,跟实践尤其是和专业相关的实践并不对接。一部分大学生一毕业即失业的问题也和就业信息沟通不足有很大关系,较典型的是区域间或行业间人才供求信息不对称,导致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的某些岗位急需人才,另一方面合适的人才由于不掌握相关信息而被动流向其他不适合他的岗位,造成人才资源配置错位。
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有增无减。学费在提高、学生在校生活费在增加,这无疑增加了家庭的教育成本,家庭对孩子的就业期望值相对增高。加之每个家庭孩子的数量较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减少了3~5倍,父母对为数很少的一两个孩子的期望值相对增加了3~5倍。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都围绕着传统观念上的“铁饭碗”而来,即便不是“铁饭碗”,也希望要相对稳定。对于不稳定的工作,部分家长宁愿让孩子等着,呆在家里,也不愿意其就业。
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的用人制度和要求给毕业生带来极大的就业压力。首先,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使好的用人单位趋向挑剔,除了对大学生学历、专业和技能的要求外,许多单位对性别、身高和长相也提出标准和要求。其次,许多用人单位根本不想聘用应届毕业生,不想付出过多的人力和财力来培养没有工作经验的“新手”。
3.政府的政策调控力度和援助力度不大。首先,政府给高校的扩招政策带来整个教育市场的“过度教育”,造成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高等教育和产业各自寻求发展机遇和途径,教育的发展脱离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轨道。其次,政府后期出台的政策调控力度不够。许多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层层落实下来,到达一些地方高校时,每届学生能够处于政策调控下的寥寥无几,绝大部分学生还得自谋生路。最后,虽然各地都设有人才交流市场,但人才交流市场没有真正起到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信息交流载体的作用,用人信息不够丰富,信息来源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好单位的用人信息还没到人才交流市场就被瓜分掉,小单位又感到人才市场门槛高或不方便而不去登记用人信息。人才交流市场作为作为政府援助就业的部门,在现实中远离高校,毕业生真正通过它就业的为数不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对策在于从社会需求出发、以学生就业为本、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牵头、高校及社会用人单位有效参与、彼此沟通。
1.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增强个人就业能力。大学生应该及早做好就业准备,在校学习期间围绕个人所学专业,制定适合个人发展、可行性高的职业规划。以就业规划为基础,培养和增强个人就业能力,包括智力能力、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经营和创业能力、多元技术能力等,为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大学生应该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作为没有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大学生,要本着锻炼自己、增长实践才智的想法,只要能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不管是跨城市还是跨地区,都要抓住机会,切实工作。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谋发展,打破一步到位、一业终生的观念。
大学生应该具有创业意识和竞争思想。经济的发展需要具有新意识、新思想的年轻人去创业,去打破常规,开拓新渠道、新领域,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动力。经济的发展给每位年轻人提出了挑战,在人才济济的今天,要破除“等、靠、要”的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在竞争中立足,开拓个人事业。
2.加强高校专业改革、就业咨询和指导工作。调整高校专业设置,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首先,高校要进行充分的专业需求调研,按照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不合理的方面,如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等问题。其次,对在扩招中不顾本校师资、设备等资源不足而盲目开设的专业和毕业生就业难的专业,要进行合并或剔除。最后,把好人才培养质量关,把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到改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等与教学和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工作上来。
加强高校就业咨询与指导方面的工作。我国高校对学生职业指导不足、课程体系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高校应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加强师资力量,加强相关师资培训,同时与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沟通,要求机制保证,通过政府建立与企业的沟通保障和培训保障。
3.加大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调控力度。政府应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中起到关键作用,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在这方面还可以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政府应加大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有调查显示,50%的毕业生需要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或“创业支持”。政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组织就业调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建立全国通行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网络平台上,这样就可以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提供可行的交流媒介。加强就业政策宣传和信息服务,与学校和大学毕业生实现无缝对接。各级人才市场的运行机制和信息要为高校管理者和学生所熟悉,这是占人数70%的一般毕业生、弱势毕业生和家庭困难毕业生求职的重要平台。
建立完整、高效和相互协调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还需要政府在城市建设时做出相应的规划,如在高教区周围设立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小型人才市场,这些小型人才市场应该成为高校、市场需求和政府之间的纽带。它们对上承接政府的政策,对下宣传和解释政策,对外承接和寻求各个企事业单位的就业信息,同时为政府和高校反馈市场动态,为政策的出台和修改提供建议,同时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
