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8: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艺术作品赏析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职院校 艺术素质教育 艺术素质教学 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艺术素质课程
我校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深入开展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工作,不断加强艺术素质课程建设,深化艺术素质课程改革,充分发挥了艺术素质教育主渠道作用。多年来,通过艺术素质课程的学习实践和教学活动,学生深入了解了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传统和外国优秀艺术成果,通过艺术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打动学生的感情,通过艺术教育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以“诚实”为美,以“敬业”为美,以“好学”为美。艺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提高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具有其他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提高认识,把艺术素质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我校的人才培养思路是――“围绕市场办学校,依托行业设专业,根据岗位定课程,强化素质育人才”,学生的素质发展是第一位的,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培养具有学校烙印人才的法宝,始终认为艺术素质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重要手段和平台,通过学习艺术理论、鉴赏艺术作品、参与艺术实践,提高了学生艺术素养,增强了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了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逐步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自觉抵制不良文化影响,陶冶情操、拓展个性,增强了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了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艺术素质课程不同于普通的课程,它是既有实践又有理论教学的课程,是参与面广,参与人数多,涉及部门多的一门特殊的课程,因此学校成立了艺术素质课程建设指导小组,统筹艺术素质课建设;学院还成立素质拓展教研室全面负责任选艺术素质课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在艺术素质课程教学管理上,由教研室主任统一协调艺术素质课程教学,实施艺术素质课程的教学任务,保证了艺术素质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
二、保障措施得力,工作落实到位
第一是制度保障。逐步加强艺术素质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健全了管理体系和课程管理、监控保障等方面规章制度。
第二是经费保障。每年坚持把艺术素质课及艺术活动经费列入学院的预算在艺术活动经费上,学院给予了重点保障,专款专用,艺术素质课课程酬金列入教学经费,按实际授课情况予以支付;参加省级及以上艺术展演等活动所需的经费单列。
第三是场地器材保障。为了保障艺术实践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学院建立大学活动中心、包括青春剧场、合唱排练厅、练功房、健美操房和瑜珈房等教学活动场所。 学校还建设了完全具有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画室、琴房、动画工作室、摄像工作室、音效工作室、录音棚、摄影棚等教学场所,并在省美术馆、省民俗馆、省名乐团、省纪念馆等建立了校外艺术教育基地。
三、构建“一体两翼式”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规范课程管理
1.艺术素质课程教学扎实有序
目前,我校将《艺术欣赏》、《艺术赏析》、《专项体育-舞蹈》、《专项体育――瑜珈》和《专项体育-健美操》等5门艺术素质课程纳入各专业教学计划之中,陆续开设《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英语作品欣赏》、《西方文学经典赏析》、《名著影视导读》、《室内设计》、《现代设计史》和《剪纸艺术》等118门任选课和“传统音乐与数码音效艺术评介”、“国际主流动画赏析”、昆剧、竹笛、古琴等21场系列艺术专题讲座为一翼,以大学生艺术团、学生艺术类社团、学校科技文化艺术节的艺术实践活动为另一翼的“一体两翼式”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并将艺术浸润技术,形成了基础知识、实践动手、结合专业、自己设计、服务企业的工科专业艺术教育特色,将普及知识兼顾个性发展,搭建了校内各类才艺表演,校外各类才艺展示的舞台,以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通过2学分及以上艺术素质课程的学习,任选课14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
为保证艺术素质课程教学有序开展,我校实行二级分院和教务处双向协作的课程管理运作机制。二级分院负责落实课程教学实施、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教务处负责计划管理、学生选课等。课程管理、运行管理、监控保障、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考核等环节则由双方共同负责。艺术素质课程教学管理采取网络化的运作模式,学生的选课、教师的课务安排、考核成绩登录、学生成绩查询、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与反馈等均在教务管理网络平台上进行。
2.优化艺术素质课程教学内容
适应全面提高大学生文化艺术素质的总体要求,我校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课程结构。确定了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目标,注重学生理解、感受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培养,使其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绪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并通过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塑造高尚完美的人格。课程内容在横向布局上,力争使课程覆盖艺术范畴的主要形式,如音乐、美术、书法、戏曲、影视、艺术史论等;在纵向结构布局上,根据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艺术素养参差不齐的特点,形成普及、提高、创造三个阶段,满足广大学生理论学习、作品赏析和艺术实践的多样化需求。
学校建设了艺术素质教育专题网站,为学生搭建课外学习的平台。通过该网站,学生可以了解课程教学的信息,也可以了解学院艺术实践活动安排,可以得到一些较新的艺术咨询,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及爱好欣赏艺术作品。学生利用智能机就能实现随时随地欣赏与学习艺术的目标。
3.规范课程管理
教师的授课计划、教学进度表、教案、教学日志以及教研组活动记录等教学档案资料 归档,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运用普遍。实行学院和分院二级督导体系,每学期对艺术素质课程进行教学巡视、听课,并开设青训班,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4.培养兴趣能力,注重个性化、普及化,课程评价多元化
大部分艺术素质课程考核方式为综合方式,以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构成,分为两部分,即以PPT讲演或电子杂志为载体,记录学生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完成状况,重视学生的创意,侧重考察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综合能力;
舞蹈类艺术素质课程则采用技能+技评相结合的方式考核。目的主要是为了要学生掌握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意识。
5.加强艺术素质课程师资力量
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艺术素质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我校在逐步完善艺术素质课程师资队伍结构的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 为提高艺术素质课程师资水平,我校多次派出教师外出观摩高层次的文艺演出和艺术展览。我校鼓励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进修,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
为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的积极性,我校积极支持艺术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外出访学进修,并有专项进修经费予以保证,近三年共派出30人次培训。艺术素质课程教师在岗位设置、课时津贴、职称评定、评优晋级、业务进修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有同等的待遇。在科研成果认定方面,充分考虑到艺术学科的特点,除学术性论文外,教师创作的艺术作品发表或参加高级别的展览,都作为科研工作量给予认定,并进行资助和奖励。对指导学生参加校外各种艺术比赛获奖的教师,学校予以表彰。
6.建立学生艺术实践活动平台
为学生搭建了大学生文艺社团、群众性文艺活动、社会性实践活动、综合性艺术比赛等多元化的实践平台,每年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大讲堂、周末影视欣赏、校园歌手大赛等艺术活动,扩展并丰富了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经过长期探索积累,我校形成了“大型活动常态、中型活动院系化、小型活动社团化”的层次分明、互动互补的校园文化活动格局。大型活动主要由学校举办,职能部门承办,全校联动参与。中型活动以二级院系为主体开展,主要包括迎新生晚会、毕业生联欢会、新年晚会、校园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文化艺术类专业技能大赛等,这些活动贴近分院实际,结合专业特点,丰富了学生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文艺才华、提高文艺素养的舞台。 大学生社团是小型活动的主体力量。近几年来,学校大力支持学生社团建设,规模和质量并举发展。目前我校共有校、分院两级各类社团67个,其中文化艺术类社团20个,也是最活跃的一类社团。社团每年开展各类活动超百项,其中文化艺术类社团的活动占40%左右。社团已日益成为学生参与文化生活最普及、最方便的形式和最主要的渠道。
在多年的艺术素质教育活动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学生综合素质普遍提升、校园文化日益丰富、艺术教育研究更加丰硕。
参考文献:
[1].耿明松. 关于增强艺术设计院校公共艺术理论课程吸引力的几点思考[J].艺术设计,2010,03:41-42
[2].姜晨宇.对加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思考[J].课程研究,2011,5:149-150
[3].李静.论普通高校音乐美育的重要作用[J].艺术学院学报,2002,3(1):91一93.
