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沁园春长沙教案8篇

时间:2023-03-06 15:58:3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沁园春长沙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1

【关键词】朗读教学;诗词朗读;情感世界

近久,刚好和学生一起鉴赏了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教学中也颇有些感受,借此机会也谈谈自己的一些陋见。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诗歌本身就是感情与认识的统一,没有感情的投入是无法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的,当然也不可能真正的去理解诗歌。因为,诗歌可以说是抽象的,基本没有具体的现成的概念去让你把握。我认为,在诗歌教学中,多些感性、少些理性很有必要。既然如此,教师何不做个“导路者”,引导学生在诗的国度漫步呢?

诗词教学中情感的融入不是靠讲解条条框框让学生去明白一首诗,而是让学生在反复的“吟”或“唱”中去揣摩她,去感悟她,从而达到去感悟生活的目的。作为一个“导路者”,我一直跟我的学生重复着“你们进入不了我的内心世界,是没有办法学好我的语文科目的。”“你们朗读不好一首诗歌,同样也是学不好这首诗歌。”等等这些话语。说这话可能说过了点,但我相信我是用情感去教学的,无论是诗歌还是文言都是如此,朗读在我的课堂上一样得到体现。我是通过自己的情感吟唱去感化学生。诗词课堂,是通过吟唱让学生进入她的意境的。通过诵读进入诗人的时代(写作背景)、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的人生经历)。

就以的诗词《沁园春长沙》为例,来谈谈我对这首词在教学中的一些朗读教学法。上课铃响了,在高亢而有激情的朗读的《沁园春・雪》声中,我大步迈入教室。学生先是一愣,马上明白过来,他们自然而然的就跟着朗读起来。(学生初中已经学过,很是熟悉,且对该诗词感悟过)声请并茂中,我的课堂自然过渡到《沁园春・长沙》,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在对本诗的朗读中,我没有让学生坐着齐读,而是全部起立。黑板上是两幅素材图片:一为“独湘江图”,一幅为祖国“山河如此多娇”图。每一个炎黄看到一代伟人的风姿,“看”到祖国大好山河,心中那份豪壮之情油然而生。在朗读中那种高亢和激情自然就出来了。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叫停了。给学生留了个问题:如此多娇的河山,又是那样的一个“国破山河在”的时代,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感慨呢?同学们从“问”字开始尝试朗读,反复的揣摩中,一种山河尤在,国家破碎的感觉逐渐被体会出来了。重游橘子洲,“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再让同学们联系自己的意气风发,那种要报效祖国,勇担大任的豪情读出来了,自然也达到我朗读的一个目标。到此,只是片段朗读,同学们可以根据所分析的感情起伏变化朗读全诗。在我的朗读指导和适时的穿插讲解中,一堂课完了,留了的是学生的无限的感想。

上面是我对诗歌朗读教学的简单的案例分析。当然,课堂上具体的授课的流畅和课堂组织的合理性,我们每个老师都可随学生的感情变化而变化,“教无定法”嘛。在这里我只是把它作为我理论上的一点支撑而已。

也许,每个老师都会注意到朗读的重要性,特别是关于诗词的朗读。但在朗读教学中,很多时候可能都无法让我们感到满意。具体说来,在诗词朗读中,我们可能会有很多的不足。以下草拟几点,大家一起探讨。