1.1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使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所谓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的变动而造成劳动力供求失衡所导致的就业矛盾[4]。简单说来就是劳动力市场上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现象,它表现为劳动力的素质、技能与岗位要求之间的不匹配。而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相应地带动了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加剧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原先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的外延型增长,转变为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的内涵型增长,在这过程中更加强调科技和技术进步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对劳动者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不断下降,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相应数值不断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我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升级,而劳动力在三大产业间的就业结构也会出现从“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第三产业在就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步下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生产和服务部门的技术含量增大,劳动复杂程度提高,无论是在制造业还是在服务业中,都需要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社会增加对大学生,尤其是对中职、中专、高职、高专类学生技能的要求,但是由于高等教育滞后的特点以及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使其培养的人才不能够胜任岗位需求进而造成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1.2企业规避风险行为,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为严重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国内许多企业尚未完全摆脱经济危机所造成的沉重打击,而经济危机的发生也使得企业的经营行为更加谨慎。在其经营过程中,企业会不断计算现有工作人员工作时间与新增人员替代选择之间的收益成本关系,不会轻易招聘新员工。同时,大学生在与用人单位交流过程中可能会隐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在这过程中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同时出现,大学生就业面临诚信危机,大大增加大学生就业的交易成本,这些都将使企业无法为大学毕业生提供高薪酬、高福利的工作岗位。即使是以实习的形式,结果也不尽如人意。有调查显示,超过70%的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其中63%的企业认为实习生不方便管理;81%的企业不会为实习生提供任何补贴,只有34.9%的民营企业愿意推行实习[5]。而大学生受传统“精英教育”的影响,不愿意屈就于一般行业,在求职过程中,期望值普遍偏高,存在求稳、求富的心理,向往大城市、大企业、高薪水、高福利的工作岗位,两者之间的不匹配,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为严重。
2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措施研究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不仅要有量的增加,还要有质的提高,这就需要国家、高校、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
2.1国家应采取可行性措施,促进大学生有效就业从宏观上,国家应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加快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对就业有较大促进作用的第三产业,同时加强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之间的关联,加深各产业之间相互促进的发展机制,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效率,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宽松环境,从总量上保证大学毕业生就业。从微观上,国家要培育统一、开放、有序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建立、完善全国人才信息网,健全就业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出台更多促进就业的政策。例如,制定鼓励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税收减免政策,通过利益调节促进大学生就业。同时,大力扶植和完善教育市场中介组织,共同为大学生职前培训、职务发展服务。
2.2高校应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大学生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各类院校都要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就高职院校的发展来说,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各行业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企业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增强其不可替代性。在培养模式上应注重通过实践操作加强学生技能的锻炼,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课的开展,建立校企合作,由专业教师带领到一线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也可以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士到学校为学生举办讲座,让学生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同时,学校应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教育,让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和实践,为就业作好准备。
2.3大学生应进行自身的调整,实现充分就业作为就业链中的主体,大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就业观念对其就业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对自身正确的认识和反思,以及对就业形势的分析,将有助于促进其就业。首先,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要做到学有所长,时刻注意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自己,使自己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同时注重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如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不要将择业目标锁定在大城市、大企业的高薪、高福利的工作岗位,而较少考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一些具有较强人才吸纳能力的工作单位。要转变就业思路,从基层工作做起,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再寻求更好的发展,以此来实现就业。最后,要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深刻剖析自己所具有的优点与缺点,不过分地高估或低估自己。同时,认清当前的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此认清个人的期望值与现实之间会有差距,改变妄自优越感或不切实际的幻想,选择先就业后择业。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