论文摘要:在舞蹈教学和表演实践中,表演想象占有重要地位。表演想象贯穿在舞蹈学生从最初创造直至到登台表演的全过程。表演想象丰富了舞蹈学生的创造意识,舞蹈学生的意识、经验和知识,也影响着想象的发展。
世界著名美学家苏珊郎格在《艺术问题》中写道:“舞蹈的首要行动是创造一个虚幻的力的世界。舞蹈的虚幻之象决定了想象在舞蹈的意境的创造与欣赏中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舞蹈教学和表演实践中,表演想象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平常的舞蹈基本训练、剧目排练还是舞台表演,教师都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知、体会、理解舞蹈作品,从而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表演的内在规律和外部表现,并让他们具备表演情感以丰富人生的体验,个人的阅历。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表演想象能力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想象在表演中的作用
艺术都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加入想象创作出来的,可见,想象在艺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想象是人脑对记忆表象加工改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类独有的,不仅高于感觉、知觉和表象(感性认识),而且也高于记忆、思维或抽象(理性认识)的一种充满悟性、灵性的创造性潜能。它始终与形象思维、情绪情感等心理过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同时表演想象也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表演者的任何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表演感觉以及对作品的理解、释放都离不开想象活动。它贯穿在表演者从最初创作直至登台表演的全过程。民族舞蹈《丰收时节》中,音乐响起从舞台里依次出来美丽的新疆姑娘和武警女战士,从她们充满喜悦的脸上、欢快的动作以及充满激情的精彩表演中,观众似乎被带入了美丽的南疆,丰收的葡萄园里,并和舞蹈演员一起感受着丰收的快乐。演员如果不是以想象统领着整个内心情感,就表演不出丰收时的喜悦情状。我们再来说说古典舞《秋海棠》这部作品,这是一个古典舞男子独舞。音乐响起,舞台中央摆放了一个戏曲旦角行当使用的“大头”戏装头饰,演员身着戏曲装扮从侧幕对着头饰蹒跚而出,那躬背缩搐的叟态,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使人一下子就联想到了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艺人;舞蹈中间部分,秋海棠似乎在回忆当年戏台上的风光景象,令人好不惬意。忽然,当他摸到自己脸上的伤疤时,情绪急转义愤填膺随着音乐的高涨而疯狂地舞动;结尾处,秋海棠沉浸在对当年的回忆中,此时更是突出了凄情,使观众的心深深地被人物的悲惨命运打动,从而产生了共鸣。整个舞蹈的表演和欣赏的过程,无论演员还是观众,都是带着想象来创作和感受这个舞蹈作品的。“当他摸到自己脸上的伤疤时,情绪急转义愤填膺随着音乐的高涨而疯狂地舞动”,这个情景在艺术的创作中,是不可能让演员真的破相后才表现悲愤的情绪的,那如何把艺人受到迫害并导致破相后的悲愤心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这就是靠演员的想象来推动创作的过程,观众也是在想象中去与演员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并与演员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苏珊郎格在《情感与形式》中写道:“据我所知,还没有人肯定巴甫洛娃运用实际感觉到的虚弱和病态,来表演《天鹅之死》中慢慢衰竭下去的生命是最出色的,也没有人会提出在玛丽维格曼上台前几分钟,告诉她一个可怕的消息从而使她进入悲惨的《夜舞》中的角色……”所以,苏珊最后总结说:“是想象的情感控制着舞蹈。”所以说观众也是从舞蹈动作形象的感知开始展开联想和想象,最后才能进到对舞蹈意境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到表演的意境和美。
二、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想象力
中专舞蹈学生由于他们本身的知识面、生活经历和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在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有时候不能很快地把握人物形象,有时候表演动作机械、缺乏情感,有时候情绪与舞蹈所要表现的形式不匹配,致使舞蹈的意境表现不出来。那么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要加强对学生表演想象力的培养,让他们更好地把握角色,融入自己的情感。培养舞蹈学生的表演想象力,是舞蹈教学中的重要工作。教师在教学中要常用一些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通过想象去理解舞蹈动作,把握舞蹈作品。例如:在基础训练课中,练‘弹撩腿’时要求小腿撩出要像“甩鞭梢”一般把力量一直贯串到脚尖;“点地翻身”时,学生的双手甩动要快如“闪电”;“串翻身”的行进犹如“车轮滚滚”,这都要求学生通过想象做好这些动作,使之变得更加完美。刚刚接触身韵课的学生,对于身韵的腆、含、仰三个元素的练习,总是不能很好地领会其中的要领,做出来的动作不协调,缺乏韵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告诉她要运用想象去理解,腆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俯身去闻花香,含是说学生的表情要犹如害羞一般,含情脉脉,仰就是要让学生沐浴在阳光中,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领会动作的要领,做出来的动作才会有韵味。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这种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动作的要领,让他们更好地通过想象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表演想象,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体验生活,一个表演者除了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表演技巧外,还应该重视拓展知识面,深入生活仔细观察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学生中表演想象力有高与低、优与劣、雅与俗之分,这就需要教师的悉心引导,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本身的文化课,还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与舞蹈相关的姊妹艺术。从而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来指导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中最激动人心、最富于诗情画意的场面,品位和感受人间的喜悦、悲伤、离别、思念、兴奋、悠闲、豪迈等情感和情绪。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文学作品,让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去体味不同的人生。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仔细体味、感悟《漫漫草地》里的小战士,以及《秋海棠》里的旧社会艺人的形象,更好地去演绎这两个舞蹈里的角色。教师还可以通过为学生分析舞蹈作品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以及细节处理,激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来把握好这些人物形象,并让他们投入自己的感情,诠释这些作品。每一个爱艺术的人都应该热爱和善于观察生活,并善于看到它的无限的多样性。因为铭记在我们记忆中的一切生活印象,一切最强烈、最生动和最美好的事物,是会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创造的。适当安排舞蹈即兴练习,把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人、物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促进学生舞蹈心智的打开,提高舞蹈思维能力。
三、结语
黑格尔指出:“最杰出的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艺术作品既然是由心灵产生出来的,它就需要一种主体的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就是想象。”可见,艺术创作需要想象,艺术欣赏也需要想象。人们因为有了想象,才有了不同于动物的感觉,而舞蹈中更需要这种想象。总而言之,想象在舞蹈教学和舞蹈表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表演想象伴随着舞蹈表演者自始至终,它是舞蹈创造过程中,从捕捉情感到营造意境的桥梁和纽带,我们教师要更好地指导学生把握表演想象,进而使我们的表演生动活泼,散发出它独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袁禾.中国舞蹈意象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
[2]平心.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
关键词:因材施教;实用性;理论教育
Pick to master musical :high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usic teacher, in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o improve its usefulness of learning. to be develop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alent to education.