朗读时间把握不好,只是教案上的安排式的朗读。一般教师可能是在介绍了作者,作品背景后就放录音或者直接就叫学生朗读。如果是为了营造课堂气氛而这样,那何不先给学生一个朗读的氛围再进入朗读呢?哪个的效果好,大家一看便知。再者,中途为了活跃气氛而朗读,这种朗读的动机上就不妙,怎么能让学生带有感情去朗读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一开始就没有带动他们学习本诗词的积极性,进入不了诗人的感情世界,又怎么去读好她呢?更有甚者,可能是为了填充课堂时间强加的朗读,这种方式我不便多说。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课堂上诗词朗读的实效性呢?在上面的案例中,大家也可能已经看到我的陈述。在我的课堂上,特别是诗词鉴赏课上,我是在有“情”的朗读中进入课堂,进入诗词学习的。在我的课堂开始之前,我和我的学生已经一起奠定了这一堂课的基调。从朗读 情感跌宕,音调的起伏中去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去理解诗的意境。我是从来不去安排什么时间去读,什么时间去讲的,暂且我把它叫做“读讲合一”吧。所谓的“读”是感情式的朗读,而“讲”是一种穿插试的讲解,我可不想破坏已经有了的课堂氛围。至于说到一堂课上要朗读多少遍才算够呢?这要取决于我们的这堂课上师生情感调动的程度。朗读应该是没有功利性的,应该完全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在这种情感的释放过程中渐渐的走入诗人的心田,从而达到感悟诗词的目的。一堂很好的朗读课应该是师生相互揣摩交流朗读的过程,在这种朗读中师生之间可以交流揣摩,从而提高师生生朗读水平。在老师的朗读中,可以让学生走入我的情感世界,那么你还会担心学生不专注你的课堂吗?同样,我们也应该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心与心的交流中,有师生的感情交流。当然最终我们也和诗人的心有了交流,这样去理解一首诗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毕竟,去感悟诗词才是我们上一堂诗词课的初衷。

篇2

分析模式,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且也提高了教师的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试从巧用音乐导入新课、巧用音乐促进阅读、

巧用音乐配合诵读、巧用音乐引导写作、巧用音乐精彩结尾这四个方面来阐述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音乐 语文教学 有效性 作用引文: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我国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的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可见,音乐有其独特的魅力,没有音乐的世界是枯躁乏味的。生活中离不开音乐,学校教育中也离不开音乐,新课标要求构建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而音乐则成了语文教学的得力助手。音乐的巧妙选取与合理运用已成为教师对课堂调控和驾驭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且对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都具有良好的功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很喜欢音乐。在五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越来越感觉到,恰当地把音乐引入语文课堂,让音乐与语文教学有效联姻,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巧用音乐导入新课,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同志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巧用音乐导入新课,精心设置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音乐,则可以唤起学生对头脑中储存的一些相关的人物形象、影视故事、文化背景、特殊情感的回忆,让学生自然而迅速地进入状态。例如在学习文言文《鸿门宴》时,可播放歌曲《霸王别姬》导入,随着音乐声的深入,学生会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而后教师再提问导入:“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悲惨的下场呢?让我们来一起走进《鸿门宴》,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答案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情境。再如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时,可让学生听视频音乐《送别》,画面中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出寂静萧瑟的氛围。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罢,学生能很快进入主人公感伤的情感世界中。

二、巧用音乐促进阅读,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课堂要求灵活忌讳沉闷,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和有效操作课堂。学生阅读兴趣提高了,才会积极地参与和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阅读可使人拓宽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在阅读过程中引入音乐,能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都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联系脑中原有的记忆,储存新的信息,从而积累丰富的知识。例如在让学生进行《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比较阅读,可在上完《沁园春?长沙》后,播放歌曲《沁园春?雪》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学生则会很自然地把注意力转到课文后面资料上去,这样再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就顺理成章了,这样学生的记忆库的容量也会逐渐增加。再如在学习《论语》之《诲人不倦》篇中第一节“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可播放《三字经》歌,《三字经》中的“性相近,习相远”便出自《论语》,稚嫩的童音加上熟悉的旋律不仅愉悦了身心,而且积累了丰富了课外知识

三、巧用音乐引导写作,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而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它所提供的广阔的情感空间为人们的审美想象提供了可以自由翱翔的天地。在教学的过程中,写作一直都是一个难题,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苦不堪言。如果在写作中播放相关主题的音乐,把写作主题和音乐意境不露痕迹地融为一体,不仅可以给学生创设情境,还可以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由此可见,好的乐曲往往是写作的催产剂,它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起热情,产生灵感,顺利完成写作。

例如在以“努力拼搏”为主题的写作教学中,可在教师讲述完写作要求之后播放一首零点乐队的《相信自己》,在激昂雄壮的旋律感染下,整个课堂都笼罩在振奋人心的高亢氛围之中,此时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之弦都会被拨动,从而写出充满积极向上的文章。再如写有关生命或与春天相关的话题的作文,可在写作前播放《森林狂想曲》,乐曲中清脆的鸟叫,林里的蛙鸣、陶笛以及小提琴奏出欢快的音符,很快将学生带进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因此让学生在音乐中进行写作,既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巧用音乐精彩结尾,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

在阅读、探讨、分析课文之后,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会鼓励学生倾诉自己的心声,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见解。学生表述完后,教师进行总结并深化文章的主旨,此后再播放一段与主题相吻合的音乐作结,既可以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如播放《同桌的你》(友情)、《懂你》(母爱)、《精忠报国》(爱国)、《最初的梦想》(梦想)……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深入领会课文主旨,并在优美动人的音乐中愉快地走出课堂。在动人的歌声中,学生既受到了音乐艺术的感染力,又顺利地记住所学的内容,何乐而不为呢?

再如在学习完周国平的《直面苦难》后,可给学生听汪峰的《怒放的生命》,听着高亢激昂的旋律,体会那耐人寻味的歌词,学生会消解内心的痛苦与彷徨,而顽强的斗志在涌起,燃烧的激情在膨胀……而这些正是我们要留给学生的“余音” ,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五、结束语

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音乐家们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只要善于运用,相信音乐能以其独特的魅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青春活力,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很多语文教师都意识到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并且也在教学中加以运用。教无定法,但有一点要注意,语文课毕竟不是音乐课,音乐在语文教学中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于引入音乐辅助。我们决不能本末倒置,厚此薄彼。

参考文献:

[1]朱小玲.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上),2010(2).

篇3

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情景,还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同时,在高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节省了教师的备案时间。此外,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方式,其通过学习任务与教案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自我学习,逐渐的挖掘文本知识的深层含义,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讲《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讲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简介“:1925年秋在写《沁园春•长沙》,意思是正值青年朋友意气风发。当时在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同志从1911年到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概括了青年时期的和其战友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当时的情境,带领学生更深层次的解读文章,并掌握知识要点,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情境教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性

新课改教学中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还能为学生创设文本外的情境,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把文本知识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还能为学生提供很多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生兴趣,开阔视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如,在学《电磁感应》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自然界的普遍联系的规律,知道电磁感应及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理解磁通量及其变化,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电磁感应的原理,揭示“电生磁”与“磁生电”发现过程的哲学内涵,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是探究自然规律的重要前提、磁通量的概念及磁通量与磁感应强度的关系。通过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和磁通量变化的分析,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创新教学内容,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里,教师已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些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给予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学习起来也会比较乏味,这就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合作学习,学生可以根据相关的课堂要求,有目标的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增加学生间的交流,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如,在做喷泉实验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做实验时需注意的事项以及操作流程,在确定每一位学生都掌握的情况下,为学生布置试验室,并进行分组,在老师不帮助的情况下,学生间互相帮助,安全快速的完成试验内容,给予试验成功且快速的奖励,这样把个人的荣誉转化为机体的荣誉,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制定任务,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性

任务学习即是指为学生制定一定的学习任务以及规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其学习任务的过程,且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以分数的形式来衡量完成任务的质量,这种方法被称作为任务型学习。把其应用在高中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还能够更好的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记忆,进而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如,在讲元素周期率这一章内容是,教师可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选择具有典型代表的元素,为其讲解它的特点、化学性质以及作用,并为其制定相关的学习任务,如背诵元素周期表并掌握用法以及规律,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其进行抽查,任务完成好的适当的给予奖励,如果没能完成任务,教师应该给予合理的教育并惩罚,鼓励并激励学生都可以完成学习任务,并且结合实际的生活,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化学物质,如磷的自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结语

篇4

一、精心准备教学方案

作为一名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的责任。备课是上课的必要,备好课更是上好课的前提。

备课要备:教材、学生、写教案、设计作业,设备。怎样备好一节课,我认为要明白三个问题,即“教什么”“怎么教”“所面临的教学对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教学方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课上一分钟,课下十日功。大部分老师备课时能处理好前两个问题,却疏忽了最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备课时对自己今天给什么类型的人上课,他们会有那些问题,会在什么地方出错,他们还能提出些什么等问题疏忽了。