Key word : teach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utility;music in music theory
高师音乐专业的钢琴基础课应以培养新世纪音乐教育人才为突破口,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能力为基础,培养出既有基本钢琴弹奏能力,又有较好的钢琴即兴伴奏技术和良好的音乐修养,符合时展需要的新型教育人才。
一、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随着招生的不断扩大,“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日渐显露出其局限性。其一,生产“效率”低,无法适应高师“扩招”的形势。其二,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无法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和取长补短。其三,学生只接受个别课的训练只会独奏,不会其它的形式,如四手联弹、合奏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学生进校后,在掌握钢琴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技术程度、反应能力、弹奏是否规范等,进行分层教学。即改革传统的个别教学法,采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集体课:讲授理论知识、作品赏析、教学法、论文写作、研讨性的课题等。小组课:应根据自身的条件,技术程度反应能力,弹奏是否规范等。个别课:主要是针对程度较高,弹奏规范,理解能力好的同学。这样既能因材施教,教学效果又好。
二、教学中突出其实用性,提高学生兴趣
高师音乐教学的目的是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为基层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并不是培养演奏家,而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突出其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多选一些短小精焊的钢琴小品给学生练习,在这些短小精焊的钢琴小品中,作曲家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优美的音乐意境和欢乐的节奏,把人们带向美好的生活向往。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的同时,也学到了作品中的风格和合作内涵,音乐创作的表现手法,且进一步体现到了钢琴小品的精华。在教学中不仅要选用中外经典曲目和地方优秀民间音乐作品,也要注重当下脍炙人口流行歌曲的选取。适当增加比例。如经典曲《送别》《欢乐颂》,优秀民歌《浏阳河》,通俗流行曲《北京欢迎你》等。引导学生将音乐与多种艺术种类结合,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积极互动,如布置四手联弹的内容和学生一起弹奏,激发学生独立分析、学习,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体验互为补充,让每个学生都各显其能,发挥主观能力性。
这样等学生加入到教师的行列后,他们才会把这些民族的精粹传授给祖国的下一代,中国民族音乐才能立于不断发展的态势之中。
我们要不断提高、更新自身的知识,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水平,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需求。面对新教材、新课题,要与自身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去引导、指导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相关知识水平,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
三、加强舞台感受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是瞬间艺术,音乐是表演艺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如独奏、合奏、四手联弹等),不定期的音乐会的演出,能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害羞心理,为充分展示自我树立信心。自信心是取得良好演奏效果的前提,拥有强烈的演奏欲望和自信心,才能激起学生的热情,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舞台表演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管学生程度的深浅,多上舞台对提高他们的兴趣都有很大帮助。
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音乐环境尤其是这样的,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在富于音乐乐美,有生机兴趣,有活力的环境中学习。
鼓励学生到当地的企事业单位去,辅导企事业单位活动,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社会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等。
四、加强作品的分析―理论教育
高师的钢琴教学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学习的过程,还要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相关的知识,如:钢琴艺术史、作品背景及相关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其它艺术。要仔细地研究每一首乐曲,努力寻求所要演奏的乐曲的特点。如:作品的和声风格、旋律风格、节奏风格、音色、调式、织体等。有些在乐谱上就能直接得到提示,有些则是通过了解作品而得到。
通过学习这些相关文化,可以使学生们在更高的层面上对作品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以便他们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整体文化修养。以避免学生在弹奏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后,却无法对作品进行文化的阐释,影响了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因为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文化的支撑。
成功的教育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教师要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创造力,使我们的学生能够轻松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贾云老师音乐教育改革构想 [J].《浙江大学学报》(科学版)2000年第二期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首[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3]周晓梅,后现代教育理念对高师钢琴教学的启示[J].《中国音乐教育》2008第8期
关键词:文学文本教学 精研 细读
文学艺术作品是人们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文学文本的欣赏活动是人类的复杂的智性活动之一。从现代教育理论上说,文学文本的教学是学生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获取“意义”的活动,而不是简单的获取知识或技能的活动。对这种活动,我们应该注重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和体验,而不是量化考察学习主体的所得到的结果。因而,文学文本教学的目标应该是 “表现性的”而非“教学性的”。 “‘表现性目标’不是规定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准备获得的行为,而是描述教育中的‘际遇’……”“使用‘表现性目标’,人们期望的不是学生反映的一致性,而是反映的多样性、个体性。在表现性活动中,教师希望提供一个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获得个人意义。”“‘表现性目标’适合于表现那些复杂的智力性活动,并且,这类活动有时需要发明新的智力工具,从而导向创造性的活动……”[1]总而言之,“表现性目标”所关注的不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结果,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每一个人所获得的“意义”。
正因为如此,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里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2]但是,也是因为这一段话,很多教师现在在进行文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比较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合作学习”,用较多的时间去演绎学生通过阅读文学文本获得的“个性化”意义。而恰恰忽视了“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和“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文学作品有其独特的特征,文学欣赏也有其独特的规律。大体而言,文学欣赏有“内线”有“外线”之分。“内线”即所谓的以“以文论文”,“外线”即考据。对于文学欣赏而言,“外线”固然重要,但是“内线”才是根本。[3]对于大多数的读者来说,文学作品的阅读在于获得审美乐趣,考据只是深入获得这种审美乐趣的辅助。对于中学生而言,文学作品的欣赏,考据工作应该不是重点。这样的话,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文学作品赏析的时候,抓住文学文本本身(以文论文),细细揣摩,认真品味,以求达“作者之心为心”。这种精研细读文本的做法必须在教师正确的指导下进行。因为很显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无论在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还是在人生阅历、智性情思方面是远远高于学生的,他们的合宜引导才能让学生深入地感受、体验、理解文学文本,从而较好地认识文学文本。
语文老师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指导呢?从现在的教学实际看,很多语文老师对文学文本的教学较为呆板:无非就是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段落划分、总结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等几个僵硬的板块而已。这样的教学,对学生了解某个特定文学文本的大意及其大概特点是有效的。但是,这一教学却很难使一个优秀文学文本的艺术魅力被大多数同学所感受。文学艺术的基本工具是语言,是艺术化了的语言。在文本欣赏过程中,依据语言对文学文本进行“精研”,应该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的第一要务。以下就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经典文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几处为例,简单地谈谈如何“细读”、“精研”文学文本。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第一小问就问从这个题目能够看出那些信息?这是个很好的设计:一方面,能够让初读课文的同学对课文整体内容进行一个总结归纳;另一个方面,也能养成学生学生读书“看皮看题”的习惯。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作者在两者之间并没有用并列关系的连词“和”,而用了“从…到…”,说明这两部分之间是有先后顺序的,这个先后顺序是时间关系,并非仅仅是伦理次序、空间关系。这个“从到”字,对理解这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是有作用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到私塾里去了…也许是…也许是…。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很明显,送“我”去私塾的原因,既不是第一个“也许是…”也不是第二个“也许是…”,而是时间“到”了。作为回忆性文章,这段话还原儿童稚嫩的心理,既活灵活现地展现出儿童的天真心理,又表达了成年人回忆童心时的诙谐幽默。鲁迅涉笔成趣,怀着深深的留恋表达了成长的无奈!从总体看,这篇文章命名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仅表达的是这两者空间场景的转换,更有暗示着成长的时间关系,这种时间关心同样包含着这种对童年“留恋”和对成长“无奈”的情感!