二、合理利用课堂时间

教与学不是割裂开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追求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课堂高效的保证。教学是否有效,不能简单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完成最多的任务, 而是 要合理利用课堂,向45分钟要质量,向课堂要成效。

课堂45分钟时间,既属于教师,又属于学生。一堂课的时间安排要合理。必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必须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处理好听说读写的时间分配。就“读”来说,一些精美的散文和诗歌(如《古都的秋》、《赤壁赋》、《雨巷》等),只有通过朗读才能真正体悟其神韵和意境。常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多了,慢慢就可以理解了,一定程度上,学生读比老师讲收效会更好些。

2、是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一般老师习惯于“塞”而不善于“导”,因此害怕将时间还给学生会白白浪费掉,所以紧紧的攥住时间不放。这种做法,斩断了学生投入学习和活动的关键环节――动手和动脑,思考和感悟的过程。所以,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最重要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可以静静地思考,与同桌交流,小组相互讨论。这才是我们教师追求的理想境界。《沁园春---长沙》一文,提出了两个问题:1、眼里的秋景与古代文人墨客眼里的秋景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2、你从诗歌中读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

3、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用多媒体将声、像、动画等多种手段融合起来,以强烈的气氛渲染,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其心潮澎湃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授古代小说时,布置课外阅读原作,特别是节选的章节前后的内容,弄清作品故事情节发展脉络;看录像,增强直观效果;在网络查找有关专家的点评,与自己的认识对比,增加记忆和印象。课堂鼓励学生把课外看到的和理解的在同学中交流,达到共进的目的。

4、教师还可因势利导。

篇5

关键词:新课改;教案设计;显性教案;隐形教案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变革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在这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之下。教师的主要武器――教案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案头。那么,何谓教案?教案是教师经过备课在课堂教学之前设计的教学方案。它既包括写在教案上的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板书设计及教学媒体等显性的教案,也把它称为“狭义教案”。它还包括无法写在教案本上的但却无时无刻不渗透在课堂中的执教者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情感态度、个性风采等隐藏起来的东西。我们称之为“隐性教案”。或是“广义教案”。n堂之前的教学方案设计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也直接反映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其意义的重大,这里再不赘言。那么语文教师如何设计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案呢?我认为既要写好狭义的“显性教案”,也要设计好广义的“隐性教案”。在“显性教案”的设计上,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设计教案时的角色要转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就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而这种定位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教案设计。在教案设计时,教师就不能再是课堂权威的发言者,不能再是标准和自我经验的灌输者。而应该成为节目主持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在设计教案时,除了对知识和能力的设计外,更要设计学生的课堂上的“可能”。也就是说要跳出自己地阅读感受,尽可能地把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设计到教案中。变固定目标为开发目标,教师要开创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人人平等参与的局面。教师要设身处地的关注、呵护、尊重学生的感受,尽可能地营造氛围,使语文课堂“学生常有惊喜”、“学生常有闪光点”、“教师经常被难住”。

其次,设计目标时应由单一目标改为三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掌握者,而应该在能力、方法、情感和价值观方面都要有所提高。所以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不仅要设计对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的传授,更要设计给学生以丰富的内心体验与个人感悟的情景,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仅学知识,还要学方法;不仅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不仅强调语文学科的学习,还要强调学科间的渗透学习。变统一目标为多元目标,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方面都有所收获。

最后,描术教学目标的术语要有所改变。

传统的教学大纳较多以学科体系为中心,表达学科的知识点和教学要求,对能力和教学要求往往采用“初步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抽象的方式,对教师要学生达到什么程度缺乏明确的要求,而新课程标准却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多方面作了具体的要求。不仅结合知识点明确了具体的结果性目标 ,而且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明确了一系列过程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对教学目标的描述更加具体、明确、操作性更强。如在“了解”一词下,就具体到如下一系列的行为动词“会写、读准、认识、学习、学会、把握、写下、熟记”,对“理解”一词具体到:“理解、展示、扩展、使用、分析、区分、判断、获得、”等行为动词。当然在“应用”“技能”和“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行为动词进行具体的描述,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就应该改变以往抽象的、模糊的描述,而应该改为具体的 、明确的描述。

写在白纸上的教案设计需我们精心设计。当然,我觉得隐藏在教师思想意识和情感深处的“隐性教案”同样起着主要作用。因为我们知道,如果同一份教案,在不同的执者者手中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究其根源在于执教者的心中是否还有一份“隐性教案”存在。我觉和要想设计好自己的隐性教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沉淀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要储备扎实而丰富的专业知识,对自身的文化素养进行不断的沉淀。试想一下,教师在教案设计时,给学生“教什么,就读什么”,想给学生“一碗水”,而自己却仅有“一碗水”。这样,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更适应不了新课程改革。如在学习的《沁园春・长沙》而教师只了解毛诗中的这一首。

第二,设计教案时要渗透进去自己的情感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和积极到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要“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样就提醒语文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不仅要设计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也要设计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教育。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光环中解脱出来,从高不可攀的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随着文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随着学生的忧而愁眉不展,随着学生的激动而手舞足蹈。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健康的审美情趣。

最后,教案设计时要注意课堂中的口语表达。

篇6

我准备充分地去上课了。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比较活跃的,一个个教学环节在颇为流畅地进行着。因为有前面好几个专题对词的鉴赏方法的学习,学生在描绘意境、体悟情感方面颇有心得,这些问题解决得比较顺利。当鉴赏到名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时,学生中产生了一个小小的争执。第一个学生说:“这个句子用对比的手法,将独立之人和双飞之燕进行对比,表现出人的孤单寂寞。”马上有学生反驳:“不对,是反衬,不是对比。”第一个学生坚持:“本来就是对比,一个单,一个双,不是对比吗?”其他学生也议论纷纷,有学生转而问我:“老师,对比和反衬到底怎么区别?”这个问题是在我的备课重点之外的,一是因为这个点很小,二是觉得以前是讲过的,我总认为这个问题学生应该是没有困难的。但现在这个局面让我明白我的估计是错误的。既然很多学生在这里出现了问题,我就有必要在这里停留。所以现在必须打破课前的安排,插入一个学生需要的环节。关注学生,跳出备课时定的“格”是完全有必要的。

于是我这样来引导学生:“首先我们在我们的知识积累中找一找对比和反衬的概念是什么。”几个学生凑出了相关的概念,我整理学生的回答然后板书:反衬是衬托的一种,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然后我再提醒学生注意我加着重号的字眼,把握二者最关键的区别。在这个基础上我再引导,区分对比和反衬一定要有关注全篇的整体意识,作品的主旨对句子的表达是有很强的影响力的。我临时举些例子写在黑板上。比如《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我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前后两句各写的是什么,诗歌的主旨是 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前两句写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二者不分主次,反差强烈,合起来共同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具有震撼人的力量。我说这前两句和后两句就是对比。而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典型的以闹衬静,因为在噪、鸣、静、幽中,作者突出的是静、幽,所以这是“衬”,而非“比”。说到这里,我再让学生回到课文中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我要求学生在把握全词情感的基础上再结合对比、反衬的区别重新考虑对这句的理解。这时学生很快有了共识:用双飞之燕反衬着独立之人的惆怅难堪,因为词的主旨在于表达人的孤独、落寞之感;双飞之燕从反面作背景,烘托出主体独立之人。

为了让学生对对比、反衬的认识更深刻些,我要求他们再举些课本中学过的例子。学生此时很活跃,有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用对比写出严重的社会对立与矛盾;有说《沁园春・长沙》中含有多种对比,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空间的对比、动作的对比,它们共同描绘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画面;有说张先的“沙上并禽池上暝”是以“沙上并禽”反衬自己的孑然独处;还有说温庭筠的“双双金鹧鸪”,也有特殊的暗示和含意,用以反衬自己的孤独和寂寞……最后我和学生共同总结了两点:区别对比和反衬,一要看两个写作对象有没有主次之分,注意把握二者的关系,二要注意作品整体的主旨情感。