如果仔细阅读第一部分,我们不难总结出第一部分写了两个季节――春与冬的“百草园”。春之“百草园”不仅有好玩有趣的各种事物,还有一个关于深草丛中“美女蛇”的故事。这一部分写景状物十分生动,如“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等,这些词语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这些动物的特点,仔细揣摩,不难品味的到。同时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两句引出,中间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等等短句给人以目不暇接的感觉,表达趣味之无穷。接着写“美女蛇”的故事,叙述简单清晰,重在“神奇”二字,末尾又加上“我”信以为真的天真心理,以“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这句话作结,幽默而趣味盎然。冬之“百草园”只写了一件事――“雪天捕鸟”,寥寥数笔,准确地介绍了捕鸟方法,新鲜而充满了玩趣。
第二部分写“三味书屋”的人与事,笔触已不是像第一部分那样自由而神奇。毕竟人与人不同于草与兽、老师同学不同于木莲覆盆子们。整个这一部分写了初入私塾(方位概貌、见先生、问“怪哉”)、后园喂蚂蚁、课堂读书及描小说“绣像”这几件事。每一件事,仔细读来都让人倍感亲切,充分反映了儿童聪明狡黠、无忧无虑的特点。这一部分更应仔细揣摩,反复精研。如“捉苍蝇喂蚂蚁”这一事,鲁迅是这样写的: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到园里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这一事件虽然着墨不多,但可谓字字珠玉,耐人寻味。首先,我们可以看出那书屋后面的园子,也许只是屋子设计的小院,但在孩子们的眼中是一块可以自由玩耍的宝地。其次,“最好的工作却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这句话中“工作”是指什么?为什么要“静悄悄滴没有声音”?为什么老师发现私塾里没有人了喊叫的时候,人们不能一起回去?“工作”指游戏玩耍无疑,静悄悄没有声音地玩耍是孩子的狡黠:略加想象可知孩子们是趁着老师读书或者专注其他的时候溜出私塾来玩的,为了不让老师发现多玩一会儿,他们选择了静悄悄喂蚂蚁的游戏。那为什么不能一同回去呢?小时候有逃学翘课去玩经历的同学都知道,回学校进教室时最好一个一个进,团在一起很容易因撒谎不一致或者其他因素败露。陆续走进去,各有各的理由和说辞。最后的两个“不常用”,让人想起鲁迅经典――《野草》中经常被人提起的那句话:“我的后院,墙外可以看到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之所以不合写成一句“他有戒尺和罚跪的规则,都不常用”,是为了表现老师的仁厚之心。如果加以仔细品味,这些精彩之处初中学生还是能够领略地到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贯一于一个“趣”字:无论自然景物,神话传说、私塾人事无一不沾染这一“趣”字。脉注交绮,贯穿始终。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此文,必须精研细读、锱铢必较方可启发慧心。对于童年童趣,如同任何贵重要的东西一样,失去才会愈感珍贵。在渐行渐远的人生当中,我们越离童年远越觉童年的可贵、童心童趣的难得。所以,这篇文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读来感受自然不是一样的:年龄越长,感慨越深,也越能注意到细节之处。这篇文章的学习,如果没有语文教师指导,很多同学不会以一种“审美”的姿态来看待鲁迅的所写所发,更不会深入细致地领会文章魅力所在。如果让放任学生自己理解体会,肯定不如年长老师察之细而知之深。反之,如果语文教师能通过这篇文章,以怀恋童年之心启初中学生珍惜人生美好之情,应该算是最好的教育了。
参考文献
[1]《课程与教学论》.张华.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2013年10月重印)第 178、179页。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2页。
[3]《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傅庚生.北京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2006年12月重印)第4页。
关键词:通识教育理念;意义与价值;必要性;通识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06-03
通识教育英文“general education”,也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有两层意义:其一是指通才教育;其二是指全人教育。近代高等学校中的通识教育思想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在我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一、通识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教育模式的选择上,前者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后者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两者有区别,但并非相互对立和割裂。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在专业划分上,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学生通过多样化的选择,会得到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因此,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注重开发、挖掘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形成个体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车间里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具有同一模式、同一思维的“产品”。其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二、通识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1.通识教育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如果对通识教育没有国际化的认同,就会在相当程度上失去话语权,失去国际共识,从而也就失去国际交流的一些前提。因此,应当引起中国教育界的充分重视,使通识教育溶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概念中,从而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2.通识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通识教育鼓励学生充分发展个性,从难、从严、从自身实际出发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素质。
3.在通识教育的范畴中,涵盖了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人才教育以及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等。这种包容既体现时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结合起来,把现代信息文明与中华优秀文化历史统一起来。
4.通识教育是防止学生偏科的重要方式。中国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偏科、专业过窄的情况比较严重,在中学打基础时就分文、理科,进入大学又产生较严重的文理分家。而通识教育则规定学生必须跨专业、跨学科选课,禁止选那些与本专业相重复或相关相近的课程,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从而使学生知识结构趋于合理。
5.通识教育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因此,能防止因应试教育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
三、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1.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碰撞,迫切需要大学的通识教育。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社会里,我们必须相互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必须学会欣赏其他文化的长处,而不能以自己的文化固步自封,当然,也不能闭着眼睛一味盲目崇拜。正是由于我们的大学对于通识教育不够重视,才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使得社会上出现冷漠、无情的现象。
2.我国高校长期实行的专业化教育模式迫切呼唤大学通识教育的出现。专业化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特定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中的选择。这个选择尽管在当时有其合理性,对我国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缺陷也是明显的――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的知识领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做得越好,学生就越难适应变换了的工作。而当前的产业升级和建立创新型和谐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深入了解人性、市场和社会的人才。
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
1.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总份量有较大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比例体现了学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总的看来,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份量有所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从90年代中期的四分之一左右增加到现在的三分之一以上。
2.通识教育课程的组成。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全校必修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全校必修课指全校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这些课程一般全校统一要求并进行统一考核,至多在文科和理科生之间有些许的差别。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是指为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而设置的课程,一般这种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采用任选或限制性的选修方式。一般公共必修课占通识教育总课程的70%左右,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占30%。
3.必修课程的种类及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必修课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程、外语课程、计算机课程、体育和军事课程,有的学校还有数学课和法律课。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道德品质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理论课程一般为10~18学分。体育和军事课程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的课程,主要课程种类有体育、国防教育、军事理论、军训。体育和军事课程一般占4~6个学分。应用基础课主要是提高技能的工具知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增加进一步获取知识的能力,一般着重于应用能力。应用基础课程普遍包括外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外语一般占12~18个学分。
4.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种类及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覆盖面较广,涉及数学与自然科学类、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思想政治类、计算机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卫生类、基本技能等。其中还有跨学科课程。数学类课程:如数学的精神方法和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漫谈、数学模型、文科高等数学、数学史、数学与文化等。自然科学类课程:如今日物理、自然科学中的混沌与分形、现代信息电子技术概论、元素与生命、化学与生活、人类生物学、普通生态学、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环境教育、新地球科学、太空探索、现代天文学、射电天文学等。计算机类课程:如Internet及其应用、计算机文化概论、日常流行办公软件操作与使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多媒体设计与制作、Java语言基础等。社会科学类课程:如经济学基础、中国农村经济热点问题研究、外国宏观经济、房地产市场与价格、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当代主要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述评、反腐败与廉政建设、当代中国行政改革、权力现象概论、涉外工作实务、国民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学概论、外国宏观经济管理、现代广告学、税务筹划理论与实务、北京导游、现代家政、就业学、大学生人际关系、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跨文化交流学、知识产权法、法律导论、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等等。人文科学类课程:如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基督教文明、古代东方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近代文化思潮评述、中国文化史、外国文学名著赏析、唐宋家散文、欧洲文艺复新、清代档案史料、清代宫廷史等等。语言类课程:如英语、德语、俄语、日语、法语、韩国语、科技英语、高级阅读、英汉互译技巧、报刊选读等。艺术类课程:如艺术概论、艺术作品赏析、音乐赏析、美术赏析、戏曲赏析、戏剧赏析、影视欣赏、摄影艺术实践、电脑音乐创作、装饰艺术设计、钢琴即兴演奏、文艺实践等。基本技能类课程:如文科论文写作、科技写作、经济写作、公共写作与处理等。
五、通识教育的优缺点
小学美术教育论文篇【一】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运用民间美术功能,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传统艺术的美与创造性,进而使学生形成朴素的视觉文化意识和新锐的创造意识。由此可以看出,民间美术功能与小学美术教育十分契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运用民间美术功能是提升小学美术教育实效性的最佳方式,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民间美术功能的运用。
一、民间美术的功能分析
民间美术是生长发展于传统民间社会的一种艺术,是底层艺术文化表现形式,因此相比较宫廷美术以及文人士大夫美术,民间美术更加接地气,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与功能。笔者认为,民间美术具有以下五种功能。第一,认识功能,民间美术的认识功能主要体现在其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感知之中,是对风俗习惯以及民众精神需要的一种体现,这种认识功能是在农耕时代流传至今的,不同的艺术表达具有不同的含义,应用在不同的场合,这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因此民间美术的认识功能在民间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教育功能,这种教育功能主要是体现在民众对伦理道德的教化上,由于民间美术是一种底层文化艺术,因此在题材上主要以情感倾诉为主,如忠孝节义、侠肝义胆、表彰圣贤是民间美术最主要的体现,由此可以看出民间美术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第三,审美功能,民间美术是民间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民间美术艺术风格淳朴,注重对“善”与“真”的追求,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民间美术独树一帜、具有永恒的魅力。第四,生活功能,民间美术与生活联系密切,本身就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年画、窗花、面具都是民间生活的一种缩影,这同时也体现出了民间美术的服务性。第五,文化功能,这种文化功能是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的,如婚礼的喜字、葬礼的纸扎、定情的荷包,即体现出了民俗心理也体现出了民俗观念。
二、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运用民间美术功能的教学策略
1.选择恰当学习内容,贴近学生接受功能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运用民间美术功能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美术学习兴趣,要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民间美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区域内的民间美术表象特征完全不同,如在我国的西北地区,铜梁龙灯、剪纸就是一种典型的民间手工美术,而在西南地区刺绣、石刻、木雕也是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美术,不同地域的民间美术,代表着不同区域的审美取向、风土人情与民族心理特征,因此在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时,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结合地域,去挖掘当地的民间美术资源。
2.契合学生学习生活,突出民间美术实用性
民间美术本身就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运用民间美术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时,也应该从生活出发,注重民间美术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看,这样才能实现融会贯通与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如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时,通常情况下可以将课堂划分为四个板块,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鉴赏评述、综合探索,而在这四个板块之中,都可以融入民间美术元素,在这里笔者以设计应用这个板块教学为例,如在端午节期间,五彩绳是节日需要的一种的用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传授学生五彩绳的编制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五彩绳,并作为端午节礼物互送家人朋友,这既是一种贴合生活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统,实现了多种小学美术教育目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的一种方式。
3.增强教师美术素养,注重民间美术资源开发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个人的专业素质与美术涵养对于教学具有直接的影响,为此在最新推行的小学教师行业标准中明确的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实践教学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从而实现专业能力上的提升。而在运用民间美术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时,教师对于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就是教师素养的一种体现,可以说能否发挥出民间美术教育的功能价值与教师的民间美术资源开发具有直接的关系。为此,教师可以在自己的业余时间中,主动的去学习与民间美术有关的知识,并掌握当地的民间美术形式,同时能够灵活地结合教学方法,将民间美术应用在其中,发挥民间美术教育的功能价值。
三、总结
总而言之,民间美术具有重要的功能价值,可以成为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课外教学资源,具有无可替代的教学作用。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民间美术的资源开发与利用。
作者:范文艳 单位:吉林省通化县二密镇干沟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沈秀兰.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功能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20).
[2]张成.泰安市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4,(08).
[3]郭红亮.美术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体现[J].渤海大学学报,2013,(01).