篇7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在高考语文设置的所有考点中,作文是最能检测考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题型,故一直以来,高考作文分值很大,是整个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之后,对于作文题型的改革就从未停止过:从最初单一的命题作文形式、半命题作文形式、到后来出现的话题作文形式,再到新材料作文等,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一直在不断创新。故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也就倍受语文教学工作者重视。

 

在许多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除去对课文的教学、各种语文素养的训练,语文老师们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了针对作文的教学。但是,即使老师花大量的时间在作文的指导与教学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由于各个语文老师教学水平的差异,以及学生们阅读量、写作水平的参差不齐等原因,导致当前很多学校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写作水平仍然不能得到明显的提升,每次习作优秀作文不多。这种现状给很多语文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困惑。

 

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问题和缺陷

 

就目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来说,存在许多的问题和缺陷。由于高考是国家每年的一个大事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所以对于为了高考而打下基础的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出现的问题和缺陷也应该得到重视。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缺陷如下。

 

1.功利化的作文教学,急于求成

 

由于高考的限制,语文作文的教学也被限制在一定的圈子之内,很难得到突破。有些老师甚至在作文教学中什么文体容易操作、容易拿高分,就重点训练什么文体,其它文体甚至忽略不练;什么结构模式学生容易掌握,不易出问题,就求稳让学生去套模式等等。这种功利化的作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手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整体写作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不像是数学物理化学等短期内能够快速的提升成绩的理科教学,学生的写作技能需要长期的锻炼和提升,很难做到立竿见影。因此,在作文教学备考中,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不能有一招制敌走捷径的想法。

 

虽然高考明确了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总体方向,促进了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进程,但是同时高考也使得有些学生和老师在写作和教学中较为功利,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高中语文老师没有针对作文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

 

这也是当前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试想,作文教学课堂上没有明确的教案,没有明确的重、难点,老师仅仅只是布置写作任务,学生们也只是机械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作文的数量提上去了,但是作文的水平却止步不前。这种做法很难让学生发现他们自己作文的优势所在和存在的缺点,很难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也就提高不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3.语文老师作文教学能力的不足,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

 

虽然语文老师整体的教学能力是不容置喙的,但是针对作文教学,很多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的确有待提高。作文的写作需要大量的知识的积累,需要大量的书籍的阅读,以及对于生活的丰富体验,这些都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需要具备的。但是有些语文老师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也就无法给予学生们写作的示范,从而使得学生们的写作水平难以得到提升。

 

4.学生课外阅读欠缺,教师督促力度不够

 

学生学习习作,方法在课内,但更多的知识的储备积累却必须靠学生在课外自觉进行,否则作文时就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但现在很多学生都没有看课外书,特别是经典名著的习惯,这样就导致写出的作文肤浅,没有内涵,而很多老师也没有有效地给学生规划高中三年的阅读任务,不注意平时的厚积,怎么能最终在高考的考场上薄发呢?

 

三、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化的措施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局限在于太过于模式化,仅仅是为了高考而机械的教学,从而忽视了学生语文作文能力的提升。语言能力是学习、工作的基础,而写作能力是语言能力的综合表现。如何突破高中语文作文方面的教学局限,让教学达到高效的目的,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研究小组和高中语文老师们都要反思的问题。下面提出几点作文教学方面的有效措施。

 

1.构建良好的的学习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健康是使作文教学行之有效的一个措施

 

在作文课上,老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书面上的写作指导,教授学生书本上的写作方法,还要引导学生们注意观察和体验生活,热爱生活,让学生们进行写作。俗话说得好,艺术来源于生活。通过对生活中实际物体的感受与感知,学生们在写作时会更加有想法、有素材,这样一来,可以打破学生写作观念的枷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2.重注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引用素材

 

作文素材是写作过程中尤为重要的因素,任何作文都不能干巴巴地陈述事实,而要有丰富的引例来佐证陈述的观点。对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就需要老师在课堂讲课中,即使不是作文课,也要时时提点学生注意这个内容可以当作文素材。比如在《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可以将其归类为关于“责任”“义务”的作文素材,要提醒学生在遇到这类的作文时,可以将课文加以引用,使得作文出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高一时就给学生规划好未来三年的阅读任务,整体提升文学素养,为写作打好基础。