小学美术教育论文篇【二】
一、潜移默化,营造“美”的教育氛围
1.提供欣赏平台
借助学校网站、教师博客、《雨竹》校刊等平台开辟名家名画作品赏析栏目。比如齐白石的《虾》系列赏析、徐悲鸿的《奔马图》赏析、凡高的《向日葵》系列等,让学生从小接触经典的艺术作品,引导他们认识名家美术作品的多元性,学会宽容和尊重大师的作品,与大师直接对话,并且撰写欣赏心得,以帮助他们在童年时代就获得较高的艺术发展起点。
2.加大宣传力度
在学校宣传窗、海报栏、美术教室等场所定期举办学生优秀美术作品展以及学生个人画展,张贴学生创作的能够体现儿童天性、天真朴拙的优秀美术作品,如书法、国画、剪纸、青花、线描等一系列作品,这一举措能拉近孩子的心理距离,更易被孩子们接受。今后笔者还准备将一些优秀的国内外名家名作引入学校公共空间,为本校学生努力打造更完整的艺术欣赏氛围。
3.相关活动配合
因本校的校园文化理念是“诗意雅韵”,每年借助校园艺术节这一契机,定期开展全校性的诗配画比赛,由学生自选一首喜欢的古诗,以硬笔书法的形式书写之后,配上与诗歌意境相符合的画面,以此表达学生的审美感受。这一举措具有一定的跨学科色彩,实现了抽象的文字思维与美术的形象思维之间的联系与互换。除定期开展诗配画比赛,近年来围绕学校民乐特色,开展“乐之绘”美术比赛,也是全校学生共同参与的一项大型活动,学生的绘画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4.丰富学校图书馆美术藏书
笔者学校有个南京市级的示范图书馆,有两万册的藏书,其中就包括一定数量的美术类读物,给爱好美术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扩大美术阅读视野的好机会。
5.家校联手
另外,利用家校平台,号召家长在家中给孩子创设一定的艺术氛围,使孩子耳濡目染,快速提升其审美品位。
二、凸显主体,鼓励学生“美”的学习
1.合理利用美术学习单
在过去的美术欣赏教学中,笔者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就是过分重视了教师的分析与讲评,而忽视了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自主理解。或者就是简单问问学生,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那么,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回答的可能就是“我觉得很好、很漂亮”这样很空洞的一些评论。一些经典的美术作品所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可能不是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所能完全洞悉的,而教师所秉承的又可能是成人化的视角,这就造成了教与学的断裂。因此,笔者开展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尝试,根据上课内容,设计了相关问题,编制成美术学习单,学生回家后,在家长帮助下上网检索相关资料,或者去查找搜集相关的实物,再结合自己的审美感受填写相关问题,由此获得对于欣赏主题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理性判断。
2.“我当小老师”
“我当小老师”即学生评画环节,具体的做法是,展示欣赏对象后,要求学生根据先前阅读的资料,大致描述自己的欣赏感受,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走上讲台,拿起教棒担当小老师,从相对专业的角度进行稍具深度的分析,如色彩、线条、情绪、内容等。这一方法还能够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欣赏水平,形成热烈活泼的课堂环境。
3.同伴互助
在笔者的课堂里,对全班学生进行“七彩虹”的分组,每一组代表彩虹上的一种色彩。人员的组合上也是由绘画能手领衔,搭配能力层次高低不同的学生,互帮互助,尤其在进行集体画创作或是手工制作时,学生们长期的合作训练,能让每一个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任务,深知自己是彩虹桥上不可或缺的颜色,从而得到乐趣和归属感,身心同时得到愉悦,得到美的熏陶。
三、拓宽视野,挖掘“美”的社会资源
美术教学不应该只在教室里开展,教师无论是有意识地组织开展教学,还是鼓励学生通过课外时间请家长协助共同开展,课外美术活动都是美术教学重要的补充和延伸,是非常必要的。
1.积极挖掘本土资源
合理借助利用本土优质文化资源,实地观察欣赏,感受艺术和生活的联系,激发保护与创新精神。如栖霞寺石窟文化、南朝石刻、燕子矶公园、城南老建筑群等,并将这些素材穿插在校本教材中,成为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增添教材的本土性、地方性。对于本土的文化资源,如果光让学生从网络或书籍上查找图片,还是会显得有些距离感,所以让孩子们去实地游览和观察,现场震撼力很强。笔者曾带着学生组成“我身边的南朝石刻”寻访小组,去寻访栖霞区内的南朝石刻,让孩子们现场感受经历了1500多年风雨的南朝萧秀、萧恢墓石刻,孩子们显得十分好奇和激动。他们想象中的石刻应该是非常华美的,但是现场很朴素,甚至显得有点残缺破败,虽然带给他们些许失望,但是他们很快就被石辟邪、石碑的雄壮所打动,仔细研究上面的花纹,并且在本子上临摹下来石兽、石碑的样子,回校后还写了寻访日记,身临其境的体验大大强化了他们的审美感受,欣赏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2.参观博物馆、美术馆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具有多个丰富底蕴的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名人旧居等,这些场馆中的美术教学资源,有的可以直接拿来用,有的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简洁地体验与感受,还有的可以与美术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综合知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官认知,也在与艺术品近距离的接触中感悟了美的力量,从而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
3.感受四季变化
在美术学习中,能够逐步建立或者基本具备艺术感觉的儿童,不仅仅是研究眼睛看到、耳朵听到、身心感受到季节的变化,而且是领悟到了季节变化带来的不同感受。更重要的是,四季更替的变化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具备一种与众不同的眼光和思维。假如小学生能够在看似平常的景致里捕捉到细小的事情,而且这些现象让人能够注意到它,它带来的刺激就会长驱直入地进入小学生的意识。笔者曾经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同一处地点“曲荷滴翠”处观察景色,四季的变化使得景物在造型、色彩上产生变化,孩子们通过观察写生,在这种记录中再现了真实,又艺术化地升华了真实。创造四季美景的经历让学生们提升了敏锐的感知美的能力,也培养了其表现美的技巧。
论文摘要:21世纪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在高校开展公共舞蹈教育是公共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对改善和提高舞蹈教学的现状,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引言
21世纪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高校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的栋梁之才,将责无旁贷地肩负着推行素质教育的重任。因此,当代大学生自身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而舞蹈教育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高校开设舞蹈课(以形体课为主),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提高舞蹈欣赏水平,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新一代的艺术素养。同时也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提出我国高校大学生公共舞蹈教育的发展的必要性,改善和提高舞蹈教学的现状,以及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一、公共舞蹈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从公共舞蹈的特点和表现力方面来看
高校公共舞蹈的特点是:(1)全部参与。它不只是少数人的、高精尖的舞蹈人才的舞蹈活动,是正常人美育需要的由全体学生参与的舞蹈学习;(2)普及性水平。不是高难度的舞蹈水平,而是重在学习基础的、简单的、常识性的舞蹈文化培养。
形体舞蹈课,通过对上肢、下肢与躯干的规范训练,掌握身体运动的规律,并在一定的音乐节奏与旋律中能够协调自如地运动。而大学生在学习了舞蹈语汇后,可以支配自己的躯体,抒感、宣泄激情。当他们需要歌唱抒感,就更需要通过肢体来加以演绎。舞蹈是一种易普及的艺术,它比音乐具体形象,比戏剧简单容易,适合表现他们的学习生活。大学生通过舞蹈可以协调肢体,调节文化学习造成的不动状态,更重要的是还能增强自信心,使人摆脱腼腆和拘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审美情操,充分展示当代学校的校园风貌与当代学子的思想、生活和情感。
(二)从公共舞蹈教育的作用来看
舞蹈训练是一种肢体训练过程,它不但可以使人的形体优美,而且还因为舞蹈经常是双人或多人配合的活动,所以舞蹈过程也是培养舞蹈者关注他人、关注配合、注重协调的过程。我国老一辈舞蹈家郭明达先生,在美国学习和考察后,作出了如下介绍:“几十年来,美国教育系统里的舞蹈设置目标,认为舞蹈活动可以强身健体,纠正姿态,调理肌肉,使动作准确。在心理方面,舞蹈对适应团体活动、接受领导、遵守纪律有帮助;对个人言行举止、表情达意也有益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舞蹈课的训练,这是21世纪中国教育的要求。
(三)我国高校普及艺术教育的良好发展势头
从1988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到1996年,国家教委又印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再到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充分肯定了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各高校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并把艺术选修课逐步纳入教学计划,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选修公共音乐、公共舞蹈、公共美术等艺术课程。而舞蹈发挥其肢体语言的魅力,吸引了大批的青年学生,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各类艺术教育形式共同存在。
二、普通高校公共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公共舞蹈教育课程的设置
据不完全统计,各高校开设公共舞蹈课程一般可以分为两大块:(1)形体与气质的塑造。这一课程是老师教授学生训练形体、塑造气质的方法。学习舞蹈基本功,最大限度地开发肢体的表现力,学习常用的技术技巧和舞蹈风格韵律,增强舞蹈艺术的表现能力,学习舞蹈剧目,培养正确抒发感情、完整刻画舞蹈形象的艺术水准。(2)中外舞蹈艺术经典作品赏析教学。是通过视频媒介,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介绍古今中外优秀舞蹈作品,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舞蹈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了解每一种舞蹈风格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认识舞蹈的美学特征,唤起他们内心向往美的追求。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可以给学生一个舞蹈知识的形象化的教育和一个合理的舞蹈艺术的知识结构,开阔他们的眼界,提升对美的鉴赏力。
(二)公共舞蹈教育的教学方法的研究
1、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组织学生观看舞蹈音像资料,以“画面”中那些优美舞姿,丰富的情感表达,来传达对美的感受,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有目的性的学习,进入自然的舞蹈学习状态。
2、教学方法的多变性
“口传身授”是舞蹈教学的基本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用形象、精炼的语言讲解舞蹈动作要领,再通过肢体示范教学,直观地给学生展示动作,使得同学可以直接模仿,并用心理解和体会动作要领。但是随着高科技慢慢渗入教学,有了多媒体、电视教学等,更能成为很好的辅助教学工具。毕竟舞蹈是表演艺术,它是通过肢体来表达的,在教学中加以电视教材,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把握需要传达的意思。
3、结对帮扶教学
根据高校公共舞蹈的特点,是由全体学生参与的舞蹈学习。虽然不是高难度的舞蹈水平,但在教学过程中,会有一些同学领悟掌握得快一些,就可以进行结对帮扶,把领悟慢一些或动作出现错误的与掌握得快一些的同学组成一组,互相纠正错误,避免动作的错误出现。
(三)高校大学生舞蹈团队的不断涌现,丰富了校园文化,带动了高校课外艺术活动的健康发展
经抽样调查,全国90%以上的高校都有自己的大学生舞蹈队。而这些团队中的同学多是通过公共舞蹈教育的课程学习后,涌现出的一批骨干分子。因对舞蹈的热爱,自发成立的舞蹈团队。近几年,高校非专业同学参加全国各类舞蹈大赛的比比皆是。就拿江西第二届大学生舞蹈大赛来看,共48个节目进入复赛,非专业组23个节目,比例占了一半。虽然这部分学生可能在表演上达不到准专业的水平,可是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自信地表演,充分展示当代学子的思想、生活和情感。并有效地推动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普通高校公共舞蹈教育遇到的“瓶颈”
1、学校领导的认识不到位,管理职责不明确
迄今为止,还有部分高校领导同志一直对艺术教育的作用持怀疑的态度,甚至认为公共舞蹈教育可有可无,只不过是供休闲娱乐而已。艺术教育机构只是团委工作下的文艺干事兼管,没有设立专门的舞蹈教研室,据不完全统计,设立了艺术教研室等艺术教育专门机构的高校只占高校的18%。
2、资金短缺。配备不齐全
经调查,有些高校用在舞蹈教育上的经费严重不足。有一所学校每年投入自然科学研究上的经费达8000多万,而投入人文科学研究的经费仅有100多万,而真正用在普及艺术教育上的经费那真是少得可怜。一般高校进行舞蹈训练的场地,通常只是普通水泥地面的教室,没有铺设专门的地板、地毯、把杆,更没有镜子了。最多只是用普通迎宾用的地毯铺设在水泥地上,那样活动极容易受伤,更是无法达到训练的效果。
3、师资力量缺乏
2006年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指导方案》中强调,各高校应重视艺术教育课程,加大配备专职的师资力量。就说北大、清华的专职公共艺术课教师都不到十名,那普通高等院校就更是无法按国家规定来配备;再从学历上看,从事高校公共教学的研究生教师的比例也只占25%,可见学历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五)提几点高等学校公共舞蹈教育的发展构想
首先,加大各校领导的重视,从认识上要重视,真正明确美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作用。认清大学生普及舞蹈教育的重大作用和深远意义。再者,建立起公共音乐、舞蹈、美术等教育专门机构,由他们专门负责全校公共艺术教育,并指导学生开展各项工作。最后,应配备根据教育部要求的师生比0.15%~0.2%的专职教师,还应配给相应的教学场地、设备和需要的各项活动经费。
关键词:大艺术素质教育;科学技术;人文艺术
人类文明成果的不断发展壮大来源于一种不断进取、持续发展的精神。对该精神之培育与开发,始终是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科研的重要任务。艺术教育主要是由艺术公共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等两部分构建而成的,以全部科技知识为前提,运用艺术教育及其活动来指导学生们掌握艺术类专业的基础理论以及实际技能,不断提升学习者们的艺术素质以及实践运用技能,而且还能够极大地提高人的脑力和体力、智商和情商等综合素质之效用。它并非是单一化得文化娱乐类活动或者技艺演出类活动,而是能够让学习者们更有同情心、责任感和创造力,有更加深厚的人生历练,进而让其能够拥有更为纯净悠远的精神世界,是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高度融通与结合。这就是大艺术素质科学教育观。科学和艺术之间联结主要表现为社会的诸多组成部分之中。比如,中国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就旗帜鲜明得提出要将奥运盛会办成具有绿色、人文、科技等鲜明特点的一届奥运会。在欧美强调“人人都是艺术家”,“生活就是艺术”,“为人生而艺术”的典型,包括公共科技艺术、环境工程艺术、电脑设计艺术、多媒体综合艺术等等,以合理的形式为社会生活提供服务,这和纯艺术只考虑艺术成效就有相当大的差别。艺术已经深入到现代人的工作与生活当中,更为关注解决人民群众所关注的工作、生活等话题。在教育过程之中,科学和人文之间共同发力已发展为新型教育理念之一。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出人格健全的人,而教育之功能正是要为社会培养出素质过硬的人才。在科学和人文不断渗透并且加以联结的社会之中,十分需培育不仅懂得科技知识而且还通晓人文知识的全方位发展之人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已经明确了新课程目标在于展示时代要求,让学生们能够具备基本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科技人文素养等。艺术类课程的目标定位就是旨在让学生们的艺术技能与人文素质能够实现全面整合化发展。在诸多艺术教育门类之中,可以运用艺术和生活之间、艺术和情感之间、艺术和文化之间、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彼此结合,实现提升学生们的艺术、审美能力与情趣之目的。相当多的研究者觉得今后的竞争虽然从表面上来是科技层面上的竞争,然而最后还是要看人才之间能力上的竞争。为了提升人才素质,就应当将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培养一起抓起来,运用大艺术教育,从而人才的培育发挥更加突出之作用。如今,科技和人文之间的融合,很好得延展与丰富了学生们的艺术表现能力,而且还拓宽了艺术层面上的表现空间。比如,电脑绘画、电子音乐和电脑动画等已经成为了实实在在的产品。在科技和艺术不断推进的当下,两者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1][2][3]实施大艺术科学教育,可以说是以人为本素质教育观的重要体现,对于旧艺术教育理观来说,这是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以及人文艺术科学等知识,致力于推动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科学教育观视角而言,自然生态的平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明的进步等三者一起组成了人字状之教育模式。艺术教育能够在健全完善人格与不断美化生活上,通过全面整合自然求真与社会求善等学科知识为前提,运用对美之引导与追求,不断推动两个学科的方法论持续发展进而升华,不断融合到具体学科教学发展之目标体系中,在人字结构的最上端以实现美育文明之目的。相同的是,从以上科学知识教学观来考虑,其又一起组建成为艺术学、社会学以及自然学科等一起建构而成的品字状教育体系,单一地注重于品字之中的哪一部分还是不完善的,一定要做到和谐与统一,才能构实现德、智、体、美、劳相互结合的教育方针之使命。这是由于客观事物均在真、善、美之追求和假、恶、丑之斗争当中持续得发展与变化,一旦在教育过程之中无法体会到三位一体所具有之作用,如果没有了平衡,其后果是无法想象的。否则,就会倾向其反面而违背大艺术科学教育观的规律与法则。[4][5]对艺术教育所实施的改革是对我国全面素质教育改革所进行的一次十分重大的考验。一旦难以全面认识改进纯艺术教育并且加以推进之重要意义,那么艺术教育改革也就难以得到很好的推进,其后果是会造成大艺术素质教育的改革无法得到更好地发展,从而制约教育改革之成果不断地拓展。所以,一定要从以下四方面来抓大艺术教育改革的思路。
一、彻底改变旧的艺术教育思想认识,明确大艺术素质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地位和作用,并以组织和制度保障
由于旧的艺术教育思想没有深入到艺术本质,造成了艺术素质教育理论研究脱离实际生活,使艺术素质教育实践探索停滞不前,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改革创新及个性化发展十分局限,特别是没有很好的把艺术当做一门科学来对待,并与其它各门科学结合起来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而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待艺术的改革发展与变化。因而总是片面的认为艺术教育是特长教育,而不是通才教育;认为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艺术和科学已经分支,没办法结合起来了。然而,这只是阶段性的历史现象,如果从艺术和科学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长河中来看,这就是错误的了。因为艺术和科学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文明过程中一切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代表世界观,艺术代表方法论,二者本身就是合而为一的,就像每个人的左右大脑和双手双脚只有相互协调,才能正常工作的规律和特点,这就是大艺术素质教育观的理念。一直以来把艺术教学摆在整个教育的边缘地带,而作为应试教育和办学效益来进行特殊标榜的错误,是对素质教育和办学特色认识模糊不清的偏见!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必须彻底改变旧的教育思想,克服艺术特长教育观和应试教育观的影响,树立培养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艺术素质教育观的地位,在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在明确大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尝试从任何科学技术教育中汲取营养,培育自己的创新精神,勇于站在时展的高度来突破原有学科界限,推进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建立新的学科增长点,即大艺术素质教育新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例如将现有的社会科学方面的《组织领导艺术》、《经济管理艺术》等课程;自然科学方面的《自然生态艺术》、《现代科技艺术》等课程教学研究进一步带动起来、推广开来,起得促进教育全面建设发展与进步的作用。另方面通过全面普及艺术通识教育及创新考试考核办法,克服片面的应试教育观,建议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大艺术素质教育研究中心机构组织,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制度保障;明确大艺术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职责,统筹全校各门课程的美育建设目标,提高办学教学水平;正确认识艺术专业教育和艺术公共教育的个性与共性,在教学条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量计算、教育教学考试考核考查等方面制订相应的政策;组织研究当代艺术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明确思想观念,克服认识上的模糊性和片面性,确保大艺术素质教育顺利推进;确立大艺术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在社会教育发展中的战略主体地位,彻底转变不适合大艺术素质教育事业发展要求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态度,为推动大艺术素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明确大艺术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任务及价值取向,加强大艺术课程体系内容与形式的探索与研究