 

3.语文老师及时对学生作出恰当的评价和示范

 

语文老师要根据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的差异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写作基础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同时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写作基础差的学生,不能一味地批评,要在他用了好的诗词佳句的时候给予表扬,提高其对作文写作的兴趣。另外,教师经常写写下水作文,会对学生的写作起到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作文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也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是只要我们在学习中、教学中有计划,重落实,多示范,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学生写作能力一定能得到提升,而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实施也不再是一件难事。

篇8

课程改革推进着教育改革,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已经注意到课堂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努力让他们在自主合作学习中获得学习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升。但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限定在教学目标等既定的教学框架内运行。如曾经很经典的教学故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教学活动中,内容精当,层次清楚,节奏紧凑且学生活动充分、回答清晰的优质课却被外国教育人士全盘否定。理由是“既然学生都已能回答了,这堂课干什么还要上呢?”获得四川省赛课一等奖的资阳安岳中学陈鸿鸣老师的《沁园春·长沙》被誉为教师主导的示范课,但是我学习之后发现教学方式是多样的,让学生回答问题比较多,和我们平时上课的区别很大;但是我学习过程中总感觉缺少了什么,原来是缺少了诗歌内容的审读与理解,缺少了活动的依托。如此,人文性是充分展示了,而语文的工具性却很微弱。这些其实就是教育价值取向出了问题,课堂的花架子好看,但是不实用;课堂应该是学生提问,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回答解决的课堂。但是我们课堂上虽名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努力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问题还是老师提,教学流程还是按照教案走。于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有没有达成,学生是否有收获很难体现出来。因此,重新对课改下的素质教育课堂再审视、再定位具有很强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二、审视与定位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一)掌握理念,提升教学品位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需要理念的武装,需要理念的指导,更需要新课程理念的运用。现在以黄厚江老师为首的一些教学一线专家提出要回归“本色语文”,也就是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教学,让语文课堂有语文味。现在的示范课没有不用多媒体的,一个同事开设《兰亭集序》的公开课,竟然以周杰伦的《兰亭序》的MV作为导入,以此煞费苦心的创新却获得“混淆视听”的评价。因此,我们在素质教育的高中语文课堂要吃透工具和人文统一的理念、学习和发展并列的理念以及“大语文”的多元理念。如果没有很好地以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技能掌握和语文思维的锻炼为教学要务,提升教学品味;那么,我们的课堂价值取向就极有可能出现偏差。可以说,没有理念的语文教师是平庸的教师;没有理念的语文教学的价值是值得质疑的。教学的品位应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认真思考和努力提升的,那就要深入学习新课程与高中语文的教学理念,让新课程教学思维先行。

(二)注重内涵,提升语文素养学习应是学生自己的事情,高中语文课堂也应该让学生生出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意识;但是学生的主动性发挥需要一定的基础、能力和方法。新课程标准规定和要求我们高中生在高中阶段总阅读量在300万字以上,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尽是数量衡量也是不科学的。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有自己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获得能力的提升。如我在苏洵《六国论》教学之前,让学生借助历史知识,收集历史知识,说说写写“秦灭六国的原因”,然后再让学生找资料看看苏洵生活的北宋时代的现状。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既能学习到到苏洵论说文结构严谨、脉络清晰、论证有力的写作艺术,获得议论文写作的方法;又能继续提高学生的观察感受与分析判断能力,提高他们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获得个性阅读与创新阅读的思维。当然,课堂上也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解决课文的中文言文知识点,获得内容的理解。

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语文读本》上的贾谊的《过秦论》、苏轼的《六国论》以及苏辙的《六国论》,从而在文体写作技法的学习方面和对同一历史事实不同层面解读的感悟能力上获得训练和提升。另外,我们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定位应该是用互动凸现显教学主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在多维的对话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现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与思考,着力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效果。当然,教师的个人教学艺术也要重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如教材处理的方法与训练的侧重一致性的研究与落实,教学结构和组织形式的灵活与个性元素注入的预设,这些都是教师自身应该思考和定位的,如果模仿沿袭可能会出现邯郸学步的情景。

推荐范文