艺术来源于生产生活,服务于生产生活,并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改变而发展。为了使大艺术素质教育目标任务更加明确,思想上必须充分认识到新课程内容形式探索开发研究的核心价值问题。即具体建议学校:建立科学合理的符合时代需求的多元化的艺术素质教育新的课程体系,结合各校实际,设立一至两门类的美育科学和艺术技能相结合的素质教育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并改革其课程内容,结合当代科学技术与各艺术门类的综合发展,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与形式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适应理论联系实际、作品赏析与技能训练要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情况;突出课程特点,要根据各个学校个性特色创造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新型课程体系。例如综合性大学开设《艺术哲学》、《科学与艺术》、《书法与绘画》等,理工科大学开设《科技美学》、《建筑与音乐》、《书法与绘画》等公共必修课体系,各大学及多科与单科学院应充分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专业学科特点,开发开设相应的艺术专业课程和艺术公共课程,如《文化艺术学》、《设计艺术学》;根据课程体系加强高素质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条件建设,由于专业艺术教育与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要求不同,[6]因此如何组织开设新型课程教学?如何建立艺术类课程多样化创造新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体系?如何通过大艺术科学教育改革创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如何进行公共艺术社会素质教育课程内容形式的改革创新?如何进行全社会大艺术教育认识的改造与提高,这些仍是值得探索的新课题研究。所以,艺术教育必须纳入全社会统一规划发展方向,开发出具有时代价值的大艺术素质教育体系,服务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型人才。
三、加强提高师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努力使广大师生在思想上行动上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艺术教师与广大师生整体素质的共同提高是实施艺术教育改革是成还是败的决定性的因素。素质教育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也就是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发展一定要依赖于广大师生加以推动,全部问题均需师生彼此配合加以妥善解决,所以说假设未能抓好教师队伍与学生队伍的建设工作,要想落实好教育改革的各项目标是无法实现的。以往,只是单一地注重教师人才队伍能力素质之建设,而对数量更多的学生队伍素质强化工作还抓地不够,以至于忽略了教和学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能形成强大的正向推动力,必将直接影响到改革实施的具体深入和改革潜力的有效发挥,从而使大量富有价值的改革思路与规划难以得到积极的支持,以至于还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要想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不但要继续深化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工作,而且还应当大力抓好学生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工作,更好的发挥出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有鉴于此,艺术类课程教师不仅应当具备极高的专业素质,还应该有高深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具备全面协调可持续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实力。广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不断地进行人文艺术修养,获得知识结构的完善和能力表达的提高。因而,艺术课教师必须在职进一步攻读学位,特别是双学位,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知识的迁移与综合创新的实现,并通过多级别、多层次、多渠道参加各类短期培训班、进行教学观摩活动和出国考察,开阔视野,彻底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思想素质、敬业精神、艺术教育理论水平和艺术教育实践能力。同时,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改变领导教师和学生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偏差,组织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通过针对广大师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特点,开展多元化的艺术思想观念交流和艺术作品展演,通过活动沟通认识,开阔眼界,以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引领广大师生尽快步入到大艺术素质教育科学发展观上来,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自然、社会、艺术等多类别知识的文明发展进程之中,加强社会艺术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研究工作,以科研促教育推普及,以普及抓深入显成效,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广大师生全面合作、整体协调的能力得到不断加强与完善,使广大师生在社会大艺术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具体工作学习生活当中,能更好地运用新思想、新观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大艺术教育在全社会的普及化、大众化、深入化服务。
四、创造有利条件改善艺术教育环境,完善艺术教育设施,将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在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实际中结合起来
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来改善完善艺术教育环境设备。特别建议充分利用各个学科资源,把握时机挖掘各个专业学科全面建设的发展潜力,创造条件有机结合到各个学科专业教育教学和工作生活的美学特点中去,[7]组织深入认识和掌握文化艺术和各学科技术相结合的内容形式,成立相应的理论研究工作室及实践教学活动场所,充分调动大家在学习生活实践中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及动作等艺术细胞去感受对科技审美的艺术体验,例如:农业院校在动物形态学教学中引入美学艺术素质教育。[8]再通过文化艺术手法的加工处理,创作出全新的、不同专业的文化知识技能的审美艺术作品来,不断丰富和加强现行“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内容形式,建议考虑进一步完善这个重大节日为“文化科技艺术节”的全新表达方式,通过全面推进传统艺术的不断改革创新,综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当代艺术中的探索与发现,将来一定能够有机会产生新的艺术思想和艺术作品来,彻底突破人们对艺术认识的局限性,真正将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上升到一个新的文明时代高度,[9]并在学校艺术教育和文化科技建设中体现出来,切实促成学校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化艺术教育在各个方面的“联姻”而产生的巨大的再生潜力,进而将大艺术素质教育推广到全社会当中去,产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并通过在思想上,组织上的高度重视与保障,使这棵“同根生与连理枝”的艺术与学科相结合的人类文明成果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杨立梅.以大艺术教育观建设基础教育中的“艺术学科”[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
[2]李惠如.作文,让人性流淌——浅谈“大艺术教育观”下的作文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07,(12).
[3]苑丽丽.大艺术教育观视角下的艺术学科课程整合[J].北方音乐,2009,(12).
[4]范洲衡.论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认识问题[J].美术向导,2011,(6).
[5]谢芳.使人们合乎伦理的艺术——浅析黑格尔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2).
[6]杜艳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0).
[7]胡泊.“为生活而艺术”的艺术教育理念———专访美国汤姆•安德森教授[J].教师教育学报,2015,(2).
[8]高立云,胡格,杨佐君,段慧琴,穆祥.农业院校动物形态学教学中引入美学艺术素质教育———基于两门公选课学生选课情况的思考[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